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博物馆的运营
博物馆的运营:
博物馆的规模有大小之别,内容各种各样,资金来源及所属性质千差万别,其经营与管理是一个庞杂的课题,不同的博物馆有各自的渊源和传统,其资金募集渠道、管理机制和体制等都不完全一样。当前西方博物馆在投资、经营与管理方面有一些共同的问题和议题。
一、博物馆的非营利性问题
博物馆的面貌虽然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人们对于博物馆的定义也是一直处于不断地争议之中,但是有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博物馆一直是作为一个社会公益性机构而存在的。公益性机构,欧美国家称为“非营利性机构或组织”。
“非营利机构”(nonprofit institution)是西方国家从法律、经济学、社会学角度对特定社会机构、团体组织的称谓。联合国社会统计署认为:“此类机构的大部分收入不是以在市场上出售商品或服务获得的,而是通过其成员或支持者的会费或捐赠获得的。”西方从事非营利机构研究的学者认为,非营利机构是介于政府公用事业和私营经济实体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社会活动机构。非营利机构接受政府补助、私人赞助和社会义务劳动,提供包括社会保健、福利、文化、体育、教育和宗教等方面的社会服务。为鼓励和规范民间机构从事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事务,一些西方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此类机构的性质、活动领域、职责、组织机制和评估标准,并给予这些机构以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也制定了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非营利机构捐赠钱物和从事义务工作的税收优惠政策。
“非营利”是对博物馆机构性质的确定,而非对博物馆组织行为的限定。确切地讲,博物馆是“非营利”机构,但博物馆可以从事合法的经营活动,从事与自身性质、职能和社会形象相符的经营活动,通过提供社会需要的物品和服务获得超出成本的合理限度的收益。运营收益模式:博物馆虽是非营利机构,但出于生存需要并非不能从事经营活动,可以通过运营一些有利于社会的收益性项目弥补日常运营经费的不足,这些收益模式主要包括策划主题文化展览(赴外国或外省交流收取展费)、承接外来文化展览(提供展场收取场租)、承办小型商业会展和文化活动(提供特色场地收取租金)、策划主题出版物(如出版商合作)、开发销售主题工艺品、开展主题艺术品交易、兴办主题专业文化教育(如文物知识培训、历史培训等等)、开展主题旅游开发(如多馆串联打造成旅游线路)、提供文博专业业务服务(如文物鉴定、文物修复、陈列设计等)。
二、西方博物馆运营方面的理念
1、博物馆的资金来源问题
博物馆的资金支出包括:日常运转的人员经费:主要包括开放、研究、展览、保安、清洁、消防.服务等人员工资和运行功用;日常运转的基础费用:博物馆设备、设施等维护、维修费用;办公费用:办公设备、耗材、电话、传真等*包括部分讲座所花费的资金;藏品收集、展览、研究项目等。博物馆的资金基本分为两大类:博物馆的建设资金、博物馆运转资金和项目资金。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西方当代博物馆资金的来源,那只能是“资金来源的多样化。这首先得益于西方社会的发育,特别是西方一般来说,西方博物馆的资金相对来说都比较充足,资金来源的渠道也非常广泛。只有不太多的博物馆会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例如哈佛大学的皮博迪博物馆(Peabody Museum)在每个展览之前都会开一个招待宴会,邀请一些知名人士和相关人士到场,“招待宴会”实际上是西方博物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获取更多资金支持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被邀请的人通常是经常给博物馆捐助的人。有时博物馆也会通过招待宴来邀请人们“认捐”。
社会大环境缔造了关心和捐助社会公益事业的文化氛围。不错,从国民教育程度到基本文化艺术修养以及时社会公益机构的认识水平,西方发达国家的确要比我们进步.在许多国家地区都有一大批。博物馆的铁扦支持蓄”。
西方的博物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性质:国家所有、公共所有、大学所有、私人或基金会所有。虽然每类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不同.但具体资金预算与管理的程序大致一样:由博物馆管理者和博物馆董事会(或类似机构)讨论决定,一般根据历年的预算情况、本年度需要增加项目、人员费用自然增长或减少等来决定。大多数博物馆馆长并不参与资金筹划,而主要由董事会募集,馆长仅仅对董事会负责来管理。
接受社会的各类捐赠对每家博物馆来说都是一条畅通之路。许多博物馆的建筑都是靠社会捐赠而得以建立的,一些社会热心人士或团体会参与资金的募集。个人或基金会的无偿捐赠、项目申请等是西方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基石。特别是藏品来源方面,社会捐赠甚至已经成为西方博物馆的主要来源。门票在西方社会,很多博物馆是不收门票的,有不少博物馆是采用“建议入场捐款”的方式让观众看“心意”给钱,但仍有不少人是免费参观的。
2、西方博物馆的立法和法律管制
博物馆管理非常规范化,博物馆的管理呈现明确的阶层关系“董事会——馆长——部门主任——一般工作人员”。博物馆的管理主体是由一群代表公众利益的人所组成的董事会,其职责有以下:制定博物馆的方向与工作目标,并对此评估;馆长的聘任与解雇;寻求经费。馆长是由董事会聘任,其职责:负责执行董事会的各项决免聘任各部门人员,日常行政和管理。部门主任由馆长聘任,其职责:负责执行馆长的决定:具体落实项目,日常工作。部门主任是博物馆的中坚人员。西方的博物馆在部门设置上,实行的是垂直管理.和我国博物馆实行的“三部一室”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博物馆按照学科门类分为若干部门.每一部门设一部门主任具体负责,通常都是资深人员担任。馆长以下的工作人员并不会和董事会发生直接的关系。
西方诸国与博物馆最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就是捐赠者在所得税上的法律赦免。博物馆被视作社会公益性机构,企业团体或个人向博物馆捐赠藏品、资金或物品等,均可获得所得税、遗产税等方面的税收赦免。所赦免的额度,每个国家的规定有一定的差别,基本获得等额的税收豁免。正是有了这样的法律规定,所以博物馆长期以来一直获得比较规范的计会资助和持续支持。
3、博物馆的社会资源与博物馆之友
西方博物馆发展中一个值得借鉴的重要经验就是善于和充分利用各种有益的社会资源。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和联系。加强与社区民众的广泛联系,加强与博物馆的志愿组织。西方博物馆在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方面已经和社会达成良性互动。
4、商店、餐饮等附属设施的经营经验
西方大小博物馆都十分重视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提供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服务,这一点也充分反映在他们重视经营博物馆商店、附属咖啡馆和快餐店等设施的行动中。
博物馆商店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开辟出专门的空间作为商店之用。博物馆学的研究之中,甚至还有讨论商店、餐厅和咖啡馆的例子。可见,博物馆商店、咖啡馆和快餐店附属设施并非可有可无,任意设置,其个有很大的学问。纪念品商店(含书店)的经营一自是博物馆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内容,而且在经营商店上的确有一套成功的做法和管理模式.值得借鉴。比较重要的几点是:一充分利用国家、地方免税等优惠政策,同时严格经营和管理,绝不超范围经营;二经营品种的丰富与品牌观念;三发展多元化的经营与协作网络;四会员制与网上商店的经营新方式。有的博物馆将博物馆商店经营得非常有声色.已经成为博物馆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大补充了博物馆的经费。在这一点美国的博物馆似乎非常成功,很早就采用合作联盟的形式。早在1955年,美国的博物馆界就创建了一个非营利国际性组织“博物馆商店协会”。商店、书店、纪念品店。有的大博物馆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史密森博物馆等这项收入每年都过亿元。
三、美国博物馆的运营理念与文化产业
1.市场化的运营理念和运作体系
美国的博物馆在保持自身非营利公益事业机构性质的基础上,立足于美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大量地引入了市场化的理论、方法,建立起了符合其外部环境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模式。这也是美国博物馆界目前广泛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一部分学者认为,美国博物馆之所以无论从收藏品数量规模、博物馆的设施建设到公众服务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正是得益于博物馆界引入了市场化的运作体系和理念。也有一部分专家认为,美国博物馆在产业化的道路上走得太远,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冲淡了其公益事业机构的色彩。如果我们抛开这些争论不谈,仅对美国博物馆的发展现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的话,近年来美国博物馆的确在很多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方面得益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博物馆发展所提供的有力支持,同时也与美国博物馆大力拓展文化产业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美国博物馆而言,他们通常是将自身作为一个“商业”运作机构看待。换句话说,美国博物馆在进行运营管理时,通常作为一个文化领域的产业来运作,只不过两者之间衡量生产价值和赢利的标准不同而已。博物馆是以文化产品来赢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关注,进而取得相应的支持,以便使博物馆得以进一步发展。
2.博物馆品牌意识与形象树立
美国博物馆通常都具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十分重视自身形象的确立和维护。这表现在美国博物馆一般都会引入企业运营中的CI(Company Identity)理念,设计制作醒目、统一的博物馆标识,并且将此标识应用于博物馆的宣传资料、管理文件,甚至员工名片上。此外,为了维护博物馆的良好形象,美国博物馆非常重视建立与社会各界的良好关系,特别是与媒体的关系。如《纽约时报》的艺术专栏经常会刊载一些有关博物馆特别展览的艺术评论文章,这些评论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博物馆的形象,因此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负责公共关系的部门在举办相关文化活动时,及时与他们进行积极沟通,以期得到正面的支持。他们善于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对外界一些有损博物馆形象的行为进行回应,以维护自身的形象和品牌。
3.经营管理人才的引入
美国博物馆在保证博物馆业务发展的基础上,还尝试引入外界的专业经营管理人才作为博物馆相关经营活动的管理者。因此近年来,一些没有任何博物馆相关工作背景的经营管理人员在美国博物馆担任了十分重要的岗位。这些人才的引入对博物馆事业的运营和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他们认为具备现代化管理意识和市场运作理念,并拥有管理能力的博物馆业务人员将比单纯的经营管理人员更了解和熟悉博物馆事业运营规律和经营理念,因而更有利于博物馆的发展。
4.独具特色的资金渠道
美国博物馆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当广泛。除了博物馆门票收益外,还包括政府拨款、与博物馆相关的各类纪念品的销售、博物馆会员费、个人和社会团体的捐赠、专项基金运作收益、授权和特许销售费以及借展费等。
基金运作收益:所谓基金是指个人或团体为了支持博物馆的发展,通过专项捐款设立的博物馆专项基金。美国法律规定,博物馆不得直接动用基金本金,只能使用基金本金所产生的部分利息或投资收益,而且基金利益或投资收益也必须按一定比例充实到本金中去,以保证本金稳定增长。同时,为了保证基金运作能够持续得到收益,美国博物馆的基金一般不是交给本馆的业务人员操作,而是专门外聘职业经纪人负责研究和推荐项目,以期得到专业的建议和管理经验。
