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助推我市民办职业教育改革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助推我市民办职业教育改革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我市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的现状、我省、市企业用工需求、民办职业教育改革需求三方面入手,论述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的重要性及深远意义,阐明只有地方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四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落实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现代学徒制落到实处。
关键词:加大
校企合作
力度
助推 民办职业教育 改革
1983年恢复建市以来,我市坚持把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历经20多年的砥砺锻造,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办学、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办学之路。到2005年10月,全市共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53个(民办47个),在校生7.5万人,20年来累计培养输送各类技能型人才20余万人,生源遍及除港澳台之外的近30个省、市、自治区。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被教育部专家誉为“新余现象”。特别是2005年4月,全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新余召开,为我市的职业教育(尤其是民办职业教育)插上了高速发展的翅膀。截止2010年,全市职业学校(大中专等)在校生93776人,率先在全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十二·五规划颁布后,新余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首开全省教育改革之先河,大力打造省级职业教育园,认真落实现代学徒制。为更好地落实、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我市民办职业教育改革,笔者建议,要花大力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理顺关系,解决矛盾,围绕发展难点,寻求重点突破。
一、现状
1.政府重视 领导支持
新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全市以民办职业学院(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机构现有47个,在校生达9.3万人;校园面积由100多亩发展到5000多亩;固定资产由近7000万元发展到近10亿元;万人以上规模的民办高职院校有3所,国家级重点民办职业学校3所。职业教育综合评比连年获全省第一。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新余市教育局于2010年8月10 日制定了《新余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提出在全市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并且,市教育局领导亲自下到民办院校,抓校企合作的落实工作。2010年10月15日,由市教育局、市工信委主办的新余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在赣西 科技职业学院举行,政府部门领导亲自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与此同时,2010年6月,新余市委、市政府在江西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报请省政府批准,在仙女湖国家4A级景区规划25.63平方公里,分三期投入60亿元,建设江西省唯一的职业教育园区。2010年12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我市职业教育园区升格为江西职业教育园区。市委、市政府针对职教园区建设,及时制定了《中共新余市委办公室、新余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江西省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今年6月26日新余市人民政府市长魏旋君在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中,率先提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探索与思考》,市政府同时将教育费附加的30%足额用于职业教育,并设立了职业教育发展基金、校企合作奖励基金,为职业学校提供贴息贷款。为使校企高度融合又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推动现代学徒制落实。江西省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现已全面启动,“现代学徒制”国家职教创新试点初见成效。职业教育对市本级GDP增长贡献率达14.7%。“新余现象”被进一步放大。这些举措,足以证明省、市政府和领导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已把职教创新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2.学校主动 成绩斐然
新余市各职业学院(校)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认清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对职业教育创新校企合作项目十分热心、主动,积极融资,招商引资。对基础能力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大了投入,并努力打造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积极开展“立足产业抓对接,十万学生进园区”的活动,促进了新余职业教育长足的发展。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等十家职业院校与江西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建设实训基地、培养技能人才、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开展技术研发,努力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双赢”。为加快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促进企业发展,近年来,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充分发挥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资源优势、专业优势、师资优势和办学优势,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企业订单、定向培训。为保证培训质量,该院主动与合作企业进行深入沟通,共同研究、设计培训方案,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充分尊重参训人员的愿望,采取灵活教学、以师带徒等多种教学形式,注重提高参训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培训结束后,统一组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考核,并对合格者发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据悉,仅今年8月以来,该院先后与新余市宝丰汽车服务中心、新余市华士达机械设备公司、新余市瑞和工程机械公司、新余市凯光橡胶公司、新余市铭基电子加工厂、仙女湖天然食品厂、新余市和兴 汽车服务公司、新余市金鑫农机物资公司、新余市俊伟工贸公司、新余市宝鑫工贸公司、新余市袁河金属制品公司等11家企业合作,举办培训班6期,开设了汽车维修、电机装配、计算机操作、木模等近10个工种,为企业培训751人,受到用工单位的普遍好评。
3.企业徘徊,投入不够
