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赛 中国歌诗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文史知识
中国歌诗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杨赛
2006年4月,我去看望蒋凡老师。刚进门,蒋老师就对我说,你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同志刚把样书拿过来,送你一本。我接过一看,是《诗书薪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荣休纪念文丛(蒋凡卷)》1,书还没有完全干,开篇便是蒋老师的大作《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蒋老师沉潜问学,笔耕不辍,治学广泛,居然把音乐文学作为他教学生涯的收官之笔,对我触动很大。文中收录的10多首古曲谱,有些是蒋老师自谱的,有些是老先生们传给他的,早在4年前蒋老师到湖南师范大学做《中国音乐与文学》讲座时就曾传给我,看了十分亲切。2006年9月,我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后,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蒋老师和其他学界同仁便以发展中国音乐文学相嘱。
从2007年开始,我在上海音乐学院开设中国音乐文学课程,每期有50多位研究生选课,来自声歌系、音乐戏剧系、作曲系、音乐工程系、音乐学系和民乐系。郭建勋老师、曹旭老师都喜欢唱歌,我跟随他们学习过一段时间的古代文学,拟作过一些诗、词、文、赋,但要开设音乐文学课程,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此前,我在普通高校给学生讲过好几遍中国文学史,我想,中国音乐文学与中国文学史应该有区别。庄捃华在中国音乐学院开设了《音乐文学》课程,她说:“音乐文学乃指这样一种艺术:它以语言为工具,通过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它又肯有与音乐结合为声乐作品的可能,最终以歌唱的方式诉诸人们的听觉。”2朱谦之1935年写过《中国音乐文学史》,是一部没有声音的音乐文学史。
上海音乐学院本是由蔡元培与萧友梅于1927年共同创建的专门音乐院校,自建校之初,就十分重视音乐文学教育,先后聘请易韦斋和龙榆生开设过中国词 1羊列荣编:《诗书薪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荣休纪念文丛(蒋凡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2庄捃华:《音乐文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学课程3。后来,刘明澜开设了中国诗词音乐的课程,以古琴歌曲为线索,介绍了中国诗词音乐的发展脉络4。2007年,刘明澜老师指导过的学生李涛举办了《中国诗词音乐演唱会》,发行了《长相思——李涛中国诗词歌曲演唱专辑》5,出版了专著《中国诗词歌曲演唱研究》6。我想沿着上海音乐学院这个传统走下去,把音乐与文化很好的结合起来。中国音乐文学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唱中国歌,会唱中国歌,有中国歌可唱,它实际上包括中国音乐文学史,中国音乐文学作品分析,中国音乐文学创作三个部分。
一 唱中国歌
要唱中国歌,是周小燕先生一贯的主张:“一定要清楚,我们学习西洋声乐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到意大利、到法国、到德国学习西洋声乐,学习他们的科学发声,最终是要唱好中国作品。许多学生觉得自己是唱美声的,把意大利、法国、德国的声乐作品学得很认真,唱得很好。但是,唱中国作品反倒不像样。你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的歌唱家,你唱不好中国歌,那像话吗?说得过去吗?”7周先生要求学生在毕业演唱会上一定要唱几首中国歌。有学生跟我说,声歌系毕业演唱会的节目单里,中国艺术歌曲很少,唱来唱去也就那么几首,没什么新意,提不起兴趣,很难展示演唱者的风格,也体现不出中国声乐的水准。我说,这是很大的误解。中国是一个音乐大国,创造了世界上最悠久、最璀璨的音乐文化,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歌曲库,怎么会没有中国歌可唱呢?
中国具有悠久的歌诗传统。《左传·襄公十六年》即有“歌诗不类”的记载。《汉书·艺文志》著录歌诗28家314篇:周代雅歌诗、歌诗、谣歌诗、颂歌诗、声曲折,秦歌诗,吴、楚、汝南、燕、代、雁门、云中、陇西、邯郸、河间、齐郑、淮南、南郡、洛阳诸地歌诗,汉歌诗,或以人分,或以地分,或以内容分,错杂纷呈,多姿多彩。《吴越春秋》里记载了一首原始时期的《弹歌》,有人把它从民间采集来,命名为《斫竹歌》,编入《河阳山歌》集里。浙江省邵兴博物馆展示了《说苑》中提到的先秦歌曲《越人歌》,经谭盾重新谱曲,这首歌被用在电影《夜宴》中。《诗经》更是首首可吟、可诵、可唱,部分《诗经》的琴谱、3钱仁康:《龙榆生先生的音乐因缘》,《文教资料》1999 年第 5 期。4刘明澜:《中国古代诗词音乐》,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5李涛:《长相思——李涛中国诗词歌曲演唱专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6李涛:《中国诗词歌曲演唱研究》,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7周小燕口述 陈建彬整理:《周小燕教授谈声乐演唱与教学》,2011年打印本。瑟谱一直流传至今。据《汉书》记载,汉高祖、汉武帝、项羽都创作了歌曲。汉高祖刘邦还用四面楚歌占胜了项羽。项羽的《垓下歌》被梅兰芳和刘连荣用在京剧《霸王别姬》中。《魏氏乐谱》中有汉武帝的《秋风辞》和《白马歌》。司马相如的《凤求凰》、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都是有名的琴歌。刘明澜说:“秦的《诗经》与《楚辞》、汉魏六朝的乐府、唐代的声诗、元明清的曲,无一不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8《敦煌琵琶谱》、《琴适》、《梅庵琴谱》、《和文注音琴谱》、《白石道人歌曲》、《九宫大成》、《纳书楹曲》、《曲谱大成》、《魏氏乐谱》、《东皋琴谱》中有海量的中国歌曲。这些歌曲采用文字谱、减字谱、俗字谱、律吕字谱、宫商字谱、工尺谱等记谱,对音高、节拍等只作大致提示,有的甚至不记录。琴谱只记弦位和指法,由弹唱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演唱,打谱就更是一种再创作了。因此,今人要阅原谱唱词相当困难。9赵敏俐说:“将《诗经》、汉乐府、唐诗所传乐谱打出并加按语,供学习传唱,不独中文系师生受益,整个社会也会受益。”10
