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业街设计要点
商业街设计要点
商业街设计要点
步行商业街景观是街道路面,街道设施和周围环境的组合体,也就是人们从步行商业街上看到的一切东西,包括铺地,标志性景观(如雕塑、喷泉),建筑立面,橱窗,广告店招,游乐设施(空间足够时 设置),街道小品,街道照明,植物配置和特殊的街头艺术表演等景 观要素。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就是将所有的景观要素巧妙和谐地组织 起来的一种艺术。
景观是自然和人类社会过程在土地上的烙印,它不是纯粹的自然空间,而是复合的。步行商业街景观有别于共它的景观,它是动态的四维空间景观,具有时空连续性的韵律感和美感。步行商业街把街内外不同的景点组成了连续的序列,同时本身又成为景观的“视线走廊”和“生态走廊”。景观设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技巧、充足的市场信息及跨学科知识,研究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及心理等要求,从形式美感、空间美感、时空美感和意境创造中去进行步行商业街
景观设计。
一、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的内容
步行商业街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步行、休息、社交、聚会的场所,增进人际交流和地域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居民一种维护、关心市容的自觉性;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繁荣,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交通噪声,并使建筑环境更富有人性味;可减少车辆,并减轻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减少事故。步行街景观设计内容如下:
二、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的因素
1、步行心理:
首先,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和时刻,对景观的评价是不同的。不同的使用者由于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对景观也有着不同的要求。购物者可能会非常关注步行商业街道建筑立面、橱窗、广告店招等;休闲娱乐者主要关注的是游乐设施、休闲场所;旅游者可能更关注标志性景观、街道小品及特殊的艺术表演等。步行时,如果视觉环境和步行感受无变化会使人感到厌倦。而缺乏连续性的景观变化又会使人惊慌失措。在步行商业街设计时,要避免使用过长直线,过长的直线特别是在景观无变化处,易赞成步行单调,步行者易疲乏。因此,景观设计时
应考虑其适应性、多样性及复杂性。
2、色彩及视觉感受
人对色彩有着很明显的心理反应:红、黄、绿、白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提高视觉辨识能力,多用于标志、广告店招等,突出步行街的商业气氛。另外,绿色植物可缓解紧张情绪,花卉可带来愉快的感觉。步行街景观是动态的,并且应该具有良好的视觉连续性。一条笔直、单调的步行商业街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弯曲的步行商业街会使步移景异,始终牵着人们的视线而展开。因此,步行商业街要有适宜的空间尺度;设计时,要运用空间的收放、转折、渗透来增加
景观的层次、趣味性和连续性。
3、空间形态
步行等一般为线性带状空间,其长度远远大于宽度,具有视觉的流动性。人在街道中漫步时,会进行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活动,时而漫步前进,时而停留观赏,时而休息静坐。因此它可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运动空间可用于:向某处前进、散步、游戏比赛、列队行进或其他集体活动等。停滞空间可用于:清坐、观察、读书、等侯、议会、讨论、演说、集会、沉思、娱乐、仪式、饮食等。
运动空间应相对平坦,无障碍物,宽阔,并能利用商差巧妙的向停滞空间过渡和联系。停滞空间可相应设置长椅、树木绿荫、获观景台、车站、雨棚等。二者有完全独立的情况,也有浑然一体的情况。停滞空间如果不从运动空间中分离开布置,就不能创造真正的安全环境。运动空间容易给人流动和延续的感觉,而停滞空间往往给人以滞留和安全感,运动空间引导顾客向两个方向流动,不宜使用者
停留和汇集。
4、组织艺术
组景就是把景观要素系统的、艺术的组织起来,而不是简单的相加。景观同文字语言一样,可以用来说、读和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的语言。景观要素是基本词,它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系统科学和艺术是景观的语法。这些要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我们不能弧立地设计步行商业街景观要素,而应把它们看作有机联系的整体,将步行商业街与自然美结合起来,使那些具有特殊风景或历史的步行商业街成为具有教育意义的——风景步行商业街和文化步行商业等。
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要点和建议
1、在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中,要遵循人性化原则。
步行商业街具有积极的空间性质,它们为城市空间的特殊要素,不仅是 表现它的物理形态,而且普遍地被看成是人们公共交往的场所,它的服 务对象终究是人。街道的尺度、路面的铺装、小品的设备都应具有人情味。
2、在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中,要遵循生态化原则。
生态化倾向是21世纪的一个主流。步行商业街中注重绿色环境的营造,通过对绿化的重视,有效地降低噪声和废气污染。
3、在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中,要善于利用和保护传统风貌。
许多步行商业街都规划在有历史传统的街道中,那些久盛名的老店,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犹如历史的画倦,会使步行商业街增色生辉。在这些地段设计步行商业街时,要注意保护原有风貌,不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如:南京夫子庙商业街、天津古文化街等都属于这种性质。
