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动作节奏分析

时间:2019-05-15 08:1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动作节奏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动作节奏分析》。

第一篇: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动作节奏分析

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动作节奏分析

作者简介:

张瞻铭,(1975-),男,讲师,本科,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研究??E-mail:zhmzhang @ scut??edu??cn??

王倩,(1956-),男,教授,研究生,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研究?豹?

姚传奕,(1986-),男,教师,本科,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研究??

??

摘要: 对2013年肇庆全国田径大奖赛女子标枪决赛前八名运动员最佳成绩的技术影像进行解析,着重分析前三名选手。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多采用六步投掷步技术;投掷步步时和步频均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合理的投掷步和最后用力动作节奏对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至关重要;建立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六步投掷步动作节奏”模式指标。??

关键词:田径;女子标枪;动作节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2-0000-00

掷标枪投掷步技术的步长、步时和步频形成了整体动作节奏,节奏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前进速度和最后用力技术,并最终影响比赛成绩,且运动成绩与助跑最后四步的时间之间呈高度相关。中国大多数优秀女子运动员多采用四步投掷步技术,但观察分析此次比赛女子标枪运动员的技术影像后发现,目前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多数采用六步投掷步技术(见表1),这种技术灵活性较大,运动员有更充分的时间做好最后用力的准备 [1]??,因而有可能取得较好成绩。本文依据此次比赛运动员投掷步的部分运动学参数,结合相关的理论研究,比较不同运动员达到较好运动成绩时采用的投掷步技术,评价技术上的优缺点,为教练员进行女子标枪技术训练提供理论支持,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2013年4月27日,广东省肇庆市举行的全国田径大奖赛女子标枪决赛前八名运动员。名单见下表:

表1女子标枪决赛前八名运动员情况??

姓名单位比赛成绩(m)投掷步技术等级

吕会会河南65??62六步健将

李玲蔚山东60??87五步健将

张莉解放军59??43六步健将

隋丽萍山东56??83四步健将

王萍黑龙江56??61六步健将

杨新利湖北56??28六步健将

宋丹四川55??98六步

刘贝贝山东55??51六步

??

其中张莉、宋丹和吕会会、李玲蔚、张莉曾代表我国参加了2008年和2012年奥运会;吕会会在本次比赛中投出了65??62m的成绩,打破了女子标枪的亚洲纪录。??

(二)研究方法??

1?蔽南鬃柿戏?:在中国期刊网上查阅了1990-2012年关于掷标枪技术的文献资料,了解投掷步技术的研究现状,获取相关资料,为研究投掷步节奏和最后用力动作提供理论支持。??

2?庇跋穹治龇?:在比赛现场采用佳能D600相机对运动员进行跟踪扫描拍摄,快门速度1/500秒,拍摄频率50fps;跟踪扫描拍摄范围从助跑开始到标枪出手的全过程;运用ZoomBrowserEX;软件分析运动员最佳成绩的投掷动作影像,获取研究参数。??

3?蓖臣品?:运用Excel2003和 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

二、结果与分析??

(一)投掷步步时、步频的分析比较??

马特维耶夫将四步投掷步用时规律概括为:第1步0??30s~0??38s;第2步0??26s~0??30s;第3步0??30s~0??45s;第4步0??18s~0??22s,以此来评价投掷步后四步节奏,以及整个投掷步技术动作过程加速是否连贯 [1]??。??

?ケ?2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步时、步频(s,步/s)??

姓名

倒5倒4倒3倒2倒1最后一步

步时步频步时步频步时步频步时步频步时步频步时步频[ZB)]

吕会会0??224??550??283??570??205??000??224??550??422??380??283??57

李玲蔚/0??263??850??244??170??205??000??402??500??205??00

张莉0??263??850??244??170??244??170??224??550??283??570??224??55

隋丽萍//0??205??000??224??550??323??130??205??00

王萍0??283??570??283??570??303??330??244??170??342??940??263??85

杨新利0??185??560??342??940??166??250??185??560??323??130??185??56

宋丹0??224??550??323??130??205??000??205??000??323??130??147??14

刘贝贝0??244??170??283??570??224??550??205??000??283??570??147??14

平均数0??234??380??293??490??234??720??214??810??313??120??205??30

标准差0??0170??290??0140??180??0220??400??0080??200??0300??180??0250??65

由表2可知采用六步投掷步技术的运动员均在第一步(倒5)用时较短,均值为0??23秒,此步[JP2]主要任务是做好引枪动作,因有第二步(倒4)的衔接, 时间充裕,所以在第一步需要关注的动作较少,致使采用六步投掷步技术引枪用时更短;第二步是承上启下的一步,平均步时0??29秒,此步不仅要调节引枪造成的重心变化对助跑节奏地影响,还要保持速度为第三步交叉步(倒3)做准备;第三步交叉步属于小交叉,均值为0??23秒,步时较短,步频较快, 主要为了提升运动员的动作速度, 维持投掷步节奏的整体稳定性,因此身体重心起伏小,速度快;第四步跨步(倒2)步时平均为0??21秒,由于前三步的充分准备使此步的步频更快。第五步交叉步(倒1)的任务是保持人体快速运动的情况下,进一步完成躯干的扭转并形成合理的后倾姿势,创造良好的发力条件及缩短最后一步形成双支撑的时间创造条件 [1]??。因为四步与六步投掷步技术至此具有相同的目的,所以六步投掷步技术的第五步交叉步(倒1)和最后一步基本符合马特维耶夫的四步投掷步研究理论,所以六步投掷步的节奏规律可概括为“快-慢-快-快-慢-快”。??

由图1、2中可知李玲蔚采用五步投掷步技术,所以步时、步频为五个点,另两名运动员采用六步投掷步技术;研究发现:步时与步频呈负相关,即步时越长,步频越慢;交叉步(倒1)和最后一步的步时、步频表出明显的差异,吕会会和李玲蔚交叉步的步时较长,步频较慢,而张莉步时过短,步频过快;最后一步李玲蔚和张莉的步时较短、步频较快,而吕会会步时过长,步频过慢。由此可见,吕会会和李玲蔚交叉步技术较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超越器械,而张莉应加强右腿的积极前摆,增加下肢主动性,改进超越器械的技术;当最后一步在右脚着地后,左腿应以低、平、快的前移动作促使左脚快速着地,以直腿或近乎直腿的运动形式形成牢固的左腿支撑,形成左腿支撑-被迫缓冲-蹬伸的用力过程 [2]??。由此可以判断,最后一步李玲蔚和张莉左脚落地技术较好,而吕会会左脚落地应主动前移,以低、平的姿态快速着地,适当缩短单支撑的时间,减少速度损失。??

图1前三名运动员投掷步步时

??

图2前三名运动员投掷步步频

??

根据上述研究建立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六步投掷步动作节奏”模式指标(见表3)。为我国女子标枪运动员在投掷步技术训练过程中能掌握好速度与节奏提供参考数据。??

为了能更好的反映步频的快慢变化,绘制了“六步投掷步动作节奏”步频模式指标图。由图3可知步频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快,第二步因为引枪动作的影响步频降低;第三步小交叉和第四步跨步动作积极提升步频;第五步大交叉动作为了完成超越器械,步频降低明显;最后一步左脚的快速下落使步频达到最快。

表3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六步投掷步??

动作节奏”模式指标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最后一步

步时?ぃ?s)0??230??290??230??210??310??20

步频?ぃú?/s)4??383??494??724??813??125??30

图3我国优秀女子运动员“六步投掷步动作节奏”步频模式指标

??

(二)投掷步最后一步和最后用力动作的分析比较??

由表4可知运动员最后一步步长、步时与步速的关系,结合步频分析后发现:前两名运动员的步速和步频比后两名的运动员要慢,而成绩却明显高。因此我们认为步速和步频并不是越快越好,步时也不是越短越好,而应建立在合理的范围才有利于比赛成绩。此次比赛吕会会在最后一步左脚着地瞬间步长为1??58m,但是通过观看技术影像发现其右脚着地至左脚着地瞬间,右脚有明显的向前拖动,拖动了0??08秒,测得距离为0??46m,因此实际步长达到2??04m。因为最后一步步长过长,推迟了最后发力时机,影响整个技术动作的连贯性,降低助跑速度和发力效果,从而对投掷成绩造成影响 [3]??,所以吕会会最后一步技术还有待改进,可能进一步提高成绩。

??[LL]

为了能更好的反映步时的长短变化,绘制了“六步投掷步动作节奏”步时模式指标图(见图4),为运动员投掷步技术节奏训练提供较直观的数据参考。

表4运动员最后一步步长、??

步速和最后用力时间的比较??

