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鼋霉千中舞歌媚神闹社火古老农耕祭祀仪式演变的甘肃民间社火艺术形态
�9鼋霉千中舞歌媚神闹社火古老农耕祭祀仪式演变的甘肃民间社火艺术形态 【摘要】社火是由祭祀社神的仪式综合其他祭祀及岁时仪式发展演变而来在生存需求与艺术审美功能一体的情况下形成了娱神娱人的民俗文化。在远古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与古代农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甘肃社火历史非常悠久丈化极其丰厚而各个区县又有不同。这一文化被较好地保存下来既留有古风也兼有发展。无论在省会兰州还是诸县农村社火表演至今仍年年上演老老少少有的参与其中有的乐在观赏是西北独有的民俗现象。【关键词】社火农业祭祀甘肃兰州
一、甘肃及其省会兰州史地概况甘肃以甘州今张掖和肃州今酒泉而得名。由于西夏在其境分置十二监军司甘肃为其一至元代设甘肃省故称甘又因在陇山以西唐代在陇山西设置有陇右道而简称为陇。甘肃位于黄河中、上游。俯瞰这一片厚重的黄土地群山环绕沟壑纵横山川交错。西南有祁连山、岷山和秦岭山脉严峻高耸而连绵是与青海、四川相隔的天然屏障西北浩瀚的沙漠和合黎山、龙首山、六盘山与内蒙宁夏划界东南莽塬、山陵与陕西相邻。远古时期这里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是稀疏的草原环境。低凹地带丰富的水源高山地区茂密的灌木丛台地上疏松的黄土灌木、草地上生活的多种动物为原始人类生存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据考证早在七千年以前伏羲氏部族已繁衍生活在今天水一带华夏先祖炎帝和黄帝之根在西北黄土高原其出生地正在秦陇渭河流域西王母——与玉皇大帝比肩的瑶池老母——居住于河西走廊南侧的祁连山是中华本土文化的原始奠基人之一。因此甘肃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开发特别是农业垦殖和古代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自古甘肃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早在商周时期境内有氏、羌、戎秦汉时期河西走廊有月氏、乌孙、匈奴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氏羌、鲜卑等先后在甘肃境内建立了前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等政权隋唐时期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等也在甘肃境内居住活动至宋代党项羌建立了西夏政权。至今甘肃包括汉族在内有近五十个民族各族血脉文化相交通交流。民俗民风互相影响形成多文化灿烂的景观。甘肃省省会兰州古称“金城”取其“固若金汤”谓其坚也。商周时期金城为西羌居地秦代为陇西郡管辖。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年置金城郡。隋开皇初年以皋兰山取名废郡立州始称“兰州”。兰州地形主要是由黄河冲击而成的大片河谷盆地、绵延起伏的山地和黄土沟壑组成。同甘肃整体地形一样甘肃的省会兰州同样狭长。南侧是祁连山的东延北侧是黄土沟壑黄河从中缓然流过。从历史上来看兰州既是移民城市又是一个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与商业文化相融合的城市同时也是个宗教多元的城市。地处四山环抱的狭长盆地黄河穿市而过形成了保守和开放参半的市民意识和文化精神。
