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眠沈阳的最高级别志愿军烈士

时间:2019-05-15 07:1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眠沈阳的最高级别志愿军烈士》,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眠沈阳的最高级别志愿军烈士》。

第一篇:长眠沈阳的最高级别志愿军烈士

长眠沈阳的最高级别志愿军烈士

今年是蔡正国烈士诞辰100周年。他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五十军第一副军长,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我军职务最高的指挥员之一,也是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级别最高的一位军人。当年,闻听他殉国消息后,毛泽东悲痛地说:“蔡正国,蔡正国,不幸殉国,又折我一员骁将!”在他身后,有着一段隐秘家事。

1952年,蔡正国和妻儿合影。

蔡正国烈士简历

蔡正国(1909~1953),江西永新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军副军长,革命烈士,1953年在朝鲜战场牺牲,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牺牲的最高指挥员之一。

1929年参加革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一一五师补充团参谋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7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第十一师师长。其间,组织指挥部队参加了营口、海城、桓仁、新开岭、南山城子、梅河口、鞍山及平绥线上的康安、怀来等战斗。1948年10月,在塔山阻击战中,率部坚守阵地,保障了我军全歼锦州之敌的重大胜利。后任东北野战军第四十一军第一二一师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副军长。参加平津战役后,随军打过长江。指挥全军取得衡宝战役和广西横县以东战斗的胜利,旋追歼残敌,强渡琼州海峡,于1950年4月,解放海南岛。

朝鲜战争爆发后率部入朝,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四十军副军长、五十军副军长,1953年4月12日在朝鲜战场牺牲。

摘自 百度百科蔡小东在鸭绿江断桥边“为了和平”志愿军大型雕塑前凭吊。本报记者(右)和马晓丽在大连相聚。

沈阳的北郊。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苍松翠柏交错掩映之间,时间留下的往事,凛冽的、感动的、惊天动地的,都在这里沉淀出一份久违的萧瑟。

蔡正国的墓碑,立在抗美援朝纪念碑的右后方,墓碑上镌刻着“烈士蔡正国同志之墓”,再往后,又是一大片没有墓碑的墓穴,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那是些不知名的烈士,“陵园中共有324个墓穴,身份清楚的只有123位烈士。201个是空墓!”

蔡正国墓碑的后面刻着碑文:“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军副军长蔡正国同志江西永新县车田村人……”总计358个字。

1953年4月,蔡正国正战斗在朝鲜战场时,妻子张博正在办手续,准备带两个儿子去朝鲜与蔡正国团聚。偏偏在这个时候,传来了蔡正国牺牲的消息……

三个孩子两个罹难

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刘科长对蔡正国有许多了解。他回忆说,蔡正国去世一年后,他刚年满六岁的大儿子蔡四东也在一次事故中意外丧生。后来蔡正国安葬时,由于小儿子蔡小东还小,妻子没带上他,她一个人来送别丈夫。此前,他还曾经有过一个女儿,不过由于出生在战时,后来因为妻子的营养不良进而没有奶水哺育,而被活活饿死了。

刘科长说,每逢清明、“七一”这样的日子,烈士陵园都会迎来一个短暂的高峰期,而在平日里,这里是很少有人来观瞻的。“记得有个叫黄江(音)的老人,每年清明都会来祭拜,并且会对着蔡正国烈士的墓穴倾诉许久,那些老旧的往事,引出了不少的眼泪。据说,他是当年五十军警卫连的一个连职干部,最近几年,没再见过他。”

刘科长回忆说,前些年,看到过蔡正国的妻子来过几次,这些年少了,估计也是年岁大了,来来往往的不方便,倒是他的儿子——蔡小东每年清明都会来祭拜。今年,他又去给父亲蔡正国献了花,说本来全家人都打算过来,不过有点事情耽误了,因为今年是蔡正国烈士诞辰一百周年。

儿媳马晓丽成为作家

为了解蔡正国更多的家事,记者赶往大连寻找蔡小东的妻子、沈阳军区作家马晓丽。她是一位出色的军旅作家,曾出版过军事题材长篇小说《楚河汉界》等作品。

马晓丽也是出生在军人家庭。她回忆说,“因为出生在军人家庭,我从小就知道蔡正国的故事,小时候很多军人的小孩子一起去烈士陵园扫墓,孩子们没有那样深刻的认识,没有悲伤,都纷纷去烈士墓穴那里找爸爸,正是那个时候,我开始得知蔡正国烈士的事迹。”

关于蔡正国,给马晓丽最深的印象是他留下的遗物,一个上锁的铁皮箱。里面有蔡正国使用过的几个公文包、各种纪念章、手书家信、历史照片、手戳、纪念册、手绢……还有一件血迹斑斑的毛背心,这正是蔡正国牺牲时穿着的背心。

马晓丽说:“或许人真的那么早早地就走了,才会有这么多宝贵的东西留下来,我们通过这些遗物去解读我们的父亲,他的日记,他给母亲留下的那些信。”

她开始习惯用文字寄托情感、寻找父亲。马晓丽与蔡小东合著的《阅读父亲》一书,承载着自己和蔡小东对父亲的全部认知和理解,密密匝匝的文字,也寄托着对亡父的思念……

妻子在组织劝说下再嫁

蔡正国妻子张博年事已高,马晓丽说,家里人通常都不会对她提起往事,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一提她还是泪流满面。他们的大儿子蔡四东因一次意外事故去世,张博愧疚了一辈子,“她总说是自己的错,说自己对不起孩子,更对不起牺牲的丈夫。”

从那以后,张博几度临近崩溃边缘,相继的丧夫丧子让她悲痛欲绝,“四东出事后我整天哭,精神有点失常,脑子一会儿清楚一会儿糊涂的,身体虚弱得走不了路,只好一天到晚躺在床上。”

熬了六年,张博终于在组织的劝说下改嫁,新婚丈夫叫董凤奎,是某驻军医院的政委。

张博再婚的时候,她与丈夫董凤奎来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奠蔡正国。董凤奎在蔡正国的墓前宣誓:“蔡副军长,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照顾好张博同志,照顾好您的儿子小东!”此刻,一旁的张博泪如泉涌。

此后,也正如董凤奎的誓言那样,数十年来,他对张博母子尽心尽力,为了照顾他们,甚至30年未曾回过山东老家。晚年的董凤奎患了骨癌。如今已告别人世。

儿子18岁才知自己身世

蔡正国的儿子蔡小东从部队转业后,分配到大连市旅游部门,目前已退休。

蔡小东18岁之前,一直以为自己姓董,他的亲生父亲是董凤奎。他爱军事,喜欢与军事有关的一切事物。

直到蔡小东18岁的某一天,一位蔡正国生前的战友做主,将蔡小东的真正身份告知于他。

在八七疗养院,蔡小东清晰地记得,那一天,沙发上坐满了首长,旅大警备区第一副司令赵国泰首先领大家读了一段毛主席语录后,对蔡小东说:“今天我们把你找来开这个会,要郑重地向你说明你的身世。”“你不姓董,你姓蔡。你父亲的名字叫蔡正国。”“你的父亲蔡正国同志是革命烈士,他是五十军第一副军长,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我军职务最高的指挥员之一。”

蔡小东只记得,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他十分震惊,首长们让他发言时,他慷慨激昂、滔滔不绝,语言流畅、条理清晰,但究竟讲了什么自己并不清楚……他终于因过度刺激昏倒在地。

得知自己的身世后,蔡小东来到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奠生父蔡正国烈士。

他写下了这样的挽联:“三鞠父陵泣挽,碑文字字扣我心弦。风吹红旗艳,烈士血染。革命遗志,后人承担。子承父志,任重路远。前赴后继儿接班。征途上,擎先烈精神,勇往直前!” 本报记者 顾珍妮

图片据《阅读父亲》

蔡正国与塔山阻击战

1948年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考虑到四纵第十二师自塔山阻击战开始以来一直担任正面阻击任务,战斗伤亡减员很大,决定调蔡正国的第十师二十八团接替十二师负责防守塔山以东阵地。

10月13日,刚从华北海运到葫芦岛的国民党精锐部队——九十五师投入战斗,该师号称“赵子龙师”,扬言:“没有赵子龙拿不下的阵地。”

蔡正国师长打电话向第四纵队指挥所报告前沿战斗情况时说:“二十八团打得非常英勇,情况是很严重的,我们……”说到这里,电话里传出了连续不断的轰响,敌人的炮弹就在师指挥部附近爆炸了,纵队司令员吴克华立即指示:“要告诉同志们,一定要死守阵地……”没等话说完,电话就不通了。等到过一会儿电话再次接通时,蔡正国已经到了前沿阵地指挥作战。

10月14日,接替二十八团的十师三十团面对着敌人更加强大的攻势,以坚强的意志死守塔山。

战斗结束后,蔡正国麾下的十师二十八团荣获“塔山守备英雄团”荣誉称号。

第二篇:志愿军军官烈士名单

志愿军军官烈士名单

只要有机会去朝鲜的中国人,都会去瞻仰和凭吊朝鲜平壤市中心的“友谊塔”。因为在这“友谊塔”下的石涵中珍藏着10本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名录,第一本第一页上的第一名,就是被朝鲜劳动党和政府授予“一级国旗勋章”、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最高级别的指挥员——第67军军长李湘。

戎马生涯百炼成才

李湘,原名李湘林,又名李秀里,1914年4月出生于永新县伴中乡(今龙源口镇)伴中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父亲病逝。1930年8月,巧岁的李湘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4月加入共青团,9月转为中共党员。

