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光烈同志在全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大会上的讲话
毛光烈同志在全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大会上的讲话
春节刚过,市委、市政府立即召开全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大会,表明我们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主要是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部级主要领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各项工作任务,更好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科技部一直都非常重视和关心我市的科技发展,对宁波创新型城市建设给了很多的帮助、指导和支持,包括我市科技体制的计划单列,把宁波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园,这次又把宁波市列入科技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之一。这对我们既是一种信任、重视和支持,也是一种鞭策。今天杜占元副部长又专程参加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大会。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科技部长期以来对我们的重视、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我们对自主创新和人才建设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接下来杜部长和巴音书记还要讲话。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坚持创新支撑发展、人才保障转型,充分认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系
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在前不久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习近平和李克强同志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了全面动员和部署。胡锦涛总书记作了总体部署,指出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重点要在“加快”两个字上下功夫,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八方面工作。温家宝总理分析了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指出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强调了科技、人才、教育等对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建设要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证,重点提供思想保证、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保证和组织领导的保证。李克强同志强调要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和机制。四位领导的重要讲话,通篇贯彻了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主题。最近中央政治局又审议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了人才工作的指导方针,即“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这些都为我们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进一步做好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促进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型城市建设,2006年全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大会召开以来,各级、各部门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体制创新不断推进,创新型城市和人才强市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是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07年、2008年全市创新指数分别为122.6和152.5,比2006年分别上升了22.6和52.5个百分点。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二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有6项企业参与完成的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表彰。这是宁波历史性的突破,填补了国家大奖的空白。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82.5亿元,增长9.6%。海天、博威、贝发、大成等4家企业被列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天安等8家企业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目前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当中的90%来自于企业,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90%出自于企业。三是专利、标准、品牌“三大战略”成效明显。去年全市专利授权首次突破万件大关,达到15824件,主持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88个,新增“中国名牌”产品61个,工业名牌产品销售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34.8%。四是创新载体建设进展顺利。宁波国家高新区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园区,市大学科技园升级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全市拥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442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8家。拥有新一轮评定高新技术企业615家,占全省四分之一左右。五是服务型教育不断加快,人才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去年全市新增各类人才9.5万人,引进院士2名,博士后流动站实现零的突破。截至去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78.5万人,比2006年增长了47%。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上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科技人才工作同经济转型发展存在“两张皮”现象,结合不够紧密,在发展导向上习惯于硬件投入,对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源开发等软件投入不重视、不舍得,对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主体的扶持和引导不鲜明、不坚决,区域科技人才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相对国内先进城市不够强。因此,我们要切实增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坚定性,正确处理创新型城市建设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系,找准两者的结合点、着力点和创新点,努力通过创新型城市建设来促进转型升级、支撑保障转型升级,通过转型升级来检验、评价、完善创新型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增长的具有宁波特色的发展新路子。
第一,转变发展方式和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把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作为共同的任务来部署。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即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增长转变。当前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科技人才工作,必须在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来推动增长上下功夫。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管理创新促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共同任务,是两者的结合点、着力点、创新点,是二为一体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社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宁波以占全省9%的陆域面积,创造了19.5%的GDP、22%的财政收入,市区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超过27000元和12000元。但是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资源环境制约的加剧和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传统的粗放式、外延式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最近沿海城市出现的用工荒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的民营经济、块状经济、临港大工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式都要加快转变。只有把经济增长的重点、重心和动力真正放在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上来,才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同样,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把“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管理创新”作为基本的和主要的工作任务,创新型城市建设才能科学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创新”,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两为一体的任务来进行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进,以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二,创新型城市建设和转型升级要把坚持科技人才的软投入优于硬投入来保障。全市上下包括从企业到政府到各个部门都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就是在资源要素制约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把科技人才等软件投入作为比硬件投入还要重要的投入来抓紧抓实抓好。许多民营企业过去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厂房、设备、土地等硬件投入,买土地建厂房花几个亿、几十个亿都不心疼,可是在科技人才投入方面相当多企业不重视、不舍得,认为这类投入无关紧要。这种发展理念和模式必须坚决克服。实际上,如果选准方向,科技人才的投入效益要远远高于硬件的投入。比如海伦钢琴先后从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长期聘请了一批专家从事钢琴的研制与开发工作,目前已拥有3项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及1项外观专利技术等,并牵头修订了钢琴的国家标准。欧琳厨具先后引进奔驰公司模具专家、德国首席设计师等海外人才,提升了创新水平,发展成为国内产品线最丰富、专业设计能力最强的厨具企业之一,并成功打入了欧盟市场。新海电气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结合、引进国外工程师等途径,加强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拥有国内专利462项,国际专利26项,成为亚洲最大的打火机研发制造生产基地。这种企业典型很多,可以说在新的形势下,企业的提升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无技不强,无才不壮,无才不久”已经成为必然的规律。
第三,创新型城市建设和转型升级要把加强企业的科技人才工作作为关键点来抓。温家宝总理在研讨班上指出,发展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用人才来保障企业经济经营管理的创新。当前我市块状经济、民营经济、临港制造业等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如许多块状经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不够,品牌建设相对落后,贴牌生产比较普遍,企业人才支撑比较薄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根据抽样调查显示,在全市571个企业创新团队中,具有正高职称和副高职称的人才仅占人才总数的2.98%和4.36%,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才仅占5.54%。这些都制约了块状经济适应新形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因此,科技人才的工作重点在企业、难点在企业、出路在企业、作为在企业。
第四,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要把科技人才作为切入点来抓。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在持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历史发展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之后,都是大调整大发展大转型的时期,也是各国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创新人才的良机。这种历史性机遇稍纵即逝。如果我们能够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就可以继续发挥先发优势,走在全省和全国的前列。但是对于培育新兴产业,大家可能会有一种恐惧心理,觉得很难实现。这种思想障碍首先必须要消除。实际上,如果抓得准,充分发挥原有基础和优势,咬定青山不放松,10年左右完全可以发展起新兴产业来。我们的临港大工业就是最近8年左右时间发展起来的,钢铁梦、乙烯梦等以前觉得非常遥远的梦想都已经实现了。关键是要思路和工作对头,抓好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抓好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和使用、引进,抓好大的研发机构和企业的引进培育。比如,深圳在90年代后期提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现在已经拥有华为、中兴等一批世界级的龙头企业和中小创新企业集群,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达到10%以上,拥有世界名牌占全国的30%。我们也应该抓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和跨越发展。