中国歌诗传统延绵不绝,吟诵成诗,唱和成诗,歌舞成诗,歌诗不离,古谱译介学散发着巨大的学术魅力,很多学者在这一领域屡有创获。杨荫浏主编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以《诗经》的章法考察《诗经》的曲式,很有启发意义。夏野等人曾译《风雅十二诗谱》,叶栋有《唐乐古谱译读》(2001),陈应时有《敦煌曲谱解释辩证》(2005)。自1975年起,英国剑桥大学的劳伦斯·毕铿带领旗下五位博士研究生投入了唐代古谱的解释与研究。通过中外学者两个多世纪的努力,复原唐代古乐逐渐成为可能。上海音乐学院先后召开了《东亚古谱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唐乐及东亚古谱学研讨会》(2008)和《唐代音乐专题学术研讨会——暨唐代古谱解释音乐会》(2009)。在两次唐代古谱解释音乐会上,艺术家们表演了20多首曲目,其中有一些就是声乐曲目。杨荫浏译17首白石道人歌曲,刘崇德有《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1998)、《中国古代曲谱大全》(2009)等,王正来译有《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译注》(2010)。当然,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做更多的工作,比如:以歌词考察曲式,以民间乐调推拟古调,以琴曲考察文人音乐,以古画、古塑像考察古乐舞,以古乐器 8刘明澜:《中国古代诗词音乐》,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页。9冯光钰:《中国古代音乐经典丛书序》,刘崇德:《古乐谱百首》,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10赵敏俐:《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考察配器,以乐制考察古代歌曲表演形式,以乐侓考察音高,以古乐论考察古乐理等等。
一个日益丰富的中国歌库正在向世界声乐艺术敞开大门,每一位中国歌唱家都有责任把中国歌曲唱响。
二 唱好中国歌
有学生对我说,中国歌曲的歌词和旋律都太简单了。我说,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桑塔·露琪亚》也简单,照样能唱响全世界。《楚辞》、《孟子》都载有一首《沧浪歌》,只有四句歌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歌确实不复杂。渔父婉劝心灰意冷的屈原:如果是太平盛世,朗朗乾坤,你自然可以戴上官帽,勤政爱民;若是沆瀣一气,贪污腐化,何不洗脚走人,选择归隐,还可保住卿卿性命。做官就像划桨,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渔父是一个重要的中国音乐文学意象,《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还唱到“白发渔樵,江渚上,笑看秋月春风”,这是一种多么旷达的人生境界啊。这短短的歌词,竟然包涵如此丰富的官场哲学与人生智慧。我说,中国的古诗词歌曲之所以几千年长盛不衰,不断有人传唱和翻唱,原因之一,就是它们的词意蕴丰富,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非一般流行歌曲和外国歌曲可比。
《东皋琴谱》载有《沧浪歌》曲谱,一字一音,旋律简单,我在比利时根特大学教外国学生唱,他们一两遍就唱会了。我告诉他们,这是一个渔夫在划船的时候唱的,应该把划船的节奏、力度和情态唱出来。我再告诉他们,渔夫的歌声是通过水传播到听者的耳朵里的,应该把歌声在水上传播的情态唱出来。我又告诉他们,渔夫越划越远,声音越唱越轻,越唱越空灵,越唱越逍遥缥缈。几个回合下来,洋学生们意识到,要把这首歌的内涵很好地表现出来,还是很有难度的。不过,唱古诗显然比背古诗有趣多了,比利时的学生们兴味盎然,乐此不疲,请我教了10多首歌中国诗词歌曲,课后还找我要了很多歌谱回去自己练。安海曼教授告诉我,比利时大学生经常在耳朵上挂着麦克风,喜欢听欧美、日韩流行歌曲,基本不听中国歌曲。中国歌曲要全球传播,还有很大空间,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柳宗元的《渔翁》,也是一首很有名的琴歌,叫《极乐吟》。一看歌名就知道,它的旋律是在吟诵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吟诵与声调密切相关。周小燕先生说:“怎么才能唱好中国歌,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用西洋的发声方法结合中国的语言特点。那到底怎么结合?大家研究得不够,在结合中国的语言方面还要下功夫。”111963年,杨荫浏到中央音乐学院开设音韵学课程,就着重讲授了中华民族音乐与汉族语言的关系12。
我不想花过多时间和精力跟学生讲诗词的平仄问题。我要求他们用各自的方言朗读诗词,而且尽量将长字音拖长去吟诵。一开始,还有学生难为情,因为他们刚上过正音课,老师根据普通话的要求严格校正他们的发音。我说,要是不习惯,你们可以在吟诵的开头加一个衬词,以便进入方言的语音环境,然后在你认为有必要的地方加一个最常见的方言衬词,让吟诵更有音乐性一些。我示范了自己从洞庭湖垸区一位80多岁的礼生杨河森那里采集来的挽歌《薤上露》:“薤上露,露嘞易晞,薤嘞露明朝又嘞忽聚,人嘞生一去几嘞时归。黄嘞泉鬼魄相嘞催促,世嘞事繁华一嘞旦的休。叹嘞人生,谁嘞能在世与嘞天齐,谁嘞能在世与嘞天齐。”我用湘北方言的语音语调,再加上衬词,很随意地就唱出来了。这样唱歌,根本就不需要记谱。我又示范了同样采自杨河森的《蒿里歌》、《踏踏歌》。这样的歌曲在中国民间还有很多。我到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村落里去采风,80多岁的蓝陈契告诉我:她没上过学,只字不识,小时候没饭吃,肚子饿,妈妈就给她唱歌,哄她睡觉,她从妈妈那里学了2000多首山歌。畲族人唱山歌时,不时加入“哩啰”衬词。我想,“嘞”和“哩啰”,大概就相当于《楚辞》里的“兮”吧。中国山歌、吟诵调、文人调的旋律是由歌词的语音和声调决定的。而一个汉字的音调至少有两个以上,一字一音,实际上是一字一个基本音高,多个声调变化,古人把这个现象叫声曲折。今天我们用普通话来读歌诗,唱歌诗,字的声调被简化、标准化了,音乐性也就减弱了。如果我们把方言中丰富的语音语调变化加上去,旋律就会变得复杂起来、动听起来。龙榆生说:“唐宋词是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紧密结合的特种艺术形式,与戏曲有着不解之缘,若不从词乐入手,词的体制、律调、作法等许多问题将很难深入展开,甚至难以入门。”13 各地方言不同,唱腔也有区别。陈钟凡曾以皮黄腔为例说:“先现在人唱西皮《探母》坐宫的快板“好一个贤公主”以下各段,其咬字多用湖北音,没有一 11周小燕口述 陈建彬整理:《周小燕教授谈声乐演唱与教学》,2011年打印本。12杨荫浏:《语言与音乐学初探》,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13刘明澜:《中国古代诗词音乐》,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页。个字用陕甘音,或是陕甘的旧调,经湖北人采用的吧?” 14于会泳说:“腔词关系,是指在统一的内容范围内,唱腔自行规律与唱词自行规律的结合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在音调、节奏、结构等方面,因而又分为腔词音调关系、腔词节奏关系和腔词结构关系三个方面”15。中国自古以来方言繁多,秦统一了文字却没有统一语音,吴、楚、燕、赵,方言各不相同,再加之中华大地上两千年来人口南北迁徙、交流大融合,风移俗易,没有止时,语音语调变化无穷无尽,腔词关系是中国音乐的难题。
