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南开大学毕业生质量报告发布本科读研出国率高达55﹪
2016南开大学毕业生质量报告发布,本科读研出国率高达
55﹪
南开大学(Nankai University, NKU),简称南开,肇始于1904年,正式成立于1919年,是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的综合性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入选首批“2011计划”、“1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被誉为“学府北辰”。2016年12月30日,南开大学发布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主要是基于我校 2016 届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包含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结合调查统计而得。毕业生的总体规模学校 2016 届毕业生共 6907 人,其中本科毕业生 3065 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44.38%),毕业研究生 1 3842 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55.62%)。从近三届毕业生规模来看,本科毕业生人数稳步上升;2016 届毕业研究生规模较前两届均有明显的增加。生源地分布学校 2016 届毕业生主要来源于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总体就业情况2016 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 96.03%,其中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 97.16%,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为 95.13%。从具体去向来看,本科毕业生以“签约就业”(42.48%)和“国(境)内升学”(35.82%)为主;毕业研究生以“签约就业”为主。通过上表我们发现,南开大学本科毕业生中,国内升学和出国率达到了55%。
就业流向2016 届签约就业毕业生地区流向以津京粤沪为主(本科毕业生 75.60%、毕业研究生 70.57%),其中在天津市就业的比例最高(本科毕业生 52.06%、毕业研究生 44.00%)。生源地与就业地域交叉分析:北上广、天津市和西部地区生源回生源所在地就业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 79.34%、78.07%和 34.15%;其他地区生源留在天津市就业比例最高。分学历来看,七成以上天津市和北上广的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生源选择回生源地就业。具体分布如下:世界500 强企业就业情况2016 届毕业生中,共 500 人进入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世界 500 强企业就业。主要流向单位国(境)内升学率学校 2016 届毕业生国(境)内升学共 1349 人(占毕业生总人数 19.53%),其中本科毕业生 1098 人,毕业研究生 251 人。具体分布如下表所示。升学院校层次及重点流向院校学校 2016 届国(境)内升学毕业生流向院校主要集中在本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等“985”高校、“211”高校和科研院所。具体升学院校层次及重点流向院校分布如下所示。国(境)外升学率2016届毕业生中,共有631名毕业生选择以国外升学的形式继续深造(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为 9.14%),其中本科毕业生国(境)外升学人数为568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为18.53%),毕业研究生国(境)外升学人数为 63 人(占毕业研究生总人数的比例为 1.64%)。具体分布如下表所示。国(境)外升学国家(地区)本科毕业生国(境)外升学首选国家为美国(占国(境)外升学总人数的48.68%),其次为英国和中国香港(分别为 16.23%、10.93%);其余本科毕业生选择到荷兰、瑞士、瑞典、德国等 13 个国家(地区)继续深造。国(境)外升学世界前50强高校568 名国(境)外升学的本科毕业生中,有 244 人进入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世界前 50 名院校。具体院校分布如下表所示。本科毕业生薪酬水平总体平均月薪为 为 5870.17 元/ 月:薪酬水平主要集中在 4001-6000 元/月(34.88%)。研究毕业生薪酬水平总体平均月薪为 7333.91 元/月:薪酬水平主要集中在 4001-6000 元/月和6001-8000 元/月,占比分别为 30.93%和 23.45%。南开大学2016 届毕业生就业地域主要分布在天津市(46.30%)、北京市(16.82%)、广东省(5.20%)和上海市(3.69%),本科毕业生中,94.10%的毕业生对目前工作感到满意,税前平均薪酬为 5870.17 元/月;毕业研究生中,95.77%的毕业生对目前工作感到满意,税前平均薪酬为 7333.91 元/月。有 98.03%的毕业生对母校感到满意。这就是今天的内容分享,希望能给广大读者提供帮助,感谢大家的阅读,请一定记得订阅哦!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第二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布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1560名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超过六成毕业生回家乡就业;1497名毕业生到金融单位就业。”2月28日,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发布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公布了这一数据。
研究生就业率、就业质量领先
我校2013 届毕业生共有7540 人,其中本科毕业生4993 人,硕士毕业生2346 人,博士毕业生201 人。截至到2013 年12 月31 日,全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2.1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5.05%,本科生就业率为90.69%。研究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稳步提高,优于本科生。
我校2013届毕业生到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为149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9.85%。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毕业生人数为142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8.89%。本科毕业生升学、出国人数为139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7.87%,较上年有所增加。