捐赠收入:美国的相关法律法规鼓励个人或企业团体支持文化事业的资金或实物捐赠,在税收等方面也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捐赠也成为个人或团体致力于慈善事业、树立公众形象的社会风尚。长期以来,美国博物馆界与社会各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加强与捐赠方的沟通联系,以拓展捐赠来源,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
通过多年实践,美国博物馆形成了丰富的筹款经验技巧和一整套规范的操作模式,同时,美国博物馆的筹款工作也日益出现职业化的趋势。在美国的博物馆中,一般都会设立一个负责拓展资金来源的部门——发展部(Development Department),专门负责募集的发展资金。
会员费:为了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公众加入到支持博物馆事业的行列中,美国博物馆不仅十分重视博物馆会员、博物馆之友,而且其相关活动也十分丰富。而博物馆所收取数额不等的会员费也积少成多,成为美国博物馆筹措发展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
博物馆经营收入:为了满足博物馆观众的各类需求,美国博物馆内一般都设立专门的经营服务部门,为观众提供语音导览、纪念品销售等服务。其中纪念品的销售每年为博物馆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收益。
美国博物馆的纪念品销售之所以比较成功,第一,是因为博物馆内所销售的纪念品“特立独行”,具有“排他性”。一般而言,美国博物馆开发的纪念品都是立足于本馆独具特色的收藏品,不销售其他博物馆的纪念品。换句话说,观众在观看完展览后,只有到这家博物馆才能买到与之相关的纪念品。第二,美国博物馆销售的纪念品很注重产品品质。美国博物馆所销售的纪念品一般都制作精致,且附有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即便是一个小小的糖果盒,也会在背面标示出装饰图案所取材的藏品时代和相关背景知识。所以,美国的普通民众往往将博物馆的纪念品作为一个高雅、有品味的礼物赠送给朋友。第三,美国博物馆的纪念品种类齐全。既包括我们通常所见的画册、明信片、服装、首饰,也包括一些高仿真的复制品、专业艺术书籍,可以满足各类观众的不同需求。
授权和特许经营费:美国博物馆的另一个资金来源渠道就是通过授权和特许经营所取得的收益。博物馆在美国的文化生活中拥有着重要的地位,一些企业也会围绕着博物馆生产出相关的文化衍生品。但是在法制健全的美国社会,未经授权私自生产、销售博物馆的文化衍生品将会受到很重的处罚,因此这些企业通常都会交纳给博物馆一些费用,以求得博物馆的特许授权。此外,博物馆在不损害本馆经营服务部门权益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开放内部的经营场所给外部的企业经营。这些特许经营活动,既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减少了博物馆自主开设相关服务设施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收入。
5、各具特色的服务经营模式
美国博物馆的服务经营大体可以分为馆方负责经营项目和非馆方负责经营项目两类。其中馆方负责经营的主要包括与博物馆藏品相关的各类纪念品的开发与销售,而非馆方负责经营的主要包括餐饮等服务业。
美国的博物馆在馆内一般都设有规模不等的纪念品销售部。它们大都设置于博物馆的主出入通道附近,以便使观众在参观完展厅后可以很方便地购买相关的纪念品。有些博物馆的纪念品销售部甚至还专门辟有一个直接对外的出入口,以满足一些只想购买纪念品,而不想参观展览的公众的需求。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的一个出口就直接通向馆外,很多购买艺术类画册的学者可以很方便地出入。据研究,博物馆观众在观看完一个展览后,会对与展品相关的纪念品有兴趣,并产生购买欲。因此,在一些大型博物馆的不同展示区域附近(有时甚至就是在展厅的出口通道上),还专门设置有与特定展览相关的小型纪念品商店,只销售与这些展览相关的纪念品。
除博物馆内设置的纪念品销售部以外,一些博物馆还在机场、大型购物商场开设有纪念品销售柜台或专营店。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就在纽约的梅西百货商店(Macy’s)、肯尼迪机场,以及法国卢浮宫、德国等地开设有多家纪念品商店。这些设于馆外的纪念品商店不仅可以为博物馆带来更多的收益,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扩大博物馆的影响。
除博物馆自营的商店以外,博物馆还出租一些场地供外界的商家开设服务类的商店,类别大多只限于餐饮类。如华盛顿航空航天博物馆内的服务区,就开设有麦当劳、Subway等各类快餐专营店,而且其售价要远高于博物馆外的同类餐馆。
第二篇:博物馆文化产业的网络运营
博物馆文化产业的网络运营
网络运营博物馆文化产业已成为大势所趋
随着2015年《博物馆条例》的颁布,加强文物的合理利用,让文物活起来,促进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条例》的颁布从政策上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推动博物馆联合社会资源,培育创造博物馆文化产品特色品牌,增强博物馆文化产品在文化产业和消费体系中的竞争力。“十三五”规划中,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信息化时代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互联网,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把“互联网+博物馆”相结合发展,是对博物馆传统文化产业的一种继承和扩展,是文化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方向所在,而如何使博物馆文化产业在互联网上做好是目前所有博物馆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少数博物馆正在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的网络运营
据国家文物局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总数已超过4500家,而博物馆建设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这其中,已经在互联网上涉足文化创意产业并有一定经验的博物馆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恭王府管理中心、苏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天津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数字博物馆商城)、湖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计11家国有博物馆;而民营和私人性质的博物馆涉足互联网文化产业的也有:四川建川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中国紫檀博物馆、古陶文明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或自建网络销售平台,或依托社会资源利用现有销售渠道,都已经初步涉及互联网这一新兴事物。除去以上已明确在线上运营其文化创意产品的博物馆,还有多家博物馆正在进行资源整合,或公开或私下准备网络运营,例如南京博物馆于去年注册自有企业,其下一步显然是要整合旗下文化产业,准备在互联网上继续发展。还有三星堆博物馆近来在互联网平台的推广,也昭示着他们的互联网探索之路。除去一些综合性博物馆,个别专题性博物馆也结合自身优势深入到互联网的浪潮中去,如中华航天博物馆,在“聚划算”上销售衍生产品,把文创产品电商化,引入个人定制项目的同时,引导大众通过体验活动去博物馆参观,筹办线下活动组织大家去南昌参观火箭发射现场,带动线上销售,使线下和线上有机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效应,全面发挥了文化产业的联动效应。但是,从整体上讲,国内现有博物馆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大多尚在探索阶段,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国外及台湾地区博物馆网络运营经验值得借鉴
我国博物馆界对文化产业在互联网上发展的探索,大多止步于网络文化衍生产品的售卖,而且普遍只限于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已有的文化衍生产品。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一些大型博物馆对于自身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处在比较成熟的阶段,其在互联网的布局也迈出了更大的步伐。
国有博物馆多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展览、收藏、研究和开展公共服务。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现有博物馆体系对公众的吸引力在逐渐降低,博物馆自身发展所需求的资金渠道也越来越窄,资金已成为制约作为非营利机构的博物馆的发展瓶颈。所以门票以及商店等衍生经营的收入成为博物馆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以国外经营成功的博物馆为例,资金的来源主要依托基金会管理、公共组织、商业公司和联合会管理等四种组织形式,而这其中除了自有基金和大众捐助,主要的收入均来源于艺术授权及其衍生产品,一般可以占到总收入的20%至50%。
具体到网络运营上,不仅每个大型博物馆基本都有自己的网页和网站,著名的博物馆还在社交网站上注册和观众互动,开展自己的网络销售衍生产品,提供商业冠名,联合知名品牌创造商业价值,通过各种渠道推广博物馆文化,吸引公众关注的同时也聚集资金。实际上有很多的实例都反映出互联网对于整个博物馆的发展是具有促进效应的。如英国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互联网销售,跨区域、跨领域、全球化运营他们的文化衍生品,并且也有进入中国国内开展电商业务,例如和周生生一起联名的戒指,Clarks的联名鞋等等,甚至于去年还入驻“天猫”平台;还有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历史博物馆利用网络平台来众筹策划展览的资金,通过赠送参与众筹者礼品的形式吸引大众参与其中;而卢浮宫用网络平台来众筹购买藏品、修复藏品的款项,至今众筹资金就已达数千万欧元,这还不包括其他文化产业创造的品牌附加值;国内企业也有和世界知名博物馆合作并获得相当成功的案例,如荷兰梵高博物馆和“天猫”之间的碰撞,48小时内仅一把授权雨伞的售卖就达百万销售额,其全方位的网络宣传,不仅促进了博物馆自身的文化宣传,也创造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而艺术品授权在网络上应用也更为便捷,大英博物馆从1973年便成立了自己的股份有限公司,专门负责自身馆藏资源的授权,近年来更是直接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发布合作的信息,让每名厂商甚至每名观众都能参与进来。台北“故宫博物院”更是针对不同类型的艺术授权都制定有相应的流程,每个流程均涉及具体内容和时间的限制,近年来更是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接简化其原有流程,在官方网站上就有申请授权的快速通道,让更多的合作厂商能更快、更高效地加入进来。目前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艺术授权市场,日本排名第二、英国第三,他们通过网络在博物馆资源的利用上更具有经验,对合作开发和艺术授权的分类也更为科学有效,减少了一些因合作开发、授权前期所产生的不必要的资金和资源的浪费,而且更为公开,更具有时效性。
围绕博物馆职能特点进行网络运营是基础