音高、节奏、轻重、断连往往还与词意有关系。如李白《关山月》,《梅庵琴谱》载有夏一峰传谱。“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旋律由低向高,空间由低到高,描绘了战士孤零零地守在边关,看到明月从天山升起,直上云海之间的情景。“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旋律由高及低,空间由远及近,玉门关外荒野寥廓,长风吹过,战士感到异常清冷。这两句描绘的都是实景,空间收放自如。“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旋律忽上忽下,虚幻摇曳,虚构了战士想象中的古战场。“由来征战地,不见几人还”旋律由高及低,推人及己,唱起来让人倍感凄凉。“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旋律由高及低,由表及里,由清朗而转沉闷,对比鲜明。“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夜”和“叹息”用切分音,似断非断,似连非连,长夜漫漫,叹息不止,战士满怀愤懑与无奈。
周小燕先生要求学生把中国歌唱好,唱得“像样”。什么是“像样”呢?那就是要唱出中国歌曲的特点,要唱有文化的歌,要把歌唱得有文化,要把文与乐结合起来。洛地说:“但愿有日,我国:‘文’界亦习乐听戏;‘乐’界谙音韵爱曲唱;‘戏’界并通文知律;我国民族文艺非但‘振兴’有望,且将不断地‘螺旋氏上升’,在各个时期会有其新的进展。”16
我在课堂上把一些中国经典歌曲都挑出来,让声乐专业的同学演唱,让钢琴、古琴、民族器乐专业的同学伴奏,让音乐学专业的同学评论。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中华民族声乐的发展建立在丰厚的歌诗传统基础上,唱出中国歌曲的韵味,唱得有模有样。
14陈钟凡:《中国音乐文学史序》,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15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油印本,编辑校对:任珂、陈应时、沈庭康,第1页。16洛地:《词乐曲唱》。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页。
三 有中国歌可唱
作曲系的学生问我,能不能为古代歌诗重新谱曲。我说,我们可以用西方声乐技术唱古歌诗,当然也可以用现代作曲技术为古歌诗重新谱曲。古代一首歌诗,往往有多种琴谱,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谱曲。何占豪谱曲的《别亦难》、苏越谱曲的《月满西楼》都广为传唱。要把旋律与词意,语音结合起来。陈钟凡说:“过去的文学虽与音乐有密切关系,其历史如是长久,今后的文学必脱离音乐而谋独立。以文人能兼明乐理的无多,随意取到乐谱,不识其中所表的情绪如何,即依谱制词,这种办法实在是难能而不可贵。若古代音乐仅存调名,并谱也不可得,仅依四声清浊,按格填字,尤为滑稽可笑。这类文学只能之为冒牌的赝品,绝不能名为音乐的文学,如果今后文人有志于创作歌剧,竟不管合乐与否,大胆的制作,如果系不朽之作,自有音乐家为你制谱,绝不致任它淹没。而我国所有乐器,现在与西洋新乐比较,实在相形见绌,无可讳言。乐谱也没有西洋那样完备。音乐自身已经发生根本问题,这尤非受长期专门训练,不能勉强从事。故我们谈文学史的人只谈过去的事实,不必预测,谈文学的人也只好专谈文学,不必兼顾音乐。将来的音乐的文学——歌剧,这种作品,必须音乐家与文学家合作方能产生,绝不是文人所能包办的。”
我们也可以从古歌诗取意,用白话文写作新歌体,重新谱曲,这也上海音乐学院的传统。钱仁康回忆说:龙榆生在音专任教期间,为作曲家写作适于谱曲的新体歌词,用力甚勤。经作曲家谱写成声乐作品的新体诗歌,除了《过闸北旧居》和《玫瑰三愿》外,还有李惟宁作曲的《秋之礼赞》、《逍遥游》和《嘉礼乐章》,1934 年,龙榆生总结写作新体歌词的经验,撰成《从旧体歌词之声韵组织推测新体乐歌应取之途径》一文,发表在音乐艺文社编的《音乐杂志》上。廖辅叔教授称此文“是易韦斋、龙榆生、韦翰章或者还包括叶恭绰在内的关于新体歌词的创作方向的纲领性文件” 18。龙榆生很注意新体歌词的创作,提倡突破旧诗词的格律,用通俗易懂的诗歌语言、平仄通协、适于谱曲的自由长短句写作歌词。他写过《山桃》、《苦雨》、《宿秀峰寺》、《病起移居真如》、《好春光》、《眠
17陈钟凡:《中国音乐文学史序》,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193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18钱仁康:《龙榆生先生的音乐因缘》,《文教资料》1999 年第 5 期。歌》、《赶快去吧》、《蛙语》、《喜新晴》、《采风录》和《蒙蒙薄雾》等新体诗歌。19
2010年8月,我与音乐戏剧系李涛副教授、音乐工程系李嘉副教授、作曲系姜之国副教授共同拟定了一个合作计划,推出风雅中国《诗经》写意系列艺术歌曲创作计划,包括10首:《关关睢鸠》、《击鼓其镗》、《采采卷耳》、《南有乔木》、《静女其姝》、《伯兮朅兮》、《青青子衿》、《蒹葭苍苍》、《桃之夭夭》、《采薇采薇》。
我承担作词任务,以《诗经》立意,运用现代音乐文学基本理念。尽量在歌词中尽量表现现代白话文的声、情、意、韵。我相信每一个汉字都长在五千年延绵不绝的中国文化里,每一首歌词都要长在中国文化里,长在中国乡土里,长在词作者的生命里。作曲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姜之国副教授领衔,吸收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优秀硕士生、本科生,曲谱以中华民族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为基本素材,以现代作曲理论和技术为依据。编曲、录音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李嘉副教授领衔,利用了音乐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声乐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戏李涛副教授领衔,吸收了近年来在国内外声乐赛事中脱颖而出的声乐系硕士生、本科生。2012年8月,我在德国纽伦堡-埃尔朗根孔子学院开了《风雅中国讲唱会》,介绍了这个计划20。风雅中国《诗经》写意系列艺术歌曲创作计划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创制新中国经典,弘扬新时代下的中国精神,实践中国音乐界80年来提倡中华乐派理论,打造中国音乐文学的创新高地。
