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注册测绘师案例笔记总结
1.问题1:本项目地下管线探测的实施过程有哪些内容。答:资料收集与踏勘、仪器检验与方法试验、技术设计、实地调查和仪器探查、控制测量、管线点测量、地下管线图编绘、地下管线数据库与管理信息系统建立。
2.探测方法,在明显管线点上直接对地下管线进行实地调查和测量;在掩蔽管线点上应用仪器探查地下管线的地面投影位置及埋深,对仪器不能探测的复杂地段,应进行适当的开挖检查。因该城市的给水管为导磁金属管线,可采用地下管线仪进行探测;因该城市的排水管道为水泥管,必须采用地质雷达探测
3.如何对管线探测质量进行检验。每个工区必须在隐蔽管线点和明显管线点中分别按不少于总数据5%的比例,随机抽取管线点进行重复探测,检查管线探查的数学精度和属性调查质量。每个工区应在隐蔽管线点中按不少于总数1%的比例,随机抽取管线点进行开挖验证,检查管线点的数学精度
4.日常地籍测绘中,地籍测绘成果资料的变更包含哪些内容。答:界址点坐标册变更、地籍图及宗地图变更、宗地面积变更、面积汇总及统计表变更等。5.制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流程。
6.答:资料准备-DOM数据制作-内业解译判读-外业实地核实测量-内业编辑-面积计算-数据成果检查-成果整理与提交 7.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书内容。8.答:包括任务来源、摄区概况、主要技术依据、技术设计、实施方案、质量控制与保障、成果整理与包装、提交成果资料等内容。9.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有何优点。
10.答:极大的减少甚至完全免除常规空三测量所需的地面控制点,从而大量节省像片野外测量工作量、缩短航测成图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11.分析立体测图精度的影响因素。答:⑴空三测量的加密精度影响,空三测量结果算出的外方位元素直接作为立体测图的定向基准,其精度直接影响前方交会的精度。
⑵同名像点的切准精度,即用测标切准所测地形、地物时,左右视差的误差会影响最终的成图精度。
12.简述先内后外的成图方法的生产流程。
13.答:利用航片和基础控制成果,进行野外相片的控制测量;根据外业像控成果进行空中三角测量加密,在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中恢复立体模型;采集居民地、道路、水系、地貌等地形要素;以图幅为单位回放纸图,进行野外调绘与补测;内业根据外业调绘成果和立体测图数据,对矢量数据进行编辑,保存分层建库数据,再进行数字地形图编辑,提交成果
14.新增或变化的图斑和要素补测补调可采用的方式。
答:⑴新增或变化的图斑和要素,在底图影像上可以直接定位的,采用图上标绘和图外注记的形式进行调查。
⑵当底图上无法对新增或变化的图斑和要素进行准确定位时,采用满足精度要求的测量手段和测量设备进行实地定位,采集变化范围。
⑶对于新增的无影像支持的大面积复杂区域无法实地补测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底图上示意性标绘出新增或变化的图斑和要素的属性、范围,或用文字及特殊标记标注,以利于后期进一步收集其它资料补充采集,或根据统一安排,开展外业补充调查 15.DEM制作中前期资料准备包括哪些。
16.答:技术设计书、测区航空摄影、区域网外业控制点测设、解析空
三、解析空三成果、其他外业控制测量成果 17.在不采用野外像控点联测的情况下,如何获得像控点坐标。
18.答:可在不同比例尺地形图上解像控点坐标。例1:2000的DOM,可地1:500或1:2000的地形图上解。
19.问题5:对于1:2000DOM制作,拟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在立体环境下制作,简述其工艺流程。
20.答:准备控制点信息文件和参数文件;进行数据摄影测量定向;核线影像生成;影像匹配、编辑、检查;生成DEM;数字微分纠正;影像镶嵌;图幅裁切;DOM输出。21.问题6:对1:5000的DOM制作,拟采用单片微分纠正方法制作,简述工艺流程。22.答:准备控制点信息文件和参数文件;空间后方交会定向;数字微分纠正(基于DEM);色调调整;数字镶嵌、接边检查;图廓整饰;DOM输出。23.方法一:先内业后调绘全全数字摄影测量立体测图 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资料准备→像对定向→立体测图→外业调绘与补测→图形编辑与接边→质量检查→数据整理与提交(资定立外编质成)
方法二:先外业调绘后内业测图的全数字摄影测量立体测图
24.DLG作业方法:
1、航空摄影测量法
2、航天遥感测量法
3、地形图扫描矢量化
4、数字线划图缩编法(航航扫缩)
25.DEM作业方法:航空扫全(航是航空,空是空间传感器,全是全野外)
26.DOM作业方法:
1、航空摄影测量法
2、航天遥感测量法
3、真正射影像制作(航航真)除了DEM没有航天,都有航空和航天 27.综合新
28.1.单像空间后方交会:利用至少三个已知地面控制点的坐标,与其影像上对应三个像点的影像坐标,根据共线方程,反求该像片的外方位元素 29.2.数码航摄仪得到的影像不存在内定向
30.3.相对定向不需要外业控制点,就能建立地面模型
31.4.遥感器空间分辨率应选择小于被探测目标最小直径的1/2 32.5.分辨率太高,反而会掩盖地物特性
33.6.遥感影像的特征是图像解译的基础,包括色(色调、颜色、阴影)、形(反映影像几何性质和空间关系的图形结构特征)两方面(色和形)34.7.全色数据(一般指使用0.5微米到0.75微米左右的单波段,即从绿色往后的可见光波段。全色遥感影像也就是对地物辐射中全色波段的影像摄取,因为是单波段,在图上显示是灰度图片。全色遥感影像一般空间分辨率高,但无法显示地物色彩。)和多光谱(红、绿、蓝、红外,是指对地物辐射中多个单波段的摄取。得到的影像数据中会有多个波段的光谱信息。对各个不同的波段分别赋予RGB颜色将得到彩色影像。例如,将RGB分别赋予RGB三个波段的光谱信息,合成将得到模拟真彩色图像。多波段遥感影像可以得到地物的色彩信息,但是空间分辨率较低)。实际操作中,我们经常将之与多波段影像融合处理,得到既有全色影像的高分辨率,又有多波段影像的彩色信息的影像。35.8.P平面点;G高程点;N平高点。同期成图一个测区要分别统一编号,字母后加数字,不得重号
36.9.像片反面控制点刺点位置上,以相应符号标出点位、注记名称或点名及日期、刺点者、检查者(名日刺检)
37.10.全野外调绘法;室内外综合调绘法
38.11.DOM分为全色(8bit)和彩色(24bit),坐标起算点为影像左上角像素中心坐标 39.12.接边误差 ≤两个像元。40.13.作业流程:收集遥感影像资料;制作DOM;制作遥感调查工作底图;调查与采样;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影像解译;制作专题遥感数据成果。(资正底调解成)
14.我国1957年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理论最低潮面)为深度基准(1985高程基准,1957深度基准)
15.国家重力基准由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实现。由21个重力基准点,126个基本重力点组成。使用FG5绝对重力仪施测。重力系统采用GRS80椭球常数及相应的正常重力场。其中基准点21个,基本点126年、基本点引点112个