我国的主要博物馆均是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和教育使命,但也并不应该排斥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文物衍生品的开发正在逐步成为博物馆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强调其在国家甚至是国际化网络中,博物馆与社会、文化、环境及地区发展之间的联系,使其获得一定经济回报用于补充业务活动经费的不足,这样既利于博物馆自身的发展,也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繁荣。因此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建设并不违背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根本属性,反倒更强化了自身文化符号,起到了引导大众文化消费、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推广中华文明的作用。
“互联网+”为博物馆网络运营提供了良好机遇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其实,此时的互联网早已渗入了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概念被提出之后,更是给各行各业指明了方向。具体到博物馆文化产业上,就是“互联网+博物馆+文化产业”三者的融合。这不仅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而且对于通过壮大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力量、推动中国进一步确立“文化强国”的地位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怎样“讲好中国故事”也有博物馆界的现实意义。如今博物馆的文化产业既有政策支持,又有互联网时代的机遇,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互联网上做好博物馆文化产业。
当前网络运营博物馆文化产业的主要方向
首先,要选好突破点与合作方。多数博物馆进行文化产业网络运营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一定要认真调查研究、反复比较论证,选好突破点和合作方。在这方面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经验值得借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多家文化传媒公司合作,以多种丰富的移动端软件做载体,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博物馆自身文化,引导公众了解文化知识,探索文物背后的故事,促进大众进行文化消费,把文化产业和博物馆的功能性相结合,同时又和阿里巴巴进行深度合作,走出了中国特色的博物馆推广的新路。
其次,要围绕博物馆自身特点做文章。特别是在衍生产品的开发上,更要在研究自身特色上下功夫,注重自主研发和利用社会资源相结合。以故宫博物院为例,他们率先与社会资源相合作,以博物馆自身的特色打造以“宫廷文化”为主的衍生产品,利用影视、网络媒体和故宫官网、微信、微博、APP相协调的方法,全方位宣传故宫的“宫廷文化”。
第三,要注重创新博物馆文化海外传播渠道和方式。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中国的文化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全世界已经有24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正在运营,中国文化中心的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加,这为博物馆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便捷渠道。博物馆浓缩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精髓,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宣传文明成就的重要窗口,而在信息化时代,我们要不断革新、创新,更好把中华文明展现给世界。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正是把我国具有代表的文化元素汇聚到小小的产品当中,而现在我国博物馆业界正在探索的也正是把这些产品如何更高效地推广到世界各地,让人们借助互联网可以更直观、更广泛、更便捷地通过文创产品这一载体了解馆藏文物所承载的中华文明。
第四,适时建立全国博物馆文化产业网络运营联盟。以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为首各家博物馆在网络运营文化产业方面已经初具规模,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对于社会资源的利用方面还有所欠缺。只有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更好地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助力。当下博物馆在互联网上运营文化产业比较分散,由于各自为战,虽然能更好地强化自身的品牌效应,但却分散了文化爱好者的甄选精力。从博物馆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来讲,由一到两家具有互联网运营文化产业经验的博物馆牵头,整合各博物馆自身资源成立大品牌或者联盟,合理地应用社会资源在网络上整体运营整个博物馆文化产业是当前比较好的选择。这对于一些没有网络运营经验但拥有精良衍生产品的博物馆显然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把有创意的优秀设计师、有担当的厂商与博物馆链接起来,使拥有丰富馆藏资源的博物馆能迅速地把自身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来。
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的网络运营正在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作为博物馆工作者,我们要坚决落实习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指示,认真贯彻《博物馆条例》中“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的要求,充分运用博物馆文化资源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大力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以现代方式去传承、传播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文化,在为普通消费者提供丰富文化体验和文化产品的同时,也要积极运用互联网向世界各国人民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提供中国经验。
第三篇:古根海姆博物馆运营模式初探
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西方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博物馆业引入和运用“文化产业”概念并在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博物馆。他们的运作方式被世人称为“古根海姆模式”。
博物馆的奠基人所罗门·R·古根海姆(Solomon R Guggenheim 1861年~1949年)出身于一个富裕的瑞士裔大家庭。1927年,所罗门在年轻的德国画家、女男爵希拉·蕾贝(Hill Rebay)的影响下开始成为现代主义,尤其是抽象主义绘画的重要收藏家。十年后,所罗门以自己的名字创立了艺术基金会,也就是对现代艺术和博物馆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
1943年,一直在寻找永久性场地的所罗门·R·古根海姆委托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Wright)设计未来的博物馆,经过长达十余年的推敲和修改之后,博物馆于1956年破土动工,1959年这一划时代的杰出建筑面向公众开放。赖特的设计被认为体现了希拉·蕾贝女士的建构一个“精神殿堂”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本身所具有的令人兴奋和激动的能力始终未减,它的展示方式也几经变革最终回归原设计方案,实现了赖特最初的理念,证明了希拉·蕾贝女士的杰出的鉴赏力、判断力和建筑师的天赋。今天,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本身已经具有了独立的艺术价值,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之一而得到人们的认可,被认为是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艺术收藏品中最好的一件。
随着收藏品数量的增加和基金会活动项目的增多、规模的扩大,博物馆空间紧张的问题日益严峻。1982年,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对现有场馆进行扩建和整修,使其内部空间及其功能划分更加合理。托马斯·克伦斯于1988年成为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新任馆长,他凭借自身丰富的艺术及管理学积累和对博物馆业的长期思考,开始对博物馆的整体运营模式进行改革。于是在克伦斯的主持下,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进入了扩张和发展的新时期。首先,位于纽约百老汇大道的苏荷(SOHO)古根海姆于1992年开放,它占据了一座19世纪建筑的部分内部空间;1996年,它的展示重点转向新媒体艺术,同时也陈列基金会二战以后的收藏品。
1991年,西班牙巴斯克地方政府出于刺激本地区经济活力和优化城市结构的目的,向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提出合作意向,这与基金会的扩充计划非常吻合。经过双方长期的磋商和准备,最终决定在西班牙西北部海滨城市毕尔巴鄂建立新的现代艺术博物馆,该馆由毕尔巴鄂所属的西班牙巴斯克政府出资建造,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提供收藏品、交流项目和管理策略,由弗兰克·盖瑞(Frank Gehry)进行建筑设计。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后,成为了继1959年赖特设计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以来,建筑史上又一个里程碑性作品。建筑由一系列弯曲层叠的不规则形体以令人惊叹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外表面由钛金属板包裹,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盘旋翻转的石材、玻璃和金属板的相互组合,是利用和发挥计算机的空间设计能力的突出代表;建筑的内空间也充满了形体的表现,根据不同的需要,内部空间包括带有花状天窗的中庭,带有华盖的高台和角塔,以及十个规则空间展厅和九个不规则空间展厅等,展出面积共15800平方米,其中最大的一个展厅没有柱子支撑而有30米宽,130米长。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于1997年10月落成并对公众开放,截至1998年10月共计有130万人参观了该馆,而毕尔巴鄂城本地人口仅有36万,蜂拥而来的参观者为城市增加了五千个就业岗位,经济活动的获利额高达6亿美元,所以,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建立不仅对当地的文化艺术氛围产生了影响,也为城市旅游乃至地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毕尔巴鄂也由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城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1997年,位于柏林市中心,在勃兰登堡门附近建造于20年代的德意志银行总部大厦一层的“柏林德意志古根海姆”对公众开放。这是银行和博物馆之间的一次富有建设性的成功联合。该展厅面积为325平方米,定期举办主题性展览,因为在双方合作之前,柏林银行已经拥有大约五万件现代艺术藏品。
