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向筱原一男学习“筱原一男”建筑展开幕论坛
向筱原一男学习“筱原一男”建筑展开幕论坛
地点: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人物: 伊东丰雄、长谷川逸子、坂本一成、郭屹民、张永和、王建国、孙一民、李兴钢、周畅等
筱原一男是谁?
这个连建筑专业的人都不一定知晓的日本建筑师,近日却在中国建筑界掀起了一场波澜,中国当代建筑界几乎集体向这位已故的日本建筑师致敬。
4月19日,筱原一男建筑回顾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开幕论坛于同日举行,日本当代建筑界大咖,伊东丰雄、坂本一成和长谷川逸子悉数到场,为筱原一男站台,缅怀恩师,解读自己与恩师的设计。
从何处出发并不重要
这三位建筑师都被称为是“筱原学派”的成员,在他们职业生涯的初期曾受到筱原一男的很大影响,而今,他们在各自的建筑、学术领域创立了不凡的成就。尤其是伊东丰雄,夺得了2013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该奖项被视为建筑界的最高荣誉。
从某种角度来说,日本建筑师膜拜筱原一男,是因为日本建筑界需要一位神,他们讲究的是师承关系,需要为自己的建筑寻找出处,而筱原一男则无疑是位被搬上神坛的鼻祖,成为“筱原流派”的创始人。
在日本建筑界,筱原一男开创的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学派,和丹下健三领衔的东京大学学派,一直双峰并峙。丹下健三是日本第四代的建筑师,筱原一男比他小十几岁,算是后辈,但是他们两人却同时代表了日本两大建筑系统。
筱原一男一脉又称为“筱原流派”,这个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日本建筑流派,却正给与了伊东丰雄、坂本一成、长谷川逸子等知名建筑师灵感与精神力量,而师从伊东丰雄的妹岛和世(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亦将筱原一男奉为师祖,并在2010年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提议将“金狮奖”颁给已故的筱原一男,这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第一次为已经离世的建筑师颁奖。
开幕论坛分为两部分,上半场为伊东丰雄、长谷川逸子和坂本一成各自与听众分享了每个人与筱原不同的交集,三人给出的回忆碎片也让这位已经辞世的建筑大师形象逐渐丰满起来,该部分演讲由东工大一支的“中国代言人”郭屹民全程翻译―这名近年来冉冉升起的“中日建筑交流大使”毕业于东工大,师从日本建筑学会会长仙田满,长于社交,几乎包办了东工大一脉的中日建筑交流活动。
来自深圳的建筑师刘珩在微信中很幽默地对三位大师的演讲做出“日式师徒关系:各有各说法”的评论,她认为:“坂本―成―师与我;伊东丰雄―师是师,我是我;长谷川逸子―我,还是我。”
在狡猾的伊东看来,建筑师从何处出发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超越现有(建筑形态)的想法。所谓筱原学派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复制老师的作品而产生的,筱原一男一直都很提倡能够有新的东西产生出来。“筱原老师的作品有着很强的精神性和排他性,我们也因此不断思考这是否就是建筑唯一的可能性。”
有意思的是论坛的下半场,讨论环节。小剧场的舞台快速转换了布景,在台上摆放好了几张沙发,伊东丰雄、长谷川逸子与坂本一成以及郭屹民端坐台中央。三名日本建筑师互相打趣,用日语讨论着筱原一男。台下近千名的中国听众大多不谙日语,百般无趣地听着蹩脚的同声传译,语焉不详而毫无逻辑地翻译着台上的状况。
看中国的缺失在哪里
在听众席上,除了少数几名筱原学派的日本弟子外,大多是中国听众,而整个小剧场的前十排大多都是中国当代建筑界的明星人物。
上海当代建筑界的实验建筑师们除了几名前去台湾领奖的,其他几乎悉数出席,包括柳亦春、张斌等,而同济一脉的现任院长李振宇、李翔宁等,东南大学的现任院长王建国、李华、葛明等,华南理工大学的现任副院长孙一民等,北京与其他地区的明星建筑师张永和、马岩松等亦远道而来,来自建筑学会的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现任《建筑学报》主编周畅这样的阵容在中国的各类事件中都鲜少出现,尤其是只是作为听众而不是主角的情况下。
我们能理解日本建筑师对筱原一男的敬意,但为什么在中国,这位并不鲜为人知的日本已故建筑师受到如此高规格的款待,却是当晚许多人的疑问。列席的建筑师大多语焉不详,表示也都没闹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来。
本次展览策展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则表示:“其实我想更重要的是通过筱原一男这样一个人,看看整个日本建筑发展的脉络。从日本整个建筑业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缺失在哪里,是在哪一步被日本超越的。”
