关注两岸经贸论坛共盼祖国和平统一(样例5)

时间:2019-05-15 07:5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注两岸经贸论坛共盼祖国和平统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注两岸经贸论坛共盼祖国和平统一》。

第一篇:关注两岸经贸论坛共盼祖国和平统一

sunshine

关注两岸经贸论坛 共盼祖国和平统一

●郭凤霞 赵伟吉

[ 背景材料 ] 1.两岸经贸论坛于 2006 年 4 月 14 日至 15 日在京举办。论坛以两岸经贸交流与直接通航为主题 , 围绕在全球化的浪潮下 , 两岸经贸交流对双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 , 两岸直航对产业发展策略、企业全球布局的影响 , 开放两岸直航 , 促进两岸经贸交流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在论坛闭幕式上宣读了本届论坛共同建议及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 15 项政策措施。

2.2006 年 4 月 16 日 ,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参加两岸经贸论坛人士时 , 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 : 第一 , 坚持 “ 九二共识 ” 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 , 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属;第三 , 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第四 , 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经之路。

[ 主干知识链接 ] 一.政治学科(一)经济常识

1.市场的作用和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市场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 开放 性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和要求 , 两岸经济论坛 , 有利于推动两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 让两岸市场优势互补 ,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趋势 , 两岸经济的交流与合作顺应了这一时代的潮流 , 有利于加强两岸在生产、市场、资金、科技开发与应用及信息传播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 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两岸的农业有很强的互补性 , 推动两岸农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 既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也有利于推动台湾地区农业的发展。

4.发达的第三产业是现代化经济的重要特征。鼓励支持台湾的其他服务业进入大陆市场 , 推动、实现大陆人员赴台旅游 , 有利于推动台湾地区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 有利于稳定和振兴台湾经济。量

5.对外贸易的作用。两岸经贸合作 , 有利于互通有无 , 调剂余缺 , 实现资源 优化配置;有利于节约社会劳动 , 提高经济效益;还有利于技术的交流 , 增强双 方的经济实力。

6.对外贸易的原则。我国的对外贸易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 两岸经济合作 , 也是本着互利双赢的目的 , 以造福于两岸人民为根本归属的。

(二)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 ,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 两岸的经济合作 , 既符合两岸经济发展的需求 , 也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两岸经贸论坛的决议和 “ 四点建议 ”, 必将推动两岸经济的发展和祖国的和芽统一 , 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

2.联系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和周围的事物联系着 , 两岸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两岸经济论坛和 “ 四点建议 ” 既有利于推动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 , 亦对两岸人民带来实际好处 , 对区域合作和全球局势产生一定影响。

3.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 部分的优化会增强整体的功能。两岸的经济sunshine

sunshine

有很强的互补性 , 两岸经贸论坛及胡连的二次握手 , 有利于两岸优势互补、资源优化配置 , 促进两岸经济发展 , 提高综合国力。

4.规律具有客观性 , 要将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动能动性结合起来。两岸的经济合作 , 实现祖国统一 ,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政府的各项政策都是在尊重两岸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提出的 , 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 是中华民族的利益所在 , 两岸的经贸合作 , 将有利于推动台湾的回归 , 祖国的统一。

6.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两岸经贸论坛和 “ 四点建议 ” 有利于缓和台海局势 , 但 “ 台独 ” 分子的活动仍然存在 , 祖国统一之路仍然是曲折的。

7.实践决定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 , 我们对两岸关系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 两岸经贸论坛形成的共识和 “ 四点建议 ”, 越来越灵活和务实 , 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 ,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 这些建议又将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三)政治角度

1.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两岸经贸合作是以为两岸同胞谋利益为根本目的的。

2.国家职能。两岸在农业、金融、服务业的交流与合作 , 体现了国家在组织经济建设方面的职能。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胡总书记的 “ 四点建议 ” 指出了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并就两岸关系的深化 , 两岸经济的合作 , 提出了新的意见 ,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 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 Jb。

4.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从 “ 九二共识 ” 到经贸合作到 “ 四点建 议 ”, 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能力提高。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 ,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

5.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较量。通过两岸的经济交流 , 可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文化实力以及两岸人民的凝聚力 , 从而提 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历史学科 :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央政府一直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 ,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对台方针的重大转变 ,“ 一国两制 ” 的构想 和江泽民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及胡总书记的 “ 四点建议 ” 都是解决台 湾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地理学科 : 了解台湾省所处的经纬度位置、气候、地形地质特征、动植物、农产、水产、矿产资源、主要城市等。

[ 综合演练 ] 1.2006 年 4 月 16 日 ,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 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参加两岸经贸论坛人士时 , 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提出的四点建 议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两岸经贸论坛成功举办和 “ 胡连再会 ” 进一步推动了两岸关系发展② 有利于建立国共两党高层对话机制 , 推动 “ 党对党 ” 的交流对话新渠道③共同 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④有利于台湾和平, 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稳 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 分久必合 ” 是历史的必然 , 两岸经贸论坛和 “ 四点建议 ”, 有利于两岸经济的发展和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 但 “ 台独 ” 势力的存在 , 使和平统一的道路并不平坦。这段话体现了()①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④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sunshine

sunshine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3.两岸经贸论坛指出 : 两岸关系存在很强的互补性 , 但由于没有实现 “ 三通 ”, 两岸贸易成本加大 ,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品在对方市场上的竞争力 , 限制了两岸经贸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A.台湾农产品更有竞争力

B.农业生产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C.两岸实现 “ 三通 ” 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D.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竞争性

4.首届两岸经贸论坛紧扣两岸经贸交流与直接通航这个主题 , 所确定的五 个议题涵盖了直航、农业合作、金融交流、旅游观光及产业发展策略等方面 , 无一不是当前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所面临的最紧迫问题。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看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5.本届论坛之主题是 “ 两岸经贸交流与直接通航 ”, 最早提出两岸直接 “ 通邮、通商、通航 ” 等 “ 三通 ” 主张的是()A.《告台湾同胞书》

B.《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C.邓小平“ 一国两制 ” 构想

D.《关于台湾回归祖国 , 实现和平统-的方针政策》

2006 年 4 月 16 日 ,“ 胡连再次会谈 ”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 也是当前两岸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在中国历史上 , 国共两党曾两度合作过 , 国共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政治的走向。请据此回答 :6~10 题

6.国共两党曾经实现了两次合作 , 这两次合作都是()A.共产党主动提出 , 积极促成的 B.实行党内合作的方式

C.始终坚持共产党在合作中的领导地位 D.最后完成了所担负的历史任务

7.1924 年国共两党能够实现合作的原因在于

A.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使两党合作具备了政治基础 B.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完全一致 C.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有利于壮大革命力量 D.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建立

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 使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 但仍存在着斗争的一面 , 其根本原因是()A.两党奉行的抗战路线不同

B.两党对日本侵略者的认识程度不同

C.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D.两党在中国所处的政治地位不同

9.主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对等谈判 , 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是()A.《告台湾同胞书》

B.《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上的讲话》

sunshine

sunshine

C.《关于台湾回归祖国 , 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

10.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分合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外国势力的作用

C.两党的性质 D.两党的政策

11.分析下列材料 : 材料一 首届两岸经贸论坛在两岸经济全面交流 , 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和解决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材料二 胡总书记 “ 四点建议 ”, 表明了和平发展是发展两岸关系的主题 ,成为两岸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 , 也将为台湾经济走出一条强路。

材料三 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在开幕式上演讲的题目是 : 和平繁荣 , 共同期盼。而连战还为其取了一个副名——截弯取直工程研讨会。连战以自己赴京的经历说明 , 两岸需要 “ 截弯取直 ”, 推动直航 , 以免两岸同胞舟车辗转之苦 , 这也是 “ 顺应时代的潮流 ”。

材料四 解决台湾问题 , 实现中国完全统一 , 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政府始终如一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一个中国原则是在中国人民捍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形成的 , 具有不可动摇性。

——摘自《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 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首届两岸经贸论坛的经济意义。

(2)用联系的观点 , 说明两岸经贸合作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3)在两岸经贸合作中 , 两岸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4)用地理学的知识说明连战主席所说的两岸需要 “ 截弯取直 ”, 推动直航的意义。(5)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是什么 ? 谈谈您对扩大和深 化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 , 促进两岸关系发展 , 促进共同繁荣 ,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必然性的认识。

参考答案

1.D 2.A3.C 4.B 5.A6.A7.A8.C 9.C 10.C 11.(1)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甜竞争性特征以及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要求两岸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 , 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②南岸人民往来和经济的合作 , 符合两岸人民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 ,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影响 , 相互制约的 , 局部离不开整体 , 台湾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大陆人员赴台旅游 , 将有利于稳定台湾经济。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 要充分利用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克服不利联系 , 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既有利于两岸的经济发展 , 也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及台湾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3)①政府是国家职能的履行者 , 在两岸的经济合作中 , 政府要正确履行经济职能 , 加强贸易和交流的引导 , 加强宏观调空。②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岸在农业、金融等方面的交流 , 台湾当局要抛弃政党隔阂 , 为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服务 , 造福于人民。③政府要积极进行体制的改革 , 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 , 为两岸经济的发展 , 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①缩短航程的时间 , 降低运费。②大陆、台湾有着共同的民族传统文化 , 同属于一个中国。③有利于两岸的经济交流交丧 , 但进两岸经济发展。④有利于促进两岸人民的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5)基本原则 : 一个中国原则。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决反对 “ 台sunshine

sunshine

湾独立 ”、“ 一中一台 ” 的图谋 , 坚决反对任何国家或组织干涉中国内政 , 中国政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必然性的认识 : ①经过改革开放 , 中国的结合国力极大增强 ,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 这是扩大和深化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发展 , 实现共同繁荣 ,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根本保证。②结束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 , 实现统一 , 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③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同 , 两岸同胞血浓于水。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 , 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 ,尤其是国民党、亲民党等访问大陆 , 首届两岸经贸论坛的举办 , 使台湾人民对大陆民了解逐渐增多。④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 , 也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⑤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 , 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范例。

欢迎阅读本文档!

sunshine

第二篇:君子人格——在两岸经贸论坛上的专题报告(2009-07-

君子人格——在两岸经贸论坛上的专题报告

(2009-07-20 18:05:22)

秋雨按:

2009年7月11日上午,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湖南长沙开幕,大陆的政协主席贾庆林和台湾的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都出席并发表了长篇讲话。两岸学术文化界的著名人士五百余人聚会长沙,蔚为壮观。开幕式结束之后,是一场面对全体代表的专题报告,台湾和大陆各出两位报告人。台湾方面的报告人是原台湾大学校长孙震教授和王邦雄教授,大陆方面的报告人是我和于丹。于丹初次相见,却一见如故,一个诚恳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文化人;孙震校长是我的老熟人,一个儒雅而又有风骨的大学者。

我们四个人并排坐在主席台上。演讲台在主席台一侧,主持人是中央电视台的白岩松和中天电视台的卢秀芳。我在台上看下去,全场的所有男性中,好像只有我一个人没有打领带。我知道这是隆重的正式场合,打领带表现了一种礼貌,但我又受不了千篇一律的枯燥,所 1 以作一点突破。前些天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我与日本表演艺术家栗原小卷女士一起为“评委会大奖”颁奖,我也没打领带,今天是第二次了。

我们四个人的专题报告结束后,大会进入到了分组讨论阶段。

我的专题报告原定的标题是《从文本传承到精神传承》,其中的核心观点,是根据文化人类学关于集体人格的思维,认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君子人格”。这个观点在学术上有点艰深,在专题报告中我只能用通俗而轻松的语言来表述。

主持人,各位朋友:早上好!

