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媒体盘点习近平讲话引用古语名言[小编推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论语·雍也》
原文:同引用
释义:懂得一种知识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人。宋代朱熹《四书集注》说:“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将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他自己在齐国学习韶乐,三个月不知肉味,乐在其中。今天我们常常赞赏一些学有所成的人物,如何艰苦地进行创造,其实他们从学习和创造中一定也享受到了巨大的快乐,正是这种快乐,不仅引领着他们的工作,也往往让他们忽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最终让他们取得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习近平《之江新语·要善于学典型》
典出:《论语·述而》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释义:与众人相处,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人最忌自以为是。从知识的角度看,人不可能穷尽世间所有,个人所掌握的,只是浩淼知识海洋中的一小部分。从经验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由经历生成的知识必然各有不同。从时间的角度看,人的生命长度有限,每个人都只能是历史中一个渺小的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说到底还是“无知”。所以,聪明人应该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多看到他人的长处,善于从他人得失经历中得到镜鉴。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礼记·中庸》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释义: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古人谈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有弗学”的意思是要么不学,学就要学会;如果学了还不会,“弗措也”,也就是说绝不放弃。这段话,不是对天才,而是对一般人说的,聪明人一下就学会,你就学一百下,聪明人十次能学会的,你就学一千次。只要有这种韧劲,开始哪怕迟钝一点,会变得聪明的;开始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强壮有力。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荀子·劝学》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释义: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走近峡谷,不知道地有多厚。这段话的意思反过来说还有一句常用的谚语:不知天高地厚。
人类知识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荀子在《劝学》开篇就说,学无止境。他通过形象的比喻,告诫人们学习应该抱有谦虚的态度。只有真正了解前人丰厚的知识成果,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对此,大科学家牛顿也有一段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荀子·大略》
原文: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能而居之,诬也;无能而厚受之,窃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释义:读书人不一定都要做官,但为官者必须坚持学习以不负平生所学。
荀子在这段话里提到了三种人,“君子”、“学者”和“仕者”。古人讲“学而优则仕”,学者是很可能转化为仕者的,但是无论学者还是仕者,要达到君子的境界,并不容易。荀子认为,君子出来做官,应该让君王的声誉更好,同时也减少治下百姓的民生愁苦。如果做不到这点,还占据官位,那就是欺骗;没有做官的能力还享受丰厚的俸禄,无异于盗窃。因此,官员应该提高学习能力,为国家、百姓做实事,真正做到“不负所学”。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典出: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释义: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诸葛亮告诫自己孩子的这封信里,留下了许多名句。纵观全篇,可见他着重强调“静”字。只有内心宁静,才能养成定力,有了定力,才能明确志向,安心学习,增长才干。在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在不其然间助长了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就更需要淡泊名利,涵养心性。以浮躁的心态来为人处世,终将会一事无成。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习近平《之江新语·要善于学典型》
典出:汉·刘向《说苑·建本》
原文: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
释义:要想增加才干,就要学习;要使刀刃锋利,就得勤加磨砺。
《说苑》的这个小故事里,子思讲了一个道理:要想增长本领,必须找对方法,方法找对,事半功倍。与其“宅”在家里空想(解决办法),不如向人学习来得迅速;与其惦起脚来张望,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远。要解决“本领不够”的问题,有很多办法,其中,向典型学习就是一种好办法,学习典型也是增长本领的“磨刀石”。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汉·刘向《说苑·政理》
原文: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释义: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事情,没有亲眼所见的可靠;亲眼所见,又不如亲自尝试去做。
无论为学还是为政,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探索,才能发现真问题,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官为政更是如此,仅仅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文件,是不可靠的,拍脑袋做决定,更是会贻误大事的。为政者要真正了解社情民意,必须深入到基层,亲自到社区村庄和群众交流交心,只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才能做出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案。
学而不化,非学也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
典出:宋·杨万里《庸言》
原文:同引用
释义:学习却不能够融会贯通,不是有意义的学习。
对一般人来说,学习的目的是要致用,特别对领导干部来说,学习是为了提高认识水平,增强治理能力。因此,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学习却不懂得灵活运用,就容易掉进本本主义的坑里。中国传统、别国经验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借鉴的资源,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现实国情,加以消化、取舍、扬弃、运用,否则,难免会犯“食古不化”、“师洋不化”的毛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2013年3月22日)
典出: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原文:“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释义:多阅读(以增长才学),多游历(以增加见识)。
董其昌谈画,认为只有多读书、多游历,才能胸中有丘壑,作品成气韵。一是要多读书,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二是要多游历,现代交通发达,旅游业繁荣昌盛,不用像古代徐霞客那样苦行,但要想如徐霞客那样在游历中获得生命的宽度,却需要今人付出更多的思考。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
