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型职业农民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新现象,请根据相关文献,进行观点概述,论述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含义
新型职业农民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新现象,请根据相关文献,进行观点概述,论述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
含义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关键词:城市化
新型
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特征
1、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
2、全职务农,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
3、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4、具有“能创业”的特点。
5、具备较大经营规模,具有较高收入。
6、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的经验比较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 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我国自 2004 年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 阳光工程(简称为“阳光工程”)以来,农民培训工作正逐步由 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向提升农业劳动者的从 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向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是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 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是 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和自由流动性、科技素 质的强约束性、经营管理的开放性等特征。
一、国外经验 根据各国的农业资源条件、地理状况、人口相对密度状况以 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国外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东 亚模式、西欧模式和北美模式。东亚模式是指适应于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难 形成较大的土地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国 家立法为保障,以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主体对农民进行多层 次、多方向和多目标教育培训的农民培训模式。主要代表国家为 日本和韩国。西欧模式是指适应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特点,以政府、学校、科研单位及农业培训网四者有机 结合,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等多种模式对农民进 行教育培训。主要代表国家为英国、法国和德国。北美模式是指适应以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为主要特点的 农业生产,通过构建完善的、以农学院为主导的农业科教体系,实现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 技推广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 农民整体素质的农民培训模式。主要代表国家为美国。
1.深刻认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紧迫性
1.1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放在三农工作突出位置加以落实。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是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供求关系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新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显普遍。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关键在于激发农民自身活力。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农民逐渐淡出身份属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同步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职责,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将其放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推动落实,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壮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1.2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主要类型及内涵特征。从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看,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较为稳定地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
2.积极探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2.1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各试点县要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当地农业劳动力状况,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作为重点对象,根据不同类型新 4 型职业农民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要坚持生产经营型分产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社会服务型按岗位开展农业系统培训或实施农科职业教育,不能代之以一般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要尊重农民意愿、顺应务农农民的学习规律,采取“就地就近”和“农学结合”等灵活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要围绕增强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考核评价办法。要建立经常性培训制度,各地要着眼帮助新型职业农民适应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变化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明确经常性培训的主要内容、方式方法、培训机构、经费投入和保障措施,建立与干部继续教育、工人岗位培训相类似的新型职业农民全员经常性培训制度。
2.2积极探索农业后继者培养途径。
在做好对现有务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各地还要以保证农业后继有人为目标,开展农业后继者培养,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吸引农业院校特别是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支持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招录农村有志青年特别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的“农二代”,培养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各试点县要把回乡务农创业的大学生、青壮年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作为当前农业后继者培养重点,纳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计划。3.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
3.1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必要性的认识。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统筹培养和稳定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落实支持扶持政策;有利于实施动态管理,开展经常性培训和跟踪服务,帮助其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引导其更好地履行责任义务。各试点县要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为重点,研究制定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开展认定管理和信息档案建立工作。
3.2明确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的基本原则。
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原则。由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发布认定管理办法,明确认定管理的职能部门。二是农民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制和限制符合条件的农民参加认定,主要通过政策和宣传引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三是动态管理原则。要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退出机制,对已不再符合条件的,应按规定及程序予以退出,并不再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四是与扶持政策挂钩原则。现有或即将出台的扶持政策必须向经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并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4.制定和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
4.1加强扶持政策研究。
主要研究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要将现有的特别是新增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涉及宏观或需要更高层次出台的扶持政策,应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4.2落实扶持政策。
各试点县要将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特别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的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社会化服务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的政策措施,细化落实到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使种粮务农不吃亏、得实惠。要通过设立教育培训专项或争取农科职业教育资助政策等,落实教育培训经费,试点县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主要转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
[2] 叶俊焘,米松华.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论阐释,他国经验与创新路径.江西社会科学,2014,(4)
[3] 魏学文,刘文烈.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培养机制.农业经济,2013,(7)
第二篇:论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含义及培育
论文题目:论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含义及培育 摘要
中央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变化的严峻态势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作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关乎农业农村发展方向性全局性的大事,要努力探索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路径。路径是方向也包含方略和方法,对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结合调研和思考,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关路径问题谈些看法。
【关键词】职业 农民 新型化产业
目
录
摘要...........................................................................................................................................................2 一 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及特点..............................................................................................................4 二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4 三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现状................................................................................................................5
