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雄受聘为南京大学法学名誉博士典礼

时间:2019-05-15 08:3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吴伯雄受聘为南京大学法学名誉博士典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吴伯雄受聘为南京大学法学名誉博士典礼》。

第一篇:吴伯雄受聘为南京大学法学名誉博士典礼

吴伯雄受聘为南京大学法学名誉博士典礼 2009年5月31日

(一)洪银兴书记致辞:

尊敬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的各位嘉宾、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上 午好。五月的金陵古城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五月的南京大学更是喜庆之事,接踵而至。我们刚刚在5月20日举行了庆祝建校107周年暨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60周年的庆祝活动,今天我们又以十分喜悦的心情迎来中过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先生一行,并且隆重举行授予 吴伯雄先生南京大学法学荣誉博士学位仪式。在此,我仅代表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对吴 伯雄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对各位领导和嘉宾出席今天的仪式表示衷心的感 谢。

吴伯雄先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台湾著名政治家,他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特别是作为 中国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多年来他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积极交流和对话,为促进两岸关 系的和平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天,我们授予吴伯雄先生法学荣誉博士学位,既是对他 渊博学识的充分肯定,要是对他在促进中华民族团结和两岸共同繁荣的事业中所展现出来 的智慧、勇气和魄力的高度认可。我们非常高兴吴伯雄先生能够亲自来南京大学接受这一 荣誉学位。

在南京大学授予吴伯雄先生法学名誉博士学位有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众所周之,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就是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今年是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 60周年,因此在南京举行授予吴伯雄先生法学名誉博士学位仪式可以说是两岸关系站到一 个新的历史起点的重要标志。

南京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知名学府。一百多年来,南京大学秉持“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优良传统,以促进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为己任,在人才培养、科 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公认的成果。就对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而言,以李国鼎 校友为代表,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培养的人才,也曾经为台湾的 科教发展,文化进步,经济腾飞和社会变革作出了难以磨灭,不可替代的贡献。今天,吴 伯雄先生将成为南京大学这个大家庭的新成员,我们坚信,吴伯雄名誉博士将会和在台湾 的其他杰出校友一样,为台湾的发展和两岸的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老师们,同学们,共同繁荣,永享和平的新年一直深深地植根 于两岸同胞的内心深处。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两岸经济、文化、教育往来 日益频繁,两岸关系更加密切。南京大学作为一所国家重点建设、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 目标的大陆高校,一直高度重视与台湾的特殊的渊源,一直是大陆对台学术交流和合作的 重镇。我们先后与台湾19所知名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我们开展了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大 学校长联谊活动,两岸尖端科学研讨会,李国鼎论坛等项目在两岸教育和学术界都具有重 要影响。对于增进两岸同胞的了解和互信,增进两岸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共同繁荣产生了重 要的积极作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深信,吴伯雄先生和各位嘉宾的这次 来访一定会更加广阔地拓展南京大学和台湾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 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两岸科教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的建设,为开创两岸文化教育和科技 合作的崭新局面做出新的贡献。

最后,衷心祝愿吴伯雄先生一行大陆之旅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二)吴培亨院士宣读聘任决定:

现在我宣读南京大学南研发20098019号文件《关于授予吴伯雄先生南京大学法学名誉 博士学位的决定》。吴伯雄先生,1939年出生于台湾桃园,1962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1967年开始从政,历任党政要职,从政经验丰富,现任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先生对中 国文化充满深厚感情,长期致力于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与合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多次带团访 问大陆,为促进两岸关系的改进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吴伯雄先生从政40余年来,在推 动社会进步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理念,是海内外享有盛誉的 政治家。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经过讨论并报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决定授予吴伯 雄先生南京大学法学名誉博士学位。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9年5月25日。

(三)吴伯雄先生受聘后的答谢演讲:

尊敬的洪书记、陈校长、各位教授、各位贵宾、各位同学们,大家早!

今天对我来说是一生非常难忘的时刻。在整个大陆名列前茅,而且是被国家指定为重 点支持的名校——南京大学授予我名誉法学博士学位,我个人不但觉得很兴奋,也觉得我 是蛮有福报的。但是实际上我在这里讲话,紧张的程度不下于在人民大会堂跟胡总书记的 谈话。对我们习惯于政治工作的人来说,两岸两党的会谈我们是比较习惯的,但是一个人 一生当中有这样的待遇,接受荣誉博士,这样的一个场合,对我来说是比较生疏的一件事。

