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丽伟逃离荷赛的墙垣--中西方新闻摄影比赛的题材选择研究第7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8:2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俞丽伟逃离荷赛的墙垣--中西方新闻摄影比赛的题材选择研究第7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俞丽伟逃离荷赛的墙垣--中西方新闻摄影比赛的题材选择研究第7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

第一篇:俞丽伟逃离荷赛的墙垣--中西方新闻摄影比赛的题材选择研究第7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

俞丽伟逃离荷赛的墙垣--中西方新闻摄影比赛的题材选择研究第7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

沉思是生命中唯一敏锐的瞬间。--莫·梅特林克 绪 论

2003年2月14日18时,第4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评选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美国洛杉矾北极星图片社摄影师埃里克·格里戈里扬(Enic Grigorian)拍摄的一张反映伊朗地震后一个男孩在父亲的墓地前哀悼的照片,获得了年度最佳新闻摄影奖。中国摄影记者祁小龙以传统中医治疗都市病--肥胖症为题材的《针灸减肥》获得了科技类单幅作品三等奖。成为继杨绍明、李楠、王瑶、贾国荣之后第五位在这项极具权威性的世界新闻摄影年度比赛中获奖的中国摄影师。荷赛在中国新闻摄影从业人员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本届参赛者国籍统计中中国人数最多即可见一斑。在这项以西方新闻价值观念为主流的大赛上,什么样的题材会引起评审团的注意,什么样的题材更具有世界性。在报纸和新闻杂志中,如何发挥报道优势和长处,如何在题材中选择报道主体,如何在西方世界新闻摄影理念中建构自己的角色定位,就一直是新闻传播界探讨的议题。

毋庸讳言,“荷赛”评审团的认识与偏好,正对中国新闻摄影界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与“诱导”。2001年12月,“荷赛”大师班的17名中国学员,提交了一些题材、手法类似的报名作品,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受制于所谓“经典”的拍摄思想、拍摄手法,常常囿于“荷赛学院”的墙垣。越来越多的中国题材的获奖作品,的确曾为中国新闻摄影界无形中制造一个缺乏反思、从众从俗的语境。

图片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符号,在拉斯维尔提出的5W模式中,图1 拉斯维尔5W模式图。

图片信息位于第二过程:说什么(says what)承载着内容分析的重要职责。虽然拉斯维尔的5W模式相对于后来的德弗勒的环形模式有其不完善之处,但作为基本传播理论,仍揭示了视觉传播的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同时正如施拉姆所说:大众传播乃是研究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因此本文拟就中西方新闻摄影的题材取向,新闻摄影价值规律,评判标准,局限性,题材选择对视觉传播者的要求等几方面作一深入研究,以期有所借鉴。第一章 题材选择尊重新闻内部规律

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徐步曾表示:好的新闻照片必须要有新闻性。什么是新闻性?新闻性的尺度衡量是新闻摄影理论必须明确的内容。

