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阮向辉诉被告深圳大学行政不作为案
深 圳 市 南 山 区 人 民 法 院
行 政 判 决 书
(2004)深南法行初字第22号
原告阮向辉,男,1975年5月5日出生,汉族,住深圳市园岭新村21栋201房。
委托代理人李松东,广东仁人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深圳大学,住所地深圳市南山区南油路2336号。
法定代表人谢维信,校长。
委托代理人宋为民,男,1953年10月13日出生,深圳大学法学院教师。
委托代理人丁南,男,1971年5月30日出生,深圳大学法学院教师。
原告阮向辉诉被告深圳大学行政不作为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4年7月19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阮向辉及其委托代理人李松东,被告委托代理人宋为民、丁南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原告于1994年9月至1998年6月在被告深圳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专业四年制本科学习,遵纪守法,修完被告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毕业论文评定为良好,已准予毕业。此外,原告1997年9月1日已由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授予大学英语四级证书。这表明原告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四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三条的规定,应当授予学士学位。但是,被告对授予原告学士学位一直采取不作为的态度。既不授予学位,也不说明不授予学位的理由,完全漠视原告的合法权益,给原告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损害。二○○四年三月十二日,原告书面请求被告授予学士学位,被告于二○○四年三月十八日作出书面答复,以原告在校期间“军事理论、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4)”等三门课程是经重修通过为由,不授予原告学士学位。
原告认为,原告有条件获得学士学位,被告拒绝授予原告学士学位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诉讼请求:
1、判令被告作出授予原告学士学位的具体行政行为;
2、判令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
原告提交的证据:
1、原告的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2、原告的成绩表;
3、授予学位申请书;
4、关于“阮向辉授予学士学位申请书”的答复。
被告答辩称,一、原告诉讼请求已超过行政诉讼时效,理应驳回。原告于1994年9月至1998年6月在深圳大学法学院学习,并于1998年6月毕业。毕业时原告取得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下称《毕业证》)但由于原告不符合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被告没有授予其《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证书》(下称《学位证》)。被告不授予原告《学位证》的决定在与原告同届毕业的法学院94级的毕业生中已是周知的事实,故被告不授予《学位证》的行为在1998年6月就属原告知道或应当知道的情况。而原告在1998年6月到2004年3月长达5年8个月的时间,没有主张权利,也没有向法院提出过诉讼。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39条之规定及相关规定,原告的诉讼请求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期间。
二、被告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广东省政府规范及深圳大学校规作出不授予原告学士学位的行为是依法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下称《学位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下称《实施办法》)对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见《学位条例》第4条及《实施办法》第3条)。为了保证上述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有效实施,国务院颁布的《实施办法》第25条还明确规定:“学位授予单位可根据本暂行实施办法,制定本单位授予学位的工作细则”。此授权性规定,赋予被告有权通过学校规章的方式,明确学位授予的工作细则。
1991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局下发粤高教科(1991)42号文件,颁布了《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被告根据广东省政府的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于1992年4月公布、1994年6月修订了《深圳大学授予学士学位工作条例》(下称《深大学位条例》),该条例第9条第4项规定:“在校期间,按教学计划要求有3门(含3门)的必修课(包括限选课)经过重修后才合格者”不得授予学士学位。此外,根据国家教委学位办及国务院学位办之教位办[1992]1号文件之规范“学士学位一般不予补授,学士学位证书一般也不予补发”,《深大学位条例》第9条第7项亦规定“毕业时未能取得学位者,以后一律不再补授学位”。原告的学业情况属于上述规范中规定不授予学位的情况,所以,被告依法不授予原告学位,也依法不补授其学士学位。