我们今天这个会议,叫“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大家似乎有这样一个印象:两岸在经贸上已经做了很多事情,现在要开始延伸到文化交流上来了。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因为文化交流早在经贸之前就开始了。

对于一个成熟的人来说,他的第一身份和最后身份都是文化身份。文化身份是隐潜的,却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沟通,甚至,五千年的积累就闪动在一次眼神递接之间。

在我懂事之初,两岸已经有了铁壁般的政治阻隔,但在政治阻隔两边,却共同拥有着中华文化。记得早在25年前我在香港举行的一个国际比较文学论坛上首次见台湾学者,具体说来就是今天在场的台湾大学名誉教授曾永义先生。我们很快就注意到了对方,但不知怎么开口,只是不断地与外国学者谈话,眼角却偷偷地互相窥视着。终于,我们讲了第一句话,讲的是对一部中国古代戏剧史著作的评价,其实只是一个短句,却似乎包含着无限的“文化知己感”,彼此惊讶万分。两人从此就不分开了,以后几天连坐车、吃饭都在一起。我想,今天的文化论坛,这样的“预备会议”已经开过很多了。我在昆剧演出的剧场里结识了白先勇先生,在东方美学论坛上结识了今天在座的黄光男校长,在鸿禧博物馆结识了今天在座的汉宝德先生,在云门舞集的后台结识了林怀民先生,又在一条山路上结识了余光中先生。奇怪的是,这种结识,几乎都成了终身性的友谊。由此也可证明,文化沟通比经贸沟通更关及生命的本质。那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不需要合同,不需要帐号,不需要收据,最快速,又最深刻。

说到这里,我不能不指出,我们往往把“文化”看小了。大家已经习惯于把“文化”看作是“文化界”一批人各自在从事的那些专业,看成是那些字,那些书,那些文物,那些音乐,那些舞蹈,那些概念,那些规矩。这一些当然都很重要,但即使把这些加在一起,也只能说明它们是文化,还不能说明文化是什么。在我看来,文化,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的共同体。那么,所谓中华文化,也就是中国人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的共同约定。

大家可能都知道这样一个资讯,近几十年来有不少中国人和西方人结婚,在经过热恋阶段之后,有很大一部分最后终于分离了。分离的理由大同小异,其中最常见的一个理由叫做“文化差异”。你看,文化在这里已经成了能不能一起继续过日子的分水岭,这些夫妻,彼此从事的工作绝大多数与文化界无关,他们却因“文化”而分离,可见文化远远大于“文化界”,其严重程度也高出于一门门文化专业的兴衰。

因此,我们在探讨中华文化传承的时候,既要注意到具体的专业技术层面,更要注意到整体意义,不要因小失大。例如,现在两岸都有人在关心简体字和繁体字这样具体的专业问题,在我看来倒是不难解决的技术问题,而且,即使不解决,多元并存,也没有什么不好。4 我最近又看到台湾有人在做一个有趣的调查,有多少台湾民众知道大陆“忽悠”这个词的含义,又有多少大陆民众知道台湾“窝心”这个词的含义。这更是小问题,例如我本人在几年前也完全不知道“忽悠”这个词的含义,后来赵本山一给我解释我就立即懂了。这类事情,看起来是一道道沟壑,其实很容易跳过。中国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真正的重点和难点,都不在这里。

近一百年来,中华民族遇到过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很多人对中华文化的现代生命力产生了怀疑,甚至,对整个中华文化都产生了根本的不信任。因此,一些学者就企图在其中搜寻、爬剔出一点仍然具有传承可能的精神价值来延续文化生命。例如,梁启超先生看中的是“兼爱”和“四海之内皆兄弟”,孙中山先生看中的是“天下为公”,胡适之先生看中的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梁漱溟先生看中的是“天人合一”,还有更多的先生看中的是“刚健有为”、“厚德载物”„„ 我想,有关这类问题的讨论还会继续下去。

但是,问题来了。这些四个字或几个字的词句,听起来都是很漂亮,却凭着什么力量传承几千年的呢?中国有不少文化人一直很迷信词语概念的渗透能力,其实都是书生之见。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单位,由董事长制定了一些所谓“企业精神”,例如“团结、拼搏”之 5 类,究竟有多少真正的传播价值呢?一个小小的企业尚且如此,那么,一个庞大的民族又怎么能够靠着一些概念和词句来完成文化传承呢?

我认为,世界上各大文明真正的文化传承,必须靠“集体人格”的延续来完成。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术问题,请容许我多讲几句。欧洲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荣格曾经说过: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根据这个原理,中华文化的最后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集体人格是一种生命现象,只要是生命现象就会遗传,就会有一种类似于DNA的质素,就会有一种仿效的范本,皈附的动力,于是,传承就有了可能。世界各大文明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集体人格,例如英雄人格、先知人格、神圣人格、绅士人格、骑士人格、武士人格等等;而中国文化所提倡的集体人格,则是君子人格。

从孔子开始,虽然没有为君子确立定义,却划出了君子和小人之间的一条条明显界线,例如历代中国人都知道那些格言,君子自强不息,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而小人,则完全相反。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不愿意被人家说成是“小人”。甚至,宁肯被说成“坏人”,也不愿意做“小人”。这种普及人心的程度,证明中国文化在集体人格建树上的成功。中国文化的一切光明面,其 6 实都是凭借着君子人格传递的。前面说过的那些“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刚健有为”、“和谐处世”等等精神原则,也都是君子人格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正因为有了君子人格这种具有遗传功能的载体,这些精神原则也生命化了,一代代活了下来。

直到今天,不管世界上哪个地方要传承中华文化,也应该以精神价值和集体人格为归结。兼爱、仁义、诚信、知耻、禁止伤害和诽谤,这些君子风范,应该成为更多中国人的人生原则和公约,禁止被政治操弄、族群争斗、民粹暴力、小人伎俩而遭到破坏。只有这样,即使背不出《三字经》、写错了繁体字,中华文化也会获得实质性的传承。相反,满口学问的人,很可能是小人,他们常常以大量的文字玷污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集体人格。大家记得,抗日战争结束后审判汉奸,很多大汉奸都很有国学根基,但在人格上却是损人利己、卖国求荣的小人。

我已经听到了提醒准备结束演讲的预备铃声。那么,我想用这样一个记忆作为结尾。

我们今天在长沙,不能不想起两个一百多年前的湖南人。整整一百三十年前,一位六十一岁的湖南官员寂寞地回到了长沙,他就是中国首任驻英国和法国的公使郭嵩焘。他被弹劾免职的重要理由是在外交活动中违反了中华文化的很多规则,但据我所知,在他走后,欧洲的众多外交使团都还在怀念这个中国人,因为他让大家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好。说他违反中华文化的规则,其实恰恰是他在探寻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接轨的可能。在精神和人格上,他是中华文化最好的传播者。他遭到弹劾,是因为有一个叫刘锡鸿的小人告密和揭发。在文化上,君子总是斗不过小人。幸好,后来接任郭嵩焘的,是另一位湖南人,他就是曾纪泽,曾国藩的长子,中国近代史上的优秀外交官,他面对的也是中华文化与国际文明的艰难对话。

我知道,这次两岸文化论坛选在长沙召开,一定与一百多年前的郭嵩焘和曾纪泽没有什么关系;但我又相信,这两位湖南人的在天之灵,一定在倾听我们的发言。那么,谢谢他们,谢谢大家!

2009年7月11日于湖南长沙

第三篇:“心系祖国,关注两会”活动策划书

“心系祖国,关注两会”活动策划书

活动主题:心系祖国,关注两会

活动背景:3月初的北京,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备受关注的2012年全国两会在北京开幕。在新的形势下,大会就房价房产税、推动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减少收入差距和普通员工纳税负担,向私营企业开放更多行业机会、收入分配贫富分化、高考改革、养老保障和人口政策等问题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至此为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感悟两会精神,促进广大同学了解国内外形势,号召同学们关注社会,热爱社会,以科学发展社会为己任。特策划开展“心系祖国,关注两会” 创意实践主题活动。

活动目的:这次团日活动旨在号召广大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学生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动态,通过自身的实践,不断加深对“两会”的认识,传达两次会议精神,学习会议的主要内容,心系祖国,关注社会动态。同时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相互学习。以大学生的角度理解国家改革、政府转变的重要意义。同时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相互学习。提高同学们的思想修养,增强广大学生对时事的关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弘扬”两会“精神,把”两会“精神与现实工作、学习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

活动意义:通过本次活动大家学习了两会的主要内容及两会精神,使大家对祖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在思想上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同时加深对党的理解。

活动内容:

1、每个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集体学习和自学方式相结合;

2、以个人为单位时刻关注两会的动态,学习“两会”精神,党

员们及入党积极分子应认真做好学习笔录,写出两会学习心

得体会(可写在党员生活笔记上或者思想汇报的形式),相互

交流、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可制作海报,以海报的形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两会内容和两会

精神,号召他们及时关注两会动态。

活动流程:

1、由支部书记向党员们及入党积极分子介绍本次团日活动的目的及意义;

2、从网上下载与两会相关的资料并打印给每个同学让大家仔细

阅读,并学习两会重要精神;

3、可在民主生活会议上根据会议内容和精神大家轮流发表意见并相互讨论;

4、模拟两会流程各党员们对上学期工作做总结,并对这学期的工作做计划;

2012年3月4日马晓静

第四篇:中华海峡两岸联合文教经贸协会首次两岸企业家会议隆重举行

中华海峡两岸联合文教经贸协会大陆分会成立

2015年09月26日下午2时许,中华海峡两岸联合文教经贸协会(以下简称:海峡会)大陆分会筹备组成立仪式于安徽省城合肥鼎商汇公馆隆重举行。

会议上宣布了海峡会大陆分会筹备组正式成立,并公布由海峡会大陆总顾问杨永华先生担任海峡会大陆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筹备组组长,安徽新媒体集团电子商务中心总经理宋光先生担任大陆分会副会长,安徽梦禾农林科技公司董事长刘建业先生担任大陆分会副会长,祁兰商贸董事长陈豫皖先生担任大陆分会副会长,居上酒业董事长周玉峰先生担任大陆分会副会长,著名互联网营销专家雷燚先生担任大陆分会秘书长兼筹备组副组长,金帆股份董事长王龙先生担任大陆分会副秘书长。

会上,大陆分会会长杨永华先生指出,海峡会是由两岸产业界知名人士、企业家及教育人士等优秀人士共同发起的非营利组织。协会长期以来一直为两岸经贸、文化及学术领域交流努力,历年来已举办过许多交流活动。此次大陆分会成立,是希望海峡两岸通过更多层面的合作,相互撷长补短,共同提升两岸经济贸易、学术、教育、艺术文化、公益活动的长远发展,为两岸民众谋福利。

分会秘书长雷燚先生也在会上强调,海峡会此次建立大陆分会,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两岸专业人士实务交流;提供两岸企业交流通道;搭建两岸文教经贸合作平台;增进学术文化推广;建立两岸青年就业平台等。同时在此次会议上,雷燚先生首次提出“MCF商业模式”即“移动互联+众筹+招商”的创新性思维,受到在场企业家一致认可。

会上,康师傅控股集团前总裁助理、华联亚洲投资集团执行董事、华荣生医基金控股公司筹备处执行董事陈英仁先生作为台湾知名企业家代表发言,就行业目前发展现状、微小企业发展困境及未来发展方向同现场的企业家朋友进行深入探讨。

会议现场,祁兰商贸和居上酒业分别成功签署合作协议,与新伙伴一起共谋发展。

在中华海峡两岸联合文教经贸协会大陆分会筹建之际,海峡会也面向全国建立各省分会,并招募会员及各省分会会长、副会长及秘书长,诚邀全国各地企业家、CEO、行业精英、专业人士等,共同协作,进一步增进台湾与大陆双边经贸、文化交流等事宜,实现互惠共赢。

同时,海峡会将于每月组织大陆台湾往返考察活动,欢迎各界人士的参与。

第五篇:律师现状3(高伟绅经贸法律博士论坛)

高伟绅经贸法律博士论坛:“中国律师业的现状及展望”讲座实录

来源:国际经济法网 作者:时间:2011-11-01 点击: 376 时间:2011年10月27日

地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宁远楼模拟法庭

王军:各位同学,我们今天的讲座活动开始。今天的讲座是这个学期的第二场讲座,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几个大所的合伙人,今天的活动形式也非常特殊,我们曾经搞过三场座谈式的讲座,请几个讲座人上台,由我主持进行对话式的讲座。我们搞过在法院工作的经贸大学毕业生座谈,我们也请过毕业于NYU回到国内工作的学生进行座谈讲座,我们还请过留学德国的同学讲座,效果非常好。今年60年校庆的时候,我们印了一本书《风云论道》,其中就包括那三场讲座,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形式。

我先介绍一下今天来参加我们讲座的嘉宾,第一位是赵晓鲁先生,原北京市大地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现为北京晓鲁律师事务所主任、首席合伙人,同时担任第八届北京市律师协会监事会监事长,人大立法专家;第二位是宋学成律师,原北京共和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首席合伙人,主任律师,现在是北京道信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首席律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董,南京财经大学兼职教授;第三位是耿照心律师,北京道信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美国圣约瑟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下面开始我们的讲座,今天我们围绕几个问题进行讲座,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国家律师业近期发展的态势和特点;第二是北京律师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前景展望;第三谈我们国家律师事务所最欢迎是什么样的学生;第四是各位嘉宾对我们法学院学生的勉励和告诫。下面我们就第一个问题,我们国家律师业近期发展的态势和特点。

赵晓鲁:感谢王军先生,我希望最后能够留一点时间和同学们互动,我发言简单一点。王军先生给了我们几个题目,都是大题目。今天下午我抽了点时间弄了一个提纲,我简单说几句,不足之处,请学成你们补正。

关于我国律师业近期发展的态势和特点。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律师制度恢复以后,到现在已经走过了30年路程,但真正说现代化律师体制改革,则启始于1988年到1989年间,从国办律师事务所到民办律师事务所(合作制)的改革,当时在北京,作为全国第一批律师事务所试点单位的(当时叫合作制试点,实际是合伙制的雏形),有经纬、北方、君和、大地四家,经过三年试点,试点成功之后,1993年,开始推向全国,在全国进行了合伙制律师事务所的改制。

宋学成:我插一句,最早的四家合伙制律师事务所是君和、北方、经纬、大地,赵律师就是大地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

赵晓鲁:之后,我们进行了律师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即“两结合”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律师行业,过去是司法机关单一管理,后来一批专职律师走上了律师行业的领导岗位,从95年第四届律师协会和95年的第三届全国律师协会开始,律师行业实行行业自律管理改革,形成了司法行政机关的宏观管理和律师协会自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大约在2000年以后,中国入世前后,我们律师行业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一直到现在。我们北京市律师在1988年左右,大概有600律师,人均创收6000元。现在北京有2.4万律师,去年创收达到120亿左右。人均创收(或者叫营业收入)大概是在50万左右。律师事务所从最早的四十几家,发展到现在北京市有将近一千五百家,这个变化是非常惊人的。业务上,从传统的刑民业务,到现在,北京市律师协会有61个专业委员会,基本上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主要业务领域。北京律师行业走在了全国律师行业的前列,多年执全国律师行业之牛耳,无论从业务上、整体素质上、影响力上,都是位居全国律师行业前列。北京律师行业两结合管理体制,实行得比较早,相对比较成熟。所以说,北京律师行业是全国律师行业高度浓缩的缩影。

我国律师业近期发展的态势和特点是什么?态势,就是宏观格局,发展大趋势。讲态势,可以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也可以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还可以做全局比较和局部比较。我为什么一开始,用几句话勾画了一下律师行业发展的框架。前三十年,可以视为中国律师业发展的第一阶段,从1988年实行现代化律师体制改革以来,实际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作为一名资深律师,从最早律师只有几百人,到现在的2.4万人,全国将近22万律师,亲眼目睹,也亲自参与了律师行业整个改革和发展过程。我们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律师业发达国家一二百年走过的历程,这个成绩非常突出。

但是最近,我们律师行业面临着第二次大发展的前夕,我们还没有真正实现第二次大发展,是在第一次大的发展阶段和第二次大的发展阶段之间,这是我们律师行业大格局目前的态势。有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中国律师行业正处于第二次大发展的前夕。首先,为什么我们可以预见到中国律师业在经过三十年长足发展之后,还能够有更大的发展。我们知道,考察律师行业,不要放在一个人,一个所,一个行业来看,而是要放在整个社会主义制度和民主法治建设这个大环境、大背景下来看。我们国家的发展,目前有两个基本因素,决定了律师行业一定会迎来第二次大发展,而且是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是,民主法治决定中国律师的前途和命运。很多人说,我们律师行业将来的前途是什么?命运是什么?我总是持这样的观点,律师行业的前途命运,并不单纯取决于市场经济发展。可以说,律师的生存基础,取决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但社会地位的提高,历史使命的实现,取决于社会民主法治的成熟程度。说实话,这些年我们市场经济发展非常快,但是我们律师行业社会地位的提高,在整个社会行业中应该担负的使命和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尽如人意,我们的民主法治建设,距离我们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一个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程度,或者民主成熟的程度,决定了律师行业发展的前途命运。从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来看,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民主与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的发展必然趋势,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前进过程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们国家来讲,民主法治早已列入了党和国家的基本国策,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囿于种种原因,我们民主法治的发展还是在一波三折,蹒跚前进。但是一方面,我们看到民主法治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另一方面,我们还有很大距离,我们要看到民主法治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征决定的,由此决定了中国律师将来的前途命运一定是非常光明的。

其次,社会转型期决定了全社会对法律服务全方位的需求。我们前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很多理论家或者学界人士,或者在一段时间的社会主流舆论,都说我们的社会已经转型了,改革已经成功了,其实不是。我们仅仅是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也就是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只是初步完成了市场经济的转型。而社会转型一定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体制的转型,经济体制的转型,法治体制的转型,文化体制的转型,社会管理体制的转型,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转型。我当时想,是六大转型。所以说,今后三十年,我们国家处在一个更关键的时期。社会转型,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将是全方位的,社会将对法律服务产生前所未有的强烈需求。由此,律师行业就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挥自己作用的平台。因此,随着我们国家全方位改革,整个社会全方位转型,说句实话,中国律师行业将会获得比前三十年更迅速、更伟大、更显著的发展。基本态势,首先是,我们处在第二次律师行业大发展的前夕。

