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实录)杨学山:走向智能制造大全

时间:2019-05-15 08:5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演讲实录)杨学山:走向智能制造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演讲实录)杨学山:走向智能制造大全》。

第一篇:(演讲实录)杨学山:走向智能制造大全

(演讲实录)杨学山:走向智能制造

2016年4月23日,“北大CIO中国行--上海站”活动在上海中星铂尔曼大酒店顺利召开,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老师在活动上发表了题为《走向智能制造》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学员、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到“北大CIO中国行――上海站”的现场,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关于“智能制造”的一些想法。制造业,在座的CIO,这几年被概念搞得晕头转向。尤其是新工业革命、工业4.0、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制造业这整个就是概念的大轰炸。其实这些概念背后的东西基本上都一样,只是用了不同的概念而已。但是它确实说明制造业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所以我想今天上午的时间分享三点:

一、我们对于这场变革究竟怎么认识?

二、这一场变革,是为什么发生,又走到哪儿去?

三、怎么应对?(“怎么应对”只从微观讲,不从宏观讲,就是只从企业讲)。

如何认识:历史、全局、战略

我先讲第一个,制造业的这场变革。我们怎么认识?怎么认识还是从三个角度:历史、全局、战略。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在这个地方回顾历史特别有意义,在这个地方大概东南方向六七公里的地方,就是黄道婆出身的地方和从云南返回来创造先进的纺纱的地方,这应该是在1320年前后黄道婆完成了这样的创新。这个创新是一个人可以纺三个锭子,劳动生产力提高了2倍多。但是一定要记住,这是1320年的样子。过了450年,英国珍妮纺纱机诞生,珍妮纺纱机诞生的时候只有8个锭子。然后再来就是蒸汽机,蒸汽机可以带几千个锭子,使得我们纺纱的能力提升了一千倍以上。再过大概100年的时候,大概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时候,上海开始有中国的近代工业。近代工业开始在上海发生,在此后的一百六七十年里面,上海的工业就是中国工业的代表。中国工业从无到有,一直到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前后,上海的产品就是“质量好,牌子好”的代表。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制造业30年变成了世界第一,但是上海持续下降。不管是规模,还是品牌,都在持续下降。讲这一段历史,要说明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沿革的过程里面,我们只有朝着历史确定的方向走才有机会。如果不朝着这个方向走的话,我们就会没有机会。而这一次以智能制造或者智能化为主要代表的这一次变革,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是和机械化、电器化、自动化并列的制造业的重大变革,而且变革的深度和广度要比前面的三次还要深刻,还要广泛。

所以接着我讲认识的第二个,从全局看。从全局看,这一次的变革是全局的,不是局部的。而这个“全局”不仅是制造和制造业本身,而是整体上改变了供给需求和供需关系。我们制造企业为什么能存在?是因为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社会上有人买你,所以你才能存在。如果这个不存在的话,你的企业就没有了。所以我们讲“制造业”的时候,实际上是“供给、需求和供需实现的模式”。而这次变革从供给的角度看,我们看到了产品、装备、生产线、供应链在变革。另外,我们看到需求的变革。由于需求的变革,产生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供给在变化,因为供给的产品变了,所以需求跟着变。第二个原因,由于收入的增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导致了需求的变革。当然,还有收入怎么划等,就是消费者偏好在变革,所以导致了我们的需求变革。这一次的变革,我们由制造的原因导致了需求和供需结合的变化,也就是说大家所说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供给和需求之间怎么联合起来。如果使得从原来是供给决定需求,慢慢的转向真正的需求决定供给。不仅改变了制造,而且改变了需求和供需实现的模式,还因此改变了我们的管理模式。

从战略的角度看,这次变革是战略的,不是战术的。也就是说,它会对企业的生死存亡,国家的、产业的,能不能在世界上的位置,是上升、保持还是下降,带来根本的影响。其实我们看,在任何一次重大变革中,企业都是重新洗牌的。你跟上了,就发展了,跟不上,就被别人取代。尤其是在今天的条件之下,这样的变化会比原来几次(机械化、电器化、自动化)要深刻的多。原因是什么?其实一直到中国的制造业成为“世界第一”之前,整个全球看整体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一直是供给不足。1929年-1933年的美国大萧条说起来是供给过剩,其实是分配问题,根本不是真正的需求不足,是分配问题造成的,不是需求不足。而这一次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将会造成真正意义上的供给大于需求。所以为什么中国这次产能过剩,应对会如此困难?这才是本源所在。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点,就是中国崛起以后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供给大于需求?原因很简单,我们想一想,中国为什么会那么快从一个制造业在全球落后的国家,变成全世界第一,而且是全世界整个制造产业门类最完整、规模最大,而且很多领域从最终产品的角度看,都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这样的程度。为什么?是因为社会发展的环境变了。变在哪儿?