被告制定的《深大学位条例》是对国家《学位条例》及国务院的《实施办法》的具体化,不存在规则层面上的矛盾与抵触。上述法律、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是被告实施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基本规则。
被告所依据的上述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及深圳大学校规,均在原告入学(1994年9月)前已经生效。原告在入学之初,被告在针对新生的入学教育阶段,将上述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的内容向原告作过宣讲,并发放了印有上述规范内容的《学生手册》。原告应当知道上述规范的内容对原告具有约束力。
三、确定授予学士学位的具体条件属于教育自主权,也是教育者的职责所在,应依法受到保护。
关于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8条第1、4、5项之规定,学校享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有权对受教育者实施处分,并有权决定对受教育者是否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被告提交的证据:
1、《深圳大学颁发学位(毕业)证书申报表》;
2、《深圳大学颁发毕业证书申报表》;
6、原告在读期间的94、96年颁发的《学生手册》;
7、原告在读期间的校历;
8、法学院对学位审查工作的说明;
9、学士学位申请表(样式);
10、国家教委学位办及国务院学位办之教位办[1992]1号文件;
11、广东省高等教育局下发粤高教科(1991)42号文件及《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
12、1992年4月公布、1994年6月修订的《深圳大学授予学士学位工作条例》;
13、1996年4月修订的《深圳大学授予学士学位工作条例》。
经审理查明,原告于1994年9月至1998年6月在被告深圳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专业四年制本科学习,修完被告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毕业论文评定为良好,被告于1998年6月20日向其颁发了《毕业证》。被告以原告所修课程中的军事理论、大学英语(1)与大学英语(4)三门必修课是经过重修通过的,不符合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而没有向原告颁发《学位证》。2004年3月12日原告向被告提交了《授予学士学位申请书》,要求被告授予原告学士学位。2004年3月18日,深圳大学教务处作出《关于“阮向辉授予学士学位申请书”的答复》,认为原告按教学计划有三门必修课是经重修通过的,拒绝授予原告学士学位。原告遂于2004年6月1日向本院提起诉讼。
以上事实,有原告的成绩表、《毕业证》、《大学英语四级证书》、《九八届国际经济法专业(毕业)生学生名册》、《授予学位申请书》、《关于“阮向辉授予学士学位申请书”的答复》、《深大学位条例》及庭审笔录等证明,足资认定。
本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第(1)、(4)、(5)项之规定,学校享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有权对受教育者实施处分、并有权决定对受教育者是否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学校颁发学位证书的行为属于法律授权的组织行使的行政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25条规定:“学位授予单位可根据本暂行实施办法,制定本单位授予学位的工作细则”。此项规定授权被告制定《深圳大学授予学士学位工作条例》的行为,《深圳大学授予学士学位工作条例》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应予以遵守。根据粤高教科(1991)42号文件《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八条第4项,被告以原告所修课程中的军事理论、大学英语(1)与大学英语(4)三门必修课是经过重修通过的,不符合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而没有向原告颁发《学位证》。根据国家教委学位办及国务院学位办之教位办[1992]1号文件《关于制发学士学位证书的通知》第三条第5项:“学士学位一般不予补授,学士学位证书一般也不予补发”。因此,被告不向原告发放学位证书的行为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并且作出不授予学位证书决定的程序合法,原告以被告行政不作为为由所提诉讼请求没有法律依据。在原告毕业时,被告没有即时书面告知原告不授予学位的决定,至2004年3月18日,才由深圳大学教务处作出《关于“阮向辉授予学士学位申请书”的答复》。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学校不授予学生学位的告知程序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不能认定被告在告知不授予学位的程序上违法。原告起诉被告不作为的理由不能成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六条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本案受理费人民币100元,由原告负担(案件受理费原告已预交本院,不予退还)。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 判 长 蔡 建 东
审 判 员 贾 迎 岚
审 判 员 钟 瑞 荣
二○○四年八月二十三日
书 记 员 李 明
第二篇:李茂润诉四川阆中市公安局行政不作为案
李茂润诉四川阆中市公安局行政不作为案
原告:李茂润
被告:四川省阆中市公安局
一审法院:四川省阆中市中级人民法院
