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雾霾公益活动
雾霾·公益活动策划案
一、活动主题:
穹顶之下·雾霾是会呼吸的痛
二、活动背景:
2014年十月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此次雾霾来袭,波及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全国平均雾霾天数创52年来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均创下历史纪录。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到2030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将出现衰退”。
时间转到当下2015年3月,从央视辞职的柴静沉寂一年多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同呼吸,共命运,我们要为空气做点事。
何时才能重见蓝天白云?何时才能驱消雾霾? 那么,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里? 让我们用行动,召唤坚强和正视的能量; 让我们用行动,感召每一个人关注雾霾; 让我们用行动,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最终,我们需要梦幻的雾,而不是阴阴的霾!
三、活动目的:
为广泛传播环保精神、关注空气质量、弘扬环保的理念、推进国家环境保护部倡议、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发起“拒绝雾霾公益系列
活动”的倡议。
四、活动时间:
2015年3月7日之后的任一周末
五、活动地点 巴黎春天门口
六、活动对象
公益活动志愿者及商圈附近庞大的流动人群
七、主办单位
四方文化(长春)传播有限公司
八、活动内容
1、前期准备
(1)到活动地点进行人员调查,观察人员流动聚集量,以便活动能够在人员流动高峰期产生更大效应
(2)搜集长春气象指数爆表的雾霾资料(长春气象局),进行数据分析,给大众更为直观的雾霾现状分析
(3)在广播电台、电视媒体、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提前进行活动宣传与意见征集,充分征集群众意见,引发共鸣
(4)制作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拒绝雾霾、全民出动”的宣传片,由长春知名主持人、演员等掀起对防治雾霾行动的强烈呼吁。并且可通过沙画来表现从雾霾的出现、对人们生活的改变、到其危害性影响,以及最终的防治方式。宣传片会在活动前期在巴黎春天LED屏幕处循环播放,为公益活动造势。
2、独特亮点(1)真意之诺
在搭建好的承诺墙处(附有活动的主题与宣传语),每位路过的行人都可以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并且可以写上一句话,表达对保护环境,防治雾霾的决心,献上自己真心实意的承诺。
(2)我爱“尾气”
将一款普通车型(罩上车衣)和配置良好的车型(赞助商)分别在尾气排放处罩上一个透明的玻璃装置,里面放入可测试PM2.5的仪器,以及一些绿色植物、儿童玩具等,排放尾气之后,观察玻璃装置内的变化,以及PM2.5测试仪数值的改变,让大众更直观的发现达标的尾气排放系统和未达到汽车标配水准的尾气排放系统的区别与不同。充分展现该品牌车型的优势特性,扩充客户群的同时更是为保护环境贡献自身力量。
(3)添枝加叶
铺上了一款长3.6米宽3米的帆布,印上了一棵有枝无叶的大树,我们在树的两边摆放上绿色的快干环保颜料海棉垫子,让来回两边的过路人踩上绿色颜料,走在巨幅树的写真布上,布上的树枝就会印上绿色脚印。当越来越多人踩上去,就像枯树上长出了许多绿叶,让人们感受到创意绿道的乐趣。
(4)涂鸦艺术
在巴黎春天门口支起一面空白的涂鸦布,找一群热爱涂鸦艺术的人自由作画,吸引群众眼球。并由工作人员负责讲解此次活动的目的
性与治理雾霾的重要性,同时给路人发放免费防霾口罩【可印制赞助商的企业标志】
(5)真情演绎
在巴黎春天门口搭建展板和舞台,邀请表演团队进行节目表演、赞助商领导讲话、志愿者宣传如何防治雾霾,充分吸引人眼球,让流动人员参与到活动中来。
(6)雾霾映像
参与者拿起你的手机、相机等摄像器械拍摄“拒绝雾霾/全民行动/从我做起”形象照,用左手、右手或其它遮挡物遮挡口和鼻。将拍摄好的“拒绝雾霾/全民行动/从我做起”的形象照分享到朋友圈并截图发送至四方文化官方微信公众号(微信号:2907300268@qq.com)即可参与活动。
注:【奖品由参与此次活动的赞助商免费提供】
九、活动流程
1、公益宣传片的播放
2、介绍活动目的
3、宣布参与活动的方式(上述形式可融合)
4、开展活动(活动开展的同时可发放防雾霾口罩)
5、赞助商领导讲话
6、志愿者讲解防治雾霾的方式
7、赠送礼品
十、活动推广
1、广播、电视媒体宣传
2、赞助商的官方微信平台
3、四方文化官方微信平台
十一、活动预期
1、公益活动吸引大众关注度,推广赞助商品牌,拓宽知名度
2、迎合当下治理雾霾的风潮,得到大众认同
3、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呼吁更多人承担起治理雾霾、保护黄精的责任
4、使赞助商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口碑
第二篇:雾霾调查报告
雾霾调查报告
雾霾调查报告1
这几天,雾霾一词在我们绍兴很常见。以前我们只知道雾,现在我们知道了,还有一种像雾一样的天气叫雾霾。那么雾和雾霾有什么区别呢?