一、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同样也是新闻摄影取材的第一原则。我们说一幅新闻图片是否具有新闻价值,首先着眼于题材是否真实可信。在这一点上国际新闻界一直强调镜头的平实感,用返朴归真的手法老老实实披露事实,只需如实记录下来题材本身就足以感染读者、撼动人心。第45届WPP获奖作品题材中?quot;9·11“事件、阿富汉战争、《洛杉矶时报》记者唐·巴莱蒂(Don Bartletti)以中美洲青年们冒死向北旅行,试图偷渡进入美国的真实画面摘得2003年度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特写新闻摄影奖(Featare Photograph),除了内容层面的”事实真实“外,还要追求表达层面的”影像真实“,而后者也是引起新闻摄影界颇具争议的焦点--”摆“、”抓“之争,在后面另有论述。以二战为题材的经典作品《诺曼底登陆》是记者罗伯特·卡帕呈现给受众内容真实与影像真实的完美融合。2001年度十佳青年摄影记者曹红(《深圳特区报》)关注一群”瘾君子“在深圳街头吸毒为题材,那黯淡无光的眼神,衰弱无奈的呻吟,令人心头震颤。这一系列获奖新闻图片无一例外的遵循新闻取材的真实性原则。在传播学中信源的真实可靠才会获得积极有效的促进的反馈,尽管信源(传播者)只能通过有限的视觉符号从信宿(受众)处获得极有限的或间接的反馈,但是传播者毕竟可以根据”反馈“了解受众的反应与需要,据以调整传播的方式与内容,以便有效地反应受众的要求。《纽约时报》一位资深摄影记者在2003年美伊战争中为了画面的冲击力、可读性,将两幅画面特殊处理,无中生有的合成图片出现了,被揭穿后读者(受众)对《纽约时报》忠诚度大打折扣,百年老板不得不解雇该记者挽回信誉。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具有物质性,而事实的报道具有意识性,新闻就是物质性和意识性的统一,是否在抓取新闻影像时不向壁虚构,不无中生有,真实反映具体客观事实,就算尽到了真实性的职责呢?这种认识未免片面。图片新闻的”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才是作为新闻摄影真实的双重内涵。”具体真实“表现为具体的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总体真实“在”具体真实“基础上,反映客观事物运动变化与普遍联系,揭示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中存在内部规律性。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起指导作用。2003年度普利特新闻奖获突发新闻摄影奖科罗拉多大火这一题材的组照中即有火灾现场的场景描述,例如巴里·古蒂雷兹拍摄的杜兰哥附近一所乡间居所,一场大火正在迫近,也有P30 Drior轰炸机在埃斯蒂斯公园附近麋鹿村大火上空投放阻燃剂,人们跳楼逃生、疏散、祈祷,志愿者与消防员的片刻休息等是大火题材掩映下的着火、灭火、观火、加入、祈祷,一个个具体真实,让受众在突发瞬间从全局的角度了解事态的全貌和进展。一代摄影宗师昂利·卡蒂-布列松(Henri Cartient-Bresson)首次提出天下之事莫不各有其决定性瞬间,相机主宰着怀疑和决定同时并生的瞬间。为了”赋予世界意义“,摄影者必须感觉自己与镜头内所看到的事物息息相关。有人可能要反驳,即然新闻取材于一个个决定性瞬间,那么新闻摄影只能表达一个个具体真实,而这些瞬间定格有其内在联系的延续。题材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的有机结合对于新闻组照有其借鉴意义。在中国新闻摄影界一项重要赛事《人民摄影》报年度新闻摄影评选的评委对优秀组照的评价是:”张张都有故事“,这或许正是对组照最基础的要求。2003年4月27日祁小龙出席第46届WPP颁奖典礼,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主席致词中特别提到今年造假事件,并再次重申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

新闻摄影当仁不让的承担历史文献价值的责任。如我国著名老一辈摄影家吴印咸拍摄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白求恩大夫》。摄影记者沙飞在1936年冒生命危险拍摄的鲁迅与青年木刻家谈话的照片,成为今日不能忘却的历史。李晓斌在1977年拍摄的《上访者》,直到1986年才浮出水面,它所记录的一个被极左政治摧残扭曲悲剧性人物形象,使人们永远铭记苦难与来之不易的今天。它所营造的具体语境,苦涩与幸福的情感激荡,凸显了《上访者》作为历史证物的特殊价值。

中国新闻摄影界泰斗、新华通讯社研究员蒋齐生先生说:”新闻摄影把新闻形象的典型瞬间凝固在照片画面上,不仅证实新闻事实的存在,更让人直观了解新闻现场,领会新闻的要点,从新闻人物的活动及情感变化中,获得信息,又获得审美感受与生活启迪。新闻摄影的形象来自新闻现场,是时代的、历史的瞬间实录,有无疑的现实性与真实性,它所包含的信息和所起的作用,就会超越它所产生的时空,而具有几乎无限的扩散性,成为后世许多代人认识历史演变的教材。事实上,优秀的新闻照片,从其诞生,就把新闻价值、历史价值融于一身,并随着时间的延续及空间的扩大而不断增?quot。

二、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是指“新闻报道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它。”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的意志为转移。《纽约时报》的前任总编辑爱德温·詹姆斯也宣称,该报的唯一新闻方针就是客观性。“我们每天收到一百万字的新闻稿,而只能刊用十二万五千字,……这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我们的原则是客观性,此外,别无其他。” 客观新闻导致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华·默罗就说过“我认为就人而言,任何记者都不能做到完全的客观,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个人。” 美国新闻史学家弗兰克·曼特也说:“纯粹的客观性甚至对机器人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创造出机器人的背后,必定存在一定的思想?quot;

