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蔡元培校长在北大1918年开学式上发表演说(推荐)
蔡元培校长在北大1918年开学式上发表演说,称“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老北大对于研究生教育的设计。什么叫“德、美两国大学之Seminar”?简单地说,就是讨论课,师生在一起坐而论道;而不是演讲课,任凭教授一个人唱独角戏。演讲课上,教授妙语连珠,挥汗如雨,博得满堂掌声;学生不必怎么动脑筋,只是一个旁观者,闭着眼睛也能过关。讨论课则不一样,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必须在教授的指挥、引导下,围绕相关论题,阅读文献,搜集资料,参与辩难,并最终完成研究报告。一个关注知识的传播,一个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无疑更适应于研究生教学。可在很多大学里,教务部门担心老师们偷懒,要求教师一定要站在讲台上,对着几十乃至上百名博士生硕士生,哇啦哇啦地讲满两个小时。似乎只有这样,才是认真负责。如此规章制度,把博士生当中学生教,把大学教授当公司职员管,效果很不好。
如今流行当场拍板,以显示眼光与魄力。评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要求第二年就做结论;很可能还没正式出版呢,哪来伟大的“贡献”以及深远的“影响”?应该是十年后、二十年后,才能比较准确地判断某部著作或某个观点的价值。
学问千差万别,文章更无一定之规。“学术文”的标准,到底该如何确立?唐人刘知几讲,治史学的,应具备三本领:才、学、识。清人章学诚又添加了一项“史德”。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四者该如何搭配,历来各家说法不一。我想补充两点:第一,选题及研究中“压在纸背的心情”;第二,写作时贯穿全篇的文气。
第四,王瑶说,在材料、观点都准备好了以后,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为整篇论文找到一个“纲”,才能“纲举目张”,以什么为“纲”,实际是以什么为文章的“魂”,这是最能显示论者的水平,特别是思想、理论水准的。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文章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编织毛衣”式的,只是平列的铺排:一点两点,三点;一方面,又一方面,再一方面。很有条理,很全面,但看不出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篇文章是散的。另一种是“留声机”式的,有一根针,一个核心,一个“纲”,所有的观点都围绕它转,这就是所谓“纲举目张”,所谓“提纲挈领”。写论文最难,也是最要下夫的,就是一定要找到能够把整篇文章拎起来的东西。
王先生说,答辩的时候要掌握好两条原则。一条原则就是答辩老师提的问题如果跟你论文要害的部分没关系,无关紧要,不会影响你的论文的通过,你最好不要详细地回答,说几句带过去就行了,别说多了,因为言多必失,会把你的知识漏洞都暴露出来,你说漏了一句被答辩老师抓住,他穷追不舍,你就非常狼狈。最好想办法一句话堵住不再追问,实在不行就干脆说:老师,这个问题我没想好,我再下去想一想。他总不能不准你想啊。或者老老实实承认:你说得很对,这是我的错误。也就到此为止了。但是,还得有另一条:如果提出的质问涉及你的基本观点,你就不能让步,必须据理力争,即使面红耳赤你也得争。因为你要是承认错了,或者承认考虑不周,你的论文就完了。而且你心里要有数:表面看来你是学生,而且处在被质疑的被动地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你又是主动的,因为在具体被质问的这个问题上,你是专家,对这个题目你比这些考官都熟悉,你思考得也最多、最充分,你是最强的,也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你必须而且能够据理力争。你最好的方法是抛材料,用你所熟知而老师未必知道的事实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变被动为主动。可以看出,王先生对考试制度看得很透,对老师与学生、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看得很辨证,显示了学术智慧与人生智慧。
第二篇:北邮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北邮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毕业致辞
七月的高等教育,关注两件大事:高考与就业。七月北京最开心的中学校长是谁,要等高考以后才能揭晓。要问七月北京最高兴的大学校长是谁,恐怕我应该是其中一个。(掌声)因为,今年大学毕业一次就业率统计数字已有透露,北邮研究生100%,全市第一;(掌声)本科生96%,全市并列第一;
(掌声)高等职业技术大专生90%,还是北京市第一。(热烈掌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一部分毕业生离校以后继续寻找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是很正常的,据我了解,剑桥大学的一次就业率通常为70%。但这并不是说,一所大学可以不关心毕业生的就业。恰恰相反,北邮一直将毕业生的就业当成是自己办学的灵魂。