近年来,我国企业还停留在“中国制造”的阶段,而不是“中国创造”。大量的中小企业满足于贴牌生产,不愿意投入力量进行研发,因而只能使用大量初级工,吸引不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据2010年11月22日光明日报颜维琦的《我们为什么缺人才》报道中数据显示: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仅24.8人,而在美国,这一数据约为90人,芬兰更达到214人,我国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劳动中占24.4%,这一指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一些企业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职工重使用、轻培训,甚至只使用不培训,舍不得投入。对校企合作的长远意义和作用理解不深,积极性不高,有的是说在口头上,落实不了行动上。使校企合作成了“剃头担子一头热”,形成学校“落花有意”、企业“流水无情”局面,对职业教育园的建设积极性不高。
二、预测
1.2011年,企业用工需求大而员工流失率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2011年企业用工需求大,且员工队伍素质和相对的稳定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从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西省中小企业局2011年1月17日《调查报告》中得知:截止到2010年12月底,全省工业园区有用工需求的企业2360家,占投产企业总数的29.75%,用工需求5.3万人。预计2011年,全省园区有用人需求的企业5700余家,需新招员工约32万人左右。部分园区企业存在较大的用工缺口。其原因有四点:
一是部分企业用工过度依赖政府,自身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有的企业简单地把为其招工工作作为企业入园的附加条件;有的企业未建立职工工资增长激励机制,致使员工流失率加速。
二是部分企业用工条件过于苛刻,求职者难以满足企业过高的要求;
三是部分企业用工季节性强,不注意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我省技工学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流向省外,有的高达75%,技能人才流失较严重。且一些企业缺乏长远考虑,缺少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造成一线普工和部分技术工人用人双缺乏; 四是部分企业位置偏僻,生活设施不配套,对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吸引力。
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十一五”及2010年工作总结中指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双重矛盾仍然存在,特别是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加上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社保不健全、待遇不理想,园区企业招不进、留不住的现象仍然存在。”
2.十二·五期间,我省、市企业用工总量将大幅提高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我省企业用工将出现新的高峰。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省工业园区企业总量将突破万户,用工净增75万人(平均每年净增15万人),实际需新招员工将达150万人左右(含企业补员),年平均新招用员工30万人左右。
我市用工情况反映也同样如此。随着国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推进,新余新兴产业实现了大跨越,已从“一钢独大”发展为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足鼎立”,迅速崛起为“世界光伏城”,“中国新能源之都”。吸引了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节能减排设备制造、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的聚集,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质检中心等机构设立在新余,造就新余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70多家企业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支撑,所需技能型员工占全市用工总需求的60%。仅光伏龙头企业赛维公司就需3万多名技工。
3.十二·五期间,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将更为迫切
据预测,“十二·五”时期全省园区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将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技能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70万人。园区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对工人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今年2月16日,新余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导在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不少企业再次出现缺工,预计今年全市企业缺工将达到3万人”。“就我市而言,“十二五”时期,就业总量压力与就业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劳动者对提高就业质量和实现公平就业的期望更高;“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更加繁重;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较为匮乏和短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011年9月20日,在新余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市长魏旋君所做的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力争“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基本建成江西省职业教育园区,在校生20万人左右;全力支持高职院校专升本,建设6所以上国家 级重点职业学校;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国际标准”的要求,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我市职业教育目标明确,任务艰巨。因此,改进培训方式,加速职业院校发展,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使更多的技能人才入园就业是政府、学校、企业必须共同关注的问题。
三、对策
为了做大、做强、做优我市职业教育,保障新余乃至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尤其对民办职业院校来说,是办学特色转型关键时期,笔者认为,需要地方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四方面共同努力,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助推我市民办职业教育改革,加快省级职教园区内涵建设。
(一)地方政府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具有培育和完善市场的职能,可以用“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失灵和超越市场、引导市场。一是加快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步伐,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用工机制;二是围绕高新工业园的产业及行业特点,及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发布企业用工信息;三是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引导民办学校合理定位,避免办学特色雷同,招生内耗,师资建设重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内,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四是抓好民办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定向培训补贴政策的落实;五是大力宣传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非营利性项目建设和校企合作项目建设,可采取“放水养鱼”的作法,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减免一定的税费;六是对民办院校校企合作的基本建设项目,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即优先纳入投资计划、办理报建手续等;七是以职教园为龙头,充分发挥职教园区基地的共享功能、集聚功能、产业孵化功能、改革示范功能和服务辐射功能,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职教园区的建设中来。