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美校长致辞的语类结构差异及文化动因(2.4)
语类结构变异的文化因素—以中美校长致辞的语类结构比较研究为例
1引言
根据Bakhtin’s(1986)发表的“言语体裁问题”的观点,大学网页的校长致辞(President’s Message),无疑是一种制度化了的反映文化语境的话语类型。因此本文试图从文化语境层面探讨中美校长致辞语类的结构潜势(GSP)差异。本文的文化语境指意识形态即信念,知识、态度等系统。汉语中“致辞”指指用文字或语言向人表达思想感情。现指在举行会议或某种仪式时请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讲话。“大学校长致辞”在本课题中的基本工作定义为:在大学网站上大学校长就该校的基本情况所作简单介绍宣传的语篇,既有介绍之目的,也有表达欢迎纳新之情。
12.语类、语域,意识形态
语类是极其复杂的概念,Martin 把语类定义为:“一个由讲话者以文化社团成员为身份而参与的有阶段,有目标,有目的的活动。” 要判断若干语篇是否同属一个语类,有两种观点,一是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她提出语类由语篇的必要成分来定义(Halliday and Hasan 1985)。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交际目的是语类的定义性特征(Swales,1990)。Martin语类的定义属于后者,显然也强调了目的在语类定义上的重要性。Hasan从文本结构角度定义语类,Martin等则侧重于语境因素即目的(Goal)在定义语类上的作用。不过他又指出,场,旨、式的结合才能实现语类的目的。目的是一种宏观意图,是语篇的条件之一,语篇主题-语篇的深层意义受文化语境的制约,即意识形态性背景制约语篇的理解和生成(任2010:075)。同一语类具有相同的目的或意图,不同文化语境的同一语类,因受意识形态的制约,所传递的信念也会不同,实现信念的语言体现也不同。
Martin认为语类与更为抽象的文化因素相关,因此,要解析语类的差异,应从意识形态着手,但通过语域(register)与话语语义层得到体现,语言是社会活动(Fairclough(1999: 21),社会活动必然有时间和空间因素,所以语域与话语的具体语境直接关联,涉及到具体的话题,目的,交际双方的社会身份以及交际的方式等。这些语境因素直接影响了语言的实现,即受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语境构件(contextual configuration)因素的制约。而语境构建最终在语法词汇层面得到实现。语域是语类与语言之间的接口。所以,通过观察话语(结 1 2011年浙江省教育厅项目,编号Y201120892
构,词汇语法),可以揭示语类结构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近年来,语类概念已不再局限于文学体裁,而是包括其他各种非文学类,如广告,菜谱。Martin(1985)认为语类限制了文化中语域的三个变量的结合,比如不同文化在某些场合话题的适合度不同。同理,同一个语类可能由不同的语域实现。所以语类制约语篇的宏观结构。语类的每个阶段都依据其在整个语类目的中的功能加以标注,每个阶段都有与其他阶段不同的目的。因此,可以预见每个阶段的词汇语法型式也不同(于晖2003)。Ventola(1987)的研究证实了语类结构与话语系统如词汇衔接,会话结构的对应关系。为此她认为在语篇的符号组织和语言实现之间有系统的对应关系。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类分析是对澳大利亚小学写作教学不满所致。所以早期的研究主要强调对学校的写作和“事实性”(factual)篇章如说明文,描写文等研究。还有生活中的交际话语(语言为辅助性的活动)如服务接触(service encounters,随意会话(casual conversation),学术写作(等等。系统语言学框架下的语类研究大多是对语篇的图式结构,或语类结构潜势的探索。同时也对语类结构中的词汇语法型式及衔接特点进行了研究(如Rothery 1984,Christie 1989,Martin 1989)。陈会军(2003)对学术论文摘要的语类(在该文中用的是“样类”这一名称)进行研究不仅揭示了其语类结构潜势,还分析了词汇语法特征,如名词化特征,非人称化等显著特征,此外,还揭示了时态与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Hasan的语类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各类语篇的研究,可是,大多是对英语为本族语的语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社团里的同一语类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乃是有待加强的领域。
3.研究假设和语料
语类与文化密切相关。因此,语类的跨文化研究要从文化的宏观层面即“文化语境”来解释(Halliday and Hasan,1989:49),即把校长致词看作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见van Dijk 2005),也必须从具体情境语境的微观层面来考察语类的组织和结构(structure)。意识形态是社会团体共有的社会认知的特殊形式,是社会信念系统,如知识观点和态度等(Van Dijk,2008)。信念传递是话语实践的目的之一,是认知语境的一部分,某一文化下的某一语类的
结构潜势与另一文化中的同一个语类的结构潜势尽管可能具有相同的必要成分,但详细等级(level of description),以及完整程度(degree of completeness)可能存有差异,且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van Dijk, 1977))。
本文试图从意识形态这一文化语境层面解释中美校长致辞语类的差异,研究语料来自于国内外各大学网站。
4.校长致辞语境构建描述
‘目的’ 在Halliday的理论中似乎找不到它应有的位置,有时把它置于语场下,有时,又置于语式中(Halliday 1985/9:12)。‘目的’是言语行为,是文本的‘力量’部分,属语境的认知面,是行为的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将目的置于语场之下(参见Martin 2003 :242)。
中国校长致词的语域描述:
语场:目的:欢迎读者,简要介绍学校若干情况,有宣传的意味。
语旨:既代表自己也代表学校,不平等的权利关系,潜在对象为有意报考该校的外国中学毕业生,也可能包括有意加盟的外籍教师
语式:通过学校网站刊登,事先有书面稿子。英美大学校长致辞语域描述:
语场:目的:欢迎读者,简要介绍学校若干情况,有宣传的意味。
语旨:即代表自己也表学校,不平等的权利关系,潜在对象为有意报考该校的本国以及他国的学生,也可能包括有意加盟的教师。
语式:通过学校网站刊登,事先有书面稿子。
上述描述表明两种文化的同一社会活动的语域变量值基本相同,除了语旨略有差别外。那么是否意味着描述一致的部分语言体现,内容描述层次(level of description)也会一致?