大学毕业生,或工作,或攻读更高的学位,都应该算是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此以前,你们是小学-中学-大学,宿舍-教室-食堂简单的学校生活模式,毕业以后你们面临的第一个人生课题是:适应社会。
“社会”是个很复杂、很难定义的概念,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来开展“适应社会”这样的讨论。正如大家学习了十几年数学,不一定说得清“数”的概念。
社会是一个区域,它有自己的地理、气候、食品和自然资源。只有适应社会自然条件的人得以生存。社会是一个人群,分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务或者说不同的阶层,一个没有对社会作出过劳动贡献的人,社会不会接受他,不允许他依靠救济赖以生活。社会是一个系统,有它严格的游戏规划:法律、规制、章程,社会不能原谅甚至要制裁违背系统游戏规则的个人。社会人群间的联络沟通靠语言,不能理解、不能使用社会群体语言的个人实际上与社会处于一种绝缘的状态。社会有一套传统:它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不尊重社会传统的个人会显得与社会格格不入。
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明白,社会不会再象老师那样,欣赏你的天真清纯。社会将会关心但不会迁就你这样一个年青的新成员,社会要求你遵守规则,社会期望你劳动、贡献。社会与自然一样奉行一条法则:适者生存。
社会的经济在发展,资金的投向一年年在转、学术研究的热点一年年在变,新的学科、新的岗位不断涌现,旧的技术、旧的行业逐惭淡出。所谓适应社会,要求年青的大学毕业生调整自我的专业方向和就业选择,让自己的才华和特长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谐地合上节拍。
如果说,大学填志愿或多或少还有你家长的“强迫”,班主任的“误导”,抑或自己高考分数的“无奈”,那末,到社会,所有的选择都是你自己一个人决策。诚然,朋友可以建议,老师可以指点,但是风险要由你一个人承担。
我至今记得领取国际驾驶执照时受到提醒的一句话,“驾照不证明你的开车技术,它只说明你学会了怎样在马路上安全地学习驾驶”。在今天颁发毕业证的典礼上,我们不妨也采用相同的逻辑来这样说,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你已经掌握了从业的全部本领,它只证明你具备了要适应社会的观念,掌握了学习的手段,也懂得了在关键时候要作出正确的选择。
前不久,我陪同刘淇市长会见美国客人,其中一位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教授邓越凡,他是在卡斯比计划中由国内几所著名学府的物理系学生中选派赴美攻读物理博士的,毕业后发现在美国并不好找工作,于是立即转向计算机,几经努力,进入计算机学科,再加上刻苦工作,终于在并行计算方面颇有造诣,成就斐然。在北邮,作过第二次选择的教授也不少,电信学院顾婉仪教授本科学习物理、信息学院杨义先教授本科学习数学、雷振明教授本科学习地质,经管学院吕廷杰、阚凯力教授本科分别学习无线电工程和电气工程。理学转工学、理工转管理、学术转行政、学校转企业,这样的例子其实屡见不鲜,其中的实质内涵只有一个:适应社会、适应时代。
jamesmartin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造出一个词汇叫“知识爆炸”,他说大学毕业生知识的半衰期已经缩短为五年。现在的世界,即使你念到硕士、博士,在大学里攻读了六七年、十来年,也不等于有了一劳永逸的保险。一张大学文凭其?quot;吃“不了多少年。如果要问我高等教育在二十世纪有过什么新的创造发明,我想首推就应当是”继续教育“的理念。只有坚持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永远进步的大学毕业生才可能成为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精英人才。
潮起潮落,终归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有快慢,人生职业生涯多艰难。偶有成功,你千万不可得意自满。顺风顺水的船怎么靠岸?没有刹车只有油门的车你们谁敢开?倘若遇到困境,你也不必气馁绝望。有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兰极速",中学生无知的报复惨案,离我们不远,时间、距离都不远,它让我想起另一件校园里的惨案。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一日,美国i大学校园,肇事者l博士,卡斯比计划中国留学生,风华正茂却偏偏碰上经济低谷的年代。美国人自己尚不易就业,何况是学习物理的中国人。l博
第三篇:北邮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七月的高等教育,关注两件大事:高考与就业。七月北京最开心的中学校长是谁,要等高考以后才能揭晓。要问七月北京最高兴的大学校长是谁,恐怕我应该是其中一个。(掌声)因为,今年大学毕业一次就业率统计数字已有透露,北邮研究生100%,全市第一;(掌声)本科生96%,全市并列第一;(掌声)高等职业技术大专生90%,还是北京市第一。(热烈掌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一部分毕业生离校以后继续寻找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是很正常的,据我了解,剑桥大学的一次就业率通常为70%。但这并不是说,一所大学可以不关心毕业生的就业。恰恰相反,北邮一直将毕业生的就业当成是自己办学的灵魂。