2011年12月初,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举办了“全国艺术院校人文创新教育专题研讨会”,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合作表演了10多首古典,向全国的同行展示了音乐文学的教学成果。我特地请蒋凡老师来给大家做讲座。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郭绍虞、朱东润教授三个一条龙的治学方法:文史哲一条龙,文学与语言一条龙,文学与艺术一条龙。延续中国音乐文学的教学传统,培养中国音乐文学专门人才,成了大家共同的使命。
(原载《文史知识·诗词中国》2012年第1期)19钱仁康:《龙榆生先生的音乐因缘》,《文教资料》1999 年第 5 期。20杨赛:《我在孔子学院唱古诗》,《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8月1日第7版。21蒋凡:《漫谈读书与治学》,《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第二篇:新世界葡萄酒 继承与创新中的品酒之乐
新世界葡萄酒 继承与创新中的品酒之乐
传统总是让我们又敬又畏。面对上百年技艺传承所创造的葡萄酒,我们肃然起劲,俨然在欣赏一件艺术品。而近些年一些非传统葡萄酒产区的崛起,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葡萄酒品鉴的另一面:清新自然,乐趣十足。
新世界葡萄酒是相对于旧世界葡萄酒而言,指加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进入葡萄酒酿造行业时间不长的国家。最大的区别就是旧世界的酒一般趋于传统的酿造工艺,新世界以现代技术酿造,注重葡萄酒的香醇,果香更重一点。
不了解葡萄酒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选择喝法国葡萄酒等旧世界的酒;略懂葡萄酒后,他们就会扩大选择范围,改喝新世界的葡萄酒,同时学着去欣赏果香味、感受酸甜平衡度;等到新世界的葡萄酒也喝多了,品鉴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又会回到旧世界来。“旧世界的葡萄酒口感层次更丰富,例如勃艮第的葡萄酒非常优雅,不光有果香,还有矿物质等等其他复杂的味道。”他接触过的很多葡萄酒消费者,都有这样的成长过程,“而现在的中国,大部分的品酒爱好者正是处于第二个阶段,不断涌入的新世界葡萄酒带来更多崭新的体验,也更能激发起饮酒者的好奇心。”
走进大洋洲,在西澳大利亚,感受玛格丽特河产区广袤粗犷造就出的曼达岬(Cape Mentelle)葡萄酒的无二精致;在新西兰马尔波罗云雾之湾(Cloudy Bay)品味世界级的纯净与芬芳。移步美洲大陆,在阿根廷的台阶(Terrazas),细品来自安第斯山脉的非凡佳酿;在智利的拉博丝特(Casa Lapostolle),感受智利优良土壤以及法国精湛酿酒技术的完美结合。
每一个酒庄都有一个令人沉醉的故事,每一次品尝,都像是一次隽永绵长的时间旅行,感受堪称精华的酿酒工艺,品味酿酒师们对于细节的执著和坚持。
作为首先扎根于马尔波罗的5个葡萄园之一的酒园,云雾之湾已经是公认的新西兰苏维浓白葡萄酒酿制的基准,而且根据其在全球范围内苏维浓白葡萄酒记录上的优异表现来看,这一地位正在不断的扩大和得到巩固。云雾之湾得名于威佬河谷(the Wairau Valley)最东端的由库克船长(Captain Cook)命名的海湾,所以得名“云雾之湾”主要种植白苏维浓葡萄,夏多内葡萄和黑皮诺葡萄。
在西班牙语中“TERRAZAS”的意思是“台阶”,酒庄起名“台阶”,意思是如阶梯般的梯田向西边的安第斯山脉逐渐延伸,由此带来的微气候能够让酿酒师根据不同的葡萄品种选择最理想的气候条件。对台阶酒庄而言,品质始于葡萄园。自从17世纪以来,门多萨就是阿根廷的葡萄酒生产中心。在门多萨一共有681座酒庄,平均产量为1240万公升(全阿根廷产量的80%)。门多萨属于大陆性气候,海拔高度决定着葡萄酒的芬芳、质地及风味。不同的海拔产生凉爽的微气候对不同的葡萄品种产生了积极地影响。有能力出产高品质的品种葡萄酒章显个性,持有的馥郁的水果风味。
位于西澳大利亚西南角的玛格丽特河谷,被誉为是世界最为远端、特色最为鲜明的葡萄酒产区,其森林由印度洋所环绕,曼达岬葡萄庄园就座落于此,本内苏维浓红葡萄酒被认为可媲美法国Bodeaux区产酒。主要种植品种包括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赛美蓉(Semillon);长相思(Sauvignon Blanc)及部分西拉(Shiraz);增芳德(Zinfandel);美乐(Merlot)和霞多丽(Chardonnay),最近又增加了维欧尼(Viognier);玛珊(Marsanne)等几个品种。
玛尼埃·拉博丝特家族创立并且拥有全球著名的力娇酒——柑曼怡,该家族在烈酒和力娇酒市场颇有建树。同时玛尼埃拉博丝特家族几代人对于静态葡萄酒的追求也从未停下过脚步。
1993年,由家族第六代传人, 亚历山德拉·玛尼埃·拉博丝特在智利创建了一座独特的法式酒庄。葡萄园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圈:人类、葡萄树、土壤、昆虫、花草等在这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生态体系中相互呼应,酿造出的葡萄酒体现出特有的风土与平衡。文章来源:奔富407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知识与能力齐飞,传统共创新一色》
知识与能力齐飞,传统共创新一色江西金太阳教育科学研究所 乐金才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政治试题第39题赏析 2011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全国卷和各省市单独命制的高考试题也新鲜出炉。本人通过对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政治试题的分析发现,该套试题很好地贯彻了考试大纲“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试题在保持连续稳定的同时,又注重了改革创新;试题既重点考查了主干知识,也注重对解题能力和学科综合素质的考查。这一特点在该卷第39题中得到了特别明显的体现。欣喜之余,突然联想到了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佳句,于是将其移花接木、牵强附会过来,就成了“知识与能力齐飞,传统共创新一色”。细想起来,我认为该题的呈现特点竟然与此句高度吻合。不敢独享,邀您共赏。【高考真题】
