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都江堰新经济新突破三大产业园区重塑绿色发展经济地理
都江堰新经济新突破三大产业园区重塑绿色发展经济地理
成都发展新经济中重点发展的绿色经济,是以促进经济与环境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拥有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都江堰,在推进新经济发展中创新破题。近日,都江堰市正式全面启动了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滨江新区文化娱乐集聚区、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三大产业园区(集聚区)建设。三大园区的启动建设,将为都江堰推进新经济发展和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名城,注入绿色发展新动能。
启动三大产业园区建设 机构人员配备到位
在园区建设推进会上,都江堰市宣布了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滨江新区文化娱乐集聚区推进办公室、四川都江堰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三大产业园区(集聚区)机构设置、职能职责、人员配置等有关事项。”建设专业化、集群化的产业园区,对于都江堰市推进新经济发展、重塑经济地理、提升产业层次、优化城乡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都江堰市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三大产业园区建设中,该市坚持以园区建设重塑经济地理、促进产业振兴、提升城乡品质;充分把握园区建设的开发原则,始终突出特色品牌的开发原则,始终突出自我成长的开发原则,始终突出产城融合的开发原则,把园区建设成为空间融合、功能复合、产业集聚、生态宜居的产业新城;充分把握园区建设的关键重点,紧紧抓住项目投资这个核心,做到精准招引、快速建设、刚性管理,紧紧抓住要素供给这个支撑,提升人力资源要素质量、土地供给效率、政策供给精度,紧紧抓住效能提升这个关键,提升专业化工作能力,建立现代科学的管理机制,发扬务实担当的工作作风。
三大产业园区(集聚区)的机构和人员已经配备到位。与此同时,都江堰市印发了《关于调整优化市级部门服务保障产业发展内设机构设置的实施方案》《促进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促进滨江新区文化娱乐集聚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促进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适应绿色经济新常态 200多家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作为三大产业园区(集聚区)之一,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在机构设置、职能职责上也有了新的调整。“我们的主要机构改革重点是为了区镇合一,从原来单纯的经开区向整个东北翼这个片区转变,以工业新城的打造,来促使东北翼的经济发展。和原来的机构比起来,把日常的管理服务职能进行划分,今后的经开区管委会主要注重的就是在经济发展上,集中精力做经济发展落到实处。主要做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企业服务等方面内容,让工业经济发展带动整个东北翼片区的整体发展。”据介绍,按照区镇合一的原则,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与蒲阳镇结合而成的工业新城区域面积将扩展到17.2平方公里。随着园区管委会在职能职责上更加突出经济发展层面这一重点的?D变,整个产业招商方向也将按区域进行细化调整。在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原有已建成的北区范围内,200多家工业企业将紧贴这一方向,逐步转型升级,“主要以二次开发为导向,提升现有企业的科技水平和单位产出水平,把我们现有的企业向精密机械制造、新材料和中成药制造进行引导、转型升级。” 而南区主要围绕成都市重点发展的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这一新经济发展蓝图规划,以特殊医疗食品、户外运动装备制造为主导的“绿色”经济形态将在未来逐步形成,“在发展的南区,整个户外运动装备和特殊医疗食品产业做出来之后,不仅能促进整个工业新城的打造和发展,还能与都江堰市的旅游产业相结合,对都江堰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进行有力补充,从而发展融旅型工业。”
绿色产业项目撬动 重塑产业生态圈
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紧邻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是都江堰市旅游一大核心支撑。其核心区将规划建设“一心一带五区”。即:大青城游客集散中心、大青城康体修养旅游带和熊猫生态休闲度假区、西部音乐公园休闲区、精品酒店及名宿体验度假区、若水国际休闲度假区、道文化康养度假核心区。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目前已成功引进青城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大熊猫国际生态主题度假区、绿地都江堰国际康养小镇、洲际青城山度假酒店等重大旅游产业化项目,形成了“千亿级”旅游产业投资集群,园区旅游产业发展能级不断壮大。下一步,都江堰市将创新项目服务模式,建立“1+3”重大产业化项目促建机制,紧盯项目立项、规划、供地、报建、配套等关键环节,及时通过现场办公会、专题协调会等形式逐一研究解决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青城六善酒店、心越温泉度假酒店等项目建成营运,中德青城国际养生公馆、君颐青城山尊酒店等项目加快建设,JW万豪酒店、青城里等项目加快开工,让园区旅游产业底盘不断壮大。
滨江新区文化娱乐集聚区位于都江堰主城区以西。“该集聚区位于九黄黄金旅游线、青城山―都江堰双遗产结合带上,距离成都市仅40公里,成灌快铁已实现无缝对接,距双流国际机场68公里,交通便捷,连接成都新机场的轨道交通即将投建。这里十分适合户外活动,气候环境适宜,一年四季均适合游客前往游玩度假。”据介绍,集聚区内已建成投运水果侠主题世界,年接待游客有望达到200万人次以上;在建的万达文化旅游城占地近5000亩,总投资550亿元,为集聚区龙头项目。目前,集聚区周边已形成酒店、餐饮等配套产业,2016年,全市接待游客2240万人次,游客数量稳步上升。在建设中,都江堰市将依托现有核心文旅项目,坚持以主题娱乐、度假、文创、生态为主导,创作核心IP作品,建设一个以“主题娱乐、文化创新、品味吃住、时尚运动、生态体验”为主题,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的主题娱乐旅游生态圈。
三大产业园区建设,将以绿色产业项目大力撬动。比如,总投资12亿元的都江堰“玫瑰花溪谷”,将抢抓全省首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的重大机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着力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的农村发展新形态。紧扣田园综合体建设,利用林地、林盘、水系,通过“一区两带六园”建设,打造1个功能服务区、1个滨水观光带和1个游步道观光浏览带及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日本不同国度造园艺术风格的6个玫瑰花主题观光园,做强花卉产业集群,重塑产业生态圈。
第二篇:绿色有机产业园区发展初步规划
绿色产业园发展规划
1.绿色产业园
