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丑闻副校长吴世农女人

时间:2019-05-15 08:3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厦大丑闻副校长吴世农女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厦大丑闻副校长吴世农女人》。

第一篇:厦大丑闻副校长吴世农女人

厦大 丑闻 副校长 吴世农 女人

厦大前副校长外遇被妻毁容 2013年07月15日 0911 |

(联合早报网讯)厦门大学前任副校长吴世农日前被太太泼硫酸毁容,该校会计系副教授谢灵透露事件和吴世农的婚外情有关。

厦大管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谢灵昨在天涯社区上发帖,被中国日报网等转载,引起多方关注。

谢灵昨晚接受《海峡导报》专访时说:「事件发生在7月1日左右,吴世农在海峡国际社区家中被妻子袭击,左脸和脖子被严重烧伤。」

谢灵说:「吴世农被妻子泼硫酸,和其婚外恋有关。他近期向妻子提出离婚。吴妻受不了刺激,袭击了吴世农。」

吴妻是厦大医院的工作人员。「她现在已被取保候审。」谢灵说,吴世农仍然在医院接受治疗,同事日前曾前往探望。

近日,厦门大学前任副校长吴世农因情人问题被老婆泼浓硫酸,惨遭毁容。厦门大学官方讳莫如深,一直封锁消息。但此新闻在民间不胫而走,老师们无不议论纷纷。

吴世农事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在其任副校长期间内,他和女生的绯闻就沸沸扬扬,从未中断,人民网强国论坛上曾出现过“厦门大学吴世农副校长睡他自己的女博士生”的帖子,本人也曾发邮件给朱崇实校长和吴世农本人求证质问此事,但与以往揭发厦大会计系陈汉文学术腐败等问题采取的处理手法如出一辙,厦大校方从未理睬,更不会教育批评当事人,只会删帖和整质问人,致使情况越演越烈,最终出现这样的恶性事件,令人扼腕。

吴世农平时为人媚上压下、飞扬跋扈、拉帮结派、打击异己,在厦大口碑很差,每次群众给校领导打分,他的排名都是倒数第一。基于此,他这次倒霉,包括本人在内的厦大大多数教职员工,从感性的角度表示痛快和解气,真是恶有恶报、现世现报。但是,神爱世人,吴世农已经为自己的荒唐和骄横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大家就不必幸灾乐祸、拍手称快了。希望吴世农教授吸取这次的惨痛教训,在植皮整形后从身体到心灵重获新生,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为他祷告!为他祝福!

需要为此事检讨的是厦门大学校方,近年来厦大的一系列丑闻都与朱崇实校长高尔夫球精英教育的办学宗旨和大跃进式的功利主义教学理念有关。厦大学术腐败的猖獗程度路人皆知,但厦大除了去年处理医学院傅瑾教授的文凭造假案外(实际上起先也是装聋作哑,还找了一个博士到厦门卫视上痛批方舟子,为傅瑾辩护,后来出于各方压力不得不来个180度大转弯),对其余的学术腐败一律加以包庇袒护,甚至越腐败越被提拔重用;厦大有些领导教授经常出没夜总会等色情场所,声色犬马、甚至包养女学生、拿

公款跟女下属开房,这类事件从未得到任何处理,搞得整个学校乌烟瘴气。众所周知,大学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模范公民,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是将育人放在第一位的,育人第一、学业第二。高校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同时应该成为社会的道德楷模,如果大学官员和教授自己丧失基本的道德底线和良知、寡廉鲜耻、学术不端、作风腐败,把学校当成淫窝,犹如行尸走肉,这种男盗女娼、道貌岸然、言行不一的行为最终会降低学生对道德底线的感知力,请问这样的教授、这样的领导、这样的大学教育会将学生引向何处?将会给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带来何等灾难?