16.不论是参心转地心,地心转参心,以及其他参考椭球体之间坐标系的转换,一般都是奖椭球坐标换算为相应空间直角坐标,通过空间直角坐标之间关系计算出转换参数。如果已知两个空间直角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参数,则可以使用三维转换模型将其转换为所需要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坐标,然后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XYZ)与大地坐标系(BLH)之间的转换关系,将其转换为椭球坐标。17.布尔莎模型(B模型):多用于全球或较大范围的基准转换。18.莫洛坚斯模型(M模型):多用于局部网的转换。
19.实现三维坐标转换需要7参数,3个公共点。二维坐标转换需要4参数,2个公共点。
20.相位中心稳定性优于3mm 21.同步环边连接GPS静态相对观测模式:同步观测仪器台数≥5台,异步环边数≤6条,环长≤1500km。主要天线定向线指向磁北,定向误差≤5°, 每时段的观测前后各量测一次天线高,精确至1mm 22.国家重力基本网 由重力基准点和基本点以及引点组成。重力基准点经多台、多次的高精度绝对重力仪测定,基本点及引点由多台高精度相对重力仪测定,并与基准点联测。(基基引)
23.国家一等重力网 由一等重力点组成,一等重力点由多台高精度相对重力仪测定,并与国家重力基准点或基本点联测。
24.国家二等重力点 主要是为加密重力测量而设定的重力控制点,点位由一台高精度的相对重力仪测定,并与国家重力基本点或一等重力点联测。25.国家级重力标定基线 为标定施测所用的相对重力仪格值,分为长基线和短基线两种,供标定重力仪使用。26.绝对重力测量数据计算 ①墩面或离墩面1.3m高度处重力值计算; ②每组观测重力值的平均值计算及精度估算; ③总平均值计算及精度估算; ④重力梯度计算(水平、垂直)。27.相对重力测量数据计算 ①初步观测值的计算; ②零漂改正后的观测值计算。(重平总梯、初零)
28.大地水准面也称为重力等位面,封闭的重力位水准面 29.确定似大地水准面的方法:几何法(天文水准、卫星测高及GPS水准)、重力学法、几何与重力学联测法(几重联)
30.在不顾及重力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误差的理想情况下:表明区域似大地水准面数理化精度主要取决于GPS测定的大地高精度
31.第i测回度盘配置方法:L=(i-1)×180/N(测回数)32.为求定GPS点在某一参考坐标系中的作标,应联测3个控制点
33.后方交会:在待定点设站,向3个已知控制点观测两个水平夹角,从而计算待定点坐标。
34.验潮目的:①确定各验潮站的多年平均海面、深度基准面、各分潮的调和常数;②获得测深时的水位改正数(平基调改)
66.35.分为海域要素、陆地要素,普通海图、专题海图、航海图,67.36.测图比例尺 最低控制基础 直接用于测量 投影 68.>5000 国家四等点 H1 高斯1.5 69.5000-1万 H1 H2 高斯3 70.1万-5万 H2 Hc 高斯6 71.≤5万76.测距相对中误差 1/50000 1/25000 1/25000 77.37.方位位置线、角度位置线、距离位置线、距离差位置线 78.38.声速测量目的:①对测深数据进行声速改正;②确定声线在水中的传播方向和路径 79.39.两条平行测线外侧波束保持20%重叠,主测深线间隔为图上10mm 80.40.①水深100m以内的海区均需探测海底表层底质;②底质点密度:图上25cm2有一底质点
81.41.等深线法--目前表示海底地形图最基本、最精确的方法。82.42.查线总长度≥主测深线总长的5% 83.43.在纬度0~60°之间按经差6纬差4分幅;在60~76°之间按经差12纬差4分幅;在76~80°之间按经差24纬差4分幅
84.44.坐标北方向:纵坐标值递增的方向。地图定向:以真北方向定向。85.45.大比例尺:直角坐标网为主、地理坐标网为辅,绘于内外图廓间 86.中小比例尺地形图及地理图:只表示地理坐标网。87.旅游图或大比例尺城市图:不表示任何坐标网
88.46.定位的依据:确定地图投影的标准线、图幅的中央经线、地图定向(标中定)89.47.对开机咬口量8mm,全开机咬口量15mm 90.48.专题地图主要内容:数学基础、主题要系(专题要素、地理基础要素)、辅助要素。分三类:自然地图、人文地图、其他专题地图(数主辅,自人其)91.49.海洋与依比例表示的湖泊、水库、双线河流等面状水系用蓝色水涯线与浅蓝色水域色表示;
92.50.反映其数量特征的等高线法;明显反映地貌高程带的分层设色法;反映地貌立体感的晕渲法
93.51.①铁路要素,用黑白相间的花线,必要时与说明注记及颜色配合使用; 94.②公路要素用单双实线、说明注记及颜色配合使用;
95.③其他道路要素用细实线、虚线、点线等符号,必要时与颜色配合使用 96.52.由经纬线构成的图廓线,东西图廓线为直线,南北为折线
97.53.电子地图总体结构:片头、封面、图组、主图、图幅、插图、片尾(头组副封主插尾)
98.54.①客户-服务器结构(C/S)。基本运行关系为请求-应答模式。
99.55.②浏览器-服务器结构(B/S)。是将C/S模式结构与Web技术结合形成的三层体系结构
100.56.对于GPS-RTK测图参考站的有效作业半径不应超过(10)km 101.57.系统安全设计 ①网络的安全与保密;②应用系统的安全措施;③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④用户管理。
102.58.系统安全管理: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
103.59.系统容灾计划:磁盘存储数据异地备份;数据库的安全机制 104.60.制作工具开发:软件概要设计-详细设计-Alpha测试-Beta测试
105.61.Alpha测试是指把用户请到开发方的场所来测试,beta测试是指在一个或多个用户的场所进行的测试
106.62.导航电子地图必须进行空间位置技术处理(坐标脱密处理),必须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指定机构(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采用国家规定方法统一实现 107.63.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互联网环境-天地图);政务版(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环境);涉密版(国家电子政务内网环境)。(公政涉)
108.64.网络地理信息服务标准:数据规范、服务规范、应用开发技术规范(数服应)109.65.每个洞口≥三个平面控制点(洞口点及与其联系的控制点)110.66.≥二个水准点,水准点间高差安置一次水准仪测出 111.67.①成果可靠性分析;②累计变形量和两相邻观测周期的相对变形量分析;③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分析;④回归分析;⑤有限元分析。(小规模前三项)
112.68.分两级,由基准网(由基准点、工作基点构成)和监测网(由基准点、工作基点、变形观测点构成)
113.69.房屋调查以幢为单元分户进行,以丘为单位,自大门起,左-右、前-后,以1、2…按S编号,他人用地范围内建的房屋,房产权号A,多户共有为B 114.70.面积汇总统计:①界址点成果表;②宗地面积计算表;③宗地面积汇总表;④地类面积统计表
115.71.①可采用坐标法或几何要素法计算宗地面积; 116.②面积变更采取高精度代替低精度原则;