简单地说,龚彦扬起了“向筱原一男学习与致敬”的大旗,日本建筑界的明星建筑师因为希望推广先师尽心尽力,而龚彦则为推广筱原一男动用了自己在当代建筑界的影响力。在展期内的周末,还有王军、张亮、李巨川、董豫赣、童明等中国建筑师和 本由晴、长谷川豪、妹岛和世等日本建筑师就各类话题举行讲座。
买艺术品就像买白菜
2014年香港苏富比春拍
地点 :香港,湾仔会展中心
人物 :张宗宪、葛斯科、靳埭强、姚谦、宋丹丹等
文|陈晓勤 图|香港苏富比
每年四五月的香港,热闹非凡。香港苏富比拍卖、香港巴塞尔、亚洲古董展、佳士得春季拍卖会这些接二连三的艺术活动,碰撞出了璀璨的艺术火花。香港,正在形成一个更为多元、多层级的艺术市场格局,实现着亚洲文化之都的梦想。
在这样多元的格局之下,香港苏富比依然把持着顶级拍品,稳坐拍卖行一哥的位置。1744年,自诩为艺术收藏家搜罗世界级艺术作品的苏富比拍卖行成立。随后,它从伦敦扩展至纽约(1955年),香港(1973年)、印度(1992年)及法国(2001年)、中国(2012年)等,是第一家在香港、中国营商的国际艺术拍卖行。
一年春秋两度的香港苏富比拍卖,是名人、富豪、藏家、媒体碰头的艺术盛会。4月5日至8日,香港湾仔会展中心人头攒动。除了香港大藏家张宗宪、葛斯科,还有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台湾填词人姚谦等经常出入拍卖场的港台客,他们被拍卖行视为座上客;有外国画廊主,也有像宋丹丹等热爱艺术的娱乐明星,还有一些生面孔的、说着普通话的内地买家。他们打扮时髦低调,或在画作前静静欣赏,或与三两知己漫步于展厅内,或手捧红酒低声呢喃,生怕打破艺术的静谧气氛。正是这些人,一不小心就拉开了艺术市场的“亿元时代”。
4月5日晚上举行的香港苏富比“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中,中国四川画家张晓刚凭借作品《血缘:大家庭3号》拔得全场头筹。张晓刚的这幅上拍作品创作于1995年,是张晓刚《血缘》系列中最重要、最成熟的作品。有着经典的三人家庭构图,更是整个《血缘》系列中唯一以一名别上毛泽东徽章、戴着红色臂章及穿着绿色革命服的小红卫兵为画面中心的作品,作品背后的政治与历史张力跃然纸上。这件拍品从5000万港元起价,一亮相便吸引来五位竞投者的激烈竞价。拍卖场上的竞价者,每个举动就如同在菜市场上买白菜、红薯那么轻易,但他们的每次加价,动辄百万千万,分分钟就是一套甚至几套房子。
经过近十来分钟的抢夺,某亚洲藏家通过电话竞投最终以9420万港元买下这张作品,创下了张晓刚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这个价格,只是个开始。
“神品”鸡缸杯
4月8日中午12点25分,玫茵堂珍藏的明成化鸡缸杯在香港苏富比2014春拍现场正式举槌。现场经过近6分钟的争夺,最终以2.5亿港元落槌,加佣金2.81亿港元成交。买卖过程中,买家并没露脸,全程由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手中的电话委托竞得。
这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重量约50克,简言之,平均每克就价值500万。天价迅速搅动了中国人的神经。拍卖结束后,苏富比中国瓷器、工艺品部国际主管仇国仕第一时间举行新闻发布会,中瑞混血儿、家世显赫的他一边把玩鸡缸杯一边告诉在场的媒体记者,“当你买鸡缸杯时,你买的不仅是这件物品,你买的是几百年来各朝皇帝对它的赞美。”
鸡缸杯历来被收藏界视为“神品”。它是明成化皇帝为了爱妃而命人烧制的,胎质皮薄,群鸡图案栩栩如生。明朝以来,这套鸡缸杯备受帝王与文人咏赞。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最早记载是明代万历年间的《神宗实录》,里面提到:“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明代万历沈德符《野获编》也提到:“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其中十万之值与白银百金相近,价值极高。到了成化以后二百多年的清代乾隆时期,鸡缸杯偶有面世,但数量极少,千金难买,一器难求。乾隆皇帝酷爱书画,但他对鸡缸杯也赞赏有加,让当时的景德镇御窑仿制,还题诗作志“寒芒秀采总称珍,就中鸡缸最为冠”,以此说明鸡缸杯的罕有。
今时今日,流传在世的鸡缸杯并不多,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伦敦大英博物馆、英国V&A博物馆等几家大博物馆有收藏。仇国仕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在私人藏家手中的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共4件,有2件在香港,1件在日本,如今拍卖的这件“来路”特别好:1950年代被英国的私人收藏家利奥波德?德莱弗斯夫人收藏,有过出版纪录;后被日本的大藏家坂本五郎、瑞士玫茵堂等著名古董商收藏,流传有序。
幽默的刘益谦
电话那头,委托竞投鸡缸杯的买家,是饱受议论的上海藏家刘益谦。2013年,刘益谦在纽约苏富比买下相传是苏轼手迹的 《功甫帖》,之后,上海博物馆专家公开质疑它的真伪性,其中有人以《功甫帖》是双钩填彩来力证它是伪作。但争议并未影响刘益谦的购买欲望。就在他重金买下鸡缸杯的三个小时后,他在朋友圈调侃了一番:“各位兄弟姐妹,帮我把把关,这不是双钩填彩吧?”
