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What brings about the great shifts in the world of literature? Often it is when someone seizes upon a simple, overlooked form, discounted as art in the higher sense, and makes it mutate.什么会带来文学世界的巨变?通常,是一种简单、被人忽视,从更高意义来说被贬低为技艺的一种形式被某个人所掌握,并令其蜕变的时候。
discounted:已打折的 mutate:变化,改变,突变
Thus, at one point, emerged the modern novel from anecdote and letter, thus arose drama in a new age from high jinx on planks placed on barrels in a marketplace, thus songs in the vernacular dethroned learned Latin poetry, thus too did La Fontaine take animal fables and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fairy tales from the nursery to Parnassian heights.Each time this occurs, our idea of literature changes.于是,当代小说从奇闻轶事与日常通信脱颖而出,戏剧从站在市集木桶板上表演的杂耍发轫,拉丁诗文渐被方言歌谣取代,同样地,拉·方丹将动物寓言、安徒生把童话,从育婴室升华到高蹈派诗歌的高度。每一次变化的出现,我们对于文学的看法就随之发生改变。anecdote:奇闻轶事 plank:木板,支架
vernacular:本地话,方言,用本地语言写成的 fable:寓言 In itself, it ought not to be a sensation that a singer/songwriter now stands recipient of the literary Nobel Prize.In a distant past, all poetry was sung or tunefully recited, poets were rhapsodes, bards, troubadours;'lyrics' comes from 'lyre'.本来,一位歌手或作曲家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并不应该成为一个耸人听闻的事件。在久远的过去,所有的诗都是唱出来或是带着音调起伏诵读出来的。史诗吟诵者、游吟诗人、行吟诗人,他们就是诗人;而“歌词”一词就来源于“里尔琴”。rhapsodes:游唱诗人,吟诵史诗的人 bards:吟游诗人 troubadours:行吟诗人 lyre:里尔琴;抒情诗
But what Bob Dylan did was not to return to the Greeks or the Provençals.Instead, he dedicated himself body and soul to 20th century American popular music, the kind played on radio stations and gramophone records for ordinary people, white and black: protest songs, country, blues, early rock, gospel, mainstream music.He listened day and night, testing the stuff on his instruments, trying to learn.But when he started to write similar songs, they came out differently.但鲍勃·迪伦所做的并非要回到古希腊或中古的普罗旺斯。相反,他全身心地投入于20世纪的美国流行音乐中,这些都是为普通人创作的音乐,不分人种,它们在广播电台和留声机唱片中播放:抗议歌曲、乡村音乐、蓝调、早期摇滚乐、福音音乐和主流音乐„„他日夜聆听,用乐器弹奏,试着学习创作。当他开始写出类似的歌曲时,它们呈现出来的却是另一片天地。gramophone:留声机
In his hands, the material changed.From what he discovered in heirloom and scrap, in banal rhyme and quick wit, in curses and pious prayers, sweet nothings and crude jokes, he panned poetry gold, whether on purpose or by accident is irrelevant;all creativity begins in imitation.在他的手中,这些素材发生了变化。从别人的传家宝与废弃之物中、从陈腐的韵律与机灵妙语中、从邪恶的诅咒和虔诚的祷告中、从甜言蜜语和粗鄙玩笑中,他淘出了诗歌的黄金。是有心还是无意,都无关紧要。所有的创作都始于模仿。heirloom:传家宝 scrap:碎片;残余物
banal:陈腐的;平庸的;老一套的 pan:淘金
Even after fifty years of uninterrupted exposure, we are yet to absorb music's equivalent of the fable's Flying Dutchman.He makes good rhymes, said a critic, explaining greatness.And it is true.His rhyming is an alchemical substance that dissolves contexts to create new ones, scarcely containable by the human brain.即使在50年的不断聆听之后,我们还未能完全领悟迪伦那些在音乐领域能与《漂泊的荷兰人》相媲美的歌曲。“他的旋律朗朗上口,”一位评论家如是解释他的伟大。没错。他的韵律就像是一剂炼金秘方,溶解现有的语境创造出人类大脑所难以容纳的新内容。alchemical:炼金术的 rhyming:押韵
It was a shock.With the public expecting poppy folk songs, there stood a young man with a guitar, fusing the languages of the street and the bible into a compound that would have made the end of the world seem a superfluous replay.多么震撼。当大众在期待着流行民谣的时候,一个年轻人手持吉他站在那儿,把街头俗语与圣经语言熔在一起,让世界末日看起来都像是多余的再现。
compound:化合物;混合物;复合词 superfluous:多余的;不必要的;奢侈的
At the same time, he sang of love with a power of conviction everyone wants to own.All of a sudden, much of the bookish poetry in our world felt anaemic, and the routine song lyrics his colleagues continued to write were like old-fashioned gunpowder following the invention of dynamite.Soon, people stopped comparing him to Woody Guthrie and Hank Williams and turned instead to Blake, Rimbaud, Whitman, Shakespeare.与此同时,他以一种人人想拥有的、令人信服的力量来歌颂爱。突然间,世间那些书面的诗词变得如此苍白无力,而他的同行们那些按部就班创作的词曲也仿佛成了随着炸药诞生而过时了的火器。很快,人们不再把他与伍迪·格思里和汉克·威廉姆斯这些音乐人相比,而是将他与威廉·布莱克(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阿蒂尔·兰波(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美国世人)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conviction:确信,深信 bookish:书本上的,书呆子气的 anaemic:无活力的,贫血的
