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石秀诗坚持创新发展推动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再上新台阶

时间:2019-05-15 07:0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石秀诗坚持创新发展推动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再上新台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石秀诗坚持创新发展推动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再上新台阶》。

第一篇: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石秀诗坚持创新发展推动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再上新台阶

坚持创新发展

推动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再上新台阶

——在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创新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 石秀诗

2014年6月11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刚才,来自全国各地食品工业强县的六位代表,结合本县食品工业发展的特点,向大家介绍了他们的做法与经验,讲的都很好。下面,我就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及其创新发展问题讲几点意见,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建设食品工业强县、发展龙头食品企业”是新世纪初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适应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而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自2000年以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在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各地食协及龙头食品企业的支持下,每两年开展一次优秀龙头食品企业和食品工业强县的认定与经验交流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先后认定了178个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和1046家优秀龙头食品企业,地方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全国食品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是强县食品工业发展带动了县域相关产业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对化解“三农”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是进一步密切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与地方政府、各地食协和食品企业的联系,为协会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地方政府服务,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

四是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对县域经济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强县建设创新发展打下了一个好基础。

二、食品工业强县建设要坚持创新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 食品工业强县是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新事物”,来源于“实践”、成长于“创新”。面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强县建设亟待加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与活力的关键时刻,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

(一)坚持创新发展,是食品工业应对新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食品工业也获得高速发展。而在高速发展的背后,我国食品工业面临着诸多新挑战:食品安全问题及食品产业的社会公信力缺失、资源紧缺和综合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创新不足带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加剧、科技贡献率低等等。这些新挑战集中到一点,就是“传统发展方式”急待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属于传统的二产为主型、投资主导型、资源依赖型和高碳经济型的发展方式。传统发展方式的弊端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科学发展的主要障碍。排除这些障碍,走出发展的“死胡同”,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实现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方式转变;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实现由食品工业大国向食品经济强国的转变。总之一句话,创新发展是引领食品工业打开新的发展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二)坚持创新发展,是化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

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和食品工业强县建设的实践表明,食品工业的发展不仅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而且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拉动县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

时,对化解“三农”问题也作出了积极贡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目标,为我们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模式向以县城和中心城镇及产业园区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转变指明了方向。而作为一头连着农村、农业和农民,一头连着城镇居民的食品工业和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将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面对这些新任务、新情况,食品工业和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如何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并取得新的发展,登上一个新台阶,同样只能选择“创新发展”这个金钥匙。

(三)坚持创新发展,是强县建设攻艰克难,再上新台阶的需要

在新的形势下,食品工业强县建设不仅面临新问题、新挑战,而且还面对再上“新台阶”的发展压力。县域食品工业是县域工业体系建设的生力军,县域食品工业发展是一项牵动农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实现三次产业贯通发展的重大系统工程,牵涉面广、资源要素依赖性强,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但面对改革新形势,“政府主导型”的传统资源配臵体制机制必须进行改革,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就对地方政府如何推动食品工业强县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靠“老经验”、“老办法”是走不通了,唯有“创新”才有出路。

三、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坚持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如何坚持创新发展,我不想过多地从理

论上加以阐述,结合强县建设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本次会议典型发言中给出的启示,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讲点意见:

(一)发展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坚持创新发展的首要课题。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创新驱动,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的食品工业强县。

食品工业强县在理念创新方面有许多有益的实践,我想重点讲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生态发展的理念。当很多地方还认为“生态发展”只适于“生态旅游”或“生态农业”的时候,陕西洋县就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在工作实践中将“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作为新的发展观,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从而,洋县就全方位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生态食品产业,将“朱鹮、熊猫”保护地造成的传统产业发展的“条件劣势”(关停三高产业等),一举转换成发展生态食品产业、产生高收益的“经济优势”。这类事例说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实要面对“取舍”。舍掉 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同时,短期内可能会“砸”了“财政”的“饭碗”。但换一个角度看,在“舍掉”的同时,如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新路,长期的“金饭碗”和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生路”就在面前了。

关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发展食品工业与“以人为本”理念的创新发展密切相关。食品工业造福于“人”,不仅体现在产品上,同时还可以通过食品工业的产业发展,在更深

层次上体现“以人为本”。食品工业强县建设使食品产业集聚,而产业集聚会实现产城融合发展,进而助力新城镇建设,就地吸纳农业人口转换成食品产业工人,使这些进城务工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全方位“城镇化”。河南汤阴、黑龙江双城、山东泗水等地,在发展食品产业的同时,注重配套城镇建设,从而“留住人、转换人”,使“以人为本”理念通过产业发展、落地生根,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关于做大做强与做专做精的发展理念。招大品牌、做大园区无可非议,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是对缺乏先发优势、起步较晚、条件较差的地区,不片面追求做大做强,而定位在做专做精上,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泗水、洋县不以“量”取胜,不在“规模”上做文章,而立足在“转方式”上求效益,总量虽然不大,但效益不差。要辨证地看待“大、强”与“专、精”,不能绝对化,不同的发展定位与发展路径,往往会“殊路同归”,最终仍然会取得好的发展效果。

还有一种发展理念非常值得重视。黑龙江双城,在食品产业规模、知名品牌数量都己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名符其实的食品工业强县排头兵时,却将工作重点转回到质量与安全方面,从规模数量优先转换回质量安全优先,按照“质量第一”的理念,重新提出 “质量立市”,开展“市长质量奖”等系列活动。这些口号和做法并不新,但这正是双城在历经多年超高速发展、在规模效益上获得成功之后,在大张旗鼓要兴建“亚洲食品城”这类以“大”取胜、抓人“眼球”的发展尝试之后的“理

