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礼节习俗(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8:2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丧事礼节习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丧事礼节习俗》。

第一篇:丧事礼节习俗

丧事礼节习俗

停尸仪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做„七‟仪式 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 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出丧择日仪式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 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生活只够温饱或稍宽裕之家,遇丧事无力大操大办,但父、母辞世仍是“当大事”,必遵的礼仪及民俗不允稍有疏忽。

寿终正寝

父(母)病重,亲人环侍,医生已明告“预备后事”,一切早有准备,只一咽气即抬尸堂屋头向神龛脚向大门停放,称寿终正寝。忌顺梁横放,忌头不向神龛。同时撤去病榻卧具,古称易箦。死于户外(医院例外)或不是直系亲人,不能停尸堂屋。乡下多平房有揭卧处屋瓦三匹“便灵魂升天”之俗.城市则无。

也有尚未咽气扶其倚坐堂屋正中脚踩米斗,子女环跪呼号,希冀回苏以表依恋及孝思的。

烧倒头纸,点过桥灯

在死尸脚下置盆烧纸钱称烧倒头纸,灰烬不弃,包好放棺中。设香烛并于停尸板下点油灯称点过桥灯。

放鞭炮

借此告知邻里家“当大事”,迷信说法是驱来捉魂的鬼卒。

举哀,沐浴整容,穿寿衣

亲人在哭泣举哀的同时还要为死者抹澡,请理发员为死者剃头可称旧时的整容。给死者穿上早已缶制只用棉布不用丝绸皮毛,有袢无纽扣的寿(老)衣,经济窘困之家也要用清洁旧衣“装老”。一切停当,摆正尸体,双脚系以棉线使之脚尖并拢向上,复“搭面纸”,完成“正寝”。

灵堂、灵牌

灵堂有无孝帏、孝幛要视家境的好坏而定。但总 要在堂屋设神案供灵牌。灵牌纸制如大信到„状内支以线香,写法为“仙逝显考(妣)某公(母)讳XX(氏)老大(孺)人之灵位。不孝男(女)XXX泣血叩首”。

穿孝、成服 父(母)亲咽气,子女立即用白布缠头带孝。成服 时正式披麻戴孝;正孝子麻冠、麻衣(长背心式)、孝服、孝鞋、麻缕 系腰,孝帕长九尺拖及脚背(如祖父母尤存贴圆形红纸于麻冠上,女婿亦同)。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视服孝人亲疏而 异(如孝布长短……)称五服。穷苦人家制备不起孝服但必包孝帕。

有文化之家在门前贴讣告:“不孝子侍奉无状,祸延显考(妣)某公,于X年X月X日X时辞世(或:弃养)享年X岁。”并书明成服、祭奠、出殡日期。孝子之名上如父母双亡称孤哀子,父亡母存称孤子,母亡父存称哀子。财势家要专印讣闻比讣告更慎重,有的还请文人撰行状,征诗文,或在报纸上登讣告。

亲友要送丧家金钱、香烛、冥锭以及孝帏、挽联,并亲往丧家吊祭,孝子除叩谢外不迎送并贴孝对于门“不迎不送丧家礼,自来自去吊客情。”丧家也以孝布为反馈礼。

啼更 据《 西后城风俗志》 载:“诸子、诸妇及昆弟之子,夜居柩左右,妇女夜五哭,逢更则哭,俗名:„啼更‟”。

设孝堂 孝堂又称“灵堂”、“灵棚”、“祭堂”,是停放灵柩、祭奠死者灵魂的场所。棺柩停在主屋里,前屋外的院子里搭起宽阔的“灵棚”。正面摆着祭桌,桌后挂关竹帘,帘上糊着一个大大的“奠”字或“灵”字。两旁的门上各有一个小竖匾,匾文十分考究,如丧家死的是父亲,则横匾上写:“陟岵兴悲”。如丧家死的是母亲,则横匾上写:“陟屺兴悲”。两旁有挽联,也称“灵棚对子”,其内容要求点出死者与丧主的关系、死者的身份地位,以及对国家、民族、家庭的贡献,要求对仗工整,情感真挚,令人读而生悲。无论是棚里棚外的挽联,不拘字数多少,可随意而作。灵堂里放两张桌子,一大一小,大者称“大殿”,小者称“小殿”,大桌上供猪头、公鸡、鲤鱼、馒头、糕点及各种水果,猪鼻孔里要插葱。也有的用整猪整羊作祭品。小桌上放酒壶、酒杯、碗筷、烧纸等。祭桌放丧盘、倒头灯,事前备好装着麦穰等物的白布拜垫,供吊客磕头用,两旁排列许多小型拜垫,供小孩趴棚用,趴棚的小孩多为死者族中辈份晚的男孩,人数愈多愈好,辈份愈晚愈好,这说明死者福寿双全,族中人丁兴旺。

灵棚正门有一块大匾,匾上书:“恭承惠吊”,以表丧主对吊客的谢意。灵堂设置因地位和贫富而异,地位高、富者,为了表示家族大、亲友多,将祭品陈放桌上,多的达几十桌,最高者称“龙门祭”,即在祭品上用各种材料塑成或剪成山水人勿、飞禽走兽形状,其中一大盘为“鲤鱼跳龙门”,故称“龙门祭”。地位低的贫者,不分大小殿一张大桌上简单摆点供品,不行大礼,只是磕头而已。如灵堂设小殿者,则要行三拜九叩大礼。灵堂两边有一对纸扎的金童、玉女,称“站棚人”,相传将纸人焚烧后,到冥间可变成死者的佣人,任其使役。金童、玉女按男左女右设放。亲朋故旧来吊唁时,孝子在灵棚内跪接来吊者。孝堂中悬挂亲友送来的挽幛,旧时,挂幛的位置十分考究,分三档,一档一个席位。一档为祖档,即祖母娘家送来的挽幛;二档为母档,其上席为舅舅家送来的挽幛;三档为妻档,即妻子娘家送来的挽幛,其后才是其它亲戚的挽幛。

挂孝球、钉门麻 人死后在门上悬挂白纸球,名“孝球”, 以示家中有丧事。死者如是家中最尊的长辈,丧家要大门上横钉一幅粗麻,俗称“钉门麻”作为丧事的一种标志。

送无常 旧时,迷信认为,人死是无常鬼勾摄生魂所致,故有送无常的习俗。在死者尸体移人孝堂后,丧家携酒饭至河边、江旁、池畔、湖滨,焚化纸钱、草鞋、稻草等物,从水中送勾魂的无常鬼离去。主丧、傧相、孝子 主丧者称“丧主”,是操办丧葬事宜的主人。由于丧礼仪程繁琐,清规戒律甚多,稍有疏忽,就会造成礼仪不全和失礼,一是对死者不恭,二是对吊唁者不礼,所以在发生丧事时,必须请有威望、有经验、阅历深、会办事的长者帮忙料理。古代对指引宾客、赞礼的人员称“傧相”,由于丧主悲痛,孝子忙于跪接亲友,故丧事安排、礼仪施行,均由傧相主持。

孝子是死者的儿子、孙子、重孙,其中长子、长孙、长重孙为正孝子,他们的孝服与一般不同,特点是孝布较长,鞋上罩一层白布,在后跟半寸左右现出鞋的本色,腰间系草编的绳带,手持哭丧棒。服重孝者则披麻戴索,俗称“披麻戴孝”。

孝子手中拿“哭丧棒”,亦称“丧杖”、“哀杖”。哭丧棒用竹或木制成。其中父丧用竹杖,称“苴杖”,母丧用桐木杖,称“削杖”。原丧杖是用于孝子拄扶,因孝子过度哀伤,造成身虚体弱,行走困难,设杖以扶持。后来逐渐演变成俗,为丧礼中的一种规定。原丧杖长一米,主要用于扶拄,后演为三十公分,主要用于丧礼仪俗。

成服 即丧礼大殓后,死者亲属按同死者关系的亲疏,穿着应持的丧服,叫“成服”。古代为亡者服丧的丧服分五等,称“五服”。五服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之内的亲属称“五属”,五服之外,就不再是亲属关系。“斩衰”是五服中最高的一级,服丧最重,最低的一级是“缌麻”,服丧最轻。由于等级不同,守孝期和丧服不同。“斩衰”守孝三年,“齐衰”守孝一年。随着社会的变革,到了清末以后,五服制不行,而行服孝。服孝分三种(l)“重孝”:子女为父母、妻为夫、承重孙(子亡,长孙按子成服)为祖父母,着素服、束麻绳、头戴孝箍,女顶白长巾,服穿麻边白鞋。停灵、三七、五七。(2)叔父母、堂伯叔父母、姑父母顶白布短手巾,孙为祖父母、伯叔祖父母,戴孝帽,外甥、外甥女为舅父母,侄为伯叔父母戴孝帽或顶白布手巾,停灵期服孝,其后则除。(3)“全破孝”:内外亲吊客,每人一条白布手巾,葬后即除去。有的祖父、祖母亡故,孙辈穿孝服,帽子前沿正中缝一用红绒扎成的圆球,布鞋加罩白布面,俗称“封鞋”,鞋跟处不封死,留一宽缝,加缝红布一条;鞋脸正中各缝一红线球。孙女无帽,则头扎一白布宽带,于前额正中部位缝红绒球一个,鞋同孙男,这三个绒球称“缨儿”。另外,外祖父、母死亡,外孙、外孙女服孝时也要带缨,红线球按男左女右,缀于孝帽和封鞋的偏侧,裕称“歪缨”。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市面上有麻制红线球出售,则红线球就改为麻制红线球。建国后又改孝服为佩带黑纱,红绒球则缀在黑纱上。

对请来的抬殇人员及其它帮忙人员,一律给孝帽。

报丧 人死后,由死者的儿孙、侄儿、侄孙们分头给与死者有往来的亲朋、故旧报信,称“报丧”。报丧分“口传”与“文告”,口传即报丧者分别奔赴亲友家,将死者的故因、亡故时间简略向亲友说明,然后告之分孝情况以及开吊、送葬日期。有的报丧特别讲究,孝子报丧须赤脚敞头、披麻。到亲友家须叩头报丧,路遇亲朋故旧,也须叩头。到一家,必须在这一家吃三个熟鸡蛋,才能离开。有时亲友不在家,报丧者必须在此家舀一口水喝,喝后才好离开。孝子在村中挨户“报丧”时,要户户下跪,路遇长老也要下跪敬告。

文告又称“讣告”,也称“讣闻”、“讣音”、“讣文”、“讣式”等,由古代“赴告”演变而来。古代诸候以崩薨祸福相告,曰“赴告”。“赴”同“讣”。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面报丧又出现了新的形式―― 讣帖,内容与讣告同,但讣告可贴可送。而讣帖篇幅小,只宜投送个人。讣告、讣帖都须在死者出殡前送出,以便亲友及时做好吊丧的准备。讣文用白纸书写,白为凶事的代表色,显得肃穆、悲痛。下报单与奔丧 死者的子孙奔走亲友家报丧时,因重孝在身,不能进亲友家门,要等候于门外,当亲友出来时,突然闪出,跪地磕一响头,泣告丧情,称“下报单”。

奔丧之俗历史悠久,客居在外的人或亲友,听到亡故噩耗,急忙赶回料理丧事或前往吊唁。

开孝、呈白 丧家报丧或发讣告于亲友,葬前一、二天,亲友便带上花圈、香烛、纸钱、挽联等来丧家吊唁。待亲友、邻里聚集稍多,主人便以白布丈余包裹于头上,表示吊丧开始。亲友前来吊孝,要先到灵床前行礼,礼毕,丧家跪呈致吊者孝巾一条,巾长四至五尺,白色,多以白粗布为之。致吊者接孝巾后,立即顶之于头,或系之于腰,否则被视为失礼。

题主 题材头 题材盖 亦称“写木主”、“写主牌”。古代丧礼规定,除幼丧和凶死者外,人死后,都要为其设神位,以飨祭祀。死者入殓前,在木主(即神主牌)未列宗庙前,丧家要择日请本族或当地有名之士,为木主题主,以便长期奉祭。一般在木主正面写衔名、谥号,背面写其经历、生卒时间、子女和配偶的姓名,以及安葬的地点方位。木主正面的“主”字,暂写为“王”字,待日后举行点主仪式时补上一点,也有在题主时一并完成的。加点时须请地方绅士或有威望的老者,用红笔在“王”上加点,变成“神主位”,点后将笔向后一甩数丈,拂袖而去。再由孝子用墨笔在点上复点一次,俗称“点主”。点后孝子在前跪,捧主牌,次子等在后跪,磕头,然后转身将主牌放置棺头。如果开吊设祭堂,则神主牌供奉灵堂内,等出殡时再将其供奉在主屋堂柜上,或列人宗庙内。

灵柩出殡前,丧家请题主的祭官,在棺头、棺盖上题字。题材头时,先让孝子跪下,向祭官呈上题材头的绢和白布,双手献上崭新的毛笔。然后,孝子执砚跪于前,祭官题材头神位。材头神位格式一般有老年人与年轻人之分,字数按“生、老、病、死、苦”推算,必须拈“生”字.似男性为例,老人的神位格式是:“时故先考某公讳某灵柩”,宫式门眉扇形框中,均题“安乐宫”三字。丙边楹联大都书写“孟坡头上金童送,奈河桥边玉女迎”、“金童持壶春常在,玉女举案日月长”等。有的植材盖上留有碗口大的圆圈,用以题字,称“题材盖”,题字仍请祭官书写,题法各地不一,一是用金、木、水、火、土、五行题盖,寓镇压之意;一是按性别书写,男性老人多书写:“佑启我后人”、“是之谓不朽”等,女性老人则写:“坤德后嗣昌”、“坤柔顺利贞”等。也有少数写七个字的,男性多题:“大德锡类昌后嗣”, 女性多题:“王母瑶池添宝座”等,写法以吉徉为主。

大开门 发葬的前一天,称作“大开门”。这天太凡亲友均赶来??或傧相的安排下,还不时到村口迎接吊客。死者的孙子、重孙,趴在灵堂两旁,向前来吊唁的亲朋回拜谢吊。中午丧家以便筵招待,一般大米饭、四菜一汤。有的人家吊客多,从中午就开始置酒席,一直可延续到晚席。黄昏时上庙送汤.晚上放焰口(做佛事),晚席结束后,吹鼓手哀乐阵阵,直至深夜,举行辞灵仪式。

扎社火 又称扎纸扎,此俗是由唐宋时期的随葬器物演变而成的,此俗在丧葬中十分盛行,旧时富豪者不但扎“对山以库”或“金山银库”, “鹿鹤羊马”及“车轿”等,更有甚者扎“冥宅”,门房、茶房、轿厅、大堂、卧室、及千种家俱、装饰、用品,无不精美齐备,还有婢仆数辈,其形与生人住宅无异。即是普通人家,死者男性,必扎马,死者女性,必扎轿,站栩的金童玉女也不可少,直到今日,扎“社火”之俗仍然流行。可惜这些纸扎艺术品到了上庙或出殡时,均付之一炬。迷信认为被焚烧的“社火”,到阴间就变成真物真人,供死者享用。实际上,这是一种浪费人力、财力、糟蹋纸扎艺术的陋俗。上庙 人死后,丧家要谒祀神祠,有的人死次日,谒土地庙,死之三日,谒城隆庙,多烧楮镪,称作上庙。

辞灵 即向死者灵魂告别,此仪在出殡前一天夜晚举行,一般在夜间十二点以前,旧时称几更几分。因第二天清晨出殡,死者“上路”,为最后分手,此仪十分隆童,鼓乐喧天,哭声一片,在傧相或支事的安排下,举行辞灵仪式,根据支事(也称礼赞)喊的礼仪程式,逐一进行。古代在行礼上十分讲究,什么情祝什么礼,都有严格规定,古代九拜之礼是:

一曰稽首:行礼时屈膝跪地,拱手于地,左手按在右手上,头缓缓低至于手前面的地上,并停留较长时间。这是子对父的拜礼。

二日顿首:也称叩头,行礼方法与稽首同,为平辈间拜礼。

三曰空首:又称拜,或拜手。行礼时,屈膝跪地稽手于胸前,与心相平,然后手至地,接着俯头至手。所谓“空”,即头不着地,此礼为男子常拜之礼。

四日振动:行礼时屈膝跪地,两手相击,后再叩拜。

五曰吉拜:是古代丧俗拜礼,行礼时,先行空手礼,缓行顿首礼。

六曰凶拜:也是古代丧俗拜礼,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服五年丧服者所行之拜礼。.

另外还有奇拜、哀拜、肃拜三种,这是人际交往时的正常拜礼,不为丧俗所用。辞灵仪结束,众亲友散去,此时,死者的长女要向灵堂两旁的“站棚人”即“金童玉女”交待有关事宜,俗称“教童子”,其内容为父母的性格、癖好、食宿行等事宜。交待前,先用针在纸人的耳朵上戳一个洞,以防站棚人是聋子,到了阴间听不到使唤。因次日清晨出殡,此夜有“伴宿”之俗,伴宿亦称伴夜,伴亡,丧家多在棺旁守一夜,以表示“永别”前的奠念。亦有前来吊唁的亲友一起伴柩过夜的。

引魂 亦称“讨五俗”,古代丧俗。把装有粮食的瓶子与口袋放进棺材随葬,谓之“引魂”。此俗始于商封时期,后民间沿袭成为用装有粮食的瓶子和口袋随葬,使死者不受饥饿。

打金井即挖墓穴。在阴阳先生选择好的墓地上,按卜定的方位,破土挖穴。打井挖土时,第一锹土须收藏一边,然后一直至挖好为止,井的大小、深浅,视棺材的大小而定,以容下棺材为宜,穴之深度比棺高五十公分,即落棺后,棺盖离地面五十公分。有的找金井时,如果发现“四对头”,则需重新在墓地上择“吉穴”。“四对头”是:“生对头”、“死对头”、“硬对头”、“软对头”。如果打井时,发现有蛇、蚁、鼠、黄鼠狼等的巢穴,称生对头;如果发现有古墓和朽骨等,称死对头;如果发现块石、大块砂礓等,称硬对头;如果井下生水,称软对头。如遇上述四对头一者,则需另外择地打井,民间俗称“四不葬”。

抬殇出殡 又称“抬重”、“举重”,即抬棺材。抬重人员称“殇夫”。出殡前,丧家就要请好殇夫,出殡前夜,丧家要专设酒席款待殇夫,死者家属向殇夫安席,以示请之帮忙。殇夫以抬杠抬送灵柩,抬殇人员的多少,视棺材的大小,墓地的远近而定,一般八人或者十六人。民俗规定,棺材在起重后必须一口气送至墓穴,中途不准落地,抬时须十分谨慎,切忌发生事故,否则系对死者不敬,对丧家不吉利。因此,殇夫必须在抬殇中轮换,为了使出殡不发生事故,丧家一直跟随员柩左右,不时问殇夫作揖,以求他们平安抬到墓地。