第五,创新型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转型要把科技人才工作作为结合点来抓。一个城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取决于人特别是人才结构和人口结构。当前我市的人才或者人口的结构存在严重失衡的现象,一方面,外来人口的规模迅速扩张,全市外来人口的总量超过400万,总量居全省首位,外来人口中多以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为主,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仅占15%左右。另一方面,城市提升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人口构成不合理,人才的构成也不合理,企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比如我市技能人才总量不到全市产业工人的40%,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只占技能人才总数的7.3%,与上海的19%有较大的差距。这样的人口结构难以支撑转型发展,也对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我们要以科技人才工作来统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通过稳定总量、优化增量,探索转量、提升存量,凝聚力量、激发能量,优化外来人口结构和布局,为推进城市化、促进和谐发展提供更稳定、更扎实的基础。
二、坚持正确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导向,进一步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转型升级的保障和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是我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转型升级工作的两为一体的任务,共同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这次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策部署,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各地各部门要很好地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这里我强调一下这个意见稿需要把握的要点。
一是必须把通过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发展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人才工作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结合点来抓。今天我们这次会议,就是要把“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增长转变”作为导向非常鲜明提出来,这既是科技人才工作的客观要求,又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会后,全市上下都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克难攻坚,坚定不移地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发展的路子上来,把其作为最重要的结合点、着力点来抓,争创宁波科学发展的新优势。
二是必须把科技人才的软件投入作为优于硬件的投入来抓。推进转型升级,必须要转变粗放式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无形资源的培育积累和集聚,更加注重科技人才等软投入。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更给我们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人才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广大企业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在硬件软件投入中更加注重增加软投入、培育软实力,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工程师等,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政府要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投入保障,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三是必须把企业作为全社会和政府科技人才工作的重点来抓。各级政府要把科技人才工作的重点放到企业。因为企业是科技人才的第一线,也是转型升级的第一线。企业既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转型升级的主体,只有企业这块做好了,才能够把全盘搞活。但长期以来,我们对企业这个科技人才的基层基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目前企业人才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三成,相对有限的人才更多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引进人才中操作的重点、享受的待遇往往向事业单位层面倾斜。要坚持以企为基的理念,把企业作为全社会和政府科技人才工作的重点,科技人才等政策更多向企业倾斜,为转型升级提供更直接、更有力、更高效的人才科技支撑。
四是必须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企业科技工作的重点来抓。科技创新要有明确的导向。我们的科技工作最后成果如何,主要要看有没有大量的专利,对于企业来说就要坚持知识产权战略不动摇。政府也要在这方面加强引导。这几年来我市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上成效显著,但同先进城市相比还是有差距。去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超过15000件,其中发明专利802件,而深圳去年专利授权超过25000件,其中发明专利超过8000件。深圳华为公司去年获得授权专利3457件,而我市知识产权做得较好的吉利汽车去年获得授权专利121件。因此,要大张旗鼓鼓励企业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开展专利强区、强企等评选奖励。既要重视发明性专利,又要重视外观实用新型专利,引导企业依托技术创新来申请专利,依托发明专利来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通过技术标准来打造企业的品牌,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地位的有效提升。
五是必须把人才工作作为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的工作重点来抓。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的替代和强化作用十分显著。无论技术进步、管理创新通过什么途径,最终都是由人来实现的。现在我们各方面人才非常紧缺,如总部经济管理人才、电子商务人才、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人才都非常缺乏。据测算,今后几年我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各类人才缺口将超过30万,特别是动漫设计、工业设计、展会策划、服务管理等25种人才和金融信息、软件服务等59种高级人才非常紧缺。因此,要把人才工作作为推动经营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的一个牛鼻子来抓。要以“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的胸怀和气魄,引导企业更多引进国外工程师和高层次人才,注重企业、高校、职业学校等联手协作,加强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经营管理骨干和广大员工的再培养,推动经营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竞争力提升。
六是必须把以政府的科技投入带动企业的科技投入作为投入政策的重点来抓。政府要加大科技人才投入,但投入机制要创新,其衡量标准在于发挥企业创新活力、带动企业创新投入,而不能把政府的投入和带动企业的投入搞成两张皮,这也是我们统筹各项政策、发挥更好效益的一个重点。实际上前苏联的科技投入也是很大的,其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高于美国、欧洲等国家。但是由于其研究开发没有同企业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导致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研成果难以转化。因此,要把创新的技术课题经费、研发机构的资助经费、人才的培育引进经费等重点向企业倾斜,各企业以自主创新在市场中取得的成效,各类机构与企业开展的产学研合作,应该成为获得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的主要依据和渠道,增强企业和研发机构面向市场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益。
七是必须把企业紧缺的双学历、职业资格人才和各类劳动人才的培养作为服务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来抓。对照这次中央制定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表明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大力发展服务型职业教育、服务型高等教育的部署是符合中央要求的。人才工作要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和保障。现在我们的企业普遍缺少复合型专业人才,比如搞技术的不懂现代金融、财务知识,搞软件开发的不懂企业管理,搞销售的不懂网络技术知识,造成解决生产中复杂问题的能力比较低。同时由于学校教育同企业生产存在“两张皮”现象,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我们的职业院校、高等学校一定要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为加强人力资源培育能力建设、加快服务型教育的发展,为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科技人员的培育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三、坚持以解决宁波后危机时代再创科学发展新优势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着力点,全面完成科技人才工作的各项任务
当前,我们要把科技人才工作、创新型城市建设、转变发展方式三项工作紧紧结合在一起,研究部署完成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各项任务。努力在创新中抢占发展制高点。主要是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块状经济集群发展和总部经济的发展。块状经济要实现集群发展,主要是靠人才和科技支撑,科技人才支撑中又特别需要知识产权来支撑,加大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这是创新型城市建设、再创开放型经济优势,提升块状经济的主渠道。一是善借专家智囊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全省21个块状经济集群发展的总体部署,全力抓好纺织服装和慈溪家电两大省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积极借助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专家组的群体智囊作用,科学安排,抓紧选派,密切配合,整合资源,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定期听取专家服务组意见,多渠道促进专家服务组与企业的对接与服务。二是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部署,着眼于行业发展的工艺、装备、控制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办的研究机构和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发展,共同突破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制约。尤其是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要充分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积极参与或牵头重大科研攻关,努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三是注重知识产权运用和转化。坚持把专利的创造、依托发明性专利主持或参与国家技术标准的制订、以技术标准的经营管理为基点的企业品牌的打造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通过专利制定标准,通过标准形成品牌,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扩散带动效应,发展企业战略联盟,发展总部经济,带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带动产业制造基地的集群发展,引导块状经济企业真正走依托知识产权的振兴之路。四是推进临港制造业的集成和循环发展。把临港制造业的产业基地建设和循环示范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强化节能减排,建设循环经济创新示范点。引导临港大工业向世界先进标准看齐,强化企业先进技术改造,有效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加大临港工业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攻关力度,加强低碳技术研发,择优推进一批应用多种节能技术、节能效果明显、具有行业推广价值的节能示范项目。五是推进总部经济发展。包括服装企业、文具企业、家电企业等传统优势企业都要加快创新发展步伐,依托实现知识产权战略和科技人才创新,逐步把一般制造业环节转移出去,把研发总部、管理总部、总装总部、营销总部等放在宁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二)坚持引进培育两手抓,促进新兴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新突破。要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作为加快区域转型升级的有效载体和抓手,像十年前全市上下发展临港工业一样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工作。要始终坚持培育和引进两手抓,以创新为动力,以人才为保障,积极打造转型升级新的增长极。一是找准定位。我市拥有临港石化产业集群和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群,各类零部件的生产配套能力很强,发展新兴产业具有很大的潜力,关键要结合自身的特色优势,在明确定位上下功夫。要抓紧制订出台鼓励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和现代服务业的新兴产业目录,力争在高分子材料、功能性材料、运输装备、生物器件制造、海上装备等产业发展上有所突破。最近,我们已经出台了《宁波市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要用足用好鼓励先进装备业发展的2000万元专项资金,推动实现跨越发展。二是创新载体。要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各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为技术依托,充分运用其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创新优势,加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的研究和开发。要加快新兴制造业研发总部建设,围绕我市新兴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大力引进研发机构和研发总部,引进央企、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外资企业等大型企业,通过引进大型企业来引进相应的技术和人才。各县(市)区都要结合自身发展定位,深化战略合作,研究推进相应的研发总部和基地建设。三是壮大主体。加快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发展,把这些企业作为增强企业主体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注重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来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要以企业研发机构或研发联盟建设为重点,提高科技投入的产出水平。继续推进国家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做好新一轮市级科技型企业认定工作,贯彻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和企业技术开发费150%的税前抵扣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专业孵化器建设和发展,扶持科技中小型企业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保障力度。