意识形态可以概要(synoptic)地观察,或动态地对待。本文中,意识形态的概要性指校长致辞语篇有别与其他文化社团(如美国)的思想观念的表达,而动态的角度看待意识形态,则意味着校长致辞语篇的有别与其他文化社团的思想观念的意义生成(semogenesis)。意义在语篇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建构。因此,语类结构潜势中各种成分的位置变化以及各成分的值的变化必然影响意义生成,具有意识形态的意义。
语类结构潜势是实际语类结构的抽象概括。符号如下图所示:
以致辞语篇1为样本案例,我们的分析过程如下:
Stanford University(CA)
[1-G] 招呼
(1)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vite you to join us for Parents' Weekend at Stanford University on Friday and Saturday, February 25-26, 2011.[2-3 –CI] 校园介绍(校园活动)
(2)Designed to give parents a glimpse of student life at Stanford, the weekend includes events scheduled especially for you.Friday morning features a welcome from the provost and Conversations with Parents led by senior administrators.These separate sessions for parents of freshmen, sophomores, and upperclass students provide year-specific information about academic and student services.Later in the afternoon, I look forward to answering your questions.(3)There also will be many 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in tours and attend one or more lectures by Stanford faculty.This year parents can attend programs on water in the West, the past and future of Ir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 look at unlocking creativity, student health and well-being, and a host of other topics.On Saturday afternoon, Entertainment Extravaganza!will feature performances by several student groups, giving you an opportunity to see firsthand just how talented and creative Stanford students are.[4-E] 期望
(4)These are just a few of the highlights of Parents' Weekend at Stanford.Please join us and experience what Stanford is like for undergraduates today.It is one of my favorite weekends of the year, and I hope it will be as enjoyable for you.[6-C] 结尾(礼貌性结尾)(6)Sincerely, [7-S] 签名
(7)John L.Hennessy
由此分析可以推出致辞语篇1的实际语类结构为:[G^CI^E ^C^ S ]。
我们以美国大学为例,分析50篇美国大学校长致辞的实际语类结构如下表所示:
致辞语篇1 致辞语篇2 致辞语篇3 致辞语篇4 致辞语篇5 致辞语篇6 致辞语篇7 致辞语篇8 致辞语篇9 致辞语篇10 致辞语篇11 致辞语篇12 致辞语篇13 致辞语篇14 致辞语篇15 致辞语篇16 致辞语篇17 致辞语篇18 致辞语篇19 致辞语篇20 致辞语篇21 致辞语篇22 致辞语篇23 致辞语篇24 致辞语篇25 [G^CI^E ^C^ S ] [GI ^TES ^GI^ E ^S ] [GI^D^TES^T^C^S] [W ^ CP^E ^ C ^S ] [GI^TES ^CI^ E ^ S ] [G ^GI^TES^ E ^ S ] [G^PES^D^PES^E^C ] [W ^TES^D^E ] [G ^T^GI^PES^D^GI] [G^GI^TES^E^C] [G^TES^CI^S] [GI^TES^CI^S] [W^TES^CI^C] [GI^TES^E^S] [W^S^TES^E^S] [G^GI^TES^D^E^C^S] [G^D^GI^E] [T^D^CP^D^CI^TES^E] [TES ^PES^ E ^ S] [GI ^D ^ CI^ C] [T^PES ^CP ^ UC^ PES^ T] [G^UC^TES^ E ^ B ^S] [G^GI ^C^ S ]
致辞语篇26 致辞语篇27 致辞语篇28 致辞语篇29 致辞语篇30 致辞语篇31 致辞语篇32 致辞语篇33 致辞语篇35 致辞语篇36 致辞语篇37 致辞语篇38 致辞语篇39 致辞语篇40 致辞语篇41 致辞语篇42 致辞语篇44 致辞语篇45 致辞语篇46 致辞语篇47 致辞语篇48 致辞语篇49 致辞语篇50
[GI^TES ^GI^ E ^S] [W ^TES ^T ^C ^S] [W^S ^ TES^ C ^S] [W ^T^TES ^CP^ E ^ C] [G ^D ^PES ^UC^ E ^C] [W ^CI ^PES ^CP^ C ^S ] [GI^CI^ UC ^ W^S] [T ^CI^ CP^ T^S ] [W ^CI ^PES^E] [UC ^D^PES^ C ^S ] [GI ^CI ^D^ E ^S ] [G ^ D^T^ C ]
[GI^T ^PES^D^ UC ^ TES^PES] [D^E ^PES ^ C ^S ] [W ^CI^TES ^PES ^S ] [G^D^GI^CP^S] [W^PES^CP^GI^E^C^S] [W^GI^CI^E^S]
[G^CI^ D^GI^CI^D^GI^CP ^C]
[G^T^PES^CP^PES^TES^D^UC^CP^TES^E^S] [G^D^GI^CP^S] [W^D^GI^E^C^S] [G^D^PES^D^E^S] [GI^D^CI^UC^S] [GI^D^E^S] [G^D^PES^TES^GI^CP ^ E ] 致辞语篇34
[T^W^GI^TES^D^TES^E^C] 致辞语篇43
本研究对50所中国大学和50所美国大学校长致辞的实际语类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得出下列语类结构潜势(此次研究由于不同一性,将出现频率出现在40%及以上的成分作必要成分)。
在经过上述分析和总结后,我们归纳出成分要素在中国大学校长致辞和美国大学校长致辞中出现频率如下:
据此得出下列结构潜势:
5.中美校长致辞语类结构对比 5.1必要成分分析
中国大学校长致辞语类结构必要成分包括:GI,D,UC,E,S;美国大学校长致辞语类结构必要成分包括:GI,D,TES,PES,E,C,S。
从相同要素讲,首先,中国大学校长和美国大学校长都注重学校的总体概况(General Introduction, GI),其中包括学校的招生规模、新生情况、人员介绍以及学校地位、学校优势(地理位置优势)、学校财政。但是对比发现,中国大学校长致辞中不提及人员介绍和学校财政问题,通过总体的概况介绍,校长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学校在社会发展趋势,本届(或本学年)学校具体情况,做到校务通知和学校基本信息的诏告。第二,无论是中国大学校长还是美国大学校长都愿意分享学校发展(Development, D),其中包含学校历史、重要事件回顾、年度总结和学校成就,特别是提及学校历史和学校成就。比如,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校
长致辞中有44%的学校发展内容是学校历史,有38%的学校发展内容是学校成就(包括人员介绍),但年度总结只在美国大学校长致辞中出现。
在从学校历史可以映射出学校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对形成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很大帮助;从学校成就可以介绍杰出校友,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和优秀的榜样。因此,学校发展的介绍是一种校园文化的显现。第三,期望(Expectation, E)和签名(Signature, S)是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校长共同具备的礼仪性的常规性的结尾。这种社交语言在公众场合运用的尤为广泛。
从不同要素讲,在对比中显而易见,美国大学校长致辞中UC出现的概率只有16%而中国大学校长致辞中UC出现的概率为42%。中国大学校长致辞更注重学校特色(Unique Characteristic, UC)的描述,其中包括学校使命、学校精神和学校承诺。而学校使命和学校精神居多,主要以校训的形式呈现从而可以充分显示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学院底蕴,激励同学们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在中国大学校长致辞语篇出现UC的语篇中,只有14%校长未提及校训,可见学校使命在学校特色中的重要地位。从美国大学校长致辞出发,校长个人经验和建议(Personal Experience and Suggestion, PES)以及科教力量(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Strength, TES)表现明显。从数据上说,美国大学校长致辞中个人经验和建议比例是中国大学校长致辞的两倍。从内容上说,美国大学校长会以适应大学生活熟悉校园环境的建议,和自己初入校园为主,话题较为轻松愉快,而中国大学校长以适应过程中的学习建议为多。科教力量方面,虽然中美大学校长都强调教学目标和学业目标且同样注重专业科教力量的巩固(中50%,美62.5%),但是美国大学校长致辞中设备科教力量仅有4%,中国大学校长致辞中会有14.3%提及设备优势。但是总数上仍是美国大学多,特别地,美国大学校长致辞招呼(Greeting, G)和结尾(Conclusion, C)的首尾呼应度较高。
5.2非必要成分分析
中国大学校长致辞语类结构非必要成分包括:G,W,CP,TES,PES,CI,C;美国大学校长致辞语类结构必要成分包括:G,W,T,CI,UC,CP。
从相同要素讲,首先,招呼(Greeting, G)和欢迎(首尾)(Welcome, W)都是中国大学校长和美国大学校长开场白(个别是以欢迎做结束语)的一部分,也是社交用语的要素。其次,中美大学校长致辞都会进行校园介绍(Campus Introduction, CI),其中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活动(国际教育和国际交流)、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校园介绍能够让同学
们更贴近校园生活,了解校园文化和建设,可以使同学们更快的投入校园生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把握校园提供的机会,丰富校园生活。最后,中美校长都会提及社会热点,学校遇到的机遇挑战以及未来计划,即学校的形式政策(Current Politics, CP)。作为大学校长,也作为大学的最权威的发言人,关注时事政治,并让同学们都了解时事是必不可少的,这为学生生活学习中,社会实践中和毕业后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校机遇挑战和未来计划都可以激化校园氛围,以树立积极美好的形象。内容上说,中美大学都会提及学校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但中国大学校长偏向于未来计划(教务、学业、规模计划)的补充和扩展,美国大学校长则更愿意结合当时社会热点,从而再引出机遇挑战和未来计划。美国大学校长致辞的时政性更强。
从不同要素讲,最显著的区别就是美国大学校长致辞中感谢(Thanks, T)出现的次数明显多于中国大学校长致辞。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影响十分深远。感恩既是人对一个绝对终极者敬畏崇仰的宗教情感,更是他真实存在的本质特性。基督宗教无比强调感恩,因为这不仅仅是人的一种感情,更是做人的本质特徵。“忘却了感恩,人的存在就没有了真实性。”可见宗教在西方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影响到美国大学校长致辞。
[3]6.对中美大学校长致辞语类结构差异的阐述 6.1总体阐述
通过成分差异比较,我们可以归纳出无论是中国大学校长还是美国大学校长,校长致辞中都会有礼仪性的社交用语;且在致辞中都有学校总体概况,并简要介绍包括学校历史和学校成就在内的学校发展。综上各种因素是构成校长致辞的必要成分。而在成分比较中,差异被表现的更为明显。中国大学校长致辞更注重学校的客观描述,以突出学校特色,学校文化底蕴历史渊源和社会地位居多。美国大学校长致辞更注重主观感受和经验分享,乐于强调学校科研科教力量,表现出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对学校氛围、实力和重心的深远影响;也表现出“个人主义”。美国大学校长致辞时会注重首尾呼应,一般最后会对同学有所期望,以拉动全场氛围,总结陈词。
6.2意识形态差异