性回归”。以“退”为进,再抓“质量”,这是对质量的“真抓实干”,本质上同样体现出一种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二)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模式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自己特有的历史、经济、文化等背景下所形成的发展方向、发展特点、以及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全国各地情况不同,食品工业强县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大致包括:特色产业主导型、产业集群引领型、园区建设拉动型、中心城市辐射型、外向出口带动型、大项目大龙头牵动型、生态绿色发展型等基本类型及其复合类型等。这些不同特征的发展模式,都是动态的,不断充实、调整、创新发展。从刚才六个强县代表的发言中可以看出:河南汤阴,在涵盖了产业集群、园区建设、大项目带动、中心城市(安阳)延展一体化发展等复合型发展动力之外,“产城融合”成为“汤阴模式”的显著特征。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基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实现“以人为本”县域食品工业发展方向的重要路径,具有一定的发展导向作用。黑龙江双城突显的“质量优先”发展模式,同样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好“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之间关系、将立足点从“做大”变为“做好”,进而实现“强与大”统一协调发展上来的一个典型。传统的出口型食品经济,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正面临“出口转内销”或“出口加内销”的转型阵痛。对这种“倒逼式”的转型怎样应对?荣成做出了有益实践。他们由政府统一设计代表荣成海洋食品风格的直营店,鼓励企业和个人加盟并给予一

定的奖励,向市场整体推出海洋食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山东泗水虽然与荣成同属“东部”,但由于身处“沂蒙”革命老区、发展条件较差,所以尚处在东部的“欠发达”地区。泗水在打造食品工业升级版过程中,立足于调整、转型,力求将粗放型发展尽快转换到精准发展,重新调整发展定位,从“全面开花”转变为“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绿色工业”;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生态文明”、用“人文资源”丰富“生态产业”的创新实践,凸显出“文化力”对食品工业强县建设的重要作用。武汉东西湖区,位居“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条件优越。这种与“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如何创新发展,是个重要课题。东西湖区以循环经济整体推进为突破口,带动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对食品工业发展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了示范。陕西洋县位于西部地区,是“朱鹮”等珍稀动物重点保护区,发展传统产业受环境制约,但发展生态食品产业得天独厚。洋县确立“生态农业与生态食品工业立县”战略,形成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自主品牌生态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模式,对于拥有资源优势的西部地区县域食品工业选择“专与精”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这四大版块中,都有着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认真研究“中国食品工业强县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丰富内涵及实践经验,进行必要的动态调整、适时创新,使各地食品工业强县发展模式更具有时代特征,更适应本地发展的阶段性,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推动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工作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三)管理机制创新。在管理创新方面,各地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河南汤阴,高度重视公共服务平台及服务机制创新建设,以展览交易中心、质检中心、培训中心、信息化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九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全面运行,将政府服务做实,取得了好的效果。产业规划既是政府的重要管理职能,也完全可以变成对产业和企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产生出“生产性服务效益”。阜新市规划先行,为 “有机食品”产业配套编制两百万亩“有机农田”基地建设,给食品工业发展夯实了基础。双城兴建的雨润全球农产品采购中心、荣成的中国海洋边贸第一城这一类现代服务业的超前性规划实施,都是政府发挥产业规划的引导作用,着力加强第三产业对一、二次产业的支撑,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有益尝试。山东泗水则是成立“调整振兴工业指挥部”,使传统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通过设立跨部门“工作专班”的管理创新与流程再造,提升管理实效。

在机制创新方面,各地都有着大量实践。山东泗水率先将分属于农业、质监、工商、食药、卫生等各部门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统一划转到一个部门运作,不仅大幅提高了检验检测设备的利用率,减少了维护、运行成本,更是为企业“减负”、降低行政成本做了有益探索。山东荣成将海洋食品的生产管理与市场拓展两大职能合并,成立海洋食品市场管委会,统合各相

关部门资源,使“产、销”环节一体化推进,工作机制更适合市场化实际需要。此外,各地基于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三化“合一”而出台的配套机制改革等,也都是政府创新工作机制的实践。

在政府创新自身工作机制的同时,许多食品工业强县还在努力推进龙头食品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以及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的机制创新。这些政府推动的社会化或产业之间的机制创新,也为县域食品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技术产品创新。技术与产品,是食品产业这类实体经济的命脉,创新主体是企业,但地方政府的责任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政府的政策导向与落实、资源整合与配臵、信息传递与引领、人才培育与引智等方面的工作都会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意愿与行动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实践中,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不仅事关工业本身,而且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及现代服务业紧密相关。所以,县域食品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更有赖于政府对一、二、三次产业的协调组织和配套推进。

企业创新的最终成果之一,是体现在产品创新上。市场在变、消费需求在变,产品也必须以消费为导向创新应变。大家熟知的方便面品类中,创新了一个“老坛酸菜”口味,就产生了非常可观的市场业绩。产品创新不仅是创造新需求,更新老产品也很重要。比如,外向型企业转型内销市场时,如何将适

合国外消费需求与质检标准的出口产品,既不降低质量标准,又更新为更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舌尖上的美食”,就是一个重要课题,山东荣成出口型海洋食品回归国内市场、泗水的牛排出口转内销,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产品创新的前提是质量更有保障,品质更加优异,而不是单纯为了降低成本而巧立名目。产品创新中的“伪创新”虽然并不多见,但要警惕、杜绝。

(五)资源配置创新。资源整合、要素配臵工作在食品工业强县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臵,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臵的决定性作用,尽快改变行政手段过多介入资源配臵的状况。对资源配臵、利用的创新是一种对动态均衡的突破,可以是对生产要素的新配臵,也可以是将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重新有效组合而形成新的生产体系。各地兴建的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模式,就是基于产业组织规律,对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创新性“产业内生配臵”。这类由市场内生力形成的全新的产业链生产体系,与传统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是在资源要素配臵上有着“质”的区别。食品工业强县建设中,要注意到对各类资源配臵形态创新的因势利导,使产业内生发展动力得到有效发挥。

除了为社会资源配臵搭建平台之外,政府体制内的行政资源配臵改革同样应该不断创新探索。泗水在整合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工作中,将质监、工商、卫生、食药等部门食品监管职能统合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到农业部门,对传统条块分割的食品

检验检测资源强力整合,形成统一的、唯一的县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减少了“政出多门”对企业的困扰,有效提升了行政能力和效率。荣成通过政府管理职能的创新整合,统筹推进海洋食品生产销售与地方特色旅游两个不同产业的市场化配臵,使特色食品丰富特色旅游、特色旅游助力特色食品,把两个看似关联度不高的独立产业,实现“融合发展”,与国家旅游局积极推进的“旅游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新战略不谋而合。此外,许多食品工业强县着力于“招才引智”,并抓紧人才培养,组织推动为食品工业培育各类人才,这种通过市场化手段对“人力资源”这类生产要素进行培育,同样也是对资源要素配臵的创新点。

