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时间:2019-05-15 08:0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第一篇: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3 d printing

technology 摘要:3D打印技术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技术之一,越来越受到工业界和投资界的关注。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3D打印技术的工作原理,并对其市场应用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基础上还对其发展趋势做了分析。最后指出,3D打印技术将深刻改变传统行业的产业模式,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迈进。

关键词:3D打印技术;工作原理;市场应用;发展趋势

Abstract: 3D printing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technologies of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it has been increasingly become popular in the industrial sectors and investor community.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3 d printing,and its market application has carried on the detailed instructions, on this basis also made analysis on its development trend.3D technology will profoundly change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modes and implement the movement from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to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0引言

当前,新一轮的数字化制造浪潮已在世界各国悄然兴起,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持续下滑,“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将成为实现数字化制造的关键技术。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经在2012年4月份发表了一个封面故事《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故事在论述数字技术给我们的世界带来变革的同时,特别的提到了3D打印技术会因为对传统工业制造规模效应的冲击将得到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第三场产业革命的标志之一,3D打印技术已在全球制造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该技术已经不是研究员、科学家的专用技术,3D打印机甚至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应用也相当普遍。它已经从实验室和工厂逐渐走进学校和家庭。3D打印的服装已频频出现在全球各大时装展上,3D打印的曲奇和糕点已成为许多家庭餐桌上颇受欢迎的小点心,就连3D打印的个性家具也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在自行车和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设计中也日益呈现3D打印元素。从小朋友的定制玩具,到父母的立体婚纱照,再到爷爷奶奶的义齿,3D打印能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感到惊喜并从中获益。3D打印技术逐渐从打印物体外包造型过渡到打印物体的内部构成,最终发展到打印物体的高级功能和行为阶段。总而言之,3D打印技术在世界上的发展速度已经开始加速。

3D打印技术作为快速成型领域的一种新型技术,目前正迅猛发展。3D打印技术吸引了国内外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热切关注。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3D 打印技术未来的发展将使大规模的个性化生产和复杂精密的零件批量生产成为可能,这将会带来全球制造业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越来越多的新闻和媒体认为,3D打印产业将会是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的新型产业。1.3D打印技术简介

1.1.3D打印概念

3D 打印技术(3D printing),即快速成形技术的一种,它是以一种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过去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现正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特别是一些高价值应用(比如髋关节或牙齿,或一些飞机零部件)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3D打印技术”意味着这项技术的普及。

3D打印是制造业领域正在迅速发展的一项新兴技术,被称为“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其生产过程主要足通过电脑软件的3D建模或者是扫描出零件的3D图片,没计出立体的加工样式,然后通过3D打印没备,用树脂、金属粉、料粉、尼龙粉等固体材料逐层“打印”出产品。

3D打印技术是“增材”制造的主要实现形式。不同于传统的“去除型”制造。3D打印技术运用的足“加法”而不是减法。通过对产品的逐层扫捕。然后分成无数个厚度极小的截面,一层一层的堆叠起来,无需原胚和模具.就能直接根据计算机图形数据。通过这样的叠加材料的方法,能制造出内部结构卡H当复杂的产品。运用这种生产方式。能够大大的简化产品的制造过程。极大程度的缩短产品的制造周期,并能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1.2工作原理及分类

3D打印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一个在电脑中设计好的或者通过扫描方式完成的三维立体零件模型,沿空间某一坐标轴切成许多个一定厚度的剖面,切剖面的过程可以按微积分的思想去理解,然后通过打印机由下向上一层一层将每一剖面打印出来,再将剖面粘结起来,就会得到所需零件的实体[3]。简单的说就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目前主要的3D打印技术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光固化立体成型(Stereo Lithography Appa⁃ratus,SLA)

光固化立体成型是指用激光束照射装在树脂液槽中的光敏树脂,使其能够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顺序快速固化,然后升降台下降一个层片的高度,再固化第二个片层,这样层层叠加不断重复,直到整个模型成型完成。其工艺路线是:用CAD做好三维模型→对模型进行切片处理→设计扫描路径→激光光束按设计的扫描路径照射液态光敏树脂表面→形成树脂固化层,生成零件的一个截面→升降台下降一个层片的高度→固化层上覆盖另一层液态树脂→再进行第二次扫描→第二固化层牢固的粘接在前一固化层上→重复以上工序,得到层层叠加而成的三维模型原型。其工作过程示意图如图1.1所示。

图1.1 SLA工作过程示意图

(2)分层实体制造(Laminated Object Manufac⁃turing,LOM)

分层实体制造是以片材为原材料,在片材表面事先覆盖一层热熔胶,加工时热压辊热压片材,使之与下面已成型的工件粘接,再利用激光在刚粘结的新层上切割出零件截面轮廓和工件外框,并在截面轮廓与外框之间多余的区域内切割出上下对齐的网格,激光切割完成后工作台带动已成型的工件下降,与带状片材分离,供料机构再次使新层移动到加工区域,工作台上升到加工平面,热压辊加热,工件的层数增加一层,高度增加一个料厚,再在新层上切割截面轮廓。如此反复直至零件的所有截面粘接、切割完成,得到分层制造的实体零件。其工艺路线是:用CAD做好三维模型→对模型进行切片处理→基底制作→原型制作→余料去除→后置处理。其工作过程示意图如图1.2所示。

图1.2 LOM工作过程示意图

(3)选择性激光烧结(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SLS)选择性激光烧结使用粉末材料作为造型材料,加工时将粉末材料加热到接近于其熔点的温度,再利用辊子将粉末铺平,计算机根据原型的切片模型控制激光束的二维扫描轨迹,有选择地烧结固体粉末材料以形成零件的一个层面。粉末完成一层后,工作活塞下降一个层厚,铺粉系统铺上新粉。控制激光束再扫描烧结新层。如此循环往复,层层叠加,直到三维零件成型。其工艺路线是:用CAD做好三维模型→对模型进行切片处理→激光烧结→产生原型零件→再次激光烧结→产生零件原型。其工作过程示意图如图1.3所示。

图1.3 SLS工作过程示意图

4)熔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

熔积成型是利用电将丝状热熔性材料加热至略高于熔点温度,在计算机控制下喷头根据截面轮廓信息,将材料选择性的涂敷在工作台上,冷却后形成工件的一层截面,一层成型完成后,喷头上移一层截面的高度,再次涂敷下一层,这样逐层堆积直至形成完整的三维工件。其工艺路线是:用CAD做好三维模型→对模型进行切片处理→设置扫描路径→对材料进行加热→喷头按照设置好的路径进行涂敷→快速冷却→喷头上移→再次按设置好的路径进行涂敷→继续重复以上涂敷工序,得到逐层堆积而成的完整工件。其工作过程示意图如图1.4所示。

图1.4 FDM工作过程示意图

2.3D打印技术市场应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3D打印技术已初步形成了一套体系,同时该技术可应用的领域也逐渐扩大,已涵盖产品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材料工程、医学研究、文化艺术、建筑工程等各个领域,前景远大。显然,只有不断提高3D打印技术的应用水平,才能持续推动3D技术的发展。3D打印技术的实际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2.1产品设计领域

工业设计师新的设计造型观必将随着时代、科技和人文艺术的发展而更新。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产品的生产方式已不再成为设计师想象力的束缚。外观再复杂的产品都能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来,且浑然一体。设计师能够专注于产品形态创意和功能创新,即所谓“设计即生产”。产品造型设计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其技术属性、经济属性、美学属性、环境属性、人机属性等要素中,美学属性要素所占的比例得到提升,产品造型艺术化表现方式将逐渐流行,届时消费者对于产品造型的审美观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3D打印使复杂的产品结构成为可能,同时产品结构设计的一体化趋势逐渐显现。由于目前生产工艺的限制,一般产品大多由若干部件组装起来共同构成产品的主体结构。这种组装结构增加了产品的质量、体积、复杂度和故障几率,同时在生产和装配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材料及能源。3D打印技术的“加式”方法使产品结构一体化,变得更加简单,甚至某些特殊铰接结构可借助辅助性材料一次成型而无需组装,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高了产品的结构强度和可靠性。2.2 模具制造领域

模具行业是一个跨度非常大的行业,它与制造业的各个领域都有关联。在现代社会,制造和模具是高度依存的,无数产品的部件都要通过模制(注射、吹塑和硅胶)或铸模(熔模、翻砂和旋压)来制造。无论什么应用,制造模具都能在提高效率和利润的同时保证质量。

传统的模具制造方法周期长、成本高,一套简单的塑料注塑模具其价值也在10万元以上。设计上的任何失误反映到模具上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与数控加工相比,3D打印制造技术可以更快更方便的制造出各种复杂的原型。将3D打印制作的样件用于模具制造,一般可使模具制造的成本和周期减少一半,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间接用3D打印样件实现快速模具制造的方法一般有硅胶模、环氧树脂模、金属冷喷涂等。由于锻造方法常用来制造形状很复杂的零件,所以3D打印与传统的锻造方法相结合,可解决传统铸造加工困难的瓶颈问题。(1)模具生产周期缩短

3D打印模具缩短了整个产品开发周期,并成为驱动创新的源头。在以往,由于考虑到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制造新的模具,公司有时会选择推迟或放弃产品的设计更新。通过降低模具的生产准备时间,以及使现有的设计工具能够快速更新,3D打印使企业能够承受得起模具更加频繁的更换和改善。它能够使模具设计周期跟得上产品设计周期的步伐。例如图2.1为隆源成型制造的缸盖气道和水套的组合芯,利用激光烧结技术一次烧结成型,提高了组模精度,成型时间仅用19小时。缸盖外模可用传统方法制作,这样就大大缩短了缸盖的研发时间,从CAD设计到缸盖铸件图2.2的完成只需约20天。