从中美两国大学校长的信念上来看,中国的大学校长,更多的会认为“沉淀的都是经典”。他们常常会谈到学校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在这悠长的历史中,学校曾取得的那些傲人的成就,凭着这些傲人的成就,学校确立了自己不可撼动的地位。让你顿时对其肃然起敬,感受到了校园内浓厚的文化气息、感同身受的有一种努力学习的冲动。比如在学校总体概况中学校地位的提及,学校特色中校训的频繁出现。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再而三的强调学校严格亦或人性的管理理念、短期及长期的教学目标等类似的指标性指导,培养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而美国的大学校长则不同,他们更愿意谈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经验教训,并展现出学校的科学教研能力,以此显示出学校的与众不同和出类拔萃。例如在个人经验和建议方面,美国大学校长更侧重“个人经历”而中国大学校长更侧重“个人建议”。
从中美两国大学校长的知识上看,中国的大学校长热衷于引经据典,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常常会出现在他们的发言中。围绕古语或者某一理论来谈,是大多数中国大学校长的“模式”。然而美国的大学校长,则更加注重实际,常常在发言时提出倡议。先讲一个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个故事,再以此为基础引申出某个道理,往往是美国大学校长的“模式”。例如在总体概况中,中国大学校长会以“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XX years”类型的句子为开头,介绍学院悠久的历史和简要提及在如此的发展过程中不变的学校校训和学校精神;而美国大学校长会直接介绍大学机构、人员状况等,或者会先回忆自己当时上学或者初来大学的感受。
从中美两国大学校长的态度上来说,中国的大学校长,更偏向于书面化的语言,用词谨慎正式,句式以从句为主,往往觉得比较正式而严谨,且篇幅长短都相差无几。相比较下,美国的大学校长致辞中排比、前后呼应的手法在篇章中用的比中国大学校长多(native speakers的优势体现),篇幅有(特别)丰富有(特别)言简意赅。再者,美国大学校长的发言可以明显看出宗教对美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从感谢(T)在致辞语篇出现次数对比便可以看出(美13/50,中3/50)。
7.结语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沉淀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历史研究为中国
大学校长致辞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也让中国大学更具有历史的熏陶和氛围。因此,在中国大学校长致辞中,历史文化对高校的影响随处可见。美国是一个新兴国家,通过科技和把握机遇使自己强大。再由于宗教在西方国家的积极影响,美国大学校长致辞更显现出轻松的气氛,感恩的氛围。而国家内部所特有的自由氛围为校长个人经历的分享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中美校长致辞语类结构分析后的意识形态差异在信念上、知识上和态度上都有差异。
附件:结构潜势各要素中英参照
参考书:
Bakhtin, Mikhail.“The Problem of Speech Genres.” Speech Genres, and Other Late Essays.Trans.Vern W.McGee.Ed.Caryl Emerson and Michael Holquist.Austin: U of exas P, 1986.60-102.Halliday M.A.K & R.Hasan.1985.Language,Text and con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Geelong,Vic,: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HASAN, n.(1984)Coherence and Cohesive Harmony.In J.Flood(ed.)Understand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l8l-219.Hasan, Ruqaiya.Analysing Discursive Variation.In Lynne Young and Claire Harrison(eds.)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udies in Social Change.Continuum,2004 Martin,J.R.Language ,Register
and
Genre.In
F.Christie(ed.)Children Waiting:Reader.Geelong,Vic,: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4.Martin,J.R..Process and Text:Two aspects of Semiosis.In J.D.Benson&W.S.Greeves.(eds.).Systemic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Vol.1:Selected Theoretical papers from the 9th International Systemic Workshop.248-274.Norwood,N.J.:Ablex,1985 Martin, J R 1989 Technicality and abstraction: language for the creation of specialised texts.Swales, John.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Cambridge England and
New York)1990 Van Dijk, T.A.Text and Context: Explorations in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London: Longman.1977 Van Dijk, T.A.Discourse semantics and ideology,DISCOURSE & SOCIETY © SAGE(London, Thousands, Oaks, CA and New Delhi), vol..6(2): 243-289.1995 Ventola,E.The Structure of Social Interaction.London:Pinter,1987 陈会军 2003.Generic Features Analysis and Cognitive Models.Foreeign Language Presss.于晖,2003.Discourse as Genre:Arresting Semiotics in Research papers Abstracts.河南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中美校长致辞的语类结构差异及文化动因
语类结构变异的文化因素—以中美校长致辞的语类结构比较研究为例
1引言