出殡通常在清晨举行,凡准备随棺下地的人员,早晨必须进食,不得空腹,而且不准吃豆腐。负责举重的殇夫,先准备好“龙杠”、“茼索”,并捆绑在棺柩上,等候支事的安排。出棺之前,先将灵堂的祭桌及祭品搬到大门口,然后由长孝子头顶“亡人牌位”,两旁由表兄弟扶架,从灵堂内将“牌位”请到外面的供桌上,孝子一一向“亡人牌位”叩头。叩毕,孝子分跪在供桌两旁,向吊丧的亲友行礼,礼毕,仍由长孝子将“亡人牌位”用头顶着送回正屋中的供桌上(通常是放在家中堂柜上),永远供奉,或以后供入祖祠。这一仪俗称“回灵”。回灵结束,接着“请棺”,即将棺柩从正屋内“请”到外面来。请棺时,孝子在棺头扶棺,闺女、儿媳等在棺尾痛哭,举重人员分两边,用手托棺底,将棺柩抬到外面,放在两条长板凳上,并将丧盆、倒头饭、引魂灯(亦称倒头灯)以及一些祭品,移出门外。棺柩抬至大门口,殇夫在棺上绑好“龙杠”,孝子跪在棺前,众亲发再次向棺柩磕头,孝子回谢,礼毕,即“起程”。殇夫将棺柩拾起,长孝子双膝跪倒,头顶丧盆,灵柩启动,长孝子将丧盆摔碎,俗称“摔老盆”。同时,殇夫将置棺的两长板凳向前推倒。这时鼓乐齐鸣,哭声一片。前面纸幡、纸人、纸马引路,吹鼓手紧跟,后面孙子扛着“柳魂枝”,再后是撒纸钱的,接着,孝子在棺头领棺,后面是棺柩,拿草把的人(留着垫棺用)和送葬的亲属、吊客及抬筐的人,最后是送葬的妇女,他们一路啼哭,送葬队伍浩浩荡荡。

墓穴挖好后,即举行“落葬”仪式。落葬时,鼓乐齐鸣,先将陪葬物品放于坑底,并在坑底撒铜钱等硬币,孝子们从坑底将铜钱等检起一、二枚带回,然后将杠索解下,用绳索兜住棺底,将棺缓缓放落坑内。

棺落葬后,鼓乐停,送葬者均解下孝巾、孝帽。此时,孝子也解下孝巾,脱下鞋子,将挖墓穴的第一锹土用衣襟兜回家中。在返回时,一不能走原路(送葬时走的路),二不准回头张望,三是到家后,不能先进屋,要拦门吃块糕点,然后将土倒在门后或者水缸根底。

在棺柩落葬后,将送葬的纸扎,包括幡、轿、马等焚化,焚化时须将放在轿内的四个“轿夫”取出,放于轿之四角,一起焚烧。另外将一对站棚人的脚下支架折断,:“某某上轿”、“某某骑马”。

等孝子离开墓地后,举重人员即用一根红线从棺头至棺尾的井口上拉直,在线的中间系一方孔铜币,用以测定棺柩在井穴中的正中位置,并将“引魂灯”(倒头灯)放在棺头,丢上一盒火柴,然后堆土封棺,直至坟堆高出地面一至二米止。并将“柳魂枝”插在坟的下首,即棺尾的中间,同时把“倒头饭”扣在坟顶上。殡葬完后,众人纷纷返回,但不走原路。走到村头三岔路口时,必须从烧松枝或铺盖的火堆上跨过。

葬毕,阴阳先生和吹鼓手则各奔东西,送丧人一一磕头,脱孝而归。但儿子、儿媳必须同时在前行走,看谁先到家里,迷信认为,谁先跨进家门坎,便为吉利。回家后,孝子们分吃“倒头饭”,其他人必须经烧铺盖的火堆上跨过,并吃专人等候分发的糕点、糖果、然后才能进门。

绕缟子 棺柩送走以后,丧家立刻将死者的铺盖、平时用过的东西及挂在门旁的缟子,背到三岔路口,等殇夫回来路过此处,即点火焚烧。此间,要用锹、铣等工具将铺盖挑起来烧,除芦席留下一个角外,其余东西都必须烧透烧尽。迷信认为,烧过东西,死者在阴间里就可享用,如果烧不透,则会变成残缺,死者也就无法享用了。送葬回来的人必须从火堆上跨过,并将手中的工具放在火上烤一下,叫“燎龙杠”,俗说可以避邪免灾。殇夫回来后,丧家设酒筵款待,饭毕,死者儿女们都分得死者一件遗物,其他亲友饭后散去。

酒席 一般人家做丧事正常开吊三天,第一天是“家奠”, 又称“小开门”,只有至亲近族吃便饭,第二天是“正吊”,又叫“大开门”,主要酒席在这一天。往往吊客过多,从中午开席直至晚上才能结束,这叫“流水席”。送葬回来后,吃的是“回灵席”,如果是老丧,民间称“白喜事”,也称“喜丧”,在酒席上,有“偷餐具”习俗。即散席后,参加筵席的亲友每人“偷”

一、二件,其中有酒杯、汤匙、小碗等。相传喜丧碗、匙“偷”之吉利,带回去留给子孙用,一可避邪免灾,二可以添寿。为了满足吊丧者“偷”碗和匙的习俗,丧家特意准备一小批小棍具,并假装不知道。任其“偷”拿。

谢丧 即孝子感谢吊丧者,有的除吊丧时谢吊外,还在葬后第二天黎明,由一人携地毡,领到附近的亲友住处,作“踵谢”。叩拜过,领者高喊“谢金子啦!”铺下地毡,孝子磕头拜谢。如果路途遥远,则用谢柬谢丧。

圆坟 又称“暖坟”、“暖墓”。丧家于死者葬后第三天,至新坟上添土、奠纸、举哀。一般是孝子率全家老幼到坟上,也有的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家人要哭绕新坟三匝而后归

第二篇:婚礼不可忽视重要习俗礼节

婚礼不可忽视重要习俗礼节
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 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 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 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婚礼,古今中外,都被视为人生仪礼中的大礼。古人认为合礼合法的婚姻必 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这“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采、问名、纳吉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男女婚配前双方不能 相见,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现代人的婚姻只保留了纳征、请期、亲迎这三项。婚礼仪式礼节传承到现 在,每个人都梦想着拥有一个成功而又难忘的婚礼。在婚礼上,准新人们希望自 己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宾客们则想把最好的祝福送给即将踏上幸福列车的新人。虽然有些禁忌礼仪已脱离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但终归这些老礼还在,无论是对 新人还是对宾客,都是值得借鉴的。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一:婚礼的前期准备(婚前礼)婚礼的前期准备(婚前礼)1.嫁妆、聘礼、婚服的准备(即纳征)1.嫁妆、聘礼、婚服的准备(即纳征)。嫁妆 男方需向女方送聘礼,女方接受聘礼。接着女方便要开始准备嫁妆。最主要 的嫁妆为缝被子,必须找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缝制,缝新被子须用红线缝,不能用黑线,更不能用白线。缝制的时间须在农历的 9 月,不能在 10 月。忌寡 妇或与新娘属相不合的人缝被子,以免给新娘带来厄运。新娘所穿的婚服,都应 该是全新的,如果陈旧,新人便有不贞之嫌。此外,婚服忌讳单的,棉的最好。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气。2.婚房的准备及禁忌。2.婚房的准备及禁忌。婚房的准备及禁忌 婚房布置在古代礼节中称为“铺房”,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收拾,并备礼前来暖房。既为洞房,风水非常重要,不懂风水仅凭自己喜欢,容易给以 后的婚姻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婚房布置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⑴洞房最好选 择在光线明朗,空气流通的地方。⑵洞房颜色不要五花十色,这样做容易发生婚 外情。⑶洞房的窗台勿挂风铃,容易使新娘神经衰弱,头晕心烦。⑷洞房不可跨 在屋内外之横墙下,夫妻易发生口角。⑸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 衣橱或

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 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

二:婚礼进行中的仪式礼节(正婚礼)。婚礼进行中的仪式礼节(正婚礼)1.迎亲时的礼节禁忌(即亲迎)1.迎亲时的礼节禁忌(即亲迎): 迎亲时的礼节禁忌 男方按照当初双方商定好的“请期”时间去迎亲。“迎亲”的人数忌双数,女方送嫁的人数要逢双。这样表示男家“单”去“双”回,添丁添口,女方双数 表示“双双对对”,寓意着白头偕老。如若在迎亲途中遇到另一迎亲车队,这情 况叫“喜冲喜”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互换事先预备好的花朵来化解。2.新娘的礼节禁忌: 2.新娘的礼节禁忌: 新娘的礼节禁忌 新娘离家时要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样旺娘家的财运。出嫁 当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饭,俗云“食郎饭,打郎声”,意喻以后在婆家受委屈只能 忍气吞声,言听计从,为避免,所以当日只须吃菜而不吃饭。另外新娘出大门时 忌双脚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门时也不能踩踏门槛,触犯 了其中任何一条都容易给娘家和夫家带来不好的运气。3.新郎的礼节禁忌: 3.新郎的礼节禁忌: 新郎的礼节禁忌 准新郎在新婚前夜忌睡空床,可以找未成年的男童来“压床”,这样可以早 生贵子;新郎家中迎亲时,需吹吹打打,燃放鞭炮,热热闹闹的让新娘进门,忌 冷清,且头挂鞭炮忌“头数”太少,如果新娘还没等进夫家门,鞭炮断了声,造 成场面冷清,如同办丧事,意头不好。民间还认为鞭炮是“崩崩邪气”,越是大 喜的日子,恶鬼越会来捣乱,必须及时的把它赶跑。4.其他观礼人的禁忌: 4.其他观礼人的禁忌: 其他观礼人的禁忌 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 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 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 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三:完婚后的习俗禁忌(婚后礼)完婚后的习俗禁忌(婚后礼)1.完婚后三日 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 1.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完婚后三 “回门”须在当天日落前赶回夫家。若是遇到特殊情况,赶不回来,在女方 家留宿,夫妻也要分开睡,以免冲撞了娘家人给女方家带来晦气。2.新婚四个月内。忌新

新人在外面过夜。2.新婚四个月内。忌新人在外面过夜。新婚四个月内 禁止参加任何的婚礼丧事。忌用新娘的镜子照别人,因新娘的喜气比较重,用镜子照別人,会让新娘的福分流失。

古代婚姻讲究的六礼,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的婚姻法,和现代一样都是出于对 婚姻的重视所制定的行为规范。虽然“六礼”大部分深受中国古代的封建迷信思 想,但是换个角度,也有它所积极的一面。比如:男女双方在婚配前不能单独相 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虽说在现代屡遭非议,但在以前,却避免了男女 因婚配年龄较早造成的无知与轻率,有利于婚姻的稳定长久。


第三篇:丧事用文格式、、习俗

丧事用文格式、范文、习俗

目录

1、封面„„„„„„„„„„„„„„„„„„„„1

2、目录„„„„„„„„„„„„„„„„„„„„2

3、名词解析„„„„„„„„„„„„„„„„„„3

4、挽幛„„„„„„„„„„„„„„„„„„„„7

5、挽幅„„„„„„„„„„„„„„„„„„„„8

6、丧告„„„„„„„„„„„„„„„„„„„„9

7、封丧„„„„„„„„„„„„„„„„„„„„10

8、挽带(花圈上下款)„„„„„„„„„„„„„10

9、挽联„„„„„„„„„„„„„„„„„„„„11

10、礼桌„„„„„„„„„„„„„„„„„„„„22

11、悼词„„„„„„„„„„„„„„„„„„„„23

12、祭文„„„„„„„„„„„„„„„„„„„„25

13、丧事旧俗

14、丧事朱砂符样

15、待续

丧事用文格式及范文

(挽幛挽幅挽带挽联丧告悼词祭文)

一、名词解析:

(挽幛、挽幅、挽带和挽联)挽幛和挽幅,是用以为悼念死者而撰写的一种区别于挽联的挽书,是一种哀悼的礼品,被用来悬挂于死者的家庭、灵堂、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的场所等。

1、挽幛、挽幛多是独立成幅的,也称“礼幛”。挽幛通常用整幅绸布作成,也有用纸糊装裱成轴的,称为“礼轴 ”。为了便于悬挂,挽幛一般为竖式,上面的文字为直写。

挽幛,就是哀吊的礼品,也称礼幛。挽幛通常用整幅绸布做成,有用纸的立轴,能称“礼轴”。为民便

于悬挂,幛子通常竖幅,上面的文字也直写,也有用横写的。

挽幛题辞不拘形式,不限字数,有只写一个“奠”字的,但通常以四个字为多。挽幛用语可用固定词语,也可撰合适的辞句。但应注意,“挽幛”属哀悼送礼用的,其用辞应具有褒扬、吊唁之意。

挽幛只在死者灵堂出殡当日张挂,通常多用7尺白布写字。若是采用直写方式,就必须从右向左字排三部分书写;若是采用横写方式,则应从上往下安排三部分书写。

第一部分,面向幛子右手边(或顶边),顶头主要写死者姓名加颂词称呼。第二部分,正中间写祭幛语,字距要一致,如写挽联,则两边对称,也可不要这一部分,直接写第三部分。第三部分,面向幛子左手边(或底边)顶尾写送祭幛人姓名加身分称呼和悼词,如送祭幛者与死者系亲属同姓,送者可只署名,不写姓。

2、挽幅、挽幅,也是挽书的一种,它与挽幛的不同在于挽幅多是横挂的,挽幛则都是竖挂的。挽幅上面的文字一般为横写。挽幛、挽幅的题辞不拘形式、不限字数,有只写一个“奠”字的,也有多字的,但是常以四字句为多。挽幛、挽幅用语可用固定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撰写合适的词句,但应注意挽幛、挽幅属哀悼送礼之用,在文字措辞上,要直抒胸臆、真挚凝炼,颂扬而不过褒、哀痛而不凄惨,应具有褒扬悼念之意。挽幛、挽幅的制作挽幛、挽幅的制作没有一定的程式,可大可小,因地制宜;字体可楷可行可草,完全由送挽者自己决定;白字黑纸或黑字白纸,也可以布代纸。挽幛是竖挂直写方式,文字必须从右向左分三部分书写;挽幅是横挂横写方式,文字则应从上而下分三部分书写。例:挽幛实例挽幅实例第一部分,面向挽幛右手边(挽幅上顶边)顶头写上死者的姓名加颂词(亦称上款);第二部分,正中间写上祭悼语,祭悼语一般不要超过上款和下款,且字距要一致。也可不要这一部分;第三部分,面向挽幛左手边(挽幅底边)顶尾写上送挽幛、挽幅人的姓名、身份称呼和时间。

3、挽带、挽带,也有叫“花圈挽联”,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敬仰、哀思而敬献花圈、花篮时撰写的联语。挽带也由上半联和下半联组成。在实际应用中,挽带的写法和形式有一定的程式,书写时要慎重选择挽语的用词,尤其是上半联,对死者颂词称呼不能搞错,因人用词,恰如其分。上半联、下半联的写法因用词的不同而多种多样,常用的上半联有“悼念”、“哀悼”、“追悼”格,也有“千古”、“安息”格;下半联有“敬挽”、“泣挽”、“ 同挽”格,“率子”格和“叩拜”、“泣拜”、“哀献”格等。挽带的长短、宽窄要视花圈、花篮的大小裁剪,挽带的下端要剪出二个尖角,挂在花圈、花篮上呈八字型。书写挽带的字体可以是行书,也可以是楷书,但必须是同一种字体,通常是白底黑字。在书写格式上,一般下半联的第一个字要比上半联的第一个字低1-2个字的位置。例:沉痛悼念×××同志友×××敬挽××恩师千古学生×××拜挽悼念×××仙逝邻里×××哀挽敬爱的爸爸安息吧女儿×××泣挽哀祭文是专门用于治丧过程中的应用类文体。虽然内容单一,形式也不多,但是,在写作上和形制上却有较高的要求,不能马虎敷衍。

4、挽联、挽联,是古时候挽歌的变体。挽歌是古时哀悼死者的丧歌。《晋书·礼志》中“魏汉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古丧歌有《薤露》、《蒿里》两章“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挽联作为悼念死者的一种文体,是汉民族民间的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起初多以诗、词、歌等韵文体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后渐渐形成一种对联的形式来表达。历代文人多以五言或七律等形式写作挽联,以寄哀思,但不用于歌唱。相传在宋代就写挽联了。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赵元镇(鼎)承相被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现在的丧葬活动中,挽联仍被普遍应用,成为丧家治丧时的必备之物。).挽联的时代性和针对性(1).挽联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挽联属专用联,是专为哀悼死者而写的对联。因此,写挽联不仅要求感情真挚,还要注意挽联的写作特征。挽联的时代性。挽联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随时代的变迁,挽联的内容也会起相应的变化,如:“宝瑟无声弦柱绝,瑶台有月镜奁空”,是旧时丈夫哀悼妻子的挽联,用在现代夫悼妻就多了点陈腐气。挽联的针对性。做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合。挽联不能换用,也不能通用,这应该是挽联的写作灵魂。如挽丁玲剪柳春风,节见穷时,一曲桑干传广宇凝尘瑶瑟,情伤雪夜,百年有女耀高丘即使是有些“通用联语”,其通用范围也是非常有限的。).挽联的基本形式特点(2).挽联的基本形式特点).挽联是属于对联中的专用联,因此,撰写挽联,一定要掌握对联的本质特点和形式特点,这是写好挽联的关键。对联的形式特点。对联的形式特点。一般的挽联(对联)是由两句组成一联,上句叫上半联,下句叫下半联。挽联不管多么长(有些长联,上、下半联是由十几个字甚至几十个字组成的),多么短,总是由上半联和下半联组成,而且,上半联和下半联要搭配好,次序不能颠倒。挽联的长短要视悬挂场所而定,太长字小不醒目,太短空洞不美观,应大小适中、美观大方。对偶的形式特点。对偶的形式特点。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成双作对地排列组合。严格的挽联,不但要求字数相等、句法相同,还要求词性也一样,对仗非常工整。例: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戴素冠。联中“雨”对“雪”、“竹叶”对“梅花”、“泪”对“冠”是名词相对;“珠”对“素”是形容词相对;“中”对“里”是方位词相对现在撰写挽联,能做到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就可以了,若进一步还能做到词性相对就更好了,做不到也不必强求,因词损意,总是不好的。平仄相对的形式特点。平仄相对的形式特点。对联要求平仄相对,这是就声调、节奏和韵律而讲的。虽然对联只有上下两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很严格一定要押韵脚,但是,对联必须注意分节奏、调平仄。好的挽联概莫能外。节奏本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是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的。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要合乎一定的规律。节拍就是乐曲中的节奏序列,每一序列包含两拍或三拍、四拍。所谓分节奏就是要求对联不管是长联还是短联,朗读起来要顺口,有音乐节拍,可以咏唱。即使不念不听,只是看,由于看的时候也是按照节奏进行的,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因此,挽联中的这种节奏感是很重要的,也是创作挽联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要素。反之,长短、强弱各不相同,节拍错乱,就不是对联了。例:毛泽东挽蔡元培学界 |泰斗人世 |楷模例:郭沫若挽鲁迅平生功业|尤|拉化旷世文章|数|阿 Q 撰写挽联的字数应多少是没有一定程式的,多少长短各随己愿,但联语及节奏的构成方法有许多,运用起来变化多端,重要的是音组等长、强弱等量、繁疏缓和、轻重抑扬鲜明,掌握住“两两相等”的原则,就可以组织联语了。调平仄是句讲节拍、字调平仄,是对联音乐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汉语有四种不同的声调,古代分平、上、去、入四调,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字,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以平声对其它声调而言,就分为平声和仄声。古代以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现代以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去声为仄声。古人做挽联很讲究平仄,用平用仄,平仄交错;字有定声,律有定格,形成了挽联特有的艺术风格。现在做挽联用字讲平仄,上半联和下半联的相对字的声调有绝对相反的,也有大体相反的。能做到严格相反而不损害内容当然好,做不到严格相反,做到大体相反也可以。用做律诗的方法硬去调联语的平仄,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难做到。(3).挽联的一般修辞手法挽联是用方块汉字两两相对组成的整齐优美的联语,是独特的具有中国作风的文字样式。一般的实用文体不要求有文学性,而挽联却不同,其文学性与实用性是合二为一的。古往今来,有不少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俱佳的挽联作品得以流传,其原因之一,就是十分讲究联语的修辞手法。镶名。镶名。是把死者的名字镶嵌在联语中。镶名格式有许多种,可以镶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也可以拆开姓名镶在首尾。例一:挽古龙古道失神剑龙爪留江湖这是鹤顶格,把“古”、“龙”分镶在句首。例二:挽叶圣陶天地永留圣著泉台亦复陶然这是蜂腰格,将“圣”、“陶”分嵌在句中。用典。是在挽联中使用古代故事、民间习俗或有出处的警语。挽联用典,可以使联语凝炼生动、意用典。味隽永。例一:康有为挽戊戌变法死难者: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 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睛看越寇飞来。此联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以比干、岳飞之冤杀,写六君子横遭昏君惨害;以方孝孺问成王之典故,怒斥慈禧;以“汉室党锢,晋代清谈”,写清王朝的残暴与腐败;末尾以伍子胥悬头国门的故事,抒发作者极其悲伤愤恨的心情。康有为的这副六典联,内容复杂而丰富深刻,不是一般的直陈联语所能比拟的。联语用典变化多端,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单用合用、可各随己愿,但要熟事化新、融化不涩,切忌堆砌“掉书袋”。比喻。是用某些有相关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比喻。例一:挽周总理心血操尽,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耸寰宇骨灰撒遍,深海恩情如滴滴甘露润人心此联以泰山之高耸寰宇来比喻领袖革命伟业的高大,功垂千秋,又以甘露滋润人心来比喻领袖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比喻恰当,读来震撼人心,久久不能忘怀。(4).挽联的制作方法挽联和对联的书写形式是一样的,先书写上半联,再书写下半联,上、下半)挽联的制作方法联都要顶天立地书写。字的大小,依联幅的长短和联语的多少而定。有些长幅联语一列书不完,可分为两列书写,但第二列必须比第一列短出许多,象龙门一样,又叫“龙门联”。书写“龙门联”要注意的是上半联必须从右到左书写,右边长左边短;下半联必须是从左到右书写,左边长右边短。书写挽联可以落上下款:上款落在上半联,但不能和上半联的第一个字平头,而要低1至2个字;下款落在下半联,但下款不能高于上款,一般也要比上款低1至2个字距离,如果是穷款(单款)书写时还要低一些。当然,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不落款。书写挽联的字体可以是正楷、行书、行草,也可以是隶书和篆书等,但以多数人能够辨认为好。挽联可以写在长幅白报纸上,也可以写在长幅白布(绢)上。现在殡仪馆又出现了一种比较高档的装裱成轴的空白联轴,供丧家选用。