二、传统农耕文明下的祭祀仪式与社火的由来甘肃原始文化包括狩猎、农业、牧业、制陶等物质文化和巫术、图腾、宗教以及婚丧等精神文化在我国的原始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从甘肃原始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中可以看出陇原大地特别是渭河流域实为华夏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造就了甘肃悠久的农牧业历史决定了陇原以农牧为本的经济结构从而也形成了本土文化的某些特征。土地是物质生产与收获的基础崇拜土地神向土地神定时祭献是农业民族头等重要的大事。在甘肃农耕文化中祭天、祭先农、祭山川土谷等神的仪式发展很盛并一直演变留存至今。社神与火神早在先秦时期人们祭祀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五谷神——憧憬农业丰收。社阿同生丑±士相传为土巨龙《礼记�9�9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日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国语�9�9鲁语上鸿《左传》日召公二十年中均有相同的记载。传说时代的共工“人面蛇身”掌管“百工之事”。其子句龙专管农业生产懂得栽种谷物及其他作物遂被人们尊为神氏谓之“社神”。商汤时因为大旱不雨曾亲自“祷于桑林之社”。继周代“封土立社”之后民间形成了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春社和秋社。秦汉时期。一般将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大约在春分与秋分前后定为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春社时人们祭祀土地神祈求奉陪的雨水保佑五谷丰登秋社时人们再次祭祀土地神回报土地神的恩德祈求土地神的永远庇佑。春秋战国时人们一般将腊日汉代后定为冬至后第三个戌日视为国家祭祀宗庙社稷的主要节日有祀社之俗。至魏晋南北朝时社神信仰盛行。《礼记�9�9祭法》“王为群姓立社日大社。王自为立社日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日置社。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合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食其胙。”所谓。社”最初也是某种聚落就是中国古代村落的雏形。《礼记�9�9祭法》“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满百家以上得立社”。《汉书�9�9五行志》“制二十五家为一社”。甘肃《重修镇原县志》古者二十五家为一社邻里乡党以谋其公共之事者也。从历史遗迹来看甘肃农村的。社”位置均在农村东口是用土筑起的土堆形状像土塔周围种植松柏等。社祭即是社火的起源社火是社祭的演变形式。另外在甘肃农村。万方数据人们认为社神于每年腊月二十三向上天言人间罪状玉帝将视其说洽罪因此敬献糖食企图把他的嘴黏住。不让他告状或者让他说甜言蜜语请求玉帝赐福人间。这一习俗即使在今天的城市家庭年节时俗中仍有体现。火”即火神。先秦社神无独立神格时往往与火神混而为一《淮南子古周礼说》《说文》等皆以炎帝、祝融等古代火神为社神。汉民族中火神崇拜有流派之分一般以祝融为火神。据说他本是颛顼氏的后代帝喾当政时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乃命日。祝融“死后为火官之神。又相传大禹的父亲鲧偷窃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成汤伐夏桀时天帝令祝融降火于夏城帮助成汤灭夏。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祝融常以女子的形象出现称”祝融夫人”。此外民间俗信亦有以炎帝或燧人氏为火神的说法如谓远古时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进入熟食阶段后人尊为火神。而以炎帝为火神似乎更为可考。然而至今学界仍没有统一说法。对甘肃汉族来说火神仅仅是一种观念既没有确切的形态也没有尊奉火神的庙宇但是确信有火神的存在特别认为或是上天来的名为“天火”是神灵。民间认为最早的火神是太阳神的随从后来伏羲、炎帝、黄帝也附有火神的属性。甘肃有祭火的习俗凡乔迁之时第一桩大事是“进水火”并有专门的仪式从老庄上引火点燃新庄社火、炉火并焚香发生日月食时要点燃火箭家有火灾也要祭祀火神。至今年时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街道上都会燃起一堆堆的篝火大人孩子们一个接一个从一米多高的火堆上跳来跳去去既是除旧迎新也是岁时娱乐更是火神祭祀的存留的古风。