根据Bakhtin’s(1986)发表的“言语体裁问题”的观点,大学网页的校长致辞(President’s Message),无疑是一种制度化了的反映文化语境的话语类型。因此本文试图从文化语境层面探讨中美校长致辞语类的结构潜势(GSP)差异。语言有三大功能:人际,概念,和组篇。限于篇幅,本文则着重分析其评价资源,研究个人际意义的在语类各阶段的使用特征。本文的文化语境指意识形态即信念,知识、态度等系统。汉语中“致辞”指指用文字或语言向人表达思想感情。现指在举行会议或某种仪式时请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讲话。“大学校长致辞”在本课题中的基本工作定义为:在大学网站上大学校长就该校的基本情况所作简单介绍宣传的语篇,既有介绍之目的,也有表达欢迎纳新之情。
2.语类、语域,意识形态
语类是极其复杂的概念,Martin 把语类定义为:“一个由讲话者以文化社团成员为身份而参与的有阶段,有目标,有目的的活动。”
要判断若干语篇是否同属一个语类,有两种观点,一是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她提出语类由语篇的必要成分来定义(Halliday and Hasan 1985)。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交际目的是语类的定义性特征(Swales,1990)。Martin语类的定义属于后者,显然也强调了目的在语类定义上的重要性。Hasan从文本结构角度定义语类,Martin等则侧重于语境因素即目的(Goal)在定义语类上的作用。不过他又指出,场,旨、式的结合才能实现语类的目的。目的是一种宏观意图,是语篇的条件之一,语篇主题-语篇的深层意义受文化语境的制约,即意识形态性背景制约语篇的理解和生成(任2010:075)。同一语类具有相同的目的或意图,不同文化语境的同一语类,因受意识形态的制约,所传递的信念也会不同,实现信念的语言体现也不同。
Martin认为语类与更为抽象的文化因素相关,因此,要解析语类的差异,应从意识形态着手,但通过语域(register)与话语语义层得到体现,语言是社会活动(Fairclough(1999: 21),社会活动必然有时间和空间因素,所以语域与话语的具体语境直接关联,涉及到具体的话题,目的,交际双方的社会身份以及交际的方式等。这些语境因素直接影响了语言的实现,即受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语境构件(contextual configuration)因素的制约。而语境构建最终在语法词汇层面得到实现。语域是语类与语言之间的接口。所以,通过观察话语(结
构,词汇语法),可以揭示语类结构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近年来,语类概念已不再局限于文学体裁,而是包括其他各种非文学类,如广告,菜谱。Martin(1985)认为语类限制了文化中语域的三个变量的结合,比如不同文化在某些场合话题的适合度不同。同理,同一个语类可能由不同的语域实现。所以语类制约语篇的宏观结构。语类的每个阶段都依据其在整个语类目的中的功能加以标注,每个阶段都有与其他阶段不同的目的。因此,可以预见每个阶段的词汇语法型式也不同(于晖2003)。Ventola(1987)的研究证实了语类结构与话语系统如词汇衔接,会话结构的对应关系。为此她认为在语篇的符号组织和语言实现之间有系统的对应关系。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类分析是对澳大利亚小学写作教学不满所致。所以早期的研究主要强调对学校的写作和“事实性”(factual)篇章如说明文,描写文等研究。(如 Macken et al.1989,Martin,1989)。还有生活中的交际话语(语言为辅助性的活动)如服务接触(service encounters(如Hasan 1979,1989),随意会话(casual conversation)(如Eggins &Slade 1999),学术写作(如Drury & Collins 1996)等等。系统语言学框架下的语类研究大多是对语篇的图式结构(Martin 1989,1999),或Hasan(1984)的语类结构潜势的探索。同时也对语类结构中的词汇语法型式及衔接特点进行了研究(如Rothery 1984,Christie 1989,Martin 1989)。陈会军(2003)对学术论文摘要的语类(在该文中用的是“样类”这一名称)进行研究不仅揭示了其语类结构潜势,还分析了词汇语法特征,如名词化特征,非人称化等显著特征,此外,还揭示了时态与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Hasan的语类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各类语篇的研究,可是,大多是对英语为本族语的语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社团里的同一语类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乃是有待加强的领域。
3.研究假设和语料
语类与文化密切相关。因此,语类的跨文化研究要从文化的宏观层面即“文化语境”来解释(Halliday and Hasan,1989:49),即把校长致词看作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见van Dijk 2005),也必须从具体情境语境的微观层面来考察语类的组织和结构(structure)。意识形态
是社会团体共有的社会认知的特殊形式,是社会信念系统,如知识观点和态度等(Van Dijk,2008)。信念传递是话语实践的目的之一。是认知语境的一部分,某一文化下的某一语类的结构潜势与另一文化中的同一个语类的结构潜势尽管可能具有相同的必要成分,但详细等级(level of description),以及完整程度(degree of completeness)可能存有差异,且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van Dijk, 1977))。
本文试图从意识形态这一文化语境层面解释中美校长致辞语类的差异,研究语料来自于国内外各大学网站,本研究建立在如下假设上:
1)中国大学的校长致辞语类结构与美国大学校长致辞的语类结构的差异受各自文化的影响。2两者的差异在词汇语法层得到反映。
4.校长致辞语境构建描述
‘目的’ 在Halliday的理论中似乎找不到它应有的位置,有时把它置于语场下,有时,又置于语式中(Halliday 1985/9:12)。‘目的’是言语行为,是文本的‘力量’部分,属语境的认知面,是行为的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将目的置于语场之下(参见Martin 2003 :242)。
中国校长致词(中文)的语域描述:
语场:目的:欢迎读者,简要介绍学校若干情况,有宣传的意味。
语旨:既代表自己也代表学校,不平等的权利关系,潜在对象为有意报考该校的本国中学毕业生,也可能包括有意加盟的教师
语式:通过学校网站刊登,事先有书面稿子。英美大学校长致辞语域描述:
语场:目的:欢迎读者,简要介绍学校若干情况,有宣传的意味。
语旨:即代表自己也表学校,不平等的权利关系,潜在对象为有意报考该校的本国以及他国的学生,也可能包括有意加盟的教师。
语式:通过学校网站刊登,事先有书面稿子。
上述描述表明两种文化的同一社会活动的语域变量值基本相同,除了语旨略有差别外。那么是否意味着描述一致的部分语言体现,内容描述层次(level of description)也会一致?造成语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作为意识形态(ideology)的(社会)语境层面制约着语义潜势的实际输出。