二、挽幛:

×××千古:音容宛在×××敬挽 沉痛悼念×××永垂不朽×××敬挽 通用挽幛:

千古流芳 天人同悲 风范永存 功名不朽 功在乡里 永垂千古

名留后世 劳苦功高 典型宛在 忠厚待人 松柏长青 舍已为人 俭朴家风 音容宛在 品德高尚 高风亮节 流芳百世 清廉正直

望云思亲 遗爱千秋 浩气长存 勤劳一生 德及梓里 德范常在 德高望重 鞠躬尽瘁 懿德常存 挽老年男丧:

乡邦硕望 五福全归 长爷德徽 化鹤仙逝 斗山安仰 北斗星沉 永钦德范 至德流徽 老成凋谢 返真归朴 典型足式 范典永垂 国丧耆贤 庚星韬彩 典型永式 南极星沉 高风安仰 高山景行 耆年硕德 耆德流徽 硕德常昭 硕德大年 硕德永昭 硕备芳徽 硕德永念 硕德堪钦 望重斗山 清芬裕后 盛德扬芬 痛悼耆贤 道范常存 遗范长存 福寿全归 蓬岛归真 跨鹤仙乡 德仪永昭 备范流徽 德望长流 德望常昭 挽中年男丧:

人琴俱亡 大雅云亡 千秋永诀 天不假年 天下永年 天丧斯文 文星遽落 长才未尽 功勋不朽 光耀寰宇 仪型足式 仪型宛在 老成凋谢 行谊可师 言为世法 典型足式 典型犹存 典则空留 英灵永存 虽死犹生 哲人其萎 浩气长存 教范犹存 教模永昭 望重乡邦 痛失师长 痛失良朋 痛失老成 德业流芳 德音孔昭 挽老年女丧:

女宗安仰 母仪垂范 驾返瑶池 驾鹤西归 宝婺星沈 坤仪足式 壶范犹存 壶范垂型 温恭淑慎 萱帏月冷 慈竹风凄 慈范永存 懿范淑德 懿德永昭 懿德流芳 挽中年女丧:

巾帼称贤 风寒绮阁 母仪足式 母仪垂范 永怀贤母 妆台月冷 彤云流芳 孟母高风 相夫有道 持家有则 阃闺之师 绣客花残 婺星韬彩 萱荫长留 紫帐风寒 音容笑貌今揂在懿德嘉风永世存 辛劳一生养育恩重温厚节俭慈母情深 百岁高龄含笑仙境寿比南山福照子孙 无私奉献写人生诚信高德留千古

美德常与乾坤在德启后人英名永同天地存

三、挽幅:沉痛哀悼严父×××大人逝世

沉痛哀悼慈母×××孺人逝世人民艺术家××老师千古:風範长存×届×班全体敬挽

悼念××先生永垂不朽

××千古:年高德劭××敬挽 德隆望重 福壽全歸 遗範尚存 德望风范 古柏长春 德望常照 音容宛在 硕德流芳 音容永存 鹤驭赎悲 高风亮节

慈范永存 慈容婉在 泪洒慈帏 慈云西沉 慈竹风凄 懿范常留 萱堂月冷 名垂千古

四、丧告:

实例:

生于:公元农历年月日时(吉日)卒于:公元农历年月日时(吉时)

×府讳××老先生享年×拾有×寿终正寝注:(男)考

×府×氏讳××老太君享年×拾有×寿终内寝(或夫人、女士)注:(女)妣

××

××

孤哀子:××泣血稽颡嫡孙:××泣血稽首 ××

×× ××

期服侄:××泣泪稽颡期服孙:××泣泪稽首 ××

××

××

功服侄:××泪祭顿首功服孙:××泪祭顿首 ××

××

1、孤哀子称谓:父死曰孤子,母死曰哀子,父先死母后死曰孤哀子,母先死父后死曰哀孤子。

2、期服侄:叔伯的儿子功服侄:堂叔伯的儿子 注

3、死者年龄称谓:20称得年 30称存年 40称季年 50称终年 60称享年 60岁以上称享寿年。

4、男在家去世谓:正寝,女在家去世谓:内寝,男或女在外事故去世谓:外寝。注

5、丧榜中“显”与“先”字的含义

显和先之分,是一定要没有长辈,而且要有孙子辈,上边没有老人了,自己下面要有孙子辈,才能称“显”,否则称“先”,男女都一样。如果丧榜一开端是先考,外面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父亲殁了儿子承增。可是他家里面还有老人,也就是殁者还有父亲母亲,最少有一个人在,或者是他父亲母亲不在了,岳父岳母还在世间。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只要父母长辈还有一个人在世间,他有长辈在,他死了只能叫先走,他先走了,先行一步。在这个家庭里面,还显示不出他,所以称“先”。如果他父母、岳父岳母,长辈一个都没有了,除没有长辈外,而且他还有孙子辈,那么他在家里面是辈分最大的一个人,就写“显”,显示的显。他在家庭里面地位最尊贵,称显考。如果没有孙子辈,他还不能称“显”,只能称“先”,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女的也是如此。先妣也是殁者还有公婆、父母,至少有一位长辈还在世,称先妣。显妣和显考也一样,都是长辈没了而且有孙子辈,就可以称“显”了。

也有的学者认为除上述条件外,只要有另一方健在就只能称“先”,只有双方都不在世了才可称“显”。显还有亲生的含义。五、三日入材盖棺后封丧止吊(取回大门外挂的纸箍朵放回棺木上)

(注:现在天热时:三日不盖棺掩材,为了防腐一般第一天去世后就租赁一个专用临时冰棺将死者暂放之内,开丧那天下午5点左右移出入棺掩材)。(大门外告帖):封丧止吊

(注:站在大门口面朝外男左女右,男的去世:纸箍朵左边挂、封丧止吊条左边帖;女的去世:纸箍朵右边挂、封丧止吊条右边帖)。

六、花圈上下款:

(沉痛悼念×××、哀悼×××、追悼×××千古、永垂不朽一词,一般用于对社会有功绩的人。

普通挽联上款下面应写上;男的、灵佑、安息吧;女的、仙逝、安息吧等词。下款还要写上挽、敬挽、拜挽、泣挽、叩挽、顿首拜挽、哀献等)上款:沉痛悼念×府××老先生千古 沉痛悼念×××同志永垂不朽

沉痛悼念×府××老太太千古(仙逝)沉痛悼念父亲大人千古 沉痛悼念慈母大人千古 沉痛悼念×××同志永别 沉痛悼念××老人仙逝 ××恩师千古 悼念×××仙逝 敬爱的爸爸安息吧

下款:朋友:×××敬挽 乡宜:×××敬挽 ×单位:×××敬挽 友:×××敬挽 学生:×××拜挽 邻里:×××哀挽 女儿:××泣挽 女儿:××哀挽 女婿:××叩挽

孤哀子:××泣血悲挽 儿媳:××泣泪叩挽

(学生:×××、同事:×××、朋友:×××、妻率子:××××××、外甥:×××)

七、挽联

悠悠念念送西天悲悲痛痛来悼念 哭哭啼啼泪淋淋子子孙孙跪灵前 圆圆满满合了眼疾疾病病度晚年 良良善善在人间辛辛苦苦几十年

■挽联:挽母亲联

疾劳早夺慈母命莫报春晖伤寸草 悲风难诉儿女情空余血泪泣萱花

滋竹当风空有影宝婺云迷妆癌冷 晚萱经雨不留香萱花霜萎乡帏寒

未报春阵伤寸草忆慈颜心伤五内 空余血泪泣萱花抚遗物泪流双行

去岁慈言常在耳椿树早凋悲未已 今春于请再无言萱花才殒泪何穷

冰霜高洁传幽德无路庭前重见母 圭壁清华表后贤有时梦里一呼儿

长记慈惠传后世严父子逝恩未报 永留典范在人间慈母别世恨终天

生前记得三冬暖未盗仙桃调味口 死后思量六月寒空悲黄土覆慈容

去岁慈言常在耳终天唯在思亲泪 今春于请再无音寸草痛无盖母灵

无路庭前重见母忆慈颜心伤五内 有时梦里一呼儿抚遗物泪洒两行

良操美德千秋在严父早逝恩未报 亮节高风万古存慈母别世恨终天

惊春花染杜鹃血世上痛无救母药 倚门深得子规啼灵前哭煞断肠人

慈母一去杳无影但愿此境成梦境 怜儿千声呼不回怎奈哀情是真情

心想慈母心有效支覆巫山人不见 月临中秋月不圆月明仙岭鹤归来

慈竹光风空有影平生性善慈母泪 晚萱经雨仍留芳今日疾病悲儿情

山颓赐也将安放宝婺云迷闰阁冷 琴在微之不忍弹萱花霜萎绣帏寒

花落萱帏春去早直骨尤超古鹤上 光寒婺宿夜来沉慈教仍存青云中

莫报春晖伤寸草守孝不知红日落 空馀血泪泣萱花思亲常望白去飞 梅叶王容含孝意空悬月冷人千古 柳拖金色动哀情华表魂归鹤一声

春江桃叶莺啼湿玉洁冰清归泉路 夜雨萱红蝶梦寒孙贤子肖哭灵台 •

•言传身教勉后代,慈恩似海泽子孙

■父亲的挽联

劳苦一生今可息 滋味红尘有悲欣 不泣而伤

[横幅] 肠断肺裂

[横幅] 默然伤神

[横幅] 肠断哀寒

[横幅] 花为春寒泣;鸟因肠断哀。

每思田园共笑语;难禁空房悲泪流。碧水青山谁作主;落花遗孀总伤情。鸾飞镜里悲孤影;凤立钗头叹只身。燕阵残斜孤月冷;箫声吹断白云愁。生前记得三冬暖;亡后思量六月寒。裂肺撕肝小寻老;捶胸跺足妻哭郎。假如我死替你死;换来君生代吾生。欲殉难抛黄口子;偷生勉事白头翁。鲲鹏云断声千里;杜鹃声哀月一轮。

无禄才郎,长夜不醒蝴蝶梦;伤心少妇,深宵悲听子规啼。郎果多情,楼上冀迎萧史凤;妻真薄命,冢前愿作舍人鸯。

哭望天涯,愿到黄泉痛洒大乔泪;恨如春水,谁言世上唯独小青悲。生立奇功,死留典范,九泉瞑目君无憾;上侍高堂,下抚子女,一家重担我来挑。君去矣,万事独任艰难,能无追念前徽深为吾痛;儿勖哉,尔父既归泉壤,尚其各自努力克振家声。挽联大全

(一)灵堂门联:

1、父亡选用:

难忘手泽,永忆天伦 继承遗志,克颂先芬

2、母亡选用:

难忘淑德,永记慈恩 春晖未报,秋雨添愁

3、灵堂通用:

音容已杳,德泽犹存 精神不死,风范永存 灵魂驾鹤去,正气乘风来

良操美德千秋在,高节亮风万古存(二)通用联

流芳百世,遗爱千秋音容宛在,浩气常存 陇上犹留芳迹,堂前共仰遗容 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月清风几处游 美德堪称典范,遗训长昭泣人 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嘉风 慈竹当风空有影,晚萱经雨似留芳 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三)挽男联

前世典范,后人楷模名留后世,德及乡梓 一生行好事,千古留芳名 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

悲声难挽流云住,哭音相随野鹤飞 鹤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带月光寒 朗月清风怀旧宇,残山剩水读遗诗 等闲暂别犹惊梦,此后何缘在晤言 天上陨颗明星,人间少名俊杰 瑶池来位贵客,佛国添座金刚(四)挽女联

秋风鹤唳,夜月鹃啼独剪西窗,梅残东阁 慈颜已逝,风木与悲 白云悬影望,鸟鸟切遐思 花为春寒泣,鸟因肠断哀 女星沉宝婺,仙驾返瑶池

花落胭脂春去早,魂销锦帐梦来惊 西地驾已归王母,南国辉空仰婺星 宝婺光沉天上宿,莲花香观佛前身 蝶化竟成辞世梦,鹤鸣犹作步虚声 鹃啼五夜凄风冷,鹤唳三更苦雨寒 魂归九天悲夜月,芳流百代忆春风 绮阁风凄伤鹤唳,瑶阶月冷泣鹃啼 慈竹临风空有影,晚萱经雨不留芳 慈竹霜寒丹凤集,桐花香萎白云悬 情操白如银,洁净晶莹光如雪 慈心红盛火,鲜明炽烈映红梅(五)通用联横批

永垂不朽,流芳百世,遗爱千秋,含笑九泉,天人同悲 永垂千古,功业长存,孝慰忠魂,举世同悲,留芳千古 浩气长存,千古长存,名垂青史,千古流芳(六)挽丈夫

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再 儿女债,两人共负一人完

今宵杵捣蓝桥去,何日笙吹白鹤来(七)挽妻子

恩爱良妻,苦雨凄风摧汝去 可怜儿女,大啼小哭要娘回 天何无情,怎能教我丧良侣 人各有寿,不忍听儿啼亲娘

只望儿女成人,生活日美,你我同享快乐 不料人愿难遂,好景不长,夫妻从此永别(八)挽各界人士 政界

丹心照日月,刚正炳千秋 正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 哀歌动大地,浩气贯长空

耿耿丹心垂宇宙,巍巍功业泣山河 伟绩丰功垂青史,高风亮节励后人 志壮情豪诚可敬,赤诚坦白留美名

奋斗为人民精神不死,光荣留青史百事流芳

惊回首留伟业丰功垂宇宙,抬望眼存高风亮节励人民 风风雨雨为人民终身奋斗,山山水水留足迹风范长存 军界 中天悬明月,前军落大星 碧血染风采,青史留英明 英明垂千古,丹心照汗青

大树国搞万人敌,将军星陨一天寒 南征北战功不朽,春去秋来名永留 一身肝胆生无敌,百战威灵殁有伸 南朔战功青史在,古今名将白头稀 无私慷慨身殉国,含笑牺牲志凌空 一代国粹垂青史,千秋美名化金星

铁券分封剑气当年横塞北,黄粱入梦将星一夜陨江南 天上大星沉万里云山同惨淡,人间寒雨迸三军笳鼓共悲哀 守土共存亡先鞭作我三军气,挥戈思勇决信史传兹百世名 学界

学界泰斗,人生楷模 学子无良师,老成有典型 殁可祭于社,天将丧斯文

著作等身身不死,子孙维业业长存 惊座文章传四海,新民德业播千秋 三登庆厉三入第,四人熙宁四辅中 文艺界

壮怀忧在风云上,诗卷长留天地间 墨云香冷来琴馆,蕴露寒生赋鹏文 文章卓越生无敌,风骨精灵殁有神 朗月清风怀旧宇,残山剩水读遗诗 锦章留于后世读,挚友还在梦间交 人间未遂青云志,天上先成白玉楼 惊变埋玉,洛水神悲生死恨 还巢失凤,游国遥想牡丹亭 雄笔卷苍茫丹青都带风云气 双溪流日夜猿鹤犹闻呜咽声(九)自挽联

无虑无忧老夫去矣,克勤克俭小子勉之 十载英名宜自慰,一腔热血岂徒流 功名事业文章他生未卜 嬉笑悲歌怒骂到此皆休 有二绝句述怀可歌可泣 曾三上书乞死知命知仁

生不害人,死不累人,雄心无愧,吾亦可去 志在救国,举在济民,伟业未成,我应重来(十)挽联横批 通用

福寿全归,典型宛在,典范长存,风木悲伤,松柏风凋,挥泪含悲

苦雨凄风,五夜风凄,音容宛在,返魂无术,夜月鹃啼,鹤驾西天 碧落黄泉,含笑九泉,痛切五中,俭朴家风,德集梓里,千古流芳 骑鲸西归,宝婺星沉,淑德可风,名留后世,教子有方,永垂不朽 松柏长青,风落长空,楷模宛在,驾返蓬莱,鹤归华表,驾返瑶池 祖父丧

祖德难忘,风凋祖竹,哀号王父,燕贻恩深 祖母丧

孙枝洒泪,含饴难再,陈情无地,忍泣桐孙 父亲丧

严训难忘,椿庭日黯,父魂何之 椿难傲雪,风摧椿萎,云掩大椿 母亲丧

母仪千古,女史流芳,慈颜难再,风荡慈云,慈竹霜摧 白云望断,萱堂风冷,无母何恃,慈爱难忘

花圈和祭幛上的挽条分上下两条,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上联常用“悼念XXX”,“沉痛悼念XXX”,或“某某某千古”;下联常用“XXX敬挽”、“XXX泣挽”、“XXX拜挽”;或写上赠送单位。

一、挽男性联

天不留耆旧人皆惜老成此日骑鲸去何年化鹤乘 壮梁悲落月鲁殿圯灵光海内存知已云间涉德音 庾公楼月冷处士里星沉寿终德永在人去范长存 哀慕有余恸瞻依无尽时百年三万日一别几千秋 读礼悲风木吟诗废蓼我天下遗一老人已足千秋

