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959年中医资料11针药并施治疗中风病140例的临床总结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党和毛主席十分重视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国掀起整理和挖掘“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
诸多名医的经验和家传秘方也无私贡献出来。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有些老中医的一句话,可以影响诸多医生的一生。
针药并施治疗中风病140例的临床总结
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
一、前言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我科在院党委及院支部的直接领导下,和黄竹斋老大夫亲自指导下重点观察研究了中医对于中风病的疗效和规律。通过三年多的临床观察,我们初步认为运用针灸和中药并施的治法,对于中风病的疗效是相当高的,总的有效率达88.58%。因此我们将1956年3月到1959年8月为止的140例加以总结和分析如下:
二、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中医所说的中风,包括了多种疾病,除外感的中风外,其共同的特点是:①突然发病。②意识障碍(或昏迷,或神识稍不清)。③运动障碍(如瘫痪)。④可以有一系列的后遗症,如偏瘫、面瘫、失语、肌肉瘦削等。结合现代医学来看,这一病名既包括了各种脑血管疾患(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血管痉挛、蜘蛛膜下腔出血等)及其后遗症,也包括了其他各种病因(如脑炎后遗症、脑外伤等)所引起的类似的病症,其范围很广,本文总结的病种范围为脑溢血、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三种病及其后遗症。
祖国医学对于中风病的认识是很早的,远在黄帝内经即已详细描述了中风病的病因及症状。如素问风论中说:“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这就说明了中风和外因(风)的联系。又如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薄厥也就相当于中风。这里观察到发怒(内因)为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症状方面,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仆击偏枯痿厥,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这说明了突然昏迷倾仆的情况,以及其后引起的偏瘫、肌肉瘦削等病病情,也观察到了中风和肥胖的关系。
以后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正式提出了“中风”的名称,并按病势而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四种;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则把中风分为偏枯、风痱、风懿、风痹四个类型。这时对于病因的认识,都偏重于外因。金元以后,又把中风分为真中风(外风)和类中风(内风),强调了内因致病的重要性。其治法也从祛除外风而逐渐转为调和体内阴阳的平衡。
我科黄老大夫根据历代医学文献,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上述三种脑血管疾患基本上是属于类中风的范围(个别的也有为真中风者),根据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病症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类:
(1)急性阶段:有昏迷、瘫痪等,称为风懿。这又可再分为闭症(属实症)和脱症(属虚症)。
(2)慢性阶段:神志清醒,均有运动障碍,其较轻者(能行走、有面瘫、半身麻木)称为偏风;稍重者(步行及操作均不便)称半身不遂;患肢完全不能动弹者称为偏瘫;偏瘫久而肌肉瘦削者称为偏枯;兼有失语者称为人的脉证不同而分为虚证和实证。
三、病例选择及诊断标准
1.本组病例包括门诊病人31例,住院病人109 例。凡符合诊断标准者均加以统计。在诊断方面除外脑血管痉挛。
2.诊断标准:
甲、脑溢血:①年龄在40岁以上。②有高血压病史。③起病急骤。④有昏迷、呕
痱。在整个病程中。又要视病吐、抽搐等症状。⑤脑脊液多半呈血性,压力增高。
乙、脑血栓形成:①年龄在40岁以上。②有高血压病史、动脉硬化病史、梅毒史。③起病较缓。④有前驱症状,意识多半清醒,偏瘫出现缓慢。⑤脑脊液清晰,压力很少升高。
丙、脑栓塞:①任何年龄都可发生。②有心脏瓣膜疾患。(3)发病急骤。(4)意识多半清醒。⑤脑脊液清晰,压力很少升高。
丁、脑溢血后遗症:①有脑溢血病史。②神志清醒,并有偏瘫、面瘫、失语、感觉障碍等后遗症状。
四、中西医分类及一般病情分析
1.本组140例中男性91人,女性49人;平均年龄脑溢血为53.57岁,脑血栓形成为56.48岁,脑栓塞为46.46岁。脑栓塞的平均年龄较小,这和上述诊断标准中的年龄一项是符合的。
2.本组按照西医病名和中医分类的情况列表如 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①本组中最多见的是脑血栓形成(55%),其次为脑溢血后遗症(25.71%),脑溢血及脑栓塞较少,均占10%左右。说明本院慢性阶段病人显著多于急性阶段病人。②本组全部都有程度不同的运动障碍,兼有失语者(喑痱)有20例,兼有昏迷者(风懿)为12例。(3)脑溢血大部份属于风懿,但也有一小部分昏迷较浅者属于喑痱。(4)脑血栓形成患者意识多半清醒,故很少属于风懿,均为喑痱偏瘫等。⑤脑栓塞除个别的可为风懿外,大部分也均为喑痱、偏瘫等。
3.在引起本病的病因方面,可以从中西医两方面来统计、分析:①中医的病因:包括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都相当于西医的诱因,略见于下表(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最常发生的诱因为情绪激动及过劳,两项合计64例,除去原因不明者以外,估诸诱因的72.7%。②在西医的病因方面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风湿性心脏病、心内膜炎、梅毒等项,分别见于下表:
4.本组病人的病期(从发病到来院就诊):(表4)
本组病例中有44例的病期都在6个月以上,均为经各地治疗过的难治病人。
5.病人的症状与体征(见12页表5):
6.病情的虚实:辨别虚实对治疗上有很大的关系,本组140例虚实的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证为虚证的三倍多。本病之实邪主要为痰和热(火),故清热化痰或开窍豁痰等法用得较多,补益法就用得少些。这可能和本组病人高血压多有关,因为高血压病人常有肝阳挟痰上逆的情况。
五、治疗方法
我们的治疗方法,完全是根据上述辨证分类而来,也有其独特的地方,现分别简述并举例说明如下:
(一)急性阶段:
(1)风懿:又可以再分为:
1.闭证,主要脉证为面红、目张、牙关紧闭、痰壅、两手紧握、尿少、便秘、脉象紧大等,这一类型较为多见,在11例风懿中占10例,治疗用开窍豁痰法。
主要方剂:
(1)苏合香丸:用于热象不显著者。
②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用于热势较盛时。
(3)牛黄清心丸:用于火盛时。
(4)涤痰汤,用于痰盛时。
针刺穴位:人中、间使、内关、风府、风池、百会、十宣等。
