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年春晚收视率变化背后,三个新媒体互动趋势
致得协同文档管理系统
马年春晚的收视率首低于10,但全媒体收视率达22.15%,20台地方春晚的全媒体收视率总计不过16.94%。这说明,并非大家不看春晚了,只是看春晚方式发生了变化,可点播、回播的网络电视、微博等台网互动趋势成最大亮点。
冯小刚执导的马年春晚在播出以后,引发众多网友的吐槽。“华谊春晚”、“收视率10年最低”、“魔术穿帮”等说法此起彼伏,现在好像大家不骂一句“马年春晚”,都枉为中国人。客观地讲,冯小刚执导的春晚还是有不少亮点,比如春晚前面插播的小片,充分利用了冯小刚作为大导演的先天优势和整合资源能力,非常适合马年春节的气氛。再比如,春晚和新浪微博合作联合推出的“让红包飞”的活动,在台网联动的形式上取得突破,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是一次很有益的尝试。
春晚的收视率虽然首次低于10,马年春晚的全媒体收视率达到了22.15%,不要小看这个数字,20台地方春晚的全媒体收视率总计不过16.94%。这说明,并不是大家不看春晚了,只是看春晚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电视转移的网络上,从一次直播转变为回放和点播。马年春晚到底有哪些亮点呢,我一一给大家细数一下:
高效协同办公
轻松企业运营—致得E6
致得协同文档管理系统一、马年春晚此次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关注,这应该是央视最大的收获。新浪微博数据中心的统计显示,今年有3447万新浪微博用户参与春晚话题的讨论,80后和90后是其中的主力军,尤其是90后的比例超过一半。这既得益于李敏镐、张靓颖、华晨宇等在年轻人中人气颇高的明星加盟,也离不开新浪微博的引导。毕竟80后和90后是微博上最活跃的群体,而这也是网络视频兴起之后被分流最多的一个群体,也是央视目前被诟病最多的地方,广告主虽然认可央视的影响力是中国的No.1,但在影响年轻受众的能力上尚显不足。能够借助微博的影响力让这批人关注和讨论春晚,无疑是新浪微博和央视双赢的地方。
二、与观众互动形式的创新,则让马年春晚拉近了跟年轻人的距离。社交媒体兴起之后,“看电视、刷微博”成为很多人的习惯,今年春晚则给观众提供了扫二维码参与微博讨论的形式,让线上线下结合的更紧密。春晚官微发布的引导观众扫描二维码参与互动抽奖的微博在除夕被转评赞64万次,充分证明了观众对这种创新形式的接受度。由新浪微博和春晚在除夕联合送出的5亿红包,也让观众在“看电视、刷微博”的同时又有了“抢大奖”的惊喜,创新的形式不但带给观众惊喜,更让春晚收获了人气。
三、马年春晚,通过微博让春晚成为一个持续性话题。顺便说一句,今年春晚最火的节目也和微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王铮亮演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除夕当晚微博讨论量达到230万,***最近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也提到这首歌。@央视新闻 发起的#晒老合影#活动话题量有350多万,《新闻联播》也在片尾播放了这些老照片。如果没记错的话,春晚已经很久没有过影响如此大的节目了。这首歌的MV中网友“大萌子”与父亲30年的合影,正是在新浪微博上流传起来。内容上的合作给台网联动创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据悉新浪微博今年将和江苏卫视打造一档台网联动社交真人秀节目《百万粉丝》,这无疑将让台网联动进入3.0时
高效协同办公
轻松企业运营—致得E6
致得协同文档管理系统
代。有网友戏言,真没想到,2014年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第一炮居然是央视打响的,而且还这么接地气。
无论是与历届春晚的纵比还是与其他综艺节目的横比,今年春晚在台网联动上的创新都值得肯定。与观众的互动早已是春晚的规定动作,近几年微博在其中占的分量也逐年增加。今年春晚对微博的态度从过去的“放任”变成了“引导”,二维码这种互动形式对很多电视观众而言也算新颖,与新浪微博联合“送红包”更堪称是春晚的一次“革命”。与其他综艺节目相比,春晚的聚焦程度本身就比价高,再加上丰富的互动手段和高额奖品的刺激,也使其短期内的爆发效果远远好于去年热播的许多综艺节目。大年三十到初四5天里春晚的讨论量高达1.66亿,而去年微博话题量最多的《中国好声音》3个月里讨论量也只有1.8亿。这种二维码的合作模式或者是利用话题推动节目收视率的模式效果目前据说在中央电视台内已经被认可,其他节目直接拷贝过来不是没有可能,这样的形式一旦确定下来,央视当家栏目的边界将被持续扩展。
“老字号”春晚赢得了2014年台网联动的头彩,被视为“保守”的央视视却成为了与社会化媒体合作最成功的电视台,这也预示着台网联动对电视台将更加重要。最近几年电视节目与微博的结合越来越密切,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电视台在台网联动上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机制。无论是《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等选秀节目还是和春晚性质相近的跨年晚会,都把微博视为重要推广平台,不仅主动引导观众到微博讨论,还通过微访谈、微博投票等形式提升节目在微博上的热度。
高效协同办公
轻松企业运营—致得E6
致得协同文档管理系统
微博上话题的增加使更多人关注到了节目,从而提高了收视率。收视人群的增加又让微博上话题的热度更高,形成了台网联动的良性循环。随着央视加入这场社交媒体大战,相信今年电视节目在微博上的表现会更精彩。
开场片中一句“春晚最大的乐趣是什么,吐槽啊!”,预示着这是一次不一样的春晚。二维码、5亿红包和《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样“接地气”的节目,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冯导的魄力和远见。对于这样一届充满创新的春晚,无论如何我们都要点个赞。央视放下身段拥抱微博了,看来未来电视节目的互动化,社交化将会更加显著,电视与微博的结合将会更加热闹。