4、在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中,要遵循可识别性原则。
构成并识别环境是人和动物的本能。可识别的环境可使人们增强对环境体验的深度,也给人心理上产生安全感。通过步行商业街空间的收放,界面的变化和标志的点缀可加强可识别性。
5、在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中,要创造轻松、宜人、舒适的环境氛围。步行商业街是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人们出于商场,忙于购物和娱乐,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紧张情绪,通过自然环境的介入,可以大大缓解这种紧张情绪,创造
轻松、宜人、舒适的环境氛围。
6、在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中,要遵循尊重历史的原则。
最大限度保持自然形态,避免大填大挖,因为自然形态具有促进人类美满生存与
发展美学特征。
7、在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中,要遵循景观视觉连续性原则。
步行商业街线形和空间设计具有从步行者步行的角度来看四维空间外观,且应当是顺畅连续的、可预知的线形和空间。
第二篇:商业街规划设计要点
商业街规划设计要点
2008-12-31 10:34:56 作者: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0 文字大小:【大】【中】【小】
商业街规划设计要点:
一、尺度近人
二、空间的限定
三、风格色彩的多元化
四、面材的软化与精化
五、重视非建筑元素
商业街规划设计要点
空间规划设计
一、尺度近人
建筑物的尺度设计是影响人对建筑空间感受的关键要素之一。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用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使人有愉悦的消费心情,而不是“以势压人”。
商业街的尺度应该以行人的活动为基准,而不是以高速过往机动车为参照。购物行人所关注的纵向范围主要集中在建筑一层。对一层以上的范围几乎是“视而不见”。而横向关注范围一般也就在10米——20米之间,而超过20米宽的商业街,行人很可能只关注街道一侧的店铺,不会在超20米宽的范围内“之”字前行。这恰好说明了商业街建筑外观设计的重点应该在建筑外观设计的第三个层面上。
建筑外观造型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建筑的宏观造型,也就是天际轮廓线。著名建筑的外观轮廓往往都很醒目,使人过目不忘,如悉尼歌剧院、天坛等。第二层面是人在中距离上对建筑的感知方面,也就是建筑外观的中观元素。包括建筑开窗与实墙面的虚实对比,立面横竖线条的划分等。而第三个层面则是人到建筑近前,与建筑直接接触的微观层面。人所能感受的范围也就在一层高之内。这一层面上的设计重点应该是建筑的细部和材质的运用。商业街的设计重点也应在首层外观的细部上,包括门窗的形式,骑楼雨罩的应用,台阶、踏步、扶手、栏杆、花盆、吊兰、灯具、浮雕、壁画、材质色彩与划分等等。建筑师的设计深度不应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缺少细部的设计无法满足购物行人对建筑的尺度要求,必然会空洞没有人情味。
国外商业街经常被作为设计样板,这与国外商业街的小体量、小尺度的人性化设计分不开。国内的设计容易偏重于气派、豪华、厚重的形象和气势。商业街设计的尺度把握应该以人为本。
二、空间的限定
人在商业街内的活动和感知空间是三维的。所以设计师对街道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都应有针对性地设计。首先商业街的长度随商业的规模而定,没有一定之规。但室外建筑空间根据心理感受模式可以分为向心的、有聚合力的、所谓的“积极空间”和发散的、通过性的、难以聚合人气的“消极空间”。作为商业街这样一个有聚合要求。需要行人购物休息能够驻足停留、感受观赏环境的空间,它必须是一个通过建筑手段塑形成的“积极空间”。也就是在商业街的两端需要某种形式的空间标志物和限定物,标志着商业街的起和终。同时也起到把车行交通空间同步行购物空间隔离的目的。
例如在北京珠江国际城商业街设计中,入口一端的一座中西合璧的牌楼作为标志,不但使入口更加醒目和吸引人,也起到屏障的作用,把城市交通与步行空间隔开。小区中心一端以一座高耸的钟塔既作为商业街结束也标示着小区的中心。两端标志的建立确立了商业街的宽间范围,购物人能随时感知自身在这一空间内的位置,预知未走的路程。这一手法避免了购物者在大市场内常有的混乱与迷失感。
从人的行为模式来看,一般步行商业街的宽度宜在10——20米之间,超过20米宽的街道难有近人的尺度。从建筑高度与街道比例来看,街宽宜在楼高的1/3——1/4。商业街的宽度也与商业规模有关,但不等于说街越长楼越高,街应该越宽。空间的舒适度也是必须考虑的。若宽于20米,“街”的感觉则可能被“广场”的感觉取代。
商业街空间的高度方向的限定应遵循以行人为模数的原则,并考虑二次空间的应用。住宅区的商业街经常是同住宅建筑合二为一的,也就是底层商业。顶部住宅,特别是高层建筑因与商业建筑个性不同,与商业街的建筑设计手法不必相同。多层、低层住宅如有可能,在尺度和色彩上适当加以商业特点能提高商业街与住宅的整体性。
在首层商业与二层住宅之间用雨罩、骑楼、遮阳等形式将商业空间与居住空间在室外区分开是必要的。既能降低噪音和视觉干扰,也可使上下不同的建筑个性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带。雨罩骑楼这样的空间划分手段能将建筑主体所形成的外部空间划分成次一级的二次空间。骑楼这样的空间正好适应购物行人的尺度,无论建筑主体有多高,这样的二次购物空间给人稳定的舒适感。
三、风格色彩的多元化
自然形成的传统商业街的诱人之处在于其不同时期建造,风格迥异的铺面杂拼在一起,造成以极其的多元化而达到统一的繁华效果。新设计的商业街往往因人为的统一而流于单调乏味。为追求传统商业街的意境,设计师应有意识地放弃追求立面手法简单的统一,甚至应刻意创造多种风格的店铺共生的效果。
不同风格的建筑单元拼在一起使人联想起小镇风情。即便是同样设计的不同单元,也通过材质、颜色的变化,加强外观差异化。商业街的魅力就在于繁杂多样立面形态的共生。这也是商业街与大型百货商厦的区别。
四、面材的软化与精化
商业街建筑与其它建筑外观的重要不同是店家需要根据自身商业的性质特点,二次装修店铺外观。建筑的外观设计仅仅是一个基础平台。店家最起码需要安装招牌,有些连锁店还需要改为特定的颜色、样式。而招牌、广告、灯箱等室外饰物往往成为建筑外观中最惹眼的元素。失控的第二次外装可能会同原建筑设计立意冲突,甚至破坏建筑空间的效果。所以成熟的商铺外观设计应考虑改造外装的可能,预留店名、招牌、广告和其它饰物的位置。