1934年10月,李湘任连指导员,随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苏区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两次遇敌作战而身负重伤,部队首长也曾两次决定把身体虚弱的李湘留下。可李湘硬是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比坚强的信念,没骑牲口,没坐担架,历尽千辛万苦,爬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李湘所在部队改编为115师,挺进到山西东北部抗日前线。由于李湘在历次战斗中作战英勇,指挥才能迅速提高,由营长晋升为副团长,到1942年1月,李湘被任命为晋察军区三分区司令员。

抗战胜利后,晋察冀部队编制为两个野战军。三分区和二分区合编为第二野战军冀晋纵队第一旅,李湘任旅长。1947年1月,李湘率部参加保南战役,先后在寨西店附近全歼援敌,随后陪同纵队首长观察地形,研究作战计划。总攻开始,李湘亲率主力冲入定县县城内,经过激烈巷战,共歼敌9600余人,定县宣告解放。定县解放后,唐县县委书记和县大队长做媒,李湘和安淑静结了婚。没有洞房花烛,更没有蜜月旅行,婚后第三天他们就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

一场场战斗,一次次胜利,李湘从指挥一个旅又进步到指挥一个师,身上负伤18处,足迹遍及祖国的半壁江山,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1950年8月,中央军委任命李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67军副军长兼参谋长,11月,又任命他为67军军长兼唐(山)秦(皇岛)警备区司令员,成为我军高级军事指挥员。抗美援朝身捐疆场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疯狂地发动了侵朝战争,战火烧到了祖国的东北大门。1951年春节前夕,李湘参他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和纪律,直到3月20日,在出征前两小时,李湘才到医院把赴朝的消息告诉刚生完孩子的夫人安淑静。他抱着刚出生两天的女儿,嘱咐妻子一定要保重身体、带好孩子。在医院仅呆了巧分钟,他便匆加了20兵团在天津召开的军以上干部会议,接受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任务。当时,部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匆赶赴抗美援朝前线。李湘入朝后立即同政委旷伏兆到志愿军司令部请示工作,接受任务,随即到兄弟部队调查了解情况,虚心向友军学习,填密详尽地分析敌我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志愿军司令部下达的任务,李湘制定出周密的作战计划。

李湘率67军入朝,在金城以南地区接受了沿三八线27米的正面防御任务。1951年9月21日,敌人以步兵、飞机、大炮、坦克同时向67军阵地进攻,全体指战员英勇反击,歼敌1000余人,67军打了入朝后的第一个漂亮仗。

10月13日,美军又联合李承晚部队以4个师的兵力向我金城南25公里正面阵地大举进攻,向李湘军所在地气势汹汹地发起猛烈的“秋季攻势”。在严重的敌情面前,李湘沉着冷静,下决心要争取时间,战胜敌人。战斗打响后,在敌人用飞机炸、大炮轰、坦克协同、步兵轮番攻坚的十多个日日夜夜,李湘夜以继日的坚守在作战室,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地指挥作战。67军全体官兵在他的指挥下勇猛杀敌,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彻底粉碎了敌军的“秋季攻势”,创造了6天歼灭敌军17000多人的纪录,为我军在朝鲜战场上写下了辉煌的战斗篇章。

1952年春,志愿军总部命令67军在某地一线挖坑道构筑工事,准备反击美伪军发动的“春季攻势”。李湘受命后,立刻带领作战参谋及军领导机关干部多次深入前沿侦察地形,制定作战方案。由于他工作深人,实事求是,认真吸取广大官兵的智慧,使坑道和工事的构筑完全符合实战要求。在敌军发动攻势前夕,李湘将军却病倒了。这时,美军发动的“春季攻势”战役己经打响,敌人投入的兵员、武器弹药远远超过1951年“秋季攻势”的规模,侵朝美军还公然违背人道主义,实施大规模灭绝人性的细菌战。李湘这个铁打的硬汉没有顾及自己的身体,依然以顽强拼搏的精神着手构筑新的防御工事和组织新的战役。在战斗中,李湘不幸被细菌感染,病情迅速恶化。当时,军政委旷伏兆几次劝他赶快到后方医院治疗,他却坚持在指挥室里指挥,坚决不下火线。然而,他的病情因细菌感染,迅速转化为败血症和脑膜炎病,脑袋胀得水桶一样粗大,虽经医生设法医治,终中国人民解放军年轻的优秀将领,倒在了朝鲜战场上。

噩耗传来,全军将士万分悲痛。李湘的遗体于1952年12月10日从朝鲜前线运回祖国石家庄市,12月11日举行迎灵、公祭、公葬仪式。参加公祭的有中央军委、华北局各界代表,李湘生前友好及家属700余人。公祭大会结束后,兵团参谋长杨成武,67军政委旷伏兆等领导同志,亲自为李湘军长灵墓填土,向自己的亲密战友作最后告别。

1987年10月,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文化参赞向饶送给正在朝鲜访问的李湘夫人安淑静一副中堂书法,内容是因抢救无效,于1952年7月8日13时去世,从发病到去世前后只有8天,时年38岁。这位党和人民的好儿子,一首《江城子》词:“丰碑直矗千里外。捧函盖,英名在。抗美援朝,壮志何豪迈。任凭狂风与暴雨,血谊存,永代传。”

此外还有: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志愿军军官烈士名单

志愿军团以上烈士名单 :

姓名单位职务籍贯出生年份 入党时间 参军时间 入朝时间 牺牲时间 牺牲地点蔡启荣 12军35师副师长 河南商城 ***1 51。5。17前线

蔡正国 50军 副军长 江西永新 1909 1932 1932 1950 53。4。12

曹国英 12军35师104团 团长 河北安国 1916 1938 1938 1951 52。3。22 前线

曹生 67军201师603团 代团长 山西广灵 1921 1938 1937 1951 53。5。16 前线

车景友 空军17师 领航主任 山西应县 1918 1938 1937 1951 52。6 空战

陈达 65军后勤部军械科 科长 河北平山 1920 1938 1938 1951 52。11 前线

陈亮 空3师9团 副团长 山东历城 1926 1944 1943 1951 53。3。13 前线 空战

陈建国 67军200师后勤处 政委 河北藁城 1909 1931 1936 1951 53。7 前线

陈森标 20军政治部秘书处总务科 科长 浙江仙居 1919 1940 1940 1950 51。9 前线

程道健 39军司令部通信科 科长 江苏淮阴 1924 1942 1940 1950 53。1 前线

储绍孟 65军194师炮兵团 团长 河北博野 1915 1938 1937 1951 51。5 前线

崔景昆 38军112师后勤处 副处长 山西 1922 1939 1937 1950 50。11。5 前线

第三篇:18万志愿军烈士知多少

18万志愿军烈士知多少:烈士人数 安葬地寻踪

陈 辉

(《党史博览》2012年8期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近62年过去了,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对志愿军烈士人数、寻访经历、安葬地、安葬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寻踪。■志愿军烈士知多少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的“抗美援朝战争馆”,是展示志愿军烈士功绩的地方。笔者独自站立在“志愿军烈士墙”前,怀着崇敬的心情,凝视着墙上的数字。

“志愿军烈士墙”的上方镶嵌着29个金光大字:“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英名和光辉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志愿军烈士墙”的中间花环中标明了志愿军烈士人数:183108人。“志愿军烈士墙”的两旁分别标注了30个省、市、自治区牺牲的志愿军人数:福建1173人;甘肃1259人;云南1604人;江西3258人;辽宁13,374人;山东19,766人;吉林18,499人;四川21,051人;湖南11,541人;河北11,853人;河南11,048人;江苏8444人;青海56人;重庆9468人;安徽6375人;北京1551人;湖北7183人;广西3418人;黑龙江8683人;山西5488人;内蒙古1995人;陕西3387人;广东3307人;海南91人;宁夏441人;贵州2957人;浙江3361人;上海1576人;天津808人;新疆93人。

这是目前最新公布的志愿军烈士人数。在此之前,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志愿军烈士人数有过多种说法。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中说: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36万余人。但没有单独公布志愿军牺牲人数。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当代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统计,中国人民志愿军牺牲和负伤36万余人,也没有单独说明牺牲的志愿军人数。

笔者还从有关资料中查到了这样一组数字,根据解放军卫生勤务部统计,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总损失情况是:战斗和事故死亡11.8万人,负伤38.3万人,患病后送医45.5万人;失踪2.56万人。另据后方医院统计,伤员有2.16万人不治身亡,还有部分患病者病死。战后统计志愿军总计有14.8万人牺牲。

2000年10月16日,据《解放军报》所提供的数据,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共伤亡36万余人,阵亡171,687人。

坐落在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曾组织工作人员多方搜集资料,最初统计的烈士人数是171,669人。这些都是能查到姓名的志愿军烈士。

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研究员张中勇指出,从20世纪末开始,抗美援朝纪念馆通过民政部下发通知,同时派员到除西藏外的全国480多个地级市的2670个县区单位,从地方最基本的县区民政烈士名单里面,逐一进行核对,于2006年公布了志愿军直接战斗牺牲的人数为183,108人。

这一数字与军事博物馆公布的志愿军烈士数字相吻合,也是截至目前最权威的数字。

据《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公布的数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军队共歼灭敌军109万余人(朝鲜人民军歼敌13万余人),其中美军39万多人。

1953年10月23日,美联社报道的17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的损失数字为1,474,269人。

1976年,韩国国防部编写出版的《韩国战争史》中披露的伤亡数字是1,168,160人。

1995年7月,美国官方在华盛顿博物馆里的朝鲜战争纪念馆旁,修建了朝鲜战争美国士兵群雕和死亡者纪念墙,将每个死者的姓名都刻到墙上,共计54,246人;失踪者8177人;受伤者103,284人,合计165,707人。关于志愿军与美军伤亡对比情况,笔者曾采访过在抗美援朝战争云山战斗中重创美军“开国元勋师”骑兵第一师的主攻师师长、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汪洋。这位当年的志愿军第三十九军一一六师师长对笔者说:“抗美援朝战争,美军伤的多,死的少;我军牺牲的多,受伤的少。原因是美军重武器多,命中后,很少受伤,大都致命,因此我军死亡率高。我军使用的轻武器多,命中后,一般受伤率高,死亡率低。”

183,108名志愿军烈士,祖国人民想念你们,如今你们都在哪里?

