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飞虎老兵本尼达一家的感恩之旅
飞虎老兵本尼达一家的感恩之旅
美国飞行员被新四军救助后
——飞虎老兵本尼达一家的感恩之旅
2011年12月,中央电视台播出战争纪录片《飞虎情缘》。2015年9月,在中国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最隆重的月份,36集电视剧《生死血符》在各大电视台播出。两部片子的主人公都是一个叫格伦·本尼达的美国飞行员。
飞虎队员都知道,如果必须弃机跳伞,就要向上帝祈祷,千万不要落在日本人手里。若能被中国军民救助,就意味着生还,可以回到美军基地。他们每个人都领到了救命的血符,上面印着“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
时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的李先念,在本尼达养伤期间多次看望,还托他将一把从日军手里缴获的军刀,转赠给陈纳德将军。后来,陈纳德和陈香梅在上海举办婚礼,就用这把军刀切开了结婚蛋糕。
“我小时学过兵乓球,打得还挺好,当然不是世界水平,但能打胜不少中国士兵。尼克松访华前,中美之间开展乒乓外交,就是我教他们的。”本尼达总爱这样开玩笑。
2010年,本尼达已86岁,做过两次心脏手术,搭了9个支架,心脏还装有起搏器。他预感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决定携家人重返故地,最后一次看望救助过他的中国人民。他总是说,“是中国人救了我,给了我最好的礼物——生命。”“真正的英雄是中国人民。”
遵照本尼达的遗愿,他的部分骨灰安放在湖北省红安县的李先念故居纪念园。
2016年6月,本尼达的儿子和孙子在南京抗日航空纪念馆捐赠军服、勋章、照片等珍贵文物。“这是我父亲的军服。”儿子爱德华娓娓介绍道,“是他在中国穿的。纽扣是金色的,因为父亲是军官。士兵军服的纽扣为绿色。军服上的领章、肩章和臂章,都是真的。不是仿制品!”
2011年12月,中央电视台播出战争纪录片《飞虎情缘》。2015年9月,在中国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最隆重的月份,36集电视剧《生死血符》在各大电视台播出。两部片子的主人公都是一个叫格伦·本尼达的美国飞行员。他和中国的情缘,从1943年来华抗战开始,千回百转,延绵至今……甚至在他让家人把骨灰洒在湖北省红安县后,他的故事还在更新着。
一.19岁的援华飞虎,被日机击中
格伦·本尼达(Glen Beneda, 1924-2010),抗战飞虎队的飞行员,出生在美国中部内布拉斯加州宁静的小镇麦库克。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刚上大学一年级的本尼达,被燃烧的战火打断了学业。他加入了美国空军,于1943年来华抗战,年仅19岁。在陈纳德领导的第14航空队(也称飞虎队)中,他担任第23战斗机大队第76中队的上尉。
本尼达的战机为P-40B战斧,升空高,火力强,是日本零式战斗机的克星。和其他飞虎队的战机一样,他的战机机头也漆着醒目震慑的鲨鱼嘴。他曾和飞虎队顶级的王牌飞行员德克斯·希尔、艾德·瑞克特、约翰·埃里森等,一起出征,出色地完成了80次战斗任务。但在1944年5月6日,在他执行第81次任务时,却遇到了麻烦:
“我们出动了大批B-24和B-25轰炸机,去轰炸汉口的日军基地,由P-38闪电、P-40战斧和P-51野马战斗机护航。我这次飞的是P-51。离汉口上空约5分钟时,与日机遭遇。P-40护送轰炸机去轰炸,他们完成任务后就离开了,没有一架受损,因为我们P-51和P-38牵制了大约25到30架零式日机。日机向我们俯冲,击落了3架P-38。我挑中一架零式,准备射击,但我的机尾被打中,起了火,飞机急速下降。情况很糟糕,火焰蔓延到了驾驶舱,发动机一会好一会坏,最后干脆停转了。我不得不跳伞。跳出时,飞机的尾翼刮伤了我的右腿。”
