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旭华、黄大发和乌兰牧骑队员传承的是集体主义精神
黄旭华、黄大发和乌兰牧骑队员传承的是集体主义精神
摘 要无论黄大发、黄旭华,还是乌兰牧骑,他们都是集体主义的代表,公有制的代表。习总书记请两位老人坐身边合影和给乌兰牧骑回信,这两件事告诉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营养,继续奋斗。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只要引起社会聚焦,那就是重大事情,而凡重大事情必有政治。因这些重大事情,无论发生的多么偶然,只要称为“重大”,就必然承载时代的背景,包括过去与现实的时代。只有负载的时代背景越为厚重,这个事情才越为重大,才越有影响力,越对历史有推动。今年11月份里,总书记将两位老人请到身边合影,给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其负载的重大时代背景就耐人解读。
一、两件事情发生的都很偶然虽然100个人眼中,有100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却只有一个。不管人们对这两件事负载的时代和历史背景如何解读,但这两件事却是这样客观发生的。
1、请两位老人坐身边合影。2017年11月17日上午9时30分,习近平来到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亲切会见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习近平同大家热情握手、亲切交谈,回到队伍中间,准备同代表们合影。看到93岁的黄旭华和82岁的黄大发两位道德模范代表年事,站在代表中间,总书记握住他们的手说:“你们这么大岁数,身体还不错。你们别站着了,到我边上坐下。”而且,还一把拉开前排的椅子,拉起两位老人的手,搀扶着请到自己身边就坐。两人执意推辞,习近平一再邀请,说:“来!挤挤就行了,就这样。”一切都是随机和下意识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但却是破天荒的,却是不拘一格的,却是温暖人心的。这一件事情不大,却成为中国的聚焦,小细节彰显大情怀,总书记这一举动感动了中国。
2、给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你们好!从来信中,我很高兴地看到了乌兰牧骑的成长与进步,感受到了你们对事业的那份热爱,对党和人民的那份深情。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第一支乌兰牧骑就诞生在你们的家乡。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二、两件事情主角平凡中的不凡发生的这两件事情中,两位老人和乌兰牧骑队员无疑是主角。他们既然能成为这样的主角,就绝对不是凡鸟,必有平凡中的不凡。
1、那两位被总书记请来平起平坐的老人是谁?那位鹤发童颜坐在习总书记旁边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获得者黄旭华!1958年,在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研发核潜艇,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仅用8年时间就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水下发射、水下通讯等七个核潜艇关键技术,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比美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究时间缩短两年。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黄旭华曾有长达30年的时光,一直隐姓埋名,甚至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1970年12月,中国海军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黄旭华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圆满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待的艰巨使命。另一位被总书记请到前排就座的老人,他是是贵州省遵义市草王坝村的老支书黄大发。大山深处的草王坝村,常年吃水困难。民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23岁时,黄大发被推选为大队长时,就坚持不懈地修水渠。由于缺钱、缺人、缺技术,加上自然条件艰苦,黄大发带领村民修水渠虽一次次遭遇曲折,这条主渠长72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天渠”终于通水,时年60岁的黄大发在村里的庆功宴上哭了。他用36年的时间只为干成一件事:修水渠。修出的那条渠,老百姓叫它为“大发渠”。人们称黄大发修渠,这是“现实版的愚公移山”。
2、“乌兰牧骑”是什么样的骏马?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第一支乌兰牧骑就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诞生。1965年6月至1966年初,文化部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组织了内蒙古3个乌兰牧骑代表队,分赴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巡回演出。之后,全国很多地方都成立了乌兰牧骑式的文艺小分队,到1988年,全国仅五大自治区就有236支乌兰牧骑式的演出队,对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这两件事情负载的六大时代信息会见结束后,习近平语重心长对有关部门的同志说,给老道德模范让座,这是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就叫人伦常情。可当我们认真解读一下这两件事情背后负载的重大时代信息,或许,就会感到它比尊老敬老,更金灿,更向未来。
1、都发生在相同的岁月。这三个主角的故事,都发生在同一个火红的岁月。1957年6月17日,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诞生。很快就像雨后春笋似的在草原上传播开来,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1958年,在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开始了研发核潜艇。1958年,黄大发当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他许下承诺'一定要想方设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依托集体的力量,敢想敢干地组织乡亲开始了“愚公移山”式地劈山修渠。
2、都跨越了两个时代。这都是跨越两个时代的事情,并将继续向未来跨越。从1958年开始研制,到1970年12月26日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国内称091型,国外称“汉”级),这意味着中国具备了具有战略意义上的第二次核还击能力,手中有了最有力的“杀手锏”。又到2015年2月,葫芦岛造船厂完成3艘093G核动力攻击潜艇的建造,其垂直发射导弹装置安装到位,性能远超俄奥斯卡级,再到094型核潜艇。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修渠,一直到1994年,带领群众绝壁凿天渠,建成一条跨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长7200米的水渠主渠贯通,再到长2200米的支渠完工,再到水渠修好后,为兑现“带领村民致富”的诺言,黄大发把精力又带领群众'坡改梯',让昔日荒山荒坡变成良田。从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到1988年,全国仅五大自治区就有236支乌兰牧骑式的演出队。至今仅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已发展为74支,人员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至40余人,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人们称赞黄大发是“年份英雄”,是通过岁月修炼而成的道德模范,就像珍藏在溶洞老窖中的美酒,历久弥香。可黄旭华和乌兰牧骑,不都是穿越两个时代,历久弥香的“年份英雄”?