吕会会李玲蔚张莉隋丽萍王萍杨新利宋丹刘贝贝

长?ぃ?m)2??041??451??501??551??631??221??331??48

步时?ぃ?s)0??280??200??220??200??260??180??140??14

步速?ぃ?m/s)7??297??256??827??756??276??789??5010??57

T?ぃ?s)0??140??160??140??160??160??160??160??14

注:T―左脚着地瞬间至标枪出手的时间

图4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六步投掷步动作节奏”步时模式指标

综上所述, 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和最后用力动作节奏均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不足,根据“刚体”力量传递原理,在左腿及时有效地支撑蹬伸,能量向上传递,在髋部肌群相对固定的前提下,以髋关节为轴进行“鞭打”动作, 使能量自下而上依次释放。前一环节所产生和获得的动量矩不断向上传递,同时,下一环节又自身收缩发力,使各环节的动量在不断传递的基础上又得到积累和补充。在达到一定速度后,其移动速度又急速下降,为加大下一环节的力矩创造有利的制动条件,并最终作用到标枪上,从而使标枪运动速度大大加快 [4]??。所以投掷步和最后用力的动作节奏对运动成绩必然造成影响。??

以下简要分析目前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存在的问题,为其改进技术提供参考。第一步张莉和王萍,第二步杨新利和宋丹,第三步张莉和王萍,第四步王萍均为步时过长,所以水平速度受到一定的损失,影响到投掷步的整体助跑节奏;第五步张莉和刘贝贝交叉步步时过短,不利于更好的完成超越器械;最后一步吕会会步时过长,为0??28秒, 会造成最后用力的速度损失;杨新利、宋丹和刘贝贝最后一步步时过短,不利于充分发挥最后一步的用力。因此整个投掷步节奏吕会会基本合理;李玲蔚采用五步投掷步技术,用第一、二步完成引枪,第三步跨步,第四步交叉步和最后一步,动作节奏基本合理;张莉等表现的节奏不明显或节奏错误,所以对比赛成绩造成一定的影响。

??

三、结论??

1?蔽夜?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现在多采用六步投掷步的技术;??

2?闭?确的投掷步速度节奏为:“快-慢-快-快-慢-快”;??

3?蔽夜?部分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存在投掷步和最后用力动作节奏不合理,影响到运动成绩的提高;??

4?备?据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六步投掷步的步时、步频参数建立了投掷步和最后用力动作节奏的模式指标,用来评价运动员的投掷步技术,为技术训练提供参考。

?げ慰嘉南祝邯?

[1]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563-574?豹?

[2]卢建明.掷标枪最后用力左侧支撑的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4):29-30?豹?

[3]赵飞龙等.对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吕会会投掷步技术的运动学比较分析[R].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2013,1?豹?

[4]卢竞荣.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从交叉步到出手技术生物力学分析[J].体育科学,2000,9(20):36-45?豹お?

Research on Throwing-step and Final Strength Movement Rhythm ??

of Chinese Excellent Female Javelin Athletes

??

ZHANG Zhan-ming??1,WANG Qian 2??

??

(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2?? Guang Zhou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angzhou 510500, Guangdong, China)

??

Abstract:In this study, the best performance images of the top 8 athletes in Year 2013 Zhaoqing National Track and Field Competition Final are chosen as the subjects, and the images of the top 3 among them are emphatically analyzed??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six-throwing-step technology is mostly adopted by the Chinese outstanding female javelin athletes at present;the time and frequency of throwing-step appear to have some regularity;the appropriate throwing-step and final strength movement rhythm are vital to the creation of excellent results for athletes?? The six-throwing-step movement rhythm has become the standard indices for the Chinese excellent female javelin athlete?豹?

Keywords:track and field;women??s javelin throw;approach rhythm??

?ぃㄔ鹑伪嗉?:余树华)

第二篇:标枪运动员论文:我国男子优秀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主要用力肌群表面肌电分析

标枪运动员论文:我国男子优秀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主要用力肌群表面肌电分析

【中文摘要】研究:本研究尝试将肌电图引入标枪投掷技术的研究当中,试图构建标枪最后用力阶段的肌电图模式,通过研究来检测肌肉用力的顺序、贡献率,从而有针对性的改进某些肌肉的训练方式和手段,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阐明标枪最后用力技术的科学合理性,为改进和合理化肌肉力量训练计划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芬兰产MuscleTesierME6000便携式8导肌电仪对9名一级及以上优秀标枪运动员的投掷动作进行信号采集,并运用处理系统中的分析软件进行主要肌肉活动状态的肌电分析。结论:1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的准备部分:(1)最后用力准备部分各肌肉的开始放电顺序符合“大关节首先活动的原理”,但有些运动员在最后用力准备部分由于对标枪没有很好的控制导致桡肌首先发力;(2)腹外斜肌和股二头肌在整个最后用力阶段一直持续用力;(3)在最后用力的准备部分中,应缩短从单脚支撑过渡到双脚支撑所需的时间,提高水平速度利用率;(4)有些运动员在最后用力准备部分三角肌和斜方肌的贡献率偏高,说明在此部分三角肌和斜方肌过于紧张,整体的肌肉协调性较差,应对肌肉协调用力加强练习。2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的加速部分:(1)最后用力加速部分所测运动员腹外斜肌都最先发力,在完成“满弓”动作时,腹外斜肌已经得到充分的拉伸,在最后用力加速部分开始时刻快速收缩用力,使躯干带动投掷臂向前,对标枪出手时的“鞭打”加

速起到积极的作用;(2)最后用力加速部分肌肉肌电活动结束的先后顺序中,前胫骨肌首先结束发力,其次是腹外斜肌和腓肠肌,桡肌和三角肌最后结束发力,符合由下至上发力,使动量由下肢传至躯干,再由躯干传至投掷臂;(3)结合同步录像可以看出,最后用力加速部分三角肌的贡献率偏小,可能与重心偏高上体偏直,“满弓”动作不充分,幅度偏小,“鞭打”动作未用全力等因素有关。

【英文摘要】Object: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introduce Javelin Throw EMG studies were,Javelin stage of trying to build the EMG patterns, By studying the muscle in order to detect the contribution rate, Which targeted certain muscles to improve training methods and means, From a new angle to illustrate the javelin Technology rationality of science, To improve and rationalize the muscle strength training program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Method: In this study, produced in Finland MuscleTesierME6000 8-lead portable EMG Of the nine outstanding athlete throwing the javelin for signal acquisition, Analysis software for the major muscle active EMG analysis.Conclusion:1 Javelin Thrower Final Exertion Preparation part:(1)The last strength prepare parts muscle began to discharge sequence in accord with “large joints, first activities, but some athletes principle in the last strength ready to part due to no good control cause javelin radial muscle first send force;(2)

Abdominal muscles and external oblique biceps throughout the last stage of shot-putting continued strength;(3)In the last strength preparation part, should shorten single-support transition from the time required to support both feet, raise the level of speed utilization rate;(4)Some athletes in the last strength ready to part deltoid muscle and trapezius muscle, the contribution that high in this part and deltoid muscle and trapezius muscle too nervous, whole muscle coordination is poorer, deal with muscle coordination force strengthen practice.2 Javelin Thrower Final Exertion Acceleration part:(1)The last strength accelerate part nine athlete abdomen is outside the oblique muscle in the strength, complete “full bow” action, abdomen has been fully outside oblique muscle tension, in the last strength accelerate section begins moment, make rapid contraction force driving throwing arm forward, the torso of the “thrash javelin moves when accelerating” play a positive role;(2)The last strength accelerate muscles muscle electrical activity in the end, the order of tibial muscle first before end sends force, followed by external oblique muscle and seated abdominal muscle and deltoid muscle, radial send force, accord with the closing bottom-up sends force by lower limbs, make momentum to the torso, again by throwing arm to the

torso;(3)With simultaneous video can see, the last strength accelerate the contribution of part deltoid muscle with smaller, its high center of gravity, probably, “partial straight full bow” action not fully, the amplitude slants small, “whip” action not related to such factors with all our strength.【关键词】标枪运动员 最后用力阶段 主要用力肌群 肌电分析 【英文关键词】Javelin Thrower Final Exertion Major muscle force EMG analysis 【目录】我国男子优秀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主要用力肌群表面肌电分析7-157摘要5-6

ABSTRACT6前言1.1.1 理论意义

1.1.4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7-81.1.2 现实意义7

1.1.3 学术价值7-8

1.2.1 概述可行性分析88-10概述9-10状10-14现状10-12

1.2 文献综述8-15

8-91.2.1.1 掷标枪运动概述1.2.1.2 肌电发展1.2.2 表面肌电技术在体育科研中应用的历史及现1.2.2.1 国外关于肌电在体育科研中应用的历史及1.2.2.2 国内关于肌电在体育科研中应用的历史