创新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我在这里只是围绕几个方面的创新讲点意见,大量的工作还要靠大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开拓新局面,创造新业绩。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高度重视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工作。今后,我们将会与有关方面密切合作,在加强理论建设、增加工作交流、拓宽服务渠道、探索战略合作、培育适用人才、完善认定标准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同志们,创新发展是个永恒的主题。创新发展在现阶段的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倡导并大力推进的食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虽然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但前面的路还很长,还有大量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做。

我们现正处于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以创新驱动为武器,勇于实践创新发展,就一定可以变“中国速度”为“中国质量”、变“中国产品”为“中国品牌”、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就一定会使“食品工业强县”群体不断发展壮大。让我们再接再厉,努力工作,为实现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我们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二篇:2014中国食品发展论坛——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石秀诗论坛现场致辞

论坛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志和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中粮集团、光明食品集团承办的“2014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论坛”今天隆重开幕了!出席论坛大会的有: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国内外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学者,食品行业组织、大型龙头食品企业及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对各位领导、嘉宾和同志们朋友们的到来,我代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和论坛承办单位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对论坛隆重开幕表示热烈祝贺!

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总书记在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党在中国执政,要是连个食品安全问题都做不好,还长期做不好的话,有人就会提出够不够格的问题。所以,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下最大力气抓好”。本次论坛以“全产业链与食品安全”为主题,目的是为了总结、交流食品行业全产业链发展经验和模式,探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以推动我国食品工业转型升级,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今天的会议,希望各位嘉宾和与会同志联系食品行业发展实际,紧扣论坛主题,畅所欲言,交流研讨,献计献策,为论坛取得积极成果而共同努力。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石秀诗

第三篇:秦光荣: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再上新台阶

秦光荣: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再上新台阶 日期:2012年02月01日 来源:《党建》

http://theory.people.com.cn/GB/82288/83848/83855/16990489.html

十七届六中全会开启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云南要在新一轮文化建设大潮中不落伍、不掉队,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建设云南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变成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内在追求和自觉行动,建设云南全省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一)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通俗化大众化,巩固各族群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通俗化、大众化。要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的制度化建设,广泛开展“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活动,巩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 建设活动。要进一步打造“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一系列云南特色的理论品牌,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进边寨、下基层等活动,在全省各族群众中形成思想共识,凝聚精神力量。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强化各民族的精神纽带。要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最大限度地把云南边疆各族人民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要加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宣传教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维系云南边疆民族团结和睦进步的精神纽带。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云南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激励干部群众为祖国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要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民族团结成为云南文化的鲜明特色,把云南这个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要继承和发扬云南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品质,为云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四)深化道德实践活动,推动形成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要充分挖掘云南深厚民族文化底蕴,以丰富民族文化活动为有效载体,不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要不断巩固杨善洲、龚曲此里、郑垧 靖等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成果,努力形成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社会氛围。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云岭大地形成社会文明新风。

二、坚持以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为突破,进一步提高云南各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

文化建设服务人民惠及群众,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适应各族群众的文化新期待,掀起云南文化建设新高潮,必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一)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高度重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一些边远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缺乏基本场地和载体的问题,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对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等基层文化设施和文化惠民工程给予补助。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到2015年,从各州市、县(市、区)到乡镇、街道全面完成基本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形成全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满足群众看书看报、看电影看戏、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等基本文化需求。

(二)推出更多文化产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要支持和鼓励文化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促进兴滇富民,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文化产 品。继续开展好“云之南”艺术团慰问演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把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及时送到基层、送到农村。加强对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指导,健全完善农村文艺调演、行业文艺汇演、企业文艺展演等文化活动长效机制,积极打造社区、广场和农村文化活动品牌。鼓励文化企业推出符合基层和农村群众购买能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创新运行机制,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深化各级公共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纪念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工作制度,丰富内容,提升质量。统筹整合相关资源,把基层文化站(室)建成多功能综合文化站,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的服务效能。支持有条件的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建设流动文化设施,因地制宜地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推动形成免费开放、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的公共文化供给新模式。鼓励和支持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促进公共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四)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实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物、古籍、濒危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加快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积极创建各级民族文化保护区、特色文化保护区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 乡,大力建设各类民族文化传习馆(所),着力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一批标志性民族文化设施,逐步建立民族博物馆体系。科学稳妥地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开发,建设一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扶持一批民族特色鲜明、市场效益好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

三、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提升云南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决策的具体落实,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一)深化和完善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进一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全面实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三项制度”改革,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推进一般性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完善广播电视网络全省一张网整合工作,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的能力。

(二)培育产业、壮大企业,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要紧紧 围绕十大特色主导产业和特色文化品牌,坚持大项目拉动、大集团牵动、大园区带动、大品牌驱动、大开放促动的“五大战略”,力争实现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5年达到8%左右,2020年达到10%以上。加强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科学布局,建设若干个文化产业强市(州)和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县(市、区)、乡镇。突出特色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影视动漫、文化演艺、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节庆会展、珠宝玉石、民族民间工艺、茶文化和体育等云南十大特色主导产业,制定各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发展格局。围绕重点产业门类,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要求,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

(三)推出精品、打造品牌,扩大云南文艺的影响。要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把云南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边屯文化、现代时尚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精品,保持和扩大云南文艺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认真总结推广《云南映象》《丽水金沙》《梦幻腾冲》等文艺演出精品的成功经验,加强吸收现代文化,加强现代表现手法和高科技成果的运用,打造新时期云南文化品牌。围绕“七彩云南”、“茶马古道”、“香格里拉”、“聂耳音乐”、“边屯文化”等云南特色文化元素集中开发,扩大云南文化品牌的影响。

(四)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对外开放,围绕桥头堡战略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要把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与桥头堡建设结合起来,努力拓展民间对外文化合作交流渠道,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鼓励文化企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发行网络,逐步形成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贸易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推动文化单位在国外兴办文化实体和进行文化进出口贸易,建设面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物流中心和文化博览基地,推出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加强媒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推进云南民族文化通过传播媒介走向东南亚、南亚和其他国家地区。

