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观后感
喜歡妳,就像喜歡青春時的自己
終於看了最近火爆到不行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電影院幾乎清一色全是年輕人,大部分是學生,或者有些像我一樣看似不老,實際上已經步入”後青春期”的觀眾。雖然年齡有些落差,但所有人的笑點和哭點出奇一致,因此我完全能理解為何這部看似平常的青春電影,竟能在四天創下破億的驚人票房。它沒有令人意料之外的情節,也沒有風花雪月浪漫到不行的求愛攻勢,有的只是一個幼稚男孩對一個女孩多年堅持的情感過程。
腦海中不斷出現柯景騰對沈佳宜說:『我就是幼稚,才會追妳這麼久。』
就是這樣的幼稚,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從不再幼稚也不能幼稚的現實中,隨柯景騰進入另一個能隨心所欲的平行時空。
那裡,有我們曾經幼稚的青春;青春裡,有與我們攜手共度的死黨;和死黨形影不離的歲月裡,有我們共同心儀的男孩和一起追的女孩。我們深深喜歡的,其實是當時儘管傻氣到底也要理直氣壯幼稚的自己;以及和自己一樣傻氣,卻總在關鍵時刻心甘情願陪自己失落的同伴。
柯景騰的平行時空存放著我們摯愛的『青春』,當以為早已遠行的青春翩然出現在眼前,你不會以”好”或”不好”來看待,只會以”喜歡”或”不喜歡”等情感詞彙來描述。就像這部生動自然的青春紀實電影,它不僅是九把刀的青春,柯景騰的青春,沈佳宜的青春,它同時也是每個人的青春。
我的青春,雖不完美,但我很喜歡;也因為它並不完美,才更顯真實可愛。
在我眼中,『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一如我的青春。
【最討厭的,其實最喜歡】
“口是心非”與”故作姿態”肯定是青春的共同寫照。
電影中的男孩與女孩看似迥然不同,實際上,他們的本質如出一轍。生性頑皮不愛唸書的柯景騰,一開始老看用功乖巧的沈佳宜不順眼,他搞不懂為何所有死黨都追著沈佳宜跑,在他看來,沈佳宜不過長得比一般女生漂亮而已。沈佳宜重視形象,做事一板一眼的行徑,與他興之所至就在家赤裸的習慣簡直南轅北轍。沈佳宜覺得他幼稚,他覺得沈佳宜裝大人。
但愛情往往從偏見開始。互看不順眼,就是彼此關注的起點。
看著這樣的他們,感覺似曾相識。
青春的時候,男孩總喜歡直白表露自己的喜好,電影中以逗趣的方式呈現男孩們對性的渴望,毫無遮掩的對白,一如喜歡裸體的柯景騰率真至極的性格。女孩則恰好相反,總是比同齡男孩更顯成熟,總是對男孩的幼稚行徑不以為然,總是習慣隱藏自己真正的感受。然而,他們沒想到的是,成熟的女孩有時也會像孩子一樣需要保護,而幼稚的男孩有時也會像大人般為女孩承擔。
一次意外交集,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異中,那點小小的同,為彼此打開了心門。
我喜歡沈佳宜勇敢挺身而出,與大家一起反抗教官搜同學書包那一段。後來,她和幾個大男生被罰在教室走廊外半蹲,從未被處罰過的她,哭得梨花帶雨,頻頻說丟臉,但那一刻的她,不只外表美,心更美,真正成為柯景騰心中的”完美女神”。
他們雖然如此不同,卻擁有不畏強權,堅持維護正義的相同價值觀。
這樣的他們,其實很像。
所以,以為最討厭的,換個角度,看見了隱藏的另一面,就成了最喜歡。
喜歡與討厭,都必須投注情感,當主觀的偏見遇上客觀的事件,最初的”偏見”轉為日後長久喜歡的”偏執”。那種一旦喜歡,就會一直喜歡下去的心態,長大以後的我看來依舊倍感動容。
一段感情的初衷,不都是不問為什麼,也說不出愛你的原因,就決定一直喜歡下去嗎?真正令我們忍不住回頭看的,是曾經和柯景騰一樣,純粹喜歡一個女孩(男孩)到底的十幾歲的自己吧。
【最難忘的,原來最簡單】
我經常在想,為什麼關於”青春”的電影,總是樂此不疲拍個不停,而所有觀眾,包括我自己,再看了無數青春電影之後,下一部出現時,依舊照樣買單。也許我們都需要在不斷往前走的人生中,不斷回顧心中最美好的地方,好讓我們在越來越殘酷的現實中,依然保有簡單快樂與自由感受的權利。
如果問我電影中最難忘的是什麼?出現在我腦海中的都是些鮮明的小細節,像是柯景騰和沈佳宜打賭,他輸了以後,願賭服輸理了平頭,沒輸的沈佳宜也若無其事梳了馬尾來上課。我喜歡兩人之間不著痕跡,只有彼此心知肚明的的默契。
不說喜歡,卻在意你說的任何一句話,這才是打從心底的喜歡。
兩人分離多年以後,九二一大地震成為銜接彼此的橋樑。電話裡的他們像往常一樣輕鬆聊天,悄悄藏起傷害,彷彿不曾斷線。
如果真心且深深喜歡一個人,無論你們之間曾有多大的裂痕,危難之際,她依然會是你第一個想關心的人。
”愛”的關鍵從來不是在一起與否,而是心理位置。所以,初戀情人永遠是後來戀人的”隱形情敵”。
沒想到,電影最後的笑點,竟成為我最大的哭點。
沈佳宜婚宴上,大夥起鬨吻新娘,新郎開出的條件是想怎麼吻新娘就得先怎麼吻新郎。只見柯景景騰二話不說衝向新郎,嘴對嘴吻了好久。鏡推沈佳宜錯愕之際,微笑泛淚的臉龐。那一刻,她終於懂得這個喜歡她多年的男孩對她的感情,即使從前不曾在一起,往後也不可能在一起,他始終想更靠近她一些。
她是他美好的初戀,也是他永遠的青春。
如果沒有這些無悔的青春情事,就不會有後來更懂愛的他們。
如此愛過與被愛的人生,將帶著情感的溫暖厚度,守護彼此塵埃落定的人生。
這樣的他們,讓我覺得:有愛,真好!