谈到这段因缘,我们知道南京大学一方面从最早的校史,一共有107年,已经超过一个 世纪,改为南京大学以后也有60周年。我们看看南京大学的校史,这个家族真是枝叶繁茂,亲戚特别多。1949年以前,南京大学叫做中央大学。前几天,我在重庆参观大学园区的 时候也介绍到中央大学,当时是抗日时期,南京迁都到重庆的那段时期,而校史上也很清 楚地记载着重庆时期的校长是蒋介石先生。所以我觉得南京大学对我来说是非常有亲切感,非常熟悉的。各位同学都知道,国民党政府迁到台湾去已经60年,有很多当时在大陆名 校的校友,他们非常爱护原来的学校,纷纷在台湾复校。比如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东吴 大学。但基本上来说,这些是因为海峡的分治而成,但它们彼此之间决不是闹分袍、打对 台,而基于共同拥有的历史,拥有的校风,拥有的人才,它们分别在大陆和台湾有名字一 样,校史一样的学校。而中央大学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台湾复校的。复校的过程,刚开始 的时候只有一个地球地理研究所,校址在苗栗,很小的一个地方。后来他们决定要把整个 中央大学在台湾复校,要找校邸。争取中央大学校邸的地方很多 每个县市都各显神通,都 说我这个地方好。

当时我的家乡在桃园县的中坜市。我们愿意提供最好的土地,当时那个土地是很贵的。于是组成了一个促进委员会,地方上出钱出力,甚至把当年地方政府的建设经费停止一 年来争取中央大学在中坜复校。所以,我觉得这段历史,我的乡亲真是很有眼光,虽然很 多的基本建设稍微受到影响,但是能够争取这样一个学校到地方来,它得到的效益远超过(付出的成本)。而我也非常巧,当时地方上成立的促进委员会的主任就是我的伯父吴鸿 森先生。所以冥冥中好像有个因缘。由于跟中央大学的关系,今天能够到南京大学接受这 样高的荣誉。事实上南京大学给我这个荣誉,不只是给我个人的,而是应该要给的是千千 万万有智慧的两岸的中华儿女。他们觉得两岸继续对立、敌对、冲撞是错误的方向。应该 是改采和平发展、双赢互利的方向来走。而我个人只是很幸运地代表这千千万万人得到这 个荣誉。

我记得去年(2008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中国国民党在失去政权八年之后,在台湾 的两次选举,一次是国会的立法委员选举,一次是总统选举,都获得大胜,重新取得了执 政权。5月20日,重新执政。5月28日,我们组成了一个国民党的访问团到北京去跟胡锦涛 总书记,举行60年来第一次两岸的执政党的高峰会谈。当时最重要的一个决议就是,立刻 恢复两岸之间的协商,让中断了九年的海基会和海协会的协商能够马上恢复。当时胡锦涛 总书记说,这个事情要尽快。当时我不晓得要快到什么程度。结果发现是15个小时后,海 协会对海基会的邀请就到了。所以在这个短短的一年中,海基会、海协会三次的会晤,得 到了九项决议,一项共识。这些决议都是对两岸的交流、两岸的合作跨进了一大步。包括 大陆观光客到台湾,包括海运、空运、邮政的大三通。各位几年前绝对无法想象,从台湾 道南京是这么样的方便。现在,我们可以在台湾吃早饭,赶到南京吃中饭,再赶回去台北 吃晚饭。我参加这些过程,我总觉得,得来不易,但是说容易也真容易,想通了就通了。往往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智慧,知道我们应该走哪一个方向,其实 一相通,整个事情就通了。

今天我也在这里说明,在台湾,中央大学过去的校友,他们在台湾的各行各业所扮演 的领导角色。大家知道台湾经济成长最快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推手李国鼎先生,就是中 大的校友,他也是台湾科技之父。而在台湾,两任的内政(教育)部长张其昀先生、朱汇 森先生也是中大的校友,有两任的中央银行的总裁徐柏园先生、谢森中先生,也是中大的 校友。在台大,很有名的校长虞兆中先生也是中央大学毕业的。所以我相信,中大也好,南京大学也好,在两岸培养了许许多多领导国家和各行各业的人才。这个贡献在台湾我们 是印象非常深刻的。

我可以向很多同学报告这几十年,以各位的年龄是无法体会的。我今年刚好70岁。当 我从大学毕业,两岸的军事还是在对峙。我们大学毕业后还要去当一年的兵役,叫预备军 官役。我在1962年当兵时,被派到金门去。金门,虽然当时“8•23炮战”已经告一段落,但还有宣传单互相打来打去,也有运气不好的人就被宣传单打死了。我在金门,背后的两 门大炮就锁定了厦门车站。我经历过这样的两岸军事对峙。去年8月23日,也就是金门 “8•23炮战”五十周年,我们到金门去做纪念,缅怀当时牺牲的军民。但是我们看看过去 那段历史,再看看今天的金门和厦门变成两岸来来去去最重要的通路,真是非常的感动。是发自内心地关怀、哀痛,我发自内心地讲了一段话——我说我们虽然没有办法控制天灾永 不再发,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用我们的智慧,让炮口相向、兵戎相见的日子永不再来。

