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达最新S8一体化故障代码及分析表
新时达最新S8一体化故障代码及分析表
02
运行中门锁脱开(急停)
运行中安全回路在但门锁不在03
电梯上行限位断
自动运行时上下限位开关同时动作并且电梯不在最高层
上行中上限位断开
04
电梯下行限位断
自动运行时,上下限位开关同时动作并且电梯不在最底层
下行中下限位断开
05
门锁打不开故障
开门信号输出连续 15 秒没有开门到位(门锁信号不在除外),出现3次报故障
厅门锁被短接故障: 电梯在门区,有厅门锁信号但没有轿门锁
且有开门限位(持续1.5秒)信号(仅对于厅轿门分开高压输入地有效)
06
门锁闭合不上故障关门信号输出连续 15 秒没有关门到位(门锁信号在除外),出现8次报故障 连续4秒有关门限位与门锁不一致判定为关门超时(门锁信号在除外),出现8次报故障
08
CANBUS通讯故障通讯受到干扰 终端电阻未短接 通讯中断
连续4秒与轿厢板SM-02通讯不上,报故障
上减速开关1错位自学习后或上电时检查:单层上减速开关动作位置高于顶层楼层高度位置的3/5 自学习后或上电时检查:单层上减速开关动作位置低于最短减速距离
运行过程中检查:单层上减速开关动作位置低于井道学习的单层上减速开关位置100mm 运行过程中检查:单层上减速开关动作位置高于井道学习的单层上减速开关位置150mm 停车时检查:单层上减速开关动作位置低于井道学习的单层上减速开关位置100mm 停车时检查:位置高于井道学习的单层上减速开关位置150mm,单层上减速开关未动作 自动状态下,上减速开关和下减速开关同时动作,且电梯不在最顶层 下减速开关1错位自学习后或上电时检查:单层下减速开关动作位置低于底层楼层高度位置的3/5 自学习后或上电时检查:单层下减速开关动作位置高于最短减速距离
运行过程中检查:单层下减速开关动作位置高于井道学习的单层下减速开关位置100mm 运行过程中检查:单层下减速开关动作位置低于井道学习的单层下减速开关位置150mm 停车时检查:单层下减速开关动作位置高于井道学习的单层下减速开关位置100mm 停车时检查:位置低于井道学习的单层下减速开关位置150mm,单层下减速开关未动作 自动状态下,上减速开关和下减速开关同时动作,且电梯不在最底层
上减速开关2错位自学习后或上电时检察:双层上减速开关动作位置高于此开关所在楼层高度的3/5 运行过程中检查:双层上减速开关动作位置低于井道学习的双层上减速开关位置150mm 运行过程中检查:双层上减速开关动作位置高于井道学习的双层上减速开关位置250mm 停车时检查:双层上减速开关动作位置低于井道学习的双层上减速开关位置150mm 停车时检查:位置高于井道学习的双层上减速开关位置200mm,双层上减速开关未动作 只安装了一级减速开关,但设置成有2级减速开关(参见F182)
下减速开关2错位自学习后或上电时检察:双层下减速开关动作位置低于此开关所在楼层高度的3/5 运行过程中检查:双层下减速开关动作位置高于井道学习的双层下减速开关位置150mm 运行过程中检查:双层下减速开关动作位置低于井道学习的双层下减速开关位置250mm 停车时检查:双层下减速开关动作位置高于井道学习的双层下减速开关位置150mm 停车时检查:位置低于井道学习的双层下减速开关位置200mm,双层下减速开关未动作 只安装了一级减速开关,但设置成有2级减速开关(参见F182)
上减速开关3错位自学习后或上电时检察:三层上减速开关动作位置高于此开关所在楼层高度的3/5 运行过程中检查:三层上减速开关动作位置低于井道学习的三层上减速开关位置250mm 运行过程中检查:三层上减速开关动作位置高于井道学习的三层上减速开关
位置300mm 停车时检查:三层上减速开关动作位置低于井道学习的三层上减速开关位置250mm 停车时检查:位置高于井道学习的三层上减速开关位置250mm,双层上减速开关未动作 只安装了一级或二级减速开关,但设置成有3级减速开关(参见F182)
下减速开关3错位自学习后或上电时检察:三层下减速开关动作位置低于此开关所在楼层高度的3/5 运行过程中检查:三层下减速开关动作位置高于井道学习的三层下减速开关位置250mm 运行过程中检查:三层下减速开关动作位置低于井道学习的三层下减速开关位置300mm 停车时检查:三层下减速开关动作位置高于井道学习的三层下减速开关位置250mm 停车时检查:位置低于井道学习的三层下减速开关位置250mm,三层下减速开关未动作 只安装了一级或二级减速开关,但设置成有3级减速开关(参见F182)上减速开关4错位自学习后或上电时检察:四层上减速开关动作位置高于此开关所在楼层高度的3/5 运行过程中检查:双层上减速开关动作位置低于井道学习的双层上减速开关位置150mm 运行过程中检查:双层上减速开关动作位置高于井道学习的双层上减速开关位置250mm 停车时检查:双层上减速开关动作位置低于井道学习的双层上减速开关位置150mm 停车时检查:位置高于井道学习的双层上减速开关位置200mm,双层上减速开关未动作 只安装了一级、二级或三级减速开关,但设置成有4级减速开关(参见F182)
下减速开关4错位自学习后或上电时检察:双层下减速开关动作位置低于此开关所在楼层高度的3/5 运行过程中检查:双层下减速开关动作位置高于井道学习的双层下减速开关位置150mm 运行过程中检查:双层下减速开关动作位置低于井道学习的双层下减速开关位置250mm 停车时检查:双层下减速开关动作位置高于井道学习的双层下减速开关位置150mm 停车时检查:位置低于井道学习的双层下减速开关位置200mm,双层下减速开关未动作 只安装了一级、二级或三级减速开关,但设置成有4级减速开关(参见F182)
开关门限位故障自动状态下开门到位和关门到位同时动作超时1.5s
打滑保护故障运行中(检修除外)超过F62(防打滑时间)设定的时间,平层开关无动作 21
电机过热电机过热输入点有输入信号
电机反转故障持续0.5秒出现倒溜现象(上行时速度反馈<-150mm,下行时速度反馈>150mm)(主板反馈口A、B相反相)
电梯超速故障速度反馈值大于允许速度持续0.1秒,报故障23。当给定速度小于1m/s时,允许速度=给定速度+0.25m/s 当给定速度大于1m/s时,允许速度=给定速度*1.25 最大允许速度<额定速度*108% 终端层以0.8m/s2减速度运行时,速度反馈持续超过减速度0.1秒,报故障23