我校2013届灵活就业率降至近年来最低水平0.73%。全校协议就业率91.43%,研究生的协议就业率达到95.05%,研究生灵活就业率为0,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1560名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
我校2013届毕业生7540人中,进入《财富》杂志2013年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的人数有1560人,其中,毕业研究生有614人,本科毕业生有946人。从毕业生的流向看,其专业与用人单位的匹配度相当高。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聘用我校2013届毕业生的大户是中国建设银行,有330名2013届应届毕业生成功应聘。其次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录用162人,中国农业银行录用125人,中国银行录用105人,中国工商银行录用87人,交通银行录用76人,招商银行录用72人。
绝大部分专业就业率在90%以上
工程管理、财政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会计学、城市管理等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税务、投资学、金融工程、金融学、财务管理等20个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保险、行政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等13个本科专业毕业生升学率超过20%。金融学、金融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出国率超过20%。硕士研究生中有51个专业就业率为100%。
回家乡就业人数比例逐年增加
近三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地域发生明显变化,回家乡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超过六成的2013届毕业生回家乡就业。我校2013届毕业生共有7540人,其中4776人回家乡就业,占63.34%。其中研究生1674人,占毕业研究生总数的65.72%,本科生3102人,占62.13%。
从2013届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情况来看,近四成毕业生选择在湖北就业。同时,近几年来,我校毕业生到传统就业主要区域珠三角地区的人数近年来明显减少,在华东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
辅修双学位有助就业
就业质量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我校2013届本科毕业生2595人辅修了双学位,比例为51.97%,辅修双学位的毕业生签约率为65.13%,而未辅修双学位的毕业生签约率为57.84%,和2012届毕业生比例相当,显示辅修双学位对大学生就业有促进作用,复合型人才在就业中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不过,辅修双学位的毕业生出国留学的比例(7.48%)远低于未辅修双学位的毕业生(13.64%)。
毕业生期望薪酬和起薪水平都有所提高
就业质量报告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本科生期望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毕业生比例为94.46%,较2012届本科毕业生(79.05%)提高15.41个百分点。其中女生期望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93.93%,较2012届(78.50%)上升了15.43个百分点,男生为95.44%,较2012届(80%)上升了15.44个百分点。
本科毕业生起薪水平有所提高,2013届本科毕业生起薪区间比例最高的3000-4000元,占34.95%,4000-5000
元区间占15.68%,5000元以上的占13.99%。2012届本科毕业生起薪区间在3000-4000元的,占32.62%,4000—5000元区间占13.12%,5000元以上的占16.38%。
研究生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在4000元以上,其中期望月薪在5000元以上的占47.91%。而实际起薪与期望有所差异,研究生起薪比例最高的区间在5000元以上,但占比为28.20%,4000-5000元区间占22.51%,3000-4000元区间占27.61%。
女大学生升学、出国占优
尽管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说法不绝于耳,但就业质量报告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女生就业并非如此。2013届本科毕业生当中,女生就业率(91.20%)略高于男生(89.72%),但毕业去向有所差异,男生的签约就业率为66.36%,女生为59.09%;本科毕业生升学情况方面,女生为19.44%,远高于男生的13.72%;出国情况方面,女生为11.38%,比男生的8.67%还高。硕士毕业生中,男生就业率(94.75%)略高于女生(91.43%)。
本科生到金融单位工作的女生比例为17.87%,也高出男生2.08个百分点。硕士研究生到金融单位工作的女生比例为27.12%,与男生基本持平。不过,本科毕业生到机关单位工作的情况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全校本科生中,11.42%的男生毕业生到机关单位工作,而女生只有6.89%。硕士生男生有20.45%到机关单位工作,高出女生近3个百分点。
近六成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找到工作
就业质量报告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57.52%的2013届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或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实现成功签约。每年10月、11月是校园招聘会的高峰期,每个月都在120场以上,次年3月是次高峰期,招聘会仅有86场。
学校就业工作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就业质量报告公布的招聘单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招聘单位比较注重的学生能力:品行修养选择比例为76.59%;学习能力选择比例为66.83%;专业知识选择比例为62.93%;团队协作精神选择比例为61.95%;敬业精神选择比例为52.68%;专业技能选择比例为37.07%。
招聘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整体评价如下:我校学生的专业知识、沟通表达能力、敬业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等条件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但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创新能力、写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水平还有待加强。