117.③变更前后均为解析法的,如原界址点或其间距满足精度要求,保持不变; 118.④变更前为图解法,变更后为解法的,取代原宗地面积;
119.⑤变更前后均为图解法的,两次面积量算差满足要求的,保持不变; 120.⑥对宗地分割时,分割后宗地面积之和与原面积的差值满足要求,将差值按分割宗地面积比例配赋到变后的宗地面积。
121.72.①同一地区,勘界用图和边界协议书附图用相同比例尺; 122.②同条边界,协议书附图用相同比例尺 123.73.导航电子地图生产流程:生产计划编制-公共情报信息收集-情报信息初步处理-实地采集信息-数据库制作-逻辑检查-产品检测-保密处理-数据审查-数据转换-产品发布(计信初采库逻检保审转发)
124.74.航摄项目设计书内容包括:航摄因子计算表;飞行时间计算表;航摄材料消耗计算表;GPS 领航数据表(因耗领时)125.75.126.127.128.法规新 129.130.1.通报批评:隐瞒情况、提供虚假材料,两年未履行资质公示,市场信用不合格。131.2.测绘师人数要求:互联网地图服务不要求;甲2乙1:航摄、摄遥、地信、制图;甲5 乙2:其它(大工不海导)。132.3.法人对提交成果承担质量责任;总工对技术设计质量负责;项目质量负责人对项目的产品质量负直接责任
133.4.工作前,光盘须在工作环境中放置至少2小时,磁带至少24小时。同一项目光盘超过10 片宜用磁带存储。堆叠或搬运磁带不超过6盒。线性磁带每10年迁移一次,光盘5年。读写错误达到10次时停止使用该介质。
134.5.每年读检不少于5%的数据档案,还有个什么巡查也是5% 135.6.设计过程包括:设计策划、设计输入(设计依据)、设计输出、设计评审、验证、审批和更改
136.7.测绘技术设计文件包括项目设计书、专业技术设计书、技术设计更改文件(注意是更改文件,不是更改单)
137.8.质量目标分为合格、良好、优秀
138.9.质量控制是项目委托方投资得以最快收益为前提
139.10.项目配置人员包括:项目负责人、生产管理人员、技术管理人员、质量控制人员、后勤保障人员
140.11.同精度检测粗差为2√2倍中误差,高精度检测粗差为2倍中误差。检测点数少于20时取算术平均值
141.12.单位成果等级分为:优(90-100)、良(75-90)、合格(60-75)、不合格(注意是下包P书259)142.13.143.144.案例新 145.146.1.问题1:本项目地下管线探测的实施过程有哪些内容。答:资料收集与踏勘、仪器检验与方法试验、技术设计、实地调查和仪器探查、控制测量、管线点测量、地下管线图编绘、地下管线数据库与管理信息系统建立。147.2.探测方法,在明显管线点上直接对地下管线进行实地调查和测量;在掩蔽管线点上应用仪器探查地下管线的地面投影位置及埋深,对仪器不能探测的复杂地段,应进行适当的开挖检查。因该城市的给水管为导磁金属管线,可采用地下管线仪进行探测;因该城市的排水管道为水泥管,必须采用地质雷达探测 148.3.如何对管线探测质量进行检验。每个工区必须在隐蔽管线点和明显管线点中分别按不少于总数据5%的比例,随机抽取管线点进行重复探测,检查管线探查的数学精度和属性调查质量。每个工区应在隐蔽管线点中按不少于总数1%的比例,随机抽取管线点进行开挖验证,检查管线点的数学精度 149.4.日常地籍测绘中,地籍测绘成果资料的变更包含哪些内容。答:界址点坐标册变更、地籍图及宗地图变更、宗地面积变更、面积汇总及统计表变更等。150.5.制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流程。151.6.答:资料准备-DOM数据制作-内业解译判读-外业实地核实测量-内业编辑-面积计算-数据成果检查-成果整理与提交 152.7.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书内容。
153.8.答:包括任务来源、摄区概况、主要技术依据、技术设计、实施方案、质量控制与保障、成果整理与包装、提交成果资料等内容。154.9.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有何优点。155.10.答:极大的减少甚至完全免除常规空三测量所需的地面控制点,从而大量节省像片野外测量工作量、缩短航测成图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156.11.分析立体测图精度的影响因素。157.答:⑴空三测量的加密精度影响,空三测量结果算出的外方位元素直接作为立体测图的定向基准,其精度直接影响前方交会的精度。
158.⑵同名像点的切准精度,即用测标切准所测地形、地物时,左右视差的误差会影响最终的成图精度。
159.12.简述先内后外的成图方法的生产流程。
160.13.答:利用航片和基础控制成果,进行野外相片的控制测量;根据外业像控成果进行空中三角测量加密,在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中恢复立体模型;采集居民地、道路、水系、地貌等地形要素;以图幅为单位回放纸图,进行野外调绘与补测;内业根据外业调绘成果和立体测图数据,对矢量数据进行编辑,保存分层建库数据,再进行数字地形图编辑,提交成果
161.14.新增或变化的图斑和要素补测补调可采用的方式。
162.答:⑴新增或变化的图斑和要素,在底图影像上可以直接定位的,采用图上标绘和图外注记的形式进行调查。
163.⑵当底图上无法对新增或变化的图斑和要素进行准确定位时,采用满足精度要求的测量手段和测量设备进行实地定位,采集变化范围。
164.⑶对于新增的无影像支持的大面积复杂区域无法实地补测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底图上示意性标绘出新增或变化的图斑和要素的属性、范围,或用文字及特殊标记标注,以利于后期进一步收集其它资料补充采集,或根据统一安排,开展外业补充调查 165.15.DEM制作中前期资料准备包括哪些。
166.16.答:技术设计书、测区航空摄影、区域网外业控制点测设、解析空
三、解析空三成果、其他外业控制测量成果
167.17.在不采用野外像控点联测的情况下,如何获得像控点坐标。168.18.答:可在不同比例尺地形图上解像控点坐标。例1:2000的DOM,可地1:500或1:2000的地形图上解。169.19.问题5:对于1:2000DOM制作,拟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在立体环境下制作,简述其工艺流程。
170.20.答:准备控制点信息文件和参数文件;进行数据摄影测量定向;核线影像生成;影像匹配、编辑、检查;生成DEM;数字微分纠正;影像镶嵌;图幅裁切;DOM输出。171.21.问题6:对1:5000的DOM制作,拟采用单片微分纠正方法制作,简述工艺流程。172.22.答:准备控制点信息文件和参数文件;空间后方交会定向;数字微分纠正(基于DEM);色调调整;数字镶嵌、接边检查;图廓整饰;DOM输出。173.23.方法一:先内业后调绘全全数字摄影测量立体测图 174.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资料准备→像对定向→立体测图→外业调绘与补测→图形编辑与接边→质量检查→数据整理与提交(资定立外编质成)
175.方法二:先外业调绘后内业测图的全数字摄影测量立体测图
176.24.DLG作业方法:
1、航空摄影测量法
2、航天遥感测量法
3、地形图扫描矢量化
4、数字线划图缩编法(航航扫缩)
177.25.DEM作业方法:航空扫全(航是航空,空是空间传感器,全是全野外)
178.26.DOM作业方法:
1、航空摄影测量法
2、航天遥感测量法
3、真正射影像制作(航航真)除了DEM没有航天,都有航空和航天 179.27.180.
