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带一路合作共赢彭克明讲课用
“一带一路”合作共赢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可以说,这是2017年中国外交的一大盛事,也是我国积极推动多边外交、经济外交,引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一大盛事。
为什么中国会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呢?这个倡议的实施将从哪些方面增加中国的国家利益、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呢?这是我今天要与大家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带一路”有两个组成部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从西安、新疆一直到中亚,最后到达欧洲。而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从中国的东南沿海出发,经过东南亚、印度洋,最终到达中东以及非洲的东部。在古代,中国与西方、非洲的贸易就是通过这两条丝绸之路进行的。中国的瓷器、茶叶源源不断地运往这些地区,同时也输入了很多我国不生产的东西,包括葡萄、胡萝卜、香料等,丰富了不同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促进了文化、经济的相互融合。所以从历史上来讲,这两条“丝绸之路”为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历史基础。从国际交往的角度讲,这个设想的提出,唤醒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心中的历史记忆。
历史上的中国,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之一。今天的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和设想,也是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世界,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今天的中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承担更多的责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不同国家的共同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有深厚历史基础的。这个历史基础是古代丝绸之路为我们留下的深厚历史记忆。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已经将近40年,中国逐步融入现在的国际体系,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之一。中国的GDP已于2010年时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中国的GDP总额超过了10万亿美元。
当前,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所以中国也有能力提出一些新的国际合作的设想。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提出来“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互利互惠的事业。我们希望“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把道义目标和国家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周边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维护和促进中国的国家利益。
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中国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所对应的挑战到底是什么?
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经济背景
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推动经济外交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简单地说,就是外交为经济服务;同时,经济合作也促进国家间政治关系的改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外交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些问题。
第一,我们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但是缺乏合适的投资对象。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但是,这些外汇储备不能够直接投放到国内市场,只能在国内进行投资。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又缺乏合适的投资对象。很多企业在海外长期购买的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固定资产,也就是房地产类的。还有就是像中铝、五矿、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企业,主要是购买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资产。但是总的来讲,这些投资都不能推动更多的企业尤其是民间企业走出去。而且除了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以外,还有一些国家也需要发展,所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展开,大大拓展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市场、行业和领域,特别是具有国计民生意义的基础设施的领域,像电力、交通、通讯等,涉及贸易、投资、社会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
第二,我国国内经济发展中,部分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我国国内空间相对有限,“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饱和,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比如钢铁、水泥、煤炭、造船、太阳能等。而有些国家,他们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很低,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马来西亚东部、泰国都在修建铁路,而中国的高铁技术则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再比如巴基斯坦,中国接手了瓜达尔港的建设,现在已经开始运营。
当然,我们建设“一带一路”不是为了出口过剩产能,事实上,我们的很多技术也是非常先进的,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高铁,还包括中国的北斗卫星系统、地区勘探能力,以及机电产品等。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应该是一种全面的经济合作,包括产能、技术、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最终目的是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式启动,到2020年贸易额争取突破1万亿美元。但是从过去几年的成绩来看,中国-东盟自贸区遇到了一些困难。2016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较上年下降了4.2%。当然下降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全球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大宗商品价格下等降。除此以外,也有很多国家将投资转向了东盟国家,这些国家以前是在中国投资的,而现在把工厂搬到东盟国家去了。这样一来,从中国输往东盟的产品自然就会受到影响。日本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2013年以来,日本对中国的投资每年以超过10%的比重递减。2015年减少了25%,2016年1至8月份减少了将近30%。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就是中国国内经济结构自身也在调整。
所以说,出于种种原因,中国与东盟这样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成功的区域合作案例,在近几年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尤其是在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大背景下,一些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比较复杂,像越南、菲律宾等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他们一直在加强与美国的双边安全合作。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这样的趋势在过去的七八年间表现得非常明显。
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的确加深了双方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的政治关系,政治合作也在加强。但是却也面临着后劲不足等客观挑战。
结合以上几个方面——中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资源,但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投资对象;中国的地区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国-东盟自贸区近几年遇到一些困难,贸易额出现了下降——可以看出,我们面临着很多现实的困难和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我们看到了新的地区、新的投资行业和领域,我们也将会致力于加强和新的伙伴的关系。当然,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削弱和旧有伙伴的关系。例如,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东南亚国家仍然是重要的战略支点,他们并没有被放弃,相反,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可能会因为“一带一路”的展开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动力。