3、都是毛主席大力支持和推动。一个平凡的灵魂,要想漂向久远,一个绝对的前提,就是要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乌兰牧骑和黄旭华、黄大发,跃上了毛主席亲自掀动并大力推动的历史洪流,都成了弄潮儿。作为最先进的海军装备之一,核潜艇诞生于1954年。美国、苏联等都先后拥有了核潜艇。新中国遭受到核讹诈后,毛主席曾豪迈地讲,中国人要自己搞核潜艇。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1959年,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毛泽东坚定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林县是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1958年11月1日,毛主席在去新乡的专列上,听取了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汇报,明确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把农业搞上去,必须大兴水利。”1960年,毛主席多次指示杨贵:必须大兴水利。黄大发兴修水利,就顺应了“必须大兴水利”的号召。“文学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这是毛主席确立的方向。乌兰牧骑始终坚持节目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牧民,深受内蒙各族人民的欢迎,农牧民亲切地称乌兰牧骑队员:“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毛泽东、周恩来、乌兰夫等老一辈领导同志曾多次观看乌兰牧骑的演出,毛泽东主席还破天荒地3次接见乌兰牧骑队员,周恩来总理12次接见乌兰牧骑队员。
4、都负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一个艰苦创业的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点燃了哪一个伟大时代火红的激情。“两弹一星一潜艇”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搞出来的。一方面要自力更生。因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只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研发出“两弹一星一潜艇”;一方面要艰苦奋斗。进入三年困难时期,每月的粮食定额由36斤降到了26斤,缺乏营养,导致科研人员身体无力,上楼梯两手扶栏杆,蹲厕所两眼冒金花。靠掏老鼠洞夺粮,靠挖白菜根就盐水填肚子。陈毅元帅坚定地说: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搞出原子弹。在外来威胁之下,就是“不要裤子也要原子弹”,就成那个年代豁出去的一批中国人,叫响的最著名口号。“大发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凿出来的。上世纪60年代,黄大发向林州学习,带领全村百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也开始修建“红旗水利”。屡经挫折,历时36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跨3座大山、9个悬崖,长9400米的“生命渠”。黄大发既当指挥长,又当技术员,更危险时刻冲在前。修擦耳岩段,一处倒悬的崖壁成了难题,年近六十的黄大发把麻绳系在身上吊下悬崖测量。修渠期间,黄大发的女儿和孙子相继因病去世,他都承受悲痛,坚守在修渠一线。而黄大发学习的“林州修渠精神”,就是林县人民持续10年建设红旗渠的精神。红旗渠已不单是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建设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乌兰牧骑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坚持演出。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农牧民!“一走就是三个月,不顾风霜雪雨、无论距离多远,只要有一个农牧民,我们就去演出。我们住到农牧民家里,遇到什么活就帮着干什么活,理发、接羔、挤奶、打草、扑灭森林大火……也是一种创作体验。除了打草舞、挤奶舞这些自编自演的节目外,我们还演话剧、舞剧,农牧民特别喜欢。我们在演出中,还发现当地文艺骨干,指导他们表演,带着他们演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历史总要有一种不灭的精神指引前行。没有一种精神的鼓舞,他们能坚持成“年份英雄”吗?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们的精神过时了吗?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一种精神在燃烧!
5、都体现了公有制的力量。无论黄大发、黄旭华,还是乌兰牧骑,他们都是集体主义的代表,还是一种公有制的代表!黄旭华搞核潜艇设计,他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内,又是带领一个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用8年时间攻关克难研发核潜艇。黄大发带着全村人30多年不间断修渠,就是坚持集体化,将村民组织起来,用集体的力量修渠。就像陈永贵背后站着 贾进才、贾承让、梁便良、宋立英、郭凤莲等一个英雄的群体一样,黄旭华和黄大发背后,不站着一个同样可歌可泣的英雄集体?假设将乌兰牧骑搞成私有化,将演出队搞成私人承包,他们能坚持到今天吗?乌兰牧骑能坚持成“年份英雄”,公有不起决定性作用?看看屠呦呦获奖致辞:“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项目中医团队的全体成员,铭记他们的积极投入与特殊贡献,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家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等,我衷心祝贺协作单位同行们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以及对疟疾患者的热忱服务,对全国523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再次表示诚挚地敬意,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她感谢的是一种公有制体制,她感谢的是一个伟大集体。屠呦呦的致辞,可曾代表黄旭华、黄大发、乌兰牧骑?(黄大发的家)
6、他们都没有带头致富。看看老科学家黄旭华,如果一切向钱看,如果带头奔致富,他还能无怨无悔,隐姓埋名30多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地研发核潜艇吗?看看老支书黄大发,36年几乎砸锅卖铁地一门心思修水渠,看看他简陋的居住生活,如何不令人动情。假使他带头下海捞钱,还能36年一门心思修水渠吗?乌兰牧骑的队员都一专多能身手不凡,报幕员能唱歌,唱歌的能拉马头琴,放下马头琴又能顶碗起舞。如果他们带头致富,到处走穴,变着法捞钱,还能坚持到今天吗?结束语:有位数学家说过:“构成一个研究者创造力和想象力品质的东西,是他们聆听事情内部声音的能力”。可这仅仅是指数学英雄们在人类未知世界的远航吗?习总书记请两位老人坐身边合影和给乌兰牧骑回信,解读这两件事所负载的时代背景,该让我们聆听点什么?该让我们学习点什么?该给我们思考点什么,更该让我们怎么去面对明天?【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辽宁王忠新】相关阅读:论核潜艇精神——《深海铸剑》序张嘉国我本没有资格为《深海铸剑》作序。第一、我不是官;第二、我不是名人。但德骑同志说,第一、你是军人出身的造船人,对军队和军工都有特殊的感情;第二、你和我都一样,虽无文凭,但同是喜欢舞文弄墨的人;第三、你我认识数十年,相知甚深,正合适。盛情之下,勉为其难,写了下面一些话。一2012年11日28日,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军民融合与国防动员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两弹一星”研究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了“0九精神”(中国首艘核潜艇设计建造)高层研讨会。