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每个醒来的清晨相信天还是蓝的,在每个崩裂的时刻相信正义的聚集:新京报新年献词,请收藏!
在每个醒来的清晨相信天还是蓝的,在每个崩裂的时刻相信正义的聚集:新京报新年献词,请收藏!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每张报纸的新年献词,通常都会表达自己一直强调的东西,与南方周末独有的人文气韵相对应,《新京报》每年1月1日推出的新年献词,总是以或宏大或微观、或温暖或铿锵的句子,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带给我们某种慰藉——旧年的悲伤不再绵延,新年的希望就此点亮。写作上,也是很有特点。
细心的同学总结出了新年献词的“套路”:总免不了回顾历史、祝福明天、展望未来,但如果仔细研究,便会发现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新京报新年献词的词频图谱:
按照新京报的观点,或许一篇文章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我们有耐心,始终坚持的东西会一遍遍讲下去——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剖析,去讲平等,讲权利,讲法治……
以下,就是出现在过去十几年《新京报》新年献词中的句子: 我们之所以罗列这些似乎琐碎的细节,是因为他们都指向了一个重大主题: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人的财产高于一切,人的尊严高于一切。诚如捷克前总统哈维尔所说:“事实上存在着一种高于国家的价值,这种价值就是人。” ——《永远坚守人的价值》,2004年
不同的视角和处境,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这种不同,灰心丧气者,不妨耐心观察那些承载希望的种子,看它们如何撑破大地,哲人说,即使含泪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播种,这样才有希望含笑收获;信心充盈者,也请在登高仰望时别忘俯瞰大地,体察脚下的现实,知道这个国家还需要跨越怎样的难关,知道权力与权利之间有着怎样的纠结,知道化解隔阂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祝福你,为了一个美好的世界》,2010年
围观继续改变中国,也改变着围观者与被围观者。不容忽视的是,网上的媒体聚焦与公民聚集只能解决极小一部分问题。正如上涨的潮水不能托起海底的船只,这种聚焦与聚议并不能为社会营造一个底线。现实是,网络之外,有很多的人期待关注,也有很多的“沉没声音”等待打捞。他们的贫穷、苦难甚至遭遇的不公,需要一个“制度安全阀”,而不只是围观者散兵游勇的救济,顾此失彼的热忱。——《你的努力,就是这个国家的方向》,2011年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让权力回归原位,让权利一视同仁;让有产者有恒产,让无力者有尊严。一成不变、固步自封的国家没有未来,改革才能抵达公平正义的彼岸。选择相信未来,就是选择了一个长远的打算。春天来了,聪明的人不会徒劳无功地修补冰河上的裂缝,而是要造一艘驶向春天的航船。——《敬畏理想,相信未来》,2013年 我们梦想不再有小孩被贩卖。我们梦想太阳底下各行各业有尊严。我们梦想大学生不挤破脑袋考公务员。我们梦想医生不被病人举刀。我们梦想每个法官能够依法独立断案,不徇私舞弊。我们梦想每个城管能体恤自雇谋生者,不凌虐衣食父母。我们梦想权力回归“笼子”,让市场归于市场。我们梦想走一条坚实的道路,使这个国家迈向自由与繁荣。我们梦想宽恕与和解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芽。——《我们行进在同一条船上》,2014年
一个大国的叙事,如何深度契合每一个个体的感受,而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坦然讲述这一切?无论如何,这是我们的2014,我们的血肉故事与心灵风暴。不是所有的告别,都能以赞美结束;但一切的开始,都要以祝福开启。时光漫长,道路宽广,我们仍旧拥有理想,拥有未来。这是一场早已开始的变革,根本停不下来的转型。2015,注定更多元也更复杂,更急剧也更深刻,更动荡也更精彩。
——《时间未老,理想仍在》,2015年《新京报》2017年新年献词——《2017,没有未来不可抵达》
时间又到了这样纵情而深重的时刻。当又一年远去,我们最终发现,所有的告别与开始,都将是一种砥砺,一种投奔。2017已然扑面而至。我们最终发现,迄今为止,那所有梦想与努力,无不是因为我们活在当下,却拥有未来。大地苍茫,河山隽永。哪怕时光易老,总有理想不灭。而我们总是在回首的时刻,去感知那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确信的,必经长久努力才能显现的,初心与理想。就这样告别2016。这一年来的厚重与温度,动荡与裂变,仍将在传之久远中,昭示未来。这个世界,并不宁静。随着美俄几乎同时宣称将加强核能力,奥巴马又下令驱逐35名俄罗斯外交官。而我们将如何安放那死于尼斯恐袭以及伊斯坦布尔机场遇袭的死难者?坚持了什么,又为什么妥协。随着英国公投脱欧,意大利民众也断然拒绝了宪法改革。而我们又将如何阻挡那汹涌而至的中东难民,以及肆虐美洲的寨卡病毒?