甘肃《平凉县志》载“二十三日夕剪纸人刺孑遍身当门焚草子女皆绕火跳跃已而焚纸人日‘燎疳’。”“火”也是“以火祭社”的意思。《史记�9�9封禅书溉毫人谬忌奏请祭祀“泰一”神其中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为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史记�9�9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至明而终。”后来火祭的形式逐渐演变为花灯祭才有了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陇原却仍保留着闹社火的习惯。除此之外“火”也有节日期间燃灯烛。点旺火。贴红纸火爆气氛的意思。驱傩、腊祭、打夜胡“傩”是先秦驱险恶鬼邪魔疫疠的祭祀。《论语�9�9乡党》“乡人傩”《吕氏春秋�9�9季冬》“命有司大傩。”甘肃敦煌遗书记载“除夜驱傩之法出自轩辕”与岩画傩舞相吻合。可以推知傩不知当时是否称“傩”萌芽于新石器晚期而作为宗教信仰产生于周代。《周礼�9�9夏官�9�9方相氏》详细地叙述过北齐岁末傩仪的盛大与隆重“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末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唐以后驱傩的次数减少但内容有所发展。敦煌遗书中保留了较完整的唐代驱傩的文化内容。原始驱傩是先民扮作百兽至汉代已有歌舞相伴至唐代则加上新曲新词。甘肃黑山岩画及原始神话敦煌傩歌驱傩仪仗均可见古风。《后汉书�9�9礼仪志》记载了汉代专门在腊日——冬至后第三个成日——进行的傩祭傩舞周礼�9�9夏官�9�9方相氏》中相同可知大傩在腊月举行是为了在阴气最旺阳气最衰微的时候赶走侵害人体的寒阴之气、鬼怪污秽。两汉以后一方面仪式更加盛大。另一方面皇帝要亲自参与仪式并象征性地去田边地头劳动这使得傩又带有了劝农耕稼的目的。至宋代民间盛行“打夜胡”风俗可以看出是鄙俗化的大傩仪式。原来专掌管驱除瘟疫的方相氏及其役从已经由贫民扮演的民间诸神取代《东京梦华录港十“十二月”条载“自入此月即有贫者三五人为一伙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崇之道也。”腊日在甘肃为除夕之日。驱傩仪式自宋以后不再是庄重严肃的典礼越来越多地带有民间自娱性质与游戏形式。原来大傩除旧布新、驱逐遂祟、劝农耕稼的目的被淡化处理了。由“傩”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至少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与社火之间存在历史性的联系。从“傩”举行的时间来看最晚到清代民问的“傩”不再局限于腊月初一至二十四有的地方在元宵节仍然有“傩”仪举行这与社火表演的时段刚好对应二从“傩”的表演地点来看最晚到宋代民间的“傩”已经采取与现代社火作场表演类似的形式了三当“傩”附加上艺术欣赏的目的之后“傩”的职业化倾向正好让社火团队有机会衍生四从“傩”的表演风格来看宋代的“打夜胡”的游戏倾向已经与社火的表演风格完全一致了。春官说春季冬驱傩之后紧接着的节气是立春迎春。迎春仪式最早起源于东汉时代。而先秦孟春之月就有籍田之俗天子要在吉日向上天祈求五谷丰登。而仲春要择吉日祭土地神《吕氏春秋�9�9仲春纪》“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於高襟。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鞫授以弓矢於高襟之前。”季春之月更是有傩祭之俗。《吕氏春秋�9�9季春纪》“国人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并于月末选择吉日举行大规模的音乐舞蹈汇演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前去网主士观看“后汉书�9�9礼仪志》。立春之日„„立青幡施土牛耕入于内外。”到唐代迎春仪式由官方转入民家成为以民众为主体的节日庆典。