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国际政治背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国际政治背景主要有两个:第一,2009年奥巴马当选总统后改变了反恐优先的战略,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希望通过安全和经济两个方面来挤压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再平衡”就是要“再平衡”中国,因为中国的影响力上升了,所以美国提出了“再平衡”。那们,美国是怎样“再平衡”的?就是从安全和经济两个方面对中国发挥作用的空间进行挤压,让东亚地区,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安全和经济上更多地依赖美国而不是中国。从安全上来讲,主要是加强双边的军事同盟关系。比如,奥巴马时期就提出,到2020年,美国海军力量的60%将部署到亚太地区。同时,美国也进一步加强了和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韩国、越南等国家的军事同盟关系或者军事合作关系。比如美国在澳大利亚的驻军规模将会达到2500人;鼓励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明确地把钓鱼岛海域列入《日美安保条约》的防卫范围;要在新加坡部署更多的濒海战斗舰、反潜侦察机;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等等。美国方面还在极力推动建立所谓的美日澳印四国集团,以进一步抵消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日本也是一个积极地鼓吹者,针对的就是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
在经济方面,2001年到2010年是中国地区经济影响力快速增长的10年,东盟国家在经济上越来越依赖于中国。所以美国认为,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因此提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试图通过TPP的建设达成一套门槛比较高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之所以说TPP的门槛相对比较高,是因为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政府采购、服务贸易的开放、环境保护、劳工、限制第三方仲裁机构、限制国家主权等方面提出了比较高的标准。这个标准也被美国认为是下一代经济合作协议的样板。所以奥巴马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来推动TPP谈判,并且最终于2015年达成了一个基本协定。TPP的提出主要有两个战略目标:第一就是削弱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减少中国对其他国家特别是东盟成员国的经济影响力;第二,把TPP作为全球样板,进一步限制、削弱中国的全球经济的影响力,通过这些规则的制定来限制中国影响力的展开。
所以,通过安全上、经济上两个方面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中国的地区影响力、地区发展前景将会受到很大的制约。从战略意义上来讲,这对中国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挤压。
而“一带一路”的展开,视野更远,包含的国家也更多。
当然,“一带一路”的建设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两条线,其他地区的国家也可以加入进来。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在经济与政治上相互联动,最终达成一个比较好的效果。基于现有的良好政治合作关系,中国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共同开展合作项目,最终推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夯实中国和这些国家的政治合作关系。中国也希望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为全球经济的发展、为全球治理提出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理念。这是一个新的目标,也是最难的目标
第二,现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比较强的反全球化思潮,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等很多发达国家在内,这些国家国内有比较多的利益群体,他们认为自己在全球化浪潮中是弱势群体,所以他们反对经济全球化,希望采取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反全球化、保守主义、孤立主义等思潮开始流行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提供了新型的理念、规则和合作的框架。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的展开,其本身是在全球化的基础上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涉及到政策沟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民心相通等各方各面,是一个全面的工程。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交通、铁路、电力、通讯设施的互联互通。一般来说,这些项目的前期投入会比较大,收回成本的周期也比较长,所以长期以来,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都不太愿意从事基础设施建设。但是中国不仅看到了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口,也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风险。而面对这些风险,中国方面提出,我们要坚持商业运作,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来做,一起商量,也就是共商;成果一起分享,也就是共享;一起建设,也就是共建。中国政府能够迎难而上,通过发挥自己的特长、自己的优势,为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巨大的帮助。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第二,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而不是着眼于中国“一家独大”。我们希望也欢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进来,一起进行“一带一路”的建设。
到目前为止,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先后与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50多份“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协议。在沿线20个国家已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对于中国来讲,“一带一路”的建设一定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在建设的过程中,大家互相学习,友好合作。不仅获得经济上的发展,也能够加深彼此的了解,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总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建设“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与现在国际社会普遍流行的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排外主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规则建设方面,比如中国倡议筹建的亚投行,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是不一样的。像世界银行,主要是被美国、日本所把持。在亚洲开发银行中,美国和日本所持有的份额都在15%左右。这些银行都是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的。他们在进行建设的时候,一方面尽量避开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即使是有一些援助、贷款,但也会附加很多的政治条件。
而中国在对外援助中,一直以来奉行的基本原则是平等互利,不附加政治条件。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一定是要充分地认识到相应的商业风险、政治风险、宗教风险、恐怖主义风险等,要着眼于当地国家的迫切需求、现实需求,考虑经济市场方面的要求,而不是提出苛刻的政治要求。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为什么能够受到周边国家热烈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在提出“一带一路”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达到经济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美国的战略挤压。从更高层次上来讲,中国要提出一套新型的国际关系理念,并最终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年多来,“一带一路”从无到有,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得到这么多国家的支持和参与,甚至在联合国大会的决议里也写入了有关“一带一路”的内容,这对于中国的经济外交、多边外交、周边外交、大国外交来讲,都具有全面的推动作用。、为什么要采取多边合作的框架进行“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宗教、社会、文化、地理、自然情况各不一样,所以存在的风险确实比较多,建设的难度也比较大。那么,中国为什么要采取多边合作的框架来进行“一带一路”建设呢?中国为什么不走特朗普的那种“一对一”的路子?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后,美国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并将重启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谈判。而且特朗普也明确表示,今后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将更多地从多边转向双边,也就是“一对一”地谈。比如美国退出TPP之后,跟日本可以“一对一”地谈。为什么要“一对一”地谈?因为在“一对一”的谈判中,大国优势就会非常明显。比如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单独谈,美国就有更多的办法迫使日本同意各种条件。但如果是一个多边协议,大国优势就被削弱了,因为必须得同时顾及其他成员国的意见。所以在多边框架下,大国的影响力会受到比较大的制约。
中国为什么要采取多边框架?为什么不采取双边框架?