飞虎队员都知道,如果必须弃机跳伞,就要向上帝祈祷,千万不要落在日本人手里。若能被中国军民救助,就意味着生还,可以回到美军基地。他们每个人都领到了救命的血符,上面印着“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有些飞虎队员把血符缝在军服上,而本尼达喜欢把血符放在衬衫口袋里,随身携带。
1944年5月6日中午,湖北省监利县罗家村的农民正在田间劳作,忽然看到一架冒着黑烟的飞机,摇晃着栽进了下凤湖。跳伞的飞行员落在了稻田里。见到跑来的村民,本尼达放下了匕首,掏出了血符,并拿出了地图和中英对话手册,上面有美国国旗。他用中文大叫着“美国!美国!”村民们一下子明白了这位“大鼻子天兵”的身份。这里离日军据点仅一两个小时路程,村长罗瑞世立刻决定,把受伤的本尼达抬到自己家中,给他做了香喷的白米饭和鸡蛋。他们平时都是吃野菜的。可本尼达害怕,一口都不吃,他右腿的伤口流血不止。村民们把他抬到附近的周老嘴镇,找到了抗日游击队。5天后,游击队把他交给前来接应的新四军战士,再由他们接力护送。先后有70多位老百姓和士兵,一路护送本尼达,用担架抬着他,跋涉了400多公里,穿过了一道道日本封锁线,终于把他送到了大悟山的新四军第五师师部。
二.得到新四军师长李先念的救助,伤好后打乒乓
而这时,第14航空队正焦急地等待本尼达的消息。毫无音讯!
20天过去了……美国华盛顿作战指挥部给本尼达母亲发去了电报,告知“本尼达在1944年5月6日执行任务中失踪”。电报到达那天,本尼达全家陷入悲痛之中。本尼达的妹妹一路哭着上学,父亲被击垮,母亲则说不要告诉镇上的人,暗暗祈祷着爱子能奇迹地回来。
30天过去了……第14航空队指挥官陈纳德亲自给本尼达的母亲致信,“我们已经尽一切可能寻找您的儿子了,但他安全返回的希望十分渺茫。您的儿子是美国空军的骄傲,我们授予了他空军奖章。他是一位深受爱戴的好军官,是真正的美国人。”
而本尼达则永远忘不了——中国军民救助护送他的日日夜夜。
“我躺在担架上,有四个人轮流抬我。因为怕被日本鬼子发现,都是夜里赶路。一天夜里,护送队途中休息。我突然听到,右边传来机枪突突突的声音。我赶快翻下路边,滚到麦地里,一个护卫一直跟着我。到第二天早上,枪声才停下来。护送队告诉我碰上了伪军。谢天谢地,护送队把他们赶跑了。”
“中国人对我太好了!给我鸡蛋吃,如果我第一天吃完两个鸡蛋,第二天他们一定会给我三个。所以,我每次都留一点点不吃完。”要知道,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抗战时期,就连鸡蛋都是老百姓舍不得吃的。但他们舍得给美国飞行员吃。本尼达的战友路易斯·毕晓普在被中国村民救起时,一天吃了12个鸡蛋。开轰炸机的大卫·海华德回想起援华抗战时,也说,“每天能吃到鸡蛋就很幸福了。”
时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的李先念,在本尼达养伤期间多次看望他,不仅和他聊天,谈家庭,谈抗战,谈国际形势……还送他地图、竹斗笠等许多礼物。李先念还托他将一把从日军手里缴获的军刀,转赠给陈纳德将军。后来,陈纳德和陈香梅在上海举办婚礼,就用这把军刀切开了结婚蛋糕。
在新四军的悉心照料下,本尼达腿伤很快痊愈,竟然能和新四军将士们打乒乓球了。这是一段让他特别开心而难忘的时光。
“我小时学过兵乓球,打得还挺好,当然不是世界水平,但能打胜不少中国士兵。尼克松访华前,中美之间开展乒乓外交,就是我教他们的。”本尼达总爱这样开玩笑。
