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诺奖颁给迪伦对于诗与歌文化都很有意义
瑞典时间10月13日下午1时,北京时间7时,诺贝尔文学奖组委会、瑞典学院公布了2016年获奖作家是美国摇滚、民谣歌手、诗人、导演、演员鲍勃·迪伦(bob dylan),让很多人大感意外,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公布结果后宣布:“鲍勃·迪伦在美式歌谣的传统下,创造了全新的诗意的表达。”
在宣布完这个结果后,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5位评委之
一、瑞典学院常务秘书长、瑞典学院唯一的发言人莎拉·丹扭尔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她说:“鲍勃·迪伦能够被我们阅读,并且应该被我们阅读,他同时还是一位传统的英语诗人。”诺贝尔奖官方微博引用了一句鲍勃·迪伦的创作:如果我是一个诗人,如果能写一手好诗,我会给我爱的人写一封信,让她看懂。迪伦出版过《歌词:1962-2001》、自传第一部《编年史》(国内译作《像一块滚石》)。他的书登上《纽约时报》年度榜、被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2007年,普利策奖颁发特殊贡献奖献给他——“迪伦不需要普利策,是普利策需要他”。
记者了解到,诺贝尔文学奖评奖的五位评委在确定最终入围名单后,需要在整个夏天阅读关于最终入围的所有文学家的所有作品。而最终入围的名单并不能公布,是因为诺贝尔去世前的要求,因此诺贝尔文学奖显得有些神秘,公众无从猜测到底谁能得奖。
历来,媒体和大众会根据赔率的高低来猜到底谁能得奖,而前几届如阿列克谢耶维、莫迪亚诺、门罗甚至中国作家莫言,都能进入前三,这让评委们感到惊讶。瑞典学院常务秘书长莎拉·丹扭尔曾经对媒体表示,自己看到预测名单十分惊讶,以为是谁泄密了,因为大家总是猜得很准,但这次,几乎没有一家媒体猜到是鲍勃·迪伦。j226 专访
传记翻译家:“不把他当典型的诗人颁奖”
“我觉得不是把迪伦当成一个典型的诗人来颁奖的,恰恰他是把诗和音乐结合起来的这么一个人物。” 《他是谁?探究真实的鲍勃·迪伦》的译者郝巍告诉晚报记者,“如果单纯说他是个诗人,肯定是不太对的,单说他是个音乐家也是有问题的,所以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诺奖颁奖给迪伦,这件事对于两个领域的文化都很有意义,值得我们去讨论。” 郝巍在昨晚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鲍勃·迪伦首先准确的说法叫“唱作歌手”:“欧美的唱作歌手和我们国内所说的唱作歌手还不一样,唱作歌手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在创作方面不管是音乐也好,还是歌词当中给出的信息也好,是有很强的个人性、创作性的,所以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歌手。”
郝巍为晚报读者解读:“我觉得诺奖给他不意外,其实很多年前就听说了鲍勃·迪伦被提名,很多人把这次获奖也好当作是鲍勃·迪伦文学造诣得到充分褒奖和认可的一个标志。我觉得除了这点之外,还应该反过来看,鲍勃·迪伦作为流行音乐文化、音乐家的这种身份可以从这次诺奖颁奖中获得什么效应。”
郝巍认为,他的很多诗歌,很多人经常会想从他的歌词当中明确地获得他到底说了什么,可是越解读越觉得他好像是触动了我们,但是又像谜一样不停地引人解读、解释。这是他持续被人讨论的方面——人们总是在解读他的歌词。
“另一方面,也是我在翻译过程中受到评传作者的启发,鲍勃·迪伦很多的时候像是描绘美国生活、美国时代的画家一样,他把很多东西收集到他的脑海里,然后像拼贴一样给你定制,罗列出来,他罗列的又非常有意思。你觉得能通过他的歌像是感受到了什么,但你又未必能敏锐的解释它,这是他很有意思的地方。”郝巍对记者解读了迪伦作为一个诗人和创作者的特点。
“我觉得这可能跟他获得此次诺奖有一定的关系。他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歌手。摇滚歌手谈到政治现象或者是反映的弊端很多,但像他这种营造出某种环境、创造一种语境的文人确实不多,就算有,能达到这个水准的也不多。”
《沿着公路直行:鲍勃·迪伦传》一书的译者余淼在昨晚接受晚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了意外和惊喜,作为他的歌迷并翻译过他的传记的人,他特别点出了鲍勃·迪伦作为一位诗人的意义:“我比较喜欢他,他也被提名很多年了,但一直得奖希望不大,今年他能够拿奖我还是比较惊讶的,本来都快没有希望了,没想到他会拿到,我是先从音乐上喜欢他,对他有一定的了解,才会翻译他的传记的。”
