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传文学院导师—— 张鸿声教授简介
专注考研辅导一对一第一品牌
张鸿声,男,河南开封人,1963年11月生。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博士后,省部级优秀专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国家级精品课负责人,省部级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1995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0年破格晋升教授。
科研方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城市题材文学研究(1949-1976)》,主持国家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项目,主持国家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主持《北京文学的旅游创意》(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项目,2007-2010年),承担国家社科项目《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守望与重塑:当代历史文学创作的实践、体制与历史观》,承担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主持省级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格局》、《当代中国的文化格局》、《未来河南省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等,承担厅级项目近十项。出版《都市文化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1997年初版,2009年再版)、《中国新文学中的文化精神》、《文学中的上海想像》等个人学术专著4部,主编并合著《北京文学地图》、《河南文学史(当代卷)》、《西方自然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名城》、《老开封》等5部,合作出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等教材4部(3部在台湾),主编《河南老城市》、《新人文》、《语言文学前沿》等丛书3种。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另有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全文复印或转载。获浙江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获省文学艺术大奖一等奖,省部级社科二等奖.三等奖、青年奖多项,以及厅级奖多项。科研事迹在《文艺报》“学科带头人报道”、“理论与争鸣”两栏目和《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知名中青年学者介绍”上作专文介绍。
科研成果
一、论著与教材(近年来)
1、《都市文化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初版,2009年再版;
2、《中国新文学的文化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3、《文学中的上海想象》,人民出版社,2010年;
4、《河南老城市·老开封》(文化史著作,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5、《河南文学史(当代卷)》(主编、合著),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
6、《经典河南•名城》(合著),大象出版社,2006年;
7、主编《新人文:语言与文学研究》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2009年;
8、《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合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9、主编文化史著作《河南老城市》丛书五种:《河南老城市 老开封》,《河南老城市 老安阳》《河南老城市 老南阳》,《河南老城市 老洛阳》,《河南老 城市老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10.《北京文学地图》(主编,合著),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年;
1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主编、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12、《语言文学前沿》(第一辑,第二辑,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2011年。
专注考研辅导一对一第一品牌
13、《当代历史文学生产体制和历史观问题研究》(合著,编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二、论文(近年来)
1、《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学》,《文艺报》2004.10.24;
2、《时间状态与中国现当代历史文学》,《中国现当代历史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
3、《奥尼尔与曹禺悲剧观念比较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4.6;
4、《文学中的上海想象》,《文学评论》2005.4,《新华文摘》2005.10摘要;
6、《当代文学中日常性叙事的消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5.12全文转载;
7、《文化的缺失-当代城市小说论略》,《理论与创作》2005.4
8、《时态呈现与历史观的表达》,《福建论坛》2006.4
9、《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学》,《文艺报》2004.10.24
10、《现代文学史叙述中的记忆与遗忘》,《文艺报》2004.12.28
11、《在理想光芒的照耀下》,《文艺报》2005.1.27
12、《大运河与刘绍棠》,《文艺报》2005.4.14
13、《文学不能缺少道德感》,《文艺报》2006.7.28
14、《启蒙的坚执与变异》,《江汉论坛》2006.6
15、《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与上海城市身份叙述》,《上海文化》2006.5,《人大复印资料 文化研究》2007.1全文转载
16、《批判<我们夫妇之间>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郑州大学学报》2005.3
17、《茅盾小说的乡土想象》,《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5
18、《中国的公共领域及其他》,《首都师大学报》2006.6
19、《女性生存的新与旧之间》,《华文文学》2005.5 20、《早期海派的空间想象》,《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一卷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1、《“文学中的城市”与“城市想象”研究》,《文学评论》2007.1,《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4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7年4月26日转摘;
22、《“新上海”城市形象的国家意义》,《上海文化》2007.1
23、《茅盾的上海想象》,《中国左翼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7
24、《中原文化与河南当代文学》,《光明日报》2007.4.5
25、《1950-1970年代上海城市政治身份的叙述》,《上海师大学报》2007.2,《新华文摘》2007年12期转载;
26、《一种新的艺术与文化现象》,《艺术》杂志2007.2