In the most unlikely setting of allhe gave back to the language of poetry its elevated style, lost since the Romantics.Not to sing of eternities, but to speak of what was happening around us.As if the oracle of Delphi were reading the evening news.在商业化的黑胶唱片这一最不可能的条件中,他重新赋予诗歌语言以高昂的姿态,这是自浪漫主义时代之后便已失掉的风格。不为歌颂永恒,只在叙述我们的日常,好似德尔斐的神谕正向我们播报着晚间新闻。oracle:神谕
Recognising that revolution by awarding Bob Dylan the Nobel Prize was a decision that seemed daring only beforehand and already seems obvious.But does he get the prize for upsetting the system of literature? Not really.There is a simpler explanation, one that we share with all those who stand with beating hearts in front of the stage at one of the venues on his never-ending tour, waiting for that magical voice.通过授予鲍勃·迪伦诺奖来认可这一革命,初时似乎会觉得过于大胆,但现在已然觉得理所应当。但他获得文学奖是因为颠覆了文学系统吗?并不是。还有个更简单的解释,这个解释所有看过迪伦演出的观众都懂,他们都怀着一颗跳动的心站在迪伦那永不停歇的巡演舞台前,等待着那魔力般的声音响起。
Chamfort made the observation that when a master such as La Fontaine appears, the hierarchy of genresis ified.“What matter the rank of a work when its beauty is of the highest rank?" he wrote.That is the straight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 how Bob Dylan belongs in literature: as the beauty of his songs is of the highest rank.法国剧作家尚福尔评论说,当诸如拉·方丹这类文学巨擘诞生时,文学类型的等级——对文学高低贵贱的价值估量——便再无约束力。他曾写到:“当一部作品自身的美达到了巅峰时,等级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也是对鲍勃·迪伦如何属于文学范畴这一问题最直白的解答:他的音乐之美已达到最崇高的地位。
By means of his oeuvre, Bob Dylan has changed our idea of what poetry can be and how it can work.He is a singer worthy of a place beside the Greeks' ἀοιδόι, beside Ovid, beside the Romantic visionaries, beside the kings and queens of the Blues, beside the forgotten masters of brilliant standards.If people in the literary world groan, one must remind them that the gods don't write, they dance and they sing.The good wishes of the Swedish Academy follow Mr.Dylan on his way to coming bandstands.迪伦的毕生作品已经改变了我们对诗的认知——诗是什么,该如何创作。鲍勃·迪伦作为一名歌手,值得与希腊声乐家、古罗马的奥维德、浪漫主义空想家、蓝调歌王歌后、和以及诸多以高标准来衡量而被遗忘的大师共享盛名。如果文学界的人对此不满,那他应该记得:神并不写作,他们只歌唱舞蹈。瑞典学院的美好祝愿将一路跟随迪伦先生的音乐之路前行。oeuvre:毕生之作
第二篇: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北京时间昨晚11点30分,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于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0点16分许,中国作家莫言正式领取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上接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证书及金质奖章。今年诺贝尔奖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4万美元)。
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提名小组主席佩尔·瓦斯特伯格介绍了莫言的作品,阐述了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他介绍说,莫言是个诗人,粉碎了陈腔滥调,让茫茫人海中的个体得以升华,莫言的想像力翔越了人类存在的全部。瓦斯特伯格的颁奖辞全文如下: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Award Ceremony Speech
Presentation Speech by Per Wästberg, Writer, Member of the Swedish Academy, Chairman of the Nobel Committee, 10 December 2012.Your Majesties, Your Royal Highnesses, Esteemed Nobel Laureates, Ladies and Gentlemen,Mo Yan is a poet who tears down stereotypical propaganda posters, elevating the individual from an anonymous human mass.Using ridicule and sarcasm Mo Yan attacks history and its falsifications as well as deprivation and political hypocrisy.Playfully and with ill-disguised delight, he reveals the murkiest aspects of human existence, almost inadvertently finding images of strong symbolic weight.North-eastern Gaomi county embodies China’s folk tales and history.Few real journeys can surpass these to a realm where the clamour of donkeys and