用人单位认为我校就业工作的服务水平处于优秀和良好的占98.20%。
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自2011年开始发布《毕业生就业报告白皮书》,2014年根据教育部要求改为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已经连续发布四年,对毕业生的基本信息、校园就业市场基本情况、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毕业生就业行为调查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统计和报告。
有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详情可在学校就业网上查阅
第三篇:2009年邯郸学院出国留学培训中心本科,专科起点出国读研
邯郸学院出国留学培训中心本科、专科起点出国读研
招生简章
特特色色::重重点点大大学学出出国国读读研研出出国国留留学学邯邯郸郸报报名名
北京语言大学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创办于1952年3月,是教育部直属的11个培训部中历史最长、语种最多、规模最大的培训部,每年培训数千名出国留学人员,是国内公认权威外语培训机构,培训语种有英、日、德、法、俄、意、西、韩语等。拥有教师数十名,大部分有海外留学经历。此外,每年还从美、英、澳、新、法、日、德、俄意、西、韩等国聘请30多位语言专家和教师任教。目前已经开设的留学国家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新西兰、日本、韩国、白俄罗斯等国家。
一、报考条件
1、具有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本科学历毕业证书者;
2、成人专科全日制脱产学习三年,且具有专科毕业证书者;
3、在读专科大
三、本科大四的学生;
4、符合上述条件者均可报名;
二、报名所需材料
1、本专科毕业证书、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2、填写《出国留学报名资格审查表》一式两份。
3、近期同底一寸免冠照片三张。
三、录取办法
报名后,经邯郸学院出国留学培训中心对报名材料进行资格审查后,参加由北京语言大学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组织的出国前语言培训学习。
四、学习方式
到英、美、新、澳、加拿大、日、德、法、俄、意、西、韩等国读研。
1、北京语言大学出国人员留学培训部学习一年语言。
2、国外学习二年。
五、颁发证书
1、北京语言大学出国人员留学培训部颁发语言合格证书,并办理签证。
2、到国外学习二年,经考核合格者颁发国家承认的研究生学历证书。
六、报名及入学时间1、2009年6月20日至2009年7月30日。2、2009年9月份开学。
七、学费标准
1、报名费及出国留学资格审查费500元。
2、语言培训费及出国学费居所报国家情况而定,不同的国家费用不同。
八、报名咨询:
地址:邯郸学院出国留学培训中心。
电话:0310——62603230310——6260330*** 联系人:王老师
第四篇:铜仁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铜仁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就业工作要求,学校围绕《铜仁学院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跻身贵州省首批应用型高校省级改革试点单位,朝着全面建成武陵大学和进入教育部转型改革试点单位的目标,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根据201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结合跟踪调研,编制本就业质量报告。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与生源结构
今年我校有本科毕业生1613人。其中男生763人,女生850人,少数民族学生878人,贫困学生1080人;师范类毕业生1304人(师范毕业生中免费师范生199人),非师范毕业生309;铜仁市各区县生源610人,省内市外生源769人,省外生源234人;中东部生源147人。如图1示:
图1:毕业生结构分布图
(二)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6.67%(截止2015年8月31日),年终就业率96.03%(截止2015年12月20日),待就业64人。
(三)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
1613名毕业生中,1468人考取各类企事业、部队、机关单位; 51人考取硕士研究生; 23人自主创业; 7人应征入伍; 64人待就业。本报告各项就业分布情况以考取各类企事业、部队、机关单位的1468名毕业生数据为分析对象。
1.单位性质分布
中初等及学前教育单位801人,其它事业单位101人;国有企业39人,三资企业2人,其它企业445人;政府机关47人;高等教育单位10人;医疗卫生单位9人;城镇社区7人;农村建制村4人,部队2人,科研设计单位1人。如图2示:
图2:单位性质分布图
2.就业行业分布
教育行业913人;商业及其它服务业308人;文体娱乐83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67人;金融业37人;制造业24人;农林牧渔23人;卫生11人;部队2人。如图3示:
图3:单位行业分布图
3.就业区域及生源地就业分布
市内生源570人,省内本市外生源705人,省外生源193人;本市区县内就业807人,省内本市区县外就业508人,省外就业153人;东部地区就业46人,中部地区就业43人,西部地区就业1379人。
二、毕业生基本数据分析
(一)就业区域流向
1.从就业区域分布看,西部地区就业比例为96.86%,中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3.14%,基本符合我校以中西部招生为主的实际情况。
2.从生源地就业来看,本市区县就业毕业生807人,超出本地生源人数41.57%;贵州省内本市区县外就业毕业生508人,比当地生源人数减少27.94%;省外就业毕业生153人,比当地生源人数少20.72%。铜仁各区县就业人数大大超过铜仁市生源人数,这一方面说明了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广阔空间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校人才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地方市场转型发展目标。
(二)就业行业流向
毕业生选择的行业中,教育占62.19%,商业及其它服务业占20.98%,文体娱乐占5.65%,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占4.56%,金融业占2.52%,其它占4.08%。
(三)就业质量
1.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中初等及学前教育单位就业801人,机关事业单位就业148人,国有企业就业39人,高等教育单位就业10人,共计998人。
