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显政在新华网“新华能源”新版发布仪式上的致辞
王显政在新华网“新华能源”新版发布仪式上的致辞
发布时间:2011-08-19 来源:国家煤炭工业网
http://www.xiexiebang.com/page/info.jsp?id=63781
各位嘉宾,同志们,大家好:
非常高兴来参加由新华通讯社组织的2011•中国能源高层对话暨新华网“新华能源”新版发布仪式。值此之际,我代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向新华网新版“新华能源”频道正式开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煤炭工业、宣传煤炭工业、支持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十一五”期间,在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和相关政策支持下,煤炭行业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煤炭市场化改革,更加注重推进科技进步,更加注重煤矿安全生产,更加注重绿色开采和生态矿山建设,更加注重民生与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扩大开放,形成了较为清晰地发展思路,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市场化机制,保障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实现了安全生产形势的稳步好转,促进了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职工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煤炭企业“走出去”战略取得进展,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全国煤炭供应能力大幅增强。全国煤炭产量由2005年的23.5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32.4亿吨,年均增加1.78亿吨。今年上半年全国煤炭产量17.7亿吨,同比增长12.7%。
二是煤炭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全国煤矿数量由2005年的2.48万处减少到目前的1.5万多处,平均单井规模由9.6万吨提高到20万吨;建成了年产120万吨的大型煤矿661处,产量18.8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53.8%;其中,建成年产1000万吨及以上的特大型矿井和露天37处,产量5.6亿吨,占全国的17.28%。
三是煤炭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一批重大煤炭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大型煤矿技术装备制造能力显著增强,年产600万吨综采工作面成套装备研制成功,年产1000万吨成套装备井下工业化实验进展顺利,百万吨级煤炭直接液化、年产60万吨煤制烯烃等重大洁净煤技术示范项目取得成功。
四是行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现代企业制度普遍建立,企业自主经营能力显著增强,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增强,效益大幅度增加,2010年全行业资产总额达到2.9万亿元,销售收入2.31万亿元。国内沪深两市煤炭板块有33家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总额1145亿元。截止2010年底,全国煤炭产量超过5000万吨及以上的企业有13家,产量13.27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0.96%;其中,产量超过1.0亿吨的企业5家,占全国产量的25.1%。
五是和谐矿区建设取得新进展。行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初步建立,职工收 入有了较大增长,2010年大型煤炭企业在岗职工年均工资4.5万元,同比增加0.72万元,增长11.39%;在国家有关政策支持下,煤炭企业加大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煤矿职工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大同、淮南等部分大型煤炭企业棚户区改造解决煤矿职工住房面积超过300多万平方米。煤炭行业在保障国家煤炭供应的同时,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煤炭工业加快结构调整,适应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站在煤炭工业发展战略高度,煤炭行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推进煤炭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提高单井规模;推行绿色开采,建设生态矿山;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强化安全生产,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和谐矿区,提高职工生活质量;构建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展望“十二五”,煤炭工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主要目标是:一是高标准、高水平的建设14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占全国60%以上。
二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加快煤矿大型装备制造和关键技术攻关,提高国产化水平,形成自主品牌,推动安全高效矿井和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大型煤炭企业的科技达贡献率到45%左右。
三是加大力度推进煤炭资源整合,调整优化煤炭生产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力争将全国煤矿数量减少到10000处以下,全国平均煤矿单井产量达到40万吨以上。
四是加快推进煤矿充填、保水等绿色开采示范工程建设,加强矿区环境保护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建设生态矿山,努力促进煤炭资源开发、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是加快推进以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提高煤矸石、矿井水、瓦斯和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新增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装机2500万千瓦,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75%左右,矿井水利用率达到70%左右,达标排放率达到100%,煤矿井下瓦斯抽采利用率达到65%左右。
六是强化煤矿安全基础工作,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有效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至0.5以下。
七是深化煤炭市场化改革,促进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企业“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
八是关注矿区民生,加快煤矿棚户区改造,提高煤矿职工收入,煤矿井下作业环境不断改善,和谐矿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同志们: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作为煤炭行业的全国性社会组织,将充分发挥桥梁和纽 带作用,致力于推进煤炭行业的改革发展,着力解决制约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2011中国农业高层论坛暨新华网“新华能源”新版发布取得成功!