请厦门大学校领导不要再掩耳盗铃、混淆是非,压制不同的声音了,衷心希望你们正视问题,痛下决心积极整改,重建起码的道德底线,远离功利主义的办学理念,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唯有如此,厦大才有希望真正成为培养模范公民、精英、翘楚和大师的一流水平的大学。

第二篇:厦大炮轰校长女副教授:我还打过副校长耳光

厦大炮轰校长女副教授:我还打过副校长耳光

“这封信不是我弄出来的,要弄的话,我直接把照片甩上网,不是效果更好么?现在再来炒作餐厅这件事,我觉得很反感。这真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不想出他的洋相。现在,食堂有了一些改善,有菜了,虽然没有猪蹄、饺子。不过还算改善吧。我跟校长无冤无仇,我是为公道写信。”

回应质疑

“我52岁才是一个副教授,我学术不端能这样吗?其实十年前就说我学术不端了,查我也查了十年。2012年学院有三个人被聘正教授,有一个是破格的,条件是不符合的,9篇文章里有6篇是会议文章,会议文章在我们管院是不算的。我写信给人事处,但后来我自己倒被说成是条件不够。”

厦门大学校长:正在查该副教授学术不端问题

昨日,一则厦大女副教授谢灵写给校长的信,突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谢灵在信中指责厦大教工食堂在饭点常常无菜可吃,而校长出现时服务员马上端出丰盛菜肴,“本是小事一桩,不足挂齿,但由此反映了厦大官本位思想的严重程度和对老师人格尊严的践踏。”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自己到涉事教工食堂就餐并不规律,“食堂的人都不知道我何时会去”,也没有校办人员随同,都是自己刷卡就餐,并不存在特殊待遇。他表示,欢迎媒体到食堂实地采访,还原真相。朱崇实进一步表示,公开信提及的不实说法是对自己和厦大的“诽谤”,但不会追究当事老师的责任。不过,他表示,此前已有教师举报谢灵存在学术不端问题,据他了解,学校相关学术道德委员会正在就举报问题进行审慎调查。

谢灵其实早在2005年前后就开始了质问、炮轰、举报之路,矛头则指向同事和领导学术不端、生活作风等各类问题,更在网络上被人“起底”为“神经有问题”,是“最危险的人物”。昨日,成都商报记者专访了写信的厦门大学会计系副教授谢灵。

一年前写的信忽然火了

“我现在的感觉是搞笑、纳闷,为什么这么小的事,突然被拿出来说。”

成都商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这封公开信写于去年,为什么整整一年后才被突然关注?

谢灵(以下简称谢):这不是公开信,是我写给校长的工作邮箱的电子邮件,当时抄送给了管理学院的一些老师。几天前不断接到朋友的电话,说我这封信在微信朋友圈里疯传。我现在的感觉是搞笑、纳闷,为什么这么小的事,突然被拿出来说,还这么热。有朋友说,要不你给学校解释解释?我说我不,我为什么解释?

记:当时为什么想写这封信?

谢:我其实很少在教工食堂吃饭。一直都有同事跟我说,食堂一到12点就没有剩下什么吃的了。我去年6月18日去了一次,校长来了,但学生在我没说什么。第二天我还去,他一来,就有菜了,我拍了照片,有饺子、鱼、猪蹄,我们去的时候就没有。我还当面跟校长说了,我说为什么你来了就有饭吃,吃顿饭还吃出差别来了。校长一言不发。结果,还是没有改善。我就在25日写了那封信。

记:你在信里说,如果校长置之不理不予纠正,就要放到互联网上去出他洋相。

谢:所以说再次证明这封信不是我弄出来的,要弄的话,我直接把照片甩上网,不是效果更好么?现在再来炒作餐厅这件事,我觉得很反感。这真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不想出他的洋相。现在,食堂有了一些改善,有菜了,虽然没有猪蹄、饺子。不过还算改善吧。我跟校长无冤无仇,我是为公道写信。

听人说书记说她不合格

“想问问他我哪里不合格。可是电话不接,短信不回。我挨个找纪委、信访办、校办。” 记:你跟校长有私人交往吗?

谢:一般的人怎么可能跟校长有交往。我对他们的印象就是傲慢。反正对你反映的任何问题,都是不予理睬,在公开场合就说,厦大有山有水,想来的人多的是。

记:一般想要找领导反映情况,可以直接找到他们吗?

谢:有一次我通过关系找到新来的书记的电话,我也不认识这个书记,但听人说他有一次在中干会议上提到我,说我这个副教授不合格,我找人要了号码,想问问他我哪里不合格。可是电话不接,短信不回。我挨个找纪委、信访办、校办,最后没办法,就写信,也群发给别的老师。你猜后来书记怎么找我的?他不直接找我,去找纪委,纪委又找我们管理学院,再找我谈话。有这必要吗?