临别时,李先念将缴获的一把日本手枪送给本尼达留念,并亲自题赠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他。照片上,李先念一身戎装,露出了亲切而睿智的笑容。本尼达搭乘B-25轰炸机,安全返回了重庆白市驿的美军基地。还有5名美军飞行员,也得到了李先念的救助,顺利归队。为此,陈纳德特地致电朱德总司令,向他表示“不胜感谢”。
本尼达失踪60天后生还的电报,令全家人喜极而泣。喜讯传遍了家乡小镇,报纸以头版头条刊载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
1944年9月,本尼达返回美国,和女友埃莉诺结婚,育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孙儿孙女绕膝,享受着天伦之乐。可是,他从没有忘记中国军民曾经无微不至地救助他60天,总想回去探望他们,还有他无比敬爱的“李将军”。
这60天情,让他珍爱了60年,期待了60年。
三.60年后做感恩之旅,骨灰洒在湖北省红安县
2001年9月,在美国飞虎队援华抗日60周年的座谈会上,湖北监利县71岁的罗必书老人说,他父亲和村民救过一个美国飞虎队员,当时他仅6岁。参加营救的很多人都已去世,他很想知道那个大鼻子飞行员在哪里。专家们对坠机上的三挺机枪进行研究,从依稀可辨的机枪编号查到与之匹配的飞机编号,最终查明飞行员的名字是格伦·本尼达。
2005年,朋友来到本尼达的家中,激动地递给他一份华文报纸《美中晚报》,上面写着“中国监利人民寻找格伦·本尼达”。年迈的本尼达落泪了:“监利人民没有忘记我,我要马上回去。”
2005年,恰值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协邀请援华老兵访华。81岁高龄的本尼达就在邀请之列。
一天天盼望着,一夜夜梦想着。60年后,本尼达终于带着家人,重返湖北监利县罗家村,亲自看望和感谢当年救助过他的中国人民!朴实热情的村民自制了滑竿,像当年抬他一样,行进在绿油油的田头。
“没有当年中国人民的救助,我就不会有他,也不会有我们这个家。”本尼达夫人埃莉诺非常动情。本尼达当年的救命恩人罗福世之子罗必书老人也赶来与之相会。本尼达的后辈多次走到罗必书面前,握着他的手反复说:“谢谢,谢谢,非常感谢……”
也正是在2005年,本尼达见到了李先念的女儿李小林,她时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协副会长。紧紧的拥抱、激动的泪水、跨洋的忆念、同仇敌忾的岁月……这60年不渝的战友情、兄弟情、生死情,令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
2005年访华感恩之旅过后,本尼达久久不能平静。2010年,他已86岁,做过两次心脏手术,搭了9个支架,心脏还装有起搏器。他预感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决定携家人重返故地,最后一次看望救助过他的中国人民。他忍受了13个小时越洋飞机的疲劳,还有随时可能发作的心绞痛,来到湖北。他坐在轮椅上回到监利,和乡亲朋友们依依话别、合影。他拜访红安县的李先念故居纪念园,缅怀后来成为国家主席的救命恩人,并将李先念赠送给他的手枪,交给纪念园做永久收藏。
同赴这次感恩之旅的,还有他的夫人、儿子、儿媳、孙子、弟弟、弟媳、侄女共10位家人,他们都戴着带有飞虎队标志的棒球帽,犹如传递飞虎情缘的生力军。本尼达常告诫家人,“是中国人救了我,给了我最好的礼物——生命。”“真正的英雄是中国人民。”只要有机会,他的妻儿和孙辈总是做着同样的表白。
2010年10月23日,在最后一次中国之行回美后的第三天,本尼达心脏病突发。去世前,他说,“这次心脏病和中国之行,没有任何关系。它本来就会发生的。”妻子埃莉诺握着他的手反复说,“我爱你!”本尼达走后,她每晚睡觉前,依旧拍拍他的床铺,向他道晚安。