余淼翻译了一年多,认为迪伦的歌手身份有助于拓宽了他创作的来源,可以吸纳更多比如像美国的黑人诗歌这方面的内容。这些东西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基本上可以说是流传不广,处于比较下层的,迪伦把它吸纳出来,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通过自己发挥的想象力,然后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以使更多的阶层接收到他的信息,以美国人更为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他的歌词、诗歌更加的自由,这大大地拓展了他的创作和施展的天地。文景公司曾在2010年出版知名乐评人王小峰的长篇小说《沿着瞭望塔》,故事的两位主角正是迪伦与列侬。讲述约翰·列侬和鲍勃·迪伦与众不同的理想主义生活,他们遇见了邓丽君、刘文正、罗大佑、崔健、王菲,幻灭与成长的离奇故事就此展开。王小峰对媒体大胆表示,就像迪伦当年给吉他插上电一样,给诺贝尔文学奖也充了电。他还大胆预测,未来五十年或者一百年,都不会再有迪伦这样的作者获奖。鲍勃·迪伦
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1941年5月24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少年时期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时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
在高中时他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大学期间,开始对民谣产生兴趣,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
1961年,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开始专心致力于歌唱。并于同年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
1962年推出处女专辑《鲍勃·迪伦》。
上世纪70年代是迪伦的黄金时期,接连推出《轨道上的血》、《欲望》、《慢车开来》、《得救》、《爱的爆发》等专辑。并于1971年首度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塔兰图拉》。1973年鲍勃参演影片《帕特·加勒特和比利小子》。2004年10月,他出版名为《像一块滚石》的自传,书中记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在纽约奋斗的经过。这本自传推出后,在《纽约时报》书籍非小说类排行榜停留长达19周。
第二篇:2016年诺奖作品终于来了丨鲍勃迪伦诗歌集开启预售
2016年诺奖作品终于来了丨鲍勃迪伦诗歌集开启预售
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The Lyrics: 1961-2012[美] 鲍勃·迪伦Bob Dylan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5月出版新民说×飞地
联合出品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迪伦反复修订的权威定本珍贵手稿首度公开传唱数代人的伟大词句半个世纪创作经典全收录华语诗界 × 乐界译者联袂呈献千面迪伦之歌
西
川 × 陈
黎 × 奚
密
李
皖 × 冷
霜 × 陈
震 × 曹疏影马世芳 × 胡续冬 × 包慧怡
罗
池 × 胡
桑 × 周公度 × 厄
土↓ ↓ ↓谁是鲍勃·迪伦? 战后铁器时代的游吟诗人首次将歌词带入经典文学殿堂 谁是鲍勃·迪伦?民谣诗人?摇滚老炮?首个拿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歌手?同时还是骑摩托的先知,终身上路的流浪者,蓝眼睛的魔鬼情人,衣衫褴褛的无冕之王……无数的矛盾集合体。还是听他自己说吧:“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一个上世纪60年代的游吟诗人,一个从逝去时代过来的词语匠人。” 一个世纪以来,鲍勃·迪伦发行了超过四十张专辑,创作出传唱数代人的经典歌曲,影响了遍布全球的音乐人。通过唱歌与写词,他深刻地改变了音乐的面貌,打通了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学之间的森严壁垒,为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先行者带来精神冲击。百万面孔唱过的歌激活时代的灵魂电流永远突破界限的旅人啊,马上出发吧从1988年起,鲍勃· 迪伦开始了他“永不结束的巡演”(Never Ending Tour),平均每年一百场,迄今为止已在世界各地演出了两千三百多场。无处不可歌唱,无时不可出发,这位老少年将急转的动荡世界融入自身的诗意洪流,吹响口琴如同吹响上路的号角。如今,我们复刻了这样一个六〇年代复古旅行箱,由独立厂牌联邦走马创意设计,红色摇滚,黑道美学。一箱含全套八册诗集,预售期订购,即可获赠独家定制的黑金镌刻口琴一只。吹着口琴,带着迪伦的诗歌,开始属于你自己的Never Ending Tour吧!重返诗歌、飞行与摇滚乐的黄金年代八卷本,收录鲍勃·迪伦逾半世纪创作生涯中三十一张经典专辑共三百六十九首歌词作品,还是让迪伦自己说吧:“这些歌是我的词典。我相信它们。”
