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期末考试试题(一)(范文模版)
河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一、填空题(13’)
1.《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精神是___、___、___。(3’)2.晚晴执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是___,它成立于___。(2’)3.清末新政中,热衷于创办新式教育的地方实权人物和废科举、兴学堂的倡导者和决策者是___、___。(2’)4.___、___、___是构成晚清城市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3’)
5.收回利权运动的基本力量是___,但主持这场斗争的原则是______。(3’)
二、名词解释(4×6=24’)1.中英南京条约 2.兴中会 3.人类公理 4.第三条道路
三、简答(4×7=28’)
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拟定的学习西方的具体内容; 2.“公车上书”时举人们主张变法的内容;
3.“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切通过”讲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4.南京国民政府发行法币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四、论述(35’)1.试析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变迁(15’)
2.结合史实论证:“抗战时中国的外交基本上围绕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的关系进行的”(20’)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共20分)
1.在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含有强迫清政府把香港割让给英国这一内容的是()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 C、《黄埔条约》 D、《望厦条约》
2、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是()
A、魏源 B、林则徐 C、龚自珍 D、姚莹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天津条约》的签订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4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 .严复翻译《天演论》 B .孙中山创立《民报》
C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D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5.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B、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洋务运动失败是必然的 6.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A .李大钊 B .陈独秀 C .鲁迅 D .蔡元培 7 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A、辛亥革命中 B、新文化运动中 C、五四运动中 D、国民革命运动中 8.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是在()建立的 A .北京 B .上海 C .武汉 D .东京
9. 1925 年,以()为起点,国共两党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A .国民党一大 B .成立黄埔军校 C .五卅运动 D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10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将“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的土地法是()
A、《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B、《兴国土地法》 C、《井冈山土地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11、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A、没收地主阶级土地 B、消灭富农 C、征收富农多余财产 D、减租减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 1949 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A.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B.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始 .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后,毛泽东适时提出了()A .反对本本主义的任务 B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 C .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 “ 第二次结合 ” 的任务 D .大规模调查研究的任务 . 1976 年10 月粉碎 “ 四人帮 ” 后,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主要是因为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仍然坚持()
A . “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 B . “ 两个凡是 ” 的错误方针 C . “ 以阶级斗争为纲 ” 的方针 D . “ 批邓、反击右倾反案风 ”
15.在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含有强迫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这一内容的是()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16.太平天国之所以是农民战争的高峰,最主要因为()A、其规模和延续时间均属空前 B、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 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D、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沉重 17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A .仿效欧美政体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延续反动统治 D .缓和阶级矛盾 18 .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A .新文学运动 B .民主、民权运动
C .反封建礼教的运动 D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
19、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最主要原因是()A.广大人民要求实现和平民主 B.迫于国内外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 C.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就绪 D.想借机诱使共产党交出政权 20、20 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
A.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 专政制度的建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的开始
二、多项选择题(10小题,共20分)1.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B、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D、外国资本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冲击 E、中国本身的落后
2.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有()A、兴办军用企业 B、建立新式海军 C、创办新式学堂 D、派遣留学生 E、兴办民用企业 3 .清末“新政”的内容包括()A .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B .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C .颁布商法商律 D。奖励工商
E .颁布新的学制 4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
A .民主
B .自由
C .平等
D .科学
E .发展 5.下列哪些是维新派的主张()
A、积极要求变法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C、主张废除八股 D、主张学西方 E、主张改变封建政治制度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主要原因是()A .帝国主义的支持 B .国内封建势力的支持 C .袁世凯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D .袁世凯假意赞成共和 E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 1921 年 7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有()A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B .提出了党的纲领
C .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他们 D .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 E .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毛泽东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A .统一战线 B .土地革命 C .武装斗争 D .根据地建设 E .党的建设 9、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背景是()
A.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B.我军兵力迅速增加,装备改善
C.国民党兵力不足,开始重点防御 D.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E.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7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C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 .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E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名词解释(4题,共12分)1.《辛丑条约》 2 .《新青年》杂志 3 .中国同盟会 4 .北洋军阀
四、简答题(4小题,共28分)
1.试析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2.简述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内容及其意义。
3.在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五、论述题(共20分)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
参考答案:
1.单项选择题(20小题,共20分)
1-5.BBDCC 6-10.ACBCB 11-15.DCCBC 16-20.CCDCB
二、多项选择题(10小题,共20分)
1.AB 2.ABCDE 3.ABCD 4.AD 5.ABCD 6.ABCDE 7.ABCDE 8.ACE 9.ABC 10。CDE
三、名词解释题(4题,共12分)
1. 《辛丑条约》:是 1901 年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协定(1分)。因为 1901 年正好是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1分)。该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新青年》杂志: 《新青年》杂志于 1915 年 9 月由陈独秀创办,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其主要撰稿人(1分)。内容主要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分)。《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1分)。.中国同盟会: 1905 年 8 月 20 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1分)。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分)。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分)。4 .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1分)。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许多军阀本身就是大地主,并直接经营一些官僚资本企业(2分)。