有一个美国的大法官,也是诗人奥利佛•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1841—1935),他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那就是 “我们现在占据的位置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往前去的方向再哪里?”这句话 经常给我很深的思考。我们目前走的方向是对的还是不对?我们要经常不断地思考。我们 现在两岸之间由于长期的、历史的纠葛,国共内战的延续,长期的分治,有些问题是短期 内无法解决的,有些问题是有争议的,一谈到那些问题一定是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但是 我们的智慧可以把这些争议搁置,虽然有异意,但我们求同。有很多事情道理很清楚,需 要合作,需要交流,需要相互帮忙,不应该因若干争议而受影响,这方面要拼命去推动。当存异求同,同的地方越来越多的时候,化解异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当中。这是我这两年的 一点心得。就是我们不会因为少数的争议,而搁置了其他的事情。我们可以把争议搁置,但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们有很多共同的基础。我觉得两岸之间的共同基础就是血 缘,发自自然的,同属炎黄子孙的民族感情。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的文化。我今天也特别 希望南京大学能够扮演两岸之间文化互通、互相学习的典范。因为南京大学已经跟19个台 湾的大学有合作关系,每年有将近2000名台湾的学生来到这里读书学习,交往很频繁。我 相信南京大学是可以扮演这样一个角色的。

我这次到大陆来,我深深觉得所谓文化彼此相通的深度。我告诉你们,这个礼拜我吃 了四天的粽子。一到吃饭时间,哎呀,明天是端午节,吃个粽子吧。端午节过了,又说,刚刚过了端午节,再来个粽子。当然吃粽子、划龙舟这只是个形式上的民俗,但是它具备 了很深的文化底蕴——屈原的爱国精神。这就是我们庆祝端午节,它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两岸都是相通的。各位同学你也许不晓得,四川送到台湾的猫熊,在台北也开始吃台湾的 粽子了。所以我们觉得,很多事情是可以在一念之间发生变化的。我们看看过去东西德问 题,谁想到柏林围墙那么快就垮了。我们担心美国的种族问题,现在现在非洲黑人血裔的 奥巴马担任美国的元首了。所以很多事情的变化,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心中不需要背着很 多上一代的恩恩怨怨,不必要背着很多的原罪。你们的思考是可以带来一个非常新的世纪。我总想,年轻的一代应该是在生活方式上多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最适合人性的普 世价值的生活方式。我们要民主,也要法治来融合;我们要富有,也要有礼节,“富而好 礼”;我们希望经济发展,但是也要兼顾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像这一类的思考,正是现在 知识分子,尤其是大学生应该有的。大学生一定要“入世”,来体察社会、体察人民,而 不是“出世”走进象牙塔。这是我对各位同学的一点建议。

总而言之,前几天我们两党的会谈多有共识,就是两岸人民同为炎黄子孙,我们这一 代的两岸人民对于振兴中华和发扬文化具有共同的责任。而且我刚才也解释过,年轻的一 代,两岸之应该区别更小。假如台湾来了很多同学,来到这里一段时间,大家你看我我看 你,你们会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呢?很多思考都是一样的。听说很多大陆的大学生喜欢在网 络下载看《康熙来了》。那天,在一个很愉快的场合,他们要逼我唱歌,他们想听听一个 70岁的老人唱情歌是什么样子。我就唱了《月亮代表我的心》,这是邓丽君的歌,结果看 看每个人都在唱。我们台北市有101大楼,现在为止还是世界第一高楼,里面很多活动计划,都是吸引年轻人活动的内容和喜好,据我所知,跟南京1912火红的那个广场相差有限,区别不大。今天,我觉得两岸文化可以一点一滴,存异求同。同是怎样同法?我想积极的 互助合作是一个范式。文化的交流,觉得我们是属于同一个文化,这是凝聚两岸感情的不 可磨灭的力量。我曾经有个观念,在文化大革命时,我觉得中华文化保存得最完整的是在 台湾。但最近我发现我要调整我的看法。去年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到那种对传统50 00年博大精深的文化的表达方式,让人感动。我觉的我必须调整这样的观念。台湾有一股 逆流,叫“去中国化”,去了半天不可能去掉,因为我们的生活不是几个意识形态所能够 改变的。所以今天到了南京大学,我特别要向各位提到的是,年轻的一代在大学里接受知 识的启迪,思想不妨大开大合,不必背上上一代的恩恩怨怨、历史原罪。我们以大陆这30 年的改革开放来说,无论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刚才看校史馆里面,南京大学的胡福明教授 首先倡言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句话当时看起来是很有挑战性、很有叛逆性的。但事实上,他这句话受到了邓小平先生的嘉识和采纳。于是惊天动地的改革开放就开始 了,带来今天的这个巨变。所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思考,往往所带动的影响是这么深远,这 么大。我觉得各位同学不要妄自菲薄,请你脑力激荡,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影响下一代的思 考模式来表现。