李茂润请求判决阆中市公安局工作人员不履行法定职责;阆中市公安局赔偿原告李茂润医疗费、鉴定费、护理费、交通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木门损失费、汽车损失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上访费用、精神损失、营养费、房租费、机油、汽车零件,电话机等财产损失。
1998年5月16日早上7时许,阆中市水观镇二村精神病人郑国杰在水观场纠缠该场镇居民李茂润,并将李木门砸烂后离去。时隔近一小时,郑又去纠缠并追撵李。李茂润跑至水观区工委院内,见水观派出所民警王挺在场,便向其求助。郑国杰随即赶到,手持一自行车链条逼李跪下,并用链条打李,王挺未制止。其间,水观派出所另一位民警张洪坤路过,吼了一句:“你两个在干啥?还不快起来!”说完就上区工委宿舍楼去了。事后,水观镇党委书记杨波来到派出所向民警王挺反映郑国杰肇事情况,但派出所当日未对郑国杰采取相应措施。5月17日,郑国杰又在水现场多处肇事,威胁李茂润及其他场镇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李茂润再到派出所请求保护。上午10时,水观派出所指导员黄卫向市公安局电话请示,局领导指示应正确采取约束措施。11时,郑国杰又跑至—饭馆,水观派出所接报后将其带至派出所内,收缴了携带的自行车链条,并给郑端了一碗面吃,但郑未吃完面便逃离。
5月18日上午,水观区工委召集水观镇政府、法庭、司法所、派出所、民政所一起研究有关郑国杰肇事的处理问题。会议决定若郑国杰再肇事,由派出所控制人,由镇政府出钱治病。当天,郑国杰先后又在李茂润、王仲谦(场镇居民)等处肇事。李、王二人先后到派出所要求给予保护。派出所长罗忠明叫其去找镇政府,李、王二人去找镇政府,镇政府又叫去找派出所,李再次去找派出所,但派出所未予出警,只是于当晚安排乡治安员余仁贵寻找郑国杰。5月19日早上午,郑国杰又去找李茂润的儿子要钱,李茂润便找到区委管政法的王维强书记,与其一同去找水现派出所,派出所叫李回去查看郑国杰的情况,李看后报告:“郑坐一农用车往金垭镇方向走了。”罗忠明所长当即给金垭派出所打电话,要求在路上设卡堵截郑国杰。二十分钟后金垭所回话,未发现郑国杰。当天下午,派出所民警向光双到郑家中寻找,未找到。下午六时许,郑国杰又出现在水观场惹事生非,派出所获悉此消息后,罗所长叫民警回家吃了饭后就立即到所里来,谨防郑国杰又要肇事。21时许,郑国杰手持一把长铡马刀去到李茂润家楼下打门,叫李拿钱。当时李茂润与其妻徐登碧、儿媳妇刘娟三人在二楼家中,当郑国杰将一楼门打烂并上楼梯时,李妻和李儿媳翻到邻居王元辉家中躲避,李茂润慌不择路,从二楼阳台上跳下,当即不能站立,被邻居宋林云背到了王元辉的商店里隐藏。因李茂润在楼梯转角平台处设置有电网,郑国杰未能上到二楼,郑下楼后,用铡马刀将李茂润停放在门口的一辆野马牌汽车的车灯、挡风玻璃、座垫等损坏后离开。李茂润之弟李茂奎跑到水观派出所报案,派出所全体民警出动,后在群众的协助下将郑国杰控制。当晚,李茂润家人租车将其送往阆中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5月29日出院。其伤情被诊断为:右足跟骨、距骨闭合性骨折。开支医疗费1764.70元,租车费40元,出院后李茂润自购液体在家中输液治疗。其伤情经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技术鉴定中心鉴定为八级伤残,为此开支鉴定费500元,放射费120
元。原告的野马牌汽车购于1996年,购价9000元,被郑国杰损坏前后车灯、座椅、玻璃等部位,修复价值为2415元。原告修复郑国杰打烂的木门,开支195元。
阆中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57条第二款第(一)项、第56条
(四)项、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1)23号批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68条一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3条
(五)项、第4条、第六条
(四)项、第七条一款、第 27条1款
(一)、(二)项、第28条
(七)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阆中市公安局工作人员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违法;
二、被告阆中市公安局赔偿原告李茂润医疗费(含鉴定费、护理费、就医交通费1921.88元;误工费1791.84元;残疾赔偿金14993.60元;木门损失费78元;汽车损失费966元,合计赔偿19751.32元。
三、驳回原告李茂润的其他诉讼请求。
第三篇:钟华诉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通州分局行政不作为案
钟华诉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通州分局行
政不作为案
2013年12月27日,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通州分局(以下简称通州工商分局)接到钟华的申诉(举报)信,称其在通州家乐福购买的“北大荒富硒米”不符合《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属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违法产品,要求通州工商分局责令通州家乐福退还其货款并进行赔偿,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同年12月30日,通州工商分局作出《答复》,称依据该局调查,钟华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目前不属于其职能范围。钟华于2014年1月8日向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提出复议申请,该机关于同年4月2日作出复议决定书,维持《答复》。钟华不服,以通州工商分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请求确认通州工商局处理举报案件程序违法并责令其履行移送职责。