pigs drowns out the voices of the people’s commissars and where both love and evil assume supernatural proportions.Mo Yan’s imagination soars across the entire human existence.He is a wonderful portrayer of nature;he knows virtually all there is to know about hunger, and the brutality of China’s 20th century has probably never been described so nakedly, with heroes, lovers, torturers, bandits – and especially, strong, indomitable mothers.He shows us a world without truth, common sense or compassion, a world where people are reckless, helpless and absurd.Proof of this misery is the cannibalism that recurs in China’s history.In Mo Yan, it stands for unrestrained consumption, excess, rubbish, carnal pleasures and the indescribable desires that only he can attempt to elucidate beyond all tabooed limitations.In his novel Republic of Wine, the most exquisite of delicacies is a roasted three-year-old.Boys have become exclusive foodstuff.The girls, neglected, survive.The irony is directed at China’s family policy, because of which female foetuses are aborted on an astronomic scale: girls aren’t even good enough to eat.Mo Yan has written an entire novel, Frog, about this.Mo Yan’s stories have mythical and allegorical pretensions and turn all values on their heads.We never meet that ideal citizen who was a standard feature in Mao’s China.Mo Yan’s characters bubble with vitality and take even the most amoral steps and measures to fulfil their lives and burst the cages they have been confined in by fate and politics.Instead of communism’s poster-happy history, Mo Yan describes a past that, with his exaggerations, parodies and derivations from myths and folk tales, is a convincing and scathing revision of fifty years of propaganda.In his most remarkable novel,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where a female perspective dominates, Mo Yan describes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the Great Famine of 1960 in stinging detail.He mocks the revolutionary pseudo-science that tried to inseminate sheep with rabbit sperm, all the while dismissing doubters as right-wing elements.The novel ends with the new capitalism of the ‘90s with fraudsters becoming rich on beauty products and trying to produce a Phoenix through cross-fertilisation.In Mo Yan, a forgotten peasant world arises, alive and well, before our eyes, sensually scented even in its most pungent vapours, startlingly merciless but tinged by joyful selflessness.Never a dull moment.The author knows everything and can describe everything – all kinds of handicraft, smithery, construction, ditch-digging, animal husbandry, the tricks of guerrilla bands.He seems to carry all human life on the tip of his pen.He is more hilarious and more appalling than most in the wake of Rabelais and Swift — in our time, in the wake of García Marquez.His spice blend is a peppery one.On his broad tapestry of China’s last hundred years, there are neither dancing unicorns nor skipping maidens.But he paints life in a pigsty in such a way that we feel we have been there far too long.Ideologies and reform movements may come and go but human egoism and greed remain.So Mo Yan defends small individuals against all injustices – from Japanese occupation to Maoist terror and today’s production frenzy.For those who venture to Mo Yan’s home district, where bountiful virtue battles the vilest cruelty, a staggering literary adventure awaits.Has ever such an epic spring flood engulfed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Mo Yan’s work, world literature speaks with a voice that drowns out most contemporaries.The Swedish Academy congratulates you.I call on you to accept the 2012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from the hand of His Majesty the King.