甘肃《重修灵台县志粑载立春前一天当地官员命令召集各里、各甲的杂业人等分另扮作七十二行并按照职业分别穿上相应的衣服装扮成不同的故事然后聚集到县署大堂听候点检称为“社伙火过堂”。这正好与社火在甘肃农村的别称“耍故事”相呼应。腊八过了之后甘肃东南部还出现春官说春的习俗。一些能说会道的农民穿上新衣带上皮帽肩上搭着钱袋怀抱五彩丝缠绕的木雕春牛结伴而行一边口粼春官歌》一边发节气表走乡串村讨要赏钱。人们叫这些人为“春官”。在西和县春官有自己的组织设“春官头”出行之前所有春官到春官头家里商量出行路线、摆设香案、上供木雕春牛每人向春牛三叩首。陇南的两当县、徽县等地春官活动不同他们不到处活动。而是在立春之前集合在当地广阔场地扮演春神戏举行迎春仪式。一般由村头组织村民捐钱。仪式由祭春、闹春、看春构成。祭春用猪羊献神闹春由全村人即兴嬉戏看春由春官数人扮演神话故事。其中“看春”一部分与社火的别称“耍故事”正相对应。花灯代火关于花灯与元宵节。有一个流传于民间的故事相传汉武帝有宠臣东方朔。一年冬天。连日大雪东方朔到御花园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发现一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她进宫以后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比平常更加思念家人。既然不能在双亲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于是东方朔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城里人人自危。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送往皇宫禀报皇上。汉武帝接来一看“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想了一想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经常给您做汤圆做得好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 万方数据供。传令京都家家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分高兴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亲人团聚。如此热闹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下令之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全城挂灯放烟火。这大概只是传说并无考据。元宵张灯各地皆有。旧时甘肃一些县城要举办“鳌山灯会”此俗自宋代始由中原传来。通常在县衙门口堆起假山由上而下分布玉皇大帝及列位仙班。从正月初四开始点灯一直长明至正月十六凌晨方才熄灭。每天从早到晚。人群川流不息香火缭绕不断。特别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各地社火登场均在螯山旁边进行演出人头攒动烟气缭绕钟磬锣鼓之声不绝于耳。甘粼高台县志》南后街三宫庙顶设鳌山灯蒙纱幔绣吉庆宇“静宁州志》遇丰年亦制鳌山放烟火斗高台鼓吹喧阗为乐。《文县志》灯月交辉春城不夜游人杂沓笙歌沸腾彩船、狮灯、龙灯诸戏。至夜阑方止至玉虚山列灯蜿蜒如火龙照耀。元宵节还要“玩灯”目的是为社火服务随着华灯初上各地社火也就粉墨登场。总结从以上的民间节岁活动来看社火融合了多种传统仪式与艺术表演形式由最初的农耕文明中因自然崇拜而进行的祭祀活动渐渐简化庄重诙谐娱嬉成为甘肃民间年节必不可少的演艺活动。没有社火何来年味社火在甘肃历史悠久。保存完整又有发展。“社火”一词虽最早始见于宋代——《东京梦华录痃六月二十四日欢口二郎神生臼。二郎庙前露台上设乐棚有“社火呈于露台之上”——但在甘肃敦煌遗书中早有新石器晚期的原始雏形的记载。在甘肃各地方志中每每可以惊喜的发现有傩仪、迎春、元宵以及成熟社火形态的记载。甘肃《山丹县志》记载立春前一日迎春东郊巫、社伙火、杂戏百陈庶民纵观之《洮州厅志》记载正月初