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出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10分)【答案】妈祖文化影响广大华人、华侨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4分)丰富其精神生活,满足其精神需要。(4分)促进了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2分)(2)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12分)【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但具有相对独立性。(4分)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同时又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4分)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4分)(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4分)【答案】挖掘妈祖文化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思想道德建设;(1分)发挥妈祖文化的凝聚作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1分)扩大妈祖文化的影响,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1分)赋予妈祖文化新的时代内容,更好地发挥其精神纽带作用。(1分)【名题赏析】高考试题的命制必须完整涵盖立意、情境、设问三大要素。而该题从知识、能力、传统、创新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命制要求。
一、考查知识 纵观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在突出“能力至上”原则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对基础知识尤其是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本题借助妈祖文化,考查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等主干知识。从宏观来说,整个《文化生活》都是在讲文化的作用,本题是从狭义上论述妈祖文化的作用。按照教材的顺序,第(1)问的答题要点是: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文化丰富精神生活;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第(2)问属于历史唯物主义,是运用这部分最基本的知识分析说明问题。高考试题的终极目标都是对能力的考查,但都是建立在考查主干知识的基础之上。如果考生基础的主干知识不够扎实,将很难得出正确答案。
二、落实能力 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秉承的基本原则就是“能力至上”,这一原则贯穿了试卷中的所有试题,每道试题都呈现出考试大纲对考生提出的四个方面能力要求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求分析妈祖文化对人的作用,须根据材料中“弘扬妈祖信俗蕴含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精神纽带”的有效信息,调动文化对人的影响、各民族对中华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知识分析原因。第(2)问要求根据设问“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可从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反作用等方面分析出妈祖文化绵延不绝、不断发展的原因。第(3)问要求依据第(1)问解读的信息,调动文化生活中文化的传承、文化交流的基本知识,提出具体建议。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考考纲中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能力至上”的原则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继承传统 本题依然沿传统的命题方式即以“背景材料”的方式命制,题型与设问也符合近几年高考的一贯命题模式。第(1)问属于原因类的问答题,回答原因往往可以按照从小到大,从理论到实践,或从教材的前与后等顺序来回答。首先要读懂题干材料的关键词和中心意思:妈祖---“海上女神”---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建庙祭祀---走向世界---到湄洲来祭祀妈祖---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第(2)问依然属于原因类的问答题,而且设有限定词“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只要答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此基础上,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还体现在社会意识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存在,在本题中就是妈祖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四、体现创新 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政治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试卷的背景材料很新颖,在平时训练中很少遇到,对考生而言就是新材料。