典出:清·袁枚《续诗品·尚识》
原文: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释义:学习就像拉开的弓弩,才能就像箭头,还要用见识来引导,射出去的箭才能击中鹄的(达成目标)。
袁枚在短短16字中,用一个比喻讲了学习、才能和见识的关系。学习是基础,基础打得越牢,用的时候才能劲道十足,否则就会“学到用时方知少”;才能是显现出来的能力,磨砺出锋利的箭头(弓、弩;箭、镞),才能“李广射虎,中石没镞”;见识就是射箭人高明的视野和目力,如此方能射中天上飞的鸿鹄。因此,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也需要锤炼出厚实的见识,才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才能完成工作目标。
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09年5月13日)
典出: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原文:同引用
释义: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论治学的三种境界。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应该有这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本版整理、释义:杨 凯)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媒体盘点习近平讲话引用古语名言
2014年5月13日 08:08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 媒体盘点习近平讲话引用古语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论语·为政》
原文:同引用
释义: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思考也会陷入困境。
注重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学习包括从书本上学,也包括从实践中学。“思”可以理解为问题意识,只有带着问题学,学习才有方向。“言必称希腊”或者认为中国应该照搬西方制度的观点,就是典型的“学而不思”;同样,要解决问题,也必须重视学习,通过归纳总结过去好坏两方面的做法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才有可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论语·雍也》
原文:同引用
释义:懂得一种知识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人。宋代朱熹《四书集注》说:“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将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他自己在齐国学习韶乐,三个月不知肉味,乐在其中。今天我们常常赞赏一些学有所成的人物,如何艰苦地进行创造,其实他们从学习和创造中一定也享受到了巨大的快乐,正是这种快乐,不仅引领着他们的工作,也往往让他们忽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最终让他们取得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习近平《之江新语·要善于学典型》
典出:《论语·述而》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释义:与众人相处,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人最忌自以为是。从知识的角度看,人不可能穷尽世间所有,个人所掌握的,只是浩淼知识海洋中的一小部分。从经验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由经历生成的知识必然各有不同。从时间的角度看,人的生命长度有限,每个人都只能是历史中一个渺小的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说到底还是“无知”。所以,聪明人应该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多看到他人的长处,善于从他人得失经历中得到镜鉴。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礼记·中庸》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释义: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古人谈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有弗学”的意思是要么不学,学就要学会;如果学了还不会,“弗措也”,也就是说绝不放弃。这段话,不是对天才,而是对一般人说的,聪明人一下就学会,你就学一百下,聪明人十次能学会的,你就学一千次。只要有这种韧劲,开始哪怕迟钝一点,会变得聪明的;开始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强壮有力。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荀子·劝学》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释义: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走近峡谷,不知道地有多厚。这段话的意思反过来说还有一句常用的谚语:不知天高地厚。
人类知识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荀子在《劝学》开篇就说,学无止境。他通过形象的比喻,告诫人们学习应该抱有谦虚的态度。只有真正了解前人丰厚的知识成果,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对此,大科学家牛顿也有一段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荀子·大略》
原文: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能而居之,诬也;无能而厚受之,窃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释义:读书人不一定都要做官,但为官者必须坚持学习以不负平生所学。
荀子在这段话里提到了三种人,“君子”、“学者”和“仕者”。古人讲“学而优则仕”,学者是很可能转化为仕者的,但是无论学者还是仕者,要达到君子的境界,并不容易。荀子认为,君子出来做官,应该让君王的声誉更好,同时也减少治下百姓的民生愁苦。如果做不到这点,还占据官位,那就是欺骗;没有做官的能力还享受丰厚的俸禄,无异于盗窃。因此,官员应该提高学习能力,为国家、百姓做实事,真正做到“不负所学”。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典出: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释义: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诸葛亮告诫自己孩子的这封信里,留下了许多名句。纵观全篇,可见他着重强调“静”字。只有内心宁静,才能养成定力,有了定力,才能明确志向,安心学习,增长才干。在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在不其然间助长了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就更需要淡泊名利,涵养心性。以浮躁的心态来为人处世,终将会一事无成。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习近平《之江新语·要善于学典型》
典出:汉·刘向《说苑·建本》
原文: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
释义:要想增加才干,就要学习;要使刀刃锋利,就得勤加磨砺。
《说苑》的这个小故事里,子思讲了一个道理:要想增长本领,必须找对方法,方法找对,事半功倍。与其“宅”在家里空想(解决办法),不如向人学习来得迅速;与其惦起脚来张望,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远。要解决“本领不够”的问题,有很多办法,其中,向典型学习就是一种好办法,学习典型也是增长本领的“磨刀石”。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汉·刘向《说苑·政理》