大学毕业生,或工作,或攻读更高的学位,都应该算是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此以前,你们是小学-中学-大学,宿舍-教室-食堂简单的学校生活模式,毕业以后你们面临的第一个人生课题是:适应社会。
“社会”是个很复杂、很难定义的概念,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来开展“适应社会”这样的讨论。正如大家学习了十几年数学,不一定说得清“数”的概念。
社会是一个区域,它有自己的地理、气候、食品和自然资源。只有适应社会自然条件的人得以生存。社会是一个人群,分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务或者说不同的阶层,一个没有对社会作出过劳动贡献的人,社会不会接受他,不允许他依靠救济赖以生活。社会是一个系统,有它严格的游戏规划:法律、规制、章程,社会不能原谅甚至要制裁违背系统游戏规则的个人。社会人群间的联络沟通靠语言,不能理解、不能使用社会群体语言的个人实际上与社会处于一种绝缘的状态。社会有一套传统:它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不尊重社会传统的个人会显得与社会格格不入。
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明白,社会不会再象老师那样,欣赏你的天真清纯。社会将会关心但不会迁就你这样一个年青的新成员,社会要求你遵守规则,社会期望你劳动、贡献。社会与自然一样奉行一条法则:适者生存。
社会的经济在发展,资金的投向一年年在转、学术研究的热点一年年在变,新的学科、新的岗位不断涌现,旧的技术、旧的行业逐惭淡出。所谓适应社会,要求年青的大学毕业生调整自我的专业方向和就业选择,让自己的才华和特长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谐地合上节拍。
如果说,大学填志愿或多或少还有你家长的“强迫”,班主任的“误导”,抑或自己高考分数的“无奈”,那末,到社会,所有的选择都是你自己一个人决策。诚然,朋友可以建议,老师可以指点,但是风险要由你一个人承担。
我至今记得领取国际驾驶执照时受到提醒的一句话,“驾照不证明你的开车技术,它只说明你学会了怎样在马路上安全地学习驾驶”。在今天颁发毕业证的典礼上,我们不妨也采用相同的逻辑来这样说,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你已经掌握了从业的全部本领,它只证明你具备了要适应社会的观念,掌握了学习的手段,也懂得了在关键时候要作出正确的选择。
前不久,我陪同刘淇市长会见美国客人,其中一位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教授邓越凡,他是在卡斯比计划中由国内几所著名学府的物理系学生中选派赴美攻读物理博士的,毕业后发现在美国并不好找工作,于是立即转向计算机,几经努力,进入计算机学科,再加上刻苦工作,终于在并行计算方面颇有造诣,成就斐然。在北邮,作过第二次选择的教授也不少,电信学院顾婉仪教授本科学习物理、信息学院杨义先教授本科学习数学、雷振明教授本科学习地质,经管学院吕廷杰、阚凯力教授本科分别学习无线电工程和电气工程。理学转工学、理工转管理、学术转行政、学校转企业,这样的例子其实屡见不鲜,其中的实质内涵只有一个:适应社会、适应时代。
James Martin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造出一个词汇叫“知识爆炸”,他说大学毕业生知识的半衰期已经缩短为五年。现在的世界,即使你念到硕士、博士,在大学里攻读了六七年、十来年,也不等于有了一劳永逸的保险。一张大学文凭其?quot;吃“不了多少年。如果要问我高等教育在二十世纪有过什么新的创造发明,我想首推就应当是”继续教育“的理念。只有坚持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永远进步的大学毕业生才可能成为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精英人才。
潮起潮落,终归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有快慢,人生职业生涯多艰难。偶有成功,你千万不可得意自满。顺风顺水的船怎么靠岸?没有刹车只有油门的车你们谁敢开?倘若遇到困境,你也不必气馁绝望。有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兰极速“,中学生无知的报复惨案,离我们不远,时间、距离都不远,它让我想起另一件校园里的惨案。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一日,美国I大学校园,肇事者L博士,卡斯比计划中国留学生,风华正茂却偏偏碰上经济低谷的年代。美国人自己尚不易就业,何况是学习物理的中国人。L博士本可以接受社会现实,为自己的人生道路重作安排。但是少年得志、平步青云的L拒绝了任何可能的方案,病态地选择了手枪和子弹。他枪杀了另一位中国博士SH,枪杀了导师G教授和另一名S教授,人们后来分析杀人的动机无非是妒忌,是报复导师对SH博士的”偏爱"。照理说,即使是毫无道理的报复,悲剧也应该就此为止。但是L还枪杀了系主任N教授,又到校行政大楼枪杀了一位副校长和一位秘书,最后饮弹自尽。全面综合分析这一骇人听闻、震惊世界的事件,要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各个方面,并非三言两语可以完成。我在这里想告诫大家的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不能适应那个社会,再寻找一个你适应的社会去。假如异国他乡不适应,你就回到故土家园来。一个理智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任何困境中,切不可仇恨社会;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能采取极端手段;更不要让无辜者受到伤害。