2.从就业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就业46人,本地区生源人数为26人,东部地区就业人数超过生源人数76.92%。
3.从考研来看,今年上线人数达66人,其中材化院上线12人,生农学院、经管学院各上线10人,最终51人被录取到省内外各高校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
三、就业指导措施及服务
围绕“建设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应用性教学服务型”高校办学定位,坚持人才培养基本目标,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服务兴校,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一)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就业增长
为适应就业新形势,学校充分结合地方特点,紧扣地方市场需求,主动适应地方产业优化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围绕铜仁市大健康产业、茶叶加工、中药材加工、特色加工、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等产业发展,以及西部精细化工基地建设、西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基地建设、大健康医药产业基地建设、西部石材产业基地建设,精准设置四大学科专业集群,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增加专业人才的适用性、市场性,从源头上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积极主动参加“大型人才交流会”、“校企见面会”等政府部门组织的大型毕业生推介活动,宣传推介毕业生。积极引导毕业生参加“全国大中型企业面向高校毕业生网上双选月活动”“全国重点行业面向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全国地级城市面向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面向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会”。利用多种场合,与招聘单位和校友座谈,了解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情况,听取社会和毕业生对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主动收集招聘信息,在就业网设置招聘信息专栏,安排专人搜集、整理和发布各企事业单位、招聘网站的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选择。2015学年,共发布招聘信息50余条,招聘岗位超过5000个。
(二)突出体现实践性和应用性
1、突出实践性教学
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不断创新。完成2015年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组织17支实践团队,400余名志愿者分赴铜仁周边区县、乡镇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四个全面”观察、科技支农、文化艺术服务、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活动。
举办学生自制食品展,将食品科学理论教学融入生产实践,增强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举办第七届大学生“十佳教学能手”竞赛,策划“心灵互动”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品牌活动,丰富学生实践内容。
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与铜仁市旅发委、市民政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食监局、振华电子科技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我校旅游管理、社会工作、水利水电、食品工程、软件工程、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邀请与我校有长期合作关系的用人单位举办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见面会,与近百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实习基地合作协议》,打造 毕业生就业直通车,推动实习与就业无缝对接。
2、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人才质量归根到底要通过应用能力、适用性、创造性来体现。为提高毕业生应用知识、理论的能力,提高毕业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加大毕业生应用能力培养力度,举办铜仁市乡村旅游培训班,承办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举办铜仁市社会科学宣传普及周活动及第五届全国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
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产教合作单位200余个。部分二级院系积极引导毕业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要求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教师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大学生学术、科技、艺术、教学大赛中屡获佳绩,学生应用能力和创造素质整体提高。在第五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特等奖5人,一等奖、二等奖15人;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二等奖1项;在第14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1项;在第五届全国(商务)秘书技能大赛中,获个人一等奖5人,个人二等奖3人,并有两支队伍分获团体一、二等奖;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或三等奖1项;在第八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1项。
(三)做好就业工作的三个保障
1、办学定位保障