最后我要做一个结论,希望大家在思想上可以开放,大合大开。但是我们从过去的很 多经验,无论是在大陆无论是在台湾,有一个经验,就是避免走偏锋,尊重多元文化,发 扬人文精神,争取两岸发展的黄金机会,共创文化价值新时代。过去我们两岸之间,都曾 经付出代价,走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民粹路线。因为政治的激进偏锋,给民族带了灾难,这是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史所得出的血的教训。我前天去杭州,我是一个佛教徒,用最虔诚 的心去礼佛,在灵隐寺。听那里的方丈说,灵隐寺曾经是红卫兵想破坏的对象,但是他们 很感谢浙江大学的同学站起来保护了灵隐寺。我作为一个佛教徒,真心为那些保护多元文 化、保护宗教信仰的那些同学致上最高的敬意。范仲淹说过一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动人的传统,知识分子必须入世,为国为民,而不是 出世,进入象牙塔。知识分子必须站在历史浪潮的尖端,更应该为两岸文化价值的整合与 创新做出点点滴滴的努力和贡献。我在这里诚恳地期许南京大学的全体师生,未来能够发 挥大学的角色和功能,引领两岸文化的新潮流。

在结束我的讲话之前,我要再次重申,从现在开始我们都是南京大学的校友。下次,各位同学碰到我可别忘了说一句“学长好!”以后有机会到台湾来,不要忘了有位学长在 痴痴地等着你。最后,再一次感谢大家。敬祝南京大学校运昌隆!敬祝各位同学鹏程万里,身体健康!谢谢!

第二篇:吴伯雄来南京大学的演讲稿

中評社南京5月31日電(記者 李仲維)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今天上午接受南京大學授予法學名譽博士學位。吳伯雄並發表“讓文化引領兩岸未來”的專題演講。吳伯雄說,這份榮譽不僅是給他個人,而是給千千萬萬個認為兩岸應和平發展、互利雙贏的兩岸人民的。

吳伯雄強調,兩岸今後應該繼續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更期許南京大學師生發揚人文精神,珍惜兩岸發展的黃金機會,扮演兩岸文化互通、互相學習的典範。

授予名譽法學博士典禮是在南京大學大禮堂舉行,由南京大學校長陳駿頒授吳伯雄學位證書,國民黨大陸訪問團成員及南京大學師生代表700多人出席典禮。

以下是吳伯雄演講的全文:

今天對我來說是一生非常難忘的時刻,在大陸名列前茅並且被指定為重點支持的名校--南京大學,授給我名譽法學博士學位,我個人不但覺得很榮耀,也覺得我蠻有福報。但是要我在這裡講話,緊張的程度不下於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跟胡總書記的對談,對我們習慣於政治工作的人來說,兩岸兩黨的會談比較習慣,但是一個人一生當中能有在接受名譽博士的場合演說,到底對我來說是比較生疏的事。

談到這段因緣,我們知道,南京大學從最早的校史,一共有107年,已經超過一個世紀,改為南京大學以後,也有60週年,我們看看南京大學的校史,這個家族真是枝葉繁茂,“親戚”特別多。

1949年以前,南京大學前身就是中央大學,前幾天我在重慶參觀大學園區時也介紹到中央大學,當時是抗日期間從南京遷移到重慶的時間,校史上也很清楚的記載著,在重慶時代,蔣介石先生曾擔任過一年多中央大學的校長。所以,南京大學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有親切感、熟悉感的地方。

各位同學都知道,國民政府遷到台灣已經60年了,有很多當時在大陸的名校校友到台灣來,一心一意懷念、愛護原來的學校,紛紛在台灣復校,例如交通大學、清華大學、東吳大學。但是基本上來說,這些當然是由於海峽兩岸的分治導致,但是學校彼此之間絕對不是鬧雙胞、打對台,而是基於共同擁有的歷史、校風,擁有的很多人才,分別在台灣跟大陸有一樣校名、一樣校史的學校,中央大學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台灣復校。

中央大學復校的過程,剛開始只有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苗栗一個很小的地方,後來決定要把整個中央大學在台灣復校,要找較為寬闊的校地,當時要爭取中央大學的地方很多,每個縣市各顯神通,都說我這個地方最好,當時我的家鄉是在桃園縣中壢鎮,我們願意提供最好的土地,但是那個土地很貴,於是組成一個促進委員會,地方上出錢出力,甚至把當年地方政府的建設經費停止一年,爭取中央大學在中壢復校。

