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既熟悉又陌生:屠呦呦是个怎样的人?
既熟悉又陌生:屠呦呦是个怎样的人?
李晗冰
►1949年,高中女生屠呦呦(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刚过完86岁生日的屠呦呦,又“躺着中奖”了——
1月9日,上午,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自给她授奖——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这是继2011年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屠奶奶荣获的又一个大奖,也是我国级别最高的科技奖项。
虽然屠奶奶蜚声中外,但由于这些年她深居简出、“神龙见首不见尾”,对绝大多数国人而言,屠呦呦还是个“熟悉的陌生人”。
关于屠呦呦的报道可谓汗牛充栋,但迄今为止真正见过她本人的没几个。我身边的的不少记者朋友虽然也动过不少脑筋、妄图“一睹真容”,但都未能如愿。
好吧,只能通过她同事的讲述,“道听途说”屠呦呦了。
►1952年佩戴”北京大学“校徽的大学生屠呦呦 / 8
一、媒体采访基本拒绝
屠奶奶这次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又“创造了历史”——自2000年至今,在27位荣获此奖的科学家中,她可能是第一位“婉拒”媒体采访的。
顺便“剧透”一下:每年的国家科技奖正式颁奖之前,负责国家科技奖评审具体事宜的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都会提前几天组织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10多家央媒的记者,对最高科技奖得主进行集体采访。
这次也不例外。1月4日上午,国家科技奖励办组织10多位央媒记者,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参评的推荐单位)一楼的贵宾会议室,准备集体采访屠呦呦。
结果很悲催——携带长枪短炮、录音笔、笔记本,以及精心准备的采访提纲,满怀期待、乘兴而去的记者同志们,又被屠呦呦“放鸽子”了。
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对满脸失望的记者们说:实在抱歉,屠呦呦先生因为“身体欠佳”不能到场,由她的几位同事接受大家采访。
所谓“身体欠佳”,你懂的。就在差不多一周前的2016年12月25日,北大校友、中国科学名誉主席韩启德和北大党委书记郝平一行,还到屠奶奶家给她提前庆生(她生于1930年12月30日)。从北大网站上刊发的几张照片看,老太太虽然说不上“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但也是行动自如、气色不错,又签名又合影,身体“杠杠滴”。
好吧。这不是屠呦呦第一次“婉拒”媒体采访。
2011年她荣获的美国拉斯克奖,是该奖设立65年来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要知道,拉斯克奖素有“诺奖风向标”之称,获得该奖的多位科学家,后来成为诺奖得主。所以,屠奶奶获奖的消息公布后,国内一方面喜大普奔,一方面也是争议四起,特别是一些参加过“523”项目(即前后历时二三十年的“抗疟新药研发”项目)的人,更是愤愤不平:发现青蒿素是一项集体成果,数十家科研单位、近千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为什么拉斯克奖只颁屠呦呦一个人?!
面对波涛汹涌的质疑,换了别人肯定要开个新闻发布会什么的,“解疑释惑”、“澄清是非”。但屠奶奶出奇地淡定,“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更惨的是2015年10月5日晚。那天傍晚得知屠奶奶获诺奖后,各路记者蜂拥而至(有的还是从外地“打飞的”赶到北京的),在她家门口苦苦守候,结果老太太硬是一个没见。
看到这里,你知道了吧——“无冕之王”风光表面的背后,是多么苦逼„„ 而我们的屠奶奶,就是这么特立独行、“不近人情”。/ 8
►屠呦呦领取拉斯克奖
►屠呦呦的拉斯克奖杯及证书
二、“我不习惯这些场面上的事” 被“放鸽子的”,不止是媒体记者。
2015年12月初,在诺奖颁发的前几天,屠呦呦从首都机场坐飞机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诺奖颁奖典礼。根据事先的约定,副部级的某管理局局长,专程赶到第三航站楼为屠呦呦送行。结果,局长一行在贵宾室左等右等,始终不见老太太的身影„„
原来,屠奶奶已经悄悄办完登记手续,溜之大吉!