谢谢大家。
第二篇:王显政在2015中国煤炭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王显政在2015中国煤炭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字号:[ 大 中 小 ] 发布时间:2015-01-30 来源:国家煤炭工业网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 王显政(2015年1月29日上午)
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在这里,举办“2015中国煤炭高峰论坛”,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大型煤炭企业负责人和社会各界朋友,聚集一堂,共同研究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发展战略与规划思路,凝聚共识,探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动力,推动煤炭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打造煤炭工业升级版。在此,我代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向出席本届论坛的各位嘉宾、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支持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地感谢!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推进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行业内一直关注、研究和实践的重点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回顾“十二五”以来行业的发展变化,数量速度和总量扩张型的规划发展思路受到经济下行的挑战,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对煤炭行业关注的程度提高;2014年以来,全社会对推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不断提升,围绕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煤炭行业抓什么?咋么抓好?近一个时期,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大型企业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如,谢克昌院士领导开展了《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谢和平院士组织对能源革命形势下煤炭的发展作了深入思考,张玉卓院士对煤炭绿色发展战略组织开展了研究;中煤能源、开滦、淮南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方面都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实践;我们协会在研究中,今后一个时期,煤炭行业发展“一个深化、五个推进、实现六个转变”的思路,得到了行业的认同。
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策在哪?出路在哪?二是煤炭“十三五”规划已经启动,如何确定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三是推动能源革命,如何梳理煤炭战略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围绕这些思路、实施途径,我们组织举办“中国煤炭高峰论坛”,集中展示煤炭发展战略研究成果,集中展示企业调结构、转方式的成功实践,抓住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新机遇,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探索和释放行业发展新动力,打造煤炭工业升级版,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举办本次高峰论坛的主要目的。各位嘉宾,各位代表:
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在推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工业发展进入战略转折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从面临的挑战看,一是煤炭行业依靠数量、速度、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经结束,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随着我国经济结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煤炭消费量以年均2亿吨增长的时期已经结束,煤炭需求增速放缓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常态。二是煤炭企业依靠上项目、铺摊子、扩大规模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十三五”煤矿建设“东部原则上不新建,中部(含东北)退一建
一、适度建设资源枯竭接续项目,西部建设电力外送配套项目”,从严控制120万吨/年以下煤矿核准的原则,行业传统的依靠上项目、铺摊子、增加投资、扩大规模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三是当前煤炭产能过剩已成定局,短期内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很难改变,我国煤炭消费峰值的概念逐渐形成。根据国家多家研究机构预测,我国煤炭消费峰值大多集中在45~48亿吨。据相关数据,目前全国现有煤矿产能40亿吨,在建煤矿在10亿吨以上,还有部分违规建设煤矿的产能,即使考虑今后一个时期,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全国煤炭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
四是煤炭价格稳定难、大幅回升更难,回升到2012年的高位几乎不可能。目前,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由2014年最低点的475元/吨回升到520元/吨左右。在市场需求低迷,库存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稳定煤炭市场价格仍有难度,推动价格大幅回升更难。
从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看,一是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难以改变,必须坚定信心。根据国家能源战略行动计划,到2020年,既使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仍在62%左右;到203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仍占55%左右,煤炭消费量达到45~48亿吨;我国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方针不会改变。二是大幅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仍需要一个过程。根据相关规划预测,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比重将达到15%,那么,2015年~2020年间,年均增加水电1200万千瓦、核电650万千瓦,仍具有较大难度。因此,短期内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比重,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煤炭仍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重要基础。