27、《从启蒙现代性到城市现代性》,《郑州大学学报》2007.4;《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11期全文转载;
28、《上海怀旧与新的全球化想象》,《文艺争鸣》2007年10期;
29、《新感觉派小说的乡土想象》,《学术论坛》2007年12期,《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5期全文转载;
30、《现代与乡土》,《光明日报》2007年9月16日;
专注考研辅导一对一第一品牌
31、《大众文艺与和谐社会.》,《光明日报》2007年11月5日;
32、《文化传播的民族性与民族使命》,《文艺报》2007年9月15日;
33、《中原文化影响下的20世纪河南文学》,《中原论剑-第二届华文文学论坛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34、《道家文化与豫东道情戏》,《文艺争鸣》2008年3期;
35、《晚清文学的上海叙述》,《学术论坛》2009年1期;
36、《海派文学的小叙事传统》,《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1期;
37、《红楼梦的连环图画作品》,《红楼梦学刊》2008年3期;
38、《周氏兄弟的戏剧观与戏剧家齐如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6期;
39、《文学中的底层叙事》,《光明日报》年月日;
40、《赛金花故事的性别想像》,《上海文化》2008年4期;
41、《新文学初期上海城市现代性表达中的日本因素》,《中国现代文学论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期;
42、《论<上海的早晨>》,《文艺争鸣》2009年4期。
43、《城市的公共性想像与日常性的消失》,《学术月刊》2009年3期。
44、《城市性的延续与现代性的建立――老舍话剧中的“新北京”》,《福建论坛》2009年6期;
45、《新感觉派小说人物的符码特征》,《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4期;
46、《城市空间与“革命史”的政治意义――“十七年”影、剧中的外滩与南京路》,《当代电影》2009年6期;
47、《世俗的现代性——论柏杨创作的品格》,《华文文学》2009年2期;
48、《文学中的“新北京”城市形象》,《扬子江评论》2009年5期;
49、《工业题材与国家工业化的想象——对“十七年”与“文革”上海文学的一种考察》,《十七年文学历史评价与人文阐释》,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年; 50、《一本书与一个红色报人的一生》,《光明日报》2009年11月211日;
51、《红色经典与宏大叙事》,《光明日报》2009年12月5日;
52、《十七年与文革时期文学中上海的城市空间叙述》,《文学评论》2010年2期;
53、《乡土写作的可能性》,《光明日报》2010年7月1日;
54、《女性生存的新与旧之间》,《美华文学》2010年春季号;
55、《学科的整体性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海南师大学报》2010年三期;
56、《中国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文艺报》2010年7月7日;
57、《对待文学经典应有的态度》,《文艺报》2010年4月14日;
58、<从启蒙到革命:创造社和左翼对于城市现代性的不同选择>,韩国Th Journal Of Humanities 2007.8
59、《公共领域、绅商社会与国家性》,《东亚汉学回顾与展望》(日本长崎中国学会会刊)2010年7月;
60、《永远的中轴线与消失的城垣—现代文人笔下的北京(上)》,《扬子江评论》2010年5期。
61、《先飞与执着-我的城市文学研究之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7日。
专注考研辅导一对一第一品牌
62、《永远的中轴线与消失的城垣—现代文人笔下的北京(下)》,《扬子江评论》2010年6期。63、《城市人民公社与文学中的女性独立主题-以茹志鹃大跃进时代小说为例》,《南方文坛》2011年3期;
64、《当代山寨文化解读》,《艺术百家》2011年2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3期转载;
65、《关于杂志编辑理念之争-以<新潮>与<东方杂志>为例》,《中国出版》2011年4期下,《人大复印资料》2011年4期全文转载;
66、《十七年与文革城市文学中的工业伦理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3期;
67、《何其芳藏红楼梦版本考证批语辑录》,《红楼梦学刊》2011年3期; 68、《近代上海城市形象的讨论与传布》,《现代传播》2011年4期;
69、《城市资产阶级文化遗存的人格化表现》,《城市文化评论》2011年6月; 70、《何其芳藏书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6期;
三、承担项目(近年来)
1、《北京文学的旅游创意》,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影视、动漫等研发与人才培训基地项目的子课题项目,2007-2010年;
2、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上海十七年文学研究》,2008;
3、第42批国家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项目《十七年中国城市文学研究》;2007;
4、《中国当代城市题材文学研究(1949-1976)》(07BZW04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7-2010;
5、《守望与重塑:当代历史文学实践、体制与历史观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4-2006;
6、《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03-2005;
7、《十七年电影中的上海城市形象》,中国传媒大学十一五211重点项目,2010-2011。
第二篇:苏州大学法医学系兼职教授(导师)简介表
苏州大学法医学系兼职教授(导师)简介表 基本情况 姓名 李莉 民族 汉
职称 研究员 出生年月 1965.10 职务
法医物证室副主任 籍贯 湖北监利
专业
法医物证学 毕业院校 华东师范大学
最终学历 研究生 最终学位 硕士
办公地址
上海市光复西路1347号 电子邮件
anneinchina@163.com 办公电话 021-52352959 科研、教学及获奖情况 研究方向
法医DNA分型技术
X染色体上SNP位点多态性研究 X染色体上STR多态性研究 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资助单位 起止年限 资助金额 备注
STR荧光检测试剂盒研制 上海市科委基金项目 2003.11-2004.12 40万
法医学DNA芯片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部“十五”计划项目课题 2002.1-2005.1 200万
法医学DNA检测芯片的研究与开发 国家“863”计划项目课题 2004.1-2004.10 110万
司法鉴定技术标准研制--亲权鉴定实验室规范及技术标准 上海市科委基金项目 2004.1-2005.12 10
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的DNA分型 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项目 2007.1-2009.12 10
主(参)编教材 教材名称 出版社 主(参)编 撰写字数 年份
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典型案例鉴定的理论与实践-典型案例分析 中国检察出版社 主编 10万 2001
法医学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参编 1.5万 2007
法医学
中国法制出版社 参编 1.5万 2007 发表文章
(列出5篇以下代表作)
[1]李莉,李成涛,柳燕,等.HLA-DRB1基因分型芯片的法医物证学应用价值研究.法医学杂志.2004,20(2):81-84,87 [2]Li Li,Cheng-Tao Li, Rong-Yu Li,et al.SNP Genotyping by Multiplex Amplification and Microarrays Assay and Forensic Application.Forensic Science Int,2006,162:74-79 [3]李莉, 畅晶晶,郭宏,等.X染色体上高信息量SNP位点及其法医学价值.中国司法鉴定.2008,3:56-60 讲授课程 法医物证学 教学时数/年 40 研究生培养(截止2009年)培养研究生总数(含在读)4 博士