哈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写到这里,我心里平衡了许多。还有。
2016年1月4日,为奖励我国著名科学家的杰出成就,经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提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有关部门在北京钓鱼台搞了个“永久性小行星命名”活动。小行星是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得到国际命名的天体,其命名是世界公认的记载褒奖杰出人士的一种方式——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苍穹中的一颗小行星,那也是“天大”的荣光啊。/ 8 获得此次“永久性小行星命名”的,共有5位科学家,除了屠奶奶,其余四位都是历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张存浩,年龄与屠奶奶不相上下。结果,其他四位科学家都去了,唯独屠呦呦“身体不适”,请假。
“诺奖以来和屠老师接触一年多,感觉她比较低调。”中国中医科学院(即原来的中国中医研究院,屠呦呦1955年参加工作时叫“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院长张伯礼院士透露说:“她多次跟我讲:就到这儿吧,我不习惯这些场面上的事,咱们加紧青蒿素的研究工作吧。”
►1979年9月,抗虐新药-青蒿素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
►1982年10月,屠呦呦参加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并领取发明证书及奖状
三、“她整天想的就是青蒿素”
听了张伯礼的话,我有些纳闷: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不是都已经推广应用了吗?还研究什么呢? / 8 屠呦呦的老同事、曾任中医研究院中药所所长的姜廷良研究员解释说:当初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其实并不知道其中的治病机理,这个机理到现在也没搞清楚。而青蒿素作为结构非常特殊的一个化合物,毒副作用很小,很可能可以治疗其它疾病——用术语说就是“老药新用”。
据介绍,近些年屠呦呦一直在关注青蒿素“老药新用”的问题,通过研究寻找可能的适应症。令人欣喜的是,青蒿素治疗红斑性狼疮药物的动物试验疗效不错,目前已经获得临床批件,下一步将开展临床试验——如能获得成功,应该也是可喜可贺的重大成果。
杨岚研究员是1995年加入屠呦呦团队的,她告诉记者:我觉得屠老师整天想的就是青蒿素,怎么把它继续做下去、让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除了工作,难道屠奶奶就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吗?
为了找到答案,采访中间我悄悄把杨岚请出会议室,在走廊里向她单独请教。
听了我的提问,杨岚笑了:工作就是她的爱好,或者说她的工作跟生活是一体的。至于她有什么业余爱好,我还真不知道。
“那您能不能给我讲讲屠老师工作中一些有趣的故事?”我还不死心。
杨岚又笑了:“我觉得廖福龙(屠呦呦的同事,1965进入中医研究院中药所工作)老师说过一句话很贴切:屠老师是个特别没有故事的人。”
我依旧不死心:“您能不能说说屠老师生活中一些有意思的事儿?”
“这个我就不谈了吧。”杨岚这次没有笑:“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千万别把搞成什么什么的。”
这句话,虽然让当了20多年记者的我多少有些尴尬,却深深地刻在脑子里了。
►青蒿素标本,青蒿素,青蒿素制品
四、发现青蒿素的三件小事
从1969见1月被任命为抗疟中草药研究小组组长,到1992年青蒿素类新药——双氢青蒿素片获/ 8 得《新药证书》并转让投产,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以及相关合作机构,前后摸索了20多年,期间发生的事情很多很多。她同事讲的三件小事,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件,安置两个女儿。
廖福龙研究员介绍说,屠呦呦接受任务时,她的丈夫李廷钊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两个孩子无人照看。她就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托儿所全托班,小女儿则一直在宁波老家由老人照顾,她自己则全身心投入工作。
“因为见面的机会很少,当年女儿都跟她生疏了。”廖福龙说,屠呦呦的责任感很强,她认为既然国家把任务交给她,就要努力工作,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好。“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一定是个人利益让步。”
第二件事,“土法上马”。
1971年10月屠呦呦课题组获得了高效的青蒿素乙醚提取物后,紧接着进行临床试验。“临床试验要用大量的青蒿乙醚提取物。”姜廷良研究员回忆说,当时找不到能配合的药厂,课题组只好“土法上马”:用7口大水缸作为提取容器,里面装满乙醚,把青蒿浸泡在里面提取试验样品。
“乙醚是有害的化学品,当时实验室和走道里都弥漫着刺鼻的乙醚味道。”姜廷良说,那个年代设备设施简陋,又没有排风系统,更没有防护用品,大家顶多戴个纱布口罩。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科研人员除了头晕眼胀,还出现鼻子流血、皮肤过敏等症状。
说到这里,张伯礼插话说:如今回想起来,感觉对不住这些科研人员——搞科研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确保科研人员的安全。
第三件事:以身试药。
据介绍,用青蒿乙醚提取物进行临床前试验中,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里发现了疑似毒副作用。到底是动物本身存在问题,还是药物所致?搞毒理、药理实验的同事坚持:只有进行后续动物试验、确保安全后才能上临床。
疟疾发作是有季节性的,一般在蚊虫肆虐的夏秋。为不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并郑重表态:“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一起住进北京东直门医院,成为首批人体试验的“小白鼠”。经过一周的试药观察,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
之后,屠呦呦带上样品赶赴海南昌江疟疾高发区,顶着烈日跋山涉水,在病人身上试验,完成了21例临床抗疟疗效观察,效果令人满意,为后续研究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8
►1955年,屠呦呦开始进入卫生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实验室工作
五、“我这么大年纪了还推荐我干啥!”