记:所以你经常使用写信的方式来反映问题吗?

谢:我没有统计过写过多少封,大概有二三十封。有反映学术腐败的,有反映官员和女博士生丑闻的,我就想问问校长,你们管不管?还有规定大学校长不能在外担任独立董事,为什么你在担任?还有一些厦大的文件上有法律问题,我想跟他辩论。

记:得到了哪些回复?

谢:没有一个字。现在我被列为黑名单,邮件都拒接了。

面对“学术不端”的质疑

“我52岁才是一个副教授,我学术不端能这样吗?”

记:过去几年,你在网络上似乎是以一个“斗士”的身份在活跃。2005年你实名举报陈汉文学术腐败,2013年发帖揭露厦大副校长的家庭丑闻,现在对校长特权和聘任制度进行抨击。

谢:我觉得大学里要有两个底线,一个是学术底线,一个是官员特权。触犯了这个底线,我就要质问。

记:有人认为你是在自曝厦大“家丑”。

谢:我写信也好,发帖也好,从来都是署实名。2004年我与陈汉文辩论,说难听点就是吵架,我这个人吵完就完了,可是网上出现了一篇文章,说厦大陈某有学术不道德行为。学校认为是我搞的。可我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我不会匿名的,后来我就真的实名举报了。

记:可现在被指学术不端的人换成了你。

谢:我52岁才是一个副教授,我学术不端能这样吗?其实十年前就说我学术不端了,查我也查了十年。2012年学院有三个人被聘正教授,有一个是破格的,条件是不符合的,9篇文章里有6篇是会议文章,会议文章在我们管院是不算的。我写信给人事处,其实我是不针对这个老师的,我对事不对人。但后来我自己倒被说成是条件不够,说我文章有问题,当年9月我就出书了,文章有什么问题?

丈夫被副校长骂了之后

“我听后非常生气,我跟他(副校长)吵架,他说了粗话,我打了他一耳光。”

记:所以说一直以来你在学校都受到很大的压力?

谢:我根本不在乎。我热爱教学,也热爱学生,我是不会主动辞职的。所以就只能你开除我,就算你明天开除我,我也不怕。外面有的是地方要我,企业、中介机构经常找我,那么多民办学校,我有饭吃。

记:可是你先生也是厦大的老师,你不怕他受到影响吗?

谢:我先生是个书呆子,一心只读圣贤书。我曾经跟厦大原来的副校长吴世农打了一仗,就是因为他当时跑到我先生所在的生命科学院,去骂我先生,我听后非常生气,我跟他吵架,他说了粗话,我打了他一耳光。我先生以前也劝我不要去管那些事,后来他也明白了,说我有理。他跟我讲了一句话:我们不惹事,不怕事。

记:因为你“一直在网络上折腾”,网上也有针对你的一些所谓“起底”的长帖,说你精神有问题,是“最危险的人”,你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你觉得过得辛苦吗?

谢:其实我活得很开心。在生活里,我家庭幸福,我是一个贤妻良母,我也不想出人头地,跟同事都是客客气气的。所有这些事,我不是搞任何人,我只想让校长你们知道,在你们的管辖之下,有我这样一个正直的人。我又不当校长,不跟你抢官做,我搞你干啥?其实所有特立独行的人,都会被周围误解。

记:所以你也认为自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谢:我唯一特立独行的就是:不管在什么地方工作,我永远都跟我的顶头上司没有过个人的亲密关系。我就是这样的人,我不需要去讨好领导。可是领导下台了,不干了,我反而会客客气气招呼他。

记:听说你的学生很喜欢你?

谢:是的,当然有时候我也会骂他们,但是大多数学生喜欢我。他们这几天都在网上给我留言、回帖,对我进行无声的支持。我要好好保护他们。

谢灵写给校长的信

你错在接受下属拍马

朱崇实校长:你好!