2002年的确有许多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事件值得新闻摄影人去记录、去表现,其中既有三峡二次截流,清库这样影响国际民生的大事,也有国家足球队世界杯之旅一无所获的遗憾,还有”空难“、”矿难“等令人痛心的突发事件。2003年美伊交战、非典肆虐,这些事件成为题材的聚合点,面对战争也好,地震、洪水、火灾、疫情等灾难也好,你会通过多种媒体看到,第一位出现的是救护人员,同时出现的必定是新闻记者。首先因为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客观因素,不以传播者的主观需要而减增;其次,题材能否成为新闻并为受众所关注,并为受众所关注,是由受众,而不是由传播者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可以说,受众对新闻的选择和实践对新闻的检验是衡量新闻价值的客观标准。2003年度荷赛科技类单幅三等奖得主《天津日报》祁小龙的获奖与这个独特的题材有很大关系。欧美国家里只有英国承认针炙合法,西方人对针灸有一种神秘感。据祁小龙讲,他将作品选送后,WPP基金会曾E-mail询问两个问题:针灸是否在中国是国家合法的医疗手段;针灸时肥胖患者会否感到疼痛。这种题材容易吸引(受众)评委的注意力,他们对中国古老中医有渴求,国外媒体对反映中国苦难题材已经不太关注了。相反对中国的有钱、有闲阶层更感兴趣,中国在发展,边远地区的贫苦生活无法反映中国的经济变化,西方媒体希望看到都市里的年轻人穿的怎么样,玩什么,精神状态如何? 表现出受众在选择和判断事实时所反映出来的需求欲望、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总是受到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约的。具体判断新闻价值不仅包括信息价值,而且包括宣传舆论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它是一个综合的标准,正如抗击在”非典“最前沿的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贺延光主任所说:摄影记者要通过真实的现场画面来传递信息,摄影记者就应该站在社会的最前沿、关注任何公众所需要、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并通过照片传递给他们。

当然一些受众非常关注的事实,由于传播者认为不符合自己的主观需要而加以掩盖和回避,结果会大大损害传播者的信誉,而这些事实却仍然被当做新闻在人们当中广泛传播,根据新闻传播的社会流程图就可以看出:图2 新闻传播社会流程图

所以对于视觉传播者来说,认识到新闻价值的客观性是使新闻传播取得效果和使自己赢得受众信任的重要条件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 我来了!我看到了!我赢了!--凯撒大帝

三、题材的现场性规律

不论是世界新闻摄影大赛、普利策新闻奖、美国新闻摄影年赛(POY),还是国内中国新闻奖摄影奖、全国新闻摄影年赛、《人民摄影》报年度新闻摄影评选、十佳青年新闻摄影记者评选,无一例外强调现场感。从空间角度讲,维度越高越丰富,改变受众的情绪时间越短。图片新闻属于平面表现,二维空间,相对于雕塑、全息摄影、音乐、文学、电影、电视、多媒体等多维空间来说,想在最短时间影响受众情绪,有其难度。而现场感强的题材,发挥短暂时间内改变情绪的无穷魔力。一切都离不开现场,现场发生的事件,现场所做的报道,离开了现场的影像,他们就失去了魅力。荷赛得主王瑶拍摄《60岁重返舞台》拍摄对象虽不是重要人物,但其记录了新闻人物在现场的表现,感染受众。美国设在印度博帕尔地区碳化工厂发生毒气泄漏,几千居民丧生,印度的帕布劳·巴塞洛缪和其他记者冒着毒气致残的危险赶赴现场,当调查人员掘开被毒气致死的一具儿童尸体时,他迅速按下快门,拍下了震撼世人的一张新闻照片--《博帕尔的灾难》。为此,他获得了当年新闻摄影比赛特别奖。美联社摄影师艾伦·迪亚斯(Alan Diaz)用胶片记录全副武装的美国联邦人员从古巴男孩埃连位于迈阿密的亲戚家中带走他的那一刻成为千千万万美国人记忆中的永恒。这一永恒的记录也使艾伦获得了2002年度普利策新闻奖突发性新闻摄影奖(Breaking News Photography)新闻摄影在现场抓取瞬间的自由度极小,至少对于突发新闻来说,这也是摄影大师与一般摄师记者的试金石。在第11届《人民摄影》报新闻摄影年度评选中”鸡西矿难“等突发性新闻因缺乏第一现场而失色不少。日本朝日新闻社大阪本社影像中心经理芦田穰认为不到事发现场就没有办法创作,这是摄影记者的宿命。