三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在煤炭需求放缓、产能建设超前、进口煤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煤炭库存增加、价格下跌、效益下降,企业应收账款增加,经营压力加大。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克强总理、高丽和马凯副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监局和煤炭工业协会建立了煤炭行业脱困联席会议制度,连续召开22次会议,出台了37项政策措施,推动煤炭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并为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是煤炭行业自身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在经过近10年来快速发展后,煤炭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煤炭上下游产业融合不断融合,科技进步对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科技贡献率不断提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成长,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幅提高。
各位嘉宾、同志们:
面对新常态、新机遇和新挑战,煤炭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立足当前煤炭行业脱困,要严格控制煤炭总量、消化过剩产能,坚决遏制违法违规生产,维护市场供需平衡,把煤炭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站在煤炭工业发展战略高度,要深入推动煤炭生产、消费、技术和体制革命,加强国际合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煤炭科技创新发展,促进行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两化融合、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推进煤炭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由数量、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转变;推动生态文明矿山建设,促进行业发展由生产、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洁净煤转变;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化发展,促进煤炭产品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推进市场交易体系建设,促进行业发展由不完全市场向完全市场化转变;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促进行业发展由大幅降低安全生产事故为重点向提高职业健康保障程度转变,打造煤炭工业升级版,实现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提高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水平,为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提供支撑和保障。
“中国煤炭高峰论坛”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煤炭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举办的一个高端交流平台;是在行业发展重大转折阶段、面临重大问题,请重要人物研究提出重要意见的一次重要会议;说到底、要回答:在新阶段,煤炭工业如何发展?如何发展的更好?煤炭结构调整调什么?如何调?如何能调好的重大问题;还有解决当前的困难,最大的抓手是什么?以及煤炭工业长远发展战略等问题。希望各位嘉宾、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广泛交流、充分探讨、凝聚共识,深入研究能源革命和新常态下煤炭发展战略与规划发展思路,为推动煤炭生产、消费、技术和体制革命,加强国际合作,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预祝2015中国煤炭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第三篇:王显政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王显政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同志们: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实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的目标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煤矿安全生产两个阶段性目标,在总结分析2005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落实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并经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讨论,制定了2006年全国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方案,王显政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报告。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关于2005年全国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落实情况
2005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下达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对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市(地)、县、相关部门和企业,各级安委会办公室、安全监管、煤矿监察机构和有关部门围绕指标落实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工作。人民日报定期公布各地控制指标进展情况。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呈现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与上年比较,事故起数减少85635起,下降10.7%;死亡人数减少9666人,下降7.1%,控制指标落实情况也是好的。
一是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低于控制指标。据统计,2005年全国各类事故死亡127089人,比2005年控制指标减少9646人,下降7.1%。
二是绝大多数行业和领域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指标以内。全国除煤矿、农业机械、渔业船舶事故死亡人数超控制指标外,其他行业和领域事故死亡人数均控制在指标内。全年的情况是:工矿商贸事故死亡15868人,比控制指标减少395人,下降2.4%;道路交通事故死亡98738人,比控制指标减少8874人,下降8.2%(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明显减少,与近几年加大治理“三超”力度,加强危险路段治理有很大关系);火灾事故死亡2496人,比控制指标减少92人,下降3.6%;特种设备事故死亡240人,比控制指标减少70人,下降22.6%;水上交通事故死亡479人,与控制指标持平;铁路交通事故死亡7380人,比控制指标减少452人,下降5.8%。