200多位当年参加首批核潜艇研制的老领导、老专家数十年后欢聚一堂,情绪激动。忆当年,依然是壮怀激烈,豪情满怀;可如今,首批核潜艇研制者不少已经故去,健在者已是耄耄之年,是以,又平添了一股壮烈之气。青年作曲家张然专门为论坛创作的歌曲《无声的远航》,更勾起老人们不尽的记忆,是以,会场中既有慷慨激昂,也有失声痛哭。28日晚,刚刚履新的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张又侠上将到会看望与会代表,听取老专家们的意见,指示要传承和宣传“0九精神”,全面提升武器装备质量,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29日,当年核潜艇艇长、现任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孙建国上将专程到会看望了老战友、老朋友,欢声笑语一片。我作为论坛的主持者之一,被震撼着、感动着、激动着、升华着。论坛给中央有关部门建议:要像宣传“两弹一星”一样,宣传核潜艇的设计建造精神,同时要搞出首艘核潜艇从决策到设计建造的记录片、电视剧。二巧得很,舒德骑同志在此时写出了《深海铸剑》一书,真实地记录了首艘核潜艇从决策到设计建造的艰难历程,记录了那一代核潜艇人男儿壮志,女儿豪情,展现了长期处于保密状态下的核潜艇研制过程的画卷,向后人揭示了新中国逐步强盛的历史根由。中国首艘核潜艇研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精彩的一笔;中国核潜艇的研制成功,是中国人民在深海铸就的一座历史丰碑。它使中国拥有了“第二次战略打击力量”,是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与“两弹一星”有异曲同工之妙,构成了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轮廓。《深海铸剑》告诉我们:历史,既是物质的产品,也是精神的成果。首艘核潜艇的设计建造,既拿出了先进的核潜艇,有了抵御核威胁的利器,壮了国威与军威,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又形成了可歌可泣的“0九精神”。“勇担国任”。核潜艇设计建造,与搞原子弹、氢弹、卫星一样,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党中央、毛主席根据当时国际形势,为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核讹诈,维护国家安全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新中国开国以来一个历史性壮举。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搞核潜艇,是一个重大无比的任务。此时,我国的工业与国防科技工业正在建设的起步之中,知识与人才奇缺,工业基础还是一片空白,帝国主义的封锁与控制十分严密。而且,随着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带走了所有图纸。毛主席气壮山河,发出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党、政府、军队和国防科技工业部门上下同心,全力以赴,以彭士禄、黄旭华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中青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生产工人,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研究、设计、建造的大任。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们啃窝窝头,吃高粱米,躺冰卧雪,靠着一个玩具模型,一把计算尺,几个破算盘,硬是在几年之内,搞出了中国的核潜艇,为国人争气,为军队增光,为国家添彩,使中国拥有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硬家伙!回顾那段峥嵘岁月,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既是决策者,又是指挥者,毛主席为核潜艇研制作了8次重要批示,为研制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周总理、聂荣臻副总理等更是亲历亲为,为核潜艇研制扫清道路,创造条件。“士为知己者死”,国家的大事,点亮了前进的航向,凝聚了广大研制人员的心,激发了蓬勃向上的斗志,是核潜艇设计建造最强大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把“勇担国任”,放在“0九精神”的首位,是因为,它既是核潜艇设计建造的真实写照,同时应是我们国防科技工业的灵魂。任何一个时候,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安全、领土与主权完整,总是第一位的,而且我们国家的周边形势,依然很严峻,国家用我,勇于担当,这种精神,是不朽的力量!“科学求真”。核潜艇的设计建造,白手起家。研读核潜艇研制的史实,我们真切地看到,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充满了科学求真的精神。核潜艇是集船舶、核动力、导弹、鱼雷为一体的现代化作战平台,结构之复杂,零部组件之众多,远非单一武器可比。老一辈科学家靠着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搭建了原尺寸的潜艇,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为求得一个数据的准确,为了一个材料,为了一项试验,都历经千辛万苦,甚至用土办法成功解决现代科技问题,创造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许多个“第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13人被评为两院院士。核潜艇研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据船总王荣生总经理讲,核潜艇建造,涉及全国各大行业,几千个企事业单位,是全国大协作的结果,也是科学管理的结果。靠着手工绘制,编制了全国配套网络图,每个零件、部件试制进度表,在通讯极不发达的情况下,靠电话、电报了解和催促进度,以确保核潜艇的研制进度。在核动力试堆阶段,周总理千叮咛万嘱咐,要确保万无一失。守在红机边,等待试验的结果。正是由于从国家领导人到每一个科研人员、试制工人这种科学求真的精神,才用5年时间,首制艇于1970年12月26日下水,1984年交付海军使用。“舍身拼博”。当年参加核潜艇研制人员,大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真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核潜艇研制,无论是核动力或是各种试验,都充满了巨大风险。广大科研人员,不惜以身犯险,以身试险,也要确保核潜艇的安全。一些试验,要挑战生命的极限,不少科研人员争先恐后地报名,写血书、遗书,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最艰难的事情留给自己。特别是一些女同志,更是冲锋在前,多次参加深水试验。海军首长、工厂的领导,总设计师带头参加下水试验,呈现出一派为了国家利益,越是艰险越向前,我不上谁上的英雄气概!当年的壮举,在今天一些人看来,似乎是犯傻,不值得,因为那时,既没有奖金,也没有物质刺激,有的,只是一腔报国心。但新中国一路走来,正是有千千万万这样犯傻的人,才有了今日的繁荣强大!“壮我国威”。核潜艇,国之利器,军之尖刀,在现代化武器装备系列中,核潜艇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核威慑中令人惧怕的战略武器,是一个国家强大的象征。中国有“自古知兵非好战”的传统,但第一位的是知兵,立足和,准备打,有备而无患,才能确保国家安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没有原子弹、氢弹这些东西,人家说你说话不算数。只有有了这些东西,才能真正算一个大国。我国核潜艇研制成功,特别是海上发射“巨浪”导弹的成功,壮了国威、军威,标志着我国真正具有了“第二次核打击的威慑力量”,是一切对我别有用心国家不得不正视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几十年没打大仗,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两弹一艇”,功不可没。