第四篇:服务民生促进发展 努力推动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服务民生促进发展 努力推动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主任卢彦在2013年全市商务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13年2月27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市商务工作会议,总结2012年商务工作,部署2013年重点工作任务。

一、2012年商务工作回顾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商务系统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着力惠民生、稳增长、调结构,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创新突破,较好地完成了全年任务。

(一)服务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更加坚实。

城乡便民商业体系不断完善。在城市社区,积极推进 “六条线”进社区,便民商业服务网络覆盖1500多个社区,基本实现城市较大规模社区全覆盖。在郊区乡镇,大力实施惠农工程,“家电下乡”商品累计销售109.1万台,3100多家连锁超市和便利店深入郊区所有乡镇和千人以上大村,累计改造的189家农村集贸市场覆盖了郊区县所有乡镇。

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创新。进一步确立农产品流通公益性,回收、回租、补建社区蔬菜零售网点104个,推动国资参股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初步形成“市抓批发、区抓零售”新体制。10家开展“农超对接”超市果蔬农产品销售量15.6万吨,增长15%;蔬菜直营直供店累计达122家;车载蔬菜直销车服务范围覆盖107个社区,蔬菜零售新模式菜价低于全市均价20%以上,模式创新更好地实现了惠民利农。

市场供应保障调控体系不断健全。继续巩固货源市场“日常供给”、商业库存“安全供给”、政府储备“应急供给”三道防线,市场调控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圆满完成十八大服务保障任务。“7.21”特大自然灾害期间,商务部门及房山、门头沟等区,紧急调运1000多万元的生活必需品,及时保障了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和市场供应稳定。

(二)推动和促进发展的成效更加显著。

聚集发展取得新进展。初步形成两家国家级和六个市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梯次结构;海淀、昌平等6个服务外包示范区离岸外包执行额30.7亿美元,增长53.6%;海关特殊监管区进出口额增长13%,高于全市增幅8.3个百分点;首批命名16座商务服务业示范楼宇;通州商务园和大兴区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电子商务聚集区获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称号;四大物流基地实现营业收入727亿元,增长21%。

内涵发展实现新提升。“双自主”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达到10%;通讯、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出口增长30.6%,占比达75%,提高14.4个百分点,外贸出口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85.9%,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全市64.4%,提高9.4个百分点;全市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27家,设立投资性公司208家,吸引跨国公司总部企业和研发机构663家,继续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业境外直接投资增长64.3%,占全市境外直接投资的比重达88.5%;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从传统的土木工程向矿产资源开发、新型能源利用等中高端业务转移,全年营业额增长16%,“走出去”能级不断提高。“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中国燃料油现货交易平台”成功开市交易并实现平稳运行;首家千亿元规模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在房山诞生;文物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占全国的六成以上,高端交易实现新突破。首届京交会取得圆满成功,实现国际服务贸易交易额112亿美元,超过第84届广交会交易规模,呈现出高规格、高起点和高水平的特点,在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有力带动了我市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发展。

融合发展创出新佳绩。开展中关村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9个试点项目带动投资近8亿元;推动新能源汽车应用,70辆纯电动车陆续投入绿色物流运行;积极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实现网上零售额596.8亿元,增长99.8%,商务与科技融合成效显著。重点培育酷车小镇、鲜鱼口等26条市级特色商业街区,鼓励“老字号”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全市旅游收入中的餐饮、购物占比达52.2%;支持文化“走出去”,全市广告宣传、电影音像等核心文化服务出口额增长13.2%,商务与文化旅游融合收效良好。

规范发展迈上新台阶。引导商业零售企业诚信促销,纠正不规范促销行为155项;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活动,协助捣毁窝点221个;认真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退还或解决违规收费4000余万元;开展商业服务业技能大赛,行业服务更加规范。扩大北京市“放心肉”工程推广建设试点范围,可追溯的“放心肉”达全市年生猪屠宰量的80%;提高酒类溯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广泛推广使用低钠盐,有力保障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加强检查、严格执法,整改商业安全隐患和问题5000多个,确保了全行业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三)统筹和协调推进的商务发展机制不断健全。

消费增长促进机制作用继续显现。一是合力推动。调动区县、行业协会和商业企业促消费积极性,全市共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100多场次,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迈上新台阶;西城、延庆、密云等区县促消费活动主题鲜明,效果突出,东城、石景山、顺义和怀柔等15个区县完成或超额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任务。二是政策促进。开展家具以旧换新试点月活动,拉动当月全市家具类商品销售额增长11.9%,高于2012年增幅7.2个百分点;结合老旧机动车更新换代,拉动新车销售36万辆;继续实施刷卡促销政策,全年刷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超过75%。

外贸增长协调机制效果明显。为企业实际办理出口退免税278亿元,增长10.1%;简化银行办理贸易收付汇业务流程,所需时间减少70%左右;加快通关速度,普通企业通关时间平均缩短至进口23.5小时、出口1.8小时左右;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受益企业覆盖率超过80%。支持“双自主”企业扩大出口,率先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出口汽车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汽车成为“双自主”出口的第一大产品;广交会等境内外展会上本市参展的“双自主”企业占70%以上。

联动发展促进机制成效显著。首都国际机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功能和部分国家旅客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获批。各类外贸政策咨询会、宣讲会、培训会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与朝阳、丰台、平谷等区县开展战略合作,引导726个外资项目落地相关区域。为相关外资企业办理土地款入境约16亿美元,破解了多年积累的难题。支持8家担保企业对275家中小商贸企业融资,带动直接投资150亿元,税收19亿元,就业增长15%。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帮助“双自主”企业首次成功应对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

区域商务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农产品货源供应区域商务合作由最初的7个省区市扩大到9个,与30个蔬菜产地签署长期合作协议,蔬菜供应量增长12.5%,在服务首都市民的同时,服务产区菜农。举办 “各省市商品大集”,为全国“名特优”商品和品牌进入首都市场搭建平台,累计吸引918个国内品牌落户,销售额超过3亿元,大集已成为各地品牌商品走向全国市场的“孵化器”。

