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朗读者1-12期文章内容整理
《朗读者》
第一期 “遇见”
1、文章:《宗月大师》老舍
朗读者:濮存昕
2、文章:“Blowing in the Wind”《答案在风中飘扬》Bob Dylan 鲍勃.迪伦
朗读者:蒋励、柴溪、李雪峰、魏保珠
3、文章:柳传志给儿子的结婚致辞
朗读者:柳传志
4、文章:朱生豪情诗节选
朗读者:周小林、殷洁
5、文章:《愿你慢慢长大》刘瑜
朗读者:张梓琳
6、文章:《别丢掉》林徽因 “Don’t Cast Away” 翻译:许渊冲
朗读者:许渊冲
第二期 “陪伴”
1、文章:《门前》顾城
朗读者:董卿
2、文章:《父与子》郑渊洁
朗读者:郑渊洁 郑洪升
3、文章:《不为什么》冰心
朗读者:杨乃斌
4、文章:《百合花开》林清玄
朗读者:蒋雯丽
5、文章:“Walden;or, Life in the Woods”《瓦尔登湖》选段 Henry David Thoreau 亨利.戴维.梭罗
朗读者:林兆铭
6、文章:“I am willing that it is a torrent”《我愿是激流》 Petofi Sandor 裴多菲.山陀尔
朗读者:乔榛 唐国妹
第三期 “选择”
1、文章:《老人与海》海明威
朗读者:王千源
2、文章:《泥泞》迟子建
朗读者:秦玥飞、陈旖雪、陈昱璇、周璇、杨琪、谭腾蛟
3、文章:《一封信》麦家
朗读者:麦家
4、文章:《奶奶的星星》史铁生
朗读者:徐静蕾
5、文章:《陋室铭》刘禹锡
朗读者:“汉字叔叔”理查德
6、文章: “If”《如果》Rudyard Kipling拉迪亚德·吉卜林
朗读者:郭小平
【第四期:礼物】
1.朗 读 者: 李亚鹏
朗读篇目:《背影》
作 者: 朱自清
2.朗 读 者: 胡玮炜
朗读篇目:《自行车之歌》
作 者: 苏童
3.朗 读 者: 倪萍
朗读篇目:《姥姥语录》
作 者: 倪萍
4.朗 读 者: 单霁翔
朗读篇目:《至大无外》
选自纪录片:《故宫100》
5.朗 读 者: 赵蕊蕊
朗读篇目:《握紧你的右手》 作 者: 毕淑敏
6、朗 读 者: 赵家和教授的学生、朋友
朗读篇目:《让我怎样感谢你》
作 者: 汪国真
【第5期:第一次】
1、朗 读 者: 王学圻
朗读篇目:《平凡的世界》节选
作 者: 路遥
2、朗 读 者: 柯洁
朗读篇目:《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节选
作 者: J·K·罗琳
3、朗 读 者: 许镜清
朗读篇目:《灯》
作 者: 巴金
4、朗 读 者: 刘震云
朗读篇目:《一句顶一万句》节选
作 者: 刘震云
5、朗 读 者: 王佩瑜
朗读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 者: 苏轼
6、朗 读 者: 杨利伟
朗读篇目:《天地九重》
作 者: 杨利伟
【第6期:眼泪】
1、朗 读 者: 陆川
朗读篇目:《藏羚羊的跪拜》
作 者: 王宗仁
2、朗读者:斯琴高娃
朗读篇目:《写给母亲》
作 者: 贾平凹
3、朗读者: 丁一舟 赖敏
朗读篇目:《你是我不及的梦》
作 者: 三毛
4、朗 读 者:张家敏
朗读篇目:《生如夏花》
作 者: 泰戈尔
5、朗读者: 张鲁新和学生
朗读篇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
作 者: 奥斯特洛夫斯基
【第七期:告别】
1、朗 读 者:姚晨
朗读篇目:《阿长与<山海经>》
作 者: 鲁迅
2、朗 读 者: 程何 刘阳
朗读篇目:《堂吉诃德》节选
作 者: 塞万提斯
3、朗 读 者: 曹文轩
朗读篇目:《草房子》
作 者: 曹文轩
4、朗 读 者: 李立群
朗读篇目:《我的理想家庭》
作 者: 老舍
5、朗 读 者: 维和英雄和张国强
朗读篇目:《等着我吧》
作 者: 西蒙诺夫
6、朗 读 者: 王蒙
朗读篇目:《明年我将衰老》
作 者: 王蒙
【第八期:勇气】
1、朗 读 者: 江一燕
朗读篇目:《晶莹的泪珠》
作 者: 陈忠实
2、朗 读 者: 汪明荃,罗家英
朗读篇目:《老夫老妻》
作 者: 冯骥才
3、朗 读 者: 秋爸爸、秋妈妈
朗读篇目:《给我的孩子》
作 者: 王海桑
4、朗 读 者: 李宁
朗读篇目:《做一个战士》
作 者: 巴金
5、朗 读 者: 翟墨
朗读篇目:《海燕》
作 者: 高尔基
6、朗 读 者: 樊锦诗和好友
朗读篇目:《莫高窟》、《在敦煌》
作 者: 余秋雨、季羡林
【第九期:家】
1、朗 读 者: 王耀庆
朗读篇目:《少年pi的奇幻漂流》
作 者: 扬·马特尔
2、朗 读 者: 梁晓声
朗读篇目:《慈母情深》
作 者: 梁晓声
3、朗 读 者: 邹市明 冉莹颖
朗读篇目:《猜猜我有多爱你》
作 者: 山姆•麦克布雷尼
4、朗 读 者: 毕飞宇
朗读篇目:《推拿》
作 者: 毕飞宇
5、朗 读 者: 赵文瑄
朗读篇目:《老猫》
作 者: 季羡林
6、朗 读 者:潘际銮
朗读篇目:《告全国民众书》
【第十期:味道】
1、朗 读 者:张小娴
朗读篇目:《爱情的餐桌》
2、朗 读 者: 胡忠英
朗读篇目:《吃胆与口福》
3、朗 读 者: 张艾嘉
朗读篇目:《走出非洲》
4、朗 读 者: 吴纯
朗读篇目:《贝多芬传》
作 者: 张小娴
作 者: 古龙
作 者: 卡伦·布里克森
作 者: 罗曼·罗兰
5、朗读者:叶锦添
朗读篇目:粤语《葬花吟》
作者:曹雪芹
6、朗 读 者: 叶嘉莹
朗读篇目:《咏莲》
作 者: 叶嘉莹
【第十一期:那一天】
1、朗读者:刘慈欣(他的作品让人脑洞大开,他被许多科幻迷和文学评论家冠以“中国科幻第一人”的美誉;他是“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至世界级水平”的人,其代表作《三体》获得了世界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雨果奖,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