为突出人情味,商业街表面构件上越来越多地应用了软性面材,例如蓬布遮阳、竹木材料外装、悬挂的旗帜和其它织物招牌等饰件。这一趋势使得建筑立面设计更趋近装修装饰设计、也要求设计师不能停留在建筑框架的设计深度上,必须以装修的精度来做商业街立面设计。换句话说,商业街的外观设计已经很室内化。
五、重视非建筑元素
商业街室外空间与气氛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建筑的空间形态和立面形式,但也取决于其它一些建筑元素的运用,比如室外餐饮座、凉亭等功能设施,花台、喷泉、雕塑等、灯具、指示牌、电话亭等器材、灯笼、古董、道具等装饰,铺地、面砖、栏杆等面材。这些元素是商业街与人发生亲密接触的界面。若想使这一界面更“友善”,就需要从景观、园林的角度深化商业街的设计。
总之,商业街的设计不应是简单满足规模、流量、流程等技术指标,也应重视它所给人的心理感受。而为达到一个舒适、活跃而有新意的视觉与空间效果,设计师必须考虑人的尺度,从装修装饰与景观设计的深度来要求商业街外观的设计成果。
第三篇:商业街规划设计要点
商业街规划设计要点
一、尺度近人
建筑物的尺度设计是影响人对建筑空间感受的关键要素之一。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用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使人有愉悦的消费心情,而不是“以势压人”。
商业街的尺度应该以行人的活动为基准,而不是以高速过往机动车为参照。购物行人所关注的纵向范围主要集中在建筑一层。对一层以上的范围几乎是“视而不见”。而横向关注范围一般也就在10米——20米之间,而超过20米宽的商业街,行人很可能只关注街道一侧的店铺,不会在超20米宽的范围内“之”字前行。这恰好说明了商业街建筑外观设计的重点应该在建筑外观设计的第三个层面上。
建筑外观造型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建筑的宏观造型,也就是天际轮廓线。著名建筑的外观轮廓往往都很醒目,使人过目不忘,如悉尼歌剧院、天坛等。第二层面是人在中距离上对建筑的感知方面,也就是建筑外观的中观元素。包括建筑开窗与实墙面的虚实对比,立面横竖线条的划分等。而第三个层面则是人到建筑近前,与建筑直接接触的微观层面。人所能感受的范围也就在一层高之内。这一层面上的设计重点应该是建筑的细部和材质的运用。商业街的设计重点也应在首层外观的细部上,包括门窗的形式,骑楼雨罩的应用,台阶、踏步、扶手、栏杆、花盆、吊兰、灯具、浮雕、壁画、材质色彩与划分等等。建筑师的设计深度不应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缺少细部的设计无法满足购物行人对建筑的尺度要求,必然会空洞没有人情味。
国外商业街经常被作为设计样板,这与国外商业街的小体量、小尺度的人性化设计分不开。国内的设计容易偏重于气派、豪华、厚重的形象和气势。商业街设计的尺度把握应该以人为本。
二、空间的限定
人在商业街内的活动和感知空间是三维的。所以设计师对街道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都应有针对性地设计。首先商业街的长度随商业的规模而定,没有一定之规。但室外建筑空间根据心理感受模式可以分为向心的、有聚合力的、所谓的“积极空间”和发散的、通过性的、难以聚合人气的“消极空间”。作为商业街这样一个有聚合要求。需要行人购物休息能够驻足停留、感受观赏环境的空间,它必须是一个通过建筑手段塑形成的“积极空间”。也就是在商业街的两端需要某种形式的空间标志物和限定物,标志着商业街的起和终。同时也起到把车行交通空间同步行购物空间隔离的目的。
例如在北京珠江国际城商业街设计中,入口一端的一座中西合璧的牌楼作为标志,不但使入口更加醒目和吸引人,也起到屏障的作用,把城市交通与步行空间隔开。小区中心一端以一座高耸的钟塔既作为商业街结束也标示着小区的中心。两端标志的建立确立了商业街的宽间范围,购物人能随时感知自身在这一空间内的位置,预知未走的路程。这一手法避免了购物者在大市场内常有的混乱与迷失感。
从人的行为模式来看,一般步行商业街的宽度宜在10——20米之间,超过20米宽的街道难有近人的尺度。从建筑高度与街道比例来看,街宽宜在楼高的1/3——1/4。商业街的宽度也与商业规模有关,但不等于说街越长楼越高,街应该越宽。空间的舒适度也是必须考虑的。若宽于20米,“街”的感觉则可能被“广场”的感觉取代。
商业街空间的高度方向的限定应遵循以行人为模数的原则,并考虑二次空间的应用。住宅区的商业街经常是同住宅建筑合二为一的,也就是底层商业。顶部住宅,特别是高层建筑因与商业建筑个性不同,与商业街的建筑设计手法不必相同。多层、低层住宅如有可能,在尺度和色彩上适当加以商业特点能提高商业街与住宅的整体性。
在首层商业与二层住宅之间用雨罩、骑楼、遮阳等形式将商业空间与居住空间在室外区分开是必要的。既能降低噪音和视觉干扰,也可使上下不同的建筑个性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带。雨罩骑楼这样的空间划分手段能将建筑主体所形成的外部空间划分成次一级的二次空间。骑楼这样的空间正好适应购物行人的尺度,无论建筑主体有多高,这样的二次购物空间给人稳定的舒适感。
三、风格色彩的多元化
自然形成的传统商业街的诱人之处在于其不同时期建造,风格迥异的铺面杂拼在一起,造成以极其的多元化而达到统一的繁华效果。新设计的商业街往往因人为的统一而流于单调乏味。为追求传统商业街的意境,设计师应有意识地放弃追求立面手法简单的统一,甚至应刻意创造多种风格的店铺共生的效果。
不同风格的建筑单元拼在一起使人联想起小镇风情。即便是同样设计的不同单元,也通过材质、颜色的变化,加强外观差异化。商业街的魅力就在于繁杂多样立面形态的共生。这也是商业街与大型百货商厦的区别。
四、面材的软化与精化
商业街建筑与其它建筑外观的重要不同是店家需要根据自身商业的性质特点,二次装修店铺外观。建筑的外观设计仅仅是一个基础平台。店家最起码需要安装招牌,有些连锁店还需要改为特定的颜色、样式。而招牌、广告、灯箱等室外饰物往往成为建筑外观中最惹眼的元素。失控的第二次外装可能会同原建筑设计立意冲突,甚至破坏建筑空间的效果。所以成熟的商铺外观设计应考虑改造外装的可能,预留店名、招牌、广告和其它饰物的位置。
为突出人情味,商业街表面构件上越来越多地应用了软性面材,例如蓬布遮阳、竹木材料外装、悬挂的旗帜和其它织物招牌等饰件。这一趋势使得建筑立面设计更趋近装修装饰设计、也要求设计师不能停留在建筑框架的设计深度上,必须以装修的精度来做商业街立面设计。换句话说,商业街的外观设计已经很室内化。
五、重视非建筑元素
商业街室外空间与气氛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建筑的空间形态和立面形式,但也取决于其它一些建筑元素的运用,比如室外餐饮座、凉亭等功能设施,花台、喷泉、雕塑等、灯具、指示牌、电话亭等器材、灯笼、古董、道具等装饰,铺地、面砖、栏杆等面材。这些元素是商业街与人发生亲密接触的界面。若想使这一界面更“友善”,就需要从景观、园林的角度深化商业街的设计。