意识形态可以概要(synoptic)地观察,或动态地对待。本文中,意识形态的概要性指校长致辞语篇有别与其他文化社团(如美国)的思想观念的表达,而动态的角度看待意识形态,则意味着校长致辞语篇的有别与其他文化社团的思想观念的意义生成(semogenesis)。意义在语篇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建构。因此,语类结构潜势中各种成分的位置变化以及各成分的值的变化必然影响意义生成,具有意识形态的意义。
语类结构潜势是实际语类结构的抽象概括。符号如下图所示:
以致辞语篇1为样本案例,我们的分析过程如下:
Stanford University(CA)[1-G] 招呼
(1)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vite you to join us for Parents' Weekend at Stanford University on Friday and Saturday, February 25-26, 2011.[2-3 –CI] 校园介绍(校园活动)
(2)Designed to give parents a glimpse of student life at Stanford, the weekend includes events scheduled especially for you.Friday morning features a welcome from the provost and Conversations with Parents led by senior administrators.These separate sessions for parents of freshmen, sophomores, and upperclass students provide year-specific information about academic and student services.Later in the afternoon, I look forward to answering your questions.(3)There also will be many 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in tours and attend one or more lectures by Stanford faculty.This year parents can attend programs on water in the West, the past and future of Ir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 look at unlocking creativity, student health and well-being, and a host of other topics.On Saturday afternoon, Entertainment Extravaganza!will feature performances by several student groups, giving you an opportunity to see firsthand just how talented and creative Stanford students are.[4-E] 期望
(4)These are just a few of the highlights of Parents' Weekend at Stanford.Please join us and experience what Stanford is like for undergraduates today.It is one of my favorite weekends of the year, and I hope it will be as enjoyable for you.[6-C] 结尾(礼貌性结尾)(6)Sincerely, [7-S] 签名
(7)John L.Hennessy
由此分析可以推出致辞语篇1的实际语类结构为:[G^CI^E ^C^ S ]。
我们以美国大学为例,分析50篇美国大学校长致辞的实际语类结构如下表所示:
致辞语篇1 致辞语篇2 致辞语篇3 致辞语篇4 致辞语篇5 致辞语篇6 致辞语篇7 致辞语篇8 致辞语篇9 致辞语篇10 致辞语篇11 致辞语篇12 致辞语篇13 致辞语篇14 致辞语篇15 致辞语篇16 致辞语篇17 致辞语篇18 致辞语篇19 致辞语篇20 致辞语篇21 致辞语篇22 致辞语篇23 致辞语篇24 致辞语篇25 [G^CI^E ^C^ S ] [GI ^TES ^GI^ E ^S ] [GI^D^TES^T^C^S] [W ^ CP^E ^ C ^S ] [GI^TES ^CI^ E ^ S ] [G ^GI^TES^ E ^ S ] [G^PES^D^PES^E^C ] [W ^TES^D^E ] [G ^T^GI^PES^D^GI] [G^GI^TES^E^C] [G^TES^CI^S] [GI^TES^CI^S] [W^TES^CI^C] [GI^TES^E^S] [W^S^TES^E^S] [G^GI^TES^D^E^C^S] [G^D^GI^E] [T^D^CP^D^CI^TES^E] [TES ^PES^ E ^ S] [GI ^D ^ CI^ C] [T^PES ^CP ^ UC^ PES^ T] [G^UC^TES^ E ^ B ^S] [G^GI ^C^ S ]
致辞语篇26 致辞语篇27 致辞语篇28 致辞语篇29 致辞语篇30 致辞语篇31 致辞语篇32 致辞语篇33 致辞语篇35 致辞语篇36 致辞语篇37 致辞语篇38 致辞语篇39 致辞语篇40 致辞语篇41 致辞语篇42 致辞语篇44 致辞语篇45 致辞语篇46 致辞语篇47 致辞语篇48 致辞语篇49 致辞语篇50
[GI^TES ^GI^ E ^S] [W ^TES ^T ^C ^S] [W^S ^ TES^ C ^S] [W ^T^TES ^CP^ E ^ C] [G ^D ^PES ^UC^ E ^C] [W ^CI ^PES ^CP^ C ^S ] [GI^CI^ UC ^ W^S] [T ^CI^ CP^ T^S ] [W ^CI ^PES^E] [UC ^D^PES^ C ^S ] [GI ^CI ^D^ E ^S ] [G ^ D^T^ C ]
[GI^T ^PES^D^ UC ^ TES^PES] [D^E ^PES ^ C ^S ] [W ^CI^TES ^PES ^S ] [G^D^GI^CP^S] [W^PES^CP^GI^E^C^S] [W^GI^CI^E^S]
[G^CI^ D^GI^CI^D^GI^CP ^C]
[G^T^PES^CP^PES^TES^D^UC^CP^TES^E^S] [G^D^GI^CP^S] [W^D^GI^E^C^S] [G^D^PES^D^E^S] [GI^D^CI^UC^S] [GI^D^E^S] [G^D^PES^TES^GI^CP ^ E ] 致辞语篇34
[T^W^GI^TES^D^TES^E^C] 致辞语篇43
本研究对50所中国大学和50所美国大学校长致辞的实际语类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概括。
得出下列语类结构潜势(此次研究由于不同一性,将出现频率出现在40%及以上的成分作必要成分)。