第二篇:注册测绘师案例总结--地图制图
地图制图
一、基本要求
1.确定地图内容、表示方法、投影方式和比例尺
2.收集并合理利用有关制图资料,按照地图编制原则和要求,编绘普通地图(或集、册)、专题地图(或集、册)和特种地图
3.收集并处理有关地理信息数据,制作符合技术设计要求的地图数据或地图数据库 4.根据技术设计,接合地形图、专题地图、地图集或电子地图等产品的特点,完成地图制图的印前数据处理、地图印制、地图或地图集装帧以及电子地图产品(系统)制作等工作
5.根据项目特点和要求,对项目质量进行控制,并对项目成果进行整理、检查、验收和归档
二、普通地图编制
重点掌握地图设计、编图工艺方案设计、地图数据处理和地图制作 1.地图制图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利用
需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基本资料、补充资料和参考资料 2.地图分幅设计
《中国全图》各图幅之间保留10mm的重叠区域,采用全开横放拼接形式,即左右为长边,上下为宽边,上幅压下幅,左幅压右幅,受压幅绘出10mm的重叠要素。3.地图投影和比例尺设计 4.地图内容的选择与表示分析
水系、地貌、居民地、交通网、境界、临区 5.地图符号、色彩和注记设计 6.全数字制图工艺方案设计分析
全数字化地图制图以数字原图为主要信息源,以彩色桌面出版技术(DTP)系统为平台,将地图设计、数据处理、地图编辑、印前准备融为一体。7.地图数据处理分析
1)数据源内容的选取
政区、居民地、铁路、公路、水系、地貌、地理网络、注记数据 2)投影变换 3)数据格式转换 8.地图数据制作分析
1)数据处理与编辑 2)地图符号化
3)生僻汉字的处理与解决 4)数字环境下地图综合 5)彩色地貌晕渲制作 9.制图要素关系的处理分析
1)道路关系的处理
道路连接、相交时的关系处理,道路间冲突时的关系处理,道路弯曲程度的处理
2)水系与其他要素关系的处理
河流与道路之间的关系处理,河流与境界之间的关系处理
3)居民地与其他要素关系的处理 4)境界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处理
对于国界线两侧的地物符号及其注记都不要跨越境界线,应保持在各自的一方,以区分它们的权属关系 10.图幅拼接与印前处理 11.质量控制 12.印刷与装帧 13.最终成果
14.数据处理技术流程
1)数据源内容的选取 2)投影变换 3)数据格式转换 15.地图数据制作流程
按照项目要求对地图数据进行处理与编辑,包括地图要素符号化、地图注记配置、数字环境下地图制图综合、彩色地貌晕渲制作、图幅拼接、印前处理等,最后得到地图数据。
三、专题地图编制
专题地图的特点是要先编制地理地图,然后在地理底图上添加专题要素内容。地理底图的设计与编制、专题要素的表示方法设计与编制、地图制作工艺方案设计是专题地图编制的重点。1.投影的设计
2.专题地图编制工艺方案设计
底图:地图投影变变换、格式转换、比例尺变换、地图制图综合、地图符号化和地图主机的配置。
专题统计数据:设计编制专题地图的表示方法、表达效果、各类统计图表、文字说明、图片、图例,并进行专题图面整饰。
最后将专题图层和地理底图图层数据融合和匹配,得到专题图数据。经数据整理、打印和装帧等得到最终成果。3.地理底图设计与编制
地理底图内容的选取,既要满足专题的空间分布位置,又要考虑到专题图的易读性。专题图的底图要素编绘原则与普通地图的综合编绘原则一致,各类要素的综合指标通常比普通地图的综合指标大。
水系、居民地、道路、境界。
水系要素的内容表示包括陆地水系和海洋水系两大部分。陆地水系包括河流、湖泊与水库、沟渠与运河、井、泉等。海洋水系要素包括海岸、海底地貌和其他海洋要素。地图上要正确反映不同地区的水系类型和形状特征。陆地水系要正确表示河流主支流关系、岸线玩去程度及河渠网、湖泊的形状特征、分布特点和不同地区的密度对比以及充分表示水利设施。对于海洋要素,要正确反映出我国海岸基本特征和海域的空间分布,具体表示内容包括海岸线、浅滩、岸滩、沙洲、珊瑚礁等。同时,处理好水系与其他要素的关系。河流不小于8mm(图上)的加以表示主流加注记;湖泊面积不小于8mm²(图上)的甲乙表示;水库表示大型水库(图上大于或等于8mm²),用平面图形和注记表示。
4.专题要素的设计与编制
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选择,运用专题制图理论、地图美学理论,设计编制具有科学内涵、高度艺术表现力的专题图。
饼图可以用于表示专题制图要素属性信息的整体和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柱状图可以用于表示专题制图要素属性信息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和比例,也可以进行两个或多个属性的比较以及用于发现属性的变化信息。例如可以用饼图表示各县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可以用柱状图表示全省各区域的人均生产总值。5.质量控制 6.印刷与装帧 7.最终成果
四、电子地图设计与制作
电子地图的设计、数据组织结构设计、制作工艺流程、数据的制作和集成等是电子地图设计和制作的重点。1.电子地图设计
1)数据组织结构设计
采用图组来组织数据,每个图组对应着一个专题内容,图组分别又是有许多不同专题的图幅构成,每个图幅可以根据同一专题的多个侧面来划分。2)背景信息设计
划分图组、图幅、插图并确定相关地图内容,通过多比例尺转换方式来提高热点查询等信息量大的专题内容查询时的速度及窗口显示形式。3)专题信息设计
在北京图幅和插图上增加专题图层,每个专题层又包括点、线、面、路径等多种目标。
2.电子地图工艺方案设计
根据多媒体数据准备、数据处理、系统集成、系统调试与发行等阶段进行设计 3.电子地图的制作
1)数据准备
地图数据、文字数据、图片数据、视频数据、音频数据 2)数据处理
地图数据的制作、专题数据的制作、多媒体数据的制作 3)系统集成
4)系统的调试与发行 4.质量控制 5.成果提交
五、地图集编制
地图集开本、比例尺和投影的设计、地图集的地理底图设计与编制、普通地图的设计与编制,专题图组的设计与编制是地图集编制的重点
1.地图集的开本、比例尺和投影的设计
地图集的开本和比例尺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开本由地图集的用途、内制图区域面积大小和形状确定。比例尺应该有统一的系统,总图与各分区图,各分区图与某些扩大图以及各分区图间比例尺都应保持某些简单的倍率关系,比例尺种类不宜过多。2.地图集的内容结构和编排体系设计
地图集的内容取决于地图集的性质与用途。
3.地图集的图面配置设计分析
地图与图例、图表、照片、文字要依照内容的主次、呼应等逻辑关系进行均衡、对称的编排
4.地图集的色彩设计分析 5.地理底图的设计与编制分析
地理底图是转绘专题内容的定位依据,并提供说明专题要素与周围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在编制地理底图时,选择现势性好、权威性强的底图资料进行设计编制;同时为了保证各比例尺地理底图之间内容、符号、线划和注记的同一协调,采取同类底图都由同一基础图派生,并随比例尺的缩小,内容依次删减,制图综合指标依次增大,底图符号、注记及线划随之变小、变细的编制方法。6.普通图组的设计与编制
充分利用地图集开本的幅面大小,将制图区域完整地安排在一个展开幅面内,或由于地图集中比例尺系列的要求而安排在一个单页幅面内。根据制图区域的形状、面积大小及行政地位,分区图分幅可采用移图、破图廓等表示手段。
地貌晕渲数据的制作简要步骤:地貌晕渲数据制作可以采用Atlas3D软件,其制作步骤如下:1.以数字地图数据的地貌数据作为数据源;2.用ArcGIS软件进行投影变换,使其投影方式与地图集的投影一致;3.格式转换为Atlas3D软件可以接受的格式;4.在Atlas3D软件里生成地貌渲染。7.专题图组的设计与编制分析
1)统计地图的设计与编制
一般用分级统计图表法表示相对指标为主的现象,而用分区统计图表法表示绝对指标为主的现象 2)分布图的设计与编制
分布图是地图集中主要图形之一,反映以点状、现状和呈间断成片为特征的现象分布。
3)动线图的设计与编制
带向量的动线符号除起止点必须定位外,动线的轨迹不表示具体的路径,通常动线的颜色表示质量特征,宽度表示数量特征。有些现象的移动,用动线的轨迹表示移动路径,如台风。4)等值线图的设计与编制
在同一系统内等值线的颜色及色阶要求统一规定,以便在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时,能得出正确的概念。通常等高线可用变距间隔,其他图幅用等距间隔。5)类型图的设计与编制
地图集中的地质图、地貌图、土壤图和土地利用图等类型图大多以大比例尺的野外实测图为基础,具有比较精确的界限范围和科学的分类系统。地图集在制图综合中力求图斑精细,最小图斑为2mm²;图斑的取舍与归并如实反映其分布规律。
8.图集的工艺方案设计
地图集的设计、编制与出版采用基于彩色地图桌面出版系统下全数字制图技术,将地图设计、编辑、编制、数据处理、印前处理融为一体。9.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贯穿于地图制图的全过程,有地图设计要求、地图数据处理要求、地图制作要求、地图检查要求和保障地图质量的措施等。在地集出版前,测绘行政相关机构主
要应审查的内容为:1.保密审查,检查专题图内容是否涉密;2.审查国界线,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界线和特别行政区界线是否正确、准确;3.重要地理要素及名称等内容审查;4.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规定需要审查的其他地图内容。
1)地图编绘质量要求
数学基础(精度)、地理要素(精度)及主题要素、地图数据结构和整饰符合规定的要求。2)印刷成图质量要求
印刷品外观、印刷品墨色网点及各色套印误差符合规定要求。3)装帧成品质量要求
页码顺序正确,封面与书芯粘贴剂成品地图集裁切符合要求,成品地图集外观整洁,书背文字居中,烫印字迹和图案清晰、牢固有光泽
10.印刷与装帧 11.最终成果
1)填写地图集归档申请表
2)提交地图集项目技术设计书、项目工作总结的电子版文档和正本原件的纸质我文档
3)提交成果归档目录及正本原件(印刷形式的地图集、地图集印前处理的地图数据和项目检验报告)。
第三篇:2011年注册测绘师试卷测绘案例分析
2011年注册测绘师试卷 测绘案例分析