三是绝大多数地区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指标以内。在全国32个统计单位中(盛区、市和新疆兵团)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工矿商贸企业、道路交通、火灾事故和铁路交通四项合计)在控制指标以内的有30个单位,占93.8%,超控制指标的只有贵州、新疆,占6.2%。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建立以控制事故死亡人数为重点的全国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实施两年来,得到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认可,普遍反映这一举措的效果:一是促进了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特别是引起盛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强了对安全工作的领导;二是通过控制指标的层层分解,最终落实到企业,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主体责任;三是通过对控制指标的监督考核,形成了有效的制约机制,促使安全生产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四是通过对各地控制指标进展情况的定期公布,使群众及时了解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效,便于社会监督。实践证明,继续坚持实行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正确政绩观、实现安全发展的有力措施,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是完全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二、关于2006年全国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方案
(一)制定2006年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的主要原则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起步之年。促进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对于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社会意义重大。制定2006年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是依据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时期要使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的目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提出2007年、2010年和2020年安全生产工作分期目标,全国人大常委会安全生产法执法检查报告提出“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使重特大瓦斯事故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解决小煤矿问题”两个煤矿安全阶段性目标,按照上述要求,《***生产“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全国各行业和领域伤亡事故控制目标,工作报告《王显政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需要从第一年抓起,因此2006年全国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下降幅度以“十一五”规划为基本依据,同时根据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控制指标的下降幅度。
二是总量控制,适度下降。目前我国正处于生产安全事故的易发期,各类事故总量仍然很大,特大事故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为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必须控制事故总量,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根据近年来全国伤亡事故有所下降的实际情况,只要加大工作力度,是可以实现各类事故逐年下降的。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制约安全生产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实现伤亡事故大幅度下降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2006年控制指标下降幅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符合实际,各地能够接受。
三是反映行业和领域特点,体现地区差异。各行业、领域有不同的特点,控制指标幅度的设定既要考虑总体情况,又要充分考虑不同行业、领域现阶段安全生产的具体情况,分别确定下降幅度。另外,安全生产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基础条件差异较大,因此控制指标还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情况。对经济总量大、高危行业比重大和伤亡事故下降幅度大的地区,适当减缓下降幅度;对事故下降空间较大的地区适当加大下降幅度,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鞭打快牛”。
四是力求科学、合理、客观、全面。按照统计学“可感知、可比较、可操作”的基本要求,在2006年控制指标体系制定中,结合全国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实施两年来的实际情况,参照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了综合研究,2006年控制指标计算基数,是在2005年实际死亡人数的基础上下降一定幅度来确定的。
(二)2006年全国控制考核指标体系的构成2006年全国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由11项22个子指标构成,比2005年增加了4个控制指标,即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死亡人数、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煤矿企业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起数、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同时取消了全国10万人死亡率控制指标。
在22个控制指标中,根据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事故特点和统计现状,水上交通、农业机械、渔业船舶、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特种设备事故死亡人数,全国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起数,煤矿企业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起数及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8个指标为各行业和领域总体控制指标,不按地区分解下达。各省(区、市)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设置。
(三)2006年控制考核指标下降幅度
(1)绝对指标下降幅度
--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3%。根据***生产“十一五”规划,至2010年全国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要控制在0.45(2005年预计为0.73),2010年全国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按0.45计算,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应控制在112890人左右,比2005年减少14190人左右,平均每年应减少2838人,年均下降幅度为2.2%。为加大2006年全国各类事故控制力度,将2006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控制指标定为123276人,比2005年下降3%。
--煤矿企业死亡人数下降3.5%。按照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2010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要控制在2.2,平均每年下降5.6%。按照这个目标,2006年煤矿死亡人数应控制在5862人之内,比2005年下降2.5%。为实现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使重特大瓦斯事故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的目标要求,2006年必须加大煤矿事故控制力度,因此,将2006年煤矿企业死亡人数控制指标定为5730人,比2005年下降3.5%。比全国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3%的幅度提高0.5个百分点。