(三)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只有科技服务业充分发展了,才能够尽快推动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才能够尽快使新兴的工业化、新兴的农业化、新兴的产业和高端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要通过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为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科技研发、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人才服务和信息化服务,提升对块状经济、民营经济、县域经济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突出重点。针对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环节,坚持企业化运作和社会化服务,明确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要以信息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为重点,大力推进软件服务业发展。设立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聚创意设计人才,推动工业设计服务业发展。要围绕节能环保重点领域,加快建设以节能环保技术研发、节能环保监测诊断服务、节能环保咨询服务等为重点的环保技术服务业体系。鼓励兴办检验检测服务机构,推进行业技术中心等联建检验检测平台,对企业化运作获得国家级和国际级头衔的实验室、检验检测机构分别给予50万元和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二是分类指导。遵循科技创新要素集聚规律,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研发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围绕重点发展方向,逐步成为全市加快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源。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中心和研发平台建设,为区域经济需要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提供服务。如在慈溪建立工业设计和创新中心,引导国内工业创意设计成果市场化对接,为慈溪家电块状经济服务;在余姚建立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为塑料制品、厨卫设施等块状经济提升发展提供服务。三是强化扶持。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总体规模偏小,实力偏弱。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在设备引进、建设用房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对以先进IT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为经营业务的科技服务类企业,可以优先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级科技型企业,促进其发展壮大。
(四)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提高人才保障转型、创新支撑发展的效率。人才工作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为根本。要把人才培养、劳动者素质提高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认认真真抓落实,充分调动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全社会创新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活动蓬勃开展。一是完善人才培养规划和目标。要围绕企业人才开发需求,充分发挥在甬高校和培训机构作用,研究制定五年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实施3万名企业专业技术人才、2万名复合型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专项培训计划和30万名企业高技能人才重点培养计划,培养转型升级迫切需要的信息管理、经营管理、投资管理等人才。如信息化方面要加强与浙大软件学院等机构合作,物流工程师、家电工程师等要在原有专业知识基础上再加强软件知识学习。要把企业人才培训和职称评审等结合起来,激发企业人才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劳动者素质的培养提升。这方面我们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落实好市政府出台的企业引进国外工程师的每人每年资助10万元到30万元年薪的政策,各县(市)区要确保不低于市本级的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对引进或培养的国内外工程师和企业外地重要骨干,可以考虑优先在本地落户,并可以购买限价房;提取企业工资的2.5%用于员工的培训,企业自己开展培训的可以优先使用,如果自己不使用的,就交给其他愿意培养的企业使用;政府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的投入,形成完善的导向。三是创新政策举措。注重通过探索创新,促进各类资源要素的科学高效配置。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来研究出台专项政策,改变搞一次性政策的传统做法,多研究出台一些过程性政策。如各类补贴要分年到位,这有助于培养感情,形成团队。推进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升职业院校、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把为企业培训一大批紧缺的双学历和执业资格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科技部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尽快建立对各级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考核和评价体系,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新的评价考核机制。
四、坚持以创新和加强领导为保障,提高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实效
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总体部署上来,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创新举措,同心同德抓创新、凝心聚力促转型,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科技人才工作取得扎实的成效。
一要抓统一认识,把加大科技人才软件投入作为优先于硬件的投入来抓。中央领导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把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科技人才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加强对科技人才工作的定期研究分析,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县(市)区一把手要当好本地区转型升级工作的总负责、总牵头、总协调,切实把转型升级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科技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全市调结构、促转型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要切实转变作风,每个县(市)区至少做到“三抓”。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作用,形成推进合力。各县(市)区是抓好科技人才工作的工作主体。要增强主动性、紧迫感和责任感,根据本地经济特色和产业特色,至少做到“抓三个产业基地”,即抓好一个块状经济集群产业基地的培育,一个新兴制造业产业基地的培育,发展一个高端服务业产业基地,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本地特点的经济转型升级道路。把科技人才工作和创新型城市工作和转型升级真正抓在手里。市里主要是加强统筹部署、科学规划和考核评价,做好指导性工作,带头吹响“转型升级战”的号角,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规划、政策、服务等保障和支撑。
三要结合实际抓体制机制创新,形成统筹政策举措的科技人才投入合力。加大科技人才的投入,政府首先要带好头。我们在《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变升级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把科技人才投入作为第一位的投入,确保从2011年开始,市、县(市)区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3个百分点以上。人才培训的经费投入也要加大力度。创新投入政策,注重把创新的技术课题经费、研发机构的资助经费、人才的引进培训经费等重点向企业、企业研发机构和以企业为主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办的研发机构倾斜。同时要把我们的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信贷支持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等统筹使用,县(市)区要加强配套和对接,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科技、人才工作,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转型升级。
四要抓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领导现代经济和科技工作的水平。习近平同志在研讨班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正确指导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工作。我们现在的一些领导干部,在领导现代经济、现代科技、现代社会建设等方面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要抓紧实施全市万名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党政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掌握科技人才发展规律,确保得心应手地指导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各县(市)区也要结合实际,开展千名现代经营党政人才培养,解决好制约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和瓶颈。
五要明确工作导向,在广大干部和全社会中形成真抓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要把各级党委、政府、各个部门和企业是不是重视科技人才投入,作为是否真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标准来考核评价。今天我们表彰了科技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今后要不断调整完善对县(市)区的科技评价指标和相应激励制度及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使用的表彰制度,继续分类开展年千件专利授权量、百件发明专利授权量的专利强县(市)区的创建表彰,以及百件专利强企的表彰奖励。要加强督促检查,把创新型县(市)区建设评价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作为干部使用的标准和重要依据,把以企业为中心重视科技人才投入,重视专利增长速度、新兴产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效益作为衡量评价领导干部是否真正抓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要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先进典型的宣传和表彰,形成相应配套的制度,形成真抓科技人才工作,真抓创新型城市建设,真抓转型升级的合力和氛围。
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借助我市列入国家科技部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良好机遇,借助国家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决策部署实施的机遇,借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全市已经形成的加快科技人才工作、创新型城市建设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全社会共识,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子来,开创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篇:张建国在全市科技奖励暨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动员大会上的主持讲话
张建国市长在全市科技奖励暨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动员大会上的主持讲话
2010-02-2
4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科技奖励暨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总结工作,表彰先进,分析形势,部署任务,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建设。