90年代后期,随着世界范围内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迎来了一个迅速发展扩大的新阶段。除了不断的交换项目、主题展览、接受捐赠、获得资助外,基金会开始了与世界各国大博物馆、金融集团、政府机构等组织的全面联合、合作、交流的新时期。1998年,在中国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与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合作,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和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中华5000年文明艺术展”。在纽约,共计有45万名观众观看了展览,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毕尔巴鄂,参观者达到54万人次,超过城市总人口的1.5倍,其中从欧洲各国和西班牙各地赶来的观众超过30万,等候参观的人们甚至排成长队,往往行至一两小时后才可能进入展厅。“中华5000年文明艺术展”在数月内共接待了近100万观众,创造世界展览史上的奇迹,其门票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加上带动展览相关产品的出售,展览组织者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经费短缺是世界博物馆业面临的共同难题,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会要维持和拓展庞大的展览体系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克伦斯的主持下,古根海姆博物馆开创出一条适应全球化特征的运营方式——“古根海姆模式”:第一,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提出自己的发展战略,打造国际文化品牌,同样也就造就了博物馆本身的国际地位。第二,作为西方现代艺术博物馆,过去其关注的视点放在西方的现代艺术上,特别是印象派后抽象艺术、超现实主义艺术的范畴;现在则关注全人类的艺术,极大地拓展了艺术视野,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展览天地。第三,强调展览规模,树立精品意识,不断推出国际性的开发项目,与众多国际著名美术馆、博物馆合作。第四,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他们提倡严谨的团队精神;对艺术作品具有高超的鉴赏力,对市场前景具有前瞻性的判断力;同时,他们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严密的策划方案,使展览计划具有挑战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他们制定一套严谨的展品接收、包装运输、展示陈列、安全保卫、意外事故处理等严格制度,建立万无一失的保障机制,其严密的操作体系是令人钦佩的,通过卫星全程监控“中华5000年文明艺术展”展品毕尔巴鄂至巴黎的陆路运输就是一例。第五,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新闻发布、广告宣传等各种手段造势:“古根海姆”的每一次大举措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第六,注重拓展展览的派生产品,充分挖掘展览的附加值,派生产品的火爆销售反过来又扩大了展览本身的影响力,形成环环相扣的互动效益。第七,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国际品牌、文化经典、成功运作赢得国际财团和金融、运输、媒体巨头的兴趣和参与,甚至形成一些固定的赞助群体,这些群体也在赞助中保持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值得注意的是,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的扩张过程中也有失败的案例:2000年12月,纽约市市长乔里亚尼和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董事长克伦斯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政府指定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承担曼哈顿9、13和14号码头的改建计划,建造新的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主馆。新建筑的设计方案仍由弗兰克·盖瑞完成,外观与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规模更为宏大,建筑面积近54000平方米,而除了辉煌壮丽的博物馆外,设计也兼顾了当地的历史沿革和社区文化:原来的三个码头平台得以保留其格局,并继续发挥水上交通的功能;建筑周围街道与开阔水面的空间的贯通也予以保留,并规划出公共游览区。毫无疑问如果这项设计能够顺利完成,新博物馆所在的整个区域成为纽约市一个新的风景名胜,然而“9·11”事件之后,纽约乃至全美的经济状况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这项耗资达9亿美元的庞大计划被迫中止。另外,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令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自开馆以来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观众数量由1998年的130万,1999年的107万,2000年的97万,骤降至2002年的66万,可见缺乏实质性的文化内涵,没有吸引人的展览内容,仅凭前卫造型的美术馆没有办法满足民众的需求,当观众对建筑外形的新鲜感消退,新闻热度消失后,博物馆将面临经营的挑战。
克伦斯在博物馆运营中的创举之一就是将古根海姆视为一项品牌,进而向全球寻求地域性扩张。这种经营方式与商场上的连锁店的管理模式相仿,因此被戏谑为麦当劳·古根海姆。但毋庸置疑,正是这样的运营模式为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效益,同时将古根海姆博物馆引入了海外扩张与合作的发展阶段,也为全球化条件下其他国家的博物馆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经验和可能性。虽然这一模式带有不可回避的缺陷,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世界政治形势、经济状况、国家外交政策、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它仍然为世界范围内的博物馆运营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古根海姆模式”将会或者已经对博物馆的发展模式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第四篇: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考察报告
孕育发轫的早期茶
茶在远古时期即已被发现和利用。其发展历经药用、食用、饮用等过程。茶的饮用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古巴蜀一带,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及中原地区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茶文化的萌芽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及融合促进饮茶进一步向北传播。当时的饮茶主体为上层贵族、士人。他们将茶饮看作高雅的精神享受。此时的茶文化已经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茶的发现和利用
茶叶的利用和发展,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等过程。传说神农最早发现茶的药用价值。西汉司马相如所撰《凡将篇》中已有茶叶如药的记载。秦汉时期,《礼记》有“掌茶”、“聚茶”以供祭祀的记载。南朝《异苑》记载了剡县(今浙江嵊州)陈务的妻子喜好饮茶,每次饮茶前,先以茶祭祀宅中古墓的故事。东晋郭璞的《尔雅》卷九《释书》中“槚,苦茶。条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为苦茶”。
古巴蜀—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的饮用起源于中国西南的古巴蜀一带。后来由于秦始皇统一中国,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逐渐向中原地区传播。茶字正式确定之前,茶有“槚”、“荈”、“蔎”、“茗”、“荼”等古名称,这些古称大多来源于古巴蜀的方言。
茶叶作为贡品
古巴蜀一带至迟在周代已利用茶,并作为贡品。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晋常璩《华阳国志》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桑、蚕、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支„„香茗。
茶叶成为商品
汉代巴蜀地区饮茶已十分普遍。茶在流通中开始成为商品。西汉川人王褒在他的文书《僮约》中已有“烹荼尽具”以及“武阳买茶”的记载五代毛文锡《茶谱》及有关史料记载,西汉吴理真曾在四川蒙山上清峰,手植茶树七株。后世有“仙茶七株,不生不灭,服之归西,即地成仙“之说。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茶
饮茶的习俗沿长江顺流而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无不饮茶。汉初,湖南长沙及其所属荼陵县已成为重要的茶产区。西汉元封五年置荼陵县。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有“荼陵”封泥,还有“槚”的竹简,木牍和包装。茶乡浙。江湖州的一座东汉晚期墓葬出土了一只完整的青瓷瓮,肩部刻有一“茶”字,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当时已经出现了茶。湖州在长江的太湖之滨,是古时名茶“阳羡茶”的产地。《三国志吴志》记载,东吴最后的国主孙皓嗜酒,常大眼群臣。大臣韦矅酒量小。孙皓密赐荼荈以代酒。
生煎羹饮
三国魏张揖《广雅》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赤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这种饼茶的加工技巧及煮饮方式,在三国时期已形成。至唐宋时期,仍以茶饼制作为主流,只有加工方法至为精细,煮饮方法也更讲究。
魏晋南北朝的品饮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及融合促进茶
饮进一步向北推进,这时的饮茶主体为上层贵族、士人。他们写下了许多关于茶的诗词歌赋,并提倡以茶养廉。
法相初具的唐代茶
唐王朝因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我国古代茶文化发展极为兴盛的时期,史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茶成为主商品之一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名茶、贡茶相继出现。正是这一时期,茶开始征税,茶始成书。唐代饮茶风俗,品饮技巧都已法相初具,并深深影响后世。陆羽《茶经》的问世,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唐代,受南方饮茶风俗的不断影响,茶在北方迅速传播开来。佛教禅宗的兴盛与影响,是饮茶之风由南方迅速扩展到北方的一个主要原因。这在封泾的《封民闻见记》中反映的十分充分:“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人皆许饮茶,到处煎饮,以此专相效仿,遂成风俗”。
唐代茶事兴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朝廷贡茶的出现。唐代贡茶分为两种,一是专设官焙制造。唐代官焙有湖州紫笋等宜兴阳羡茶。卢仝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诗句。另一是,规定凡是有名的茶产区,几无例外地都要以茶进贡。
唐人茶事
唐代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团饼茶,是当时主流茶品。团饼茶的加工通过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基本工序。唐代以团茶饼煮饮为主要饮茶方式,唐代正像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为我们留下了唐人煮茶的场景。
自从陆羽生世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唐中期,陆羽《茶经》的问世,把茶文化推向一个空前的高度。陆羽(733—804),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人,他踏遍江南茶区,考察茶事,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茶经是一部全面论述茶文化的专著,对茶的起源、历史、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史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使品茶成为一门艺术,陆羽被后人称为“茶圣”。