图2.1 发动机缸盖气道,水套组合芯

图2.2 发动机缸盖铝铸件

(2)制造成本降低

如果说当下金属3D打印的成本要高于传统的金属制造工艺成本,那么成本的削减在塑料制品领域更容易实现。

金属3D打印的模具在一些小的、不连续的系列终端产品生产上具有经济优势(因为这些产品的固定费用很难摊销),或者针对某些特定的几何形状(专门为3D打印优化的)更有经济优势。尤其是当使用的材料非常昂贵,而传统的模具制造导致材料报废率很高的情况下,3D打印具有成本优势。此外,3D打印在几个小时内制造出精确模具的能力也会对制造流程和利润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当生产停机或模具库存十分昂贵的时候。

最后,有时经常会出现生产开始后还要修改模具的情况。3D打印的灵活性使工程师能够同时尝试无数次的迭代,并可以减少因模具设计修改引起的前期成本。

(3)模具设计的改进为终端产品增加了更多的功能性。

通常,金属3D打印的特殊冶金方式能够改善金属微观结构并能产生完全致密的打印部件,与那些锻造或铸造的材料(取决于热处理和测试方向)相比,其机械和物理性能一样或更好。增材制造为工程师带来了无限的选择以改进模具的设计。当目标部件由几个子部件组成时,3D打印具有整合设计,并减少零部件数量的能力。这样就简化了产品组装过程,并减少了公差。

此外,它能够整合复杂的产品功能,使高功能性的终端产品制造速度更快、产品缺陷更少。例如,注塑件的总体质量要受到注入材料和流经工装夹具的冷却流体之间热传递状况的影响。如果用传统技术来制造的话,引导冷却材料的通道通常是直的,从而在模制部件中产生较慢的和不均匀的冷却效果。

而3D打印可以实现任意形状的冷却通道,以确保实现随形的冷却,更加优化且均匀,最终导致更高质量的零件和较低的废品率。此外,更快的除热显著减少了注塑的周期,因为一般来说冷却时间最高可占整个注塑周期的70%。

(4)优化工具更符合人体工学和提升最低性能

3D打印降低了验证新工具(它能够解决在制造过程中未能满足的需求)的门槛,从而能够在制造中投入更多移动夹具和固定夹具。传统上,由于重新设计和制造它们需要相当的费用和精力,所以工具的设计和相应的装置总是尽可能地使用更长的时间。随着3D打印技术的应用,企业可以随时对任何工具进行翻新,而不仅限于那些已经报废和不符合要求的工具。

由于需要很小的时间和初始成本,3D打印使得对工具进行优化以获得更好的边际性能变得更加经济。于是技术人员可以在设计的时候更多地考虑人体工学,以提高其操作舒适性、减少处理时间,以及更加方便易用、易于储存。虽然这样做有可能只是减少了几秒钟的装配操作时间,但是架不住积少成多。此外优化工具设计,也可以减少零件的废品率。2.3 汽车领域

汽车工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支柱的作用,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存在着巨大的商机。但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零部件的形状越来越复杂,采用传统制造技术制造汽车零部件,不但所需周期长,而且成本高。利用3D打印技术生产汽车零部件可快速成形,特别是在设计早期验证产品装配可行性时,能及时发现产品设计差错,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快速验证关键、复杂零部件或样机的原理及可行性,例如缸盖、同步器开发,以及橡胶、塑料类零件的单件生产,无需金属加工或任何模具,免去了模具开发、铸造、锻造等繁杂工序,省去试制环节中大量的人员、设备投入。福特汽车公司已经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了混合动力车中的转子、阻尼器外壳和变速器;日本的小岩公司已经能够运用3D打印技术制造涡轮增压器等汽车零部件;目前,我国国内已有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缸体、缸盖、变速器齿轮等产品用于研发使用。2.4 在航空领域的应用

波音公司已经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300种左右的飞机零部件,同时波音公司正在与霍尼韦尔公司研究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飞机机翼等更大型的产品。空客公司最近提出“透明飞机概念”计划[2],即先打印飞机的小部件,然后一步步发展,到2050左右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整架飞机。由于概念飞机本身结构的复杂性,采用传统制造方法难以实现,比如能让乘客看到周围蓝天白云的透明机壳、仿生的弯曲机身等,采用3D打印技术都可以实现其制造。在国内,西北工业大学黄卫东教授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长达5m的钛合金机翼前缘,并且通过了中国商用飞机公司的5项测试,其性能略高于此前业界常用的锻造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教授团队,针对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经过多年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全面突破了钛合金、超高强度钢等难加工大型复杂整体关键构件激光成形工艺、成套装备和应用关键技术,并已在飞机大型构件生产中研发出五代、10余型装备系统,已经接受近10年的工程实际应用考验,使我国成为迄今唯一掌握大型整体钛合金关键构件激光成形技术并成功实现装机工程应用的国家。2.5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3D打印技术在打印牙齿、骨骼修复等方面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由于每一个人的牙齿都不一样、每一位病人的骨骼损坏程度也不一样,采用传统复方法,不但成本高,而且耗费时间长,会给病人在承受疾病痛苦的同时,带来经济上的压力。而3D打印技术正好可以解决这种个性化、复杂化、高难度的技术需求。3D打印巨头Stratasys公司最近开发出了一种名为Veroglaze的材料,可用于打印牙冠、牙桥修复、制造诊断蜡型和其他牙齿相关对象;2014年3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郭征教授带领的团队,将3D打印技术制备的钛合金假体,分别植入3位骨肿瘤患者体内,修复了不同部位的骨骼缺损。这3位患者发病部位分别是骨盆、肩胛骨和锁骨。同时,3D打印技术在打印细胞、软组织、器官等方面也有所发展,早在2010年澳大利亚Invetech公司和美国Organovo公司合作,尝试了以活体细胞为“墨水”打印人体的组织和器官;2013年,来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科学家研发出中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细胞组织3D打印机,该3D打印机使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水凝胶材料或活细胞,目前已成功打印出较小比例的人类耳朵软骨组织、肝脏单元等。2.6 在建筑领域应用

Joseph Pegna是第一个尝试使用水泥基材料进行建筑构件3D打印的科学家,其方法类似于选择性沉积法:先在底层铺一层薄薄的砂子,然后在上面铺一层水泥,采用蒸汽养护使其快速固化成型。而当前应用于建筑领域的3D打印技术主要有三种:D型工艺、轮廓工艺和混凝土打印。

D型工艺由意大利发明家恩里克·迪尼发明,D型工艺打印机的底部有数百个喷嘴,可喷射出镁质黏合物,在黏合物上喷撒砂子可逐渐铸成石质固体,通过一层层黏合物和砂子的结合,最终形成石质建筑物。工作状态下,三维打印机沿着水平轴梁和4个垂直柱往返移动,打印机喷头每打印一层时仅形成5mm~10mm的厚度。打印机操作可由电脑CAD制图软件操控,建造完毕后建筑体的质地类似于大理石,比混凝土的强度更高,并且不需要内置铁管进行加固。事实上这种方法类似于选择性粉末沉积,打印所使用的材料为氯氧镁水泥。目前,这种打印机已成功地建造出内曲线、分割体、导管和中空柱等建筑结构。2013年1月份,一位荷兰建筑师与恩里克·迪尼合作,尝试运用D型工艺技术建造一栋建筑,命名为“Landscape House”,预期在2014年完成。该工艺甚至可以用于建筑人类在月球上的居所。

“轮廓工艺”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教授比洛克·霍什内维斯提出的。与D型工艺不同是,轮廓工艺的材料都是从喷嘴中挤出的,喷嘴会根据设计图的指示,在指定地点喷出混凝土材料,就像在桌子上挤出一圈牙膏一样。然后,喷嘴两侧附带的刮铲会自动伸出,规整混凝土的形状。这样一层层的建筑材料砌上去就形成了外墙,再扣上屋顶,一座房子就建好了。轮廓工艺的特点在于它不需要使用模具,打印机打印出来的建筑物轮廓将成为建筑物的一部分,研发者认为这样将会大大提升建筑效率。目前,运用该技术已经可以打印墙体,而且该团队正在与美国宇航局合作,试图将轮廓技术运用到美国未来“火星之家”项目中,建造人类在火星上的居所。

混凝土打印由英国拉夫堡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提出,该技术与轮廓工艺相似,使用喷嘴挤压出混凝土通过层叠法建造构件。该团队研发出一种适合3D打印的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并测试了这种混凝土的密度、抗压,抗折强度,层间的粘结强度等物理性质,证实该混凝土可以用于混凝土打印技术。目前该团队用混凝土打印技术制造出了混凝土构件。2014年8月21日,苏州的建筑材料公司盈创使用一台巨大的3D打印机,采用特殊的墨水—混凝土进行打印,在一天内主要利用可回收材料,建造了10栋200平方米的毛坯房,展示了3D打印机的强大功能。