(一)农村劳动力“低素质化”....................................................................................................5
(二)农村劳动力“老龄化”........................................................................................................5
(三)政府投入“低度化”............................................................................................................5
(四)农村劳动力观念“落后化”................................................................................................5
(五)农业生产“兼业化”............................................................................................................6
(六)法制建设“低全化”............................................................................................................6 四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途径与渠道........................................................................................................6
(一)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6
(二)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7
(三)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7 五 总结.....................................................................................................................................................7 参考文献...................................................................................................................................................8
一 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及特点
定义: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与传统农民、兼业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除了符合农民的一般条件,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 特点:①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而新型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一般具有较高的收入。②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而且后继有人。稳定性是农业特点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以区别于对农业的短期行为。③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二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
2014年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对农村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环节。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2004——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连增”。主要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农产品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要提高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还得依靠农民,特别是要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加快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农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青黄不接,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许多农民不会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强。只有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发展才能。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过50%。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回乡务农。今后“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关键是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三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低素质化”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农村劳动力通过学历教育、阳光工程、一人学一技、送教下乡等多种途径接受教育培训,其文化层次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总体文化程度仍然不高。调查显示,3073万湖南农村劳动力中,大专文化程度的占11.1%,中专文化程度的占6.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6.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5.6%。
(二)农村劳动力“老龄化”
调查显示,目前湖南农村务农农民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据统计,务农农民的年龄层次上,16-30岁及60岁以上的均占2.2%,31-40岁的占13.3%,41-50岁的占44.4%,51-60岁的占37.8%。
(三)政府投入“低度化”
据调查,湖南省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都是涉农学校或涉农单位的推广中心,近几年办学经费都来自各项目的支持,但项目经费不能用于培训基地条件建设,只能全部用于教学和实习实践。因此,各培训基地没有稳定的经费保障,特别是民办培训基地尤为突出。
(四)农村劳动力观念“落后化”
调查显示,目前有农户小孩学农或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4.4%,愿意让自己孩子从事农业生产当新型职业农民的仅占15.6%,84.4%的农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二、三产业,只有26.7%的农户愿意吸纳农业大学生到自己经营的产业中从业,64.4%的农户暂时不愿意,11.1%的农户从长远看愿意,2.2%的农户无论近或远都不需要。
(五)农业生产“兼业化”
由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也由于受到城镇化的冲击,目前从事农业的背景中,复转军人、打工返乡的各占6.7%,大学毕业创业的占2.2%,长期或终身务农的占71.1%,在职村干部占11.1%,从事农业的愿望在10年左右的占28.9%。
(六)法制建设“低全化”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真正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的专业法律和法规,因而没有从实质上规定教育培训的内容,教育培训管理主体,教育培训方式、手段和教育培训的资金筹措渠道。现行的法律都是从宏观层面提出一些零零碎碎的相关政策和条文,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四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途径与渠道
(一)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
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法规和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通过立法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明确农业职业教育的地位、目标、任务、资金投入,规定政府、行业、学校等的责任和义务,确定农业职业教育的标准,规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教育机构、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投入保障机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工作,主要投入责任应由政府公共财政承担。推行新型绿色证书制度,把农民获证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紧密结合,让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来经营宝贵的农业资源,让持证新型职业农民享受财政支持、税费减免、土地流转、社会保障、信贷发放、技术服务等优惠扶持政策。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责任机制,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务和持证农民数量纳入各级政府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提高各级政府的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
(二)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虽然当前我国有各类涉农中高等院校600多所,农科专业年招生人数达20万左右,但毕业后服务基层农业生产一线的学生比例很低,对原本不足的农业教育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要提高农业产业劳动力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要构建教育服务对象不受年龄限制、有真实教育需求就能够随时享受优质教育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远程教育与普通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远程教育通过先进的教学平台、优质的教育资源、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与各类非学历培训成果的互认规则,建立“学分银行”,搭建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累积的平台,通过学分互认,使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共享,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积累、转换,受教育者在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享有修满规定学分申请获取相应毕业证书的权利。帮助农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
在政府主导下,发挥远程教育教学平台、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统筹各类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以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高职院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涉农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办学机制,形成农科教大协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广播电视大学以加强县级电大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巩固伸向农村办学的基础,积极向乡镇延伸,办学管理服务重心逐步下移,搭建文化教育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平台,确保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功能的实现。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三化”进程中的新课题,必须高度重视、借鉴经验、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远程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探索,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
五 总结
总之,“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更直接、是更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之一。我们要把新型农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当成当前教育的一件大事,当成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件大事,兴起教育为农民培训服务的新高潮。
参考文献
[1] 张亮;张媛;赵邦宏;河北省农民培训的有效路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J];保定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2] 皮江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定位[J];高等农业教育;2013年08期
[3] 周广熊;张武鸣;叶小荣;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J];南方园艺;2013年05期
[4] 白红涛;对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22期 [5] 韩娜;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