四、简答题(4小题,共28分)
1.试析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
答:(1)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图谋。(4分)(2)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也是列强不能瓜分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是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时,都存在着利害冲突,瓜分非洲和东南亚时,都是如此。它们或者通过协商,或者直接采取战争的手段,还是把非洲、东南亚地区等瓜分了(3分)。
2.简述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1)论战的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3分)。
(2)意义: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维新派以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为指导,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提出了系统的维新变法的理论和主张,尽管也表现出对孔孟学说不敢正面批判的弱点,但通过这场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在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向西方寻找真理,学习新学的热潮。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义。(4分)3 .在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答:民主,既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
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4 分)。陈独秀强调要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可是,詹姆士的实用主义、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和罗素的新唯实主义这类用某些自然科学成果装饰起来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当时在他心目中也被认为是科学。
提倡民主和科学,是为了实现在中国“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即西方式的资产阶级现代国家这个目标。(3分)
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答: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分(3分)。②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分(2分)。③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2分)
五、论述题(共20分).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 答:(1)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10分)
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3分)。这次起义历时 14 载,转战 18 省,并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各地各族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这些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太平天国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分(3分)。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等在后期试图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寻求出路的一种新努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进军过程中,太平军毁掉孔庙,砸碎孔丘牌位。太平天国还设立了由洪秀全亲自主持的“删书衙”,删改《四书》、《五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2分)。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尤其是当中外反动派勾结起来向太平军举起屠刀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同英、法军队和由外国军官组织和指挥的“常胜军”、“常捷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使侵略者“呼救无人”,“梦魂屡惊”,给了他们应得的教训。
最后,在 19 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2分)。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2)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10分)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然而,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4分)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毕竟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2分)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2分)。开始时,他们把儒家经书笼统地斥之为“妖书”。后来,他们对儒学的态度有所变化,主张将《四书》、《五经》删改后加以利用。不过,删去的主要是鬼神祭祀之类的字句,而把儒学中强调的封建等级思想和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了下来。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承认不平等条约,这是很正确的。但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这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1分)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1分)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春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试题A
试题: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请结合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谈谈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原因是什么?你对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如何评价?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
“五四”运动过去了整整一个世纪,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关于这场运动的评说从来未曾中断过,至今,“五四”作为一个蕴含着生机的话题,仍然能够时刻激荡起人们心中的波澜。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新的时代条件。它发生在十月革命所开辟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第二,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在1914年至1918年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成长起来。
第三,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第四,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919年的巴黎和会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学生的爱国行动受到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正当学生的爱国运动面临夭折的危险时,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工人罢工推动了商人罢市、学生罢课。随后,“三罢”斗争扩展到了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这样五四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了。斗争的主力由学生转向了工人,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释放被捕学生,并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其原因是:
①
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这典型地表现在义和团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
②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中国工人阶级的这一重大发展,为不久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阶级基础。
③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在五四运动中,那些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脱下学生装,穿上粗布衣,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他们发挥了某种先锋和桥梁的作用。而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④
五四运动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果发生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客观上就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之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序幕,是中国青年的一次伟大觉醒。毛泽东曾鲜明而深刻地指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斗争和反抗的继续,在这场伟大斗争中,很多进步青年真正见识了工人阶级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他们开始走入民间、走向群众,后来也逐渐成长为了党的早期骨干。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自此,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
一百多年前,五四先驱李大钊曾这样激励青年一代: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
青春,如同朝阳,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年华。风华正茂的我们,仿佛拥有着整个世界。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第一,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
第二,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
第三,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
第四,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
第五,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
第六,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人民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
第四篇: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河南大学