通过调查,我知道了,雾,是有地面上的水蒸发后,因为空气流动活动偏少,地面风速小,有利于水汽在大气低层积聚,所以就产生了雾。因此,雾的成分主要是水,它对人体基本无害。
而霾,主要是空气中的灰尘、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因为无法扩散而长期积累,造成视觉程障碍。霾是一种很危险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因为汽车尾气排放、工业气体污染造成的。很容易造成人体上呼吸道感染而咳嗽。
雾和霾最大的区别是水份含量的多少。水含量多的叫雾;水含量少的,以污染颗粒为主的叫霾。最直观的现象是:雾基本上是白色的,而霾是黄色的。
现在绍兴长期处于雾霾天气,这对于大家的身体是很有害的。所以,大家在雾霾天气严重的时候,尽量少出门,出门戴上口罩。
雾霾调查报告2
一、调查说明
1、调查目的
客观了解“雾霾危害”认知现状,分析不同年龄人群雾霾知识储备状况,了解网友对“雾霾危害”的看法,提出防治的有效推荐。
2、主要调查资料
本次调查主要资料包括雾霾有害成分及污染源、雾霾如何进入身体、雾霾对不同人群的危害、日常防霾措施等四部分。
3、调查组织过程
时间周期:20xx年4月24日至20xx年4月24日
4、调查方法
采用网民自填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
5、调查对象
网友
6、有效样本量
2726个
二、调查样本结构
1、六成多网友年龄在20―30岁,是参与在线调查最活跃人群
调查数据显示,34.81%参与调查的网友驾临“十面霾伏”的地球时间为26―30年,占比最大;驾临地球20―25年的人数排行第二,占到27.85%;这两部分人群超过了参与调查总人数的一半,高达62.66%,排列第三的是驾临地球31年以上的人群,占25.95%。此外,11.39%的网友驾临地球不到。
2、近七成半的参与网友是女性,她们更关注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
调查数据显示,参与在线自填网络问卷的网友74.68%是女性。一方面,在互联网中女性较男性更爱分享和互动、更有耐心;另一方面,女性更关心自身及家人健康,尤其是在空气污染严峻形势的当下。
3、宅女和辣妈更关心环境污染危害,占友的三成多
在74.68%的女网友中,不同类型的妹纸对雾霾等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关心程度又是不同的。宅女、辣妈、萝莉和御姐依次分列前四位,分别占到19.49%、13.56%、11.86%和10.17%,占到友的55.08%。而后四位依次是大妈、白富美、腐女和干物女,分别为0.85%、1.69%、3.39%和4.24%。丝女、女汉子和家庭主妇均为7.63%,女神有5.95%,森女有5.93%。
4、经济适用男最关心环境污染危害,占男性网友近五成
在25.32%的男性网友中,有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44.44%的为经济适用男,“顾家”是他们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的性格基因。跟友基本一致,宅男、大叔和小鲜肉都挤进了前四,占比一次为15.56%、11.11%和10%。而男神占5.56%,高富帅占7.63%,丝男占8.89%。总体状况与友人群分布吻合。
三、对雾霾成分及污染源的认知状况
九成五网友了解PM2.5是雾霾的有害成分,但对其他污染物的认知不足
雾霾物质构成,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PM2.5(即有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的可吸入颗粒物)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为气态污染物,它们与雾气结合,构成了灰蒙蒙的天气。
但是调查数据显示,网友对雾霾的组成或者说有害成分的认知还不够全面。94.94%的网友都明白PM2.5等是雾霾的污染物,但是明白二氧化硫是雾霾污染物的不足六成,而了解氮氧化物也是雾霾污染物的也刚六成多一点点。
在女网友中,仅有55.08%的了解氮氧化物是雾霾的成分,有60.17%的了解二氧化硫是雾霾的有害成分;奇怪的是,女网友中仅有78.81%的明白PM2.5是雾霾的有害成分。
而在男网友中,仅有55.56的了解氮氧化物是雾霾的成分,稍比友高0.48个百分点;有60%的了解二氧化硫是雾霾的成分,比友地0.17个百分点;有92.22%的明白PM2.5是雾霾的有害成分,较女网友高出13.41个百分点。
总体看来,网友们对雾霾所含污染物成分有较好的认知,但还十分不完善。雾霾是20xx年底才被广泛知晓的事物,大家在校园理解的地理知识没有涉及、大众科普不到位和阅读习惯欠缺等,是网友们对雾霾认知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雾霾调查报告3
一、调查背景
新学期开始,可是石家庄还是依旧的雾霾不断,给市民的生活和出行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空气污染呢又怎样去治理这种污染呢群众又有什么反应呢为此,我们学院在团委书记的带领下对石家庄市区以及周边的农村进行了关于雾霾的问卷调查。
二、调查流程概括
在20xx年3月2日上午,我们一行13名调查员骑车来到石家庄北部柳辛庄村。调查人员两人一组随机对不一样年龄阶段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以谈话的方式了解情景),并笔记记录。
当天午时,我们又分成两组,分别乘公交车来到省博物馆和社区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并加以记录。
三、调查结果
我们对记录结果进行了整理,能够看出,大多数石家庄人还是比较了解和关心石家庄的雾霾天气的,可是他们也就仅仅是停留在明白的层面,并未采取什么防护措施,原因是大部分人认为危害不大和带口罩不方便。这充分说明他们并不真正了解雾霾给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提议:应当对他们进行一些雾霾危害的宣传。)另外,对于雾霾的成因大家也有各自的看法,可是人们还是比较同意鞭炮、尾气并不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制药厂、发电厂等工厂造成的。在出行这方面呢,更多人还是愿意选择戴口罩步行或坐公交车,一来是比较环保,二来也是比较省钱的。同时,在出现雾霾天气时,大多数人在没有异常重大的事情时还是选择了在家休息,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正确的选择。
调查还显示,农村焚烧秸秆的现象几乎没有了,都采用了秸秆还田的方法,省事还环保。并且我们还了解到农村冬季有的农家是才用电暖气的方式供暖,这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在由博物馆采访的情景分析,大多数市民都认为汽车的排放、烟花爆竹等都不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主要还是工厂污染严重。与此同时大家还给了一些提议,认为政府应当加大干预力度,例如限号,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等等。可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些并不是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企业单独就能够完成的,这需要我们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提高环保意识,从点点滴滴做起!!!
四、雾霾天气的成因
1.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是主要因素。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2.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
3.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也是雾霾的一个因素。
4.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
5.冬季取暖排放的污染物。
6.焚烧秸秆。
7.燃放烟花爆竹等污染颗粒物排放增加。
五、雾霾天气危害
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霾的组成成分十分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尤其是亚微米粒子会分别沉积于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急性鼻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雾霾天气可使病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雾霾天气空气中污染物多,气压低,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比如雾大的时候,水汽含量十分的高,如果人们在户外活动和运动的话,人体的汗就不容易排出,造成人们胸闷、血压升高。
3.雾霾天气还可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传染病增多。
4.由于雾天日照减少,儿童紫外线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严重的`会引起婴儿佝偻病、儿童生长缓慢。
5.影响心理健康。阴沉的雾霾天气由于光线较弱及导致的低气压,容易让人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及悲观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甚至容易失控。
6.影响交通安全。出现雾霾天气时,视野能见度低,空气质量差,容易引起交通阻塞,发生交通事故。
六、防护措施及提议
1.尽量少出门:由于雾霾天气中存在着大小颗粒物,严重危害身体健康,颗粒物进入身体后会粘附在呼吸道,造成支气管炎,咽炎。尤其是抵抗力相比较较弱的老年人和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更应当减少出行,或户外运动时应戴口罩防护身体。
2.晨练应限制:有很多人比较习惯晨练,其实这对于人体来讲,时间并不是很正确,由于早晨处于空气交换环境,空气质量很差,尤其是雾霾天气,呼吸道容易受到刺激,在锻炼时容易诱发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
3.做好个人卫生,出门后进入室内要洗脸,漱口,换掉外出时穿的衣服,去掉污染的残留
4.饮食方面有讲究:
A多喝水,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
B饮食上我们应当尽量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对于冬季爱吃火锅的人群应尽量较少。
C多吃包含维生素和钙类丰富的食物,如鱼类,黑鱼汤是不错的选择。
D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银耳,梨,柿子,百合,萝卜,荸荠等润肺食品。
七、总结
石家庄的雾霾天气还会继续,我们仍然要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生活,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应当坐视不理,我们应当承担起大学生的职责,呼吁人们关注环境,保护环境,并从自身做起,点滴小事,体现环保。期望石家庄的天气能恢复蓝天白云!