名
硕士
4名
获奖情况(限3项代表奖项)
1、作为负责人,于1999年完成部级课题“用多重PCR及四色荧光技术检测CSF1PO、TPOX、THO1位点”,课题成果获司法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作为负责人,于1999年完成国家计委立项课题“罪犯DNA数据库(模式库)”,课题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作为主要人员,参与上海市科委基金项目“司法鉴定标准和鉴定质量控制体系研究与应用”,课题成果于200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第三篇:青岛大学文学院文学考研研究生导师简介汇总
文艺学
周远斌,男,1969年11月生,文学博士,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在《文学评论》(3篇)、《光明日报》(6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3篇)、《文史哲》、《齐鲁学刊》、《云梦学刊》、《杜甫研究学刊》、《阴山学刊》、《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沈阳师范大学学报》、《延边大学学报》、《聊城大学学报》、《理论研究》、《蒲松龄研究》、《北方论丛》、《南都学坛》、《重庆社会科学》、《上海文学》、《文论报》、《作家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或观点摘要;出版《论语校释辨正》、《红楼梦人物百家言——薛宝钗》、《儒家伦理与〈春秋〉叙事》等专著11部;主持承担国家社科项目、省部级项目5项;获省社科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
徐良,男,1963年生,1985年—1988年在上海复旦大学攻读美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为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青岛发展研究中心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美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历年来在《美学》、《艺术界》、《人文杂志》、《社会科学辑刊》等国内各类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20多项学术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等重要文献二次转载,十多次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重要著作有《20世纪西方美学精神》,合著《文艺学与美学的整合研究和多元推进》、《企业美学纲要》等。重要研究课题有《西方美学的后现代转折》、《荒诞派戏剧的美学精神》,近年来转入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主要课题有《中国哲学美学》、《中国美学与现代文化》等。主要开设课程有“美学原理”、“中国古典美学”等。
张伟,女,1961年12月生,1999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青岛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致力于文艺理论研究,中西蓝领文化研究以及视像时代的美学研究,承担国家教育部项目。研究方向:西方美学与当代文化,主要科研成果:专著《走向现实的美学——巴黎手稿美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中西蓝领文化》,项目来源国家教育部2005 12-2008 12(05JA720013),论文(1)“对马克思美学劳动范畴的新审视”《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2年3期 人大复印资料《美学》 2002年10期全文转载(2)“马克思主义与中西方蓝领文化”《东方论坛》2002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 2003年4期 全文转载(3)“反全球化与詹姆逊的左翼美学”《学习与探索》2004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2期全文转载(4)“社会转型与中国的蓝领文学”《学海》2008年5期。
赵建章,1969年11月生,博士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文论。科研成果:《王国维的美的本质观》,烟台大学学报;《论方苞的义法说》,常德师范学院学报;《以文论诗――方东树诗学的理论特征》,中文学刊;《刘大櫆古文理论的诗论化》,中文自学指导;《古代文论教学刍议》,载《新型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从诗品鲍照条看钟嵘的审美理想》,载《文艺学与美学的整合研究和多元推进》,《姚鼐以妙悟论文》,文学前沿《后期桐城派的文道观》,时代文学;《古诗名家诵读本杜甫》,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孙顺华,1980—198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1987 年到青岛大学文学院任教,现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及青岛历史文化的研究。主持或参与教育部、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多项,出版《基督教传播与近代青岛社会文化研究》、《中华文化与传播》、《中国广告史》等著作多部,在《文史哲》、《孔子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多种科研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及SCD源期刊引用。获山东省教委、青岛市科研二等奖多项。主要讲授中华文化与传播、中国文化史、中外广告史等课程。
孙盛涛,1966年生,山东牟平人,文学博士,2006年晋升教授。现任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兼任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青岛市第六届兼职督学。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美学与美育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被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收录,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译文被《最新西方文论选》收录或由《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出版专著《政治与美学的变奏——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问题研究》,参编《美育学》《美学概论》等教材4部。获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科研奖项。获青岛大学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荣誉称号。
汉语言文字学