湖北省红安县被称为“中国第一将军县”。遵照本尼达的遗愿,他的部分骨灰安放在湖北省红安县的李先念故居纪念园。2011年5月11日,由李先念的女儿李小林等陪同,本尼达夫人携二子爱德华和亨利,来到纪念园。蓝天如洗,阳光明媚,二子将飞虎父亲的骨灰,徐徐洒入了他深情眷念的土地。洁白的大理石墓碑上,本尼达英俊的军装照片熠熠生辉,仿佛随时可以应声而起,再次驾驶战机遨游在辽阔的碧空。
四.本尼达家人来华扫墓,含泪听献诗
2014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亲切会见本尼达的长子爱德华并合影留念。2015年9月,92岁高龄的本尼达夫人和两个儿子,应邀出席了9·3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9月8日,三人再次来到红安县的李先念故居参观,并为本尼达扫墓。在祭扫仪式上,已是中国友协会长的李小林感慨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父亲一直心系中国,我们一直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真正的英雄是中国人民。”长子爱德华(曾当过直升飞机驾驶员、消防队员)代表家人表达了感恩之情。在场的少先队员向本尼达墓碑献上鲜花,庄重地行队礼。本尼达家人的眼睛湿润了。
2016年6月,本尼达的长子爱德华再次来到中国,一来拜谒本尼达墓,二来捐赠本尼达的军装、勋章、照片等一批珍贵的文物。
这是爱德华第三次祭扫父亲墓地了,但与前两次不一样的是,母亲因年事已高未能前来,同来的是儿子约书华。约书华从小就听说了爷爷的飞虎经历,熟知爷爷的那些飞虎战友、各种战机型号和功能。
“你知道吗?爷爷执行80次任务飞的都是P-40战斧,执行第81次任务飞的是P-51野马,那是他第一次飞P-51。结果就被日机打中了。”
“爷爷乒乓球打得好,像中国人一样直拍。那是因为他小时个子矮,抓横拍打不到球,就改直拍了。”
“这是飞虎队援华65周年的海报,上面都是爷爷战友的签名,德克斯·希尔是76中队队长,艾德·瑞克特是75中队队长,约翰·埃里森在湘江上迫降过,因个子矮,差点被当成日本人。他们都是爷爷的好友,可现在都去世了。”
约书华第一次来到中国,心情特别激动。站在本尼达的墓前,父子俩和随行的中国朋友,聆听了笔者在谒墓当天而作的中英文献诗:
站在英雄的墓前
——献给李先念主席、飞虎老兵格伦·本尼达先生,以及所有为和平而战的人们
高空骄阳,征途漫漫,滔滔绿水,巍巍青山,难忘抗战,英雄红安!
华夏儿女,美国战友,血洒热土,杀寇蓝天,飞虎遨游,万众齐欢。
昆明首捷,桂林获胜,衡阳争夺,汉口激战。
壮哉勇将!壮哉红安!
敌机纷落,敌气日衰,军民同仇,枕戈待旦,收复失地,还我河山!
千万牺牲,八载抗战!
芷江受降,日寇白幡!
中国胜利,中国凯旋!
中国胜利,中国凯旋!!
当年壮士,当年友谊,千秋承载,万里绵延。
漂洋过海,翻越重山,儿女重聚,拥抱红安!
李先念将,本尼达君,旧物仍在,音容宛然,碑铭作证,祭拜永年,青史流芳,万古长传。
英灵安息,伟功永念!
继承遗志,携手并肩,开创未来,中国梦圆,和平万岁,盛世在前!
他们听着,不禁热泪盈眶。
约书华·本尼达小心地把献诗收好,哽咽地承诺道,“我一定要把这首诗带给奶奶。”
五.父亲节来宁捐赠珍贵文物
历史名城南京——是本尼达家人向往的地方。
2005年9月,格伦·本尼达曾随美国飞虎老兵代表团访问过南京,在南京大学参加了欢迎会,并到位于紫金山北麓的南京抗日航空纪念馆参观。在南京大学,本尼达经历了终生难忘的一幕:一名大学女生走到飞虎老兵面前,说她的爷爷就救过飞虎飞行员。她边说边流下了悲喜交加的泪水。飞虎老兵拍拍小姑娘,紧紧地拥抱住她。在场的观众都感叹不已。
当年,南京抗日航空纪念馆(下简称“南京抗馆”)还未完全建成。格伦·本尼达在中美飞行员携手抗日的雕塑下留影。他满脸皱纹,银发萧疏,可他尽力挺直身体,胸前的飞虎标志也仿佛要腾飞起来。在照片的背面,儿子爱德华·本尼达写道,“酷爱此照!”