教育学:是一个理性世界,里面弥散着教育思想的空气,充满着被抽象出的教育概念,被多维线条勾连出的教育关系被模式化的教育场景,被符号化的教育人物,被分解分型的教育活动和被情节化的教育故事.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手段,广义上看凡是有教有学,教与学统一的活动都可称为教学。狭义的教学指学校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增强体质,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个性的教育活动。包括三层含义:1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组成的双边活动2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进行知识,技能的转化,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全面发展3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教学内容为中介,通过传授和学习教学内容来进行的。教育价值观的特点:1,稳定性2,差异性3,时代性4,阶级性.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的类型:1,从作用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促进个体主体意识和能力个性化以及促进个体思想意思和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功能.文化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中的一个基本功能,与人类教育共始终.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播,保存和交流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对经济的正向功能:1,教育通过生产人力资本促进国民经济增长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对政治的正向功能:1,教育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1)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变革的功能.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一定国家或地区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教育目的的功能: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教育目的论(价值取向):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特点: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以个人的完善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本身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人与社会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不同方面.一方面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是人的社会,另一方面人是因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人是归属于一定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和社会的联系是必然性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坚持社会主义,是教育性质的根本.2,坚持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观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全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实践,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转变为个体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其他各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认识基础。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策略: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2,以素质发展为核心3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教育系统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教师的角色定位:1学习者,学者和研究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朋友。
学生的角色定位:1具有独立人格的人2学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人3学生是主动学习的人4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又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是第一部有关保障儿童权利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性约定。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2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3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的心理健康4师生关系是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学生,环境。
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策略:1了解研究学生,真心关爱学生2公平对待学生3理解宽容学生4严格要求学生5教师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课程:根据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一定组织方式建构的旨在是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和谐互促的经验载体。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
课程的选择依据:从经验方面看主要有六个方面1培养目标2社会发展3个体发展4时代背景5区位特色6课程传统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一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对一定学校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课程文件,课程计划一方面可以强化鱼人的协调性,另一方面也对课程实践活动起到规范活动。
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校教育一定阶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对角线,教材编写,评价等都具有指导作用。
教材是以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为基本成分而分门别类组成提供给学生认识世界的规范化,程序化,具体化的育人媒体,具有介质性,科学性和多样性。
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课程的研制过程: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形成课程结构,开展课程评价五个阶段。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课程自身的特性2课程实施主体的素养3课程文化的制约4课程政策的调控,其中课程自身的特性又分为1合目的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合时代性,相对优越性。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定的依据:1教育目的的社会依据(1)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2)一定的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教育目的的人的依据(1)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2)依据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
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同样都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教师的劳动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与创造性2个体性与群体性3科学性与艺术性4长期性和示范性。其中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1劳动对象是复杂的2劳动内容是复杂的3劳动内容是复杂的4劳动过程是复杂的
教师的职业素养:1职业道德—师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2知识结构(1)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2)精深的专业知识(3)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4)丰富的实践性知识3能力结构(1)驾驭教材的能力(2)交往沟通的能力(3)组织管理与课程开发能力(4)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5)终身学习能力 泰勒原理,又称目标模式: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泰勒提出了课程研制的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发挥着核心作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发现教学模式—美国,布鲁纳,又称问题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卡罗尔,布卢姆;范例教学模式—德国,瓦根舍因
教学过程的规律特点:1教学过程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2教学过程是掌握知识与促进发展相统一的过程3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共同成长的过程。
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目标2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的结果3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可以达到的结果4教学目标是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设计: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环节:备课(基础),上课(中心),学生作业布置与指导,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测评 备课:1,专研教材,2,了解学生3,研究教法4,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上课:1,了解课的类型和结构2,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方法形态分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具有形象,直观,具体和真实的特点(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主体性分类:1,提示型教学方法(示范,展示,呈示,口述等)2,自主型教学方法 3,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分为讲述,讲解,讲演三种.谈话法:又称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学习活动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强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模式:是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六要素:主题,理论依据,功能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评价)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其虽然属于教学实践活动的范畴,但却与教师的教学思想,诸如价值观,审美情趣等相关.;特点:1创造性2,审美性3,实践性4,表演性;功能:1,陶冶功能2,谐悦功能3,转化功能
课堂教学艺术包括课堂教学导课艺术,课堂教学组织艺术,语言艺术,提问艺术,板书艺术,教态艺术,结课艺术
