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又一次感受离别
又一次感受离别
古时有句这样的话多情自古伤离别,古人的诗句精致凝练。所以我说,离别是件痛苦的事。
我小时侯,爸爸在城市学习深造,而在家里的妈妈只能在放长假时才能带我拎着大包小包去探亲。等到假期结束,爸爸又牵着我,拎这包送我和妈妈回去。眼看车子发动了,全车都安顿下来了,我却大叫起来,因为我发现爸爸还没上车于是,我冯了似地哭喊,让司机叔叔停下车,让我的爸爸上车。妈妈赶忙抱起我,告诉我爸爸不和我们一起走,爸爸过两天就会回来看我们的。而我却哭了一路,在我看来,这一次的离别,对于我们一家人来说又是一种漫长的等待。
后来,爸爸分工到了家里,又有亲友往返于外地间,我每次去送行,又要感受一次离别,那的确是件痛苦的事。
现在我有一位活泼可爱的好朋友才与我相处了一年的时间。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成了行影不离的好朋友,现在她要去外面读书了,我非常地舍不得她。她走的那天我到车站去送她,我看见她瘦小的身影走上车去,我和她都哭了。她在车上和我手了好多话,最后我们都哭着离开了。放暑假的时候,我一个人特别坐车去看她。要走了,她牵着我到楼下,邀请我有空在开,我点头答应着,和她拥抱在一起。坐在回家的车上,我思绪万千,回想起和她相处的快乐的一年,回想起冬季长跑中顾不得病的身体连鞋都不要了的她,觉得那时光真的弥足珍贵,紧不住又禁然泪下。
离别了太多次,感受了太多次的离别,渐渐地,我对离别有了更多的理解。离别,所牵动的是离别者的心和感情。也许于,牵着时,会觉得痛,但离别却绝对不会隔断彼此。因为不管怎样,我们之间总连着爱,而爱却是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用不磨灭的!
我说离别是件痛苦的事,但我也要说,这苦痛中也揉进了丝丝甘甜,因为你是因为爱和被爱才被这痛苦牵扯着的啊!
第二篇:军训感受:又一次深呼吸
又一次深呼吸
这一天,我们迎来了非比寻常的秋季,不似往年那样微风习习,倒更是夏日毒辣的太阳;这一天,我们送去了七夕又迎来了开学;这一天,我们又站在了操场上开始了又一次的军训生活。
8月28日,它是开学的第二天与此同时它也是我们军训生活的开始。早饭过后,我们学校就举行了一场开营仪式,虽算不上别开生面却也隆重。抱着满心的期待,我终于迎来了我们的教官,高高瘦瘦,虽长相年轻,却也不失当兵人的威严。没有多余的废话,他一出现就带我们进入了“水深火热”之中。360°全方面旋转,练习原地踏步.......对此我没有任何想法,只觉得汗水正在流。但下午我就开始不听使唤,身体开始摆,心也随之摆动。“不行,我已经八年级了,一年的初中生活已让我摆去了小学时的稚嫩,我们在长大,要像当年八年级的哥哥姐姐一样成为新一代的榜样,我不能倒!”我心想。于是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依着心中的信念继续坚持下去。
烈日烘烤着我们的脸颊,脚底也烫的发热,僵了好久的身体早就酸痛不已了。许多人倒下了,很多人都离场了。一声声报告喊得我心痒痒,多想也做一次逃兵,多想也喊一声“报告”。但现实和理智不允许我做出这些事。于是我又一次深呼吸。我告诉自己,我不能放弃,因为坚持就是胜利,我不能逃避,因为现实就摆在眼前。我不能倒下,因为这是一次超越自我的挑战,于我来说,意义不仅于此,这更是我今后学习生活中的一次自信累积和证明。
人生难免有困难的时候,只有勇气去挑战,用勇气去征服它才会成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相信,只要坚持,只要勇敢,即使是布满苦难的路,也会被你修成阳光大道。
杨雅慧
第三篇:又一次心灵洗礼
又一次心灵洗礼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如东县国土资源局
王咸华
2014年1月18日下午,机关党工委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过观看,我真的很感动,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洗礼,观看的整个过程,我是含着泪水看完的。看完电影回家后,晚上很长时间睡不着觉,脑海里不断呈现电影里的画面。在中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内忧外患的困难年代,周总理能够深入群众,扎实调研、体察民情的优良作风和对百姓和谐可亲,与民一体的亲和风范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特别想静下心来的写一点东西,的确想写一下自己的观后感受。我,出生在五十年代,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那时,庄稼几乎颗粒无收,连树叶、树皮和草根都没得吃,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使我至今记忆犹新。时隔半个多世纪,我们生活在这个富裕和平的年代,似乎那段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今天当我们再次通过这部电影重温国家与人民遭受那段磨难的历史,意义十分深远!1961年,周恩来总理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老百姓发生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纯朴,对国家和党的热 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的周恩来总理在国家最困难时期带着病去革命老区调研考察,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我也似乎被电影带到了那个岁月。总理在和老百姓一起吃着树叶糊糊,在炕上听连弟奶奶的河北落子,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落着家常,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温暖人心。电影中用三次镜头描绘了总理深入调研后不顾白天的劳累工作到深夜的画面让人潸然泪下。这部电影的主体教育我觉得他在告诫我们领导要爱自己的群众,百姓在困难时期要同国家共患难,敢于说真话,勇于担当。同时这部电影也反映革命老区人民的质朴,没有坏人坏思想,只有好与更好之分,那个村主任不是不讲真话,有意隐瞒,我觉得他的初衷是好意的,是要为党分忧,不想给国家添乱,只不过他没有更深的理解是吃大锅饭滋生的党与群众关系的矛盾。不过今天想来在那个年代党员容易误入教条主义错误,忠诚在党员的心中根深蒂固。总理告诫村主任要“谦虚谨慎,实事求实”,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最能感受生活。当然这部电影也刻画了说实话的百姓人物语言和内心世界,也真是这些人让总理真正的了解了民情,真正的了解了百姓真实的思想状态,才有了革命老区率先在全国打破吃大锅饭的正确决策。
