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7月15日—18日“教育、文化与人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隆重召开
“教育、文化与人的发展”2011年国际学术研讨会(ICECHD2011)
在苏州隆重召开
2011年7月15日—18日“教育、文化与人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隆重召开。本次学术年会由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由台湾国立台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新加坡教育学院协办。会议主题为“教育、文化与人的发展”,围绕我国社会转型期教育的多元化、多元文化与人的自由发展、城镇化与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问题进行探讨。
7月15日,国内外著名专家、教育学研究者、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学生们等100多名代表陆续来到苏州,带着积极的热情和对学术的渴求,或到会给予指导,或带来精彩报告,或现场学习交流。
7月16日上午八点半,本届学术年会开幕式正式开始。开幕式由教育学院副院长母小勇主持,与会嘉宾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研究员郝克明教授;苏州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苏州大学副校长田晓明教授;教育学院院长许庆豫教授;国立台南大学教育学系讲座教授陈伯璋;香港教育学院协理副校长、文理学院院长、中国浙江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莫家豪等。同时,苏州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吴继霞教授、苏州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陈弈君教授、苏州市心理学会研究生分会理事长杜晶及众多学会成员都积极参加了本次学术年会。教育学院院长许庆豫教授代表本次学术年会向与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衷心地祝愿本次大会在代表们的积极参与下、在全体工作人员的精心安排下能够取得圆满成功,在苏州度过有意义、有回忆的三天。苏州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苏州大学副校长田晓明教授代表苏州大学欢迎各位嘉宾和代表的到来,简洁明了地介绍了苏州大学的历史形成,深刻剖析了什么是“人文”,详细诠释了大学的办学理念,最后祝愿大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一段深刻而精辟的致辞,让在座的各位都受益匪浅,期待着充满学术光芒的年会的开展。
大会精心安排了6场著名专家的重点主题报告,在7月16日一整天为代表们带来国内外学者在不同领域中涉及多元文化多样主题的报告。在7月17日,巧妙设置了两个专题为“教育与文化”、“心理与社会”的报告,分别开设了5个和3个分会场,有着各式各样的主题,例如,“中小学教育”、“教师发展”、“认知与道德”、“心理与社会”等等,显示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之风。精彩纷呈的报告引发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探讨、深入思考和积极互动。
7月18日,本次学术年会在主办单位领导的精心安排和悉心指导下、在全体代表满载收获和满心感谢中、在全体工作人员不辞劳苦的热心服务中、在一片片热烈而衷心的掌声顺利而圆满地拉上了帷幕。这次学术年会不仅凝结了“教育、文化与人的发展”主题报告的累累硕果,而且融合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术人的爱心和热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术的光芒才能绽放得如此耀眼而灿烂。
“教育、文化与人的发展”2011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召开,在苏州圆满落幕。本次学术年会是有着国际影响力的一场学术盛会,各界学术人士相聚一堂,围绕教育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和人的自由发展,就教育改革、教育政策、人的心理等有意义的课题进行了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融发展打开了道路,为教育、文化和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更好的发展平台,为学术之路铺下了扎实的基石。同时,大会对促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术发展、对促进苏州大学和台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新加坡教育学院之间的友谊、对促进苏州大学本身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2011年7月18日
苏州市心理学会
研究生分会
执笔人:孙菁
会议开幕式
苏州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苏州大学副校长田晓明教授讲话
第二篇:在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谢院)
在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上致辞
(2011年10月15日)
内江师范学院院长谢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十月的甜城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值此美好季节,由内江师范学院、《明清小说研究》编辑部、中国古代小说网共同主办的“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天隆重开幕了。来自中日两国高校、科研院所的80多位专家、学者欢聚内江师院,可谓群贤毕至,众英咸集,八方鸿儒,荟萃一堂。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内江师范学院党委、行政和全体师生员工,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
内江师范学院是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内江教育学院合并建立的一所省属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6000余人,有教职工1333人,其中专任教师874人,正,副高职323人,硕、博士456人。学校控规2500亩,校舍3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709万元,图书资料130万册。设有14个二级学院,40个本科专业,覆盖九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学校建有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数值仿真实验室”等18个研究所(室)。2000年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16项,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论文5233篇,出版专(编)著100部,教材115部。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奖220项,其中获省部级奖23项,市厅级奖90项。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学
1校先后获得“四川省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园林式单位”等荣誉,连续多年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校的发展目标是:经过10~15年的艰苦奋斗,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教师教育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型本科师范学院。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近年来,古代小说的研究呈现多元化的格局,众多专家学者从文化视野的角度进行解读、分析,推出了不少可喜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我校历来都十分重视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重视小说的研究与创作,大胆引进人才,从财力物力上给与支持,从政策上给予倾斜,不断为师生的小说研究与创作搭建平台。回顾学校55年来的办学历史,已先后培养出黄济人、杨继仁、傅恒、张汝宜等知名作家,学校孙自筠教授创作的小说《太平公主》被改编为电视剧《大明宫词》,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赢得强烈反响。
