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闭幕词的含义和用途
闭幕词的含义和用途
闭幕词
(一)闭幕词的含义和用途
闭幕词是在重大会议行将结束时,由有关领导向全体与会人员所作的总结性讲话。
闭幕词是对整个会议的总结,同时又是对今后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动员。
闭幕词与开幕词互相呼应,但又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二)闭幕词的特点 1.总结性
总结性主要体现在讲话人概括总结大会所完成的任务、所通过的报告和决议以及大会的经验等方面。2.要求性
要求性主要体现在讲话人提出贯彻会议精神的要求和希望,号召大家为实现大会提出的任务而奋斗。
(三)闭幕词的格式与写法 1.标题和称谓
闭幕词的标题跟开幕词的写法类似,常见的写法是“××大会闭幕词”或“×××在××大会上的闭幕词”。偶尔也有主副标题的写法,将主要内容或主要观点概括成一句话作标题,再用“××大会闭幕词”作副标题。时间在标题之下居中,加括号注明会议闭幕的年、月、日。称谓一般也跟开幕词相一致。2.正文
(1)开头。闭幕词的开头,一般要用简洁的语言,简要回顾大会的议程及有关报告人讲话的要点,肯定大会的成绩或收获,说明大会经过全体人员的努力,已经胜利完成使命,今天就要闭幕了。
(2)主体。闭幕词的主体主要是对大会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贯彻大会精神的要求和希望。其中概括总结的部分,总结大会取得了什么成果、达到了什么目的,会议的基本精神和会议的影响等。要列举会议完成的任务和取得的成果,不能过于空泛、笼统。提出要求和希望的部分,也要突出会议精神,体现会议宗旨。
(3)结尾。结尾通常提出贯彻落实大会精神的号召、希望和要求,表示祝愿,并宣布大会胜利闭幕。最常见的说法是:“现在,我宣布,××大会闭幕。”
(四)闭幕词的写作要求
(1)注意开幕词与闭幕词的区别。开幕词是大会序曲,重在阐明大会的任务,为会议顺利进行打基础、定基调,对会议产生指导、定向和“提神”作用;闭幕词是会议的尾声,要着重对会议的主要成果给予准确的评价和总结,重点放在总结大会的成绩和经验以及强调大会精神对今后工作的指导作用上。
(2)闭幕词要求言简意赅,与会议的基调保持一致,富于感染力,能鼓舞人心。
第二篇:开幕词和闭幕词
开幕词
各位来宾、各位选手:
“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花之林’杯湖南省分赛高职专科组大赛”经过组委会工作人员的精心准备,今天在我院隆重开幕了!在此,我代表学院党委、行政对这次大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亲临大赛现场指导的各位领导,向各位评委和选手表示热烈的欢迎!
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整体的技能教学体系结构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学校对技能教学的整体规划、设计、实施、监控、评价还处在探索和改进阶段。高职院校对技能教学的管理、研究远不如常规理论教学那么成熟和规范,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速度和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加快信息时代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速度,如何在技能教学中探索一条新路,加快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所面临的新课题。
“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市场学会、工信部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主办的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的营销实践技能竞赛活动,2011年为大赛第四届,大赛旨在深化教育部“以能力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建立营销务实教学、以赛促学的机制,推动高等院校营销实践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引导和培养高校学生营销创新、策划和应变能力,增强和促进学生团队协作、主动创新的职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2011年“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花之林’杯湖南省分赛高职专科组大赛”,是由湖南商学院及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承办,并联合湖南省10所高职院校联合举办的一次大型专业竞赛活动。社会各界对于本次比赛关注度很高,以湖南教育电视台为代表的电视媒体,以新浪网、红网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体,以长沙晚报、潇湘晨报等为代表的平面媒体都在对大赛进行宣传报道。我衷心希望本次大赛能够为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提供一个良好平台,能够为来自全省各地的选手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和竞技的平台,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营销专业人才!
最后祝愿大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参赛选手取得好成绩!
