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典颂读比赛致辞
经典诵读比赛致辞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滋润人生。中国的经典诗文,博大精深,意存高远,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了激发全体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了落实恩施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第十八届推普活动的通知》精神,红土乡中心小学在今天举行这次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
众所周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几千年的经典文化,几千年的中华国粹,朗朗上口,意味深长。绵延了华夏的文化长河,醇香之味,沁人心脾。经典诗词是一座巍巍丰碑,它既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又是一顶灿烂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同学们在学习中,见识了李白的浪漫豪放;感受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领悟到了辛弃疾的清净高洁。
随着社会的进步,改革的发展,我们的中华经典诗文引起了更多人群的极大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学习中华经典诗文,开始想要深刻的了解中国,而我们学习中华经典诗文注重的是传承祖国的民族文化。不学习祖国的经典诗文会使我们离祖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远。由于我们平时积累少,有些同学在引经据典时常常出错或者根本不会;有些同学把很多历史典故都张冠李戴。这种情况让老师很痛心。因此深入学习祖国的经典诗文对于我们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更应成为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文明使者,让中华经典诗文走进每个学校,走进每个班级,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
同学们,老师们!今天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时间是短暂的,但是,诵读的任务是延续的,是长久的。爱中华,读经典,让每个人,每个青少年学生都参与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去。在中华美德的滋润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阳光灿烂,我们诵读千古美文,在书声琅琅的氛围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举办经典诵读比赛,就是要让经典滋润我们的心田,伴着我们成长,使文明溢满校园。
最后,衷心地祝愿我们这次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2015年9月18日
第二篇:迎国庆 颂家乡古诗词颂读比赛
简 讯
中宁三小举行 “迎国庆 颂家乡”古诗词朗诵大会
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9月28日下午中宁三小全体师生隆重举行“迎国庆 颂家乡”古诗词诵读比赛。全校15个班级先后登台表演,倾情演绎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篇,节目形式灵活、内容高雅,饱含了中宁三小全体师生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崇尚与追求,表达了该校师生对共和国的赞美和祝福。各班级在比赛中以集体诵读的形式,倾情发挥、真情投入,时而豪迈奔放,时而温情婉约,充分展示了中华经典古诗词优美的韵律韵味,展现了师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中宁三小王峰供稿
第三篇: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诗歌经典颂读比赛案例
彭家小学“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诗歌经典颂读比赛”
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决定举办彭家小学生诗歌诵读比赛,通过此次诗歌诵读比赛,加强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普通话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与热情。
二、活动主题: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诗歌经典诵读比赛
二、活动时间:2010年9月29日
三、活动准备:
以班为单位参赛,各班可根据需要自行安排。
四、比赛要求:
1、诵读内容: 各班自选内容健康活泼、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诗歌、散文等。
2、选择诗歌的难易程度适中。
3、诗歌诵读形式多样化,可采用不同的诵读形式。
五、评分标准:
1.诗歌内容: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符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求,主题鲜明突出。(2分)
2.语言表达:普通话标准,语言流畅,有诗韵。(2分)3.组织纪律:上下场快、静、齐,队伍整齐。(2分)4.表演形式:鼓励在诵读与表演上大胆创新,结合多种形式,展现班级特点,音乐与诗文配合恰到好处。(2分)
5.仪态风度:服装得体统一,精神面貌良好,诵读时大方镇定,台风好。(2分)
六、奖励办法:
以年级为单位,诗歌评分以10分制进行计算。算出平均分。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分别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
七、组织保障:
1、现场总指挥:孙 峰
2、进退场秩序及现场秩序负责人:毕研忠 吕丕君 吕丕春
张 军
周银波
张元法
各班班主任
3、摄像、音响设备负责人:段宗尧
4、比赛主持、抽签安排负责人:刘 静
5、安全保障:孙
有
6、会场布置:吕丕君
7、奖状打印、分数统计:张 琦、胡志伟
七、评委人员:
党支部、校委会成员。
八、比赛流程: 分年级入场-----全体起立----奏国歌----全体坐下-------校长致辞------比赛-----颁奖------比赛结束