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利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的产业聚集园区。
2.绿色产业链
在生产过程中,基于环保考虑,借助科技,以绿色生产机制力求在资源使用上节约以及污染减少的产业。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促进各个环节的绿色发展,实现与自然、与社会各相关群体的良性互动,达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统一,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绿色产业园区规划
根据具体规划的绿色产业,因地制宜的进行园区空间规划,同时根据主导产业的需要,跟进相关配套产业的建设,从而实现整个产业园区自成一个绿色有机整体,拥有完整的绿色环保产业链。绿色产业规划是对园区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和谐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设计出未来整套行动实施方案。
4.发展绿色产业园区的理由
一是非再生资源匮乏,发展绿色产业势在必行;二是消费者绿色意识增强,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三是政府给予绿色企业政策支持和资金优惠;四是机构和私募基金对绿色产业投资兴趣浓厚;五是经济全球化,进出口贸易以及国际技术转移“绿色浪潮”冲击,促使本国产业转型。
5.发展绿色产业园面临的问题
一是未确立主导产业。产业园区存在各种类型企业,主次产业分类不明晰;二是未制定长远规划。政府和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缺少对长远规划的考虑。三是绿色产业概念模糊。政府和企业对于绿色产业界定不清,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四是园区企业实力和知名度偏弱。企业实力不强和知名度不高,影响园区招商引资。
园区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
1.关联发展原则
围绕主导产业展开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发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支持园区内企业开展协作配套,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推动产业和企业形成配套发展、错位发展和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
2.成链发展原则
坚持把培育完善优势产业链作为新的产业竞争格局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路径,构建深化产业链整合发展的机制,推进企业、项目之间在产业链延伸方向上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3.集聚发展原则
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公共基础设施和政策市场环境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成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努力扩大规模经济范围和经济效益,打造特色产业和知名区域品牌,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园区产业竞争力。
4.集约发展原则
通过优势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推动企业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建立成链闭环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保护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强化集约节约用地,努力提高工业用地综合利用效率。园内严禁商住房地产项目开发。
第三篇: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
——从政府工作报告热词看变化议思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后五年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今年的环保工作重点,加强环保督察、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节能环保产业,这些内容引人关注。
关键词:
环保督察
报告原文: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对排污企业全面实行在线监测。强化环境保护督察。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必须严格执行,对超排偷排者必须严厉打击,对姑息纵容者必须严肃追究。
解读:被称为“长了牙齿”的新环保法实施至今已有1年。作为新环保法的配套措施,环保督察在这一年颇为抢眼。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强化环境保护督察工作。
在当前推进生态环保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强化环保督察工作,使其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2016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央环保督察组正式亮相,首站进驻河北。新成立的中央环保督察组主要督察省级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环境保护重大决 策部署情况,解决和处理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情况,落实环境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以及责任追究等。其中,在“党政同责”方面督察,环境 领域更是首开先河。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常纪文看来,为了避免环保督察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现象,要进一步完善环保督察主体和对象、内容、手段、程序,使环保督察实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据了解,国家正在组织编制环保督察办法,出台细则,督察程序、主体等问题都将明确。
开展环保督察,首先要明确谁来督察,督察谁。业内专家表示,为了避免走过场,真正做到真抓、真督、真查,必须在“谁来督察”方面下功夫,让纪委和组织部门 参与到环保督察中来,提前介入最好。而在责任追究方面更要不袒护、不护短,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到底哪些人有责任要明确。
现在的环保督察是以督促地方落实整改为目标,很少涉及责任追究。如何将环保督察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有效结合,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常纪文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中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环境保护相关指标的权重,将其 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同时,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 审计。