人是社会的人,人在社会中生活要有健康的心理,正常的心态,而这些源自于理性和良知。应该懂得,人的一切,都是社会赠予的。从幼年、少年到青年,衣食住行哪一样不是社会给予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哪一级教育不是社会提供的。你的生命、你的才华属于社会。奉献和服务,应该是每个大学毕业生的义务,应该成为你们真心的追求。
有一个口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已经查不清楚是谁第一个提出,记得马克思引用过,中国领导人也引用过,这是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很好的解释。“我”守法,为了建立法制的社会,法制的社会给“我”以安全。“我”道德,为了建立道德的社会,道德的社会给“我”以尊重。“我”文明,为了建立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社会给“我”以享乐。我希望每一个北邮毕业生走向社会的时候,都有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这样一种服务社会的高尚情操。
同学们,从明天开始,你们陆续要离开北邮,走向社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相信你们能够适应社会、适应时代,期待你们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时代。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以后,母校希望在茫茫人海中能将你们重新辨认出来,那是由于你们对社会的杰出贡献。
再见了,亲爱的北邮2002届毕业生。
第四篇:北邮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北邮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北邮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毕业致辞
七月的高等教育,关注两件大事:高考与就业。七月北京最开心的中学校长是谁,要等高考以后才能揭晓。要问七月北京最高兴的大学校长是谁,恐怕我应该是其中一个。(掌声)因为,今年大学毕业一次就业率统计数字已有透露,北邮研究生100%,全市第一;(掌声)本科生96%,全市并列第一;
(掌声)高等职业技术大专生90%,还是北京市第一。(热烈掌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一部分毕业生离校以后继续寻找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是很正常的,据我了解,剑桥大学的一次就业率通常为70%。但这并不是说,一所大学可以不关心毕业生的就业。恰恰相反,北邮一直将毕业生的就业当成是自己办学的灵魂。
大学毕业生,或工作,或攻读更高的学位,都应该算是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此以前,你们是小学-中学-大学,宿舍-教室-食堂简单的学校生活模式,毕业以后你们面临的第一个人生课题是:适应社会。
“社会”是个很复杂、很难定义的概念,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来开展“适应社会”这样的讨论。正如大家学习了十几年数学,不一定说得清“数”的概念。
社会是一个区域,它有自己的地理、气候、食品和自然资源。只有适应社会自然条件的人得以生存。社会是一个人群,分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务或者说不同的阶层,一个没有对社会作出过劳动贡献的人,社会不会接受他,不允许他依靠救济赖以生活。社会是一个系统,有它严格的游戏规划:法律、规制、章程,社会不能原谅甚至要制裁违背系统游戏规则的个人。社会人群间的联络沟通靠语言,不能理解、不能使用社会群体语言的个人实际上与社会处于一种绝缘的状态。社会有一套传统:它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不尊重社会传统的个人会显得与社会格格不入。
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明白,社会不会再象老师那样,欣赏你的天真清纯。社会将会关心但不会迁就你这样一个年青的新成员,社会要求你遵守规则,社会期望你劳动、贡献。社会与自然一样奉行一条法则:适者生存。
社会的经济在发展,资金的投向一年年在转、学术研究的热点一年年在变,新的学科、新的岗位不断涌现,旧的技术、旧的行业逐惭淡出。所谓适应社会,要求年青的大学毕业生调整自我的专业方向和就业选择,让自己的才华和特长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谐地合上节拍。