1.资金不缺。在座可能有一些企业感到资金的成本还是比较高,但是从社会的角度看,资金是绝对的不缺,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资金问题其实是很容易解决的事情。从宏观的角度看,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2.人不缺。今天大学生、研究生,一年推到社会的是700万。还有互联网,可以让我们不断的掌握新知识和新认识,所以人不缺。今天绝大部分产品要把它制造出来,不缺资金、不缺技术、不缺人、不缺管理,就缺市场。在座所有的企业想一想,你现在最缺的是什么?是市场。只要有市场了,那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所以为什么我说这一次由智能化带来的变革,如果不能适应的话。它对企业的颠覆性,要比前几次残酷的多。因为竞争对手可以风起云涌,我刚才说的,当资金技术、管理人才都不缺的时候,竞争对手会风起云涌,而且这个东西不仅在中国发生。因为中国发生的条件在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西、越南都可以发生,如果这几个大国都发生了,全球整个制造业的格局一定是颠覆性的。所以我说:为什么战略不仅对于企业来说是生死存亡,对于国家制造业来说也是生死存亡。你跟得上,才能活下去,跟不上就是死亡。

记住三句话:从历史的角度看是必然的,从全局的角度看是全局的不是局部的,从战略的角度看是生死存亡不是战术的问题。

一次重大的变革,基本上都是由技术推动的。这一次的智能化,同样是技术推动的。推动这一次技术生产力变革的源头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推动这一次变革的动力。但是它最后形成的生产力,不是信息技术形成的,是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形成的。对于制造业的人,如果不理解这一点,那么你在这一次的发展过程里面,一定会晕头转向,你给IT的人蒙的晕头转向。3月28号在博鳌论坛上,原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有一个讲话,他说:“智慧城市被IT绑架”。制造业也一定要知道,真正推动制造业,最终造成这次智能化变革的是“信息技术+工业技术”,而且在构成上,是工业技术大于IT技术。这个生产力,就是新的生产力的斗争中,是工业技术大于IT技术。一定要记住,我们是制造业,我们是造产品的。没有工业技术,产品怎么出来?没有产品,这个企业还为什么要存在?你根本就不用存在。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说国家制造业即使是所有最新的技术,哪怕是3D打印。3D打印,你最后不是借用一个软件就能够实现3D打印的。你还要材料,还要材料在这样的条件下能够保证它的质量。没有的话,光有软件也没有啥用。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制造业的人,一定不能被IT绑架。这里面就是两句话:在这个过程中推动它变革的主要力量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但是两个合起来以后,在制造领域工业技术依然是主要的技术。这一点一定不能偏废,所以我们说:在IT技术的推动之下,IT技术和工业技术结合起来,使得整体的效益从最微观的生产线到需求、设计、工艺这样的一个环节,再加上物流加在一起的整体环节的效率提升,产生了根本的变化。所以当这种效率的提升产生根本变化的时候,你不变,就会被别人“杀掉”。

这是我们说,为什么发生这一次变革。所以你看所有的,从第三次工业革命,产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或者到什么,中国制造2025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我们的生产方式走向智能制造,第二条主线是我们实现的路径是两化融合、两个技术的融合。所以中国制造2025这两条主线是十分清晰的,这就是我们说产生的原因。那么,走向什么地方去?很显然,其实是叫智能化的产业形态应该是最好的概括,但是今天有很多太多的概念,工业4.0等等。产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中国2025智能制造,内里其实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将会走向一个集新的生产环境和新的供给能力的一个新的制造形态,在这里面我想说的是,当我们看走向何方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想一想从2.0、3.0到4.0。也就是说,4.0是在2.0和3.0之上的,机械化不是4.0、自动化不是4.0。所以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尤其是3.0不是4.0这句话,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我们生产线的智能化是3.0,不是4.0。智能化是在3.0技术之上,整个企业本企业所有的链环和整个生态环境的全部,通过信息技术、信息和工业技术、物流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效能。而这样的全面提升效能,首先你企业是做不到的,这也就是企业整个如何变成智能的工业产业。

在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如何真正形成广义的交易成本下降,或者是生产效率提升,这才是最后真正的国家竞争的素材。而对于这一点,我可以坦率的说:中国制造2025是没有设计的,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在讲工业4.0和2025的差别所在。我们看2025它的基点是建立在CPS之下,我们的2025没讲这件事情。CPS是指在一个地区、行业、国家,如何为制造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而不是一个一个企业自己去做。这一点上,我们在座有地方的一些主管,我们必须得要考虑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我换一句话来说:如果上海的工业要重回辉煌的话,是有机会的。它不像改革开放以后这30年,上海没有机会。因为在机械化和自动化过程里面,上海已经没有优势。但是其实到智能制造的时候是有机会的,因为制造和产业的龙头在哪儿,跟物理空间已经没有关系了。产品贴上你的牌子和是不是在你的企业里面生产一点关系没有,就跟今天的波音一样,90%是别人生产的。