闭幕词
各位来宾、各位选手:
“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花之林’杯湖南省分赛高职专科组大赛”现在就要闭幕了。在这短短的一天时间内,各组选手经过制定营销策划方案、方案PPT展示答辩和现场对决PK几个环节的激烈角逐,终于产生出了大赛的一、二、三等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各组选手以“花之林人文茶馆”为研究对象,就怎样扩展花之林人文茶馆加盟店的数量、怎样增加来客数量、如何吸引优秀员工来花之林人文茶馆连锁公司工作等几个主题进行了相关调查、了解了企业市场情况,站在企业角度制定了可行的营销策划方案,并且对策划方案进行了现场PPT演示和陈述,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做了现场回答。参赛选手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提高。
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是行之有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职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的培养,取决于这种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举办技能大赛这种“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一大亮点。它以参加技能竞赛为中心开展系列性的技能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技能竞赛的严格训练与考核,都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较好地适应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得到社会和企业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同,实现学生的高就业率。实施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有利于高度集中时间对学生进行突破飞跃性技能训练,有利于高度集中资源让学生获得大运动量的熟练精确性技能训练,有利于教师高度集中精力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应用性技能训练,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学习质量水平。
以赛促学新模式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学识结构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从通用型转向专用型、从一般型转向专门的解构和重构型。二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出了新要求:这种高强度、严要求的学习训练方式,对纠正学生轻视劳动、散漫松垮的不良学风,建设尊重劳动、勤学苦练、严谨坚毅的优良学风具有重要作用。三是对学校的教学组织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提高学校教学组织管理的目标。学校教学组织管理目标就不能只是定位于常规达标,而必须在达标的基础上与同行竞争。第二,教学组织管理的运行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组合。例如,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需要根据技能竞赛的特别需要进行重新整合,以确保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成龙配套、可兼容扩容、可持续发展;教学时间由于增加了集中强化培训时段,势必打破传统的课堂时间管理模式,使教师和学生的作息时间出现新变化;教学空间由于增加了企业生产现场实训项目,使传统的课堂组织管理模式必须适应兼容企业生产现场的管理方式;教师队伍由于增加了来自
企业的技术技能专家,师生关系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变成了三元结构。第三,学校各个部门要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由于以赛促学是“外向型”的教学活动,是学校整体实力的公开展示与比拼,所以需要全校通力合作,各个部门全力配合。
各位来宾,愿我们各学校能够以参加“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花之林’杯湖南省分赛高职专科组大赛”这样的技能竞赛为教学改革的契机,为我们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三篇:氢氧化钠的性质和用途
《 氢氧化钠的性质和用途》微课 教师讲稿
同学们,大家好!
欢迎你来到初中化学微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碱,“氢氧化钠的性质和用途”。
你是否还记得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演示实验中,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实验现象呢?
对了,“会产生蓝色沉淀,是因为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钠的缘故。”
那么,你是否还记得在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实验中,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的现象呢?
你记得真准确,氢氧化钠溶解时温度显著升高,说明溶于水时有明显的放热现象。
同学们,在使用氢氧化钠时,我们还应注意那些方面呢?
你记得真准确,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要十分小心。要防止氢氧化钠或其溶液沾在皮肤或衣服上,特别要防止氢氧化钠溶液溅入眼中。同时,还要注意:氢氧化钠等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那么,除了我们已学的这些知识以外,氢氧化钠还有那些其他的性质和用途呢?下面,请跟老师一起来学习吧!
插入“视频”: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若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发生潮解现象。它常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它还会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故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
提醒大家:
不要将氢氧化钠液沾到皮肤上,因为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果不小心将氢氧化钠液沾到皮肤上,可用较多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那么,NaOH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呢?
他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常用于制取肥皂、石油、炉具清洁剂、造纸、印染等,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含氢氧化钠的物质来除去油污呢。不知你记住了么!
在探究氢氧化钠的的性质实验中,小红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知道暴露在空气中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呢?
小张说可用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来证明是否变质,同学们,这个方案肯定不行!因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也成碱性,也会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小明建议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相互产生,则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小明同学真聪明,这个实验方案可
行。
同学们,你还其他的方法吗?请做个实验来验证吧!
在验证实验中,小红又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证明暴露在空气中氢氧化钠溶液究竟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通过讨论,大家认为:可以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向滤出的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变红色,则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反之,全部变质。
同学们,学习了本课题知识,你掌握了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一道习题。
为了探究碱的性质,甲乙两组同学向相同体积的石灰水和烧碱溶液中分别通人C02气体.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甲组同学认为C02能与石灰水反应,但不能与烧碱溶液反应.而乙组同学认为C02也能与烧碱溶液发生反应.
为证明自己的现点,乙组同学叉设计并做了以下实验:①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02气体,从甲图中选出正确的制取装置______.(填“A”或“B”)
根据实验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我们知道,确定发生装置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根据反应原理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类型”,故选A.②收集一烧瓶C02气体.注入烧碱溶液后立即塞上带有导管和气球的橡皮塞(如乙图所示),振荡后观察到瓶内气球______(填“膨胀”或“缩小”).由此乙组同学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我们要还充分利用所学到氢氧化钠相关知识来仔细分析,氢氧化钠溶液会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所以瓶内的压强会减小,故振荡后观察到瓶内气球会膨胀。
(2)甲组同学提出反驳:因为CO2会溶于水,所以还必须设置对照实验,即用______代替烧碱溶液进行实验,如果观察到气球膨胀程度______(填“增大”或“藏小”),才能最终证明乙组的观点是正确的.