【那些屬於我們的青春符碼】
電影中出現的青春符碼,也是我的青春符碼。每週六必看的『玫瑰之夜』,方芳芳與彭恰恰美女野獸配的主持風格,總會產生奇妙火花,我懷念主持人深入訪問歌手,能好好聽歌的年代。張學友熱賣一百萬張的『吻別』卡帶,我也聽過不下百次,每首歌幾乎倒背如流,情竇初開的少女時代,還幻想過無數次吻別的浪漫。
大學新生舞會上必放的『第一支舞』,依然有一聽前奏,時光就能瞬間倒流的神效。當年黃舒駿風靡大街小巷的『戀愛症候群』,精準傳達出愛情的魔力,以及戀愛中人如中毒般迷戀對方的心境。
當時我們都不知道這些平凡日常竟會成為日後難忘的內心風景,也只有在電影重現的此刻,我才清楚看見雲淡風輕的往事,原來一直在心底安靜陪伴。就像那些愛過的人,以及被愛過的自己,其實從未消失,繼續留在平行時空,相依相伴。
我們擁有的,其實比我們所知的更多。
然後我想起兩句簡單卻意謂深長的台詞。
沈佳宜:『謝謝你喜歡我。』
柯景騰:『我也很喜歡當年那個喜歡妳的我。』
我認為這就是『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最佳註解。
相信不管多少年,我們依舊會深深喜歡青春光時那個無論如何都要偏執去愛的自己。九把刀:『有愛才會有意志力』,我深有同感。如果你曾花幾年的時間去愛一個人,不管最後能否修成正果,你一定能在愛她(他)的過程中,成為更好的自己;也因曾為一個人不顧一切的付出,才會有後來更堅定去愛的自己。
擁有愛的意志力,就擁有了生命的無限可能。
這真是一部很有愛的電影,也因為那些充滿愛的回憶,讓它從眾多電影中脫影而出,成為關於『青春』的另一頁美好印記。
青春不远,现实更近
我以为我会感动到哭,其实没有;我以为看完电影后会细琢电影的细节,其实没有。看完电影,我无心回顾荧幕上掠过的精彩,只是纠结于电影勾起的青葱回忆。我的故事没有电影那般精彩,但并不妨碍我把自己的青春投射进去。
我的那些年,并没有同学上课打手枪,没有跟老师对抗而受罚,也没有被大声骂过“幼稚”或者“大笨蛋”。这些都是青春的专利,成年人的世界里不会有。
青春往往只由三个要素组成:公敌,异性,和看客。
因为没有了管束,便没有了公敌。结束了学业,只能被迫主动寻找人生的下一站。爱得不纯粹,因为顾忌着以后的漫漫长路。青春的目光不会很长远,背叛就背叛,天不会塌下来;懒就懒,反正现实还很遥远;爱就爱了,没有柴米油盐。
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能让每个人都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与其评论九把刀导演自己的青春,不如说一下自己的青春。
以下不是影评,而是我自己的回忆了。
电影中的“精诚五人帮”,在我生活中的版本叫“吹水帮”。与其说每个故事都有一个胖子,不如说每个故事都有一帮兄弟,青春故事尤其。那是一个从不落单的收容所,是青葱岁月中的避风塘。这一群人,彼此知根知底心照不宣,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把老师或者舍监当成共同的敌人,能让大家变得更加团结。去到哪里,哪里就变成他们的小天地。
于是,年轻的我会放胆说自己能够成为很厉害的人。皆因我实在天真地以为,比身边的人厉害,就是真正的厉害。
我也曾为喜欢的女生做过幼稚的事情。
高一暑假学校组织到英国玩,我暗恋了一个女生,最后两天我骗她说相机没内存了,每个景点只好两个人一起拍,因此留下了一大堆跟她的合照。接下来的学期,她是学校歌唱比赛的决赛主持,我拼了命练唱歌,只为在决赛中她能介绍我上场。那时的星期六,当宿舍室友仍在酣睡时,我会起个大早去陪她吃一个小时的早餐。去英国读书后第一年暑假回来,我借口要复习考雅思,花50块钱办了个中山图书馆的自习证陪她一起自习。去成都考雅思之前,我给她写了封信表白;考完雅思的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买了张全价机票飞回广州,只为早一点见到她。最后,我只收获了失望,在房间里哭了一个晚上。
如今,我和她还是好朋友,她当年送给我的围巾和手套我还留着。只不过那一堆英国的合照,我是很久都没翻出来看了。
勾起我回忆的,还有女主角的一颦一笑,跟我的前一任女友十分相像。她也是学习很用功的女生,成绩很好,但同样高考失手。高二下学期我和她同班,座位在她的右手边,中间隔着一条走道。那时她不苟言笑,动作一板一眼,系气质美人。我们之间少有的一次交集,是某个下午,校园广播响起一首恬淡的爵士女声,我瞎说是“Norah Jones”,但立刻被她否定:“是Diana Krall,唔识唔好乱讲。” 自此,我心里就记住了这个人。周末回家下载了许多Diana Krall的歌,保证下一次听到Diana的歌不会错认。但我和她下一个的交集已经是两年多以后,我上了LSE,她就读在一所不喜欢的大学。夏日之末,三天内两次见面,铺垫了往后一年的异地通讯,成就了往后两年的异地恋情。