九、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彭家小学
2010年9月15日
第四篇:说说“经典颂读”
对初中经典颂读活动的几点做法
严艳明
教化中学课本从初一年级开始,每册书都有固定的一个或两个单元的必读古诗词。除此以外,每册还在附录中编辑了“课外古诗词(十首)诵读”作为古诗词学习的补充。这是让我国文化瑰宝得以传承的一条有效途径。专家在编著的时候,用了很多的心思。因此,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又快又牢地背好古诗词、喜欢古诗词并轻松完成古诗词背诵任务,就成了每个老师在开学前一定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也尝试着做了一些实验,在此我想把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善用开学第一节课,给学生创设颂读氛围。在每学期开学第一节课上,我让学生把以前学过的古诗词全都复习一遍。鼓励个人诵读、领读;两人、小组对读;全班齐读。形式多样,气氛轻松活跃。在这样的氛围下,每个学生的朗诵积极性全被调动起来,群情振奋,在欢乐的氛围中畅游了古诗词优美的意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本学期学习背诵古诗词定下良好的基调。我坚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坚持利用好课前三分钟,做好积累识记。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促进记忆,同时也促进对诗文的理解,对学生的知识也是一种积累。但是语文课每一节都要有教学内容,不可能用完整的一节课来诵读,否则教学任务这完成不了。所以,开展课前3分钟颂读活动相当必要。我把课后古诗十首分为5组,每个星期读背两首。星期一、二和三、四,各一首,星期五检查背颂并进行默写。各小组长负责监督各组成员,务必人人能背能写。星期五用一节课的时间老师统一检查。十首古诗,一般5个星期可以拿下。
三、注意朗读方法点拨,重在领悟古诗词的意蕴。对于古诗文,读固然是最重要的,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记忆,而记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品味其韵律,体会情感,以达到的目的。经过第一阶段的背诵以后,我就设计了第二个方案:品读。
1、读出节奏、韵律,增强语感、情感。强调读诗歌要掌握好停顿、轻重、急缓,不读破古诗文的意义,读出其绵延悠长,意味无穷的特点。刚开始,学生读得较生,好像在大声齐唱,经过慢慢的指点,他们在读到兴起的时候,自己的声音和肢体也跟着配合,很享乐那种读书的乐趣。
2、读出诗情画意。王维说,读诗有四个境界,能把诗情画意读出来了,就深得颂读的真味了。诗歌言简意丰,每一首诗都是一幅风光画。如何让学生欣赏到这样的精美图画,老师要引领。因此,我要学生先要理解诗词的含义,再根据自己的经历和间接的人生经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特别强调用语言描绘,用文字描述。学了十首诗,就等于游了十个地方,也等于有了十种人生经历。这样一来,通过诗词背颂,学生们的知识层面也变得丰富立体了。
3、激情想像,丰富创造力。一百个人的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读诗就要读出个性,读出创意。我鼓励我的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而且不拘泥任何方式。所以,学生们有用绘画,画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有的用音乐来唱出心中的歌,有的用课本剧表达他们对作品的诠释„„不管是文字的还是图像的,不管是形像思维还是抽像思维,学生们天马行空式的对文本的解读,都是他们想像力再现。我想,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中学古诗文的颂读是个技术活。因为中考有这个必考的内容。因此,能把颂读古诗词快乐和应对中考的学习有效的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老师都在摸索。我也不例外。上面是我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教学方法。我的学生在每次的大考中,特别是在中考,古诗词这一块的默写识记理解,几乎都不丢分,这也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当然,学无止境,教也无涯,同行们也一定有许多行这有效的方法,希望共同分享、共勉。
第五篇:经典颂读教学大纲
天山小学《经典颂读》校本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复兴中华民族的必然。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经典古籍构成了它的核心。经典古籍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而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华文化被称为伦理型文化。它的精华被世界誉为中华美德。它对于增强民族内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群体价值、协调社会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成人。
中华文化经典可为青少年提供做人目标方面的启示,也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比如:“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见贤思贤”、“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
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告诉他们中华美德是什么,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又是在中华传统美德的哺育下壮大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要建设祖国,复兴中华,需要身体力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今天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学习,明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3、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高人文素养。
