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综述
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综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我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建于1958年,经过不断建设和发展,2004年成功申报成为校级重点专业,2012年度,本专业立足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断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在突出师范性的同时,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技能的指导原则,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为培养理念,建构全程性、多途径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现已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人才培养特色明显、建设成效显著的专业。
一、专业建设整体情况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于2004年正式升为本科专业,并在同年9月招收四年制本科学生。是黑河学院首批重点建设的本科专业之一。本专业现有学生350人,2012年共招生51人,专任教师26人,其中副高职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本专业具有校级学术带头人1人,学术骨干5人。近几年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门,在原有网络课程基础上申报获批“4A网络课程4门,参加专业课程网络培训学习12门。2012年获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艺术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申报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市社科联成果奖2项。2012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国家级、核心刊物3余篇。2012年本专业在原有2609册图书的基础上又购进图书资料991册,声像及电子类图书70多种。管理用微机14台。三十五年来共培养本科毕业生3000余名,2012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82.65%。
二、专业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建设目标
几年来我系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根据我校历史传承、办学定位、专业优势和社会需求等实际,汉语言文学专业确立了本专业的建设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教学、科研为两翼,以资料和设备为保障,积极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断建设和发展。
(二)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我系特制定2012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社会的岗位需求为前提,坚持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突出师范性、加强综合性、着眼实用性、力求多样性,努力培养人文底蕴丰厚、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鲜明的适合社会多元需求的研究型、适用型、专业型本科人文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一)以培育名师为统领,建设教学科研团队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造就一支结构优、素质好竞争力强的师资队伍。为大力培养教学名师,汉语言文学专业采取送出深造、校外引进、在职提高等措施培养教师,鼓励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有2名青年教师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吉林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2名教师申请报考2013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派教师到国内及省内名牌大学对口进修提高,2012年我系派出1名教师赴黑龙江大学做为期1年的青年访问学者;鼓励他们参加各类科研课题,定期参加短期培训和学术会议,本年度派出2名教师参加省级和国家级专业学术年会,1名教师通过考试获得国家汉办派出的孔子学院汉语教师任职资格;利用校内、外“名师”资源对青年教师培训,“以老带新”,建立“传、帮、带”机制。多渠道更新拓宽教师知识面,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本专业已经形成一支职称结构优化、学历层次较高、年龄构成合理的教学团队。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岗专业教师 26 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 8人,硕士12人,博士2人,高职称全部为本科生授课,累计学时数达2000学时。
(二)以教改、科研立项为基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秉承以教改、科研项目促教学的原则,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如: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以作品为原点辐射带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这样既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又理清文学史脉络,还为专题研究打下基础。1年来,中文系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制定了《中文系2013—2015科研发展三级规划》,申报获批省级以上课题2项,其中省高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是我校首次获批;组织申报校级课题7项,指导学生申报科研项目5项。申报及获得各级给类科研成果奖励8余项。
教改立项包括课程与学科的渗透,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探索个性化与普适性的教学模式,创造教师和课程的风格;重视理论课的实践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改革考试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全程化考核等。成果几乎覆盖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所有课程,提高了教学水平。
四、实践教学建设情况
为拓展教学空间,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特从校内教学实训和校外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实践能力。
(一)校内教学实训