四、取材的同步性规律

从时间维度来看,图片新闻追求最大限度事件发生与报道取材的同步传递。CNN从开办之初就标榜”凡事有事件大事,就有我们CNN在“,科技进步使取材在第一时间内传递给受众成为可能。只要有手提电话、电脑、数码相机,通过电话线或海事卫星就可直接传输,为题材的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题材选择加工后最短时间内传递给受众。2003年2月25日北大、清华餐厅爆炸案,近百名中外记者火速赶到,美联社、路透社、CNN、东森、亚视、新华社、中新社、新浪网等新闻摄影记者各显神通,现场多方面挖掘题材,有的同步制作、同步播出,不到下午三点事件处理还没有完全结束时,国外一些知名网站,国内新浪网、中新网等做了爆炸案的图片报道,可以看出,适宜于同步发稿的新闻图片,题材多以事件性和深度揭示为主。如新华社王岩在2001年9月11日上午拍摄遭受袭击后正在燃烧的五角大楼题材组照,表现了”9·11“事件对美国人心理和经济上带来了难以消除的阴影,而《北京青年报》记者程铁良拍摄的《中日贸易磨擦 山东葱农受损》,以日本政府自4月开始对中国大葱、鲜菇、灯心草等农产品进行紧急限制为题材。以2001年4月17日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一位常姓批发商在开了花的葱堆里睡着了为具体事实表现,反映了出口的山东大葱被迫转入供大于求的国内市场,致使葱农大受损失的不争事实。题材选取的同步性给国家机器制造了一定压力,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决策与指挥。美国新闻管理条例上写有”在未来的战场上,军队必须战胜两个敌人,一个是军事战场上的敌人,一个是舆论战场上的敌人,后者包括本国和西方国家以及一切亲西方的无冕之王们。“

我不会以其他摄影家说些什么来判断我的照片,我是以照片来判断他们,而我也希望自己能受到同样的准则来判断。--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olka)第二章 题材选择的角色定位

通过新闻学、传播学原理以及实证研究了解了新闻摄影的内部规律后,我们还需透过国内外几大赛事的题材走向,对题村选择的角色定位有重新思考。

一、题材优先论

人们大都很难忘记美国影片《阿甘正传》,忘不了片头与片尾飘来飘去的羽毛,它在昭示着:人生就像一片羽毛,随风飘荡,不知会落在什么地方。这多少有些宿命色彩,但对于摄影精品来说,这飘动的羽毛背后是题材折射的深刻哲理,而这种题材的选择?quot;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满足的需要越高,越充分,价值就越大。如果能满足其中一种需要,我们就可以有充足的理由说明,这样的新闻事实,这样的新闻报道,是具有新闻价值的。到底哪些质素是被新闻摄影优先考虑的题材标准呢?新闻摄影作品的评奖,无疑是评了新闻照片的质量,可哪一张优秀作品能和它反映的新闻事件、新闻价值一刀两断呢?题材优先论总是或隐或现地左右着评委的投票。看看第45届、46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85、86、87三届普利策新闻奖、2001年度十佳青年新闻摄影题材摄影数据的统计,我们或许看出题材选择的趋势。图3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45届46届题材统计表;图4第85届、86届、87届普利策新闻奖摄影奖题材对照表.虽然这只是近几届西方新闻摄影大赛的基本情况,但从题材统计中我们不难看出,图3北方联盟遭塔利班埋伏,阿富汗小难民的葬礼,伊朗地震全部是负面新闻题材,图4的联邦行动、大火、9·

11、阿富汗战争、偷渡也清一色的是负面题材,战争、地震、火灾、偷渡这些天灾人祸,灾难性摄影题材高度集中在西方新闻摄影比赛的突发新闻或年度最佳新闻摄影奖项,而这些灾难性题材背后,往往都昭示了一个特大的主题而倍受世人关注,当然也逃不过以欧美为主体的国际评委的锐利目光。例如同是2002年的荷赛和普利策年度最佳新闻摄影奖、突发性新闻摄影奖,都取材于“9·11”事件。反映了美国“9·11”事件与反恐战争的高度集中的特大主题密切关联。在这十组获奖作品中,负面题材有10组,占总数100%,中性与正面题材则一组没有,体现了西方新闻界一贯的价值取向:宁愿丧钟长鸣,也不愿“口吐莲花”,国难当头,全是坏消息的本性不改,美国新闻界曾自诩为环境的“瞭望者”和“监测者”,他们瞭望和监测的是急流险滩,而不是一马平川,试图通过消灭一个个罪恶的问题以及抑制社会权势集团来改良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当然对于事件性新闻,重大题材的确具有较强的新闻震撼力。如果再施以适当的表现手法,这样的新闻照片就可称为佳照。对于非事件性新闻的题材则可以呈现异彩纷呈的画面。在历届荷赛中国摄影师的获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番景象:图5 历届WPP中国摄影师获奖表