化悲痛为力量继遗志写春秋以正气还天地将身心献人民

正喜春园共把盏奈何南渍正销魂鹤唳三更空月冷鹃啼午夜咽风寒 鹤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带月光寒平生壮志三更梦万里西风一雁哀 翠色和云悲夜月鸿雁声哀月一轮事业已归前辈录典型留与后人传 碧水青山认作主落花啼鸟总伤神称觞沿忆登堂事挂剑难为过墓情 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何日一梦飞蝴蝶竟使千秋泣杜鹃 一趄风烛红霞敛万古仪型碧草埋大雅云亡梁木坏老成凋谢泰山颓 龙隐海天云万里鹤归华表月三更明月清风怀旧宇残山剩水读遗书 遗世文章多灼见平生业绩足千秋扶桑此日骑鲸去华表何年化鹤来 堪嗟驾鹤归华表深痛骑鲸赴玉楼箧里诗文疑谢后梦中风貌似潘前 春花正浓人已老华年刚尽岁方新公去大名留史册我来何处别音容 秋水蒹蔚溯回往哲青风桃李想象斯文 秋色荒凉乔阴莫仰愁云黯淡仙驭难回 客燕思归悲添秋士宾鸿信断梦杳仙乡 梅蕊开时噩音忽至蔚灰动处大梦难回 蒲剑斩邪魔高千丈榴花照眼血染双行 高风送秋飞霜迎节驾鹤上汉骖鸾腾天 如此韶华青犹未老何来噩耗人竟云亡 功勋盖世为举家同悼精神不殒与事业长存

貌杳音沉身归静府应无憾儿悲女泣泪洒江天恸有余 驾鹤难回终隔云山家万里骑鲸采石五百年明月重圆 时事伤心风号鹤唳人何处哀情惨目月落乌啼霜满天 忆杖履追随直节清严犹在望怅老成凋谢名贤言行未终篇

二、挽女性联

音容宛在懿德长存南柯梦里望云思亲 慈颜已逝风木与悲寿终内寝鹤驾西天 烛剪西窗梅残东阁花凝泪痕水放悲声 情怀旧雨泪洒凄凉梅含孝意柳动倭情

落花春已去残月夜难圆白云悬影望乌鸟切思遐 女星沉宝婺仙驾返瑶池淑德标彤史芳踪依白云 蓬岛归仙驾萱帏失母仪画荻踪难觅扶相泪欲流倾

日碧魂依蔓草雪红泪洒桃花户外红梅绿竹室内白衣素袍

慈竹当风空背影晚萱经雨不留芳径扫丹枫皆丧礼门临白马尽佳宾 西竺莲翻云影淡北堂萱萎月光寒花落萱帏春去早光寒鹬宿夜来沉 倚门人去三更月立杖儿悲五夜风雨飘翠竹垂红泪云压青松带素冠 香消夜月梅花寂韵冷苍天鹤构寒雨泣黄花应有恨风凄翠竹更堪悲 画地曾传贤母荻引刀谁断教儿机白马素车挥别泪青天碧海寄离言

风吹蕙帐萱花落月冷吴江杜宇悲女宗靡依痛深戚里母范何恃泪滴慈帏 绮阁风寒伤心鹤唳兰阶月冷泣血萱花

洒昔言欢犹忆风姿磊落慈容今已杳只余梅影横斜 愁思千缕朵朵梨花含血泪离情万种声声哀乐悼芳魂 梦断北堂春雨梨花千古恨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 青鸟传来王母归时环佩冷玉箫声断秦娥去后风楼空 风动帏空青鸟降时魂不返潭深波咽乌雅啼处梦难回 华月光寒韵满庭前含孝意愁去寂寞旌飘户外痛哀情 泣杖子凄其中夜慈乌三鼓月断机人远去北堂萱草五更霜 陟怙痛前年方祝萱帷长白发辞尘当此日忽悲菽水隔黄泉 夜景写凄清满院寒风声倍惨云容归缥缈空庭落月痛何如 家有诗仙惜到处名山未能偕隐身常礼佛觉往生净域确有明证

相夫挽鹿课子丸熊淑德早标彤史范佛座拈花慈闱摧竹仙纵空溯白云乡 仙去难留望三晋云山德曜未尝偕隐愿神伤已甚怅一官露冕安仁更赋悼亡诗

忆蟠桃熟时生来多子多孙竞秀阶前承膝下悟木稚香后此去成仙成佛乐应天上胜人间

三、通用挽联

恩泽四海功高九天花凝泪痕水放悲声 教诲永记风范永存常怀典范寄托哀思 秋日鹤唳夜月鹃啼寿终正寝鹤驾西归 寿高德望子肖孙贤千秋忠烈百世流芳 流芳千古光启后人情怀旧雨泪洒凄凉 严颜已逝风木与悲精神不死风范永存 功德无量青史永垂名流后世德及乡里 留芳百世遗爱千秋花凝泪痕水放悲声 花落水流兰摧玉折悲歌动地哀乐惊天

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功德国标彤史芳依白云 欲祭疑君在无语泪沾衣哭灵心欲碎弹泪眼将枯 典型如在目悉思向谁宣疼心深似海愁绪密如罗 提耳言犹在扪心齿欲寒淑德标彤史芳踪依白云 天下皆春色吾门独素风星离成恨事去散奈愁何 女星沉宝婺徒饮千行泪天不留耆旧人皆惜老成 鹤梦归何处猿啼在此间百年三万日一别几千秋 魂魄昭日月肝胆映山河正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 政绩今犹在清名终古留忧国身先殉游仙梦不回 星沉处士里月冷瘐公楼学子失师表老成有典型 知君以忧死愧我犹独醉美德垂千古忠魂上九霄 痛心伤永逝挥泪忆深情刚正炳千秋丹心照日月 高风传梓里亮节昭后人雨洒天流泪风号地放悲 门外奠云聚堂中悼念多户听凄风冷楼空苦雨寒 芳名垂千古丹心照汗青苍松长耸翠古柏永垂青 花为春寒泣鸟因肠断哀落花春已去残月夜难圆 玉梅含孝意金柳动哀情天不遗一老人已是千秋 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一生树美德半世传嘉风 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欲祭疑君在无语泪沾衣 哭灵心欲碎弹泪眼将枯陇上留芳迹堂前仰遗容 画荻踪难觅扶桐泪欲倾遍地皆春色吾门独素风 一生行好事千古流芳名

素心悬夜月高义薄秋云直道至今犹存清名终古常留 音容笑貌依旧亮节高风长存青山永志贤德绿水长咏雅风 浩气长存天地英灵含笑九泉门外红梅绿竹室内白衣素袍 赤心光照日月清名永世长留终身辛勤劳作一世淳朴为人 友思今成永别笑绪已为悲端一生刚直无邪终身清白光明 身逝音容宛在风遗德业长存一夜顶风堆白雪三年泪水滴红冰 那知别意随波去无复诗魂入卷来白马素车挥别泪青天碧海寄离里 万里云天归落日一门两泪洒麻衣事业已归前辈绿典型留在后人模 春雨梨花千古恨秋风桐叶一天愁绿水青山悲陈迹落花啼乌泣化身 蓬门日影高轩过蒿里歌声白马来热泪常濡春雨湿愁容暗逐白云飞 风号万树子规啼雪积重门白马咽人间未遂青云志天上先成白玉楼 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常望白云飞想见音容空有泪欲聆教训杳无声 情凝雪片皆飞白泪洒枫林尽染红千山不语齐俯首万水呜咽共吹萧 祖国山河埋忠骨神州十亿颂英雄情深风木终天恸泪点寒梅触景思 三更月冷鹃犹泣万里云空鹤自飞流水夕阳千古恨秋霜春雨万人思 人皆贺节双眉喜我独思亲一片悲终生俭朴留典范一世勤劳传清风 山耸北郊埋忠骨泽留乡里仰遗风秋草独怜人去后空林只见日斜时 泪滴千行大地湿哭声一片墓云低热血一腔化春雨壮志千秋泣鬼神 明月清风怀旧貌残山剩水读遗诗三径寒松含露泣半窗残竹带风吟 英灵已作蓬莱客德范犹薰政乡人生前爱国勤劳支临终嘱儿多节俭 眉间爽气无由见座右清言不再闻忠节似松凌霜雪高风如水照苍天 犹似昨日共笑语不信今朝辞我别彩落萧辰悲夜月芳留梓里已青风 白马素车挥别泪青天碧海寄哀思犹执兼恭延后代尚留名望忆旧人 伤心难禁千行泪哀痛不觉九回肠良操美德千秋在亮节高风万古存 万里山花凝血泪一溪流水作哀声有中皆碑留遗范无言敬奉寄哀思 桃华流水杳然去清风明月何处寻凄凉云树愁千里惆怅春风恨隔年 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九泉有泪流知已万户同声哭善人 地下又添高士伴生前原当古人看从今不复闻謦亥此后何堪忆笑容 老泪无多哭知已苍天何要丧斯人回忆田园欢乐会不堪樽洒故人稀 悼念不闻亲教诲情怀仍忆旧音容相逢至今犹可忆旧游何处不堪愁 千里吊君惟有泪十年知已不因文终生俭仆留模范一世勤劳传好风 往事昭昭传乡里精忠耿耿在人间月霁风光人共仰山颓木朽天添愁 雨霖杏蕊流红泪雪压松枝着素装有灵为子孙成材多德让后代继业 泪添九曲黄河水溢五岳低头恨压三峰

八、礼桌:

一、收礼分区:街前乡亲礼(分片、分街道、分小组)同事礼 战友礼 同学礼 外村礼 单位礼

亲戚礼(主家媳妇娘家人、女儿亲家、儿媳妇亲家、本家人、侄儿侄女、外甥外甥女)

二、收礼:礼金:(家族外人员及亲朋好友上的现金)帐布: 花圈: 花篮: 蒸食:(或供一桌)注:正常圆蒸馍15个也有专门蒸做的桃形圆蒸馍(寿桃供)蒸馒:(大馍馍)注:灵前大馍

茶礼一架:(或叫小饭)注:大米配花色凉菜一大碗 壮面:(或叫打壮面、礼面)

注:女儿婆家:供一桌、茶礼两架(实际也是一份小饭)、全壮面40斤(回8斤)、蒸大馍两个、缝一褥一被。媳妇娘家:供一桌、茶礼两架(实际也是一份小饭)、全壮面粉40斤(回8斤)、陪做女儿孝服全身。侄儿侄女:供一桌、茶礼一架(实际也是一份小饭)、半壮面粉20斤(回4斤)。外甥外甥女:供一桌、茶礼一架(实际也是一份小饭)半壮面粉20斤(回4斤)。如不拿壮面拆洋20元。

娘家:供一桌、茶礼一架(实际也是一份小饭)、半壮面粉20斤(回4斤)。如折款一般50元。

礼洋:按亲戚远近礼金轻重不同

注:(供折洋3-5元、小饭折洋10-15元、半壮20斤面折洋30-40元、全壮面40斤折洋40-100元。

面粉代供馍(或叫供面)注:一般面粉2斤),大圆馒首两个折洋120元。孝服注:女方娘家大人为女儿备孝服全身(白布: 3丈包括:孝服、孝裤、大帽)

盖的:(被子)铺的:(褥子)

三、开丧责任人值事项目拉单安排:

(一)、开丧:

1、族长、主丧总管:

2、保管:(主要是烟、酒、饮料、矿泉水、茶叶、纸杯、台布等物品保管)

3、礼桌:

4、吹歌班:

5、买办:

6、厨师:

7、待客:

8、电工:

9、借送家具:

10、帮厨洗碗:

(二)、出殡:

1、总指挥:

2、发烟:

3、花圈:

4、提灯:负责:引路、抛纸钱(纸钱数为死者享年岁数)登记沿线摆路祭主人。

5、抬相架:

6、搀孝子;

7、帮行材:

8、土工头:

9、担浆汤:

10、后勤:

家里其他提前备物:礼簿3个、墨一小瓶、白纸30张、五色纸10套、麻纸30张、麻2斤(水暖店买)、胶水2小瓶、窗户密封胶2罐(盖棺时密封用、过去是用坯灰)、柴灰1脸盆(棺底防潮用)、棺底等身白布一块(2米)、四方麻纸7张(棺底放、棺内(底梆档盖)表衬浅花布10米、锅铁(拇指大3块,棺底放)、木碳块(1碗量,棺底放)、河卵彩石(桃胡大小7块,棺底用)、公鸡1只、犁劐1个(出殡后烧犁劐倒醋伏山各屋消毒灭菌仪式用)、细桑树条3根(棺底放一根、出殡后伏山打鸡头催鸡鸣叫用)、元宝纸1000张、长明灯1个(用小碗腊烛做)、馅食罐1个(小碗)、畟笤帚2把(下葬扫脚印1把、出殡后清扫用1把)、七个硬币(称:黄色七星币棺底放)、鸡鸣枕头(内装红土与松毛枝)、冥币、香纸、蜡烛若干、孝用白布若干、借大绳两条、做绳镖1尺长棍4个、哭杖杆若干、引灵幡杆一根、糊引魂提灯1个、白纸灯笼一对(开丧大门口挂)等。

九、悼词: 范文1 悼词

各位领导、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同志。

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年月日时在与世长辞,享年岁。同志年月日出生于县乡村。年至年任;年至任;等。

同志一生勤勤垦垦,任劳任怨。他无论是在普通工作岗位还是在领导工作岗位。他总是一心放在工作和事业上,敬业爱岗,默默奉献。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认真执行政策,敢于坚持原则。他忠实履行工作职责,竭力维护公平正义。

同志为人忠忠厚,襟怀坦白,他对子女从严管教,严格要求,子女个个遵纪守法,好学上进。

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好领导。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勤勤垦垦,忘我工作,严格执法,刚正不阿的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牢记。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和工作,再创佳绩。以慰同志的在天之灵。

同志安息吧!范文2

悼念词范文

xx区机关招待所所长xx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月日早5时50分逝世,终年44岁。

xx同志是xx人,1960年11月出生,1977年8月参加工作,199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8月作为知青下乡。1979年9月在xx工作。1989年5月任xx接待处出纳科科长。1996年2月任xx区委接待处副主任。2003年3月任xx机关招待所所长。

xx同志参加工作20多年来,忠于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扎实工作,特别在区机关接待处和招待所工作期间,忠于职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全区的接待会务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公正处事,廉洁自律,体现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高尚情操。他胸怀坦荡,为人正直,团结同志,热心助人,深受大家的尊重。许新刚同志以他模范的言行,树立了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xx同志和我们永别了。我们要学习他那种忠于职守,务实求进的工作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工作作风,进一步精诚团结,求实创新,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来表达我们的悼念之情。

×××同志安息吧!

十、祭文:

祭祀范文:

祭父祭文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不孝男某某等,谨以清酌时馐,致祭于显考某某府君之灵前,吊之以文曰:呜呼,痛维吾父,偶染微恙,一病亡身。嗟余不孝,祸延严君。号天泣血,泪洒沾土。深知吾父,毕世艰辛。勤耕苦种,日夜奔忙。创家立业,俭朴忠信。处世有道,克已恭人。至生吾辈,爱护如珍。抚养教育,严格认真。如斯人德,宜寿百旬。俾为吾女,定省晨昏,侍奉敬养,略报深思。胡天弃我,一别吾分。魂游冥府,百喊不闻。瞻望不及,音容莫亲。哭断肝肠,情何以伸。兹当祭奠,聊表孝心。化悲为俭,化痛为勤。继承遗志,成家立身。先父九泉有灵,来尝来品,呜呼哀哉!尚飨!愚子某某某等泣奠

祭母祭文

公元某某年某月某日,不孝男某某等,虔具素酒醴之奠,致祭于先慈之灵前,吊之以文曰:生死永诀,最足伤神。不幸吾母,一别辞尘。忆思吾母,克勤克俭。奉侍翁姑,恭敬孝顺,妯娌共处,相爱相亲。迨生永辈,苦育成人。筹谋婿娶,万苦干辛。职尽内助,居贱食贫。劳劳碌碌,以度长春。具斯淑德,宜寿百旬。菽水承欢,略报深思。胡天不祜,过早亡身。哀哀儿女,百喊不闻。薄酒祭奠,聊表微忱。愿母九泉有觉,来尝来品。呜呼哀哉!尚飨!愚子某某某等泣奠

祭岳父祭文

岳父某某老大人生于某某年某月某日,不幸于某某年某月某日瞑目长逝,享年某某岁,愚婿谨以酒果肴馔泣奠于岳父大人灵前:呜呼!噩耗传来,泰山倾颓,愚婿闻之,神魂骇散。愚婿远道归来,未能为岳父侍奉汤药,未尽孝道,止不住泪流万千!回想岳父,一身正气,一生清白,关心群众,乐善好施,高风亮节。岳父对待女婿胜过亲生,谆谆教导,苦口婆心,岳父之恩惠,没齿不忘。岳父年逾七旬,理应养颐处忧,安度晚年,然仍为吾辈筹划操心,以苦为甜,以劳为乐,勤劳美德,远近闻知食老幼钦仰。岳父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艰辛的一生。岳父之德,足启后人。愚婿决心继承遗志,化悲愤为力量,克勤克俭,公正为人,爱党爱国,立业兴家,以告慰岳父在天之灵。愚婿某某某泣奠 祭岳母祭文

尊岳母某某老大人生于某某年某月某日,因病不幸于某某年某月某日与世长辞,享年某某岁。愚婿悲思万千,特致以追悼短章,泣奠于岳母大人灵前:思我岳母,幼遭失恃,童年孤苦,早适寒门,中拆雁伴,说不完历程艰辛。旧社会苛捐杂税,岳母孤寡一肩,挑起抚育婚嫁儿女重担,可谓呕尽了心血,劳碎了筋骨!如今家财万贯,子孙三辈,生活幸福,寸草春晖,谁不赞岳母的大恩大德,谁不羡岳母造就的兴旺门庭!岳母年逾七旬,理应安度晚年,享受清福,然仍迟睡早起,为儿孙操心,岳母的勤劳美德,人人钦仰,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岳母的一生,是勤劳艰辛的一生,是我们的榜样。今天,岳母与世长辞,愚婿悲痛之中,永记岳母大人的遗训,勤劳致富,公平待人,遵法守纪,做一个忠诚老实的人!愚婿某某某泣奠

祭夫祭文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妻某某闻夫不幸去世某日,远具庶羞之奠,谨向先夫某某某之亡灵吊以文曰:呜呼我夫,恩爱同宿。白发齐眉,犹嫌短速。胡天不佑,中年分途。同林好鸟,汝归冥府。悲痛欲绝,昏迷于路。心绪茫茫,只有号哭。欲见无缘,凄凉寂寞。吊以斯文,远方祝托。临天祭拜,心何彷徨。先夫地下有灵,来品来尝。呜呼哀哉!尚飨!愚妻某某某泣奠 祭妻祭文

公元某年,岁次丙寅(干支)某月某日,不德夫某某特以时馐果品,致祭于亡妻某某之亡灵吊以文曰:呜呼我妻,一生艰辛。日夜忙碌,苦度长春。服侍翁姑,谦让恭温。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养儿育女,诲训成人。操持家务,百事殷勤。宜家宜室,德淑品顺。如斯贤良,应寿百旬。胡为门衰运厄,挽留无津。一病归天,魂散魄分。速去冥府,弃世辞尘。生死诀别,百喊不闻。同林寂寞,泪湿衣巾。阴阳间隔,怎把言陈。灵前吊祭,义尽情分。奠酒一怀,微表爱恩。九泉有知,来尝来品。哀哉!尚飨!愚夫某某某泣奠