雾霾调查报告4
一、什么是雾霾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
二、雾霾产生的原因
第一:汽车尾气。
第二:冬季燃煤产生的废气。
第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
第四: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三、雾霾的危害
雾气看似温和,里面却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达20多种,包括了酸、碱、盐、胺、酚等,以及尘埃、花粉、螨虫、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其含量是普通大气水滴的几十倍。与雾相比,霾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危害更大。由于霾中细小粉粒状的飘浮颗粒物直径一般在0.01微米以下,可直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支气管,甚至肺部。所以,霾影响最大的就是人的呼吸系统,造成的疾病主要集中在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疾病、鼻腔炎症等病种上。同时,灰霾天气时,气压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骤增、空气流动性差,有害细菌和病毒向周围扩散的速度变慢,导致空气中病毒浓度增高,疾病传播的风险很高。
雾霾天气现象会给气候、环境、健康、经济等方面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例如引起城市大气酸雨、光化学烟雾现象,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阻碍空中、水面和陆面交通;提高死亡率、使慢性病加剧、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改变肺功能及结构、影响生殖能力、改变人体的免疫结构等。
20xx年11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xx)》指出,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雾日数呈明显减少,霾日数明显增加,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
四、在雾霾天气中,如何保护自己
1.雾霾天气少开窗。
2.外出戴口罩
3.饮食清淡多喝水
4.多吃蔬菜水果
5.在雾霾天气尽量减少出门
6.尽量远离马路。上下班高峰期和晚上大型汽车进入市区这些时间段,污染物浓度最高。
7.通过宣传等活动,普及对雾霾天气的认识。
雾霾调查报告5
摘要: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本文对此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发现大气污染治理存在许多不科学的问题。研究表明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方法需要完善,设计要可行、科学,规划要合理,才能达到和谐环境。
关键词:
雾霾治理、依法治理、改善水环境、大气监测网络、重金属污染治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年初,笼罩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对我市上下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我市的环境污染治理已经到了背水一战、非抓不可的时候了,必须像抓发展环境一样抓生态环境,坚决甩掉重污染城市‘黑帽子’。面对历史罕见的天气状况,我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及广大市民齐心协力,综合施策,全力以赴,最大程度减少了雾霾造成的影响。于是我们对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的治理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二、研究目的
1、寻找并探究中东部地区严重的大气污染的原因;
2、对大气污染的防治提出合理建议
三、研究时间:
20xx.02.25 — 20xx.03.25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文献资料法。
五、正文:
经过组内分工,五位组员分三成组,分别对北京、沈阳、南京等地进行调查,于是我们得到了很全面的数据。
1、雾霾天气现状
9日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中,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至黄色预警,环保部门数据显示,从东北到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导致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
在这场遍及全国的雾霾中,北京污染尤甚。11日上午8时北京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无论城区、郊区还是交通环境评价点,其代表的全部区域被意味着最严重污染的“深褐色”覆盖,pm2.5指数达到340到446之间,属六级严重污染。不仅北京的空气质量被称为“史上最脏”,小半个中国都脏兮兮的。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检测站点
检测数据超过300,即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北京甚至口罩兜售一空;多地的PM2.5濒临“爆表”,山东、湖北等省份的高速公路封闭,北京至武汉的动车被雾霾“拦停”。对此,外媒称这是“最严重雾霾”,“雾情令人窒息”;坏消息还上了新闻联播头条,罕见地就雾霾说了8分钟。
2、解读PM2.5
(1)问:PM2.5的危害是什么?哪些污染和排放会产生PM2.5?
答:祸首主要是机动车尾气和工业污染“PM2.5”已经不是一个新词。其实是对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这些颗粒很细小,肉眼看不到。打个比方,人类头发的直径大约是70微米,而这比最大的PM2.5还大了近三十倍。潘小川说,别看PM2.5粒径小,却能吸附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而且它们能在大气中停留更长时间,因而对大气环境质量和人身健康的影响更大。潘小川认为,一般来说,产生雾霾的祸首主要是机动车尾气和工业污染,“汽车尾气中的某些污染物危害很大,其中就以PM2.5和氮氧化物为主”。
(2)问:如果没有污染,PM2.5的浓度有多高?
答:没有人为污染,也有PM2.5“即使没有人为污染,空气中也是有一定浓度的PM2.5”,如果PM2.5浓度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日均标准75微克/立方米的话,对普通人群是不会产生明显危害的,只有特别敏感的人群才会有不适反应。
(3)问:为什么这次雾霾天气的持续时间这么长,范围也比较广?
答:餐饮、建筑装修等环境中,也会增加PM2.5。极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过程和气象条件是本次大面积灰霾污染形成的客观原因。
本次灰霾污染的气象成因是我国华北、山东及河南等地受低压辐合或均压场影响,天气系统较弱,近地面大气非常稳定,风速小,以弱偏南风为主,严重阻碍了空气的水平流通,不过王跃思也提到这只是多地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发生如此严重雾霾污染的外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产生雾霾的主因还是来自于工业、居民化石燃料燃烧和电厂排放。还有一方面可能是老百姓忽略的,就是包括餐饮、建筑装修等环境中,也会增加PM2.5。如果区域人为排放污染源不是如此强烈,天气过程再怎么变化也不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大气污染。
(4)问:降雨、降雪能降低PM2.5么?普通口罩能挡住PM2.5么?
答:降雪有用,普通口罩无用。
如果能有降雪,是很好的净化大气的天然措施,对于降雪量倒没有特别的要求,理论上说,降雪多一点的话,其吸附的大气中的颗粒物就多一点。当然,干预天气很难,何时能降雪也说不准。
在能见度不足百米的雾霾天里,人们出行时都尽可能戴上了口罩。不过,一般的口罩阻挡PM2.5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5)问:治理PM2.5的最有效办法是什么?