不过,CO2能溶于水,若瓶内是水的话压强也会减小,很明显该实验方案设计不够严密。我们可以采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做对比实验来完成验证,比较气球膨胀程度大小来判断,这样实验才更加严密。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氢氧化钠的相关知识,同时也练习了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物质的存在证明实验设计,希望今天所学的知识对你以后的学习会有帮助。
同学们,再见!
第四篇: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设计
杞高附中
陈秀娜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 要用途。(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 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 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与石蕊溶液相互混合的各种情况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2、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教具准备 新制二氧化碳、雪碧、试管、紫色石蕊试剂、盐酸、酒精灯、试管夹、澄清石灰水、装满二氧化碳的可乐瓶、烧杯、蜡烛、等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我们知道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多种多样,但是碳的氧化物却不多,有哪些?碳通过怎样的反应可以形成? 对学生的答案给以肯定和纠正。(学生思考、上讲台书写相关反应方程式)
【导入新课】 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它是什么?(学生回答)
提问:根据以前陆陆续续学过的知识,总结归纳出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罗列二氧化碳的性质)
过渡:你们知道的这些性质中,哪些是已经做过实验,亲自验证并非常确定的?哪些是由别人告诉的?(学生回答)提问:我们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这些性质 演示:【实验5—5】:倾倒CO2
(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总结】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可燃、不助燃,实验【5—6】,CO2溶解性(讲解操作注意事项,提醒学生观察)分析:CO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加压溶的更多,一些饮料打开后冒出许多的气泡,这是什么气体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学生交流探究证明该气体的方法)【提问】如何来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后,还与水发生了反应呢? 实验操作【5—7】 ①石蕊+稀 醋 酸 石蕊 +水 石蕊+CO2
④石蕊+水+CO2,然后加热(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
总结: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 CO2 + H2O == H2CO3 H2CO3 ===CO2 ↑ + H2O
【5—8】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学生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并观察实验现象。教师提问:澄清的石灰水含什么成分?为什么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会变浑浊?(学生思考回答)
CO2+Ca(OH)2==CaCO3↓+ +H2O 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二氧化碳能溶液于水, 3.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5.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6.不可燃、不助燃,8.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第五篇:《氧气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氧气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氧气性质和用途》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社会的发展促使化学不断的发展,化学的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因而,要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进而产生研究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学生猜想、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增大了课堂容量,整个教学过程以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为目标。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本册以至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通过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的开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分三部分: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尤其的它化学性质,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本节课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学生逐步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从而使学生掌握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一些主要用途,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并了解有关的实验现象及操作步骤。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进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氧气的性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通过对氧气用途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在教材中地位的重要性,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边实验,边观察,边探究的方法,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的进行“信息”交流,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尽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说学法:
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新知识,为了实验能顺利的进行,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课堂上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在实验中真正体会了进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本质和获取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就决定了化学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神舟五号”升空的电脑动画演示来引入课题。让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动画演示,充分体会到“神舟五号”升空时的壮观和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了解。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让学生表达此时的想法和心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很快能融入本节课的学习和研究中。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和所提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产生了如此大的推动力,使巨大的火箭能够飞向太空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本课,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从而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逐层深入、讲述新课
氧气的用途不仅体现在科技上,生活中它的用途更为广泛,在这儿我调整了课本顺序,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谈谈氧气有那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
得出结论:(多媒体展示氧气的用途图片)教师适时的设疑,是什么性质决定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呢?(学生思考)进入本节课的研究中。
1、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2)[教师提供资料]氧气和空气的密度值,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4)如果条件改变氧气的状态发生变化,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三态变化的图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物质的性质,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所以,讲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1]木炭、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学生比较熟悉,为了更好的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我对教材顺序进行了调整,将[实验2-2]、[实验2-5]放在一起,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提出问题(1)(2)再提供给学生仪器和药品,并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及注意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观察、汇报现象、得出结论。然后我再通过播放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填入表格中。学生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2]硫在氧气中燃烧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两个实验有它的特殊性(硫点燃的时候污染空气,铁丝不容易被点燃),因此[实验2-3][实验2-4]我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完成,学生汇报现象是再播放燃烧时的图片,使实验再次呈现,加深学生的记忆。
[实验2-3]:硫在氧气中燃烧
我采用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的方法(多媒体展示):
问题:(1)、(2)[实验2-4]:铁在氧气中燃烧
问题:(多媒体展示)
(1)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足够的氧气,能燃烧吗?怎么样才能让它燃烧起来?