祭祖父祭文

公元某某年某月某日,齐期孙某某某等,虔具清酌庶馐之奠,致祭于先祖先某某老大人之灵前而哀曰:祖父去世,年仅(年龄)七旬。奔波劳碌,终生耕耘。风雨无阻,不避艰辛。勤俭持家,生活平稳。教育吾辈,克已恭人。对待敌友,爱憎分明。维护集体,不讲私情。祖父之德,足启后人。老当益壮,宜寿长奉。无奈不测,急病缠身。一卧不起,迅速辞尘。呜呼祖父,百喊不闻。肝肠断绝,血泪沾巾。哀号祭奠,悲痛难陈。黄泉有觉,来晶来尝。呜呼哀哉尚飨!愚孙某某某等泣奠 祭祖母祭文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不孝孙某某等虔具清酌时馐,致祭于先祖母某某老孺人之灵而哀曰:天苍苍,地茫茫,我哭祖母别家堂,千呼万唤不闻应,捶胸顿足断肝肠。我伶丁孤苦,幼失爹娘。饥寒交迫,艰难成长。祖母苦心,含泪抚养。相依为命,甘苦共尝。形影相吊,寒暑相望。希望我成人,山高水长。孙无祖母,骨早抛霜。祖母无孙,自绝路旁。今我长大,配偶成双。云开日出,初见阳光。童子扑怀,天伦刚享。敬奉除年,晨昏周祥。唯愿祖母,长寿无疆。无奈黄天不祜,一病卧床。气息奄奄,速归帝乡。劳苦一生,晚福未享。我深恩未报,徒有悲伤。号泣祭奠,以表衷肠!愿祖母地下有灵,来品来尝。呜呼哀哉!尚飨!愚孙某某某等泣奠

祭父祭文

秋风起兮秋日凉,吾父去兮不回还,悲情凄兮霭华堂,儿女哀兮痛断肠。

吾父一生,勤俭持家;忠厚善良,和睦邻里;吃苦耐劳,勤事桑麻;品格高洁,与人为善;勤思敏行,朴实无华;志存高远,骨气堪夸。

吾父为抚养我们弟妹四人,餐风饮露,饱历风霜,历尽艰辛,受尽磨难,品味苦涩,煎熬心酸,家贫势单,重任独担。其心之善,其爱之深,其情之真,其意之切;其程之艰,其历之难,人间少有,世上不多。儿女谨记,刻骨铭心,昼思夜想,没齿难忘。

二零一零年农历七月初四日,家父与世长辞,撒手人寰。我等悲痛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泣血稽颡,痛哭流涕,嗓哑泪干,追忆父恩,情溢胸臆,拙笔撰文,以寄哀肠。

一九五九年,父亲背井离乡,远赴太原,矿机学徒,铸造为业。吃苦耐劳,勤学好问;精益求精,技术精湛。一九六二年,政策变动,压缩回乡。父亲在上社供销社当售货员期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公平交易,童叟无欺,满腔热忱,周到服务,领导信任,顾客满意。七十年代,父亲又到上社机械厂工作。他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不怕吃苦,不畏艰难,勇于拼搏,敢于创新,企业为家,至诚至忠,团结工友,协力同心,领导表彰,同事称颂。

八十年代,父亲回乡务农,科学种田,精耕细作;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的辛勤劳作,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当年就成了'万元户’,光荣地出席了市劳模表彰大会。

父亲待我姐弟亦善,外表严厉,内存温和。教子有方,育子不怠;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等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对我们从不娇惯,从小就让我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农田劳动。意在劳其筋骨,炼其体魄;苦其肌肤,长其志气。用心良苦,情真意切。父亲从不儿女情长,见我等略有进步,遂呈欢颜。

父已去世,难觅其踪。我等一定要继父亲之遗志,承父亲之家风;崇父亲精神为楷模;推父亲志向为表率;效父亲言行为榜样。堂皇做人,勤奋做事,不懈不怠,不屈不挠。像父亲那样:以忠贞正直为立身之本;以诚信礼义为做人之基;以学识广博为处事之能;以勤劳俭朴为持家之规;以勤奋好学为上进之源。承父志,崇先贤,齐己身,育后人,源远流长,有始有终。

呜呼!秋分萧瑟,哀声霭堂,悲泪长流,思绪悠悠,音容宛在,笑貌犹留。父亲啊!儿女不会让您失望,放心吧!安息吧!男:x x

媳:x x 长女:x x、次女:x x、三女:x x

泣叩

奠父祭文 公元二00七年八月四日晚十一时三十五分,岁次丁亥六月二十二日子时,家父因严重心脏肿大、房颤形成栓子,致右脑大面积脑梗,抢救无效,驾鹤西去。魂归缈缈,唯余桑梓,儿女撕心裂肺,痛心疾首,一腔悲情,两行酸泪,一时多少言语,竟不知如何诉说„„

家父于一九二六年生于绥德四十里铺王家桥村,童年不幸,六岁丧母,家境贫困,孩提时即随祖父,大伯,二伯,一路乞讨落脚于延安市冯庄乡。长工为生,寒九三伏,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过早的沉重体力劳动压弯了一个未成年人的脊梁。饥饱无着落,早压生活重担又缺少母爱的幼小的心灵,多少辛酸凄然!

十几岁时家父独自离家,只身来到了延安城,靠揽工为生。四七年胡宗南进犯延安时父亲参加了保卫延安的战争,随伍几经辗转为国贡献。现在想来,在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父亲的性命得以保全,也只能感慨人善天眷顾!

家父一生育有我们一儿一女,小时侯家中不裕,母亲又多病,父亲总是饥饿于自己,饱暖于儿女。那时侯家父在农科所工作,干的都是农活,是“挣工资的农民”。在那个艰苦年代,微薄的工资不足以养家,为了我们的温饱,勤劳的父亲就上山砍柴,下地务农,为家庭想尽办法竭尽全力。泪眼回忆,父亲这辈子从来就没有睡过一次天明觉。记忆中父亲也绝少给自己添过新衣,总是穿着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衣服,可对我们总是想办法尽量吃好穿好。追忆往昔痛在心头,食难下咽!父亲没有文化,也没有什么高雅爱好,他就是劳苦大众中的普通一员,是天底下的受苦人。自幼饱偿苦寒,面对世间的纷繁喧嚣他无力应对!父亲从不求人,孤立无援。与世无助,于己无奈,真是叫天不应!小时侯常常听到他深沉的叹息和无言的绝望。一生与人为善,与世无争,忍辱退让,真切得做到了独善其身。圣人云:“吉莫于知足,苦莫于多愿”,“夫为不争无忧”。父亲对生活易满足,一顿饱饭就能使他的嘴角浮起幸福的微笑,正是受他的这种知足精神的影响,早年生活的拮据并没有打倒我们,在经济贫困的年代,我们还有一个精神幸福美好的童年。

父亲有着推及及人的善良,自幼生活的苦难使他深惜天下苦寒人的为难,即便自己家要为一粥一饭计算,但每有乞讨上门,父亲总会拿块干粮再倒碗热水;或是施舍点零钱,为落难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父亲的勤劳与俭朴有口皆碑。父亲是闲不住的人,勤劳的品德已深入骨髓,即便是后来我们的经济宽裕,生活渐好,不需要年迈的父亲干活养家时,他还总是不听劝,坚持给别人干活挣钱补贴家用。暮年的父亲由于一生的操劳积劳成疾。长年累月的重体力活使得父亲的心脏有很多疾病,心脏传导的阻滞,心律失调,严重房颤,有几次住院心率为16下,间发脑出血,数次病危,但每次父亲都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他在对抗病魔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及对疼痛超常的耐受力为医护人员惊叹。惟儿深知父亲不忍别离红尘是撂不下我们这些儿女子孙!

暮年的父亲很少说话,经常沉默寡言。也很少言及身后事,只是用一双含泪的眼睛盯着我们,虽然我们反复问及,却总是非问所答,含糊其词。直到我过了不惑之年,才渐渐的悟明了父亲的眼睛:如有条件好葬,无条件随遇而安。大言稀声,父亲无为之行不言之教现在想来常常让我颤栗。他用无言告诫我们一定要堂堂正正,戒骄戒躁„„天何言哉,亘古常新?这是儿读懂的父亲。父亲去世的前二年我到西安创办公司,商务缠身加之出人投地心切,不能在膝下翌绕。总想着为父亲争点脸面让老人家高兴,而今却子欲养而亲不在,痛心疾首,心如刀绞!羊有跪乳之恩,鸦有返哺之情,何况人乎?儿不孝,未能在床侧朝夕伺候,空留孝心,痛心疾首!如今纸灰摇曳,吾父何在?悔,为虚而争。痛,未能朝夕陪伴。奠,吾不见父亲。此时儿哽咽难耐,眼泪奔涌而出,数次失声,真想大声疾呼吾父安在?

父恩如山,父恩如海,父恩儿当何报?父亲临终数次呼儿乳名。呜呼!为人子者伤伤,黄天不晓,身为后者怆怆,西庭难知,一腔悲情何日尽谴?诉青山而泪眼婆娑,临瀚海而怅恨缠绵,空余愧恨!想如今难睹家父音容,不尽为子孝道,欲想念只有合目追思„„

纸短情长,笔拙意远,十分才思,不尽家父滴水之恩,万千泪水难报家父养育之情。胸闷难耐,思情难排,寥寥数语,权泄相思之苦,且谴追念之郁。

逝者已矣,托体山阿,生者追思,寄语薄纸,想必家父在天之灵,能体谅不孝子之思念之苦,天人分离的无限悲伤„„

父亲黄泉路上走好!九泉之下安息吧!穷不扎根,愚有两说!富又何如?为儿只有淡远求索、行恭、责厚、接众和,孝顺母亲,携妻教子,关照妹妹一家,不辜负您的期望秉承父亲对人感恩,对己克制之人格光辉,橛橛梗梗,孜孜淑淑„„ 涕子×××祭 祭岳父祭文

岳父某某老大人生于某某年某月某日,不幸于某某年某月某日瞑目长逝,享年某某岁,愚婿谨以酒果肴馔泣奠于岳父大人灵前:呜呼!噩耗传来,泰山倾颓,愚婿闻之,神魂骇散。愚婿远道归来,未能为岳父侍奉汤药,未尽孝道,止不住泪流万千!回想岳父,一身正气,一生清白,关心群众,乐善好施,高风亮节。岳父对待女婿胜过亲生,谆谆教导,苦口婆心,岳父之恩惠,没齿不忘。岳父年逾七旬,理应养颐处忧,安度晚年,然仍为吾辈筹划操心,以苦为甜,以劳为乐,勤劳美德,远近闻知食老幼钦仰。岳父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艰辛的一生。岳父之德,足启后人。愚婿决心继承遗志,化悲愤为力量,克勤克俭,公正为人,爱党爱国,立业兴家,以告慰岳父在天之灵。愚婿某某某泣奠

祭岳母祭文

尊岳母某某老大人生于某某年某月某日,因病不幸于某某年某月某日与世长辞,享年某某岁。愚婿悲思万千,特致以追悼短章,泣奠于岳母大人灵前:思我岳母,幼遭失恃,童年孤苦,早适寒门,中拆雁伴,说不完历程艰辛。旧社会苛捐杂税,岳母孤寡一肩,挑起抚育婚嫁儿女重担,可谓呕尽了心血,劳碎了筋骨!如今家财万贯,子孙三辈,生活幸福,寸草春晖,谁不赞岳母的大恩大德,谁不羡岳母造就的兴旺门庭!岳母年逾七旬,理应安度晚年,享受清福,然仍迟睡早起,为儿孙操心,岳母的勤劳美德,人人钦仰,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岳母的一生,是勤劳艰辛的一生,是我们的榜样。今天,岳母与世长辞,愚婿悲痛之中,永记岳母大人的遗训,勤劳致富,公平待人,遵法守纪,做一个忠诚老实的人!愚婿某某某泣奠

公元2009年12月5日(农历己丑年10月18日)晨三时叔父仙逝。叔父,生于金塔,往于鼎新,卒于酒泉,今享年七十岁有三,现几下求医而借病以亡。旷古哀于大地,扶桑休于天堂。黄河为之长悼,山川念之断肠。一生酬于勤劳,半生曾于国觞。寒风以至痛泣,积雪存之忧伤。思悲之云缕缕,想往之情常常。犹以储冶民利,积以囤聚国粮。奉行群众之事,还效大义之纲。授以笔粉迷迷,点播书声朗朗。尊贤犹爱父寿,论品得益师长。幼时宁教后世,求于频顾各方。幼弟其时力单,接以家校常往。冬布暖于北屋,不相寒于东房。念弟学之艰辛,陪之几度夕阳。为渴参之小饮,御冷烧之热汤。久以日濛起身,还以星稠月亮。呜呼!可住小户低就,皆望大雁高翔。万古空庄留痕,晶露余之春芳。容颜忽之全失,去之更还相望。冥冥望穿溪水,高阁凄凄人旷。焉去天然不语,五行之约谁藏。愁影漫飞莫及,恸哭千载无疆。谆导即闻充耳,摯手联之余香。何期如是休眠,只留意气高昂。家业兹有后继,后辈望托梦乡。翻然却已高寿,始今清福未享。塞鸿忽之仙逝,孝心何与补偿。送叔父已到三界,万般不及周详。花来易复秋色,难报大恩大量。

逝哉,哀哉,安哉,吾心更自彷徨!去哉,远哉,高哉,吾心更自茫茫!

天心更自吾心,给予合家安康。飨哉„„„„!!2009年12月6日晨3时35分祭(尔邑)注:2009.12.5.12时,贤弟卢学明打来电话,告叔父病逝,悲恸之时作祭文一篇,以此怀念!祭舅父文 亲情

端午前夜,于外地差途,接吾妹之信。获知舅父重染恶疾,于湘求医而不诊。故闻诊而不医则寓天命不远,顿生寒意,悲从中来。矜心之哀,表以文字以奠吾舅父,顿首灵前„„

是夜,吾于千里之距,伫立窗前遥首,任岭南倾雨肆虐,心绪飘远,点滴之吾舅父音容,如在雨前,如在近前,如在面前,犹然在立,谆谆教诲于耳边,如昨日发生,丝毫不能忘„„

吾舅父年少失怙,杳无音信,少既不知尊为何处,吾外祖母以超人之虔,抚盖吾母内五子及壮,八旬缺一而殁,历经辛酸,尝遍人间疾苦,方能使五子成家立业,并门风清秀,勤俭持家。然天意弄人,战乱祸事,吾舅父年少即参家之梁柱,故曰长兄为父,使吾母深受荫泽,未有残缺之撼,每念至此,家严叹悦之余甚感为幸。故天伦楚情,致吾母与吾舅父情感甚好,兄妹与父女双情交融,细节之末,心灵之犀,点滴于方寸言表,故曰乃吾母此生之大幸事。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眼望方圆十里村厝,吾舅父堪当行下之楷模,谨世之典范。今染疾故去,典范已殁,楷模烟消,却芳名永存,硕果积淀。

吾舅父一生勤勉,未曾半日歇息,乃七子及吾兄妹共九人之典范,竭劳碌之躯,耕耘不辍,不避艰辛,风雨无阻,然天眼遮蔽,使勤者古去,空留生者之思念。犹记得戊子年正月初四,余至岭南返,吾母提曰舅父苍老不复,行动迟缓,及下,见之如然,顿生悲念,叹岁月无情,伤之萋萋。然吾舅母另曰舅父年老失聪,敏感不前,吾心顿如千斤如腹,饭中食之无味,言语自责切切。吾舅父已古稀之年,及天伦乐常之际,犹受丧子之痛,却隐忍于吾前,其心之所载,为常人所不能受也。犹记吾年少时,书至寒暑之闲,常栖吾舅之第下,视为己出,甚为欢颜,迎怀之隙嘘吾之学业,问吾之感念,教诲于膝,指点长短于掌心,承欢及第,憬然赴目而豁达开禁。后至大学殿堂,常感受用于生活之细节。此为吾今生之财富,未敢有丝毫之忘却。

然吾及承社会,平添忙碌,始犹记能致电问候,后却忙于生计,游离人际,练达于城市之间,而既冷吾舅父之记挂,却于事业低谷之际,未能避于家之港湾,并独立承担,拂吾舅父之情,空念使之为吾平生之憾,竟未能找补,余心悔之而痛。

矜矜吾心,悠悠吾情,伤之唏嘘,犹记吾舅父之体形笑貌,勤劳之躯,历历在目。今吾舅父驾鹤远去,及长眠之吾三舅,三梁已缺二,呜呼,古曰人生七十古来稀,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累吾舅父至此者,及至积劳而成憾,恶疾使然,终生之劳辍,岁寒侵,肌体损,殇之,故余闻之哽咽而泣不能声„„ 字成,而吾犹立窗前,泪如雨下,遥望家园之地,及备时馐之奠,乃能衔哀致诚,告舅父之灵,呜呼!舅父病吾不知时,殁吾不知日,生不能尽孝至诚,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此吾之大不敬,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舅父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外甥女于岭南寓居遥望衔哀致诚。2010年6月 祭舅父文

丁亥初冬廿九日,小甥谨以薄酒清酌之奠,衔哀祭舅父之灵:

呜呼,苍天无情,降其灾否,众亲哀痛,岂可胜哉!小甥伤悲,痛何如哉!您素强健,难忘您与家父共筑寒舍小屋,砖瓦泥淖,梁木角铁,轻而易举,如 仰山之固,如探囊取物。孰料寝疾方月余,便山石摧颓,一恸,顿觉突然,如弃旷

野,如困荒城,莫是幻乎?梦乎?呼号不闻,涕泗雨零。

您性至孝,姥姥年老,不嫌不弃,以克终养;您性又贤,族人亲友,或邻人有 需,皆穷尽气力,倾心相助,四邻称赞。

您为孝母,终身清苦,数十年来,清贫一人,然一言一行,足以显扬;您无儿 无女,然无怨无悔,视小甥如己出,谆谆教诲,言犹在耳,如佛音入耳,铭记在心。

您性刚直,为人友善,与人和谐,觥筹交错,众皆欢喜。小甥无礼,竟至未能 奔丧与您送别,为此文,涕泣雨下。呜呼!舅父逝矣,天旋地转,永伤难己。

呜呼哀哉,言有尽时,情无终期,天长地久,遗恨绵绵,薄酒小祭成礼,伏惟尚飨!