在正常教学任务、教学活动之余,我专业特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采取培训、比赛、推广等方式,注重学生参与的广泛性、竞争性、实效性,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本年度,中国古代文学教师指导组织了“我爱唱诗词”活动。活动中,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诗词《木兰辞》、《春江花月夜》等八篇进行了配乐演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演唱了古人的诗歌,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心灵交流。学期末,文学教研室在系内举办以爱情为主题的新春诗会。此次爱情诗会既是中文系师生用诗歌与激情喜迎新年的独特表达,也是文学教研室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展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和演绎,在读、背、悟、写、演中切实提高实践能力;此外,我系还为学生搭建平台,组建综合技能团队,由本专业教师为中文系学生举办讲座,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在第一、二课堂的教学延伸中彰显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特色和动手实践能力,师生互动实现双赢。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定期面向全校学生举办主题征文比赛,鼓励、培养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实际创作能力。专业教师精心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本专业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全程指导。建立学生社团及协会,如:语韵协会、墨韵协会,负责在学生一二年级阶段配合“普通话”、“三笔字”课堂教学,通过班级各种课外活动强化巩固学生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等基本技能,1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为学生做此类学术报告多场,参与二课堂活动达百人。
(二)校外实践教学
本专业在注重校内教学实训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为师范毕业生走入社会、走入学校、走入课堂打下良好基础。如:鼓励学生支教实践,参与课外活动等,此外,2011年我校与东莞东部教育合作,派学生深入东莞实习,尽快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派出23名实习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既锻炼了能力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此次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五、教学改革与管理
(一)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学活动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目前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应大力改变教学方法,努力培养人文底蕴丰厚、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鲜明的适合社会多元需求的研究型、适用型、专业型本科人文人才。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资源,让课堂内容从单一讲授到直观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2012年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方面采用多媒体课件方式教学;一方面运用网络课程平台增进与学生交流,拓展学习内容。共有23门课程申请通过了多媒体课件认证,申报获批“4A网络课程4门,实现了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二)教学管理
1.健全教学管理队伍,完善教学规章制度
建立了教学主任、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制定了相关教学管理文件。确保教学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2.注重教学规划及质量的提高,制定相应课程质量标准
完善基础课程、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理论实践课程的考查和考核方法。建立系、教研室和学生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系领导每学期听课,教研室定期研究教学问题,教研室开展期中课堂听课、教学互评活动。定期召集学生座谈反馈教师课堂教学状况,规范教学行为,约束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
3.制定教材建设发展规划,坚持教材建设科学、有序原则
专业主干课程将继续选择采用适合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需求的国家重点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等。
六、人才培养质量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有关理论思维和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各方面知识和能力。
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在校内外产生较大反响。许多毕业生成为社会精英或业务骨干。一个专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社会需求和就业状况等基本指标之中,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82.65%。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中国语言文学系
二○一二年十二月
第二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综述
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综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我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建于1958年,经过不断建设和发展,2004年成功申报成为校级重点专业,2012,本专业立足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断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在突出师范性的同时,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技能的指导原则,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为培养理念,建构全程性、多途径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现已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人才培养特色明显、建设成效显著的专业。
一、专业建设整体情况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于2004年正式升为本科专业,并在同年9月招收四年制本科学生。是黑河学院首批重点建设的本科专业之一。本专业现有学生350人,2012年共招生51人,专任教师26人,其中副高职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本专业具有校级学术带头人1人,学术骨干5人。近几年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门,在原有网络课程基础上申报获批“4A网络课程4门,参加专业课程网络培训学习12门。2012年获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艺术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申报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市社科联成果奖2项。2012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国家级、核心刊物3余篇。2012年本专业在原有2609册图书的基础上又购进图书资料991册,声像及电子类图书70多种。管理用微机14台。三十五年来共培养本科毕业生3000余名,2012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82.65%。
二、专业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建设目标