这位生于1953年的上海商人和投资家,学历不高却聪明大胆。如今的他,坐拥170亿身家,在2013新财富中国富豪榜排名第30名。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刘益谦与太太开始出没在各大拍卖行。他们有个特点,只买最贵的艺术品。“因为最贵的最多人抢,最出类拔萃的,它的价格不会往下跌。如果买便宜的话,就没价格了。我不想等我老了、起不了床的时候,床边围绕一堆假画;也不想等我老了,儿女把这堆不值钱的东西当作垃圾清理掉。想想就觉得怪可怜。所以,我必须买最好的。”在买下鸡缸杯的三周后,刘益谦现身广州美术学院《对话刘益谦》讲座现场,作了以上一番解释。身穿白色衬衫的他,翘着二郎腿,不时迸出幽默的语句。
最贵的艺术品确实会随着时间升值。鸡缸杯的每一次易手,都是当年拍卖场的大新闻。比如1999年,鸡缸杯的前任藏家、瑞士著名的中国官窑瓷器收藏家族“玫茵堂”,从苏富比拍卖会以2917万元港元成交价买下鸡缸杯,成为当时中国古代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的成交最高纪录。“15年之后的今天,鸡缸杯重现苏富比拍场,价格已涨10倍左右。”仇国仕表示,令人咋舌的2.81亿港元也非偶然。鸡缸杯于仇国仕还有一段特别的故事。他清楚记得,坂本五郎1999年将鸡缸杯交给苏富比拍卖时,他刚刚入职香港苏富比,“见到盛放鸡缸杯的盒子时,我一眼就认出是我的祖父、著名中国古董商仇焱之订做的,所以,仇焱之也许在早年收藏过这件鸡缸杯。”
当《功甫帖》真伪之争硝烟未尽,争议之中,刘益谦夫妇举办了龙美术馆浦西馆的开幕式,又买下了鸡缸杯,艺术圈纷纷笑侃,“以后可以到龙美术馆摸鸡了”;也有人调侃:“以后龙美术馆可以改为鸡美术馆。”
众说纷纭的背后,刘益谦再一次通过天价拍卖来说明自己的投资眼光,而鸡缸杯再一次通过资本证明了自己的传奇。它的下次现身,不知又是何年何月?
武汉凝聚力
武汉创意天地合美术馆开馆展《回声》新闻发布会
地点 :武汉,合美术馆
人物 :黄立平、李全武、鲁虹、殷双喜、孙振华、杨小彦、唐小禾、王端延、胡震等
文|何子 图|本刊资料库
四月初的武汉空气清新怡人,充满神秘感和吸引力的合美术馆,就像一座白色的艺术城堡,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武汉创意天地合美术馆开馆展《回声》新闻发布会上,这座美术馆第一次向大众展露真颜。合美术馆作为光谷联合集团旗下的非营利私立美术馆,亦是主办方企图打造汉版798的武汉创意天地的灵魂建筑。
合美术馆的外形得益于总设计师李全武和他的太太,“以剥开艺术的盒子为设计理念”,正是逛街归来的李太太手上的鞋盒,让对美术馆建设方案一直没有头绪的李全武茅塞顿开。历时六年,这个“鞋盒子”终于被打造出来。整座美术馆整体上升了1.2米,并以水环绕四周,有悬浮于水上的盒子之感。站在美术馆内部,无处不在的不规则窗户颇为有趣,在窗户的外延,设计师巧妙地设计了与窗户相同形状的墙体,顿时联想到“推开墙体,打开窗户”。
除了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鲁虹,主办方还请来艺术界的著名评论家、策展人、艺术家,包括殷双喜、孙振华、杨小彦、冀少峰、唐小禾、胡震、王端延等人共同见证合美术馆的未来,并成立十人学术委员会为合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及展览计划保驾护航。
现场最耀眼的人物,当属合美术馆总设计师、旅美建筑师李全武,以及合美术馆的幕后推手、武汉光谷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平这对“艺术+商业”的组合。旅居美国多年的李全武充满活力的美式交际方式与身着中山装、在商海游刃多年的黄立平,两人间产生的化学作用非常有趣,“一动一静”是他们特有的默契。