回顧這段歷史,我覺得我的鄉親真有眼光,雖然很多基本建設稍微受到影響,但能夠爭取這樣的學校到地方來,得到的效益遠超過此,也非常巧,當時地方上成立的促進委員會主

任委員,就是我的伯父吳鴻森先生,冥冥中好像有個因緣。

由於我們跟中央大學的關係,今天能到南京大學接受這樣高的榮譽,事實上,南京大學給我這個榮譽,不只是給我個人,而應該是要給兩岸千千萬萬有智慧的中華民族,他們覺得兩岸繼續“對立、敵對、衝撞”,是錯誤的方向,應該改採“和平發展、雙贏互利”的方向來走,我只是很幸運的代表這千千萬萬的人得到這個榮譽。

去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年,中國國民黨在失去政權8年之後,在台灣的兩次選舉,一次是國會的立法委員選舉,一次是總統的選舉,都獲得大勝,重新取得執政權,去年5月20日重新執政,5月28日我們組成國民黨訪問團到北京去,跟胡錦濤總書記、中國共產黨舉行第一次、60 年來兩岸執政黨的高峰會議,當時最重要的決議就是立刻恢復兩岸之間的協商,讓中斷9年的海基、海協兩會協商能馬上恢復,當時胡總書記說:“這個事情要儘快”,我當時不曉得要快到什麼程度,結果15個小時之後,海協會對海基會的邀請就到了。

在這短短一年當中,海基會、海協會進行三次會談,達成九項協議、一項共識,這些協議對兩岸交流、兩岸合作跨進一大步,包括大陸觀光客到台灣,包括所謂的“大三通”,海運、空運、郵政的大三通。在幾年前各位絕對沒辦法想像,現在從台灣到南京是這麼方便,現在我們可以在台灣吃早飯,趕到南京吃中飯,再趕回台北吃晚飯。

我參加這些過程,總覺得得來不易,但是說容易也真容易,“想通了就通了”,往往是一念之間的事,假如我們每個人都有智慧,知道我們應該走那個方向,其實一想通,很多事情就通了。

今天我也要在這裡說明,中央大學過去的校友,在台灣的各行各業所扮演的領導角色,大家知道台灣經濟成長最快的時候,有一位很重要的推手李國鼎先生,就是中央大學的校友,他也是台灣科技之父;在台灣兩任的教育部長張其昀先生、朱匯森先生,也是中大的校友,有兩任的中央銀行總裁徐柏園先生、謝森中先生也是如此,在台大很有名的校長虞兆中先生,也是中央大學校友,所以我相信中大也好、南京大學也好,在兩岸培植了許多領導國家的人才,貢獻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各位同學,我今年剛好70,以各位的年齡是無法體會的,當我從大學畢業時,兩岸的軍事還是在對峙中,我們大學畢業後還要去當一年的兵役,叫做預備軍官役,我在1962年當兵一年,派到金門去,雖然當時823砲戰已經告一段落,當時兩岸仍然互相打宣傳彈,有很多運氣不好的人就被宣傳彈打死。我在金門當兵時,背後的兩門大砲就鎖定廈門車站,我經歷過這樣的兩岸軍事對峙,去年8月23日823砲戰50週年,我們到金門去緬懷當時犧牲的軍民,但我們更從過去軍事對抗的過程,看到現在的金門跟廈門,已變成兩岸來來去去最重要的通路,我們真的非常感動。

所以去年我和胡總書記會談時,我曾經講過,當時四川剛發生汶川大地震,我們同感關懷與哀痛,當時我發自內心的講了一段話,“我們雖然沒辦法控制天災地變不再發生,但最少可以用我們的智慧,讓砲口相向、兵戎相見的日子永不再來”。

有一位美國的大法官,也是詩人Oliver Wendell Holmes曾經說過一句話:那就是“我們佔據的位置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去的方向。”這句話讓我深深的思考,我們目前走的方向到底對不對。

兩岸之間由於長期歷史的糾葛,國共內戰的延續,長期的分治,有些問題是短期內無法解決的,有些問題是有爭議的,一談到那些問題一定是“你講你的,我講我的”,但是我們可以用智慧擱置爭議,雖然有“異”,但是我們求“同”,很多事情道理很清楚,需要交流合作、互相幫忙,不應該受若干爭議的影響,這方面就需要拼命去推動,存異求同,當“同”越來越多,化解“異”的可能性也就在增加中,這是我這兩年的一點心得,我們可以把爭議擱置,但還有很多可以做的,我們有很多共同的基礎,兩岸之間的共同基礎就是血緣、發自自然的、同屬炎黃子孫的民族感情,另外就是我們的文化。

我今天也願意在南京大學特別強調,希望南京大學能扮演兩岸間文化互通、互相學習的典範,因為南京大學已經和19個台灣的大學有合作關係,每年將近有2000位台灣學生來這裡,教授之間的交流也很頻繁,我相信南京大學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

我這次到大陸來,深深覺得兩岸文化相通的深度,過去一個禮拜吃了4天的粽子,一到吃飯時間,“明天是端午節,先來個粽子”,端午節過了就說,“剛剛過端午節,再來個粽子”,連續吃了4天,吃粽子、划龍舟只是形式上的民俗活動,但也具備了很深的文化意義,兩岸紀念屈原的端午節文化都是相通的。各位同學也許不曉得,從四川送到台灣的貓熊,在台北

也開始吃台灣的粽子了!