参加会议的有: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市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市法院院长、市检察院检察长,市政协分管副主席;市政府秘书长、有关副秘书长;各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分管县(市)区长,发改、科技、财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市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部分企业集团、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主要负责人;获奖代表。我们还特意邀请了部分驻济高校、科研院所分管负责人出席大会。
会议议程有三项:
一、宣读表彰决定。
二、颁奖。
三、请荣竹书记作重要讲话。
同志们,刚才,大会表彰了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荣竹书记作了重要讲话。荣竹书记的讲话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了加快创新型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五项重点工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会上还印发了《济南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规划》、《关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关于创建中国软件名城的意见》、《创建中国软件名城若干政策》等文件。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问题讲几点意见:
第一,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次会议的精神,结合各自实际,召开专题会议,搞好传达部署。要学习传达好会议文件,特别是学习领会好荣竹书记的讲话,重点把握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新机遇、新理念、新任务、新要求,深刻认识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把科技创新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和经济社会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创新的重要论断;深刻认识荣竹书记提出加快省会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支撑”、“离不开科技进步”的要求,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省会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实力的关键来抓,切实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国家和省市会议的要求上来,迅速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热潮。
第二,紧紧围绕工作重点抓好任务的落实。要按照荣竹书记的部署,以“两城”创建统领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把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规划、产业、项目、服务平台、企业主体和人才支撑保障上,一个一个地实现新的突破。科技、发改、经信委等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要加快组织制定“十二五”科技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各县(市)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创建中国软件名城的具体工作规划和措施以及相关配套政策。高新区要发挥好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中国服务外包基地等品牌优势,在打造创新型园区和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基地上进行突破。各县(市)区要突出特色,突出重点,在争取和建设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上进行突破。各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培育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建设创新型团队、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上进行突破。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要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在成果转化、支持企业联盟、推进产学研结合上进行突破。
第三,要坚持用创新的精神抓好落实。在新形势下推进“两城”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坚持解放思想、提升境界,用改革的方法、创新的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抓好服务、用好政策、提高效能上多
下功夫。这次市委、市政府研究推出的《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创建中国软件名城若干政策》含金量很高,科技、经信委、财政等部门要指导企业用足用好,为推进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要强化指导,督查落实。各级创新委及其办公室要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体系,进一步创新推进措施和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加强调度督查,确保各项规划、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要在三月底以前将会议的贯彻落实情况报告市委、市政府办公厅。
今天会议到此结束。散会。
第三篇:以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稳定发展 ——在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以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稳定发展 ——在全区创新
驱动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清华书记就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作了重要讲话,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创新深刻改变着区域经济版图,重塑区域竞争格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速发动创新引擎,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构建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一)唯有创新,才能适应和引领发展新常态。创新是新常态下打开经济增长之锁的钥匙。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主要表现为增速换档、方式转变、动力转换,最直接的表现首先是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而要保持中高速并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艰难,全国正处在“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保持合理区间并不容易,必须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转型,才能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从我区来看,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比较吃力,原因多种多样,最根本的就是创新不足、经济转型慢。我们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顶住下行压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依靠创新、鼓励创新、实现创新。
(二)唯有创新,才能培育发展新动能。当前经济发展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传统动能由强变弱,就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下转第二版)
(二○一六年九月二十二日)
陈 武
(上接第一版)过去要素成本比较低,市场需求、环境容量相对较大,不需要太多创新也能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现在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低端领域产能过剩,高端领域却供给不足,原来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方式已不可持续,产业和技术升级出现“高原反应”,每攀升一步,都觉得吃力,迫切需要以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破解困局。这两年我区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培育新兴产业,通过创新催生了一些新动能,如汽车产业新车型、新款式不断涌现,实现稳定较快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增长超过两位数。可见,创新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提供了核心动力,抓创新就抓住了促发展、谋未来的“牛鼻子”,就能释放更强劲的增长新动能。
(三)唯有创新,才能形成发展新优势。创新对形成竞争新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谁能掌握创新主动权,就能更快地确立新优势。柳州作为传统工业城市,加快推进“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转变,在汽车、机械、钢铁等产业领域强化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北海这几年通过创新,电子信息、石化和新材料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经济增速保持全区前列。贺州加强科研合作与产品研发,碳酸钙等新产业初具规模,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速排全区第一。实践证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要千方百计激活创新潜力、增强创新能力,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政策优势转化为环境优势,把劳动力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创造出更多体现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
为加快我区创新发展,我们按照中央部署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及系列配套文件,提出了创新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高校和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管理等方面作出了部署,各地各部门要吃透精神,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二、努力打造我区产业创新发展名片
我区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但经过多年发展,一些领域的创新形成了较好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只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完全有可能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要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领域,全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发展名片。
(一)打造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名片。铝、糖等传统优势产业是我区经济发展的家底。我们推进“二次创业”,核心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激发新活力,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铝基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支持南南铝、平果铝、银海铝等企业提升技术条件和研发能力,攻克铝合金薄板、厚板、型材和锻件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加快推进铝精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争取电解铝80%在区内进行深加工,形成产业集聚,提升铝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中高端铝产品,瞄准汽车、高铁、航空航天、轮船、电子信息、城建等领域发展高性能铝合金。全面提升糖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种植环节重点开展蔗种资源创新、全程机械化关键装备等研发,降低种植成本;制糖环节要加强生产工艺新技术攻关,开发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精深加工环节重点在专用糖、功能性糖、生物化工、食品等相关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带动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延伸制糖产业链;支持制糖企业集团开展战略重组,培育大型糖业集团。此外,钢铁、建材、食品等其他传统优势产业也要加强创新,开发中高端产品,重塑市场竞争优势。
(二)打造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名片。要通过推动核心制造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突出抓好汽车、机械装备制造及智能制造。建设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研发基地。要大力开发汽车新款式,提升质量品质,积极发展中型轿车、运动型多用途车、多功能乘用车等新车型,不断推出新产品适应市场需求,打造过硬产品,树立良好品牌;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推进新能源汽车研发与应用;抓好配套和市场销售创新,加快建设面向全球供应的高端零部件产业体系;加大节能环保、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等方面的技术研发,着力突破整车智能控制技术、电驱动系统专用变速器等技术难题,争取新能源汽车主要技术指标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壮大智能装备制造产业。要以柳工、玉柴等企业为龙头,抓好技术研发,以大型智能化工程机械、高档数控机床、大功率内燃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力装备等为重点,实施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突破工程。开发机器人和3D打印新领域。要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3D打印,抓好先进高端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传感系统、驱动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引进培育一批机器人主机、系统集成企业,形成3-5家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加快推进机器人产业园区和制造基地建设。