第三篇: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香港《苹果日报》记者译文学奖授奖词全文
尊敬的国王和皇后陛下,尊敬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女士们先生们:
莫言是个诗人,他撕下了程式化的宣传海报,让个人从无名人海中突出。莫言用荒诞和讥讽攻击历史的谬误、贫乏及政治的虚伪。他用戏弄和不加掩饰的快感,揭露了人类最黑暗的一面,不经意间找到具强烈象征意义的形象。
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却又超越这些进入一个国度,驴和猪的声音淹没人声,爱与邪恶都呈现超乎自然的比例。
莫言的幻想跳出人类生存现实。他善于描述自然;也彻底了解饥饿的含意,他笔下的英雄、情人、施暴者、强盗,尤其是坚强不屈的母亲们,令20世纪中国的残酷前所未有如此赤裸地呈现,向我们展示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怜悯的国度,以及那里鲁莽、无助和荒唐的人们。
中国历史上反覆出现的〝人吃人〞证实了这种苦难。莫言笔下〝吃人〞象征无节制的消费、铺张、垃圾、肉欲和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能那样跨越禁忌尝试去阐释。莫言的小说《酒国》中,极品佳肴是烤三岁童子肉。只有男童能入膳;被忽视的女童反得以生存。这一讽刺指向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令天文数字的女婴被流产:重男轻女,女孩连被吃的资格都没有。莫言还就此话题写了一部完整的小说《蛙》。
莫言的故事用神话和寓言做掩饰,将价值观置于故事的主题。在莫言笔下没有毛时代中国的〝标准人民〞,而是充满活力、不惜用不道德的手段来满足他们的生活,打破被命运和政治划下的牢笼。
莫言所描述的过去,不是共产主义宣传画报里的快乐历史。他用夸张、滑稽模仿加上变异的神话和民间故事,对50年来的宣传进行修正,并令人信服。
在他最著名的小说《丰乳肥臀》中,从女性视角描述了大跃进和1960年的大饥荒,用嘲笑的笔法写革命伪科学试图用兔子精液让母羊受孕,并把所有对此表示怀疑的人斥为右派分子。小说结尾描述的90年代新资本主义,骗子们卖化妆品致富,仍在试图用异体受精孵出凤凰。
莫言作品将一个被遗忘的农民世界生动展现人前,甚至不惜用刺鼻的气息刺激感官,既冷酷无情得教人目瞪口呆,又掺合令人愉快的无私,他笔下没有一刻枯燥乏味。这个作家彷佛通晓并善于描述形形式式人类生活,各种手工艺、冶炼、建筑、挖渠开沟、畜牧和土匪的花招诡计通过他的笔尖跃然纸上。
他比拉伯雷和斯威夫特以及当代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以来多数作家更滑稽和震撼人心。他语言辛辣,在他描述的中国近100年的画卷中,既没有跳舞的独角兽和仙女,但他描述的猪圈式的生活,令人亲历其境。意识形态和改革运动来来去去,但人的自我和贪婪恒在。而莫言为所有小人物抱打不平,无论是日本侵华期间、毛式恐怖之下、还是今天的生产狂潮中面对不公的个体。
莫言创作出的家乡是一个美德与卑鄙残酷交战之地,是一次踉跄的文学冒险。中国以及世界何曾被如此史诗般的春潮席卷?在莫言的作品中,世界文学的声音掩盖同侪。
瑞典文学院祝贺你。请你从国王手中接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第四篇:历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解析(DOC)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解析
诺贝尔文学奖究竟热爱怎样的作品?关注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们,不会错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文学评论家们更是将其作为长期研究讨论的对象。几乎每一位新人添位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列,都会再次激发人们对诺奖所蕴含的价值判断的分析。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作为一种关于价值阐述的文本来阅读,不失为一种探究方式,虽不是最深邃的,却可能是最有趣的,当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冒一点“过度诠释”的危险。
1901-1919
Ⅰ 理想主义
还有谁记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获得者吗?那是一个在文学史上悄无声息的人——法国诗人普吕多姆,彼时他因“崇高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而获奖,在颁奖词中,还有一段,“在实践-伦理领域,像康德一样,在义务的不可否认和绝对的事实中,找到了人类超感觉目的的证据。”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是对文学作品的赞美之辞。
不乏有研究者指出,诺贝尔文学奖始于平庸。最初十位获奖者,除了波兰小说家亨里克·显克维支与英国小说家吉卜林仍在世界文学家序列中接受人们的敬意,其余几位则游离于文学史之外,唯有在谈论诺贝尔文学奖时被再次记起。而他们的获奖,多是因伟大、理想主义、卓越、高贵等。
1910年到19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理想主义”是一个高频词汇,光从颁奖词中看,看不出有大的波动或者新的涟漪,十九世纪的古典美学,在二十世纪的历史现实里逐渐隐退,却被瑞典学院的院士们严谨地看护着。即便一战的爆发,也未能有所松动。
1920-1939
Ⅱ 人道主义
一战结束至二战爆发这段时间,院士们对诺贝尔遗嘱中关于“理想主义”的解读,开始有所松动,最明显的标志,是不再将基督教文化背景严格置入获奖要求。颁奖词中出现了新的词语:人道主义与民族精神。
我们可以看看法郎士、叶芝、萧伯纳的获奖理由。法郎士由于保卫真理,反对沙文主义和军事种族歧视,具有纯粹的艺术风格、襟怀坦荡的人道主义而获奖,萧伯纳是因真正的仁慈和善良,富有人情味,叶芝展现了民族精神。尤金·奥尼尔则因表现出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而获奖。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将其形容为一个再也无法继续下去的世界。我们在诺贝尔颁奖词里读到了这些与人道主义,与关心人本身的存在状态相关的表达,比如,在洞察人类现状上表现出深度与怜悯、反映了人类的基本面貌、描绘了农民的生活等。
这个时期最受争议的一位获奖者是赛珍珠,她于1938年获奖,理由主要为“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但马上有人认为,此乃末流作家的红运,只反映了评委注重大众审美趣味,将文学从象牙塔之中拉下来,还至于芸芸众生的倾向。
1945-1949
Ⅲ 艺术激情
二战结束后的世界令人沮丧,很多知识分子呼喊,不要再等地上出现天国,而是动手自己来筑就。那是一个存在主义突然流行的时代。
纪德的获奖,让现代主义作家颇为振奋。此前的诺奖获得者,并未因为对人性的处境的呈现而受到赞誉,那种要求高贵、高尚的要求,如果有所松懈,那也是允许去责备环境、制度败坏了人,而在纪德这里,人性本身的困境被提出来。现代主义作家们的特殊风格,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由于对人本身的质疑与反思。
于是,1948年,艾略特登上了诺奖颁奖台,颁奖词曰:“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如果仅从颁奖词来讲,这是诺奖第一次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而非现实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评价作品,之前的颁奖词里,充满了对文学作品教育意义、对现实与人类处境的关怀。