图2.3 盈创公司用3D打印技术生产的建筑构件和用构件组装的房屋

2.7 在军事领域应用

在军事领域,3D打印技术给装备保障带来的变化无疑也是革命性的。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无论武器装备处于任何位置,一旦需要更换损毁的零部件,技术保障人员可随时利用携带的3D打印机,直接把所需的部件一个一个地打印出来,装配起来就可以让武器装备重新投入战场。据外媒报道,美国陆军已经加入扩展3D打印行动,为“增强小型前线作战基地的可持续作战能力”,2012年,他们先后向阿富汗战区部署了两个移动远征实验室,实验室由一个6m的集装箱制成,配备有实验室设备、成型机、3D打印机和其他制造工具,可以将塑料、钢铁和铝等材料打印为战场急需零部件。2.8 在食品领域应用

3D打印在食品领域也有成功的应用,做成的鲜肉特别有弹性,而且烹饪后肉质松散有嚼头,丝毫不逊于真正的肉。美国泰尔基金会近日已投资成立了“鲜肉3D打印技术公司”,希望能够为大众提供安全放心的猪肉产品;德国科技公司Biozoon最近推出了一种叫“Smoothfood”的3D打印食品,以解决老人的进食困难问题,为进食困难的老年人带来福音,这种食品的制作方法是:将食品原料液化并凝结成胶状物,然后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食物。这种食物很容易咀嚼和吞咽,很可能成为老人护理行业的革新者;国内福建省蓝天农场食品有限公司利用3D打印技术做出色彩缤纷的个性化饼干,受到儿童和年轻女孩的喜爱,市场销路非常好。2.9 在考古文物领域的应用

3D打印技术在考古文物领域主要用于修复已经破损的古文物。在应用3D打印技术进行文物修复时,需要使用3D扫描仪扫描破损文物,完成数据采集,并处理数据,建立相应的模型之后进行打印美国哈佛大学闪族博物馆的两位研究人员通过3D打印修复了一个在3000年前被打碎的瓷器狮子(如图2.3所示)杭州铭展科技有限公司采用3D打印技术修复的天龙山石窟的石像(如图2.4所示)古文物的修复展示了3D打印技术在保存物质文化方面的作用。

图2.3 瓷狮子修复

图2.4 天龙山石窟的破损石像和复原石像对比图

2.10 在时尚界中的应用

3D打印技术在时尚界主要用于制作个性化的衣服鞋子等时尚品。目前,3D打印技术主要是应用尼龙蜡ABS聚碳酸酯金属和陶瓷等粉末材料,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型的技术制作衣服和鞋子,如美国Continuum Fashion工作室打印的3D时尚凉鞋(图2.5),首款3D打印礼服(图2.6),3D打印技术在时尚界引起轰动。

图2.5 时尚凉鞋

图2.6 时尚晚礼服

2.11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D打印技术在日常生活用品中主要用于制作个性饰品,如个性笔筒手机外壳戒指以及各种饰品都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图2.7是3D打印一次性打印的音乐扩音器,该扩音器外壳电线膜片磁体都是打印的,它是一个集成的系统不是一个无源的部件,属于消费级别的电子产品。在未来的几年,这种个性化的生活品可能更加流行。

图2.7 音乐扩音器

2.12 IT应用

最近,迪士尼的一组研究人员利用3D打印技术在与有机玻璃同样效果的高透光塑料上,以低廉造价打印出了L C D屏幕与多种传感器,实现了I T应用中的新突破。利用3D打印光导管可以制造出高科技的国际象棋,这些国际象棋的棋子可以侦测并显示当前位置。尽管这种单色屏与日常生活中见到丰富多彩的显示屏相比有些微不足道,但其拥有3D打印技术成本低廉、制造工艺简单的优势。除了显示屏,利用3D打印技术还能够打印出多种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通过红外光来侦测触摸、振动等刺激,并将结果输出。3D打印技术必将为智慧生活和智慧城市创造出更多的IT应用。2.13 在制造业的应用

3D打印技术在制造业主要用于控制大规模生产质量,降低传统制造业的制作成本,提高速度和精确度。从3D打印技术造出世界首艘3D打印皮划艇,并且成功下水开,到世界上首辆3D打印汽车Urbee在加拿大亮相,3D打印技术对传统制造业产生了一种颠覆性的变革 3D打印技术通过软件将材料一层层堆积制作出产品,无需对材料切割、锻打组装等工序,节约人力资源,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

近期,康奈尔大学创意机器人实验室HodLipson提出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机器人的零部件,比如电池电线,甚至微处理器等,打印机不仅可以打印出形状随意的机器人,也可以一次性打印而成机器人所有的机械装置和内部部件,并在打印出来时就完全装配好,无需组装过程(如图2.8所示)打印机还可以打印出如图2.9所示的仅3克重的轻便型的机器人,该机器人制动翅膀在空中自由飞行可以持续90秒,除了发动机和电池,其他部分都是打印出来的。

图2.8 3D打印机器人

图2.9 轻便型机器人 3D打印技术的发展趋势

3D打印技术的应用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刻改变传统制造业形态

一是使制造工艺发生深刻变革。3D打印改变了通过对原材料进行切削、组装进行生产的加工模式,节省了材料和加工时间。例如,在航空航天工业领域中应用的金属部件通常是由高成本的固体钛加工而成的,90%的材料被切除掉,这些切削材料对于飞行器的制作是毫无利用价值的。空客的母公司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ADS)研究人员指出,这些用钛粉末打印出的部件与一个传统用固体钛加工出来的部件一样经久耐用,但节省了90%的原材料。

二是带动制造技术的重大飞跃。3D打印技术是一门综合应用CAD/CAM技术、激光技术、光化学、控制、网络以及材料科学等诸多方面技术和知识的高新技术。3D打印技术的不断成熟将推动新材料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实现大的飞跃,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是使制造模式发生革命性变化。3D打印将可能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以装配生产线为代表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使产品生产向个性化、定制化转变。3D打印机的推广应用将缩短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消费者只要简单下载设计图,在数小时内通过3D打印机就可将产品“打印”出来,从而不需要大规模生产线,不需要大量的生产工人,不需要库存大量的零部件,即所谓的“社会化制造”。“社会化制造”的另一优势是通过制造资源网和互联网,快速建立高效的供应链、市场销售和用户服务网,这是实现敏捷制造、精益制造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产模式。

随着智能制造的进一步发展成熟,新的信息技术、控制技术、材料技术等不断被广泛应用到制造领域,3D打印技术也将被推向更高的层面。未来,3D打印技术的发展将体现出精密化、智能化、通用化以及便捷化等主要趋势。

提升3D打印的速度、效率和精度,开拓并行打印、连续打印、大件打印、多材料打印的工艺方法,提高成品的表面质量、力学和物理性能,以实现直接面向产品的制造;开发更为多样的3D打印材料,如智能材料、功能梯度材料、纳米材料、非均质材料及复合材料等,特别是金属材料直接成型技术有可能成为今后研究与应用的又一个热点;3D打印机的体积小型化、桌面化,成本更低廉,操作更简便,更加适应分布化生产、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的需求以及家庭日常应用的需求;软件集成化,实现CAD/CAPP/RP的一体化,使设计软件和生产控制软件能够无缝对接,实现设计者直接联网控制的远程在线制造;拓展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建筑、车辆、服装等更多行业领域的创造性应用。

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3D制作成本不断下降,制作精度进一步提高,在弥补传统工业不足的同时带动传统印刷产业的发展,3D打印技术已在市场上形成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此外,3D打印机具有灵活性轻便性移动性,操作员可以通过网络发出指令,产品可以在不同的地方生产并配送给客户,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时间和地点不易改变得观念,也颠覆了传统的供应链分销网的部署格局,可以实现真正的云制造。在未来的几年,也许一款款新的手机或者智能机器人,可以通过3D打印机完成材料打印、材料组合、产品组装整个制造过程。总结

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类型,可以预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3D打印仍然将被人们广泛关注。由于看好3D打印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广阔的应用前景,许多国家纷纷出台本国的3D打印发展规划,布局3D打印产业。

在不久的将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不仅会从根本上改变延续近百年的现代制造业模式,而且会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届时,人类的想象力将不再受到制造工艺的束缚,创造力会得到空前的激发,社会上将会涌现大量设计品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人们只需要一台3D打印机就可以将自己的创意变为产品。参考文献

[1] 谷祖威.3D 打印技术队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影响[J].现代零部件,2013,9:68-69 [2] 王雪莹.3D 打印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及前景分析[J].中国高薪技术企业,2012 , 6,11-13 [3] Print me a Stradivarius[J].Economist,2011-2-10. [4] The printed world[J].Economist,2011-2-10.

[5] Wohlers Associates Inc.Wohlers Report 2011[R].2011. [6] Enrico Dini.“D_Shape.”, http://www.xiexiebang.com.[7] B.Khoshnevis, D.Hwang, K.Yao, Z.Yeh, Mega-scale fabrication by contour craf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System Engineering Vol 1(no.3)(2006)301-320.[8] S.Lim, T.Le, J.Webster, R.Buswell, S.Austin, A.Gibb,T.Thorpe, Fabricating construction components using laye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GICC'09), Paper presented at the Global Innovationin Construction Conference,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Leicestershire, UK, 2009, 13-16 September, 2009.[9] Cesaretti G, Dini E, De Kestelier X, et al.Building components for an outpost on the Lunar soil by means of a novel 3D printing technology[J].Acta Astronautica, 2014, 93: 430-450.[10] Le T T, Austin S A, Lim S, et al.Hardened properties of high performance printing concrete[J].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12, 42(3): 558-566 [11] Yang S F,Julian R.A dry powder jet printer for dispensing and combinatorial research[J].Powder Technology.2004(142):219-222.[12] Blazdell J.Application of a continuous ink jet printer to solid free forming of ceramics [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0(99):94-102.[13] Robert Q.Stuart M,Phil R,et al.Shaping our national competency in manufacturing[EB/OL].[2012-09-18].http: //www.materialsktn.net/

[14] Terry W.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3D printing state of the industry[R].Annual Worldwide Progress Report Wohlers Associstions.2012.