所谓“战略性”的不仅是企业生死存亡,国家生死存亡,地区也是一样。而这个核心不在于企业,还在于能不能真正构造CPS。所以如果说到方向,它是沿着我们一个一个技术的改变,从产品、装备升级到服务的模式,再到管理,一个一个的变革,支撑这些变革和这些变革推动整体环境的变化。我讲CPS只讲了物理环境,其实还有制度环境和其它的环境。而这样一次重大的变革和实验是十分巨大的,其中我讲一个最简单的事情,有几次问到我:智能化以后,人怎么办?好几次我在公开提问的时候,都问了这个问题。对于中国来说,这个问题尤其重要。制造业的发展,一定是机器替代人。你看看300年历史,不断的机器替代人。在大部分行业,劳动生产力都提高一千倍、一万倍这样的比例。下一步,智能化依然是机器替代人,依然会有1-2个数量级的替代。为什么我说:1929年-1933年美国的金融危机不是真正的供给过剩,而是分配的问题的原因。如果我们不解决分配的问题,我们面临的将会比1929年-1933年的要严重的多。我们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当我们满足所有人需要的物质产品能够生产出来,而且不需要人就能生产出来的时候,我们缺的是分配制度的改变。跟你工作10小时和工业1小时一点关系都没有,是分配制的问题。制度是建立在理论上,如果我们理论不能适应这一次的变革,制度跟不上,我们会面临比1929年严重的多的经济危机。但是我相信,我们的领导有足够的能力应对这样的问题。

企业如何应对? 最后,我讲第三个问题,从企业的角度看,怎么应对。这个我确实就要老生常谈了,首先第一件事情就是认识,一定要准确的认识。所谓“准确的认识”,既要认识到制造业的内容,也要看到变革的内容,这两个都看到才能有清晰的理解。如果只看到一个,你一定会很迷惘、很着急,甚至行动就会变成失误。所以我说:两点都要了解清楚。第一点是制造业,制造业一定是你要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最终用户买你的产品。为什么?你一定要给用户一个理由,这是制造业的本意。企业如果回答不出这个问题,那你就快要没了,你必须给消费者,就是最终用户,不管是最终消费者还是中间的消费者用户,你必须给他一个满意的产品。他为什么买你的产品?很简单,你这个产品第一能够满足他的需要,第二是价格比别人的要好一点,第三品牌,要相信你的技术,就是品牌。相信就代表了质量和其它的方面,然后是价格。在原来的制造业有这几个就够了,但是现在不够。必须要让消费者感到方便,他得到你这个产品,他花的力气小。

马云为什么成功?我始终说有两大原因:1.中国大妈对便宜的追求。中国人对于便宜的追求和美国人,欧洲人追求是不一样的。2.中国人在世界上是最忙碌的人,所以越方便越好。“懒”和“忙”两个东西,造成了要方便,而电子商务就是方便。我们今天看着满大街的电动车、电动小三轮满大街跑,就知道人们对于“方便”的追求。所以如果你没有“方便”,你就不够。如果讲到方便、品牌、价格,我觉得你要考虑的就是“商业模式”。所以一定要讲到对于企业认识这一次变革,除了我刚才说的这三条最根本的问题之外。这三条东西在今天体现出来的变革重心是商业模式的变革,这一点确实不能展开讲。大家一定要把它想清楚,然后才是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工艺的创新。产品、技术、工艺的创新,都是围绕着商业模式的,围绕我说的三个最基本点转的。这是认识的一个方面,首先把“制造”这件事情想清楚。

然后,IT带来的变革。这一次智能化变革浪潮里面,最主要的变革是什么?最主要的变革,我始终说:就是三条。一条,是连接。也就是说,你和你的客户、你和你的上下游工业链上下游已经变了。因为社会有一个几乎免费的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大家可以用,谁用的好,谁的成本就降低,市场就扩大。第二条,信息。信息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是双面刃,而这个变革是极其重大的。原来我们中央电视台一个新闻可以把一个根本没有什么东西的企业一两年拉过去,最典型的就是“孔府家酒”。这样的事情,将会逐渐走不下去,因为信息的来源获取,以及表达,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三条,品牌。我们讲商业模式,甚至你自己企业的管理。因为我们很多企业是全国、全球的,企业的管理,你的商业模式是基于一个平台,而这个平台今天别人已经给你搭的很好,你自己只要做很少的事情就可以实现了,而且几乎是免费的。所以我们说,这三个重大变化,使得跟企业的竞争力,或者说我刚才说的企业三个最基本点,你的竞争力的提升,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冲击,而这个东西你不把握它的本原所在,你不把它这种近乎免费而且是极大的提升你的效率拓展空间的这种能力用好,那么你肯定就落后。这三个东西对于企业所有的方面,都会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不仅是开拓市场、提供服务,你可以有很便宜、很廉价的方式实现,连你的创新方式的实现,都是带来极其重大的影响。