八是要做好对教育投入资金的管理与监督,要落实对教育投入的相关财务、审计、监察制度,三管齐下,严格按制度办事,对资金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督。可尝试建立教育拨款听证制度,发挥人大的监督权。九是建议省、市政府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园区内职业教育的职业发展及教学状况开展调研,分析现状,提炼问题,加强政策研究,努力构建政府指导与学校自主办学相结合的政策法规体系。如:对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标准和资格认证以及职称系列、职称评审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颁布相关标准,提出指导性改革思路;尤其要加强对民办职教老师的职后培养培训。要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制定总体规划并推进实施。十是建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在预算中大幅度增加职业教育教师发展和培养 培训的经费,加强对民办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政策指导和项目引导。如:增设示范性职业教育教师发展中心,承担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工作。
(二)民办院校要转变办学观念,搞好办学定位,办出特色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现代社会要求职业院校培养出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专门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人才。民办职业学院(校)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认真做好教育改革与创新,要转变办学理念,从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向内涵式发展。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建立既能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满足学生谋生发展的需求的教育体系。一是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的理念。民办职业学院(校)要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二是要用心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思路;三是要推进民办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师资、技能”四项提升工程,加快完善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实训、实习定点企业制度,着力强化学生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四是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民办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几乎是按照从学校到学校的成长路径,这是很难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改革,教师为本”。因此,民办院校要完善教师发展和在职培养培训的相关机制与政策,尤其要建立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激励和约束政策等,通过政策导向和制度保证,鼓励和引导中青年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之中,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以及教材、课程、实验室、专业建设诸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积极的探讨。与此同时,民办职业院(校)要依托行业企业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鼓励教师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承担科研项目。民办职业院校也应积极聘请生产一线的管理骨干,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担任专业教学工作。要舍得花高薪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讲学。特别是要摒弃家族管理的陋习,充分营造尊重人才、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企业文化氛围。
(三)企业要转变用工理念
“没有一流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一流的企业”,这是成功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企业应将目光放长远,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建立并 完善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从而吸引更多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与民办职业院(校)一起探索“引企入校”、“办校进厂”、“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单位培养”等多样化校企合作实现方式。积极与学校联系,可与民办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技能教室、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同开展师生技能大赛等。还可以与民办职业院(校)建立委托、联合就近培训企业急需技能人才,采取长训、短训、轮训等形式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
(四)社会要提高对民办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视和关注度
近年来,民办职业学院(校)改革有了积极的进展。但不少人对于民办职业教育依然“另眼相看”,因为整个社会大环境过于重视学历教育,对技能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应有的重视。与此同时,民办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受到社会一些部门的挑三拣四。民办职业院校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有自卑感,觉得自己在学历上低人几等;二是部分学生缺乏艰苦创业、实干精神,不愿到企业基层当技术工人。三是缺乏对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与学习的正确认识,在实验、实训中有畏难情绪。因此,民办职业学院(校)要想办法从正面入手,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企合作的实训、实验课程学习。
再次,社会相关部门要制订企业用人制度相应准则。因为,我国现行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政策与制度缺少成本分担与利益补偿的体制和机制,导致我国人才资源的占用和提供处于开放占用和资源提供的状态,企业面临“搭便车”的强烈诱惑。加上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总体水平偏低,也导致了企业光使用无义务培养技能人才的现象。因此,要在社会上倡导公民积极参加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献计献策,使公民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利用教育资源,双向参与,紧密合作,共同实施,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新余市人民政府市长 魏旋君 《 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思考》
2.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西省中小企业局2011年1月17日《调研报告》 3.2011年02月18日 新余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 《提速发展 进位赶超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新跨越》