小甥延松于深圳稽首

十一、丧葬旧俗

1、叫穿鞋(招魂叫魂)旧时,对一个人死亡的判断,是脉博不跳动了,没有呼吸了,腿蹬开了,就称“咽气”了,就是一个人去世了。称“走了”或“不在了”。基于感情,亲情的缘故,人们总是希望死者能起生回生,为此要举行招魂仪式(叫穿鞋)。

招魂者要登上去世者所住屋顶,手里提死者生前所穿鞋,一边拍打屋顶,一边喊“×××回来穿鞋来„„”连喊三遍,然后把鞋拿下来给死者穿在脚上。经过这番招魂仍不见复生,才标志着生还没了希望。据说还真有死而复生的。为了让死者多些生还的机会,就形成了人死后停放三天、五天、七天的习俗。

2、得记(给死者沐浴)

老人病危时,子女及亲属尽量守在床前,能在他(她)咽气前沐浴,(其实就是用毛巾擦一下身子,有图省事的就是擦脸)男的理下发,女的梳下头,洗一下脚的,最好在他(她)咽气前以最快的速度穿好寿衣,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得记。如果赶不及,也要尽快更衣。不然等到人死后尸体会变硬,再换衣就不好穿了。

3、请后代(请后亲)请舅家人请娘家人

老人临终前,均要通知后代(舅家人)在场。一是听听老人临终前有啥吩咐;二是看看老人的病况以及子孙对待老人如何,以便在安排后事时好作考虑。因为打发老人的深深浅浅,好好赖赖全由后代说了算。

如遇老人急病死亡,后代不在场,当家人要第一时间安排人去叫,只等娘舅家人来了,说明了情况,明白了死因,才能把死者抬往客厅架好的门板或其他木板上停放。

如老人临终时,闺女也没在场,也和后代一样,必须要首先通知的,所以有闺女是小后代之说。

往后还有两次请娘舅:

一是:老人封丧入棺材那天要请娘舅来(俗称“入材”或“入殓”“大殓”)前,主丧安排人请后代人来。常有舅舅不到一般不能入材装棺。

二是:开丧和出殡这两天也要去请娘舅,(也有开丧和封丧这两天不去请,因为开丧出殡这两天按俗规亲戚来吊唁要出礼钱的,这两天丧家去请娘舅是等于去要礼钱,所以不去请,是娘舅自己来,而且出殡回来后不再来家吃饭直接半道就走了。

4、穿寿衣

亡者死后都要穿寿衣,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在寿衣布料上,特别忌穿皮革、毛料,因为皮、毛是畜皮,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眠)为安”之意。寿衣包括单衣、夹衣、棉衣、棉袍。旧社会,男穿长袍短褂(宫绸袍褂),蹬黑帮白厚底靴,戴红樱帽(现戴黑毡帽);女上氅下裙,头戴“包头”或“凤冠”,脚穿石青缎蛇盘兔锈鞋。穷人多穿不起氅,但必须穿裙,有“娘们不穿裙,打不起旋风”之说。

5、人死后当下操办:“盖蒙面巾”“烧倒头纸”“放噙口钱”“烙打狗饼” 确认人死之后,家人要马上找来一块毛巾蒙在死者的脸上,人死后面部逐步变样了,首先应找一块布料或(手帕或毛巾)将死者的面部遮盖住,也避有的家人或妇女小孩不敢见到死者的模样害怕。然后家人马上在死者脚下炕跟(床跟)给死者烧“倒头纸”,点上供香,准备给死者穿寿衣。烧“倒头纸”,当地俗称“引路纸”。人们认为烧纸就是给死者送钱,好让死者带上“盘缠”安然上路。寿衣穿着妥当后,用麻皮绑住双脚,(俗叫“绊脚绳”。传说,“停尸”期间,如果遇上打雷闪电或猫从身上跳过,死人会突然站起来,碰上什么东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丢手”,非常吓人。所以,要用麻绳绊上,到盛殓盖棺时再解去)。用五色细线串一块银钱(现在有拿一枚铝质硬币,靠边处冲一小孔,用五色线穿过),放进口中,称“噙口钱”。再烙“打狗饼子”,按死者享年一岁一个烙好后装进袖筒内(现在一般为了图时间快到商店门市买些小饼干代替),用麻皮将袖口扎住,将两手放于胸前。

传说“噙口钱”也叫“口实”,是一枚银元或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冲一小孔,穿上五色线(或红线),放入死者口中还得漏出一部分,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溜入腹内,待盛殓入棺时揪掉红线。

关于往死者嘴里放“噙口钱”的事,民间有三种说法。一是把钱称为“宝”,把钱放进死者嘴里叫“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二是说人辛劳一生,不管贻留多少,“噙口钱”是最后带走的“落头”;三是说人死了就变成了“鬼”,“鬼”还要投胎再脱生,再变成人,有了“噙口钱”,来世不受穷。

传说“打狗饼子”是用白面做成并在锅内烤熟的小饼。装“打狗饼子”是有讲究的,其数量是与死者岁数相等的小面饼,“打狗饼”的作用是亡者喂给阴间的狗的。据传,亡者的灵魂下阴间冥府报到的路非常曲折,还要经过二座桥(金桥、银桥),途中有很多的拦路狗和屈死鬼要钱,于是,亡者便边走边扔小饼,一直到阎王殿为止。

6、小殓(停丧停尸停床)

穿寿衣整理妥当后,要将死者的尸体由炕上移至正屋(俗称外间屋,也叫堂屋或客厅)中临时搭设的灵床上,(尸体停放在两条长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俗说人死后,要尽快移尸,不可以让亡者长时躺在原来的炕上,否则叫“背炕板子”,对生者不利。必须要从自家的门上卸下一块门扇(或者是寿材板或其他木板),用凳子支好了,把死者移在板上,叫“停丧”。停丧是有方位的,头按男左女右处停放,多取东西方位(男的头东脚西,女的头西脚东),南北方向(男的头南脚北,女的头北脚南),(也有按不管停丧房在那个方向,停丧的方位:男的头朝左边停、女的头朝右边停。)但死者的头部的位置不得对准梁下,并要仰卧,双手交叉胸前用麻皮绳扎,麻皮绳缠脚,头枕鸡鸣元宝枕,身下铺一生前用过的褥子,身上盖一生前用过被子,继续用一块布或毛巾(也有用一块麻纸)蒙了脸停丧。(现如果遇在夏天炎热天气停丧小殓时为了防腐、出现腐水、腐味,主家直接租来临时冰棺将死者从炕上移到冰棺内停丧,直到出殡前一天择时大敛入棺止)。

移尸妥当后在尸床前(或冰棺前)放一古时用的衣架,(或用小竹杆绑轧一门形架)上挂一竹帘,(挂竹帘的用意是遮挡尸床不被吊唁者直观,对吊唁来宾一种尊重)。帘前放一小茶桌,桌上放死者遗像,像前放香碗,点上香,桌上再放些寿桃供品,一个遗食罐,(在葬前一日三餐每顿饭象征性地往罐里少装点,戴孝的每位孝子先大后小都装,意为死者准备路上的吃食。下葬入材时将这个罐随葬放到墓里)。点着长明灯(也叫引魂灯,多数是用碗或碟倒上食油,用棉花搓成稍粗的线作引子,点燃后直到出殡不许熄灭,这就需要时刻记在任灯盏或碗里倒油,一旦被风吹熄,马上点着。现在用蜡烛代替,在点完一支前就点亮另一支,不能间断熄灭,一直点到出殡那天)。桌上再放些待用的香、纸、银元票,小桌前放一烧纸盆,地上左右放谷草,操办完后子孙及子孙媳妇们每人头缠一块白布,叫戴孝。一切安放停当后,全家男女老少才放悲声,嚎啕大哭。从这时起,死者一家称“丧家”。孝子、女儿及主要家人先行在灵前烧纸磕头大声哭丧,然后娘舅家来人出屋外面朝屋内化烧纸钱磕头吊唁,这时孝子们为了感谢娘舅家人来协助料理操办及吊唁,谢拜方式是:从屋内出来面朝屋内磕头拜谢娘舅家人,然后返回屋内按男左女右就地分跪灵前。家里照呼请娘舅家人坐下歇息。停丧小殓操办完成。

7、挂招魂幡(纸骨朵挑头纸)

家人有人去世,即日起称“丧家”。小殓办完后,女儿一路哭回婆家,向家长辈磕头,告知长辈之事返回。左邻右舍闻之纷至帮忙,家人要马上请阴阳先生,阴阳先生来到后,让阴阳先生剪一个招魂幡(也叫挑头纸、也叫纸骨朵)挂在大门外,挂法:面超大门外,男的去世挂左手边,女的去世挂在右手边,纸骨朵剪法要求:所用纸张数按死者享年岁数,死者下有几辈人要剪几截(展开×层圈),再就是停丧门左右两边和院大门扇上,包括天地、家堂,赵家神位,全用约8寸见方白纸贴上,称封门,以告丧事。

8、(披麻、戴孝、守棂、哭丧棒)

长辈去世后,子孙及子孙媳妇们每人头缠一块白布,叫戴孝。父母一方死亡,戴单孝;双亲均亡戴双孝,称“来回孝”。用麻编一边两股一边一股的辫子,叫麻套。两股一端系在腰间,一股拖在地上叫披麻。父母一方死亡,戴单麻套;双亲均亡戴双麻套。每人一根缠白纸条的桔杆,叫“哭丧棒”或“烧香棍子”。灵前地上铺谷草,一般按长子守脚边,长女守头部,依次围着死者守跪在谷草上哭,叫“守棂”,守灵期间要记着续香和在棂前不间断地烧化纸钱。

旧时,死者的亲子孙,叔伯侄子孙都要戴孝,但孝服级别不一样,叫五服。所有戴孝的称孝子,孝子穿鞋,不掀鞋后跟。

亲生儿女儿媳带全孝,都是白布孝巾,白布搭头,白布孝衣,麻辫系腰,麻绳缠白布裹腿,白布鞋。丧事当年新娶的媳妇在孝巾上缀红布条。亲叔伯侄儿女媳妇也带全孝,只是青布搭头,自家父母健在穿青布鞋,双亲都过世才穿白布鞋,其它都相同。叔伯侄儿媳妇带孝巾搭头,不穿孝衣,不穿白布鞋,其它相同。

9、“烧建房纸” 老人死后的第二天,要差人买为老人陪葬的纸房子、纸车、纸马、纸冰箱、汽车、洗衣机、纸衣、纸裤、鞋帽等,提前叠一些纸金银元宝备用。到晚上12点左右,街上没有行人的时候,孝子孝女将白天制买的全部东西拿到街大门口的挂纸骨朵下边,先用草木灰流做一个1米直径的灰圈,灰圈一处留一个小口,口的超向对准出殡那天要走的方向,然后在灰圈内点上香、蜡,下跪磕个头,再在圈内开始烧纸钱、金银元宝及车马房等。烧完后关大门回家不回头,此为“烧建房纸”。

10、大殓(入材)(入殓)(入棺)(盛殓)

人死后三日内,若无特殊原因,就要把穿戴好的尸体抬进棺材里,俗叫“盛殓”或“人殓”。“盛殓”时全体孝子参加,亲邻帮忙,必须有娘舅家人在场,或得到他们的允许,并由本族年长者主持,否则不能“盛殓”。

将漆画好的棺材台进灵堂屋内灵床前,大小头方位与灵床头脚一个方位,盛殓前要计划好身下铺的几件先后顺序和身上盖的几件先后顺序,(主要将闺女、女媳、侄女、干闺女缝制或买的褥子、被子都要铺上盖上)。先将铺的一层层铺好后,尸体入棺,把死者小心抬入,脚要先入棺,要稳正尸位,解开手脚麻皮、腰带,除去噙口钱,蒙脸布,放入棺内,整饰尸相,还要喝满一口白酒,往整个棺内喷酒消毒、用酒棉蘸脸、开始一层层盖被子,一般下铺褥子和上盖被子都是红色的,也取后辈红红火火之意。铺盖完了往棺内放死者身前用过的心爱之物和其他随葬用品、物品、钱币等。其他死者身前的衣物紧插棺内两边,以作固定,防止晃动。安排就绪,方可盖棺,俗叫“合龙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开。俗语说:“宁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所以,如果“盛殓”时,娘、舅家人未到,奔丧亲人未至,“龙口”就不能合,棺盖留个缝隙,等他们看了遗体之后,才能“合龙口”。当地死人“人殓”还有个讲究,就是举尸入棺时,要由长子(承宗人)捧头,其他人抬尸,小心翼翼地把尸体放入棺内。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长子“入硷”捧头,起灵摔“纸盆”,出殡领头“扯纤”,以至以后的祭奠抱“牌位”、烧纸、酹酒,都是长子一人的事。只要长子在,任何人不能代替。

盖棺“合龙口”时,要先在棺材合口面抹上密封“坯灰”(用烙僵石夯碎筛粉加糯米汤调制而成的胶状软膏,现在都从市场上买装门窗的专用密封胶代替),然后盖正棺盖合龙口。帮忙的人一边钉棺寨,孝子们一边要喊“爹(或娘)来躲钉”。一切停当后,将棺材移至停灵位置,孝子焚香磕头化烧纸钱,娘家人集体也磕头化烧纸钱,孝子们全部出屋门外面向屋内磕头表示感谢娘舅家人,完毕,主丧客气招呼送后代娘家人上坐吃饭。

11、封丧

老人去世后的第三天的中午“封丧”,一般中午吃过饭后,用白纸写一张“封丧止吊”字联,贴在挂纸骨朵的大门外,并将纸骨朵取回放到灵堂的棺材傍,意思是停止吊丧吊唁了。

12、做棺材的俗说

棺材选料一般选用柏木最好,楸木次之,也有柏木材(梆盖底)楸木档(前后档头),差些也有用桐木(用桐木做棺要用柏木做前后档,俗传柏木能防穿山甲),死者所用的棺木,最好的是六块头的(叫独梆、独底、独盖、加两档),九快头次之,12块头的再次之,条件差的也有用多块杂木做成,一般情况按家庭条件和老人生前有遗嘱的情况对待。

棺材做好了,家人到木匠铺往回拉棺材时,要带上三尺红布,一桌供馍(15个小馍),香纸,一挂鞭炮。一般木工做好的棺材是口超下扣着的,在木匠铺称做好的棺材叫“喜材”、“新房”,家人到了木匠铺后要进行喜材翻棺(也叫暖房),将棺材翻过来,并将红布撘在棺材上,在棺前点香烧纸,在外放鞭炮。棺材装车走时要把供馍留下,和三尺红布留给木匠。与木工结算了买棺材的钱后,拉棺回丧家。棺内附件:4套封棺卡子“八角塞”,2个木相生底座(做童男童女用的)。拉回棺材在大门外,几个人用手抬着,棺材大头在前进家门,进大门要拿一个瓷碗在棺材前档头打破(俗称是个吉利的破法),然后抬进院内。

三天封丧后,要请人油漆装画棺材,棺材两侧图案一般画“百子图”、“八仙庆寿”、“百寿图”、“四季图”、“二十四孝图或”、“题字跨鹤仙游”等。棺木前头正面绘云纹莲台,书写“××之灵位”;小头绘香鼎、燃香,有的地方则画白菜。有的棺木前头正面还写有“福如东海”、“音容宛在”等吉祥语句。棺木内涂以松香或用黄表纸裱糊,取的是“黄金入柜”、“遗泽子孙”之意,(现在大都用小花布将底梆档盖用图钉裱糊)。棺木内还要贴上用金银铂纸剪成的太阳、月亮、北斗图案。

尸体入棺前,在棺木内底部撒铺一层草木灰(作用:一是防潮,二草木灰是将来墓室的标志),上铺七尺“等身白布”,等身布上放三张四方麻纸,然后呈北斗形放七枚硬币压好。

13、主丧(当家人、主管、领事的):

“主丧”就是主持管理安排丧家各项事项的领导人,“主丧“会询问老人临终前有啥吩咐,准备花多少钱(俗称大办还是小办)、排几埋、那天开丧、那天出殡、还有提出可能家里孝子没有想到的事项如何办理,主丧再根据家庭情况,经济状况,本着穷儿不可富埋,富儿不可穷葬的原则,参照街里乡亲习俗尽量随大流,作下补充,经商议定好方案后,孝子交给主丧现金若干,让他全盘考虑统筹安排料理后事,主要事项如请阴阳先生、买棺材、请画匠画棺材、请厨师做饭、请写丧告挽联、请礼桌记账、找抬材、找打墓(土工头)、雇两行吹唱班、请后代,给闺女家送孝报丧,招待亲戚本家和忙人邻居吃喝,借找东西、材料买办、仓库保管、接待来客、请其他帮忙人等均由主丧安排。民间称这一情形是:“家有万贯由主丧一人执掌”。

14、给老人“缝铺盖”“蒸大馒头”

在老人入材前,死者的闺女、儿媳、侄女、干女儿、奶闺女,干儿媳,(有时外甥和外生女在老人没有闺女儿媳时或主动也想向闺女一样缝制铺盖)都要给死者送上一条被子,一条褥子,称“盖被子”、“铺铺地”、“一铺一盖”。被子有里有表,套有棉花,跟平时的棉被差不多,但被面图案不一样,被子的质量也是以被面分好坏区分,最好的是“百子图”,铺地也讲究布料颜色都要好。

闺女、侄女、干女儿、奶闺女,都要为老人去世后蒸“大馒头”两个(干面13斤半蒸一个)放在灵前。有的直接化钱到蒸馒店定做(估算得50多元一个)。蒸大馒也有八斤一个或十斤一个的,十几斤白面蒸的比较大,一般讲究面越白馒头越大越好,馒头上还要饰有头白面做的盘花、龙、凤、蛇、鸟等面雕,称童男童女、金银二斗、金银二山、摇钱树、聚宝盆、引路菩萨、打道鬼等。做得越肥范,越精巧越好。到了开丧之日,由本家小叔子或侄子用筐子装了,大担落子担上送到丧家死者棂前供奉。丧陪管事不仅仅要登记礼簿,还要在馒头上面写上送家的名字。这在过去一是体现小辈人的孝心,同时也彰显了儿女的品格和家底实力。丧事办完后丧家要根据每家上供多少回礼,大多是两个大馒头回半个,15、关于“排几埋”“找日子”“那天出殡”

也没有统一定章,多数人家找阴阳先生决定排几埋葬,俗称“找日子”。困难时期或贫困者、“少丧”、“急丧”三天埋的较多,环境优者,有排五埋的,排七埋较多,排九的少些。定排几埋,一般按死者的年龄,见孙子了没有,经济条件优劣来决定,如果排九以前的日子都不能用的话就得找阴阳先生另找比较顺当的日子来定。

16、“吊丧”

“吊丧”有“开丧”与“封丧”之别。老人去世后第1-3天叫“前3日”,第一天的晚上12点以前去世的也算一天,与后两天一块叫“短3日”;第一天在早晨去世的与后两天一块叫“长3日”。排三和排五埋的不“封丧”,排

七、排九或另找日子埋的,后两日为“开丧和出殡日”。前三日及开丧与出殡日,亲戚、朋友可到丧家吊丧、吊唁、送花圈等,一般丧家都是在第三日中午吃饭后“封丧”,也就是第三日封丧后到开丧前一天的中间几天为“封丧日”不吊丧,封丧日门口专贴“封丧止吊联”,大门口挂的招魂幡丧家摘下放回灵堂内,告知来人丧家已“封丧止吊”,较远的亲戚或街坊都等开丧后才去。

17、“拉孝”“定孝” 棺材钉好就算入殓完毕,主丧当家的就可以把准备好整匹的白布,按男女不同的孝帽、孝衣、孝裤、腿带、鞋盖所用布料的大小长短等拉开,叫“拉孝”,然后分给孝子、孝女们、女婿、外甥。孝子们缠在头上的白布,这时就要用针线缀上一块折叠成方巾的白布搭头,叫“定孝”。拖在地上的麻套(麻辩)也可以缠在腰间了。

18、“撒花”“送孝” 丧家封丧后,阴阳先生剪做许多小纸花,主丧当家人让人把小花分发给所有应该参加葬礼的亲戚们,叫“撒花”。送给闺女、侄女的不光是纸花,还有白布孝衣和麻套(也叫麻辩),叫“送孝”。撒花、送孝时通知丧家已定好排几埋葬,什么时间开丧,什么时间出殡等。“开丧”就是“开悼”。

19、“引魂幡”(棂栓子)、“拉灵”

“引魂幡”由阴阳先生用三色纸剪制而成,也俗称“棂栓子”。出殡那天由长孝子拄幡拉灵在前。

出殡那天长孝子一手拄着引魂幡,一手拄着哭丧捧,胳膊上套着拉灵绳,后边紧跟着拉灵绳套牵着从大到小的其他孝子到绑在棺材架杆上拉灵绳头。寓孝子们拉着棺材走。俗称“拉灵”。

20、打墓(破土)(建双棺堂墓或天顶葬墓、建穿堂墓)(暖房)

打墓是丧事中第一件要紧的事。当地人历来特别相信“风水”、“脉气”,认为祖先理在“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后辈儿孙就可以升官发财,福禄并臻,人丁兴旺,奕世不衰。后人的际运归结于前人坟墓风水的好坏。所以,人们在墓址的选择上非常慎重和认真。

人死后,由长孝子(或主孝子)陪同阴阳先生拿上罗盘、戒尺、绳丈、木橛、镢头等同到预定的坟地。根据八卦的来龙去脉、相生相克之理,参照八卦太极图、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断善恶吉凶,选择“风水”好的“山向”,勾画出墓址,俗叫“勾穴地”。如果葬于祖茔(俗叫“老坟”),穴位就好定,因为原先都是测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如果重造新茔(新址茔地),那就需要用八卦罗盘反复测看、划线定位,同时插上五色旗子,摆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行成莹礼,当地把这种仪式简称“成茔”。