关键词:
节能环保产业
报告原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扩大绿色环保标准覆盖面。支持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广泛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大建筑节能改造 力度,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开展全民节能、节水行动,推进垃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圾分类处理,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解读:“十三五”开局之年,节能环保产业再次受到决策层的重视。那么,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如何?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能否真正成为支柱产业?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已经在污水、大气、固废处理处置以及环境服务等重点领域,形成了涵盖环境咨询、环保设备、工程设计、设施运营维护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十三五’期间,环保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市场化程度都会有较大提升。”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集团董事长赵笠钧认为,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未来环境治理需求趋于专业化、精细化。
在节能环保产业界,对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普遍充满信心。一方面,业界认为,在全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环保行业收益可以较为稳定地保持在8%~9%,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行业外企业和资金跨界加入。
另一方面,“十三五”环保产业市场空间巨大、热点频现,如PPP模式、黑臭河整治、海绵城市建设、土壤修复等,可能激发、带动万亿元投资,使其初具成为支柱产业的条件。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认为,从政府方面看,只有政策是不够的,还要加强环境监管,做好环境信息大数据采集和信息公开。此外,节能环保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形成投资运营大企业和中小型技术企业集群,而中小企业要注重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型技术开发。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中持环保董事长许国栋建议,环保企业在“十三五”期间要做好积累,特别是相关技术创新能力的储备。他判断,从2020年开始,节能环保行业将开始真正向技术的理性回归。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关键词:
绿色金融
报告原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改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
解读: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我国经济社会开始进入全面绿色化的新常态,要促进绿色发展,必须创新金融制度安排,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认为,绿色信贷、保险、税收、债券和证券等金融工具的运用,可以为绿色发展提供各种有效的环境规制。更重要的是,绿 色金融可以在宏观上发挥调节经济和发展模式的作用,从根源上解决环境问题。一方面,调整各种要素间的比价关系,恢复资源环境在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之间的平衡关系,有助于实现资源环境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的优化配置,最终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积极影响,使宏观经济朝着有利于绿色环保的方向 前进。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更好地维护宏观经济稳定性,为绿色环保工作创造确定的政策环境。
我国绿色金融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虽然绿色信贷、绿色保险近年来得到推进,绿色证券也在一些地方有初步尝试,但是绿色金融仍以信贷为主,直接融资比重小,一些业务发展滞后。“十三五”时期,需要在进一步发展绿色信贷、保险、财税等政策基础上,积极创新、多措并举,建立系统、有效的绿色金融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建议,应从以下领域推进:例如,发展绿色产业基金,推动绿色项目股权融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资;建立绿色担保机制,成立专业性绿色贷款担保机构;建立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绿色股票指数等。
此外,应进一步扩大绿色金融的外延式发展,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贯彻到国家宏观经济的各项政策之中。李志青提出,在制定和执行内外货币政策时,可将绿色发展作 为一个约束条件考量。例如,在制定每年的总信贷增幅目标时,有必要对新增信贷的绿色发展效应及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和评价,而不能仅仅顾及经济发展。
关键词:
生态安全屏障
报告原文: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实行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继续治理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
解读:目前,我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十三五”期间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记者采访了长期从事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保护研究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
自2000年以来,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国家非常重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资金投入也很大。在规划方面,国家一直着力建设“两屏三带”(青藏高原生态屏 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国务院颁布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部启动了生 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
在举措方面,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尤其在三江源、喀斯特等重点地区实施了区域生态建设工程。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