每当想到这些,就不能不对参加核潜艇研制的前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参加核潜艇研制的前辈们,凭着智慧毅力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在创造了中国的核潜艇的同时,也创造了“0九精神”。它与“两弹一星”精神一起,构成了我国先进军工文化的内核,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已经40余年了,中国也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但国防军工人依然传承前辈们创造的精神,十一大军工集团公司都把“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是军工人不变的信条,是流淌在我们鲜血中永久的记痕。三舒德骑者,实在是一个小人物,官不过企业的一个宣传部长,职称也就是一个高级政工师。他出生贫寒,没读过几年书,下乡当了知青后,又当了几年兵,再到工厂当工人,继而提拔为干部。大概我们出身和经历差不多,加上都喜欢喝二两,所以很谈得来。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才30出头,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酒后摆龙门阵,他喜欢文学,说:我这辈子能整出几本书来,就是最大的畅快!现在,我们都过了花甲之年,德骑果然发表了几百万文字,出版了好多本书。比如《惊涛拍岸——中国船舶工业进军国际市场纪实》、《鹰击长空——歼10总设计师宋文聪的传奇人生》、《联圣钟云舫》、《沧海横流》等等。2012年8月,我在北京主持召开首艘核潜艇诞生纪录片、电视剧筹备研讨会,邀请德骑到会贡献才智。他老兄慷慨激昂说了一番话:历史不能被忘却,特别是像首艘核潜艇从决策到研制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壮举,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能有几次?为那些平凡而又坚韧的英雄们立传,是我辈义不容辞之责!于是,才过了几个月,德骑就写出了这本《深海铸剑》的书来。夜阑人寂,冷雨淅沥。一杯茶,一支烟,我静静地研读着《深海铸剑》书稿。一部近30万字的纪实文学,让人一读便不忍释手欲罢不能。本书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核潜艇从决策到研制的全过程。那饱含深情的叙述、那跌宕起伏的情节、那险象环生的描写、那冷峻深邃的思辨、那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以及那字里行间透出的悲壮之情与浩然之气,时时叫人心灵震颤,荡气回肠,同时更人叫人心智启迪,掩卷沉思。作家不愧是写纪实文学的高手,本书既忠实于历史史实,但又是用文学的手段进行演绎。所以它具有理论上的说服力,文化上的渗透力,艺术上的感染力,让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走进他用文字创造的氛围中,去追寻中国核潜艇诞生这个重大历史事件中那些光荣与梦想、平凡与神奇、痛苦与悲壮的进程,随着读者对整个事件的了解,进而产生出强烈的心灵共鸣来。可以告诉读者另一个好消息是:“0九精神”高层论坛的文章,那些亲自参加首艘核潜艇研制专家们的回忆录,正在编辑,准备出版。读者可将这两本书交叉阅读,从中感受那一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一个没有历史知识的人,不能算一个聪明的人;一个只会对历史评头论足,教导历史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的人,只能是无知狂妄的人;一个对历史没有充分尊重感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历史时间和历史进程之中,如果只是今天去否定这个,明天去否定那个,而不是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前行,我们恐怕只能永远活在过去的历史中。当后人在评价我们时,最多只能是两个字:“蠢蛋”!新中国60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挥间。但把新中国60多年放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中来考察,放在世界资本主义几百年历史中来考察,我们做了人家几百年才做成的事情,确实是中国几千年社会的“大变局”,彰显了社会主义社会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无穷的生命力。尽管当前经济社会中还存在着不少重大的矛盾和问题,但社会主义就是在矛盾和问题中前进的,而且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解决当前经济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舍此,别无出路。就像《深海铸剑》告诉我们的那样:当初搞核潜艇,国内国际多少尖锐矛盾聚集?上马下马折腾,但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办大事的优势,核潜艇这个奇迹终于创造出来了!真是:滚滚长江东逝水,巨浪搏出真英雄。舒德骑同志做了一件大好事,把核潜艇研制的群英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必将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活力。是为序。2013年6月于北京
第二篇:黄旭华论文
誓言无声
——记中国战略核潜艇设计者黄旭华院士 关键字:人在社会中的作用、世界观与方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决心要把核潜艇搞出来不动摇,一切其他什么事情,我都可以忍受,我都可以不顾。”有这样一个人,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得淡如水,将近三十年里在荒无人烟的秘密小岛,在既当办公室又当宿舍楼的军队大院,忍受着寒霜刺骨,只是为了国家,他就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自作打油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的黄旭华。
兢兢业业了数十载,黄旭华院士终于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为世人敬仰,享受独属于他的荣耀。我们在为其的事迹感动时,更应该从深层次的去思考。黄旭华院士教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又应该做什么。
一:关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思考
人类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错误的世界观则会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黄老曾说:“思想里没有更多复杂的东西,很简单,列宁说过的,要他一次把血流光,他一次把血流光,要他血一滴一滴慢慢流,他愿意一滴一滴慢慢流,更关键是要你一滴一滴慢慢流,你能够忍受下去,党和国家需要我血一天一天慢慢流,我就一天一天慢慢流。”1957年,黄旭华进入最早一批研制核潜艇的29人队伍,进入之初领导明确提出不能泄露工作单位的性质、从事的工作任务,要隐姓埋名当一辈子无名英雄。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黄老身先士卒,默默坚守,在研制核潜艇的30年间,淡化了和家人之间的关系,若干年之后工作得以公开家人才知道他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在此期间,黄旭华院士为人民献身、付出一切的观念在不断深化,支撑着他度过风风雨雨,忍受常人无法想象的苦楚,形成了坚定的为国献身信念,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正如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上的颁奖辞说的那样: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黄老令人敬佩!