■约18万志愿军烈士长眠在朝鲜

笔者曾采访过志愿军老兵曹家麟。曹家麟,1950年10月入伍,原志愿军第六十七军文化教员、作训参谋,退休前任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培训交流部主任。他业余从事志愿军烈士考察已经10年,对安葬在朝鲜的志愿军烈士情况了如指掌。

2000年、2004年、2009年曹家麟先后三次以志愿军老战士的名义到朝鲜访问,对安葬在朝鲜的志愿军烈士墓进行了考察。

曹家麟介绍,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共牺牲183,000多人,除少数团以上干部和著名战斗英雄运回国内葬在沈阳、丹东等地烈士陵园外,大约有18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

由于当年在志愿军六十七军服役,曹家麟对六十七军的志愿军烈士情况更为熟悉。他对笔者说:据我所知,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烈士遗体基本上是在作战地区附近安葬的。我所在的六十七军主要是在金城地区。朝鲜停战后的1954年5月,志愿军总部召开了修建烈士陵园工作会议。会后,六十七军在军、师两级组成了烈士陵园修建委员会和办公室,从当年6月初至11月底,在金城地区7440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在查对烈士、制碑(均为水泥墓碑,在碑上刻有烈士姓名)、制棺、选址修建和移葬等程序中,尽量改造原有陵园 3

墓地,少建新陵园,相对集中。六十七军共接收和查出烈士陵园墓地1271处,烈士20,116名,移葬烈士4582名,制棺4531口,补充制作墓碑19,980块,修建陵园墓地373处。此外,五十四军在金城地区也有四个烈士陵园,共安葬了1468名烈士。

曹家麟曾走访了当年负责志愿军烈士陵墓建设的原志愿军政治部组织部助理员刘秀峰。据刘秀峰回忆,他从陵园筹建到1957年奉命回国,一直负责烈士的安葬工作。根据志愿军政治部的要求,所属部队均建立了完整的烈士陵园墓地档案:

一、每个陵园墓地均印制了《陵园墓地埋葬情况登记表》,内容包括陵园位置图、烈士墓地安葬分布图、安葬顺序、编号和烈士名册,包括姓名、功模、部别、职务和原安葬地;

二、以师为单位绘制了烈士陵园墓地位置分布图,每座陵园墓地位置、编号、烈士数和无名烈士数均标在图上。当时还请朝鲜同志帮助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目前,这些志愿军烈士陵园的档案资料很可能存放在解放军档案馆。

曹家麟还向笔者介绍了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的烈士在朝鲜的安葬情况。志愿军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的共有12人,当年生还者只有彭德怀、杨育才、胡修道。杨根思、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杨连弟被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李家发、伍先华、许家朋、杨春增被安葬在朝鲜。

李家发是曹家麟在六十七军的战友。在金城反击战中,李家发以胸膛堵住敌暗堡射孔而壮烈牺牲。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李家发牺牲后被安葬在朝鲜江原道昌道郡榆昌里志愿军烈士陵园,编号为金356。这里还安葬着志愿军六十七军排以上军官、战斗英雄和功臣120人。

1954年10月,李家发烈士的父亲李继成曾随贺龙任总团长的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访问朝鲜。当时,李继成曾来到榆昌里志愿军烈士陵园,看望了长眠在这里的儿子。

2009年10月27日,应朝鲜朝中友好协会邀请,曹家麟和11名志愿军老战士以及烈士亲属组成志愿军老战士代表团,赴朝鲜进行了为期七天的访问。代表团中有李家发烈士的妹妹李家英。访问期间,曹家麟陪同李家英专程祭奠了李家发。

曹家麟介绍,在距上甘岭不远的江原道金化郡九峰里,也有一个志愿军烈士陵园,那里长眠着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的伍先华、许家朋、杨春增和他们的16,848位战友。

■朝鲜境内的八处志愿军中心烈士陵园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后,志愿军领导机关成立了烈士陵园修建委员会。中国政府拨出专款用于陵园建设,在朝鲜建起了八处志愿军中心烈士陵园。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朝鲜桧仓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是朝鲜境内几十个志愿军烈士陵园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它位于平壤以东约100公里处的山区,坐落在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一个150米高的山腰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曾驻扎在这里。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所在地原本是志愿军的简易墓地。1954年,即《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一年后,志愿军烈士陵园开始兴建,1957年建成,占地面积九万平方米。

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依山而建。园内有按照中华民族传统风格修建的纪念亭、牌楼等。陵园正中央是雄伟的志愿军铜像,铜像昂首屹立在高大的基座上,基座的四面均有题词。大门的牌楼上是郭沫若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

陵园四周群山起伏,苍松翠柏环绕,山下溪水潺潺。陵园由下至上分三层景观,每一层均以塑像、碑文、浮雕、绘画等艺术形式,展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形象。

陵园大门上方用中朝两国文字书写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大门至陵园第一层有240级台阶,象征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浴血奋战的24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

在第三层的墓地里,有包括毛岸英在内的134名烈士长眠于此。除三名无名烈士外,每一个坟冢前都立有石碑,所有烈士墓旁都种有一株当年从中国移植来的东北黑松。

曹家麟介绍,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对牺牲在战场上的烈士,原则上都安葬在朝鲜。1950年11月25日,志愿军司令部被炸,毛泽东的儿子、志愿军总部翻译毛岸英不幸牺牲。有人建议运回国内安葬,彭德怀给周恩来发电报提出:“我意即埋在朝北,似此对朝鲜人民教育意义较好,其他死难烈士家属亦无异议。”周恩来批示:“同意彭的意见。”这样,毛岸英烈士也被安葬在朝鲜。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是在朝鲜境内最有代表性的志愿军烈士陵园。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朝鲜时,都要到这个陵园举行纪念活动。每逢重要纪念日,朝鲜党和政府领导人也到此陵园纪念志愿军。

云山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朝鲜云山郡旧邑里,陵园内建有纪念碑、纪

念亭、牌楼等建筑物。安葬在这里的是1950年10月25日至1950年11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第一次战役中牺牲的烈士。第一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第一仗,此役历时12天,歼敌15,000余人,收复云山、博川、温井、宁边、德川等重要城镇,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志愿军在此次战役中伤亡1万余人,牺牲者大部分被安葬在云山志愿军烈士陵园。

价川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朝鲜价川市中心的高地上。安葬的是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西线作战中牺牲的烈士。在第二次战役的西线战场,志愿军激战八昼夜,歼敌23,000余人。

长津湖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长津湖畔,安葬的是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第二次战役东线长津湖之战中牺牲的烈士。长津湖之战历时28昼夜,歼敌13,900余人。第二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30,700人。价川与长津湖两个烈士陵园安葬着第二次战役牺牲的烈士。

开城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开城市松岳山下。开城是朝鲜停战谈判会场所在地,最初作为停战谈判会场的来凤庄和后来的板门店都在开城。这里安葬着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在第三次战役中牺牲的烈士。此次战役历时9天,突破“三八线”,解放了汉城(今首尔),将敌人驱至“三七线”以南地区。此战歼敌19,000余人,志愿军伤亡5800人,大部分被安葬在这个陵园。后来,通过停战谈判从南朝鲜移交来的志愿军烈士也都被安葬在这里。

上甘岭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朝鲜平康郡福溪镇。这里安葬着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志愿军烈士。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残酷的战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战役。此役共毙伤俘敌25,000余人,志愿军伤亡11,500余人。上甘岭战役中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等著名战斗英雄。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烈士,除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等著名战斗英雄被安葬于沈阳外,其余的烈士均被安葬于上甘岭志愿军烈士陵园。

金城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金城地区,安葬着1953年5月13日至7月27

日,在夏季反击战役中牺牲的志愿军烈士。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是志愿军转入阵地防御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敌坚固阵地发起进攻的战役,历时两个半月。志愿军实施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其中第三次进攻即金城战役,一举突破敌人四个师的防御,突入敌纵深15公里。夏季反击战役共毙伤俘敌123,000余人,收复土地240平方公里,有力地促进了停战的实现。志愿军在这次战役中伤亡54,000余人。

新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朝鲜新安州市,是为纪念在铁路运输战线上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园内有志愿军领导机关和朝鲜交通省分别竖立的纪念碑。志愿军铁道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敌人强大的空中力量,粉碎了敌人实施的“绞杀战”,建成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志愿军铁道兵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1131人,铁路员工牺牲574人。

由于抗美援朝战争作战地域广,战线拉得长,战场情况复杂,以上八处志愿军中心烈士陵园不可能将志愿军烈士全部安葬,很多烈士仍分散葬在朝鲜各地。除以上八处志愿军中心烈士陵园外,朝鲜还修建了62处志愿军墓地,建有243个烈士合葬墓,将分散在各地的大部分志愿军烈士,集中安葬于这些烈士合葬墓中。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18万余志愿军烈士战斗在朝鲜,流血在朝鲜,献身在朝鲜,英魂也安葬在朝鲜。