许多人不知道,屠呦呦在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之前,就得过一个在中医药界有影响的奖项——第三届唐氏中医药发展奖。该奖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与美国唐仲英基金会合作设立,每两年颁发一次,获奖者大多是中医药界的泰斗级人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曾于2003—2011年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他介绍说:200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推荐屠呦呦参评第三届唐氏中医药发展奖,她听说后直接打电话给我:“我这么大岁数了推荐给我干嘛!把机会给年轻人吧!”
“拉斯克奖和诺奖都是人家主动找上门来的。”廖福龙说,“对于名利屠老师真的是非常淡泊,只要自己的研究得到认可,她就很满足。对于国际奖项,她更看重的是‘为国争光’。”
关于拉斯克奖,屠呦呦在致辞中说: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对于诺奖,她在颁奖典礼上说: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当我在台下听到这句话时,特别感动!”陪同屠呦呦到斯德哥尔摩领奖的张伯礼回忆说,“虽然青蒿素是特殊时期团队协作的结果,但屠呦呦的贡献是非常关键的发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强调集体,忽视了对科学家首创贡献的认可。” / 8
►刻有屠呦呦名字(右图底部)的诺贝尔奖章
►屠呦呦领取诺贝尔奖
六、300多万元奖金,是这样花的
采访临近结束时,一个记者问的问题让大家“精神一振”:屠老师得的诺奖奖金,是怎么使用的? 屠呦呦得到的诺奖奖金为46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300多万元。
“其中200万元分别捐给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医科学院,成立了屠呦呦创新基金,用于奖励年轻科研人员。”张伯礼回答说,其余的钱,主要支付她和家人到瑞典领奖的相关费用等。
这,就是屠呦呦。/ 8
第二篇:怎样做一个让人既敬又怕的班主任
怎样做一个学生既敬佩又喜欢的班主任
一、注重自身对学生的影响 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起始年级的学生。由于才到新学校,对学校、老师、同学都感到很陌生,对一切都充满新鲜感。我认为这时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换句话说就是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身正”,对班主任来说尤为重要。比方说你要表现的严谨务实,积极乐观,自信坚强。你可以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
(一)要着装整洁大方,让学生感觉你每天充满活力,精神抖擞的样子;
(二)语言文明,语气和蔼,说话有分寸,言行一致;
(三)遇事冷静,办事果断,处事公正;
(四)自信、坚强、乐观,尤其是在你生病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不能把悲观情绪带到教室;
(五)勇于在学生面前,对自己做错的事做自我批评。班主任为人师表要言行一致,老师的这种示范表率作用在学生的身上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动力,这样班主任就能赢得他的学生的敬佩和喜欢。
二、注重班委班风建设
要组织一个成功的班级,班主任首先要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队干部,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他同学不断进取,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1)、选拔培养班干部 在班干部的产生过程中,我认为比较好的办法应该是先民主后集中,即先让学生进行投票选举,再由教师权衡。为了使学生的选举结果更具代表性,我让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推荐15位同学上来,然后再按所得票数的多寡进行排列,前12位的同学始得当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表意见,而且选出的干部往往又比较理想。最后再根据所选干部的气质、性格类型以及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工,优化班委会组合。实践证明,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经过班主任的优化组合而产生的班委会,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和拥护。
班主任对班干部,不能只是使用,还应该进行教育和培养。要经常教育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当然,选出的干部毕竟不是完人,因此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不应只是批评埋怨,多给予支持理解。对班委会的工作要经常检查,而切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班上的工作全部推给班干部自己放手不管。我还坚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在会上要让他们做述职报告,锻炼他们的能力,树立他们的威信。周末夕会,我要求每位干部在班里总结自己的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最后,我进行讲评。在讲评中,我侧重表扬,突出教育,重点是给予指导。组织他们学会制订计划及具体措施,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改进,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是非,及时阻止同学中的不良行为。而对于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决不姑息,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2)、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集体是在活动中产生的。我组织互帮互学活动活动。