教学风格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德育的原则:1,从学生道德生活实际出发2,凸显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自主性3,坚持知行统一4,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德育过程:是道德教育的实施环节,决定着德育目标的实现,体育内容的习得及德育方法的运用,是德育主体与客体共同作用,促进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并实现德育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主体是教师,客体是道德人物,事件,文化,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德育过程是动态的教育过程,是德育主客体共同作用完成的.德育过程的特点:1,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2,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成长过程3,是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过程.德育途径:1,直接的道德教学:德育课 2,间接的道德教育(学科教学,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校园文化,网络教育)德育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德育活动方式和手段.;(有说服教育,情感陶冶,榜样示范,实际锻炼,品德评价等方法)班主任的职责: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3,组织指导开展班级活动4,加强与多方面的沟通与协调5,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一,了解和研究学生(观察法,谈话法,研究书面材料,调查访问)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制定目标(体现时代精神,富有教育意义)2,培养班级积极分子和班干部3,营造正确舆论环境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重视优秀生,中间生,后进生的教育);四,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班级文化的营造与管理: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1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2,形成正确的集4体舆论3,培育优良的班风4,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出台的文件,时间大致内容是什么,教育方针如何表达(1)1906年,清政府学部正式颁布并实施了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新的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现实和目的.(2)1912年7月,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包含公民道德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的教育方针.此后国民党政府分别于1929年和1936年颁布了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3)1938年毛泽东为延安抗大提出了”鉴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又提出了建立”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建国初期(4)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正式确认了“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充分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目的,并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教育目的的表述是: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3年邓小平提出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最早明确表述了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1999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教学理论流派:1,赫尔巴特教学流派,常被人们成为“传统教育”教学理论“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2,儿童社会活动中心教学流派
杜威,克伯屈;认为(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2)课程的实质是经验(3)社会活动是教学的中心 3,发展性教学流派
苏联赞科夫 20世纪50年代;内容(1)教育教学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2)教学设计的五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以理论知识为主,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是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4,人本主义教学流派
马斯洛,罗杰斯 观点(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人”(2)非指导性教学及其特点: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围绕着发展个人的和小组的目标而进行,教师的角色不断变化3通过一定的策略来实施非指导性教学4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是“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控制者。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刚要》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1.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 年至 1949 年的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仍占着显著的优势。
⑵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⑶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⑷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
⑸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⑹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有的。
B.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当然还有别的矛盾,例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2.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p41
《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的建国纲领。内容中主要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3.第三条道路——民族资产阶级的努力p184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直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一条是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独裁、卖国的反革命道路;另一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的道路。民主党派中的少数人鼓吹中间路线,企图在国共两党之间“严守第三者立场”,幻想走第三条道路,即用和平改良的办法使国民党政府“刷新政治”。第三条道路的本质,是现代知识分子试图以自由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一次努力,是自由主义理论的本土化表述。它的失败是有中国的国情所决定,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导致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p189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经过充分准备,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央机关食堂,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必须警惕骄傲自满情绪,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全会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七届二中全会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为迅速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国的彻底胜利 , 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5.洋务运动p45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 1 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洋务派开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 师夷制夷”、“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辟道路。
“剿发捻”是指镇压太平天国和北方的捻军起义;“勤远略”便是指加强国防建设以抵抗外国侵略.它反映了洋务运动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抵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最终的目的乃是巩固清朝的统治。
6.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p105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在进步知识界中得到传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此时的李大钊与陈独秀一起,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在社会上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第一次向中国人民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陈独秀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上海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号召青年从事“宣传运动”、“工人运动”。在李大钊、陈独秀即著名的“南陈北李”的推动下,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瞿秋白、周恩来、赵世炎、董必武、陈潭秋、李达、李汉俊等一大批先进青年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也分别经过各种努力,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形成。他们通过各种报刊纷纷向中国人民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1920年,进步青年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随后马克思、列宁的一些著作被陆续翻译出版,介绍到中国来。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通过比较、思考,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并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具体地说,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主要由三种类型的人物所组成:首先,是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代表人物为李大钊、陈独秀。他们在五四运动之前,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中国当时的思想界颇有影响。五四运动以后,他们由提倡“民主”与“科学”转而开始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了中国社会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代表人物为毛泽东、周恩来等。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加入湖南起义的新军。1913 —1918 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18年秋,第一次到北京,开始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后,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发表了《民众大联合》一文。1919年,第二次到北京,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的书籍。1920 年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和俄罗斯研究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从此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周恩来(1898—1976年),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1917年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五四运动中,在天津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同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还有杨匏安、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等。