■安葬在国内的志愿军烈士

“除抗美援朝战争初期著名志愿军英雄和团以上干部牺牲后运回祖国安葬外,一些负伤的志愿军官兵回国治疗身亡者也在祖国进行了安葬。”曹家麟对笔者如是说。

据曹家麟提供的线索,笔者经过考证,发现国内安葬志愿军烈士比较集中的有三处。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特级、一级战斗英雄和团以上干部的烈士陵园。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位于沈阳市北陵公园的东侧,由原东北军区政治部修建。1951年8月,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落成。同年12月10日,移交给沈阳市民政局管理。陵园占地24万平方米,地势居高临下。拾级而上,迎面矗立着一座23米高的花岗岩砌成的四棱锥形纪念碑。碑体正面是董必武1962年9月的题字“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碑的顶部是中朝两国国旗,旗下是手握冲锋枪的志愿军战士铜像。碑的底部有铜铸的花环。花环的两侧刻有“1950—1953年”,这分别是志愿军赴朝参战和美国被迫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的时间。

1962年,董必武题词:“辉煌烈士尽功臣,不灭光辉不朽身。鸭绿江南花胜锦,北陵园畔草成茵。英雄气魄垂千古,国际精神召万民。峻极高山齐仰止,誓将纸虎化为尘。”碑体的背面刻有一篇471个字的祭文。

纪念碑后面便是烈士墓,分为东、西、北三个墓区,安葬着123位志愿军烈士。其中,有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杨根思;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孙占元、杨连弟。还有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三位志愿军军级干部:志愿军第三十九军副军长吴国璋、第五十军副军长蔡正国、第二十三军参谋长饶惠谭。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的123位烈士遗体,大多是1951年5月至1955年底,从朝鲜战场上运回到沈阳的。1951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修建的同时,便有烈士遗体相继送来安葬。

翻开烈士陵园的原始“志愿军烈士入园登记表”,123位烈士的情况历历在目。每张登记表上,都盖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的大印,留有组织部部长谭开云等领导的签名。

第一位被运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的烈士叫赵兴玉,志愿军六十六军五八八团团长,1916年出生,四川省达县石岗岭人。1933年9月于达县入伍,1937年12月在山西入党,历任县大队长、营长、副团长、团长,1951年1月在朝鲜战场牺牲。入园时间为1951年5月,当时的墓地编号为17组5号。

最后一位被运到烈士陵园的烈士是何渠若,沈阳军区政治部原副主任,1920年出生,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10月入党。1973年9月12日,何渠若牺牲在谈判斗争的岗位上。

当时,志愿军烈士们牺牲后,都直接掩埋在战场附近。运送遗体前,东北军区派出人员寻找烈士坟墓,起出烈士遗体,先运到丹东部队留守处,用棺材装殓,然后用火车运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有的烈士遗体在丹东来不及装殓,就用帆布包裹着运送到沈阳,然后在沈阳入棺装殓。

河南省博爱县许良镇江陵堡村耿式全老人,当年在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四师供给处当通信员。1953年2月18日,师政治部的高干事对他说,上级指示,牺牲的战斗英雄、团以上干部遗体,都要运送回祖国安葬,命令他参加

寻找烈士遗体、护送烈士遗体回国任务。2月21日夜,耿式全和二十九师张干事冒着敌机、大炮的封锁,重返中线阵地,寻找邱少云等烈士的墓地。

邱少云烈士是二十九师八十七团九连战士,1952年10月,在平康前线反击391高地时,在潜伏过程中牺牲。当时,战斗打响后,卫生员上前把邱少云抱了起来,但邱少云已经被烈火烧焦。邱少云牺牲后,团里给他报了二等功。层层上报到志愿军总政治部后,首长决定为邱少云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当时,立二等功的烈士与牺牲的战士一样,都集中在一起安葬。邱少云当时被报二等功,与牺牲战友安葬在一起,十分难找。当晚10时许,耿式全等人来到安葬邱少云烈士的墓地,打开手电,一排排、一行行地查看烈士墓的砖记。他们费了好长时间,终于找到了邱少云烈士的墓地。当时正值隆冬,冻土一尺多厚,他们挖了半个多小时,才把邱少云烈士的遗体挖了出来。

邱少云烈士牺牲不到半年,遗体保存完好,身上穿了一件新棉衣,棉衣口袋里的急救包还是崭新的。翌日,他们在找到刘光义烈士的遗体后,与寻找黄继光、孙占元等烈士遗体的队伍会合。

1953年2月22日,耿式全他们乘坐5辆货车,将29位烈士的遗体运送到丹东七道沟志愿军十五军留守处操场上。留守处已经准备好29口红漆棺材,将烈士遗体一一装殓入棺。简短的悼念仪式后,根据职务、立功级别,孙占元、黄继光、邱少云、刘光义四位烈士的遗体当即被送往沈阳。其余25位烈士遗体,被安葬在丹东志愿军烈士陵园。

1951年10月23日,东北人民政府、东北军区同意了《沈阳市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灵柩安葬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1951年12月3日,市长朱其文、副市长焦若愚签署《通告》,颁布《规定》。

《规定》的第一条:“凡中国人民志愿军、解放军及其他直接在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之团(或相当于团)以上干部,或由军(或相当于军)之领导机关批准的特等英模牺牲病故者,得依本条例之规定入园安葬之。”可见,能够被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烈士,级别之高。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区的东南侧,有大型画廊和烈士纪念馆。画廊展出国家领导人陪同国际友人来园扫墓,以及各界群众和烈士亲属来园祭扫的大幅照片。烈士纪念馆主要展出抗美援朝战争420多幅珍贵历史图片,烈士生前使用过的武器,荣获的勋章、军功章等珍贵遗物。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已经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最早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丹东市锦江山北麓,陵园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始建于1951年5月1日,当时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军在丹东修建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最早的烈士陵园。该陵园重修于1971年10月25日。

园内现有烈士纪念建筑物两处:一处是1971年由丹东市革委会、丹东市驻军修建的主体纪念碑“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另一处是1951年由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军修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纪念塔。园内设有烈士事迹展览室两处,建筑面积280平方米,展出园内18位烈士的事迹。1984年3月,丹东市各界群众和驻军指战员又对烈士陵园进行了全面修缮和绿化,使烈士陵园面貌焕然一新。

沿着陵园正面花岗岩台阶缓步而上,在一片苍松翠柏之中,耸立着一座12米高的花岗岩纪念碑,上面铭刻着“抗美援朝烈士永垂不朽”10个金色大字,在纪念碑前后安葬着264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其中人民英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等有13位,团以上干部有8位。纪念碑的两侧设有抗美援朝英烈事迹展览室。陵园的四周是铁艺围墙,整个园内苍松葱郁,翠柏肃然。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丹东市地处抗美援朝战争的后方前沿。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中央和辽宁省的一些相关活动都安排在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进行。

丹东市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后方前沿,全市有多处烈士陵园。除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外,在该地区的五龙背、花园沟、蛤蟆塘、七道沟、四道沟、浪头镇、凤城大堡等地,也有几处小型的志愿军烈士陵园和零散的烈士墓,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元宝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根据丹东市民政部门统计,这些分散安葬的志愿军烈士,有姓名可考的,振兴区有612名,元宝区有622名,振安区有235名。另有部分无名烈士。

据丹东市元宝区民政局局长刘伟仁介绍,元宝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始建于1952年6月,最初为散葬土墓。陵园内一共安葬了688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负重伤转移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后医院经抢救无效而牺牲的烈士,他们的坟墓就分布在现七道沟烈士陵园的周围。这些烈士来自于全国21个省市,分别隶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军、空四军、安东军分区、辽东军区等部队。由于历史比较久远,也由于当时的资料搜集不全,在陵园内安葬的烈士有的只

有姓名,极少数的烈士有部队番号、职务、籍贯,而烈士参加的战役、战斗情况却没有记载。

赤壁市志愿军烈士墓群:近七成烈士牺牲时不到30岁。

在湖北省赤壁市城西南30多公里的羊楼洞村老营盘茶山上,有一片志愿军烈士墓群,即赤壁市志愿军烈士墓群,共计安葬着142名志愿军烈士。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为抢救从抗美援朝前线转运后方的伤病员,当时的中南军区在此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七预备野战医院。该医院的医护人员救治了1200多名志愿军伤病员。其间,陆续有142名伤势过重的伤员于1951年10月29日至1955年2月4日期间因救治无效牺牲。根据碑文介绍,抗美援朝战争最惨烈的时期是1952年4月至1953年1月,1952年在该医院病亡了99人,其中7月就病亡了24人。

“这些牺牲的英烈都是我们的病号,那真叫惨烈啊!”70多岁的刘芳是当年野战医院的护士长,她颤巍巍地拿着烈士名单禁不住老泪纵横。

刘芳回忆,随着战争的深入,伤病员越来越多,病房不够就在空地上搭草棚,没有消毒剂就用煮饭的锅把水煮沸杀菌。因为缺少青霉素等药品,大量伤员因伤口感染而死。有的是在战斗中跟敌人拼刺刀,内脏外露而感染;有的是腿被炸断,骨头外露而感染;有的是因美军飞机扔的细菌弹而感染上了严重的肺结核;有的在长期天寒地冻、缺衣少食环境下身患重病,因为长途转运延误治疗时机,加上当时的医疗技术条件有限,导致救治无效而死亡,被就地安葬。