所以,很多事情可以在一念之間發生變化,看看過去東西德的問題,誰能想到柏林圍牆一下就垮掉了,我們也很擔心美國的種族問題,但是現在非洲裔的歐巴馬已經擔任了美國的元首。年輕的一代,心中不需要背著很多上一代的恩怨,不必背著很多原罪,你們的思考可以帶來非常好的、新的事情,年輕的一代應該在生活方式上多思考,怎樣的生活方式是最符合人性、符合普世價值的。我們要民主,當然也要法治來融合;我們要富有,但也要有禮節,要富而好禮;我們希望經濟發展,但也要兼顧社會的公平正義。像這類的思考,正是現代知識份子,尤其是大學生一定要出世來體察社會、體察人民,而不是走入象牙塔出世,這是我給各位同學的一點建議。

總而言之,前幾天國共兩黨的會談共識之一就是,兩岸人民同為炎黃子孫,這一代的兩岸人民對於振興中華和發揚文化具有共同的責任。兩岸之間年輕的一代也應該距離更小,如果台灣現在來了很多同學,相處一段時間,不會覺得有什麼不一樣,很多思考模式都是一樣的。聽說大陸的大學生喜歡在網路上下載“康熙來了”這個節目,之前在一個很愉快的場合,他們要逼我唱歌,想聽聽一個70歲的老人唱情歌是什麼味道,我就唱了“月亮代表我的心”,這是鄧麗君的歌,結果一看每個人都在唱。台北市有101高樓,附近信義計畫區內充滿著年輕人喜好的活動,據我所知跟南京1912火紅的廣場相差有限。

我覺得兩岸文化可以一點一滴存異求同,“同”要怎麼“同”?除了經濟合作的力量,文化的交流上,我們同屬於一個文化,這更是凝聚兩岸感情不可磨滅的力量。

我曾經有個觀念,當大陸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曾覺得保存中華文化最好的地方是在台灣,但去年參觀北京奧運開幕式,看到那種表達的方式,把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表達的這麼讓人感動,我覺得我要調整看法。台灣也曾有一股逆流叫“去中國化”,去了半天不可能成功,因為生活不是意識型態所能改變的。

今天到了南京大學,我特別要向各位同學提到,年輕一代在大學校園接受知識的啟迪,思想不妨大開大闔,不必背負上一代的恩恩怨怨、歷史原罪。

以大陸這30年的改革開放來說,不論是“摸著石頭過河”,或是我剛才看到校史館內,南京大學胡福明教授首先倡言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句話當時看起來是很有挑戰性、抗議性的話,但是這句話得到鄧小平先生的加持採納,於是驚天動地的改革開放開始,帶來今天這個局面。

一個知識份子的思考,能帶動這麼深遠的影響,各位同學都不要妄自菲薄,請你腦力激盪,看有沒有更好的,可以影響下一代的思考模式,在你們的腦中湧現。

最後,我要做一個結論就是,希望大家在思想上可以大開大闔,但從過去很多經驗,無論是在大陸或台灣,有個經驗就是“避免走偏鋒,尊重多元文化,發揚人文精神,珍惜兩岸發展的黃金機會,共創兩岸文化價值的新時代”。

過去兩岸之間都曾經付出代價,就是若以意識型態做主導的民粹路線,因為政治的激進偏鋒,給民族帶來災難,這是我們研讀中國現代史進展所得到的血淚教訓。

我是佛教徒,前天到杭州用最虔誠的心到靈隱寺禮佛,方丈跟我說,靈隱寺曾經是紅衛兵想破壞的對象,他們很感謝當時浙江大學的同學站出來保護了靈隱寺,我做為佛教徒,要深深為那些保護多元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同學們,致上最高的敬意。

范仲淹曾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中國知識份子最動人的傳統。知識分子必須入世,為國為民,而不是出世進入象牙塔。知識分子必須站在歷史浪潮的頂端,更應該為兩岸文化價值的整合與創新,做出點點滴滴的努力和貢獻。我在這裡誠懇的期許南京大學的全體師生,未來能夠發揮大學的角色功能,引領兩岸文化的新潮流。

在結束我的講話前,我要再一次重申,從現在開始,我們都是南京大學的校友,下次各位同學碰到我可別忘了叫一聲“學長好”,假如各位有機會到台灣來,不要忘了有位學長癡癡的在等著你們,最後再一次感謝,敬祝南京大學校運昌隆,各位同學鵬程萬里,身體健康,謝謝大家!