举例:李××,女,54岁,病历号42463,于三小时前感左侧头晕痛,周身不适,旋即卧床不起,意识不清,不能言语,右半身不能运动,脉弦紧,苔黄腻,血压175/115毫米汞柱。来院急诊后,经脑脊液等各种检查,诊断为脑溢血(左大脑中动脉内囊部),中医诊断为风懿闭症,于是给以针刺风池、风府,配以患侧之肩、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等穴,同时内服安宫牛黄丸及古今录验续命汤,四日后,神志即清晰,能说简单语句。以后即继续服用录验续命汤,并针刺上下肢等部之穴。共住院104天,出院时说话完全清楚,右半身运动完全恢复正常而出院。
2.脱症:主要脉证为面白、目闭、口张开、气息微、多汗、手足撒开而冷,大小便失禁、脉象微细等。这一类型在临床上较为少见,11例中仅有1例。
主要方剂:
④独参汤:用于元气暴脱时。
(2)参附汤:用于阳气暴绝欲脱时。
③真武汤:用于下焦虚塞时。
④三生饮:用于寒痰壅塞,阳气不通时。
针灸主穴(主要用灸法):取神阙、关元、大敦等穴,用隔姜灸法(姜片厚一分,艾柱如枣核大)灸5-14壮不等。针刺辅之,取穴除十宣不用外与闭症相同。
举例李××,女,47岁,病历号8486,患者于9小时前突然发生神识昏迷,不能言语,左侧肢体呈弛缓性瘫痪,小便失禁,容貌瘦弱,两手脉微。诊断为脑溢血(内囊部)。中医诊断为风懿脱症。于是给以三参饮加人参,一剂后遗尿即减,以后再针刺风池、风府、环跳、风市等穴,隔日一次,配以独活汤治疗七日,神志即完全清醒,以后再服小续命汤、桂枝加术附汤、十全大补汤等,语言渐恢复,能够翻身,治疗50日后,下肢能自由伸屈而出院。
在上述急性发病阶段,患者常有发烧、白血球增高的情形,我们就注射抗菌素以控制感染。由于病人神识昏迷服药不便,我们就采用鼻饲管灌药,这些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提高了治疗效果。
(二)慢性阶段:指脑溢血后遗症、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后期。
在急性症状消退后,有的病人可以恢复得较好,但大部份病人都具有着程度轻重不等的后遗症,对这一阶段的治疗可以简述如下:
急性阶段过去后,若患者有各种脾胃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则首先要调理其脾胃,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并服柴平汤、加味平胃汤等。若还有一些痰的症状(如胸闷、恶心、头晕、失眠、舌苔白腻、脉滑等),则要先除其痰,可用温胆汤等,这些症状消除后再治其偏瘫、失语等证。
(1)喑痱:即神志清晰、失语、偏瘫。
在针刺取穴方面,不论虚证实证,一般都可以用哑门、廉泉、金津、玉液、通里为主穴,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神志还稍有不清,则也可以同时用风池、风府等穴。
除针刺外,还可以随病人的虚实不同而分别用汤药作为辅助治疗:
1.实证:患者喉中痰声漉漉,一般情况较为壮实,血压较高,脉弦滑有力者,我们认为是痰热阻于肺金,金实则不鸣,因此就可用涤痰汤和牛黄清心丸等清肺金痰热之剂。
举例:梁×,女,62岁,病历号41641。患者发生脑溢血后已24天,神志虽清而遗留偏瘫失语。喉中痰仍多。诊断为脑溢血后遗症。中医诊断为喑痱实证。即 针刺廉泉、哑门以及上下肢偏瘫诸穴。10天后开始能说单字,两过三天就能说一般的话。以后再服温胆汤加菖蒲、远志及牛黄清心丸。共住院两个半月,出院时能说一般话,右下肢运动恢复正常,右上肢运动尚欠灵活。
2.虚证:根据内经脉解篇,认为:“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主要由于肾气不足所致。其临床表现为一般情况虚弱,面色苍白,脉虚弱、结代(即心律不齐),针灸取穴仍同上,但方剂则可用地黄饮子为主。
举例:束××,男,28岁。病历号34196。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史,于16天前突然发生右侧半身不遂,不,能说话,小便失禁。入院时发现右侧瘫痪呈弛缓性,面色苍白,脉象虚弱,脉律不整,二尖瓣区有明显收缩期杂音,诊断为脑栓塞,风湿性心脏病,中医诊断为喑痱虚证。治疗:针刺取穴风池、哑门、廉泉及上下肢偏瘫之穴,同时服地黄饮子、真武汤、炙甘草汤、蓉膠大补汤等。到第五周时已能下床步行,能说单字,住院四月余,迄出院时运动及言语已基本恢复正常。
(2)偏风、半身不遂、偏瘫;三者均以运动障碍为主症,较轻的称为偏风,其次为半身不遂,较重的为偏瘫(参见第二节)。这三者的程度虽有所不同,但治法基本上是相同的。针灸所取的主穴:面瘫取地仓、颊车、下关、合谷、承浆;上肢取肩、曲池;下肢取环跳、风市、阳陵泉,再配以其他穴位。另外,根据病人偏虚、偏实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方剂:最主要的方剂是小续命汤和古今录验续命汤,现分述于下:
①偏虚:患者一般情况较差,血压不甚高,脉象较无力,这种情况就可用大续命汤为主要方剂,在偏瘫病人中,这一类较少些,计25例。
举例:田××,男,30岁。病历号29093。二个月前突然发生头痛昏迷,当时诊断为脑溢血,清醒后遗留右侧肢体运动障碍而来我院,当时一般情况尚可,血压130/85毫米汞柱,右上下肢弛缓无力,需扶拐而行。针刺肩、曲池、环跳,绝骨等穴,服小续命汤(共服101剂),一周后已能徒手步行,迄四个半月后出院时,右上下肢活动步行自如。
(2)偏实:患者一般情况较好,血压高,脉象有力,有时大便秘结,此时即可以古今录验续命汤为主方。偏实的病人是比较多见的,计84例,约为虚证之三倍多。
举例:蒋××,女,55岁。病历号36497。两天前突然发生右侧运动障碍,未昏迷,来院时发现一般情况尚好,血压190/110毫米汞柱,脑脊液清晰、脉象弦滑,大便三天未解。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中医诊断为右侧偏瘫。即针肩、曲池、环跳、风市、阳陵泉等穴,并服录验续命汤,牛黄清心丸。七天后能自行坐起。共住院46 天,出院时右侧上下肢活动自如,行走如常。
除上述各主证主方而外,还应根据具体不同的症情运用另外一些方剂,如大便秘结一般用麻仁滋脾丸、更衣丸,实者用三化汤;胃肠食积用加味平胃汤;肝胃不和用柴平汤;心动悸、脉结代用炙甘草汤;血压高、肝胆火旺用龙胆泻肝汤;气血两亏的用蓉膠大补汤(即十全大补加肉苁蓉、二仙膠)。
在针灸方面,除了选取各种证的主穴外,还要注意下述三点:①用粗针(16号针)。②针刺深度:较一般针灸书所记载为深。如头部哑门刺一寸半,廉泉、风池各一寸,上肢之肩、曲池一寸半至二寸,下肢之环跳为三寸,风市、阳陵泉为二寸,腹部之中脘,天枢为一寸半至二寸。这些都是比较深的。在四肢还有一针透数穴的刺法。③手法:采用迅速刺入法,极少用捻进法,刺入后用开阖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三种,一般不留针。
六、治疗效果
(一)疗效标准:
1、基本痊愈:运动功能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正常,仅有手指和下肢稍不灵活。面瘫消失,言语恢复。
2.显效:运动功能接近恢复正常,扶拐杖行走良好,面瘫接近恢复正常,言语基本恢复。
3.进步:运动功能改善,面瘫轻,言语稍恢复。
4.无效:运动功能、面瘫、言语均无明显变化。
(二)根据上述疗效标准,统计本组治疗效果如下:
上述140例总有效率为88.58%。分别统计已见上表。比较起来,脑血栓形成疗效最高,脑溢血最低,这和脑溢血病人病情重、病势急骤有关。
(三)本组的平均治疗日数,以脑溢血为最短,35.57天;脑血栓形成为65.6天;脑溢血后遗症为87.77 天;最长者为脑栓塞91.33天,这和患者有心脏病,不易恢复有关。
(四)病期与疗效的关系:
1.脑溢血:病期一天以下的死亡率为44.4%,一天以上则为20%,说明病期长的疗效好。(当然也不是无限制的愈长愈好)。
2.除脑溢血外,其余三者病期在半年以下的为82例,有效者78例(95.1%),在半年以上者为44例,经治疗后37例有效(84%)。这说明了病期长者预后差。
(五)14例脑溢血的死亡率为35.7%,较国内几篇文献所报导者为低。如戴庆麟82例死亡62例(75.6%);李鸿璞70例,死亡50例(71.42%);何健村54例,死亡40 例(72.77%)。
(六)除掉脑溢血外,其余124例偏瘫经用针药治疗后,有113例偏瘫进步或恢复,估91.1%。
七、讨论
(一)本组病例的疗效较为满意,但这一疗效的取得,是否系由中医针药治疗的结果呢?我们可从三方面来看:
1.脑溢血:这种病自然恢复的可能性很小,据文献报告。经过西医各种支持疗法后的死亡率尚且在70%左右,更不用说不经治疗的自行恢复了。
是否本组脑溢血的病情较轻而疗效较好呢?可从下述四点来看:①病期:较长者预后较好,但本组除一例病期为8天外,其余13例平均为22.07小时,故病期是不长的。②昏迷:有11例(78.5%),与其他几篇文献(85.7—87.5%)相差不大。(3)均有发烧(37°-38℃者10人,38℃以上者4人),白血球均在10000以上。(4)大小便失禁者8人(57.1%),比其他文献(35.4—44.4%)为高。由此可见,本组的病情并不轻,而预后较好,这说明是治疗的效果。
2.脑栓塞:根据苏联赛普氏的神经病学:脑栓塞的运动功能若在2-3星期内不恢复者,则恢复的可能性较小。本组病期在一月以上者共8例,经过治疗后,7例均有改善,这说明很少可能是自行恢复的。
3.脑血栓形成和脑溢血后遗症运动功能的恢复,关于这方面的文献报导比较少。西塞尔曾提到过:运动功能的恢复,“至少待6月或更多的时间过去以前,不应失望”。说明6个月以上的无进步的病例,其好转的可能性比较少一些。我们统计了病期6个月以上的36例,这36例全部都在外面经过中药和针灸治疗。经我们治疗后,其中32例(88.8%)有进步,且9例为显效,1例为基本痊愈。这说明我们的针药并施的治疗确实起了作用。
(二)我科针药并治的特点:
1.针灸方面:影响针刺效果的有四个因素:①取穴。(2)选针。③针刺深度。④针刺手法。我们所取的主穴和一般所取者大致相同。而迅速刺入、开阖补泻的手法也没有什么特殊。所不同者为用粗针和刺得深这两点。这两者对患者的刺激都比较强,因此我科针灸的疗效可能与此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2.中药方面:急性昏迷时,闭证用开窍豁痰,脱证用回阳固脱,这些治法和所用的方剂与各地所用大致相同。比较特殊的是两个续命汤的运用。我科对一般慢性阶段中的偏瘫都以这两者为主方,其偏虚者用小续命汤,偏实者用古今录验续命汤,而且往往坚持应用数十剂以致一百余剂,疗效较好,很可能与此也有关。
在用这两个续命汤方时除一般的脉证虚实外,也要考虑到血压问题:血压较低者用小续命汤,血压较高者用录验续命汤。因为我们在703次小续命汤的应用过程中,曾有5次发现病人在服药后有头晕、心烦,一量血压,比服药前有所升高(约为20毫米汞柱左右)。2—3天后始恢复正常。当然这一百分比很小,还很难下什么结论,但在应用时能考虑到这一点则更好一些。相反的,在用2462次古今录验续命汤的过程中,却从来没有发现过一次血压升高的反应。比较这两个方子,温散药如麻、桂、芎、姜两方都有,所不同者即在录验续命汤中用了生石膏六钱,而小续命汤仅用黄芩,石膏的寒凉性显然大于黄芩。而小续命汤还用了炮附子,录验续命汤内没有用。对血压的不同影响是否与此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从我们临床应用来看,以前有人认为“类中风不能用温散祛风法”的看法是不够全面的。
(三)针药并施治法的安全问题:
对于脑溢血的治疗,在现代医学中有一条治疗原则,即要保持安静,避免刺激,怕的是刺激后血压升高,引起更多的出血。因此用粗针强刺激来治脑溢血病人是否安全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这14例脑溢血患者,每一例都用过多次针刺,每次少则针4穴,多则10穴,刺激都是相当强的。针刺时我们曾严密观察病人反应,结果我们从未发现过有一次针刺后病情迅速恶化,昏迷迅速加深的情况,相反的,往往可发现在针刺后昏迷程度有所减轻(如病人开始睁眼,打呵欠等)。有一例脑血栓形成的病人,当其急性发病时,我们曾给他进行针刺治疗,在针刺前后都量了血压,结果发现针刺后的血压较针刺前明显降低。再联系到我们平时用针刺法治疗高血压症的效果很好。这都说明了针刺对血压的影响,可能不是升高而是降低。再加上本组死亡率较低这一客观事实,更说明了用强刺激治疗各种脑血管疾患(包括脑溢血在内)都是相当安全的。
其次我们也观察了较长期应用续命汤后对患者血压的影响,发现有的稍上升一些,有的稍下降一些,大部份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动。这一方面说明了续命汤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用续命汤使偏瘫改善后,对患者原来的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症并没有明显的疗效,为了进一步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还是应该继续治疗高血压,设法使之降低。
(四)对于8例死亡病例的分析:
1.8例中有5例为脑溢血,2例为脑血栓形成,1例为脑栓塞。脑溢血的死亡率远远超过其他病种的几倍以致十几倍。
2.5例脑溢血的出血部位中,有3例是在脑干(延脑部),2例在大脑半球。
3.5例脑溢血均属闭症,但其中3例在病程中出现了内闭外脱的现象,即除掉昏迷、痰鸣、鼾声等以外,并有大汗出、四肢冷、脉细弱或脉反大等情况,这种情况显示预后不良。
4.在另外3例非脑溢血的病人中,原来都是实证,但其中2例出现了虚像(1例由于不断呕吐而营养不良),以致于死,所以先实后虚也不是一个好现象。
5.高烧常会引起预后不良,8例中有7例在临死前体温上升到39℃以上,白血球也增高。这就使患者衰竭得更快,促进了死亡。所以应积极设法控制感染和退烧。
6.8例中有2例是以前治疗有效出院后再复发者,而且其发病至死亡时间很短,抢救亦来不及,这说明复发者的预后要差一些。
7.在14例脑溢血病人中,我们对其中的4例作了经络测定,其中2例的脾经测定值等于0,结果都死了。另外两例脾经值正常,结果都恢复好转。死亡的2例患者都有大便秘结,六日未解,一般情况很坏,中医认为其胃气已绝,测定结果与之是相符的。当然病例数字还很少,不足以下结论,但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八、小结
1.本文总结了三年半以来我科针药并施治疗中风病140例,其中包括脑溢血14例,脑溢血后遗症36 例,脑血栓形成77例,脑栓塞13例。
2.本组140例总的有效率是88.58%,分别有效率:脑溢血64.3%,脑溢血后遗症88.8%,脑血栓形成93.5%,脑栓塞84.6%。
3.我科根据中医理论及黄老大夫经验,将中风病分为急性阶段,急性昏迷者为风懿,又分闭证和脱证。慢性阶段又分偏瘫、半身不遂、偏风、偏枯,喑痱等。
4.本病多发生于高血压病人。在诱因中以情绪激动及过劳为最多。
5.本组病例中实证多于虚证,约为其三倍多。
6.治疗方法根据上述辨证而定。针刺法可用于各证各期。我们用针较粗,刺入较深,灸法用于脱症及虚寒症。药物治疗:闭症开窍豁痰,脱症回阳固脱,慢性阶段均用祛风法。有时佐以清热化痰、调理牌胃、补益气血等法。
7.本组脑溢血死亡率为35.7%,较一般文献为低。
8.本文讨论了治疗效果和治疗特点。
9.本组针药并施法是一种危险性小、付作用少、安全的疗法,但在用两个续命汤时,除了虚实以外,还应该考虑血压高低的问题。
10.分析了8例死亡病例,探讨了影响预后的因素,如出血部位,先实后虚、内闭外脱、高烧、复发等,也提出了经络测定与预后关系的线索。
(本文发表在1959年12期第11页上)
针药并施治疗中风病140例的临床总结
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
一、前言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我科在院党委及院支部的直接领导下,和黄竹斋老大夫亲自指导下重点观察研究了中医对于中风病的疗效和规律。通过三年多的临床观察,我们初步认为运用针灸和中药并施的治法,对于中风病的疗效是相当高的,总的有效率达88.58%。因此我们将1956年3月到1959年8月为止的140例加以总结和分析如下:
二、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中医所说的中风,包括了多种疾病,除外感的中风外,其共同的特点是:①突然发病。②意识障碍(或昏迷,或神识稍不清)。③运动障碍(如瘫痪)。④可以有一系列的后遗症,如偏瘫、面瘫、失语、肌肉瘦削等。结合现代医学来看,这一病名既包括了各种脑血管疾患(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血管痉挛、蜘蛛膜下腔出血等)及其后遗症,也包括了其他各种病因(如脑炎后遗症、脑外伤等)所引起的类似的病症,其范围很广,本文总结的病种范围为脑溢血、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三种病及其后遗症。