五、初六乡民行傩礼扮演故事。元宵观灯演社伙火《皋兰县续志》记载元宵前后庙宇设布棚盛张灯彩通市悬灯剪彩。十三日谓之“试灯”七日谓之“残灯”。作粉粢馈元宵。花爆萧管彩帐锦棚龙灯竹马秧歌社鼓侈丽甲于陇右。《武威县志犰己载元宵四市悬灯杂扮花鼓、高撬跷演百戏“永昌县志》记载自十三日至十六日竞张灯火。花爆童子歌舞游戏《平番县志》记载十四日夜悬灯街巷或讽经或演戏或扮故事跃舞通衢十七日止“甘州府志淝载元宵通衢张灯民户以线密缀香火于小松树上名日“火树”。龙灯、竹马歌踏街市。以庆丰年。《和政县志》遇丰年则扮演社火即古乡人傩之遗意。甘肃《永昌县志》载立春前一日迎春东郊邑人装古事吹豳击鼓。《重修镇原县志》记载今迎春之礼久已废除而镇远八镇由正月初以至灯节后农村扮社火锣鼓喧阗旗帜飘扬各有固定之里居结合之团体所以联情谊、驱时疫也乡党所谓乡人傩其即此类乎。且有盛花袍结队击社鼓扮神鬼。《岷州志》记载立春前一日里民具春幡扮故事日“社火”并赴公堂演春乃迎春于东郊。《重修灵台县志》民众演社伙火又级乡人傩之故事盖皆俗例使然也《皋兰县志》十六日出游取禳疾之意。„„比比皆是仅略举而已。
三、甘肃兰州地区社火的景观甘肃地处狭长地理跨度较大虽各村、各镇、各县、各市都耍社火却组织形式相近而内容差异很多无论扮相、唱词人物设置均有不同。相同的是一般社火都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每年春节群众以“社”若干个自然村联系在一起的敬神和娱乐团体为单位办社火。这是一年中市镇乡村的大事。准备活动开始的很早一般从农历腊月即十二月二十曰左右起服装和乐器等需要购置和更新“武艺”需要演习而曲调需要练唱。农村里特有的能工巧匠全部上阵各尽所能为社火准备道具与模型。这些都是群众自发组织的由“社火头”领导也就是会首。在“社火头”的带领下。资金全部由群众自己筹备。正月十五夜家家会准备上等的烟酒、糖果瓜子、红包彩缎给社火队成员分享。准备社火与放置社火器材的地点一般叫做“社火会”或“社火摊”大都设在庙里有专门放置社火器材的房间平时封闭视为禁地带有神秘意味应该由原始的祭祀风俗而来。旧时社火班子先要带领社火队伍到本地社庙烧香在正式演出之前周边村社的社火先要集中到本村所敬奉的“方神”庙里演出第一场。社火表演分为白天的明社火和晚问的暗社火。在甘肃庆阳地区明社火是指车亭子、马故事和高跷暗社火是指晚上的地故事。在兰州城区社火都是在白天进行阵仗庞大。队伍很长。社火来了锣鼓喧天整个城区都可耳闻。一般大年初二的早上人群就将社火队伍要经过的街道里一层外一层地围住孩子们骑在爸爸的肩膀上。为首的“春婆”或叫“臭婆”由男人扮作丑老妇浓妆艳抹网生壬兰王立嘴角大粒黑痣尤为明显嘴中还叼着烟袋故意扮些娇媚的神态来引逗观众发笑。之后跟着的一般是旱船、高跷、舞龙、舞狮。铁芯子和太平鼓是兰州社火与其他各地社火不同的地方。铁芯子用铁棍做骨架外表装饰有树枝、花朵、彩绸架上“站着”扮成各样戏剧人物的小孩或并立或倒卧有几米或十几米高不等。铁芯子讲究安全又讲究工艺设计强调高、险、美给观众摇摇欲坠的惊喜感受。铁芯子的传统剧目有《西游记》、《水浒传国演义》、《白蛇传》中的人物及八仙人物等。太平鼓是兰州社火特有的节目也单独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意义的艺术表演形式紧接着铁芯子上场也是最为激动人心的。《辞源》中太平鼓条这样写道“太平鼓鼓曲名宋徽宗崇宁大观间京城内外街市有鼓笛板拍演唱称为打断政和初年官令禁止民间乃改称太平鼓。’《重修镇原县志》记载新正无事儿童击鼓作乐咚咚之声远近皆闻。太平鼓亦称“腊鼓”、“长鼓”、“单鼓”也有人称其为“羊角鼓”。鼓框为杨木制威成桶形两面蒙牛皮用银色铆钉钉实上有扣环和把手。鼓身长厘米左右鼓面直径厘米鼓重—公斤鼓身颜色以代表吉庆的红色为主色也有黑色鼓身的太平鼓但今日少见。鼓的两边画有黑色的方形花纹。鼓身绘有中华民族图腾龙的造型一般都为双龙戏珠图案但也有绘制凤凰图案的。兰州太平鼓的鼓面描绘有玄妙的太极八卦图大小基本占据了整个鼓面。兰州太平鼓打鼓时一般不用槌而用麻绳拧成的鞭鞭长约厘米表演时动作刚劲潇洒。太平鼓的击鼓动作融进了民间美术成分幅度大力量强忽而擎鼓至头忽而抡鼓落地骑鼓腾跃前打后击表演难度较大。鼓队一般以牙旗也称压鼓杆作指挥锣跋击节鼓身飞舞三者起落有序场面十分壮观。太平鼓队的指挥也是太平鼓表演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根据鼓队人数的多少太平鼓队会增加人数不等的副指挥。他们手中的牙旗要略微小于主指挥的牙旗但主指挥只有一人。在震天动地的鼓声中上百名鼓手忙而不乱队形不断变化鼓手出种种阵法令人目不暇接。鼓队行进到重要地点观众多而地方宽敞指挥者猛然挺身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