我们在1949年福克纳的获奖辞中会读到更清晰文学尺度:“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50-1990
Ⅳ 良知与自由
1950年至1990年的世界,统而观之,是一个东西对峙的世界。这段时间内的诺奖获得者,从丘吉尔到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聂鲁达,构成一种饶有意味的图谱,让人在文学与政治之间寻觅某种相关性。
举例而言,提出人们既要预防虚无主义也要预防乌托邦主义的作家加缪,被认为是照亮了人类良知的种种问题,帕斯捷尔纳克被肯定的是他在抒情诗和俄国史诗传统上的努力。后来成为政治夜莺的肖洛霍夫,则是因其作品描述了俄罗斯民族生活的另一历史层面而获奖。
揭露苏联的索尔仁尼琴获奖,被肯定的是其作品的道德力量。积极抵抗极权的波兰诗人米沃什,则是因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而获奖。更惹人注目的是1987年获奖的布罗茨基,他曾被以社会寄生虫的名义送往劳改营,颁奖词赞美的是他作品对时空限制的超越,以及广阔的思想与浓郁的诗意。
这些多少带有反抗形象的作者被置于诺贝尔文学讲台上,且在他们的答谢辞中一遍遍表达对人类良知的坚守,诺奖不直接要求文学有道义担当,作家的写作却因道义而更具分量。
1991~
Ⅴ 人类文明
冷战之后,世界进入一个开放而多元的时代。诺奖的颁奖词里,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大词“人类文明”。比如南非小说家纳丁·戈迪莫获奖,其理由是她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君特·格拉斯的作品使人们反复重温被遗忘的历史,帕慕克的作品则是发现了文明的冲突,克莱齐奥则是探寻了文明支配下的边缘人性。
若再细看作品的具体内容,也许我们应该赞美评委们,他们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多元化审美眼光,以及迅速的反应、宽容的胸怀来评定作品。他们不仅为谢默斯·希尼和托尼·莫里森
因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诗意而加冕,也为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喝彩,而格拉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也被他们所赞美。
颁奖词还出现了有趣的修辞,说品特的戏剧发现了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并在此处强行打开压抑者关闭的房间;而关于耶利内克,则认为她的小说和戏剧中各种声音和反诘之声汇成的一种音乐之流,它们以独一无二的语言的激情,揭露社会的成规陋习、它们的荒诞和淫威。
阅读至此,我们可以借助作品再深入一点探究。关于达里奥·福,这位善于插科打诨的弄臣,一个集编、导、演于一身的丑角,其著名的作品,莫过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一个无辜的人被警方当做无政府主义者逮捕,他在拘留所坠楼自杀,又被称为畏罪自杀。作家对专制与不平等的鞭挞,非常明显。君特·格拉斯可算是二战以后西方文坛中少见的具有强烈政治意识、政治参与热情的作家,《铁皮鼓》所写历史背景从纳粹德国到之后的联邦西德,充满对极权的讽刺与抗议,也批评普通人因缺乏独立思考,随波逐流终为虎作伥。
在多元与丰富中,要描述我们所看到的总印象,也许不得不借助诺贝尔最后的遗嘱中的表达,in anideal direction,在理想的方向上。
附: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颁奖词(每年按年份、获奖人、获奖人代表作品、获奖理由排列)
2013 爱莉丝·门罗,1931年7月10日出生,加拿大女作家。2009年布克国际奖获得者,三次获加拿大总督奖。主要作品有《快乐阴影的舞蹈》、《女孩和女人的生活》、《你认为你是谁?》等。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将爱丽丝·门罗评价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Master of contemporary short stories)”。
2012
莫言
《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蛙》、《生死疲劳》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1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17首诗》、《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见黑暗》、《为生者和死者》、《悲哀贡多拉》。
通过凝炼、透彻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
2010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城市与狗》、《酒吧长谈》、《谁是杀人犯》》。
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
2009
赫塔·米勒
《河水奔流》《行走界线》《那时狐狸就是猎人》。
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
2008
勒·克莱齐奥
《战争》
展现了新的起点、诗意的冒险和感官狂喜;作为探险者,发掘了隐藏于主流文明底部和外部的人性。
2007
多丽丝·莱辛
《青草在歌唱》、五部曲以及《四门之城》、《金色笔记》、《幸存者回忆录》、《黑暗前的夏天》。
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
2006
奥罕·帕慕克
《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等。
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2005
哈罗德·品特
《看房者》、《生日晚会》、《归家》
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
2004
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
《利莎的影子》、《美好的、美好的时光》、《钢琴教师》
她小说和剧本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和她用超凡的语言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们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
2003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耻》
“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2002
凯尔泰斯·伊姆雷
《无法选择的命运》
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划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2001
维·苏·奈保尔
《神秘的按摩师》、《米格尔大街》、《河弯》、《岛上的旗帜》、《超越信仰》、《神秘的新来者》
通过“敏锐而真实”的文学笔调向世人展示受压抑的历史现实。
2000
高行健
《灵山》
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1999
君特-格拉斯
《铁皮鼓》
其嬉戏之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