第一题(18分)
某市的基础控制网,因受城市建设、自然环境、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测量标志不断损坏、减少,为了保证基础控制网的功能,该市决定对基础进行维护。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控制点的普查、补埋、观测、计算及成果的坐标转换。
1.已有资料情况
该市基础控制网的观测数据及成果;联测国家高等级三角点5个,基本均匀覆盖整个城市区域,各三角点均有1980西安坐标系成果;城市及周边地区近期布设的GPS连续运行参考站观测数据及精确坐标;城市及周边地区近期布设的国家GPS点及成果。
2.控制网测量精度指标要求
控制网采用三等GPS网,主要技术指标见下:
等级为三等,a≤10mm,b≤5×10-6,最弱边相对中误差1/80000。3.外业资料的检验
使用随接收机配备的商用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解算。对同步环闭合差、独立闭合环闭合差、重复基线较差进行检核,各项指标应满足精度要求:
a.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Wx、WY、Wz)
Wx≤333σ WY≤σ Wz≤σ 555 = 其中σ为基线测量误差。
b.独立闭合环坐标闭合差Ws和各坐标分量闭合差(Wx、WY、Wz)Wx≤2n WY≤2n Wz≤2n Ws=WXWYWZ222
≤23n
式中:的含义同上,n表示闭合环边数。c.重复基线的长度较差ds应满足规范要求。
项目实施中,测得某一基线长度约为10km,重复基线的长度较差95.5mm; 1 某一由6条边(平均边长约为5km)组成的独立闭合环,其X、Y、Z坐标分量的闭合差分别为60.4mm、160.3mm、90.5mm。
4.GPS控制网平差解算 a.三维无约束平差 b.三维约束平差 5.坐标转换
该市基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了城市独立坐标系,该独立坐标系使用中央子午线为东经XXX度15分任意带高斯平面直角坐标。通过平差与严密换算获得城市基础控制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与独立坐标系成果后,利用联测的5个高等级三角点成果,采用平面二维四参数转换模型,获得了该基础控制网1954年北京坐标系与1980西安坐标系成果。
问题:
1. 计算该重复基线长度较差的最大允许值,并判定其是否超限。2. 计算该独立闭合环坐标与坐标分量闭合差的限差值,并判定闭合差是否超限。
3. 简述该项目GPS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4. 简述该项目1980西安坐标系与独立坐标系转换关系的建立方法及步骤。
(上述计算:计算过程保留小数点后二位,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第二题(12分)
某化工厂全部建设完成后,某测绘单位承担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项目,厂区面积1.5 km2。
项目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主要包括《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14912-2005),《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
地形图图幅按矩形分幅,规格为50cm×50cm。
在测区首级控制完成后,按三个作业组测图进行了测区划分,作业组按野外全要素进行了外业数据采集、编辑处理、测区接边工作。最终提交的成果资料包括:①测图控制点展点图、水准路线图、埋石点点之记;②地形图数据文件、元数据文件等各种数据文件;③输出的地形图;④产品检查报告等内容。
问题
1. 计算该厂区面积折合满幅1:500地形图图幅数量。2. 简述测区划分原则。
3. 补充完善提交的成果资料中所缺少的内容。
第三题(18分)
某测绘项目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生产某测区1:2000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测区面积约5000km2,东西长约100km,南北长约60 km,测区内陆地最低点高程为20,最高点高程为200。
原始影像采用真彩色胶片航空摄影获取,摄影像机型号为RC-30,像幅为230mm ×230mm,焦距为152mm,摄影比例尺为1:8000,胶片的航向重叠度为65%,旁向重叠度为35%,影像扫描分辨率为20µm。
航摄公司完成测区摄影后,向项目承担单位提交了下列资料: ①测区航摄底片、晒印的像片; ②成果质量检查记录;
③各种登记表和提交资料清单。
项目承担单位认为航摄公司提交的资料不全,要求航摄公司补齐有关资料。项目承担单位在完成整个测区外业控制点布设、测量及验收工作后,进行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内业加密,平面坐标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在野外调绘工作完成后,进行内业立体测图,然后对立体测图数据成果进行了点位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和附件质量等方面的质量检查。
问题:
1. 航摄公司应补交哪些资料?
2. 以框图形式表示本项目立体测图的工作流程。3. 简述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内业加密的主要工作步骤。
4. 该项目立体测图数据成果检查内容是否全面?若不全面,予以补全。
第四题(18分)
某测绘单位为某省编制一幅综合经济挂图。该省东西方向宽约400 km,南北方向长约550 km。
挂图采用数字制图技术进行编绘,地理底图要素需从收集的资料中选择一种基本资料数据进行编绘,按照中小比例尺专题地图编绘要求表示要素和进行制图综合,包括要素取舍、分类合并及图形概括等,制作形成符合四色印刷的印前数据。印前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确保挂图内容正确,要素的详细程度适中,各要素制图综合及图层关系处理合理,叠置顺序无误,地图设色、符号及注记配置和地图整饰美观。
1. 具体要求:
①挂图比例尺为1:60万,选用等角圆锥地图投影,幅面根据实际情况分全开(1092mm×787mm)或对开(787mm×546mm);
②挂图的地理底图应表示主要基础地理要素,包括县级(含)以上境界、铁路、乡级(含)以上公路、乡镇(含)以上居民地,以及主要河流、湖泊、大型水库等;
③专题要素表示全省各县(市)的人均生产总值,各县(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构成等;
④境界、公路及居民地名称的现势性应达到2009; ⑤需公开出版发行,同时提交印前数据。
2. 收集的资料:
①2007年更新生产的公开版1:25万地图数据,内容与1:25万地形图基 4 本一致;
②全省行政区划简册,资料截止2009年底;
③2010年发布的经济统计数据,含各县(市)人口数、生产总值,以及各县(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总值,资料截止2009年底;
④全省旅游交通图,比例尺1:90万,2010年初出版。
问题:
1. 说明该挂图应选择的幅面尺寸及理由。2. 说明编图中如何使用所收集的各种资料。3. 简述如何编绘居民地和水系等地理底图要素。
4. 简述如何用饼图和柱状图方法表示专题要素,以及如何配置符号。
第五题(18分)
某市拟建设市政设施管理与更新信息系统,项目内容包括建设全市市政设施数据库,开发数据库管理与服务系统。
1. 已有数据: ①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由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地图服务,包括全市0.5m彩色正射影像,以及1:500、1:2000地形图数据等,采用城市独立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
②市政设施数据
道路和桥梁要素:根据1:500地形图按图幅采集存储,以多边形表示道路和桥梁的路面范围,同时采集道路和桥梁的中心线;属性信息包括其分类编号、宽度、路面材料、名称等。
路灯要素:利用GPS采集道路和桥梁沿线路灯的定位点数据,为WGS84坐标系;属性信息包括其分类编码、所在道路和桥梁的编号及名称;按照片区存储;其他路灯暂不采集。
燃气管线、燃气井要素:根据1:500地形图按图幅采集,燃气管线的属性信息包括分类编号、管径、管材等;燃气井采集点位及类型等属性。
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等要素的采集和存储参照燃气设施数据方式进行。
2. 全市市政设施数据库要求:
对数据进行分层组织,具有相同几何特征的道路、桥梁、路灯、燃气、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等设施要素划分为相同层;全市范围连续无缝。要素对象应进行接边和保持唯一;数据库坐标系与1:500地图数据一致,利用WGS84与城市独立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参数对路灯数据进行转换;入库数据经过必须严格的质量检查,包括内业数据检查和野外抽查核实。
3. 数据库管理与服务系统开发:
包括数据采集与更新、数据库管理与服务2个子系统,在互联网环境中运行,并可调用已在运行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数据采集更新子系统,在掌上电脑(PDA)上开发,利用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连接,要求利用携带的GPS实地采集更新市政设施数据,并自动转换到城市独立坐标系;同时可调用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地图和影像数据服务为背景,实地调绘对市政设施进行更新。