第二个特点,律师行业现在实际上处于第二次大发展的“低谷期”。刚才,我在电脑前敲这几个字的时候,真是有点踌躇(也许说“调整期”会和缓一点,但我还是用“低谷期”)。现在很多同仁还是说,我们行业整体发展态势非常好,还没有人提出来是在低谷期。但是我自己看,我们律师行业在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在第二次大飞跃之前,我们确实处在相对来讲,发展速度放缓和全面调整自己的低谷期。我觉得用低谷期来判断是不错的。一个行业的发展,总是有高潮、低潮,我们学习哲学、社会学,所以不难理解,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总是合乎逻辑,依照自身内在规律向前发展。一个行业也是如此。律师行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高潮以后,出现一个低谷期,其实是非常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没有一个低谷期,就没有第二次三十年的大飞跃。我们处于低谷期,主要任务就不是求发展速度,而是求发展质量,注意调整行业发展中的各种失衡状态,提升我们的精神修养,调整自己,积蓄力量,为争取第二次大飞跃、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我们的低谷期,突出体现在近年来,社会对我们律师评价越来越低。三十年来,律师行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律师业务基本上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的需要,我们为社会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我们律师行业有非常多的优秀律师和可歌可泣的好人好事。另一方面,近年来,我们做律师,心里上有所落差的,是社会评价反而越来越低。我们这个行业的公信力现在已经成了问题,市场对我们律师行业的认同,特别是广大老百姓对律师行业的认同,包括政治评价,都和以前相比,出现了一定滑坡。原因就不再说了,总之社会评价越来越低,也标志着我们这个行业现在处于一个低谷期的特征。

其次,低谷期的一个标志,是执业环境依然很差。我记得我做律师的时候,执业环境比现在好得多,后来慢慢的,觉得执业环境不行了,后来越来越不行了,于是律师行业开始积极呼吁,极力在改善执业环境。但实际上,在全国来讲,除了北京上海这两个大城市,执业环境相对来说,还过的去以外,其他省市,特别是边远地区,很多地方的执业环境,真的非常不好。这样讲,是不是合适,大家也可以考虑。执业环境差,已经是老生常谈,就不多说了。再次,低谷期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在社会法律共同体的形成中,律师被边缘化(边缘化,是否准确,大家可以考虑,指正)。我们知道,中国民主法治改革,三十年来,一直是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而进行,但是民主法治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改革不同步,确实非常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总的讲,上层建筑的某些不完善环节,改革速度是落后于经济基础发展的(这样说,是否合适,大家可以指正)。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回顾三十年民主法治的建设,大家获得了共识,一个国家的民主法治改革,开始总是始于一个行业,在中国,就是始于律师行业的改革。但是,当改革不断深化,光靠一个行业的单兵独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改不下去了,必须依靠整个司法体制协同起来,共同改革,我国民主法治的改革,才能和谐健康有效推进。

于是,在我们理论界、教学界,提出了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概念。现在,我们在体制上还没有什么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制度。但实际上,不论是检察官行业、法官行业、律师行业,包括国家的司法体制改革设计师们,对于法律共同体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已经高度认同了。但现在,我国的法律共同体,主要是公检法,就是司法公权力,占了绝对优势。而社会私权力的代表:律师,处在弱势群体的地位。今年夏天的一个律师论坛,提到了司法体制改革和对律师行业发展的影响,大家各抒己见。我提到,我们要追求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其中法律共同体的结构要均衡化。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始于律师行业,但现在律师行业反而离社会司法体制改革越来越远,被边缘化了(这个提法是否得当,也请大家指正)。有些同仁说,公检法司这四家,如果缺了律师,不过是缺了20%,我说这是错误的,因为其他三家代表的是司法公权力,只有律师代表的是社会私权力,在法律共同体中,缺了律师,就是缺了50%。所以,目前我们实际上正处在律师行业第二次大发展的低谷期。

那么,在我们律师行业发展的低谷期,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简单说,我们律师行业面临着“一个发展瓶颈”和“三个发展短板”。

我在2005年提出来,我们律师行业的发展瓶颈,是“行业精神建设落后于业务建设,律师质量提升落后于律师数量发展”,这个观点,经过几年实践,基本上在我们行业已经得到认同。今后三十年,别说太远,今后十年,我们律师行业主要的问题是,要不断加强行业精神建设。行业精神建设的核心是什么?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行业的社会责任感。顺便说,第二次大发展,我们取得的成就会更大,承担的责任也更大(我们行业承载的责任,已经从经济责任,向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发展,但我们行业对承载三大责任还没有做好准备),社会对我们律师行业的要求也更高。应该说,我们还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果一个律师行业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话,这个律师行业很难获得社会的高度评价。这个律师行业也很难获得社会给予你的相应的发展空间,你自己在发展中,也必然举步维艰。所以,加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持续深入地学习,加强行业精神建设,树立行业社会责任感,应当是今后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律师行业的中心任务。不如此,则不能承担新的历史时期的行业三大责任。也很难实现行业第二次大飞跃。

三个短板,主要是中小所发展的短板,年轻律师成长的短板,律师行业理论研究的短板。关于中小所。在北京1500家律师事务所中,职业律师在50人以上的大约50多家,百人以上的不到20家,大所和大中型所,合起来就是60多家,占1500家中的5%,95%的律师事务所,依然是中小所。所以,中小型所是律师行业的主流形态。这一点,我在过去十年多次写文章做过分析。我们现在十人以下的小型律师事务所占了大约600家,再加上一二百家个人所,加起来应该占到全行业律师事务所总数的60%左右,还有30%左右,是中小型律师事务所。如果这个行业要发展,我们只有大所一枝独秀是不够的。我们前些年适应入世的需要,应对中国律师和外国的大型律师事务所在中国本土竞争的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组建航空母舰式的大所,北京成绩斐然。像金杜、君和、大成、中伦、德恒等大所,在世界上都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从宏观来看,绝大多数律师事务所,还都是中小型律师事务所。我们的年轻律师,85%以上是留在了中小所,大所吸纳年轻律师的空间和容量很小。这样看,如果只有大所一枝独秀,没有中小所和大所百花齐放,我们这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失去平衡,不可能在内部结构和谐均衡的状态下,获得平稳健康的发展。所以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呼吁要重视中小所的规范化和建设。我在2007年下决心辞去大地所主任和首席合伙人职务,发起组建赵晓鲁律师事务所,就是为了探寻中国律师行业中小所的发展规律,而成立的一家以“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公益化、学院化、精品化”这“六化”为发展方向的中小型所。

关于年轻律师的培养问题。还有一个,是年轻律师培养问题,北京现在是2.4万律师,有可能会到2.5万,将来还会开口子,我估计北京将来慢慢发展到3万律师,是完全可以预见的。在2.5万律师中,是什么专业构成呢?从专业化程度来讲,现在有20%的律师,基本上完成了市场需求的专业化,像学成大律师,就是一个专业的领军人物,耿律师,也是非常出色的专业律师。还有20%,是处在专业化的过程中,正在积极向市场需求引领的专业化方向努力,有的接近完成,有的在努力过程中。还有大约60%的律师,其实还没有迈入专业化的大门。我提出一个概念,重视以市场需求为引领的第二次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你获得了律师资格,完成了大学、研究生的学位,在外人看你,就是法律专业人才,但是在业内来看,还远远不够,你只是完成了第一次专业化,即,以学历教育为引领的专业化,只是打下了继续学习的基础,还要进行第二次专业化的学习。第二次专业化,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引领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中国律师经过三十年发展,目前也面临着行业“承前启后,承继创新”的问题。我们行业的这些资深律师都感到,我们整个行业有一个传统断层、、业务断层,年龄断层,我们其实都是很着急的,特别希望年轻人能够赶快成长起来。所以我提出,重视培养年轻律师,是行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关于律师行业的理论研究。我们对行业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对年轻律师成长规律的研究,还非常滞后。我们现在学校学的法律,主要源于西方法学理论,律师制度本身就是舶来品,是从西方法律制度中引进来的,在中国2000多年传统的中华法律体系中,不可能产生现代化的律师制度。我们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律师制度,需要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何把西方的律师制度引进来,结合中国的国情,在本土上形成中国律师特有的特色呢?我这些年,受律师协会委托,一直在给我们的年轻律师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先后讲了几十次,在北京2.4万名律师中,估计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年轻律师都听过我讲课。我利用上课和大家经常交流的机会,现场回答了大约150个问题,都是我们北京年轻律师提出的鲜活生动的问题,有些问题提得很尖锐。经过五年积累,我最近出了第二本书(第一本是《中国律师体制改革思考录》,55万字),叫《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百问刍议—我的社会法学观》(上下册,60万字),其中我提到,经过这些年,我自己感觉,需要用我们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来研究我们中国自己的律师制度,但是,我们的差距还非常非常大。因此,律师行业现在也面临着,我们自己怎么用中华文明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研究我们的律师行业,来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学这样一个任务。因为,第一次行业大发展,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第二次行业大发展,遇到的问题经常牵一发动全身,就必须在理论指导下发展,因为改革深化,不可能再摸着石头过河了(形象点说)。

我们行业自身发展,现在很多资深律师在讨论的时候,都陷入了困惑期。大家经常说,我们中国律师前途命运怎么回事?如何谋食和谋道?我们中国律师制度如何溯源寻根?我们律师行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皮和毛”的关系怎么看。我也写了很多文章,在赵晓鲁所的网站“晓鲁学堂”登载,大家可以访问一下。

我先说到这里。

宋学成:赵律师对整个律师状况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我先说两句引子,我很愿意和法学院的学生交流,尽管之前交流得不多,我和很多学经济的学生交流过。我觉得法学院的学生应该有达则兼济天下的感觉,这种交流应该是宏观的、兴奋的、带有刺激的,我基本同意赵律师的说法。就王院长的题目来看,我对中国律师行业的判断是这样的。首先第一个感觉,通过三十年律师的发展,中国的律师队伍已经基本形成,中国律师的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就像刚才赵律师讲的,中国现在有20多万律师,尽管美国有100多万,中国13亿人口,美国才1、2亿人口,但中国这个律师队伍的基本面已经形成了。北京已经有一千多家律师事务所,所以从数量上来说,是这样的。另外,从质量上来说,这20几万律师涵盖了中国所有的涉及人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没有提政治。这就已经铺得很开了,今天可以想像经济建设、社会生活在哪件事情上不需要律师都能独立完成,不太可能。你做交易,你设公司,你买房子,你做按揭,你要上市,统统不可能说没有律师去完成。律师在整个社会工作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当中,律师已经铺到各个方面了。

从律师事务所规模说,北京有1400多家,高中低端律师事务所分布大致合理,国外也是大所少,中所、小所多,这我个人认为是合理的。三十年来,20多万律师执业,整个法律的理念是对的,我始终认为,律师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律师不能以生存挣钱为第一要义。这和其他行业不一样,你当工程师、我当农民、做商人,以挣钱为目的,但律师不同于其他行业。中国和西方应该是同样一个观念,律师不能以挣钱糊口为第一要义,应该以社会的民主和法治为第一要义。以为了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第一个问题,中国的律师业的布局已经完成,这是中国可喜的事情。