1998
若泽-萨拉马戈
《里斯本围困史》、《失明症漫记》、《修道院纪事》
由于他那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
1997
达里奥·福
《喜剧的神秘》、《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我们不能也不愿意付钱》、《大胸魔鬼》
其在鞭笞权威,褒扬被蹂躏者可贵的人格品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与中世纪《弄臣》一书相媲美。”
1996
希姆博尔斯卡
《我们为此活着》、《向自己提出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桥上的历史》、《结束与开始》
由于其在诗歌艺术中警辟精妙的反讽,挖掘出了人类一点一滴的现实生活背后历史更迭与生物演化的深意。
1995
希尼
《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门》、《在外过冬》、《北方》、《野外作业》、《苦路岛》、《山楂灯》、《幻觉》
由于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
1994
大江健三郎
《个人的体检》
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
1993
托尼·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
1992
德里克·沃尔科特
《西印度群岛》
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献身多种文化的结果。
1991
内丁·戈迪默
《七月的人民》
以强烈而直接的笔触,描写周围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
1990
奥克塔维奥·帕斯
《太阳石》
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
1989
卡米洛·何塞·塞拉
《为亡灵弹奏》
带有浓郁情感的丰富而精简的描写,对人类弱点达到的令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力。
1988
纳吉布·马哈富兹
《街魂》
他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
1987
约瑟夫·布罗茨基
《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或是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及浓郁的诗意。
1986
沃莱·索因卡
《雄狮与宝石》
他以广博的文化视野创作了富有诗意的关于人生的戏剧。
1985
克洛德·西蒙
《弗兰德公路·农事诗》
由于他善于把诗人和画家的丰富想象与深刻的时间意识融为一 体,对人类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描写。
1984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
《紫罗兰》
他的诗富于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多才多艺的渴求解放的形象。
1983
威廉·戈尔丁
《蝇王·金字塔》
1982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1981
埃利亚斯·卡内蒂
《迷茫》
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
1980
切斯拉夫·米沃什
《拆散的笔记簿》
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状态。
1979
奥德修斯·埃里蒂斯
《英雄挽歌》
他的诗,以希腊传统为背景,用感觉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锐,描写现在认为自由和创新而奋斗。
1978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魔术师·原野王》
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1977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
《天堂的影子》
他的作品继承了西班牙抒情诗的传统和吸取了现在流派的风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当今社会中的状况。
1976
索尔·贝娄
《赫索格》
由于他的作品对人性的了解,以及对当代文化的敏锐透视。
1975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
《生活之恶》
由于他杰出的诗歌拥有伟大的艺术性,在不适合幻想的人生里,诠释了人类的价值。
1974
哈里·埃德蒙·马丁逊
《露珠里的世界》
他的作品透过一滴露珠反映出整个世界。
1974
埃温特·约翰逊
《乌洛夫的故事》
以自由为目的,而致力于历史的、现代的广阔观点之叙述艺术。
1973
帕特里克·怀特
《风暴眼》
由于他史诗与心理叙述艺术,并将一个崭新的大陆带进文学中。
1972
亨利希·伯尔
《女士及众生相》
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1971
巴勃鲁·聂鲁达
《情诗·哀诗·赞诗》
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
1970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癌病房》
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籍著它,他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
1969
萨缪尔·贝克特
《等待戈多》
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
1968
川端康成《雪国·千只鹤·古都》
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
1967
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玉米人》
因为他的作品落实于自己的民族色彩和印第安传统,而显得鲜明生动。
1966
奈莉·萨克斯
《逃亡》
因为她杰出的抒情与戏剧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阐述俩以色列的命运。
1966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
《行为之书》
他的叙述技巧深刻而独特,并从犹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题。
1965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
由于这位作家在那部关于顿河流域农村之史诗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与艺术热忱——他籍这两者在那部小说里描绘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之某一历史层面。
1964
让·保尔·萨特
《词语》
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
1962
约翰·斯坦贝克
《人鼠之间》
通过现实主义的、寓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
1961
伊沃·安德里奇
《桥·小姐》