二:关于人在社会中的作用的思考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历史的前提条件。个人是社会产生与存在的现实前提和基础,社会是个人交互作用的产物。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人的贡献主要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的贡献。
杰出的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核潜艇被称为国之重器,黄老被誉为中国的李科维尔、中国核潜艇之父。正是靠着黄旭华等科技人员不眠不休地努力,在没有外援、没有资料、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创造了世界核潜艇研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度,使中国成为当时全球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之一。
黄院士用实践证明了当初许下的承诺,实现了为国家付出一切的坚定信念、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追求和道德情操无遗地展现。黄老的办公室里没有空调,分房时挑了没人要的顶层,夏季室内温度经常达到39.5摄氏度,直至2005年,他才在家里装了一台空调。黄旭华没有专车,所里最好的两辆小车是买了几年的“桑塔纳”。黄老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依然不忘身上的重担,没有抱怨,只有全身心的付出,核潜艇之父的荣誉称号确是实至名归。70年代末美国核潜艇“长尾鲨”号做深潜试验中,当快接近极限深度—— 300米时出事了,核潜艇和艇上100多人葬身于2000多米深的海底。世界上曾有 10多艘核潜艇在进行试验或航行时沉没了。试验前黄旭华与同事们仔细检查了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以及所有艇上设施,确认万无一失之后才决定试验。这时的总设计师怀抱始终一丝不苟必将带来成功的坚定信念,也为了给试验人员增强信心,按规定可以不下艇的他,坚持亲自下艇。黄老将生命置之度外的爱国情怀令人敬佩!黄旭华为提高人们思想道德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树立了一个榜样,黄老始终对党忠诚、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淡泊名利,执着于党和国家的事业的事迹和高尚品格深深感动着无数人。是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一群,他就是鲁迅先生所讲的——“中国的脊梁”。
三:关于社会意识的作用的思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当今文化发展的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应努力建设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服务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甘于奉献。黄旭华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用自己的坚持信念、忠诚奉献、无怨无悔的付出和满腔热情的浓浓爱意为我们书写出中华民族美德的壮丽画卷,使我们的灵魂接受美德的洗礼,使我们反思自己的言行。我们要以黄旭华院士为榜样,对照先进找差距,着力查找在实际中存在的不足,从一点一滴做起,开拓进取,勇往直前,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积极积聚发展的正能量。让我们的心中充满爱,长怀对国家、对周边人的感恩之心,以感动中国人物为榜样,让美德的光和热温暖我们,照亮我们前行。
第三篇:七言诗:咏黄旭华
咏黄旭华
题记
黄旭华,男,中国核潜艇之父,1926年3月12日出生
于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区田墘镇,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
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
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1994年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保守国家最高机密,黄旭华在研
制核潜艇期间,淡化了和家人之间的关系。若干年之后他的工作可以公开了,家里人才知道,他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
业。2014年1月黄旭华当选中国中央电视台2013感动
中国十大人物。
献身国防隐姓名,秘造潜艇举世惊。使命担当千钧重,后超设计万点红。早年参加地下党,后来入列军工兵。报效祖国尽忠孝,无怨无悔这一生。
2017.3.23
第四篇:黄旭华事迹观后感
黄旭华事迹观后感
2014感动中国人物黄旭华事迹: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人物简介:
黄旭华,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新寮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曾任核动力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所长。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曾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
者。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之一,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作为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我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
事迹材料:
结缘核潜艇
黄旭华原籍广东省揭阳市,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海丰田墘镇。在家乡读过初中后,为了进入有名的省立高中,年少的他步行数十公里跋山涉水去广东梅县再辗转广西桂林中学求学。从小生长在海边的他,战乱中见到日军的舰艇炮击沿海城市,他就暗下决心,要为振兴祖国造船事业作出贡献。就为了这个目标,他在考取上海交通大学的时候选择了船舶制造专业。从此,黄旭华与船舶、舰艇结下了不解之缘。1949年,黄旭华从上海交大船舶制造系毕业。青年时代的黄旭华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同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
织,开始了为党奉献一生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黄旭华开始从事舰船研制工作,先后从事过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然而,他从来没想到自己的名字会和核潜艇连在一起。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中央请求研制导弹核潜艇,党中央、毛主席很快批准。核潜艇研制马上进入准备状态,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船舶制造专业的黄旭华被选中参加研制。1959年,前苏联领袖赫鲁晓夫访华,我国领导人希望前苏联帮助中国发展核潜艇。但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人造不了核潜艇,只要前苏联有,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赫鲁晓夫的傲慢令毛泽东发出巨人的怒吼: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从那时起,黄旭华的人生就牢牢地和核潜艇拴在了一起。
“蓝色巨鲸”出海
1958年国家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之后,当时年仅32岁的黄旭华便与一批科研人员告别家人,隐姓埋名来到偏僻 的半岛上,开始研制中国第一代核潜艇。
在当时中国这样一个舰船制造基础薄弱的国度,进行这项尖端复杂的国防科研是很困难的。当时困难之大,今天难以想象:没有特厚钢材的加工设备,甚至连核潜艇专用的特殊高强度钢板的研制工作也没有开始;艇上成千上万的零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涉及全国24个省市的2014多家工厂和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尤其关键的是当时我们的核工业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国外可借鉴的资料和发表的论文真假难辨,每查阅一份资料都要求用 “第三只眼”去认真分析、反复试验。1962年,这项工程不得不暂时下马,但仍保留部分技术骨干继续关键技术的研究。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给研制工作吹来了东风,核动力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1965年,中央批复同意该工程上马,我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从此正式开始研制。