这次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继1996年《明清小说研究》编辑部、四川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和内江师院联合主办的“96明清小说研讨会”后的又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又一次盛会,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必将浓厚我校的学术氛围,对我校的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将起到直接推动作用。这次研讨会也是我校师生的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将虚心向来自海内外的各位专家虚心请教。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宝贵意见。相信这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不仅能成为学术研究、探讨交流的盛会,也会成为促进我们感情交流、增进友谊的盛会。我们深信,内江师院有各位领导的厚爱,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开创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在内期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第三篇:《中国佛教的经验与启示——在“佛教:绘制亚洲的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词》
法 音
2011年第7期(总第323期)第18页
------------------
中国佛教的经验与启示
——在“佛教:绘制亚洲的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词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学 诚(2011年6月18日)
“亚洲的文化和历史经验,从过去到现在,超过了人类经验的一半。”(罗兹·墨菲:《亚洲史》)透视亚洲地区众多历史悠久、纷繁复杂的文明形态,我们可以发现一条共通的文化脉络——佛教文化。亚洲的历史经验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佛教的广泛传播。在佛教从印度传向整个亚洲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佛教处于承前启后的枢纽地位,前承印度佛教之胜概,后启东亚各国佛教之肇兴,对整个亚洲地区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
汉明帝遣使求法是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佛教之所以能够在地理环境、文化风俗迥异于印度的中国生根发芽,有其深刻的历史因缘。汉代儒士普遍崇尚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谶纬、巫蛊等诸多鬼神方术泛滥成灾,引发的社会乱象层出不穷。由于汉代方术浓重的迷信色彩和低级的功利导向,不但无法满足人们探究宇宙奥秘、追寻人生意义的精神渴求,还严重侵蚀了道德伦理的社会基础。富于哲学思辩、重视因缘果报的佛教思想恰好弥补了这些学说的严重缺陷,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因而备受统治阶层的礼遇和支持。随着取经、译经、释经、授经活动的逐步展开,在外来与本土高僧的精诚合作下,佛教终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信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发展高峰,此时的中国俨然已成为佛法最虔诚的效学者,同时也是佛教最热情的传播者。代表前者的灵魂人物是玄奘,代表后者的灵魂人物是鉴真。他们标志着中国佛教“承前”阶段的圆满完成和“启后”阶段的正式开始。玄奘大师跋涉五万里,遍游五印,转益多师,对印度佛教各派学说备悉底蕴,造诣精深,受到印度僧俗各界的一致尊崇。玄奘大师回国后以传译经典为职志,将当时印度佛教思想的精华——法相唯识学完整系统地传入中国,标志着佛教中心逐步东移的历史大势。鉴真大师则把中国佛教的思想结晶——唐代律宗与隋代天台宗完整地传入日本,他所倡导的梵网戒与天台教义对于日本佛教的特征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两位大师百折不回、为法忘躯的大无畏精神,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亚洲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与世代友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宋代以后,随着本土宗派的正式建立和修学体系的日臻成熟,汉传佛教从僧众的丛林修行和士大夫的谈玄说妙,开始真正进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形成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观音信仰是中国佛教社会化趋势的独特象征。与教导人们追求来世极乐的阿弥陀佛信仰不同,观世音菩萨把解决人间的现实苦难作为摄化众生的主要方式。由无数感应事迹总结出的“三十三观音”,正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精神的完美诠释:菩萨并非身居高高的神坛与缥缈的仙境,而是应现在每个普通人的身上。时至今日,观世音菩萨的中国化形象早已深入民心,身影遍及亚洲的各个角落。观音信仰被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并成为推动“人间佛教”实践的重要源泉。
一种文化的先进性与时代性,是其得以广泛传播的有力保证。中国佛教在东亚各国的广泛传播,并非简单承袭印度佛教的结果,而在于对佛教传统创造性地发展与深化,主要体现为“承前”与“启后”的完美结合。“承前”代表学习与吸收,“启后”代表定型与传播。“承前”是“启后”的前提条件,“启后”是“承前”的必然发展。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佛教的茁壮成长自始至终都根植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沃土。佛教悲智双运的核心内涵正是通过深具大乘气象的中国文化而得以圆满的开显。这是中国文化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巨大贡献,也是佛教跨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发展的成功范例。
在佛教迈向全球化的今天,佛教因其以和为贵的性格和开放包容的胸怀,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欣赏与认可,也为实现世界的宗教合作和文化融合带来了新的曙光。亚洲地区正处于一个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最佳发展阶段,以佛教为重要纽带的亚洲文明,即将迎来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复兴。在此过程中,亚洲的发展与佛教的传播相辅相成,共存共荣,而中国佛教的历史经验势必会给予人们深刻的启迪,并将对亚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篇:《关于宗教与文化发展的思考——在“宗教与和平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宗教学会第七次全国会议”上的发言》[范文模版]
法 音2011年第8期(总第324期)第45页
------------------
关于宗教与文化发展的思考
——在“宗教与和平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宗教学会第七次全国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学 诚