在经过上述分析和总结后,我们归纳出成分要素在美国大学校长致辞中出现频率如下:
在中国大学校长致辞中各成分比例如下:
5.中美校长致辞语类结构对比 5.1必要成分分析
中国大学校长致辞语类结构必要成分包括:GI,D,UC,E,S;美国大学校长致辞语类结构必要成分包括:GI,D,TES,PES,E,C,S。
从相同要素讲,首先,中国大学校长和美国大学校长都注重学校的总体概况(General Introduction, GI),其中包括学校的招生规模、新生情况、人员介绍以及学校地位、学校优势(地理位置优势)、学校财政。但是对比发现,中国大学校长致辞中不提及人员介绍和学校财政问题,相比之下突显出中西文化差异。通过总体的概况介绍,校长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学校在社会发展趋势,本届(或本学年)学校具体情况,做到校务通知和学校基本信息的诏告,取得同学们的信任;透露优势则能激励同学们奋发向上,在大型宣讲会、致辞演讲中是必不可少的成分。第二,无论是中国大学校长还是美国大学校长都愿意分享学校发展(Development, D),其中包含学校历史、重要事件回顾、总结和学校成就,特别是提及学校历史和学校成就。比如,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校长致辞中有44%的学校发展内容是学校历史,有38%的学校发展内容是学校成就(包括人员介绍),但总结只在美国大学校长致辞中出现。
在从学校历史可以映射出学校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对形成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很大帮助;从学校成就可以介绍杰出校友,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和优秀的榜样。因此,学校发展的介绍是一种校园文化的显现。第三,期望(Expectation, E)和签名(Signature, S)是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校长共同具备的礼仪性的常规性的结尾。这种社交语言在公众场合运用的尤为广泛。
从不同要素讲,在对比中显而易见,美国大学校长致辞中UC出现的概率只有16%而中国大学校长致辞中UC出现的概率为42%。中国大学校长致辞更注重学校特色(Unique Characteristic, UC)的描述,其中包括学校使命、学校精神和学校承诺。而学校使命和学校精神居多,主要以校训的形式呈现从而可以充分显示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学院底蕴,激励同学们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在中国大学校长致辞语篇出现UC的语篇中,只有14%校长未提及校训,可见学校使命在学校特色中的重要地位。从美国大学校长致辞出发,校长个人经验和建议(Personal Experience and Suggestion, PES)以及科教力量(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Strength, TES)表现明显。从数据上说,美国大学校长致辞中个人经验和建议比例是中国大学校长致辞的两倍。从内容上说,美国大学校长会以适应大学生活熟悉校园环境的建议,和自己初入校园为主,话题较为轻松愉快,而中国大学校长以适应过程中的学习建议为多。科教力量方面,虽然中美大学校长都强调教学目标和学业目标且同样注重专业科教力量的巩固(中50%,美62.5%),但是美国大学校长致辞中设备科教力量仅有4%,中国大学校长致辞中会有14.3%提及设备优势。但是总数上仍是美国大学多,其中我们不难看出西方文化中,科学教研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深远;高举“自由民主”之旗,使个人文化得到了极快的发展和渗透。而西方的地理环境及种种社会关系导致个人主义的兴起,“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义充分说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独立的特点,这种个人本位思想使认为只有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有社会的充分发展。
[2]特别地,美国大学校长致辞招呼(Greeting, G)和结尾(Conclusion, C)的首尾呼应度较高。
5.2非必要成分分析
中国大学校长致辞语类结构非必要成分包括:G,W,CP,TES,PES,CI,C;美国大学校长致辞语类结构必要成分包括:G,W,T,CI,UC,CP。
从相同要素讲,首先,招呼(Greeting, G)和欢迎(首尾)(Welcome, W)都是中国大学校长和美国大学校长开场白(个别是以欢迎做结束语)的一部分,也是社交用语的要素。其次,中美大学校长致辞都会进行校园介绍(Campus Introduction, CI),其中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活动(国际教育和国际交流)、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校园介绍能够让同学们更贴近校园生活,了解校园文化和建设,可以使同学们更快的投入校园生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把握校园提供的机会,丰富校园生活。最后,中美校长都会提及社会热点,学校遇到的机遇挑战以及未来计划,即学校的形式政策(Current Politics, CP)。作为大学校长,也作为大学的最权威的发言人,关注时事政治,并让同学们都了解时事是必不可少的,这为学生生活学习中,社会实践中和毕业后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校机遇挑战和未来计划都可以激化校园氛围,以树立积极美好的形象。内容上说,中美大学都会提及学校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但中国大学校长偏向于未来计划(教务、学业、规模计划)的补充和扩展,美国大学校长则更愿意结合当时社会热点,从而再引出机遇挑战和未来计划。美国大学校长致辞的时政性更强。
从不同要素讲,最显著的区别就是美国大学校长致辞中感谢(Thanks, T)出现的次数明显多于中国大学校长致辞。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影响十分深远。感恩既是人对一个绝对终极者敬畏崇仰的宗教情感,更是他真实存在的本质特性。基督宗教无比强调感恩,因为这不仅仅是人的一种感情,更是做人的本质特徵。“忘却了感恩,人的存在就没有了真实性。”可见宗教在西方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影响到美国大学校长致辞。
[3]6.对中美大学校长致辞语类结构差异的阐述 6.1总体阐述
通过成分差异比较,我们可以归纳出无论是中国大学校长还是美国大学校长,校长致辞中都会有礼仪性的社交用语;且在致辞中都有学校总体概况,并简要介绍包括学校历史和学校成就在内的学校发展。综上各种因素是构成校长致辞的必要成分。而在成分比较中,差