1.2.3 研究思路

1.2.3.2 及目前我国对标枪的研究现状12-1414-151.2.3.1 肌电测试的肌肉选取14-15肌电测试原理图151515-16

1.2.3.3 肌电测试时的工作流程

2.1 研究对象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5-182.2 研究方法16-18

2.2.1 文献资料法

1616-1816-1717-18法182.2.2 专家访谈法162.2.3 测试法

2.2.3.2 测试肌肉2.2.3.1 测试仪器及器材162.2.3.3 测试动作172.2.3.5 数据初步筛选处理3 研究结果与分析18-36

2.2.3.4 测试步骤18

2.2.4 数理统计

3.1 最后用力的准备部分20-28间顺序21-233.1.1 最后用力准备部分各肌肉肌电活动开始的时

3.1.2 最后用力准备部分各肌肉肌电活动结束

3.1.3 最后用力准备部分各肌肉发力持续3.1.4 最后用力准备部分各肌肉肌电积分值

3.2 最后用力的加速部分的时间顺序23-24时间顺序24-26和各肌肉力量贡献率大小26-2828-3629-3030-3232-343.2.1 最后用力加速部分各肌肉肌电活动开始的顺序3.2.2 最后用力加速部分各肌肉肌电活动结束的顺序3.2.3 最后用力加速部分各肌肉发力持续顺序3.2.4 最后用力加速部分各肌肉肌电积分值和各肌肉结论与建议36-38附件43-44

参考文献力量贡献率大小34-3638-42致谢

42-43

第三篇:2013―2015年世界体操优秀运动员吊环动作发展动态分析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录像分析、访谈等方法,从动作选择、编排等方面,分析了世界体操优秀运动员吊环动作发展动态。结果表明:优秀运动员对不同组别动作的选择并非平衡,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是运动员的重点选择,不同组别动作编排各有特点。

关键词:巴西奥运周期;吊环;动作;态势

中图分类号:g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3-0073-06

自2006年国际竞技体操评分规则作出重大修改以后,除部分规定进行微调以外,未曾产生大的变动,世界体操优秀运动员吊环成套动作的选择与编排也呈现出“规定套”特点。伦敦与巴西奥运周期的竞技体操规则并没有大的变化,然而巴西奥运周期却“井喷式”涌现出难新动作(难新动作主要集中于摆动至静止动作、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然而,国内学界对世界吊环动作发展(尤其是巴西奥运周期)并没有表现出热情,唯有几篇吊环项目的专门文献或文献的部分章节展开论述[1-4],较少的研究成果难以反映出巴西奥运周期吊环动作发展动态。那么,巴西奥运周期中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吊环动作发展情况如何,有何创新动作,这些问题需要探讨。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以巴西奥运周期中2013-2015年世界体操锦标赛单项决赛前8名运动员成套动作为研究对象,并以2013-2015年世界杯系列赛的部分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为辅助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年来吊环项目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以及2013-2015年世界体操锦标赛、世界杯相关比赛的新闻报道、成绩,从多方面了解吊环动作变化及参赛选手的相关信息。

1.2.2 录像分析法

通过网络媒体等公开途径搜集相关比赛视频;利用在国内体操比赛执裁机会,搜集了公开渠道所不能获得的相关视频。通过反复观察所搜集的视频资料,对吊环项目比赛动作进行统计和处理,对动作间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2.3 访谈法

针对优秀运动员吊环动作选择倾向、编排特点等,对国家队、省市队教练员以及体操裁判员进行访谈。在研究撰写、论证过程中,针对特定动作发展、特殊运动员动作选择等情况,进一步访谈裁判员、教练员等。

结果与分析

2.1 优秀吊环运动员动作的发展变化

为了更好地分析巴西奥运周期世界优秀运动员吊环动作发展动态,本研究依据《2013-2016年世界竞技体操评分规则》中“动作组别”分类方法进行分析,吊环动作组别包括屈伸上和摆动动作(ⅰ)、摆动至手倒立(ⅱ)、摆动至静止动作(ⅲ)、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ⅳ)和下法(v)。

2.1.1 屈伸上和摆动动作的发展变化

1)屈伸上和摆动动作的选择特点。该组别动作包含了以“屈伸上”和“摆动”技术完成的动作,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动作表中由“屈伸上”完成的动作少且难度非常低,该类型动作几乎不出现在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之中,故不作赘述。以“摆动”完成的动作中包含了一些较高难度价值的(团身/屈体/直体姿态)前、后空翻2周,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共出现10~14次(表1),这些动作也就成为世界优秀运动员的主要选择。但是,分析前、后空翻2周动作不难发现,世界优秀运动员对前、后空翻2周动作的使用次数存在明显差异,较为集中地选择了团身或屈体前空翻2周(简称“前空翻2周类”),而团身/屈体/直体后空翻2周(简称“后空翻2周类”动作)在上述3届世锦赛单项决赛中仅有中国队员尤浩在2014-2015年世锦赛中使用(即,直体后空翻2周),出现次数极少。

2)屈伸上和摆动动作编排特点。运动员选择吊环项目某一动作有着多种目的的考量,即满足动作组别要求以获得加分(即规则规定运动员每使用一种动作组别可获得0.5分)、通过单个动作提高成套动作难度价值、满足规则的特定要求、重视与前后动作的衔接以及最大限度的控制或避免扣分因素等。

从有关动作看,“后空翻2周类”动作由于使用人数和出现次数很少,并没有表现明显的编排特点,特有的案例就是中国运动员尤浩在2014-2015年世锦赛吊环项目中分获第三、二名,在比赛中完成了近年来少见的“直体后空翻2周”,尤浩使用该动作目的与直接连接“李宁2成十字”有关。“前空翻2周类”动作的编排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如果运动员使用一个“前空翻2周类”动作,其编排位置一般处在成套动作的第三或四个动作(可计算难度的动作)位置上。这种编排与规则要求有关,竞技体操评分规则规定“成套动作中ⅲ和/或ⅳ组别动作连续不能超过4个,中间间隔至少要一个b组及以上难度的摆动动作”[5],运动员为了避免第ⅲ和/或ⅳ组别动作连续超过4个而做出如上选择;二是,如果运动员使用两个“前空翻2周类”动作,第一个“前空翻2周类”动作编排在成套动作的第3或4个动作位置,第二个动作则和第一个动作间隔1~2个摆动成静止动作,或者两个“前空翻2周类”动作连续编排。就连接的动作而言,“前空翻2周类”动作可以为其后的动作提供动力,因此其连接的动作完全是以摆动来完成的动作如“后摆成水平十字”“后摆成水平支撑”和“前空翻在环中直接成十字”。可以看出,世界优秀运动员对“屈伸上和摆动动作”选择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规则特定要求、重视与前后动作的衔接。2.1.2 摆动至手倒立动作的发展变化

1)摆动至手倒立动作的选择特点。①“悬垂摆动至手倒立”的优先发展。“摆动至手倒立动作”可以通过支撑摆动、悬垂摆动和屈伸上等技术完成,而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动作表中仅有6个动作,可供运动员选择的机会非常少,尤其是由“支撑摆动”和“屈伸上”完成的手倒立动作更少。因此,在近十年来的世界体操大赛中几乎很少出现由“支撑摆动”和“屈伸上”完成的动作,仅有个别欧美运动员使用由支撑摆动完成的“宏玛后摆成手倒立”。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中,由“悬垂”摆动完成的“直臂前摆成手倒立”和“直臂后摆成手倒立”(简称“悬垂摆动至手倒立”)出现12~13次(表2),体现出优秀运动员对“悬垂摆动至手倒立”优先选择与发展的态势。②“悬垂摆动至手倒立”的波浪发展。综观近十年“直臂前或后摆动至手倒立”的发展,该类动作在不同奥运周期中使用次数呈现波浪性发展,如2010-2011年世锦赛单项决赛为12次、11次[6],伦敦奥运会单项决赛则递减为9次[7],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中为13次、13次和12次,2016年奥运会可能又会减少。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不仅在于“悬垂摆动至手倒立”动作难度较低,更重要的是运动员甚至世界优秀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非常容易出现环绳摆荡、晃动、倒立不稳等问题,通过减少该类动作的选择,以达到避免扣分的目的。

2)摆动至手倒立动作的编排特点。世界优秀运动员“摆动至手倒立”的编排位置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①“间隔编排”和“连续编排”。如果运动员使用2个“悬垂摆动成手倒立”,可以有“间隔编排”和“连续编排”两种方式。“间隔编排”即第一个“悬垂摆动至手倒立”一般置于3个第ⅲ和ⅳ组别动作之后(即在成套动作的第三个或第四个动作位置,主要目的是发挥“间隔”作用,简称“套前编排”),另一个“悬垂摆动至手倒立”置于结束动作前(主要目的是为结束动作提供动力,简称“套末编排”);“连续编排”是两个“悬垂摆动至手倒立”在结束动作前连续编排,这种编排的目的在于“悬垂摆动至手倒立”之后再无其他静止或力量动作,从而避免环绳摆动对其后静止动作的完成带来难度,最大程度上减少扣分因素。②如果运动员仅使用一个“悬垂摆动至手倒立”,编排亦存在“套前编排”和“套末编排”两种。但是,综合来看,无论运动员采用几个“摆动至手倒立”动作,“套前编排”逐渐减少,而“套末编排”(尤其是采用单个动作)则逐渐增多。