原文: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释义: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事情,没有亲眼所见的可靠;亲眼所见,又不如亲自尝试去做。
无论为学还是为政,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探索,才能发现真问题,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官为政更是如此,仅仅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文件,是不可靠的,拍脑袋做决定,更是会贻误大事的。为政者要真正了解社情民意,必须深入到基层,亲自到社区村庄和群众交流交心,只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才能做出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案。
学而不化,非学也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
典出:宋·杨万里《庸言》
原文:同引用
释义:学习却不能够融会贯通,不是有意义的学习。
对一般人来说,学习的目的是要致用,特别对领导干部来说,学习是为了提高认识水平,增强治理能力。因此,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学习却不懂得灵活运用,就容易掉进本本主义的坑里。中国传统、别国经验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借鉴的资源,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现实国情,加以消化、取舍、扬弃、运用,否则,难免会犯“食古不化”、“师洋不化”的毛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2013年3月22日)
典出: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原文:“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释义:多阅读(以增长才学),多游历(以增加见识)。
董其昌谈画,认为只有多读书、多游历,才能胸中有丘壑,作品成气韵。一是要多读书,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二是要多游历,现代交通发达,旅游业繁荣昌盛,不用像古代徐霞客那样苦行,但要想如徐霞客那样在游历中获得生命的宽度,却需要今人付出更多的思考。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
典出:清·袁枚《续诗品·尚识》
原文: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释义:学习就像拉开的弓弩,才能就像箭头,还要用见识来引导,射出去的箭才能击中鹄的(达成目标)。
袁枚在短短16字中,用一个比喻讲了学习、才能和见识的关系。学习是基础,基础打得越牢,用的时候才能劲道十足,否则就会“学到用时方知少”;才能是显现出来的能力,磨砺出锋利的箭头(弓、弩;箭、镞),才能“李广射虎,中石没镞”;见识就是射箭人高明的视野和目力,如此方能射中天上飞的鸿鹄。因此,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也需要锤炼出厚实的见识,才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才能完成工作目标。
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09年5月13日)
典出: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原文:同引用
释义: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论治学的三种境界。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应该有这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第二篇:媒体盘点习近平讲话引用古语名言
媒体盘点习近平讲话引用古语名言
2014年05月13日05:22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有话说(7,668人参与)收藏本文
习得——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为学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论语·为政》
原文:同引用
释义: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思考也会陷入困境。
注重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学习包括从书本上学,也包括从实践中学。“思”可以理解为问题意识,只有带着问题学,学习才有方向。“言必称希腊”或者认为中国应该照搬西方制度的观点,就是典型的“学而不思”;同样,要解决问题,也必须重视学习,通过归纳总结过去好坏两方面的做法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才有可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论语·雍也》
原文:同引用
释义:懂得一种知识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人。宋代朱熹《四书集注》说:“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将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他自己在齐国学习韶乐,三个月不知肉味,乐在其中。今天我们常常赞赏一些学有所成的人物,如何艰苦地进行创造,其实他们从学习和创造中一定也享受到了巨大的快乐,正是这种快乐,不仅引领着他们的工作,也往往让他们忽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最终让他们取得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习近平《之江新语·要善于学典型》
典出:《论语·述而》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释义:与众人相处,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人最忌自以为是。从知识的角度看,人不可能穷尽世间所有,个人所掌握的,只是浩淼知识海洋中的一小部分。从经验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由经历生成的知识必然各有不同。从时间的角度看,人的生命长度有限,每个人都只能是历史中一个渺小的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说到底还是“无知”。所以,聪明人应该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多看到他人的长处,善于从他人得失经历中得到镜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礼记·中庸》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释义: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古人谈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有弗学”的意思是要么不学,学就要学会;如果学了还不会,“弗措也”,也就是说绝不放弃。这段话,不是对天才,而是对一般人说的,聪明人一下就学会,你就学一百下,聪明人十次能学会的,你就学一千次。只要有这种韧劲,开始哪怕迟钝一点,会变得聪明的;开始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强壮有力。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荀子·劝学》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释义: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走近峡谷,不知道地有多厚。这段话的意思反
过来说还有一句常用的谚语:不知天高地厚。
人类知识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荀子在《劝学》开篇就说,学无止境。他通过形象的比喻,告诫人们学习应该抱有谦虚的态度。只有真正了解前人丰厚的知识成果,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对此,大科学家牛顿也有一段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荀子·大略》