总之,商业街的设计不应是简单满足规模、流量、流程等技术指标,也应重视它所给人的心理感受。而为达到一个舒适、活跃而有新意的视觉与空间效果,设计师必须考虑人的尺度,从装修装饰与景观设计的深度来要求商业街外观的设计成果。
一.设计前期和场地设计(90)
201.规划确定的新建居住区、统建住宅和大型公共建筑应建人防地下室 202.市区新建9层以下、非深基础的民用建筑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7000M2者应修建人防地下室
203.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宜设置在主干道两侧
204.地震设防的城市,干路两侧的高层建筑应由道路红线向后退让5--8M 205.次干道两侧可设置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并可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等设施
206.市区建筑容积率大于4的地区(城市规模≤200万人口的城市),其道路支路的密度应在6--8公里/公里2 207.建筑物一级耐久年限 100年以上
建筑物二级耐久年限 50--100年
建筑物三级耐久年限 25--50年
建筑物四级耐久年限 15年以下
208.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中总建筑密度为第二位、绿地率位第三位
209.建筑物和建筑突出物均不得向道路上空排泄雨水
210.综合医院设计规范要求在门诊、急诊入口附近均应设车辆停放场地 211.改扩建步行商业街的红线宽度不宜小于10M(不按人流量确定)
新建步行商业街,应留出不小于5M的宽度供消防车通行
步行商业街如设有上空顶盖时,净高不宜小于5.5M 步行商业街长度不宜大于500M 步行商业街的各个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停车场地 212.商业步行区的道路宽度可采用10-15M 紧急疏散出口的间距为160米
距城市次干道距离不宜大于200米,距公交站不宜大于100米
步行区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213.村镇道路是规划范围内的宽3.5M以上道路的总称。
分四级:一级14--20M,二级10--14M,三级6--7M,四级3.5M 214.山地南低北高,依山势平行建住宅群,可在满足日照要求条件下,缩小建筑间距,对提高建筑密度有利
215.夏季主导风向应朝向长的建筑吹,并引导风穿堂过 216.居住区级公建服务半径800-1000M;
小区级公建服务半径400-500M;
组团级公建服务半径150-200M;
217.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20M,道路车道宽为9米
小区路按路面宽度计算5-8M 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3-5M 宅间小路也应计入道路用地面积2.5M 218.道路旁设骑楼,柱外缘距道路红线大于0.45;骑楼底层外墙到道路红线3.5米;净高3.6米;骑楼地面应于人行道地面相平,无人行道时高出路边界0.1-0.2 219.小区路设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不计算
220.配建停车场属于公建用地,居民小汽车停方场属道路用地 221.居住区规划的总用地分别为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二类 222.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为1.5M2/人
223.居住区的室外儿童游戏场的适用坡度应为0.3-2.5% 224.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225.公共汽车站停车场停车总数不超过50辆时可设一个出入口
客车进出口应用文字和灯光分别标明进站口和出站口
每组停车数量不宜超过50辆
站场停车超过50辆,应按组设汽车水箱供水点
226.一类高层民用建筑主体部分与建筑耐火等级为一、二级的汽车库之间的防火间距为20米 227.广场地面坡度,一般满足排水0.3%--3%,尤以0.5%--2%为宜 228.消防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5M 消防车道净高不宜小于4M 建筑的沿街部分超过160M时,应设穿过建筑物的消防通道
229.易受积水雨水影响的楼地面应比同层相邻使用空间部分低20-50,以免溢水
230.居住区住宅建筑应避免视线干扰,窗对窗及阳台视线干扰距离不宜小于18米
231.建筑周围应设环形消防通道,可利用交通道路 232.汽车坡道出入口与平地相衔接按坡度1/2 i‰计
233.残疾人非机动车道最小宽度不得小于2.5M,横向坡度2.5% 234.当建筑设有进车道时,室内地坪应尽可能接近室外平整地标高,一般室内外高差为0.15M 235.考虑地下水位、地质条件,地下水低的地段,可考虑挖方,减少建筑基础埋深,地下水位高的地段不宜挖方
236.居住区干道有纵坡控制要求应大于0.3%坡,宜平缓,稍低于附近居住区用地的标高
237.建筑物坡道,汽车一般最大8%,手推车不大于6%,电瓶车不大于4%,自行车可不大于3% 238.顺风坡区,风向平行等高线,建筑斜交等高线布置,通风良好
迎风坡区,风向垂直等高线,建筑顺等高线或斜交等高线布置,通风良好 239.山地高压风区,风压较大,不宜建高楼以免背面涡风区产生更大涡流 240.背风区,可能产生绕风或窝风,布置居住建筑,通风不好 241.山地建房时,为防山洪危害,要靠修建排洪沟,拦洪坝 242.面积较大,地势较平坦的地段,多用暗沟排水
场地排水方式,建构筑物比较分散的场地多用明沟排水
建构筑物标高变化比较多的地段,多用明沟
道路标高高于建筑物标高的地段,多用明沟 243.室外管线亚热带地区不需要专门规范及标准设计 244.供水管材一般不用工程塑料管
245.膨胀土地区管线布置应避免埋深、依据山势布置、采用管沟敷设是应避开暗流地带、建筑物四周不应作明沟排水
246.蒸汽管或热水管可架空敷设,地沟敷设,不可与煤气管共架敷设,不应直埋
247.直埋电缆与建筑关系不允许埋入散水,且距建筑物散水0.5M净距
248.地下电缆可与道路交叉布置,但电缆中心线至路面最小垂直净距应为1M 249.污水在下,给水次之,煤气在上,电力、电讯依次靠近建筑,彼此错开 250.公园游人集中场所范围内不宜选用大规格的苗木
251.绿地率指居住区内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宅旁绿地和道路绿地四种绿地,不包括屋顶、晒台等人工绿地
252.土方工程系统图,‘+’表示填方,‘-’表示挖方,中间无符号表示不需工程挖填土方量,属施工待整平区
253.表示道路横拱排水应在路面之上画箭头