2.1.3 摆动至静止动作的发展变化

1)摆动至静止动作的选择特点。摆动至静止动作中包括了大量由“屈伸上”和“摆动”完成的、最后静止姿态为(锐角)十字支撑、(前)水平十字支撑和水平支撑在内的高难度动作。综观2013-2015年世界大赛,摆动至静止动作的发展并不平衡,以“摆动”完成各种静止动作备受重视(表3)。

①鲜见以“屈伸上”完成的静止动作。巴西奥运周期中,优秀运动员以“屈伸上”完成的摆动至静止动作并不多见,鲜有运动员使用(如莫利纳里使用了“屈伸上成锐角十字支撑”)。以“屈伸上”完成的静止动作使用次数少,与竞技体操评分规则有关(规则规定“摆动接力量静止动作时,如果该力量静止动作方向相反,将被视为两个动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类动作的使用)。

②重视以“摆动”完成的静止动作。以“摆动”完成的各种静止动作往往是d组及以上难度动作,在当今世界优秀运动员追逐难度背景下,这些动作成为优秀运动员选择的重点则不言而喻,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出现15~20次,由此可见一斑。在各种以“摆动”完成的静止动作中,“后摆上成水平支撑”“后摆上成水平十字支撑”又是世界优秀运动员选择的重点,在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出现10~14次。

但是,以“摆动”完成的静止动作发展也并非平衡。首先,“前后摆动成倒十字支撑”动作明显偏少。在世锦赛单项决赛中仅有个别运动员完成了“后摆上成倒十字支撑”,如2013年世锦赛的荷兰范杰尔德、美国怀纳和日本的山室,并且“前后摆动成倒十字支撑”几乎不出现在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前3名运动员的成套动作中。其次,以“摆动”完成的“前空翻直接在环中成十字支撑”减少。“前空翻直接在环中成十字支撑”虽是世界体操比赛中常见的动作,但单项前8名运动员对该动作的选择却在减少,如2013-2015年世锦赛出现2~4次。究其上述动作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无论是“前/后摆动成倒十字支撑”,还是“前空翻直接在环中成十字支撑”,动作难度并非很大,但运动员甚至世界优秀运动员在完成上述类型动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动作的角度偏差”“动作多次控制”“倒立不稳”等问题,也就非常容易出现扣分,由此导致优秀运动员少选或减少上述动作。

2)摆动至静止动作的编排特点。在世界体操大赛中,以“屈伸上”完成的静止动作出现次数很少,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编排特点,故本研究不再赘述。综合2013-2015年世锦赛运动员以“摆动”完成的各种静止动作,其编排主要呈现3种方式。

①由力量(静止)动作直接连接。这种编排在世界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中普遍采用,但是这要依赖于运动员对环绳的严格控制,并从一个较高的身体位置和静止的身体状态来完成,如“直臂直体压上成倒十字支撑”接“后摆上成水平十字支撑”。

②简单动作过渡。即在“摆动至静止动作”前使用诸如“倒悬垂”“悬垂向前慢转肩”等简单动作进行过渡,如“直臂直体后滚慢翻成水平支撑”落下接“倒悬垂”接“后摆上成水平十字支撑”。简单动作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环绳的晃动,达到避免扣分的目的,并且可以获得短暂的休息。

③空翻动作直接连接。即通过“空翻2周类”直接连接摆动至静止动作,如“屈体前空翻2周”接“后摆成水平十字”“团身前空翻2周”接“前空翻直接在环中成十字支撑”,这也是世界优秀运动员通用做法。

2.1.4 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的发展变化 1)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的选择特点。①不同动作使用的差异化。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中包含了大量高难度的、最后静止姿态为(锐角)十字支撑、(前)水平十字支撑和水平支撑动作,这也是优秀运动员创新动作、优化编排、表现自身技术特点以及提高成套动作难度的重要选择。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中,该组别动作出现11~13个/29~31次,且以e组及以上高难度动作居多,足见优秀运动员的重视。但是,综合3届世锦赛运动员使用的成套动作,各种动作明显表现出分散与集中的差异化发展特点,除“经背水平拉上成十字支撑”“直臂直体向后滚翻成水平十字支撑”高频率使用外,其他动作在每次比赛中基本维持在1~3次,且不同届次出现的动作甚至都互有差异。

②最高难度动作备受重视。最高难度动作的使用是运动员实力的体现,也是创新编排、博得裁判认同的重要尺码。巴西奥运周期中,吊环最高难度动作备受优秀运动员重视,f组高难度动作“从背水平压上成水平十字支撑”“直臂直体向后滚翻成水平十字支撑”和“经背水平直臂直体压成倒十字支撑”在比赛中多次使用,3个f组动作在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中均出现9次;特别是“直臂直体向后滚翻成水平十字支撑”在3届世锦赛单项决赛中分别出现6~7次,成为巴西奥运周期吊环动作的重要发展。另外,3届世锦赛单项决赛中荷兰的范杰尔德、俄罗斯的阿布里亚金以及法国的艾特赛德均使用了上述两个f组动作,进一步说明了优秀运动员对高难度动作的重视。

③力量过渡动作的频繁使用。为了利于动作间的有效衔接、降低环绳的摆荡等,优秀运动员往往采取易控制的力量动作或简单动作进行过渡。“从或经背水平直接拉上成十字支撑”(纳卡雅马)在成套动作中发挥了过渡动作的作用,在比赛中高频率出现(2013-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中各出现7次);“从或经背水平直接拉上成十字支撑”的前面一般连接水平十字支撑和十字支撑动作,其后则连接摆动至静止动作或摆动至手倒立(运动员一般采取“纳卡雅马”慢落下成悬垂,然后成倒悬垂,再接摆动至静止动作或摆动至手倒立,这种做法意在减少环绳的过多晃动等问题)。可以看出,“纳卡雅马”与十字支撑和/或水平十字支撑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④“倒十字支撑”动作的稳定发展。以结束姿态为“倒十字支撑”的动作中,在3届世锦赛单项决赛中世界优秀运动员基本维持在5~6次,使用次数相对较少,主要涉及“从悬垂直臂直体慢拉上成倒十字支撑”“从十字支撑直臂直体压上成倒十字支撑”“从水平十字压成倒十字支撑”。“倒十字支撑”动作使用次数少,这归因于运动员完成倒十字过程和最后姿态肩角度过大、倒立不稳等问题有关。

2)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的编排特点。当今,优秀运动员“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的编排呈现出两个特点:①力量(静止)动作的直接连接。这种编排在世界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中普遍采用,力量(静止)动作的直接连接可以很好地避免环绳的晃动,运动员一般在前1/4套动作进行编排,如“直臂直体后滚慢翻成水平支撑”接“从背水平压上成水平支撑”接“直臂直体后滚慢翻成水平十字支撑”。②简单动作过渡。即在“力量和静止动作”前使用诸如“倒悬垂”“悬垂向前慢转肩”等简单动作进行过渡,如“直臂直体后滚慢翻成水平十字支撑”落下接“倒悬垂”接“直臂直体压上成倒十字支撑”。通过简单动作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环绳的晃动,达到避免扣分的目的,并且可以获得短暂的休息。

2.1.5 下法动作的发展变化

世界优秀运动员对吊环下法动作的选择主要涉及“直体后空翻2周转体360°”“直体后空翻2周转体720°”,且以“直体后空翻2周转体360°”居多。f组的“直体后空翻2周转体720°”在3届世锦赛中仅有3人4次使用,如2015年世锦赛尤浩和美国的威特伯格、2014年世锦赛俄罗斯的伊格纳特耶夫、2013年世锦赛日本的山室,高质量完成下法动作是运动员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从世界大赛比赛实况看,由于吊环很难形成稳固的支撑点,运动员完成下法动作整个过程中,往往存在空中分腿、屈髋(尤其是第二周)、落地不稳等问题,这可能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成绩及名次。2015年世锦赛单项决赛中刘洋环上动作并不劣于第一、二名,但最后下法出现空中分腿、落地一大步的失误,导致与冠军失之交臂。因此,高质量下法应是运动员的发展方向,这也应是中国男子体操运动员备战奥运会的重点。

2.2 巴西奥运周期吊环难新动作的出现

2.2.1 摆动至静止动作

2013年以来,“摆动至静止动作”中出现了多个最后静止状态为锐角十字支撑的难新动作,如“李宁2成锐角十字”(e组,又名楚卡哈拉)“前空翻在环中直接成锐角十字”(e组,日本运动员田中在2014年南宁世界体操锦标赛中首次完成)“屈伸上成锐角十字支撑(d组,又名莫利纳里)后摆成锐角十字支撑(e组,又名加藤),这些动作是在锐角十字支撑出现后的新发展,比赛中尤其以日本运动员使用居多。2014年以前,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并未对锐角十字支撑动作的“屈体”程度提出严格要求,运动员完成上述动作时往往存在屈体不足等质量问题。为此,2014年竞技体操评分规则要求所有的“锐角十字类”动作都必须直腿完成,腿和面部的距离不超过“手掌”大小的距离,并且在成套动作中只有在动作连接之间必要时才能屈臂。这一措施提高了“锐角十字类”动作的完成质量,但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关动作的发展。