我们之间再也没有聊起过Diana Krall,当年高傲的她对我而言不再神秘。就如许多青春的恋情一样,人还是那个人,是生活改变了彼此眼中的我们。在我开始工作之前,也是我的青春结束之时,我们分手了。
和柯景腾一样,我到最后还是没能把一段青春恋情带到成人世界。不过,也是在步入社会之后,我才懂得青春的故事,大概也只能停留在青春的时期。大学毕业之后,即使你仍然把自己当年轻人看待,这个社会也不会如此纵容。青春三要素,除了异性之外,公敌不见了,看客不重要了。现实的压力一步到位,把所有风花雪月的遐想挤压殆尽。
其实,青春不远,一部好电影便能把你带回。只是,现实更近,散场后我竟想不到谁能够了解我的心声。
如果看起来很美好
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和以往所有看过两遍以上的电影相比,过程是截然不同的——通常总是在迅雷下了种子,遇到特别喜欢的,才去买盗版碟、蓝光甚至跑一趟电影院。这一次则正好相反。
两个月前去台北出差,工作任务不重,于是逛了逛几处有名的景点,也专门去影院看了早先听说的所谓“口碑超好”的“那些年”。原本以为下档了,不过一些小影院仍然坚持不少的排期,可见票房还是可以的。
不知道为什么,回来以后时常想起它,有强烈的再看一遍的冲动——电影院散场时零星的掌声和一整片的低低的哭腔,当时这令我非常讶异。
于是回来后,在网上又看了一次所谓的“待广电总局审查的”被阉割版的“那些年”,说实话,两个版本差不多,说有差的人一定没看过台版,而且对广电总局存在“惯性敌视”。
从电影的角度看,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想要被打足60分都是困难的,和台词中反复出现的“幼稚”一样,它的电影技法也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
除了后期剪辑中能够看出一点儿专业人士的痕迹外,情节跳转、摄影手法、画面布局、故事的张力和饱满度、对白、色调、道具、以及一系列的细节等等,都不甚专业甚至“幼稚”——这里面也包括了被一致叫好的电影配乐以及音效——与粗制滥造的台湾偶像剧的差别,仅仅是摄像器材贵了。
不过,我还是要坚定不移地给它打足5分。
因为情感,回忆,以及真诚。
因为我们的每一个人的青春都是这样的。我们大概不会在上课时打飞机,大概没有胆量在老妈面前一丝不挂,大概还不至于操过大学室友的屁眼。
但除此以外的,我们都经历过。
我们也光着脚丫并排坐在操场边的旗杆下聊未来,也折过小船灯放到学校边哄臭的河塘里,也在大雨倾盆的夜晚狂按她家楼下的廊灯,也在地震来临的当口疯狂地把手机打到没电;
我们在女生面前,变过魔术、写过情书、打过篮球耍帅、借过橡皮搭讪;
我们拔过喜欢的女孩的气门芯,剪过喜欢的女孩的马尾辫,用圆珠笔画花过她的白衬衣,也抓过小蛇放到她的抽屉中;
我们会故意留下来和她一起值日,故意提着沉重的水桶从她面前走过,故意理直气壮地和她吵架,故意绕个弯骑车——跟在明明放学不同路的她的身后;
我们在她伤心时一起落泪,在她高兴时一起大笑,在她难堪时为她解围,在她离开时默默祝福……
我们都在毕业前的那天抱着吉他大闹女生宿舍,但其实每个人只想唱给某一个人听;
我们都聚在一起看过饭岛爱、小泽圆、大浦安娜,却谁也不知道手枪以外的真实滋味;
我们都为好兄弟递过情书,而那个女孩自己已经喜欢了三年;
我们都在失恋时一蹶不振,但其实那些美好的女孩们,从来都在帮助我们成长;
我们都在告白时心跳加速,在面对告白时心头窃喜;
我们都在青春的当下,期待快快长大,又在长大的当下,感动自己的青春……
电影中有一处对白给我蛮深刻的记忆,五个都喜欢过女主角的男孩们,在女孩的婚礼上说:“如果你真的喜欢一个女孩的时候,要真心祝福他们永远幸福快乐,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像我们这种背后放箭的,才是真爱。”
然而,当女孩挽着丈夫的肩膀,在红地毯上走过,笑意盈盈,甜蜜满足时,男孩对自己说:“我错了——原来,当你真的非常、非常喜欢一个女孩,当她有人疼,有人爱,你会真心真意地祝福她,永远幸福、快乐。”
我相信这大概就是真爱吧。即便在这个物欲横流、虚假龌龊的世界中,这样的爱,也一定存在。
——起码,我们愿意憧憬它的存在。
我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感动者自然大有人在,而不屑者同样也会有。
坦白讲,这不是一部成熟的电影,编剧兼导演九把刀既缺乏剪辑功力,也没有驾驭一个好故事使之成为剧本结构的能力,他更无法在一部青春电影片中承载起有关青春的价值和思考——而这其实是重要的。某种程度上说,他只有能力去尽力完整地呈现那段他已经无法抓回,却又不舍抛却的回忆。