原文: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能而居之,诬也;无能而厚受之,窃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释义:读书人不一定都要做官,但为官者必须坚持学习以不负平生所学。
荀子在这段话里提到了三种人,“君子”、“学者”和“仕者”。古人讲“学而优则仕”,学者是很可能转化为仕者的,但是无论学者还是仕者,要达到君子的境界,并不容易。荀子认为,君子出来做官,应该让君王的声誉更好,同时也减少治下百姓的民生愁苦。如果做不到这点,还占据官位,那就是欺骗;没有做官的能力还享受丰厚的俸禄,无异于盗窃。因此,官员应该提高学习能力,为国家、百姓做实事,真正做到“不负所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典出: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释义: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诸葛亮告诫自己孩子的这封信里,留下了许多名句。纵观全篇,可见他着重强调“静”字。只有内心宁静,才能养成定力,有了定力,才能明确志向,安心学习,增长才干。在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在不其然间助长了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就更需要淡泊名利,涵养心性。以浮躁的心态来为人处世,终将会一事无成。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习近平《之江新语·要善于学典型》
典出:汉·刘向《说苑·建本》
原文: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
释义:要想增加才干,就要学习;要使刀刃锋利,就得勤加磨砺。
《说苑》的这个小故事里,子思讲了一个道理:要想增长本领,必须找对方法,方法找对,事半功倍。与其“宅”在家里空想(解决办法),不如向人学习来得迅速;与其惦起脚来张望,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远。要解决“本领不够”的问题,有很多办法,其中,向典型学习就是一种好办法,学习典型也是增长本领的“磨刀石”。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汉·刘向《说苑·政理》
原文: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释义: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事情,没有亲眼所见的可靠;亲眼所见,又不如亲自尝试去做。无论为学还是为政,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探索,才能发现真问题,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官为政更是如此,仅仅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文件,是不可靠的,拍脑袋做决定,更是会贻误大事的。为政者要真正了解社情民意,必须深入到基层,亲自到社区村庄和群众交流交心,只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才能做出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案。
学而不化,非学也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
典出:宋·杨万里《庸言》
原文:同引用
释义:学习却不能够融会贯通,不是有意义的学习。
对一般人来说,学习的目的是要致用,特别对领导干部来说,学习是为了提高认识水平,增强治理能力。因此,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学习却不懂得灵活运用,就容易掉进本本主义的坑里。中国传统、别国经验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借鉴的资源,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现实国情,加以消化、取舍、扬弃、运用,否则,难免会犯“食古不化”、“师洋不化”的毛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2013年3月22日)
典出: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原文:“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释义:多阅读(以增长才学),多游历(以增加见识)。
董其昌谈画,认为只有多读书、多游历,才能胸中有丘壑,作品成气韵。一是要多读书,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二是要多游历,现代交通发达,旅游业繁荣昌盛,不用像古代徐霞客那样苦行,但要想如徐霞客那样在游历中获得生命的宽度,却需要今人付出更多的思考。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
典出:清·袁枚《续诗品·尚识》
原文: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释义:学习就像拉开的弓弩,才能就像箭头,还要用见识来引导,射出去的箭才能击中鹄的(达成目标)。
袁枚在短短16字中,用一个比喻讲了学习、才能和见识的关系。学习是基础,基础打得越牢,用的时候才能劲道十足,否则就会“学到用时方知少”;才能是显现出来的能力,磨砺出锋利的箭头(弓、弩;箭、镞),才能“李广射虎,中石没镞”;见识就是射箭人高明的视野和目力,如此方能射中天上飞的鸿鹄。因此,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也需要锤炼出厚实的见识,才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才能完成工作目标。
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09年5月13日)
典出: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原文:同引用
释义: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论治学的三种境界。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应该有这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这三种境界
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本版整理、释义:杨 凯)
第三篇:媒体盘点习近平讲话引用古语名言
典出:《论语·为政》
原文:同引用
释义: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思考也会陷入困境。
注重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学习包括从书本上学,也包括从实践中学。“思”可以理解为问题意识,只有带着问题学,学习才有方向。“言必称希腊”或者认为中国应该照搬西方制度的观点,就是典型的“学而不思”;同样,要解决问题,也必须重视学习,通过归纳总结过去好坏两方面的做法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才有可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论语·雍也》
原文:同引用
释义:懂得一种知识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人。宋代朱熹《四书集注》说:“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将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他自己在齐国学习韶乐,三个月不知肉味,乐在其中。今天我们常常赞赏一些学有所成的人物,如何艰苦地进行创造,其实他们从学习和创造中一定也享受到了巨大的快乐,正是这种快乐,不仅引领着他们的工作,也往往让他们忽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最终让他们取得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习近平《之江新语·要善于学典型》