宫廷茶事
唐朝宫廷集中了大量的名茶美器。宫廷贡茶先供于宗庙,次则宫中自用,余再分赐给大臣和番邦使节等。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出土了一套银质鎏金茶具,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宫廷饮茶的豪华。赐茶是宫廷茶礼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帝以赐茶加强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刘禹锡在《代武中丞谢新茶》中表达了得到赐茶后的喜悦心情:“臣某言,中使宝国,安奉宣圣旨赐臣新茶一斤,猥降人,兴临秋全恭承庆赐,跪启缄封,伏以放偶之责,采颉至珍„„
卢仝与茶
卢仝(795—835),号玉川子,河南济源人,年轻时隐居少室山,家贫,但酷爱读书,满腹经纶。朝廷曾两度起用他为谏议大夫,均不仕。卢仝爱茶,曾吟有脍炙人口的“七碗茶诗”。
唐代茶的对外传播
唐代,中国茶主要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唐太宗后期,新罗使节金大庸把茶种子带回到朝鲜半岛,种在智异山下的双峰寺。朝鲜从此开始种植茶树的历史。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日本最澄禅师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学习佛经,拜道邃禅师为师。翌年归国时,从天台山,四明山带去不少茶种子,试种于日本滋贺县。与最澄同年入唐的空海留学于长安于唐元和元年归国,他不仅带回茶种子,还带回了制茶的石臼和中国的饮茶方式和习俗,在日本广为传播。
兴盛的宋代茶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高度发展并趋向精致奢华的时代。宋代的饮茶法,已从唐代的煎煮法过渡到点茶法。点茶是一门艺术性与技巧性并举的技艺。所谓点茶就是碾末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盏中,待汤瓶水煮沸后冲入茶盏,然后再用茶在盏。然后去拂。宋代茶以工艺精湛的贡茶—龙团茶和讲究技艺的斗茶,分茶艺术为主要特色。
宋代斗茶
斗茶,也称茗战,最早流行于福建建安一带。北宋时期,斗茶蔚然成风。从帝王显贵、文人雅士、到市井百姓,无不对此兴致盎然。宋代斗茶主要用茶饼,判断斗茶的输赢要看茶面汤花的色泽与均匀程度,二看茶汤与茶盏内沿相接触水脚出现的早晚,汤花的色泽鲜白,细碎均匀为上,汤花紧贴盏沿,持久不散称作“咬盏”,咬盏时间长者为赢家。作为一种趣味性与技巧性兼具的活动。斗茶到了冲泡散茶为主的明代,基本绝迹。
宋代茶馆
宋代茶馆十分兴盛,是当时经济与文化高度繁荣的产物,也是世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的茶馆不仅数量多,经营范围广,而且注重饮茶环境的营造。在宋代都城汴京,茶馆鳞次栉比,除提供茶水之外,也有其他经营,如衣服和字画等等。在南宋临安茶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北苑龙凤团茶
龙凤团茶指龙团凤饼,系为宋北苑贡茶之统称。北苑位于如今福建建瓯凤凰山一带。宋太平兴国年间,已造龙凤团茶。咸平间,丁谓造“大龙团”以进。庆历时,蔡襄造“小龙团”较“大龙团”更盛一筹。北苑贡茶,品色繁多。贡品极盛之时,凡四千余色。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一书,由于最高统治者的介入,使得宋代茶和茶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深的社会政治背景。
民间茶园经营
《紫云坪植茗灵园记》摩崖石刻于北宋大观三年,镌于大巴山崇山峻岭之中。这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也是时代最早的记载民间,茶园经营活动的石刻。
文人与茶
宋代重文轻武与太祖“杯酒释兵权”后,便养成了一代文人士大夫的娱乐心态。他们将茶与娱乐、艺术等融为一体,开创了文士茶的先河。宋代一流的文士如蔡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等都置身其中。他们写下大量品茶诗文,倡导了茶宴、茶礼、茶会等多种形式。
宋代茶的传播
径山坐落在今浙江余杭,历代多产佳茗。相传法钦曾手植茶树数珠,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后世僧人常以本寺香茗。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套行茶礼仪,后人称之为“茶宴”。南宋日本僧人圆尔辩圆和南浦绍明先后于端平二年和开庆元年,在中国留学。回国时,带回茶种,以及供佛待客等饮茶仪式,在日本传播。南宋乾道四年和淳熙十四年两度来我国学习佛经的日本高僧归国时,带去茶籽和饮茶方法,并著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茶马古道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其中丽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大理州剑川县的沙溪古镇、祥云县的云南驿、普洱市的那柯里是保存较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县)、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元代,茶之用有三,曰茗茶,曰末茶,曰蜡茶。进贡宫廷仍以末茶和蜡茶为主。元代,武夷茶取代北苑成为贡茶,并在武夷山九曲设立御茶园。元代点茶仍然十分盛行,但“烹茶芽”的煎茶方式日渐兴起。
返璞归真的明代茶
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贡团茶改为贡叶芽(散茶)。后人对此评价甚高:“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沦便饮,逐开千古茗饮之享。”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变化。
走向世界的清代茶
进入清代,茶文化开始走向世俗,深入到千家万户,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茶馆大兴,茶饮被大力推广。对外,茶叶贸易形成,迅速走向世界,一度垄断世界茶叶市场。中国人的饮茶礼仪也逐渐传到西方。
总结
茶叶从中国西南的莽莽丛林进入到五彩缤纷的世界,经历了无数艰难与曲折。自茶与人类结合开始,茶就以其优良的品质,浸润着中华民族的人生理想。
第五篇:博物馆
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与弘扬。
四、加强媒体宣传,注重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平台,鼓励和动员更多公众参与博物馆文化体验,营造全民关心并参与博物馆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加强“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期间的安全工作,完善安全预案,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安全防范。
六、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结束后,各地要做好总结,将有关宣传活动的情况报送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
(据国家文物局网站)
201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与记忆”。
历史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给人类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印记,给缤纷的现实世界增添了许多珍贵的回忆。博物馆正是这些印记与回忆的最终栖息地,它丰富而珍贵的藏品无一不在缅怀与回放那些逝去的故事。2011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呼吁观众一起来探索与发现那些冰封的记忆,共同保护我们珍稀而脆弱的文化财产。
博物馆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逐步成为见证人类文化遗产,传承历史记忆的精神家园,它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今年,将再次掀起让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参与探索与发现历史记忆的活动。据了解,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各地博物馆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免费开放活动,加深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民族、地域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等了解,以此促进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与弘扬。
要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最简单和有效的方式,是从博物馆开始。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城市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从小里说,这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重要见证;从大里说,这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有“十三朝古都”美誉的西安市近日迎来了第三十五届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与记忆”是本届博物馆日的主题。
博物馆不单纯是一个市民文化补习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获得多少知识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在这个气氛中放松绷紧的心弦,才是我们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从1977年至今,国际博物馆协会每年都会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与记忆(Museums and Memory)”。
对博物馆而言,记忆是第一个关键词。博物馆是记忆收藏之地,它保存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记录着人类由弱变强的不同发展阶段。博物馆同时也是记忆寻觅之地,它总是能让参观者在寻找人类记忆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和发现。有记忆才会有传承,有传承才会有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不能没有博物馆。
博物馆是最好的记忆工具,承载着人类从远古到今天的鲜活历史,诉说着人类世世代代拥抱美好生活的追寻和企盼。无论是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还是美国的蟑螂博物馆,无论是法国的卢浮宫,还是德国的微缩火车乐园,正是这些遍布世界各地或大或小、或高贵或“卑贱”的数万座博物馆,搭建起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和“记忆家园”。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人们所能看到的绝不仅仅是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不仅是流光溢彩、风情万种的艺术宫殿。透过浸透着岁月包浆的每一件展品,参观者更可以看到人的高贵,人性的圣洁和人类灵魂的灿烂。逛一逛如此恢弘博大的博物馆,无论对谁来说,美国人或是柬埔寨人,伊朗人或是新西兰人,都会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美妙的人生体验。徜徉在精美绝伦的石雕、铜像、银器和书画之间,人们禁不住会去思考:我是谁,要往哪里去,又从哪里来?