耿照心:我很赞同,我们律师的职业是有社会属性和价值的,但是作为律师这个行业,在社会上是相对精英的阶层,如果整个律师行业不赚钱,或大部分律师不赚钱,这无疑也是有问题的。

宋学成:是的,律师在国外是个高收入阶层,在中国很多人说律师富了,律师多么多么有钱,很多人有这个观点。我说的这个并不矛盾,我后面可以就着这个继续阐述下去。为什么说基本面已经形成呢?中国现在的社会,包括改革,包括刑辩,不能离开律师。为什么1957年律师说没有就没有了,因为是计划经济,律师没有进入到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今天可能吗?如果这个行业没有了,大家不可想象。

第二我想说,中国律师的职业环境非常困难。我们经常说的,取证难、调查难、会见难,律师的维权难等等,依然存在,改善不多,或者少有改善,这个不展开说。应该说,比我们当年做律师的时候,还不见得有更大的改善,如果我们去到网上搜律师职业的案例,会有很多很多。我同意赵律师意见,这不是律师一个行业的问题,也不能放在一个行业去考量,应放在一个大环境、大背景去考量。我也不认为律师公信力及社会评价低了多少。律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律师的竞争日益激烈,律师在职业环境中,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了刚才耿律师说的,律师得挣钱,不然吃什么啊。这种激烈,我个人认为来自几方面,第一律师之间的无序竞争。我觉得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律师协会、行政机关,没有拿出一个有效的方法来,可能拿不出一个有效的方法来,过去大所和大所竞争,小所和小所竞争,现在大所也和小所竞争,高端所不惜吃低端的食。有一个说法,律师的收费机制还不如自由市场呢,自由市场各个摊位不会差很多,律师可不是:同样一个法律业务,这边一百万,那边可能是一万,无序竞争,毁的是律师行业。

第二竞争的激烈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外国的很多大所,他们有资金优势和传统的优势占领中国市场,中国加入WTO之前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了。我们认为他们的竞争对中国的大所压力不大,对小所压力也不会太大,对中间的律师事务所会产生强烈的挤压,这样对我们的律师行业的长远发展后继乏力。实际上他们进入来之后,他们的收费和掠夺我们的高端人才,你们也会这样想,某某外国所的待遇很高,中国所不会给出那么高的待遇。你说我将来也不想当个大合伙人,不想当大律师,我在这里当个高级白领也可以了。第三个压力是大的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很多人都愿意到国家机关当公务员做法务,这样也会对中国律师造成人才上的压力和竞争。中国律师业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律师开始分化淘汰,很多律师经营不下去了。大家过去看到我们会长说过一句话,律师的平均收入和出租司机差不多,为这个报纸还做了报道,会长还专门做了说明。这是中国律师业目前的第三个问题。

讨论这些问题,我觉得是探讨解决办法和出路,另外一个是对我们的青年和我们的律师,我们准备走入社会的未来得法律人会提出一个什么样的要求和心理准备,而且还会说中国的律师业不能后继无人。

第四个问题,赵律师说,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是有一个低谷期。中国律师业的后继和发展在哪里?我认为中国律师目前受国际化的制约,但也将由中国律师的国际化而推动。还有一个,有待中国市场化的改变,我说这个市场不是指律师市场,而是整个中国的商品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成。赵律师说,律师业的发展不是市场化决定的,我说律师业的发展就是由市场决定的,计划经济是教条的,中石油中石化卖油,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要你律师吗?我说多少钱就多少钱,我说和谁谈就是和谁谈。可是市场经济不是这样的,公平公正透明,平等条件下竞争。商品经济是横向的,只有横向的时候,律师才有作用,纵向的时候,律师使不上劲。所以中国律师业的发展有待于中国的进一步市场化,中国能不能成为一个更市场化的国家,另外一个有待于国际化。

讲到国际化,我稍微多说两句。中国走到今天,GDP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的民营企业在GDP中,有的时候说50%以上到60%,有的说50%低一点。中国那么大的民营企业还有很多垄断行业进不去的情况下,他们制造的GDP还是这样。我们很多的企业到国外去投资、开矿、建厂、办公司。中国有几家律师事务所走出去了?没有,很少。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再反过来看,当中国79年改革开放的时候,多少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到今天,中国有那么多的外商、外资企业到中国,遍布林立,中国加入WTO之前之后,有多少的外国律师事务所进入中国呢?他们的律师事务所伴随着他们的企业走上了世界,走进了中国,把他的法律理念带出来了,你接受吗?你得接受。把他的法律服务市场带出去了,他的企业只要用他的律师就够了。我当年在对外所,我们做了很多的对外业务,外国A公司有中国的法律事务,他批给他自己的律师事务所,而且他们有传承性,他爷爷那公司聘给他爷爷的律师,到孙子辈还这么批,外国律师给香港律师,香港律师给我们。我们做完之后,给香港律师,香港律师改改给美国律师,美国律师再给他们公司。我们中国企业都是直接找欧美的律师做的。刚才赵律师讲了,北京律师发展130亿收入,听起来是很大的数字,但是比起中国民营企业创造的GDP来说,民营企业发展的规模来说,小弟弟都算不上。这是实力。所以在这一点,我想说,我们的律师要想发展,需要国际化,需要走出去。但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国际化,又没有走出去呢?我认为有三点,第一我们缺少高端的复合型人才,你除了懂法律,不真的懂国际惯例和欧美交易规则。过去我们讲,某某日本人、欧洲人是中国通,我们有几个是美国或日本通的?这些年来,我往美国多跑了几次,我发现我们的情况是官员跑得比较多,政府的交往访问,一个礼拜回来了,声称我懂美国。还有一个是我们的学生过去留学在校园里,但是我们的律师玩规则的律师从事社会活动、经济市场的律师去的很少,我们不知道人家,我们真的不知道世界,不知道他们,我们需要高端人才,高端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我们缺少的是经济实力。刚才赵律师说,北京律师一年做了130亿,可能合20多亿美元,中国有那么多律师事务所,这个钱不是拳头,不是实力,是在分摊到那么多合伙人,分摊到那么多律师,要分摊公共开支成本。大家都要买房子、买车,都要养家糊口、娶媳妇,养孩子,所以律师的水平就是出租司机的水平了即中国缺少高端人才,缺钱,缺实力。

第三缺少创造性机会和政策配套。是不是应该鼓励我们走出去啊,中国的民主和法治需要再往前迈一步。中国法治制的理念需要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走出国门,所以我的感觉,中国目前来说,现状就是这个现状。第一基本布局铺开,第二职业环境困难,第三内部竞争惨烈,越来越惨烈,以至于出现淘汰和分化,第四我们的机遇在哪儿呢?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和走向国际。走向国际就差三点,前两点尤其第一点是同学们需要努力的。

王军:我听完赵律师讲了以后,我觉得今天可能他一个人唱主角了,形不成抗争和对台戏了,听完宋律师讲完之后,基本上对峙的局面已经形成,咱们继续唱下去。

耿照心:首先,我要表示今天很高兴和同学们有这样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中国律师业发展30年,我总结应该有三代律师了——十年一代。赵律师和宋律师都是第一代律师,也是中国律师业的开创者,他们今天探讨的,比如说律师业的历史、发展、难题都是大课题。应该说我对中国律师业发展历史的知识,是从他们那里得到的。两位律师今天讲到的问题,已不仅仅是在讲某一个律师事务所、某个律师或某专业业务领域的问题,他们讲的是理论性、宏观层面的问题,是在深刻地探讨中国律师业何去何从。他们省去了中间分析、思索的过程,把最终的思想结果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也许因此话题略显沉重。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律师执业的这个过程,也是有着许多乐趣的。我个人认为自己应属于第三代的中国律师,你们可能就是第四代中国律师了,鉴于我的年龄相对而言与大家更相近些,我会多从个人体会的角度提供给大家一些借鉴和经验。

提到了中国律师业的发展态势,第一个特点或者说趋势是律师业的年轻化,尽管中坚力量还是第一代、第二代律师人。但从人数上来讲,许多北京律师事务所呈现出来的是年轻化趋势,二、三十岁的律师是律师行业的主要人群。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因为律师业和其他行业区别之一在于,它需要激情、思想碰撞和创造力,这些都是年轻人的优势。尽管年轻人相对缺少经验,但可贵于你们的思想没有边界,而且充满激情。这也是为什么律师事务所是法律体系中最具活力的实体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特点或趋势是中国律师业的发展跟中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我本人主要从事经济类法律,加之教育背景的原因,我比较关注经济动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给律师行业带来的发展变化是实质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律师业务也有各自特点。比如,90年代老国企改制时,大量律师从事的是老国有企业的破产、改制业务,后来是国有企业的三角债诉讼,然后是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衍生出的大量诉讼、非诉法律业务,还有涉及国际贸易、进出口的诉讼、国际仲裁案件,目前仍然是非常活跃的律师业务领域,还有再后来的股权投资、股票和债权发行,等等。

另外一个可以用以举例的是,美国金融危机使许多美国律师事务所举步维艰,但却成就了从事破产清算业务的律师。我们与一家美国所长期合作的律师交流,他们的业务现在非常活跃。说这些的原因是它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作为一个法律人,你不能只关注于法律方面的事情,法律人需要关注外面的世界、关注经济、关注社会,关注和法律相关的所有领域的知识,同时要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这样,律师才能敏感地捕捉到市场的信息、知识,捕捉到市场的需求,同时也才有可能在这个领域里有所作为。

第三个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是法律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因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活动、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领域的法律问题发生。比如,几年前你不知道Facebook是什么,也不知道网上侵权有哪些形式。等等诸如此类复杂的法律问题,无论是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还是高科技更新有关,都导致了法律的日益复杂化。这给我们律师带来的影响又是什么呢?我认为:第一,律师必须要有更高的综合素质,我们的知识结构不能单一,且需要不断学习。第二律师需要专业化,专业化不代表知识结构简单化,相反更需要律师有跨学科知识。比如说,作为从事投资法律业务的律师,需要懂金融、会计、管理领域的知识。总之,上面这些趋势需要我们在面对复杂社会的法律问题的时候有所对应的知识结构是全面的、丰富的。