数据库管理与服务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建库、管理、更新,以及对外数据目录发布、信息查询、数据编辑处理、数据提取、地图服务等。
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提供网络地图服务和有关功能服务接口。
问题:
1. 设计该市政设施数据库的要素分层方案。
2. 简述将采集的市政设施数据整理入库的主要工作步骤及内容。3. 设计数据采集更新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4. 简述检查数据质量时,如何将位置偏离道路5m的路灯点检查出来。
第六题(18分)
某市某区按照国家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技术规定和要求,完成了全区域城镇地籍调查项目。调查范围涉及区政府所在地、乡镇政府所在地、各类开发区、园区等区域,调查面积约36 km2。
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权属调查、地籍控制测量、界址点测量、1:500数字地籍图测绘、宗地图测绘、面积计算、城镇地籍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等。
该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成立了验收组,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对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进行验收。在验收城镇地籍数据库时,对数据库、元数据、地籍图、宗地图、统计表格、文字报告进行了检查;在验收城镇地籍调查成果时,内业抽取50%、外业抽取5%进行了检查。其中地籍控制测量成果内业检查了①平面坐标系统选择是否合理、长度变形是否超限;②观测记录数据是否齐全、规范;③高程施测精度是否能满足相关技术标准要求;④资料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完整规范等。在细部测量外业检查时,验收组实地选取了10个地物特征点进行检测并评定了精度。
问题:
1. 简述在城镇地籍数据库验收中,地籍图和宗地图应检查的内容。2. 补充完善地籍控制测量成果内业检查的内容。
3. 细部测量外业检查的方法和内容是否合理?若不合理,说明正确的检查方法和内容。
第七题(18分)
某测绘单位承担某大厦建设过程中的变形监测任务。该大厦位于城市的中心,设计楼层80层(含地下4层),楼高约360m,总建筑面积约250000 m2,为钢结构地标性建筑物。
已有资料:
建筑物总平面图、施工设计图及相关说明文档; 施工首级GPS控制网资料(城市独立坐标系);
周边周边地区一、二等水准点资料(1985国家高程基准); 其它相关资料。投入的主要测量设备:
①0.5”级全站仪 1台套
②双频GPS接收机 5台套 ③精度为1/10万的激光垂准仪 1台套 ④DS05型水准仪 1台套 ⑤50m钢卷尺 1个
测绘单位按规范要求在建筑物基坑周边外埋设了两个垂直位移监测工作基点和四个水平位移监测工作基点。垂直位移监测工作基点为钢管标;水平位移监测工作基点为带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其中两个建于周边10层楼的楼顶,两个建于地面上。
变形监测的内容包括基坑支护坡顶部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基坑回弹测量、基础沉降监测及主体工程倾斜测量、基坑周边50 m范围内建筑物的沉降监测等。
变形监测要求提交符合规范要求的以图和表形式表达的成果。
问题:
1. 为测定垂直位移监测工作基点的高程,应布设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点。简述基准点布设的位置和数量要求以及垂直位移监测的等级要求。
2. 在投入的主要测量设备中,选择一种最适合用于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工作基点稳定性的设备,并说明观测时的注意事项。
3. 简述变形监测成果中图和表的主要内容。
第四篇:注册测绘师案例总结--地理信息工程
地理信息工程
一、1.2.3.基本要求
根据项目需求,确定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内容和软硬件平台,进行技术设计。进行基础和专题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及整合。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入库前的检查和集成处理,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数据的组织、入库及数据库的优化调试、测试。
4.部署并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进行系统开发、集成、测试和运行。5.制定地理信息数据库及其系统运行管理、维护更新措施,并实施相应的运行管理及维护更新工作。
6.对项目过程质量进行控制,并对项目成果进行整理、检查、验收和归档。
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
1.基本要点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入库数据检查、处理与验收,数据库设计与建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重点掌握其建库实施流程、建库数据质量要求与处理技术、数据库结构设计、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与开发等技术。
数据建库实施流程:入库数据检查验收→入库前数据处理→数据库设计→数据入库→数据库处理→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与开发。
入库数据检查在数据质量生产检查的基础上进行,一般采用抽样检查和全库概查。数据库结构设计一般包括: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系统设计一般包括:网络环境、软硬件环境、存储环境、系统架构等。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一般应包括:数据库检查、视图管理、查询检索、输入输出、数据编辑、空间分析、制图、开发服务、数据库维护、安全管理。2.目标与任务
1)生产入库检查
从全局范围把握一些重大的质量问题,各单位数据之间、不同区域数据之间、不同图幅数据之间的不完整、不一致等问题,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协调等。2)数据组织结构设计
数据库设计师应将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类布局,并进行数据存储。3)数据规范化处理
转换地理坐标,属性字段的中文转换为字符串,为了区分要素的更新与否,在国际标准编码前增加一位,把因图幅而分割的重要要素目标进行合并处理。4)系统结构及功能设计
设计并制定符合多源数据集成管理和数据服务的技术价格、符合数据库集成的统一数据库平台,规范数据库的数据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设计满足业务工作需要的系统功能,为数据库集成奠定基础。5)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
实现对数据库的安全管理、数据检查查询、数据输出、数据分析、元数据管理、专题图制作和数据信息服务等业务功能。3.数据库建设需求分析
1)系统用户分析
用户类型包括:a.数据库维护管理人员;b.数据加工与提供人员;c.授权用户。2)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能够及时向用户提供数据查询、数据检索、数据提取、数据加工等服务,由于数据很多都属于国家秘密,因此数据库的安全性尤为重要。
数据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向用户提供数据产品和信息服务。用户对数据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对空间数据各种内容要素的需求、数据格式的转换需求,以及相应的技术支持。数据库在数据查询检索、数据产品制作、数据分发服务以及数据的应用开发等方面,必须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达到数据库建设的目标。3)数据库集成需求分析
数据库采用的是分散建库的原则,由于多个数据库的建成时间不一致,形成了多个独立的数据库。DLG数据库的建设将按照数据库集成的统一技术框架,建成数据相对独立的数据库,同时预留与其他数据库集成的接口。4.数据库建库技术路线
C/S结构部分主要是核心业务模块,包括数据入库检查、安全管理、视图管理、查询检索、元数据管理、数据输出、数据分析、专题图制作、数据库维护等模块。
BS结构部分主要是系统的数据服务模块,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浏览数据的一些基本情况,如数据类型、数据范围、元数据信息等。
应用服务层包括浏览查询、数据服务、数据库安全管理等业务应用。5.数据库建库流程
1)数据整理 2)数据预入库 3)数据处理与修改 4)元数据整理 5)数据正式入库 6)数据库功能开发 6.数据库结构设计
数据组织是数据管理的基础,数据库结构设计包括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7.数据整理与入库
数据入库之前的准备工作:实体元素的错误纠正、多边形封闭性检测、重复地形要素的清理、道路和河流等某些特殊地形要素的处理、地形要素扩展属性的设置等。
对矢量数据的处理主要为了使输出的地理数据更加符合GIS软件要求,以便能充分利用GIS软件的各种功能,让转换后的数据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益,体现出GIS软件的优越性。