(三)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名片。要抓住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的重大契机,深入实施“宽带广西”战略,加强相关技术研发,着力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IT核心产业和高端软件、高端新兴信息服务等,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成面向东盟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要大力引进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建设北部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继续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富士康南宁信息产业园建设,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施加工贸易倍增计划,加大科技精准招商力度,积极吸引华为、浪潮、中兴等龙头领军电子信息企业进驻我区。要加强军民融合创新。积极搭建“军转民”产学研平台,重点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北斗导航、网络安全、智慧城市、远程医疗等板块开展务实合作,推进中国电科的北斗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和桂林英才科技园等建设。要完善区域发展布局。重点构建南钦北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产业带,在柳州、桂林、梧州等沿江地区和防城港、崇左等沿边地区布局一批特色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园区,形成以南宁核心基地为龙头的“一区多园”产业布局。要强化核心技术支撑。积极开发信息技术及基于信息技术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重点攻克大容量存储设备、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核心电子器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四)打造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名片。要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落实好与阿里巴巴等企业签署的合作协议,确保相关项目尽快落地。一是发展以跨境电商和农村电商为重点的电子商务。加快建设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集聚区;进一步规范、培育和聚集更多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力争2017年农村电商覆盖率达80%以上,争取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建设工业云。积极利用工业云助推产业升级。选择一批好的工业企业推进工业云建设。三是发展智慧旅游。打造智慧景区,逐步实现智慧旅游覆盖全区。四是发展互联网金融。完善支付市场体系,推进普惠金融,为更多小微企业、创业者和个人提供在线融资服务及创新创业支持。
(五)打造高性能新材料创新发展名片。我区发展新材料的资源型产业基础很好,下一步要通过技术创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和产品优势。有色金属方面,首先要巩固提高冶炼技术优势,针对原料纯度不够的关键问题,强化科技攻关,力争所有高端材料生产都能就地取材。其次要强化高科技材料研发,在有色金属下游的线缆、电力电气设备、光电材料、人工晶体等领域,组织力量攻关,推进锡、锑、锌、铟等合金材料技术研发,发展高品质、高技术含量深加工产品。稀土方面,要重点提升稀土分离冶炼性能和制备技术水平,发展高性能稀土产品,开发为汽车工业配套的新型储氢材料、催化材料等,提高产品档次。石墨烯方面,要超前发展,开展石墨烯粉体批量化制备及大规模下游应用的研发,重点开发储能、高密度多孔碳、导电、导热等新材料,加快形成集产品研发、推广应用、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此外,还要加强新能源材料、纳米碳酸钙材料、生物质材料等领域的研发。
(六)打造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名片。要依托10家自治区级以上节能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博世科、水性科天等代表性环保企业,强化4个方面的技术研发。第一,节能技术装备。重点发展节能汽车、高效锅炉、高效电动机、蓄热式燃烧技术装备以及半导体照明等,大力研发先进内燃机、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电耦合装备、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高压变频控制系统、换热与冷却等关键核心技术。第二,环境保护与治理。大力研发再生资源化脱硫、污染土壤修复等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环卫机械、新型水处理、大气治理、垃圾处理、环境监测仪器等高附加值环保装备。第三,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发展再生资源清洁化回收利用、低品位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装备,大力研发废弃资源再制造、清洁化利用、综合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第四,环保新材料。重点开发建筑结构、新型墙体等材料,积极推进特种工程与功能材料、海工水泥、高性能混凝土及添加剂等方面的研发。此外,新能源、资源型产业生态化改造、环保综合服务等方面也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争取更多新突破。
(七)打造优势特色农业创新发展名片。要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提升特色优势农业。围绕甘蔗、水稻、玉米、水果、桑蚕、油茶、林业等产业,重点培育和应用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突破性重大新品种,提升标准化栽培、工厂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水平,形成发展新优势。比如,开展甘蔗优良基因挖掘、优良亲本引进利用、适合机收的糖料蔗新品种选育、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和健康种苗高效繁育技术示范;借鉴葡萄、火龙果等栽培技术研发及示范推广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一批特色优质水果;加快把富硒农业培育成新的特色产业和增长点。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加强农产品保鲜、贮运等流通支撑技术研发,突破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开展水果、桑蚕、油茶、林产、水产等精深加工,开发罐头、饮料等精细化、系列化产品,延伸产业链。打响生态农业品牌。开展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有机循环农业、新型肥料农药、农业废弃物处理开发利用等技术研发。大力发展以微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生态养殖,打造全国养殖业发展的示范品牌。
(八)打造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创新发展名片。一要开发海洋生物制品。实施海洋天然药物研发、海洋生物医用新材料开发、海洋生物酶示范工程,开发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海洋创新药物和无毒、可生物降解的医用生物材料,以及食品、化工、医药、材料等行业用特效酶制品。二要提升海洋渔业水平。加强深海鱼类规模化育苗及养殖、网箱养殖、外海远洋渔业等技术研究,将一批北部湾海域特色海水养殖品种发展为地区重大产业,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三要加快能源和矿产开发。重点研发风能、潮汐能发电技术和装备,以及油气、石英砂矿、陶土矿等滨海矿产的开采和加工利用技术。四要加强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发展海洋环境、地震、海啸、气象等监测技术,重点研发海洋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污染修复、入海污染物处置等技术,建立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基础信息系统、物种资源信息系统、环境质量和生态健康标准体系。五要增强海洋资源技术研发能力。大力引进培养海洋科技创新人才与团队,建设好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广西海洋研究所等研发平台,争取国家海洋局第四海洋研究所尽快获得批准建设,提升海洋科技创新实力。
(九)打造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名片。开发特色医药和治疗技术。依托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广西医科大学等高校以及中恒、慧宝源等有实力的企业,开发一批疗效确切、具有较好前景的民族药新产品,重点研制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地贫等区域性高发疾病和疑难病症具有显著疗效的生物药物,培育独具特色的广西民族药产品和企业品牌,建设南方中药材种植基地、民族药二次创新基地和国家基本药物重大疾病原料药基地。开发特色医疗器械。提高智能健康产品、中医功能状态检测与养生保健设备器械的生产制造水平,重点研发与健康医疗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生物三维打印技术、医用机器人、口腔医疗器械、大型医疗设备、便携式家庭医疗器械等,推进壮医、瑶医等传统医疗器械数字化、高端化。开发健康饮品。大力开发功能型保健品、健康饮用水、健康农产品;加快推进“广西天然优质饮用水”国家地理标志和国家标准建设,建成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生态长寿天然饮用水产业基地。开发健康养生旅游产品。发展居住、游乐、滨海、壮瑶医、温泉等特色旅游养生产品,打造健康养生旅游胜地。开发养老产品。发展保健护理、康复疗养、医养结合、异地养老等技术与模式,建设国家养老产业基地和国际休闲养老基地。开发体育养生产品。支持开发大众运动养生项目,适度开发高端运动养生,不断壮大健身休闲、竞技表演、体育用品等体育健身产业。
打造广西创新发展名片,其要义就是形成有影响力、带动力、竞争力的产业,形成本行业本领域的标杆和龙头,跻身国内乃至国际行业前列。要推进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要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重点研发中心;要通过培育、引进等多种方式,建设专家团队和人才队伍;要培育龙头、领军企业;要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和金融支持;要深化体制机制管理改革创新和政策创新,推动更多优质创新资源向九张名片领域聚集,形成我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优势。
三、不断增强创新发展支撑能力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要强化前瞻部署,加快培育一批支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引领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力量。
(一)加强创新研发平台建设。要围绕九张创新名片及教育、卫生等领域,大力优化整合和发展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提升和创建重点实验室。着力提升建设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非粮生物质酶解、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地中海贫血、鼻咽癌、肝癌等高发地方性疾病和新材料构效关系、岩溶动力学等优势研究领域培育创建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加强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强化建设特种矿物材料、土方机械、非粮生物质能源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糖业、有色金属、工程机械、内燃机、碳酸钙、新能源汽车等优势领域及新兴产业培育创建若干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积极构建“双创”平台。支持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高水平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园区,以及新型众创空间、众创社区。加快广西众创示范基地、南宁·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等建设。扶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的土地、场所、重大设备及运转维护等以政府投入为主,资助建设一批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高端智库创新研发平台。此外,要大力推进创新型市县镇、智慧社区等建设。
(二)推动高新区转型提升。要按照国家对高新区的部署要求,加快推动我区高新区转型发展,全面提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国际化与全球竞争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高新区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积极促进科技、人才、金融和高新技术企业向高新区集聚,推进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化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新兴产业策源地。推动高新区升格发展。支持各市按照创新型特色园区的要求创建一批自治区级高新区,推动梧州、钦州等自治区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鼓励现有国家级高新区适当扩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学习先进经验,在高新区管理运行、人才激励、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土地管理、创新评价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大政策支持。加大对高新区的财税扶持力度,实行土地出让收益、行政事业收费和罚没收入等上缴所在市部分资金返还政策。