是什么牵动着我们,又让我们心有戚戚。卡斯特罗与泰国国王先后辞世,反攻“伊斯兰国”与叙利亚内战愈演愈烈,美国大选与朴槿惠亲信门水落石出……
世界是平的,更是不平的。这般宏阔,却也这般狭促。而在深远的历史以及无尽的未来之间,我们将怎样才能无愧,又怎样才可拥有?
我们迎来了G20杭州峰会。随着人民币“入篮”,中菲重回协商轨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在全方位推进。
就这样告别2016。这一年来的石印铁痕,凉薄甘苦,仍会在愈来愈清晰之中,刻画未来。
随着六中全会全面从严治党,“两学一做”也如火如荼。当全面二孩时代启幕,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全面实施,辽宁拉票贿选案也得到严肃查处。我们见证了这一切。而我们总是要到多年之后,才会更能明了今天的一切。所以在建党95周年之际“不忘初心”,在长征85周年之际“接力长征”,更要在文革50周年之际“反思文革”。
这是每一个人的2016。那些大江大宇的叙事,那些无微不至的悲欣。有不可轻言的悲歌慷慨,更有必须承担的时代故事。我们终究要以法治与文明,来打通未来。不论聂树斌还是雷洋,不论魏则西还是贾敬龙,不论那个汽枪老太还是校园欺凌……怎样面对,又如何释怀?自2016岁寒以来,我们沉吟至今。
我们终究要以追问与良知,来熨帖现实。没有祸福可以趋避,但请别让我们在邢台洪灾中沉没,也别让我们的孩子在毒跑道上成长,别让房价或物价击垮我们已不轻松的生存。我们终究要以转型与改变,来对接梦想。转捩年代,风云际会。当直播兴起,网红当道,人工智能与分享经济也方兴未艾。而当新媒体大行其道,我们更该续接风骨与立场。无论悲观还是希望,时间是不可抗衡的力量。大人的沧桑终究抵不过,生长的力量。2017的孩子,或许不知道这一切,不知道魏则西、徐玉玉,也不知道雷洋,TA们是一张白纸,TA们是新的世界,TA们就是未来。
没有过去不可逾越,没有未来不可抵达。坚持所坚持的,执着所执着的,民本的价值,法治的尊严,民主的立场,自由的方向。即便所有过去都压将过来,我们仍旧拥有梦想,拥有未来。就这样,迎向2017。
而我们,依旧在场,以全媒体的全新姿态,记录时代、刻画转型。新元肇启,仍然会有像我们这样的一些人,不悲观、不绝望,坚守信念,拥抱满载期许的未来。《新京报》2016年新年献词—— 《亲爱的你,值得拥有更美好的世界》
北国风光仍然千里冰封;南方冬阳依旧若有若无。我们已经辞别了2015。的确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时间,这时间里所蕴含着万物的力量。
你好,2016。不得不说,越是郑重的告别,越在用力描绘理想的形状,以及那属于初心的殿堂。一切并不都是那么难以言喻。一个大国的行程,其来有自。又是一年冬往春来,花开花落。当十八届五中全会方略初定,全面小康开始冲刺,军队改革大幕拉开;当人民币高调“入篮”,反腐败愈发深入——旧的利益格局不断被打破,新的规则在不断生长。这一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举行了盛大阅兵;海峡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跨越66年双手紧握。
一个时代的演进,细致入微。
随着宪法宣誓制度得以确立,“民告官”进入2.0时代,嫖宿幼女罪也已废除,而那个曾经被判劳教的任建宇也以高分通过司法考试。当“全面两孩”政策得以公布,1300万“黑户”浮出水面,7000万人纳入“精准扶贫”目标……
在权力与权利的格局里,政治与法治的生态下,利益与权益的场域中,只有人,是永恒不变的价值主体。这是可以获得“获得感”的前提。
当你时常看到天空“飘来五个字”,又需要“证明我妈是我妈”,999居然也指责患者“影响稳定”——有一种现实也会让人泣笑皆非。
我们吃过“38元大虾”,“巴黎恐袭”也让你心塞不已,“无妈乡”的留守儿童仍在等待抚慰。
长江之星翻沉,天津港爆炸黑烟骤起,深圳渣土堆汹涌而泻……“灾难文艺腔”无法拂去创伤,灾难需要用调查和追责告慰逝者,安抚民心。
每一年,都有欢乐和哀伤。然而,在这时代的宏阔与巨变中,什么又是从来不变的恒常。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看到了一些媒体的倒闭与凋零,亦还有一些媒体人的转型与离去。但坚守者深知,无论媒体传播格局如何改变,舆论场如何喧嚣,真相与正义是媒体和社会需求不变的恒常。