(一)学习上我把全班按科目互补原则分成若干小组,好生带差生;纪律上小组长监督,组员互相提醒;劳动生活上互相互助。每周进行评比,表扬个方面做的最好的小组。
(二)我把《团结就是力量》作为班歌让每一位同学会唱,每到大型比赛活动时,必唱班歌并讲团结的重要性,我把取得胜利归结为团结的必然结果。
(三)我用军人的作风来要求每一位同学,把“雷厉风行,整齐划一”作为班风的奋斗目标,达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带好早操,早操要求全班必须步伐整齐,口号洪亮,并告诉他们怎么做,以及互相合作的重要性。通过活动扩大班干部在同学中的积极影响,通过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体意识。这样既能在班干部的纪律及常规管理上起到明显的效果,又能使同学之间也能因此养成团结友爱的习惯,在班级中孕育团结友爱的风气,使班级成为一个大家庭。
三、立好规矩,开好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一)俗语说得好:“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接手一个班级,你就必须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出台来统一规范其学习、生活习惯,而这规矩的建立,又不能只凭班主任的主观臆断,必须在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广泛听取班干部、学生的意见,然后委任班干部针对自己所管的方面制订一些措施出来。然后逐条让全班同学讨论,老师补充成文,这样制订出来的班规可行性和操作性较强,管理才能到位,才能做到行之有令,学生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光有规矩还不行,还要指导学生怎么去做。学习上,要求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听课,积极的态度完成作业,有规律的复习知识。要经常询问班干部,每门课的听讲情况,每周督促课代表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生活上,要求学生着装整洁大方,不留长指甲染指甲,不穿奇装异服佩带首饰。每周星期天晚上夕会检查,不合格立即整顿,好了之后在进教室。纪律上,督促班干部查好每一时间的班上人数,维持好每天的班上纪律,尤其班主任不在班上时的纪律,并在当天的夕会时汇报情况。语言行为上,语言文明,行为规范。具体的要求就是让学生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不随手扔垃圾。多向别人问好,尤其是在接受老师教导时要站端立直,完了之后要向老师鞠躬。学生一旦能成为一个品行良好的人,那么他们就能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学习。
四、应遵循的原则
(一)多树榜样,少批评原则
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很想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班主任要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多表扬,少批评,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所以我建议在接班的第一个月就设立“班级之最”的评比活动,以后每月进行一次,这活动可以涉及很多方面,如:“学习态度最端正的、方法最好的同学”,“最好的课代表、班干部、组长”,“最讲文明礼貌的,最爱班集体的,最乐于助人的同学”等等。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同学们的热情高,效果很好,真正发挥榜样的力量,全班就会形成一种“学先进,赶先进”的潮流,这样良好的班风就逐渐形成了。这个工作一般交给团支部书记去做,做好统计,在黑板上出光荣榜。
(二)“三勤”原则
接一个班,班主任老师要做到“脚勤,眼勤,嘴勤”。“脚勤”就是要经常走到班级同学中去,多与学生接触,在开始习惯还未养成时,要多跟班进行督促检查;“眼勤”就是要经常去观察同学们的情况,以便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嘴勤”就是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多与家长沟通,掌握学生在家的情况,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这样你对学生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万事开头难,一个班的管理如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那就是说你这位班主任在管理这个班级时已成功了一半。
(三)“一张一弛”原则
班主任管理一个班要张弛有度,你不能让学生一直处在紧张之中,也不能让学生一直处在懒散之中。就是说你严格要求一段时间后,要稍微放松一下,如此交替循环。在一段紧张的学习之后,可以给班上开展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竞赛活动,你也可以参加其中,这样既缓和了气氛,也增进了师生情感。
五、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习的动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学习就没有动力。学生刚进班,班主任一定要找住这个机会对其进行理想教育。多找一些身边成功的事例鼓励他们,向他们描述美好的大学生活,让他们充满向往,让他们感觉今生不到大学走一趟是人生的遗憾。除了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之外,还要教他们会制定生活学习中的小目标,这种小目标要容易实现,这样在攻克一个个目标之后,他们就会找到成就感,就会变得自信,从此就会把学习变成生活的乐趣,产生无穷无尽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