艺术类获奖两次,新闻人物、体育、科技各一次,正面题材两组,中性题材三组,负面题材没有,题材国籍全部来自中国大陆,分别涵盖国家领导人、杂技、体操、舞蹈家、中医。这里需要辨证的看待中西方的这种差异。首先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取材有其价值取向,前面已有论述。目前国内新闻价值的概念也是徐宝璜在1918年由西方引进中国的。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其中时新性是必备的,或者时间上越近,或者内容上新颖,其他要素可多可少,只要有一点特别显著,新闻价值就越大。西方新闻界在事件性新闻摄影中就很关注重要性,即影响到多数人,为多数人所关心,而非事件性题材,他们则更重视其他要素,我们看到这五位获奖的中国记者,杨绍明的《退下来的邓小平》是以在国际上显著声誉的国家领导人为题材,人物本身即很受关注。而杂技、针灸、体操、舞蹈,又是让西方评委感到或新奇、或戏剧、或感人等趣味性,而优先考虑。题材的优劣的确占据了很大优势,在重要性题材的开掘中我们也看到中国摄影记者在努力前行,涉猎的范围更加开阔,以2001年度十佳青年新闻摄影记者评选为例:图6 2001年度中国记协、中国青年报主办十佳青年新闻摄影记者题材参考表.负面题材五组,占50%,中性题材三组,占30%,正面题材两组,占20%。像“9·11阴霾”、“阿富汗战争”重大国际性事件能看到中国记者的前沿报道。图5中我们横看同一年,美国普利策奖摄影大奖也是被两个题材摘得。“食人金矿”、“吸毒”负面题材,可以看到中国记者也在积极参与生活的职业状态。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中国记者李晓果以一组中国境外拍摄的表现南非种族隔离现状的题材作品获得1996年法国独家新闻家新闻摄影比赛(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Scoopet du Journalisme Angers)的奖项,题材优先论并不意味着题材决定论,我们仅把他作为新闻佳照评判的前提条件,大多数参评者都受所处的地域局限的问题,特别是地方报纸的摄影记者,几乎无缘于全球性及全国性的重大新闻,2003年美伊交战,地方媒体中也只有《广州日报》、《华商报》等几家较有实力的摄影部派出了海外摄影记者去前线报道,若强调重大新闻,无异于剥夺他们参与大赛竞争的权力。“不唯重大题材”为公平竞争奠定了基础。如果在影像表现上不分伯仲,题材选择具有新闻价值五要素的一点或多点特别显著的话,那无疑是评委优先考虑的。

二、题材切入点要到位

在选取了好的题材后,从哪点切入显示出摄影者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同样的题材,切入点不同,表达的思想情感和给评委的感受就不同。我们可以回忆起很多幅著名的新闻照片,比如那张1972年占据了世界大多报纸版面的大照片:一个赤身裸体,刚被美国凝固汽油弹喷烧的越南女孩沿着公路向镜头跑来,她张开双臂,面目扭曲,嘴里似乎发出撕心裂肺的尖叫。这幅照片对越战提前结束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它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照片里的人性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而不是其它。同样是越南战争,美国空军飞行员罗伯特·斯特姆的战机曾被击落。他本人经过多年的磨难后辗转回到家中,欢迎场面是妻子与四个儿女向中校跑来,每个人都欣喜异常,尤其飞跑在最前面的一个女儿张开双臂开口大笑,喜出忘外,仿佛沉寂了多年的想念父亲的压抑情感此刻全部释放出来。美联社记者塞尔·韦德在一瞬间拍下了这个镜头,其中“战争与和平”的主题震撼人心。切入点不到位,可能让人觉得平淡无味,比如在2001年度中国新闻奖和《人民摄影》报,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中,反映河南艾滋病村的参评作品就有很多,有的人从人们对艾滋病人的关爱切入,有的则从社会对艾滋病的恐惧切入。相比之下,前者选取的角度巧妙,有人情味。从“情”、从政治和社会效果出发,远比那些从艾滋病的可怕和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切入要新颖感人,因而轻松胜出。