本题第(3)小题“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命题角度很新颖,采取了开放式命题,明显充满探究性、体验性,重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该问的答案是开放的,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我们可以从纵向来讲,包括挖掘妈祖文化蕴涵的传统美德,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也可以从横向来讲,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等等。有利于学生提高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体现出高考对人才选拔的不拘一格。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虽然2011年新课标高考政治试题在选择题部分没有设臵《文化生活》的题目,在非选择题第39题中的命制了两问,不甚符合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不利于指导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但是瑕不掩瑜,就本题而言,笔者认为总体上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视,体现了新课改的方向,突出了“能力至上”的原则,试题材料信息新颖,命题角度新颖,不偏不怪,能较好地考查考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呈现出“知识与能力齐飞,传统共创新一色”的特点,是一道考查学生能力的好试题。
第四篇:现当代文学传统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继承与批判
现当代文学传统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继承与批判
摘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其中有许多作品都处在一个重新定位的阶段。中学语文教师既要不断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优秀教学实践经验,又要批判一些旧有的不符合历史与客观事实的理论观点,把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讲授推到最新的前沿。
关键词:传统 文学作品 语文教学 继承 批判
据不完全统计,现当代文学作品占中学语文课本的50%以上。尽管人教社对中学课本内容进行了多次实验性的修改,但仍保留 了大量的现当代文学传统作品,并新添了部分篇目。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原因,许多现当代文学传统作品大都处在一个重新定位的阶段。随着文艺理论的解放与发展,随着人文环境的不断开拓与创新,一些作家与作品被重新推上了评论台。所以,面对着大量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讲授,中学语文教师应该首先具备正确的教学观念,既要不断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优秀教学实践经验,又要批判一些不符合历史与客观事实的理论观点,把现当代文学传统作品的讲授推到最新的前沿。
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在辛勤地阅读、理解、讲授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智慧,但是由于现当代文学传统作品处于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近距离的观察与评论使许多作品缺乏了客观的论证,加之几十年的对文化、对历史的扭曲的时代,许多评论与理解都受到了歪曲的影响。所以,在讲授中,教师就不能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地复述着统一的
流行的对作品的结论和解释,更不能完全依照传统的教学参考。面对许多处在重新定位的作品,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不受单一的认识论所拘囿,在教学参考和大量评论的基础之上,必须以作品本身为最重要依据,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例如:鲁迅的作品《祝福》,过去有的教科书将鲁四老爷定为杀害祥林嫂的罪魁,这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怎么办?假如师生一起抛开陈见,埋头作品中有关鲁四老爷态度句段的描写,细读深思,便会发现,表明鲁四老爷对祥林嫂态度的不过这样几处:祥林嫂被婆家抢走后的愤然;祥林嫂丧夫失子后重来鲁家,接受时的勉强;通过四婶实施的防止祥林嫂接触祭品的提醒和告戒;祥林嫂祝福之前死后的诅咒。而仅仅凭“这点”就给鲁四老爷定罪显然证据不足。其中的某些点反而倒可以作为他同情善意的佐证。确实,相比于祥林嫂婆家人的自私、歹毒和凶残,相比于生活在祥林嫂周围的那一群与之身份地位相近相类的鲁镇人的冷漠、无聊和麻木,不顾祥林嫂灾星般的克夫命运,两度收留而且能够信守雇佣的诺言,算清其工钱的鲁四老爷,似乎也并非一无可取之处。轻易地定性他为“刽子手”,恰恰推卸了当时社会制度、社会环境这样一个大背景的罪责。
语文教师在辛勤的阅读、理解、讲授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智慧。同时他们还要担负着熏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任务,但无论如何不能以牺牲客观事实为代价。
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而这些经验无疑仍会在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所以,在
正确观念的指导之下,我们还是要不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态度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下面试借鉴几例加以阐释:
1.捕捉特征 以情释文
──《春》的艺术体味