入库前数据处理的主要工作如下 1)面状实体必须是封闭的
2)各图元注记必须是一个整体 3)线型与图元的检查 4)各个图元层属性的匹配
5)道路、河流等面要素的线性化处理 6)地形要素编码和扩展属性设置 7)重复地形要素的清理 8.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DBMS是用于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的软件系统。
数据库系统设计一般包括:网络环境、软硬件环境、存储环境、系统架构等。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一般包括:数据入库检查、视图管理、查询检索、输入输出、数
据分析、制图、分发服务、数据库维护、安全管理等。
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设计原则: 1)灵活性:检索方式灵活
2)易操作性:系统应操作简单、界面友好、响应时间短 3)高效性:一是计算机系统内部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SDBMS本身的运行效率,三是用户的生产率。
9.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一般应包括:数据入库检查、视图管理、查询检索、输入输出、数据分析、制图、分发服务、数据库维护、安全管理等。
视数据库不同及应用需求不同,管理系统功能可做适当增删调整。10.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现状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空间数据库技术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文件数据管理模式,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是较为流行的解决方法,它是将复杂的数据类型作为对象放入关系数据库中,并提供索引机制的简单操作,即在空间数据源之上增加一层软件(空间数据引擎)——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
三、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
1.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需求
1)用户基本情况
数据库使用者及权限、其他(最大并发访问量、安全性要求)2)运行环境情况
硬件环境(局域网、内外网是否隔离、服务器是否双机备份、WEB服务器)、软件环境(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3)数据需求
数据来源(现有数据、新测数据)、成果数据(分层、组织单元、编码、坐标系、输出图件成果、输出表格成果、数据其他说明)、发布数据(使用者、发布数据比例尺、发布数据内容、发布数据如何过滤)、元数据(使用者、元数据采用标准)
2.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库构成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2)专题数据库
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图层上叠加应用专题层。按现势性划分:现状数据库、历史数据库和操作数据库。现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的划分有利于将来的历史数据回溯。操作数据库可以通过ArcSDE的版本管理实现,用来存储用户操作过程中产生的临时数据。3)共享数据库 4)元数据库
元数据是用来描述数据的数据,根据元数据描述可以吧空间元数据分为3类:数据元素级元数据、数据集级元数据和数据库级元数据。通过元数据可以检索访问数据库,可以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的系统资源,提高系统的效率。
数据集级元数据主要包括:标识信息、数据质量信息、数据集维护信息、空间数据表示信息、空间数据组织信息、空间参照系信息、实体和属性信息、发型信息、元数据参考信息和引用信息。5)备份数据库
3.专题数据的组织
1)空间数据组织
空间数据类型包括点、线、面,有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两种结构格式。矢量数据是输入与输出的主要数据类型,其组织是首先生成以坐标点为基本单元的坐标实体文件,再产生链段索引、面域索引以及坐标集成文件。2)属性数据组织
用于存放依附图形的属性数据和统计数据,既可以是独立于专题地图的统计数据,也可以是与专题地图相关的表示地物类别、数量、等级的字符串或数字。
属性数据管理可以采用Excel或Access软件预处理,再与空间数据库结合来实现属性数据的管理。3)对象关系图设计
性质对应属性,行为对应方法。4)要素编码
某些空间操作是面向要素(如符号化),需要唯一标识每一个要素,为此要对所有的专题数据的所有要素进行统一编码。
根据分类编码通用原则,将所有数据分为7个大类,为别为: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类、地籍要素类、地类要素类、注记要素类、影响要素类和其他要素类。4.数据库的物理设计
1)确定存储结构
综合考虑:存取时间、存储空间利用率和维护代价 2)设计存储路径
选择存取路径主要是指如何建立索引 3)确定数据的存放位置
为了平衡文件系统中的磁盘输入输出,减少进程间输入输出等待发生的可能性,在存放文件时按照活动性强弱来放置。4)确定系统配置
四、应用系统开发案例
1.需求分析
1)数据需求分析:地形图、遥感影像数据、控制测量成果、管线数据、电子地图数据、地名数据、其他专题数据 2)业务需求分析:数据入库、出库操作,地图查阅基本操作,查询、统计与分析,地图编辑功能,地图输出功能
3)数据成果基本要求:数学基础要求,数据内容要求(4D数据和地名数据)4)质量管理与控制要求:数据库计量管理要求、软件质量管理要求 2.总体设计
1)空间数据存储方式(关系数据库)2)系统开发方法(模块化开发方式)
3)多尺度空间数据入库(影像数据、栅格数据、矢量数据)3.功能设计
空间数据管理与应用子系统是为保证空间数据库的正常运转和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应用而开发的系统平台。4.空间数据库设计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 2)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
5.模块设计
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用户管理设计(用户、用户组、角色、权限管理)3)数据库备份与恢复设计 6.网络结构设计
基础空间数据管理与应用系统以处理图形数据为主,数据量大、网络传输量大、安全性要求高。
1)网络系统应符合国际规范和标准 2)合理进行网络层次划分和网络分段
3)提高网络吞吐量,选择良好的硬件和外部设备 4)保证可靠性与安全性
5)网络中尽量避免出现通道瓶颈
网络设计分两个层次:一是连接外部用户的外部网,二是管理部门内部的局域网,内部网与外部网在物理上完全隔离。7.运行环境设计 8.系统安全设计
包括网络安全设计和软件功能稳定性安全设计。
五、系统部署与集成
1.系统部署
1)部署结构 2)部署规范 3)部署单元
系统部署的基本单位是数据中心的基础单元,从而实现数据与功能的集中管理。一个数据中心基础单元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功能仓库、数据仓库、资源目录服务器、数据交换服务器、GIS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负载均衡调度服务器、用户。
4)部署模式(集中式、分布式、混合式)5)部署清单(应用软件清单、系统软件清单)6)运行环境部署 2.系统集成
1)集成的标准与规范(元数据仓库规范、目录规则规范、工作流应用规范、插件和组件规范、功能插件注册规范、数据中心URL定义规范、数据中心中间件规范)
2)集成内容(自下而上分为5层:基础层、数据层、支撑层、业务应用层、表现层)
3)集成方式(C/S模式即客户端与服务器端模式,B/S模式即浏览器端与服务器端模式)
4)集成步骤(需求分析阶段、概要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子系统集成阶段、集成测试、系统测试)
3.系统集成的主要内容
1)数据集成:实现各子系统管理和访问空间和菲空间数据全面的共享 2)功能集成:实现各子系统提供的专题功能仓库管理器的基础构件功能共享与集成管理 3)模型集成:实现对各子系统提供的专用模型和模型仓库管理器提供的基本模型的共享与集成管理
4)表示集成:主要为各子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表示形式和界面
第五篇:2013年注册测绘师案例分析
第一题(18分)
某测绘单位承接了某城市1:500地形图测绘任务,测区范围为3km×4km,测量控制资料齐全,测图按50cm×50cm分幅。
依据的技术标准有《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14912—200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等。
外业测图采用全野外数字测图,其中某条图根导线边长测量时采用单向观测、一次读数,图根导线测量完成后发现边长测量方法不符合规范要求,及时进行了重测,碎部点采集了房屋、道路、河流、桥梁、铁路、树木、池塘、高压线、绿地等要素,经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编辑后成图。
作业中队检查员对成果进行了100%的检查;再送交所在单位质检部门进行检查;然后交甲方委托的省级质监站进行验收,抽样检查了15幅图。
问题:
1、上述图根导线边长测量方法为什么不符合规范要求?