几年来我系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根据我校历史传承、办学定位、专业优势和社会需求等实际,汉语言文学专业确立了本专业的建设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教学、科研为两翼,以资料和设备为保障,积极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断建设和发展。
(二)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我系特制定2012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社会的岗位需求为前提,坚持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突出师范性、加强综合性、着眼实用性、力求多样性,努力培养人文底蕴丰厚、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鲜明的适合社会多元需求的研究型、适用型、专业型本科人文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一)以培育名师为统领,建设教学科研团队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造就一支结构优、素质好竞争力强的师资队伍。为大力培养教学名师,汉语言文学专业采取送出深造、校外引进、在职提高等措施培养教师,鼓励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有2名青年教师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吉林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2名教师申请报考2013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派教师到国内及省内名牌大学对口进修提高,2012年我系派出1名教师赴黑龙江大学做为期1年的青年访问学者;鼓励他们参加各类科研课题,定期参加短期培训和学术会议,本派出2名教师参加省级和国家级专业学术年会,1名教师通过考试获得国家汉办派出的孔子学院汉语教师任职资格;利用校内、外“名师”资源对青年教师培训,“以老带新”,建立“传、帮、带”机制。多渠道更新拓宽教师知识面,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本专业已经形成一支职称结构优化、学历层次较高、年龄构成合理的教学团队。目前汉语言文学专
业在岗专业教师 26 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 8人,硕士12人,博士2人,高职称全部为本科生授课,累计学时数达2000学时。
(二)以教改、科研立项为基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秉承以教改、科研项目促教学的原则,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如: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以作品为原点辐射带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这样既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又理清文学史脉络,还为专题研究打下基础。1年来,中文系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制定了《中文系2013—2015科研发展三级规划》,申报获批省级以上课题2项,其中省高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是我校首次获批;组织申报校级课题7项,指导学生申报科研项目5项。申报及获得各级给类科研成果奖励8余项。
教改立项包括课程与学科的渗透,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探索个性化与普适性的教学模式,创造教师和课程的风格;重视理论课的实践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改革考试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全程化考核等。成果几乎覆盖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所有课程,提高了教学水平。
四、实践教学建设情况
为拓展教学空间,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特从校内教学实训和校外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实践能力。
(一)校内教学实训
在正常教学任务、教学活动之余,我专业特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采取培训、比赛、推广等方式,注重学生参与的广泛性、竞争性、实效性,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本,中国古代文学教师指导组织了“我爱唱诗词”活动。活动中,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诗词《木兰辞》、《春江花月夜》等八篇进行了配乐演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演唱了古人的诗歌,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心灵交流。学期末,文学教研室在系内举办以爱情为主题的新春诗会。此次爱情诗会既是中文系师生用诗歌与激情喜迎新年的独特表达,也是文学教研
室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展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和演绎,在读、背、悟、写、演中切实提高实践能力;此外,我系还为学生搭建平台,组建综合技能团队,由本专业教师为中文系学生举办讲座,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在第一、二课堂的教学延伸中彰显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特色和动手实践能力,师生互动实现双赢。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定期面向全校学生举办主题征文比赛,鼓励、培养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实际创作能力。专业教师精心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本专业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全程指导。建立学生社团及协会,如:语韵协会、墨韵协会,负责在学生一二年级阶段配合“普通话”、“三笔字”课堂教学,通过班级各种课外活动强化巩固学生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等基本技能,1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为学生做此类学术报告多场,参与二课堂活动达百人。
(二)校外实践教学
本专业在注重校内教学实训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为师范毕业生走入社会、走入学校、走入课堂打下良好基础。如:鼓励学生支教实践,参与课外活动等,此外,2011年我校与东莞东部教育合作,派学生深入东莞实习,尽快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派出23名实习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既锻炼了能力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此次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五、教学改革与管理
(一)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学活动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目前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应大力改变教学方法,努力培养人文底蕴丰厚、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鲜明的适合社会多元需求的研究型、适用型、专业型本科人文人才。