答:应该增加经济管制的份额,推进环境容量资源化进程,实现跨行政区划的排污共同负担治理费用。从长期的研究总结看,像山西、河南、山东等地也是传统的易发生严重污染的省份,要将这些省份联动起来。
目前我国在排放和能源方面的政策都是强制性管制政策,虽然确实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是却是一种低效、繁琐、高成本的政策。我国应该增加经济管制的份额,推进环境容量资源化进程,实现跨行政区划的排污共同负担治理费用的政策。
六、主要原因及解决方案
雾霾污染是工业化城镇化环境问题积累的显现。
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我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所积累环境问题的显事迹材料现,高耗能、高排放、重污染、产能过剩、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耗过大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持续强化,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污染排放量的大幅增加,建筑工地遍地开花,污染控制力度不够,主要的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等多种原因造成一些大中城市的雾霾不断发生,不但冬天有,夏天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出现的频次和程度最为严重。
分析来看,在这三个区域,虽然国土面积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的8%左右,却消耗全国42%的煤炭、52%的汽柴油,生产55%的钢铁,生产40%的水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的排放量均占全国的30%,单位平方公里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其他地区的5倍以上。这些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既加剧了PM2.5的排放,更加重了霾的形成。监测表明,这些地区每年出现霾的天数在100天以上,个别城市甚至超过200天。
由此可见,我们已经为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如果我们不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不尽快调整产业结构,不尽快改变我们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要想减少雾霾、改善空气质量将非常困难。
七、合理化建议及结论
针对重污染地区出重拳、用猛药
首先,在这些地区实施大气污染物的特别排放限值。我们已经在2月27日发出公告,从今年开始在重污染区域,对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行业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污染治理史上最严厉的一项措施。在此之前,环保部仅在太湖流域使用过特别排放限值。特别排放限值的实施将从源头上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新增量,为治理大气污染提供有效的倒逼手段,也有利于加快这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其次,在这些地区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我们将按照“十二五”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确定煤炭消费总量的中长期控制目标,严格控制区域的煤炭总量消费。“十二五”期间在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山东城市群开展煤炭总量的控制试点。
八、学生反思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组员积极性不强,方案设计不合理,社会调查遇到重重阻碍等等。但最终我们还是完成了我们的研究,这里少不了老师的指导和我们之间的相互支持。
一开始,我们之间就研究课题的选定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每个组员都坚持认为自己的最好,僵持不下,于是我们通过筛选的方式来选定,每个组员提出自己认为可以研究的两个课题,集中起来,通过讨论对每个问题的价值性、普遍性、深刻程度进行定位。最终选出最好的课题。
在调查中,我们又遇到了许多意料不到的问题,比如问卷的问题太专业,部分被调查者不识字等。导致我们只能在活动中被动地应付这些问题。我们总结了教训,在调查前必须事先预料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并准备好应急措施,在采访前要先列一张采访提纲,有面有点的进行采访。于是第二次调查,我们进行得很顺利。
在设计问卷是我们就考虑了统计是否方便的问题,于是我们的问卷设计得很成功,分类问题、集中统计、综合分析,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另外,组内研究气氛也是很关键的问题,往往是一开始积极性很高,调查几天后,积极性就下去了。甚至有组员拒绝参加组内活动。于是我们通过互相鼓励,明确提升自己能力的目标,使积极性一直延续下去,最终以饱满的精力完成了所有的学习项目。
在提出我们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我们采取的是让每个组员提出自己的方案,汇总之后进行修改。由于组员间能力的差异,完成这项步骤用了很多的时间,于是我们及时改变策略,通过分组,将能力均衡,于是很快就完成了、
在研究性学习中,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我们不仅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与人交流、演讲与表达、分工合作、讨论问题、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发现彼此身上的闪光点并互相学习,营造了积极向上、团结友爱、谦让、富有创造性的讨论和学习气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也培养了吃苦耐劳、虚心学习的精神。
第三篇:治理雾霾
治理雾霾。减少或消除雾霾天气,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大幅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中国巨大的污染物排放量,减排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单一减排手段也绝难奏效,必须在国家层面上立即采用强有力的综合措施,方有成功可能。
一、加快能源结构调整
一是下大力气搞好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近70%,短期难以大幅改变。因此,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为重中之重。
二是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各地制定煤炭消费总量实施方案,把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政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加大考核和监督力度。
三是加快清洁能源发展。大力发展水电、常规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加大管输天然气、LNG等进口。
四是继续控制煤化工发展。煤化工属于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产业,其产生的废水(COD很高)和炉渣极难处理。
二、关键是解决煤炭燃烧污染问题
一是强制要求所有燃煤电厂、燃煤锅炉、煤化工装置安装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在现有大部分独立火电厂已安装脱硫设施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要求所有独立火电厂、自建火电厂、燃煤锅炉以及煤化工装置尽快安装脱硫设施。同时,还将要求所有大型燃煤电厂、燃煤锅炉及煤化工装置安装脱硝和除尘设施。
二是加快出台火力发电、炼焦、建材、燃煤锅炉等燃煤设施污染物排放新标准,增设污染物排放指标,进一步严格污染物排放限值。同时,通过在线监测大力加强污染物达标排放检查。
三是加强脱硫脱硝和除尘等环保设施运行检查,确保相关环保设施正常运行,起到应有作用。
三、加强钢铁、炼油等排放管理
加强钢铁、炼油等行业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监督检查。强制要求钢铁行业烧结机、炼油行业燃煤/燃焦锅炉及催化裂化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源加快建设脱硫脱硝和除尘等环保设施。
四、加大机动车污染治理
一是尽快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和提前实施下一阶段国家油品质量标准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步伐,落实《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2013年底前全面供应国IV车用汽油;2014年底前全面供应国IV车用柴油。
二是严格加强成品油质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要求车用油品的行为。
三是加快新车排放标准实施进程。实施国家第IV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适时颁布实施国家第V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鼓励有条件地区提前实施下一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大幅降低新入市汽车尾气排放。未达到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的车辆不得生产、销售。2015年前全面淘汰黄标车。
四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降低城市道路拥挤,降低尾气排放。
五、加强环境污染监管工作
一是各级政府环保部门必须作为,切实担负起严格的环保监管职能,特别是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密切监管。
二是修订环保法规相关处罚条款,大幅提高惩罚力度,彻底改变过去环保处罚无关痛痒的局面。对于敢于违反相关环保法规的行为,果断加大惩罚力度,大幅提高其违法成本,使其不敢再犯,直至取消经营资质或追究刑事责任。
三是狠抓环保大案、要案、典型案例。深深刺激和触动违规超标排放废水、废气和废渣企业的神经,促使其加快环保治理设施的建设,努力实现达标排放。
四是严格控制建筑施工场所扬尘。如,施工现场必须全封闭设置围挡墙,严禁敞开式作业;施工现场道路、作业区、生活区必须进行地面硬化;市区施工工地全部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杜绝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等。
五是控制道路扬尘污染。推行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增加城市道路冲洗保洁频次,切实降低道路积尘负荷;减少道路开挖面积,缩短裸露时间;加强道路两侧绿化,减少裸露地面;所有城市渣土运输车辆实施密闭运输等。
六是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的重点企业,必须在2014年前向环保部门申领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将明确允许排放污染物的名称、种类、数量、排放方式、治理措施及监测要求,作为总量控制、排污收费、环境执法的重要依据。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不得排放污染物。
七是加快推动排污权交易。针对电力、钢铁、石化、建材、有色等重点行业,建立区域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用市场手段降低污染物排放。
治理雾霾。
