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看几位高考考牛人是如何冲进北大清华的
看看几位高考考牛人是如何冲进北大清华的
高考“牛人”们动辄六七百分的成绩,让人瞠目结舌。那么,如此高分究竟是如何成就的?在距离高考不多的时间里,还有哪些提高分数的诀窍?考生该如何调整心态,在高考中发挥甚至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家长们又该做好哪些后勤保障工作?高考答题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技巧?2012年部分高考文理科最高分获得者和他们的老师,解密“牛人”得高分的“秘方”,以“过来人”的身份为我们讲述高考“心经”。
人物:孙广标
成绩:长春市2012年理科最高分701分 高中: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就读院校:清华大学建筑系 抢分秘籍:考前十几天语文大量做题
孙广标说,他的语文成绩平时只有110来分,而高考时却达到133分,其秘诀就是花费了大量时间专门做语文卷,利用考前十几天,大量演练语文习题,每做完一道,都仔细思考是否回答全面,并及时总结错题和经验,和老师反复探讨。经过这样的训练,孙广标的语文成绩才在最后的时间里有了20余分的提升。
炼制秘方:每次考试错题都向老师请教
除语文成绩外,孙广标其他科目的成绩也异常优秀。那么,这样的实力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孙广标高中班主任老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元绪富介绍,孙广标是个有心的孩子,他的理性思维和思维重组能力很强,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复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制订学习计划,善于自我管理,这是他获得成功的关键环节。
此外,一切实力都是在实战中锤炼出来的,孙广标也不例外。学校每次举行月考和模拟考,孙广标都会将自己的错题记下来,并找老师请教。“6科考试,十几道错题,孙广标一一找到老师,请教最佳答案和解题思路。”元绪富说,因此孙广标也成为了教研室里的常客。正是因为不断自我反省和查缺补漏,孙广标才成为了高分“牛人”。
“牛人”师傅叮嘱:考前系统地看一遍教科书
作为执教高三多年的骨干教师,元绪富和宋旭光热心地向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嘱托起“考前经验”:
1、在最后的时间里,一定抽时间系统地看一遍各科教科书;
2、保持每天原有习题练习量直到考试结束,避免因习题量减少,导致不适应,引起考场突发大脑空白;
3、各校考前放假期间,务必将前两年的高考试卷,按照高考时间进行演练,将自己的兴奋点调整至与高考时间一致;
4、保证休息,考生在23点前睡觉,早晨7点30分后起床;
5、每天进行自我暗示“我一定行”,这点很重要,只有以良好的心态应考,才能取得骄人战绩。
人物:申佳颖
成绩:文科最高分总分653分(含少数民族加分10分)高中:延边一中
就读院校: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复习经:多看教科书巩固基础
文科知识浩如烟海,高考只剩20天,考生们应该做些什么来提高成绩?申佳颖谈起当年的高考岁月,语气虽然轻松但仍不乏一丝凉意。
“高考真很累人,但最后这段时间还是要调整好心态。”她说,学校的复习题偏难偏多,而高考知识点大多侧重于基础考察和拓展思维的训练,因此放松的心态才能应对灵活多变的高考题型。在最后的时间里,她主张多看教科书巩固基础,一天每科只做一两道偏难题型。考试时心态更要放松,“反正题这么难,我不会你也不会”,抱着这样的心态去答题,肯定能考出好成绩。
膳食经:少吃辛辣和油腻菜品
人是铁饭是钢,尤其在高考备战最后阶段,方方面面的压力让孩子们寝食难安。这个时候,该是爸爸妈妈大显身手了。
申佳颖的妈妈说,佳颖是个“肉食动物”,平素很少吃蔬菜、水果,吃肉可以提高记忆力,但油质太多易头晕。因此去年的这个时候,妈妈经常给她拌蔬菜水果沙拉,达到膳食平衡,并尽量少做辛辣和油腻菜品。
考试经:先看卷做到心中有数
作为高考“牛人”,申佳颖高考答题策略与众不同,以往老师们主张答题前不阅卷,以免瞻前顾后乱了军心。但申佳颖反其道而行,利用发卷与答卷前的5分钟,将试题从头看到尾。“这样能做到心中有数,答起题来有条不紊。”申佳颖说,当然这只是个人经验,未必适合所有考生。对于成绩普通的学生来说,还是提倡步步为营,真的遇到难题就赶紧绕过去,考试时间有限,用最短的时间答最多的题才是硬道理。人物:程思佳