这里我们还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不少中国题材的照片在国际影赛上屡屡获奖,正在崛起的中国,发生着全球醒目的变化,备受国际新闻摄影界的瞩目。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表现中国体操运动员艰苦训练的作品,少林寺和尚飞檐走壁,北朝鲜人独闯驻华大使馆寻求政治避护,英国摄影师克里斯蒂·肯南拍摄的我国新疆维吾尔族一对夫妇的肖像等都获得荷赛体育类或突发新闻类或艺术类(单幅)二等奖,这一方面与西方评委的价值观取向有关,一方面中国摄影记者在本国题材切入时还需打破常规,深入思考。在突发新闻、人物肖像、科技新闻、经济新闻、自然和环境等题材中寻找别具特色的切入点。在这一点上,5月初刚刚从阿姆斯特丹载誉而归的中国记者祁小龙深有感触,获奖者绝大部分为30岁左右的年轻人,但面对同样题材,国外一些记者的报道角度和画面经营推陈出新,他们每一次选取题材切入点时,总是想打破固有模式,而这一新的角度对题材的展现恰到好处,同时在保证题材真实、公正的基础上合情入理的融入主体创作态度,不由拍案叫绝,这也是他此行的最大收获。

1996年荷赛基金会学者科林·雅克布森在中国报道摄影与图片编辑研讨班上曾说:“选好题材后,可以试着换换角度,用迂回方法拍摄幕后新闻,使照片富有新鲜感,以激发读者想象力。”

三、战争和灾难并非一劳永逸

我们并不回避灾难题材,荷赛不回避,普利策也不回避,它们渗透人间悲剧的力量。一如萨尔加多二十年来在第三世界中所做的摄影报道,使他成为尤金·史密斯以来,最重要的人道主义摄影大师。他的作品有一股深邃的人类苦难象征。由于灾难题材常常反映恐怖、死亡、和平等大的主题,并且能够采到灾难性事件常常要付出巨大代价,青春、恐惧、孤独、饥饿、鲜血、甚至生命等难度,而使评委们倾向于这一类题材的作品。

一般来说,题材重大其新闻价值相对高,前者是后者充分条件,非充分必要条件。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回归中国,事件大、题材大,新闻价值高。所以那幅表现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升起那一刻的照片被全国诸多媒体做成通栏照片。

但是世界并不总是处于灾难等重大事件之中,小的事件≠小的题材≠主题小≠新闻价值小,人民日报《新闻战线》主任许林提到:有一年荷赛大奖,最终年度大奖是美国黑户之家,这幅普通的家庭照片,没多少新闻性,但反映了一个较大的主题。正如路透社驻中国首席摄影记者王身敦所说,照片本身即可回顾过去,又能展望未来。荷赛也在尽力倡导在平凡生活中同样能够抓取到使人撼动心魄的精彩瞬间的理念。

四、深入挖掘需转换思维模式

选择是一种发现,敏感、智慧、审美、责任的综合体现,只有“见之者真,知之者深,情动于衷”,才能与受众有情感共鸣。熟悉并选择好题材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选择好的题材还必须深入挖掘,“不畏浮云遮望眼”。人们常说题材要体现创新思维,独特视角,可是一到运用上又感到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我们不妨将创新性思维化解为以下四种:理性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通过这四种思维方式来挖掘题材本质。

1、理性思维又叫逻辑思维,其作用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八十年代初有两个记者一起去农村采访,在公社值班室睡了一觉,第二天记者甲问记者乙:“你发现了什么新闻没有?”记者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说:“昨天晚上我们两个和值班干部一起休息,不是没有人来打扰吗?哪来的新闻?”甲笑道:“这就是新闻。”随即他写出了《两家公社干部睡上安稳觉: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的报道,从一个展新的角度表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仓廪渐丰实”,乡村干部不必整夜守电话等上级指挥生产,清晨也不必担心社员堵门要钱,而这位记者甲就是后来当了《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文字记者的这则案例,对摄影记者的形象表现有所触动,即在平凡的生活中,在纷繁的线索中,迅速抓到主线、素材、提炼主题,组织视觉语言。