【三网看两会】环境问题备受关注,环境治理任重道远。适逢“两会”,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及中国大气网特别推出“三网看两会”专题,以系列文章为广大读者奉献最新行业信息、相关观点及政策解读。
今年两会期间,“雾霾”是代表委员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提案甚至超过反腐,成为2014年全国两会的“第一议题”。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唯一的一位环境企业家,湖南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正军的两会提案也将“矛头”直指雾霾,从政策、市场、监管多个方面提出来自己对雾霾治理的建议。
刘正军在提案中指出,解决雾霾的根本办法是减少污染源,削减大气污染物。在雾霾面前,很难靠单个城市单打独斗来彻底治理,区域间的传输和影响需要区域合作,也就是常说的联防联控。
针对我国雾霾现状,刘正军提出如下建议:
一、成立国家层面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组长,以解决当前最急迫的环境问题。
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环保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推行排污权交易、弱化审批、减少政府直接环境公共服务、增加环境服务采购等。
三、创新治理模式,持续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环境治理的市场化机制,发展环保服务业,积极推广合同环境服务模式,大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环境治理领域。
四、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进行污染源总量控制。建议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成环保法的修订,制定治霾的法规体系。
五、进一步明确雾霾治理的责任主体。建议建立治霾的问责机制。落实最严格的企业主体责任、属地政府监管责任、部门执法责任,进一步强化环境监管工作。
六、发挥经济手段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作用。综合运用环境税收、污染者付费等经济手段,实现标本兼治之效。完善经济政策、价格、税收体系,充分运用经济杠杆作用实现调控。
七、着力创新驱动,强化区域联控机制。利用技术创新引领区域性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组织开展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切实推进污染治理而非污染转移。
八、建立全国性的污染物排放交易平台。建议进一步规范排污权交易市场,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如利用税收、信贷等对排污权交易市场进行相关宏观调控,加强财政、金融等扶持,提高相关技术水平,使其更科学规范。
九、倡导低碳生活,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十、制定雾霾治理进度时间表,让全国人民看到希望。
以下附《关于持续推进雾霾治理的建议》提案全文
2013年1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持续性的雾霾天气。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2013年11月4日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指出: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雾日数呈明显减少,霾日数明显增加,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
2014年2月20日起,北京地区的空气质量一直处于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状态,政府部门于21日发出雾霾橙色预警。据环保部通报,此次灰霾天气持续7天,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影响面积约143万平方公里,重霾面积约81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辽宁等地。形成雾霾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汽车尾气排放、城市建设污染、煤炭燃烧排放等。PM 2.5是形成雾霾最重要的直接内因,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烟尘又是形成PM2.5最重要的污染物。根据环保部发布的《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2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118万吨,氮氧化物排放2338万吨,烟尘排放1234.3万吨。而美国环保署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为562万吨,氮氧化物排放1116万吨,烟尘排放约为443万吨。欧洲环境署统计显示,2011年欧盟28国二氧化硫排放458万吨,氮氧化物排放884万吨,烟尘排放487万吨。可见,我国的各项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是美国和欧盟28国的2—3倍,其中二氧化硫排放接近欧盟28个国家总和的五倍。这样的排放背景下,雾霾很难避免。世界上一半的煤炭在中国消耗,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烟尘的排放,绝大部分来自于煤炭燃烧。因此,我国大面积雾霾的最主要原因是巨大的煤炭消耗并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
减少污染源,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办法。霾污染最典型的特征是污染源的多样性,同时由于介质的流动性使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跨区域的状况。这些特征增加了霾污染防治难度。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治理的难点不仅在于各地空气污染情况不容乐观,而且区域传送和相互叠加影响特点日益显著。有数据显示,北京PM2.5主要污染物来源于区域输送占25%左右。在特定气象条件下,区域输送可能达到40%左右。所以,在雾霾面前,很难靠单个城市单打独斗来彻底治理,区域间的传输和影响需要区域合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联防联控。
但目前区域的联防联控机制通常是建立在政府间或政府部门间的行政协议基础上,各主体之间没有相互的行政隶属关系。因各地的工作重点和模式不同,步调很难统一。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补偿与激励机制未到位,缺乏联防联控的后续保障,无法形成长效机制。该情况下,就会产生个别地区“搭便车”的现象,只污染不治理或多污染少治理,在享受其他地区污染治理外部正效应的同时将自身的污染成本转移给相邻地区,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区域内的大气质量,雾霾呈现反复治理但治理效果仍不佳的局面。
针对上述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一、成立国家层面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组长,以解决当前最急迫的环境问题
目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成立六个专项小组,其中第一个是经济体制与生态文明改革专项小组,但仅靠工作小组明显不够。由于当前雾霾、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形势十分严峻,建议成立国家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组长,以解决当下最急迫、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国家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各个部门形成合力,齐心协力打好“雾霾治理”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
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环保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环境市场经济地位的强化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尽可能地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经济活动,尽量发挥市场自身作用,积极推行排污权交易、弱化审批、减少政府直接环境公共服务、增加环境服务采购等。由政府为雾霾治理做好标准规范和机制设计的基础建设,确定总体控制目标,对相关技术进行核准,逐步建立环保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和惩罚机制。
增强环保企业活力,以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以采购服务为切入点,打破资本驱动特别是政府主导投资带来的相关市场垄断,激活环境市场;让环境治理资金、环保科研资金在市场手段下合理分配。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培育一批产业链完整、具有较强投融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企业进行资源和产业链整合,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创新治理模式,持续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
环境污染已是全国性问题,无论是治理雾霾还是地下水污染,都需要在多个地区、多个行业范围内进行协同治理。环保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要实现环境改善,大规模的投资必不可少。我国过去10年的环保投入大致在3万亿到3.5万亿之间。对照国外的治理经验,要实现“美丽中国”,环保方面的投资至少提高到3%以上。据测算,按照经济增长率和环保程度,未来10年环保投入大概需要10万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入2万亿元,平均每年2000亿元。
目前,资金已成为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是,仅靠国家财政的投入显然不够。在此形势下,建议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创新治理模式,积极探索环境治理的市场化机制,发展环保服务业,积极推广合同环境服务模式,大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环境治理领域,在准入条件、税收、技术、人才等方面予以积极扶持,为环境治理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
四、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进行污染源总量控制
坚持立法先行,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成环保法的修订,制定治霾的法规体系,如在现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增加区域联防联治内容,通过立法修订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等。进一步落实执法责任,统一执法标准,规范执法程序,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合执法,强化环保行政执法的合力和实效。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突出对污染防治重点地区、敏感地区的执法监营;对重大环境违法案件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要联合监察部门实施挂牌督办,限时办结。