中英对照,兼顾英文歌词的原汁原味与中文翻译诗性之美; 华语诗界×乐界最华丽译者阵容,十四位优秀诗人/乐评人译者联袂致敬,呈献千面迪伦之歌。
精注详注,深入探索诗歌、信仰与时代之间的隐喻与密语,解读迪伦之谜,重返摇滚现场。人山人海,边走边唱 如何将一本厚达688页,重达2公斤,宽达20公分的英文原版书装入小小的口袋本里?我们在日式文库本与经典诗集开本之间反复尝试与修改,最终找到了这个最舒服的口袋诗集开本。成品尺寸108×175,既可容纳下迪伦独有的长句,又足够精巧轻盈,适合随身携带,单手翻阅。
护封软精装+进口轻型纸,它是柔软的,轻盈的,可以随意卷折,可以像摩挲一本战斗手册一样摩挲它。把它揣进你的飞行夹克,插进仔裤后袋,装入通勤手包,你就可以读诗,上路,歌唱,战斗,它将是你行走在这残酷世间中一份摇滚范儿的诗意武装与生存指南。装在薯片袋里的诗集获诺奖意味着成为经典作家?鲍勃·迪伦永远无法被定义。他是僭越者,他是反叛之王,他既经典又反正典,既畅销又反流行,既是从时代土壤中长出又彻底超越时代。因此,我们选择了“薯片袋”这一有着强烈美式风格的创意包装,希冀这一袋诗集能像薯片一样,从书店走向街头,从小众走向人群,出现在地铁、便利店、自动贩售机,延伸进每一个生活场景中。我们将试图打破快消品与经典读物的疆域,在消费主义的时代里横冲直撞,让人与诗歌重新相遇。
每袋含诗集一本,复古书票一张,凭书票上的特殊编号,即有可能获赠德国和莱Hohner鲍勃·迪伦签名款限量口琴一只(价值人民币800元)。遇见鲍勃迪伦的多种方式二十四小时便利店里,失眠者通常买一瓶啤酒配一袋诗集;
夜归人站在自动贩售机前,在最后一班地铁抵达之前撕开一袋诗集。你可以撕开,咬开,拍开,剪开,你可以大声朗读,小声哼唱,配乐食用。进入一首诗/歌的无数种方式,等着你来制造。福利来袭 ↓ ↓ ↓送书福利
从即日起,至5月22日前,你可以用手机或其他录音设备录制一段音频发给我们。音频内容可以是唱一首你喜欢的鲍勃·迪伦的歌,可以是朗读鲍勃·迪伦的歌词(英文原版和中文翻译版皆可),还可以是说出你的心声——为什么喜欢鲍勃·迪伦、他曾给你带来过哪些感动。
总之,形式不限,你可以自由发挥,我们会从中选出二十条,在微信平台发起投票,最终将为得票数最高的前十位送上《鲍勃·迪伦诗歌集》中一册,其中,得票最高的一位还将获得全套《鲍勃·迪伦诗歌集》!注意
时长请控制在3分钟以内录制时保持周围环境安静 回复关键词“迪伦”即可获取音频上传地址《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现已由 新世相 独家开启预售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 bbtstar
第三篇:鲍勃迪伦诗歌与美国文化的关系
其诗歌与美国文化的关系
鲍勃迪伦的作品以20世纪60年代期间的创作最具代表性。
一、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是针对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一场文化反叛运动,是以非政治斗争为主导,以文化反叛为方式的的青年激进运动。
反正统文化运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和妇女运动;其思想背景是“新左派”运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大多数美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仍有少数人处于贫困当中,只能靠政府救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动摇了人们的信仰;二战前后的越南战争,使得美国人民又一次的卷入战争之中;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仍然存在,黑人常常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美国新一代青年积极进取,思想开放,但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得他们的美国梦开始破灭,这一切促使美国爆发了反主流文化运动。】
20世纪60年代以中产阶级青年一代为主,并追求“另类生活方式”价值观的亚文化群体所引领的反正统文化运动,其本质就是一场与正统文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相背离、相对立的运动,也可以被看作是这个青年亚文化群体追求与实践另类生活方式的过程。【对新的社会理想和新的生活方式进行试验的强烈欲求使得青年人不仅将他们的悲观、不满等感受诉诸文字,更诉诸行动。他们一方面以激进的政治态度嘲笑社会中代表主流的信念,在社会文化领域对社会的理想标准进行公开挑战另一方面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抛弃传统的生活信条,生活放荡不羁。】
摇滚乐在当年的这些嬉皮士的眼中,被看做是对政治和文化的一个重量级反叛武器。【在整个反正统文化运动的过程当中,这些嬉皮士亚文化群体的反抗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是通过音乐的手段——摇滚乐来诉说自身感受并向美国社会的不公正发出一阵阵“革命”的呐喊。著名美国摇滚乐队的经纪人约翰·辛克莱就指出,摇滚乐本身“就是对主流文化的全面进攻”并且“有力量改变青年一代,使他们成为自由祖国的狂人,完全控制自己的命运”。】
