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写新时代——名家书写习近平经典语录丨本期:李文宝
书写新时代——名家书写习近平经典语录丨本期:李文宝
点击图片可查看往期内容 编者按:纵观总书记历次重要讲话,不难发现他曾数次引经据典阐述思想,或用诗文俗语释疑解惑,或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阐述道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其中,提纲挈领、纵横捭阖,展现出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人格魅力,平实中蕴含着大智慧。《中国书法报》自创刊以来,始终以“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时代精神”为使命,立足服务于人民群众,并积极响应、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精神实质,充分发挥传播导向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为了让广大读者朋友通过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领略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内涵和思想,我们特别策划“书写新时代——名家书写习近平经典语录”栏目,让大家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李文宝 1963年生,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刻字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书协副主席,黑龙江省“六个一批”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高校本科书法专业学科带头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作品荣获全国第五、六、七、八届刻字艺术作品展“全国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三等奖,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一等奖,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第七届“黑龙江省文艺奖”一等奖。被评为中国首届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敦煌书法百家”,中国书协“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中国书协“万名书法家送万‘福’进万家”优秀书法工作者,中国现代刻字艺术优秀工作者,当代书坛中青年60名家,首届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高级研修班优秀学员。2010年策划上海世博会“刻古铭今——黑龙江当代书刻造型艺术作品展” 2014年在北京大学举办“刻古铭今·李文宝书刻装置作品展”,主编出版《书刻学》、《篆、隶、行、楷、草、硬笔、篆刻临摹与创作通解系列教程》(共七册)、《刻古铭今·当代书刻造型艺术教学成果作品集》、《刻古铭今·当代书刻造型艺术教程》、《李文宝画集》、《郭恒文论选》、《墨龙书刻》、《北方青年美术书法精萃》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李文宝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讲话情景: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讲话原文:第三,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国外学来的科学真理。我们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之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将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各国政党开展对话和交流合作,支持各国人民加强人文往来和民间友好。未来5年,中国共产党将向世界各国政党提供1.5万名人员来华交流的机会。我们倡议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机制化,使之成为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政治对话平台。出处: 《诗经·小雅·鹤鸣》 原典: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释义: 《小雅·鹤鸣》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历代学者对其主题有不同的看法。《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玄《〈毛诗传〉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李文宝书“为有·敢教”联 讲话情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2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18年春节团拜会。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拜年。
讲话原文:习近平指出,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奋斗是曲折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要始终发扬大无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出处: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原典: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释义: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泽东诗词》。诗前有一小序:“1959年6月25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32周年了。” 首联暗点回到故乡,“别梦依稀”四个字,把蕴藏在作者心中的“桑梓之情”全部宣露了出来。而“咒逝川”,一个“咒”字便给“故园三十二年前”的“逝川”与“别梦”泼洒上了一层浓郁的色调。“逝川”是化用孔子的话,是指过去的日月。《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颔联紧承“三十二年前”,概括表述当年的斗争形势。“红旗”“黑手”,针锋相对,爱憎分明。当诗人在说“红旗卷起农奴戟”时,显然是洋溢着自豪感的回忆,是赞美;当诗人在说“黑手高悬霸主鞭”时,则投掷着愤怒与蔑视的目光,是贬斥。一个“卷”字状写了农民运动波澜壮阔、迅猛发展的声势。颈联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精神的概括。“为有牺牲多壮志”上承“黑手高悬霸主鞭”,讲的是敢于斗争,不怕牺牲;“敢教日月换新天”,说的是敢于胜利,取得光明。是对上句“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具体说明。两句的重心集中在一个“敢”字上,这里的“敢”字,用得遒劲、有力、贴切,它雄浑刚健地体现了革命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而一个“换”字,又生动地显示了革命人民改天换地、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壮举。
尾联则写眼前实景,此时已是韶山的傍晚,夕阳下炊烟袅袅,风吹稻菽千重浪,遍地的劳动人民,他们与牺牲的英雄一样,是真正的人民英雄,对久别重归的韶山故乡作了形象的歌颂。这首诗虽然写的是韶山,但实际上概括了全国,因为全国各地的情况都和韶山一样,全国的人民都经历过血和火的考验,现在都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全国形势一片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