据当年担任野战医院指导员的白玉发回忆,从前线送来的一位18岁的女战士因伤口感染牺牲了,大家都格外难过。当时,医院在掩埋中对她给予了特别的待遇。她叫唐文英,河南省邓县(今邓州市)前进乡人,系志愿军机要收发员。唐文英的母亲生前经常伤心垂泪,在临终前还喊着她的小名。后来,烈士的妹妹唐文玉找到了姐姐唐文英的墓地,她感慨地说:“要是我妈知道了姐姐的消息,一定会又悲又喜。为她早逝而悲,为她有音讯而喜。”

这些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籍贯包括24个省市118个县市,其中湖南28人,湖北12人,河南10人,河北9人,四川6人,黑龙江6人,涉及当年21个军的35个师87个团。烈士中既有普通炮兵、步兵、卫生员、警卫员、通信员、炊事员、粮秣员、驾驶员、修械员,也有班长、排长、连长、干事、参谋、营团级干部等,其中女兵3名。将近七成牺牲时不到30岁,其中年龄最小的只 11

有18岁。虽然年纪不大,但他们中不少人都立过赫赫战功。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其中安葬着唯一的志愿军烈士。

石家庄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安葬着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的志愿军烈士、志愿军牺牲的职务最高的指挥员——志愿军第六十七军军长李湘。

曹家麟对笔者介绍:“李湘军长是我的老领导,14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20余年始终战斗在最前线。他被细菌感染,病情迅速恶化,脸部肿得非常厉害,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指挥作战。很快,他的病情转化为败血症和脑膜炎,虽经医生全力医治,终抢救无效,于1952年7月8日与世长辞。李湘从发病到去世,前后只有7天时间。李湘军长牺牲后,过了很长时间我才知道。领导说:„军长是被美帝细菌弹感染牺牲的,对外要保密,不能长了敌人的威风,灭了自己的志气。‟李湘军长牺牲时正值暑期,遗体暂埋在军部附近的青山下。1952年12月10日,李湘的灵柩由朝鲜运回祖国,12月11日举行了隆重的迎灵仪式和公祭大会,随后被安葬于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志愿军烈士陵园内,留有李湘的衣冠冢。”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有大量的志愿军伤病员被送回国内治疗,地区非常广泛,接收的部队医院非常多,在转运途中和治疗过程中,一些重伤员陆续牺牲,应该有少量的志愿军烈士在祖国就地分散安葬了。

根据以上情况估算,在国内安葬的志愿军烈士超不过3000人。

■韩国境内发现的志愿军遗骸情况

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突破“三八线”,占领汉城。此后,在“三八线”以南还进行过第四、五次战役等多次作战。因此,志愿军有相当一部分牺牲在韩国境内。

曹家麟为笔者提供了许多韩国境内志愿军烈士资料,笔者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在军事分界线以南,即在韩国境内发现的志愿军遗骸情况。

曹家麟介绍,1954年,抗美援朝停战后的第二年,朝鲜开城市政府当局特地在北郊“三八线”松岳山南麓的山坳里,开辟建立松岳山志愿军烈士陵园,以便安葬从敌占区运回来的志愿军烈士遗骸。

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离休干部孙佑武当年参与了接收工作。2006年,他在回忆文章中说,松岳山志愿军烈士陵园专门用于接收安葬来自敌占区的志愿军阵亡者。1954年9月,双方在一次军事人员遗体交接中,“联合国军”方面送还的志愿军遗体总数约为1万具,他们都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一线壮 12

烈牺牲的烈士。

在敌占区,即“三八线”以南的志愿军烈士遗体,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在三次战役中牺牲的烈士。1950年冬至1951年6月在第三、四、五次战役期间,在越过“三八线”进入敌占区作战时牺牲的志愿军烈士,部队在后撤时就地进行了掩埋。这部分烈士的遗体已完全腐烂,只剩下一具骨骸。

二是在金城战役中牺牲的烈士。1953年7月中下旬朝鲜战争停战前夕志愿军发动金城战役期间,在突破敌防线并向纵深推进时牺牲的战士,在完成战役歼敌任务往后撤退时被就地在战场进行了掩埋。

三是志愿军战俘烈士,即在“联合国军”战俘营死亡的志愿军被俘人员。这些人大都是有名有姓的,而且还有敌方早先交来的被俘人员死亡名单可以印证。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战事最为激烈的第三、四、五次战役都发生在“三八线”以南“联合国军”占领区。按志愿军司令部战后通报,第四次战役志愿军共歼灭南朝鲜军和“联合国军”7.8万人,志愿军伤亡4.2万人;第五次战役歼敌8.2万人,志愿军伤亡7.5万人。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随时推进或撤退。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敌我双方打扫战场时都尽量会对战死者进行掩埋。志愿军离开时,也临时掩埋好战友遗体,以便战后妥善安葬。但战后特别是在原敌占区对零散掩埋的烈士遗骸的搜集难免会有遗漏。

2005年,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据韩国陆军部队透露,在京畿道加平郡北面花岳山一带,共挖掘出朝鲜战争期间遗骸52具,其中30具属“联合国军”,22具属中国人民志愿军。

据新华社驻韩国的一位记者介绍,这并不是韩国首次发现志愿军遗骸,“早在1981年的时候,我就参加过一次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的安葬仪式。当时仪式很隆重,同时被发现的还有部队番号和一些文字资料。这些志愿军遗骸没有被运回国内的先例。在朝鲜境内开城有一个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大约有1.5万名烈士被安葬在那里。所以被发现的遗骸应该会移交给我方,然后安葬在朝鲜的志愿军烈士陵园”。

1986年6月,“联合国军”方面曾发现一具志愿军烈士遗骨。这具遗骨是在韩国京畿道杨平地区发现的。同时出土的还有部分遗物。从出土的遗物分析,埋葬的是志愿军烈士。于是,“联合国军”方面便将遗骨和遗物交给了当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驻开城联络处。烈士的遗骨被安葬在开城烈士陵园的合葬墓中,遗物交给抗美援朝纪念馆。

在韩国乡间,志愿军遗骸也多有发现。如1989年5月12日,新华社电,新近在南朝鲜境内发现的19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朝鲜军事分界线边境城市开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举行。

笔者了解到,1958年10月,志愿军最后一批部队撤离朝鲜。之后,对志愿军烈士遗骸的挖掘,朝鲜也做了相应的工作。

志愿军原本在板门店的军事停战委员会(简称“军停会”)有个100人的代表团,撤军后只剩下一个7人工作小组,全部由军方人员组成。留守的军方小组除负责停战后的善后事务,还负责协调接收在韩国境内发现的、经由“联合国军”方面转交的疑似志愿军失踪人员的遗骸,然后参与鉴定,并把志愿军的纪念章、标志牌等遗物移送国内。

中国小组最后一次履行职能是在1989年11月。据当时新华社报道,在朝鲜江原道铁原郡检寺里的一个高坡上,朝鲜人民军的一支部队在非军事区的前沿进行修路施工时,意外发现一枚中国全国政协1951年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章。当他们继续下挖至离地面约1米深处时,一具零碎的烈士遗骨显露出来,遗骨附近还有另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中国人民银行1949年发行的18万元纸币和一张“中国人民志愿军391部”字样的空白临时介绍信。“军停会”中方人员和朝鲜军方前往现场检验后认定,这是一具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挥员的遗骨。这位无名烈士终于同他生前的14,233名战友长眠在松岳山下的志愿军烈士陵园中。

1991年3月,美国提出由韩国将军担任“军停会”首席代表,遭到朝方拒绝。其后,朝鲜撤走其驻“军停会”代表团。9月,中国方面鉴于“军停会”已实际停止工作,决定撤回原驻“军停会”的代表。中方7人小组撤回后,志愿军的名称从此成为历史。寻找、挖掘和掩埋志愿军失踪人员遗骨的工作也随之结束。

在韩国境内究竟还会不会再发现志愿军烈士遗骸,谁也说不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遗漏在韩国的只是少数零散掩埋的志愿军烈士,不会有大批的志愿军烈士遗骸被发现。

■长眠在韩国的志愿军烈士

近年来,韩国又不断发现志愿军烈士遗骸。这些志愿军遗骸大都是志愿

军作战时临时掩埋的、散落在各个战场的烈士遗骸。

2007年1月,韩国专门成立了从事朝鲜战争韩军战死者遗骸发掘工作的专业部队——“国防部遗骸发掘甄别团”,下辖企划课、发掘课、甄别课、支援课等4个课和4个发掘班,人员有85人。其中,军官13人,副士官15人,士兵48人,军务员9人。截至目前,共在韩国境内挖掘出2537具遗骸,分别是1963具韩军遗骸,8具“联合国军”遗骸,386具朝鲜军队遗骸,180具中国志愿军遗骸。中朝军队烈士遗骸被安葬在韩国坡州的墓地,墓地题字“朝鲜和中国士兵墓地”。

2010年,在志愿军入朝作战60周年前夕,凤凰卫视记者秦晴在韩国坡州探访了安葬有志愿军烈士的该墓地。

到韩国后,秦晴和她的同事打听到,由于这块墓地属于韩国军方,所以他们必须得到韩国国防部的许可之后才能去拍摄。于是,秦晴很快就向韩国国防部提出要去这个墓地探访的请求。而韩国国防部一直都没有给她回复。一直焦急等待的秦晴终于等来了负责他们此次韩国行采访协调的韩国文化中心的电话,约请她去文化中心当面谈此事。

进入韩国文化中心前,秦晴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说服他们帮我这个忙。见到韩国文化中心新闻处的两位男士,秦晴的第一句话就说:“这次墓地探访是我这一趟来韩国最想看的东西,是我们最重要的行程。我是一个中国人,你们要理解我的心情。”