254.对车流量较多基地出入口距城市道路交叉口红线大于70M 距人行道、引桥道、地铁出入口大于5M 距公交站台大于10M 距中小学、公园、残疾建筑大于20M 当基地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255.在大城市车辆较多的主干道,靠近交叉路口附近设置公交中途站,一般应设在交叉路口100米以外处
256.不允许突入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有:
台阶、平台、窗台
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
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其他地下管线 257.有人行道的
2米以上窗扇、窗罩,0.4米
2.5米以上活动遮阳,人行道减1米,≤3米
3.5米以上阳台、凸形封闭窗、雨蓬、挑檐≤1米 5.0米以上雨蓬、挑檐,人行道减1米,≤3米 258.无人行道的
2.5米以上窗扇、窗罩,0.4米 5.0米以上雨蓬、挑檐,≤1米
259.地下建筑物距离用地红线应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的0.7倍,不得小于5米
260.场地雨水暗沟的坡度大于0.4%;明沟的坡度大于0.2% 261.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洪水位标高0.5-1.0米,否则应采取防洪措施 262.市区中心的临街建筑,应根据面临道路的宽度控制建筑高度
263.基地内车行路边缘至相邻无出入口的建筑物的外墙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米
基地内车行路边缘至相邻有出入口的建筑物的外墙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0米
基地内车行路边缘至相邻有出入口并通汽车的建筑物的外墙间的距离不应小于6-8米
各类管道支架和围墙时为1.0米 264.居住区道路边缘到建筑物的距离
无出入口居住区道路高层5米,多层3米;小区路3米;组团、宅间2米
有出入口居住区道路高层5米,多层5米;小区路5米;组团、宅间2.5米
距山墙高层4米,多层2米;小区路2米;组团、宅间1.5米
距围墙均为1.5米
265.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3%;地面坡度大于8.0%时应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土墙或护坡
266.基地车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3%,亦不应大于8.0% 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0%,但其长度不应超过80米,路面应有防滑措施
5-6%(800)、6-7%(500)、7-8%(300)、8-9%(150)、9-10%(100)、10-11%(80)横坡宜为1.5-2.5% 267.基地人行道的纵坡不应大于8.0% 大于8.0%时宜设踏步或局部坡度可不大于15.0%的坡道,路面应有防滑措施;横坡宜为1.5-2.5% 268.建筑物底层地面应高出室外地面至少0.15米 269.当场地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再衔接城市干道 270.人行道>1.0M;横坡1-2%;距建筑物1.5M 271.道路的转弯半径小车6M;货车9M 272.停车场通道的最大纵坡度小型车为直线15%;曲线12% 273.在竖向设计中,计算土石方平衡时,对于非粘性土壤使用的松散系数为1.5-2.5 274.当道路的纵坡为1%时,雨水井的设置间距宜为60-80米
275.当场地的汇水面积大于3000平方米时,应设至少2个雨水井 276.道路交叉口的视距>21M 277.一般小型汽车场25-30M2/辆;小型汽车库30-40M2辆 278.停车场直线通道的最大纵坡可以做到15% 停车场曲线通道的最大纵坡可以做到12% 279.倒车进,顺车出的行驶方式进入停车场可使得通道宽度最小 280.停车场的场内车行道的宽度最小为6米
281.地面停车场内,小汽车与小汽车之间的横向净距应保证有1.0米
282.停车场出入口,50辆以上2个,500辆以上3个;出入口之间大于15M 283.地下停车库100辆以上2个出入口 284.多层车库<100辆,可设一个双车道出入口;出入口宽度>7M;单车宽+0.8(1.0);双车宽+1.8(2.2)
285.自行车单台停车尺寸为2*0.6 自行车坡道净宽不应小于1.8M;纵坡一般在2.5-4%范围
286.环境保护三同时为主体工程与环保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287.建筑造价的相关因素:建筑场地购置费用;建筑设计费用;建筑施工费用;建筑施工监理;不可遇见费用 288.建筑法规的相关因素:建筑各项法规的约束;建筑规范的要求;地区民族、传统、信仰的传统要求
289.区域性地形图常用1/5000至1/10000;总图常用1/500至1/1000的地形图
290.我国地图等高线是以青岛平均海平面作零点高程,以米为单位计
291.九度地震设计烈度地区不宜建设;八度以下地震区要注意高度、密度、防火、防爆、疏散等措施
292.停车场出入口处视线避免遮挡,出入口后退2M的道中线上两侧各60°角范围无障碍物
293.地面设计小于3%自然坡一般选择平坡式
大于3%一般拟定台阶式;场地长度超过500M,坡度小于3%,也可用台阶式
中坡地与陡坡地的分界线为25% 294.场地建筑至道路的排水坡度最好1-3%。一般允许0.5-6% 295.场地建筑地坪高,进车道略低,一般差0.15M 296.场地建筑地坪高,遇人行道一般差0.45-0.6M;允许0.3-0.9M 297.城市型道路有雨水口,一般最小纵坡0.3%,比建筑室内地坪低0.25-0.3M 298.郊区型道路有边沟排雨水,竖向设计为方便排水,场地坡度宜在0.3-8%范围
299.明沟排水坡度一般为0.3-0.5%;特殊困难可采用0.2%;
300.地下管线从建筑向道路路牙,由浅至深,依次为通讯电缆、电力电缆、热力管沟、压缩空气、煤气、氧气、乙炔、给水、雨水,最后为污水管 301.地下管线重叠,将常检修和小管径放上面 302.地下管线可敷设于绿化下,但不宜于乔木下面
303.煤气管与热力管至乔木中心的最小水平距离为1.5米 304.各种地下管道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为0.1米
305.土石方图方格网间距一般为20-40M;一般概算可取20M格,详细计算可采取5M格
306.绿化布置分规则式(西洋式)、自然式(结合地貌空间)、混合式(中西合一)、中国式(因山取势人工造园)工四种 307.树木与建筑物的间距
至乔木中心 至灌木中心
外墙有窗 3.0—5.0 2.0 外墙无窗 2.5 1.5 308.路拱横向坡度