再次,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代表人物为董必武等。这些人原来与孙中山一起搞革命,后来逐渐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
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A.从1840年到1949年统称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近代民主革命)。其中,1840-1919 2 年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间所有的革命都是由小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领导的。1919-1949年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间的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可见,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的最根本标志是领导阶级是谁,领导权掌握在谁的手中。既然,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那么是不是这个革命应该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呢?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说它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简称“民主革命”。
B.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基本内容.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开展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建立、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即使进行了也不能巩固成果.同样,离开了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就丧失了保障.首先,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强调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其次,毛泽东从对近代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历史和现状的科学分析出发,面对庞大的反革命武装,强调中国革命只能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它进行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的依托,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而它的巩固和发展又依靠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因此,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根据地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C.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中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第三,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第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是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8.日本帝国主义的两次侵华战争
A.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旅顺大屠杀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寇于1894年11月21日攻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对城内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屠杀。
B.日本侵华战争。日本自1931年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起开始侵华,霸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卢沟桥事变则是掀开了日军全国侵华的序幕,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协议,自此日本侵华战争结束,前后共计十四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侵占大片国土,实施“以华治华”的毒计,扶植汉奸傀儡卖国政权,残酷奴役、杀害中国人民,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产,严重的侵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严重的分裂了中国,使中国国家的统一程度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制造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暴行,比如在占领区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南京大屠杀;用中国人进行“活体解剖”细菌试验;日军杀害中国平民数千万,并造成千万中国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日军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南京城被日军大肆纵火和抢劫,致使南京城被毁三分之一,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P166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华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3、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9.遵义会议p135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遵义会议内容:(1)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决议》,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2)对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进行改组,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3)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随后,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遵义会议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0.是非毛泽东
毛泽东,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创立者、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者。他的历史功勋卓著、思想影响深远。但是,毛泽东在晚年又犯了严重的错误,最严重的是发动了被称为“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造成了十年之久的社会**,给党、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在不同的政治倾向的人群中评价不一。毛泽东的一生是充满争议的一生,有人说他好,因为他建立了一个新中国;有人说他不好,因为在他的事迹中,出现了文化大革命…..有鉴于此,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和他晚年的错误形成尖锐的反差。毛泽东所建立的功勋是多方面的,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与功劳的久远影响相比,毛泽东的过失的影响不会那么长久。原因是:其一由一个民族的成功实践的成果历史地联结起来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其作用和影响是连续的,久远的,而被实践所纠正的错误则是间断的,它的影响只能是一时的。其二,毛泽东的过失有其特殊性,他的错误恰恰是由于他违背了自己提出的正确思想路线和各种科学判断。这样,他的正确思想的发扬就是对他错误思想的克服;他的科学理论的久远影响就同时意味着他的错误观点的历史暂时性。其三,毛泽东的过失基本上属于被过分强调和延伸了的观念。毛泽东十分警惕中国返回资本主义道路的危险,然而他没有看到,按错误理解的社会主义模式去办则更加危险。这就是片面性。这也是毛泽东错误影响具有暂时性的重要原因。所以说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过失是第二位的。
11.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没有能够瓜分中国,中国为何唯有完全沦丧为殖民地?
答: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列强并没能实现瓜分中国图谋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并不是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时,都存在着利害冲突,它们在瓜分非洲和东南亚时,都是如此。它们或者通过协商,或者直接采取战争的手段,还是把非洲、东南亚地区等瓜分了。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时期,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与敌人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者,使它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12.三民主义学说p59 “三民主义”即名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中共十三大指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4.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来到东方的目的。
殖民主义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它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进而发展,是西方强国对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人民的剥削、掠夺和压迫、奴役。它是为资产阶级剥削国内外人民、建立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服务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来到东方,并不是为了使东方国家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为了把他们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自己在经济上、政治上的附庸。15.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及相互关系
答: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是要通过革命才能实现的。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通过现代化、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的。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追求的目标,二者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16.过渡时期总路线
答: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现实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第二,改造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经济,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农业生产,使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第三,改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必然要求。17.为什么说辛亥革命胜利了又失败了。P71 辛亥革命胜利了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失败是指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使袁世凯篡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权力,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18.为何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实际上是怎样处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内在革命的前途问题上曾有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阶级;一种是一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