戚晓杰,女,山东威海人,1960年出生。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学位。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直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科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语法修辞。已在《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报》《语言科学》《语言文字应用》《古汉语研究》《汉语学习》《语文建设通讯》(香港)《澳门语言学刊》等国内外有影响的语言学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多篇论文为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出版著作数部,多次获得青岛市、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朱葆华,男,1963年出生,山东昌邑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学位。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和书法,现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文字学方向和汉字与书法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出版著作多部,论文30多篇。尤其在汉字书体演变史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史冠新,男,1963年出生。汉语言文字学方向博士,青岛大学汉语言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对外汉语教学和现代汉语语法。主要科研成果:1986 临淄话单音形容词的重叠用法,中国语文; 1989 语气词“吧”,中国语文;1996 汉语方言语法类编;2001 方言语法调查手册;2006 普方古视角下的临淄方言语气词研究(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2006 普方古视角下的“了1”“了2”“了3”研究;对外汉语句式教学研究;感受中国;2008 现代汉语语气词界说。专著多项,获奖众多。
窦秀艳 女,吉林白城人,蒙古族。1988至1995年,在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先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到青岛大学中文系工作。2000至2003年,在山东大学古籍所(现为儒学高等研究院)师从冯浩菲先生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学位。2005至2006年,在韩国国立庆尚大学讲学。现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汉语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讲授古代汉语、训诂学、音韵学、雅学研究等课程。学术研究方向为汉语史、文献学、传统文化。承担国家、省市社科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中国雅学史》《青岛历代著述考》《雅学文献学研究》《崂山文化名人考略》四部,获得省市社科奖多项。
周翠英,女,199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97年至今在青岛大学师范学
院和文学院任教,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语言与文化、汉语国际教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现为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和师范学院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青岛市语言学学会理事。曾任青岛大学--韩国世翰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主持及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得校级、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论文20多篇。
于建松,男,1968年出生,山东即墨人。2003年6月于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6月于苏州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在各类刊物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承担各类社科项目,获的省级市级多项奖励。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
中国古代文学
刘怀荣,男,199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到青岛大学中文系任教。现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二级岗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文学院院长,山东省强化建设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汉语言文学教指委委员,山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讲“唐诗宋词专题研究”、“中国早期文化与唐诗研究”、“中国神话与诗歌研究”等研究生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唐代文学、中国诗歌与诗学、中国早期文化与诗歌等。主持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2门、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立项重点项目1项。首位获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5次获山东省优秀学士、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 项、教育部项目4 项、山东省社科重点项目1 项、山东省教学研究项目2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各1 项。已出版《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唐诗宋词名篇导读》学术著作2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有40余篇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文学理论》等重要文摘刊物转载。上述成果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第三)、全国优秀
社科普及作品奖及其它奖励多项。
王凯,1957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文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和中国古代诗学,曾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代表性学术著作有《逍遥游—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等。在《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的诗性智慧》,参与国家、省部、大学科研和教研项目多项。