典出:《论语·述而》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释义:与众人相处,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人最忌自以为是。从知识的角度看,人不可能穷尽世间所有,个人所掌握的,只是浩淼知识海洋中的一小部分。从经验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由经历生成的知识必然各有不同。从时间的角度看,人的生命长度有限,每个人都只能是历史中一个渺小的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说到底还是“无知”。所以,聪明人应该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多看到他人的长处,善于从他人得失经历中得到镜鉴。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礼记·中庸》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释义: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古人谈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有弗学”的意思是要么不学,学就要学会;如果学了还不会,“弗措也”,也就是说绝不放弃。这段话,不是对天才,而是对一般人说的,聪明人一下就学会,你就学一百下,聪明人十次能学会的,你就学一千次。只要有这种韧劲,开始哪怕迟钝一点,会变得聪明的;开始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强壮有力。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荀子·劝学》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释义: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走近峡谷,不知道地有多厚。这段话的意思反过来说还有一句常用的谚语:不知天高地厚。
人类知识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荀子在《劝学》开篇就说,学无止境。他通过形象的比喻,告诫人们学习应该抱有谦虚的态度。只有真正了解前人丰厚的知识成果,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对此,大科学家牛顿也有一段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典出:《荀子·大略》
原文: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能而居之,诬也;无能而厚受之,窃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释义:读书人不一定都要做官,但为官者必须坚持学习以不负平生所学。
荀子在这段话里提到了三种人,“君子”、“学者”和“仕者”。古人讲“学而优则仕”,学者是很可能转化为仕者的,但是无论学者还是仕者,要达到君子的境界,并不容易。荀子认为,君子出来做官,应该让君王的声誉更好,同时也减少治下百姓的民生愁苦。如果做不到这点,还占据官位,那就是欺骗;没有做官的能力还享受丰厚的俸禄,无异于盗窃。因此,官员应该提高学习能力,为国家、百姓做实事,真正做到“不负所学”。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典出: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释义: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诸葛亮告诫自己孩子的这封信里,留下了许多名句。纵观全篇,可见他着重强调“静”字。只有内心宁静,才能养成定力,有了定力,才能明确志向,安心学习,增长才干。在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在不其然间助长了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就更需要淡泊名利,涵养心性。以浮躁的心态来为人处世,终将会一事无成。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习近平《之江新语·要善于学典型》
典出:汉·刘向《说苑·建本》
原文: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
释义:要想增加才干,就要学习;要使刀刃锋利,就得勤加磨砺。
《说苑》的这个小故事里,子思讲了一个道理:要想增长本领,必须找对方法,方法找对,事半功倍。与其“宅”在家里空想(解决办法),不如向人学习来得迅速;与其惦起脚来张望,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远。要解决“本领不够”的问题,有很多办法,其中,向典型学习就是一种好办法,学习典型也是增长本领的“磨刀石”。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汉·刘向《说苑·政理》
原文: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释义: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事情,没有亲眼所见的可靠;亲眼所见,又不如亲自尝试去做。
无论为学还是为政,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探索,才能发现真问题,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官为政更是如此,仅仅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文件,是不可靠的,拍脑袋做决定,更是会贻误大事的。为政者要真正了解社情民意,必须深入到基层,亲自到社区村庄和群众交流交心,只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才能做出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案。
学而不化,非学也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
典出:宋·杨万里《庸言》
原文:同引用
释义:学习却不能够融会贯通,不是有意义的学习。
对一般人来说,学习的目的是要致用,特别对领导干部来说,学习是为了提高认识水平,增强治理能力。因此,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学习却不懂得灵活运用,就容易掉进本本主义的坑里。中国传统、别国经验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借鉴的资源,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现实国情,加以消化、取舍、扬弃、运用,否则,难免会犯“食古不化”、“师洋不化”的毛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2013年3月22日)
典出: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原文:“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释义:多阅读(以增长才学),多游历(以增加见识)。
董其昌谈画,认为只有多读书、多游历,才能胸中有丘壑,作品成气韵。一是要多读书,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二是要多游历,现代交通发达,旅游业繁荣昌盛,不用像古代徐霞客那样苦行,但要想如徐霞客那样在游历中获得生命的宽度,却需要今人付出更多的思考。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
典出:清·袁枚《续诗品·尚识》
原文: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释义:学习就像拉开的弓弩,才能就像箭头,还要用见识来引导,射出去的箭才能击中鹄的(达成目标)。
袁枚在短短16字中,用一个比喻讲了学习、才能和见识的关系。学习是基础,基础打得越牢,用的时候才能劲道十足,否则就会“学到用时方知少”;才能是显现出来的能力,磨砺出锋利的箭头(弓、弩;箭、镞),才能“李广射虎,中石没镞”;见识就是射箭人高明的视野和目力,如此方能射中天上飞的鸿鹄。因此,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也需要锤炼出厚实的见识,才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才能完成工作目标。
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09年5月13日)
典出: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原文:同引用