相比较在30岁拍出记忆碎片的克里斯托弗•诺兰,在31岁拍出剪刀手爱德华的蒂姆•伯顿,在34岁拍出杀手莱昂的吕克•贝松,在33岁拍出七宗罪的大卫•芬奇,以及同样在29岁那年就拍出两杆大烟枪和光荣之路的盖里奇、库布里克,已经32岁的九把刀肯定是个没有前途的导演。把“那些年”吹上天显然也是不恰当的。
但是他的真诚,那份对于逝去青春的怀念、崇敬甚至有些惶畏的态度,足以让每一个看到这部电影的观众致以敬意。
“那些年”是一个掺杂了很多元素的混合体——寄托了七零年代末的这代生人的独特思维方式和人生观,同时又在爱情理解的层面,做出了和以往截然不同的阐释。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一方面,九把刀无论在原著小说里还是电影作品里,都流露出了浓重的自恋意味,这种“感觉良好”的优越感,使电影的整体基调比较怪异;另一方面,他的对于青涩的浓厚的学生时代暧昧情感的细腻讲述,又直指人心,简直就是对我们往日岁月的真实还原。
纯粹而炽热的青春回忆、极会讲故事的丰富想象力,并不算丰满的人生阅历、加之相对苍白的电影技巧,四者矛盾地结合在一起,有些怪。但我想这也正是有这么多人喜欢看它,并被它深深吸引的原因吧。
相对而言,台湾人骨子里确实有一些更“纯粹”的东西,他们的“久负盛名”的文艺腔不是杨德昌侯孝贤们关在黑屋子一边绞尽脑汁一边狂打手枪意淫出来的产物——他们是真的很文艺,而这种文艺的源头,在于对美的东西的真诚的向往和追求。
大多数台湾人没有内地人思维中的装逼、蛋逼、纯爷们等等概念,不会有对“小清新”天然的讽味,不会有对“小资”莫名的敌视,不会有对“文艺青年”称谓扭扭捏捏的闪躲和自嘲,也不会有对“青春偶像剧”与生俱来的俯瞰的鄙视。
我觉得在某种维度上说,这是内地文化背景现状的一种悲哀,我们似乎总有太多自命不凡的优越感,似乎只有最具深度的才华的高雅的专业的苛刻的文艺作品才配得上我们高贵的灵魂和内涵。
幼稚的人找不到女朋友,天真的人得不到理解,善良的人自己都觉得自己好像是傻逼,工作以后还套牛仔裤T恤衫的男人肯定没本事,工作以后还穿学生装绑马尾辫的女纸那是在装纯,而装纯的女孩肯定不纯。讲话太深度人家骂你装孙子,讲话没深度人家理都不理你,讲话深度刚刚好说明你丫没个性,索性不讲话,只能一个人慢慢变老。
看到一个30岁的大男人或者40岁的老女人还在悲春伤秋、唏嘘回忆、感怀青春,好像所有人都觉得他们忒没出息——所以,纯爱的简单范畴的电影,诸如台湾的海角七号,日本的世界中心呼唤爱,韩国的假如爱有天意——这类影片,我们再也拍不出了。
这类影片其实是很好很好的,尽管它并不高级。但是人们需要他。这是所有人的青春,一去不返。
坦白说,这个既看不惯幼稚的“肤浅”,又看不惯深沉的“装逼”的臭毛病我也有,而且很严重。我以前总是觉得冷血动物比五月天牛逼,觉得高旗比金城武帅,觉得超载远胜过什么苏打绿,觉得窦唯比周杰伦有才华一百倍,觉得台湾偶像剧香港TVB这是些虾米鸡巴烂玩意儿啊……我不明白为什么盗梦空间、三个傻瓜、海豚湾这些电影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明明很一般嘛,我也不知道十一度老男孩,怎么就能骗去这么多的眼泪,懂不懂电影啊……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对的,然而我越来越发现,其实是我错了。
我已经过了三张的岁数,但还是喜欢看这些没营养的纯爱的档次很低的青春电影,是真的喜欢看。我希望内地也能出几个九把刀这样的导演,不需要技术和思想,只要足够真诚,足够直接,那么我一定会去电影院支持的。
电影里头,女主角说,如果柯景腾跟我告白的话,我会很高兴。
那么你是否也想过这样的问题呢:
如果青春可以再来一次的话,我会珍惜。
如果曾经的那个好女孩没有走,好好对她。
如果兄弟再让我递情书,揍丫一拳。
如果还是那样的一个夜晚,我会说出“我喜欢你”四个字。
如果她哭了,吻她,如果她笑了,吻她,如果她什么都不做,吻她。
如果你说,现在就可以告诉我答案,我一定说好,我要听
……
如果有一样东西外表看起来很美好,那就去好好欣赏她。
第二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女孩》影评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女孩》影评:黄金衣水晶心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总是让我浮想联翩,非常好奇,特意在网上观看。电影开始第一个中俯镜头,就吸引住我。多么熟悉的一幕场景,时代特点、个性都在。凌乱的学习桌是我用过的,旁白纪录着孩子眼中的大事,各路歌手的专辑发行量,不停在报出来。我的心也回忆起,遥远但清晰的成长的轨迹。
直到电影结束平静下来,我才得以细细体味电影剧作特点。