第二篇:CADCAM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展望

CAD/CAM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展望

工业工程2011级姓名:崔成平学号:20111030311

5摘要:

在技术发达的今天工业社会,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在工程设计、制造等领域具有重要革新、高效率的高新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日益成熟和强大,CAD/CAM自动加工对社会的机械等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社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自从1952年研究出来了数控铣床,即出现CAM技术,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生产管理和操作;60年代出现CAD,随后在全球范围迅速普及和应用,至今CAD/CAM已经发展了大半个世纪。对制造业来说,CAD/CAM是提高产品设计品质和制造品质、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开发成本的强有力手段,已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的制胜法宝。CAD/CAM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几乎一切领域的设计革命,到如今CAD/CA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文介绍了CAD/CAM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应用领域, 阐述该技术的发展对现代化机械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并对该技术在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综合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现代各种新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产品的设计和制造都可以有计算机来完成。特别是数字化CAD/CAM技术,在各种机械产品的生产和设计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重要地位。就目前而言,CAD/CAM技术和水平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时候,在工业发达的的国家,CAD/CAM技术应用已经快速的从军事工业向民事工业转移和发展,有大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推广,由高新技术产业区域逐步向汽车、日用家电、轻工业普及。由于CAD/CAM技术是逐步综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管理系统,他可以实现零件的设计和分析、有限元分析、虚拟装配和仿真、数控加工和仿真等许多计算机辅助功能,从而在工程设计制造人员的主要设计制造工具,在现代的设计制造业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一、CAD/CAMCAD/CAM软件技术现状

1.CAD/CAM技术向一体化技术过渡指的是指的是CAD与CAM各模块之间信息的提取、交换、共享和处理的集成。与之有关的技术有CAD、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GT、Databases等。其中,产品建模技术、CAPP、及NC技术、工程数据的管理、各模块间的数据交换接口是CAD/CAM一体化的关键技术。基于图形学发展起来的CAD软件,它的基本功能有:产品信息的输入、检查修改和零件图的绘制。优秀的CAD软件,除了线框建模、曲面建模、实体造型的造型和建模方式外,还有特征造型、参数化设计、可变建模等功能。它不仅能提供产品的几何信息,还能提供公差、表面粗糙度、材料性能、加工要求等产品的制造信息。CAD软件系统还包含各种编辑工具、自定义功能、与其它高级语言的接口)并定义有符合国际标准的数据交换格式,以便用户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

为了将CAD与CAM集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集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即希望在CAD做出设计后,由计算机辅助工艺师制定出工艺计划,包括刀具选择、刀具轨迹、切削用量、切

削速度、主轴转速等,然后自动生成NC代码,这就是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是连接CAD和CAM的中间环节。CAD数据库的信息只有经过CAPP系统才能变为CAM的加工信息。CAPP的设计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成组技术(GT)为基础的经验型CAPP,它有派生法或检索法;另一种是依靠事先规定的逻辑决策,利用规定的加工要求和逻辑原则自动生成零件的工艺过程的创成型CAPP(Generative Approach),它属于人工智能型的设计方法。派生法和创成法相结合的设计方法——综合设计法是当前主要的设计方法,它利用派生法设计工艺路线用创成法设计工序内容。一个比较完善的CAPP系统,应具有:加工方法的选择(车、铣、刨、磨、镗、钻等);工艺路线安排;加工设备与工艺设备(刀具、夹具)的选择;工艺尺寸的换算(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切削参数选择(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零件NC编程能力。由上所述,制造单元的计算机辅助制造单元(CAM)不是孤立的,它是以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为基础,以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为桥梁,完成产品的计算机辅助制造,因此被称为CAD/CAM一体化。目前国内外研制、开发、销售的CAD/CAM软件,实际上是制造单元的CAD/CAM,主要是针对数控机床的CAD/CAM软件

二、数字化CAD/CAM技术应用

既然提到数字化,那么数字化CAD/CAM技术有别于传统的CAD/CAM技术。它是综合了传统的CAD/CAM技术、人机工程技术、工业设计技术、图形显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逆向技术、数控加工技术于一身的多学科技术。CAD/CAM技术是不仅是为了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更是对传统设计制造的一次彻底的更新。它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无纸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而是带来了一次全新的设计制造概念。例如数字化CAD/CAM技术的发展,对飞机制造技术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波音飞机777的问世,标志着过去使用模线—样板—量规—标准样件——零件成型模具和装配型架的模拟量传递体系,转变为全机数字化定义一飞机的结构三维建模—数字化与装配—数控加工—数控检测的数字量传递体系。使工程设计水平和飞机研制效率得到了巨大的提高,设计更改和返工率减少了50%,装配时间出现的装配问题减少了50%到80%,制造成本降低了30%到40%,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40%到60%,产品交货期有18个月减少到12个月。

数字化CAD/CAM技术的发展是决定机械制造产品制造周期和成本的两大核心技术,成为提高机械产品技术水平的关键因素。在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中,利用CAD/CAM等先进技术实现机械产品的结构设计和优化。相对与传统的手工和计算机平面绘图,采用CAD/CAM技术可将机械产品的开发周期大大缩短、提高效率、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另外采用CAD/CAM技术可实现机械产品的三维可视化建模,有利于设计、制造和终端互相应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机械产品延伸到机械产品的设计中。

数字化CAD/CAM技术也在液压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液压成块的设计与制造系统是集设计、工艺、制造、装配等为一体的计算机辅助系统。系统各模块内部以及相互之间存在着大量数据的运输和信息的交换。而工程数据库则是实行数据存取、管理和交换的工具。通过建立液压集成块CAD/CAM系统工程数据库,可以将系统的各项工作联系在一起。实现整个系统高度的集成,提高工作的效率,从而为最终的设计和生产保存数据。

三、CAD/CAM技术发展趋势

21世纪以CAD/CAM技术为代表的制造业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和网络化,追求的目标是在最快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具体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3.1 集成化

集成化是CAD/CAM技术发展的一个最为显著的趋势。它是指把CAD、CAE、CAPP、CAM以至PPC(生产计划与控制)等各种功能不同的软件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统一的执行控制程序来组织各种信息的提取、交换、共享和处理,保证系统内部信息流的畅通并协调各个系统有效地运行。国内外大量的经验表明:CAD系统的效益往往不是其本身,而是通过CAM和PPC系统体现出来;反过来,CAM系统如果没有CAD系统的支持,花巨资引进的设备往往很难得到有效利用;PPC系统如果没有CAD和CAM的支持,既得不到完整、及时和准确的数据作为计划的依据,订出的计划也较难贯彻执行,所谓的生产计划和控制将得不到实际效益。因此,人们着手将CAD、CAE、CAPP、CAM和PPC等系统有机地、统一地集成在一起,从而消除“自动化孤岛”,取得最佳的效益。

3.2 智能化

智能型CAD/CAM系统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产品的设计、分析、制造中,尤其是机器人技术和专家系统技术。专家系统是一种问题求解智能软件系统,在某些专业领域内,它把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转换成计算机能够处理和接收的符号形式,按照专家的控制策略和推理方式,解决该领域内原来只有专家才能解决的问题。CAD/CAM系统应用逐步深入,逐渐提出智能化需求,设计是一个含有高度智能的人类创造性活动。智能CAD/CAM是发展的必然方向。智能设计在运用知识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知识的设计仓库,及时准确地向设计师提供产品开发所需的知识和帮助,智能地支持设计人员,同时捕获和理解设计人员意图、自动检测失误,回答问题、提出建议方案等;并具有推理功能,使设计新手也能做出好的设计来,现代设计的核心是创新设计,人们正试图把创新技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应用到CAD技术中,用智能设计、智能制造系统去创造性解决新产品、新工程和新系统的设计制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产品、工程和系统有创造性。

3.3 网络化世纪,制造业从获取需求信息,到产品分析设计、选购原辅材料和零部件、进行加工制造,直至营销,整个生产过程都将实现全球化。CAD/CAM系统的网络化是能使设计人员对产品方案在费用、流动时间和功能上并行处理的并行化产品设计应用系统;是能提供产品、进程和整个企业性能仿真、建模和分析技术的拟实制造系统;是能开发自动化系统,产生并优化工作计划和车间级控制,支持敏捷制造的制造计划和控制应用系统;是能对生产过程中物料进行管理的物料管理应用系统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CAD/CAE/CAM系统的网络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网络化可以充分发挥系统的总体优势,使一个项目在多台计算机上协作完成。借助现有的网络,不同设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交流设计数据,同时对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进行操作和评价。

3.4 绿色化

绿色化现已成为CAD/CAM技术的新趋势。当前,全球环境的恶化程度与日俱增,制造业一方面是创造人类财富的支柱产业,但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因此,无论从技术发展,还是从需求推动的角度,绿色制造已经在影响和引导当今的技术发展方向。从产品设计到制造技术,从企业组织管理到营销策略的制定,一批绿色制造技术的概念已经在发展之中。