异被表现的更为明显。中国大学校长致辞更注重学校的客观描述,以突出学校特色,学校文化底蕴历史渊源和社会地位居多。美国大学校长致辞更注重主观感受和经验分享,乐于强调学校科研科教力量,表现出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对学校氛围、实力和重心的深远影响;也表现出“个人主义”。美国大学校长致辞时会注重首尾呼应,一般最后会对同学有所期望,以拉动全场氛围,总结陈词。
6.2意识形态差异
从中美两国大学校长的信念上来看,中国的大学校长,更多的会认为“沉淀的都是经典”。他们常常会谈到学校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在这悠长的历史中,学校曾取得的那些傲人的成就,凭着这些傲人的成就,学校确立了自己不可撼动的地位。让你顿时对其肃然起敬,感受到了校园内浓厚的文化气息、感同身受的有一种努力学习的冲动。比如在学校总体概况中学校地位的提及,学校特色中校训的频繁出现。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再而三的强调学校严格亦或人性的管理理念、短期及长期的教学目标等类似的指标性指导,培养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而美国的大学校长则不同,他们更愿意谈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经验教训,并展现出学校的科学教研能力,以此显示出学校的与众不同和出类拔萃。例如在个人经验和建议方面,美国大学校长更侧重“个人经历”而中国大学校长更侧重“个人建议”。
从中美两国大学校长的知识上看,中国的大学校长热衷于引经据典,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常常会出现在他们的发言中。围绕古语或者某一理论来谈,是大多数中国大学校长的“模式”。然而美国的大学校长,则更加注重实际,常常在发言时提出倡议。先讲一个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个故事,再以此为基础引申出某个道理,往往是美国大学校长的“模式”。例如在总体概况中,中国大学校长会以“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XX years”类型的句子为开头,介绍学院悠久的历史和简要提及在如此的发展过程中不变的学校校训和学校精神;而美国大学校长会直接介绍大学机构、人员状况等,或者会先回忆自己当时上学或者初来大学的感受。
从中美两国大学校长的态度上来说,中国的大学校长,更偏向于书面化的语言,用词谨慎正式,句式以从句为主,往往觉得比较正式而严谨,且篇幅长短都相差无几。相比较下,美国的大学校长致辞中排比、前后呼应的手法在篇章中用的比中国大学校长多(native speakers的优势体现),言简意赅。再者,美国大学校长的发言可以明显看出宗教对美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从感谢(T)在致辞语篇出现次数对比便可以看出(美13/50,中3/50)。
7.结语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沉淀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历史研究为中国大学校长致辞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也让中国大学更具有历史的熏陶和氛围。因此,在中国大学校长致辞中,历史文化对高校的影响随处可见。美国是一个新兴国家,通过科技和把握机遇使自己强大。再由于宗教在西方国家的积极影响,美国大学校长致辞更显现出轻松的气氛,感恩的氛围。而国家内部所特有的自由氛围为校长个人经历的分享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中美校长致辞语类结构分析后的意识形态差异在信念上、知识上和态度上都有差异。
Van Dijk, T.A.(1977)Text and Context: Explorations in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London: Longman.Van Dijk, T.A.1995 Discourse semantics and ideology,DISCOURSE & SOCIETY © SAGE(London, Thousands, Oaks, CA
and New Delhi), vol..6(2): 243-289.附件:结构潜势各要素中英参照
Bakhtin, Mikhail.“The Problem of Speech Genres.” Speech Genres, and Other Late Essays.Trans.Vern W.McGee.Ed.Caryl Emerson and Michael Holquist.Austin: U of Texas P, 1986.60-102.主要参考书: 1)Halliday M.A.K & R.Hasan.1985.Language,Text and con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Geelong,Vic,: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2)Hasan, Ruqaiya.Analysing Discursive Variation.In Lynne Young and Claire Harrison(eds.)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tudies in Social Change.Continuum,2004 3)Martin,J.R.Languege ,Register and Genre.In F.Christie(ed.)Children Waiting:Reader.Geelong,Vic,: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4.4)Martin,J.R..Process
and
Text:Two
aspects
of
Semiosis.In
on J.D.Benson&W.S.Greeves.(eds.).Systemic Perspectives Discourse.Vol.1:Selected Theoretical papers from the 9th International Systemic Workshop.248-274.Norwood,N.J.:Ablex,1985
5)6)Ventola,E.The Structure of Social Interaction.London:Pinter,1987 于晖,2003.Discourse as Genre:Arresting Semiotics in Research papers Abstracts.河南大学出版社。
7)
陈会军 2003.Generic Features Analysis and Cognitive Models.Foreeign Language Presss.Swales, John.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Cambridge England and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