这部电影剧情结构非常简单,第一人称自我旁白。从要参加同学婚礼,回拍上初中生活。学生年代柯藤自信,学习又不好,又调皮活泼。要好的哥几个偏偏都 喜欢上同一个女生——沈佳宜。不知道孩子是如何判断理想女生的,我在学生时就是靠感官决定喜好,不知道什么是气质。要是几人同时看上一个人,那我敢说女孩 发育的是早熟那种,还有学习要好这才是大家共同需求。
“我”电影中的主角柯藤,最先有机会英雄救美。把自己的英文书借给佳宜,自己确受到严厉的体罚,从此佳宜全心帮助柯藤学习。
电影只用三个镜头表现就表现出柯藤,努力学习争取心怡女生的动心。第一个镜头是妈妈给柯藤抵抗瞌睡的小食品,紧接着镜头柯藤伏案睡觉,镜头再移到那 包食品,只剩狼藉的底子。第二个镜头选在厕所,柯藤坐在马桶上,大声地背书,妈妈大叫要用厕所,柯藤确在专心背书,背书声也吵到隔壁的大叔,大叔教训柯 藤,柯藤大声用英语回敬大叔。第三个镜头是大叔与柯藤用英语对着吵,大叔也会几句英语,你说柯藤多用功。不用说柯藤考到哪所大学都正常.电影故事中情感互动如下表现:柯藤为佳宜理了光头,佳宜也为柯藤扎起马尾辫。这时电影表现手法就是,俗的得不能再俗的套路。景深,飘过来的女主人公,慢镜头摇头马尾辫,男主人公呆呆的看,远镜头。大俗但这也是最好的手段,这可能是因为电影剧本来自网络小说特点。
终于迎来联考,同学各自分手各自为将来去上学。柯藤在大学完成与别的女生的第一次牵手。同样柯藤排长队打电话给佳宜,要求不要和别的男孩牵手,等 他。两人都有意又没说开,等待时间的判决。来自生活的作品有着强烈的生活味道,就在我们昨天,完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发生过相关的事情,不知该笑还是哭,回忆的距离足够牵手的距离。
之后电影终于有了情节冲突,因为在如何爱,柯藤希望给佳宜看到强壮的“我”。喜爱的行动什么样,佳宜理想中男生不是幼稚的那种。一语不合双双失恋。再后情节冲突,大灾难发生后柯藤第一个电话打给自己追多年的女友,两人似有转机。冲突是电影剧片的最电影精神,越合理、越激烈、越意外也就会越成功。
喜好网络创作的柯藤接到电话,生活没在给两人机缘,女友佳宜结婚。婚礼后电影打出字幕,展出个人对生活理想的希望和追求,片子结束。
整个电影演员表演算好的,说到表演这样片子演技就是,小演员把自己过去生活再现就能成功,因为电影提炼断取人生最美好的一部分,那是人与人差距最小 的时段,那年龄段是比密甜比花艳的一段鲜亮生活,那个年龄段穿什么都好看,理个光头也是最帅的光头。心也纯净得像水晶一样明亮透光。金子衣水晶心是那段时 光的表征。
电影在镜头多以,偷窥、隐蔽和受孽角度完成,既而成为镜头表现的特色。比如,在电影中有扔东西的动作,镜头必在垃圾箱位置。在言志一段从并排赤裸的腿开始,再到人物的面部。在男生宿舍都用偷看的角度表现,不是光明正大的正排镜头。
本部电影不是哲学性特强的片子,但本片也借男女主人公嘴说出来关于人生的思考,从学生眼看世界。教官、英文老师成为学生的对头,有点不讲理的霸权主义,这是学生式的反抗,这里编剧有失公道。柯藤对佳宜讲即使我不学习十年后也会幸福,这是谁也赌不起的事,对现在教育的拷问。
我印象深的是佳宜讲的,生活就有许多徒劳的事,但也要去做。
第三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观后感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观后感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让它成为我们记忆中的一段美好回忆,珍惜眼前你所拥有的,才是你应该做的。所谓有情人未必能终成眷属,珍惜你的眼前人吧!不要失去机遇!下面是剧中一个情景:
某天柯景腾因过度恶作剧被导师处罚,坐到好学生沈佳宜前面,由她代为监视。起先两人彼此抗拒,但柯景腾渐渐喜欢上逼他用功读书的沈佳宜,沈佳宜也受到柯景腾带来的迥异价值观深深地冲击。柯腾展开了追求,沈佳宜则犹豫不决.高中毕业後,原本快要在一起的柯景腾与沈佳宜,却因为柯腾举办的自由格斗赛大吵一架,遗憾未能成为恋人
这样的情景有可能就发生在你的身边,如果是我的话我觉得可惜啊!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误会啊,但是结果却是·····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差不多都要经历的,要看看每对情侣如何合理的处理的,因为青春期只是一个过渡阶段,这时的我们对于爱情还不懂,我们应该对爱敢爱敢恨,要大声的说出来,要让对方知道你喜欢她,不然就是自恋啊,结果有可能就是剧中一样啊,有情人未必能终成眷属,那时你就会伤心啊,我看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这部电影后感受有一点心酸和难受。心酸的是俩人老矛盾了。导致最后俩人分手了,一对男才女貌·神仙伴女的俩人分道扬镳了。最后沈佳宜跟别人结婚了。而难受的是柯景腾的几个好友爱耍帅却老是情场失意的老曹,停止不了勃起所以叫勃起的勃起,想用搞笑致胜却总是失败的该边,胖界的夺爱高手阿和,都追过沈佳宜,也处过一段时间,但是最后沈佳宜却跟一个看上去比他老很多的男人结婚了。柯景腾的几个好友看上去都很年轻啊,为什么结果是那个老男孩啊,难受啊!郁闷啊!