2、逆向思维,遇到新闻素材倒过来想一想,有没有新的题材切入点。逆向思维使同一素材面前抓到高人一筹的瞬间切入点,而使作品的主题内涵、构图张力巧妙结合。

不随波逐流,不邯郸学步,不做无聊的题材报道。在题材选择时寻找不规则反传统的新尝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荷赛获科技类单幅一等奖的人脸面膜,科技类新闻题材要求展现最新的科技成果,其影像表现相对不宜,作者从科技与人类自然息息相关切入,用白晰的人手托住面膜,以森林为背景烘托主题,令人耳目一新,又备感亲切。曾获十佳青年新闻摄影记者称号的《财经时报》记者赵来明曾说?quot;冷静地观察身边的事物,特别是那些并不喜欢的事情。“

3、发散思维,是指以一个目标或任何一个事物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是一条路走到底。对于一名摄影记者来说,除了能采到独家题材外,在同一题材中来个发散思维,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依次构成了低、中、高三个层次。顺着这个题材走,是流畅性,改变思路是变通,而产生一些独特取材的角度就构成了最高层次。例如十佳青年摄影记者李舸拍摄的《上海人新世纪的数码生活》。图7 上海人新世纪数码生活组照取材分布图.再看看影像表现图8:图8 数码生活影像取材发散思维图.题材独到,沿着数码在生活中运用的母题材,流畅的找到其他子题材,并在子题材中再挖掘新颖、典型的独特素材。

4、聚合思维,思维的态势是向心的。发散思维是扩散,聚合思维则要有针对性,要挖掘深度,寻找交集。祁小龙今年荷赛获赛作品《针灸减肥》,就是将中国传统中医疗法中的针灸子题材与国际上的流行话题减肥子题材合并组合。图9 聚合思维题材模式图

同时祁小龙运用数学集合概念中的并集形成题材。图10 并集示意图.针灸并减肥推出针灸减肥,这一合成题材使众多评委对肥胖感到接近,又对针灸感到很神秘。由图9可示,这样经过聚合后题材可以成百上千,而这种聚合思维方式正是找到新颖题材永不枯竭的源泉。当然前提子题材要必须真实,在题材整合时以客观存在为前题,如果能在聚合过程中找到事物的本质,这一点便是最佳聚合点。素材的闪光点就是隐藏在平凡的题材中,摄影记者要找准一个最佳聚合点,并把采访素材向这个聚合点靠拢。

以上四种思维方式不但对挖掘题材,也对画面经营,甚至图片编辑都有借鉴意义。

第三章 客观看待有影响的新闻摄影大赛

第45届荷赛的中国得主中新社摄影部主任贾国荣曾说:”荷赛不是新闻摄影的祖师爷和教科书,不是各类奖项的终极目标,只是专门为摄影师设立奖励交流的组织,其他类别的新闻人就没有如此幸运,所以,参与荷赛也是为了参考荷赛。“祁小龙认为参与荷赛,一如WPP宗旨中所倡导的”自由,不受限制的交流,鼓励高水平的专业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比赛的权威性常常可从评委的权威性来看。已故的WPP荷兰基金会老主席乔普·斯瓦特骄傲的称WPP顾问委员会是一个世界新闻摄影的”联合国“。全世界一流摄影专家绝大部分被纳入在WPP的网络之中了。这一点也是WPP权威所在。今年的荷赛评委会首次聘用了亚洲人孟加拉国一名专家任主席。

这一部分论述似乎与题材略远,然而从宏观角度,评委会的成员构成反映了他们对题材选择的侧重。WPP的世界性还远远不够完善,他的局限性表现在:

1、地域分布不均:请看近几届参赛人数情况表。图11 第1届与45、46届参赛情况表.9人评委,荷兰1人(固定),英、法、美、俄各1人,另外4个席位亚、非、拉、东欧、北欧等国到目前历届总数约300多人的评委中,有中国大陆的郁隽民、冯锡良和夏道陵及香港的刘香成,华裔有路透社的王身敦等。儿童评选团制度纳入的15名中,中国少年是近三年分别有3名儿童入选。席位少,自然发言的机会也就少,题材选择一方面受到了主流评委的影响。

2、文字6种:参赛表的通用文字只有6种,英、法、德、葡、西、荷。没有中、日、阿拉伯、俄语的参赛表。

以欧美为主体的原则导致了WPP存在了一定局限性,其实不光是WPP,美国普利策奖,中国的各种摄影大赛也都存在一定局限性。附录Ⅲ中2001年度十佳青年新闻摄影记者评委名单评委分布,国内两大通讯社,三份重要报纸(《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央视、记协与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各一席,地方报纸仅有《陕西日报》,没有高校或研究学者。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能尽量完善,公正、公开、严谨、择优。