水泥、沥青混凝土路面 1.0--2.0% 整齐块石路面 1.5--2.5% 不整齐块石路面 2.0—3.0% 碎石砾石等粒料路面 2.5—3.5% 309.道路纵坡在8%--11区间;
11%坡长不应超过80M,宜有防滑措施; 5-6%坡长不应超过800M;
最小纵坡不宜小于0.3% 310.刚性路面指现浇混凝土路面、预制块路面
柔性路面指沥青、粘性、塑性路面
311.一般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不应小于建筑主体高度的1/10-1/12 312.根据高层建筑消防规定,应保证有1/3外墙直接落地,以便发生火灾时可以用云梯扑救
313.砖混结构建筑的建筑面积估算可以以轴线计算面积加上6%的围护面积 314.经营一个旅游宾馆,合理的间数应为200间
315.居住区内的商业服务、金融邮电与文体中心等采用的布置方式有
独立成片集中布置
沿街线状布置
沿街与成片集中布置相结合
316.文化馆建筑在总平面设计布局时,宜采用分散式的形式 317.道路路边缘与乔木中心的最小间距为1.0米 318.生活区内主要车行道的宽度一般为5.5-7.0米 319.地下车库的坡道坡度为10%,与平地相接时,设坡度为5%的缓坡段,长度为3-6米
320.一般混凝土路面的拱坡坡度为1.0-2.0% 321.停车场库应设两个出入口的条件是
地下停车库车位大于25辆
地面停车场车位大于50辆
多层停车场车位大于100辆
322.为了有较好的行驶条件,道路的变坡点距离应在50米以上
323.道路纵断面变坡处,当相邻纵坡差大于1-2%时,应设置竖曲线,其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凹型为100米,凸型为300米
324.给居民区配套的商业中心,每100平方米营业面积应考虑7.5个自行车车位
325.居住区内步行道的最小纵坡应为≥0.5%
326.在坡地坡度的分级中,中坡地与陡坡地的分界线为25% 327.标准篮球场地的外围尺寸为15米*38米 328.停车场内停车坪的排水坡度应为不大于0.5% 329.垂直式停车方式车位占地面积最小
330.一块坡度较大的地形拟采用台阶式的处理方式,台阶高度不宜大于6米 331.停车场出口距地下行人通道应保证至少50米距离
332.基地内应有排除地面及路面雨水至城市排水系统的设施 333.道路的转弯半径小车6M;货车9M 334.一般小型汽车场用地面积25-30M2/辆;小型汽车库30-40M2辆
微型汽车的停车面积与当量小汽车的换算倍数为0.7 中型汽车的停车面积与当量小汽车的换算倍数为2.0 大型汽车的停车面积与当量小汽车的换算倍数为3.0 335.停车场通道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小型车7米;直线坡度15%;曲线坡度12% 中型车10.5米;直线坡度12%;曲线坡度10% 大型车13米;直线坡度10%;曲线坡度8%
第四篇:商业街设计误区和要点
城市商业步行街建设中的误区与建议
作者:袁秀梅 来源:《跨世纪》 添加日期:11年08月22日
1、城市商业步行街普遍存在的问题
面对现在国内再度兴起的“步行街热”,无论大小规模的城市都正在或打算兴建商业步行街,其中虽然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上海南京西路步行街的建设,确实大大地改善了购物环境,繁荣了城市经济;但也有的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更别说带来经济效益。其主要原因就是当前我国商业步行街建设存在许多盲目性,跟风建设,相互攀比,缺乏对商业街建设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内外条件的调研论证。总结下来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交通组织、商业结构、环境设施及城市特色等几个方面。
1.1交通组织问题
1.1.1交通疏导问题步行街是建立在取消汽车在商业街内通行的基础上的,这样必定增加商业街周边道路的负担,如何疏导外围交通、解决客流的可达性及停车场的问题是步行商业街交通组织的主要问题。商业街的步行化使得其周边的道路不得不分担它原来过往的车辆,从而车流量增加;同时步行街吸引大量人流,各路交通都向步行街所在的路段集中,如果步行街入口处没有足够的缓冲空间或交通分流措施,在人、车流高峰将会造成拥挤不堪的混乱局面。
1.1.2公共交通的便捷性问题步行街的开通,使得商业步行街的人流大增,给公共交通的负担也随之加重。如郑州百年德化商业步行街改造后,客流量一度达到日均8万人次,然而步行街两端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条公交线路通过,运输量满足不了要求,常常人满为患。
1.1.3停车问题停车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商业步行街存在的问题。它包括汽车和自行车的停放。在步行街的设计中,停车场的设计往往考虑不周。特别是中小城市的步行街,对摩托车、自行车的停放问题考虑不够,顾客抱怨自行车停放问题,以至于有些自行车都停靠在人行道上。
1.2商业结构问题商业结构不合理,是现阶段我国商业步行街建设中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体现在商业结构单一,零售业比重过高,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不足上面,这样不利于商业中心综合效益的发挥,也无法适应现代人多层次、多元化的生活消费。以德化步行街为例,商业结构仍以服装销售为主达46%,餐饮、娱乐、服务的经营比例较低,顾客的购物功能占绝对主导地位。这样商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步行街的活力不足,顾客看多买少的局面。
1.3城市风貌特色问题现代商业步行街不但是人们购物休闲的场所,同时还是展现城市风貌的窗口,这也是不少政府将商业步行街当作形象工程来抓的原因。不同的城市商业街应该要有不同的特色。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东京的银座等等,或古典或现代,但都蕴含了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并体现着特有的时代精神。然而在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丧失个性成为当今我国商业步行街建设中的通病:从复古式商业街风行一时,到“欧陆风情”受到青睐,建筑风格似乎永远跟风而动,忽视了城市自己的特点和传统历史文化的继承。尤其在许多小城市的商业步行街,本应该设计的精致小巧,地方风格浓郁,结果却往往令人失望:立面设计大都千篇一律,几乎都是线角、山花、没有体现该城市的个性。