一所高校,寻找到自己的办学定位至为重要。围绕精准的办学定位,毕业生就业将面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一年来,学校以校长侯长林同志在《教育研究》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重要文章——《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对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理性探索》为牵引,经过对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办学实践与理论探讨进行深入研究和审视,结合学校办学传统、特色积淀、学科优势、区域资源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建设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应用性教学服务型”大学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把学校置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宏大背景下,增强学校的应用能力和服务水平,释放学校的资源和优势,也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搭建坚实的社会舞台。
2、组织机制保障 学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纳入学校工作要点,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制定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项意见措施。严格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二级学院院长(主任)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和就业队伍,层层抓落实,确保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制定《铜仁学院关于切实做好2015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铜仁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方案》《铜仁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日程》《铜仁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任务》等指导各院系就业创业工作开展的文件。进一步实施《协议书管理办法》、《报到证管理办法》、《违约管理规定》、《改派管理规定》、《档案保留与转递办法》、《毕业生离校须知》等就业工作制度。制定《2015届毕业生派遣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实施。
3、教学质量保障
毕业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高低,除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和就业工作人员主观努力以外,还取决于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教学质量,将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进行对接,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社会发展学院推出基于项目化管理的教学模式;生农学院推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美术学院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突破口,探索与企业合作教学;信息工程学院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外语系、体育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别探索实施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积极寻找适用的教学方法,有效利用电子视听设备、多媒体网络技术,灵活运用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手段,提倡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开设《尔雅通识课》MOOCS(慕课)教学,鼓励教师尝试基于“互联网+”的课程开发模式。
重视课堂教学,打造“灵性”课堂;实施自主学习学分制;建立课堂教学听课制度;坚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底线,强化教师分类管理和教学成果意识;建立由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督导,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构建教育教学荣誉体系,倡导“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精神文化。出台《铜仁学院关于卓越教育奖的实施意见》《铜仁学院卓越教学奖评选办法》,设立“卓越教育管理奖”“卫理最高教学奖”“教学名师奖”“青年教学奖”“卓越学生教育奖”。从2015年开始,学校每年拿出50万元资金,奖励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营造乐于教学、勤奋好学的教风学风。设立科技进步奖、人文社会科学奖、教学成果奖等奖项,引导教师和学生追求卓越。
(四)就业指导始终贯彻“四个融合”
1、融合地方优势资源 按照“依托武陵,突出应用,服务发展”的办学要求,围绕梵净山野生动植物资源、乌江水产资源、武陵源山区旅游资源、各区县锰、钒、钾等矿产资源,以及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针对性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特色文化、传统技艺传承人来校做就业指导报告,鼓励毕业生面向地方优势资源企业就业择业,将人生梦想融入地方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去。
组织春、冬季大型招聘会和校园专场招聘会,邀请本市区县及周边数百家企业进校招聘毕业生,发挥我校毕业生人才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年均接待用人单位200余家,累计提供各类需求岗位2000余个,参加各类校园招聘会的毕业生2000余人次,近四成毕业生在校内招聘会上找到满意的岗位,签订就业协议。
2、融合学科专业特色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载体,是高校联接社会的纽带和桥梁,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之一。学校制定《专业集群建设提升行动计划》,按照“夯实基础、突出应用、培育特色、提高质量”原则,依据“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服务地方经济,特色学科对接资源优势推动地方产业发展”思路,深入分析武陵山区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确立生物与农林工程类、新材料与化学工程类、创意服务与文化旅游类、现代教师教育类作为学校特色专业群进行重点建设,逐步培育电子与信息技术类、区域经济与现代物流类、建筑工程与技术类、护理与营养健康类专业集群方向。在就业指导中,着重强调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产业、生物医药与营养保健、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现代物流商贸、老年服务等产业的行业特征、入职要求、发展前景,增强毕业生市场意识,培育职业观念。