《春》中作者采用分述的结构方式,捕捉了许多具有特征的事物进行了细致地描绘。抓住了这些特征也就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写春草,作者抓住草的特征──有活力、嫩绿,用“偷偷地”写出了小草在春的促发下,不声不响地生长并“钻”而破土的动态形象。“嫩嫩的”写草的质地,“绿绿的”写草的色泽及草的可爱,使大自然充满了生气。写春花,作者选取的是最能显示春天特色的几种花: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火、霞、雪比喻桃、杏、梨三种花的鲜明色彩,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又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拟人手法,写出桃花、杏花、梨花争奇斗艳、繁荣茂盛的姿态。写春风春雨,作者抓住春风春雨的特征,穿插着对小鸟、牧童、农人的描绘,借景抒情,赞叹春天里细雨轻风、鸟语花香的宁静境界,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而写春雨,既不像黄梅雨那样缠绵使人烦腻,也不像秋雨那样瑟瑟让人感到凄凉,更不像盛夏暴雨那样凶猛叫人害怕,而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作者抓住了春雨柔性的特征,再加上“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劳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一副宁静平和的江南春雨图呈现在眼前。《春》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这种特征就决定了
讲课的风格必须以情动人。教师读出抑扬有致的语调,读出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抒情节奏,才能烘托出作者赞美春天的感情。教师入情才能传情,这就是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给我们的启发。
2.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
——《荷花淀》开头的引领
《荷花淀》的开头:“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段文字从内容上看,写的是水生嫂月夜在小院里编席。事情虽然很简单,但却蕴藏着丰富的美。普通的农家小院在初升融融的月色下,“凉爽”“干净”。这就是朴实、清雅、幽静的境界美。水生嫂“坐”着,“手指上缠绞着柔滑的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就编好了一大片。技能的精熟、动作的灵巧,这就是人生形象的动态美。环境如画、劳动似诗,在这样宁静的月夜,热爱生活的人在夜以继日地劳动着、创造着。这样的女性虽然我们没有看清她的面庞,但她身上所散发出的美,是足以动人心魄的。美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熏陶。学会了审美也就在阅读中学会了把握作品的实质。
把握了开头,下面的妇女们送夫参军、白洋淀嬉水开怀、以及歪打正着的诱敌深入就都具有了美的色彩。她们的讪笑,其实是暗含着夸奖丈夫的由衷喜悦;别离的感伤背后,有着为丈夫的行动感到的自
豪;表面的埋怨,表现了为爱着丈夫而不甘落后于丈夫的自尊。这样,她们识大体顾大局、爱丈夫更爱家乡的心灵就更折射出了美的光彩。而小说融诗歌、散文的特点为一体的散文诗式的独特风格也就在这一审美之中体现出来。
3.揣摩语言 解释概念
——《拿来主义》的重点把握
本单元以揣摩语言为训练重点,学会揣摩语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拿来主义》以其特殊的杂文笔法,在本单元各课的语言中独具一格,思想性、时代感都很强,感情色彩鲜明。教学中应对“拿来主义”及相关概念、对比喻语言的本义、对讽刺语言的效果,在品读、揣摩中加深理解。
首先理解“拿来主义”、“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以及“抛来”、“送去”诸概念的关系。“占有”和“挑选”是拿来主义的精髓。阐述此种道理时,鲁迅巧设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在对讽刺语言的揣摩中让学生了解鲁迅辛辣的笔触和风格,更要让学生在笑过之后感悟鲁迅无情的战斗精神。
诸如此类的教学经验都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虽然这只是沧海中的一粟,但它们无疑仍会在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起着积极的推动教学的作用。
面对着受到歪曲和影响的评论与理解,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重新更正不合理的观点。中学生知识经验少,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个人又处在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阶段,中学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教学不仅熏
陶他们的文学素养,还担负着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大责任。那些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教学观点将毫无疑问地影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同样,我们试举几例加以阐释。
1.《七根火柴》的教学质疑
此文以“七根火柴”为题,以大量篇幅描绘了卢进勇孤单艰难地行进在草地的感受与需求:寒冷、潮湿、饥饿、连有一堆火也成了“妄想”;这些都衬托出“火”在当时的可贵与需求之紧迫,由此,更表明对引火之物“火柴”的渴求。接着无名战士出场,小说通过对其虚弱到垂危的描述进一步表现对“火”的需求的迫切与重要,以至使卢进勇产生出“要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的想法。就在这样盘马弯弓式的反复铺垫下,“七根火柴”展现在人们面前,“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一共只有七根”,无名战士珍重地“数”给卢进勇,使卢进勇顿时心里燃起了希望之火。然而,无名战士却出人意料地阻止了卢使用火柴,同时庄严地指出:“这是,大家的”,并要求将这七根火柴“带给”大家。由此,为这一人物的塑造描画出最完美、最辉煌的一笔。
然而,在高扬英雄人物光辉形象的同时,对作品的质疑却依然无法消除:面对着垂危的生命,无名战士为什么不用一根火柴挽救自己的生命?而保存了自己的生命就是保留了革命的斗志;面对着茫茫的草地,无名战士已经是个掉队的成员,他怎么就知道后面一定还会有比他掉的更远的战士跟上来?如果没有人来,而这个无名战士又不肯用它挽救自己,那这七根火柴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吗?