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资源,让课堂内容从单一讲授到直观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2012年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方面采用多媒体课件方式教学;一方面运用网络课程平台增进与学生交流,拓展学习内容。共有23门课程申请通过了多媒体课件认证,申报获批“4A网络课程4门,实现了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二)教学管理
1.健全教学管理队伍,完善教学规章制度
建立了教学主任、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制定了相关教学管理文件。确保教学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2.注重教学规划及质量的提高,制定相应课程质量标准
完善基础课程、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理论实践课程的考查和考核方法。建立系、教研室和学生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系领导每学期听课,教研室定期研究教学问题,教研室开展期中课堂听课、教学互评活动。定期召集学生座谈反馈教师课堂教学状况,规范教学行为,约束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
3.制定教材建设发展规划,坚持教材建设科学、有序原则
专业主干课程将继续选择采用适合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需求的国家重点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等。
六、人才培养质量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有关理论思维和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各方面知识和能力。
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在校内外产生较大反响。许多毕业生成为社会精英或业务骨干。一个专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社会需求和就业状况等基本指标之中,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82.65%。汉语言文
学专业建设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中国语言文学系二○一二年十二月
第三篇:重点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验收标准
重点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验收标准
一、课程标准:建设重点专业核心课程4—5门、群内其它专业核心课程2—3门(共计8—10课)。具体要求如下: 1、60%精品课程教材正式出版,体现工学结合的任务(项目)导向、校企合作编写;
2、完成核心课程实训项目指导书(内部)
3、核心课程标准
4、核心课程教学课件
5、核心课程教学评价报告;
6、学生学习管理
二、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1、将核心课程建成网络课程
2、提供学生学习资源(课件、习题、课外实训项目等)
3、提供教师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教案等)
4、教学视频
三、专业标准:
1、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将精品课程建成网络课程,充实网上学习资源等(网上学习、交流)
3、提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调研报告、改革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报告、实施成效报告
4、完成专业实训指导书汇编(含所有实训项目)
5、编写“岗位——职业能力构成——课程”图
四、教学改革与成果发表
1、获得厅局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
2、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
3、发表教学改革论文3篇。
五、进度安排 在建设期内,原则上均匀安排建设进度;以月度为单位,标明检查工作完成情况;对于特殊情况,可调整建设进度安排。
六、验收方式
1、专家组对完成的材料验收;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审。
3、通过专家听课评价;通过学生评价;每门核心课程不少于2个单元的教学录像通过专家评价。
第四篇:汉语言文学专业
重庆市高教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试论曾树生的人生困境
姓名: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考生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邮 编:400047电 话: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提交日期:年月日 答辩日期:年月日 主考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2012年月日
目录
一、社会与现实环境之困„„„„„„„„„„„„„„„„3
二、家庭关系之困„„„„„„„„„„„„„„„„„„„4
三、自我精神之困„„„„„„„„„„„„„„„„„„„5
四、结语„„„„„„„„„„„„„„„„„„„„„„6
试论曾树生的人生困境
重庆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2010级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曾树生的形象是巴金四十年代小说《寒夜》中的女性形象,也是巴金小说中非常成功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个人物具有复杂的内涵,她在冲突和选择中,面临着现实和精神的困惑与茫然。她是受一个五四时期新思想思潮影响的新女性,但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 对面去与留两难的矛盾,面临着精神家园与尘世喧嚣的困惑与茫然 ,失去了皈依与稳定感,她逐渐走向沉沦。曾树生是“五四”之后代表着许多知识女性生存状况的形象,通过她,作者向我们显示出了“五四”启蒙后的知识女性的尴尬命运。
关键词:《寒夜》;曾树生;形象;矛盾;沉沦
在巴金小说的人物中,《寒夜》中曾树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女性。曾树生是一个纠结的人物,她因为性格的多元化,使她一直在理想与现实,自由与责任之间挣扎。她崇尚物欲、逃避现实,但也有可贵的向往自由的精神。在面临总总的人生困境时,她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煎熬、挣扎,直到最走走向沉沦,家破人亡。
一、社会与现实环境之困
战场失利、物价飞涨、人心浮动、谣言四起,“陪都”人民整天地躲警报、喝酒、吵架、死亡„„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人会顾及曾树生、汪文宣他们 “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理想,严酷的现实树生理想格格不入。在这种社会制度下没有人会理会这些小知识分子、这些普通老百姓。我们看到的是一幅血淋淋的、老百姓已被推入到苦难深渊里,正在挣扎呼号的画面。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曾树生还面临着一个最大的诱惑就是陈经理的诱惑,因为能够帮助曾树生摆脱生活的困苦、实现自由的人只有陈经理。陈经理的外貌从汪文宣口中描述出来是这样的:男人似乎是银行里的同事,有一张不算难看的面孔,没有戴帽子,头
发梳得光光。他的身材比曾树生高半个头,身上一件崭新的秋大衣,一看就知道是刚从加尔各答带来的。那时陈经理和曾树生走进了一家漂亮的咖啡店,而汪文宣那一点薪水是不可能常去咖啡店的。只是陈经理在背后的诱惑实在太.他在曾树生面前总是提她最痛心的事.让她的决定一直在飘摇,他说:“你不应该为你家里的人牺料,他们都不关心你,你何必管他们的事,你不能这样白白浪费你自己啊。”曾树生跟他在一起时看到的都是一些淑女贵族们的生活。而她自己呢?在战争中消失了的青春,自己追求幸福的努力,灰色的前途,更何况曾树生才三十四岁,还有着旺盛的精力。她为什么不应该过得好?