如果说,大学填志愿或多或少还有你家长的“强迫”,班主任的“误导”,抑或自己高考分数的“无奈”,那末,到社会,所有的选择都是你自己一个人决策。诚然,朋友可以建议,老师可以指点,但是风险要由你一个人承担。
我至今记得领取国际驾驶执照时受到提醒的一句话,“驾照不证明你的开车技术,它只说明你学会了怎样在马路上安全地学习驾驶”。在今天颁发毕业证的典礼上,我们不妨也采用相同的逻辑来这样说,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你已经掌握了从业的全部本领,它只证明你具备了要适应社会的观念,掌握了学习的手段,也懂得了在关键时候要作出正确的选择。
前不久,我陪同刘淇市长会见美国客人,其中一位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教授邓越凡,他是在卡斯比计划中由国内几所著名学府的物理系学生中选派赴美攻读物理博士的,毕业后发现在美国并不好找工作,于是立即转向计算机,几经努力,进入计算机学科,再加上刻苦工作,终于在并行计算方面颇有造诣,成就斐然。在北邮,作过第二次选择的教授也不少,电信学院顾婉仪教授本科学习物理、信息学院杨义先教授本科学习数学、雷振明教授本科学习地质,经管学院吕廷杰、阚凯力教授本科分别学习无线电工程和电气工程。理学转工学、理工转管理、学术转行政、学校转企业,这样的例子其实屡见不鲜,其中的实质内涵只有一个:适应社会、适应时代。
jamesmartin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造出一个词汇叫“知识爆炸”,他说大学毕业生知识的半衰期已经缩短为五年。现在的世界,即使你念到硕士、博士,在大学里攻读了六七年、十来年,也不等于有了一劳永逸的保险。一张大学文凭其?quot;吃“不了多少年。如果要问我高等教育在二十世纪有过什么新的创造发明,我想首推就应当是”继续教育“的理念。只有坚持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永远进步的大学毕业生才可能成为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精英人才。潮起潮落,终归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有快慢,人生职业生涯多艰难。偶有成功,你千万不可得意自满。顺风顺水的船怎么靠岸?没有刹车只有油门的车你们谁敢开?倘若遇到困境,你也不必气馁绝望。有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兰极速",中学生无知的报复惨案,离我们不远,时间、距离都不远,它让我想起另一件校园里的惨案。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一日,美国i大学校园,肇事者l博士,卡斯比计划中国留学生,风华正茂却偏偏碰上经济低谷的年代。美国人自己尚不易就业,何况是学习物理的中国人。l博12全文查看
第五篇:校长在开学升旗仪式上的讲话
在开学升旗仪式上的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春,是百花盛开的季节,也是千帆竞发的季节,更是育德人播种希望的季节。沐浴着和煦的春光,呼吸着春天的气息,我们将迎来育德发展的又一个崭新的春天。
过去的一年,学校的多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开创了育德中学发展的良好局面。我们深切感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每一点变化、每一个进步、每一项成绩,都凝聚着我校教职员工的勤勉垂范和全体学子的不倦探索与追求,凝聚着全体师生的辛勤劳动与无私奉献。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新的一年,我们要以崭新的姿态来迎接新的挑战。我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在新的学期里都要有新的打算、新的追求,要有新的举措,要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争做有文化、讲文明、守纪律的优秀学生。同学们,学习是辛苦的,但“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任何成绩的取得,是要付出艰辛、付出汗水的。只有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才能朝更高的目标迈进。在这里,我还要特别告诫初三的同学,此时的你们,汇集了老师期盼的目光,倾注了家长艰辛的心血,承载了学校今年中考的全部希望。我相信你们在这最为关键的一学期里,一定能树立信心,顽强拼搏,科学备考,在六月的中考中交一份令自己、家长、老师和学校都满意的答卷,为育德的再辉煌谱写灿烂篇章。
老师们、同学们,新年新期盼,新春新气象,新的学期已经开始,新的目标和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让我们秉承“不敷衍,不作弊”的校训,振奋精神、昂扬斗志、同心协力、锐意进取,共同创造育德更为美好的明天!
祝老师们在新的学期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同学们在新的学期里学习进步、心想事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