博物馆的记忆属于当代。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博物馆记忆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抚摸记忆是为了认知过去,而认知过去则是为了更好地设计未来。博物馆的记忆要与当代现实生活,首先是与启蒙和育人紧密连接起来。绝不能让博物馆门可罗雀!博物馆不该是静无声息的“死”文物,它需要生机勃勃地“活”起来!它要成为教师的课堂,学者的讲坛,小说家和诗人朗诵作品的舞台。在美国和一些欧洲发达国家,博物馆永远是繁忙的,它有义务和责任将孩子们请进来。按照欧美一些国家中小学教学大纲的安排,某些历史课是一定要搬进博物馆的,艺术、自然、生物等课程也与博物馆息息相关。
博物馆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分享——记忆的分享。作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博物馆可以让孩子们看到物化了的人类起源、文化兴衰和社会演变,可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和想象空间。教育学家们指出,美国孩子的创造力之所以令人瞩目,肯定与他们频繁体验博物馆、利用图书馆有关。对孩子们来说,博物馆是什么呢?即使不是另一所学校,也是最好的校外辅导班。
珍藏历史——博物馆的记忆诠释传承。启迪未来——博物馆的记忆孕育明天。当我们从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丰富的藏品中,领略和感受到“玛雅文化”和“阿兹台克文化”的厚重博大时,我们的心灵深处肯定会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那样伟大的文明竟然可以消逝得无影无踪,它与我们今天的文明究竟有无关联?文明从来不是一种样式,一种形态。世人要学会尊重自己不曾了解的思想、观念,学会爱戴自己不曾体验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世界是多元的,记忆是多元的,博物馆也就必然随之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让整个世界都加入到探索和发现历史记忆的事业中来吧!这一共同事业终将引导人类去敬重、爱护不同的历史记忆,并从这些珍藏在博物馆中的历史记忆中,去挖掘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今天是博物馆日,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2011年的5月18日为第35个国际博物馆日。
博物馆的国际学术组织。1946年11月,由美国博物馆协会会长C·J·哈姆林倡议创立。总部设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1947年10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订了《关于两组织之间进行合作的途径和方法》的协定。从此,国际博物馆协会成为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博物馆事业规划的合作者,并逐渐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活跃的组织之一。
2011年主题是:“博物馆与记忆(Museums and Memory)”
今年世界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与记忆”
今天(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从1977年至今,国际博物馆协会每年都会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与记忆”。对博物馆而言,记忆是第一个关键词。博物馆是记忆收藏之地,它保存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记录着人类由弱变强的不同发展阶段。
今天(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从1977年至今,国际博物馆协会每年都会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与记忆”。
对博物馆而言,记忆是第一个关键词。博物馆是记忆收藏之地,它保存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记录着人类由弱变强的不同发展阶段。博物馆同时也是记忆寻觅之地,它总是能让参观者在寻找人类记忆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和发现。有记忆才会有传承,有传承才会有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不能没有博物馆。
博物馆是最好的记忆工具,承载着人类从远古到今天的鲜活历史,诉说着人类世世代代拥抱美好生活的追寻和企盼。无论是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还是美国的蟑螂博物馆,无论是法国的卢浮宫,还是德国的微缩火车乐园,正是这些遍布世界各地或大或小、或高贵或“卑贱”的数万座博物馆,搭建起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和“记忆家园”。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人们所能看到的绝不仅仅是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不仅是流光溢彩、风情万种的艺术宫殿。透过浸透着岁月包浆的每一件展品,参观者更可以看到人的高贵,人性的圣洁和人类灵魂的灿烂。逛一逛如此恢弘博大的博物馆,无论对谁来说,美国人或是柬埔寨人,伊朗人或是新西兰人,都会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美妙的人生体验。徜徉在精美绝伦的石雕、铜像、银器和书画之间,人们禁不住会去思考:我是谁,要往哪里去,又从哪里来?
博物馆的记忆属于当代。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博物馆记忆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抚摸记忆是为了认知过去,而认知过去则是为了更好地设计未来。博物馆的记忆要与当代现实生活,首先是与启蒙和育人紧密连接起来。绝不能让博物馆门可罗雀!博物馆不该是静无声息的“死”文物,它需要生机勃勃地“活”起来!它要成为教师的课堂,学者的讲坛,小说家和诗人朗诵作品的舞台。在美国和一些欧洲发达国家,博物馆永远是繁忙的,它有义务和责任将孩子们请进来。按照欧美一些国家中小学教学大纲的安排,某些历史课是一定要搬进博物馆的,艺术、自然、生物等课程也与博物馆息息相关。
博物馆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分享――记忆的分享。作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博物馆可以让孩子们看到物化了的人类起源、文化兴衰和社会演变,可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和想象空间。教育学家们指出,美国孩子的创造力之所以令人瞩目,肯定与他们频繁体验博物馆、利用图书馆有关。对孩子们来说,博物馆是什么呢?即使不是另一所学校,也是最好的校外辅导班。
珍藏历史――博物馆的记忆诠释传承。启迪未来――博物馆的记忆孕育明天。当我们从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丰富的藏品中,领略和感受到“玛雅文化”和“阿兹台克文化”的厚重博大时,我们的心灵深处肯定会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那样伟大的文明竟然可以消逝得无影无踪,它与我们今天的文明究竟有无关联?文明从来不是一种样式,一种形态。世人要学会尊重自己不曾了解的思想、观念,学会爱戴自己不曾体验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世界是多元的,记忆是多元的,博物馆也就必然随之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让整个世界都加入到探索和发现历史记忆的事业中来吧!这一共同事业终将引导人类去敬重、爱护不同的历
史记忆,并从这些珍藏在博物馆中的历史记忆中,去挖掘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中广网北京5月18日消息(记者费磊)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天是 “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记忆”,我国各地博物馆纷纷推出主题活动。
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从1977年开始,国际博物馆协会将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和纪念活动,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2010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得到了95个国家约3万家博物馆的参与,突破了历史最高纪录。
今年的主题强调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承担着记录过去、反映现代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职责,应积极发挥文物藏品等文化遗产作用,并动员公众一起来探索与发现历史记忆,共同保护人类珍稀而脆弱的文化遗产。
中国海军博物馆在这两天举行“人类、海洋、海军”免费专题展览,引导游客在参观中了解海洋、海军、海权知识,感受和谐海洋理念,进一步增强海洋国土观念。同时,节日期间还对所有游客实行门票半价优惠。成都的从杜甫草堂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5月18日当天将免费对市民开放。
从16日开始,青岛葡萄酒博物馆将举办为期三天的系列活动,在18日和19日两天,市民可免费游览葡萄酒博物馆,还可免费品尝一款进口葡萄酒。
欧洲博物馆之夜5月14日在欧洲40个国家举行。这一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参加,今年全欧洲将有3200家博物馆免费开放,其中法国有1400家。大部分博物馆并不满足于让公众免费参观,而且同时推出演出和主题研讨会等活动,加强活动的分量。
记者了解到,现在我国的博物馆受关注度还不高,好像只有到“博物馆日”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部分原因是没有能廉价或者免费开放。免费开放博物馆等公共教育文化设施,是政府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承诺之一,可以使博物馆更加融入社会,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可以提高博物馆的社会贡献率。
但免费不应该免票,要让参观者形成神圣感,要尊重我们自己的文化。专家普遍认为,目前大部分博物馆教育部门力量薄弱,即便有相应的一些教育活动,但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大多只停留在导赏的层面,博物馆的运作模式及教育模式必须有所改变。
博物馆与记忆 各地开展博物馆日活动
本报讯(记者郁鑫鹏)5月18日,是第35个国际博物馆日。围绕今年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与记忆”,全省各地举办了文物图片展、有奖知识竞赛、免费鉴定文物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省文博系统结合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开展了展览、网络宣传、博物馆“三进”(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等形式多样的宣传庆祝活动。
主会场设在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省文化厅等策划推出了“蓦然回首——全省博物馆系统“博物馆与记忆”摄影作
品展”,展出全省70余家文博单位报送的300余张老照片。活动现场,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部分新四军老战士及其后代向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捐赠了望远镜等革命文物。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从1977年至今,国际博物馆协会每年都会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与记忆”。
对博物馆而言,记忆是第一个关键词。博物馆是记忆收藏之地,它保存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记录着人类由弱变强的不同发展阶段。博物馆同时也是记忆寻觅之地,它总是能让参观者在寻找人类记忆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和发现。有记忆才会有传承,有传承才会有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不能没有博物馆。
博物馆是最好的记忆工具,承载着人类从远古到今天的鲜活历史,诉说着人类世世代代拥抱美好生活的追寻和企盼。无论是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还是美国的蟑螂博物馆,无论是法国的卢浮宫,还是德国的微缩火车乐园,正是这些遍布世界各地或大或小、或高贵或“卑贱”的数万座博物馆,搭建起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和“记忆家园”。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人们所能看到的绝不仅仅是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不仅是流光溢彩、风情万种的艺术宫殿。透过浸透着岁月包浆的每一件展品,参观者更可以看到人的高贵,人性的圣洁和人类灵魂的灿烂。逛一逛如此恢弘博大的博物馆,无论对谁来说,美国人或是柬埔寨人,伊朗人或是新西兰人,都会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美妙的人生体验。徜徉在精美绝伦的石雕、铜像、银器和书画之间,人们禁不住会去思考:我是谁,要往哪里去,又从哪里来?