现在不少青少年学生不会写文章,更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原因就是语文基础差。中国语言文字之根在文化经典当中,这些千古美文就是最好的警句范文。这些好语录、文章、诗词背诵多了,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就会变成自己内在的能力。久而久之,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自然就会提高。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少年儿童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段,让他们在学习功课之余,反复读诵一些美文嘉言,几年的时间熟记百句、百首、百篇经典诗文,将终身受益。
4、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有利于开启少年儿童的潜能,特别是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使识字、阅读、记忆、观察、思维、判断、想象、决策、创造、体能、灵感等多方面潜力得到更为科学、更为高效的开发和培育。
5、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校本课程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中学校一级的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重大举措。
二、课程开设的可行性:
1、关键期理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13岁以前是人的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期是人的民族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期;语言学家认为,13岁以前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
2、“精品”阅读理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以有涯穷无涯”,尽快掌握人类已有的文化成就,阅读“精品”,阅读“经典”是最有效的捷径。
3、适度重复理论:把中华的主要经典集中在小学来诵读,充分利用6---12岁记忆的黄金时期,形成早期的记忆定型。到了高一级学校在读这些经典,学生对此早以“熟识”,既是“复背”,又能“温故知新”。海外华人的成功实践是有力的证明。
三、课程开设的内容系列: 一)2012年一年级:
一年级:上学期,《百家姓》(1节/周);下学期《三字经》 二年级:上学期,《弟子规》 ;下学期,《笠翁对韵》 三年级:《增广贤文》(全学年)四年级:《孝经》(全学年)
五年级:上学期,《大学》,下学期,《中庸》 六年级:《论语》(全学年)
二)2012年二年级:
二年级:上学期《三字经》(2节/周),下学期《弟子规》(2节/周 三年级:《笠翁对韵》(全学年)(1节/周)四年级:《增广贤文》(全学年)(1节/周)
五年级:上学期,《大学》,下学期,《中庸》(1节/周)六年级:《孝经》(全学年)(1节/周)
三)2012年三年级:
三年级:《笠翁对韵》(全学年)(1节/周,下同)四年级:《弟子规》(全学年)五年级:《孝经》(全学年)
六年级:上学期,《大学》,下学期,《中庸》 四)2012年四年级:
四年级:《增广贤文》(全学年)五年级:《孝经》(全学年)
六年级:上学期,《大学》,下学期,《中庸》
五)2012年五年级:
五年级:《增广贤文》(全学年)六年级:《孝经》(全学年)六)2012年六年级:
六年级:《增广贤文》(全学年)
四、课程开设的教学时间:
每周开设1节课;其他利用学校集会、阅读节活动,家庭复习等展示,予以保证。
五、课程开设的教学原则:
1、不求甚解,只要熟读会背。学生只要懂得大意即可,不必拘泥于一字一句。
2、不要苛求,要多多鼓励。不要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只要半数以上的学生能背诵,就可以进行下一篇。
3、不一暴十寒,要持之以恒。
4、不要死板,要注重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5、不拘泥形式,教无定法。人人可以是老师,处处可以为教室。
6、不孤立地教学,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六、课程开设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其法只有一句话:“同学们,跟我念。”只是让儿童多听多念。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默念„„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出声、形、情、味、神。想方法多听多念。
背诵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管理方法,背诵可以定心养性,培养学生的专注神情。有时让学生用手指着书上的内容默读、默背,背不出来再看书,自己找难点,反复默背,培养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集体背、同座位对背、接龙背、拍着手背、比赛抽背、见缝插针地背„„背诵要动嘴,纠正了发音,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背诵要用耳朵听,提高了对声音的分辨能力,开发了左右脑的潜能。
教学中可以加强范读,以便让学生读时有榜样、有兴趣、有信心。
最重要而特别要注意的教学观念是:只须多念熟背,不须着意讲解。期待儿童多读即自会多解,或十年二十年之后再了解不迟(苏东坡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多媒体网络学习法。利用多媒体声、光等刺激,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
3、活动学习法。把经典的诵读与学生的文艺表演、体育游戏等结合起来。如集体演唱《弟子规》,配乐背诵,边诵经边跳皮筋等。
七、课程开设的保证措施:
1、教师应提高对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意义的认识,统一思想,激发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要充分利用书籍、报刊、电视、网络、会议等途径、方式,学习有关知识,情感体验,激发对中华经典的认同感、亲近感。
2、学校从计划、教案、上课、考试等方面加强《中华经典诵读》课程的常规管理。
3、学校成立教研小组,定期开展课题研究。开展配套的系列教育活动,主要以新蕾阅读节为有机载体。
4、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器材、场地等。
5、对教师的此项工作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总结,表扬奖励工作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