厦大几年来盛传在教工餐厅就餐要选择二个时段,一是刚开饭时,二是校长来吃饭时。因为本人很少到教工餐厅就餐,起初我还以为这只是老师们的调侃,18日、19日中午我亲身体验了这个传说。

18日中午12点5分,我带了几个我指导的今年要毕业的学生到教工餐厅吃饭,这个时间几乎没什么像样的东西,学生们感叹教工食堂还不如学生食堂,但等你出现时,服务员马上端来丰盛的菜肴。19日中午12点10分我还到教工餐厅吃饭,几乎没有东西了,我问服务员还有没有菜,她不予理睬。等到12点35分,你出现了,服务员立即端出菜来,厨师也出来招呼。我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幕,并大声质疑,这是校长餐厅还是教工餐厅?怎么吃顿饭还吃出了阶级差别?本来我以为只要有点普通常识的领导,在这个时候至少应该表个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校长你一言不发,只顾吃饭,但是脸已经红到脖子根,一副窘态。

本来想把这组照片发到互联网上,并配首打油诗。但转眼一想如果不直接批评你就这么干似乎不太厚道,违反我做人的一贯原则,所以还是写这封信给你提个醒,如果你置之不理不予纠正,我再放到互联网上去出你洋相还不迟。

理性地说,教工餐厅这样的做法可能并非你的本意,但你错在心安理得地接受了下属的溜须拍马和侵犯教工权益的做法,对此你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

教工餐厅的这件事本是小事一桩,不足挂齿,但由此反映了厦大官本位的严重程度和对老师人格尊严的践踏。在政府官员面前,作为校长的你低头哈腰,谄媚取上、丧失独立人格;在教授们面前,你高高在上不可一世,把老师当成农民工,论文指标化,职称名利化,教学标准化,急功近利、鼓励学术腐败……而你凭借校长的职权得到了美国特拉华大学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居然还是“教育界有创新和改革魄力的领导者”。请问你这位有魄力的领导者是否明白大学的使命是追求真理?是否理解独立、平等、民主是大学的魂魄,自由是创新的前提?你能否向给你颁发名誉博士学位的美国特拉华大学介绍一下你用创新和改革的行政高压手段治校的宝贵经验?你是否能向国内各高校校长传授你那创新的高尔夫球、爬树课精英教育的教育理念?

第三篇:从厦大到CMU信息管理系统,我的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从厦大到CMU信息管理系统,我的申请总结 个人背景:

本科院校:厦门大学

系别专业:管理科学系电子商务专业 GPA排名:4/32 IELTS:7.0 GRE:155+170+4.5 经历:国内专业相关实习其他:无发表无牛推

申请情况:

申请专业:master项目,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辅以个别商业分析或工程管理专业

录取情况:CMU(MISM), Umich(MSI), UT Austin(Information Studies), Syracuse U(Information Management), UW Seattle(Information Management), GWU(Information Systems), Florida(Information Systems & Operations Management).申请过程:

我的申请开始的较晚,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把申请的很大希望寄托在世毕盟(GGU)上。当时我还在专心准备GMAT考试,由GGU派给我的第一任流程负责人朔姐和第一任mentor负责开展初期的准备工作,包括简历制作、选校等。由于我身在厦门,和GGU的联系只能通过微信,邮件,meeting通过Skype语音会话进行,但是沟通十分顺畅,申请进度没有因为“异地”受阻。GMAT考试失利后,我听从GGU建议立刻转战GRE。这期间由于一些原因,负责我申请工作的流程负责人换为Amy姐,mentor换为Hybur,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申请工作的进度,我的选校基本定下,CV也基本定稿了。在一口气顺利拿下IELTS和GRE后,我正式投入申请工作,主要是撰写文书。因为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项目文书要求天差地别,所以我撰写文书的过程尤其漫长,一直到学期末才算基本结束。这段难熬的日子多亏了Amy姐和Hybur,他们在我身上的投入早已是自发的,我们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申请提交后,Amy姐和揣铎姐每天跟踪查看我的申请状态,直到录取结果出来。个别学校需要进行面试的,GGU也有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专人负责模拟面试。目前为止,我手头有比较满意的学校了,还在等待剩下一些学校的录取结果。

以下针对申请季个人比较有感触的环节展开说明

关于时间:

申请期间时间似乎永远是不够用的,很多问题最终都是时间不够的问题。我在2015年8月份准备GMAT首战期间和GGU签下合同,申请工作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而正式投入申请是10月底搞定语言考试后。我认为那已经是最后关头了。且不说正式的申请工作,光是语言考试就够很多人喝一壶的,考一次就得一个月砸进去,谁也不知道哪一次是最后一次。我属于运气还可以的,没被反反复复的语言考试耽误进度。语言考试后,还有许多申请材料要准备,无论留学机构能帮到多少,自己都要保持高的参与度,毕竟是自己的申请,所以时间紧张的话,材料必然准备不充分,又要虐心了。然而虐心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时间紧迫,很多机会无法把握。如果趁早拿下语言考试,就有时间多选课刷GPA,找实习,帮教授搞科研,或者申请GGU的暑期科研项目,这些都能实实在在提升申请者的竞争力,不要到用时方恨少。另外,我在GGU的说服下才从GMAT转战GRE,并且一举拿下,如果我早些联系GGU,早点认清GRE才是我的最好选择,时间至少能多出一个月。因此,申请开始的时间永远不嫌早;如果考虑通过留学机构申请,务必尽早联系,可以少走弯路。

关于语言考试:

上部分说了,语言考试是个时间黑洞,谁也不知道哪一次是最后一次。班上两位同学,分别是大三下学期和大三暑假开始准备,都签了彻底包办一条龙的中介。他们中一位八月初高分拿下GMAT,然后一直考TOEFL,到十一月中旬才上100;另一个到几乎所有申请截止TOEFL也没到100。语言考试除了时间问题,还需要注意的是量体裁衣,谨慎选择。我因为大二为了出国交流考过IELTS,对TOEFL完全陌生,所以最终保守选择用IELTS申请美国高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的申请。此外,由于学长姐们都是考GMAT,所以我也毫不犹豫决定考GMAT但以失败告终。GGU鼓励我参加GRE考试,不仅考核内容对我来说更简单,而且MIS专业用GRE可以申请的项目更多。于是我大胆转战GRE并且一举拿下理想成绩。但无论是对IELTS的保守选择,还是对GRE的大胆争取,皆因悔不当初,形势所迫。因此,语言考试的选择很重要,一定要提前了解项目官网上罗列的语言考试要求,是否接受IELTS/TOEFL?是否有单项分要求?是否接受GMAT/GRE?

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

关于个人背景:

个人背景我自己总结就是申请者的“三围”硬背景和九维软背景等。三围即GPA、IELTS/TOEFL和GMAT/GRE,这些就是硬条件必须有,该刷的平时都要好好刷。九维背景即(顺序和重要性无关):发表、科研、实习、项目、课程大作业、比赛、交流、学生工作、证书。九维背景不必样样都有,而是尽可能在申请前填满,最好是不同的维度体现不同的能力品质,必将会成为申请利器。

等到申请时候,三围基本定下,重点在于九维软背景的利用,最重要的一点是:匹配,即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能够让自己和申请项目match的背景。于我而言,到大四申请的时候,个人背景基本无法得到实质提升,GPA、语言成绩和各种经历都已经是板上钉钉了,但是在制作CV和撰写PS的时候,在世毕盟mentor的指点下,只要搜肠刮肚一般都能从九维软背景中找到不少亮点,最终形成了CV和十来篇“花样百出”的PS。

关于MIS专业

MIS可谓是个杂家,其master项目既出现在商学院,也出现在信息学院,即使同一所大学里B School和I School都设置了此类专业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不同的MIS项目自然代表了不同流派,大体分为两大类:技术流派和商业管理(非技术)流派,但是申请时,我发现各个MIS项目如八仙过海,什么样的要求都有,必须针对每一个项目做具体准备。虽然不同流派会注重申请者不同的背景,但是一般需要这三类背景:①technology,即有基本的计算机方面的背景,比如数据库课,java软件编程项目等;②economic management,即经济管理商业方面的背景,比如创业比赛,企业相关实习经历等;③analysis,即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分析能力,比如使用spss分析问卷等。MIS专业申请者首先应当增加和梳理自己在这三方面的亮点,作为申请的基石,再考虑每一个项目的具体要求做个性化准备。

关于选专业与选校:

专业的选择就是“从心”,通过了解学长姐们的出路、官网或论坛的资料,自己做出选择,一定要自己了解,方向错了,来了录取都不会去的。因此,要对专业方向心里有数,不过只要知道大致方向,不需要确定太细的方向。此外,不太建议同时申请两三个不太相关的专业方向。

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在专业方向选择之后,就是选项目选校。这一步要考虑的东西就非常多,比如项目课程设置、时长、工作年限要求、就业方向和情况、是否STEM,比如学校地理位置、生后成本、周边企业等。

我在申请之前对美国高校不甚了解,选校时也在忙英语考试,所以将选校完全交给了GGU。GGU先是列出了许多学校项目以及概况给我,之后正式开出选校名单,我再给出一些意见,由GGU帮忙调整并敲定最终名单。从目前的录取情况来看,当初的选校策略对头。虽然选校成功,但是选校列表中的一些学校,我在后来仔细了解后并不感兴趣,但是都已经申请完了。这不是说GGU给的选校出了问题,而是我自身对学校和项目的不了解导致了现在的一点后悔,毕竟是自己没有把一些意愿告诉GGU。比如申请者希望毕业后在美国工作还是立即回国,这就影响到项目选择,希望留下工作的应当申请属于STEM专业的项目,毕业后可以留在美国的时间比非STEM专业毕业后要长非常多。我觉得最理想的情况是,申请人自己要主动了解自己专业的项目和学校,初期时候能清楚说明自己的想法,再由GGU从策略上完善选校。重要的是主动了解,平时养成刷项目官网和留学论坛的习惯,了解课程设置、实习要求或就业方向等,很多自己的偏好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才会意识到的。主动了解是自身参与申请的第一步,越到后期,越会明白自己保持较高的参与度对申请大有裨益。

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

第四篇:农民培训道路上的苦行僧----记陕西省三原县农广校副校长吴金营同志

农民培训道路上的苦行僧----记陕西省三原县农广校副校长吴金营同

吴金营,男,汉族,1969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现任陕西省三原县农广校副校长。吴金营同志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20多年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任劳任怨,精益求精。由于扎实工作,业绩突出,2002年被提拔为主持工作的副校长。担任领导职务后,他带领学校一班人积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技能素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为当地县域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良性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用脚板丈量全县每一寸山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直接与农民群众相联系,与经济生产相结合。因此,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好调查研究等基础性工作。

为了使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他带领全体教职工,深入全县14个乡镇,205个行政村,1302个村民小组,对各村的的产业结构状况进行详细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分析研究,编制出了实用可行的培训方案。从而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了翔实的农民素质基础数据,进而指导全县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机构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说起来大家似乎觉得不可思议,上任之初,三原县农广校经费捉肘见襟,没有车辆等交通工具,下乡搞调研全凭搭坐城乡小班车。有些偏远乡镇的山村没有通上班车,他就凭着一双大脚板跋山涉水,走村入户。为此,磨烂了好几双皮鞋,穿破了好几双袜子,脚上起了好几个水泡。后来他下乡时干脆就不穿皮鞋,改穿农村妇女手工纳制的“千层底”,这样不仅耐磨,而县脚板能舒适一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吴金营同志充分掌握了全县农村实际情况,准确把握住了农民的技术需求,从而为以后有的放矢的开展培训奠定了坚实基础。

把培训课堂办到田间地头去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问题。国情决定了不可能把农民群众都召集到有围墙的校园里组织长线学历教育;中国农民教育更多的理性选择就是短期的实用的技术培训。