朗读篇目:《时间简史》节选
作 者: 斯蒂芬·霍金
2、朗 读 者: 王起洪(93岁)、吴文霞(88岁)
朗读篇目:《从前慢》
作 者: 木心
3、朗读者:安文彬
朗读篇目:《可爱的中国》节选
作 者: 方志敏
4、朗 读 者: 金士杰
朗读篇目:《相约星期二》节选
作 者: 米奇·阿尔博姆
【第十二期:青春】
1.朗 读 者: 老狼
朗读篇目:《晃晃悠悠》节选
作 者: 石康
2.朗 读 者: 余秀华
朗读篇目:《给你》
作 者: 余秀华
3.朗 读 者: 冯小刚
朗读篇目:《当我开始爱自己》
作 者: 查理•
4.朗 读 者: 徐和谊
朗读篇目:《时代》
作 者: 艾青
5.朗 读 者:郎平
朗读篇目:《人生》
另,女排姑娘朗读流沙河的《理想》献给郎平
作 者: 勃兰兑斯
第二篇:2018《朗读者》7-12期
07第7期主题词 | 父亲 | 卷首语 |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这一幕发生在1917年,那时候朱自清在北京大学读书,父亲到南京浦口火车站去送他,而后数年的时间里,父子俩摩擦不断,最终失和。直到有一天,已经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收到了父亲从扬州写来的一封信,信中说:“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在收到这封信之后,朱自清才写下了《背影》。后来听家人说,老父亲逐字逐句读完了《背影》之后,流下了眼泪。记得,或记不得;说得,或说不得,父亲都在那里。那是一个我们一生下来就能看到的人,可是要真正读懂他,可能需要我们用掉一生的时间。
| 开场白 | 古往今来,有太多的文章,在描写着父亲,而对于我们的中国读者来说,最熟悉的那几篇里,一定会有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什么偏偏是那样一个,蹒跚的、略显笨拙的背影击中了我们的心呢?我想那是因为,他代表了千千万万个不善言辞的朴素而深厚的父亲的形象,如果说母亲是我们随时可以避风的港湾,那么父亲则更像在我们出海的船以把我们推向远方的方式,拥我们入怀。
| 结束语 | 魏老年轻的时候,是核弹研究的专家,是我们国家国防事业的功臣,但是他这辈子,还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事业,就是做一个最坚强、最乐观、最豁达,最值得敬重的父亲,不问难与不难,不问值与不值,终身,永远。像天下所有的父亲致敬,爱你们。
08第8期主题词 | 城市 | 卷首语 |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容纳一切生活的轨迹。在城市里,每一条街,每一栋楼的背后,都藏匿着一片天地。城市的城,是用墙围起来的地域,市则是指交易。这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态。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早以各自有了各自的模样,各自的性格和命运。对海明威来说,城市就是他眼里如同一场流动的盛宴般的巴黎;而对于老舍来说,城市是永远无法割舍的北平的天空;上海则赋予了张爱玲最华丽的伤感。一群任何一座城市之间相互包容,相互给予,相互创造,相互成就,在城市的边界被无限拓展的时候,也留下了所有关于生长的故事。人们为了生活,聚集在城市,也将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继续聚集下去。
| 开场白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市,它可能是此时此刻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也可能是我们离开了的那座城市,也可能是我们所向往的一座城市。而无论是念念不忘,还是心向往之。我们都在寻找一个既能够安身,也能够安心的地方。那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走进一座座的城市,也走进一个个人的命运。
| 结束语 | 英国诗人库伯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的意义不仅仅在与建筑的堆砌,更在于城市和人之间的化学反应。长街短巷,是经验或。我们在这里获得温暖,我们在这里制造梦想,我们在这里认识自己。但愿你我都能在城市里各得其所,也但愿你我能够用最质朴的灵魂守住心底的城池。
09第9期主题词 | 谢谢 | 卷首语 | 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正在这时,一个耳朵上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一本书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这是《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写的一篇散文,讲述的是她小时候爱看书,又没钱买书,只能偷偷地到书店里去蹭书看,时常会被驱赶。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店员,把她喜欢的那本书一直留着没有卖。这件小事让她难以忘怀,二十年后,她提笔写下了这篇《窃读记》。谢谢的背后,有时候是恩重如山的相助;有时候是不动声色的善良。它也教会我们应该如何去爱这个世界。就像林海音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写到的:“记着啊,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