二、家庭关系之困
汪文宣这个忠厚老实的知识分子在旧社会里工作了这么多年,地位越来越低、生活越来越苦、意气越来越消沉,他后来竟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悔的小公务员。他为了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位置,为了那不死不活的生活,不惜牺牲了自己年轻时候所宝贵的一切,甚至自己的意志;汪文宣老实怯懦,虽然心里还存有反抗精神,但从不把想法与别人分享,只是把所有苦闷都憋在自己心里,一个人默默的忍受所有不公平的待遇和不顺心的遭遇。每次曾树生向他倾诉,他心里虽然开心,但嘴上只是淡淡地一句安慰。这对于一个充满激情、正值青春的女人来说太过于冷淡和沉闷了。作为丈夫,汪文宣并不能给予曾树生生活上乃至于心理上的依靠和支持,所以曾树生才在外面“交男朋友”来寻求家中得不到的心理安慰。
曾树生的不幸最大的导火索无疑源于这个自私、善妒的婆婆。婆婆是封建的典型代表,她扼杀着新事物,竭力打压。她嫉妒曾树生的自由恋爱,而且这个“姘头”分享了她的儿子的爱,在她心里,儿子是她的,她也嫉妒曾树生的美丽年轻。因此在这个濒临破碎家庭里,这个刁蛮婆婆处处刁难儿媳,骂她是儿子的“姘头”,曾树生当然不甘示弱,她厌恶这个婆婆,可她还算尊敬婆婆,很多时候都是在忍让,有时甚至会同情这个可怜的“二等老妈子”,文中曾有这样的描写:半掩的房门突然大开了,母亲捧着饭锅子进来。“她也在吃苦啊,”她看见母亲那种吃力的样子,不禁这样想道。可她不是弱者,也不是封建时代下的唯命是从的“好儿媳”,她敢正视婆婆的恶语,她选择还击。这样一个不讲理的老妇让她守着她的宝贝儿子吧,曾树生潇洒的离开了。她离开了,这个故事却没有结束,汪对她的痴情更是引发了婆婆的醋意,这一种“双面胶”的夹缝求
生终于让这支残烛血尽人亡。至此,家破人亡。
曾树生在对儿子方面是亏欠的,她没有给予她母亲的温情,她对儿子可谓没有感情她做的一切只是在尽自己的责任,她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她以为用金钱弥补,让儿子上所谓“贵族学校”念书就是对他全部的爱了。她不象一般母亲关心儿子那样地关心他,他对她也并不亲热。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是婆婆质问她 “可是小宣呢?可是小宣呢?我跟宣两个人你可以不管,小宣是你亲生的儿子,你不能丢开他啊!”母亲挣红脸,大声说······“小宣有学校照顾他,用不着你们操心,”曾树生冷冷地说。“好的,这样你可以跟着男朋友到处跑了。我从没有见过象你这样的妈!”母亲咬牙切齿地骂道。“对不起,我不是你那样的人,我也不想活到你那样的年纪,”曾树生开始变脸色,大声回答。她在享受她所谓“自由”的时候,头脑里连儿子的影子也没有。最后在小说的“尾声”里,“死的死了,走的走了。就是到了明天,她至多也不过找到一个人的坟墓。可是她能够找回她的小宣吗?她能够改变眼前的一切吗?她应该怎样办呢?走遍天涯地角去作那明知无益的找寻吗?还是回到兰州去答应另一个男人的要求呢?”她将找儿子称作“明知无益的找寻”她到最后心里还是只有自己的一个自私的母亲。
三、自我精神之困
曾树生的女性形象是复杂而丰满的,是随着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她既有理想、有抱负,又要做出违背理想的选择;既心地善良,疼爱丈夫,又要冲出牢笼,寻找新的幸福;既果断坚决,又在生活中痛苦挣扎;既自尊自强负担起全家人的生计,又爱慕虚荣,沉醉于上流社会的社交;既向往独立自由,又摆脱不了享乐主义的诱惑。
小说中处处都是无法实现幸福的矛盾,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身处社会,痛苦的两难选择之下,却无一能够带来好的结局。一方面,曾树生渴望一个家,作为女性都希望的温馨的家庭生活,而她的家庭却无法令她美满;另一方面,她又不得不在社会中获得生活的满足,而这依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在这个家里,婆媳有矛盾,但丈夫终究是她自己选择的。因此,她倒也“我在外面,常常想到家里”。有时想到儿子,也写信给他,汪母缝好了儿子的衣服,曾树生也为此
“对她含笑地说过几句感谢的话”。可是这个家里是阴黑、单调、沉闷而无半点生气。作为一个男性,汪文宣毫无能力带给她幸福。他只会对着她哭,她已经厌恶了他哀求的眼光,陈主任一句“我想你在家里一定很寂寞”,她就“觉得末一句话挠着了她的痒处”。
社会给了她另外一个喧嚣的世界。她也是矛盾的,银行的工作使她感到的是委屈与无奈的愤懑。因她是学教育的,却在银行当花瓶。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在浮华的社会上艰难地谋生,使她茫然无措。
四、结语
曾树生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接受过高等教育。曾树生经也满怀梦想,但是社会时局的动荡不安、现实的残酷,让她的梦想毁灭。她追求追求物质生活,爱慕虚荣,加之淡漠的家庭关系动摇了曾树生了内心,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家庭。同时她也是善良的,为了家庭,她甘愿在银行做花瓶,她爱丈夫、渴望温暖的家庭,因此在出走时内心十分的挣扎,矛盾。从始至终曾树生在一种两难的选择之中,难舍难分,可不安定之感与虚伪之惧困着她,最后在一种精神困顿中走向毁灭。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2]巴金.寒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所静.天津大学学报,津大学学报编辑部,1999(02).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财经文秘方向)培养方案
PROGRAMM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OR FINANCIAL AND ECONOMICAL USE)
学科门类文学专业代码05010
1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在财经领域各部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等从事文秘、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和经济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财经文秘方向的技能训练,具备从事文秘、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以下知识、能力与素养:
1.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2.掌握经济学基本知识,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与法规;
3.掌握文秘工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
4.掌握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技能,具备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
5.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满足文秘工作的基本要求;
6.具有健全的心智、健康的体魄。
三、课程设置
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类。其中必修课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共同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课程按内容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共同基础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与实践教学环节四大类。