我们应该把青春期理解或者比喻成这样:
青春是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还盼望回头再淋它一次。青春更是一本书,一本读一遍就印象深刻,一本让你回味无穷的书青春是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还盼望回头再淋它一次。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在还没有获得女神的青睐时,左手永远都只是辅助!
我觉得我们对待爱情应该敢爱敢恨,对自己心意的她要对她说出来,只有这样你才知道结果啊!你们说是不是啊?
第四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观后感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观后感
‚青春是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还盼望回头在淋他一次。‛这是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句。
很多人都说这是一部清新浪漫的纯爱电影,而我更愿意将其主题理解为青春与成长。不管怎么样,至少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真实的、动人的。故事很普通,普通到好像就是我们每个人青春的投影;然而他也是不平凡的,因为不是每个人的结局都是这样一段错过的美好。青春是一幕影子戏,是张扬、有趣、没心没肺!我们的青春有着各不相同的开始和结尾,但那些闪闪发光的小情节却不谋而合。一样的单车,一样的阳光,一样的白衣飘飘,一样的笑容灿烂......不经意间听到某一首歌,某一段旋律,就会瞬间回忆起某段时光里的自己。或初中,或看见曾经在自己座位旁,那张用粉笔划下的青涩脸孔。
故事发生在90年代的台湾彰化。柯景腾是班上调皮的学生,因为一次恶作剧被老师安排到班上好学生沈佳宜的前面。他和沈佳宜从国中就一直是同学,但好坏学生的差别使他们始终保持的距离,直到后来因柯景腾的一次出手相助,才使两人的交集渐渐增多。这让我不禁想到这些年,我的同桌们......同桌可以一支笔不带,然后向你侵略;同桌会在你做一些‚猥琐事‛的时候帮你放风,时不时会吓你一下;老师检查你背课文时,同桌会冒着杀头的危险趴在桌子上小声提示你;和同桌一起抄作业,但她总是骂你抄得慢;同桌会在你捣乱时,使劲锤你:‚班主任在窗户外边‛;同桌会在老师发作业的时候,帮
你把作业本拿下来;同桌可以和你在上课时,和你顶风作案说悄悄话。就像一阵清风拂过心田,很清新、很纯洁.....这一路上,多少同桌陪我们走过、打过、闹过、笑过。有一种关系叫同桌。
无论是柯景腾或者是沈佳宜,他们的身边都有一群不离不弃的‚铁锅门‛,即使他们喜欢着同一个人。我想好朋友就是这样,无论怎么打怎么闹,回头还是穿同一条裤子。早上也经常这样,偷偷瞟一眼好友的床,只要有一个还在被窝里的,那就像真理一样---继续睡。总有一个蠢货,是你不能抛弃的盆友。我也有幸有这么一个甩也甩不掉的‚后宫‛。那些年,‚姐姐‛的骂人习惯还没有改;那些年,老李还带着牙套;那些年,还在和147互相叫嚣着‚刘金花和肖银草‛......直至现在‚好基友们‛还是死性不改.老李还是喜欢说我胖,不过看我生气了也会乖乖加上一句‚胖到恰到好处‛;肖银草还是喜欢说:‚刘金花你长大绝对没人敢要‛,可随后还是会加上‚不过没关系,我相信,像你这样一个听歌听神曲、只看偶像剧,有品味且接地气的女屌丝,总有一天,会有一个高大威猛戴着粗金项链的纯爷们开着带重低音的摩托车放着最炫民族风来娶你的‛;‚姐姐‛还是喜欢说我脸上肉多,不过我脸圆我肉多,我没事可以揉自己脸玩。你瘦你没肉,你没事只能看我揉脸玩…到高中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是这么的小,你的小学同学是你高中同学的初中同学,你的高中同学是你初中同学的小学同学,你的初中同学是你高中同学的小学同学,你的小学同学是你初中同学的高中同学,你的高中同学是你小学同学的初中同学,你的初中同学是你小学同学的高中同学,其实大家都认识。每个月和‚好基友们‛去潇洒,总有那么几张毛爷爷,他的脸由红变绿,然后变黄,接着变蓝,再变紫,再变青,最后离我而去。然后明白了,好朋友不需要太多,两个就够了,一个肯把钱借给你,当他向你要债时,另一个肯把他打死!不管怎样,他们让我知道了自己不是一个人。难过受伤时,他们或许不能保证可以逗我笑,但是至少他们可以安静的陪着自己。