2.2.2 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

本研究依据动作的最后静止状态,将动作简要分为(前)水平十字和水平支撑动作、(锐角)十字支撑动作和倒十字动作三类。

3)倒十字动作。巴西奥运周期中出现的倒十字难新动作多带有向前慢翻过程,“从前水平悬垂直体直臂压上成倒十字或pineda压上成倒十字”(e组,2014年索菲亚欧洲锦标赛保加利亚运动员柏图尼亚斯首次完成)要求从前水平至倒十字过程中不允许出现任何支撑,并且要求从前水平悬垂经十字悬垂至倒十字一直保持直体姿势至最后姿势;“直体直臂向前慢翻经十字悬垂成倒十字”(e组,美国运动员永利在2014年加拿大密西索加泛美锦标赛首次完成)动作要求在任何慢翻上阶段或经过悬垂部位时不允许出现支撑姿势,否则将会被扣分或导致动作不被承认。

结论

3.1 优秀运动员对“屈伸上和摆动动作”选择主要集中在“前空翻2周类”动作,“摆动至手倒立动作”表现出悬垂摆动成手倒立的优先发展和悬垂摆动至手倒立的波浪发展特点。

3.2 优秀运动员对“摆动至静止动作”发展表现出不同类型动作的非均衡发展和重视以“摆动”完成静止动作的特点;编排主要有有力量(静止)动作直接连接、简单动作过渡和空翻动作直接连接三种方式。

3.3 优秀运动员对“力量动作和静止动作”发展上表现出重视最高难度动作的选择、力量过渡动作频繁使用、“倒十字支撑”动作稳定发展的特点,编排主要有力量(静止)动作的直接连接和简单动作过渡两种类型。

第四篇: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腾空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腾空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影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国内3名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腾空阶段的竿上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腾空阶段的竿上技术可以分为助力阶段和阻力阶段进行分析;良好的摆体技术可以减少撑竿阻力阶段的速度损失率,我国选手的摆体技术同世界级运动员有明显差别,主要是躯干后仰过大和起跳腿没有较好的保持伸直状态;我国选手的弯竿量小,摆体技术缺陷和BMI指数较低是主要原因,弯竿量同左手离竿时刻的垂直速度呈显著正相关,同竿上的腾空高度成正比;我国运动员重心最高点与横杆高度的差值过大,需要改进过杆技术。??

关键词: 撑竿跳高;运动学;竿上技术;男子撑杆跳高;腾空阶段;弯杆量??

中图分类号: G 823.1文章编号:1009??783X(2014)02??0175??05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This paper adopted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image analytical method,and mathematic statistics to analyze the flighting technique of Chinese elite male pole vaulter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ole??technique of flighting stage can divide into resistance and assistance.The technique of body??pendulum can reduce the velocity loss rate.Chinese athletes has obvious difference with world??class athletes in the technique of body??pendulum,the primary cause is larger angle of trunk back??tilt and can't keep straight state of take??off leg.The pole??bend range of Chinese athletes is not large enough;the main reason is BMI index and the defect of the technique of body??pendulum.There was a very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between bending pole degree and the vertical velocity of the moment at left hand leave pole.The flight height is proportional with bending pole degree.The CM??MAX of Chinese athletes has a big difference with bar height,so need to improve the technique of clear the bar.??

Keywords:pole vaulting;kinematics;flighting technique;man’s pole vaulting;take??off phase?おお?

??

收稿日期:2013??05??06??

基金项目:国际体育总局部分田径项目(训练局田径队)备战2008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06012)。

??

作者简介:王鹏(1983―),男,山东临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运动技术分析与诊断、体能训练。??

作者单位:1.曲靖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曲靖 655011;2.西安体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8??

1.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Qujing Normal University,Qujing 655011,China;2.Xi’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Xi’an 710068,China.撑竿跳高是一项技术复杂的田径项目,其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撑竿的控制,只有良好的竿上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撑竿获得好成绩。在金属竿时代,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曾接近世界最好成绩,说明我国运动员可以在该领域获得成功;然而,由于撑竿材质和技术的改进,撑杆跳高成绩同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说明问题主要存在于技术方面。国内对撑竿跳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助跑起跳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同样重要的竿上技术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同国外运动员的技术对比;因此,本文从撑竿物理特性的角度对我国3名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竿上技术进行分析,并将部分关键数据同世界优秀选手进行对比,找出技术差距和存在问题,以期为改进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技术提供有意义的建议,提高训练水平和针对性。??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8年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上海站)前3名的竿上技术,运动员基本情况见表1,并对2005年田径世界锦标赛男子撑竿跳高决赛的运动员(文中Elite运动员)和布勃卡的部分技术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期刊(25篇)和书籍,获得相关文献资料。??

1.2.2二维影像解析法??

采用1台松下AG??DVG180摄像机和1台美国PULNIX CCD高速扫描摄像头(TM??6710CL)拍摄,机位和机高相同,2机置于跑道右侧20 m处,主光轴垂直于运动平面正对起跳点位置拍摄运动员倒2步至过竿落垫的完整技术。松下机拍摄频率为50帧/s,高速拍摄频率为120帧/s,拍摄现场如图1所示。拍摄时2机同时启动,选取起跳脚离地瞬间的技术为解析同步点。采用Dartfish4.5和APAS软件解析技术,根据研究需要选取19个关节点,数字化技术影像,并使用低通数字滤波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平滑系数常速为6,高速为8。

图 1拍摄平面

??

表 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运动员身高/m体重/kgBMI个人最好成绩/m本文研究高度/m

刘飞亮18870205.715.50/5.62/5.70

杨雁盛18977225.705.35/5.45

杨泉18674215.615.15/5.35

平均值187.6773.67215.67

Elite运动员184.6778.33235.65

注:表中研究对象试跳的最高高度为失败的最好一跳,其他都为成功跳次,Elite运动员的资料来自于国际田联官方网站。??

??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ASS 10的数据分析模块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获得平均数、标准差等统计学数据。??

1.2.4研究阶段划分及相关说明??

见图2。??

TO:起跳脚离地瞬间。??

Take off??dist:起跳距离,即起跳点距离穴斗的水平距离。??

PC??MPB:上握手同穴斗之间最短距离时刻竿弦距离,这时撑竿最大弯曲,撑竿开始为人体提供动力[1]??。??

CM??MAX:重心最高点。??

撑竿助力阶段:TO至PC??MPB。??

撑竿动力阶段:PC??MPB至CM??MAX。??

图 2技术阶段划分

??

2结果与分析??

2.1撑竿阻力阶段的技术分析??

2.1.1撑竿阻力阶段身体形态分析??

现阶段撑竿跳高运动员使用的撑竿材质都是由玻璃纤维或碳纤维的复合材料制成的,撑竿跳高技术愈加重视人体动作对于弯竿的效用,起跳离地后的技术以获得撑竿最大幅度的弯曲为主[2]??。世界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通过鞭打式摆体来获得“大幅度弯曲”,我国专家称之为“低髋摆体”技术[3]??。这种摆体方式在动作外形上表现为起跳腿离地后保持较直的形态拖在体后做振浪式摆动,同时下手臂保持较大的角度顶竿,使整个身体由质量最大的躯干到质量依次减小的下肢呈现出链条式动量传递,获得最快的末端速度。大半径的低髋摆动和宽握不仅可以为弯竿提供更大的动力,还可为运动员向上展体提供?┒?力。

在起跳离地后的0.06 s,撑竿跳高运动员开始以双手为轴进行摆体,这时会对撑竿产生离心力[2]??。大半径的摆动和较快的角速度是增加离心力的基础,会出现2种技术类型:一种通过较早的倒体屈髋和起跳腿弯曲缩短摆动半径,注重身体的运动;另一种通过起跳腿保持伸直状态和充分伸展的躯干增加摆动半径,这种技术注重人体对撑竿的作用。前一种技术出现在使用新材料撑竿的早期,并没有意识到利用撑竿的大幅度弯曲获得更多能量的重要性,而且过早出现的末梢速度会使身体在摆体后的下一个阶段出现困难;后一种属于较为先进的技术,大半径摆体虽然影响摆动速度,但是可以产生更大的离心力作用于撑竿,并且在摆体阶段后期有利于下肢末梢速度。这种技术较好地利用了动量传递,摆体前期通过较大重量的躯干摆动增加对撑竿的作用,后期通过较快速度的下肢加快身体向上运动。后一种技术需要以自由起跳为基础,自由起跳可以减少水平速度损失提供动量基础,而且较远的起跳点会减小运动员的躯干后倾角度,使运动员以良好的身体姿势进入摆体?┙锥巍*???