一方面,这是现实的要求。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例,东盟是一个整体,是东盟成员国作为一个整体和中国谈,而不是中国和东盟成员国“一对一”地谈。只有这样,东盟国家才愿意和中国达成自贸区协议。如果说中国和泰国、印度尼西亚单独谈,他们肯定不乐意,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在国际合作中,多边的方式更受中小国家的欢迎。而大国为了表现自己的诚意,也往往愿意采取多边的方式。假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采取的是“一对一”的谈判方式,那么它的推进速度、力度反而会不如多边框架的方式。为什么?因为沿线国家会担心,觉得跟中国进行双边谈判,他们付出的、让步的会不会更多?而且还担心信息也不透明,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国和别的国家的最终谈判结果,害怕自己会吃亏。有了种种顾虑,这些国家就不太会积极地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但是,“一带一路”采取的是多边框架,这就给了沿线国家足够的信心、足够的发言权,中国相当于主动限制了自己的影响力,这反而能受到其他国家的欢迎。
另一方面,多边框架的效果比“一对一”的谈判要好。以工业园建设为例。在过去的三年中,中国与泰国合作开发了罗勇工业园,中国与白俄罗斯合作建设了中白工业园,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模仿,罗勇工业园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这样就形成了模仿示范效应,其他国家也愿意参与进来。
多边框架看起来达成协议很困难,但是它的成本更低,这为将来的贸易畅通、资金流通提供了更好的框架。一个多边协议的框架可能适用于几十个国家,但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去谈判,最终可能会造成一个非常复杂、混乱的局面。一旦货物流通起来,资金流通起来,技术流通起来,遇到的阻碍就特别多。而“一带一路”的多边合作框架,虽然在开始时期困难会多一些,达成协议难一些,但是从长期来看,它能有效地减少区域经济流动的成本,因为它有一套一以贯之的规划。现在,东亚地区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经济协议,非洲也是这样,而且不同的经济协议成员国互相重叠,同样的货物在这个国家要遵守这种规定,在另一个国家又要遵守另外一种规定,最终给经济要素的流动造成极大的困难。虽然表面上看他们达成了很多协议,但实际上经济一体化的水平并不高。
“一带一路”的建设应该是一个多边的、统一的规划,在这个多边平台下,可以建立一些普遍适用的规则。当然,特殊情况还要具体分析,但是一定要有统一的规则、统一的框架。在这些统一的规则、统一的框架下,不同的生产要素、经济要素能够自由流动,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长期来看,这是成本最低的一种做法,也是有助于中国树立自己的理念、规则的最好途径。
对于中国来讲,我们并没有希望成为全球经济规则的制定者,但是我们想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提出一些中国自己的理念,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进行实践,看看是否能够行得通,是否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果行得通、效果好,那么它就是一种具有多边意义的、普遍意义的规则。
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目标和问题。第一个方面,“一带一路”是通过共商、共建、共享进行建设的,在那些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帮助他们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发展。从长远来看,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巨大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谦虚和学习,毕竟作为一个新兴大国,我们对周边很多国家的语言、文化、社会、历史、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法律等都还不熟悉,所以会面临非常复杂、风险很高的状况。建设的好,对中国的外交是有巨大助力的;建设的不好,所带来的困难和风险也是不容小视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学会规避风险,不能简单求快,而是要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来,充分地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不能盲目地“走出去”。要坚持共建、共商、共享的原则,共同承担风险。通过一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海外建设,积累足够的知识、技术和经验教训。
第二个方面,在中国国内,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中国国内的贫富差距,减少各地区的发展差距,让相对落后的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得实惠、得发展。过去我们的开放,更多的是朝东开放,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而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要让中国国内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能够从中受益,减少国内发展的区域差距、贫富差距。
总的来说,最后我们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是“走出去”的风险管控;第二是“走出去”的同时要拉动国内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让这些地区受益更多。这两点是保障“一带一路”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