释义: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论治学的三种境界。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应该有这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第四篇:习近平讲话引用的古语名言50例
习近平讲话引用的古语名言50例
1.逢山开道,遇水搭桥
2.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应该放开眼界,从远处,大处着眼,也就是从未来从全局着眼,胸襟开阔,保持健康的心态。)3.不畏浮云遮望眼 4.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5.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无论何时,思前想后、纸上谈兵都不如亲自实践、躬体力行。和陆游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异曲同工)6.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7.空谈误国 8.雄关漫道真如铁 9.人间正道是沧桑 10.长风破浪会有时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满招损,谦受益
13.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不要认为你做得很好了,别人比你做得更好.要想有好的结果,继续努力)
14.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荀子)15.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世说新语)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17.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1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23.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24.夙夜在公(诗经)
25.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
26.积土为山,积水为海(荀子:比喻积少成多)27.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论语)
28.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部有了丰富的基层经历,就能更好树立群众观点)29.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30.偷得浮生半日闲 3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2.“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径丛林(车尔尼雪夫斯基.俄)33.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34.放之四海而皆准 35.家和万事兴
36.人生乐在相知心(王安石)
37.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东晋,葛洪)38.独木不成林
39.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让各种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出来)40.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4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42.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43.亲望亲好,邻望邻好(民谚)44.长江后浪推前浪 45.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46.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学问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很好发挥作用)47.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48.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李大钊)49.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50.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丘明)51.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52.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53.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感知风险预防风险)54.行生于己,名生于人 55.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56.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
第五篇:习近平主席讲话引用的古语名言50例
习近平主席讲话引用的古语名言50例
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
原文
“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正是因为有了差别,世界才多姿多彩;也正是因为有了分歧,才需要聚同化异。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纯而又纯的世界是不 存在的。中美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存在分歧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管控。(9月23日,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在西雅图的讲话)
【古文解析】
此句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答姚怤见寄》,全诗为“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贤哲不苟合,出处亦待时。而我独迷见,意求异士知。如将舞鹤管,误向惊凫吹。大雅难具陈,正声易漂沦。君有丈夫泪,泣人不泣身。行吟楚山玉,义泪沾衣巾。”
“日月”两句,听来普通,孟郊本意用它描绘“贤哲”的境界:若与世俗不合,则离身远遁、静待出山之时,这隐居之状便如冥夜月下,而贤哲安心处之。
***此番引用是将之派上了新用场,但这引用也好,好在这一句虽然普通,但情性上端庄雅正。这一点上,***或是借了孟老夫子的光?毕竟孟郊本身便是个追求古朴的人。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原文
按照中国的节气,两天前刚刚立冬。秋冬之交是一个多彩的季节,“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银杏的黄、枫叶的红,给北京这座古都增添了色彩。(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APEC会议上的演讲)
【古文解析】
此句出自唐代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二》,全诗为“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而秋词中的第一篇也许更为人熟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永贞元年,刘禹锡仕途受挫被贬朗州(湖南常德),时年三十有四。《秋词二首》便作于被贬朗州时,但气息却是高朗清扬。
***对这两句的引用也就不求深意,只求乎美。“山明”两句是前素后彩,但也脱不了秋日的凉意。只是这番引用可苦了翻译,看看翻译怎么翻 的:The water is clear and the mountain is bright, The frost comes in at night;Trees are covered with deep scarlet leaves mixed with yellow that is light.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原文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2012年11月17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古文解析】
此句出自苏轼《论范增》,“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此篇论项羽先疑范增,则范增若不离去,则无所逃。这句话的意思也颇似中医当中,若肢干强劲则外邪难以侵入的讲法。