谁能想到,在研究工作开始时只有
黄旭华等少数人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核潜艇是啥模样,大家都没见过。研究探索过程中,他们弄来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拆了装、装了又拆,而对 “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潜艇的形状。他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艇体的形状。常规潜艇因大部分时间可水面航行而大多采用适应水面航行的常规线型,而核潜艇大部分时间在水下航行,为了尽量减少水对潜艇的阻力,必须采用水滴型体。为了掌握水滴型体水下和水面航行的操纵性,美国采取了分三步走的办法。我们是不是要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呢?黄旭华带领设计人员一头扎进综合性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在解决我国核潜艇建造以及如何一步跨越美国几代产品,进入20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水平等重大技术决策上,黄旭华和其他研究人员共同组织,依靠广大科技人员,从我国科学技术和工业
生产能力出发,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这 “三件法宝”,工程终于取得了巨大进展。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及其团队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几万个数据,解决了核潜艇的操纵性问题,核潜艇外形设计三步并作一步,成功研制出了水滴型。这之后,科技人员又围绕着新式潜艇的15个难题展开了攻坚战。最后,这些难点又被综合为七大技术关键。技术攻坚战打得十分漂亮,从1965年~1970年,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核潜艇各项性能也均超过美国的第一艘核潜艇。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的 “蓝色巨鲸”下海试航!中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 “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
序列。1981年,我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1988年,我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能力的国家。人民海军也由此成为一支战略性军种。
首位亲自下水深潜的总设计师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深度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这一年黄旭华已经62岁。内行人都明白,这是一次重要的试验,也是一次最危险的试验。几百米在地面上再平常不过,但在水下这可是核潜艇下潜的极限深度,具有很大的危险性。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核潜艇 “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中还未接近极限深度300米时出事了,核潜艇和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世界上曾有10多艘核潜艇在进行试验或航行时沉没了。
中国只有常规潜艇下潜经验,而核潜艇要复杂得多、危险得多。这艘从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核潜艇,能闯过首次深潜试验的大关吗?黄
旭华和同事们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才决定下潜。按说试验时黄旭华在指挥艇上坐镇指挥就可以了,但他为增强参试人员的信心和掌握第一手试验资料,坚持上艇亲自作深潜试验:50米、100米……当到达设计深度时,核潜艇的艇壳每平方厘米要承受几十公斤的压力,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 “咔哒” “咔哒”的声响,在水下几百米深处听起来真有点令人毛骨悚然。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直至最后胜利。终于潜艇在设计要求深处一切完好,深潜试验成功了!黄旭华成为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长期以来黄旭华不能向亲友透露自己是干什么的,也由于研制工作实在太紧张,从1958年~1986年,他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探望双亲。30年来,他的8个兄弟姐妹不知道他在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这个
儿子在干什么,母亲从60来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30年,别梦依稀。面对亲人、面对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30载,默默无闻、寂然无名。正是这些无私的科技工作者,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用智慧、用无坚不摧的爱国精神,书写出了壮丽的核潜艇诗篇。
黄旭华院士曾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如今年过八旬的他虽已退下一线,但仍在为国防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孜孜不倦、献智献策。
主要成就
在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多次海上试验任务中,他作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严格执行上级指示,处理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并荣获船舶工业总公司个人一等功。曾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1958年,聂荣臻元帅以战略家的勇气向中央请求搞核潜艇,党中央、毛主席很快批准。核潜艇研制马上进入准备状态,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黄旭华说,“船”和“艇”沾边儿,组织上则看中了他宽阔前额下面潜藏的智慧。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中国提出希望苏联帮助,但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人造不了核潜艇,只要苏联有了,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赫鲁晓夫的傲慢,令毛泽东发出巨人的怒吼: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从那时起,黄旭华的人生就牢牢地和核潜艇拴在了一起。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谁能想到中国的核潜艇竟是从玩
玩具开始的。当时,只有黄旭华等少数人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潜艇和核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他们弄来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拆了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潜艇的形状。可不要小看这个形状,它对于在阻力很大的海水里航行的潜艇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艇体的形状。为了确定水滴线型的可行性,他和同志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试验,没有试验风洞和大型水池,没有厚钢板加工设备,关键的是中国还没有陆上核电站。1963年这项工程不得不暂时下马。1965年,二、六机部党组建议恢复研制工作,中央很快批复同意重新上马。
黄旭华十分清楚,研制核潜艇,美国走了三步,原苏联走了五步。中国怎么搞?照美式苏式,稳妥,但时间拖不
起。一步到位,时间短,但风险太大。可是我们有什么理由非走别人的老路不可呢?就象战斗中不能走侦察兵走过的老路而要走侦察兵画给你最近的线路那样,黄旭华选择了“太多风险” 的路——三步并作一步——一步到位。