通过以上规划和措施,我国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提高,森林与草地生态系统有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积在减少。
但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依然面临巨大挑战。主要表现在:草地、森林质量低下,我国90%以上的草地和森林面积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有60%以上退 化严重;沙化、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土地面积仍然很大;湿地、海岸带丧失速度加快,尤其滨海湿地丧失严重,目前有一半以上的自然海岸线已经消失;流域生态风 险加大,海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生态功能基本丧失,黄河重要支流干涸程度加剧,长江中下游生态问题加剧,湿地退化、湖泊阻隔问题恶化。同时,国家生态屏障与重 点生态功能区空间格局还不完善,一些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尚未划入。生态补偿机制还不完善,生态补偿项目类型多、管理部门多,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评估机 制。
“十三五”期间应该如何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欧阳志云建议,首先,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布局,加强对具有生态重要功能区域保护,扩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
其次,以提高生态系统质量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提高生态系统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能力。
第三,加强湿地、海岸带的保护,严格控制湿地和海岸带的开发活动,协调好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城镇化与海岸带的保护关系;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确保流域生态安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完善生态保护和生态效益的核算考核机制。
目前湖北武汉市有多家企业选择了将污水处理交第三方运行管理的模式,帮助企业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达标运行、经济运行是格林公司的愿望和目的,武汉格林环保设施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也将继续为您关注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污水处理外包、污水处理运营的行业动态。
第四篇:倾力打造农产品加工基地实现园区发展新突破
文章标题:倾力打造农产品加工基地实现园区发展新突破
市十次党代会确定了我市今后五年实现经济转型振兴新突破和实现构建和谐**的新突破的目标,这是新一届市委坚持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站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做出的科学决策。特别是提出的“建立三大基地,培育一批有时代特色的产业”及进一步引伸的“每个县区要培育1——2个能够支撑本地
财力的大项目和产业群”的具体工作,目光睿智,思路清晰,说得具体,符合我市实际,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经济转型以来,农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特色产业不够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弱、大型加工企业少、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还没有把我市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出来。对于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农业科技园区,必须抓住十次党代会的有利契机,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努力把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充分利用资源集约开发利用的模式,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建设
农业科技园区,要依照自身的资源情况,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和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业已形成的产业优势,重点推进“三大基地”建设中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和机械装备配套制造业基地建设,形成优势产品和特色主导产业,提高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更好地把外来资本、政府调控等外力转化为发展的内力,形成全市经济结构的科学布局。园区成立以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园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几年来的建设,形成了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牵动的,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由2002年成立之初的两户小型企业,发展到现在的11个,其中市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4户和6户。园区要充分利用“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特色优势,把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加工业做大做强,成为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基地,带动我市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二、加快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