这是我们认识上,把两个都要看清楚。接下来我还是说,就这样的四部曲。

第一部曲,必须分析自己企业的产品和你准备要进入的领域的产品,究竟处于这样的行业中的链条中处于什么位置?你必须自己认清楚。然后,这样的行业下一步变革将是什么样?在座的企业就很不一样,有的企业我说过了,到2030年和今天一样,没有变化。有的企业,你的行业会变化很大。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所以你首先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弄清楚,你在什么位置?这个行业将往什么方向变?这是第一步。

第二部曲,比较优势。在变与不变中,你的比较优势究竟是什么?你能不能在生产持续过剩;我再说一遍,全世界会进入产能过剩持续阶段,所以“第二个中国”正在起来,如果再加上巴西、印度尼西亚这样的人口大国起来的话,全球产能过剩将成为绝对常态。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你一定要分析你的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盈亏平衡点,你别人比别人低几个点?你一定要算出来,你的产品盈亏平衡点,比别人低几个点。一定要低,不低,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一定淘汰。

第三部曲,你一定要在前面两个分析基础之上,确定你自己留在这个行业,过几年到什么方向。不留在这个行业,转到新的行业,什么行业,几年以后什么目标。把这个东西得确定下来,也就是说“做什么”、“几年之后达到什么目标”,一定要定下来。

第四部曲,现在重点要做什么。切入点,重点做什么。

总结一下,其实很简单。

一、它是历史性的、不可逆的、必然的,是全局的,不是局部,是关乎到生死存亡的,不是小打小闹的。这是第一点。

二、推动它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但是对于制造业来说是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合在一起,而且工业技术还要前进。在制造业制造本身来说,工业技术比IT技术还要重要,因为你要的是物质产品。所有物质产品,没有工业技术是造不出来的。只有信息技术,是造不出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只能制造非物质产品,只要是物质产品,一定要工业技术。

三、看清方向,实事求是。要看到我们面临变革的必然性和全局性,要有冷静的、踏踏实实的一步一步往下走。这里面其实我要说一句,我们经常会请好多,尤其是大公司,请了国际知名的公司做咨询。从我理解,我们很多大企业,请这些知名的公司做咨询,其实要的就是一句话:什么事情请他做咨询。要的就是这样一句话,而不是说要把他的咨询结果作为我行动的指南。

我的理解,基本上大部分都是这个概念。对于生死存亡问题上,你一定要有判别的能力--他说的对还是不对。否则的话,误人又误己。我要说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转自:CIO时代网)每日金句: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本文部分图片取材于互联网,请版权方与我们联系。

第二篇:杨元庆演讲实录-2011-11-03

杨元庆演讲实录 柳传志永远是联想集团一份子

2011年11月02日

联想集团随后就此事召开媒体沟通会。杨元庆在会上发言时表示,柳总(指柳传志)是一位锐志创新的领导者,他以杰出的管理智慧为公司指引着航向,不仅把联想带到了今天的高度,而且为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表示,虽然联想控股将会是柳总今后的工作中心,但联想集团将永远是柳总生命的一部分,柳总也将永远是联想集团的一分子。(萧然)

以下为杨元庆演讲实录:

尊敬的柳总,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对所有联想人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我们联想集团创始人,一直指引我们航向的船长,我个人的良师益友柳总决定辞去联想集团董事长的职务。正如大家所熟知的,1984年创立了联想,在之后的27年时间里,作为公司的创始人,柳总的高瞻远瞩一直深深的影响着联想的发展。

我们总是胸怀愿景,拥有远大的抱负。我们总是在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从做自己的品牌,到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再到成功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今天成为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厂商,柳总带领着联想以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把一个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里程碑。

事实上,我们今天的收获早已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梦想。柳总更是一位锐志创新的领导者,他以杰出的管理智慧为公司指引着航向,不仅把联想带到了今天的高度,而且为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柳总创造性的设置,稳健的实施成功实现了联想股份制改造,并建立起现代治理结构,为公司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长期实践中,柳总探索出以管理三要素为核心的,一套具有联想特色的管理理念,它已经广为流传,帮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柳总以他的包容和开明,为公司管理层实现长远的目标,创造了宽松的环境。2009年初,当我们遭受金融危机巨大的冲击,身处困境的时候,受董事会之邀,柳总重新回来担任董事长,再一次以他的睿智为公司高瞻远瞩。管理层明确三到五年的目标,更加注重长期与短期的平衡,短期的营业额利润要有改善,但长期的战略资源保障和竞争力建设也同样重视。

柳总和董事会非常开明,他们大力支持管理层的设计,为落实保卫和进攻结合的战略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让我能够充分施展拳手脚,扎扎实实的实行,这让我们不仅走出了逆境,更迎来了公司更好发展。

我们今天已经连续八个季度保持全球最快的电脑增长速度,并在全球各个产品,各个细分市场都获得了均衡的发展,第一次迈上了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第二名的位置。柳总不仅是联想杰出的领导人,他的理念和实践,也为推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中国企业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管理智慧,对未来的远见卓识,尤其是建立主人翁精神企业文化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知道,今后联想控股将会是柳总的工作中心,但联想集团将永远是柳总生命的一部分,柳总也将永远是联想集团的一分子。柳总塑造了联想集团,也是我个人职业发展的引路人。我还清晰的记得,1994年当我打算出国深造的时候,柳总扛起中国品牌大旗的雄心壮志激励我,让我下定决定留下担任微机事业部负责人。我深深感激柳总,也庆幸当初的决定,让联想成为我梦想开始的地方。今天联想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今后这依然是我梦想寄托的地方。

我相信,未来我们能用更高的排名,更多的纪录来回报柳总对我们的信任,并最终实现我们的愿景,成为一家基业常青的公司,成为科技领域的领导者。谢谢大家!