(2)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并系一根火柴会怎样?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和细纱起什么作用?
共同讨论后,教师演示,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
总结结论:反应条件(点燃)和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有影响
氧气的化学性质,由学生根据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比较,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最后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四个文字表达式对比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初中阶段要有氧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在通过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特点——多变一,得出化合反应的概念。进而强调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从而,使学生从逻辑上分清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反应类型的方法。经过讨论,再归纳概念,学生容易接受,突破了难点。
(三)巩固练习: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巩固练习,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巩固能力。由于多媒体的采用,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检验本节课的收获和掌握的程度,并能够得到训练和强化,使知识和技能也能够得到发展。
(四)反思与体会:由学生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体会和收获,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获得了哪些方面的发展。对本节课还存在哪些疑惑,思考。学生相互补充。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升华。文章
《氧气性质和用途》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点击鼠标)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点击鼠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实验2—2]至[实验2—5]
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点击鼠标)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二)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因为氧气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我调整了课本顺序,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说说氧气有那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
得出结论:(点击鼠标)
一、氧气的用途
如果学生说不全我将采用以下两种补救方式:
1、阅读课文,及18页图示。
2、课后在网上、课外书籍上查资料或与父母交谈
这样有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参透“知识的获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这种观念。让学生多关注平日司空见惯的事物,因为生活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点击鼠标)(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动画(点击鼠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点击鼠标)
物理性质1、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183c液态氧—218c固态氧
(无色)(淡蓝色)(淡蓝色雪花状)
《氧气性质和用途》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二年的学习,对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初三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学法的指导: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集体评课:
林xx老师说:教师的语言比较自然,表达非常清楚,节凑把握得很好,听起来自然、清楚,几乎听不到一句多余的话。教态比较自然。这样的老师上公开课或评比课有优势。
姚xx老师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做练习,做探究实验等,老师为学生创造了许多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学生参与程度高,较活跃。
许xx老师说:安排比较多的化学实验,体现化学学科特点,通过实验来解决化学中的问题,符合学科的要求,同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黄xx老师说:此外整节课知识性较强,教学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
高xx老师说:本节课的引入很自然,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入手,学生感到比较亲切,学习兴趣也比较高,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
六、总结
新课程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教师如何实现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现在是一张嘴、一个话筒、一个手提、一个投影仪,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转变只是“换汤不换药”,只是从“人灌”到“机灌”而已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不同,过程的长短也将会有较大的差异。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往人们往往认为,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但如何才能教好书呢,我想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以研究促进教学。教师和学生本就应该是互动的,谁也不可偏废。我认为,美国课程专家多尔说的一句话非常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这就是说,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和权利上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教师又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材的重任。
《氧气性质和用途》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实验教材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实验2—2]至[实验2—4]补充”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学生演示实验—观察—思考—
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以怀疑和挑剔的心态去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实验的过程,积极的思考和分析。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三)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动画,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略)
《氧气性质和用途》说课稿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点击鼠标)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点击鼠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 ,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 [ 实验2-2 ] 至 [ 实验2-5 ]
多媒体课件:
(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二、说教法:(点击鼠标)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 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氧气性质和用途》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自然科学第四册第一章第一节课,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初二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用途。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初步了解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了解氧化剂。
2、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3、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闻气体的操作方法
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
难点:氧化反应和氧化剂以及实验现象的描述。
五、学法的指导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七、教学程序设计
1、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了解用途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新课引入:
问题1、生物体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你们想不想了解有关此气体的知识?
问题2、同学们请想一想氧气除了提供给我们呼吸以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还有哪些应用?同学们可以将事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结合课本第二页上的插图,学生们已经集中注意,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1)请学生自主学习第三页氧气的物理性质。
(2)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
(3)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4)多媒体展示下表,请同学们填写:
表一 氧气的物理性质
(5)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的。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列表总结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了解化学性质
(1)问题1: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气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2)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
(3)问题3: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4)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完成下表第一栏:
表二 物质和氧气反应
再同时连续完成硫燃烧实验和铁丝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教师进行指导。
然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5)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和助燃性。
5、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1)教师讲述: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教师陈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氧化剂的概念。其中氧化剂的概念只作介绍。
(3)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不至于把两者混淆,用多媒体设计成答题小游戏来完成以下练习:
指出下列文字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
(4)问题: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得到意义的构建。
6、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1)必做题:作业本第一章第一节。
(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氧气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氧气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准备一份发言稿。
其中探索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观察。
八、板书设计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两张表格(见上)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一、氧气的用途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1)一般情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不易溶于水
三、化学性质:
(1)助燃性
(2)氧化性
四、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中氧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