第三篇:南京大学法学、法律硕士简章(深圳班)

南京大学法律、法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班招生简章

南京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教学科研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南京大学法学院贯彻南京大学“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学风和“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以培养高层次法律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南京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术资源丰富的优势,注重综合能力型高级法律人才的培养。南京大学法学院2011年拟在深圳举办第三届法律研究生课程班。

【培养目标】

法律硕士是具有特定法律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为实务部门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是:针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同时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和实务经验,能够独立从事法律特别是知识产权、金融和政府法治实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为有意申请学位者提供报考、申请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报考)学位双证、法律硕士专业(法学专业可报考)学位双证、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单证)、法学硕士学位(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的机会,满足学习者不同需求。是公、检、法系统及有志从事法律事务工作者的最佳选择。

【课程设置】

英语辅导、邓小平理论、法理学研究、民法研究、商法研究、刑法研究、刑事诉讼法研究、民事诉讼法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研究、经济法研究、国际法、中国法制史、宪法学研究、国际经济法研究、国际私法研究、司法伦理学(法律职业道德与执业规则)、公司法研究、金融法研究、合同法。

注:以上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删或修改。

【招生专业及人数】

1、法律硕士(非法学)

2、法律硕士(法学)

3、法学硕士

总计招生60人。

【学习年限】

根据南京大学研究生专业培养计划设置课程,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时间二年,申请学历、学位所需时间按南京大学有关规定执行。

【学习方式】

采用集中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每门课程定期集中面授、考核;利用双休日或晚上业余时间上课。

【师资队伍】

课程由南京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执教。可到本部查阅师资介绍。

【报名条件】

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体健康者均可参加本研究生课程班学习,须申请学位者,请查阅国家有关申请学位考试的报名条件。

【颁发证书】

凡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学习的学员,修完全部学分,经审核通过后,可获南京大学颁发的法律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

学员可根据自身条件或需要选择参加以下考试,获取相应的证书:

一、法律硕士(双证)

参加每年一月全国法硕统考、联考,考试通过,修满学分、通过论文答辩,符合南京大学硕士学位申请条件者,可获得南京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证书及研究生毕业证书。

1、报名条件:非法律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含应届本科毕业生)和非法律专业毕业的专科生(毕业两年)。

2、考试科目:政治、英语、专业基础(民法学、刑法学)、专业综合(法学基础理论、宪法、中国法制史)。前两门为全国统考,后两门为全国联考。

二、法律硕士(法学)(双证)

参加每年一月全国法硕统考、联考,考试通过,修满学分、通过论文答辩,符合南京大学硕士学位申请条件者,可获得南京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证书及研究生毕业证书。

1、报名条件:法律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含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法律专业毕业的专科生(毕业两年)考生。

2、考试科目:政治、英语、专业基础(民法学、刑法学)、专业综合(法学基础理论、宪法、中国法制史)。前两门为全国统考,后两门为全国联考。

三、法律专业硕士

参加每年十月的全国联考,考试通过,修满学分、通过论文答辩,符合南京大学硕士学位申请条件者,可获得南京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录取分数线由南大划线。

1、报考条件: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有学士学位)、工龄3年以上的法院、检察院、司法、政法委、公安等政法部门人员、人大系统干部以及有关部门从事法律实际工作者。

2、考试科目:政治理论、外国语(英语)、专业综合考试(含刑法学、民法学、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共计3门。其中,政治理论考试及面试由南京大学法学院单独组织,其余2门全国联考。

四、以同等学力申请法学硕士学位(法学硕士)

参加每年五月全国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考试,成绩合格者,修满学分、通过论文答辩,符合南京大学硕士学位申请条件者,颁发南京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证书。

1、报名条件:获学士学位满三年。

2、考试科目:英语、法学综合

有关研究生入学及学位申请的要求按南京大学相关政策办理,详情请登陆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网页了解。(http://grawww.xiexiebang.com)

【报

名】

1.持身份证和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2份,2寸近照4张、1寸近照1张。2.填写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班报名表;交报名费300元。

3.经审查合格后发给研究生课程班入学通知书,收到入学通知书后交纳学费。

【开学时间】 拟在2011年四月。【特别说明】

中途退学者视为自动放弃学习,可发已经结课的单科学习证明,或经申请批准后转入下期学习,不退学费。如非本校的原因,报名费恕不退回。

【学费】

本研究生课程班学费人民币25000元(二年),第一学年交人民币15000元,第二学年交人民币10000元。有关正式研究生的学费,在研究生正式录取后,按南京大学的相关规定另行收取;论文及学位申请费用按申请时南京大学的有关规定另行收取。

【其它事宜】教材费、资料费以及外地学员的交通食宿费均由学员自理。【注意事项】

本招生简章中如与国家教育部或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相关政策相抵触,以国家教育部或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的政策为准。

第四篇:二本屌丝逆袭南京大学法学院,南京大学法学考研,你也可以!