3.5 综合化

未来产品的开发设计是机械科学的理论知识与电磁学、光学、控制理论等多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未来的CAD/CAM技术最主要应该是与材料粒子或熔融状态下的模具成型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CAD/CAM 技术设计完成产品的制造流程后,连接CAD/CAM主机的制造系统(粒子填充机或熔融储存器)就会立即在自生系统内运用被无限细分后的小方块特殊板材(耐高温,高压)生成CAD/CAM所设计的零件形状,然后根据在CAD/CAM系统中设计好的材料的粒子或熔融态物质进行填充,填充满后进行冷却即得到所需的零件。当然,这其中还会涉及到粒子或熔融物质填充时的气泡消除技术,粒子或液态物资的冷却技术等相关模具化技术。4)分布式并行处理技术

该技术实现制造系统中各种问题的协同求解,获得系统的全局最优解,实现系统的最优决策。

3.6多学科、多功能综合产品开发技术

机电产品的开发设计不仅用到机械科学的理论与知识(力学、材料、工艺等),而且还用到电磁学、光学、控制理论等。不仅要考虑技术因素,还必须考虑到经济、心理、环境、卫生及社会等方面因素。机电产品的开发要进行多目标全性能的优化设计,以追求机电产品动静热特性、效率、精度、使用寿命、可靠性、制造成本与制造周期的最佳组合。

3.7虚拟现实技术

是利用虚拟实现技术、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仿真技术来实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几何仿真、物理仿真、制造过程仿真及使用过程仿真,采用多种介质来存储、表达、处理多种信息,融文字、语音、图象、动画于一体,给人一种真实感及身临其境感。

3.8人-机-环境系统技术

将人、机器和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发挥系统的最佳效益。研究的重点:人机环境的体系结构及集成技术,人在系统的作用及发挥,人机柔性交互技术,人机智能接口技术,清洁制造等。

总的来说,这些技术主要体现了21世纪制造技术对CAD/CAM技术的要求,也表达了CAD/CAM发展的方向。为今后CAD/CAM技术更加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四、CAD/CAM技术的应用前景CAD/CAM技术的应用前景

4.1 CAD/CAM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前景

CAD/CAM系统只有在企业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后才会得到飞速发展。1)提高重视,加大投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必须提高对CAD/CAM 技术的 重视,不要认为CAD/CAM技术投资大、回报慢。要明白,CAD/CAM 技术虽然投资大、风险高、回报慢,然而这种技术却是目前制造业的先进技术,是未来制造业的一种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必须在战略上重视对这种先进技术的投入,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靠的就是这种对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具有长远性、战略性的风险投资。因此,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规划自己的未来的时候必须把对CAD/CAM 技术的投资和人才的培养考虑进去。

2)加大创新,不断开发具有自主品牌特色的CAD/CAM软件创新是一个民 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只有坚持走自主开发、拥有自主品牌的道

路,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紧跟市场,不断创新,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不断开发出具有自主品牌特色的产品,才能使自己拥有核心竞争力,才不会在市场经济的游戏中被踢出局。国家应加大对开发 CAD/CAM软件的扶持和投资力度,采用免税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自主研发CAD/CAM 系统。各大高校和企业,应抓住国家高度重视的这一机遇,强强联合,共同开发出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的产品。

4.2 CAD/CAM技术在家庭中的应用前景

在未来的 50~100 年内,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CAD/CAM技术将会像计算机技术一样逐渐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将会在自己的家中与同伴一起运用已有的模块化技术生产自己需要的个性化的产品。他们所要做的只是把计算机与生产设备通过特定的I/O端口连接起来,然后按下按钮,即可实现CAD/CAM的家庭化模块化生产

参考文献:

[1]魏旭东.机械CAD/CAM的发展趋势探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1.05(3):95~97

[2]范玉清.现代飞机制造技术[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3]周爱霞.CAD/CAM技术的应用及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2.6(1)CAD/CAM技术的发展历程

[4]马金英.数字化 CAD/CAM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展望[J].机床与液压,2009.04(2):159~160

[5]姚英学,蔡颖.计算机辅助与制造.北京:高等出版社.2002

[6]王宁国.CAD/CAM技术的发展历程[J].科技创新导报,2011.07(3):140~142

[7]赵惠清.机械专业本科生全程三维设计能力培养模式[J].工程图学学报.2004(3)

第三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也日趋广泛,成为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重要?酥局?一,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未来发展前景,也是当前机械工程领域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入手,分析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趋势,希望能借此给同行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技术应用 发展趋势

1.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面向应用的跨学科技术,是机械、微电子、信息和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应用在数控机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方面。它在应用技术方面主要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大的方面,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应用的核心技术包括:

1.1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局面紧张,而在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中,规模和经济基础是决定市场占有率的关键,而社会发展到今天,制造业已经打破了单纯依靠人力生产的技能传统,取而代之的是电子计算机技术、敏捷制造、柔性制造、并行工程和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制造系统占据了信息竞争主导地位,起到了促进生产模式创新和发展的作用。

1.2在钢铁行业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主要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将人、生产经营、生产管理和整个生产管理过程的全方面有效连接的一种控制系统。从原料进入生产企业,到原料的加工生产和成品的发货等全方面加以监控的新技术应用。

1.3在饮料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作为一种应用发展最快的新技术,在饮料食品行业的包装机械开发、设计和制造等方面也被广泛引入,大大提高了生产加工的自动化水平,提升了生产能力和管理效率,为企业在行业中的优势竞争地位奠定了基础。

此外,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还包括在现场总线技术方面和交流传动技术方面的应用。现场总线技术其实就是将新型的信号传输技术替换成现场总线技术的一种方法,在有效控制的基础上实现双向的信息传送。而交流传动技术则是将矢量控制技术进行实用化应用的代表,是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在未来,还将取代直流传动技术。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在多年的发展后逐步形成了一种新兴产业,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这也决定了当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2.1 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这一重要发展趋势将给所有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光明的发展前景。使得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单元复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更好的被整合,对开发研制新产品和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都将有极强的推动作用。而为了更好的避免利益冲突,还应该相应的制定相关必要的国际或国内生产标准。相关标准的制定,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一的企业和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来说,都会有利无害。

2.2智能化

在21世纪智能化已然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一时期的人工智能应用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研究中备受关注,其中最为典型的技术应用代表当属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应用。尽管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机器人不可能达到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但是其智能化的拟人应用是完全有可能,并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也有必要的,如何在理论控制的基础上行,达到更高的控制目标,将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化应用的一个重点。

2.3微型化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开始朝着微型及其和微观领域发展,国外更是兴起了一种较为微电子机械系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这种体积小、耗能少、而且运动灵活的这款新产品逐渐朝着微米、纳米级发展,并彰显其在生物医疗、军事和信息等方面应用的巨大优势,势必成为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技术的突破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

2.4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应用方面开始出现了网络技术,其在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及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加剧了企业间的全球化竞争趋势,使得各企业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这也就预示着,一旦研制出质量可靠、功能独特的新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其畅销度将快速覆盖全球。特别是在网络日益普及并形成了计算机技能家电系统的今天,家电已经和家庭网络密切相连,这也就预示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只有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才能在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中满足人们的便利需求和使用快乐。

2.5绿色化

工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提高舒适生活和物质满足的同时,也衍生出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等系列问题。因此,回归自然、绿色环保健康的产品概念也开始成为社会需求的主流和时代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全过程中,都应以尽量减少对人体健康的损伤和提高产品利用率为前提,不污染、能回收利用的新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设计理念,其未来的发展前途将极其远大。

3.结束语

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竞争加剧的今天,科学技术不断朝着整体化、交叉化、数字化和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不断增加。只有了解其应用现状,认清其未来发展趋势大力推广和发展,才能让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来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工作效率,更好的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从而推动机械工业的发展与振兴。

参考文献

[1]王霞.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与应用[J].科技资讯,2013(27).[2]钟六平.浅议机电一体化之控制系统[J].科技资讯,2013(34).[3]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第四篇: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和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深入的今天,环境监测技术成为了影响环保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对污染物进行准确、及时的监测和分析,对实现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结果的分析,总结了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3S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科学技术在水、大气、土壤等环境介质的污染物监测中应用广泛。同时,本文对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将向着以有机污染物作为监测的主要目标、监控介质范围扩大、监测分析精度痕量化、分析技术快速化、实验室管理系统应用广泛化的方向发展。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技术;污染

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Abstract:Toda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increasingly seriou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is deepening,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environmental work to carry out.Using moder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to monitor and analyze the pollutants accurately and timel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By analyzing the results of existing stud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3S 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hysical and chem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widely used in the monitoring of contaminants in water, air, soil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media.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it will be toward to regard the organic pollutants as the main monitoring targets, expand the scope of monitoring media, analyze to achieve mark quantization, analyze fast, and use the laboratory management system widely in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echnology;Pollution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问题和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环境监测不仅是加强环境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环境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政府及社会各界不断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对环境监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分析总 结当前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战略意义。

本文简要介绍了环境监测的内涵、作用及发展历史,总结分析了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为今后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分析资料,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开发与完善,对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环境监测概述

2.1 环境监测的内涵及作用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是指运用各种分析、测试手段,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进行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从而为开展环境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用监测数据来表示环境质量受损程度,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保护人类正常生存与发展。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污染物及其浓度(强度)作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追踪,掌握污染物的来源、扩散、迁移、反应、转化,了解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作出预测、预报和预防;了解和评价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掌握其变化规律;收集环境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订和修订各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监测,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在深入广泛开展环境监测的同时,结合环境状况的改变和监测理论及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和更新监测方法与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环境监测在人类防治环境污染,解决现存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环境监测的对象大致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包括水源、大气、土 壤等;另一种是人文环境,包括固体废弃物、环境生物、噪音、放射性物质等。环境监测通常包括背景调查、确定方案、优化布点、现场采样、样品运送、实验分析、数据收集、分析综合等过程。