回顾过去的五年,尤其是经过成功服务2008年奥运会、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市商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机制不断创新,政策不断突破,法制不断健全,服务不断提升,指标不断刷新,贡献不断增加——与世界城市要求相适应的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已经迈出坚实步伐。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接连跨上新台阶,五年内消费规模迈上四个千亿元台阶,自2008年起连续位居全国城市之首,2012年达7702.8亿元,比2007年翻一番。货物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实现4079.2亿美元,是2007年的2.1倍。服务贸易保持全国领先地位,2012年首破千亿美元大关,增速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是2007年的2.1倍。利用外资连创新高,接连跨过60、70亿美元台阶,2012年达80.4亿美元,增长14%,在全国吸收外资下降的背景下,实现了规模与质量同步增长。境外投资成十数倍增长,2012年突破10亿美元,达11.9亿美元,是2007年的12.6倍。口岸运营持续向好,2012年进出口货物监管量、征收关税及代征税分别是2007年的1.3倍和1.5倍;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排名从世界第九跃居为第二。

经过多年发展,商务领域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增长十分重要的推动力量。

最终消费率自2006年起连续六年超过投资率,2011年达58.4%,超过投资率17.3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形成消费投资协调拉动型经济增长格局。2012年,商务领域涉及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运输仓储和商务服务五大行业国地税收入占全市的30%、就业占全市的36.6%;外资企业缴纳的国地税占到全市20.4%。市外和境外购销额占全市商品购销额的73.4%,为外省市进出口货物占全市的71%,分别比2007年提高了8.4和7.7个百分点,北京作为全国流通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11年,全市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额分别占全球的1.07%和1.12%,比2007年各提高了0.31和0.35个百分点,实现了国际商贸中心战略确定的到“十二五”末在全球占比突破1%的发展目标。

上述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各区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更有赖于商务战线广大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全体干部职工的拼搏奉献和创新开拓。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向各级领导、各单位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2013年商务工作思路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按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准确把握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充分利用推动商务发展的良好机遇,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全力做好服务和保障民生工作,稳中求进,扎实开局。以抓目标为指引,带动各项工作创新开展;以健机制为保障,强化部门合作和资源统筹;以储后劲为着力点,更加注重首创精神和政策突破,全力推动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主要预期目标是: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左右;货物贸易超过4000亿美元;服务贸易增幅高于12%;实际利用外资80亿美元以上;境外投资增长超过10%。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努力做好惠民生促消费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把扩大消费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落实《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流通产业发展意见的实施方案》,在继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便利度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全力做好服务和保障民生工作。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丰富城乡便民商业服务体系。探索生活性服务业改革试点,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商业服务水平。继续实施“老人一元理发”项目,支持开展其他公益性惠民服务。启动百名大师、千人“民星”和万人培训工程,推动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引导早餐经营网点合理布局,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建设和改造固定早餐门店100家。以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空白社区和千人大村为重点,继续推进规范化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优化共同配送,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和需求,新增便民共同配送网点100个。进一步完善郊区现代流通网络,提高商品配送能力和水平,郊区连锁网络联合采购规模达到5亿元。

着力推进公益性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巩固惠农利民成果。出台并组织实施《蔬菜零售网络体系建设管理办法》,探索国资参股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主要蔬菜零售企业模式,加快推进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建设,鼓励区县回收、回租、补建社区蔬菜零售网点,支持区县制定实施“菜篮子”网点建设区域发展规划,继续推进蔬菜流通新模式网点建设,新增蔬菜直营直供店60家,蔬菜流通新模式网点100个。

全力做好市场供应和政府储备,提高调控和保障能力。继续开展保障冬季首都市场蔬菜供应联合行动,提高冬季蔬菜保供能力。做好全国“两会”等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梳理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完善制度,优化结构,扩大规模,不断提升市场调控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

2.千方百计拉动消费增长。

强化政策引导,稳定消费增长。巩固多方联动促消费机制,安排促消费鼓励资金,支持批发、零售(餐饮)企业为保增长做贡献。配合老旧机动车淘汰,推动汽车消费。继续实施家具以旧换新、信用消费和刷卡消费鼓励政策,扩大惠民消费。开展以保障房、餐饮、国际精品销售等为主题的系列促消费活动,营造消费氛围。引导餐饮业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厉行节约,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

依托市场优势,发展品牌消费。推动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自主品牌,汇聚国内品牌,吸引国外品牌。整合全市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信息,推进区县商业地产项目和知名品牌企业有效对接。稳步推进零售外资店铺发展工作,更好地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创新商业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出台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意见,完善电子商务发展支撑环境,力争实现网上零售额7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突破8%。不断创新电子商务模式,带动传统产业升级,重点培育1-2个电子商务聚集区。研究电子商务企业开展跨境交易业务,扩大国际流通规模。推动网络(电子)发票试点工作,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延续拓展电子产品、家居、百货、装修和耐用品市场的信用消费需求;推动建立政府、金融机构、零售企业之间的信用消费合作平台,促进信用消费健康发展。

优化服务环境,扩大外来消费。抓住实施部分国家旅客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机遇,配合相关部门积极争取离境退税政策尽快出台,深度开发国际消费;继续做好“老字号”创新发展工作,提升特色商业文化内涵,增加特色消费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不断扩大消费增量。

(二)加快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更好地服务首都与世界的经贸往来。

推动政策突破和机制创新,努力保持两类贸易和双向投资稳定发展,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着力稳定货物贸易增长。一是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推动各类外贸特色商品交易功能区建设和特色商品展示交易功能拓展;利用外贸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示范基地转型升级。二是着力扩大出口。全面推进出口汽车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提升“北京创造”影响力;利用各类展会组织本市“双自主”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2013年,“双自主”企业出口占比达到12%左右;探索二手车出口试点工作,带动新车消费;加大出口退(免)税支持力度,吸引进出口总部型企业在京发展,扩大外贸出口增量。三是积极增加进口。重点支持企业进口关键设备和先进技术,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北京“进口商品购物节”活动品牌,吸引国际品牌商品进入北京消费市场;发挥网络零售优势,探索进口商品零售新途径。四是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服务。鼓励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引导和支持企业在东盟、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建设营销网络;加强产业损害预警,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维护本市产业安全。