通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牵动作用,发展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切实把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与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产业集群紧密地结合起来,围绕产业集群的培育,加快扶持产业化基础好、辐射带动面广、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优的一批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群,形成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从我市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园区要重点引进和扶持农产品的产后加工、储藏、保鲜等环节,重点扶持发展以精深加工为核心、加工和贸易纵向一体化的企业。一是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技术、市场优势,促进中小企业向集聚式方向发展。目前,园区的农产品技工产业园区已见雏型,在现有的伊利乳业、东宁药业的示范带动下,又有12户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园区签订了建设协议。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加工项目向集聚地区发展,这样既可以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又可以实现技术、信息、市场网络等资源共享,使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竞争中得到稳定发展。三是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支持产业集群内的龙头企业通过品牌运营扩大规模,促使企业不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进一步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整合品牌、整合资源、整合优势等手段,加大对农产品品牌的整合和系列开发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加大政府服务和引导力度,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
在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培育的初期,要利用经济、法规、行政等调控手段,按照行业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等要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是制定和完善园区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支持重点,引导招商引资方向,鼓励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构筑全方位投资融资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和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依靠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实现产业集群创新,抓好产学研结合的整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推进产业集群体系建设发展创造条件。二是提供一流的服务环境。牢固确立“工业兴区”的理念,营造宽松和谐的投资创业环境,尽可能地降低投资、创业、企业经营和企业扩张的成本,调动创业者的积极性。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增强集群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政府对技术的开发投入,鼓励产业集群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围绕产业集群的发展选择技术攻关课题,组织行业关键技术、工艺的研究开发,为产业群提供技术服务。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扶持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创建更多名牌产品。四是积极引导和推动集群企业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企业家协
第五篇:立足优势 突破规模 谋求果业产业发展的新跨越
立足优势 突破规模 谋求果业产业发展的新跨越
陇县位于渭北旱塬西部,发展果业产业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目前全县果品面积38.0万亩,其中核桃面积31.5万亩,以苹果为主的水果面积6.5万亩,形成了北部山区优质核桃、南部台塬优质苹果、城郊时令水果“三大产业带”的格局。2009年果品总产量4.46万吨,其中核桃6600吨,水果3.8万吨,总产值1.8亿元,仅次一项,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13%。近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资源为依托,按照“强力推进、突破规模,园区承载、标准建园”的基本要求,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全面推行规模化建园、园区化建设、品种化栽培、园艺化管理的生产方式,精心打造三个“十万亩”工程,即十万亩早实优质核桃示范园区工程、十万亩核桃低产林改造工程和十万亩矮砧集约高效苹果示范园区工程,做大做强核桃产业,做优做精苹果产业。2009年全县果业建园总体目标任务5万亩,其中核桃3万亩,苹果2万亩,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领导,扶持果业跨越发展。县上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任副组长,农业、财政、计划、水利、林业、扶贫、交通、供销、果业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加强产业发展的协调指导、技术服务、监督检查、评比考核工作。出台扶持政策,对新建园苗木实行补贴,对千亩以上的新建园实行以奖代补,新建园提供地膜、扶杆、杀虫灯,果园机械实行补贴。
2、高点规划,引领果业持续发展。按照现代果业发展的理念,标准化示范园区的建设要求,以“果、畜、沼、窖、路”互动发展模式,对全县果园栽植面积逐块进行规划。因地确定主栽品种,合理搭配授粉品种,科学设计果园行向,配套路、窖、沼、护栏、管护房、标志牌等基础设施,实现品种结构合理、规模集中连片、设施配套完善,形成以畜带沼,以沼促果、“果、畜、沼”互动的良性循环。
3、科技支撑,促进果业集约发展。依托西北农林大学、陕西省果树研究所等单位技术资源,聘请知名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对技术人员和果农进行培训,引导干部群众转变观念,按规模化栽植,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对低产园落实扩盘、施肥、高接换优、等技术措施,苹果推行“四项”关键技术措施,提高产量和质量。
4、示范引领,提升果业快速发展。集中精力,重点抓好15个千亩县级领导指挥园和30个500亩乡镇领导示范园,使其在规划设计、科学栽植、规范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全县果业生产科学建园,快速发展。奋力打造全省核桃第一乡、第一村、第一户。
5、品牌运作,实现果业市场拉动发展。组织营销企业、果品专业合作社(协会)开发“陇州核桃”果品精品包装系列产品,规范品牌产品质量标准。积极参加果品评优,果品会、推介会、经贸洽谈会,宣传我县果品的产业优势。
6、争取项目,驱动果业突破发展。积极争取省、市及国家的项目及建设资金,把跑项目、争资金当作推动果业产业发展的大事来抓,从项目编写、申报、争取立项到建设管理、竣工验收,落实专人跟踪到底,服务到底,负责到底,为果业发展注入强劲推动力,加快产业规模化、标准化进程。
截止目前,全县共落实建园面积42339亩,现已栽植1.56万亩,挖坑1.31万亩,筹集苗木款826万元,与总体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全市经济林发展工作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抢抓时令,大干快上,在11月下旬全面完成建园任务,扩张果品基地规模,促进果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