杨元庆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http://.cn2011年11月02日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日晚间消息,柳传志辞任联想集团(微博)非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会主席,在晚上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柳传志表示,对于辞任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没有伤感,杨元庆能撑起撑起联想集团一大片江山。

以下为柳传志演讲实录:

柳传志:元庆,各位记者朋友,还有各位同事,现在我在这儿讲话很高兴,也很感动。几个月以前,有一位朋友知道我将辞去联想集团执行主席,问过我一个问题,说到那时候,您会不会有一点带点失落伤感的感觉?我当时毫不犹豫的告诉他说,肯定没有。因为其实元庆执掌帅印,可以撑起联想集团一大片江山。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他嫁女儿的时候,把女儿手递到新郎手里哭稀里哗啦的。我嫁女儿的时候,我看到我女婿这么优秀,我高兴的不行,人跟人不一样。元庆他已经是我生命中一部分了,回想起来赴汤蹈火,沟沟坎坎很多次,经历过很多次,也多次发生过碰撞。元庆不是一匹小马驹,是一匹非常执拗的马,我们碰撞的时候也是火星四溅。在这二十几年的碰撞,更多是浴血奋战的过程中,两个人的感情逐渐加深,到最后互为生命的一部分。

说起我自己,我跟大家说心里话,确实我的员工,我的同事们,尤其在一起战斗过,奋斗过的同事们,在我心里地位是非常非常的高。我在这里看到刘军,我就想起说刘军。刘军是1993年到联想工作,从底下一路上来。2004年,他调换过各种工作,位置越升越高,在元庆的直接指挥下打了各种战役。在2004年,我们跟戴尔(微博)打了一仗,其实是非常艰苦,因为戴尔从美国打到欧洲,真的是所向披靡。

当时舆论界对联想都不是很看好,连续几个月,联想的市场份额在下降,戴尔在上升。因为当时戴尔的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模式。联想要跟戴尔竞争,把原来自己的业务模式放弃,如果联想保持过去的模式,就是一点点被人家吞食。不过还有一种联想采用的双模式,既做戴尔第又做自己的。大家觉得更不可能,但实际上元庆跟他的管理层们,就是设计了这种双模式。

当时元庆和其他一些高管,主要面临着跟IBM谈判并购的任务。当时新的业务模式本身难在什么地方?渠道商们会误会我们要直接做直销,会把他们放弃。我们内部的同事由于人事调整,尤其那一年刚刚裁员,士气是往下的趋势,所以内部互相怎么样配合也是很大的问题。

当时我记得组成三人小组,刘军做总协调,当时非常紧张。几乎每个月,甚至每天都在看战报,看业绩状况。那时候我自己也到下面,走了三到四个点,看那里的情况。

柳传志演讲全文:

当时刘军和邵鹏把这个事情组织的非常成功,我记得到11、12月份业绩慢慢回来了,那一仗应该说彻底打赢了。从那一年以后,戴尔再也没有增长率超过联想,而且就是那一仗奠定了我们联想并购IBM的基础。如果打不下来,联想股价会直线下降,并购IBM PC业务一半是现金,一半是股份,所以要多付出更多的代价。所以刘军是一个非常全面的领导者。

但是在并购以后,由于文化磨合的碰撞,国际上的CEO未必能够了解他的能力,也给他尝了冷板凳的滋味。那还不算,关键有一次让他非常难过的是,下午当所有董事走了,专项战略委员会汇报的时候给刘军打的分数很低,元庆也记得,我当时差一点流眼泪。其实一员大将的培养真的不知道经过多少磨难,这也是后来我跟元庆文化上发生碰撞一个重要的原因。

今天在座第一排的同事,所有联想的同事,连David Roman都知道每个人的长处,我想联想的事业就是这么做成了。元庆未来也要给自己的几个战将更宽的舞台,让他们更好的施展。

我所说的一圈圈画圈,说明了我的财富。其实人的钱多少都没有够,当你想收集古玩的时候,当你想买各种钻石之类的东西送给你太太时候,钱是多少钱都不够的。但是你想幸福的生活,打高尔夫多给球童一百块钱还是可以的。