(三)培育创新型企业。要把更多的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更多的研发机构建设到企业、更多的科研项目配置到企业、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到企业、更多的创新人才引进到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和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企业创新政策扶持,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推行科技创新券、政府采购支持等制度,运用财政补助机制激励引导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奖励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有计划、持续地增加研发投入。
(四)培育建设高水平大学。要完善高校布局。按照“两极带动,多点突破”的发展思路,强化南宁、桂林两市作为高水平大学聚集区的引领作用,建设好南宁教育园区,完善桂林高校集中区配套设施,构建其他设区市不少于一所本科和一所高职院校的高等教育格局,增设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及工科类、农林类本科高校。要打造高水平大学。重点支持广西大学等2-3所高校建设国内一流大学,支持若干高校建设地方特色和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加快建设北部湾大学。要建设一流学科。支持30个左右面向我区重大产业发展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国内一流学科;到2020年,力争在材料科学、工程学、生命科学、土木工程、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医学等优势学科领域具有世界影响力。
四、大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级政府肩负着重要责任,要着力创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更好地支持企业、民间和社会力量等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激发人才活力,促进资源集聚,为推动创新营造良好的生态。
(一)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改革放权,瞄准创新的方向、领域和特色,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有机整合,提升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创新发展。
深化科研院所和高校改革。要积极主动给科研院所和高校赋权松绑,削减和规范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优化自治区级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赋予自治区各科研单位和高校直接费用预算调剂、间接费用使用管理、劳务费分配管理等自主权。要分类推进科研院所改革。鼓励中直驻桂科研院所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要积极稳妥推进高校改革,加大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支持力度,依法落实好高校办学自主权。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要破除科技成果转化障碍,重点解决“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最先一公里”,就是要探索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健全转化收益分配机制。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在年底前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办法。“最后一公里”,就是要完善成果转化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30个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为重点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建设行动,创新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激励机制与政策。
健全人才制度体系。要更加注重强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抓好“引、培、用、激、服”。“引”就是加强人才引进,到2020年引进50名以上创新型尖端人才、200名以上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200名以上创新型企业家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就是强化人才培养举措,努力造就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用”就是完善人才使用和流动机制,创造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激”就是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服”就是健全人才服务与保障措施,为科技创新人才解除后顾之忧。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推进全方位的开放式创新,通过开放引进创新型人才,通过开放搭建创新平台,通过开放引进创新领军企业,通过开放引进和集聚各种创新资源。深化同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国家创新交流合作,加强与欧美、日韩、以色列等国家的创新交流合作,促进区域创新合作,争取更多国家重大创新项目、重要创新资源汇聚我区。
(二)加大创新投入。要想方设法增加投入,确保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以上。要集中财力办大事,在保持现有科技经费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自治区新设立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2017年至2020年安排50亿元,主要支持关系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重大新产品开发和国家级、自治区级创新平台等建设。要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由一次性拨款向更加注重滚动支持转变,由前期投入向更加注重后期补助转变,由零散投入向更加注重集中扶持转变,切实提高投入效益。要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综合采用贴息、资本金注入等多种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型企业培育和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科创贷、成长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创新业务;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专项行动;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三)提升创新服务水平。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围绕从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全链条,主动提供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各项服务。继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建立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监管清单制度,为各类创新主体松绑减负、清障搭台。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倡导“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建立落实创新优惠政策的督查机制,切实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科技创新政策。要培育创新文化,加快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大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崇尚创造的宽松环境,让各种创新基因在阳光政务下孕育生长,让各类创新要素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创新成为引领我区发展的第一动力。
同志们,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全区上下一定要切实增强时代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勇于担当,全面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决打赢创新转型、提质发展硬仗,为实现“两个建成”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在昌吉市2012年科学技术大会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在昌吉市2012年科学技术大会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推
进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人民政府召开昌吉市2012年科学技术大会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推进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区、州科技工作会议有关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快推进我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刚才,大会隆重表彰了在科学技术事业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这次表彰,是市委、市政府在一个财政内,专门拿出820万元专项资金对2011年自主创新、品牌战略等工作进行表彰奖励,这都是市委、市政府为深入实施“文化名市、科教兴市、生态美市、产业强市”战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全市产业、文化、民生等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重大举措,在全疆乃至西北地区也是力度最大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得荣誉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市辛勤工作在科技第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抓住时机尽快在 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近年来,昌吉市在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就、铸就的强劲动力、形成的向好态势,既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更为“十二五”实现率先跨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是以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市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其中特变电工已创建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始终把昌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创新基地,累计引进孵化企业300家,开发涉及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新产品52项,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达6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3%。
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特色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全市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建立了6家博士后工作站、4家国家级、21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均占全区总量的30%以上。全市已有20多家企业与区内外30多家院校结成对子,建立了合作关系。
三是已拥有大量技术专利和一批自主品牌。近年来,专利申请量始终保持了10%以上的快速增长。目前,每年申请专利、国家授权专利均在100件以上。已发展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自治区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4家。拥有品牌数量始终稳居全疆县市前列。自有的专利和自主的品牌,日益成为我市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特色经济发展,开
拓市场、走向市场的重要保证。
四是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期间,共实施技改项目14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达110个,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达62个,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涌现出了一批特色龙头企业。全市民营企业及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到62家。全市科技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问题,工作中也还有许多矛盾和薄弱环节。
一是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全市地均产值仅264万元/平方公里,在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居于后列;
二是区域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科技进步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仍然偏小,高新技术企业和名牌产品还不多;
四是创新人才不足、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管理人员、拔尖人才比较短缺,全市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只占人才总数的0.8%;
五是科技创新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利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创新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这些问题告诉我们,我市科技事业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对此,全市上下要高度重视我市创新之路的探索和实践,要立足于特色资源优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名市、科教兴市、生态美市、产业强市”四大战略,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坚持走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城市影响力、公共服务力、综合软实力和干部执行力,全面建设现代制造加工、活力创新和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真正实现特色资源优势向特色经济优势的转化,真正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昌吉市发展”模式。