祖国医学对于中风病的认识是很早的,远在黄帝内经即已详细描述了中风病的病因及症状。如素问风论中说:“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这就说明了中风和外因(风)的联系。又如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薄厥也就相当于中风。这里观察到发怒(内因)为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症状方面,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仆击偏枯痿厥,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这说明了突然昏迷倾仆的情况,以及其后引起的偏瘫、肌肉瘦削等病病情,也观察到了中风和肥胖的关系。
以后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正式提出了“中风”的名称,并按病势而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四种;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则把中风分为偏枯、风痱、风懿、风痹四个类型。这时对于病因的认识,都偏重于外因。金元以后,又把中风分为真中风(外风)和类中风(内风),强调了内因致病的重要性。其治法也从祛除外风而逐渐转为调和体内阴阳的平衡。
我科黄老大夫根据历代医学文献,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上述三种脑血管疾患基本上是属于类中风的范围(个别的也有为真中风者),根据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病症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类:
(1)急性阶段:有昏迷、瘫痪等,称为风懿。这又可再分为闭症(属实症)和脱症(属虚症)。
(2)慢性阶段:神志清醒,均有运动障碍,其较轻者(能行走、有面瘫、半身麻木)称为偏风;稍重者(步行及操作均不便)称半身不遂;患肢完全不能动弹者称为偏瘫;偏瘫久而肌肉瘦削者称为偏枯;兼有失语者称为人的脉证不同而分为虚证和实证。
三、病例选择及诊断标准
1.本组病例包括门诊病人31例,住院病人109 例。凡符合诊断标准者均加以统计。在诊断方面除外脑血管痉挛。
2.诊断标准:
甲、脑溢血:①年龄在40岁以上。②有高血压病史。③起病急骤。④有昏迷、呕吐、抽搐等症状。⑤脑脊液多半呈血性,压力增高。
乙、脑血栓形成:①年龄在40岁以上。②有高血压病史、动脉硬化病史、梅毒史。③起病较缓。④有前驱症状,意识多半清醒,偏瘫出现缓慢。⑤脑脊液清晰,压力很少升高。
丙、脑栓塞:①任何年龄都可发生。②有心脏瓣膜疾患。(3)发病急骤。(4)意识多半清醒。⑤脑脊液清晰,压力很少升高。
丁、脑溢血后遗症:①有脑溢血病史。②神志清醒,并有偏瘫、面瘫、失语、感觉障碍等后遗症状。
四、中西医分类及一般病情分析
1.本组140例中男性91人,女性49人;平均年龄脑溢血为53.57岁,脑血栓形
痱。在整个病程中。又要视病成为56.48岁,脑栓塞为46.46岁。脑栓塞的平均年龄较小,这和上述诊断标准中的年龄一项是符合的。
2.本组按照西医病名和中医分类的情况列表如 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①本组中最多见的是脑血栓形成(55%),其次为脑溢血后遗症(25.71%),脑溢血及脑栓塞较少,均占10%左右。说明本院慢性阶段病人显著多于急性阶段病人。②本组全部都有程度不同的运动障碍,兼有失语者(喑痱)有20例,兼有昏迷者(风懿)为12例。(3)脑溢血大部份属于风懿,但也有一小部分昏迷较浅者属于喑痱。(4)脑血栓形成患者意识多半清醒,故很少属于风懿,均为喑痱偏瘫等。⑤脑栓塞除个别的可为风懿外,大部分也均为喑痱、偏瘫等。
3.在引起本病的病因方面,可以从中西医两方面来统计、分析:①中医的病因:包括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都相当于西医的诱因,略见于下表(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最常发生的诱因为情绪激动及过劳,两项合计64例,除去原因不明者以外,估诸诱因的72.7%。②在西医的病因方面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风湿性心脏病、心内膜炎、梅毒等项,分别见于下表:
4.本组病人的病期(从发病到来院就诊):(表4)
本组病例中有44例的病期都在6个月以上,均为经各地治疗过的难治病人。
5.病人的症状与体征(见12页表5):
6.病情的虚实:辨别虚实对治疗上有很大的关系,本组140例虚实的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证为虚证的三倍多。本病之实邪主要为痰和热(火),故清热化痰或开窍豁痰等法用得较多,补益法就用得少些。这可能和本组病人高血压多有关,因为高血压病人常有肝阳挟痰上逆的情况。
五、治疗方法
我们的治疗方法,完全是根据上述辨证分类而来,也有其独特的地方,现分别简述并举例说明如下:
(一)急性阶段:
(1)风懿:又可以再分为:
1.闭证,主要脉证为面红、目张、牙关紧闭、痰壅、两手紧握、尿少、便秘、脉象紧大等,这一类型较为多见,在11例风懿中占10例,治疗用开窍豁痰法。
主要方剂:
(1)苏合香丸:用于热象不显著者。
②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用于热势较盛时。
(3)牛黄清心丸:用于火盛时。
(4)涤痰汤,用于痰盛时。
针刺穴位:人中、间使、内关、风府、风池、百会、十宣等。
举例:李××,女,54岁,病历号42463,于三小时前感左侧头晕痛,周身不适,旋即卧床不起,意识不清,不能言语,右半身不能运动,脉弦紧,苔黄腻,血压175/115毫米汞柱。来院急诊后,经脑脊液等各种检查,诊断为脑溢血(左大脑中动脉内囊部),中医诊断为风懿闭症,于是给以针刺风池、风府,配以患侧之肩、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等穴,同时内服安宫牛黄丸及古今录验续命汤,四日后,神志即清晰,能说简单语句。以后即继续服用录验续命汤,并针刺上下肢等部之穴。共住院104天,出院时说话完全清楚,右半身运动完全恢复正常而出院。
2.脱症:主要脉证为面白、目闭、口张开、气息微、多汗、手足撒开而冷,大小便失禁、脉象微细等。这一类型在临床上较为少见,11例中仅有1例。
主要方剂:
④独参汤:用于元气暴脱时。
(2)参附汤:用于阳气暴绝欲脱时。
③真武汤:用于下焦虚塞时。
④三生饮:用于寒痰壅塞,阳气不通时。
针灸主穴(主要用灸法):取神阙、关元、大敦等穴,用隔姜灸法(姜片厚一分,艾柱如枣核大)灸5-14壮不等。针刺辅之,取穴除十宣不用外与闭症相同。
举例李××,女,47岁,病历号8486,患者于9小时前突然发生神识昏迷,不能言语,左侧肢体呈弛缓性瘫痪,小便失禁,容貌瘦弱,两手脉微。诊断为脑溢血(内囊部)。中医诊断为风懿脱症。于是给以三参饮加人参,一剂后遗尿即减,以后再针刺风池、风府、环跳、风市等穴,隔日一次,配以独活汤治疗七日,神志即完全清醒,以后再服小续命汤、桂枝加术附汤、十全大补汤等,语言渐恢复,能够翻身,治疗50日后,下肢能自由伸屈而出院。
在上述急性发病阶段,患者常有发烧、白血球增高的情形,我们就注射抗菌素以控制感染。由于病人神识昏迷服药不便,我们就采用鼻饲管灌药,这些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提高了治疗效果。
(二)慢性阶段:指脑溢血后遗症、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后期。
在急性症状消退后,有的病人可以恢复得较好,但大部份病人都具有着程度轻重不等的后遗症,对这一阶段的治疗可以简述如下:
急性阶段过去后,若患者有各种脾胃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则首先要调理其脾胃,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并服柴平汤、加味平胃汤等。若还有一些痰的症状(如胸闷、恶心、头晕、失眠、舌苔白腻、脉滑等),则要先除其痰,可用温胆汤等,这些症状消除后再治其偏瘫、失语等证。
(1)喑痱:即神志清晰、失语、偏瘫。
在针刺取穴方面,不论虚证实证,一般都可以用哑门、廉泉、金津、玉液、通里为主穴,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神志还稍有不清,则也可以同时用风池、风府等穴。
除针刺外,还可以随病人的虚实不同而分别用汤药作为辅助治疗:
1.实证:患者喉中痰声漉漉,一般情况较为壮实,血压较高,脉弦滑有力者,我们认为是痰热阻于肺金,金实则不鸣,因此就可用涤痰汤和牛黄清心丸等清肺金痰热之剂。
举例:梁×,女,62岁,病历号41641。患者发生脑溢血后已24天,神志虽清而遗留偏瘫失语。喉中痰仍多。诊断为脑溢血后遗症。中医诊断为喑痱实证。即 针刺廉泉、哑门以及上下肢偏瘫诸穴。10天后开始能说单字,两过三天就能说一般的话。以后再服温胆汤加菖蒲、远志及牛黄清心丸。共住院两个半月,出院时能说一般话,右下肢运动恢复正常,右上肢运动尚欠灵活。
2.虚证:根据内经脉解篇,认为:“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主要由于肾气不足所致。其临床表现为一般情况虚弱,面色苍白,脉虚弱、结代(即心律不齐),针灸取穴仍同上,但方剂则可用地黄饮子为主。
举例:束××,男,28岁。病历号34196。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史,于16天前突然发生右侧半身不遂,不,能说话,小便失禁。入院时发现右侧瘫痪呈弛缓性,面色苍白,脉象虚弱,脉律不整,二尖瓣区有明显收缩期杂音,诊断为脑栓塞,风湿性心脏病,中医诊断为喑痱虚证。治疗:针刺取穴风池、哑门、廉泉及上下肢偏瘫之穴,同时服地黄饮子、真武汤、炙甘草汤、蓉膠大补汤等。到第五周时已能下床步行,能说单字,住院四月余,迄出院时运动及言语已基本恢复正常。
(2)偏风、半身不遂、偏瘫;三者均以运动障碍为主症,较轻的称为偏风,其次为半身不遂,较重的为偏瘫(参见第二节)。这三者的程度虽有所不同,但治法基本上是相同的。针灸所取的主穴:面瘫取地仓、颊车、下关、合谷、承浆;上肢取肩、曲池;下肢取环跳、风市、阳陵泉,再配以其他穴位。另外,根据病人偏虚、偏实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方剂:最主要的方剂是小续命汤和古今录验续命汤,现分述于下:
①偏虚:患者一般情况较差,血压不甚高,脉象较无力,这种情况就可用大续命汤为主要方剂,在偏瘫病人中,这一类较少些,计25例。
举例:田××,男,30岁。病历号29093。二个月前突然发生头痛昏迷,当时诊断为脑溢血,清醒后遗留右侧肢体运动障碍而来我院,当时一般情况尚可,血压130/85毫米汞柱,右上下肢弛缓无力,需扶拐而行。针刺肩、曲池、环跳,绝骨等穴,服小续命汤(共服101剂),一周后已能徒手步行,迄四个半月后出院时,右上下肢活动步行自如。
(2)偏实:患者一般情况较好,血压高,脉象有力,有时大便秘结,此时即可以古今录验续命汤为主方。偏实的病人是比较多见的,计84例,约为虚证之三倍多。
举例:蒋××,女,55岁。病历号36497。两天前突然发生右侧运动障碍,未昏迷,来院时发现一般情况尚好,血压190/110毫米汞柱,脑脊液清晰、脉象弦滑,大便三天未解。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中医诊断为右侧偏瘫。即针肩、曲池、环跳、风市、阳陵泉等穴,并服录验续命汤,牛黄清心丸。七天后能自行坐起。共住院46 天,出院时右侧上下肢活动自如,行走如常。
除上述各主证主方而外,还应根据具体不同的症情运用另外一些方剂,如大便秘结一般用麻仁滋脾丸、更衣丸,实者用三化汤;胃肠食积用加味平胃汤;肝胃不和用柴平汤;心动悸、脉结代用炙甘草汤;血压高、肝胆火旺用龙胆泻肝汤;气血两亏的用蓉膠大补汤(即十全大补加肉苁蓉、二仙膠)。
在针灸方面,除了选取各种证的主穴外,还要注意下述三点:①用粗针(16号针)。②针刺深度:较一般针灸书所记载为深。如头部哑门刺一寸半,廉泉、风池各一寸,上肢之肩、曲池一寸半至二寸,下肢之环跳为三寸,风市、阳陵泉为二寸,腹部之中脘,天枢为一寸半至二寸。这些都是比较深的。在四肢还有一针透数穴的刺法。③手法:采用迅速刺入法,极少用捻进法,刺入后用开阖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三种,一般不留针。
六、治疗效果
(一)疗效标准:
1、基本痊愈:运动功能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正常,仅有手指和下肢稍不灵活。面瘫消失,言语恢复。
2.显效:运动功能接近恢复正常,扶拐杖行走良好,面瘫接近恢复正常,言语基本恢复。
3.进步:运动功能改善,面瘫轻,言语稍恢复。
4.无效:运动功能、面瘫、言语均无明显变化。
(二)根据上述疗效标准,统计本组治疗效果如下:
上述140例总有效率为88.58%。分别统计已见上表。比较起来,脑血栓形成疗效最高,脑溢血最低,这和脑溢血病人病情重、病势急骤有关。
(三)本组的平均治疗日数,以脑溢血为最短,35.57天;脑血栓形成为65.6天;脑溢血后遗症为87.77 天;最长者为脑栓塞91.33天,这和患者有心脏病,不易恢复有关。
(四)病期与疗效的关系:
1.脑溢血:病期一天以下的死亡率为44.4%,一天以上则为20%,说明病期长的疗效好。(当然也不是无限制的愈长愈好)。
2.除脑溢血外,其余三者病期在半年以下的为82例,有效者78例(95.1%),在半年以上者为44例,经治疗后37例有效(84%)。这说明了病期长者预后差。
(五)14例脑溢血的死亡率为35.7%,较国内几篇文献所报导者为低。如戴庆麟82例死亡62例(75.6%);李鸿璞70例,死亡50例(71.42%);何健村54例,死亡40 例(72.77%)。
(六)除掉脑溢血外,其余124例偏瘫经用针药治疗后,有113例偏瘫进步或恢复,估91.1%。
七、讨论
(一)本组病例的疗效较为满意,但这一疗效的取得,是否系由中医针药治疗的结果呢?我们可从三方面来看:
1.脑溢血:这种病自然恢复的可能性很小,据文献报告。经过西医各种支持疗法后的死亡率尚且在70%左右,更不用说不经治疗的自行恢复了。
是否本组脑溢血的病情较轻而疗效较好呢?可从下述四点来看:①病期:较长者预后较好,但本组除一例病期为8天外,其余13例平均为22.07小时,故病期是不长的。②昏迷:有11例(78.5%),与其他几篇文献(85.7—87.5%)相差不大。(3)均有发烧(37°-38℃者10人,38℃以上者4人),白血球均在10000以上。(4)大小便失禁者8人(57.1%),比其他文献(35.4—44.4%)为高。由此可见,本组的病情并不轻,而预后较好,这说明是治疗的效果。
2.脑栓塞:根据苏联赛普氏的神经病学:脑栓塞的运动功能若在2-3星期内不恢复者,则恢复的可能性较小。本组病期在一月以上者共8例,经过治疗后,7例均有改善,这说明很少可能是自行恢复的。
3.脑血栓形成和脑溢血后遗症运动功能的恢复,关于这方面的文献报导比较少。西塞尔曾提到过:运动功能的恢复,“至少待6月或更多的时间过去以前,不应失望”。说明6个月以上的无进步的病例,其好转的可能性比较少一些。我们统计了病期6个月以上的36例,这36例全部都在外面经过中药和针灸治疗。经我们治疗后,其中32例(88.8%)有进步,且9例为显效,1例为基本痊愈。这说明我们的针药并施的治疗确实起了作用。
(二)我科针药并治的特点:
1.针灸方面:影响针刺效果的有四个因素:①取穴。(2)选针。③针刺深度。④针刺手法。我们所取的主穴和一般所取者大致相同。而迅速刺入、开阖补泻的手法也没有什么特殊。所不同者为用粗针和刺得深这两点。这两者对患者的刺激都比较强,因此我科针灸的疗效可能与此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2.中药方面:急性昏迷时,闭证用开窍豁痰,脱证用回阳固脱,这些治法和所用的方剂与各地所用大致相同。比较特殊的是两个续命汤的运用。我科对一般慢性阶段中的偏瘫都以这两者为主方,其偏虚者用小续命汤,偏实者用古今录验续命汤,而且往往坚持应用数十剂以致一百余剂,疗效较好,很可能与此也有关。