在准确把握农民技术需求的基础上,为了迅速把农业技术和其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到农村一线去,吴金营同志和三原县农广校因地制宜,根据生产需要进村办班,把培训课堂办到了田间地头。记得创业初期,一穷二白的三原县农广校,为了尽快打开培训局面,吴金营他们经常是背着干粮下乡进村,深入村组,喊东家,叫西家,召集大家来参加培训。那时候,群众对生产技术重要性认识还不是很深刻,许多人要经过生产队长或村小组长反复动员才慢腾腾的来听讲,像听“社戏”一般参加培训。有一年的秋天雨比较多,他们在一个村子里举办针对雨季实施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培训班。技术员正在讲解时,突然下起了细雨,露天会场里人群开始骚动,许多人打算离场回家。吴金营他们看到雨不是很大,为了让大家能及时把技术掌握到手,并且对于经费紧张的农广校来说,组织这么一场培训是不太容易的,吴金营他们没有去拦阻离场的群众,而是自觉坚持坐在前排专心听讲。雨水顺着农广校工作人员的脸庞、衣襟,滴滴嗒嗒的往下流淌。在场的群众慢慢安静下来,一些已经走开的群众又回来了,继续坚持听课。去年,三原县许多地方的桃园流行一种疫病,许多果农面对大片桃树死亡的灾害束手无策。吴金营他们及时组织购回有关技术手册,并邀请了高级讲师李建国老师下乡开展不间断的流动培训,为当地果农挽回了不少损失。实践的信誉是最大的信誉。从此,三原县农广校的技术咨询电话就成了热线,县农广校彻底告别了以前“找农民培训”的尴尬困境,终于实现了“农民找培训”的可喜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吴金营所在的三原县农广校,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农村一线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特别是吴金营同志一年到头几乎很少休假,常常是一打电话就在乡下某个村子里正组织培训。今年“五一”假日,就在许多人携妻带子外出旅游的时候,吴金营同志和三原县农广校职工却主动放弃休假机会,积极在马额镇、新兴镇、嵯峨乡等乡下组织技术培训。原因是今年三原县一些地方的苹果树因遭受冻害,果树发芽率和坐果率严重受到影响,为了尽快使群众掌握防治方法,尽可能降低生产损失,他们邀请曾获陕西省“2007年感动我的人”荣誉称号的果树专家仵继岗老师,在五一期间连续五天组织了技术培训,每天2场,一共办了10场讲座。每场培训群众都是自觉的早早来到教室,仔细聆听专家讲解,认真观看专家示范。培训期间每次进行专家与农民互动时,农民群众纷纷踊跃举手,主动提问。看着那一张张渴望知识与技术的或是布满皱纹,或是充满朝气的脸庞,给了吴金营他们莫大的欣慰。即使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他们也无怨无悔。

近年来,吴金营同志和三原县农广校依托县政府确立的“粮、菜、果、蔬”四大支柱产业,在全县确定农民科技培训示范村35个,遴选专业农民1400名,每年开展培训200余场次,进村指导400余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3万多张,培训农民3万余人,通过“进村办班,以班促户,以户带组,以组带村,以村带乡”的示范带动模式,实现了全县农民科技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如今,三原县农广校这个在县上来说不起眼不红火的小单位,在三原县四十万农民群众心里却有着沉甸甸的份量。

带好一支能战斗的培训队伍

----打铁先得自身硬。没有一支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的培训队伍,培训过程以及由培训过程所累积的培训效果就无从谈起。三原县队伍建设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为了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培训队伍,更好的服务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吴金营同志想了不少办法,做了不少工作。

首先是解决培训师资问题。除了加强本校现有教职工继续教育提高外,他还积极协调从农技中心、畜牧站、农经站、园艺站、农机总站等单位抽调具有中、高级职称,热心为农服务,业务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58人,并聘请周边大专院校和省市专家、教授数十人,组成技术培训专家库,依据各人专业特点编排不同课程安排,根据培训计划进村入户进行培训指导。同时组织农民土专家、乡土人才和乡村科技能人等,发挥他们长期扎根农村的生活特点,通过他们现身说法,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并就近对农民进行常期技术指导。

其次是编撰实用培训教材。每年他都要从农广校有限的资金中挤出一部分,为科技推广示范村订阅《陕西农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杂志30余份,购买科技光碟4000余张,从网上下载复印各种资料3万余份。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在总结多年科技培训推广经验的基础上,主持编写了《苹果高效栽培技术》、《蔬菜高效栽培技术》、《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户用沼气安全生产与三沼综合利用》等科技书籍,共印刷2.4万余册,全部免费发放给群众,供群众查阅学习。

再次是严明培训纪律要求。他和农广校全体职工约法三章:规定培训教师进村办班,每场次都要有群众听课签字,确保培训落到实处;规定按标准发放给教师补助,一律不允许工作人员接受培训村组招待用餐;规定培训过程中只能授技术,不允许带有倾向性的向群众推销某种农药、饲料或者其他涉农商品,以免群众把培训办班误解成推销活动。