范嘉晨,男,1961年生,吉林人。199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学位。1992年到青岛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任教,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99-2004年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现为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明清文学方向)。曾荣获首届青岛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一等奖及青岛大学“师德标兵”、“青岛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青岛大学优秀教师”等称号。主要著述有《元杂剧包公戏评注》、《晚明公安派性灵文学思想研究》、《国文读本》及《红楼梦》和《金瓶梅》等研究论文多篇。其中《元杂剧包公戏评注》获得第二十二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承担的主要研究项目有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红楼梦导读》、青岛大学校级精品课程《金瓶梅导读》等,并多次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研究成果奖。主要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中国小说史专题》和选修课《红楼梦研究》;现主要从事明清小说研究。研究特点是侧重从文化、历史和哲学等方面对作品文本进行解读,研究作家的创作心态、作品的文化精神、人物性格的冲突以及对人性、人生、个人与社会等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同时注重作品现代性的阐发。社会兼职:中国民主同盟青岛市委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金瓶梅学会会员,山东省金瓶梅文化委员会副秘书长,青岛市古典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王海燕,女,1967年出生,2000年博士毕业于山东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主攻明清小说。近年来在全国主要报刊发表科研论文三十余篇,主编、参编教材数部,出版《花魂诗魄女儿心:林黛玉新论》,《唐诗宋词名家名篇导读》等多篇专著;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红楼梦与中国诗性精神》等,参与国家、省、市和校级科研和教学项目多项 ;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人文社科类二等奖、山东省科普一等奖等多项奖励。2004年被评为青岛大学优秀教师。
赵伟,男,1993年-1997年在山东师范大学读本科,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7年-2000年,在南开大学读硕士研究生。2000年-2001年,在天津社会科学编辑部工作。2001年-2004年,在南开大学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7月至今,在青岛大学文学院工作,教授,中文系副主任,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宗教与文学、明代文学、宗教与中国思想史。科研方面,已出版《林兆恩与<三教开迷归正演义>研究》、《心海禅舟-宋明心学与禅学研究》、《晚明狂禅思潮与文学思想研究》、《陆九渊门人》等4部专著。在《文学遗产》、《南开学报》、《宗教学研究》、《鲁迅研究月刊》、《天津社会科学》、台湾《普门学报》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诗法禅机,悟同而道别—谢臻与佛教》等论文20余篇。2014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佛教与明代文学研究”,2008年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明代心学、禅学与文学思想研究”,2013年主持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崂山宗教研究”,2009年主持山东省教育厅项目“林兆恩与《三教开迷归正演义》研究”;2010年承担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中印佛教文学比较研究”(第二位),2010年参加撰写教育部重点项目《魏晋南北朝大文学史》。获奖方面,《陆九渊门人》2010年获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诗法禅机,悟同而道别”—谢榛与佛教》2011年分获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教育厅人文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获山东省社科三等奖,《林兆恩与<三教开迷归正演义>研究》2013年获青岛市社科二等奖,《心海禅舟—宋明心学与禅学研究》2013年获得山东省社科三等奖。教学方面承担“道教与中国文学研究”硕士研究生课程。
王今晖,男,1969年出生,黑龙江人,1988年—1995年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硕士学位。2001年—2004年就读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师从张可礼教授,主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魏晋南北朝文学方向博士学位。2006-2008年以交换教授身份,赴韩国国立庆尚大学校中文系执教,为该系博士、硕士研究生开设《中国文学批评研究》、《汉魏诗歌研究》、《六朝诗歌研究》、《诗品研究》等课程,并多次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现为山东省古代文学学会理事,大韩中国学会会员,青岛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岛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魏晋文化与文学、汉魏六朝诗学与诗歌、韩国汉诗等领域的研究。科研方面,出版《魏晋五言诗研究》、《青岛高等教育史》等学术著作2部,在《中国文学研究》、《山东社会科学》、《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东方论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规划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重点项目1项,主持山东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1项、青岛大学社科项目1项,主持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项目2项。著作《魏晋五言诗研究》,获2011年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青岛高等教育史》,获2009年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获青岛大学研究生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要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汉魏六朝诗歌研究》课程。本人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有7人毕业,其中5人的学位论文被评为优秀。
宫泉久,男,文学博士,教授。1990年研究生毕业,分配至《军工报》社工作,2000年转到青岛新闻出版局,曾分别担任主编、总编助理等职务。2001年调入青岛大学工作。发表新闻作品100余万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各类新闻奖20余项。出版《清初山左诗歌研究》、《盛世变徵-清代诗人赵执信研究》、《清代高密派诗学研究》、《崂山诗词精选评注》等著作,获山东省第二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青岛市第二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青岛市第二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明清文学。
杨宝春,男,1965年生,文学博士,博士后,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主要担任研究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元明清戏剧专题、中国戏剧史专题、审美体验文化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出版《琵琶记的场上演变》等著作,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参与了省、部级等多项课题研究,获得第五届王国维戏曲论文一等奖等多项奖励。研究领域: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戏剧史论、文化生态学等。