二、明确思路,把握重点,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涉及思想观念、发展模式、科学技术、体制机制等方方面面,任务繁重而艰巨,既要全面推进、整体提升,更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就我市来讲,必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选准主攻方向,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努力完成试点任务,充分发挥创新在“三个率先”发展中的驱动作用,力争把我市早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我市作为试点城市,要按照先行先试的要求,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市场化运作、产学研相结合,自主创新能力明显、科技支撑作用突出、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创新发展模式。要全面落实国家和区、州出台的自主创新政策,建立完善的创新支撑体系和稳定的财政支持机制,市财政科技投入增长要始终高于财政正常性支出增长。进一步完善企业和社会主体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政策,大力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参与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
二要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重点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科研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今天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和30家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的负责人都参加了会议,希望各企业进一步增强创新的积极性,切实增强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充分认识肩负的重要责任,从昌吉市经济社会和自身长远发展的高度研究和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努力在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面落实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加强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孵化中心、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以项目和技术为载体,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向研发前移,引导高校院所研发重心向应用转移,全面放大科技成果应用的市场效应。要大力培育自主创新品牌,鼓励和扶持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今年,力争新增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建立博士后工作站1家,国家授权专利达80件以上。
三要进一步促进科技进步成果转化。要紧紧围绕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快产业整合和集聚化发展,努力培育壮大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昌吉国家高新区要努力打造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打造成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硅谷”,着力在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力争取得一批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开发一批高技术产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主要行业和部分企业技术与装备要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要以创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新起点,切实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步伐,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淘汰产业退出机制,强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逐步退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应用力度,全力支持特变电工、华电等一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设,实现由资源依托型生产模式向科技型、清洁型、循环型生产模式转变。
四要进一步提高创新软实力。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继续抓好人才资源建设,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的传统观念,积极创造条件,为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在我市创新创业搞好服务。要大力挖掘自身潜力,以重点产业、重点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当前要抓住人才再流动、再分配的有利时机,通过改革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办法,加快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面向区内外抓紧引进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进一步形成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新优势。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前沿领域的发明创造,更加注重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对那些在一线无私奉献、取得重大成果、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要采取多种形式给予表彰重奖,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在自主创新中的激励作用。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提高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实效当前,全市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当前形势的科学
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总体部署上来,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创新举措,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确保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科技人才工作取得扎实的成效。各单位、各部门要牢固确立“抓经济必须抓科技、抓发展必须抓创新”的观念,认真落实“一把手第一生产力”的工作责任,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摆到全局工作中的突出位置。要确保科技经费到位、科技人员待遇到位、发展科技产业的政策落实到位。要充分发挥建设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宏观协调、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共同推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强大合力。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企业要用足用好中央、区、州和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共科技投入机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稳定的投入机制。科技部门要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整合专项资金,提高使用效率,重点用于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攻关项目、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要进一步重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全面落实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和公平竞争的政策,营造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中小型科技企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作用。同志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全市上下都要发扬敢于担当、敢于超越的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把昌吉市建成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典范,开创昌吉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新局面!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第五篇:在全市“三创”教育与实践活动暨建设学习型城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一、充分认识开展“三创”教育与实践活动和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推进“三个率先”和建设“四市”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至关重要。市委在研究今年工作时一致认为,必须把开展“三创”教育与实践活动和建设学习型城市作为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性工作,摆到突出位置,这是市委基于对十六大精神的学习把握和对全市当前与长远的发展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首先,开展“三创”教育与实践活动和建设学习型城市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迫切需要。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我们做好工作、开创新局面的重要思想保证。十六大的灵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贯彻十六大精神,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十六大对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论述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落到实处。关于建立学习型社会,十六大报告在描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特征时强调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市要快速发展,壮大经济实力,特别需要大批高素质人的创造性劳动。提高人的素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通过加强学习及学用结合来实现。我们在全市开展“三创”教育与实践活动和建设学习型城市,其根本目的就是在当前和未来城市发展实践中,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城市建设成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发展中心,建设成先进文化的生产传播中心,建设成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转化得以保障和实现的中心。城市发展中体现的先进性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才能得以实现。开展“三创”教育与实践活动和建设学习型城市都是先进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都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积极实践。其次,开展“三创”教育与实践活动和建设学习型城市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现实选择。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新知识、新发明层出不穷。在国际范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已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这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竞争变得更为激烈,而激烈竞争的核心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的素质竞争、知识创新的竞争,更是学习力的竞争。学习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创新是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树立学习、学习、再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才能形成我们的人才高地。只有通过创新、创业和创造,才能增强我们城市和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形成我们自己的经济高地。只有真正构筑起我们城市的人才高地和经济高地,我们才能应对入世、知识经济和科技革命带来的各种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再次,开展“三创”教育与实践活动和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加快实现“三个率先”和“四市”目标的重要保证。[HTF]面对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一个举国大发展时代的到来,市委经过论证分析认为,我市有基础、有能力、也有希望发展得更快一些。为此,市委十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工业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和具有一定魅力的国际花园城市,努力实现在全省率先发展、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应当看到,我市实现“三个率先”和“四市”奋斗目标,有很多有利条件。特别是近些年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难点问题正在逐步破解,城市面貌、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跨越式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我们要充满信心,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让发展优势充分显现出来。