如图3所示,右上角是男子撑竿跳高世界纪录保持者布勃卡的摆体技术,下面是刘飞亮参加2008年3月瓦伦西亚世界室内锦标赛和国外选手的比赛对比图。布勃卡是鞭打式摆体技术的典型代表,在起跳离地后,起跳腿保持伸直状态,躯干充分伸展,躯干后倾角度较小,起跳腿和摆动腿大腿夹角较大,蹬摆充分,起跳腿保持较直的状态,身体舒展,右臂、躯干和左腿组成了明显的弧形。我国运动员杨泉和杨雁盛都属于起跳点较近的运动员,由于身体跑进竿下,导致起跳离地瞬间躯干倾角大于30°,不同的是杨泉下肢保持得更好,摆动腿摆动充分。杨雁盛的起跳腿过早弯曲,技术和刘飞亮较为相似,刘飞亮起跳腿的膝关节角度更小。观察技术录像可以看到,他通过先后踢小腿然后伸直小腿来加快末梢速度。这种技术牺牲了摆动半径,而且还会影响肢体鞭打的连贯性,降低了人体对撑竿的作用力。如图3所示:国外选手基本都保持了较直的起跳腿,而且从比赛录像中还可以看到另一个技术特点,摆动腿有一个下放的过程;而另外2名运动员及布勃卡都是摆动腿保持屈髋姿势,然后通过起跳腿向摆动腿并拢完成摆体,说明刘飞亮摆动技术存在明显的缺陷。在躯干后倾角度这个指标上可以看出他保持得较好,但是同布勃卡的相比还需要改进。?お?

图 3研究对象和世界优秀撑竿跳?ぱ∈制鹛?离地后0.06 s身体形态对比

?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男子运动员的摆体技术处于形成阶段,虽然在某些技术环节上可以达到世界级选手的要求,但部分技术环节存在缺陷。例如刘飞亮是唯一采用自由起跳的运动员,但是他更注重身体的运动,其摆体技术上还处于撑竿

跳高换竿早期的技术,造成摆体技术落后于起跳技术。另外2名运动员由于起跳距离近,起跳时技术就已经出现问题,造成摆体阶段躯干倾角的过度后仰,失去了摆动幅度。??

2.1.2撑竿阻力阶段竿弦变化分析??

高性能撑竿最大的物理特性是在跳跃时可以产生大幅度的弯曲,这种弯曲可以有效地缩短人―竿的转动半径,同时获得强大的弹性力量推动人体快速向上运动,增加腾跃高度,竿弦缩短量就可以衡量弯竿的效果,国内缺少这方面的研究。有文献指出,世界优秀选手的弯竿量(竿弦缩短量)可达1.50 m甚至更多,即竿弦长度可以缩短30%左右[4]??。??

研究对象的弯竿量要小于世界级运动员,见表2。说明我国运动员在撑杆阻力阶段没有给撑竿足够的压力,影响后期的撑竿弹性力量的获得和竖竿。撑竿竿弦的变化量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握高、握宽、撑竿磅级和BMI,其中握高、撑竿磅级和握宽是运动员根据自己水平和特点确定的,属于影响弯竿量的原始指标。从表1可以看到双手的握竿指标同运动员的竿弦缩短量成正比。BMI是反映运动员体重的指标,正常人BMI指数18.5~23.9为正常,对于撑竿跳高运动员来说,BMI反映更多的是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由表1可见,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体重处于正常范围的后半部分,接近于偏重,世界级运动员的BMI指数要明显大于我国运动员。从影响弯竿量的因素可以看出,我国选手首先要通过增加上肢和躯干的力量增加自己的瘦体重,从而通过改变BMI指数,增大体重对于撑竿的压力,获得更大的弯竿量,尤其刘飞亮需要提高BMI指数,另外2名运动员需要提高握宽和握高。??

表 2研究对象撑竿阻力阶段竿弦变化一览表??

运动员横竿高度/m握宽/m握竿高度/mPC??MPB弦长/m竿弦缩短距离/m竿弦缩短量/%

刘飞亮5.500.834.913.681.2325.05

5.620.854.943.651.2926.11

5.700.864.953.761.1924.04

杨泉5.150.714.823.731.0922.61

5.350.724.853.821.0321.23

杨雁盛5.350.734.913.691.2224.84

5.450.744.933.661.2725.76

??X±S??5.446±0.1840.777±0.0614.901±0.0453.713±0.0561.186±0.09524.2±1.76

Elite运动员5.570±0.1404.89±0.053.54±0.091.35±0.06527.71±1.7

注:竿弦缩短量是握高减去PC??MPB,除以握高,用来表示弯竿量的大小[4??5]??。??

??

2.1.3撑竿阻力阶段速度指标分析??

在撑竿阻力阶段,运动员身体的运行速度下降,起跳阶段获得的动能转化为撑竿的弹性势能。从运动员的重心速度来说,重心速度损失率越小则运动员对撑竿的压力越大,人体动能向撑竿势能转化就越好。研究对象中,刘飞亮的速度损失率最高,杨泉最小;但是从PC??MPB时刻的重心合速度来看,刘飞亮由最快减少到最慢。从重心分速度上看,杨泉的垂直分速度出现增加,水平分速度占重心合速度损失率比例最大。分析影响撑竿阻力阶段速度损失率的原因主要是运动员的摆体技术,杨泉在摆体阶段的身体形态最接近世界级运动员。3名运动员身体重心速度的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同,重心合速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都是先减后加,后半部由于屈髋团身动作都有一个上升;但是刘飞亮的增减幅度较大,原因是他明显的踢小腿动作,导致身体重心变化明显。水平速度都呈递减趋势,没有明显区别,但是垂直分速度较为明显。相比较起跳离地时刻重心垂直速度,刘飞亮没有出现增加,而杨泉和杨雁盛相反。说明踢小腿的摆体技术使运动员重新获得垂直速度的时机较晚,影响竖竿技术的稳定性。从变化速度曲线来看,随着身体摆动轨迹和肢体的变化,杨泉的重心速度变化更稳定,更符合鞭打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

表 3研究对象撑竿阻力阶段重心速度变化一览表

m/s??

运动员横竿高度/m离地时刻重心速度PC??MPB时刻重心速度离地至PC??MPB?お?v??3??d差值??v??3??d?に鹗?率%

??v??xv??yv??3??d??v??xv??yv??3??d

刘飞亮5.627.7752.7868.2593.3932.5814.2633.99648

5.707.7852.4138.1503.8241.9434.2893.86147

杨泉5.157.2232.6917.7083.4652.8714.4993.20942

5.357.0642.8487.6163.4093.0354.5643.05240

杨雁盛5.357.3932.2947.7413.5262.3564.2413.50045

5.457.2342.4997.6543.4202.4214.1903.46445

??X??5.4377.4122.5897.8553.5062.5354.3413.51445

??S??0.1830.2770.2010.2520.1490.3560.1390.3320.028

??

图 4研究对象撑竿阻力阶段身体重心速度变化

?お?

2.2撑竿动力阶段的技术分析??

2.2.1撑竿动力阶段速度指标分析??

研究撑杆动力阶段的速度变化应主要看身体重心的垂直和水平分速度的变化,垂直分速度主要是说明运动员的撑竿动力阶段获得了多少弹性动力,水平分速度主要表现运动员是否获得了良好的过杆条件,动力阶段又分为左手离竿和右手离竿2个重要时刻,左手离竿时撑竿主要起弹性动力作用,右手离竿时撑竿为运动员过杆提供支撑。分析表3和表4,可得出左手离地时的垂直分速度和撑竿缩短量成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85,??P??<0.05。在PC??MPB时刻,如果能更早地获得重心垂直分速度,刘飞亮可以轻松获得更高的腾空高度。右手离竿时的重心速度主要看水平和垂直分速度的比例,水平分速度比例大,比较容易撞杆,垂直分速度比例过大,容易碰杆。从整体上看,优秀运动员水平分速度稍大于垂直分速度,刘飞亮属于水平分速度过小,杨泉则是垂直分速度过小,都不利于过杆。从速度曲线变化上看,撑竿动力阶段运动员的垂直分速度和合速度成同一轨迹(如图5所示),水平分速度方面,可以看到刘飞亮在达到最快以后基本全部呈下降趋势,只有在右手推竿时出现了一次增速。原因是甩小腿的技术导致身体摆动动量过早转移,使重心的速度只有在撑竿发挥弹性力量才出现显著增加,而且倒体的困难导致只能通过减少水平分速度增加垂直分速度来实现。在左手离竿到右手离竿这段时间,如果重心垂直速度不够,运动员会通过右手的加大推竿力量来实现,杨泉的垂直速度最小,速度曲线变化表现也最明显。??

表 4研究对象撑竿动力阶段重心速度一览表

m/s??

运动员横竿高度/m左手离竿时刻重心速度右手离竿时刻重心速度

??v??xv??yv??3??d??v??xv??yv??3??d

刘飞亮5.620.8944.3214.4120.8092.1882.333

5.700.8554.0464.1361.091.8912.182

杨泉5.151.3173.23.461.7040.9381.973

5.351.6973.5433.9291.7020.9961.943

杨雁盛5.351.1143.473.6442.1191.5012.597

5.451.1614.0824.2442.2221.2782.563

??X??5.4371.1733.7773.9711.6081.4652.265

??S??0.1840.3090.434340.3650.5600.4500.283

??