(二)裁判结果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一审认为,依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的食安办(2013)13号《关于进一步做好机构改革期间食品和化妆品监管工作的通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等文件规定,目前北京市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由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承担,故被告通州工商分局已无职责对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管,且其在接到原告钟华举报时应能够确定该案件的主管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十五条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发现所查处的案件属于其他行政机关管辖的,应当依法移送其他有关机关。本案中当被告认为原告所举报事项不属其管辖时,应当移送至有关主管机关,故判决被告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就原告举报事项履行移送职责,驳回原告其他诉讼请求。通州工商分局不服,提出上诉,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二审以相同理由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三)典型意义
本案典型意义在于:通过裁判方式明确了行政机关对不属于本机关办理职责事项,如果有关规范性文件规定应移送有权机关办理的,应当及时移送。在行政管理领域,行政机关的职责既有分工也有交叉,法定职责来源既可能是本行政领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也可能是其他行政管理领域的法律规范,甚至可能是行政管理需要和行政惯例。有关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职责由工商机关改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承担,但职责调整的初始阶段,人民群众未必都很清楚,工商机关发现群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举报事项属于其他行政机关管辖的,应当移送相关主管机关,不能一推了之。积极移送也是一种法定职责。
第四篇:案例分析:全国首例诉政府立法行政不作为案
全国首例诉政府立法行政不作为案
案情:南京江宁区美亭化工厂长杨春庭于2003年3月接到通知,该化工厂要拆迁,但在补偿数量上存在严重分歧,原因在于双方所依据的法律根据不同,政府根据1996年发布的《江宁县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应补偿130万,而原告杨春庭根据现行的《南京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应得到补偿是400多万。经研究发现,1996年发布的《江宁县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被媒体称之为地方政府规章)是依据1996年3月《南京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制定的,然而该办法已于2000年3月废止。上面提到的南京市的有关规章是根据2000年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的。
原告于2003年4月23日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政府行政立法不作为之诉,状告南京市江宁区政府不按上位法规及时修改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致使自己损失惨重。南京市中院依据有关规定将此案移交江宁区法院审理,2003年5月26日江宁区人民法院向原告发出受理通知书,并于2003年6月12日作出裁定,驳回起诉。理由是政府发布的1996年《江宁县城镇房屋差遣管理办法》是属于抽象行政行为,被行政诉讼法排除在司法审查之外,同时向江宁区政府提出司法建议。
——该案例源于法制日报2003年3月-6月的相关报道
问题:
1、《江宁县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办法》是否有效?
2、行政主体怠于行使立法职权的根本原因?
3、本案是否可以通过改变诉讼请求而胜诉有望?
第五篇:原告吴大朋诉被告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不服行政处罚案
原告吴大朋诉被告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不
服行政处罚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浦行初字第289号
行政裁定书
原告吴大朋。
被告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法定代表人吴福康,局长。
原告吴大朋诉被告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不服行政处罚一案,本院于2009年11月12日立案受理。在审理过程中,原告吴大朋于2010年1月8日向本院申请撤回起诉。
本院认为,在诉讼期间,原告撤诉是对其诉权的有效处分,其撤诉行为并不违反有关法律规定,也没有侵犯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应予准许。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之规定,裁定如下:
准许原告吴大朋撤回起诉。
案件受理费人民币50元,减半收取25元,由被告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担。
审判长赵忠元
审判员傅佩芬
代理审判员杨澄宇
书记员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