翟景运,男,山东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国学研究院,文学博士。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教学科研。出版著作两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承担国家、省部级、市厅级科研课题四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两项,市厅级科研奖励三项。主讲本科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汉魏六朝乐府歌诗研究》、《中国古文名篇导读》、《中国文学经典》等,主讲研究生课程《骈文散文专题研究》。
陈龙,男,汉族,1976年出生于山西忻州。2009年6月毕业于西北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佛教与文学,先后主讲《中国文学史》、《宗教与中古文学》、《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项,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项,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项目1项,学院专题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1项。现为青岛大学校外导师。
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学科)
姜振昌,青岛大学一层次特聘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高校十佳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兼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山东省社联、文联委员。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经典作家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杂文史论》等6部,编著、参著4部。独立承担、主持省部级研究课题7项,其中国家社科规划项目《鲁迅与中国新文学》等2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新华文摘》转载6篇)。独立获得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17次,其中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另有两项成果分别于2006年、2009年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研究方向:一是“鲁迅与中国新文学”,旨在系统梳理鲁迅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及深层内涵;二是中国现代经典作家作品研究。
周海波,1958年生,青岛大学特聘教授,文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山东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文化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传播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参加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的理性精神》、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现代传媒与1920年代文学生态》等。近年来出版学术著作《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传媒时代的文学》等十余部,在《文学评论》等国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先后获得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山东省高校人文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魏韶华,1963年生,文学博士,现任青岛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副院长,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强化建设基地“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市国学学会副会长、青岛市老舍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曾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子课题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金项目1项、市厅级和校级科研课题多项。与人合作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多项。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发表论文50余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林中路”上的精神相遇》、《中国现代文学史论》学术著作5部。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其它省部级优秀科研奖3项,市厅级优秀科研奖10项。
李玉明,1961年11月出生,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兼任青岛大学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主讲中国现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作品研究、鲁迅研究、《野草》研究等课程; 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研究,先后出版学术专著《拷问灵魂》、《嬗变与建构》、《<野草>与鲁迅意识特征研究》等3部,主编著作1部,撰写、参编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等各类文章近百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光明日报》等报刊全文转载、摘要;多部(篇)论著获山东省、青岛市、教育厅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2项;主持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2项;主持、参与省级、校级教学改革和研究课题3项。
黄乔生,男,1964年1月生。文学硕士。现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研究室主任、《鲁迅研究月刊》副主编、研究馆员。兼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鲁迅研究。著有《周氏三兄弟》、《西方文化及现代中国妇女观》、《鲁迅与胡风》等多部著作和学术论文论文十多篇。
姜异新,女,1972年生。文学博士。现为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鲁迅研究月刊》编辑,兼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副秘书长。曾获第4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奖。著有《走读胡适》、《互为方法的启蒙与文学》等著作。在《文学评论》、《鲁迅研究月刊》等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鲁迅、胡适及五四新文化研究。