3、融合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也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和使命,学校要求就业指导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开展就业工作。通过党团活动、社会实践、道德讲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网络微信、专家讲座、创业咖啡、学术沙龙等教育平台,对毕业生进行理想信念、法治观念、革命传统、时代精神、爱国主义、价值追求、服务奉献、劳动就业、创新精神教育,加强毕业生思想观念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校长侯长林同志撰写《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理论研究》获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成果一等奖;副校长周金勇教授主编高校德育理论集《明德树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由文史出版社出版并入编教育部2015年高校德育成果文库;学校教师申报《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卓越学生培养视域下地方高校入学教育体系的优化与构建》课题获贵州省教育厅2015人文社科项目立项。
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坚持开放办学思路,与美国南方大学密西西比学院、泰国斯巴顿大学、台湾玄奘大学、韩国大邱科技大学等30余所国内外重点高校实施多元化合作交流,选派近200名优秀学子赴海外高校交流学习,招收近百名东盟留学生合作培养。启动“思政工作与文化价值体系建设机制专项改革”“大学生管理、服务与指导机制专项改革”“大学生自主学习学分制专项改革”计划和“教学服务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委托课题研究。
落实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进入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学校关工委工作案例“铜仁学院学习奋进奖教育实践活动纪实”被评为2015年全国高校关工委工作十大品牌优秀案例。
4、融合校企共育
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制定《转型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与各级地方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共育,联合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科研攻关、课题研究、项目推进。学校先后与103地质大队、中国移动铜仁公司、市水务局、市统计局、梵净山管理局、市园林局、中国银行铜仁分行、市城乡规划局等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协议,与德江县政府共建乌江农林经济学院,与金丰锰业公司合建锰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与中国移动铜仁公司共建通信工程实验室,与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共建教学平台,与贵州省社科联共建佛教文化研究院,与贵州省科技厅、市科技局联合设立产学研项目,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共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与中国振华集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建锰、钒、钾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平台,与大龙经济开发区、大兴高新技术园区、灯塔工业园区、贵州蛮王酒业、碧江蔬菜种植中心、梵净山经济植物基地等40余家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围绕合作协议、合作项目,学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大力向毕业生介绍优秀企业精神和先进企业文化,灌输企业经营哲学和企业价值观,宣传正面企业形象,梳理企业制度和文化结构,点评企业经营模式和经营案例,形成系统的企业教学方案,丰富毕业生对企业的认知,激发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创业,选择到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达32.7%。
(五)就业服务落实“五个抓手”
1、抓就业观念转变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加强职业道德,掌握职业技巧,转换人生角色,调适职业心理,完成职业构想,带着职业选择、职业判断、职业理想明确学习成长的目标和任务。
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毕业生就业择业观念实质上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只有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业择业观才可能建立在正确的基点上。通过培育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选择既切合自身实际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岗位。
合理降低就业期望值。通过专题讲座、校友报告会、师生座谈,帮助毕业生抛弃眼高手低、求职期望值偏高的不实心态,破除不切实际的想法,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理念,勇于到基层去、勇于到企业去、勇于到艰苦地方去。
落实“西部计划志愿者”、“到村任职”、“应征入伍”、“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等基层就业项目,积极开展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观念,逐步树立职业流动的择业观、市场竞争的就业观。
2、抓就业能力培养
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设置学分(2学分),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结合,实现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借用。运用模块化教学,通过励志模块、就业制度模块、求职准备模块、求职技巧模块和职业适应与发展模块教学,对毕业生进行全方位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