为了引起对方的重视,秦晴讲了一个她刚刚从同事那里听来的有关志愿军的故事。

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从小就没有见过父亲。他刚出生时,父亲就去打仗了,战争过后又奔赴朝鲜战场,最后战死在朝鲜战场上。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90多岁的母亲临终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找到父亲的遗骨。带着母亲的嘱托,他去了东北,后来又到了朝鲜,遗憾的是,都没能找到父亲。最后,他带着从朝鲜志愿军墓地挖来的泥土来到已经昏迷五天的母亲床前,令人吃惊的是,母亲听完他的话后居然又有了意识,双手紧紧握住那个装满泥土的罐子。

听同事讲述采访时听到的这个故事的时候,秦晴没有哭,只是觉得心里很受触动。但是,当她又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韩国文化中心的负责人听时,话没说两句,眼泪就止不住地掉下来。

韩国文化中心的两位男士看到她这个样子,于是连忙安慰她,让她放心,他们一定会尽全力推动秦晴的采访。

秦晴和摄制组一起反复交涉,历经周折,终于来到安葬志愿军烈士的坡州墓地。

按照韩国的传统,墓地一般面向南方,但秦晴发现这里的志愿军墓碑全部面向北方。她想,这是为了让死者可以面向家乡的方向,遥望家乡。

■“祖国人民从没有忘记你们”

2009年10月5日上午,在朝鲜进行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代表团全体成员专程前往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凭吊。

一大早,温家宝一行乘车从下榻的宾馆出发,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颠簸了2个小时后,抵达位于平壤以东约100公里处的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1958年,周恩来总理访问朝鲜时曾来过这里。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群山环抱,满目苍翠。温家宝沿着240级青石台阶拾级而上。这240级台阶象征着240万赴朝作战的志愿军将士。大门的牌楼上镌刻着郭沫若手书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碑亭梁枋四面有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罗盛教等志愿军英雄像。温家宝驻足凝望,神情肃穆。

在二层平台举行了庄重的凭吊仪式。温家宝以及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在朝中资机构、华侨和留学生代表敬献的花圈摆放在志愿军烈士铜像前。温家宝上前轻轻整理花圈缎带。缎带上写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全体人员肃立默哀。

随后,温家宝来到毛岸英烈士墓前献上花束。他对着毛岸英的塑像说:“岸英同志,我代表祖国人民来看望你。祖国现在强大了,人民幸福了。你安息吧。”

在一个个志愿军烈士墓前,温家宝时而驻足沉思,时而饱含深情地说:“志愿军先烈们,半个多世纪了,祖国人民从没有忘记你们。今天,我们来到你们忠骨安葬的地方,专程看望你们,表达全国人民对你们的思念。”“你们的鲜血洒在异国他乡,你们伟大而崇高的精神留给了整个世界。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激励着我们把国家建设好。志愿军烈士浩气长存,英灵永在!”离开陵园前,温家宝依依不舍,驻足回望。

在桧仓,温家宝一行还参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旧址。温家宝在留言簿上题词:“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不朽功勋和伟大精神与日月同辉!”■

(《党史博览》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第四篇:长眠红土地的战友啊--南疆烈士永垂不朽

《解放军报》整版篇幅报道对越作战烈士陵园现状

2009年04月16日 08:32解放军报【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396

相关标签: [对越自卫反击战]

2009年4月15日《解放军报》第8版以整版篇幅报道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烈士陵园现状。

相关专题:血染的风采——纪念对越自卫反击战30周年

今日梦里又相见 30年长眠红土地的战友

我的梦,从来没有这么湿漉漉的。梦里,我见到了30年前一起当兵的战友张开敏。

梦是那么清晰。„„我和他一起穿插行军,他瘦弱的身体突然就落在了后面,我赶忙上去扶住他。他捂着肚子,脸色苍白:“我好像是病了,感觉好饿,肚子像被掏空了一样。”我注意看了一下他的腹部,那里出了很多的血,我焦急地一把将他抱住,他好像虚弱得已经没有气息„„

我醒来时,泪水止不住地流淌,枕头早已湿了一片。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梦到战友了。坐在床上,我感到心里空空的,脑海里冒出一个无法阻挡的念头:去云南。是的,我要回去看看长眠在红土地已经二三十年的战友们。

我的脚步行走在2009年的4月。虽不是云南的雨季,但这几天麻栗坡的雨水却分外密集。青翠的群山在低低的云朵下显得格外潮湿,格外凝重。我轻轻地踏上烈士陵园的台阶,望着那高耸的英雄纪念碑和一排排坟茔,心中百感交集:“战友们,我来看你们了!”

对于这个地方,我的确是太熟悉了。这熟悉不仅仅是对地形地貌的了解,也不仅仅是对人情物感的亲切,而是对一段历史刻骨镂心的记忆和关于军人关于战争的种种感悟。

25年前,我曾经和他们同在这里为祖国的和平并肩作战;而今,我们却是生死两隔。清明之际,再次“相聚”,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25年前的4月28日,一个个年轻的战友在一瞬间告别了这个美好的世界。他们让我一次次感受到了生死离别的剜心之痛。战事第二天,我就和云南省军区新闻干事保明忠赶到了烈士陵园。就在我们到达的时刻,陵园里抬来了牺牲战友的遗体。

管理烈士陵园的战友在认真地为他们净身之后,又为他们换上新的军装,轻轻地把他们埋进潮湿的坟茔中。一堆红土,一个用红漆写着烈士名字的木牌,安葬了一个为国捐躯的灵魂。

在陵园,许多故事至今难忘。有位烈士的眼睛一直不肯闭上。无论战友怎么用手抹他的眼睛,他总是不肯瞑目。战友们急得都哭了。

翠柏映衬的麻栗坡烈士陵园

后来,烈士的一位老乡来了,他对着烈士遗体动情地说:“兄弟,你放心地去吧,你的老娘就是我的亲娘,我会伺候她一辈子的„„”战友再去抹他的眼睛,烈士就闭上了双眼。

5天之后,在前线的一个无名高地上,我还听到一位指导员的故事。可惜,我当时无法知道他的名字,权且称呼他的职务吧。指导员原是副教导员,本来家属已经可以随军,但由于妻子受家乡封建习俗的影响,在生了一个女儿之后,总感到没生个儿子是家族的遗憾,于是在副教导员探家时又悄悄怀了孕。谁知,孩子生出来又是女儿,而且还是双胞胎。为此,副教导员受了处分,被降职成了指导员,家属本可以随军的资格也被取消了。

这位指导员在战斗中为掩护战友牺牲了,他的遗体被送到烈士陵园。他的妻子、女儿都被部队接来。看到指导员的坟头,他的妻子扑上去哭得死去活来。指导员的大女儿不过4岁,非常懂事,她拉着妈妈的衣角站在旁边,襁褓中两个幼小的女儿也哭得声音嘶哑。在场的人无不落泪。此种情状,让每个人都很容易联想到战争中自己生命的种种可能,甚至联想到自己“光荣”之后亲人们悲伤的容颜。

一位平时爱发牢骚的战友说,想想指导员,什么职务低啊,吃亏啊,我们都不想了,只要活着,就得好好工作„„

1984年铭刻在我脑海中的故事太多,太多。岁月划过,那些感人的场景并没有淡化,而是更深刻地融入我的生命之中。有人说,现在的人情淡漠了。然而,当你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看着烈士坟头的那一束束鲜花,那一支支点燃的香烟,那一杯杯飘香的祭酒,就知道这个世界的感情有多重!真情有多深!怀念战友,怀念逝者,它让我们的心永远无法平静而又格外的宁静。这种宁静,便是有时间有心情有氛围让我们细数过往。

1978年,一趟喷着热气的列车从冰天雪地的北方开往云南。在一节闷罐车厢中,我和我的同学张开敏同睡一个通铺。火车快一阵慢一阵地前行,张开敏站在闷罐车的小窗口前,望着一闪而过的田野说,这是他第一次坐火车。

张开敏很兴奋,他知道这列火车要经过武汉,就回头对我说,如果你们过武汉长江大桥的时候能够醒来,一定要叫醒我,我想看看那壮观的大桥。我说,火车过桥时发出的隆隆声音和平时铁轨上发出的声音不太一样,到时候我肯定能醒,我叫你。

果然,火车在武汉长江大桥上轰轰隆隆奔驰的声音将我震醒了,我急忙喊张开敏。几个年轻的战友望着一个个一闪而过的桥栏和奔涌的长江之水,激动不已。

张开敏说,当兵真好,还能坐火车,看大桥,以后退伍回来时,我们约着坐飞机吧。

孩子们从碑文中感悟英雄

这是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青年,然而,他的这个梦想并没能实现,他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在一座烈士陵园中,他沉沉睡去,一晃就是30年。我知道,开敏兄弟也许在这里躺寂寞了,才会“托梦”给我。

虽然我1984年来看过他,但毕竟又是25年过去。当年,我站在他的坟头前,遗憾连个相机都没有。我知道,他的家人还从没有来过,当时我特别想把这里的情景拍成照片送给他的家人。然而,却没有如愿。

开敏,我的好兄弟,此时面对着你的坟茔,我依然感慨万千。我知道,以你的机敏好学,你肯定很想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但我却无法带你去领略30年来我们国家走过的历程和家乡的巨大变化。

我惟一能够做到的,就是拍摄下你坟头的一草一木,让这张照片坐坐飞机,让你家中的亲人看看你永久的宿营地,让那些还没能来过且时时惦念着你的人们看看你墓碑前的鲜花、香烟和美酒„„