建新墓(或新打墓)一般分“天顶葬墓”和“穿堂墓”两种。

建“天顶葬墓”就是直接以正穴为中心,挖7尺见方,7.5-8尺深的坑,用石或砖砌四壁,民间传说忌砌底,棺材必须摆在土上才能接地气,占脉气,才能主贵。天顶葬一般是夫妻分棺合葬墓,称“双棺堂”。下葬后盖石板顶,现在多用水泥板盖上然后填土。

建“穿堂墓”是在正穴前挖长7尺宽4尺深7.5尺的直口,再往正穴方向平挖一个大小能放进棺材的土窑洞,高3尺、深8尺,能把棺材塞进去封口,再填土的一种葬法。

破土:那天开始动土打墓也有讲究的,因为有那天适宜破土和不宜破土之俗说。所以丧家主事人之前要先差人请来阴阳先生确定“破土日”(就是确定打墓日),确定了破土日后,再由主丧安排长孝子及两三个帮忙人在“破土日”这天到早选好的莹地先烧香、上供、嗑头、放鞭炮,等一柱香快燃完时,由长孝子用镢在指定好打墓坑具体位置画线内抱第一镢土,此称:“破土”打墓。破土后就可以交待给请来的土工头(打墓的人)按照预算的墓坑尺寸开始施工,只到埋葬前打好就行,提前打好,也得每天跑一趟,叫不能空墓。打墓这几天中,孝子必须每天去墓地给打墓的人敬烟倒茶,磕头示敬,吃饭时要给打墓人敬酒,这是绝不可少的礼仪。

“暖房”:在出殡头一天,有扫墓或暖房的习俗。就是有女儿带着笤帚、香烛、纸钱、面和煎饼熬子,将打现成的墓室打扫干净,并在墓室中用木炭摊煎饼。称为“暖房”(或暖墓)。

21、开丧

出殡前一天上午开丧。这天早上要把大门外的封丧止吊联去掉,把纸骨朵挂在大门楼外,大门两边张贴白纸挽联,白纸吊挂,挂上白纸糊的灯笼,大门内影壁上帖丧告,内容简述死者的出生与去世的时间,享年的岁数,及膝下有孝子、孝孙几个及名子,侄子侄孙的名子及各具行孝等级等。上房设灵堂,屋门两边也要张贴白纸挽联,白纸吊挂及挽幛横幅悼念字词,大门外有雇来的吹歌班的唢呐吹生,示告外界今天开丧,远近亲戚朋友街里乡亲可来吊丧吊唁。民俗:今天来吊丧的所有人都要出礼的,有的出礼钱,有的出帐布,有的买花圈。亲戚的礼就有讲究了,有蒸大馒头,蒸供馍,带打壮面或礼面40斤或20斤,做小饭(大米饭、花色配菜),媳妇娘家为女儿带孝服全身等。

晚上,吹歌班在乐棚撑灯吹唱到很晚。也有演电影的,还有唱戏的,子女媳妇守棂到天亮。

22、出殡:

出殡是葬礼中的高潮(最后一环节)。一般在开丧后第二天的中午吃饭后开始,丧家当家的喊一声“出殡了”,所有帮忙的开始撕对联,撕吊挂,所有墙上、门上帖的东西全撕下,摘下灯笼,摘下纸骨朵,撕下的东西全塞到箩头里,由担浆汤的负责拿到坟上(或放到灵车上拉到坟上)。长孝子全身穿孝衣一手举引魂幡,一手拄着哭丧棒领头往外大声哭着往外走,其他孝子排队也拄着哭丧棒哭着跟上。帮忙的人员将棺木从灵堂抬出院。(有的地方,大头在前,有的地方,大头在后,各地都不一样)本地习俗是:从屋内往外是大头在前全人工抬出至大门外,小头在前绑在拉棺平板车上。出大门口前阴阳将写有灵符的瓦片打碎,棺材抬出小头朝前暂停在大门口绑材(过去是人工抬着行走,现在大部分是绑上平板灵车拉着行走)。出殡时要游街,仪仗顺序大致为:走在最前边的是举挽横幅和举花圈的,(有的地方在最前边有三至四人是放炮的),中间是吹打乐队(十样景),紧接着就是外甥或女婿提引魂灯笼的,抬着供奉死者遗像灵位的(抬相架的),后边是长孝子执引魂幡(棂栓子)拉灵(孝子拉灵),就是所有孝子左肩膀上拉一根连接棺材的绳子拴一个白布套拉着棺材行走。拉棂执幡者,就是民间法定第一传承人(离棺材最近的人)。其他孝子按五服制度将亲属疏密远近,男女长次子以棺材为中心,女的往后排,男的往前排(最亲的男女离棺材最近)前、后拉灵排队。王金庄的规制是:披全孝的是亲子女;凡孝帽上缀红布条者是孙辈;孝帽上红布条上边又缀蓝布条者是曾孙;再加一条黑布条者是玄孙;只穿白裤不披孝衫者是侄子。相对灵前孝子,灵后孝女也持同样装扮。各地不同,河南店等地方女婿戴孝帽,井店下庄等地女婿不戴孝。

拉灵队后是灵棺,灵棺多由八至十二人扛抬(大半地方现在用排子车推),有的地方棺材的大头朝前(死者的头朝前)走在队伍中,有的地方是小头朝前(脚朝前);(本地习俗是小头朝前)灵棺之后是女孝子;最后是送殡的是邻里乡亲。摔碗:在涉县不少地方摔锅的也称摔老盆,摔小锅的、扳碗等。

摔砂锅是继承家业的象征。正常家庭而言由长子承担,长子空位,长孙、继子等代替。过去出现过无后老人去世后,侄子们出殡时,抢着摔了砂锅形成财产纠纷的事。去世后无人摔,只好将砂锅放在材盖上,待抬起材时,通过晃动、跌到地下,自动摔破。虽然这些现象是个例,则说明这一礼俗在民间的所具备的重要性和敏感性。

有的出殡队伍中设专人在抬棺经过的沿途插小旗撒米饭的。叫“插路旗”。据说,阴间有七个阎王,逢几死就归几阎王管,五阎五和七阎王性情暴燥,所以要插旗买路打点,使去世亲人在阴间少受点罪。

一般送葬的队伍从丧家出门,走走停停,棺材不能落地。经村落的十字路口、广场等公共场所,都要吹打一番,有戏班的尽情地表演一番。叫停棂路祭。有的人家还要在这个场合里念悼词。一般棺材放在凳子上,孝子贤孙们安次序面朝棺材跪坐成一溜。主丧估算到下葬时间了,让抬棺往坟上走。

23、“谢棂”(孝子给抬材磕头)和“下葬”

抬着棺材的队伍,走出村子再没人家时,主丧喊孝子给抬材爷们磕头后,就可以插香烧纸谢棂。谢棂就是宣告丧礼结束。这时,棺材大头上装饰的档头要打下,供奉遗像的供桌打拆卸开,花圈障子可以集中在一起,停下时用来支棺材的凳子不再使用,要往回拿。除了戴孝的和抬材的家人和至亲,一般送葬的人员也就此返回。接下来的路程,抬材的队伍开始急行军,换人时也不停步,孝子们不时给抬材的磕头鼓励,一鼓作气,直奔坟地。回家的人,在丧家门口,必烤一下丧家清出来铺地守灵的谷草火,然后用手翻转盆里放在清水中的刀。抬到坟地的棺材才可以落地,由死者的长女或长子拿把条帚扫墓底,必须倒退着扫,边扫边退,不能留下脚印。背着身扔出条帚,才能上来。这时,大家才能把大绳套在棺材上,把棺材放进坑穿进洞穴,然后棺头放长明灯,棺尾放遗食罐(碗),将“相生”头拧下放于棺两旁,长子下墓坑查看棺位情况,众家人往墓坑内扔富贵钱或富贵馍。长子收集起来,再扔回地面上,众人抢拾。具说可以免灾。然后,封上墓穴口,长子上来填第一锨土,称填富贵土。背对着棺材填,一般填三锨后换次子,依次都是背着填三锨,然后,大家才一起动手填。填土时还要把一根杠子竖在正穴口上,边填边由长子往外拔,堆成墓堆后拔出,称“拔富贵”。杠眼留作墓口,三块石头垒在墓口处,垒作门的样子,叫墓门石。将哀杖、灵蟠插在坟头,闺女坐于坟前一阵痛哭。孝子去孝帽,解麻辫,脱孝衣,这才完成了下葬的全部程序。回家孝子必走来路,返至丧家门口时,家里事先多花钱雇生活困难无着落者,将灵前秆草扫出点燃,人人烤一下火,翻一下在门口水盆里放的菜刀,以驱邪气。是日晚,以酒菜感谢主丧、送礼、抬棺、帮忙人。

葬后礼俗葬后第二天,傍明前,儿女要带纸锞到新坟前烧纸、点秆草,谓之“烧暖房纸”,要求去时不得在路上说话。事完,丧家要向左邻右舍和亲友“花馍馍”、“馒头”再予感谢。同样,闺女要“花给”婆家左邻右舍,表示让人知道事已办完。

24、圆墓和烧七

一般都是葬后第三日上坟圆墓烧纸,叫“复三”。所有孝子全数参加,披麻戴孝上香上供,叩头。随后,逢七天一烧,一般只烧一七,叫烧头七;三七叫散七;七七叫尽七较为重要。再后一百天、周年、三周年,均要烧纸。头三年清明十月一上坟提前一天,叫“上新坟”。

另外,有的地方,父母健在,晚辈先亡者,埋葬不入祖坟,寄埋在别处,等长辈去世后再迁入祖坟。青少年客死在外者不在家停丧,在村外边找一个宽阔地停放。现在政府推行火葬,但除了入材前增加火葬一节外,多数村火化完二次装棺,出殡下葬形式依旧。

待续:

白事俗规

五谷、桑条、牛皮、7个小银圆、柴灰(约1脸盆)、柏木人、绳標子(4个约1尺长)、油灯、笤帚2个、烧建房纸、排

七、糊小旗。

亲戚、本家上礼:娘家、本家、女儿、女婿亲家、媳妇亲家、陪应亲家、外甥、外甥女

孝布、孝带:(1)、买黑孝布(按应带的人数准备,和别针);(2)、白孝带(儿女辈的七尺长白布分两份,孙子辈的长七尺白布分四份);(3)、红布一尺,孙子辈的黑孝布上别上一小条红布;(4)、另外红布车上用一点。

十二、旧俗朱砂符:(网上收集而来望破除旧迷信辩正改革新事新办)

一组《茔元通书》记载的制煞灵符

【民间开生坟时,压圹的砖符画法】上符男记者用,下符女记者用。

做生坟所用的“阳圹灵符”(安置于男墓室)和“阴圹灵符”(安置于女墓室),在明代已基础定型,在贵州、湖南、陕西等明代墓穴中皆有创造。清潭阳魏明远编辑的《增补象吉备要通书大全》(康熙六十年版)卷二八“生坟压圹灵符”条目,亦早将这两种压圹符收录其中。

第四篇:婚礼不可忽视重要习俗礼节范文

婚礼不可忽视重要习俗礼节

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婚礼,古今中外,都被视为人生仪礼中的大礼。古人认为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这“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采、问名、纳吉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男女婚配前双方不能相见,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而现代人的婚姻只保留了纳征、请期、亲迎这三项。婚礼仪式礼节传承到现在,每个人都梦想着拥有一个成功而又难忘的婚礼。在婚礼上,准新人们希望自己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宾客们则想把最好的祝福送给即将踏上幸福列车的新人。虽然有些禁忌礼仪已脱离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但终归这些老礼还在,无论是对新人还是对宾客,都是值得借鉴的。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一:婚礼的前期准备(婚前礼)

1.嫁妆、聘礼、婚服的准备(即纳征)。

男方需向女方送聘礼,女方接受聘礼。接着女方便要开始准备嫁妆。最主要的嫁妆为缝被子,必须找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缝制,缝新被子须用红线缝,不能用黑线,更不能用白线。缝制的时间须在农历的9月,不能在10月。忌寡妇或与新娘属相不合的人缝被子,以免给新娘带来厄运。新娘所穿的婚服,都应该是全新的,如果陈旧,新人便有不贞之嫌。此外,婚服忌讳单的,棉的最好。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气。

2.婚房的准备及禁忌。

婚房布置在古代礼节中称为“铺房”,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收拾,并备礼前来暖房。既为洞房,风水非常重要,不懂风水仅凭自己喜欢,容易给以后的婚姻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婚房布置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⑴洞房最好选择在光线明朗,空气流通的地方。⑵洞房颜色不要五花十色,这样做容易发生婚外情。⑶洞房的窗台勿挂风铃,容易使新娘神经衰弱,头晕心烦。⑷洞房不可跨在屋内外之横墙下,夫妻易发生口角。⑸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

二:婚礼进行中的仪式礼节(正婚礼)。

1.迎亲时的礼节禁忌(即亲迎):

男方按照当初双方商定好的“请期”时间去迎亲。“迎亲”的人数忌双数,女方送嫁的人数要逢双。这样表示男家“单”去“双”回,添丁添口,女方双数表示“双双对对”,寓意着白头偕老。如若在迎亲途中遇到另一迎亲车队,这情况叫“喜冲喜”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互换事先预备好的花朵来化解。

2.新娘的礼节禁忌:

新娘离家时要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样旺娘家的财运。出嫁当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饭,俗云“食郎饭,打郎声”,意喻以后在婆家受委屈只能忍气吞声,言听计从,为避免,所以当日只须吃菜而不吃饭。另外新娘出大门时忌双脚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门时也不能踩踏门槛,触犯了其中任何一条都容易给娘家和夫家带来不好的运气。

3.新郎的礼节禁忌:

准新郎在新婚前夜忌睡空床,可以找未成年的男童来“压床”,这样可以早生贵子;新郎家中迎亲时,需吹吹打打,燃放鞭炮,热热闹闹的让新娘进门,忌冷清,且头挂鞭炮忌“头数”太少,如果新娘还没等进夫家门,鞭炮断了声,造成场面冷清,如同办丧事,意头不好。民间还认为鞭炮是“崩崩邪气”,越是大喜的日子,恶鬼越会来捣乱,必须及时的把它赶跑。

4.其他观礼人的禁忌:

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三:完婚后的习俗禁忌(婚后礼)

1.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

“回门”须在当天日落前赶回夫家。若是遇到特殊情况,赶不回来,在女方家留宿,夫妻也要分开睡,以免冲撞了娘家人给女方家带来晦气。

2.新婚四个月内。忌新人在外面过夜。

禁止参加任何的婚礼丧事。忌用新娘的镜子照别人,因新娘的喜气比较重,用镜子照別人,会让新娘的福分流失。

古代婚姻讲究的六礼,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的婚姻法,和现代一样都是出于对婚姻的重视所制定的行为规范。虽然“六礼”大部分深受中国古代的封建迷信思想,但是换个角度,也有它所积极的一面。比如:男女双方在婚配前不能单独相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虽说在现代屡遭非议,但在以前,却避免了男女因婚配年龄较早造成的无知与轻率,有利于婚姻的稳定长久。

第五篇:北京殡葬习俗 北京丧事流程10个环节详解

北京丧事10个环节|北京殡葬10个流程

原文网址: http:///zzwh/lylc/3316.html 1.易箦

旧京,人们多住四合院或三合院瓦房,每三间的两侧谓之“里间”,北房算做正房,除有里间外还通向耳房,谓之“套间”。这里间和套

间都有砖炕。那时,人生了病都是躺在这种炕上休养,请个中医大夫

来家诊治,很少有到医院就诊或住院治疗的。一旦病情恶化,不堪救

药,大夫就嘱咐家属“准备后事”。因此,这后事也就都在这里间、套间准备。

家属首先要到棺材铺赁一个小床,叫做“太平床”,也叫“吉祥

板”。有的家主只是将门板卸下来,临时搭个小床,谓之“搭床”。

病人尚未咽气之先,就得从炕上移到太平床(吉祥板)或搭床上,文

言叫“易箦”,意思是换床。说是不能叫死人背着炕走,否则不吉祥。

其实是怕后人在这铺炕上睡觉时思想上□扭。易箦(换床)时,有的子女还要郑庄其事的说:“冲一冲就许好啦!”不过是自我安慰而已。

2.小殓

趁病人还没咽气,首先要将寿衣给他穿好,否则就叫做没穿去,等于赤身裸体地到阴间去了。实际上,仅仅是人未死时,尸骨不僵,便于给他穿戴而已。

寿衣,俗称“装裹”,即装老的衣裳,有的生前就预备好了。通

常有人到了老年,选择逢有闰月(旧历)的年头做好寿衣的讲究。有

用清装寿衣的,即清朝官宦的打扮,男的棉袍补褂、顶翎;女的蟒袍、霞帔。用者多系满人或清朝官宦,有的则用明装寿衣,即明朝的打扮,用者多系汉人。一般人家主要是棉袄、棉裤、棉长袍(不论什么季节

死,一律穿棉的)。鞋,必须是布底,做出莲花图案,表示脚登莲台

(莲台是佛的座位),成为“正果”了。绝对不用皮货,说是亡人如

果穿皮衣、皮鞋或皮底鞋,下辈子就托生牲口了。同时内衣不钉纽扣,只缝飘带,因为“钮子”与“扭子”谐音。至于衣料,除缎子外,余

者不忌,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故不用。衣服面子一般用春

绸、湖绉,不能用夏季衣料。件数必须是单数。

那时民间很重视衾物,少则三铺三盖,多则九铺九盖(一律用单

数)。而贴身一层必须铺黄盖白,取“铺金盖银”之意。最后盖上黄

料印有红色梵文经咒的“陀罗经被”(清代必须经皇帝允许,民国以

后则无所限),被上压一面镜子和一个秤铊。

如果死者上边没有长辈就停放在堂屋正中,否则只能停放在偏房。

停好后,灵床前设一临时供桌,上面摆着从家伙铺赁来的铜质塔形的“长明灯”(俗称“闷灯”),里边用棉花芯蘸油燃点,不准熄灭,说是给亡人到阴间照亮的。同时,摆一碗“倒头饭”,上插三根秫秸

棍,每根棍顶尖上插一个面球,谓之“打狗棒”,说是亡人到阴间经

过恶狗村时用来打狗的。还有所谓“打狗饼”。为了防止“诈尸”还

要用卷麻或绳索(满人用红线绳,汉人用素绳)将亡人双脚捆上,谓

之“绊脚丝”。还要防止猫、狗进入停灵的屋内。一切办妥后,小殓

仪式就结束了。全宅孝属便跪在灵床前高声举哀,烧化纸钱,谓之烧

“倒头”纸。并将用棉纸捻成的“灯花儿”,从灵床前一直摆到大门

外,一一燃点,谓之点“引路灯”。有钱人家为给亡人免罪安魂,请

来和尚、道士在灵床前诵念“倒头经”,随后将事先用彩纸糊好的轿

车或轿子在门前举火焚化,谓之烧“倒头车”、“倒头轿”。

如系满人,这时门前即竖起高约三丈的红幡。如系汉人,门外则

挂起“挑钱纸”。即用一根裹了白纸的秫秸棍,挑上白纸钱,其张数

要与亡人岁数相等,挂的位置是男左女右。

另外,老北京人在城外有祖茔的,在人倒头后,就要派人下去通

知茔地看坟的即刻组织人工打坑。

3.报丧

大殓(装棺材)前,丧家要给至亲好友送信,请他们来“探丧”,即瞻谒遗容。官宦宅门,绅商富户一般都用“本家门房”名义,临时

发出“口报”,也叫“报丧条子”,略谓“本家某老爷(或某大人,或本家某夫人)恸于夏历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寿终正寝(男曰正寝,女