4.新余市教育城域网 市教育概况等栏目内容 5.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7期《产学合作育人要重视企业利益考量机制》 6.2010年11月22日光明日报颜维琦的《我们为什么缺人才》
第二篇: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扎实推进就业工作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扎实推进就业工作
在院党委、行政正确领导下,在学院各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学院就业工作两级管理实施办法》(荆职院发[2009]20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加强就业基地的建设,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扎实推进我系201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一年来,新建立实习就业基地8个,开办校企合作“订单班”2个(“湖北粮油班”、“艾立农牧班”),新开辟就业单位24家大、中型企业。截止到2010年9月,2010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36%,名列学院前列,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优异成绩。
一、就业工作全员化,实现“四维”管理机制
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以《学院就业工作两级管理实施办法》为行动指南,扎实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1.经常召开就业工作会议,研究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措施,狠抓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坚持就业工作“三个结合”,即与校企合作相结合,与培养人才质量相结合,与市场调研相结合。
2.建立以系主任、副主任、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老师等组成的就业工作网络,形成了“系领导统筹全局,系就业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各专业教研室、各班级逐层落实”的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全员化工作机制。就业工作实行“四维”管理机制,一是通过系主任、副主任联系班级制度,对毕业生就业心态的调查与分析,对毕业生就业观、择业观进行教育;二是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就业心态的引导,及时向学生传达就业信息;三是通过专业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行业技能和行业发展动态的宣传与教育,积极向学生推荐就业单位;四是通过系就业办公室组织就业观念、专业思想、就业形势等专题讲座和宣传等。3.建立健全就业工作全方位服务体制。明确分工,密切协作。加强了就业与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的密切配合,形成了“工作计划、活动组织、实施监控、跟踪调查、评估总结、反馈调整”的工作与管理循环体系。
二、全方位实施就业指导工程,正确引领学生的就业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构建完善的全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以服务推进学生就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1.2010年举办就业指导展板宣传2次,就业指导讲座3次,网站上发布就业指导、就业政策和应聘技巧共3篇,举办企业专家专题讲座4次。
2.就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社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高。高职院校以培养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本位。一是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二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执着追求的敬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格的质量意识。;三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具备再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学、主动学、用脑学。通过就业指导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勤奋的学习观、创造的价值观、求实的择业观、执着的事业观。
3.就业教育与行业教育相结合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多途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是通过企业专家专题讲座形式,把“企业新技术、行业发展动态”请进校园,走进课堂;二是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走进企业生产车间进行实践学习;三是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和走进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形成了“两进两出”的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2010年先后邀请湖北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专家范华荣副总经理、艾立农牧有限公司张志文总经理、广东今日景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靳国强副总经理和美国艾格菲国际集团南昌分公司专家邹小平经理等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树立远大理想,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勤奋好学与拼搏,勇于探索与创新,不断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密切结合,打造精英实力与品牌,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与择业理念,努力从基层做起,从平地起飞等方面得到了巩固与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学生就业工作与校企合作相结合,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
坚持高职办学理念,实施校企多方面、深层次合作,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是扎实就业工作,确保就业质量的根本举措。
1.已建立了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宜昌正大、艾立农牧有限公司等就业基地共16个,2010年新建设就业基地8个。
2.就业基地接收毕业效果显著。接收2010届接收率为32.70%,接收2011届毕业生率60.30%。
3.2009年与湖北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校企合作班—“湖北粮油班”。2010年与艾立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畜牧兽医专业三个年级建立了校企合作班—“艾立农牧班”。
4.通过与企业的洽谈,目前有正大集团湖北区(武汉正大、宜昌正大和襄樊正大三家公司)、扬翔集团、宜昌三元种猪合作社、武汉中粮肉食品公司、潜江宏光畜牧有限公司、广东今日景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隆丰药业有限公司等已经达成意向协议,拟定于2011年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5.通过与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使就业工作与校企合作密切结合,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建、就业渠道与发展平台,对毕业生就业、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锻炼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