高效协同办公
轻松企业运营—致得E6
第二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三个趋势
宽泛化 小众化 多元化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三个趋势
在人们眼里,报纸、杂志、电视等传达信息进而影响受众的媒介形态就是媒体。若以此来界定,百度、有道等搜索引擎,新浪、腾讯、钛媒体等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墨迹天气、携程旅行等APP,都可以叫媒体。
可以预见,未来大家将在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里消费信息,媒体的边界会变得模糊而宽泛,媒体的内容会变得特定而小众,媒体的形态会变得丰富而多元。
宽泛化:媒体边界变得模糊
自从微博出现并让人人都可以当上记者时,媒体的范畴就开始变得宽泛。现在,一个人、一家企业都是一个媒体。一些企业的高层更是成为拥有几百万乃至几千万粉丝(受众)的超级媒体。例如,罗永浩拥有747万微博粉丝,马云拥有1557万微博粉丝,潘石屹拥有1698万微博粉丝……他们每发一条微博,就能在第一时间传播到数量级可观的粉丝那里;他们的内部讲话、公开演讲,也成为最稀缺的媒体资料。在最近举办的媒体训练营2014年夏季峰会上,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演讲中提出:“每个公司都是自媒体,每个公司都应该快速地转型,让自己成为自媒体。” 随着媒体的宽泛化,广义媒体的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一些媒体甚至还没来得及参与竞争就消失了。未来的媒体形态,将由新闻单位、企业媒体、自媒体构成,后两者经过市场筛选后变得活力十足,成为个性化突出的高品质媒体。
基于市场化媒体的以上特征和需求,公司制会成为一些大众媒体的新选择。壹读传媒CEO马昌博就宣称“壹读是公司,不是媒体”;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也表示,“应当承认公司制的效率要远高于所谓的事业制。能不能转型为公司,而且建立起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也关乎传统媒体的转型成败。”
小众化:一张报纸不再包打天下
进入互联网时代,一方面,很多不是媒体的介质成为媒体;另一方面,媒体的内容正变得小众化、专业化,而不是一张报纸包打天下。
在传统媒体的“通用时代”,由于各个条线都要囊括,而且还要保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媒体支出的人力、物力成本居高不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些都市报为了控制成本支出,只好限定版面数和总印量,完成从“厚报”向“薄报”的“瘦身”。例如,2014年以来,《新京报》总版数就减少了三分之一,原本各自成沓的文化、娱乐、体育内容合并为“文娱体”版组。《北京晚报》则减少了周末版数,部分版面由全彩改为双彩,以节省印刷及发行成本。事实上,受众寻求专业领域的信息,更倾向于阅读专业媒体。在细分的成熟市场,媒体注定是适度和小众化的,目标人群与覆盖人群以合适为宜。
未来的媒体,也许会变得越来越“小”——变成若干个小众的、专业的行业媒体。基于长期积累的用户需求信息,这些“深耕行业”的小众媒体可以演化出更多的服务方式。例如“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通过招募会员组建社群,进而开展各种活动;《创业家》以杂志为基础,通过黑马会、黑马俱乐部、黑马大赛等线下活动,向创业公司提供创业培训……
还有另外一种“小”的可能——未来的媒体或许会变成企业的“内刊”,作为公司的“增值业务”而存在。《天下网商》原主编、明道公司副总裁许维就表示,也许以后会出现类似《星巴克lifestyle》《路虎国家地理》《G-star军事博览》这样的企业媒体——它们并非企业内刊,除了名字以外,内容和今天的第三方媒体并无区别,但是企业却能以此来传达自己的价值观。
多元化:专注内容,以不变应万变
近几年,媒体融合与报网互动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然而,传统媒体在该方面取得成功者寥寥无几,更多的只是把报纸内容搬到网上,而非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生产适合网络传播的内容,并与用户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与共同生产。其实,报网互动也好,媒体融合也好,指向的都是新工具。
当前,除了资本运营外,媒体融合的主要工具就是建设和运营网站、APP、微博、微信。有的传统媒体在这方面表现不凡,粉丝众多,影响力甚至超越了纸媒本身。然而,这样的转型是不是一条成功的路子?未来的媒体形态是否就是如此?目前下结论为时尚早。
媒体的核心任务是提供信息,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站、APP、微博、微信、户外LED屏,都只是工具。如果只重视工具,而忽略或不重视信息这个媒体的核心任务,无异于缘木求鱼。许维就认为:“我们的产品不是某一个渠道,而是内容本身。至于技术手段,到底是不是用微信公众账号,真的不重要。”
可以预见,微博、微信之后,一定会有新的工具、介质出现。市场瞬息万变,工具更迭的速度也令人眼花缭乱,如果跟风走、片面追求工具,很容易耽搁了作为媒体本质的内容信息。传统媒体完全可以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内容,以不变应万变。按照《壹读iRead》出品人兼主编林楚方的看法,即“内容为王的时代确定已经到来”。
在人人都是媒体、每个媒体都需要内容的现实之下,传统媒体应该有理由、有信心输出升级版内容——当然,不是通常意义的一篇新闻报道,而是业内人士所说的“内容产品化,产品服务化”。(南方科技报社 钟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