不断加强污染的源头控制,全面推行削减存量与控制增量相结合的“双控制度”,在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上实现了由单纯的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并重转变,明确对机动车数量和燃煤总量进行控制。此外,控制排污总量是排污权交易建立的基础,只有实施了总量控制,排污指标交易制度才可能有效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
五、进一步明确雾霾治理的责任主体
纵观近年来国内诸多突出的环境问题,与污染治理的权责不明和职能交叉有很大关系,雾霾治理本身存在治理周期长、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应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治理的责任主体,建立治霾的问责机制。科学划分区域职能,摈弃以恶化环境的巨大代价谋取短期利益,强调落实最严格的企业主体责任、属地政府监管责任、部门执法责任,进一步强化环境监管工作。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考核职责,提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作为重要的内容明确提出来,并且要求加大权重。在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方面,明确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在地方层面,各参与主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追责等,需要环境主管部门与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共同制定包括政治、法律、行政、绩效在内的问责体系。
六、发挥经济手段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遏制环境的恶化,单方面依靠“关停并转”等行政手段根本无法实现,需综合运用环境税收、污染者付费等经济手段,实现标本兼治之效。与行政手段相比,经济手段通过利益导向来改变和驱动污染企业的行为,既提高了污染企业的环境意识和积极性,也能确保政策的相对弹性和灵活性。
大气污染治理,改善空气质量,还应注重改革创新,解决相关机制问题,解决排放主体治污的主动性问题,采取措施,完善经济政策、价格、税收体系,充分运用经济杠杆作用实现调控。出台产业经济政策,推进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市场准入,对煤层气发电等给予税收政策支持;全面推行大气污染防治“以奖代补”机制;制定重点行业能效、排污强度“领跑者”标准等,引导排污企业在越来越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下,出于成本效益考虑主动参与环保工作。
七、着力创新驱动,强化区域联控机制
经测算,“十一五”期间,科技进步对我国污染减排的贡献率为50-60%左右,在推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贡献率为70-80%左右。当前,环保产业越来越成为技术驱动型产业,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相当高。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为了解决当前和未来污染治理中面临的新领域、新问题,推动环保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及环境管理战略转型,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环境技术创新。
利用技术创新引领区域性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组织开展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切实推进污染治理而非污染转移。在当前,对霾污染采取的措施,往往是在区域内部转移污染源而非强化污染源本身的治理。应根据科学的环境规划对污染源分布进行调整的同时,更应当追根溯源,将重点放在污染源根治上。从全局出发,联合建设全国统一布局、覆盖全国以及重点地区加密的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实时监测数据和空气质量指数等信息,切实推动雾霾治理。
八、建立全国性的污染物排放交易平台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目前国内很多省都已成立了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平台,在激励企业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出现“零供给”、技术、交易等困境。因此,加快引入市场机制这一无形的手,重点打造基于总量控制、又以经济利益激励为主的全国性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平台,是我国创新节能减排路径、高效完成有关约束性指标、实现全社会污染治理成本最小化的现实选择。此外,尽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排污权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确立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 保证总量控制指标的全面落实;进一步规范排污权交易市场,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如利用税收、信贷等对排污权交易市场进行相关宏观调控,加强财政、金融等扶持,提高相关技术水平,使其更科学规范。
九、倡导低碳生活,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每个人既是环境的消费者,又是环境恶化的成本支付者。节能减排需要全民参与。改善空气环境的最终出路,就在于公民治理。公民治理,既包括良好环保习惯的养成,也意味着对于环保的积极参与。个人环保意识越强,企业的外部监督就越大,政府治污能力也就越强。环境保护,离不开超出利益盘算的社会合力。借鉴英国的治理经验,政府鼓励环保,人人做好环保,环保理念的普及和发扬是保证伦敦摘掉“雾都”帽子的深层次因素。结合我国目前严重的雾霾现状,需要每个公民增强减排意识,全面实施绿色转型,包括发展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型。鼓励民众合理利用能源,节约使用资源,努力做到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自觉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十、制定雾霾治理进度时间表,让全国人民看到希望
雾霾治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福祉。李克强总理明确指示:要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作为,同呼吸、共奋斗,铁腕治霾,打一场治理雾霾的攻坚战、持久战。雾霾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治理起来也不会一蹴而就。目前,我国针对雾霾治理出台的政策有的针对当下,有的着眼未来,但没有制定出明确的治理时间表。只有确定了治霾时间表,分阶段、分地区、分类别积极推进,实现治理目标,把监督权和选择权还给公众,实现重点区域空气质量逐步好转,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让人民切实看到希望。
第四篇:雾霾治理
雾霾天气及其治理
中国雾霾成因极为复杂,对雾霾(PM2.5)的来源与构成,大部分研究认为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但具体研究数据分歧较大。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数据显示,49% 的PM2.5 来自燃煤,16% 来自于机动车燃油。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化石燃料(包括煤和汽油)燃烧占到PM2.5来源的60% - 70%,其他还包括工业与建筑扬尘、居民生活燃料等。然而就本质而言,雾霾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对于雾霾的具体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雾霾持续频发与中国进入重化工快速发展时期密切相关。近十多年来,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为中国经济不断创造增长奇迹。2003 年以来,中国有6 年实现了10% 以上的增长速度。然而,高经济增长背后的生态成本和代价也十分高昂。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单位产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2011年,中国工业部门耗能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约为70%,排放的二氧化碳为61.9 亿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排放总量为0.59 亿吨。在工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建材、冶金、石油炼化、火力发电、化工等占工业总比重达79%,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工业污染占全国总污染的60% 以上,尤其是五大高耗能产业聚集地的京津冀地区雾霾情况相当严重。2.雾霾持续频发与化石燃料消耗的大量激增密切相关。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最新的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与石油占比分别达到65.9% 和17%,清洁能源占比仅为17%。与之相对,全球能源结构中煤炭与石油占比为31.1% 和22.5%,清洁能源占比达46%。2000 - 20123.雾霾持续频发与快速粗放的城镇化进程及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公开资料显示,2009 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5143.3 万吨,其中氮氧化物583.3 万吨,颗粒物59.0 万吨。2012 年,汽车尾气至少排出二氧化硫11 万吨。根据中国环境科学院的数据,2013年最新研究发现,上海的机动车尾气造成的大气中细颗粒物污染的“贡献”在全国最高,已达50%。此外,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工业与建筑扬尘导致PM2.5 大量产生,对大气环境造成较大污染,特别是在人口聚集、资源聚集、生产聚集的(特)大城市,雾霾更成为无法避免的“负外部性”。
1、雾霾持续频发与环境治理理念和管理体制滞后密切相关。对于日益严峻的雾霾形势,近几年环保部门也采取了诸多治理措施,但空气中PM2.5 浓度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这与环保管理体制滞后有很大关系。中国环保体制凸显“九龙治水”的特点,根据《环境保护法》规定,现行环保管理体制是以行政区域和部门分工为基础,比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而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则主要由环保部主管。此外,由于法律规定各级环境保护执行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监管职责,但由于没有权威的协调机构作为保障,环保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管理。