--工矿商贸企业、金属与非金属矿、建筑业、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死亡人数下降3%。2005年工矿商贸企业死亡人数比上年下降3.8%,金属与非金属矿、建筑业、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死亡人数同比下降幅度均大于工矿商贸企业死亡人数的下降幅度,因此,2006年上述6项控制指标定为下降3%。
--烟花爆竹下降2.5%。2005年烟花爆竹死亡人数下降幅度较大,降幅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考虑到全国一些城市烟花爆竹燃放解禁的影响,2006烟花爆竹死亡人数下降幅度低于全国0.5个百分点,下降2.5%。
--道路交通、铁路交通、水上交通和农业机械死亡人数下降3%。2005年道路交通、铁路交通、水上交通和农业机械死亡人数下降幅度较大,道路交通、铁路交通与全国各类事故下降幅度基本持平,农业机械高于全国下降幅度,考虑到车辆、船舶大量增加等因素,以上4项指标定为与全国同步下降3%。
--火灾事故、渔业船舶死亡人数下降2%。考虑到目前火灾事故相对多发及近三年渔业船舶事故呈上升趋势的特点,2006年火灾事故、渔业船舶死亡人数下降幅度定为低于全国1个百分点,下降2%。
(2)相对指标下降的幅度
根据***生产“十一五”规划目标,按照绝对指标2006年全国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3%,工矿商贸企业死亡人数下降3%,煤矿企业死亡人数下降3.5%、特种设备事故死亡人数下降3%,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下降3%的控制目标计算,2006年5个相对指标下降幅度如下:
1.全国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9.6%:2005年GDp死亡率约为0.73,2006年GDp按7.5%平均增长速度计算约为187853亿元;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以2006年控制指标123276人为基数,经计算,2006年全国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66比2005年下降9.6%。
2.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下降5.6%:2005年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为3.88,2006年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之和)按每年增加1000万人的增长速度计算约为41931万人;工矿商贸企业死亡人数以2006年控制指标15392人为基数,经计算,2006年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为3.67,比2005年下降5.6%。
3.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7.2%:2005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约为2.811。2006年原煤产量按增长4%计算为21.84亿吨;煤矿死亡人数以2006年控制指标5730人为基数,经计算,2006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2.624,比2005年下降7.2%。
4.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15.8%:2005年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7.6。2005年机动车保有量比2004年增长20.5%,考虑到机动车增长速度过快,2006年机动车保有量增长率按15.0%计算,2006年机动车保有量约为149406.2万辆。道路交通死亡人数以2006年控制指标95776人为基数,经计算,2006年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6.4,比2005年下降15.8%。
5.特别设备万台死亡率下降2%:2005年特别设备万台死亡率0.98,2006年特别设备约24.3万台,特别设备事故死亡人数2006年控制指标233人为基数,经计算,2006年特别设备万台死亡率为0.96,比2005年下降0.2%。
(3)特大事故起数下降幅度
2006年全国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起数,继续按照2005年控制幅度控制,即全国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起数减少7起(2005年为134起),下降5%。为遏制煤矿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确定2006年煤矿企业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起数比2005年减少4起(2005为58起),下降7%。
2006年控制考核指标分解计算方法作为附件附在后面。这里不再介绍。
2006度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下达之后,希望各地按照这次会议的部署,尽快将控制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和企业,落实各级责任制,作为评价政绩、业绩的重要标准,严格考核奖惩,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同时,要加强对控制指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搞好统计分析,确保数字的真实可靠,并通过媒体定期公布指标落实情况,发挥***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要通过指标控制,促进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
第四篇:在新船命名仪式上的致辞
***市长
在**船业新船命名仪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主任、***主任、***副市长、***女士;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船业公司两艘新船的命名仪式。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代表**市政府向**船业的全体职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庆典的各位领导、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市积极转方式,精心调结构,努力打造以造船重工产业为重点的临港工业,**船业公司是山东省船舶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重点造船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顺利完成了两艘巴拿马型散货船的建造任务,这两艘船舶的顺利命名,标志着**船业公司已经发展了、壮大了,具备了抵抗大风大浪的实力。希望**船业公司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发展,开拓创新,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并期望通过新船的交付,进一步加强**船业与**公司之间更加友好的合作,同时希望**船业公司建造出更多、更好的高端船舶产品,“扬帆远航、扬名万里”,为**及**省船舶工业发展发挥好骨干龙头企业作用。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第五篇:王显政: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如何发展
王显政: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如何发展 来源: 中电新闻网 日期:15.03.09 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如何发展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 王显政