同是湖北人的李全武和黄立平,生于同一年代,有着相似的背景和经历,都在学院里呆过。1985年,李全武去了纽约,黄立平去了加拿大。多年之后,两人回国相聚。感受过西方文化艺术的两人,对中国艺术圈有了更深的感触。两人共同参与了整个武汉的都市计划,又同时参与湖北美院的校园规划。密集的交往和思维的碰撞,让两人对武汉文化创意领域有了一拍即合的想法,于是武汉创意天地应运而生。“有时候长达七八个小时的交流,是一种由衷的倾诉和对城市的一种期盼”,李全武激动地说,“武汉创意天地是我们共同的承诺,也是对武汉信念的承诺,所以我们俩都没有言退。走到中年的我们有这个能力和机缘去实现少年时代怀揣的梦想。”
李全武和黄立平的这种故土情怀,在很多湖北艺术人士身上也可见端倪。今年年初卸下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一职的鲁虹也是湖北人,武汉将是他之后的重要工作地点;目前定居北京的评论家王端延也时常回到湖北参加艺术活动;广州美术学院老师胡震对于武汉的艺术活动更是尽量做到“随叫随到”慢慢地,越来越多早年从湖北出走的艺术界人士,在取得成就后,用另一种方式回馈湖北―在合美术馆的十人学术委员会中,有五人是土生土长的湖北人。
当晚的晚宴上,推杯换盏间,大家相聊甚欢。李全武兴致颇高,在他的主持下,嘉宾们被邀请上台送祝福― “继湖北美术馆、武汉美术馆之后,合美术馆将成为汉江的第三大美术馆”,“希望合美术馆越来越好”,“推动大武汉的艺术发展”现场掌声一浪高过一浪,为活动画上完美句号,亦为将于9月开幕的合美术馆带来期盼。
莫言的宇宙
与麦家的刀口
文|易珥 图|本刊资料库
“我羡慕麦家,我没有找到解密的方法,他找到了。”麦家《解密》再版发布会的现场,久未公开露面的莫言说道。
莫言与麦家都曾在情报系统工作过,莫言搞后勤工作,麦家搞业务。二人都是文学爱好者,后来莫言写高密风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麦家则把这一段经历写入了小说,成为中国谍战文学的代表人物。“我也曾经想写一部关于军队情报工作的小说,但是没有写出来,因为写这种小说有很多限制。”莫言表示,他“嫉妒麦家写出了这么好的书”。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与二人相交莫逆,对他们的作品特色也是一语中的。“莫言是属于胃口特别好的那种作家,吞吐万物;麦家则是挑食的,看世界只选一个很独特的角度,切开一个很小的刀口,但他沉入进去就打开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宇宙。”
这个“很小的刀口”就是谍战。最杰出的人才,最聪明的头脑,为不同的利益体钩心斗角,麦家由此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下岔开一路。李敬泽认为,中国大多数作家是“走心”的,重视感受和经验;但麦家“走脑”,关注理性的运行,和对世界抽象的计算。在这一点上,麦家和西方小说中的理性传统不谋而合。
英文版《解密》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的销量突破了中国小说作品网络销售的最好成绩,一度排名世界文学畅销榜第17名。英国的出版方企鹅出版集团还将《解密》列入了其“企鹅经典”文系,在此前该文系收录的中国作家作品只有鲁迅的《阿Q正传》,钱钟书的《围城》和张爱玲的《色?戒》。面对莫言与李敬泽的夸奖,和自己在海外取得的好成绩,麦家却说自己“非常不安,每句话都听得如坐针毡”。他直言:“莫言的诺奖,让中国文学在海外引爆了一颗原子弹,包括我的作品在海外能被关注,也是莫言这颗原子弹的余波波及我身上,我是得利者。”
诺奖是对莫言“宇宙”的背书,畅销是对麦家“刀口”的赞美。但麦家说,他很多次都不想写谍战小说了。李敬泽调侃麦家对谍战小说决绝的态度,“咬牙切齿”,他甚至说自己要改写爱情小说。
莫言鼓励麦家继续写谍战,因为这样的类型小说实在太少,麦家作品也有遗憾的地方,“我希望他能一直写下去,不要管是不是严肃文学,只要自己觉得有趣就写下去。”而李敬泽则好奇一个专门写大脑的作家去写爱情会怎样,因为“爱情是不用大脑的”。
麦家对是否继续写谍战不置可否。他把自己的运气和成就归功于有母亲神灵一般的庇佑,而他每次对母亲好,却总是为母亲招致病害。“她庇佑了我,我却什么都给不了她。”麦家说完,就匆匆结束了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