图 5研究对象撑竿动力阶段身体重心速度变化

?お?

2.2.2撑竿动力阶段重心高度指标分析??

运动员的重心高度在田赛高度项目中是衡量起跳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3H定理中腾空高度H2最重要,在撑竿跳高中撑竿阻力阶段重心高度变化不大,主要变化存在于撑竿动力阶段,这个阶段重心高度越高,运动员利用撑竿的动力也越好[6]??。刘飞亮在撑竿动力阶段获得的腾空高度最高,见表5,高于其他2名运动员,同他的弯竿量成正比。H3是CM??MAX与横杆高度的差值,越小过杆技术越好。从这个角度讲刘飞亮的过杆技术较好,通过国外优秀运动员对比,可以看出国外运动员的平均差值不到我国选手的一半,说明在过杆技术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原因应该存在于左手离竿后身体重心分速度的变化和运动员的专项力量。此外,可以看到PC??MPB时刻杨泉的重心高度是最高的,刘飞亮最低,说明阻力阶段摆动腿摆动的幅度和其他肢体形态对基础高度有重要意义。??

表 5研究对象撑竿动力阶段重心高度一览表

m??

运动员横杆高度PC??MPB时刻?ぶ匦母叨扔沂掷敫褪笨酞ぶ匦母叨?CM??MAX?ぶ匦母叨瘸鸥投?力阶段?ぬ诳崭叨?CM??MAX与?ず岣烁叨炔?

刘飞亮5.622.5775.9586.0683.3810.448

5.702.6386.0016.1173.3630.417

杨泉5.152.8085.8663.733.0580.58

5.352.8755.8683.822.9930.47

杨雁盛5.352.6965.7545.8953.0580.545

5.452.6275.7725.8533.1450.403

??X±S??5.436±0.1842.704±0.1155.870±0.0985.914±0.1493.166±0.1670.477±0.071

Elite运动员5.5705.780.21

注:撑竿动力阶段腾空高度指右手离竿时刻和PC??MPB时刻重心高度的差值。??

??

3结论??

1)研究对象起跳离地后的摆体技术同国外运动员有明显差别,在身体形态上表现为躯干后仰过大,起跳腿后没有伸直。刘飞亮躯干倾角控制较好,得益于他的起跳方式,但是起跳腿没有伸直,另外2名运动员躯干倾角过大,这2种技术都会影响摆动半径,进而影响人体对撑竿的压力。在撑竿阻力阶段我国运动员的弯竿量小于世界级运动员,主要原因是摆体技术的缺陷和BMI指数偏小。??

2)从竿上的身体重心速度指标看,在撑竿阻力阶段良好的摆体技术可以使运动员减少速度损失率,身体重心速度变化轨迹也越平稳。在撑竿动力阶段,左手离竿时刻的垂直速度同撑竿缩短量呈显著正相关,身体重心的合速度和垂直分速度变化基本相同,水平分速度和垂直分速度的比例则表现出较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左手离竿至右手离竿时刻速度变化最复杂,具有可训练性。??

3)刘飞亮在竿上的腾空高度最高,同运动员的弯竿量成正比,CM??MAX与横杆高度的差值也最小,我国运动员的平均差值明显大于世界级选手,说明过杆技术有改进的潜力和必要。??

参考文献:??

[1]Falk S,Arampatzis B,Ggemann,et al.Reproducibility of tenergy parameters in the pole vault [J].Journal of Biomechanics,2006,39:1464??1471.??

[2]孙南.玻璃撑竿的特性与撑竿跳高技术的变革[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275??1277.??

[3]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29(9):438.??

[4]孙南.撑竿跳高技术的变革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3):59??61.??

[5]Falk S,Juha I,Adamantios A,et al.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pole vault at the 2005 IAAF World Championships in Athletics[J].New Study in Athletics,2007,22(2):29??45.??

[6]李厚林,王鹏,黄建民.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4):297??300.??

第五篇:十一届全运会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有关运动学参数的分析

十一届全运会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有关

运动学参数的分析

摘要:目的 利用影像分析技术对十一届全运会我国优秀运动员起跳技术有关运动学参数的分析,发现我国运动员技术特点。方法 在运动员矢状面使用摄像机对十一届全运会中我国10名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进行现场录像,取2次成绩有效的动作进行研究,对运动员起跳阶段相关参数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 通过对运动员起跳阶段相关参数进行运动学分析,认为起跳时各时段的合理分配是保障起跳效果的关键所在;增强摆动腿跟摆意识,加强膝关节快速用力时的肌肉肌肉离心收缩能力至关重要;增大助跑速度的利用量、适当增加垂直速度、增大腾起角度是我国优秀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途径;结论 我国运动员起跳技术某些方面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差不大,但总体还存在差距,以应利用有效手段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我国跳远水平。关键词:十一届全运会;男子跳远;起跳;运动学分析 前言

起跳是跳远技术中复杂而且关键的环节,是运动员从水平运动变为抛射运动的转折点,决定跳远成绩的重要因素[1]。起跳中运动员应尽量快速摆腿,缩短起跳时间、增加垂直速度、提高助跑速度的利用量、选择合适的腾起角度。对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大多从身体前旋的角速度、躯干扭转、摆动技术、步长、环节及关节角度、速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对十一届全运会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技术相关参数的运动学分析,旨在找出我国现阶段男优秀跳远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的技术特征,以便为今后对我国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我国跳远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 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和仪器摆放

选取十一届全运会中进入决赛的10名男子跳远运动员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运动员矢状面(正右侧)12米处放置SONY摄像机(SONY-1000e)一台,摄像机主光轴对准起跳板后1.5米处,摄像机高度距离地面高度为1.2米,镜头焦距50mm,快门时间为1/250秒,拍摄频率为50赫兹。所有的录制均为现场拍摄。1.2实验步骤

在摄像机放置好后,先拍摄一段时间的预赛视频,检查摄像机拍摄的效果并及时调节,最终确摄像机的摆放,确保拍摄视频的准确性。拍摄范围为从助跑的倒数二步至完成起跳后蹬离起跳板全过程,取2次成绩有效的动作进行分析。1.3研究指标

踏板瞬间着板膝角:着板脚刚触起跳板时着板腿膝关节的角度。踏板瞬间两腿夹角:着板脚刚触起跳板时两腿各自膝髋连线之间的夹角。起跳时间:禹小明设计的起跳跳时间=转化时间+缓冲时间+登伸时间。

腾起角:人体腾起时与地面构成的角度,腾起角的大小取决于助跑速度中获得的水平速度和踏

[2]跳时获得的垂直速度。1.4数据分析

采用Ariel APAS XP影像分析系统对所采集到研究对象的起跳阶段高速影像的运动学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并用数字滤波法对获得数据进行平滑,延缓频率为20,得到相关运动参数。对所得数据使用Microsoft Office 2003 Excel和SPSS13.0统计软件包,运用相关数理公式对所得各运动参数进行计算并进行统计与分析,P<0.01视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视为具有显著性差异。2 结果与分析

2.1踏板瞬间着板膝角、两腿夹角、起跳时间

阮棉芳、魏文仪从膝关节最大缓冲能力看,在足落地初始阶段,膝关节伸肌群离心离心收缩能力至关重要。踏板瞬间膝关节减小有利于膝关节肌肉在缓冲阶段的离心收缩,为支撑腿迅速地完成缓冲阶段,形成快速起跳创造前提条件。在整个起跳技术环节中着板膝角具有一定承前启后的连接作用,合理范围内着板膝角减小有助于在损失较小助跑水平速度。表1中庄海涛在踏板瞬间着板膝角为168.78°,而缓冲阶段的时间为0.06秒,在10名运动员中缓冲时间最大,说明在踏板瞬间,运动员的垂直方向的力增大,适当的减小膝关节角度有助于起跳阻力减小,有助身体重心向前移动,从而利于运动员在踏跳时发挥和利用其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减小起跳时间、降低速度损失率。造成着地膝角过大的原因可能是身体与起跳板的距离判断不够。

着板瞬间两腿夹角通常是通过摆动腿与起跳腿的位置关系,根据夹角大小来评价:运动员着板瞬间摆动腿跟摆意识强弱[5]。苏联跳远专家波波夫认为两大腿间的夹角减小到38°-32°,有助于提高攻板的积极性[6]。两腿夹角越小表明:摆动腿摆得越早、越积极,跟摆意识就越强,就会有助于着板瞬间起跳腿的快速下压、有利于身体重心的快速前移、迅速完成将助跑所获取速度、能量转化,为最后的蹬伸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最大限度的缩短起跳时间,形成起跳阶段积极着板、迅速缓冲、快速蹬伸的技术特点[7];摆动腿快速的前摆动作可以加快起跳腿上板,降低水平速度的损耗[8],并且增加摆动腿的速度对提高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也有重要的作用[9]。