在用这两个续命汤方时除一般的脉证虚实外,也要考虑到血压问题:血压较低者用小续命汤,血压较高者用录验续命汤。因为我们在703次小续命汤的应用过程中,曾有5次发现病人在服药后有头晕、心烦,一量血压,比服药前有所升高(约为20毫米汞柱左右)。2—3天后始恢复正常。当然这一百分比很小,还很难下什么结论,但在应用时能考虑到这一点则更好一些。相反的,在用2462次古今录验续命汤的过程中,却从来没有发现过一次血压升高的反应。比较这两个方子,温散药如麻、桂、芎、姜两方都有,所不同者即在录验续命汤中用了生石膏六钱,而小续命汤仅用黄芩,石膏的寒凉性显然大于黄芩。而小续命汤还用了炮附子,录验续命汤内没有用。对血压的不同影响是否与此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从我们临床应用来看,以前有人认为“类中风不能用温散祛风法”的看法是不够全面的。
(三)针药并施治法的安全问题:
对于脑溢血的治疗,在现代医学中有一条治疗原则,即要保持安静,避免刺激,怕的是刺激后血压升高,引起更多的出血。因此用粗针强刺激来治脑溢血病人是否安全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这14例脑溢血患者,每一例都用过多次针刺,每次少则针4穴,多则10穴,刺激都是相当强的。针刺时我们曾严密观察病人反应,结果我们从未发现过有一次针刺后病情迅速恶化,昏迷迅速加深的情况,相反的,往往可发现在针刺后昏迷程度有所减轻(如病人开始睁眼,打呵欠等)。有一例脑血栓形成的病人,当其急性发病时,我们曾给他进行针刺治疗,在针刺前后都量了血压,结果发现针刺后的血压较针刺前明显降低。再联系到我们平时用针刺法治疗高血压症的效果很好。这都说明了针刺对血压的影响,可能不是升高而是降低。再加上本组死亡率较低这一客观事实,更说明了用强刺激治疗各种脑血管疾患(包括脑溢血在内)都是相当安全的。
其次我们也观察了较长期应用续命汤后对患者血压的影响,发现有的稍上升一些,有的稍下降一些,大部份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动。这一方面说明了续命汤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用续命汤使偏瘫改善后,对患者原来的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症并没有明显的疗效,为了进一步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还是应该继续治疗高血压,设法使之降低。
(四)对于8例死亡病例的分析:
1.8例中有5例为脑溢血,2例为脑血栓形成,1例为脑栓塞。脑溢血的死亡率远远超过其他病种的几倍以致十几倍。
2.5例脑溢血的出血部位中,有3例是在脑干(延脑部),2例在大脑半球。
3.5例脑溢血均属闭症,但其中3例在病程中出现了内闭外脱的现象,即除掉昏迷、痰鸣、鼾声等以外,并有大汗出、四肢冷、脉细弱或脉反大等情况,这种情况显示预后不良。
4.在另外3例非脑溢血的病人中,原来都是实证,但其中2例出现了虚像(1例由于不断呕吐而营养不良),以致于死,所以先实后虚也不是一个好现象。
5.高烧常会引起预后不良,8例中有7例在临死前体温上升到39℃以上,白血球也增高。这就使患者衰竭得更快,促进了死亡。所以应积极设法控制感染和退烧。
6.8例中有2例是以前治疗有效出院后再复发者,而且其发病至死亡时间很短,抢救亦来不及,这说明复发者的预后要差一些。
7.在14例脑溢血病人中,我们对其中的4例作了经络测定,其中2例的脾经测定值等于0,结果都死了。另外两例脾经值正常,结果都恢复好转。死亡的2例患者都有大便秘结,六日未解,一般情况很坏,中医认为其胃气已绝,测定结果与之是相符的。当然病例数字还很少,不足以下结论,但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八、小结
1.本文总结了三年半以来我科针药并施治疗中风病140例,其中包括脑溢血14例,脑溢血后遗症36 例,脑血栓形成77例,脑栓塞13例。
2.本组140例总的有效率是88.58%,分别有效率:脑溢血64.3%,脑溢血后遗症88.8%,脑血栓形成93.5%,脑栓塞84.6%。
3.我科根据中医理论及黄老大夫经验,将中风病分为急性阶段,急性昏迷者为风懿,又分闭证和脱证。慢性阶段又分偏瘫、半身不遂、偏风、偏枯,喑痱等。
4.本病多发生于高血压病人。在诱因中以情绪激动及过劳为最多。
5.本组病例中实证多于虚证,约为其三倍多。
6.治疗方法根据上述辨证而定。针刺法可用于各证各期。我们用针较粗,刺入较深,灸法用于脱症及虚寒症。药物治疗:闭症开窍豁痰,脱症回阳固脱,慢性阶段均用祛风法。有时佐以清热化痰、调理牌胃、补益气血等法。
7.本组脑溢血死亡率为35.7%,较一般文献为低。
8.本文讨论了治疗效果和治疗特点。
9.本组针药并施法是一种危险性小、付作用少、安全的疗法,但在用两个续命汤时,除了虚实以外,还应该考虑血压高低的问题。
10.分析了8例死亡病例,探讨了影响预后的因素,如出血部位,先实后虚、内闭外脱、高烧、复发等,也提出了经络测定与预后关系的线索。
(本文发表在1959年12期第11页上)
第二篇:1959年中医资料11针灸治疗营养性水肿病302例初步总结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党和毛主席十分重视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国掀起整理和挖掘“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
诸多名医的经验和家传秘方也无私贡献出来。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有些老中医的一句话,可以影响诸多医生的一生。
针灸治疗营养性水肿病302例初步总结
张治卿
营养性水肿在祖国医学文献内还找不到这样的病名,但在“金匮要略”水气篇内云:“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其症状类似营养性水肿。本病目前在农村比较多见,虽不即时危及生命,但患者四肢无方,精神萎靡,已大大减少其劳动能力,如不即时治疗,重者也会死亡。
针灸治疗营养性水肿,是一种有效的医疗办法,我们在今春二、三月间先后治疗了两批共计302例,除对个别较重的病人收住病房进行综合治疗外,其余全部采用针灸治疗。在大力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的同时,我们又学习了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对营养性水肿采用了针灸治疗,其疗效达到95.5%以上,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一)一般症状及体征
①轻度的:一般有头晕、疲倦、畏寒,两腿酸胀、沉重无力,食欲亢进,大便秘结或下泻,小便次频量少,两脚有水肿。
(2)中度的:加有胸闷气促,下肢麻木及水肿,有轻度营养不良和贫血现象。
③重度的:除以上症状均加重外,并伴有全身水肿,精神委靡等。
体征:25%左右有营养不良现象,面色苍白(但不一定贫血)。一般的上颚反射迟钝,较重的心脏二尖瓣区有吹风性杂音,第二音低弱,第一音相对增强,个别的有肠充气及呼吸音粗糙等。
实验室检查情况:如下表:
(二)鉴别诊断
营养性水肿病多皮肤枯燥,在肿胀部份呈苍白色,紧张而有光泽,透明度强,为可凹性,无压痛,尿蛋白
(一),无紫绀。
肾脏炎引起的水肿病,尿中有蛋白及管型。心性水肿则有较长时间的心脏病史,且发生于心代偿机能不全期,有紫绀。
因血丝虫所引起之下肢水肿,透明度低,皮肤呈暗紫色,无光泽,硬度高,两侧多不对称,淋巴管发炎期中有局部压痛和炎症现象,体温增高,有既往史,不治亦能自愈,全身营养状况良好。
因肠寄生虫所引起的则贫血较显著,大便中有寄生虫卵可资鉴别,另外在未进行原因治疗前水肿消退迟缓。
(三)治疗经过
一般取穴:天枢(双)、关元、阳陵泉(双)、足三里(双)、每天针一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大部份4—6天得到痊愈。其中有11例经针十数次以上均无显著效果,追查原因发现有肠寄生虫及丝虫病,复进行原因治疗后再针亦愈。另二例因伴有钩虫病及重度贫血兼年龄过大并发肺水肿心力衰竭,虽予综合治疗,仍未得救。在治疗过程中采取绝对忌盐,分别类型决定忌盐期限,由15—60天不等,经过三个月的观察,一般情况良好,惟个别不能坚持忌盐而复发,再经治疗仍效。