2、立法理念滞后。《大气污染防治法》在立法目的上持“目的二元论”,即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对范畴中,既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还要“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者并行不悖,并无主次之分。然而在现实的法律运行过程中,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很难协调一致,往往是牺牲环境利益保障经济利益,从而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循环,加大了环境治理的成本,这是大气污染防治法甚至是我国当前整体的环境保护法律不能得到有效落实的根本原因。同时,PM2.5法律规制出现空白。PM2.5作为雾霾天气的主要诱因,亟需法律加以规制。然而,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并没有针对PM2.5的具体规制措施,这与当前的雾霾治理要求严重脱节。此外,包括PM2.5在内的各类环境质量标准并不属于法,只是“行政规范性文件”。只有将环境标准和援引的环境法规一起适用,才能判定环境行为合法抑或违法的根据,单纯的环境标准难以作为事实判定的准则。
3、政府环境责任缺失。大气环境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显著特征。在公共物品的治理上,经济人的自利性决定了环境公共物品的维护离不开政府的公权力干预。然而,如果政府缺乏监管,权利寻租、渎职懈怠、徇私舞弊、贪污腐败等弊端便随之而来,导致“政府失灵”现象。政府部门在战略规划以及专项规划的制定(比如产业结构的调整战略)、项目的审批、具体监管执法等领域,受地方利益、个人政治前途因素及信息不足、认识能力有限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利益,政府执政思路的迷失对雾霾的形成负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责任。尽管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制定有“政府环境责任”的相关规定,但是在具体的问责机制上却缺少“细则性”的规定,最终导致“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沦为一句口号。
4、5、公益诉讼特别是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缺失,使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毒瘤难以根除,大量环境法律法规如同虚设,严重影响了现有的大气环境的治理效果。
公众和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雾霾的频发不仅是“天灾”更多的源于“人祸”,公众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亦是导致环境生态恶化的主要诱因。民众的范围不仅包括对环境污染负有直接责任的中小企业,还包括现实生活中以邻为壑的环境污染者个人。比如,企业为了经济利益逃避环境治理责任,直排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气。公众个体在环境保护面前亦虚伪而缺少行动力,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如豪宅、高排量汽车等,成为大多数人竞相追逐的炫耀目标追求。
6、机动车尾气监管有待完善。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PM2.5超标的主要诱因,现有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机动车污染源的规制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环保部门机动车处罚权缺失。作为法律授权的机动车尾气的主要治理机关,环保部门虽然享有“委托年检”和“监督抽测”的权限,但是实际的处罚权仅掌握在公安交通部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拒绝机动车检测行为处罚法律适用问题的复函》指出对于“拒绝接受机动车排放污染检测的”的对象,“环保部门对此行为不宜进行行政处罚”,只能“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予以处罚”。其次,对于法律赋予环保局的“监督抽测”权,也仅仅只是针对“场检”,即只能在机动车的停放地进行检测而排出了行驶中的检测,权力行使范围过窄不能更好地发挥其监管职能。
7、区域联动治理机制缺失。雾霾的发生具有区域性特点,但是,现有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并没有建立区域联合治理的管理模式。雾霾的防治策略离不开区域联动治理的机制,单靠个别省、市的努力无法根治雾霾现象。
8、大气污染企业处罚力度不高。随着经济的发展,现有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明显偏轻,不能有效震慑违法排污。对于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法律规定对其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直接经济损失50%以下的罚款,但上限不能超过50万元。在处罚力度上,现行的法律明显偏轻。50万元的顶格罚款,会使高利润的污染企业认为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完全不具震慑力,容易纵容企业的排污行为。
9、环境保护经费不足。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充足的经费作保障。从发达国家治理环境的经验来看,只有环保经费投入占GDP总量的2%,才能维持环境质量现状;投入占3%以上,环境质量才能改善。当前我国环保经费的投入总额仅占GDP总量的1.5%左右。经费的短缺不能保证法律的有效落实,这是我国当前环境立法虽多,但是治理状况依然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
10、公众参与机制有待落实。当前,公众参与环节在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实施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不能有效对政府执法进行监督。比如在项目审批阶段,公众参与的覆盖面十分有限,环境影响评价法只规定了战略环评和制作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才有公众参与的环节,而将环境报告表和登记表排除在外,使得大量对大气产生污染的中小项目立项,加大了总量控制的难度;其次,公众参与在实际运作中也经常被政府以涉及国家秘密为由而架空。目前我国在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密级范围,以及密级主体的确定方面还存在诸多漏洞,这往往成为政府逃避监管的挡箭牌或者遮羞布;此外,公众参与在程序保障和意见的采纳上,缺乏具体有效的法律规制措施,导致建设单位“只听取、不采纳”现象的频发,使得大量污染企业立项,预防为主的制度实施效果被大打折扣。
针对雾霾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有以下治理措施:
1、加快推动环保体制改革,成立“大环保部”。雾霾现象只是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缩影,除此之外,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也已非常严重,迫切需要建立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为职能的 “大环保部”,或设立高级别的环保协调机构改变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局面,实现全国环境保护垂直管理,区域管理和综合管理,研究拟订国家大气治理发展战略完善生态建设咨询评估机制,并统一发布大气污染分析评估报告。
2、加快推进环保立法,加强法律和行政监督。我国不论是环境基本法还是单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开篇伊始都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发展作为基本立法目的予以表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必须在二者间寻求恰当的利益平衡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当前,要把《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进一步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加大污染治理的法律保障,以及环保部和其他部门的联合执法。
3、引入“第三方治理”和市场化环保手段。当前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低下与“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导向有关。要按照“排污者付费、治污者赚钱”的原则,推行 “把治污权交给第三方”的管理模式,并可以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管理师制度等节能服务新机制改善能源管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脱硫、脱硝设施运营基本实现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
4、加快调整重化工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转移。重化工业总体分布在东北、华北以及沿海地区,具有明显的集聚性。“过密”的工业布局,使有限的资源难以得到合理分配,加重地区环境污染的隐患。要通过推动产业布局调整,逐步疏散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的重化工业产能,逐步降低大气污染严重区域的煤炭消费量。建立产业分工和转移的利益协调机制,加大重化工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避免产能转移“重化扩散”。并制定退出企业的经济补偿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防控雾霾。
5、重新谋划能源布局,坚持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中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但能源匮乏,而西部地区煤电、水电、风电资源充沛,建议一方面可以通过特高压西电东送,另一方面,凡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集中建设坑口电站,加大煤炭就地转化为电力的力度,实现输煤输电并举。坚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能耗总量分解上,应综合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能目标等因素,把能耗指标差别化分配给各地区;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能源量指标交易置换制度,实现不同企业、不同地区间的配额交易;建立健全能源与碳排放监测平台,真正发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对能源结构转型的倒逼作用。
6、设立雾霾防治的专项基金,整合环保系统科研机构的优势力量,推动相关基础性科学问题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升大气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建立一支大气污染监管队伍,加强重点污染源控制和监管,以科学研究成果支撑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完善,促进空气污染的协同控制从成品油消费税中划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弥补生产销售使用高标油而多出的成本以此刺激高标油品普及在具体补贴方式上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第一、补贴给销售高标油品的企业,鼓励其平价甚至低价销售高标油品。第二、直接补贴使用高标油品的私家车主特别是对于大巴、出租等公共交通行业,可以强制其使用高标油品并对其加大补贴力度。第三、可以考虑补贴给高标油品炼油企业,减少其亏损额度,不过对于终端补贴更有利于通过市场的倒推力量,迫使炼油企业升级设备淘汰落后工艺,生产市场需求更大的高标汽油。