烈士——开敏,我们一起从家乡出发的时候,我从没想到你竟然和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然而,作为为国捐躯的烈士,你并没有被人忘记,这是死者的哀荣,也是生者的慰藉。

基于一种共同的情结,这次云南之行,我遇到了一位特别令人敬重的当年的女兵。

她叫谢楠,是从贵州入伍的战士。她的从军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她对烈士的那份情感更是深深地震撼着我,感动着我。

1984年,谢楠作为一个战地医院卫生员,随部队开往前线。当时,她穿梭在炮火硝烟的战场抢救伤员,由于表现出色,上级在准备为她立功的同时,还决定发展她火线入党。

然而,战友赵勇的牺牲,改变了谢楠的命运。

赵勇比谢楠小两岁,是谢楠的同乡。在艰苦的阵地上,赵勇从不失对生活的热爱。当时,赵勇很想买一个收音机,但却差15元钱,他想到向谢楠借。谢楠身上刚好有15元钱,却只借给了赵勇10元钱,自己留下了5元。女孩子嘛,说不准就有点事儿需要钱。

赵勇因缺少5元钱,最终也没有买成收音机。不久,在一次战斗中,赵勇不幸牺牲了。

这是一张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照片:20多年后,烈士赵占英的老母亲第一次来看儿子,欲哭无泪。

噩耗传来,谢楠几乎快要崩溃了。在纪念阵亡战友的会上,自责和痛苦搅拌在一起,她抑制不住自己的悲痛,举起手中的冲锋枪,向空中发射出一梭子子弹,这是为战友送行的最好的方式。然而,她却不知这一行为违反了战场纪律。本来上级要处分谢楠,但考虑到谢楠的立功命令还未宣布,因此就功过相抵。当年,谢楠退伍了。

离开部队的谢楠后来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北京工作。由于她的聪明勤奋,工作十分出色。后来,她在北京结婚生子,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

然而,18年后,因为偶然的一个梦境,再一次改变了谢楠的生活。那一天,她突然梦到了赵勇。满脸是血的赵勇用祈求的眼神看着她说:“姐姐,我冷„„”这个梦后来又反复出现,谢楠无法平静了。

她觉得留下她青春故事、埋葬着她战友的云南那片红土是那么让她魂牵梦绕,她决定回去看看。

那年,她从北京出发了。之后,她辗转来到麻栗坡,记下了这样的日记: 我第一次到烈士墓地的时间是25日晚上6点43分,天已经麻黑,我送了3个花圈,第一个很大的花圈,是送给麻栗坡墓地全体烈士的,挽联上写着:南疆英烈永垂不朽!

另外两个是小花圈,一个是送给我的手足战友赵勇的,挽联上写着:弟弟,你在天堂还好吗?

第三个是送给一个叫吉兴林的副连长的。他是为掩护战友牺牲的,10天后,他女儿吉云云出世,更不幸的是他女儿16年后,发现得了脑瘤。在孩子生命垂危之际,一直未改嫁的嫂子带她第一次来到她父亲的墓地前。面对副连长贫寒的家境和困境,几天的时间,战友们和社会各界自发捐款13万多元,挽救这位烈士遗孤(因为吉云云的病情十分严重,一直没有得到真正控制,到现在谢楠不知道她是死是活)。挽联上写着:你女儿吉云云是我们的孩子,上帝会保佑她,战友们会爱戴她,你安息吧!

在谢楠等热心人和互联网上众多网友的捐助下,烈士赵占英的母亲收到了数万元的捐款,生活已有所改善。

那次从云南回来之后,谢楠突然发现,让她最感到亲切的地方竟然不是自己的出生地贵州,也不是工作最顺畅的北京,而是云南这块土地。在云南,她有一种找到根的感觉。她给丈夫讲了自己的想法。丈夫是个宽厚豁达的人,两个人感情很好,为了让真挚的妻子找到心灵的宁静,他们举家迁到了昆明。

住在昆明,离麻栗坡近了,也离战友近了。谢楠想念烈士的时候,就可以开车去陵园看看他们。

又一个清明节到来的时候,谢楠决定再次去看望战友。她一直在想着给烈士们带些什么?最后她决定送红玫瑰。谢楠知道,玫瑰是代表爱情的,但它更代表真情。

那些牺牲的战友在倒下的时候是那么年轻,很多人甚至没有品尝到爱情的滋味,谢楠相信天底下有许许多多的姑娘热爱他们,她一定要把人间最美好的爱献给烈士,以告慰英灵。

谢楠把这件事看得非常神圣。她决定用这些年发表的诗歌、散文的稿费来定购红玫瑰。她发表的那些文学作品几乎都是回忆战友和军旅生活的,她觉得这些钱不同于生意场的利润,只有这样的钱才能表达一个女兵对烈士的深深敬意。

在谢楠去买红玫瑰的时候,有人知道她是为了献给烈士,就真诚地劝她买白菊花。只有谢楠清楚自己内心的感受,她坚持买了红玫瑰。

那一天,谢楠约了几个好朋友,和她们一起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将鲜艳的红玫瑰小心翼翼地插在了每一个烈士的坟头,那片肃穆庄严的烈士陵园瞬间充满生机,显得异常的美丽。谢楠感到,这惊心动魄的美丽,独属于烈士的生命,独属于这方血染的红土。

那次,谢楠还来到了当年战地救护经历过的一个地方,在一个小土包前,她也恭恭敬敬地插上了一枝红玫瑰。只有谢楠清楚,那里埋着一位曾经的对方女兵。

我想,谢楠的举动不仅是出于一位女性的善良,更是基于一位老兵的情怀。我们似乎应当明白,有时战争自有战争的道理。无论是昔日的硝烟还是今天的和平,也许我们不必要发出更多的感叹。作为军人,只要能够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不惜献出热血和生命,都值得我们敬重。

赵妈妈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存款。

凡是到麻栗坡祭奠烈士的人,大多都会去寻找一位叫朱效悯的人。我来到边防团后,也在打听朱效悯。刘建宝团长、朱海林政委和文山军分区的李建国科长对朱效悯都很熟悉。其

实朱效悯从来没有当过一天兵,但所有来这里的军人都称他为战友。这其中的缘由与朱效悯这么多年尽心尽责做的一件事儿有着密切关系。

朱效悯是麻栗坡县城一家照相馆的老板。驻地某部的许多官兵因来他的照相馆照过相,都和他比较熟悉。一次,团里政治处干事边富斌来找他,说老兵们临近退伍,很多老兵希望能在烈士陵园留影,希望他能带上照相机到烈士陵园为战士们拍照。退伍老兵们在烈士陵园留影时的那份真情,还有在陵园中看到的烈士战友或亲属扫墓的感人情景,深深地打动了朱效悯。从此以后,朱效悯只要有机会,就到烈士陵园拍照。茫茫青山之中,他拍照时一个个动作,都成了对烈士的祭奠。

2004年清明节,在陵园拍照的朱效悯突然看到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她手扶烈士赵占英的墓冢悲伤地哭泣,老人家整整哭了两个多小时,朱效悯也动情地用DV和照相机记录了这感人的情景。

当天晚上,朱效悯就将这张照片贴到了自己的博客中,这张照片震撼了许许多多的网友,后来,有一位叫做“云淡水暖”的网友给这张照片配了一首诗,题目叫做《妈妈,我等了您20年》,更是催人泪下: 妈妈 那一定是你 我听到了 那手工的绣花布鞋 踏在地上的声音 从襁褓时开始就听着 一直听到穿上了绿色的军装 当我在军营的梦乡中醒来 仿佛有你轻轻的脚步来到我床前 准备给我盖上裸露的手臂

当我在猫耳洞里感到饥渴我就闭上眼睛 仿佛又听到你你轻轻的脚步来到我跟前 准备端给我一碗甜甜的汤圆

妈妈

20年前当我被敌人罪恶的子弹击倒在前沿 我多么想你亲手为我合上双眼 用你温柔的手再摸我的脸颊一遍

让我在冥冥中再次接触你手上粗硬的老茧 妈妈

我多想对你说 我倒下的时候

我的枪刺指向敌人阵地的那边 妈妈

我多想向你证明 我,作为一个军人 没有给你丢脸 妈妈

20年来,我和我忠实的弟兄们默默地站在这昔日的前线 我昔日的兄弟姐妹们来过 他们给我们带来了欢笑 他们给我们倾诉衷肠 他们把泪水洒在这墓前

鲜花 美酒 醇烟 还有他们的后代那红红的嫩脸 可是没有妈妈那替代不了的抚摸 我心中的寂寞永远无法排遣 妈妈

20年,你走了好远好远

妈妈

20年,我知道你好难 好难 我不怪你

因为你没有足够的钱 妈妈你空手来的 没有任何祭品 我不怪你

因为你没有足够的钱。妈妈我明白 你还没有吃饭 可惜我不能为你尽孝 只能望着你无言 妈妈

你的哭声是那样辛酸 我明白你嫌自己来得太晚 妈妈

你在我头上的拍打是那样的无奈 我明白你在追问为什么要20年 妈妈

为了千万个另外的妈妈 我和你都作出了无悔的奉献 妈妈 在你的身后 是飞速发展的喧闹

是灯红酒绿的金宵 是耸入云端的豪华 但是

你感受到了什么妈妈 我不求再有什么额外的照料 一声“烈士”已经足够 我只求下个清明 我的妈妈

能够再来抚摸我的墓碑 因为我的妈妈

没有剩下多少20年......我的妈妈

没有剩下多少20年......多少断肠故事,多少人间真情

朱效悯拍的这张照片和这首深情的诗歌感动着许多人。谢楠也看到了,她难受得不能自已,眼泪无法止住。谢楠从烈士的墓碑上找到了赵占英烈士简介,并通过云南省嵩明县民政局找到了赵占英烈士的家。那一天,谢楠终于见到了赵妈妈。简陋的烈士之家让谢楠的心头充满了酸楚。