还有一些传统企业走入彻骨的寒冬,但也有更多的企业插上互联网 的翅膀,涅槃重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过去这一年,无数人们无所畏惧去追寻他们的光荣与梦想。无论产业形态如何变革,自由与创新是不变的恒常。每一次悲喜都是时代的怦然心动。每一次怦然心动,都是因为,我们心底怀有自由、正义、良知……这些不变的恒常。政治家坚守这些恒常,好的制度就会出现;企业家坚守这些恒常,就会扩展人类的自由与富足;媒体人坚守这些恒常,整个社会就会多一些积极向善的力量;每一个人都坚守这些恒常,我们就能走出“互害”的域场。亲爱的你,值得拥有更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一切的美好,悉由你造。譬如一灯,灼于暗室;譬如微风,点燃荒野。你若黯淡,世界也会失色;你若温和坚定,世界便岁月静好。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尺度在你我的心中。喧嚣的舆论场中,每一个人都是10万 的存在;互联网 的年代,每一个人都是不可被屏蔽被拉黑的主体;最是转型与激荡的时刻,每一个人的命运仍是未被减损的深度报道。我们总要以你的神情,来描绘这现世的样子。到任何时候,我们总要以理想与情怀来勾画,以公平和正义来雕刻,以法治与良知来守护。在每个醒来的清晨相信天还是蓝的,在每个崩裂的时刻相信正义的聚集,在每个反转的时刻相信价值的坚定。你为着理想的坚定与努力,值得更美好的世界与之匹配。沉舟侧畔,病树前头;日月恒升,山高水长。你好,2016,你好,亲爱的人们。《新京报》2004年新年献词——
《永远坚守人的价值》
这是新年的头一天。这一天和往日没什么不同。阳光依旧和煦温暖,人们依旧为生活而忙碌。惟一不同的是我们的心情。我们为刚刚逝去的一年而感怀,为新开始的一年而憧憬。这种感怀和憧憬,源于我们内心对一种价值观的发现和坚守:人的价值高于一切。
在2003年,见物不见人的以GDP为中心的发展观被批判;对人的生命健康不负责任的官员被免职;当和人民健康发生矛盾时,黄金周被取消;侵犯公民权利的“超期羁押”被清算;恶法收容制度被废止;抗洪不再提“严防死守”;登记结婚只需公民个人“公开声明”;犯罪嫌疑人头部和手铐套上了一层布罩;政府承诺为无力打官司的贫弱者“埋单”;机动车“撞了不能白撞”……
在2004年,“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与保障人权”可能写入《宪法》;GDP统计不再忽略外来人员;《行政许可法》实施,政府公权力被限制,而公民私权利将得到张扬;《居民身份证法》生效,没有携带身份证的外来人员不再被视为“三无人员”;《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明确,对居民的最大财产———房屋的价值评估不再由政府指定……我们之所以罗列这些似乎琐碎的细节,是因为他们都指向了一个重大主题: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人的财产高于一切,人的尊严高于一切。诚如捷克前总统哈维尔所说:“事实上存在着一种高于国家的价值,这种价值就是人。”寻找并坚守这种价值观,并没有那么容易。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文化之最大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这种偏失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弭。在追求人的权利和尊严过程中,2003年的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孙志刚、翁彪、李思怡……他们离去的背影写着太多的感慨。幸运的是,我们已经找到这种价值观,而且这种价值观已经堂堂正正地写进执政党的纲领性文件:“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坚守并捍卫这种价值观。惟有坚守和捍卫这种价值观,才能实现每一个人的复兴,才能实现整个民族的复兴。恰如马丁·路德·金所言:“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公民本身。”试想,一个追求现代化的地区,如果不能给人民带来福祉,比如王怀忠大兴土木时期的阜阳,人民背着20亿的经济包袱,那么,这种现代化有何意义?
一个经济发达的都市,乞讨和流浪人员被赶得东躲西藏,那么,这种发达是不是一种畸形?