无疑,作者受到了当时时代的影响:描写战争,并通过战争的胜利来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成为当时文学创作中最富有生气的部分;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就成为当时创作的固定的审美模式,它强调的是战争的最终胜利意义,而将过程的意义完全溶解到了最后的结果中去。这样,个体的生命价值就被溶解到了集体的胜利中去。因此,无名战士是绝不能使用火柴的,因为那是极端利己主义的表现。但同时,英雄人物也不会轻易死去,即使是非死不可的时候,也必须要用更大的胜利场面去冲淡它的悲剧气氛:果然,无名战士牺牲了,但是,是火柴,点燃了“一簇簇的篝火,”引来了火畔战士们的“谈笑”,湿衣服被烤干时的“雾气”,洋瓷碗里的“咝—咝”声……英雄的牺牲没有引起传统悲剧中的恐惧效果,而是以道德价值的认识取代了生命本体的价值认识。这样,大量的普通的个体命运和生命价值就被忽略了,而突现的着重是战争中的群体风貌和整体意义。
作者将二万五千里长征作为诗意的东西美化了,并消解了战争文学的悲剧美学效果。
2.《雷雨》思想感情的再认识
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在选编《雷雨》进入高中教材时,为了达到引导学生接受符合时代主流思潮的那一部分思想目的,对剧作的思想作了片面的解释,他们认为:周朴圆和鲁家母子之间的矛盾冲突说到底是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它暴露的是30年代以周朴圆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虚伪、狠毒、腐败和日趋没落,也描写了工人阶级的反抗精神和被欺压的劳动妇女的不幸遭遇。
其中最尖锐最激烈的反映了本质的矛盾冲突为两对:一是周朴圆与侍萍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是周朴圆与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作品通过这两组主要的矛盾冲突,将周朴圆的虚伪和狠毒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同时对鲁大海的斗争精神加以赞扬,并对鲁侍萍的不幸寄以同情。
按照这样的教学参考,依据传统的评论,多年来就造成了许多教师的误教和学生的误学。周朴圆当然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思想的反动资本家的典型。其“残忍、冷酷、自私而又虚伪”的反对本质是无庸置疑的。于是“凌辱”侍萍并“始乱终弃”似乎也是必然了。但是,这种简单化、公式化的推理,只能是以阶级性掩盖了人性的时代的产物,用人性否定阶级性是错误的,只承认阶级性而不承认人性也同样是错误的。
但是多年以来许多教科书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此剧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的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现实。其实曹禺先生在创作时,并没有意识到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他关注的无非是“人”这个个体生命在茫茫宇宙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存困惑与挣扎,以及对宇宙空间压抑着人的本性,而人又不可能把握其命运的无可奈何的叹息。早在1935年曹禺就在《〈雷雨〉的写作》一文中明确声明:《雷雨》是“一首诗”,而不是“社会问题剧”。既然是一首诗,就要追求诗一般的意蕴。因此他希望他的读者、观众能和他一样“攀上高山之巅,仔仔细细地望穿、判断这些叫做人的东西是美是丑,究竟有怎样复杂的个性和灵魂。”所以,在戏剧的结尾,作家极力要将这些尘世中的不能自拔的可怜人置身于人们的悲悯的
俯视中,在惊心动魄的毁灭中领略那一份类似于“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式的悲凉,进而达到对生命的理性的审视和超越。显然这才是《雷雨》给我们提供的思考。
3.诗歌教学的滞后:
全方位的改革诗歌教学,激发学生赏析乃至创作诗歌的兴趣已经成为教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诗歌教学的滞后,致使中国社会失去了与其思想、经济发展同步的审美机遇。这是诗歌教育自我封闭的一种重现。另外,教科书对文学作品的遴选实际上一直有一种倾向,就是重思想教育,轻艺术质地。然而何谓作品的思想性?一些批评者认为:难道还包括那些几十年毫无改观的假大空腔调和粉饰太平之作吗?也包括那些在百花凋零、饿殍遍野中仍然高唱“祖国的笑容这样美”的作品吗?在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数以千计的同胞无疾而终的年头,祖国怎么还会有笑容?还有,《周总理,你在哪里》,可以算是以思想取胜了,可是艺术成色究竟如何呢?其艺术构思到底有几个创意?如果每个中学生都被教导得认为诗歌就是《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就是《雷峰之歌》,那么现代诗将会断子绝孙。甚至有的评论者认为,藏克家的《有的人》,基本上是空洞的议论,而《回延安》基本上是一种喃喃自语,诗意不足,那么诗歌教学究竟是以反映“革命精神”为着眼点,还是以“艺术至上”为出发点。这在以中国少年为对象的中学教材里的确是一个值得再探讨的问题。
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从四十年代初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中寻找诗情画意,四五十个孩子道貌岸然地齐诵藏克家的《有的人》,还要几十
遍地抄写贺敬之的不符事实的“桂林山水”。这就是我们的教科书,口号式的短句,耶稣化的语气,四书五经般的面孔,一颗又一颗童心永远要被照本宣科的声音覆盖,被酸溜溜的大话假话腐蚀着。
所以,面对着这样的教科书,诗歌教材改革已迫在眉睫。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规定:“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要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才是中学语文选材和教学的方向。
《再别康桥》、《我是一条小河》、《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等的入选,已初露了人教社对诗歌教学改革重视的端倪。
本文从不同的方面选取了不同体裁的几个作品来阐释,无非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也说明现当代文学传统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面临改革任务的重大。如果不用继承与批判的思想来指导教学,无疑要影响中学语文的学习与发展。这是中学语文教师和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人员都应该格外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