(2011年7月15日)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形成的历史。而人类之所以能够形成文明,除了人类所具有的生存与繁衍的基本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日本著名佛教思想家池田大作在论及文明形成的要素时说到,生产力的剩余、社会组织、人的愿望都是建设文明的素材,但它们还不是文明形成的灵魂。除上述因素之外,还要有更深的前提,即“为什么而建设”这一思想意识,而把握这一方向的智慧则来自于宗教和哲学。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则更进一步指出,宗教是文明生机的源泉,各种文明形态就是此种文明固有的宗教的反映(《展望二十一世纪》,1985年)。由此可见,宗教与文化是人类文明形成的核心要素。回顾中国宗教与文化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中华文明的演变经历了如下三个关键的历史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对应中华文明的定型期。铁制生产工具的普遍使用,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一场农业革命。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由此而形成的社会新阶层对原有的社会秩序产生强烈的冲击,社会开始变得动荡不安,乃至后来形成了春秋争霸、战国争雄的局面。面对此一局势,以天下为己任的诸多杰出思想家应运而生,他们大都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为了重构新的社会秩序而提出种种救世学说和主张,并因此而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华文明也从此走上了与古希腊文明、印度文明截然不同的道路,并奠定了随后两千余年发展的基本格调。作为这个阶段的思想成果,法家在辅助秦王朝走向统一之路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而儒家则在构建汉王朝的新政治格局中脱颖而出。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应中华文明的更新期。自东汉末年开始的王纲解纽,使土地及农民流入豪门巨族门下,由此形成的庄园经济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再加上北方诸胡的入侵,使整个社会陷入了连绵不断的战乱之中。面对此一局势,儒家今文经学谶纬之说依附政治,并日趋荒诞;而古文经学又偏重章句训诂,流于繁琐支离,均难担当治世之重责。魏晋名士的清谈之风由是应运而生,但对于社会秩序又是破坏之功多,建设之功少,同样难胜救世之大任。面对此一境况,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却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活力,西域诸国及本土的僧人积极翻译经典、四处讲学、阐释义理,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有了此一阶段的积淀,至隋唐盛世,诸多祖师大德更进一步创建了具有本土化色彩的汉传佛教诸宗。本土化的佛教思想又促进了儒家文化的自我更新,并成为宋朝以后构建社会新秩序最重要的精神资源。
三、清末民国时期,对应中华文明的再生期。清朝自康乾盛世之后,国运由盛转衰,吏治腐败,武备废弛,再加上人口激增,致使民变不断,社会**频仍;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又打开了列强入侵中国的大门,中华文明因此而遭受了以科学和民主为精神内核的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面对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中华民族有识之士相继推动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乃至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救亡图存乃至强国富民的尝试。这些尝试由技术而经济,由经济而政治,由政治而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并最终触及了文明的核心。随后经过民国时期各种思潮的剧烈激荡,中华文明终于以全新的姿态又站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中华民族一改积贫积弱的旧貌,呈现出今日繁荣富强的局面,再一次展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韧性与内在生命力。
回顾中华文明发展的三个关键时期可以发现,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不同宗教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而进步之后的文明又能给社会带来新一轮的长治久安。春秋战国时期,来自东方的齐鲁文化,来自西方的秦文化,来自北方的燕晋文化,以及来自南方的吴楚文化,在中华文明的成型过程中各自发挥了独特作用,为形成空前大一统的秦汉王朝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的佛教文化与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了更新中华文明的强大推动力,并为空前繁荣的隋唐盛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而清末民国时期,来自西方的科学、民主与法治精神,对于中华文化的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与过去宗教和文化的交流所呈现的局部性和单向性特点不同,当今世界宗教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呈现出全局性与双向性的特点。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宗教和文化都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为世人所了解,同样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学习和吸收其它国家、民族和地区优秀的宗教和文化,并因此主动完成自我更新与发展。经过百余年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之后,中华文明当有更多的自信来重新审视传统文明的历史积淀,同时也当有更多的优势来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以完成中华文明新一轮的创造与再生,从而为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以及人类的福祉贡献一份力量。
第五篇: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在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国际日的致辞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在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国际日的致辞
2014年4月6日
体育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表现形式,可以增进人的尊严,巩固整个社会。正因为如此,体育对于教科文组织建设和平、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工作十分重要。
在这第一个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国际日,我们为体育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喝彩,它将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们聚集在共同价值观之下;我们大力宣传体育对于健康的生活和具有复原力的社会的重要性;我们强调体育对于促进性别平等和增强青年人能力的关键作用。
这些就是去年5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五届教科文组织世界体育部长大会传递出的讯息。大会强调体育是促进社会融合的一股力量,是传授如今所有社会都需要的技能和价值观的平台,由此可以在平等和公平比赛的基础上战胜不平等,挑战一切形式歧视。
体育从未如此全球化,也从未如此媒介化,但是我们必须支持每一个社会充分利用体育作为促进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这需要有切实有效的政策和计划,包括政府的政策和计划,为全民体育运动和体育教育创造条件。
整个教科文组织都在积极借助体育之力,开发处理教育问题的创新方法,推动文化间对话,促进性别平等,努力促使边缘化群体走上共同的竞技场。
体育体现了无论男女所有人都赞同的崇高价值观——让我们借助这一动力为全人类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就是教科文组织在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国际日要传递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