我们提出的“三个率先”和“四市”目标,是一个相当宏伟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工作任务艰巨而又繁重。如果我们按照一般的力度、常规的方法和传统思维去开展工作,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开展“三创”教育与实践活动和建设学习型城市,就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激发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热情,把力量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用创新、创业和创造去推进发展,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倡导学习,培养市民的学习意识,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进而增强“三创”的意识和能力,以学习力的提高,促进城市竞争力的增强。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把“三创”教育与实践活动和建设学习型城市不断引向深入在全市开展“三创”教育与实践活动和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市委确定的今年要抓好的两项重点工作。这两项工作虽然各有侧重,但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工程,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而“三创”教育与实践活动是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它们都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都要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按照中央和省文明委的要求,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以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为重点,结合实际,先后开展了“万名文明市民评选”,“城市形象建设年”和以创建“十个文明示范社区、百个文明示范企业、千户文明示范家庭”为主要内容的“十百千”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涌现出了吉林化纤、市交警支队等11个国家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我市也首批进入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行列。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仅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所产生的文明成果,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市“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喜人业绩。对几年来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市委是满意的。今年,市委把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点放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上,并作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建设学习型城市想法不是我们首先提出的,全国一些城市都正在开展,但是我们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城市发展寻找核心动力,建设学习型城市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要不断地向前走,绝不要说什么时候建成了,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无止境的事情,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做,就会有成果;只要我们坚持,就会有美好的前程。今年我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点是从培养市民的学习意识、营造学习氛围入手,在全社会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干部群众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广泛开展以“六学”为重点的全民学习活动,为建设学习型城市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和知识基础。[HTF]结合我市当前的实际情况,要重点开展好学政治理论、学《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市场经济知识、学法律法规知识、学科学文化、学业务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学习活动。学习政治理论的重点是,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力在把握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同时还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学习《纲要》的重点是,加强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市民践行《纲要》的自觉性,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的重点是,学习市场经济基础理论,学习WTO知识、研究WTO规则、了解和掌握WTO的运行程序和方式,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步伐。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的重点是,完成“四五”普法教育任务,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点是,学习计算机知识,掌握使用计算机技术,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的技能,鼓励市民学习外语,在窗口行业要求从业者都要掌握外语日常会话。学习业务知识的重点是,学习本职业务和岗位技能,通过开展岗位业务培训教育,引导干部职工钻研本职业务,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要通过“六学”活动的开展,在全市形成学习的风气、研究的风气、创新的风气、实践的风气。我们今后要保持高速的发展,确实需要营造一个学习的大氛围,需要建立在一个高素质的人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才能实现“三个率先”和建设“四市”的奋斗目标。
2、大力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构建学习型城市的基础框架。学习型组织是在系统思考下的以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为核心的组织,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学习型城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当前要突出抓好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四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其中重中之重是抓好学习型机关创建。各级机关、各个系统、群众团体和各类社会事业部门,要围绕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围绕转变职能、加强服务、提高效率的要求,建设学习型机关。要深入开展“创学习型、服务型文明机关,做群众满意公仆”活动。市建设学习型城市指导委员会要组织副局以上领导干部学习学习型组织理论,抓好科处级干部理论培训,健全和完善机关学习制度,广泛开展图书(资料)室建设,进一步推动机关办公信息化、网络化,使学习型机关、文明机关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逐步建设学习型政府。各类企业要围绕造就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职工队伍,从培育企业文化和增强创新精神入手,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开展建设学习型企业活动,要广泛开展学政策法规、学经济知识、学业务技能活动,举办岗位练兵比武活动,进一步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城市街道和社区居委会要围绕提高社区文明水平和市民综合素质的要求,开展建设学习型社区活动。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市民学校、社区图书室、文化活动室、书报刊销售网点、科普画廊等社区学习教育阵地,组织开展各类适合社区和各类人群休闲娱乐特点的教育文化活动。城乡家庭要围绕加强子女教育,提高家庭成员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以改善家庭学习状况和生活方式为重点,开展建设学习型家庭活动。通过开展“文明示范家庭”评选活动,引导家庭建立父母带头学习、互动创新学习的全员学习机制,推进学习型家庭建设。
3、构筑终身教育体系,营造鼓励学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一是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积极调整教育布局和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终身教育格局。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主体的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体系,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尽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努力发展高等教育,驻吉林市的高校要更多地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培养地方需要的实用性人才。要整合各级各类学校,把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一校多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特别是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班,以满足人才资源开发的需要。二是进一步完善我市人才引进、继续教育、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等相关政策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我市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相关措施和办法,对营造学习环境、建造人才高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指导。特别是对通过自学考试读取博士、硕士和学士的机关干部、企事业员工、广大群众,各级党委要创造条件,给予充分的鼓励和帮助。同时要扩大留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友好城市开展教育合作和交流活动。三是要加快现代化的教育培训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传媒的作用,形成覆盖全社会、开放式、多层次的全民学习教育培训网络。要率先在中小学普及信息化教育,加速建设宽带高速的多媒体教育网络系统,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接受多形式教育的需要。要动员各级各类文化体育场所开展免费开放日活动,使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总之,各级党政组织都要通过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到求知有学处、实践有用处、深造有去处,创造一种时时、处处、人人学习的浓厚氛围。
三、切实加强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设学习型城市是我市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载体,是推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全市各级党政组织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切实加强领导。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分层抓好落实。市委对建设学习型城市高度重视,决心很大,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参加的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指导委员会,市委、市政府的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负责人作为成员,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作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综合、指导督查机构。各县(市)区、市直各系统、各成员单位,都要按照市委的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建立相应机构,明确主抓部门,精心设计活动,切实抓好落实。二是搞好检查指导,注重活动效果。建设学习型城市在启动后,要适时进行调度和检查。各级党委要按照全市的统一要求和相关制度措施,及时组织工作调度和检查、指导,循序渐进,整体推进。要加强考核评比,把建设学习型城市纳入到岗位目标责任制和文明单位的考核内容中去。要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确保工作务求实效,不走过场。三是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全市各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大意义,要在一段时期内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要通过开辟专栏、专题等多种形式,引导干部群众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舆论氛围。四是搞好结合,形成合力。要正确处理好建设学习型城市与其它活动和工作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市委今年提出的建设学习型城市与全省统一开展的“学、做、创”活动不是矛盾的,都是形势发展的需要,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和增强创造力。所不同的是,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全民性的,是全社会参与的,是长期的,终身的。而“学、做、创”活动是阶段性的,是重结果的。要把学习的过程作为推动各项工作创一流的过程。各单位要摆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其它各项工作统一协调,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共同为全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各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