曰内寝)。谨择于某日某时大殓,某日接三。特此讣告。”下款是某

街某胡同某宅门房某人报禀。将收口报人的姓名写在红纸条上,再贴

在口报上端发出。口报不是正式讣闻(这时讣闻尚未印出)是为通知

至亲好友来参加大殓的,后来变成通知参加接三的信了。

口报(报丧条子)也是有钱人家通知关系较为疏远的亲友的办法。

一般没门房下人,或者关系较近的亲戚,则须孝子孝孙亲自去通知,叫做报丧。报丧的孝子有时来不及做孝衣,只戴个孝帽子,腰上系一

根孝带子,到了人家不能进去,拍门等人家出来,出来的人无论是自

己的长辈,抑或晚辈,都要磕个丧头,说一声谁死了,什么时候入殓,即可告辞。所谓丧头比正式磕头简单,两手一扶地一哈腰就算了,不

用正式跪拜。

丧家门口也要贴出用白纸书写的报丧条子“某宅丧事”、“恕报

不周”,并将所择定的丧事礼仪日程一并公布出来,例如:“谨择于

历×月×日接三”、“谨择于夏历×月×日首七禅经”、“谨择于

历×月×日番、道、禅经伴宿送库”、“谨择于 历×月×日辰刻

发引”。

与此同时,丧家所有门联、门心、室内春条、以及盆景、帽镜、穿衣镜等摆设均须贴上白纸,原则上不能露红。室内像片即应翻过去

放置。以示哀挽。

4.开殃榜与领执照

旧时俗以死者安葬为阴宅,坟茔房屋为阳宅。人们以为坟地“风

水”的好坏关系到后辈家运的兴衰,所以有请阴阳家为之避凶趋吉的必要。以给人看“风水”为业的谓之“阴阳生”,尊称“阴阳先生”。

他们各有堂号 如“一善堂”、“七政堂”等,门前写着“地理风水

阴阳二宅”的字样。

过去死了人都要找阴阳先生来验视死者,并请其开具“殃榜”。

阴阳生受到丧家的口头请求后,首先让丧家将印有自家堂号的黄纸条

子拿回去,贴在门口,以资辨认。阴阳生根据多年经验,为慎重起见,总是让来人先回去,自己却按兵不动,甚至等到丧家二次来请,才肯

出马,因怕人未死就,本家犯忌讳。及至出马,找到贴有自己堂号的丧家,还要大喊:“瞧狗,您哪!”这是阴阳生的惯用语,故此老北

京人谓阴阳生为“狗阴阳”,其中不无贬义。

阴阳生进宅后,首先向死者行礼,然后验视死者的面部和手指甲,问明死者的生死年月日时,略加用手指推算,即用白纸墨笔,开具

“殃榜”,也叫“殃书”。榜内开列有,择于×月×日×时入殓,人

殓时忌何属相,例如忌马,则属马者棺殓时不得在侧,否则有种种灾

殃发生,但“亲丁不忌”。何时“出殃”,所谓出殃,又叫“回煞”,说是死人魂魄什么时候回来,又说是死人的怨气什么时候出来等等。

当回煞时,死人的屋子里和停棺材的地方,人都得避开,如果被冲了的话,要得黑白脸的病。就连植物被冲了也得枯死,所以从前养石榴

树的人家,树上就系一根红布条,为的是“避煞”。此外,还有某月

×日×时安葬等等。又说停灵几日犯“火期”(火灾)几日犯重丧

(再死人)。此种不经之谈,当时官厅虽然明明知道,但未加取缔。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军北伐以前,北洋政府警察厅利用其能亲

视死者的条件,对其营业便予特许。丧家到官厅申报死亡,请领抬埋

执照时,必须出具“殃榜”始为合法(认为正常死亡,无自杀、他杀

等情),才能由卫生局发给“出殡执照”。其文曰:

“查×××现年×岁,原籍系×市、×县人,因患××病,医治

无效,于×年×月×日身故。经检验审查无误,准于×年×月×日经

由××门至××安葬,仰城关验证放行。须至执照者。此证。

右给

收执。

5.成服

所谓“成服”即穿孝、戴孝。旧时穿孝、戴孝必须遵守从古代传

统下来的礼仪,不准逾制和擅自更改,谓之“遵礼成服”。那时家里

落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均按自身与死者的关系,即刻遵礼成服。

由于北京是多民族的聚集之地,且各个历史时期的风俗习惯不尽

相同,所以“成服”的形式亦不尽相同。从民族上有满汉之分;从地

方上有南礼、北礼之分;从时代上有明、清、民国之分,因此极为纷

杂。但经过互相融合,大同小异,仍有固定规律可循。

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谓之“孝袍子”。子女

孝衣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

有小铜钱,还有棉花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余

者类推。孙子辈的在孝帽子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子辈在孝帽子上钉粉棉球,长重孙钉一个,次重孙钉

两个,余者类推。南礼孝帽子用“三梁冠”,用竹皮做成,上边带纱

布帘。至于满人只戴青布白疙瘩的帽头。女眷们一般是麻花包头;女

儿、孙女则用白布带子扎头,后边耷拉很长。

孙子、孙女均在孝袍的肩膀上钉一块红布,重孙子、重孙女则钉

两块红布,谓之“钉红儿”。外孙子、外孙女均在孝袍的肩膀上钉一

块兰布。如果死的祖父(外祖父)钉在左肩;如果死的祖母(外祖母)

则钉在右肩。

汉人无论男女,一律将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

蒙严,如有一亲健在,则不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

后跟。满人不蒙白鞋,一律穿青布鞋。

6.选材和转空

有钱人家,生前早就置办了棺材,内装一不倒翁,前边贴上红纸

寿字,寄存于材厂或庙里,称为“寿材”。通常每年上一道漆,搁几

十年就上几十道漆,以便使之结实防腐。一般人家则是病人垂危或倒

头之后才到棺材铺看寿材。

做棺材的木匠,在老北京单是一行,谓之“斜木”行,专做所谓

“轻重寿材”。棺材尺码有所谓四、五、六与五、六、七和放大样等

区别。所谓四、五、六是底四寸厚,两帮各五寸厚,盖六寸厚;五、六、七以此类推。

棺材质量不一,最上品有茵沉的,大都是封建帝王所用;其次是

金丝楠的,花银元时,每口大约价值数千元之多,大都是封建王侯之

辈使用。一般官宦、绅商富户用口“杉木十三元”的棺材就算不错了,这乃是较为高级的棺材,是用十三根杉木拼成的,底四根,盖三根,两帮各三根。价值银元二、三百元不等。较好的还有黄柏、红柏、松

木的。其次有椴木、河柳、大叶杨、小叶杨、桑木、栗子木的不等,其中河柳的较结实,耐潮。每口由银元三十元至七、八十元不等。凡

是讲究的,外边都涂了黑漆,用金色在两帮上画了“二十四孝”或

“八仙庆寿”等图案,一般只在棺材头里画上一个圆寿字,周围有五

只蝙蝠,谓之“头顶五福捧寿”,后边画上莲花。谓之“脚□莲花”。

满人过去还讲究用一种特制的“大芦葫”材,比普通棺材尺码要

大,成为六棱形,在大盖的前边做一大葫芦,往前探着,上有合页,可以折叠。(三、四十年代已不多见)

丧家将棺材从材厂(棺材铺)往家里抬,谓之“转空”。照例由

杠房找八名杠快,身穿绿驾衣,头戴浅碟式的小黑毡帽,上头插一支

冲天锥式的红翎子,抬着一付小红杠将棺材高搭起来,不盖“过棺”

罩片,由杠头打着“响尺”送往丧家。

棺材到了丧家,不能空着进门,照例由丧家给装上金银财宝、五

谷杂粮、煤炭等物,才能往进抬,谓之“不进空财”(“材”与“财”

谐音)。

7.大

大殓称为“入木”,即将亡人安置棺中,这时亡人的孙男弟女等

孝属都要在侧,谓之“亲视含殓”。

殓前即应搭好灵棚,有的因时间紧促,来不及搭棚,就先搭个布

帐棚。总之,停尸、停棺均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说是避免日精月华。

入殓的形式不一,有置棺于灵棚正中入殓的;有在堂屋正中人殓的。同时,还有所谓“高殓”、“低殓”之分。高殓即将棺材放在“交木”(从棺材铺赁来的长凳)上,多系富户,而且还得有佛、道

信仰的,谓“离地三尺即成神”。一般多是低殓,即将棺材放在地下。

丧家首先用大烧纸包锯末子,亡人享年多少岁就包多少包,垫在棺底。然后,上头铺一层水红色的布,摆上七枚小铜钱,作北斗七星

状(据说“南斗主生,北斗主死”)谓之“垫背钱”。

入殓时,首先将亡人拌脚丝扯下来,然后由长子或承重孙抱头,其它子孙们在两边把衾单垫褥一兜,口喊:“爸(妈),请您迁居啦!”

平平稳稳地放入棺内。这时,可从亡人身下摸出几枚铜钱。据说,这

铜钱给小孩戴在身上可以避邪,没灾没病好养活。

棺材里还可以放殉葬物,多是亡人生前喜爱的东西,如烟袋、烟

壶儿、核桃、手杖之类。然后将所有空当都填满棉花和锯末子纸包,并将“打狗棒”放入亡人袖口里。若无殉葬物,至少也要在亡人手里

搁一个小元宝或一块银元,也有放一块手绢的,说是不能让亡人空手

走。嘴里要含一颗穿有红线的珠子,穷人家则含个茶叶包,这对孝子

来说,叫做“亲视含殓”。女人头上不梳大头,挽个髻,戴个“观音

兜”,插个九连环(通常由已出嫁的女儿给打)。躺在莲花枕上,讲

究的还要有放脚的脚蹬子,也是莲花形的。遗体放好后,即举行“开

光”仪式,由长子用筷子挟着湿棉球,擦拭亡人的眼圈,口里念道:

“净净眼,眼观六路”,再擦拭亡人的耳朵,又念道:“净净耳,耳

听八方”;再擦拭亡人的嘴,又念道:“净净口,越吃越有。”最后,从衾单上撒下一小块布为之擦脸,随后用小镜子一照,转身为之摔碎。

全体孝属一一向棺内探视,瞻谒遗容,转身大哭,谓之举哀,表示作

最后的诀别。之后,杠房的人即将“子盖”插上,再将大盖盖上,大

盖上有三个木楔,(不能用双数),先钉上一个,留着两个,等出殡

扫灵时再全部钉死,怕是有尚未赶回来的亲属,要求瞻谒遗容。在钉

木楔时,长子即跪于地下大喊着:“亲人躲钉!”至此,大□仪式就

结束了。

8.丧

灵棚是丧棚(白棚)中的主棚。旧京人家落了丧事,不论举动大

小,有的尽管不预备酒席招待来吊亲友(俗称不办事),只要举行最

基本的丧礼,就必须搭个灵棚。

灵棚大体上有三种形式:一是穷人家仅搭个兰布或青布帐棚。二

是通常用的平棚,即平顶席棚,棚顶四周围上有白色的挂檐,上绘兰

色花纹。玻璃窗上绘有兰色圆寿字。三是最讲究的所谓“起脊”大棚。

清道光年间,杨静亭的《都门纪略》云:“京师搭盖丧棚,工细绝伦,点缀有花木鸟兽之形,起脊大棚有瓦栊、柁头,稳兽□头之别,以及

照墙辕门,钟鼓楼高插云霄。”起脊棚远望有如宫殿,十分壮观。有

起一条脊的,棚业的行话叫做“一殿”,上按四个兽头;起两条脊的叫“一殿一卷”,上按八个兽头;起三条脊的叫“一殿两卷”,上按

十二个兽头。兽头皆按古代建筑图谱专门定制的,脊也有做花脊的,即用席做古钱形,状如横楣。所谓“殿”,即起脊宫殿顶的那一部分:

“卷”,即有如北海公园团城上承光殿前边出来的那一部分。旧时,富户搭大起脊棚,将两院搭在一起,后院是“殿”,前院是“卷”,实是一个大棚罩上两个院子。

灵棚(不论起脊、平棚)内,通常都要搭经台。搭在房上的叫

“经楼”,棚行谓之“经托子”。(高高托起的意思)这是僧、道念

经做道场的地方。如果只用一棚经,就在灵堂的对面房上搭一经台。

如果是道场多,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棚经,那就

连东西厢房上边也搭上经台,成为三面台,形状各异,喇嘛的经座系

“宝盖式”;道士的经座是“楼阁式”;和尚的经座则是“佛龛式”的。通常经台高约二、三丈,用杉篙为架,上铺木板,上下均用木梯。

经台居高临下,不妨碍来宾吊祭出入。而经台搭在房上,不占院子地

方,以便于陈设纸活、祭席,给来宾设茶座、饭座。如果三面经台仍

不够用时,还可以在下边再设一层高约半米的平台,铺上木板,围以

栏杆。此多系尼姑、道姑和居士诵经之处。

富户讲究的不但要在跨院搭上棚,以供来吊亲友休息或厨灶炊事

之用。而且还要在门前搭起“过街棚”和“过街牌坊”。

9.灵

装殓既毕,当安放灵棺就位。如亡人上边无长辈就将北房风门和

两边隔扇卸掉,将灵棺停于正中,头南脚北,下边垫起“交木”。

(北京历来不兴将棺木放于地下)谓之“正寝”。讲究的人家还将棺

木用绣花帐子围起,称为“堂罩”。未成令的小口或未扶正的姨太太

则停灵于院中或偏停于正厅。把亡人的枕头置于棺下,等出殡时烧掉。

灵前一般是挂上白布云头幔帐,讲究的则搭一座素彩牌楼,谓之“灵

龛”,左右两侧均挂白布帘,为孝属守灵的地方。照例是男左女右

(按孝属跪灵方向论)。

灵棺前边放一尺以上的大幅遗像。灵前设供桌,挂素地绣花桌围。

桌上摆香炉、蜡扦(点白蜡,讲究的是大白蜡烫着兰字),花筒一对,内插素色灵花,闷灯一盏。讲究的供器多是景泰兰的,铜者次之。通

常摆一堂供(五碗),可多至三堂、五堂,供品不限、鲜果、糕点、冷荤热炒均可。

特别讲究的还要在灵前搭一月台,状如旧式戏台,但比它略小,有头号、二号、三号三种台。头号台长宽各一丈八尺;二号台长宽各

一丈二尺;三号台长宽各八尺。台的四角有绿色柱子四根,上绘金色

花纹。顶上按有天花板,上绘仙鹤图案,取意“驾鹤仙去”。顶的四

沿围以红色栏杆,下有挂檐。台底下四周有红漆栏杆,栏杆之下有

“台裙”,白色黑纹或砖砌样。三面台阶,两旁设有扶手栏杆。台铺

地板,上铺地毯。供桌就置于台上(台后是棺材)。凡属这种情况,多在正式供桌前,摆一小几,上设檀香炉一尊,两旁设檀香钉、檀香

面(引香面)的小盘各一个,以便于来宾上香。(后边正式供桌上的大型景泰兰香炉上边有盖,不能烧香,仅是摆摆样子),小几四围挂

上兰地绣片外,民国以来还压一白缎条,上书“请行鞠躬礼”字样。

月台两侧还要摆上纸活,通常为执幡提炉的童男童女;灵人两对

(一挎筐买菜的厨子,一端茶具的男仆,一端脸盆,牙具的老妈儿,一棒烟袋的使唤丫头),花盆两对,谓之“四季花盆”(通常为牡丹、荷花、桂花、干枝梅)。

月台下边两侧,通常放纸糊的尺头桌子四张,金山、银山(小盆

景形式)、绸缎尺头各一对。还有的糊些文房四宝、古玩陈设,甚至

是麻将牌、烟具等亡人生前心爱的物件。

月台前边的两根立柱上,习惯上都挂着姑爷们送的挽联,下边则

放着近亲们送的花圈、花篮。

10,停

根据佛教的说法,凡夫死后,除了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

极多的人立即升天而外,一般并不能立即转生。未转生的亡灵不是鬼,而是叫做“中有身”,或名:“中阴身”,即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间的一种身体。中阴身的时间通常是四十九天,在这阶段中等待转生机

缘的成熟,所以人死后的七个七期中,亲友们若能为他做佛事,则有

很大效用。若以亡者生前的财物供施佛教,救济贫病,并且称说这是

为了某某亡人超生而做的功德,亡人即可因此投生于更好的去处。所

以佛教主张超生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之后,再做

佛事当然还是有用,但那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转生的类别了。

按道教的说法,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人之初死,以七日为忌。

一腊而一魄成,故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具矣;一忌而一魄散,故七七

四十九日而七魄泯矣。(见《田艺蘅春雨逸晌》)所以做度亡道场最

好在七七四十九日之内。

民间根据上述观点,都在人死的四十九日(即七七)之内延请僧、道进行超渡。北京人亦不例外,根据自家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决定

在家停放的日期。在家停放,必须做佛事、法事,不能干停灵。停放的日子必须是单数(从倒头之日起算,至发引),说是怕“重丧”。

最少的为三天,此系赤贫者流。一般的是五天、七天、九天,富户停

放半个月;三七二十一天;五七三十五天;甚至七七四十九天。第一

个“七”谓之“首七”。每“七”都要办事,少不了预备酒席,招待

前来吊唁的亲友、念经、送库。

有的因某种原因不在家里办事,而是抬往庙里办事,然后停灵暂

厝,对于发引、安葬的具体日期不做最后决定。报丧时只谓:“择吉

开吊,安葬祖茔”。原文网址: http:///zzwh/lylc/3316.html 由弘一网童保存,尚未注册。注册

下载丧事礼节习俗(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丧事礼节习俗(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四讲 问候介绍习俗和见面礼节

    第四讲问候习俗、介绍习俗和见面礼节 一、 问候习俗 (一) 问候的社会功能 ——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 (1971)认为, 问候是交际开始的标志和认定。“问候体现礼貌、身份和......

    丧事感谢信

    丧事感谢信范文 引导语:丧事感谢信要怎么写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丧事感谢信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丧事感谢信范文(一) 各级领导,各位戚族亲友,各位来宾: 正值国运昌隆......

    丧事主持词

    丧事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先生们,女士们,大家晚上好,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应 的邀请,与大家一起,今晚在这里向 老人举行告别仪式,表示我们的哀悼。下面,哀悼仪式就要开始,我们全体......

    丧事邀请函

    公 元 二 一 三 年 十 一月二日谨启孝子 媳略o备一薄三酌年,十聊一表月谢十意五日。 (古九月十三日 、星期五)上午十一时在人民大厦餐厅家父因君病不 :幸辞世,承蒙众亲友哀枉......

    丧事答谢词

    丧事答谢词(精选15篇) 丧事答谢词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各位乡邻:首先让我代表全家向前来参加追悼会的各位领导、亲朋好友、乡邻表示诚挚的谢意!向一贯关心父亲病情的......

    丧事答谢词

    丧事答谢词 丧事答谢词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长辈,各位亲朋好友:今天我们全家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悼念敬爱的父亲不幸病逝,并向他的遗体作最后的告别。首先,谨让我代表我的母亲,代......

    丧事请假条

    请假条尊敬的**领导:您好!因为家里有人去世,作为晚辈在礼节上应该尽孝。所以我特地向您请假一天,前去为**亲人送葬。希望予以批准!感激不尽!此致!敬礼!请假人:***年 月 日......

    请柬(丧事请柬)

    请柬 各位亲朋戚友,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家父大人于2011年1月21日(农历庚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突发脑溢血,急送黄茅洲医院抢救。遍请良医,多方救治,怎奈回天无术。不幸于2011年3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