联想确实能够让退休的老同事,老副总,刚才李岚讲到很多老副总表示愿意让年轻同志起来,愿意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那是因为他们确实知道,他们从园丁岗位退下来,新的苹果下来第一筐会送给他们,新的园丁会有更大的施展。我们本着这个想法,会把我们的事业做的越来越大,变成一个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联想控股未来会在若干个领域里有所发展,这里很多人都会问我,凭什么你们在这些陌生的行业里会有发展?我想有这么几条。第一条,我们有本事,能够选准人。第二条,我们能够给人舞台,给他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平台,这是从物质上到精神上。

我举个例子,像我们融科置地。当年他们成立的时候大概需要20亿资金,我们只让他们注册资本2亿资金,其他我们借给他们。为什么?是因为这个公司大了以后将来上市的时候,员工可以按2亿资金的价格购买股票,这样他们就能够购买到相当比例的股份,要不然他们买不起。你用这种精神对待他们,他们领头人自然会把这个公司当做自己的舞台和平台。

第三条,联想有很好的品牌,又有好的管理方式,这种方法在联想2001年做的几件事情都很成功,我相信后面联想控股的事情也会做的很成功。

对于联想集团来说,现在确实越过的一座又一座的山头,但是话还是那句话,我们回过头看,原来我们越过的只是丘陵,在我们前面的才是山峰,元庆一定能够越过这个山峰。谢谢。

第三篇:工业4.0时代启示录:水族制造业何时走向智能制造(定稿)

工业4.0时代启示录

——水族制造业何时走向智能制造

文:索袁

传说中的“工业4.0”是何方神圣

“工业4.0”,一个引起全世界关注的概念,颠覆着全球制造业的新思维,掀起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这个概念是德国政府在2013年率先提出,李克强总理在出访德国后,在2015年的两会上第一次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其内容与“工业4.0”异曲同工。一个引人瞩目的话题瞬间被引爆,在新的变革面前,无论是国家、企业、个人,要么被坐在变革的风口上,要么被变革的浪潮淹没,尤其是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弯道超车”的机会,如果把握了这次机遇,行业和企业的格局就会在此改变。

其实,“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日本的人工智能工业,尽管称呼不同,但是核心理念都是相同的,所有世界强国一致认为,工业将会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因为这些概念中德国的“工业4.0”是最先提出的,本文姑且称这个新时代为“工业4.0时代”。想要明白工业4.0,首先要认识前三个时代:

工业1.0机械化时代

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用蒸汽动力动力驱动机器取代人力,从此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正式进化为工业。工业2.0电气化时代

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用电力驱动机器取代蒸汽动力,从此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实现分工,工业进入大规模生产时代。工业3.0 自动化时代

以电脑和芯片的应用为标志,从此机器不但接管了人的大部分体力劳动,同时也接管了一部分脑力劳动,工业生产能力也自此超越了人类的消费能力,人类进入了产能过剩阶段。工业4.0 智能化时代

以人工智能的应用为标志,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错过了“工业4.0”就等于错过整个时代

也许你了解了“工业4.0”的概念,但依然感觉很抽象很模糊,工业4.0的智能化时代究竟智能在哪,智能化究竟有什么用,为什么说错过了“工业4.0”就等于错过整个时代。笔者打一个比方来解释一下,在未来,智能化对于实体工业的作用就相当于互联网对虚拟经济起到的作用,如果你想象不到工业4.0智能化时代对于世界的改变,那么就看看近些年来互联网对于你自己和所处环境的改变。

众所周知,互联网走进大众社会不过二十几年历程,它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颠覆性改变,并通过侵袭各个行业逐步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它最初侵袭的是娱乐传播产业,人类获得新闻以及娱乐的方式被完美颠覆,新闻和娱乐业被重构;随后,以亚马逊、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崛起,全面入侵和改造零售业;近年,互联网已经广泛融入金融行业,新的金融模式和手段一波又一波来临,另外还有通讯、出行、餐饮等等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都在被互联网改变。

纵观目前互联网的发展,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层层推进的各个战场中,互联网基本都游走在“虚”的服务领域,对于通常说的“实”的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只受到间接的传导影响,没有被互联网直接改造。(很多制造业企业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被互联网冲击了,而实际上现在的困难制造者叫做产能过剩,真正的颠覆性冲击还没有正式到来。)所以,很多水族产品制造企业,依然感觉置身事外,或埋头苦干,或隔岸观火,认为只要还有订单就可以高枕无忧,把收入用来增加生产线购进新设备。

但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在向制造业袭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到来在推动实体和虚拟世界的结合,这些技术的发展为生产和营销模式创新提供了空前的可能,网络信号和智能设备已覆盖全球、芯片和传感器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全新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产生……日益完善的条件都给智能制造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正如美国对于“工业4.0”的另一种称呼——工业互联网,工业和互联网正在融合,智能制造已经不是传说,而是正一步步走进现实。

未来的制造业,将像虚拟经济建立在互联网的“底盘”上一样,建立在智能的“底盘”之上,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将对话协同,工厂生产由“高度自动化”转向“智能”生产。工业4.0时代开启之后,整个社会都将因此变得智能——工厂变成智能工厂,家居变成智能家居,汽车变成智能汽车,以及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穿戴,智能城市等等,智能化将像互联网一样将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4.0时代能给水族制造业带来什么