由于他作品中史诗般的力量——他籍著它在祖国的历史中追寻主题,并描绘人的命运。
1960
圣琼·佩斯
《蓝色恋歌》
由于他高超的飞越与丰盈的想象,表达了一种关于目前这个时代之富于意象的沉思。
1959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
《水与土》
由于他的抒情诗,以古典的火焰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生命的悲剧性体验。
1958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
《日瓦戈医生》
在当代抒情诗和俄国的史诗传统上,他都获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
1957
阿尔贝·加缪
《局外人·鼠疫》
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1956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悲哀的咏叹调》
由于他的西班牙抒情诗,成了高度精神和纯粹艺术的最佳典范。
1955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斯克内斯
《渔家女》
为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动、史诗般的力量,使冰岛原已十分优秀的叙述文学技巧更加瑰丽多姿。
1954
欧内斯特·海明威
《老人与海》
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1953
温斯顿·丘吉尔
《不需要的战争》
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1952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爱的荒漠》
因为他在他的小说中剖析了人生的戏剧,对心灵的深刻观察和紧凑的艺术。
1951
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
《大盗巴拉巴》
由于他在作品中为人类面临的永恒的疑难寻求解答所表现出的艺术活力和真正独立的见解。
1950
帕特兰·亚瑟·威廉·罗素
《哲学—数学—文学》
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1949
威廉·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
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48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四个四重奏》
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
1947
安德烈·纪德
《田园交响曲》
为了他广泛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1946
赫尔曼·黑塞
《荒原狼》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1945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柔情》
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1944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
《漫长的旅行》
由于籍著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新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
1940
未颁奖
1941
未颁奖
1942
未颁奖
1943
未颁奖
1939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
《少女西丽亚》
由于他在描绘两样互相影响的东西——他祖国的本质,以及该国农民的生活时——所表现的深刻了解与细腻艺术。
1938
赛珍珠
《大地》
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1937
罗杰·马丁·杜·加尔
《蒂伯—家》
由于在他的长篇小说《蒂伯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1936
尤金·奥尼尔
《天边外》
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
1934
路伊吉·皮兰德娄
《寻找自我》
他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
1933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
《米佳的爱》
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1932
约翰·高尔斯华绥
《有产者》
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
1931
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
《荒原和爱情》
由于他在诗作的艺术价值上,从没有人怀疑过。
1930
辛克莱·刘易斯
《巴比特》
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
1929
保尔·托马斯·曼
《魔山》
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1928
西格里德·温塞特
《新娘—主人—十字架》
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之有力描绘。
1927
亨利·柏格森
《创造进化论》
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1926
格拉齐亚·黛莱达
《邪恶之路》
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
1925
乔治·萧伯纳
《圣女贞德》
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1924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
《福地》
我们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民族史诗《农夫们》写得很出色。
1923
威廉·勃特勒·叶芝
《丽达与天鹅》
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1922
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
《不吉利的姑娘》
由于他以适当方式,延续了戏剧之灿烂传统。
1921
阿纳托尔·法郎士
《苔依丝》
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1920
克努特·汉姆生
《大地硕果—畜牧曲》
为了他划时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长》。
1919
卡尔·施皮特勒
《奥林比亚的春天》
特别推崇他在史诗《奥林帕斯之春》的优异表现。
1918
未颁奖
1917
亨利克·彭托皮丹
《天国》
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
1917
卡尔·耶勒鲁普
《磨坊血案》
因为他多样而丰富的诗作——它们蕴含了高超的理想。
1916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
《朝圣年代》