2、按照地形图要素分类,说明外业采集的碎部点分别属于哪些大类要素。
3、测量成果检查验收的流程和验收抽样比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说明理由。第二题(18分)
某测绘单位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生产某测区1:2000数字线划图(DLG)。测区情况:测区总面积约300km2,为城乡结合地区,测区最低点高程为29m,最高点高程为61m,测区内分布有河流、湖泊、水库、公路、铁路、乡村道路、乡镇及农村居民地、工矿设施、水田、旱地、林地、草地、高压线等要素,南面有一块约2km2的林区。
项目已于6个月前完成全测区范围彩色数码航空摄影,航摄仪焦距为120mm,摄影比例尺为1:8000。在航空摄影完成后,该测区新开工建设了一条高速公路和一些住宅小区。
已完成测区内像控点布设与测量、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等工作,成果经检查合格,供DLG生产使用。DLG生产采用“先内后外”的成图方法,高程注记点采用全野外采集,其他要素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上进行采集,并进行外业调绘、补测、数据整理和成图等工作。
问题:
1、计算本测区的摄影基准面、相对航高、绝对航高。
2、简述本项目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加密时在林区的选点要求。
3、列出DLG生产的作业流程。
4、简述本项目外业补测的工作内容。
第三题(18分)
某沿海港口在航道疏浚工程完成后,委托某测绘单位实施航道水深测量,以检验疏浚是否达到15m的设计水深要求。有关情况如下:
1.测量基准:平面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深度基准面采用当地理论最低潮面。
2.测区情况:附近有若干三等、四等和等外控制点成果,分布在山丘、码头、建筑物顶部等处,港口建有无线电发射塔、灯塔等设施。
3.定位:采用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GPS定位,选择港口附近条件较好的控制点A作为基准台,测量船作为流动台,基准台通过无线电数据链向流动台播发差分信息。
测量开始前收集了A点高程hA和在1980西安坐标系中的平面坐标(xA,yA),以及A点基于1980西安坐标系参考椭球的高程异常值ζA。另外还收集了4个均匀分布在港口周边地区的高等级控制点,同时具有1980西安坐标系和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三维大地坐标。通过坐标转换,得到A点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三维大地坐标(BA,LA,HA)。
4.验潮:在岸边设立水尺进行验潮,水尺零点在深度基准面下1m处。
5.测深:在测量船上安装单波束测深仪,经测试,测深仪总改正数ΔZ为2m。在航道最浅点B处,测深仪的瞬时读数为16.7m,此时验潮站水尺读数为4.5m。问题:
1、简述A点作为差分基准台应具备的条件。
2、根据已知点成果资料,本项目最多可以计算得到几个坐标系统转换参数?分别是什 么参数?
3、简述将A点已知高程hA转换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大地高HA的主要工作步骤。
4、计算航道最浅点B处的水深值,并判断航道疏浚是否达到设计水深。第四题(15分)
某市地理信息产业园从2010年1月开始建设,2013年6月底完成,现委托某测绘单位对工程建设状况进行监测,并同时对该产业园区内1:2000地形图数据(DLG)进行更新。
产业园位于该市城乡结合部,地势比较平坦,开工前地面上的主要地形地物有湖泊、河渠、道路、房屋建筑、工矿设施、耕地、林地等。在建设过程中,除保留一些大型建筑物、重要工矿设施及主要道路外,对其他建筑物进行拆除,并按规划新建了道路、办公大楼、酒店、文化娱乐设施及公园绿地等。
测绘单位收集到工程区2009年底测绘的全要素1:2000地形图数据(DLG),要素内容包括水系、居民地、道路、工矿、管线、境界(含村界)、地名、地貌、土质植被等;并于2013年2月对工程区实施了高分辨率航摄,生产制作了0.2米分辨率彩色正射影像数据(DOM),它与1:2000DLG数据的坐标系统一致。任务要求:首先采用内外业综合判调方法,利用已有0.2米分辨率DOM数据,配合适量的外业调绘和补测,对1:2000DLG数据更新,使其现势性达到2013年6月底;其次,从更新前后的1:2000DLG数据中,分别提取相关的地理信息要素,应用空间分析与统计方法,监测分析出工程建设所拆除和保留的原有建筑物范围及面积、新建的房屋建筑物范围及面积,以及所占用耕地的范围及面积等,为工程管理提供依据。
问题:
1、简述本项目1:2000DLG数据更新的步骤。
2、列出本项目在更新1:2000DLG数据时外业调绘和补测的主要工作及内容。
3、简述空间分析统计获得每个村因建设所占用耕地范围和面积的方法和过程。
第五题(18分)
某城市建设一座50层的综合大楼,距离1号运营地铁线的最近水平距离为40m,需对开挖基坑、综合大楼及相邻的地铁隧道进行变形监测,变形监测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08)中变形监测Ⅱ等精度要求实施。
开挖基坑监测:基坑上边缘尺寸为100m×80m,开挖深度为25m,在基坑周边布设了四个工作基点A、B、C、D,变形监测点布设在基坑壁的顶部、中部和底部;监测内容包括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和基坑回填等;基坑开挖初期监测频率为1次/周,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相应增加监测频率;监测从基坑开挖开始至基坑回填结束。监测到第12期时,发现由工作基点A测量的所有监测点整体向上位移,而由工作基点B、C、D测量的监测点整体下沉或不变。
综合大楼监测:大楼的监测点布设顶部、中部和基础上,沿主墙角和立柱布设;监测内容包括基础沉降、基础倾斜和大楼倾斜等;监测频率为1次/周;监测从基础施工开始至大楼竣工后1年。
地铁隧道监测:监测范围为综合大楼相邻的200m区段;监测内容包括隧道拱顶下沉、衬砌结构收敛变形及侧墙位移等;变形监测点按断面布设,断面间距为5m,每个断面上布设5个监测点,每个点上安装圆棱镜,采用2台高精度自动全站仪自动测量;监测频率为2次/天;隧道监测从基坑开挖前一个月至大楼竣工后1年。
监测数据采用SQL数据库进行管理,数据库表单包括周期表单、工程表单、原始数据表单、测量仪器表单、坐标与高程表单等。监测成果包含监测点坐标数据、变形过程线及成果分析等。
问题:
1、该段地铁隧道变形监测中,总共需布设多少个断面监测点?对两台高精度自动全站 仪的安置位置有什么要求?
2、利用数据库生成监测点的变形过程线时,需要调用到哪些表单?并说明理由。
3、从测量角度判断有工作基点A测量的基坑监测点向上位移的原因,并提出验证方法。
第六题(18分)
某省会城市为了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水平,委托某测绘单位编制一幅全市影像挂图,以最新的表现形式,形象直观的地图语言反映该市的基础地理信息现状,该市南北长约17km,东西宽约30km。
1.为编制影像挂图收集资料如下:
(1)2012年全市正射卫星影像数据,分辨率为1m,影像由于获取时间不一致,有色差,河流等水域颜色普遍比较灰暗;
(2)2010年更新的1:10000地形图数据(DLG);
(3)2012年出版的1:35000市交通旅游地图。
2.影像挂图编制要求:
(1)本着“突出影像,辅以矢量数据”的指导思想设计编制影像挂图;
(2)影像挂图幅面为标准全开,内图廓尺寸707mm×1012mm,地图投影采用等角圆锥投影;
(3)影像挂图采用数字地图制图技术方法制作,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加工处理影像数据;在数字地图制图软件中处理地图矢量要素,并对矢量数据和影像数据进行融合得到影像地图数据,四色印刷成图。
问题:
1、影像挂图的比例尺宜是多少?挂图版式宜用横式还是竖式?简述理由。
2、简述收集的各种资料在编制影像挂图中用途。
3、简述影像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4、简述矢量数据编图处理的主要内容。
第七题(15分)
某测绘地理信息单位承接了某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建设项目,任务是生产在线地理信息数据、开发门户网站。
1.现有数据源情况:
(1)覆盖全省域的数据:①2010年1:1万全要素地形图数据,1980西安坐标系;②2012年导航电子地图道路网数据,WCS—84坐标系。
(2)覆盖省会城市的数据:①2010年1:5000全要素地形图数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②2012年导航电子地图兴趣点数据,WCS—84坐标系。
2.在线地理信息数据生产要求:
(1)全省域线划电子地图数据:从现有数据源中选取适当的数据集和要素,经融合处理后形成一个覆盖全省域的线划电子地图数据集,同一区域有多种数据源时保留精度高、现势性好的数据集和要素;道路网要素保证全域拓扑道通,坐标系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2)全省域地名地址数据:从适当数据源中提取地名地址数据和兴趣点数据,融合处理形成覆盖全省域的地名地址数据集。同一区域有多种数据源时保留精度高、内容全、现势性好的数据集;坐标系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3)电子地图瓦片:对线划电子地图数据进行地图整饰处理,生产15~17级电子地图瓦片。
3.门户网站建设要求:提供地图浏览,地名地址查找定位灯基本功能。问题:
1、简述制作全省域线划电子地图数据时,对数据源的取舍利用方案。
2、简述生产全省域线划电子地图数据(不含地名注记)工作步骤及内容。
3、门户网站的地图浏览、地名地址查找定位功能分别需要调用上述哪些类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