最后是建立后效评估机制。每场培训结束以后,他都要随机找一定比例的参训农户,让农民评价教师授课水平,对多数农民不满意的教师予以解聘,以确保培训能够与农民需求对接。每次培训时都详细记录了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每个村子整体培训结束以后,他们都要及时安排人员,回访群众了解技术掌握程度。

探索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

----其实对于大多数地方来说,做好一场培训并不难,难能可贵的是长期坚持,更为可贵的是找出农民培训的长效路子来。吴金营和三原县农广校在这方面的一些实践,也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迪。

作为长期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老农广人,吴金营同志在如何建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问题上,结合上级安排和三原县实际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从三原县农广人今年引以为自豪的“三件大事”中,可以给我们许多思考。

一是在全省首开15个致富早班车村级广播站。2008年3月份,县农广校为了扩大培训覆盖面,使更多的山区农民群众及时接受现代技术和信息,三原县农广校在上级部门支持下,经过广泛摸底调查,在大程镇荆中村等15个示范村建立致富早班车广播站。每个广播站配发扩大机1个、喇叭2个、麦克风1个、实用技术磁带等。定期播放农业科技知识、市场信息、国家政策、法律知识等,通过耳濡目染,使培训层面延伸到每户农民。现在,这15个村子的广播站每天都在定时播出,沉寂的山村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二是在全省首开“村官大学生”培训班。在省委组织部、咸阳市委和三原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4月份三原县农广校首届“村官大学生”培训班正式开班。培训班通过农广校办学体系,从全县村组选拔了45名村级干部或后备干部,集中进行中央农广校中专后继续教育(相当于大专学力)半脱产学习。教学计划由中央校原定的12门课程调整为19门课程,每学期集中脱产学习15天以上,以确保村官培训实现“双提高”目标----一方面提高技术水平,更好的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示范带头人作用,另一方面提高管理水平,更好的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中坚力量作用。

三是大力发展阳光工程转移培训。农村要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改变农民群众的认识、能力、素质、水平。吴金营和三原县农广校一班人不仅重视务农培训,抓好农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同时也不遗余力的抓好非农培训,积极推动一大批农民转移从事非农行业。今年5月份,三原县农广校举行简单仪式欢送阳光工程学员外出就业,省市阳光办和三原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前来参加活动。吴金营他们现场向所有外出学员每人免费发放了行李包、矿泉水和面包等,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给5名品学兼优的家庭贫困学员发放了自强补助金。其中一个叫孙盼的学员是个孤儿,但她意志坚强,好学上进,并且积极帮助其他学员,县农广校给她发放了500元的补助金,还有其他4名学员分别领到了300元补助金,以勉励他们积极上进,自强不息。也许在我们其他人看来,这点钱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贫困山区的农户来说,这已缓解了他们相当一部分压力;对于经济上并不十分富裕的县级农广校来说,已属难能可贵。用吴金营同志在送行仪式上的简短发言来讲,“今天送你们出去,不单是为了让你们打工挣钱,更是希望你们能学到更好更多的本领,回到家乡来帮助更多的乡亲们走上富裕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经过吴金营同志和三原校农广校一班人的辛勤工作,近年来为三原县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骨干和技能型人才,使各项农业新技术都能迅速的向全县推广普及,每年为农民群众增加收入300余万元,受到了社会各届的一致好评。仅在果区长期开展的果树“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大关键技术培训一项,就使果区农民的收入由原来的人均收入800元增加到5000元。2007年世界粮农组织到三原农广校考察农民培训工作,对该校的农民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三原县农广校被农业部和团中央授予“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先进集体”,多次被市农业局评为农技推广先进单位。吴金营同志个人也连续几年被评为咸阳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先进工作者,三原县农业局先进个人,同时被评为陕西省阳光工程培训先进工作者,咸阳市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吴金营,人如其名,沉默如金,苦心经营。面对他忠厚老实的脸庞,面对他朴实无华的语言,你会觉得如同面对一位沧桑归来的僧侣,于沉默里一心修行,在忍受中苦苦求索。

而在不远的前方,就是辉煌的殿堂。

下载厦大丑闻副校长吴世农女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厦大丑闻副校长吴世农女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