其实外邪侵入必然损体,虫之生也必然加剧腐败,所以这句话最终不过是说给自己听,激励自己有所行动,拿来评论贪腐再合适不过。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原文
我们相信欧洲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克服困难,迎来新的发展。中国有句谚语叫作:“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2012年2月20日,习近平在中国—爱尔兰经贸投资论坛上的讲话)
【古文解析】
此语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 网。’ ”这是董仲舒在答汉武帝问时的一句话。董仲舒严斥自秦以来崇法之治,是谓“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劝诫汉武帝是时候更改文教了。而董仲舒所谓古人,则 是指《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这句话后来便被认为是,有所愿景不如马上行动,于是便被***拿来谈论如何解决欧洲债务问题了。
满招损,谦受益
原文
“满招损,谦受益。”中国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还有许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
【古文解析】
此句源出自《尚书·大禹谟》,“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禹伐苗人而不胜,有人劝谏以德服人,故禹整众而归,帝舜大布文德,苗人自来。
宋人陈师道认为,“君子胜人不以力,有化存焉,化者,诚服之也。故曰:‘满招损,谦受益。’”也是从服人的角度讲的。
今天这个词似乎更多用于一种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和界定,***所指称的谦虚也更多在这个层面上。这是像故宫里收藏的欹(qī)器,灌水注入,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是一种自省的工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原文
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 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古文解析】
此句出自《论语·雍也》,宋代朱熹《四书集注》说:“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东汉包咸作注说,“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
若这句话是单对学生讲,那已经是耳熟能详了。但***的所称的对象却是“领导干部”,没有像学生那么多的空余时间,更缺少校园中的闲散心绪,可着实要考验个人心性了。
夙夜在公
原文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
【古文解析】
此句出自《诗经·召南·采蘩》,全诗为“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公侯之家注重祭祀,朱熹注此篇为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故家人叙其事以美之。夙夜在公也逐渐演化为习语,表示为公事操劳不已。
这一古语既出自《诗经》,也是***引用的时间较早的古文之一。不矜细行 终累大德
■赵 勋
【讲话原文】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各级干部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带头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努力营造良好从政环境。
【引文延伸】 《尚书》记载,周武王灭了商朝,安定天下,声威显赫,四方蛮夷都来进贡。有个叫旅的国家进贡了一头獒犬,高大威猛,还能晓解人意。召公害怕武王玩物丧志,劝武王继续修德慎行,以尽安定国家和保护人民的责任,并指出“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不顾惜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害大节,酿成 终生的遗憾。就像堆积一座土山,已堆到九仞,只差一筐土了,却不肯覆上去而放弃,功败垂成,实在太可惜了。
国外有句谚语如是说:“一只失修的马钉会导致一匹战马失蹄,一匹战马失蹄会导致一个士兵的失败,一个士兵的失败会导致一个队伍的失败,一个队伍 的失败会导致一场战争的失败,一场战争的失败足以葬送一个民族。”诚然,“细行”从来都不是小事,而往往关乎精神、关乎作风,关乎事业成败,正所谓“针尖 大的窟窿透过斗大的风”。当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前往广州禁烟,临行前特地通知各地官吏,不准大摆酒席、不准馈赠礼物、不准惊动百姓等。尽管如此,仍 然有官员花费不少人力、财力给他修建住宅。于是他又追加一条,不住豪华居所。林则徐矜守细行,才为后来他虎门销烟的成功夯实了底气。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作风建设的“战局”不断向纵深展开,尤须我们抓常、抓细、抓长,持续抓好各项整改任务的落 实,紧紧盯住作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及时跟进相应的对策措施,就像钉钉子,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确保“四风”问题不反弹回潮,才能不断地积小成谋大 成、积小胜得大胜,最终达到预期目标。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余远来
【讲话原文】 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引文延伸】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云:“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段话的意思是,事物在其稳定的时候容易把握,在其 还未出现明显征兆时容易谋划对策;事物在其脆弱的时候容易裂碎,在其微小的时候容易消散。所以,在做事情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整个局面还没有出现混 乱的时候就要着手于治理。老子这种“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辩证思想、“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忧患意识和前馈控制思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 影响。比如《战国策·楚策》中记载,苏秦劝告楚威王:“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苏秦引用老子之方劝政,并对其进行了很 好的补充。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理念运用到从严治党的范畴,就是要学会“名医治于未病”,对一些倾向性问题和现象及早防范、止于未萌。1944 年,毛泽东同志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全党的整风文件,并告诫全党:“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了郭沫 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5年之后,毛泽东在离开西柏坡时再次提醒大家:“今天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正是他这一清醒判断,有力统一了全党 全军的思想,有效消除了盲目乐观思想,为夺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们在新时期着眼于从严治党“未有先为、未乱先治”提供了典范。