成绩:全省理科最高分总分:702分 高中:吉林一中就读院校:清华大学建筑系 复习经:作息调到“高考时间”
750分满分的高考试卷,只被扣除48分,平均每科被扣8分,程思佳就是这样一个应考超人,而她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秘诀是:熟能生巧。原来,程思佳在最后的20天里,每天按照高考考试时间调整作息规律,早上7点30分起床,再稍做晨练吃早饭。上午9点开始做模拟试卷„„一切按照高考时间进行。经过20天的磨练,在考前程思佳的状态已被调整至最佳。“20天改变不了实力,却能改变应考心态和生活习惯。”
膳食经:以鱼补脑
高中三年,程思佳的妈妈给女儿做得最多的菜肴就是鱼,鱼头豆腐、麻辣鳕鱼、清蒸鲈鱼„„妈妈说,鱼能补脑、脂肪比较少,因此是考生的最佳菜肴。
考试经:选择填空最重要
对于高考答卷,程思佳认为,选择填空的准确率是成败的关键。因为大多数选择填空都是“基础活”,只要认真对待可以命中80%以上,累计起来分值可观。因此她建议考生们,做好选择填空,高考就胜利一大半
人物:徐劲松
成绩:全省理科最高分总分:702分(含化学竞赛5分)高中:吉林一中就读院校:清华大学化学系 复习经:考生自我调节父母别加压
徐劲松在高中时是个“得奖专业户”,他说,最后这段时间拼的不是实力而是心态,考生自我调节是一方面,家长们也不该谈论与考试或升学有关的话题,或者至少不要在孩子面前讲这些。徐劲松说,他的父母从没给他指定大学目标,也不对他的成绩指手画脚,在这样无拘无束的情况下,他的心态完全放松,反倒考出了好成绩。
考试经:非选择题答案简明扼要
徐劲松说,通常文科非选择题是理科生们比较头痛的问题。他的技巧是,答案要尽可能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多写要点且简明扼要。每个要点要先摆观点、原理,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对于时政性很强的试题,要善于联系重大方针政策,加上这样一些时代色彩鲜艳的“帽子”,使答案有时代感,增加得分或加分的机会。
第二篇:盘点高考考霸状元从复旦北大清华退学复读
盘点高考考霸状元从复旦北大清华退学复读
2014年07月25日08:32 新京报 评论中大奖(407人参与)收藏本文
15个曾引起媒体关注的“考霸”案例,发现“北大清华[微博]名校情结”“追求理想专业”对学霸们选择复读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新京报梳理近年15个考霸案例,7人为状元复读,10位考霸考上清华北大
■ 盘点
两名状元复读被指“职业考霸”
新京报记者梳理15个曾引起媒体关注的考霸案例中,其中7人为状元复读(含省、市、县状元),4人系复读后成为高考[微博]状元。从复读结果看,有10位考霸考上了清华北大。1人考上香港城市大学,1人考上华中科大[微博],其余人未知去向。
一状元从复旦[微博]北大清华退学后复读
新京报记者发现,15位考霸中,5位考霸均因有“北大清华”情结复读,4位是追求喜欢的专业而复读,3位是为了考上“北大清华”中的“理想专业”而复读。
其中,有“清华梦”的吴善柳复读次数最多,达到10次;今年黑龙江省理科状元刘秋实为了实现“北大梦”则经历过复读两次,今年才圆梦。
德州齐河县高考理科状元陈一天则为“清华梦”从同济大学[微博]退学复读两次,最后一次媒体报道的复读情况显示其暂未考上。
由于部分考霸复读次数多,其中的2人还被质疑为“职业考霸”——为赢取学校及当地的高考奖励而不断高考。
如复读3次的浙江嘉善县文科状元陈一天,曾考取过人大[微博]、复旦,但都没有入读。面对质疑,陈一天回应媒体称因“北大梦”而不断复读。2010年他再次高考,媒体报道其分数考取北大较难。
2005年南充市理科高考状元张非(后改名张空谷)曾因从复旦、北大、清华等三名校退学后3次复读引起质疑。
2007年,他以高分再次考入清华大学[微博],他回应质疑时表示,其不断退学是因为“迷恋网络导致成绩不及格被退学。”
湖北安徽最盛产高考复读状元
新京报记者从15起考霸案例中发现,考霸案例最多的是湖北省,共有3个。其中王攀考取武大后因“清华梦”复读,2009年以宜昌理科状元身份考入清华大学。
据中国校友会网所发布的《2014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校友会网调查到的2009-2013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中,从高考复读状元的地区分布来看,湖北高考状元中复读生人数最多,有5人,居全国首位;安徽有4人,名列第二;山西和重庆各有3人,并列第三。