一个追求文明的国度,1.2亿名乙肝病毒携带者受到歧视,这种文明是不是要失色?人,应是衡量一切绩效的标准。一个国家和政府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保护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不是相反。一切政府所追求的理想不仅应该“由于人”,而且应该“为了人”。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平凡的2003年,我们清晰地聆听到渐进中的中国稳重而坚实的足音。这种步伐之所以稳重和坚实,我们相信,是因为发现并坚守了人的价值。这是新年的头一天。这一天和往日没什么不同。生活还要继续奔波,梦想还要继续下去。惟一不同的是我们为你献上最诚挚的祝福。祝福你,天天向上。也祝福祖国,天天向上。最后,是永远不会再有的京华时报的新年献词: 当新年的阳光再一次照耀这个国度,惟愿瞬间的积淀不要流淌、岁月的馈赠不要消磨,而是在时间的节点上,凝聚起沉潜的力量。《京华时报》2016年新年献词——
《在时光里积累下沉潜的力量》又是新的一天,又是新的一年。地球自转与公转的交汇,让这样一个时刻,有了节点的意义。时序交替,总是让人感慨。这是因为,时间赋予生活以秩序感,不管多么忙乱,日升月落、寒来暑往,都构成了熙熙攘攘之下的基本结构;也是因为,节点赋予时间以循环感,岁月的线性流逝在此稍加停驻,让人思考这一往无前之中的意义与价值。无论如何,在这样一个新的开始,即便行色匆匆,也都会放慢脚步,去触摸时间之下的河床、感受生存之上的生活。这或许也是新年对于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意义所在。走得再快,回头看看,也都有脚印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背后,是日渐多彩的人生选择,连官员也接二连三文艺范儿地告别。
成都女司机别车被打、扶人被讹寻找目击者,热切的讨论让底线更加明晰,一些基本共识愈发成形。从余秀华的诗句到《琅琊榜》的权谋,再到大屏幕上国产电影的井喷,文化的土层在泥沙俱下中,更加丰厚。更不用说“获得感”“十三五”“大阅兵”“反腐败”这些时政关键词中,寄寓的民意期待与民心重整了。
不过,时间的文件夹里,也被填塞了太多东西。尤其是在一个信息持续爆炸的时代,连“浮躁”一词,也难免被它所揭示的心态抛弃。
北大清华招生PK、中英基础教育PK,最终都没能PK过屠呦呦获诺奖;从高校“师生断交”事件到重庆“最心酸作文”,互联网时代的注意力经济反而变成了“注意力不经济”。的确,我们走得太快了,让每一天都像匆匆那天、每一年都像是匆匆那年。
当新年的阳光再一次照耀这个国度,惟愿瞬间的积淀不要流淌、岁月的馈赠不要消磨,而是在时间的节点上,凝聚起沉潜的力量。
让我们少些争吵,找到那些支撑我们前行的基石。一事当前,可以先问事实,再讲对错;先有知识,再有态度;先找论据,再做结论。
一年来,从“大凉山最悲伤作文”到“毕节四兄妹自杀”,从网络专车管理到“南京宝马案”,具体如转基因的纠结,宏观如爱国主义的讨论,都能看到站队式辩论的影子。新一年,公共讨论仍会继续,但回到事实本身、回到常识本身,或许才能撇去喧嚣时代的舆论泡沫,推动社会共识的同心圆不断形成。
让我们学会提问,思考那些不会被风吹散的答案。在一个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越来越快的时代,大到国际关系的走向,小到股市的红绿涨跌,“事实”已经越来越扑朔迷离。报纸上说、电视上说、网络上说、专家们说、亲友们说……新一年,我们仍然会听到众声喧哗,但保有一个批判性的头脑,学会提出关键性问题,才有可能找到那些保质期更长的答案。
让我们慎用大词,体会那些构成日用饮食的经验。2015年,从庞麦郎因为一篇报道而火了一把,到“被拐女成为最美乡村教师”再次引来关注,都让人格外警醒:不要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去谈论人。若是被未经审视的道德绑架、被不加反省的抒情迷惑,难免将问题浅表化,甚至产生曲解、形成偏见。
新一年,仍然会有新的人物、新的事件进入视野,但试着发现背后“不得不如此”的逻辑,或许才能明白其中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惠特曼在《大路之歌》中写道,“你刚到达你要去的那座城市,还没有满足地安顿下来,你又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呼唤叫了出去”。
这就像是我们在时光中的旅程,刚刚抵达,就又要出发。但是,让我们相信,在这新的一段旅程中,我们能更好地感受四季的轮转,发现风吹的方向,收获麦子的成长。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