美国艺人中,最先意识到摇滚乐的文化力量,并且用它来改变人们认知感觉的就是鲍勃·迪伦。
二、鲍勃迪伦——“美国反叛文化代言者”
(一)反正统文化运动对其创作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念或其所谓的“主流价值观念”都备受考验。
鲍勃·迪伦与其同时代的其他反叛青年一样,都在逐渐的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之中苏醒过来,仔细并努力审视着这个为他们提供着丰富物质享受的“丰裕社会”。在各种战争频频爆发的事件中,在各地种族主义的冲突中,在各种民主与自由的权益运动中,在迪伦好友金斯伯格和凯鲁亚克等先锋意识的传播中,眼前的美国社会不得不使得那些具有独立思考、真正追求自由与民主的青年一代进行反思。而作为这个时代形象代言人,鲍勃·迪伦的生存环境和时代意识都给他造成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也通过他作品的传播树立了其在西方摇滚乐历史的崇高地位,并影响了之后的一代人。
(二)其创作对反正统文化运动的贡献
就反正统文化运动而言,迪伦最大的贡献是把摇滚乐转变了一种发表“文化声明”的媒介,即迪伦创造的“民谣摇滚”一,就其本质而言,迪伦实际上是以摇滚乐的形式来表达出具有政治抗议题材的民歌内容。这个时期的鲍勃·迪伦所创作的摇滚乐己不仅仅是用于音乐欣赏,而是更多的来自他内心的呼喊和的立场。迪伦的摇滚乐总是伴随着世纪年代美国社会的各种运动浪潮,以其紧扣时代主题的节拍及时地反映着激进青年们的价值观念。这些知名的抗议歌曲都向人们展示了年代一个堕落混乱的的美国社会。自迪伦以后摇滚乐就成了反正统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摇滚乐歌词成为反映嬉皮士价值观念最直观的形式,也是整个反正统文化运动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一位研究鲍勃·迪伦摇滚乐歌词学者的分析,迪伦的摇滚乐歌词核心内容就在于很好地指出了现代美国社会的文化特性,并反复强调这种崇尚速度的美国文化,把技术发明和机构组织看成是一些人造“刺激物”,以逼迫人们更疯狂有效的工作。
还有一位研究鲍勃·迪伦摇滚乐歌词的学者认为,迪伦似乎在告诉人们“整个西方社会的制度,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到基督教的伦理观念等都被证明了是行之无效的。”
所有这些学者对美国摇滚乐的代表人物—鲍勃·迪伦的摇滚乐歌词研究都表明,摇滚乐主要是以宣扬反正统文化价值理念为基调的,在其讽刺并抨击美国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同时,还积极鼓励美国的青年一代对这个令人失望的社会进行逃离,用反正统文化的方式来重新打造自己的生活。
(三)作品摘选
《荒凉街区》Desolation Row 是以其鲜明的政治主题,以及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被公认为一场方兴未艾的青年“反主流文化运动”的主题曲。迪伦通过对摇滚乐的创作,清晰地表达出了嬉皮士们对美国主流社会的失望与厌恶之情,以及反正统文化运动所追求的自由世界。Now the moon is almost hidden 如今月亮已隐去
The stars are beginning to hide 群星开始躲藏起来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歌剧院里的魅影
A perfect image of a priest 打扮得像个真正的神父
Dr.Filth, he keeps his world 淫秽博士把他的世界
Inside of a leather cup 装在一只皮革杯子里
But all his sexless patients 但他的性冷淡病人们
They're trying to blow it up 想去把它炸掉
The Titanic sails at dawn 泰坦尼克号于拂晓起航 And everybody's shouting 人们都在喊:
“Which Side Are You On?” “你是站在哪一边的?” And Ezra Pound and T.S.Eliot 埃兹拉·庞德和T.S.艾略特 Fighting in the captain's tower 在船长的瞭望台里掐架
While calypso singers laugh at them 卡里普索歌手嘲笑着他们 And fishermen hold flowers 垂钓者手握一束鲜花
Between the windows of the sea 海边窗户之间
Where lovely mermaids flow 可爱的美人鱼在游动
And nobody has to think too much 没人需要去想太多 About Desolation Row 关于这条荒凉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