电梯过低速故障速度反馈值小于允许值持续0.5秒,报故障24。当给定速度小于1m/s时,允许速度=给定速度-0.25m/s 当给定速度大于1m/s时,允许速度=给定速度*0.5
上平层感应器故障高速运行停车后,上平层感应器未动作。
上平层感应器动作大于最大有效保护距离或大于最大无效保护距离时,报故障27 当平层插板长度小于300mm时:最大有效动作保护距离=300mm的4倍 当平层插板长度大于300mm时:最大有效动作保护距离=平层插板长度的4倍 当最高楼层小于3时:最大无效动作保护距离=最大楼层高度的1.5倍 当最高楼层大于3时:最大无效动作保护距离=最大楼层高度的2.5倍
下平层感应器故障下平层感应器不动作
下平层感应器动作大于最大有效保护距离或大于最大无效保护距离时,报故障28 当平层插板长度小于300mm时:最大有效动作保护距离=300mm的4倍 当平层插板长度大于300mm时:最大有效动作保护距离=平层插板长度的4倍 当最高楼层小于3时:最大无效动作保护距离=最大楼层高度的1.5倍 当最高楼层大于3时:最大无效动作保护距离=最大楼层高度的2.5倍
电梯平层后编码器位置值和楼层楼层数据偏差大于F146设置值30号故障后,电梯会自动寻零
位,如果发生频繁,请检查以下两点:
1.编码器受干扰
2.钢丝绳打滑
运行中安全回路断电梯运行中发生安全回路断开
抱闸接触器触点粘连检测故障主板KMB(抱闸接触器)无输出,但输入检测点有输入信号(包含后置的两个检测点)主板KMB(抱闸接触器)有输出, 但输入检测点没有输入信号(包含后置的两个检测点)
输出接触器触点粘连检测故障主板KMY继电器无输出,但输入检测点有输入信号(KMY接触器粘连)
主板KMY继电器有输出, 但输入检测点无输入信号(KMY接触器不吸合)
门锁触点粘连检测故障开门限位信号动作并有检测门锁信号
抱闸开关故障KMB有输出,但抱闸开关没有打开
安全回路继电器触点故障安全继电器损坏不能正常吸合安全继电器卡死
安全回路输入信号与检测触点不一致
主板安全回路高压输入口损坏
安全回路高压检测点与安全继电器检测信号不一致(F156=0时)
非检修状态下停车时,上限位开关和下减速开关同时动作,或下限位开关和上减速开关同时动作。
非检修状态下停车时,上限位开关和下减速开关同时动作 非检修状态下停车时, 下限位开关和上减速开关同时动作 本故障不自保,故障状态恢复即可复位。
提前开门继电器检测故障提前开门继电器输出跟提前开门检测输入不一致超过0.5s,Y14有输出但X17没有输入;Y14没有输出但X17有输入
通讯故障主板芯片主芯片间通讯异常
厅轿门锁高压不一致故障厅轿门锁高压检测点不一致超过1.5s,,X33通但X34不通;或者X34
断但X33通
自学习习近平层插板长度和平层开关距离的组合不符合要求故障1)平层插板太长或太短.算法:(平层
插板长度 +平层开关间距)/2小于100mm或者大于900mm.2)
平层区太长或太短.算法:(平层插板长度 –平层开关间距)/2小于10mm或者大于100mm
自学习的插板数与电梯总层数不一致辞故障电梯总层数 = 预设总总数(F11)+ 偏置实层数
第二篇: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
二下表内除法
(一)教材分析及教案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
(一)课本P7~27页。
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单元课时安排: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平均分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7~12页,例
1、例
2、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
(5)、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1)、论分配方案。(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3)、学生汇报分法。(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盒。(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二第1题。
(1)、肯定第2、3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2、练习二第4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设计意图】:设计帮助小动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10页,例3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4份。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分一份,8个分成这样的4组,就要分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2页的第5题。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13页,例4,练习三第1、2、3题。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准备:情景图等。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16、17页练习四第7、8、9、10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16页练习三第7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8题。(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9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的第11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0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一)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18页例1,练习四第1~3题。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19页例2,练习四第4~6题。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把计算教学置入生活情境中去,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2
(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每个笼屉放4个包子,6个笼屉一共放多少个包子? *一共包了24个包子,每个笼屉放4个包子,需要多少个笼屉? *一共包了24个包子,需要6个笼屉,每个笼屉放多少个包子?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起学生进一步表现的欲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19页做一做1、2。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4、5、6题。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21、22页,练习四7--12。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教学难点:
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
1、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交流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收获。教师巡视。
3、汇报。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思考解决方法。(2)、怎样列式呢?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这3个算式分别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法、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2)、同桌合作学习,请一个当老师,一个列式,然后交换。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2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仔细观察图,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4、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出示4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教师谈话激趣。(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3)、小组竞赛,然后在书上连线。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提高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2)、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1题。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更为熟练地进行计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23页例3,练习五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2)、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习。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4页“做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1~3。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24-25页,练习五4~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3、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想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思考、回答并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完成第8题。
(1)、让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汇报。(2)、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夺红旗比赛并评比优秀。
4、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学生看图思考并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1)、妈妈分苹果,分给家里每人1个后还剩1个,如果每人分2个,还少2个,家里有几个人?妈妈拿来几个苹果?