近年来互联网始终是人们的焦点话题,也是资本疯狂的战场,但是背后的乌云也已经在积聚。从去年股灾之后,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变的谨慎,而互联网行业的价值已经被严重高估,烧钱模式无法为继,去年多家互联网巨头的战略合并都证实了这一点。多数风险投资机构都降低了在互联网领域的投资节奏和预期,转而重新开始关注实体行业,尤其是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政府出台的大量针对制造业的激励和扶持措施,这将在今明两年开始逐步显现出效果。可以预期的是,资本将从互联网行业大量回流到实体行业,“中国智造”届时一定会成为资本和媒体追捧的热点。

当然,并不是所有制造业企业都是受益者,只有最适合智能制造的行业才有可能享受第一波红利。那么什么行业适合智能制造?答案是需求多样化、产品个性化、市场细分化的行业最适合。而水族行业就是符合上述三个标准的典型行业,在水族行业里,每个消费者都因为所养的鱼种、个人的偏好、环境的限制等等因素,而对水族产品产生极度细分复杂的个性化要求,但是目前的批量化生产完全无法满足每个人的不同需求。

我们来设想一下工业4.0时代的水族制造企业中的场景。在一个水族灯具智能工厂,生产设备、管理系统、营销系统和订单中心完全打通串联,工厂里只有一条流水线,这时有甲乙丙丁四个人同时下单,按照他们自己鱼缸的需要分别定了不同大小、不同功率、不同颜色的灯,接单后管理系统生成了四个射频识别码,分别记录了甲乙丙丁的每一项要求,然后把它们投入流水线,流水线上的每道工序是模块化组装,每个机械臂自动感应识别出它们的需求,按照定制要求完成组装生产,甚至可以完成甲要刻上自己名字,乙要加装变色外壳等极为个性的要求。

以上的场景并不科幻,这只是最初级的智能制造,这里的每一种设备、硬件、软件,目前都已经存在,只是尚未普及而已。也许有的企业家会说,这种工厂的成本太高,但是请注意,这种模式下,你不再有库存的压力和浪费的生产,每一件产品从客户下单那一刻起,就是完全为他的需求定制的,所有的特性都符合消费者的喜好。也许你会认为这种智能生产设备里普遍应用还早得很,那么请看看电话、电视、电脑的普及速度,它们在刚发明之初都被社会认为很难全社会普及,而事实是很短时间内随着成本的下降而遍及全球。

水族商道预计,未来工业4.0时代,水族制造业会呈现出一种冰火两重天的状态。新一代智能化水族制造企业将借此机会开始萌发和生长,而一些没技术、没模式、没思路的水族制造企业将会被新浪潮淹没,禁锢在传统制造业里面的优秀人才会被大量释放到市场上,而正如诺基亚的衰落激活了整个芬兰的经济一样,前一代保守的传统制造企业衰落也将孕育出新一代敢于创新的智能化制造企业。

第四篇:杨学山出席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委员会2013年会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杨学山出席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委员会2013年会

作者:

来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年第18期

2013年8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委员会2013年年会在哈尔滨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总经济师周子学,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建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董事长芮晓武等出席会议。

杨学山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对当前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态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5个广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杨学山指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对信息产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战略和基础地位进一步突出,特别是当前金融危机仍在持续,信息产业已成为解决危机的重要手段。同时,信息技术自身也在快速发展,软件和系统日益复杂,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特别是大数据的应用,将对未来网络智能化,移动互联等带来革命性变化。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安全问题也变得更加重要。

杨学山就信息产业如何把比较优势转化成发展动力、如何看待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风险以及软和硬、大和小、市场和政府五个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他强调,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市场需求、劳动力成本和集中力量办大事三方面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要进一步把握机遇,化解风险,做大做强信息产业;要注重在研发、产业化和应用过程中,加强软硬融合,系统性解决问题;既要鼓励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也要发挥中小企业创新积极性,形成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也要注重政府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专用开发工具、平台等方面的引导支持。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当前信息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电子科技委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工程院王小谟院士作了电子科技委2012工作报告并提出2013工作设想,部署了2013电子科技委重点研究课题。各专业组代表汇报了上一年的研究成果,会议评选“中国云计算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为2012电子科技委优秀研究报告。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第五篇:20100728杨学山电子政务要重点做好九个方面工作

杨学山:电子政务要重点做好九个方面工作

2010年6月24日-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经验交流会,围绕深入推进全国电子政务健康发展,交流和讨论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体会,共同研究今后一个时期电子政务建设与运维管理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务院各部门电子政务工作单位和副省级以上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电子政务相关负责同志约160人参加了会议,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信息化治理研究中心相关负责同志应邀出席会议。

杨学山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到审计署现场考察了“金审工程”、到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现场考察了治理型电子政务运维管理“北京高法模式”,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对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动电子政务运维管理,促进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发展等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参会代表在审计署现场会