博物馆的记忆属于当代。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博物馆记忆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抚摸记忆是为了认知过去,而认知过去则是为了更好地设计未来。博物馆的记忆要与当代现实生活,首先是与启蒙和育人紧密连接起来。绝不能让博物馆门可罗雀!博物馆不该是静无声息的“死”文物,它需要生机勃勃地“活”起来!它要成为教师的课堂,学者的讲坛,小说家和诗人朗诵作品的舞台。在美国和一些欧洲发达国家,博物馆永远是繁忙的,它有义务和责任将孩子们请进来。按照欧美一些国家中小学教学大纲的安排,某些历史课是一定要搬进博物馆的,艺术、自然、生物等课程也与博物馆息息相关。
博物馆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分享――记忆的分享。作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博物馆可以让孩子们看到物化了的人类起源、文化兴衰和社会演变,可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和想象空间。教育学家们指出,美国孩子的创造力之所以令人瞩目,肯定与他们频繁体验博物馆、利用图书馆有关。对孩子们来说,博物馆是什么呢?即使不是另一所学校,也是最好的校外辅导班。
珍藏历史――博物馆的记忆诠释传承。启迪未来――博物馆的记忆孕育明天。当我们从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丰富的藏品中,领略和感受到“玛雅文化”和“阿兹台克文化”的厚重博大时,我们的心灵深处肯定会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那样伟大的文明竟然可以消逝得无影无踪,它与我们今天的文明究竟有无关联?文明从来不是一种样式,一种形态。世人要学会尊重自己不曾了解的思想、观念,学会爱戴自己不曾体验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世界是多元的,记忆是多元的,博物馆也就必然随之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让整个世界都加入到探索和发现历史记忆的事业中来吧!这一共同事业终将引导人类去敬重、爱护不同的历史记忆,并从这些珍藏在博物馆中的历史记忆中,去挖掘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今天(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从1977年至今,国际博物馆协会每年都会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与记忆”。对博物馆而言,记忆是第一个关键词。博物馆是记忆收藏之地,它保存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记录着人类由弱变强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现今的高科技、文化创意、时尚等均建立在前人的积淀之上。打开记忆的匣子,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永恒中升华的记忆。
对记忆而言,我们可以有很多渠道。但是对博物馆而言,它却是无尽的记忆寻觅之地,它让参观者在寻找人类记忆的过程中,深深感悟和发现。博物馆,就是前人文化集中陈列的地方,是后人尊重、学习前人精髓文化的地方。有记忆才会有传承,有传承才会有创新,所以,人类不能没有博物馆。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文联大会上阐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他明确地说:“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不善于继承,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就缺乏继承的活力。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是极好的继承。文化继承不可或缺;没有文化继承,文化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强调今天我们在这里不是简单的罗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优势和劣势,而是要结合当前中国的国情来考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历史文化的实用价值和延续性只能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因为历史文化的实用价值和严肃性是历史的自然流程。因此,博物馆的记忆属于当代。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博物馆记忆就是失去了意义。
联合国会议上中国政府将中华鼎作为礼物和象征的例子,因为它代表的是中华文化的内涵,是文化继承的结果。继而例举胡主席赠送普洱茶给普京总统,送出中华民族的茶文化;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传达的是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的继承;中华武术风行海外,外国人欣赏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胡锦涛主席“和谐世界”思想也来自与文化继承。以北京奥运会和亚特兰大奥运会在灯光设计方面的对比为例,北京奥运会展示了中华元素,而亚特兰大奥运会却没有展示其特殊的元素,因而被遗忘了,即抛出观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那么,F518时尚创意园以后现代设计主义风格的独特存在,主街上的江南景色设计风格,纷纷传承和采用了古往今来经典之笔。同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去创新,让园区具有更高的辨析度和独特性。创新,不仅仅是一座园区所需的,更是园区当中所有企业必须为之去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创新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创新是为个体人格服务的,而不是人格为创新服务。个体人格的基本追求是独立性、自主性、完整性、丰富性,人格不是创新的手段,而是创新的目的。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皆是创造之人。那么让我在2011年5月18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打开我们的记忆,从历史给予丰富的文化陈列中,创造我们美好的未来。
守望历史记忆,感受博物馆魅力
时间:2011-5-18 8:54:20 点击:118
——访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
作为文物事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博物馆用珍藏的历史珍宝,为无数的人们提供着共享人类财富的所在。在这里历史记忆用最生动的方式在回放,在这里普通百姓也能平等地享受文化的盛宴。
2011年5月18日,第35个“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与记忆”成为这一届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记忆?她又承载着怎样的民生话题?在这一天,我们走访了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关于博物馆的话题,在他的生动阐述中徐徐展开。他说:无论人类以前曾经有过多么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走进博物馆。
记者:很多发达国家都把博物馆的发展看作是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和反映国力的重要标志。“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文物纳入了民生工程,无疑也是民心所想。那么我们将如何发挥我们的博物馆优势,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这道历史大餐?