“其实,会你这种题目,有什么了不起的啊。我敢跟你赌,十年后,我连log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是可以活得好好的啊。‛‚嗯。‛‚你不相信啊?‛‚我相信啊。‛‚相信还那么用功读书!‛“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事是徒劳无功的啊‛这也是电影中的经典片段之一。如果说用功是我们的特殊装备,可以打‚老板‛得钱币,那我们宁愿手无寸铁,可现实总是残酷的。于是我们将自己的才情,耗费在写诗作词中:语文老师一回头,此地空余黄鹤楼。数学老师一回头,二次函数对称轴。英语老师一回头,sorry 加上三克油。化学老师一回头,二氧化碳变汽油。物理老师一回头,一根杠杆撬地球。生物老师一回头,试管婴儿水中游。体育老师一回头,科比改打乒乓球。所有老师一回头,全体学生没自由。还有‚明天你是否会想起,默写的小石潭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抽背的元素周期。老师们都已记不清,教几遍遗传基因。我也是去配充电器,才想起欧姆定律。谁挂过很多碳的有机,谁骂过三角定理。谁跪在唯物辩证主义,谁抄过地理笔记‛;将自己的科学头脑用在‚人的大脑在思考所耗费的功率‛中,最后得出结论:约是20瓦,每次考试一共考660分钟,一共做功672000
焦耳,不考虑摩擦,这相当于把五个老师从200米的高空扔下来的所释放能量;还有那句经典的广告词:‚真希望哪天早上遇到一个老师摔倒了,然后我把她扶起来,她微笑着给了我一份期末考试答案就走了,我喊到,老师,您的答案!然后老师转过头,不,是你的答案‛。还记得高一第一次期末考试之前,便有一‚愤青‛大声呼喊:第一次月考本拉登死了,期中考试乔布斯死了,第二次月考卡扎菲死了,现在金正日又死了。不能再考了,这是一个政治阴谋!尽显其爱国情怀。我们都会有一个共同观点:学校发成绩单给家长的性质就和小三一样,都是破坏别人家庭的和谐的!同样的我们有着同样的梦想:一张试卷只有5个填空题,学校____科目____班级____姓名____学号 ____。每空20分。就是这样,一边谩骂着:有一种填空题叫完全不会,有一种选择题叫看起来都对,有一种计算题叫边做边流泪,有一种应用题叫做起来崩溃,有一种证明题叫证明你妹,有一种考试范围叫‚整本书都要考‛,有一种考试重点叫‚我讲过的都是重点‛……的无语与叹息中,一面又热血沸腾的去奋斗着。青春总是那样,充满不安和恐惧,可是除了面对与奋斗,我们别无选择。
影片中许多情节都充满着青春纯美的气息,吸引着我们好想回到那些年,纯真甜美的那段时光。其实最让我比较‚带感‛的是那一场毕业典礼。有一个学校,有一个班级,有一个团体,后来,有一场考试,就这样,散了。这初三最大的感慨。有很多路,走的时候忘记了回头,等想回头时,已经沧海桑田。直至现在,我仍然想要再回到那些年的时光,想回到初三的教室看看自己留下的汗渍、想回到初中的教室看看写满作业的黑板、想回到初三的教室里看看自己曾经在桌子上写下的话、想回去看看我们后墙的倒计时板报、想回到初三教室听听黑板下的青春誓言是否绕梁不舍的离去,想见见那充满我们欢声笑语的校园… 现在在学校里挥霍着自己的青春、回想起初三的日子、总是有种想流泪的冲动、逝去的初三岁月、永远是我们心中关于青春的最美好的回忆......初中、想想不免有些苦涩、苦涩的不是经历那几年的生活、而是不再拥有那样的生活、曾经的同学、曾经的老师、都已渐渐远去、仅留下那份不太完美的回忆…初三、一辈子的记忆、一辈子仅有一次的初三……真的很怀念!好想对老师说:初中的老师们,我才想起来咱们的那张中考卷子还没讲呢!哪天,咱们约个时间,还是那些人,还是那个教室,还是那个座位,还是那个心情,把它讲完好不…这次,你可以拖堂… ‚有形的东西迟早会凋零,但只有回忆是永远不会凋零的。‛(纲手说道)。‚我想做一个厉害的人,所谓的厉害,就是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我,而有一点点的不一样。而我的世界,不过就是你的心。‛‚谢谢你喜欢我。‛‚我也好喜欢当时那么喜欢你的我。‛‚被你喜欢过,很难觉得别人有那么喜欢我。‛‚‘一起回家’这四个字,不管在哪个生命历程,都有很浪漫的意义。‘一起’代表这件事一个人无法独立完成,‘回家’意味着背后的温馨情愫。第一次与你一起回家的人,你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这些都是他们爱的表白,只是谁都没有想到最后还是错过了。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住着这么一个人,遥远而奢侈,也许都没有说过几句话,可