2.2 环境监测的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针对发达国家不断发生的化学毒物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事故,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其组成和含量的环境分析便成为这个阶段环境监测的主要特征。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环境监测逐渐引入物理的、生物的手段,这一时期的监测工作以对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为主要特征。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把环境监测焦点从对污染源监控转移到环境质量监控上来,使环境监测范围发展到面源污染及区域性环境质量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和宏观生态监测系统,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连续观察空气、水体污染状况变化及生态环境变化,预测预报未来环境质量,扩大了环境监测范围,提高了监测数据的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的能力,为环境监测动态监控区域环境质量乃至全球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极大促进了环境监测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了监测的实时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我国环境监测起步较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已发展到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遥感、卫星监测,从间断性监测逐步过渡到自动连续监测。监测范围从一个断面发展到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全国。一个以环境分析为基础,以物理测定为主导,以生物监测、生态监测为补充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已初步形成[2]。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3S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科学等现代化监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大气环境监测、水资源调查评价等监测工作。3.1 3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S技术是以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基础,将这三种独立技术与其他高新技术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而形成的一项新的综合技术,它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于一身,凸显信息获取与处理的高速、实时与应用中的高精产度、可定量化等方面的优点[3]。3.1.1 3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当前国内外3S的技术在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价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其主要应用在流域水文模拟、水资源评价、生态环境变迁分析、生态耗水变迁分析、监测水体沼泽、监测水体富营养化等等[4]。在水质遥感监测方面,近几年来,对构成水的质量的一些要素进行定量监测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步,这些要素包括浑浊度、总悬移质泥沙含量、pH值、总含氮量等等。

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并取得良好成效。一般陆地卫星的多光谱扫描仪是用于沿海悬浮泥沙含量和其扩散状态的监测;用于工业排污与生活污水的监测。在1972—1977年间出现了3次大范围海上溢油问题,采用海洋水色成像仪与沿岸带水色扫描仪用于悬浮物浓度或者海域叶绿素的分析,实现全天24小时的海洋油污实时监测,具体监测溢油的分布范围、油膜厚度、移动扩散状况和溢油量等。3.1.2 3S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

(1)3S技术在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运用多时相、多平台的遥感动态变化监测技术及时获取湿地的动态信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数据管理功能对遥感技术获取的湿地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可以获得湿地的动态变化情况[5]。

(2)3S技术在湿地制图中的应用。

迄今,中国、加拿大和爱沙尼亚等国已经出版了国家沼泽湿地图。中国运用3S技术还编制了不同比例尺的湿地景观生态图[6];完成了黄河三角洲1:5万和1:10万地图的编制[7]等。3.1.3 3S技术在土壤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过土壤波谱分析,应用高光谱遥感数据能较好地探测土壤表层或浅表层的性状,并且结合相应的野外采样测量或实地观察建立起各种不同类型的分析模型,对土壤机械组成、酸碱度、水、养分含量、矿物质等参量、土肥状况等实现定量观测[8]。自2003年起,中国科学院在高光谱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对青藏高原地区2003—2010年表层土壤水分进行了成功反演[9],从而为脆弱生态区土壤环境的监测奠定了基础。

为了保护土壤,防止土壤侵蚀面积不断扩大,美国农业部自然资源保护局运用3S技术开展全国土壤资源调查,并且进行小流域调查与制图。在此基础上,美国国家土壤侵蚀研究实验室建立了诸如土壤侵蚀方程、评价土壤侵蚀模型、水蚀预报模型、风蚀预报系统等[10],从而为各种情况下土壤侵蚀预测和评价提供技术和方法支持。

此外,在草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相关领域的环境监测中,3S技术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 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环境科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综合性技术体系,它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为支撑,与化学、化工、计算机、微电子和环境工程等学科紧密结合和相互渗透,极大地丰富了各学科的内涵,推动了科学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发展。

现代生物技术正被利用或嫁接到环境监测领域,构成了现代生物监测技术。目前,在环境监测领域,应用比较广泛的有生物大分子标记物检测技术和PCR(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此外,当今研究和应用比较广泛的生物技术还有单细胞凝胶电泳、生物传感器、酶联免疫技术等。3.2.1 生物大分子标记物检测技术

生物大分子标记物监测技术可以在分子水平阐述分子适应等生态问题的机制,具有预警性和广泛实用性的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揭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的生物大分子标记物及其检测技术有核酸分子损伤检测技术、报告基因标记技术、DNA芯片技术、酶分子标记物检测、金属硫蛋白的检测、抗氧化剂防御系统的检测等。3.2.2 PCR技术

多聚酶链式反应(简称PCR)技术是在体外合成特异性DNA片段的方法,其原理类似于生物体内DNA的复制。通过选择生物的一段特异性基因进行体外扩增,再由凝胶电泳等DNA分析技术确定其种类及含量。近年来,依据PCR分析突变的相关技术进展很快,主要有[3]:寡核苷酸探针杂交;DNA直接测序;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等。

作为最现代的生物技术之一的PCR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简便、特异性强的特点,可以针对某种或某几种致病微生物作出检测判断,因此在水环境微生物检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Tay等[11]利用特异性16S rDNA 引物扩增两种甲苯降解菌。荧光定量PCR 结果显示:自养黄色杆菌和分枝杆菌在甲苯污染地区的数量比非污染地区的高,这与先前调查结果一致。但自养黄色杆菌只在污染地区夏季有相对短暂的繁盛,而分枝杆菌超过5个月时数量仍很高,表明了分枝杆菌在甲苯降解方面比想象的更为重要[12]。

Cummings等[13]通过荧光定量 PCR 技术监测了沿湖泊重金属污染浓度梯度中还原铁离子泥土杆菌家族的丰度与分布。结果表明其分布相对均匀,泥土杆菌家族的分布不受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影响。

何闪英等[14]为建立快速、准确鉴定和定量检测赤潮生物的方法,以圆海链藻为例,以其中18S rDNA序列为寻找种特异性引物的靶区域,通过分析 18S rDNA 序列,设计出适合用于荧光定量PCR的引物与探针,并通过常规PCR验证确定其特异性,进而以圆海链藻荧光定量PCR的引物和探针,建立了定量检测圆海链藻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与传统的显微镜计数方法比较,两 者所获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证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从而为我国沿海水域赤潮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检测途径。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种群动态监测中得到广泛使用[15]。赵兴青[16]等从玄武湖、莫愁湖和太湖沉积物中直接提取微生物总 DNA,然后通过 DGGE技术指纹图谱来分析湖泊表层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性,结合条带回收、扩增、序列测定,从而了解不同湖泊和相同湖泊不同位点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3.2.3 其他生物技术

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即彗星试验是一种通过检测DNA链损伤来判别遗传毒性的技术。环境中的遗传毒物浓度一般很低,而彗星试验检测低浓度遗传毒物具有高度灵敏性,所研究的细胞不需要处于有丝分裂期。同时,这种技术只需要少量细胞[17]。Mirjana Pavlica等[18]用暴露在五氯苯酚(PCP)中的淡水蚌类血细胞进行彗星试验,观察血细胞中DNA损伤程度。在进行实验室实验和原位实验后,发现高浓度的 PCP(80g/L)会引起血细胞中DNA断裂,表明用彗星试验检测DNA损伤能够监测水体中的PCP污染。

生物传感器[19]是将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融为一体的一种新装置,可以根据生物的酶、亚细胞器以及细胞或组织对污染的反应,将其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放大系统显示,再用计算机系统处理检测信号,实现自动化监测。目前,这种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对水质的BOD进行快速监测。

3.3 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中。3.3.1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环境监测应用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属于层次型的异构网络结构,最底层为部署在实际监测环境中的传感器节点。向上层依次为传输网络、基站,最终连接到网络。通过该技术能够将监测的数据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监护人员(或用户)可以 通过任意一台连入网络的终端访问数据中心,或者向基站发出命令。

许妍等[20]研究的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农田灌溉系统可实现对农田土壤的湿度、温度等参数的在线监测和实时控制,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3.3.2 PLC技术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工业控制装置,在结构上对耐热、防尘、防潮、抗震等都有精确考虑,在硬件上采用隔离、屏蔽、滤波、接地等抗干扰措施,非常适用于条件恶劣的户外及工业现场[21]。此外,可以用于雨水的远程监测,对于农业生产及防洪抗旱有着积极的意义,还可以对河水水位、流速、水质的测量实现远程监视。

3.4 物理化学科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高分子化学、分析化学、物理科学等科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物理化学科学在环境监测中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3.4.1 动态膜压法监测技术

动态膜压法的理论基础是Gibss用热力学的方法推导出的吸附公式,该方法不需要对水样进行预处理,不同性质、不同浓度的有机成膜分子可以得到不同的动态膜压图谱,有效地将成膜分子的状态、结构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反应出来。并且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试剂,无二次污染,外界干扰因素小,测定速度快,灵敏度高。用此法可对受污染水体以及其他未知天然水系的微表层进行研究[22]。3.4.2 DOAS技术