这是一条看似平坦却步履艰辛的路。当时,国外资料真假难分,虚实难辨。某外刊资料称:为保证导弹发射落点精度,美国打算在艇上装一个65吨重的大陀螺,以稳定其航行状态。但这么大的物体中国不能生产,设计组反复论证分析试验数据,表明没它也行。但专家争论激烈,人家比我们先进都用,我们不用,发射时潜艇翻了谁敢负责?打不中目标谁敢负责?黄旭华想:我们是独立研究,不是抄袭,有什么必要跟在人家屁股后边跑?既然试验可以不装,就应该相信自己的试验——不装,黄旭华拍板定案。后来得知,其实美国压根就没有装,黄旭华总算没上当。
这之后,科技人员又围绕着新式潜
艇的15个难题展开了攻坚战。最后,这些难点又综合为七大技术关键。这些攻坚战打得十分漂亮,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中国的核潜艇,新婚不久,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历尽艰辛,中国的核潜艇终于搞出来了。
196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试航。
1974年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
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
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内行人明白,这是一次重要试验,也是一次最危险的试验。所有参试人员明白,中国只有常规潜艇
下潜经验,而核潜艇要复杂得多危险得多。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就是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至今无法知道失败原因。这艘由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艇,能闯过中国核潜艇研制史上的首次深潜试验大关吗?包括有关专家都似有疑虑,有的参试人员做好了牺牲准备,向亲人嘱托了后事。黄旭华也明白:越是危险的试验,越需要沉着冷静,越需要精神集中。他和同事们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才决定下潜。按说,试验时黄旭华应在指挥艇上坐镇,但他为增强参试人员的信心和掌握第一手试验资料,坚持上艇亲自作深潜试验:50米、100米……到达深潜设计要求,艇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处“咔嗒”、“咔嗒”地n向……终于,潜艇在设计要求深处一切完好,深潜试验成功了,消息传到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竟放声大哭。
当下水试验的所有任务都按照预想顺利完成后,在场的科技人员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用智慧,用一种无坚不摧的爱国精神,书写出了壮丽的核潜艇诗篇。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 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学习黄旭华院士事迹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我校教师掀起了学习黄旭华院士的高潮,恰逢前段时间,我看了《凤凰网》对黄旭华的专访节目。对黄旭华院士的了解更深了一层,感受也更深刻了。
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红海湾区田墘镇,祖籍广东省揭阳县新寮村,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振兴。而这一切都要依靠教育,没有优质的教育,科技创新等于纸上谈兵。
今天,我们向黄旭华同志学习,就是学习他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学习他敢为人先、锐意创新、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习他生命不息、学而不倦的学习精神;学习他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情怀;学习他团结协作、甘为人梯的博大胸怀,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为全面振兴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向黄旭华院士学习活动心得
4月25日,我市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之父、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黄旭华专题报告会,黄旭华始终对党忠诚、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淡泊名利,执着于党和国家的事业的事迹和高尚品格深深感动着我市干群。黄旭华院士立足本职岗位,艰苦奋斗,成为我国核潜艇之父,他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30年隐姓埋名,身先士卒,默默坚守,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追求和道德情操。黄旭华的感人事迹不仅是汕尾人的骄傲,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更应立足本职,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我市的教育创强,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学习黄旭华院士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培养下一代,培养出各行各业杰出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并教育学生以黄旭华院士为榜样,刻苦
学习,立志成才,使自己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总之,我们要以黄旭华院士为榜样,对照先进找差距,着力查找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勇往直前,团结奋斗,积极凝聚推动汕尾教育事业发展的正能量。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为汕尾振兴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小学
***
2014年5月15日
观看黄旭华院士后有感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
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14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
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
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为了造出我们自己的核潜艇,他30年隐姓埋名在荒岛工作,无法和家人联系,堪称一部国防版的“潜伏”。他生在广东,却早已定居武汉,是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昨天晚上,“感动中国”2014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已经88岁高龄的黄旭华院士入选。他的家人感叹,虽说这个荣誉不关名声和任何财富,但它告诉我们,国家对这一代科技
工作者并未忘记。
“潜伏”30年没有回过老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1959年,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这一年开始,由于工作性质需要高度保密,黄旭华开始减少了和家人朋友的 1
联系,整整30年没有回过广东老家。不多的家信中也只能告诉父母自己在北京工作,但工作单位、地址和具体内容一个字不能透露。
当时,核潜艇长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手头只有一位外交官从国外带回的一个核潜艇模型。这个玩具模型被专家们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10多个顶级的难题,逐渐让中国的核潜艇出现了丝丝“轮廓”。那时没有
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做深潜试验时,艇上的100多人,下去了就再也没上来。中国进行这项最危险的试验时,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却亲自下水,这在世界核潜艇研制中从未有过。
1988年,我国政府对外宣布: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至此,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走完了它的全过程。
“忙得连娘老子都不要了”
无法在父母身边尽孝,为他们养老送终,可能是黄旭华院士一生的遗憾。黄旭华的父亲于20世纪70年代去世,当时黄旭华忙于工作,无法回去奔丧;每年过春节时,家里的人聚在一起,只有他这个“三哥”永远缺席,大家都会对他有所埋怨:“不知道在做什么,忙得连娘老子都不要了!”