王金胜,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1.中国当代文学思潮;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在《文艺研究》、《新华文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著有《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等学术著作多部。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和省社科项目3项。获得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就3项。
贾丽萍,女,1976年生,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近年来在《天津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小说评论》等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出版学术专著《20世纪末叶的中国小说》一部、参著多部。独立承担山东省教育厅科研课题一项、参与省市研究课题多项。曾获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项。
佘小杰,女,1967年出生,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出版个人专著《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研究》1部、参著著作和教材多部。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被人大中文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曾获得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与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
韩琛,1973年生,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文学与华语电影。曾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评论》、《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山东省和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各1项。获得山东省艺术科学成果奖、青岛市社会科学成果优秀奖、山东省教育厅社科优秀成果奖多项。
刘新,1968年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现任青岛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青岛市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多年从事一线教学和高校管理工作,主要致力于青岛文化(文学)和民俗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主持并承担多项管理性研究项目,参与山东省及青岛市文化研究重大项目,出版专著《时尚青岛》、主编并撰写青岛旅游文化丛书一套。
任银睦,男,1965年生,山东青岛人,博士,研究员,现任青岛史志办副主任,兼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历史文化(文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侯传文,生于1959年1月,文学博士,教授,山东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理事等。长期从事东方文学与东方文化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东方文学与文化的总体研究、印度文学与佛教文学、比较诗学等。出版了《 东方文化通论》、《佛经的文学性解读》、《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东方现代文学》、《寂园飞鸟——泰戈尔传》、《泰戈尔诗选导读》、《佛教文学的开拓者——马鸣大师传》等学术专著。在《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当代亚太》、《南亚研究》、《东方丛刊》 等核心期刊和重要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 余篇。
陈秋红,1960年9月生于青岛。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在读。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19世纪英美小说和中西文学比较研究。1998年赴日本讲学一年,2001年赴美国讲学一年,2003年冬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短期讲学。1997年以来在《文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人文杂志》、《东方论坛》等刊物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5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或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要。参加撰写了《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外国文学史新编》和《20世纪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等教材多部。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山东省教委的社科基金项目《亨利?詹姆斯研究》和青岛大学社科基金项目《文化迁徙及其张力:亨利?詹姆斯国际题材小说的文化批评》。
隋旭升,1968年4月生,文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欧美文学,俄罗斯文学。参编《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在《外国文学评论》、《当代外国文学》、《俄罗斯文艺》、《东方论坛》等杂志发表过《<黑暗的心脏>中库尔兹和马洛的象征意蕴》、《解放者的命运——亚历山大二世的另一面》、《历史的回眸与反思》、《浅议语音中心主义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东方论坛》),《反恐,一个新的阅读视角》等论文。
刘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5年5月生于山东沂水。1992年至1999年在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99年获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同年到青岛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任教。2002年至2006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并获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2009年任美国巴德学院(Bard College)客座助理教授。先后获得校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及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专著《饭局·书局·时局:新月社研究》(武汉出版社2011年版,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之一),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当代文坛》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论文《关于新月书店经理更替的史实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6)获青岛市第22次社科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