“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这是小制作、大题材的 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这部电影通过高远的立意,细微的着墨,讲述了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镇,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又似一泓泉水,让我们照亮自己,净化心灵。它不仅诠释了党的宗旨,更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臵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当前,全面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扑下身子,从小事做起,真心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周总理之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是靠真心。周总理是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来到伯延镇的,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并试图催促周总理尽快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二是靠真情。周总理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才会异常敏锐。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这种强烈的对比,已让他察觉到情况的异常。三是靠真诚。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他语重心长地对群众说:“朱老总从河南乡下,刘少奇同志从湖南老家,邓小平同志从顺义县……都分别给在上海调研的毛主席汇报了那里的情况,只有我没有办法汇报啊!”正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 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深刻诠释了我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们从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贯穿影片的主线是求真和“善意”谎言的矛盾冲突,而无论哪一方的主观目的都是善意的、积极的。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即便是郭凤林等部分村民善意隐瞒真相,目的也是为了“不让中央着急”,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这一矛盾冲突让我心中始终涌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影片中的周总理给出了答案: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为了群众,我们依靠群众。群众冷漠,离心离德,党亡政失;群众支持,同心同德,国强民盛。在当今时代,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发扬光大,应该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是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拓展和延伸。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后不仅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大意义,也使我们通过回顾党克服各种困难、改正自身失误的过程,更加坚信党的伟大。周总理来到伯延调研的初衷就是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身就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践。在具体过程中,有几点格外让人感动。一是态度的诚恳,令人感动。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二是听取群众呼声的虚怀若谷,令人感动。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就是村干部,第一反应也是羞愧和反思。三是纠正偏差的果断,令人感动。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和重要啊!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我们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 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党走出了一条正确而光辉的道路,即便在这条道路上有“老虎”也有“苍蝇”,即便今天的媒体新闻不断爆料贪污腐败、民生问题,但我们的党敢于正视,自我纠错,不断发展。在今天,中华大地各民族儿女都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各条战线上努力奋斗,在为强国梦的征途上勤奋工作。我作为一名在国土系统工作的普通党员,也要深入一线,勇于作为,敢于担当,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开诚布公的开展自我批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警醒,规范言行,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真诚、正直,有正义感,不带个人感情!我们要有主人翁思想,要有集体荣誉感,要有大局观念,要快乐地工作和生活,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第四篇:难忘那一次又一次打
难忘那一次又一次打
428班许心怡
每当我翻开数学课本,脑子里便猛然想起那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
那是小学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赵老师十分严厉。每当我们做错一道不该错的题时。耳朵里便会传来严厉的骂声。然而,就是那一段时间,让我长了记性,不再马虎。
那一段时间,我们正在学习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因为我的马虎,计算题总是出错,因此,我比别人遭受的疼痛更多一些。每当老师抽人上黑板做题时,我都会在不停的祷告。可老天爷似乎总要和我作对。老师偏偏就抽上了我,我忐忑不安的拿起粉笔来做题。而做完之后,同学们总会说:“错的了!错啦!”老师也会抡起她的拳头狠狠的捶我,我不知哭了多少次,不知被老师打了多少次。每回小测验发下试卷后,总是上不了80分。老师也总是摇摇头,说我没救了。我也厌学了。直到老师的那一句话,使我咬紧牙关,挺了下来。她说:“我这辈子都不会成为好学生,永远都是个笨蛋。”她当着全班人的面羞辱了我,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可我的自强,让我坚持了下来。心里想:姓赵的,你等着吧!我一定可以成为一名好学生,看着吧!