努力保持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发挥服务贸易跨部门协调机制作用,充分利用京交会等高端交易平台,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出口品牌,推动服务贸易规模再上新台阶。着力推进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发展,保持新兴服务贸易出口快速增长态势;稳步扩大文化服务出口,提升“北京服务”影响力;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创新机制破解制约生物医药等外包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巩固我市服务外包全国领军城市地位,2013年离岸外包执行额增幅超过15%。

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研究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意见的措施;推动研究我市外商投资企业高管人员奖励政策以及出入境、居留等便利措施。积极推进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雁栖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抓住中关村扩区、CBD打造国际金融城、通州新城和新机场建设等机遇,发掘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抓住国家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契机,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服务业领域,进一步促进外资结构优化。

继续提升“走出去”层级。重点支持骨干科技企业、文化企业以集合化方式“走出去”;支持对外投资带动承包工程、设计咨询业、中国工程技术标准“走出去”、企业联合“走出去”。引导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增长超过10%。

进一步完善首都口岸经济体系。一是深入实施口岸发展规划。继续推进北京西站铁路口岸正式开放,加快通州口岸建设步伐,筹划新机场口岸规划相关工作,恢复丰台货运口岸铁路专用线运行,推动与边境城市口岸铁路直通。二是加快完善口岸功能区。鼓励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在扩大外贸规模的同时促进内贸销售。推进首都国际机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功能落地后续工作,尽早实现汽车整车进口功能。着力扩大保税业务规模,天竺综保区进出口额增长25%以上;亦庄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出口量实现翻番。支持平谷国际陆港争取启运港退税政策,力争全年外贸吞吐量突破3.5万标箱。

推动第二届京交会取得更大成效。秉承“务实、合作、诚信、俭朴”的办会理念,以服务客商为本,以交易洽谈为核心,全力办好第二届京交会,提升京交会品牌国际影响力、国别覆盖率、省区市参与率和签约执行率。借助京交会平台,在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同时,吸引一批服务贸易领域国际知名企业落户北京,为建设国家服务业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三)深入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建设,更好地助力首都世界城市建设。

进一步完善发展促进机制,着力培育对首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增长领域。

1.服务大局,不断开拓商务领域发展空间。

全面推进总部经济发展。出台总部经济政策,将现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政策扩展至各类内外资总部企业。鼓励和支持总部企业在京发展实体业务,推进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提高总部企业对全市经济贡献度。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认定累计达150家以上。

完善批发业增长促进机制。建立批发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工作联系制度、会商制度和监测体系。出台鼓励批发业发展政策,完善促进机制,加大促进力度,提高批发业对首都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

提升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引导商务楼宇差别化定位,打造一批总部管理、投资咨询、会议展览等特色鲜明的主题示范楼宇,突出特色发展。继续支持商务楼宇的软硬件环境改造和服务品质的提升,重点培育15座主题商务示范楼宇,命名首批2-3个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努力打造更多的税收过亿、知名度高的商务楼宇,引导商务楼宇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实现商务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推进国际会展之都建设。以统筹会展资源、健全会展业发展机制为抓手,提高承接大型会展的能力。落实会展业鼓励政策,支持引进和培育一批国际国内品牌展会,支持大型展馆配套设施改造提升,启动会展业国际化宣传推广活动,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助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

继续加快高端市场发展。充分发挥“中国燃料油现货交易平台”、“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示范作用,拓展大宗商品交易规模和品种,逐步确立在全国商品交易市场中的主导地位。鼓励本市拍卖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积极引进国外拍卖企业,促进拍卖业国际化发展,推进北京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心建设。

2.提升品质,全力服务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

推进商务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依托中关村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推动电子商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及服务在流通领域的推广应用。搭建中关村信息服务类、科技服务类等高新技术企业与商贸流通、物流、商务服务等企业需求对接平台,为科技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搭建桥梁和渠道。

创新商务与文化的互动发展。继续加强特色商业街等现代商业文化品牌塑造,重点推进五道营等特色商业街建设,积极探索推动南新仓“北延南扩”等特色商业街二次提升工作,扩大文化消费规模。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重点加快文化出口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优秀文化产品扩大出口,不断提升“北京服务”的国际影响力。

3.加强监管,大力规范流通市场秩序。

大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统筹力度。协调推进商标、进出口商品侵权和药品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健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相关工作制度和机制,推动“双打”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建立“两法”衔接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有机结合,增强打击违法犯罪的合力。

进一步完善流通市场监管机制。重点推进“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部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和销售猪肉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大中型连锁超市全覆盖。加强对酒类、药品等特殊商品流通管理。继续开展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和单用途预付卡专项治理行动。加强机电产品国际招投标监管。进一步提升行业安全监管和商务综合执法水平。推动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市场有序回归现货市场。完善商务诚信建设网络平台,健全企业信用档案和评级记录,推动诚信经营,营造首都和谐有序的消费环境。

同志们,商务发展任重道远,做好首都商务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努力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依法行政;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一岗三责”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以务实开拓的进取精神,为首都商务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013年是我国发展历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首都商务一定会更加奋发有为,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为形成与世界城市要求相适应的国际商贸中心做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坚持加快发展 推动转型发展为建设“开明开放、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平安、新寻乌“而努力奋斗

坚持加快发展 推动转型发展为建设“开明开放、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

平安、新寻乌“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寻乌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赵多仙

(2011年6月20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寻乌县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这次大会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县委和县纪委,动员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加快发展,推动转型发展, 为建设“开明开放、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平安”新寻乌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2006年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县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实施“工业发展、兴果富民、绿色生态”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成功战胜多次洪涝冰冻灾害,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经济发展提速提质,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0亿元,是2005年的2倍;财政总收入2.6亿元,是2005年的2.84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9亿元,是2005年的2.38倍。三次产业结构比由43.3:18.5:38.2调整为31.5:28.4:40.1,经济结构更为合理,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五年来,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区面积由6平方公里扩展到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4万人上升到6.12万人,城镇化率由23%提高到40%。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农村经济快速增长,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交通、电力、通讯设施更加完善。五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71.5亿元,年均增长33.3%。石排110千伏输变电、安寻110千伏输变电线路和济广高速(瑞寻段)的开工建设,使寻乌的发展条件得到改善,区位优势逐步显现。