第四个特点或趋势刚才前两位律师也谈及了,在日趋复杂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和市场经济体制结构变化的大背景下,需要法律人以更高的要求约束自身,尤其指作为一个律师的职业道德。我相信你们今天坐在法学院里,坐在神圣的模拟法庭里,在这样的气氛当中,你们不仅学到的是专业知识,更是如何作为一个法律人来要求自己。我相信你们今天肯定对法律充满热忱,但是热忱需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我希望你们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甚至更长的时间,仍然可以自信的说你们热爱法律、尊重法律,法律是唯一执业的准则。到那个时候,各位可能会做得比赵律师、宋律师还成功,为中国法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王军:到目前为止,这是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谈得都非常精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第三个问题我国律师事务所最欢迎什么样的学生,第四个问题是各个嘉宾对法学院的学生有什么勉励和告诫,这两个问题也可以合并起来谈,继续有请几位。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最欢迎什么样的学生?这些年我给很多年轻律师讲课,他们也提了很多问题,其实现在这一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有和我们多年前做律师完全不同的环境,我们既有相同的基本问题,也有不同的,属于80后、90后的具体问题。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讲课的时候,一个年轻律师说,“赵老师,能不能告诉我们,我们几年换一个律师事务所比较合适?”我和大家说,现在北京2.4万律师,这些年的统计,每年大概有18%到20%的律师换一次律师事务所,最多的是一年换五次律师事务所。这组数字,反映了年轻律师进入我们律师行业以后,心里很躁动,同时也很困惑,他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平台,什么样的团队,对他们的成长更有利,所以他不停地在换。很多年轻人认为,我年轻,有大把的时间,大把的机会。其实不然。年轻律师在成长过程中,入行前五年,是年轻律师学习的黄金期,你五年之后再学习,基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就远远不如刚入行前五年学习的好。这方面,我写了很多文章,大家可以访问赵晓鲁所的网站:zhaoxiaolu.com.cn。你们将来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进入律师行业,你们都面临着如何学习,以及面临很多你们具体的成长问题。

刚才,王军先生提出来,从律师事务所的角度,需要什么样的律师?北京的律师行业,5%是大所,95%是中小所。还分为专业化和综合性的律师事务所,我们现在的专业化是狭义的,就是非诉和涉外业务为主的律师事务所和综合业务为主的律师事务所。不同的律所,规模不同,文化不同,业务类型不同,需要的年轻律师也是有所不同的。可是也有共性。我从自己的角度说一说共性问题。这些年我的感觉,律师事务所真正欣赏的、需要的年轻律师,大概有五个标准。

第一,就是立德立志,刚才耿律师也多次谈到了,我们要讲职业道德。王军先生讲,我们对大家有一个勉励或者告诫,或者我执业多年的心得。我们赵晓鲁所的所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易经》后天六十四卦中,乾坤两卦的卦词,孔夫子所作。这既是中国哲学和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结晶,也是我多年从事律师职业体验感悟的浓缩,也是我们所律师信奉的最高准则。凡是不讲道德的,不重视道德修养的年轻人,是没有希望的。凡是进入律师行业,没有志向的年轻人,也是没有希望的。

第二,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我们律师行业是一种职业,但是不应该以糊口和挣钱为第一要义。西方很多律师和我们交流,说在基督文化的背景下,律师是上帝派到人间追求和主持正义的使者。我认为,尽管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但律师的最高执业价值,就是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实现司法公正贡献自己的力量。凡是以挣钱为目的来作律师,最终是没有希望的。当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律师不是不挣钱,不挣钱何以为生。律师是不能以挣钱为第一目的。

第三,就是团队合作精神。我们知道,律师业务有两个基本分类,诉讼业务和非诉讼业务。英国的法律规定,在英国本土,诉讼律师是不允许实行合伙制的,必须是一个诉讼律师,带一两个助手的小所。1998年,我经司法部派驻香港工作时,香港大约有6000事务律师,700多诉讼律师。十年之后我再去了解,他们有大约不到7000事务律师,1000诉讼律师。2000年,英国有十万多事务律师,有9000多诉讼律师。最近我在和他们了解的时候,他们大概还是这个数,可能增加不到一万人,诉讼律师很少,事务律师比较多,大概占十分之九或者十分之八强一点。所以,律师事务所的主体结构还是合伙制。合伙制,就要讲合作。

我有一次给实习律师转正做面试考官,一天要面试50多个人。我面试很认真,详细看了这50多个人一年的实习体会,挑出13份写得不错的,发现其中最重要的共同特点,这13个非常不错的年轻人,共同的体会是,“经过一年实习,学会了和同事如何合作”。这使我很震惊。我们从小就没有这个感觉,从小父母就告诉我们怎么和兄弟姐妹、和同学相处,和同事合作,但是我们现在80后、90后,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万千宠爱于一身,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智商比情商要高。情商是什么?情商首先是待人接物的学问,但核心是修德立志。待人接物和修德立志,才是一个人成长中作重要的,一生能发挥作用的因素。智商主要源于有字之书,而情商主要源于无字之书。那些年轻人第一个体会是,“我学会了和同事合作”,这就是情商提高了。因此,有没有合作精神,这是律师事务所接纳新成员时的一个重要方面。你很聪明,但事事很拔尖,不让人,事事斤斤计较,这样的律师,在律师事务所不一定能寻找到适合成长的土壤。关于合作精神,我写了很多文章,同学们可以看看。

第四,是艰苦奋斗。我更看好的是两类人,一类人是家境很好,受到了很好教育,学会了艰苦奋斗。另外一类人是家境贫寒,上的不是名牌大学,可能是自学成才,半路出家,但有远大志向,艰苦奋斗。这两类人我都很看好。中国传统文化说,寒门出贵子,有道理,但不能绝对化。有的家境很好的人,对孩子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让孩子学会吃苦,学会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同样很有希望。特别是其他两位嘉宾都多次谈到,律师行业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我们律师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实务性非常强的行业,特别是作为诉讼律师,非诉讼律师,为了完成当事人的委托,我们承受的压力,我们付出的精力、体力、脑力和心理上的代价,比国外律师付出的要多几十倍。很多中国律师面临的压力和问题,是很多国外律师想都想不到的。

第五,是勤奋学习,不管大家在学校取得了什么样的学位,不管大家在学校的成绩如何,你是全优生、学士、硕士、博士,到了律师行业一律归零。律师行业是一个实务性非常强的行业,同时这个行业要求理论水平极高,律师实务要和学校的理论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我在英国的时候,法学院的很多老师就是律师,干了一段之后,老师又回去干律师了,其他的律师又回来做老师。教师和律师之间的职业是相互交流的,不像我们,如果出去干律师,想再回到学校也很难了。我们也有一部分优秀的老师,出去做律师。凡是做过老师的,出去做律师,基本上都是非常优秀的。因为理论水平高,再有实践经验,就非同小可。我们在学校学习,是打基础,根基非常重要,但是你工作后不继续学习也不行。我们律师的知识结构,70%的知识,是在职学习中取得的。再优秀的学生,在学校学的,只是职业律师需要的30%的份量。律师这个职业是干到老,学到老的职业。

我们律师行业缺两种人才,一种是诉讼人才,我们的诉讼环境不好,大量优秀律师都不做诉讼了,基本是往非诉业务转。同时也使我们行业在诉讼律师的培养上,面临着很多困境。我自己长期做商务诉讼和部分刑事诉讼,我对诉讼情有独钟。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也许是“偏见”,学成大律师不一定接受。我感觉,律师业务的最高水平,体现在诉讼业务上。

耿照心:代表宋律师说一句,他很接受您的观点。

赵晓鲁:我感觉,老百姓,或者说我们社会公众,是从法庭上认识律师的。培养优秀诉讼律师其实很难。你拿英国的教育来讲,取得英国的律师资格以后,诉讼律师学习一年可以独立执业,非诉讼律师要学习两年才能独立执业。但你要成为优秀的诉讼律师,没有八到十年的经验积累,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诉讼人才很缺。

我在十年前,就向我们行业提出来,应该运用行业资源,成团队的把我们的年轻律师送到国外去学习。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市场已经有了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国际竞争本土化,国内竞争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国内业务开始具有涉外因素的特点,你说一个涉外律师完全从事国际业务,很难说。有相当一部分国际业务,都和中国本土业务有关系。反过来讲,很多本土发生的业务,也越来越带有涉外因素。中国最有希望的律师,是一批三十多岁,像耿律师这样的律师,将来会成为我们中国律师行业的脊梁和主力军。涉外律师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有四大因素,一是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要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一定要熟练到应用,无论是说还是写;二是最好要有受过国外教育的背景。我自己感觉,在国内学习,你对西方的事情看得再多,信息掌握再多,英语掌握得再好,其实你未必了解西方文化,未必了解西方人怎么想。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中国已经不可逆转地敞开国门,越来越加快和国际社会融合的时候,你没有在国外受过教育的经历,在职业生涯中就缺了一课。在国外工作过一年两年,最好两年以上,作为一个老百姓在那里生活,除了语言有提高之外,更多的是了解西方社会结构,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和整体社会运行模式,了解老百姓真正心里想什么和他们的思维方式。有国外的文化教育背景非常重要。三是要熟悉中国法律。我们不敢说精通,至少对年轻人来讲,是熟悉中国法律。四是有相当的实务经验,包括熟悉中国国情。至少在国内要有五年到八年的实际经验。如果具备了这四条,就是我们律师行业求贤若渴的复合型人才。