当前,要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就必须有“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前瞻意识、问题意识和前馈控制思维,将从严治党的关口前移,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决不姑息迁就,决不久拖成疾。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
■吴明录
【讲话原文】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
【引文延伸】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中这两句话可谓寓意深刻:是否漏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基层民众最知情。
广大群众既是好政策的受益者,又是有些政策不落实或方向走偏的受害者,可谓地道的政策得失的亲历者、知情者、评判者。一个有作为的从政者应当懂 得,从群众那里可以听到真实的舆情、为政的得失、不打折扣的批评。因为这里没有阿谀奉承,没有精心安排,没有刻意导演。得悉了真实可靠的社情民意,便能知 晓哪些政策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哪些政策是不受老百姓欢迎的,这是领导者制定政策、完善工作的重要依据。一旦听不到“草野”的声音,耳边响起的只有一 片甜言蜜语,就很可能闭目塞听,盲目乐观,“政失”的警报可能就要拉响。
一直以来,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是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也可视为防止“政失”的前提条件。查阅案头资料,常发现这样一 个事实,很多案例最先都是群众的检举揭发后才大白于天下,可见身处“草野”的人们,才是监督执政者的最佳参与者和评判者。倡导廉政勤政,严防“政失”,须 臾离不开严格的监督,尤其是“草野”的监督。
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多身入“草野”,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政治智慧,找到解决诸多难题的办法,而且能够密切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谨防脱离群众 的倾向,巩固党的执政之基。作为领导者身入“草野”,不可或缺的是放下架子,不耻下问。有些同志向上级问,向专家问,或许并不难于启齿,要是向群众问,向 下级问,那就未必尽然了。古人云,“君子是以多学而好问也。”把下问当作真知源泉,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请教,然后再做决策。这是充满辩证法 的,也是被实践证明科学的领导方法。
奢靡之始 危亡之渐
■尤永斌
【讲话原文】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不正之风离我们越远,群众就会离我们越近。我们党历来强调,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引文延伸】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记载,唐太宗第四个儿子被封为魏王,其生活极为奢侈,朝中有人谏言,唐太宗为其辩护说:“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谏者十余不止,小物何 必尔邪?”在唐太宗看来,就像当日舜制造漆器,禹雕饰俎器,都不是什么大事,大臣们实在没有必要苦苦进谏。而大臣褚遂良却正告皇帝:“雕琢害力农,纂绣伤 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漆器不止,必金为之,金又不止,必玉为之,故谏者救其源,不使得开。及夫横流,则无复事矣。”在褚遂良看来,今天是漆器,明 天就是金器,后天就是玉器,等到后来越搞越豪华,已然无法制止,所以这些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后果严重,即所谓“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日常生活中,恐怕和唐太宗同一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有的人刚开始时坚持原则,严守纪律,一旦放松自己,思想突破了防线,就会变得一发而不可收,于 是头脑中就有了“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既然湿了鞋,干脆洗洗脚”的想法。以至于有老百姓批评奢靡之风的现象时说:“一根烟二两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 底下坐栋楼”。奢靡之风损害了党的形象,疏远了党群关系,成为影响党的前途命运的重大威胁。正所谓,“有国者未尝不以恭俭也,失国者未尝不以骄奢也。”
奢靡之风的根源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如果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中想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拿群众当 父母,拿权力当压力时,必然会心存谨慎;知权力从何处来,明资金从何处来,自会战战兢兢、节俭省用。因此,对奢靡之风的治理,严格的管理只能解决“不敢” 和“不能”的问题,而“不敢”和“不能”只是治标,问题的彻底解决是达到“不想”的效果,这才是治本。道私者乱 道法者治
■郭凤海
【讲话原文】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
【引文延伸】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出自《韩非子·诡使》。在这里,“道”就是“导”,是引导、遵循之意。也就是说,治乱兴衰之道,主要在于能否严明法纪,杜绝因私违纪枉法。
毋庸讳言,今天的公私关系同以往那种单纯强调集体主义、狠批“私字一闪念”已经完全不同。我们在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同时,日益尊重个人的合理、合法利益选择。国家好了,人民才会好。公与私、“大家”与“小家”有各自的合理界线,并不完全对立,追求公共利益无需迫使人们在“小 家”和“大家”之间作出艰难取舍。一个人在公职范围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公,并不妨碍他在公职之外关照小家和个人之私。但是,如果他超越了公与私 的合理界线,利用手中的公权力为个人谋取私利,或侵犯群众的合法权利,这实际上就是把一己之私与社会公共利益、与群众合法权益对立起来,就是因私违纪枉 法。
“道私者乱”,主要乱在因私违纪枉法。这些年,“四风”和腐败现象严重侵害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严重败坏党群、干群关系,严重破坏社会正常秩 序。如果一旦泛滥开来,必然误导大众,败坏风气。正如清代章学诚所说:“天下之患,莫患于知其不可,而群趋于不得不然之势。”因此,党的组织、党员、干部 能否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坚决摒弃不当之私,严格遵守党纪国法,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
有法纪可依是严明法纪的前提。但是,维护党纪国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形成不敢贪腐、不能违纪的氛围,则更加重要而紧迫。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 制度建设成就很大,制度体系相对完备,但运用制度的治理模式还相对滞后,依法治理的实践还存在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升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 形成、基本实现“有法可依”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法律规章的实施,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 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实现制度创新与治理升级的有机统一,彻底解决“纪律约束失效”“司法不作为”的问题。
“道法者治”,主要治在党纪国法的权威进一步“立”起来,在实践上进一步“严”起来。我们应该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完善纪律规定,从政治纪律、廉政纪律、人事纪律、财经纪律等方面,加强执纪问责,把从严治党、严守党纪国法真正落到实处,不断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提供强有力的纪律法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