| 开场白 | “谢谢”存在于各种关系当中,它仿佛是一条长长的线,这一段系着我们,那一段系着生命当中经过的很多人和事,这条线也串起了我们生命中最宝贵最美好的记忆。
| 结束语 | 当我们在说谢谢的时候我们是幸运的,那说明我们得到了帮助。而当我们在听到谢谢的时候,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已经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就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在得到和给予之间去构建最美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0第10期主题词 | 痛 | 卷首语 | 痛苦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一语道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中国古代文人有多少沉郁顿挫的痛,就有多少达观不屈的逆境重生。1849年,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参加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险遭枪决,最终他是戴着手铐脚镣离开了彼得堡,开始了漫长的流放生涯,但是痛苦的牢狱生活并没有击垮他,相反把他推上了文学创作的巅峰。他曾经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他说“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我想这句话的含义是,即便我们在最恶劣的境遇,我们仍然有着不可被剥夺的精神的自由,可以选择以尊严的方式面对痛苦,而这种选择本身,就彰显着人性的高贵。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他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品格和智慧,而只有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够享受到由痛苦转换而成的财富。
| 开场白 | 我们这一生都仿佛在和痛做着斗争,出生是痛,死亡是痛,而在这两段中间我们还将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身痛、心痛。痛苦和欢乐仿佛是生命的两级,纠缠不休。我们在痛中治愈,我们也在痛中成长。经过痛苦的隧道,迎接欢喜。
| 结束语 |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痛是文学作品当中绕不开的一个主题,因为它本身就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穿越痛苦的方法是经历它,吸收它,探索它,理解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倒也不必始终将痛拒之于门外,唯一要做的是不要忘记给自己点燃一盏名叫希望的灯火。就像普希金在诗中写到的“灾难的姐妹,希望永远会唤醒勇气和欢乐。”
11第11期主题词 | 十年 | 卷首语 | 在我们人生的刻度上有多少十年?屈指可数。而在历史的长河里,十年,只是沧海一粟。苏轼曾经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那是时间对爱情的一份追忆。曹雪芹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坚持著书,才有了《红楼梦》后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那是时间对艺术的一份馈赠。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以十年为跨度,书写了命运跟随时代的变迁。那是时间对社会的一份洗礼。我们曾经想校对时间,到最后才发现,在所有的批评当中,最正确、最伟大、最天才的是时间。十年,既有世事浮沉,又有农夫悲欢;既有鸿篇巨制,又有青鞋布袜。正所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一代又一代人,一个又一个十年,铺就了我们今天的黄金时代。
| 开场白 | 十年在古代仿佛是很久很久的事情,“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而十年在今天,又仿佛是很快很快的事情,别说十年,四十年都是弹指一挥间。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站在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新的起点上,时代的脉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强劲,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扣人心弦。那在一个又一个辉煌十年的背后,是一张张普普通通,却可敬可亲的中国人的面孔,他们用奋斗,用拼搏,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 结束语 | 科学的春天,是一个蓄势待发的非凡的起点。到今天四十年过去了,我们拥有了一些列令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的走向未来。就让我们在历史当中,汲取力量和养分。