褒奖他在瑞典文学新纪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
1915
罗曼·罗兰
《约翰—克利斯朵夫》
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1913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吉檀枷利—饥饿石头》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1912
盖哈特·霍普特曼
《群鼠》
欲以表扬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的出色成就。
1911
莫里斯·梅特林克
《花的智慧》
由于他在文学上多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戏剧作品,不但想象丰富,充满诗意的奇想,有时虽以神话的面貌出现,还是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这种启示奇妙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想象。
1910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
《特雷庇姑娘》
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至境。
1909
西尔玛·拉格洛夫
《骑鹅旅行记》
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
1908
鲁道尔夫·欧肯
《精神生活漫笔》
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1907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老虎!老虎!》
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1906
乔祖埃·卡尔杜齐
《青春诗》
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
1905
亨利克·显克维支
《第三个女人》
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
1904
何塞·埃切加赖
《伟大的牵线人》
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1904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
《金岛》
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1903
比昂斯滕·比昂松
《挑战的手套》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1902
特奥多尔·蒙森
《罗马风云》
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1901
苏利·普吕多姆
《孤独与深思》
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第五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全文
北京时间12月11日0时16分许,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隆重举行。瑞典文学院成员作家、瓦斯特伯格为莫言领奖致辞。
颁奖词全文如下:
瑞典文学院诺奖委员会主席瓦斯特伯格:
尊敬的国王和皇后陛下,尊敬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女士们先生们,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在这些民间故事中,驴与猪的吵闹淹没了人的声音,爱与邪恶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量。
莫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他很好的描绘了自然;他基本知晓所有与饥饿相关的事情;中国20世纪的疾苦从来都没有被如此直白的描写:英雄、情侣、虐待者、匪徒--特别是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母亲们。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
中国历史上重复出现的同类相残的行为证明了这些苦难。对莫言来说,这代表着消费、无节制、废物、肉体上的享受以及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才能超越禁忌试图描述。
莫言的故事有着神秘和寓意,让所有的价值观得到体现。莫言的人物充满活力,他们甚至用不道德的办法和手段实现他们生活目标,打破命运和政治的牢笼。
《丰乳肥臀》是莫言最著名的小说,以女性视角描述了1960年的大跃进和大饥荒。他讥讽了革命伪科学,就是用兔子给羊受精,同时不理睬所有的怀疑者,将他们当成右翼。小说的结尾描述了九十年代的新资本主义,会忽悠的人靠卖化妆品富了起来,并想通过混种受精培育凤凰。
莫言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虽然无情但又充满了愉悦的无私。每一个瞬间都那么精彩。作者知晓手工艺、冶炼技术、建筑、挖沟开渠、放牧和游击队的技巧并且知道如何描述。他似乎用笔尖描述了整个人生。
他比拉伯雷、斯威夫特和马尔克斯之后的多数作家都要滑稽和犀利。他的语言辛辣。他对于中国过去一百年的描述中,没有跳舞的独角兽和少女。但是他描述的猪圈生活让我们觉得非常熟悉。意识形态和改革有来有去,但是人类的自我和贪婪却一直存在。所以莫言为所有的小人物打抱不平——从日本占领到毛泽东的错误到今天的疯狂生产。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品德和残酷交战,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学探险。曾有如此的文学浪潮席卷了中国和世界么?莫言作品中的文学力度压过大多数当代作品。
瑞典文学院祝贺你。请你从国王手中接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附:莫言获奖致辞
尊敬的国王、王后、各位王室成员,女士们先生们:
我的讲稿忘在旅馆了,但我记在脑子里了。
我获奖以来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由此也可以见证到,诺贝尔奖确实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奖项,它在全世界的地位无法动摇。我是一个来自中国山东高密的农民的儿子,能在这样一个殿堂中领取这样一个巨大的奖项,很像一个童话,但它毫无疑问是一个事实。
我想借这个机会,向诺贝尔奖基金会,向支持了诺贝尔奖的瑞典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要向瑞典皇家学院那些坚守自己信念的院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那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了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为世界的文学。
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们。他们的友谊、他们的智慧,都在我的作品里闪耀光芒。
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什么用处。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