1988年,已经两鬓斑白、62岁的黄旭华终于回到了广东老家,母亲这时已经93岁。当时,有媒体报道了黄旭华的事迹,老人终于知道了自己这个30年不知踪迹的三儿子是在进行一项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她把所有的子女都叫到身边,叮嘱他们:“你们要理解你们的三哥,不要再埋怨他。”听到这句话,黄旭华的眼泪立刻流了下来,母亲的理解也让他释然了许多。
1995年老人临终前,黄旭华从北京赶回广东老家,仅仅两三个小时后,老人就离世了。直到现在,早已儿孙绕膝的黄旭华院士跟晚辈谈起自己的父母,仍然感到心痛和遗憾。
年近90仍每天坚持上班
虽然已经是88岁的高龄,但黄旭华院士的身体仍然很不错。他除了有轻微的高血糖外,在每年的医院体检中,医生都对他的身体状态表示满意。据了解,这要归功于他多年来坚持打太极拳的习惯,黄院士每天都会练习40多分钟 的陈氏太极拳,空闲时喜欢养花。他现在每天还坚持上半天的班。
一位知情人透露,日常生活中,院士一家经常有很浓郁的音乐艺术氛围。院士擅长扬琴、二胡和小提琴等多种乐器,夫人年轻时很喜欢苏联歌曲,现在演唱苏联民歌更是驾轻就熟,大女儿也很喜欢演奏小提琴,家里两把小提琴都是院士的珍藏,一把自己留着,一把送给了大女儿。只要不出差,平时过节时,家里都会聚上不少人,举行一个小型的家庭音乐会。院士和子女伴奏,夫人演唱,很有气氛。
2014-05-152
2014感动中国人物1: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2014感动中国人物第一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誓言无声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
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14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26 ~
~ 27 ~
第五篇:观看黄旭华院士后有感
观看黄旭华院士后有感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
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为了造出我们自己的核潜艇,他30年隐姓埋名在荒岛工作,无法和家人联系,堪称一部国防版的“潜伏”。他生在广东,却早已定居武汉,是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昨天晚上,“感动中国”2013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已经88岁高龄的黄旭华院士入选。他的家人感叹,虽说这个荣誉不关名声和任何财富,但它告诉我们,国家对这一代科技工作者并未忘记。
“潜伏”30年没有回过老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1959年,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这一年开始,由于工作性质需要高度保密,黄旭华开始减少了和家人朋友的 联系,整整30年没有回过广东老家。不多的家信中也只能告诉父母自己在北京工作,但工作单位、地址和具体内容一个字不能透露。
当时,核潜艇长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手头只有一位外交官从国外带回的一个核潜艇模型。这个玩具模型被专家们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10多个顶级的难题,逐渐让中国的核潜艇出现了丝丝“轮廓”。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做深潜试验时,艇上的100多人,下去了就再也没上来。中国进行这项最危险的试验时,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却亲自下水,这在世界核潜艇研制中从未有过。
1988年,我国政府对外宣布: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至此,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走完了它的全过程。
“忙得连娘老子都不要了”
无法在父母身边尽孝,为他们养老送终,可能是黄旭华院士一生的遗憾。
黄旭华的父亲于20世纪70年代去世,当时黄旭华忙于工作,无法回去奔丧;每年过春节时,家里的人聚在一起,只有他这个“三哥”永远缺席,大家都会对他有所埋怨:“不知道在做什么,忙得连娘老子都不要了!”
1988年,已经两鬓斑白、62岁的黄旭华终于回到了广东老家,母亲这时已经93岁。当时,有媒体报道了黄旭华的事迹,老人终于知道了自己这个30年不知踪迹的三儿子是在进行一项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她把所有的子女都叫到身边,叮嘱他们:“你们要理解你们的三哥,不要再埋怨他。”听到这句话,黄旭华的眼泪立刻流了下来,母亲的理解也让他释然了许多。
1995年老人临终前,黄旭华从北京赶回广东老家,仅仅两三个小时后,老人就离世了。直到现在,早已儿孙绕膝的黄旭华院士跟晚辈谈起自己的父母,仍然感到心痛和遗憾。
年近90仍每天坚持上班
虽然已经是88岁的高龄,但黄旭华院士的身体仍然很不错。他除了有轻微的高血糖外,在每年的医院体检中,医生都对他的身体状态表示满意。据了解,这要归功于他多年来坚持打太极拳的习惯,黄院士每天都会练习40多分钟的陈氏太极拳,空闲时喜欢养花。他现在每天还坚持上半天的班。
一位知情人透露,日常生活中,院士一家经常有很浓郁的音乐艺术氛围。院士擅长扬琴、二胡和小提琴等多种乐器,夫人年轻时很喜欢苏联歌曲,现在演唱苏联民歌更是驾轻就熟,大女儿也很喜欢演奏小提琴,家里两把小提琴都是院士的珍藏,一把自己留着,一把送给了大女儿。只要不出差,平时过节时,家里都会聚上不少人,举行一个小型的家庭音乐会。院士和子女伴奏,夫人演唱,很有气氛。
201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