12第12期主题词 | 故乡 | 卷首语 | 故乡,是我们年少时想要逃离的地方,是我们年老想回,可能已经回不去的地方;故乡是清明的那柱香,是中秋的那轮月,是春运时的那张车票,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口音。故乡是屈原的秭归,那里是楚国宗祖,“洞庭波兮木叶下”;故乡是卡夫卡的布拉格,虚幻又现实,欲说还休;故乡是木心的乌镇,“五十年未闻乡音,听起来麻痒痒的亲切感”。而当我们不知疲倦,山一程,水一程,渐行渐远,才发现,故乡是根本剪不断脐带的血地,断了筋骨,连着血脉。故乡,是起点,是终点,是即便永远回不去也依然是故乡的那个地方。依然是故乡的那个地方。
| 开场白 | 在文学的世界里,有太多太多关于故乡的描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是一份想念;“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那是一份亲近。当有一天我们走得很远很久,会发现故乡就像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或者若干个故乡。地域的故乡,安放我们的身体。精神的故乡,安放我们的灵魂。
| 结束语 | 第二季朗读者,始于“初心”,归于“故乡”。又一次写文学之旅,从起点到达终点。归去来兮,人生不过是归乡和离乡。
第三篇:《朗读者》1--7期开场白
《朗读者》第一期主题词——遇见
节目卷首语: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
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节目开场白:
大家好,我是董卿。今天,是朗读者节目第一次和观众见面,所以,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词,也特意选择了——遇见。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也希望从今天开始,《朗读者》和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朗读者第一季第一期,我们的主题词是遇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那么,《朗读者》遇见了你们,又会怎样呢?
《朗读者》第二期主题词——陪伴
节目卷首语:
为什么是陪伴?其实我们每一期的主题词的选择,是非常慎重的。有时候为了一个主题词会反反复复讨论很长时间,但是陪伴是最早确定下来的主题词,而且从来没有改变过。
我想因为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我们的朗读者,郑渊洁、乔榛都谈到了自己,夫妻之间的陪伴,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在这期节目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杨乃斌,一个在八个月的时候失去了听力的孩子,为了能够让他像健全人一样的成长。他的母亲,在他上小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成了他的同班同学。
所以,我觉得陪伴也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所以希望这一期以陪伴以主题词的节目也能带给大家一段美好的陪伴。
节目开场白: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样简单而美好。
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比如说这会儿,你我之间是一段短暂的陪伴;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时代,和我们的同学,那是几年的陪伴;还有一种陪伴,是生命里血脉注定一生的陪伴,那是我们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陪伴。
那么,下面,我们有请第一位嘉宾„„ 《朗读者》第三期主题词——选择
节目卷首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你会看到的是,徐静蕾选择了挑战和变化;耶鲁村官秦玥飞选择了希望的田野;红丝带校长郭小平,选择了呵护与守望;最让我感动的是麦家,曾经叛逆的他,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节目开场白:
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选择。人这一生,要面临多少次的选择,小到今天我们吃点什么,大到在一些关键时刻的决策。