这次论坛是在煤炭行业转型发展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高水平的论坛。各位院士、专家和大型企业的领导,站在推动能源革命的战略高度,以前瞻性思维、宽广的视野、多层次的视角,深刻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工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展望了前景,梳理了思路。这次论坛有交流、有分析、有思考、有探索,内容丰富,达到了预期效果,即对煤炭工业“十三五”发展有指导意义,又对煤炭长远发展有引领作用,汇聚了行业智慧,凝聚了共识。主要表现以下7个方面:
一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加清晰了。在今天的论坛演讲和研讨中,大家都对煤炭行业进入“需求增速放缓期、超前产能和库存消化期、环境约束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四期并存”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阐述,围绕煤炭行业“四期并存”的新常态,提出了具有战略性的思考。同时,大家还认识到,煤炭行业进入“四期并存”的阶段性特征是10多年来持续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作用的客观体现,对煤炭行业改革发展来讲,既是严峻的挑战,也蕴含着重要的发展机遇。
二是对煤炭行业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的途径更加明确了。在推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行业依靠数量、速度、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经结束,必须转向依靠质量、效益、集约型发展,必须转向依靠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提高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和智能化水平。
三是对煤炭消费总量“天花板”的认识以及对行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了。谢克昌院士、王安建教授分别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借鉴先期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对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天花板”问题,做了分析,提出了全国煤炭消费总量45亿吨左右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其他研究机构的预测结果,围绕我国煤炭消费总量45~48亿吨分析,当前煤炭产能过剩已成定局,短期内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很难改变。
四是对新常态下煤炭经济的增长方式的研究和思考更加理性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发展继续依靠上项目、铺摊子、扩规模、价格上涨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在煤炭需求增速放缓,产能建设超前,库存居高不下,进口煤总量较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扩规模、增产能、涨价格的空间越来越小,“以量补价、让利不让市场”的传统市场竞争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五是对煤炭发展战略与“十三五”规划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了。多年来,煤炭工业发展规划都是以增量扩能为主,特别是“十五”以来煤炭产量快速扩张,煤炭企业更是以产量翻番、规模上水平为重点,2012年以来在需求大幅下滑之后,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增多,如何科学研判形势,提出“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的规划思路、目标和重点,从政府主管部门、到相关研究机构和煤炭企业,都在总结和思考。如国家能源局提出了 “十三五”煤炭资源开发“东部原则不新建,中部建一退
一、适度建设资源枯竭接续项目,西部建设配套煤矿项目”的新思路;王安院士提出了“布局科学、产业集聚、结构多元、技术先进、统筹兼顾”的发展思路;张文学、张升、卜昌森同志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提出了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观点和看法;这些思路、观点和看法都将对煤炭发展战略和规划、对煤炭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的途径、技术路线、发展方向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六是在推动能源供给、消费革命的新形势下,对煤炭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生产和清洁高效低碳环保利用的技术路线、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逐渐形成了共识。围绕推动能源供给和消费革命,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2014-2020年国家能源战略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煤炭工业协会在系统研究推动能源革命的过程中,提出了促进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生产和提高煤炭清洁高效低碳环保利用水平的意见和建议;谢克昌院士领导的中国工程院课题组,从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利用战略提出了科技驱动、科学开发、全面提质、输运优化、先进发电、转化升级、节能降耗等七个方面战略思路;谢和平院士从推动煤炭革命的高度,提出了煤炭战略新思想;刘炯天院士从资源型产业服务化转型方面,梳理了煤炭等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张玉卓院士从推进煤炭绿色发展方面,特别是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示范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是对煤炭企业税费负担重、资源枯竭煤矿退出难和推动行业脱困任务艰巨的问题反映集中。煤炭企业税费负担重,税费重复征收的问题反映了多年,一直难以解决。今年煤炭资源税开始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资源税率提高;煤炭增值税长期高于全国工业产品平均税率4 倍左右,企业总体税负水平仍难降低。一大批资源枯竭煤矿亟待退出,国有煤矿退出机制和相关政策缺失或不完善,煤矿有序退出难的问题依然突出。虽然,这对煤炭行业脱困工作,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受多重因素影响,真正实现行业脱困,任务还十分艰巨。
下面,结合今天论坛取得共识和煤炭发展战略与规划的思考,我谈以下几点意见:
一、深入开展能源革命和新常态下煤炭发展战略研究,引领煤炭行业科学发展
(一)进一步加深对推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发展阶段的认识,推进理念创新。2014年以来,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了推动能源供给、消费、技术、体制革命,加强国际合作的战略思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又从9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和特点,这既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和经济发展形势的重大判断,也是对我国能源和经济发展在重大转折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也必将发生重大变化。协会在学习研究总书记重要讲话思想的基础上,做出了煤炭行业进入“需求增速放缓期、过剩产能和库存消化期、环境制约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四期并存”的发展阶段的形势判断。
