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业机器人产能过剩危机已现 宜提早统筹整合
工业机器人产能过剩危机已现 宜提早统筹整合
重庆法阿姆实业有限公司带给您最新资讯:
近几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能应用的推广主要基于人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天津钜祥精密模具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新型电子元器件及精密模具的生产,是典型的人力密集型企业。该公司经理徐贵奇说,现在一线普通工人月薪至少在三四千元,有一定技术工人收入堪比北上广白领。
从国内举办的多场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获悉,能够实现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安卓系统操控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不少装备制造企业解决人力成本上涨压力的利器。作为一汽丰田供应商之一,天津神技夹具设备有限公司营业部负责人刘莉说,公司近期推出了一批符合智能化发展趋势的工业机器人,它们大都轻量小型化、低成本简单路线施工、稳定性好。这部分产品订单仅去年几个月就超过400多万元。
工业机器人正在我国制造工厂展现出巨大活力。为苹果手机代工的富士康宣布,计划在组装线部署100万台机器人替代人工重复性手动操作。而专业生产工业机器人的史陶比尔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其订单量每年增长都在40%到50%。
华鑫证券发布研报指出,劳动力成本的显著上升倒逼制造业企业产业升级。中国机器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存在长期投资机会。
我国是国际市场上工业机器人的重要购买商。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在2013年的工业机器人购买量是全球销售量的1/5。总部位于德国的行业组织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也表现,中国在2012年买入36560台工业机器人,同比增幅高达60%。
日前,在天津举行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表示,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区域市场,近5年新安装的工业机器人增长了2倍。据行业研究机构高工产研预测,中国工业机器人产值空间在3100亿元至6880亿元。2014年是工业机器人发力的元年,有望以25%的复合增长率推算,中国机器人保有量到2025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目前水平。
尽管市场前景如此广阔,但专家认为,工业机器人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后可能带来的问题仍值得警惕,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随着工业机器人产业不断发展,占据技术优势的国家,制造业成本将大幅下降。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为美国制造业回流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旦工业机器人技术实现普及,国外制造业成本将大幅下降,届时,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
二是工业机器人一旦完全私有化,就将成为企业主独享的生产工具。从全球范围看,工人大量失业,财富流动停滞等问题可能接踵而至,对社会结构可能形成较大冲击。
而当前摆在我国面前的首要问题,则是解决同国外的技术差距。蔡鹤皋坦陈,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在机器人应用方面一直处于落后地位。
目前,德国KUKA、日本FANUC、瑞士ABB和日本安川四大机器人企业都已经全面渗透中国市场。我国机器人产业链上游关键零部件欠缺,与国外技术差距较大。关键配套的单元部件和器件始终处于进口状态,一台进口的减速器约占机器人总成本的35%。
此外,产能过剩的危机已经初步显现。天津公布到2015年,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沈阳抚顺新城去年宣布要建全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预计年产值500亿元;山东青岛新区规划了1000亩土地,计划打造北方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上海、沈阳、哈尔滨、常州等地也已规划和建设机器人产业园。
统筹整合力量 促进产业发展
从劳动力资源丰富角度看,我国并不需要工业机器人。但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及国际市场形势看,大力发展与应用工业机器人势在必行。专家建议我国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加快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一是坚持在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上开展突破,打破技术瓶颈。我国当前工业机器人发展取得突破的关键是技术突破。从日本经验看,政府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应用机器人,为日本机器人在国内开拓市场奠定了基础。我国也应在了解全国基本面前提下,制订切实可行的推广、应用机器人和促进机器人研究开发的倾斜政策。
对机器人用户,应考虑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以鼓励购买。为避免危险恶劣的工作环境导致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对一些特殊工种,如喷涂、铸造、采矿等通过《劳动法》强制采用工业机器人来代替,从而增加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数量。
二是整合国内近百家从事工业机器人研究生产的高校院所和企业资源,避免同一技术重复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指出,应整合国内各项研究形成合力,避免与市场脱节。需鼓励企业投身产业链各段的发展,尤其是关键零配件的研发,使我国工业机器人真正形成研制、生产、制造、销售、集成、服务等有序、细化的产业链。
中小企业更需抱团应对。中山市八达机器制造有限公司业务经理任道冠说,中小企业技术起步低,流动资金有限,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应加强联合,合作开发与市场对接的核心技术,合作方共同拥有技术产权。
三是提早关注和调整产业结构,避免形成产能过剩。对于潜在的产能过剩,除了市场自然优胜劣汰,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罗军建议,应指导有发展计划的园区认真审视自身能力,包括是否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是否具有庞大的市场辐射能力,以及是否具有非常明显的材料基础等。同时国家层面对于新批园区要统筹安排,已有园区新上项目审批上应选择高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