我经常在讲课的时候宣传上述观点,还成功的说服了几个年轻朋友出国深造。有的年轻律师和我讲,赵老师,我现在是什么什么情况,我有机会到法国读博士,或者到美国读美国的法学博士,我去不去?我说,去!这些年他们都和我有联系,他们回国之后,深感在我的说服下,放弃了眼前的利益,补上了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一课,一生受益匪浅。我们很多律师舍不得放弃眼前利益,去国外留学。我可以理解,一个律师在国内业务做到一定程度之后,如果再出国学习,你放弃的东西太多,所有的客户资源都要舍弃,回来之后还要重新来。这确实是很难决断的人生取舍。所以,人生取舍经常是考验一个人的大智慧。最后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律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刚才嘉宾都说到了,我具体说我的感觉。一个律师,一开始很注意你法律领域里的知识,但随着律师越做时间越长,你发现光就法律说法律是不够的,还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法律。法律除了法律属性本身,还具有政治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法律学实际上属于社会学的分支。为什么我出的第二本书叫做“我的社会法学观”呢?就是基于这种考虑。律师应当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至少有六大学科,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逻辑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心理学,除了律师心理学之外,还包括当事人心理学,包括政府心理学,包括法官心理学、包括检察官心理学,等等。你做律师时间越长,你会发现心理学的功底越深厚,对你的律师业务越有帮助,你在处理各种复杂事情的时候就越来越主动,甚至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

宋学成:赵大律师讲得很好,我看到这个题目有点不好意思,这个题目是我们律师事务所欢迎什么样的学生,听过刚才这番话,大家已经能感受到中国目前的律师事务所已经被分化了,已经被强烈的挤压了。我们还欢迎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欢迎。当年耿律师到我们那里的时候,我们面试的清华的学生、北大的学生、贸大的学生,一考都是各地的状元随便挑。现在你再让我面试,真是“矬子里拔将军”就没那么好的情景了。但是大家如果真正有志向,真正想做一番事业,还是到中国的律师队伍里面来!为什么呢?有这么一句话,胸怀是事业的容器,你有多大的胸怀,就成就多大的事业。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的现在和将来,走向世界的话,还得靠更多的中国律师,靠你们。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手下有很多优秀青年律师到了国外所,他们每天更多的承担着沉重的案头工作,很少受到像中国律师一样,这样惊心动魄的锻炼。我欢迎什么样的律师呢?我已经说出来了,我们欢迎有胸怀,有抱负,对中国的民主和法治情有独钟,用孟子的话说,士不可以不弘已,任重道远。要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一旦你铁定心想做律师,律师事业就是你的生命。介绍我的书有一段话说我有融入血液的律师情结,我做过检察官,当过兵,我每年都休年假,但是我从事律师行业几十年了,没有休过一天年假。第二个要义,律师应该有思考精神,应该有受罪精神。过去有一句话,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明天你要想在法庭上展示你的能力,去赢得诉讼,捍卫你当事人的权益,在法庭质证的时候展现你的水平,你没有多少天、多少晚上的案头工作,可能吗?不可能。天才之间也是没有多大的份量比出来的,是需要背后的努力的。所以我说我希望有吃苦精神,这样你就不会频繁跳槽,你就会努力。

律师是没有加班费的,我们好多律师进入这个岗位,说我今天加了多少小时班,律师没有八小时之内,八小时之外,这个事我给你了,当事人交给你的可能是他重大商业纠纷,是身家性命,是一份期望。你干的是有效工作时间,你今天干了八小时,耿律师一看,这个事用两个小时就可以了。你那两个小时是可以向当事人收费的。另外的是你学习的时间了。律师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不能吃苦,当不了律师。就这两点,我觉得做个好律师,就够了。

最后说有什么希望,如果说一定还谈有什么希望的话,结合我的切身体会有两点:第一点大家读书,你可以读法律的书,也可以读其他行业的书,要学法律思维,法律意识,这说起来很玄,但实际上你要可以把法律贯通了。你要对这些东西做综合判断的时候,你要把所有的实体法、程序法,有关的法律统统的综合在一起,和事实相联,从法律本意作出缜密的分析和综合的判断。某某案件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那样,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没有任何两个案件是相同的。否则就不需要律师、法官了。今天计算机那么发达,把已知条件输进去,出来个结果不就完了?所以说法律人的法律意识极为重要。我需要我们的学子们学活,这个意识很重要,就像庖丁解牛一样,当当事人把这个事陈述完的时候,一个好律师就告诉你处理的方式方法了且所料不差。

第二我想说的事,工夫在诗外。律师是个社会活动家,是个辩论家,中国有一句话,事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是文章。律师要学好哲学,你就知道由此即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学好文学,你就知道如何表述,用最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问题,讲明你的法理。

这就是两点希望,第一要有法律意识,第二工夫在诗外,全面地去锻炼自己,培养自己。如果说我们还需要什么人才,我需要这种复合,外语要好,好得要比老外要好,要会用外国人的思维来思维,第二最好有其他学科背景。

耿照心:其实我想说的,刚才两位大律师都已经提到了,我从个人的体会上再补充几句吧。作为一个律师或者以后有可能作为一个好律师,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基本上你们这一代学生的教育背景都不差,但是,人和人的差异关键在于自学能力上。所有真正的知识不是别人告诉你的,而是你自己体会出来的,即使别人告诉你,你没有体会,对你来讲也就不是知识。所以人要不断地自学、不断地总结,包括我个人在内,也是从业很多年后重返学校,回来从业后也是在边学边干。

宋学成:耿律师原来在共和所是八年,在可以做合伙人的情况下选择到美国读MBA,所以我也说到不仅要有法律知识,还要有其他的知识背景。

耿照心:当初我决定去读书,也是觉得合伙人可以等,读书这事不能等。第二个问题,两位律师也提到了,就是态度问题。作为一个律师,需要极高的对律师业和法律的尊重和热爱。我没有用“责任”这个词,因为“责任”听起来像“义务”,而是觉得用“热忱”比较好,你对法律热忱到什么程度,直接影响了你在法律行业能做到多大的成就。比如说,我还记得自己刚毕业那几年没日没夜地工作的状态,其他律师感觉我很辛苦,但我自己并没有这种感受,反而感觉很幸福。为什么?因为我沉浸在对法律的追求、惊喜和有所收获的满足的循环中。所以,我希望你们也可以找到这种感受,那你才知道你选择了一份喜欢、值得去坚守和追求的工作,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就是激情过后是坚持。这种坚持的背后肯定是需要很多的付出的。比如说,我理解很多同学家并不在北京,你们毕业之后面临的问题可能有户口、房子、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等等,因此找工作时工资肯定是一个重要因素。不过,我们所也遇到过一些求职的律师是毕业之后没有从事律师职业,多年后又放弃了原工作和较高的工资,转而回来圆律师梦的,因为刚入行无任何经验,肯定工资是律师事务所中较低的工资水平。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职业态度的问题。还有,律师职业是一个需要承受巨大脑力、体力和精神压力的职业。律师是社会公众的看门人,因为社会公众相对于我们具备专业知识的群体而言是脆弱的,这也需要律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我仍然记得,我第一天到律师事务所去面试的时候,就是宋律师对我面试的,他没有问我什么专业问题,反而告诉我选择做律师是人生的重大决策,问我是否想清楚了,这句话直到多年之后我才完全理解了它的意思。许多职业与生活是分开的,可以分八小时之内、八小时之外;做律师不是,你的职业就是你的生活。第四个问题关于对你们的勉励和告诫,其实我已经提到了。我认为外经贸大的学生素质是很高的,包括你们对外语、对经济知识的掌握,在这种环境下有天然的优势,这种熏陶是很多学校不具备的条件。我相信这会带给你们今后更强的综合竞争力,如果你们选择从事律师职业,也会更有机会成为优秀的律师。

王军:下面进入提问环节。

提问:您好,请问三位大律师频繁提及复合型人才,宋律师提到以法律的视角看待经济和金融。我们这个专业是法律硕士(法学)金融方向,我们这个专业设置了两年,我们是第三年的学生,我们这个专业如何设置,我们学什么,我们专业人才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王军:我们现在有一个改革,有一种研究生取消了六门法律课,集中起来作为讲座,增加了六门金融课,包括了金融领域,包括会计学、财务报表分析、宏微观经济学。他的问题是,这样的一种知识结构是不是有一定的优势。

宋学成:我尝试用最简单的话来说,你们学校或者你们学院很有先见之明,远见卓识。中国的法律教育已经有几十年了,这种结合不多。另外从法律市场来说,我们很多律师在逐步完成专业化,往高端走中国金融经济的许多领域呼唤高端法律人才,比如我刚才提到,在次贷危机刚发生的时候,南京某大学请我去讲课,我在剖析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发展时结合中国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进行了分析和判断,现在看基本上是对的。我们国家在金融及相关衍生品比美国落后很多,但是我们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发展,金融的发展需要搞会计的、搞金融的,离不开律师规则的解读、纠纷的解决和诉讼,我没有那么专业,对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不了解,但是我认为贵校课程的改革,这是有先见之明,远见卓识的。

提问:谢谢三位律师的精彩演讲,我的问题是,刚刚的体会最大的是,作为一个法律的年轻人,要懂得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我认为作为一个在校的法律学生,你们能不能从律师的角度给我们提一个建议,我们如何通过学习习近平时的课程,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法律思维。

耿照心: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律师的淘汰率很高,不是你考过了律师资格就能成为律师了,关键差别之一就在于有没有法律思维上。我认为在法学院学习期间对法律思维培养的方法之一就是学会质疑。对法律的应用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每一个案件的事实都在变化。如何区分每一个案件的事实,需要你了解法条背后的法理,在什么样的事实发生变化时,原有的法律不能足以支持你而需要转而寻求其他法律支持。这都需要你上法学院时不断地思索、质疑、锻炼自己法律思维的能力。当它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你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提问:您好,您刚才说作为律师,要有社会正义感,我想问一个问题,如果个人的正义观念和客户利益出现冲突的时候,怎么处理这种问题? 赵晓鲁:先说一下,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法律思维。法律思维和律师思维还有区别,法律思维更宏观一些,律师思维是长期执业形成的。律师思维可以分为辩证思维和逆向思维,最高境界是刚才学成大律师讲到的,庖丁解牛。或者说,游刃有余。一个经验丰富的大律师在听完当事人的案件陈述后,马上就告诉你应该怎么解决,要注意什么。而且他的基本判断,在解决案件过程中,不会有太多的失误,至少不会有原则性失误。您提出这个问题,我觉得您对律师职业或者对法律还是有一定的理解。为什么?我们有些律师干了十几年,没有找到律师思维,没有形成律师思维。刚才耿律师说,一定要不断地提出质疑。我完全同意,我们就是要不断地把自己的思维和观点,放在质疑中去锤炼和升华。