在这个发展阶段中,我国经济由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增速回落;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下降,需求增幅回落。根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到202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下降到62%左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15%,对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与清洁高效低碳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 2015年,煤炭经济仍将保持低位运行态势。一方面,全球石油价格大幅下降,国际煤炭市场继续保持供大于求态势,将进一步影响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国内煤炭供需形势不会发生较大变化,推动煤炭价格回升的基础仍很薄弱;在经历连续两年下行之后,煤炭企业经营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有可能进一步显现。煤炭行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要抓住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新机遇,高度重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明确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和释放煤炭行业发展新动力。
(二)进一步加强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的实践,煤炭行业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进展、见到了实效。目前,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装机总规模约1.3亿千瓦,占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 11%左右,占全国火电装机的1/7强;煤电一体化、煤焦一体化、煤化工、煤建材等产业融合发展,为煤炭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进程中,一批大型煤炭企业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组建了企业的战略研究院、技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煤炭企业、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建立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展了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为煤炭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支撑。煤炭行业需要认真总结经验,站在国家煤炭安全稳定供应的战略高度,深化行业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为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深入研究创新煤炭发展模式的思路、途径和技术路线,推动煤炭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必须摒弃长期以来依靠数量增加、速度增长、规模扩张、价格上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要转向依靠质量提高、效益提升、结构优化、两化融合、人才技术的集约型发展模式。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意味着近10年来以年均煤炭消费增长2 亿吨、年均增速10%左右的发展阶段已经结束,煤炭行业发展必须要适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带来的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煤炭消费强度下降的新趋势,转变发展模式,推进煤炭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促进煤炭生产向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开采方向发展,推进行业由增量扩能型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构调整转变,促进煤炭生产向服务型生产转变,煤机装备制造由高水平向质量、服务型转变,行业发展由生产、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洁净煤转变,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从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出发,加大煤制油等现代煤化工技术工程示范,有效替代油气资源,拓展煤炭作为工业原料的消费空间和利用途径,同步作为消化煤炭过剩产能的手段。
(四)深入研究煤炭行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难点和主要任务。煤炭行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推动煤炭生产、消费、技术和体制革命,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行业发展从高强度资源投入型、劳动密集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人才技术密集型和两化深度融合型转变。要着力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既要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重点培养一批技能大师和一大批技能型人才,夯实行业发展基础。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健全和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推进煤炭基础理论研究,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推进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升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提高行业的科技贡献率。要着力推动大型煤电基地、大集团和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进一步优化煤炭生产结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煤炭生产效率和集约化水平,通过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催生煤炭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煤炭经济发展质量。
(五)深入研究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形势下煤炭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问题。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需求总体偏弱,行业发展面临更大的资源、环境约束,化解过剩产能、消化高位库存的任务艰巨,行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还需要不断探索,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还不是很清晰。煤炭行业要深入研究控制发展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问题,把握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把握煤炭消费峰值的“天花板”与拓展发展空间的关系,既要坚定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短期难以改变的信心;又要研究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途径和办法,探索煤炭经济新的增长点,维护煤炭经济平稳运行。