7、建立雾霾防治的税收体系。启动绿色税收转型,逐步实现征税重点由流转税向能源环境税的转移通过开征综合性和专门的能源环境税,完善能源环境税体系,扩大能源环境税收规模,提高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使之成为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减少排污的有效激励机制和重要资金来源.提高能源消费税,抑制能源需求。制定实施差异化的税收政策对高标油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及低排放汽车生产者和销售者可适当减免部分税收,对仍旧生产和销售低标油品的企业则采取一定的惩罚性征税措施。
8、拓展雾霾防治的融资渠道。对能减轻环境污染的环保设施给予贷款,这种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利率,而偿还条件又优于市场条件且借贷周期长、利率固定,头几年不需偿还,必要时还可以给予补助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大气污染问题
9、提高机动车污染防治的力度。机动车污染是造成雾霾的重要来源之一,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成为当务之急。利用经济手段切实提高机动车污染防治的力度是较为有效的措施。实施老旧汽车淘汰更新方案,对上路行驶机动车尾气排放开展路检路查,加强对非道路柴油机械的管理,加大摩托车尾气排放控制和抽查力度处罚,违规车辆,劝返外地违规车辆,严控超标排放机动车上路。
10.建立雾霾区域联防机制。雾霾的治理离不开政府间的合作,应尽快建立地方政府问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可以考虑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设立由环保部和发改委共同牵头的区域雾霾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制定统一工作计划和方案,明确区域内各政府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共同推进雾霾的防治工作。此外,还应借《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之际,在法律中明确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将这一管理机制法定化。
11、完善政府问责机制。依据美国萨克斯教授的“公共信托论”,公众和政府之问在环境公物问题上是一种“信托”关系,共有人委托国家来管理。国家对环境的管理是受共有人的委托来行使管理权,因而不能滥用委托权。公众环境权以及政府环境责任的理论基础就源自这样一种信托关系。当前,我国大量大气污染防治立法的实施效果不能彰显,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环境责任的缺失。因此,在宪法和法律中明确公众环境权益和政府环境问责机制,是保障大气污染防治法在内的环境法律得以有效落实的根本保障。首先,应在在宪法和法律中落实公民环境权,公众环境权益有了法律保障才能更好地监督政府,一防止政府滥用权力导致环境损害现象的发生。其次,在政府大气环境责任的具体追究范围上,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问责:(1)擅自改变大气防治专项规划;(2)违法审批立项,将那些不符合产业政策以及违反大气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项目予以审批通过;(3)政府环境信息未按照法律要求如实公开的;(4)违背环境行政执法程序的;(5)在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法定职责领域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行为的;(6)未完成政府大气污染物节能减排考核指标的,等等。
12、完善司法诉讼机制。完善的诉讼机制是实现公众环境权益和追究政府环境责任的最后保障。因此,除了和大气污染行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个人直接提起环境诉讼之外,还应尽快启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2013年新修订的民诉法增加了该项制度,对污染环境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尽管民诉法的修订,实现了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立法上的破冰之举,但是原告资格规定的模糊不清,使得该项制度根本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适值大气污染法修订之际,应在法律中明确环境行政机关、相关环保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此外,如果在合理期限内,没有主体对损害大气环境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的,应规定检察机关可以直接提起诉讼。只有完善公益诉讼在内的各种诉讼制度,才能有效保障公众环境权益,督促政府环境责任的落实。
13、加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增加环保经费的投入。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刚性约束机制缺乏,应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可以参考《美国清洁空气法》的做法,对违法排污者实行按日计罚;而且对于主观上故意排放或隐瞒排放,以及篡改、捏造排污数据的行为予以刑法追究。要彻底改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处罚现状,只有重典治污,才能震慑违法排污行为。
14、完善现有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在严控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前提下,如果企业增建或扩建项目,肯定会超指标排放污染物。设立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度,超指标限量排污的企业可向排放量少的企业购买排放量。在市场机制激励下,企业会主动采取节能降耗技术降低自己的排放量,在获取企业利益的同时,也保护了大气环境。
15、强化企业和公众的环境责任。企业环境责任和公众环境责任二者在责任的落实程度和要求上应有所不同。除了加强对企业强制性规范遵守的监管之外,还应注意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比如酝酿开征碳税。征税对象范围主要针对那些导致雾霾频发的高能耗排放企业,比如钢铁、石化、电力等企业。当然,由于涉及国计民生,还应设立财政补贴等激励机制,对那些采用清洁生产以及节能减排突出的单位予以财政补贴,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在公众环境责任的落实上,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和教育上,还应通过法律调节和经济激励的方式予以保障。在日常消费领域,对于高能耗的消费行为,可在法律上设置消费税,比如将那些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产品纳入到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提高高排放交通工具的消费税税率等。
17、建立雾霾灾后评估制度。尽早对雾霾事件所造成的损失进行及时评估,可以积累历史数据,增强应对的经验,以便在未来同样事件来临时,将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雾霾灾害评估内容应包括:交通伤亡、不同行业的经济损失以及对群众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当前雾霾评估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各地并没有对雾霾发生期间所采取的停产、限产、限行等措施进行有效评估,到底哪些措施能达到最佳预期治理效果,缺少科学数据统计。因此,应急方案实施后,应加快进行后续评估工作,从而在下次雾霾发生时可以调整治理手段,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
第五篇:雾霾治理
如何治理雾霾天气
目前,我国一些地区雾霾天气仍在持续!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这些污染源排放量大,是造成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城市越大PM 2.5超标越严重与以下因素相关:
一、是由远方沙尘远距离运输到城市;
二、是城乡结合部大兴土木,以北京为例,五六环外尘土飞扬;
三、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污染物排放,包括燃煤锅炉、机动车尾气、炒菜油烟、加油站和家居装修的挥发物等等;
四、是周边城市重化工业污染物排放影响,如周边城市对北京PM 2.5排放的贡献度接近四分之一;钟南山说:“空气雾霾污染比非典还可怕得多!”
中国如何面对一个又一个被严重空气污染的城市!雾霾究竟该如何治理?看到北京的空气雾霾灾害景象!着实被震撼了也着急了!因空气不像食物,可以选择吃或不吃啊!每个人都会成为受害者!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赶快治理雾霾,让大家都可以放心地外出和呼吸新鲜空气!北京今年将围绕“压煤、换车、增绿、监测”四个关键词推出一系列具体举措来治理空气!城市一天之中,PM2.5浓度较大的两个区段是早晨7点到8点和下午18点到20点,该时段均为上下班高峰期,这表明移动排放源已经成为城市污染重要源头,说明人们的活动对PM2.5细颗粒的主导作用!
对于城市空气雾霾的治理我有以下几种想法:
一、在城市中要从根本上解决雾霾天气造成的困扰,首先必须减少天然气采暖和燃煤采暖!目前,许多城市都是由政府补贴鼓励实施天然气采暖,这种政策实际上就是由政府出钱制造更多低空排放的PM2.5。北方城市的天然气采暖是造成冬季雾霾的罪魁祸首,国家应当尽快扭转鼓励天然气采暖的政策,取消对天然气采暖的政府补贴,对天然气采暖设备的销售加征环保税,甚至限制天然气采暖业的发展。
二、燃煤采暖也是造成冬季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尽管燃煤采暖是高空排放,但是冬季采暖锅炉排放的污染物很快就会冷凝沉降,进而构成大面积的雾霾成分。燃煤取暖一般都是在城市就近布点,冬季少风天气的情况下,燃煤锅炉排放的污染物就会在城市上空扩散构成雾霾。由于冬季空气蒸腾自净能力很差,这种雾霾随风南下又会给南方地区造成同样的气候灾害。
三、政府在限制天然气采暖和燃煤采暖的同时,应当大力倡导和推动电采暖产业的发展!电采暖是一种较为清洁的采暖方式,电热膜采暖和其他电采暖技术都已经达到可以替代天然气采暖的水准。国家应当制定清洁空气发展战略,鼓励支持电采暖产业的发展。只要政府在采暖电价上给与扶持,推广和应用电采暖就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冬季雾霾天气造成的空气污染和健康危害。
四、解决冬季雾霾天气问题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电动车,从而减少汽车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北京市应当尽快出台政策实施公交车和出租车电动化,国家要创新发展新型零污染动力车辆,最近我看到法国雪铁龙公司研发了一种空气混合动力轿车,这是一种正确的发展方向比纯电动车适应性强;但一种聚能电动车将更有发展前景、更具竟争力!对于电动轿车采取不限购、不限行、不征税的鼓励政策,电动车配套服务产业也应当加紧制定扶持政策;同时,限制和减少工业排放污染、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淘汰高污染排放车辆、减少和限制车辆和公车出行;加强空气监测和预报,加强人员外出防护等措施。
减少或消除雾霾天气,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大幅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中国巨大的污染物排放量,减排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单一减排手段也绝难奏效,必须在国家层面上立即采用强有力的综合措施,方有成功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