2016年6月,本尼达的长子爱德华和孙子约书华光临南京,在南京抗馆参加“飞虎后代捐赠”的活动,同来捐赠的还有第14航空队飞虎摄影师迪克·帕斯特(Dick Pastor, 1918-2008)的儿子和儿媳。南京抗馆副馆长罗朝均放弃周末休息,亲自迎接远道而来的飞虎后代。
“这是我父亲的军服。”爱德华娓娓介绍道,“是他在中国穿的。纽扣是金色的,因为父亲是军官。士兵军服的纽扣为绿色。军服上的领章、肩章和臂章,都是真的。不是仿制品!”
大家都被逗乐了。
罗馆长抚摸着军服,惊讶于它质地优良,保存得如此崭新完好。
爱德华大方地请罗馆长试穿。罗馆长想着这是珍贵的文物,便婉谢了。
爱德华又举起一个精美的镜框。镜框中,整齐排列着格伦·本尼达年轻时的数张军装照,第14航空队的飞虎标志,军服配件,以及他荣获杰出飞行勋章、紫心勋章等7枚金质勋章。
“这些也都是原件。”
罗馆长和在场的人不由得又笑了。
帕斯特夫妇捐赠了父亲迪克·帕斯特的20多张老照片。迪克·帕斯特是第14航空队照相大队的队员,1944-1945年驻扎在昆明。他和另外几名飞虎队员(尤金、贝尔、海曼、艾德尔曼),与西南联大的学生结识。这些学生中包括马识途(作家和书法家,今102岁)、张彦(记者,今94岁,报道重庆谈判、芷江受降、开国大典、万隆会议等,为《人民日报》驻美首任记者)。贝尔、海曼和艾德尔曼三人1945年还在重庆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迈克·帕斯特此行拜访了马识途、张彦等父辈朋友,并特地把有关史照捐给“南京抗馆”。
南京抗馆为他们颁发了收藏证书,并回赠以南京抗馆胸针、《抗日航空英烈传》,以及图文并茂的南京抗馆英文书,让他们十分赏爱。
捐赠当天,刚好是父亲节。问及两位捐赠者的感受时,爱德华·本尼达像过去一样充满了感恩,“如果不是英勇的、慷慨的、友好的中国人民,今天我也不会站在这儿。中国人民给了我父亲最珍贵的礼物:生命。相比较中国人民的赐予,我今天的捐赠是微不足道的。我想把我父亲的爱献给中国人民,我爱中国人民,非常感谢你们。”
迈克·帕斯特则表示,“我父亲和中国友人的深厚感情,说明友谊是可以跨越国界的。我很希望借自己的微薄之力,对增进这样的友谊做出贡献。”
抗馆展厅陈列有飞虎队的大量图片,其中两张令本尼达的儿子和孙子格外兴奋。一张是李先念和美国飞行员的合影,虽然那名飞行员不是格伦·本尼达,但却是他的队友。还有一张是第14航空队76中队的合影,格伦·本尼达就在其中。
在烈日下,本尼达的孙子约书华爬上山坡,代表家人拜谒了南京抗馆的英烈碑,寻找着他熟悉的飞虎烈士的名字。巨大的黑色大理石英烈碑有近40块,镌刻着1万多名中外航空烈士的英名。其中,中国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牺牲6000多人,美国援华空军牺牲近3000人,苏联援华空军牺牲200多人。
约书华在英烈碑前深深地三鞠躬。
他说,“下次要把他的两个孩子带到中国,让他们感受中国人民的勇敢、智慧和深情厚谊。”他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看到36集电视剧《生死血符》的英文版,他爷爷就是里面的主人公,他很想了解中国军民到底是怎样舍身救护爷爷,而且剧中的恋爱情节是爷爷从未讲过的……(作者:赵庆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