参看附录Ⅰ(2003年度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评委名单)、附录Ⅱ(荷赛大师班评委名单)、附录Ⅲ(2001年度十佳青年新闻摄影记者评委名单)。

第四章 题材选择对记者的要求

这一章不做重点论述,只是将记者特别需要重视的两点摆出来,对开掘的角度和选材的态度做简要论述。

一、零距离接近题材

关注社会就是观注我们自己。摄影的传统是关注社会的生活内容,有主流的,非主流的,在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距离,这种距离既有物理学上的,也有心理学、社会学上的。然而为了能挖掘更深的题材,很多摄影师希望自己与被摄对象融为一体,在摄影态度上也?quot;零距离”的主观追求,实际上很难做到,客观上他们并不一定认同被摄对象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祁小龙的《针灸减肥》是他在2002年用9个月时间跟踪肥胖患者在天津爱民减肥医院治疗全过程的一张。《华商报》谢海涛卧底城市涵洞穴居人家,与他们打成一片,他努力接近被摄对象,拍摄了鲜为人知的穴居族的流浪人生。正如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摄影师之一南·戈尔丁(Nan Goldin)所说:“对我来说,拍照片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一种接触他人的方式--是一种关注。我的双眼是温暖的,而不是冷酷的。”

二、题材表现考验记者忠诚

“在现场的每一分钟,我都在想要逃走,我不想看到所发生的一切,但我是一个拿相机的人,我是按一下快门就躲开,还是应该负起摄影记者的职责?”这段话出自一部记录片《战争摄影师》(War Photographer-with James Natchwey)而纪录片的主角创造了一项新闻摄影纪录:采访了20年来世界各地发生的所有战争和冲突,被誉为20年来“最勇敢、最重要的战争摄影师”,他便是詹姆斯·纳切威(James Natchwey)。我对我的题材是怀有忠诚的,纳切威始终信条。

新闻摄影最感人的东西是照片里人物的真情,这是新闻照片的灵魂。最有影响的经典作品绝大部分是现场抓拍的,那些感人的真情人物大特写几乎是百分之百。其实无论是摆拍还是抓拍,用新闻学原理题材要真实、客观为前提,一切都迎刃而解。《乌干达干旱的恶果》,干旱是真实存在的,那双令人瞠目的干瘪小手是真实存在的,白人的大手与之对照,隐喻的主题不言自明,丝毫没有影响新闻照片的可靠性、可读性。

忠诚的态度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没出忠诚的态度必将被社会淘汰。1988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严肃批评了新华社记者李锦在大别山地区制造假新闻照片《小夫妻》。他因为此照所获得的荣誉全部取消,借以严肃新闻摄影的真实性,纯洁新闻摄影评选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倡导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国外弄虚作假被开除的摄影记者更是不在少数。

结语:

本文从四个方面,新闻摄影的内部规律,新闻取材的角色定位,客观看待摄影大赛以及题材选择对记者的要求,从内到外,深入分析了摄影大赛对中国新闻摄影界的影响。我们的摄影记者应站在时代的高度看清、看透题材的本质,培养摄影选材的思维,为中国的新闻摄影工作铺垫一条道路。前三章重点论述,后两章简要论述,在摄影取材基础上,笔者今后还将通过丰富的实践与学习,研究画面经营、构图张力及图片编辑、图片网络等相关内容。

就用十年前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蒋齐生老先生的话作为结束语吧。

“期待着更多诚实而又充满智慧的眼睛。”

这是前辈的瞩望,也是读者的期盼和时代的重托。

目录

绪论荷赛的影响,本文对新闻摄影取材的意义 第一章 题材选择尊重新闻内部规律

一、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二、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三、取材的现场性规律

四、取材的同步性规律 第二章 题材选择的角色定位

一、题材优先论

二、题材切入点要到位

三、战争和灾难并非一劳永逸

四、深入挖掘需转换思维模式

1、理性思维

2、逆向思维

3、发散思维

4、聚合思维

第三章 客观看待有影响的新闻摄影大赛 第四章 题材选择对记者的要求

一、零距离接近题材

二、题材表现考验记者忠诚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下载俞丽伟逃离荷赛的墙垣--中西方新闻摄影比赛的题材选择研究第7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俞丽伟逃离荷赛的墙垣--中西方新闻摄影比赛的题材选择研究第7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