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技术(DOAS)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分子的窄带吸收光谱来辨别气体的成分,通过其吸收谱的强度推导被测气体的浓度,其理论基础是朗伯比尔定律。DOAS系统通过一系列优化的数据处理流程和环节,可以成功地监测大气中多种气体成分的浓度。此外,物理化学方法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激光熔蚀法(LA)、氢化物发生法(HG)、偏振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在土壤样品分析,尤其是痕量元素的测定及分析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23]。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环境监测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也在进一步的发展,从目前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来看,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 以有机污染物作为在线监测的主要目标

通过对大量的研究数据和结果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目前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十分严峻,而且这些有机污染物都有毒有害。因此,对有机污染物进行监测已经成了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今后需要适时的、全面的、系统的开展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工作,及时有效地将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监测出来。

4.2 扩展监控介质范围,对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全面监控

多环芳烃类、多氯联苯类以及某些重金属有毒污染物会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影响下,在不同的环境介质如大气、水、沉积物中迁移、转化和积累,因此,需要对多种环境介质进行监控,实现对有毒有害物质的全面监测,保证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

4.3 运用痕量分析,提高监测分析精度

环境中的许多有毒有害物质,尽管其浓度很低,但是会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有必要发展和使用痕量和超痕量分析技术,进一步提高监测的精度,全面掌握受污染的状况,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4.4 监测分析器小型化,现场快速分析技术得到普及

在环境管理的实践中,往往需要对一些污染事故的现场进行监测,包括污染物排放源和现场污染情况等,这就需要对污染进行定性和分析,及时分析出某种污染物的类别、构成或浓度,因此,有必要发展和使用现场快速分析技术,以便能够更加有效的对现场污染进行监测,而监测仪器的小型化也为其提供了物质保障。

4.5 实验室管理系统将得到广泛应用

使用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能够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提高实验室采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进一步确保数据的原始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降低成本,规范数据分析的目的,促进数据分析工作的流程化。还可以加深管理人员对实验室基本情况的认识和了解,及时发现不符合规定的管理行为,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从而规范实验流程,提高数据的可靠性,降低实验室的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小结

环境监测技术能够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对防治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只有了解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坚持不懈地完善环境监测技术,才能保证环境监测的可靠性。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需要重视环境监测技术的运用,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的各项工作,提升监测技术、更新监测设备、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 杨婉平.探讨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民营科技,2011(6):26.[2] 徐丽.浅谈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J].环境科学导刊,2010,29(S1):115—118.[3] 乌云娜,冉春秋,高杰.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生态经济,2009(12):89—91.[4] 石媛,陈宪伟.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2(24):62.[5] 黄慧萍.遥感技术在广东省湿地类型调查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遥感,1996,30(4):9—15.[6] 李蓬莱.1:100万东北区沼泽图编制的研究[J].地理科学,1984,4(4):350—356.[7] 翟俊辉,杨瑞馥.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和生物信息学[J].生物技术通报,2002,13(3):209—213.[8] 周萍.高光谱土壤成分信息的量化反演[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9] 赵振亮.基于高光谱数据的盐渍化土壤光谱特征研究及信息提取[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3.

[10]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土壤学学科发展报告[ 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1] Tay S T,Hemond F H,Krumholz L R,et al.Population dynamics of two toluene degrading bacterial species in a contaminated stream[J].Microbial Ecology,2001,41(2):124—131.[12] 赵晓祥,庞晓倩,庄惠生.荧光定量 PCR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12):125—128.[13] Cummings D E,Snoeyenbos West O L,Newby D T,et al.Diversity of Geobacteraceae species inhabiting metal-polluted freshwater lake sediments ascertained by 16S rDNA analyses[J].Microbial Ecology,2003,46:257—269.[14] 何闪英,吴小刚.赤潮研究中圆海链藻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水产学报,2007,31(2):193—198.[15] 毛海英,徐章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环境污染的研究进展[J].江苏环境科技,2007,20(S1):66—68.[16] 赵兴青,杨柳燕.PCR—DGGE技术用于湖泊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J].生态学报,2006,26(11):3610—3616.[17] Woods J A,O'Leary K A,McCarthy R P,et al.Preservation of comet assay slides: comparison with fresh slides.Mutation Research / Fundamental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Mutagenesis,1999,429(2): 181—187.

[18] Mirjana Pavlica,Gran I V Klobu,Nina Moja,et al.Detection of DNA damage in gametocytes of zebra mussel using comet assay[J].Mutation Research/Genetic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utagenesis,2001,490(2):209—214.

[19] 戴舒雅,余俭,丁波,等.生物监测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污染防治技术,2013,26(5):62—65.[20] 许妍,吴克宁.欧盟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项目及其对我国农用地质量监测的启示[J].生态环境学报,2011(11):1777—1782.

[21] 谢克明.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和程序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22] 杨建标,秦菲,陈邦林.动态膜压法测定江、污混合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2002(4):230—232.[23] 谢寅凯.我国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3):80.

第五篇:光电子的发展趋势及应用

用光

电 子

技 术 发 展

态 势 及 应

光电子技术发展态势及应用

1.光电子学的出现和发展

光学的发展历程古老而又漫长,电子学的发展则相对较短。光子学和光子技术可以认为是从1960年激光器诞生才开始出现的一门新型科学与技术。电子学和电子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现已处于高度发展的水平,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并且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目前正由微电子学与技术向纳米电子学与技术、分子电子学与技术发展。光电子学作为这两个学科的交叉点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关于光的电磁性质及其在介质中的行为,早在19世纪就已经用麦克斯韦(Maxwell)的经典电磁理论进行了研究,关于光的吸收和辐射,在1017年爱因斯坦(Einstein)就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前,光学和电子学仍然是两门独立的学科。

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研制成功,这标志着光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后在对激光器和激光应用的广泛研究中,电子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光学和电子学的研究有了广泛的交叉,形成了激光物理、非线性光学、波导光学等新学科。70年代以来,由于半导体激光器和光纤技术的重要突破,导致了以光纤传感、光纤传输、光盘信息存储与显示、光计算以及光信息处理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了光学和电子学及其他相应学科(数学、物理、材料等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边沿的研究领域。为此需要引进一个名词来覆盖这一非常广泛的应用研究领域,学术界曾经使用的名词有电光学(Electo-optics)、光电子学(Optoelectronics)、量子电子学(Quanumelectronics)、光波技术(LightWaveTechnology)、光子学(Photonics)等【1】。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用的较多的名词是“光电子学(Optoelectronics)”和“光子学(Photonics)”。光电子学沿用电子学的有关理论,主要研究有光参与的电子器件和系统。光子学是把光子作为信息的载体和能量的载体来研究,包括光的产生、传输、调制、放大、频率转换和检测等。事实上,光电子学和光子学其本质是一致的,只不过其强调的重点不一样,光电子学强调电子的作用,光子学强调光子的作用。

2.光电子技术的应用

光电子学一经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光电子学及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光电子技术包括光的产生、传输、调制、放大、频率转换和检测以及光信息处理等。光电子技术应用涉及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天文、地理、物理、化学、计量、生物、医学、工业、农业、军事等各个领域。目前其应用已进入到家庭。

2.1办公现代化设备的应用

办公现代化设备主要是随计算机迅速普及而发展起来的高技术产业, 各国厂商正在竞争中不断开发新一代产品。美日的苹果、兄弟、惠普、佳能、富士通、数据产品、国际商用机器等30余家厂商的主攻产品是激光打印机,推出了几十种高中低档产品。激光打印机兼负现代文书和管理文件打印、轻印刷系统和台式出版系统的排版任务, 配合计算机的一部分功能, 是各国众多公司竞相发展的热门产品之一。随着微机日益普及, 我国对作为重要外围设备之一的激光打印机需求量正迅速增长。目前国内市场的激光打印机均为进口或国内组装产品, 尚无国产。2.2 材料加工的发展

在工业先进国家, 激光加工的地位很高,衡量一个国家工业生产效率及其在发达国家中的位置,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工业用激光器的制造及其引入生产的进度。激光焊接、打孔、切割、微加工等多方面工业应用, 效益同样非常可观。这些方面在国外加工中占据主要地位, 由于国内材料加工业的技术改造资金来源受体制影响有极大困难, 因而没有形成有影响的产业, 只有通过体制改革发展我国的激光材料加工业。

2.3 激光医学应用

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是众所共知的具有最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热门应用。国外激光医疗器械朝着眼科治疗、显微手术、微血管吻合、血管阻塞疏通等高精细手术装置发展, 而国内生产单位仍固守体表治疗、激光针灸和穴位治疗、气功信息治疗等具有中医特色的简易激光器械生产, 高精细手术用的激光器械, 或因销售情况不佳, 或因技术条件不足, 或因资金较为困难, 没有产品上市, 市场只好拱手让给美日厂商,国内的激光医疗器械市场极大的。

2.4 通信、存储领域中的应用

光电子技术在这类热点应用中潜力很大, 如通信、存储、条码扫描、质量检验、全息照相、激光刻蚀和绘画、娱乐设备等, 都充当了重要角色。激光和光电子在其它消费类应用中的份额, 在世界市场上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2.5 矿井安全中的应用

随着光电技术, 尤其是光电子器件的发展, 红外型传感器用于各种危险场合气体成分的检测已逐渐成为现实。红外线瓦斯传感器工作稳定, 可满足不同地点、不同精度的要求, 并且易维护, 使用寿命长, 适应性强。光纤传感器具有一些常规传感器无可比拟的优点, 如灵敏度高, 响应速度快, 动态范围大,防电磁干扰, 超高绝缘, 无源性, 防燃防爆, 适于远距离遥测, 体积小, 可灵活柔性挠曲等, 很适于在恶劣和危险环境中应用, 因而得到广泛重视。分布式光纤传感利用光导纤维具有的传输双重特性,实现对待测场光纤分布的多点甚至连续点测量,以达到取代多台独立点传感器的目的。