有一年,法国的一家报社举办了一个有奖竞答,其中有一道题目是,如果卢浮宫着火了,你选择救哪一副画?最终,获得金奖的答案是,我选择离门口最近的那一幅。所以说,选择是一种智慧,而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次又一次选择的结果。
《朗读者》第四期主题词——礼物
节目卷首语: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
父母无私的爱的养育;经历苦难之后的成长;不断地学习所积累下来的智慧,这都是最好的礼物。
就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米沃什,在诗歌《礼物》当中所写到的: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对于这个世界,我已一无所求。这是诗人馈赠给自己心灵的一份礼物。
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赵家和教授,虽然他已经在五年前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所播种下的一颗善的种子,是留给这个世界所有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礼物。
用纯净之心去创造、去发现、去感悟,你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礼物。
节目开场白:
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礼物。礼物,多美好的一个词。
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
那在我们今天的节目时间里,就让我们一起去打开一个个色彩各异,却同样充满情感的礼物。
《朗读者》第五期主题词—第一次
节目卷首语:
我们这一期主题是第一次,人这辈子要遇到很多很多个第一次,就像这次节目当中让我记忆深刻的像刘震云,第一次给《安徽文学》投稿拿到了70多块钱的稿费,立马就去请女朋友吃饭,许镜清老人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拥有了属于他自己的音乐会,但是为了这一天他等了三十年,王学圻二十年前就已经当导演了,但是这部电影拍到最后就剩下了三个人,让他欲哭无泪。
这都是非常难忘而宝贵的第一次,因为它们意味着我们的成长,就像作家汪曾祺说的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是第一次往往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第一次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所以说你的人生拥有越多的第一次,也意味着我们的人生越丰富越多彩。
节目开场白:
我们今天这一期节目的主题词是——第一次。我们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的第一次,难忘而又宝贵,它意味着我们的成长。其实细想来,每一个人都是在第一次过自己的人生,不是吗?!这条不能回头的人生道路上,正是许多不可复制的第一次,让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未来。
《朗读者》第六期主题词—眼泪
节目卷首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主题词选择的标准,首先是它的情感张力,我希望所有的观众在听到这个主题词的时候,都会有很丰富的生命联想——不管你是谁,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你在做什么,比如说眼泪。
这期节目当中,张家敏是一位和乳腺癌抗争了二十三年的老太太,她说:她过去到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昂起头,不让眼泪流下来;导演陆川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爱流眼泪,所以有时候,他会抗拒眼泪;斯琴高娃,一位一直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眼泪的优秀的演员,这一次在我们的现场,她流下的每一滴眼泪,都属于她自己。
眼泪是无色的,但是它分明又有着最丰富的生命的色彩。
节目开场白:
我们本期节目的主题词是——眼泪。说到眼泪,你会想到什么呢?
软弱?眼泪有时候是软弱、有时候是坚强;有时候是忏悔、有时候是宽容;有时候是羞怯、有时候是勇气;有时候是失败、有时候是成功。就如同每一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而当我们要谢幕的时候,也将会在别人的泪水里告别一样。
那今天,就让我们在一颗颗晶莹的泪水中,去感受那最真实的的生命印记。
《朗读者》第七期主题词——告别
节目卷首语: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 秋天的落叶是对炎热夏的告别; 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 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
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是对迷失的告别;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豪迈的告别;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凄美动人,或惊心动魄。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节目开场白:
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同向成长的苦行之路”。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陆游和唐琬之间痛彻心扉的告别。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杨绛先生平静超然的和这个世界告别。
在这期节目当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他向我们娓娓道来和故乡和父亲的告别。也让我们仿佛明白了一个道理“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
第四篇:朗读者
观《朗读者》有感
付小桐
或许懵懂,或许好奇,或许冲动,他,麦克:或许渴望,或许求知,或许利用,她,汉娜:两个年龄相距较远的,看似没有交集的人儿,在一个大雨倾盆的日子,像两道闪电交汇般,从此都在彼此生命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起初,还未成年的麦克由于突然得上了猩红热,痛苦难忍,又下着倾盆大雨,小伙子,躲在一个有着屋檐的巷道,瑟瑟发抖,不由自己的反胃作呕。正巧,这个善良的女人路过,一开始,她只是瞥了一眼,小伙子用那绿宝石一样的双眸恐惧的望着,随后,这个女人,提了一桶水,麻利的冲掉地上的呕吐物,并给了这个在冷雨天瑟瑟发抖,狼狈不堪的孩子一个温暖的怀抱,并一路陪伴,将麦克送回了家。
他们的两人的故事便有了起因,两人也便有了见面的“借口”。在这部电影里,深深打动我的并不是麦克给汉娜寄去的那些磁带,而是汉娜自缢的那一个镜头,心酸,惋惜„„种种感觉不停的骚动着我那被世俗调教得躁动不安的心。
汉娜有罪,集中营的看守,之于犹太人的纳粹,那场大火固执地没打开铁门造成300来民犹太人死亡的凶手。但法庭上的那些自认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官、律师却不知道,她,还是一个文盲,对于一个文盲,冠以纳粹之名,她能知道自己将要面对怎样的惩罚吗?她,仅仅是要维护自己拿可怜而卑微的自尊,她不想让世人知道,自己不
识字,更不会写字,由此可看,那份报告怎么可能出于汉娜之笔„„而麦克,他是知情的,他选择了沉默;或许是害怕为汉娜澄清后,自己的生活会受到影响,或许理解了汉娜的选择,选择了维护汉娜的仅剩的自尊。不论怎样,我宁愿相信后者,我相信这个小伙子对爱的定义,对正义的判断。
爱是需要勇气的,为什么这个步入中年的男子依然如故,像20年前在法庭上一样,面对汉娜自学后的成果——一封封满带希望的信 选择沉默。我想不出其他原因,唯有缺乏了爱的勇气,他选择将信放入信盒里,拒绝回上一封。也正是有了这一幕,为汉娜见到那个一如既往的寄来磁带的小伙子后做出的选择做好了铺垫。
20多年的不曾谋面,20多年的声音传递一直成为汉娜生存下的动力。她打破了文盲铐在她身上的枷锁,她从那一叠叠的磁带里看到了生的希望,她从《带小狗的女人》开始学习,直到她会独立阅读并写信„„
两人见面,汉娜似乎明白了什么,她的依靠,她的希望在见到麦克那瞬间似乎就破灭了,在她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借助自己爱不释手的书选择了生命的终结,无尽的内疚与悲伤萦绕在麦克心田。
爱可以超越年龄,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种族,甚至超越生死,但公平,正义会吗?战争永远只有胜的一方对败者进行审判„„
第五篇:朗读者
《朗读者》可以说是描述了一个关于爱和性,接着是爱的背叛和爱之死的故事。属于“令人难以置信的一生忏悔”。使人仿佛在屏气凝神的倾听,着了魔似的,仿佛身临其境。这本书是凿破了我们心中冰封的海洋的一把斧子。
战后德国人之间无可救药的关系象征实际上继续隐藏的纳粹时代。十五岁的米夏爱上了大他二十岁的隐瞒了双重秘密的有轨电车售票员汉娜。米夏这个学生象征的是无辜的新一代,他们与父母在感情上不可分离,用海涅的话说这些父母身上有太多的故事,“人们也许知道这些故事,却不愿意知道这些故事,与其回忆它们不如忘了它们。”
米夏在恋人汉娜神秘失踪和他在自己成年后,成了反叛的大学生,代表他那一代人控诉纳粹一代人的罪责。可当他在法庭上再次看到汉娜时,她成了集中营审判中的被告,米夏理论支撑的道德标准顿时化为乌有。他明白了,他的爱情故事的秘密和他恋人的过去的罪恶有着同一个原因---汉娜不识字,这是她极力隐瞒的。然而他在法庭上保持沉默,没有为让汉娜获得自由而说出真相。作者施林克没有这出主人公这么做对与不对,也没有指出承认无法修正的一生大谎算不算尊重了别人对命运的自主权。米夏从触摸到汉娜的身体开始,到几十岁后主人公与自杀的恋人告白结束,以汉娜的死来结束,汉娜不想重新回到社会中,这是滞漠多年的米夏才意识到和汉娜有无法割裂的关系。
在我看来,《朗读者》既是爱情故事诱使人思考道德边缘问题,也是一部德国人对罪责和罪行看法进行的一段闻所未闻的独白。这个故事也说明了法律条文在回答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道德灾难问题时的束手无策。纳粹罪恶的遗留就这样以一种意想不到的,不可挽回的方式,进入一个年轻男人——米夏的生活,使他把自己送上了内心道德的审判席,进行无休止的自我审判。
爱与罪恶的审判,谁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