谢楠知道,尽管国家对烈士家属发有抚恤金,但是,烈士的家人更需要的是社会共同的关注和温暖。回昆明后,谢楠就将赵妈妈的故事和图片还有家庭住址贴在了网上。

很快,好心的人们为老人寄来汇款,汇款单上的很多人并没有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而多是“妈妈,我们爱你”„„又一个清明节到来的时候,赵占英烈士终于又“见”到了自己的母亲,老人家是由嵩明县民政局的同志陪着赶来的„„

赵占英烈士母亲得到了社会和政府多方面的照顾,这让谢楠很欣慰。真挚、善良的谢楠对我说,人间的爱有时候很需要我们用心灵的温暖去连接。

就在今年的3月16日,谢楠又去了一次麻栗坡,她是陪同上海籍的刘贵彦烈士的母亲来扫墓的。20多年来,亲人们一直无法知道刘贵彦的下落。然而,亲情有缘,是上海市一位来麻栗坡定点支教的老师发现了他。老师叫龚奇。敬慕英烈的龚老师一有空儿总是来陵园寻看碑文,当他在陵园中看到刘贵彦是自己的同乡,又从陵园工作人员那儿得知刘贵彦的家人还没有来扫过墓时,就迅即与上海市民政局联系,寻找烈士的父母。

烈士的父母是抗美援朝时的老军人。是龚奇、谢楠他们的善举,终于圆了母子“相逢”的梦。

其实,像谢楠、龚奇这样的充满大爱之心的人何止千千万万。老山之行,让我结识了不少这样的热心人。其中朱效悯介绍认识的一位叫兰刚的朋友,这些年来也一直在做着抚慰烈士英灵的工作。

兰刚是广西人,多年前,他就在网上发现有不少寻找战友的帖子。从帖子所讲的故事中,知道他们不少人参加过边境作战,他们的战友已永远地留在了烈士陵园。看到网上那浓浓的情感,兰刚被深深地感动了,从此他为自己制订了一个计划,一定到每一个烈士陵园去看看,一是为了祭奠他们,二是拍摄这些烈士的墓碑。

由于兰刚没有多少钱,他就选择了最简单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沿着边境一个县一个县地寻找。山路太难行了,人们不能想象他一路遇到的艰难,但是,为了烈士和他们的亲人,兰刚还是完整地拍下南部边境线上烈士陵园中所有烈士的墓碑,并且做了方便检索的技术处理。

兰刚在拍摄的过程中,还了解到不少烈士家属的情况。兰刚告诉我说,之所以现在还有很多烈士的家属没能够来到烈士的坟前祭奠,除了经济困难等原因,很多烈士的家人并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埋在什么地方。为此,兰刚才用心地将烈士的资料整理出来,将其贴在自己的博客中,以方便烈士的亲人或战友查找。

兰刚和朱效悯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将烈士的情况了解得更详细一些,比如,烈士的家境如何?父母是否健在?现在有谁来赡养?目前还有什么困难?这样,就能让社会上的热心人更多地来关心他们。

兰刚对烈士的那份真挚情感让我感动,他的工作精细程度更让我敬佩。我的家乡淮阳县有9位牺牲的烈士,我除了知道张开敏安葬的地点外,其他的都不知安身何处。我曾向家乡人武部齐修众干事询问,他说,9位烈士的家属除一家烈士的弟弟去扫过墓,其他全都没有去过。因为他们只知道自己的亲人牺牲在云南,具体在什么位置都不知道。还是兰刚帮我找到了他们,告诉我了准确的位置。此次云南之行,因为时间太紧,我只有托付我的战友、蒙自军分区徐延东副政委来代替我„„

就像烈士们再不能回家,活着的人也有很多困难使他们不能到这里来。毕竟从内地到边疆的路太远了,烈士的父母有的年事已高,有的重病缠身。

讲解员杨丹告诉我,现在麻栗坡烈士陵园中大概还有100多个烈士家属从没有来扫过墓。她曾经接待过烈士丛明的妈妈,这位妈妈家住在昆明,按说来这里并不十分困难,但是,她却是第一次来。个中原因是她不愿相信自己的儿子真的已经牺牲。

老人家心里存有一个幻想:说不定哪一天儿子就会回来的。无论平时还是梦中,她总是常常听到门口有人喊“妈妈”,老人家就忙着去开门,然而门口却从来是空空如也。

多少年后的清明节,母亲见再也等不到儿子,终于赶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她本想着儿子在这里一定很孤独,没想到,儿子的墓碑前竟然放着一个花篮,那鲜艳的花篮映衬着丛明烈士的英名,感动的热泪一下子涌出了丛妈妈的眼眶。

丛明烈士坟头上的花篮是朱效悯代表丛明的亲人献上的。每到清明节,朱效悯除了忙着迎接远方扫墓的亲人和战友,还会收到很多远方的拜托,这些远方的朋友不能走到这里,但

他们很希望通过朱效悯代表他们为烈士献上花圈和祭品,这些人大多并不是烈士的家属,也不是烈士生前的战友,但他们会给朱效悯寄上钱来,将一份真情托付给朱效悯。

我看了朱效悯记事的小本子,仅3月底这几天,就有湖南省桃源县中学的师生、深圳的李瑞驰、福建的郑向东等给他汇来了钱,让他代表他们给烈士墓前献上花圈,为那些亲人还没有来到过的烈士扫扫墓。若是钱有剩余,就让朱效悯转给那些来到这里却没有回家路费的烈士家属。朱效悯将这些嘱托做得十分认真,每次他都会将祭奠的过程拍成照片或DV,留给那些拜托他的人。

除了朱效悯,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接受这些事情就更多一些。杨丹还告诉我,韩跃奎烈士的母亲每次来祭奠儿子,都会给烈士炒上一份猪肝,因为他的儿子生前最喜爱吃猪肝。然而,今年老母亲因身体不太好,不能来儿子坟前了。前不久,老人家从贵州打电话给陵园的管理人员,拜托他们清明节这天,到街上炒一份猪肝送给她的儿子„„

目前,赵妈妈一家生活得不错。继2004年后,2006、2008年当地民政局也都组织了烈士遗属来麻栗坡扫墓。

多少断肠故事,多少人间真情。

烈士如若在天有灵,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感受到那么多真诚的思念。那些不远千里而来的真诚的祭奠,那些来来往往的不再年轻的身影,那些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真实的怀想,甚至,还有那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出发的梦的脚步。

是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不惜赴汤蹈火献出生命的英烈。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为祖国和人民种植了和平幸福之花。

逝者长已矣!在他们身后,鲜花开放,大道康庄,阳光温暖,生活和谐。古老而年轻的共和国,即将迎来60华诞。

掬一捧清明的春雨,我与烈士告别:亲爱的战友们,你们安息吧!你们将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也会更加努力地活在你们的光荣中„„(文中照片:朱效悯摄)

第五篇: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下)

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下)

□梅梓祥 我为“纪念碑”采访了碑文的书写者浦大铨老师。浦老师当时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秘书。他介绍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铁道兵部队陆续回国,留下两个师担负朝鲜铁路复旧等工程。为缅怀铁道部队的功勋,铁道兵党委决定修建纪念碑。当时成立了工作组,纪念碑由工程师李增哲设计。碑形为一根钢轨,碑的周围用铁链子串联掏空的定时炸弹,象征铁道兵反轰炸斗争的胜利;四周栽植苍松翠柏。碑身高40米,正面宽3米,背面宽4米,顶端竖立红五星,碑的正面和背面碑心由国内选购高质量的石材镶嵌。碑的正面“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16个字,由指挥所司令员郭维城题写。碑文如下: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与朝鲜人民军铁道部队、朝鲜铁路职工并肩携手,在金日成元帅和彭德怀司令员的英明领导下,抢修、运输、防空、新建,互相配合,粉碎了敌人疯狂轰炸及其他一切破坏我铁路交通的阴谋,赢得了“钢铁运输线”的崇高荣誉。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立 公元一九五四年五月 2015年10月12日晚上,我看央视《新闻联播》,看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朝鲜劳动党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并赴安州祭扫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的电视新闻,刘云山赴陵园祭扫、献花,当钢轨型的纪念碑出现在荧屏时,我一眼认出那正是我们铁道兵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心情激动。附录:铁道兵英雄个人的纪念碑很多,囿于资料阙如,很难有精确的统计。我所查阅到的有: 1948年,登高英雄杨连第参加抢修陇海线8号桥,后来被铁道部命名为“杨连第桥”,桥头曾立碑纪念(王万祥《光辉的旗帜杨连第》)。1949年,抢修津浦铁路淮河桥,潜水英雄王吉珍牺牲,“淮河桥南岸修建了纪念碑”(武可久、徐斌《津浦、沪宁铁路抢修片断》)。1958年,铁道兵三师修建福建漳泉铁路,龙均爵英勇扑灭山火壮烈牺牲,当地政府为龙均爵立碑。铁道兵司令员李寿轩题写碑名。现在,每年清明节,当地青少年都要为龙均爵烈士扫墓。1965年,在成昆线隧道塌方中牺牲的战士徐文科,被当地政府“在轸溪车站立碑纪念”(郭维城、张治安《万水千山只等闲》)。

下载长眠沈阳的最高级别志愿军烈士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眠沈阳的最高级别志愿军烈士.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