(四)发病情况分析
1.根据302例水肿病的观察,其中大部份是新由农村转入城市的,食欲特别亢进,由于饭量骤增使肠胃机能紊乱,消化不良影响吸收而引起腹泻,使维生素乙族损耗较多,导致营养缺乏,成为发病的主要原因。此外也有少数人因习惯咸食摄人过高的盐量,如患者邵××本身营养状况良好,并常服维生素乙一片而长期脚肿不消,后发觉他每晨有喝盐开水的习惯,经嘱停喝盐开水一周后水肿即消退。
2.根据我们初步了解发病情况似与坐式劳动和活动量少关系密切。在男性坐式手工业劳动者占发病人数的93%强,在女性印刷装订工占4.4%(因男女人数悬殊不能作为性别比例),而在运输建筑工、翻砂机械工、劳动度虽很强却发病人数很少。又如将男性坐式手工业有脚肿者调至翻砂机械工转变工种后,二周其肿 全消。
(五)对水肿病导因的初步探讨
通过302例水肿病的临床观察,我们认为本病与营养缺乏在某种情况下有着一定的关系,但从某些情况来看,营养缺乏也不能说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否则针灸治疗不会收到良好效果。就是有营养缺乏的征象,我们亦须详细分析其原因,不能盲目滥用维生素乙、葡萄糖等药物大量注射,不仅浪费很大而且也不能完全达到治病的目的。至于如何引起营养缺乏现象据我们观察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本身吸收机能减退,或某种病因(如腹泻等)而发生吸收障碍,虽食物中不乏营养成份但不能完全被吸收以致呈现营养缺乏现象。
2.摄入食盐过多的饮食,可使血液的渗透压增高,体液积蓄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在形象上与蛋白质缺乏具有同一体征。
3.机体功能和饮贪摄入一般正常,但由于长时期的机体活动量少,神经系统受到抑制的影响,引致吸收和排泄等生理机能暂时发生障碍,或者发生循环系统的血行障碍,均可引起下肢水肿现象而被误认为营养缺乏。
4.由于肠寄生虫对机体的损害引起贫血而继发营养不良,亦往往会同本病混淆。
小结
1.根据祖国医学理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运化,脾虚失职,不能运化,以至水气泛溢而成水肿。针灸治疗原则,以健脾胃、助运化为主。按“天枢”为大肠的“募”穴,“关元”为小肠的“募”穴,所谓“募”穴是本脏(或腑)的经气聚集的部位,凡属内脏疾患经久不愈的,“募”穴有显著的疗效。“灵枢”本输篇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又说:“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这就是说大肠、小肠,都是属于胃,脾与胃相表里,所以针灸以上二穴,有健脾胃、助运化的作用,而使水肿消退。“足三里”为足阳明经的“合”“土”穴,其经脉循行于腹中属胃络脾,“合”之所治皆主“逆气而泄”,土能制水,故“足三里”也有健脾胃、助运化的作用。“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其经循行路线下入气冲,与冲脉、足阳明胃经相会,冲脉为十二经之海,有调节十二经气血的作用,所以用“阳陵泉”也有辅助健脾胃的作用。
2.针灸治疗营养性水肿,不仅在祖国医学理论上有一定的根据,而实践证明其疗效显著,不容怀疑,其经验可推广。
3.采用针灸治疗水肿病具有不少优点:第一是节省药物,简单方便,更适用广大农村;第二是疗程短不须停止劳动,可以大大提高出勤率,符合我国当前的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精神。
4.水肿病的导因繁多,有的是由于饮食量少质差,营养成份不足适应维持机体正常活动之需要。有的是活动量较少影响血液循环,形成物理性的下肢血液回流障碍与吸收和排泄的正常功能。也有的是由于肠寄生虫或其他病的影响而导致贫血继发营养性缺乏的现象,因此还须经常注意,从这些有关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以消除水肿病的继发导因。
以上总结是我们初学的体会,提供同道参考,错误之处祈多指正。
附病例二则
病例一:戚××,男性,30岁,江苏仪征籍。
下肢浮肿三个月,全身高度水肿,小便不畅,腹泻,轻度呕吐,头昏,无力,两足麻木,心悸气急畏寒。
体查:发育营养均不良,面色苍白,舌苔剥落,全身高度水肿,皮肤紧张而有光泽,均呈可凹性,透明度强,胸廓狭长,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心尖位置稍有向左移位约2.5公分;第一音低弱,第二音增强,肺动脉区第一音亢进,且有奔马律,三尖瓣区音低弱。
实验室检查:红血球总数:284万。血色素64%。白血球总数4,700,中性64%,淋巴32%,酸性4%,大小便常规阴性。
诊断:营养性水肿。
治疗:绝对忌盐,施行针灸治疗。取穴:天枢(双)、关元、阳陵泉(双)、足三里(双)。每天一次,留针30分钟,针后当晚小便即增多。于第三次针后腹部水肿完全消退,仍头昏无力,食欲仍旺盛。针至第九次后水肿全消,精神好转,食欲转平稳,为了巩固,继针三次,经观察情况良好。
病例二:方××,男性,61岁,安徽桐城籍。
水肿半月余渐延及全身,晕眩,小便次频量少,每夜达十余次,心悸,手足麻木,腰疼,畏寒,盗汗,呼吸迫促,大便秘结,面有蚁行感。
体查:营养不良呈重度贫血,颜面浮肿,舌苔白厚,肺(一)心尖区第一音增强,第二音低弱,有吹风性杂音,肺动脉区亦然,主动脉区第二音低弱,股及下肢均呈可凹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红血球总数:132万。血色素28%。白总:5,700,中性70%,淋巴24%,大小便常规检查阴性。
诊断:①营养性水肿。(2)重度继发性贫血。
治疗:给忌盐软餐,用维生素乙1,酵母,硫酸低铁、高渗葡萄糖,肝注射液等营养治疗。十天后仅颜面浮肿消退,腹及下肢无变化,血象较好转,血色素42%。红血球192万。自觉症状稍轻。自第十二天起停药,改用针灸治疗。取穴:天枢(双)、关元、阳陵泉(双)、足三里(双),每天针一次,留针30分钟。针第二次后,小便通畅,水肿消退迅速。针第六次后,水肿全消,除稍有疲困外,食欲及其他均恢复正常。
(本文发表在1959年12期第32页上)
针灸治疗营养性水肿病302例初步总结
张治卿
营养性水肿在祖国医学文献内还找不到这样的病名,但在“金匮要略”水气篇内云:“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其症状类似营养性水肿。本病目前在农村比较多见,虽不即时危及生命,但患者四肢无方,精神萎靡,已大大减少其劳动能力,如不即时治疗,重者也会死亡。
针灸治疗营养性水肿,是一种有效的医疗办法,我们在今春二、三月间先后治疗了两批共计302例,除对个别较重的病人收住病房进行综合治疗外,其余全部采用针灸治疗。在大力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的同时,我们又学习了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对营养性水肿采用了针灸治疗,其疗效达到95.5%以上,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一)一般症状及体征
①轻度的:一般有头晕、疲倦、畏寒,两腿酸胀、沉重无力,食欲亢进,大便秘结或下泻,小便次频量少,两脚有水肿。
(2)中度的:加有胸闷气促,下肢麻木及水肿,有轻度营养不良和贫血现象。
③重度的:除以上症状均加重外,并伴有全身水肿,精神委靡等。
体征:25%左右有营养不良现象,面色苍白(但不一定贫血)。一般的上颚反射迟钝,较重的心脏二尖瓣区有吹风性杂音,第二音低弱,第一音相对增强,个别的有肠充气及呼吸音粗糙等。
实验室检查情况:如下表:
(二)鉴别诊断
营养性水肿病多皮肤枯燥,在肿胀部份呈苍白色,紧张而有光泽,透明度强,为可凹性,无压痛,尿蛋白
(一),无紫绀。
肾脏炎引起的水肿病,尿中有蛋白及管型。心性水肿则有较长时间的心脏病史,且发生于心代偿机能不全期,有紫绀。