3.光电子技术研究的几个方向和热点

光电子技术不断地向前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新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3.1各种新型激光器的研究 激光器是光电子技术的核心,正是激光器的问世与发展促使了光电子学的兴起与发展。在光电子技术的发展中,激光器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近年来各种新型激光器的不断涌现,又为光电子学和光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半导体激光器又称为二极管激光器,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与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军事技术应用紧密结合,因此其技术和市场一直呈高速增长的趋势【2】,半导体激光器已经成为激光器的主流。量子阱超晶格人工改性新结构、新材料的出现及能带工程的成功应用推动了光电子器件和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展,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向宽带宽、大功率、短波长以及中远红外波长发展。随着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展,全固化固体激光器将以更优异的性能取代传统泵浦方式的固体激光器,成为固体激光器发展的主流。其他激光器如原子激光器的研究等也取得了进展。

3.2 硅基光电子技术的研究 我们知道,硅和锗是微电子学中最重要的基质材料,在硅材料上发展起来的集成电路已对电子计算机、通信和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起了关键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对信息的传递速度、存储能力、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硅集成电路受到尺寸和硅质材料中电子运动速度的限制,很难满足发展的要求。如果能在硅芯片中引入光电子技术,用光波代替电子作为信息载体,则可大大地提高信息传输速度和处理能力。由于硅和锗都是间接带隙材料,电子不能直接由导带底跃迁到价带顶发出光子,为了满足动量守恒定律,它只能通过发射或吸收一个声子,间接跃迁到价带顶。这是一种多体效应,跃迁几率很小【3】,因此硅和锗都是发光效率低的材料。为了克服硅材料发光效率低的问题,实现在一块硅片上集成电子器件和发光器件,也为了发展硅基光电子技术,国外研究人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了提高硅(或锗)的发光效率,提出和研究了多种硅基发光材料,如掺铒硅、多孔硅、纳米硅、硅基异质外延、超晶格和量子阱材料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Kimerling等人【4】采用标准的集成电路工艺,在SOI(Si-on-insulator)上将侧面光发射的掺铒硅发光管与硅波导集成在一起。Ksybeskov等人【5】和Hirschman等人【6】采用硅微电子制备工艺将双极晶体管和多孔硅发光管集成在一个硅片上。另据报道,英国的一个科研小组最近研究出了一种在室温下能发光的全硅的发光二极管(LED)。我们相信,将来有可能出现一种全硅的激光器。硅基光电子技术正向集成化发展。一旦实现了全硅光电集成,将对光电子技术其他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有机聚合物光电子材料的研究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有机聚合物材料的日趋成熟,聚合物光电子学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据1993年I BM公司的Almaden研究中心报道,他们使用聚合物电光调制器和832nm半导体激光器实现了6个模拟电视信号的同时传输和接收,第一次在模拟信号传输中使用聚合物调制器并获得较高的信噪比。由于有机聚合物的合成、加工、器件制备方面相对容易、价格低廉,而且它们有相对低的介电常数,因而有更高的调制频率和较低的驱动功率,并且容易与半导体器件和光纤传输集成,具有响应性能快、非线性光学系数大等优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聚合物热光开关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当DC或A C电流通过薄金属层时,加热引起的聚合物的线性膨胀,使得聚合物的折射率降低。与电光开关的情况相比,热光调制引起的折射率要大得多,最高可以达到0.01。现在AKZONOBEL公司已经批量生产聚合物热光开关【7】。人们开展了聚合物超快全光开关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聚合物电光调制器在CATV、高比特网络、相阵列系统和计算机平行互联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聚合物光电子材料的应用前景十分诱人。

3.4光互连、光计算技术的研究 在因特网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快速入网和出网的分派能力决定系统所传输的巨大信息量能实时利用的有效性。相对于光信息传输器件来说,光信息交换互连技术器件的发展不如光信息传输的发展快【8】,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光交换技术的研究。光互连技术的内容主要包括光交换网络和电子计算机的光互连,这是在信息光学中最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在光交换网络的光互连中,还应多研究在集成光学中的光波导交换开关、自由空间光学中的多级交换网络。在电子计算机的光互连中,还应多研究芯片间的自由空间和波导光互连,插件板之间的自由空间和波导光互连,多处理器之间的自由空间或光纤互连及并行计算机的光学总成等。以数值计算为目的的光计算研究分为专用性的光计算系统和通用性的光计算系统两大领域,数值的光学处理又分为模拟量编码和数字量编码两种。专用性计算系统主要包括以光学矩阵运算为主导的光学代数运算器通用的光计算系统的算法和体系,主要借助于已有的并行计算机的算法和体系。在光互连和光计算领域的研究方面,国外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始研究在路由器中用全光学矩阵开关来取代原有的电开关,并在光计算方面也取得了进展。

3.5大容量光存储的研究

现代化信息社会对大容量、快速存取时间的存储系统有着日益增长的要求。传统使用的存储采用磁盘技术,这一技术发展相当成熟,磁盘的存储容量大(可以达到几十G)、存取时间短(0.1ms)、存储时间长并且可擦写。但是它遇到两方面的困难:一是尺寸限制,二是信噪比难以提高。传统的磁盘存储方法由于其存储素元难以进一步缩小,很难提高其存储容量了。而光盘作为存储介质和光子技术的使用,是大幅度提高存储容量的出路。光盘的存储量决定于记录介质写入位尺寸和写读斑的大小。采用短波长的半导体激光器,可以大幅度降低介质光斑的大小,提高存储容量。目前选用波长为780nm和640nm的激光器,采用复膜技术及双光头读写技术,已使存储容量达到数G b范围。为进一步提高存储容量,一方面使用更短波长的激光器并进行光斑压缩;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改变存储介质和存储方法来提高存储量。与此同时,发展新型的集成激光器面阵和高密度半导体低维结构高速空间光调制器也将促进高密度存储技术的发展。今年4月23日至25日在美国召开的“光学数据存储2001年会”上,日本的东芝、三菱电子、NEC等三家大公司同时报道了光盘单面存储密度为25~32GB的实验结果。近场光学存储,以超衍射分辨为特征,从根本上克服了点存储的密度极限限制,无疑是光盘存储的重要发展方向。其技术难点集中在近场距离的控制上,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保持头盘间距能够限制在近场范围之内,近场存储就有望成为下一代盘式存储的主要技术手段【9】。

3.6生物医学中的光电子技术

生命科学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大热点之一,也是光电子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近年来,生物医学中的光电子技术研究十分活跃,发展十分迅速,它将开拓生命科学的一个新领域。目前,生物医学中的光电子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物系统中产生的光子及其反映的生命过程,以及这种光子在生物学研究、医学诊断、农业、环境、甚至食品品质检查方面的重要应用,利用光电子技术对生物系统进行检测、治疗、加工与改造等。二是医学光电子学基础和技术,包括组织光学、医学光谱技术、医学成像技术、新颖的激光诊断和激光医疗技术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殷一贤。关于光电子学与光子学【J】。激光杂志19 98,1 9(1):12 0。【3】陈维德。21世纪的光学和光电子学讲座(第二讲):硅基发光材料和器件研究 【J】。物理,2000,2 8(12):74 1-745。

【4】Kimerling LC,Kolenbrander KD,MichelJetal。SolidStatePhys,19 97,5 0:3 33341。【7 】Keil N,Yao H,ZawadzkiC。Integrated Photonics Research【Z】。1998 Technical DigestSeries,Canada :Vactoria。353-355。

【8】吴荣汉。21世纪的光学和光电子学讲座(第三讲):信息网络与半导体光电子学【J】。物理,2000,29(1):45-49。【9】孙利群,章恩耀,王佳等。基于近场光学超衍射分辨力的高密度光存储【J】。光电子·激光,2001,12(6):646-652。

下载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搜索引擎优化技术及发展趋势

    搜索引擎优化技术及发展趋势 一、引言 “搜索引擎”作为互联网上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工具,现在几乎已经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事物。按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06年7月19日发布......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 / 15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2 / 15 目 录 摘要......................................................................3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

    网络化制造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论文

    网络化制造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摘要:本文对我国现有网络化制造技术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实例分析了网络化制造技术的应情况,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关键词:网络化制造;网格......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第一章:1.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使人能直接产生感觉的自然种类信息叫做(感觉媒体) 2.为了存储,传送感觉媒体而人为地研究出来的定义信息特性的数据类型叫做(表示媒体)他们是用......

    自然语言处理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自然语言处理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内容,以及对目前相关领域的应用加以讨论。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四大块[1-2]:语言学方向、数据......

    HDCVI解决方案及今后技术发展趋势

    HDCVI解决方案今后技术发展趋势 现今,“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在全国的兴起,让很多人意识到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性。由于百万高清摄像机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于监控......

    LED路灯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五篇范文

    LED路灯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 要:随着各国积极推动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路灯作为城市照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能中的效果日益凸显,尤其是LED的智能控制特性不仅强化了LED路灯......

    浅谈分布式防火墙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浅谈分布式防火墙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传统的防火墙分为包过滤型和代理型,他们都有各自的缺点与局限性。随着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发展和用户对防火墙功能要求的提高,目前出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