——五年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86元,年均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44元,年均增长14.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21163元,年均增长15.27%;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达6489元,年均增长28.64%。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教育“两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校安工程稳步实施,卫生文体事业健康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口与计生工作扎实推进,进入了全省计生工作二类县行列。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五年来,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实行封山育林政策,取消商品材采伐指标,深入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河旁种竹种柳,果园种戴帽树等工程,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75.8%提高到2010年的79.5%。积极开展废弃矿区土地复垦工程和生态复绿示范工程,稳步推进饮用水源区退果还林和环境综合治理,出境断面水和饮用水水质实现达标。

——五年来,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常抓不懈,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一批信访积案得到妥善处置。先后被省市评为平安县、安全感调查公众满意县、省“七项考评体系”社会稳定先进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县,全县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五年来,党委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注重加强县委自身建设,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选派年轻干部作为驻村党建工作指导员、“改非”干部担任“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规范村组干部管理,解决村组干部基本生活保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实行干部推荐实名制、干部任用票决制、干部延伸考察等制度,树立了良好的用人导向。制订完善干部考核考评制度,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力开展机关效能监察,党风政风明显好转。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赣州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三十一万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老领导、老同志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寻乌县第十三届委员会,向所有为寻乌经济社会发展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劳动者、创业者,向所有关心支持寻乌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同志、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以下几个方面: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过去五年,我们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大力倡导多元包容、开放合作、诚信守约的理念,把全县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开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今后,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加快发展的全过程,开明开放,求新思变,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寻乌经济社会新一轮大发展。必须坚持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过去五年,我们抓住发展不足这个主要矛盾,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创新落实发展举措,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今后,我们更要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着力推动转型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寻乌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必须坚持真抓实干、勇于争先。过去五年,我们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切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对群众倾注真情,对工作充满激情,对自己不徇私情,有力推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今后,我们更要坚持实干兴县,以偏远山区县更要有大作为的勇气和斗志,以自我加压、自逼快上、埋头苦干、勇争一流的精神,抓项目、抓落实、促发展。

必须坚持改善民生、执政为民。过去五年,我们不断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今后,我们更要自觉地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协调推进。过去五年,我们采取了有力措施促进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今后,我们要更自觉地把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有机统一起来,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弯路,真正做到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过去五年,县委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今后,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以坚强有力的领导推动寻乌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寻乌加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置身于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时代潮流,我们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面临的机遇来看,寻乌的发展“不上不行”。一是全球经济整体上呈复苏态势,有利于我们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资金、市场、科技、管理经验来加快我县发展。二是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支持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将为我县上项目、搞建设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三是我省把赣州纳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范围,逐步建立完善东江源生态补偿机制,推行“强县扩权”改革,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将对我们改善基础设施、调整经济结构产生较大推动作用。四是经过历届班子和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县自身积聚了一定的产业发展能量,具备较强的发展后劲。尤其是以稀土为主的矿产品、以脐橙为主的果业等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争取和新上了一批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特别是成功争取了降低工业用电价格政策,申报建设 “江西省寻乌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220千伏输变电站工程等项目,加上济广高速、寻全高速的实施,我县的发展条件将大大改善。因此,我县正处于发展动能加速释放、经济总量蓄势突破的上升时期。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机遇、努力创造条件,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推进大干快上!

从存在的差距来看,寻乌的发展“不快不行”。纵向与自己比,我们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跳出寻乌看寻乌,放在全国、全省、全市的大格局中看寻乌,我们还有很大差距: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在全省、全市仍然处于落后位次;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性强,抵御风险能力弱;县内大企业、大项目少,工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明显不强。发展不足仍然是我县最大的矛盾和最突出的问题,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各地发展加快、竞争加剧的新形势,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们必须快字当头,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在快中缩小差距,在快中求好、求强、求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从面临的约束来看,寻乌的发展“不转不行”。未来五年,我们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的压力,土地和资金紧缺的压力将更加突出。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路子。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坚持加快发展,推动转型发展,深入实施“兴工强县、强果富民、城镇辐射、开放带动、绿色崛起、民生为本”发展战略,建设“开明开放、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平安”新寻乌,打造世界优质脐橙重要产业基地、江西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国家“寻乌蜜桔”标准化示范区、东江源生态经济示范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努力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跨越,为寻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60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总收入达到5.7亿元,年均增长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4亿元,年均增长1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18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

——经济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三次产业结构比趋于合理,由31.5:28.4:40.1调整为20.2:37.7 :42.1。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加速发展。

——环境建设达到新水平。推动基础设施、交通体系、商业网点、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系统优化,为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开放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农村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党的建设和社会建设得到新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上新水平,基层民主建设有新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有新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面貌明显改观,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和谐平安寻乌建设取得新进步。

三、深入实施“兴工强县、强果富民、城镇辐射、开放带动、绿色崛起、民生为本”六大战略,奋力推动寻乌加快发展、转型发展

(一)大力推进兴工强县战略,千方百计做大工业经济

寻乌落后在工业,差距在工业,潜力和希望也在工业。要把强攻工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以企业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张总量,促进工业经济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以工业的大增长来推动寻乌的大发展。

着力壮大主导产业。按照“建设重大项目、壮大核心企业、构建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进一步做大做强稀土精深加工、矿产品精深加工、果品精深加工产业,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资源开发与科技创新嫁接,培育发展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积极发展电子、五金、新型建材、制药等环保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不断提升园区发展水平。要通过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市场融资,集中精兵强将,大力推进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石排工业小区、时代创意工业小区和黄坳环保型工业小区建设。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整治园区环境,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精选入园企业,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率。

扶持发展民营经济。完善促进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营造全民创业浓厚氛围。大力推进能人创业工程,重点支持成长性民营科技企业,培养本土企业家,吸引寻乌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