再回答这位同学的提问:你的正义感和客户利益发生碰撞怎么办。这是我们律师行业经常遇到的问题。社会很多人并不理解,刑辩律师为一个大坏蛋来辩护,怎么体现你的公平正义。对专业人士而言,这在法律上好理解,律师为一个犯过罪的,或者犯过严重罪行的,有过重大违法行为的人辩护,本身是我们公平正义所依赖的基本法律框架决定的,没有律师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辩护,包括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就没有公权力机关和私权利的相互制约。这个道理讲一讲,不难明白。但是真正使人容易困惑的,甚至是痛苦的,是下面的问题。

作为律师,最痛苦的是什么?就是你个人的正义感,价值观和你代理的委托人的价值观发生严重碰撞的时候,甚至你因此受到很大伤害的时候,怎么办。我们律师现在经常,而且越来越经常,受到当事人恶意投诉,有个别当事人甚至在聘请律师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用手机和录音笔给你录音,故意引诱你说一些违反职业道德的话,特别是在风险代理的时候。等到你基本把事情做成之后,他说你违反了律师职业道德和纪律,解聘你,然后聘请另外一个人继续而且轻松地把剩余工作做完,无偿地占有你的劳动成果。这方面,律师经常很气愤痛苦但也无奈。一方面,我们首先是自己不能出错,我常说,我们律师要养成经常在当事人的录音笔前工作的心理准备。脚正不怕鞋歪。对来自当事人的恶意投诉,最好的风险防范就是规规矩矩办事,严格依法办事。

另一方面,你要牢守职业道德的底线,在任何时候不要逾越律师的职业道德。即便当事人道德品行十分败坏,他在背后给你插刀子,只要委托代理关系没有解除,你也要尽心竭力地履行职责。我们律师职业道德是源于社会公德,高于社会公德,是法律良心的最高境界的体现。

提问:我想问一下耿律师,我一直有作律师的想法。我也一直有一个担忧,关于女性作律师这个问题,一直有人说,你是女孩,不要作律师,因为以后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作为一个女性不好处理。在您的律师职业生涯中,您是怎么处理的?

耿照心: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回答一下刚才那个问题,赵律师刚才回答了关于律师职业道德的问题,这是最好的最强大的保护律师的武器。还有一句非常知名的话我想送给你,那就是“我不赞同你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每个客户都有合法的权利值得去维护。

回到现在这个问题,我不赞同把女性和男性区别来看,女性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男性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律师行业里,男性女性的区别,最大化的被淡漠掉了,剩下的是执业水准高低的区别,是对所从事工作的热忱度的区别。不要被所谓的这些话所吓倒,因为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总可能有人站出来告诉你那有多困难。所以,关键看个人的态度。我相信你们受过如此良好的教育,会有能力处理好各种各样的难题。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律师,所面临和解决的问题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一般问题,你都能把它们解决好,这些还在话下吗?所以结论就是要对自己有自信。宋学成:我补充一句,你到各个事务所看看,优秀的女律师越来越多,比男的多。我们有时候面试的时候,考虑到男女律师比例问题,总是想这次不要女律师,即便降低点标准也要招一个男律师,结果最后选来选去还是招了个女律师。

赵晓鲁:北京市有7000多女律师,都非常优秀。耿照心:这个数字一直在增加。

提问:我有一个问题是给赵律师的,您刚才提到说,大中小所对律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您没有展开讲,我想听一下您的观点和阐述。您说有将近60%的年轻律师没有进入专业领域的,是在专业化的门槛外。我们以后很可能进入中小型的律所,我们是不是可能就是60%的一员,中小所有没有可能给我们打开一扇门,让我们进入专业化。

赵晓鲁:实际上这是两个问题,第一,是大中小所需要的年轻律师,或者说我们法学院的毕业生,标准不太一样。为什么我没有展开?因为这是仁者见仁的事,不一定说得很全。现在大所,咱们北京就界定为百人以上的大所,大概有十六七家,这在全国都是数量非常非常大的。他们对于年轻律师的要求相当严格,据我了解,大所需要的,都是北京市的著名大学毕业生,对外语有相当高的要求,对文笔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应该说,你们这些名牌大学毕业的优秀学生,首先考虑的是进大所。但是我也说了,大所吸收的年轻学生很有限。大所还有一个问题,凡是大所,基本上都是以从事非诉业务为主。实际上,你到大所以后,他有一个特点,年轻人的流动相对比较大。非诉业务,你只要形成了一定的文件体系,作为所里的知识产权,相类似的非诉业务,使用的文件大致相同,只是有一些具体情况的调整。我有几个同学和朋友,原来都在大所作非诉业务,非常出名。他们说,一个年轻学生在我的指导下,经过两年时间,他做的文件就和我做的文件基本一样。这是非诉业务的特点。

但是由于在大所,你想成为合伙人,真是一层一层爬,很难的事。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做了几年之后,就希望寻找更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在大所可以得到很正规的训练,但是大所的年轻人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做非诉业务,很难接触到客户,不会做市场。有的年轻人做非诉业务作了六七年,做得非常好,但是他没有一个客户,这对律师将来成为合伙人是很致命的弱点。非诉律师工作更案头化,除非合伙人,很难接触到市场开发的业务。

诉讼律师和非诉律师要求的素质有很大不同。每个诉讼案件,都是生活的百科全书,都是品味社会百态和酸甜苦辣的窗口。诉讼律师对于年轻人的锤炼和提高应该说是更快的。我们在选择大所和中小所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人特点决定。但从长远发展看,进大所和进中小所,各有长短,对年轻人的成长,从长远看,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刚才谈到第二次专业结构的调整,只要你作为一个年轻律师,进入律师行业,毫无疑问是划在60%,还没有进入专业门槛的范围内。中小所是不是可以让你完成以市场需求引领的专业化知识结构的调整呢?两个方面,一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二是,我们有相当一批中小所,已经趋于精品化了。完全可以甚至更好地帮助年轻人完成第二次专业化调整。我研究过这个问题,大所的优势,在于规模效应,可以和最大的企业对接,在业务业绩和资源整合上,有着很大优势。但大所内部也是层层分工,分为很多相对独立的团队。大合伙人带着一个队伍,基本上十到十五个人,独立核算。你的队伍只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业务结构,一个十五到二十人的律师团队,基本上可以完成社会法律服务的主体需求。因此,为什么大量的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三十几个人左右的中小所,有旺盛的生命力,就是因为这样一个规模的律师团队,基本可以满足法律服务市场的主体需求。我们可以选择一家非常好的中小所,在年轻律师的培养方面,有时比大所可能优势还多。大所是多级管理,中小所是两级甚至一级管理。我在大所作主任和首席合伙人时,有时年轻人工作两三年,都没有机会和我谈心聊天。现在,我在探索一个中小所的发展之路,我天天和年轻人在一起,经常随时随地指导他们,对年轻人的提高帮助很大。

王军: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活动就到这里。今天我们请的都是合伙人级的,都是事务所的创始人,老板级的律师。大家看到,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仅是轰轰烈烈,讲起来都有实际的内容。他们给你们做了榜样,今后你们做律师,能不能成功的成为这样的级别,既有实际操作的技术,又有对社会宏观的把握。像宋学成律师,现在一部分的精力在做投资,他已经非常成功了,而且已经进入资本市场发展的阶段了,他现在也搞很多的社会福利事业。

我们今后毕业,要看到这样的榜样,今天的这几个人都是你们的榜样,不仅做非常具体的事务和业务,而且能够宏观地把握一些问题。像赵律师一开始的发言,我就发现他非常关心政治。他说把中国宪政的社会职能对律师职业的发挥是非常有限的。我们现在这个阶段,做这种参与政治的可能性还比较受局限,我看到他是一个很关心政治,很关心上层建筑发展的律师。这个对我们都很有启发。

最后,关于怎么做好一个律师,我本人也是一个律师,由于这些年来由于教学任务、写作任务繁忙,律师业务做得好了。但是做律师的时候我也是一个很好的律师,假如说我在一个大所,我做什么最能发挥作用呢?给客户咨询。来一个客户,经过我的咨询,不会让他跑掉,至于谁做?可能是分到下面去了,分析案子我是一个好手。我做过的案子很多,代理有几十件,做仲裁员有好几百件这是经贸大学老师的一个特点,和实务联系得很紧密。做律师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最重要的还是打好基本功,有认真的精力,不浮躁。大家认为基本功是最简单的,其实不是。我现在也带博士生,也带博士后,他们写东西还有语法措施,还有ABC的错误。我们现在做WTO报告,他们的原文是三四百页的,你怎么写成两万字的,能够把重点写出来,让门外汉看懂。这也是基础,这个基本功怎么训练呢?我和石静霞老师说,这个案子我怎么化解,她几句话就说到关键。这个案件很大,问题很多,我就关注一个问题,这三百多页,我就沿着一个问题往下看,就能写得很好。先找到别人写的简单的案情介绍,美国人写的,把这个东西看一下,找出其中的主要问题,然后看三百多页的时候,就围绕这个来看。方法很重要,方法也是基本功,这个都很重要。另外外语,我们有多少人达到中翻英很流畅,有了这个,律师竞争这么激烈,用人这么少,你有了这个基本功,肯定有人要,你的英语我不够好,不够炉火纯青。

另外,中国人到国外去参加诉讼,最大的问题还是语言,但是文化问题,你还是不够流畅,这都是基本功。我认为基本功是最重要的,我们离开的唐里子老师,他说我们需要的不是一般的律师,是能够看懂资产报表的。刚才有人说,我们的六门金融课学了是不是有用,是不是已经有了一块金砖。这个问题是这样,金融这个东西并不好学,如果本科生接触过,这次再复习一下,就比较深入了。如果没有学过,把课通过了,但是没有学好,这也是另外一个层次。基本功要全面,语言好,逻辑分析能力强。不要浮躁,在学生阶段,老师让你帮助干一件事,你看没有钱或者钱太少就避开了,其实这恰恰是锻炼基本功。我曾经给一个法国人翻译过一个事情,也是别人介绍的,五六十页的合同让我翻译。我翻译了两份之后,他说你别做大学老师了,到我这里来做吧,当然我没有去。我的意思是,你做事情,不要避重就轻,要踏踏实实的做好。最后,让我们再次以热烈掌声感谢各位嘉给我们做的精彩演讲。

下载关注两岸经贸论坛共盼祖国和平统一(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注两岸经贸论坛共盼祖国和平统一(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