是就是这个遥远的人支撑了青春里最重要,最灿烂的那些日子。以至于让以后的我们,想起来,没有遗憾后悔,只是暖暖的回忆。每个青春里都会有一些狗血的剧情:每个星期换一次位置,轰轰烈烈搬桌子,挪书本,计算着与心上人的距离;上课时总会偷偷望向喜欢的那个人。每次他望向自己的时候,自己都会望向一边;每次他望向一边的时候,自己都会望向他。时光过去,过不去的是美好的记忆。‚一场名为青春的潮水淹没了我们。浪退时,浑身湿透的我们一起坐在沙滩上,看着我们最喜爱的女孩子用力挥舞双手,幸福踏向人生的另一端。下一次浪来,会带走女孩留在沙滩上的美好足迹。但我们还在。刻在我们心中女孩的模样,也会还在‛
他们的错过,让我懂得珍惜,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人一辈子,我们都曾经以为,有些事情是不可以放手的。我们不会放弃一个人。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放手的。时日渐远,当你回望,你会发现,你曾经以为不可以放手的东西,只是生命里的一块跳板。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一个过渡。因为不知道下辈子还会不会遇到,所以在今生,请努力把最好的给那些你爱的和爱你的人!要懂得珍惜,不要丢掉了白天的太阳还丢了夜晚的星星。
回眸,一场年少芳华;目送,一段青春埋藏,你远眺重山,心墙深锁;我孑身凝伫,如痴如徨。
第五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观后感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是九把刀根据自己的故事写的青春情感故事。在还未开播之前,就已经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先在校内,后在其他视频网站做营销宣传,赚足了大家的眼球。对于此类电影,一开始还真没有激起我的半点兴趣,也没有打算看。可是后来我还是看了。
说实话,在看后我就弄不清楚为什么这部电影会这么火,会打洞这么多人的内心。是那些煽情的台词还是演员们夸张的演技?我觉得都不是。演技很一般,剧情没有新意。真正打动观众的是这部电影有着真实的背景,给人们带来了纯情的希望。
当第十九个行人抱起小悦悦的时候。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他会因此而出名,甚至会影响到他的个人生活。根据经济学我们知道,稀缺产生价值。为什么大家花钱去看那些养在动物园的动物?还不是因为它们物种的减少使其成为濒危物种,我就没见过说是花钱去看老鼠和狗的,因为它们到处可见。没有观赏价值。
当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的时候,沿着门缝挤进来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科技、繁荣的经济、自由的思想和美好生活,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放在以前,走在路上若有人向你问个路,你可能会热情地拉着他的手,详细的告诉他怎么走,如果时间充足,带她走一段距离都不是问题。但是,在现在,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中,若有人问路,你投去的可能不是热情的目光,取而代之的是谨慎的眼色,急匆匆一直便苍忙离去,就像躲开一个瘟神一样。就在这样的世风之下,小悦悦事件发
生了。冷漠的18个行人用自己的行为猛抽了这个社会的脸,让每一个知道这件事的人都感到了疼痛和羞耻。因此,一个在道德社会很自然的救助行为变得非常高尚起来,得到了世人的非同凡响的称赞。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也是如此,向钱看的人们,不仅扔掉了一些道德,还减少了感情的重量,为了自己的前程,急匆匆的向前追赶,而忽视了沿途的风景。在一个人成长的旅程中,谁没有在青春期的时候对他(她)动过情,那时候可能多说一句话就能让你兴奋地睡不着觉,就能让你忘掉所有的烦恼。只是,我们急匆匆的脚步没能再次停留以便好好欣赏,总是以为前面的风景更好。结果呢?失去了才知道后悔,然后在看别人的恋情中追忆当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没有什么新奇,只是击中了人们藏在内心深处的那根软肋,不偏不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