(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
通课教育必修课是指教育部或学校规定全校各专业均需修读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体育、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等,共计42学分。
2.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选修课分为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人文艺术类和跨学科类四个领域,学生在每个领域至少分别选修2学分,总共最低修满15学分。学生选修与本专业重复或相近的课程,不计入通识教育学分。
(二)学科共同基础课程设置
本专业主要的学科共同基础课包括: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 325
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共计46学分。
(三)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设置
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秘书学、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办公自动化、行政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交礼仪等,共计20学分。
2.专业选修课设置
本专业主要的专业选修课包括:书法、摄影、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美学概论、逻辑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论语》选读、《诗经》选读、演讲与口才、档案管理学、社会学、广告学、文化产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商务沟通与谈判、电子商务等,学生应至少修满25学分。
(四)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独立设置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1.军训:新生入学后,集中1-2周进行。军训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学会军事操练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体验军队生活,培养其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计1学分。
2.读书活动:学生在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须完成“读书活动”。学生可在100部经典著作推荐书目中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著作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应做好读书笔记,每学期须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心得,并于每学年第一学期的12月底和第二学期的5月底,分别将当学期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交学院,由所在学院组织评判,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计分。其中,优秀读书心得由学院选送至学校,参加由学校组织的校级“优秀读书心得”的评选。计1.5学分。
3.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能力,以深化课堂教学效果。计2学分。
4.社会实践(调查):主要包括社会服务类、社会调查类、劳务类、重大社团活动、科技创新等方面。实践结束后提交实践报告。计1.5分。
5.大学英语课程实践:主要包括课外听力练习、自主学习、参加英语角、大学生英语竞赛和演讲比赛等。课外听力练习通过早晚收听外语广播台(频率:调频80MHz)的英语节目完成,要求每周至少收听2学时;自主学习是指在自主学习教室开展的英语学习,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上机学习1学时。学习情况将由任课教师掌握并记入学生平时成绩。参加大学生英语竞赛和演讲比赛并获奖的同学将得到相应的创新学分,可抵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
6.实践:包括课程实践和实践课程。课程实践随各门课程合理地安排在授课过程中;实践课程单独设立,包括办公自动化等,总计1学分。
7.学年论文: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自行选择本专业的研究课题,提交学年论文。计1学分。
8.专业实习:包括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安排在校内实验室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计1学分。
9.毕业实习:结合专业要求,原则上第七学期前的暑假进行不少于4周的毕业实习,实习结
束后,根据各专业要求和实习内容填写毕业实习报告。计2学分。
10.毕业论文: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严格遵守学术研究规范,提交合乎学位授予要求的研究论文(报告)。计6学分。
(五)第二课堂教育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教学,建立本科生客座教授制度,将党政机关、“财、税、银、企”等部门和行业的兼职教师请进课堂,扩大第二课堂教学规模。学院每学期开设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不少于两次,如演讲比赛、辩论赛、书法、绘画、摄影比赛等;开设讲座不少于三次,并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在第二课堂取得的创新学分可抵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
四、学分及学分分配
本专业要求学生修满165学分。
1.通识教育课程57学分,占总学分的35%,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42学分,选修课15学分。
2.学科共同基础课程46学分,占总学分的28%。
3.专业课程45学分,占总学分的27%,其中,专业必修课20学分,专业选修课25学分。
4.实践教学环节共计19学分,占总学分的12%。其中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17学分,随课程设置的实践环节2学分。
五、修业年限
四年。
六、授予学位
修满规定的学分,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测试成绩合格或通过学校大学英语水平测试,按要求完成学业,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