1.4购物环境设施的问题购物环境的营造是展示商业步行街魅力的主要途径,它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关怀。虽然“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在商业步行街的设计中也有一些环境设施的改造,但人们的反馈和调查仍然存在着环境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尽管步行街在街道上布置了一些坐椅、小桌等休息设施,但数量仍显不足。人们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步行后,没有足够的休息空间,疲惫之下,只好选择离开。这样大大降低了步行街空间环境的吸引力。
以上所总结的是我国城市商业步行街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们的存在制约了商业步行街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影响步行街整体效益的发挥。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是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建筑策划(条件调查和概念构想)工作造成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要引起决策者和设计者的重视。
2、商业步行街的规划设计应注意的要素
2.1步行街设计的尺度把握应该以人为本步行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用人觉得亲切、放松“平
易近人”,使人有愉悦的消费心情,而不是“以势压人”。购物行人所关注的纵向范围主要集中在建筑一层。对一层以上的范围几乎是“视而不见”。从人的行为模式来看,一般步行商业街的宽度宜在10~20米之间,超过20米宽的街道难有近人的尺度,行人很可能只关注街道一侧的店铺,不会在超20米宽的范围内“之”字前行。从建筑高度与街道比例来看,街宽宜在楼高的1/3~1/4。商业街的宽度也与商业规模有关,但不等于说街越长楼越高,街应该越宽。空间的舒适度也是必须考虑的。若宽于20米,“街”的感觉则可能被“广场”的感觉取代。
步行街的设计重点还应在首层外观的细部上,包括门窗的形式,骑楼雨罩的应用,台阶、踏步、扶手、栏杆、花盆、吊兰、灯具、浮雕、壁画、材质色彩与划分等等。建筑师的设计深度不应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缺少细部的设计无法满足购物行人对建筑的尺度要求,必然会空洞没有人情味。国外商业街经常被作为设计样板,这与国外商业街的小体量、小尺度的人性化设计分不开。国内的设计容易偏重于气派、豪华、厚重的形象和气势。商业街设计的尺度把握应该以人为本。
2.2步行街的色彩设计应该把握风格的多元化不同风格的建筑单元拼在一起使人联想起小镇风情。即便是同样设计的不同单元,也通过材质、颜色的变化,加强外观差异化。步行街的魅力就在于繁杂多样立面形态的共生。这也是步行街与大型百货商厦的区别。自然形成的传统步行街的诱人之处在于其不同时期建造,风格迥异的铺面杂拼在一起,造成以极其的多元化而达到统一的繁华效果。新设计的步行街往往因人为的统一而流于单调乏味。为追求传统商业街的意境,设计师应有意识地放弃追求立面手法简单的统一,甚至应刻意创造多种风格的店铺共生的效果。
2.3步行街面材的设计应该把握软化与精化商业街建筑与其它建筑外观的重要不同是店家需要根据自身商业的性质特点,二次装修店铺外观。建筑的外观设计仅仅是一个基础平台。店家最起码需要安装招牌,有些连锁店还需要改为特定的颜色、样式。而招牌、广告、灯箱等室外饰物往往成为建筑外观中最惹眼的元素。为突出人情味,商业街表面构件上越来越多地应用了软性面材,例如蓬布遮阳、竹木材料外装、悬挂的旗帜和其它织物招牌等饰件。这一趋势使得建筑立面设计更趋近装修装饰设计、也要求设计师不能停留在建筑框架的设计深度上,必须以装修的精度来做商业街立面设计。换句话说,商业街的外观设计已经很室内化。
2.4步行街的设计应该把握非建筑元素商业街室外空间与气氛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建筑的空间形态和立面形式,但也取决于其它一些建筑元素的运用,比如室外餐饮座、凉亭等功能设施,花台、喷泉、雕塑等、灯具、指示牌、电话亭等器材、灯笼、古董、道具等装饰,铺地、面砖、栏杆等面材。这些元素是商业街与人发生亲密接触的界面。若想使这一界面更“友善”,就需要从景观、园林的角度深化商业街的设计。总之,商业街的设计不应是简单满足规模、流量、流程等技术指标,也应重视它所给人的心理感受。而为达到一个舒适、活跃而有新意的视觉与空间效果,设计师必须考虑人的尺度,从装修装饰与景观设计的深度来要求商业街外观的设计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向辉,邢燕.中小城市商业步行街设计研究[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3,3
[2]何向东.城市生态景观小区探讨[J].湖南房地产,2004,6
[3]王薇.城市步行街环境规划设计初探[J].工业建筑,2004,12
第五篇:商业街景观设计要点
商业街景观设计要点
摘要:提出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的概念和内容,分析影响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的几种因素,并提出
设计中的要点和建设。
关键词:步行商业街景观景观设计视觉连续性
步行商业街景观是街道路面,街道设施和周围环境的组合体,也就是人们从步行商业街上看到的一切东西,包括铺地,标志性景观(如雕塑、喷泉),建筑立面,橱窗,广告店招,游乐设施(空间足够时设置),街道小品,街道照明,植物配置和特殊的街头艺术表演等景观要素。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就是将所有的景观要素巧妙和谐地组织起来的一种艺术。
景观是自然和人类社会过程在土地上的烙印,它不是纯粹的自然空间,而是复合的。步行商业街景观别于其他的景观,它是动态的四维空间景观,具有时空连续性的韵律感和美感。步行商业街把街内外不同的景点组成了连续的序列,同时本身又成为景观的“视线走廊”和“生态走廊”。景观设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技巧、充足的市场信息及跨学科知识,研究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及心理等要求,从形式美感、空间美感、时空美感和意境创造中去进行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
一、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的内容