(2)、盒子里有一些饼干,它们的块数比20多比30少,如果把它们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的块数同样多。你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饼干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拓展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在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练习课
(二)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25页,练习七8、9、10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9题。(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2)、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8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练习。(2)、同桌相互交流,说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完题后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成功。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略)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26、27页。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三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2)、复习除法计算。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动手分一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除法的意义。比较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7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用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篇: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范文)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
(一)课本P7~27页。
二、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单元课时安排:
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第1课时
《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7~9页,例
1、例
2、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
(5)、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学习习近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1)、论分配方案。(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盒。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理解平均分
1、练习二第1题。(1)、肯定第2、3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2、练习二第4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设计意图】:设计帮助小动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2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10页,例3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4份。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分一份,8个分成这样的4组,就要分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第12页的第5题。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第3课时《平均分》练习课
教学内容:“平均分”综合练习课。教材第12页练习二的第7~9小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较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再现。
请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平均分,先给同位说说,再说给大家听听。要求说说把几个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完成第12页练习二的第7小题。
(1)有15个木块,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摆()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请学生用学具表示木块,先想一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平均分的哪一种分法,再动手分一分,汇报时说说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作出评价,最后填空。
(1)有15个木块,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摆(5)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完成第12页练习二的第8小题。
上面一共有()张风筝画片。如果每6张画片做一个风筝,可以做()个。
(1)先请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让学生明确题中告诉我们:有6组风筝画片,每组有4张。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要求“一共有()张风筝画片?”第二个问题其实是把 24张风筝画片每6张分成一份,做成一个风筝,问一共可以做多少个风筝?
(2)请学生自己圈一圈,填一填,集体订正、评价
3、完成第12页练习二的第9小题。
把18个平均分,和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分法。
此题是一道开放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再动手分一分,最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板书出孩子们的不同分法,并引导学生对比各种分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通过今天对平均分的进一步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平均分就是要把每一份都分得同样多,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仔细分析,判断是按指定的份数来平均分还是按每几个一份来平均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4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习三第1、2、3题。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准备:情景图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5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16、17页练习四第7、8、9、10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再现。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引导学生完成第16页练习三第7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8题。(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9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的第11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0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7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一)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1,练习四第1~3题。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8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2,练习四第4~6题。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把计算教学置入生活情境中去,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每个笼屉放4个包子,6个笼屉一共放多少个包子?
*一共包了24个包子,每个笼屉放4个包子,需要多少个笼屉? *一共包了24个包子,需要6个笼屉,每个笼屉放多少个包子?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起学生进一步表现的欲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引导学生完成19页做一做1、2。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4、5、6题。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9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1、22页,练习四7--12。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教学难点:
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再现。
1、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交流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收获。教师巡视。
3、汇报。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思考解决方法。(2)、怎样列式呢?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这3个算式分别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法、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2)、同桌合作学习,请一个当老师,一个列式,然后交换。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2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仔细观察图,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4、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出示4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教师谈话激趣。(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3)、小组竞赛,然后在书上连线。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提高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2)、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1题。
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更为熟练地进行计算。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10课时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3,练习五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出示例3主题图。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2)、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习。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引导学生完成P24页“做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1~3。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11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
课本P24-25页,练习五4~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再现。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3、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想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思考、回答并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完成第8题。
(1)、让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汇报。(2)、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夺红旗比赛并评比优秀。
4、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学生看图思考并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补充拓展性练习。
(1)、妈妈分苹果,分给家里每人1个后还剩1个,如果每人分2个,还少2个,家里有几个人?妈妈拿来几个苹果?
(2)、盒子里有一些饼干,它们的块数比20多比30少,如果把它们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的块数同样多。你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饼干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拓展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在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12课时
练习课
(二)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再现。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2)、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8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练习。(2)、同桌相互交流,说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完题后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成功。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补充拓展性练习。(略)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13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26、27页。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三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2)、复习除法计算。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动手分一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除法的意义。比较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引导学生完成P27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用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