(二)大力推进强果富民战略,进一步做强优势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果业。按照“由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提高商品率和提高经济效益上转变,由以中熟品种为主向特早熟、特晚熟品种转变,由鲜销为主向鲜销、贮藏、加工兼顾转变”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果业体系。调优品种结构,全面推广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果品质量安全管理,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新技术示范园和现代果业示范区。进一步完善果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大型柑橘专业交易市场。加强果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确保产业安全。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发展果业产业,着力培育和扶持一批果业加工龙头企业。

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整合帮扶力量和涉农资金,全面完成村庄整治任务。大力推进以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为主的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低碳生态新村。推进新型村落社区和圩镇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逐年推进一批文明生态新村和文明和谐社区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引导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三)大力推进城镇辐射战略,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城市是现代化的集中标志,加快城镇化是促进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要大力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增强城镇的集聚效应。

进一步做大做美县城。突出规划的龙头作用,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编制规划区内控制性详规,做好城市绿地和景观系统等专项规划。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建设步伐,提升建设品位。大力推进新区建设,进一步做靓“一江两岸”,积极推进生态公园建设。大力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彩化工程,努力打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楼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宜居城市。强化规划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建筑和违法用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进城,做旺城市人气。

大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着力推进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活动。加大对城区市容市貌、交通秩序、河道环境等综合整治力度,切实解决城市“脏、乱、差”。加强公共交通、休闲广场、公园绿地、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大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完善和出台小城镇建设政策措施,打造一批省级、市级示范性小城镇,努力把小城镇建设成为辐射和带动农村发展的消费中心、生产要素集散中心、“三农”服务中心、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中心。

加快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以瑞寻高速、寻全高速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物流企业规模经营和连锁经营。依托现有“红、绿、古、橙”资源优势,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优化房地产开发和住房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引进和发展金融保险机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扩大居民消费融资。加快会计事务、咨询评估、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行业发展,积极发展中介服务业。

(四)大力推进开放带动战略,加速发展开放型经济

改革才有活力,开放才能繁荣。我们要充分发挥寻乌地处三省交汇的地理优势,以更加开放的理念谋划发展,以更加开放的措施承接转移,以大开放促进大繁荣、大发展。

积极推进招商引资。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突出重点区域,大力推进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产业招商。突出招大商、招工业项目,促进主导产业规模化、配套产业专业化。同时,要继续打好老区牌,积极做好争资争项工作,超前谋划和包装一批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以更有力的措施推进项目建设。

营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要适应大开放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投资创业服务体系,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职能,优化政务环境。实行电子监察网上审批,优化审批流程。加快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和各类中介组织的发展,建立和维护统一开放、法规健全、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活而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要以开放倒逼改革、促进改革。尤其要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大开放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五)大力推进绿色崛起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绿色崛起是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围绕建设东江源生态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

加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继续实行全县封山育林政策,取消外销商品材采伐指标。采取有力措施,有序推进饮用水源区坡度25度以上山地的退果还林,加快县城应急饮用水源项目建设,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让城镇居民喝上放心水。继续加大废弃矿区治理工作力度,完成废弃矿山复垦复绿造地综合整治工程。积极做好“东江源区”国家级水资源保护区申报建设工作。实施好企业污染减排和达标、生态林建设和水土保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河旁绿化、山顶戴帽、生态移民等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加强节能减排和集约利用资源。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力度,坚决取缔非法开采和堆浸工艺,彻底扭转矿山开采“小、散、乱、差、低”的局面。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和工艺设备,推动矿产产业开采有序化、开发高端化、应用系列化,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开展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共生互动、互为利用的良性循环。加快垃圾填埋场、污水管网等项目建设,健全污水处理长效管理机制。

(六)大力推进民生为本战略,建设和谐平安寻乌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我们要以更加扎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进一步加快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强化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活跃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快构建城乡住房基本保障体系,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

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切实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聚众赌博和封建宗法活动,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信息反馈机制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依法及时解决群众的诉求。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增强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落实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发挥原籍干部维稳队伍、妇女维稳队伍、青少年维稳队伍作用,健全维护社会稳定体系,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推动寻乌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着力塑造寻乌新形象。要进一步完善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科级干部学分制度,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培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大力弘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革命老区精神和“勤劳刻苦、开拓进取、勇敢无畏、挚诚团结”的客家精神,激发全县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广泛宣传“蜜桔之乡、东江源头、实事求是路线发源地、客家文化聚集地”等优势品牌,扩大寻乌的知名度。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干部从政道德教育、社会成员诚实守信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深入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等主题教育,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全民创业潜能。扎实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信用户等活动,全面提高市民素质。

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造就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增强领导班子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确保政令畅通。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坚强领导集体。

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大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解力、执行力、操作力和攻坚力。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举办法,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坚持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分伯仲、在攻坚克难的第一线考察识别、选拔任用干部,把品行端正、埋头苦干、善于创新、大胆负责、敢于碰硬、善解难题、廉洁自律的干部用到重要岗位。着力培养选拔一批善抓工业、善抓果业、善抓招商、善抓城市建设的人才,让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脱颖而出。为坚持原则、主持公道的干部撑腰壮胆,形成有为者有位、有位者有为的良好风气。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合理使用各个年龄层次的干部。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

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员素质。深入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建立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常态化机制,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切实保障基层组织活动经费和办公场所。

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方法,更好地发挥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按照“把方向、管大事,出思路、用干部,抓重点、促落实,带班子、聚合力”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强县委班子建设,提高县委班子总揽全局的能力。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支持政府放手开展工作,支持政协不断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水平,支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加强统战、台侨工作,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献计出力。加强党管武装工作。进一步抓好老干部工作。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进党务公开,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积极推进社区建设。

切实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联系。大力开展“治庸、治懒、治散、治慢”活动,严格管理,严格问责,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强化目标责任,下移工作重心,转变文风会风,部署一件、落实一件、干成一件,让弄虚作假、华而不实的作风没有市场,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加大对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深入开展纠风专项治理工作,加大机关效能监察力度,切实营造“事业快速发展,干部健康成长”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肩负着推动寻乌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崇高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赣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大力实施“兴工强县、强果富民、城镇辐射、开放带动、绿色崛起、民生为本”发展战略,为建设“开明开放、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平安”新寻乌,开创寻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下载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石秀诗坚持创新发展推动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再上新台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石秀诗坚持创新发展推动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再上新台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