参会代表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现场会

杨学山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从“认识的高度和深度决定电子政务实践的高度和深度”、“符合实情的体制是电子政务成功实践的保证”、“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是电子政务成功实践的基础”、“深度融合、效果导向是电子政务成功实践的标志”、“按信息安全的内在要求保障安全是电子政务成功实践的重点”、“建设队伍,提升能力是电子政务成功实践的必要条件”等七个方面,全面、深入地总结了审计署和北京高法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的典型经验。

杨学山指出,我国电子政务正处于关键的发展阶段。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总结各地各部门的成功经验,深化认识,加强统筹规划,不断深化和拓展电子政务应用,加快信息资源建设,加强体制机制研究,继续夯实基础,推动电子政务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九方面工作: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自觉性;二要切实抓好“十二五”电子政务规划工作;三要从提升政府绩效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电子政务应用;四要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角度,继续加强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五要进一步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六要把提升信息资源建设和利用水平作为“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的重点;七要加强电子政务体制、法规的研究,力求在“十二五”规划中对此做出妥善安排;八要正确把握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九要进一步抓好培训工作,提升电子政务工作人员的能力。

相关链接一: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主要地区电子政务建设正在从覆盖政府业务阶段向与政府业务融合、全面支撑服务型政府建设阶段过渡。到目前为止,主要地区政府部门的核心业务系统均已进入应用维护阶段,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对信息化的依存度大幅增加,公众对政府信息服务的需求日趋迫切。我国已经承办和即将承办的奥运会、亚运会和世博会等一系列国际性会议活动,对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子政务运维管理与电子政务服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挑战,沿用建设方式的管理思路与目前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粗放型的运维与服务及外包管理与政府业务风险防范的要求不相适应。

为此,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信息化治理研究中心受相关政府部门委托,在对电子政务运维、电子政务服务和外包管理等情况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相继开展“治理型运维管理体系”、“电子政务运维费标准”、“电子政务运维管理规范”、“电子政务运维外包管理”等多项研究,探索出《北京市电子政务(甲方)运维项目管理规范》、财政部《中央政府部门信息系统运维预算定额参考标准》、财政部《金财工程运维服务管理总体规划》、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中心《IT服务管理体系》等一系列成果。目前,正在开展《十二五电子政务运维管理规范研究》,其主要内容涵盖电子政务运维管理指导原则、拟制定的政策和管理方法与工具等内容。

相关链接二:

治理型电子政务运维管理框架与北京法院的“一二三四”管理经验分析

治理型电子政务运维管理体系以业务需求和治理需求为出发点,以绩效为驱动。始终从如何运用 IT 来支持业务发展的角度来解决 IT 问题,以ITGov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和IT治理框架为指导,分为业务目标与IT目标、管理模式、管理规范、技术支撑四个层面。

组织模式层:确定和规范电子政务运维管理体系运行的管理方式和与之相配套的人员岗责安排、机构设置,将电子政务运维服务相关的全部活动进行统一决策与规划,形成集中统一的电子政务运维管理机制,实现对用户的端到端服务。在集中统一的电子政务运维管理模

式下,按照电子政务运维管理任务科学设置或调整组织机构,划分任务、角色、岗位,合理配置电子政务运维管理资源,达到人、工具、流程的有机融合。

制度规范层:分别从管理与操作方面建立电子政务运维管理过程中各个参与要素(人、流程、工具)的行为准则与工作程序,从电子政务运维管理体系总体运行、流程执行和岗位职责三个层次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确定运维费用的组成与计算方式,规范运维费用的来源保障,实现电子政务运维管理的量化管理。具体内容包括管理制度的制定、管理流程的设计、评价考核体系的执行、运维费用的管理等。

技术支撑层:建立针面向业务用户的电子政务服务请求响应窗口和面向技术支持人员的体系运行管理窗口,建立负责电子政务运维管理流程运行的流程管理平台、负责IT基础设施的集中监控管理平台和负责业务应用系统运行监控的业务服务管理平台,根据不同类型IT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系统的管理职能,建立若干技术管理子系统,建立知识库、配置库、报表及日常操作等共享支持子系统。

ITGov治理型电子政务运维管理体系

(资料来源: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网址:)

北京高法在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以“ITGov治理型电子政务运维管理体系”和ITGov主持制定的“北京电子政务运维管理规范”为指导,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全国率先树立了电子政务运维管理北京高法模式。其总结的“一二三四“管理经验,是ITGov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化运维管理之道的成功实践。

“一二三四”管理经验的主要内容:

一个运维管理体系:

 运维管理组织机构

二套核心流程和规范:

 自上而下的运维决策流程和规范

 自下而上的运维服务流程和规范

三项基础工作:

 资产管理  需求管理  预算管理 四项约束和激励机制

 协同联动工作机制  监督检查工作机制  问责奖惩机制  绩效考核机制

下载(演讲实录)杨学山:走向智能制造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演讲实录)杨学山:走向智能制造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