对全体毕业生进行“产生你的想法”(GYB)就业创业培训,举行“大学生求职能力提升”专题讲座,邀请政府职能部门领导、优秀企业家、中学校长、专家、教授,对全体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市场、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求职艺术宣讲。
积极开展项目立项。今年,共有8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通过教育部审核立项;两项教师课题——《转型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究与政策建议》《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对策研究》,成功申报贵州省2015年人文社科项目;启动创新创业教育专项改革计划。
邀请大连民族大学专家来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讨;选派3名教师外出参加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9名就业工作人员外出参加教育部、人社部举办的创业咨询师、创业指导师、智慧创业指导培训。定期召开校内就业工作培训会、交流会,对国家、学校的就业政策、制度和办事程序进行专项培训和相互交流。
3、抓政策措施落地 学校结合相关政策措施,重点加强了对“双困生”的帮扶政策落地,以减、免、奖、助、补等形式,补助资金150余万元。对近50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和身体残疾毕业生实行重点指导、重点培训、重点服务、重点推荐,争取人社部门专项资金,为每人发放 500 元作为求职交通费、通讯费补贴,免费为他们提供自荐材料打印、复印等服务。
结合毕业生就业愿景,联合市人社局等相关机构,免费为毕业生提供招考培训和政策咨询,开展现场解疑指导。对国家及学校就业政策进行梳理,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汇编《毕业生就业指南》,向全体毕业生免费发放。
针对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心理指导中心联合开展就业心理测评,对存在就业心理问题的毕业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就业指导教师、毕业班辅导员坚持深入班级、走进宿舍,与毕业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全方位、多场合解答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困惑。
出台《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要求各院系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定期回访,进行求职指导和重点推荐,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做到“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
4、抓生源地就业
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实习与就业联通平台,引导毕业生就地就近就业。积极做好毕业生报考本地企事业单位就业推荐。积极开展生源地基层就业项目,扩大生源地就业比例。
5、抓就业质量
聘请优秀企业家兼职做毕业生导师,指导毕业生认识企业、熟悉经营、了解市场、掌握管理,提高毕业生就业胜任能力。
通过网上咨询、QQ 在线平台为众多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咨询。在校园就业网中设置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政策、就业信息、专题教育等栏目,搭建便捷的网络服务平台,年点击量达2万余人次。积极引导优秀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提升入职层次。
2015年12月30日
第五篇: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14年04月02日16:37来源:教育部原标题: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近日,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分别在学校网站发布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对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进行了链接发布。这是教育部首次组织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是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和举措,对进一步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引导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强化以生为本,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具有重要意义。为做好这项工作,去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应在2014年2月底前率先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编制发布工作。对此,教育部直属高校高度重视,责成专门机构研究编制本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截止3月7日,75所直属高校全部发布了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这次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主要内容包括,2013届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等。部分高校还结合实际和学校特色发布了分层次、分学科、分院系、分专业、分地域的就业状况,以及就业状况对学校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并从就业状况、劳动报酬、就业满意度等维度构建了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总体看,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客观反映了各校就业基本情况、办学特色和工作成效。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是以就业提质量、促改革的有益探索,教育部门将不断完善报告内容和发布方式,进一步健全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专业调整等的联动机制,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原标题:《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来源: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