[4][3]

表1 10名运动员踏板瞬间有关运动学参数统计

踏跳膝角(°)

蔡鹏 丁杰 李金哲 李润润 区黎 王敏生 王知名 于震威 张岩 庄海涛平均值 标准差 163.035 161.55 151.165 157.7 149.54 161.205 162.66 162.96 155.305 168.78 159.39 ±5.94

两腿夹角(°)34.665 33.116 23.532 27.148 31.2645 24.7355 29.2555 23.7655 28.4975 26.8195 28.28 ±3.84

转化阶段(T1)0.04 0.02 0.02 0.02 0.04 0.04 0.02 0.04 0.02 0.04 0.03 ±0.011

起跳时间(s)缓冲阶段(T2)0.04 0.04 0.04 0.04 0.04 0.04 0.04 0.06 0.04 0.06 0.044 ±0.008

蹬伸阶段(T3)0.04 0.04 0.04 0.04 0.04 0.04 0.06 0.04 0.04 0.04 0.042 ±0.006

0.12 0.10 0.10 0.10 0.12 0.12 0.12 0.14 0.10 0.14 0.116 ±0.016 合计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李金哲的两腿夹角在合理范围内相对其他运动员较小,说明其踏板积极,摆动腿的跟随意识强,结合其膝关节技术的合理利用,减少了助跑速度的损失和起跳时的阻力。表现出其良好的踏板技术和踏板意识。蔡鹏在跳板瞬间的两腿夹角最大,并且其踏跳膝角较大,其踏跳技术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可能会对其整个踏板技术造成不良效果。运动员要合理利用摆动腿和踏板膝关节技术,可以适当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自己的跳远技术。2.2踏板落地水平速度、踏跳离地速度、腾起角 2.2.1踏板落地水平速度、踏跳离地速度

跳远的助跑速度对跳远成绩起决定性的作用,这已被多年的运动实践和科学研究结果所证明。跳远起跳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助跑所获得的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人体获得腾起的垂直速度合适宜的腾起角度。据有关研究材料显示,运动员跳远成绩的70%的助跑速度与腾空高度有关(r=0.96)。还有,以上取决于助跑速度[10]。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的10名运动员踏板落地的水平速度相差不大,但是在踏跳离地时的水平速度具有较大的差异。

表2 运动员起跳阶段速度统计表

踏板落地平均水平速度(m/s)蔡鹏 丁杰 李金哲 李润润 区黎 王敏生 王知名 于震威 张岩 庄海涛平均值 标准差 9.39 9.96 10.61 10.12 9.49 8.42 9.85 9.48 10.71 9.42 9.75 ±0.67

踏跳离地平均速度(m/s)水平8.03 7.32 9.12 9.03 7.81 7.50 8.47 8.68 9.21 8.53 8.37 ±0.68

垂直 2.89 2.77 3.26 3.22 2.88 2.79 3.15 3.19 2.78 3.06 3.10 ±0.20

速度损失量(m/s)1.36 2.64 1.49 1.09 1.67 0.93 1.38 0.80 1.50 0.89 1.38 ±0.53 彭金洲、孙思哲[11]研究结果表明:起跳腾起初速度的垂直速度分量与助跑速度的损失率相关系数为r=0.607(p=0.013);起跳腾起初速度垂直速度分量与助跑速度损失量的相关系数r=0.629(p=0.009),说明助跑速度损失量和助跑速度损失率能有效的解释起跳垂直速度分量形成的部分原因,同时也表明对于优秀运动员来说助跑速度损失量更能说明垂直速度的形成的运动学原理。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优秀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损失量的合理范围1.65±0.42m/s,该10名运动员大部分在这范围内,但丁杰的速度损失量是2.64m/s,远远大于该值,可能是因为其在快速助跑接快速起跳的能力还没与助跑速度能力同步。蔡军[12]的研究表明我国优秀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支撑能力和快速蹬伸能力较差。本研究发现我国运动员的起跳垂直速度较理想,但水平速度损失过大,因此,在提高我国运动员的绝对速度水平的同时,要加大对提高支撑能力的训练方法的创新。2.2.2踏跳离地瞬间的水平速度、垂直速度、腾起角

表3 十一届全运会运动员和世界选手踏跳离地瞬间的水平速度、垂直速度、腾起角差异检验

离地水平速度(m/s)

十一运运动员 世界优秀运动员平均值差

8.37±0.68 9.06±0.39-0.69

离地垂直速度(m/s)3.10±0.20 3.67±0.31-0.57

腾起角(°)19.76±1.10 * 22.82±2.74-3.06(所有数据采用独立T检验,P<0.05视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用*表示,世界优秀运动员数据来自[1])研究表明,我国运动员的踏跳离地瞬间的水平速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不具有差异性,但平均值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这可能与助跑速度有关,通过阅读研究成果发现,我国跳远选手助跑速度与世界选手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提高我国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是提高我国运动员跳远成绩一个很重要的途径。表3中我国运动员腾起离地时的垂直速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没有显著性差异,该指标前人研究有差异,可能是与本次研究的运动员与前人研究的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同有关。有研究结果显示:水平速度的损失与垂直速度的获得相关,起跳垂直速度的大小有赖于水平速度损失的大小,即水平速度损失量越大,则用于转化成垂直速度的能量也越多[2]。在十一届全运会中,我国选手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垂直速度没有差异性,还可能与他们过度追求垂直速度,而忽略水平速度的利用量有关。我国运动员的力量缺乏,特别是下肢力量不足,也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腾起角的大小取决于腾起初速度的方向。美国吉姆.桑托斯认为,大多数运动员的起、腾跳角在15°-25°之间[13];本研究的运动员和国外优秀运动员都在本范围内,但是我国运动员的腾起角明显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这也是制约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成绩提高的最直接的参数体现。现代有关资料表明,在其他条件一定情况下,腾起角在26°之前,跳远成绩随角度增大而提高,腾起角平均每增大2°,成绩提高10-15 cm,增值幅度较大。当腾起角超过26°后增值幅度明显减少[14]。导致我国运动员腾起角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原因可能是:我国运动员腿部力量小,肌肉蹬地的力量不足,特别是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力量不足,波波夫研究认为腾起角每增加1°,运动员的踏跳力量需增2%

[15],加强肌肉力量练习有利于增大腾起角,在起跳阶段要注意各关节的协调、合理运用以适应运动员快速助跑、快速起跳的要求,充分完成起跳动作。

运动员在自身绝对速度低的情况下一味的为追求较大的垂直速度获取大的腾起角,使水平速度损失量增大,也会影响运动员的跳远成绩。在以后的训练中要在尽量不损失起跳中的水平速度的同时增加垂直速度。3 结论与建议

我国大部分男子优秀跳远运动员在踏板瞬间踏板膝角与两腿夹角偏小的技术基本合理,说明我国运动员在该环节上最后踏板瞬间身体重心与踏板脚距离合理,但由于部分队员摆动腿跟摆意识不强,削弱了踏板效果;十一届全运会跳远运动员起跳时间较合理,但是缓冲时间太长,各阶段分配不够合理,影响了起跳效果;本次研究的我国运动员踏跳离地瞬间的垂直速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腾起角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具有显著性差异,腾起角仍然是制约我国跳远运动员成绩的重要因素。

运动员在继续提高助跑速度训练的同时,注意加强膝关节快速用力下的离心收缩能力;在起跳中要适当增强摆动腿跟摆意识;腾起角的增大是优秀运动员提高跳远效率、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途径,但不能通过损失大量水平速度来转化垂直速度的途径来追求腾起角增大,这不符合跳远的技术特征。参考文献:.[1] 张军霞,刘生杰.十运会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相关参数的运动学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6),24卷(2),116-118.[2]禹小明.跳远起跳效果评价指标的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刘亚.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最后一步及起跳技术有关运动学参数的分析研究[D].山西大学,2005(6),8-10 [4] 阮棉芳,魏文仪.第8届全运会跳远决赛起跳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J],体育科研1998[增刊].[5] 潘志国,王金枝.对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效果相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3),24(1),89-91.[6]波波夫.田径跳跃项目的起跳技术理论[J].田径情报资料,1989(6):15-19.[7]王德平.跳远起跳阶段摆动腿摆动德运动学特征及对起跳效果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 2000(5).[8]徐刚,张贵敏.中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起跳过程摆动腿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4):12-14.[9] 吴永宏,吴小武.对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的运动对身体重心运动状况影响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9):34-36.[10] 李博.中外男子优秀跳远运动员技术参数的运动学分析[J].2008,14.[11] 彭金洲,孙思哲.跳远起跳垂直速度生成机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J].北体育科技2007(1);60-62.[12]郑贺.当前跳远起跳特点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研,1998(2).[13] 蔡军.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利用率存在的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12).[14]徐明.对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诸多因素的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1991,(3).[15]赵春爱,马俊明.对跳远和三级跳远中的速度的对比[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19(1)77-79.

下载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动作节奏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动作节奏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