二本屌丝逆袭南京大学法学院,南京大学法学考研,你也可

以!

大家很想知道二本生是怎麽考上南京大学法学院的吧!我就把我的一点经历告诉大家吧。本人由于高考发挥的不好来到了一所很不入流的二本学校。所以我决定利用考研的机会进入理想大学:南京大学法学院。跟大家一样我也是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准备南京大学法学考研的,由于本人英语还可以,所以对于英语我花费的时间不是很多,大部分时间就是用在专业课上啦!我是从大四开学时开始准备专业课的,我刚开始就是看课本做课后习题,课本和课后习题占了我很多时间啊!等我拿到南京大学法学考研真题时我一看就傻眼啦,里边的题好多都不会做,这时我才发现我复习的方向的思路错了,我发现课后习题一道都没出过,我当时可着急啦,我心里就想:怎么办啊?我南京大学法学院也没有同学帮我弄到内部复习资料,所以我就迷上了考研论坛,每天有时间我就逛一逛论坛,希望能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考研论坛里的信息非常多,可有用的很少。我把里面的南京大学法学考研资料全部都下载下来,打印出来,可以复习的半天,才发现根本就不系统,错误也非常多。当然,也没什么好抱怨的,毕竟都是免费的嘛。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在考研论坛上让我遇到了一个南京大学法学院研一的在校生,这个人真是很好,当时我以为他会卖给我南京大学法学考研的资料,没想到他说这些资料送给你吧,我考上了这些资料用不到了。不过博联教育的考前狂背资料不能送给你,因为上面有我的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其余的资料都送给你,等你考上了记得请我吃饭啊!

从这以后我复习有了方向感,课本的课后习题我也是有选择的做,这样就节省了好多时间。我发现南京大学法学院出的题重点很突出,很多知识点重复率还是很高的。所以我把学长送给我的南京大学法学考研资料反复的看,反复的琢磨,你们可不知道我把那资料看了多少遍,你想想我把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在专业课上了。等我把课本看完两遍后,资料都看了不少于四遍啦。可毕竟是第一次考研,但心里总感觉有些担心,自己复习到这种程度到底能不能考上南京大学法学院?在11月份的时候,这种担心几乎让我崩溃!这个时候,我又联系了一下那个考上南京大学法学院的学长。学长说,这个时候,你应该进入狂背阶段了。我说,狂背?背什么?背书吗?我的疑问一个接一个。学长说,南京大学法学考研的试题还是中规中矩的,不偏、不难、也不怪。你应该提前把可能考的题目的答案都整理好,现在就应该背了。我去年直接背诵的就是博联教育的考前狂背资料。如果咱们提前把这些题目都背过,考试的时候直接写答案就行了。就这样,我也弄了一套博联的南京大学法学考研狂背资料。这套资料的好处是答案都给你整理好了,直接背诵就可以了。仔细看了一下答案,答案确实比自己整理的要精炼、要全面,总算钱没有白花。

考完试后尽管今年出的题有些难,但是我敢肯定我所会的肯定不让它丢分,即使不会的也可以通过南京大学法学院多年真题的理解也能写上点,不至于一分不得啊!

分数下来以后,我南京大学法学考研专业课打了130多分,非常令我满意的分数啊!总分也肯定过了南京大学法学院的复试分数线,这时就要抓紧联系导师啊!尤其像咱们这种出身不好的考生,我通过发邮件联系到了南京大学法学院的一个导师,在我复试之前的前一天我跟那个导师聊了一次,记得跟老师聊天时一定要说自己对他的研究很很感兴趣,平时就看了他写的很多书,这样导师就不会因为你的出身不好而歧视你,也就会愿意你当他的学生。聊完后那个导师就跟我说等我复试通过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就找他。你们要知道即使你通过了复试,如果不找导师,你很难找到你中意的导师的。接下来我通过自己的努力也顺利通过了南京大学法学院的复试,也如愿跟了一个专业方向我很感兴趣的导师。

本人文笔不好,脑子也很笨,之所以能考上南京大学法学院,最主要的原因是方向正确,没走弯路。我们班,学习成绩比我好的多的是,考的学校却比较差,很多还没有考上,原因就是没有总结出法学考研的规律。规律就是:背诵。南京大学法学考研是这样,我觉得其他学校的考研也应该是这样。把题目和答案都总结出来,提前开始背,多背一个题,就多得一些分数。就算你理解再好,答案没背过,照样不得分。这就是我的经验:狂背!这就是应付应试考试的最好的方法!

好了,就写这么多吧。明年考南京大学法学院的学弟学妹们加油!我在南京大学法学院等你们!祝大家都取得南京大学法学考研的成功!

下载吴伯雄受聘为南京大学法学名誉博士典礼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吴伯雄受聘为南京大学法学名誉博士典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