近年来,我们看到,国内一些大型燃煤电厂都在进行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神华国华舟山电厂、国神天津大港电厂等16 台燃煤机组已经实现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烟尘的排放值均优于燃气机组污染物排放限值,实现了超低排放。神华舟山电厂经过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后,排放的粉尘浓度为2.47毫克/立方米,低于燃气轮机组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为2.76毫克/立方米,低于燃气轮机组35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为19.8毫克 /立方米,低于燃气轮机组50毫克/立方米。这种通过技术创新,既提高了煤炭清洁高效环保利用水平,又拓宽了煤炭市场空间。
(六)深入研究煤炭消费峰值与能源替代的关系,既要看到煤炭消费“天花板”、也要看到我国短期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煤炭替代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国“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方针不会改变。综合国内多家研究机构的预测成果,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在未来15~20年出现,消费总量在 45~48亿吨。但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水电开发规模已占经济可开发资源量的70%,大规模增加水电难度加大;风电仍存在设备利用小时数低、发电成本高、风能不稳定、对电网的稳定运行有影响等技术经济问题;太阳能发电受光伏电池原料在加工过程中存在能耗高、成本高、污染大等问题;核电受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影响,面临社会承受能力下降,安全预防等级提高,建设成本加大等问题。根据国家能源规划,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比重按15%的要求,2015 年~2020 年间,需要年均增加水电1200万千瓦、核电650万千瓦,仍具有较大难度。因此,短期内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比重,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很难改变。对此,要坚定信心。
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煤炭行业脱困政策措施落实,努力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
(一)立足当前,扎实推动煤炭行业脱困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对煤炭行业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针对近两年来煤炭行业出现的市场低迷、价格下滑、盈利能力下降,企业亏损面扩大,应收账款增加等新情况、新问题和困难,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自去年7月中旬以来,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要求,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了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煤监局和协会会同多部委参加的煤炭行业脱困联席会议制度,连续组织召开了22次煤炭行业脱困联席会议,研究制定了30多条煤炭行业脱困政策措施并推动贯彻落实。
在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合力推动下,煤炭行业脱困政策措施效果逐渐显现,煤炭产量盲目增长势头得到控制,煤炭进口开始下降,市场价格出现了小幅回升。但也必须看到,当前煤炭需求增长乏力,存煤居高不下、进口总量较大,煤价持续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煤炭行业脱困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在此,希望煤炭行业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要深刻认识到煤炭行业脱困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还关系到矿区职工就业和社会稳定,要扎实推进煤炭行业脱困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要加强行业自律,遵循市场规律,依法建设和生产,促进市场供需平衡。要按照国家发改委推动煤炭供需双方签订中长期合同、稳定煤炭价格的具体要求,鼓励煤炭供需双方签订中长期合同,继续推动价格理性回归,提高煤炭经济运行质量。要加大货款回收力度,强化现金流管理,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要深入推进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倡导契约精神,构建煤炭生产企业与用户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全国统一、竞争有序、合作共赢的市场交易体系。
(二)强化战略引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研究的启动年。在研究编制“十三五”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推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约束、发展制约和发展保障,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运用战略思维,科学研究编制“十三五”规划,转变长期以来以增量扩能为主的发展方式,转为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的发展方式。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首位,注重发挥人才、科技在战略实施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努力实现数量、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两化融合、人才密集型转变。要紧密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矿区资源条件、矿区生态环境容量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开发布局,科学确定开发规模,实现资源开发效益最大化,推动煤炭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生产和清洁高效低碳环保利用,加强生态文明矿山建设,由生产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洁净煤、延伸产业价值链方向转变。要从建立和完善煤矿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长效机制入手,促进煤矿由大幅降低安全生产事故为重点向提高职业健康保障程度转变。要创新煤炭商业模式,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产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由传统的提供煤炭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由煤炭价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变,提高发展质量,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以上由本网记者余娜根据王显政在1月29日《2015中国煤炭高峰论坛》上的总结讲话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