赵荣: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明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浩如烟海,文化底蕴十分厚重,为博物馆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多年来,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中央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博物馆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博物馆178座。历史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博物馆的藏品始终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印记,是人类记忆的最终栖息地。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提供更好的平台让跟多的人都能分享遮掩的历史馈赠。2008年,根据中央四部局文件精神和中共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要求,我省有5座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其中包括陕西历史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洛川会议纪念馆和八路军西安办事处。2010年3月,经中宣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审定,我省又有43座博物馆、纪念馆成为第二批对社会免费开放单位。此外,我省新增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17座,民办博物馆免费开放6座,共计71座。不仅是免费开放,我们还为每一位走进博物馆的人们提供最平等最人性化的服务,比方说在汉阳陵博物馆,我们用玻璃的现代展示空间既让参观者能全方位欣赏到文物,又能体验考古发掘的过程。此外馆中的残疾人自动行走轮椅在世界也是最先进的,最人性化的。
记者:您认为博物馆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赵荣:博物馆(Museum)一词来自于希腊文Mouseion,其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可见博物馆是和文化艺术紧紧相连的。今天,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形象代表。当人们越来越把人类心智的充实和自由看作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博物馆的作用也越发重要。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博物馆是提高个人鉴赏力乃至培养社会情趣的最重要的场所。参观博物馆,除了能充实学识、开阔眼界外,已经上升为一种审美活动,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种美妙体验。今天,无论人们承认与否,博物馆毕竟已成为人类昨天的脚印、今天的镜子和明天的根基,是人们认识自己及其生存环境最好、最直观的百科全
书。
记者:对于陕西人来说,拥有如此众多的历史财富无疑是无比幸福的,那么您认为对大众来说这些博物馆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赵荣:陕西一地文物之盛之精,有甲于全国的美誉,以至人们将陕西称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目前,陕西文物系统的博物馆、文管所藏品已达百万件组,等级文物达十二三万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23件组,居全国前列。与其他省市相比,陕西博物馆的文物藏品不仅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在工艺技术、艺术创造等方面代表了全国的最高水平,而且还因其无与伦比的典型性、序列性、完整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的悠久灿烂和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走进博物馆就是感受一段历史,回忆人类的骄傲。不论你了解或不了解,不论你是富有还是贫穷,不论你是打算匆匆而过还是细细品味,你都有权利也应该走进博物馆。这将是你分享人类财富的一次最美好体验,也是充实学识、开阔眼界的最佳所在。历史是会让人智慧的,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博物馆与历史零距离的对话。本报记者 沙莎 陈艳
国际博物馆日的深思:如何加强文化记忆的传扬
今年5月18日是第35个“国际博物馆日”。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都会有特定的主题贯穿其始终,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与记忆”。历史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人类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博物馆的藏品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印记,博物馆是一个储存印记并讲述故事的场所,是人类记忆的最终栖息地。
根据对“博物馆与记忆”的理解,一些博物馆策划了“博物馆的幕后之旅”、“发现之旅”、“与专家同行”等活动,提高人们对于博物馆在藏品保护和传递记忆方面所起作用的认识,使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对公众也将产生实际和具体的影响。如中国丝绸博物馆就策划了“大家来养蚕宝宝”、丝绸文化大课堂、蚕桑丝绸手工包、蚕桑丝绸主题节、蚕桑丝织文化遗产考察活动等。当然做得更多的是,通过挖掘物件背后的信息,组织和开发展览的衍生活动和产品,在日常性的工作中,诠释了博物馆向观众传递集体历史所起的作用,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一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荟萃地,拥有丰富的藏品资源和文献资源,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将历代零散的文物串连在一起,进行综合阐释,成为关于人类记忆的有意义的文化系统。观众来到博物馆参观,在历史与现代的时空中比较、沉浸、回味……如何在展现那段以集体意识为主导的过往岁月的同时,给参观者以亲切感、当下感?又如何在宏观叙事的框架下,给观众增加个性化、个人化的体验,使观众一次参观经历成为永久的记忆?这是很多博物馆遇到的难题。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拥有为观众做了什么。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始终走在前列。在大厅的咨询处提供英法德日西意俄葡中等语的导览资料,全部是免费索取。在“馆长推荐”语音导览中,馆长亲自用4种语言讲解54件他最喜欢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藏品(展品)。每年9月到次年的6月,举办由国内外著名音乐家演奏的系列音乐会和博物馆业务主管和著名专家主讲的艺术、建筑、音乐、文物系列讲座。展厅的陈列和展品允许参观者不用闪光灯和三脚架拍摄个人所用的照片。大都会博物馆的商店,在馆内有5000多平方米的营业厅,在纽约的一些大商场和其他城市设立销售点。去年,我在大都会博物馆工作过几天,工余时间,几乎每天都会去那里。从1美元一张的印着宋朝米芾书法的明信片,到400美元一张的凡高或莫奈的油画复制品……销售的书有6000多种,商店销售的商品近2万种。2011年1月5日起,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其官网上推出了“联系”栏目,邀请亿万网友与博物馆工作人员“亲密接触”。3月,馆长托马斯-坎贝尔(Thomas Campbell)又高调宣布说,大都会将馆藏的每一件作品介绍存入网络数据库,然后建立一个覆盖全馆的Wi-Fi系统,这样游客可以通过iPhone手机或iPad阅读所有资讯。
英国方面,博物馆作为全民终身教育场所的重要性得到博物馆界的普遍认同。为聋哑人提供手语讲解,为盲人提供形象化的描述讲解,为视力较弱者提供大字体的导览手册和材料等。每个月有专门的家庭活动日,家长陪同小孩一起到博物馆参观,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一方面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另一方面父母和孩子在博物馆都得到学习的机会。
小国也有自己的做法。叙利亚国立博物馆给人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露天展示。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展示厅、橱窗,博物馆大部分皆为广场,广场中有喷泉、树木,并且在规划过的道路两旁配置希腊等时代的各种石雕、石棺以及罗马时代设在道路上的标石。置身其中,观众充分领略了从最早的苏美尔文明,到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伊斯兰文明的叙利亚的历史进程。
在杭州,除了中国丝绸博物馆之外,中国茶叶博物馆每年举行以茶为主题的茶文化盛会也非常有影响。“西湖国际茶会”成功举办了9届,成为博物馆著名的文化活动品牌。
历史文化不仅是被展示出来供欣赏用的,观众同样可以通过购买纪念品和参与活动的方式把博物馆的记忆带回家,不论是亲友分享或是自己享用,都是非常美好的。许多人经常自己或带着孩子去博物馆,或学习知识,或参与活动,或喝咖啡、甚至购买纪念品。博物馆给人带来许多有益的体验和欢乐,也有教育和启蒙。
我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参观过一个古陶瓷的博物馆,并在那里动手做了一个陶罐。直到今天,扔掉的玩具不知
有多少,唯有这件“作品“一直摆放在她的书架上。她说,从那时起,她一直记得并理解了古人制陶时采用的“轮制”和“拉坯”工艺。
关于博物馆,很多人都有美好的记忆。从记忆中,感念人类在成长历程中走过的斑斑足迹,并从中寻求智慧与启迪,情感得到净化,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从而思维更加开阔,久而久之,全体公民的素质、整个社会的文化审美品位都会得到提高。
二
当今中国社会,各级政府对博物馆事业的经费投入是前所未有的,博物馆的馆舍、文物保护的设备、陈列展览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博物馆正展现出崭新的面貌。但是,这些都是硬件。目前,还存着重建筑轻功能、重综合轻专业、重规模数量轻内涵挖掘、延伸产品缺失等的问题。
近几年,综合性的国家级、省级博物馆在中央、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相比之下,专题博物馆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很多专题博物馆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转型,所依托的行业或单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的甚至倒闭歇业,缺乏改善基础设施和提升陈列展示所需要的必要资金,基础条件差,展示手段和内容都相对陈旧。同样由于资金匮乏,在藏品保护、征集、研究和传统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力度和影响力都有所下降,在管理服务方面,只能提供简单服务,公众文化服务层次较低,教育服务项目和文化产品单一,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相对于反映某一区域社会历史类的综合类博物馆而言,专题博物馆从艺术、科技、民族、民俗、生态、遗址、自然、地矿及各产业等各方面,承载着我国各族人民千百年来不竭的奋斗精神、创造智慧和美学思想,中国特色浓郁,更加直观地反映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
2009年主题是:“博物馆与旅游(Museum and tourism)” 小资料
1992年主题是:“博物馆与环境”(Museums and Environment)。
1993年主题是:“博物馆与土著人”(Museums and Indigenous Peoples)。
1994年主题是: Behind the Scenes in Museums。
1995年主题是:“反应与责任”(Response and responsibility)。
1996年主题是: Collecting today for tomorrow。
1997年主题是:“与文物的非法贩运和交易行为进行斗争”(The fight against illicit traffic of cultural property)。
1998年主题是:“与文物的非法贩运和交易行为作斗争”。
1999年主题是:“发现的快乐”(Pleasures of discoverty)。
2000年主题是:“致力于社会和平与和睦的博物馆”(Museums for Peace and Harmony in Society)。
2001年主题是:“博物馆与建设社区”(Museums: building community)。
2002年主题是:“博物馆与全球化”(Museums and Friends)。
2004年主题是:“博物馆与无形遗产”。
2005年主题是:“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 ”。
2006年主题是:“博物馆与青少年(Museums and Young)”
2007年主题是:“博物馆和普遍遗产”
2008年主题是:“博物馆:促进社会变化的力量(Museums as agents of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2009年主题是:“博物馆与旅游(Museum and tourism)” 2010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促进社会的和谐
根据国际博协官方文件: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
文件指出,当今的博物馆可以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积极的贡献,博物馆发展走向是具有构建和谐社会功能的博物馆。无论白天和夜晚,博物馆应在社会中、社区中具有人群生活方式的影响力,更因具有保存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色彩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可以告诉人类应当相互依存、相互帮助,为了人类的更加未来和幸福共同积累历史的经验,克服更多不可预测的未来苦难。
记忆现场与文化殿堂: 我们时代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