那天以后,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开始研究数学,也变得细心起来。不会的问同学;在闲暇时期看一些辅导书。
数学渐渐的好了起来。那次考试,我考了100分令数学老师大吃一惊,但这不是骄傲的笑。是因为我想数学老师承认了,我——不是笨蛋!
我现在上了中学。每当我翻开数学课本,我总会怀念起我小学的数学赵老师。是她激励了我。感谢她,难忘她那一次又一次的打;难忘她那一次又一次的骂;难忘她那一次又一次……
第五篇:宁远中学掌声又一次响起
两次迥然不同的掌声
宁远中学 林晓东
【案例】:
今天上午第三节是初二2班的英语课,英语教师张老师因为有急事,便与政治教师李老师调课。当李老师匆匆忙忙出现在初三2班教室门口时,学生们先是一怔,继而爆发雷鸣般的掌声,更有甚者高喊“万岁!我们可以不上英语课啦!”
李老师走上讲台,平静地对学生们说了句:“很对不起,我不能接受你们这样的掌声”。学生们面面相觑,给老师的掌声难道会有错?接着,李老师首先提问他的政治课代表:“你能说说看,我为什么不愿意接受你们的掌声?”政治课代表想了想:“也许您对我们不喜欢英语课表示反感吧!”李老师点点头,转而又问班长:“你能说说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吗?”班长说出了两个方面,李老师又让其他学生补充,学生们竟然说出不下十点好处,然后,李老师再让英语课代表发表自己的感想。最后,李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国家改革开放需要大批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学习外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了。你们要想在未来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现在的学习就要做到各学科均衡发展,不能凭个人的好恶而偏科。你们说是不是?”话音刚落,学生们的掌声如潮水般又响起。
李老师终于笑了,并跟着掌声说道:“这次掌声我接受。”
【案例解析】:
学生们在学习问题上出现的“偏科”现象,这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颢。关键是:当“偏科”现象在教育教学的环节中显现出来时,教师能否抓住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以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偏科”的危害并克服“偏科”现象。案例中李老师,在调课时敏锐地注意到学生掌声背后的“偏科”现象,很巧妙地抓住了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了积极引导。他的做法给我们两点启发:
一是教师要抓准教育契机。教育契机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是教师是否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英语课改上政治课,学生们鼓掌流露出的是正常的情绪波动,暴露出的是对英语课缺乏应有的热情。案例中的李老师从掌声中捕捉到这一教育信息,并紧紧地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教育契机。态度明朗——明确地表示不接受这个掌声;目标明确——不同角度、不同人物回答学习英语的意义;效果显著——掌声如
潮水般再一次响起来。和风细雨的教育,平静地表述观点,没有说教,不带强迫,但触及的是思想深处,讲明的是人生道理,让学生“得来全不费功夫”,让思想教育轻松快捷地找到“着落场”。
二是教师要布巧教育玄机。两次掌声,对于师生双方来讲,是两次不同心理感受。对学生来说,“偏科”心理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如何使他们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发生深刻的心理变化,明白全面发展的道理,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玄机,即发挥教育的智慧,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接受教育心知肚明、心安理得、心服口服。李老师没有选择开门见山去直道其详,而是抛出一个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回答,在层层“剥笋”后,学生们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样的教育玄机,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便是发现自身问题的过程;而教师在学生自省、自励的过程中充当的是向导的角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跨越自我。这样的教育玄机使对话式的教育不留任何“斧凿”的痕迹,透露出教师别具一格的教育智慧,也表明教师对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把握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