对此,21世纪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熊丙奇[微博]认为,2008年,复读率在地区上的差别比较明显。平行志愿实行以后,高分落榜的学生已经大幅减少了。总的来看,还是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更高,越是发达的地区复读率越低。因为在欠发达地区,升学是考生比较容易实现成功的途径,如果上二本以后还是很艰难,而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就算上二本也没关系。
■ 分析
专家:板子不应
打在学生身上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熊丙奇对记者介绍,因名校情节而复读的现象已经存在多年,“上大学独木桥”变成了“名校独木桥”。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高等教育本身把高校分成三六九等。高校的等级化管理为社会划分高校优劣提供了坐标。不同等级不仅占有的资源不一样,考研[微博]究生、就业都会受到影响。
此外,他认为,高考填报志愿的方式也存在缺陷。虽然有的地区实行了平行志愿,但考生还是只能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考生在报考志愿时还是存在很大的博弈成分,很难在学校和专业之间两全。
“归根结底,是不健全的高考制度导致了这几种畸形的高考状态。”他提议,如果我们也能双向选择、多元录取,学生拿到几张录取通知无后顾之忧后再选,对学校的满意度会得到提升;自由转学制度,进入学校不合适,可以根据当年高考成绩及最近课业表现转到其他学校。
对于高分生挤占教育资源的说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个别学生的选择对高考秩序的影响不大。“现在高考的录取比例已经超过75%,所以个别学生的选择影响远远降低。”
“考多少次是学生的权利。”熊丙奇认为,“板子不应该落到学生身上,应该在制度上调整,使制度保证考生在高考录取中的选择权利。”
案例1
原因:不满专业
从清华退学考取港校
江焕波:只想学物理
7月20日,武汉考生江焕波收到香港城市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最近,他在准备香港学生签证的材料,也许还会开始学习一些广东话。
三年前的夏天,江焕波曾收到的则是清华大学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年,他考了678分,但为减轻家庭负担,江焕波选择了清华大学的定向班,学费虽然优惠,但一旦毕业必须到定向企业服务5年。
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江焕波说,在报考清华的时候,自己就想读物理。但是当时分不够,所以报了机械自动化专业。
然而在就读清华大学后,江焕波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对物理学的喜爱。慢慢地,他萌生了退学再次参加高考的想法。
去年11月18日,江焕波彻底告别清华学子身份,成为武汉国华复读学校的一名复读生。
他对记者回忆,重回高考阵营,对他而言“不会有很大的压力,比较自信。”江焕波所在的复读学习的校长刘邵阳对新京报记者介绍,江焕波并不浮躁,自觉性很好。与别的学生不同的是,江焕波作息规律,并不熬夜。
而在这个复读过程中,江焕波不再如三年前“非名校不上”的心态,他说,他所明确的是自己要学物理,而不一定非得要上哪个学校。
如今,即将赴港学习的江焕波说,其实现在感觉和以前上大学的感觉差不多,也很兴奋。而这次不同的是,要去读自己想学的东西,心里感觉更踏实。
案例2
原因:名校情结
从武大退学考入清华
王攀:奔着清华名头去
曾考入武汉大学[微博],却在38天后退学。随后在一年后摘取2009年宜昌市理科状元,进入清华大学。
回忆起在2008年退学的决定,现在已从清华大学毕业的王攀对新京报记者说:“只能说当时年纪小,太任性。”
2008年,王攀以635分被武汉大学电气工程系录取。然而,在他看来,这只是高考失利的成绩。当时他已做好了不填报志愿的打算,后来在父母的劝阻下,仍然去武大读了一段时间。
然而,王攀只在武汉大学读了38天就选择退学,重回母校当阳一中复读。对于这个决定,王攀对记者解释,小时候就挺向往清华,而清华的吸引力主要是来自于长辈的灌输,自己其实从未到过清华大学。
在2009年成为宜昌市理科状元之后,王攀顺利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电气工程。在去之前,王攀说,自己是“奔着国内最好的理工高校这个名头去的”。到了清华后,老师、同学、校园都很不错。
对于近期多个高分考生退学复读的现象,王攀说:“这些都是个案,每一个选择的人所面对的情况都是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