步行商业等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步行、休息、社交、聚会的场所,增进人际交流和地域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居民一种维护、关心市容的自觉性;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繁荣,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交通噪声,并使建筑环境更富有人性味;可减少车辆,并减轻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减少事故。步行街景观设计
内容如下:
二、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的因素
1.步行心理:
首先,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和时刻,对景观的评价是不同的。不同的使用者由于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对景观也有着不同的要求。购物者可能会非常关注步行商业街道建筑立面、橱窗、广告店招等;休闲娱乐者主要关注的是游乐设施、休闲场所;旅游者可能更关注标志性景观、街道小品及特殊的艺术表演等。步行时,如果视觉环境和步行感受无变化会使人感到厌倦。而缺乏连续性的景观变化又会使人惊慌失措。在步行商业街设计时,要避免使用过长直线,过长的直线特别是在景观无变化处,易赞成步行单调,步行者易疲乏。因此,景观设计时应考虑其适应性、多样性及复杂性。
2.色彩及视觉感受
人对色彩有着很明显的心理反应:红、黄、绿、白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提高视觉辨识能力,多用于标志、广告店招等,突出步行街的商业气氛。另外,绿色植物可缓解紧张情绪,花卉可带来愉快的感觉。步行街景观是动态的,并且应该具有良好的视觉连续性。一条笔直、单调的步行商业街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弯曲的步行商业街会使步移景异,始终牵着人们的视线而展开。因此,步行商业街要有适宜的空间尺度;设计时,要运用空间的收放、转折、渗透来增加景观的层次、趣味性和连续性。
3.空间形态
步行等一般为线性带状空间,其长度远远大于宽度,具有视觉的流动性。人在街道中漫步时,会进行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活动,时而漫步前进,时而停留观赏,时而休息静坐。因此它可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运动空间可用于:向某处前进、散步、游戏比赛、列队行进或其他集体活动等。停滞空间可用于:清坐、观察、读书、等侯、议会、讨论、演说、集会、沉思、娱乐、仪式、饮食等。运动空间应相对平坦,无障碍物,宽阔,并能利用商差巧妙的向停滞空间过渡和联系。停滞空间可相应设置长椅、树木绿荫、获观景台、车站、雨棚等。二者有完全独立的情况,也有浑然一体的情况。停滞空间如果不从运动空间中分离开布置,就不能创造真正的安全环境。运动空间容易给人流动和延续的感觉,而停滞空间往往给人以滞留和安全感,运动空间引导顾客向两个方向流动,不宜使用者停留和汇集。
4.组织艺术
组景就是把景观要素系统的、艺术的组织起来,而不是简单的相加。景观同文字语言一样,可以用来说、读和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的语言。景观要素是基本词,它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系统科学和艺术是景观的语法。这些要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我们不能弧立地设计步行商业街景观要素,而应把它们看作有机联系的整体,将步行商业街与自然美结合起来,使那些具有特殊风景或历史的步行商业街成为具有教育意义的书——风景步行商
业街和文化步行商业等。
三、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要点和建议
1.在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中,要遵循人性化原则。
步行商业街具有积极的空间性质,它们为城市空间的特殊要素,不仅是表现它的物理形态,而且普遍地被看成是人们公共交往的场所,它的服务对象终究是人。街道的尺度、路面的铺装、小品的设备都
应具有人情味。
2.在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中,要遵循生态化原则。
生态化倾向是21世纪的一个主流。步行商业街中注重绿色环境的营造,通过对绿化的重视,有效
地降低噪声和废气污染。
3.在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中,要善于利用和保护传统风貌。
许多步行商业街都规划在有历史传统的街道中,那些久盛名的老店,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犹如历史的画倦,会使步行商业街增色生辉。在这些地段设计步行商业街时,要注意保护原有风貌,不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如:南京夫子庙商业街、天津古文化街等都属于这种性质。
4.在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中,要遵循可识别性原则。
构成并识别环境是人和动物的本能。可识别的环境可使人们增强对环境体验的深度,也给人心理上产生安全感。通过步行商业街空间的收放,界面的变化和标志的点缀可加强可识别性。
5.在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中,要创造轻松、宜人、舒适的环境氛围。
步行商业街是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人们出于商场,忙于购物和娱乐,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紧张情绪,通过自然环境的介入,可以大大缓解这种紧张情绪,创造轻松、宜人、舒适的环境氛围。
6.在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中,要遵循尊重历史的原则。
最大限度保持自然形态,避免大填大挖,因为自然形态具有促进人类美满生存与发展美学特征。
7.在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中,要遵循景观视觉连续性原则。
步行商业街线形和空间设计具有从步行者步行的角度来看四维空间外观,且应当是顺畅连续的、可预知的线形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