因血丝虫所引起之下肢水肿,透明度低,皮肤呈暗紫色,无光泽,硬度高,两侧多不对称,淋巴管发炎期中有局部压痛和炎症现象,体温增高,有既往史,不治亦能自愈,全身营养状况良好。
因肠寄生虫所引起的则贫血较显著,大便中有寄生虫卵可资鉴别,另外在未进行原因治疗前水肿消退迟缓。
(三)治疗经过
一般取穴:天枢(双)、关元、阳陵泉(双)、足三里(双)、每天针一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大部份4—6天得到痊愈。其中有11例经针十数次以上均无显著效果,追查原因发现有肠寄生虫及丝虫病,复进行原因治疗后再针亦愈。另二例因伴有钩虫病及重度贫血兼年龄过大并发肺水肿心力衰竭,虽予综合治疗,仍未得救。在治疗过程中采取绝对忌盐,分别类型决定忌盐期限,由15—60天不等,经过三个月的观察,一般情况良好,惟个别不能坚持忌盐而复发,再经治疗仍效。
(四)发病情况分析
1.根据302例水肿病的观察,其中大部份是新由农村转入城市的,食欲特别亢进,由于饭量骤增使肠胃机能紊乱,消化不良影响吸收而引起腹泻,使维生素乙族损耗较多,导致营养缺乏,成为发病的主要原因。此外也有少数人因习惯咸食摄人过高的盐量,如患者邵××本身营养状况良好,并常服维生素乙一片而长期脚肿不消,后发觉他每晨有喝盐开水的习惯,经嘱停喝盐开水一周后水肿即消退。
2.根据我们初步了解发病情况似与坐式劳动和活动量少关系密切。在男性坐式手工业劳动者占发病人数的93%强,在女性印刷装订工占4.4%(因男女人数悬殊不能作为性别比例),而在运输建筑工、翻砂机械工、劳动度虽很强却发病人数很少。又如将男性坐式手工业有脚肿者调至翻砂机械工转变工种后,二周其肿 全消。
(五)对水肿病导因的初步探讨
通过302例水肿病的临床观察,我们认为本病与营养缺乏在某种情况下有着一定的关系,但从某些情况来看,营养缺乏也不能说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否则针灸治疗不会收到良好效果。就是有营养缺乏的征象,我们亦须详细分析其原因,不能盲目滥用维生素乙、葡萄糖等药物大量注射,不仅浪费很大而且也不能完全达到治病的目的。至于如何引起营养缺乏现象据我们观察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本身吸收机能减退,或某种病因(如腹泻等)而发生吸收障碍,虽食物中不乏营养成份但不能完全被吸收以致呈现营养缺乏现象。
2.摄入食盐过多的饮食,可使血液的渗透压增高,体液积蓄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在形象上与蛋白质缺乏具有同一体征。
3.机体功能和饮贪摄入一般正常,但由于长时期的机体活动量少,神经系统受到抑制的影响,引致吸收和排泄等生理机能暂时发生障碍,或者发生循环系统的血行障碍,均可引起下肢水肿现象而被误认为营养缺乏。
4.由于肠寄生虫对机体的损害引起贫血而继发营养不良,亦往往会同本病混淆。
小结
1.根据祖国医学理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运化,脾虚失职,不能运化,以至水气泛溢而成水肿。针灸治疗原则,以健脾胃、助运化为主。按“天枢”为大肠的“募”穴,“关元”为小肠的“募”穴,所谓“募”穴是本脏(或腑)的经气聚集的部位,凡属内脏疾患经久不愈的,“募”穴有显著的疗效。“灵枢”本输篇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又说:“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这就是说大肠、小肠,都是属于胃,脾与胃相表里,所以针灸以上二穴,有健脾胃、助运化的作用,而使水肿消退。“足三里”为足阳明经的“合”“土”穴,其经脉循行于腹中属胃络脾,“合”之所治皆主“逆气而泄”,土能制水,故“足三里”也有健脾胃、助运化的作用。“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其经循行路线下入气冲,与冲脉、足阳明胃经相会,冲脉为十二经之海,有调节十二经气血的作用,所以用“阳陵泉”也有辅助健脾胃的作用。
2.针灸治疗营养性水肿,不仅在祖国医学理论上有一定的根据,而实践证明其疗效显著,不容怀疑,其经验可推广。
3.采用针灸治疗水肿病具有不少优点:第一是节省药物,简单方便,更适用广大农村;第二是疗程短不须停止劳动,可以大大提高出勤率,符合我国当前的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精神。
4.水肿病的导因繁多,有的是由于饮食量少质差,营养成份不足适应维持机体正常活动之需要。有的是活动量较少影响血液循环,形成物理性的下肢血液回流障碍与吸收和排泄的正常功能。也有的是由于肠寄生虫或其他病的影响而导致贫血继发营养性缺乏的现象,因此还须经常注意,从这些有关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以消除水肿病的继发导因。
以上总结是我们初学的体会,提供同道参考,错误之处祈多指正。
附病例二则
病例一:戚××,男性,30岁,江苏仪征籍。
下肢浮肿三个月,全身高度水肿,小便不畅,腹泻,轻度呕吐,头昏,无力,两足麻木,心悸气急畏寒。
体查:发育营养均不良,面色苍白,舌苔剥落,全身高度水肿,皮肤紧张而有光泽,均呈可凹性,透明度强,胸廓狭长,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心尖位置稍有向左移位约2.5公分;第一音低弱,第二音增强,肺动脉区第一音亢进,且有奔马律,三尖瓣区音低弱。
实验室检查:红血球总数:284万。血色素64%。白血球总数4,700,中性64%,淋巴32%,酸性4%,大小便常规阴性。
诊断:营养性水肿。
治疗:绝对忌盐,施行针灸治疗。取穴:天枢(双)、关元、阳陵泉(双)、足三里(双)。每天一次,留针30分钟,针后当晚小便即增多。于第三次针后腹部水肿完全消退,仍头昏无力,食欲仍旺盛。针至第九次后水肿全消,精神好转,食欲转平稳,为了巩固,继针三次,经观察情况良好。
病例二:方××,男性,61岁,安徽桐城籍。
水肿半月余渐延及全身,晕眩,小便次频量少,每夜达十余次,心悸,手足麻木,腰疼,畏寒,盗汗,呼吸迫促,大便秘结,面有蚁行感。
体查:营养不良呈重度贫血,颜面浮肿,舌苔白厚,肺(一)心尖区第一音增强,第二音低弱,有吹风性杂音,肺动脉区亦然,主动脉区第二音低弱,股及下肢均呈可凹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红血球总数:132万。血色素28%。白总:5,700,中性70%,淋巴24%,大小便常规检查阴性。
诊断:①营养性水肿。(2)重度继发性贫血。
治疗:给忌盐软餐,用维生素乙1,酵母,硫酸低铁、高渗葡萄糖,肝注射液等营养治疗。十天后仅颜面浮肿消退,腹及下肢无变化,血象较好转,血色素42%。红血球192万。自觉症状稍轻。自第十二天起停药,改用针灸治疗。取穴:天枢(双)、关元、阳陵泉(双)、足三里(双),每天针一次,留针30分钟。针第二次后,小便通畅,水肿消退迅速。针第六次后,水肿全消,除稍有疲困外,食欲及其他均恢复正常。
(本文发表在1959年12期第32页上)
第三篇:1959年中医资料11 黄竹斋 针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468例临床疗效分析报告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党和毛主席十分重视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国掀起整理和挖掘“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
诸多名医的经验和家传秘方也无私贡献出来。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有些老中医的一句话,可以影响诸多医生的一生。
针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468例临床疗效分析报告
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黄竹斋;吕兴斋;李永德;王敬熙;奚永英
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而且是尚未明了病源的一种疾病。一般学者所公认与溶血性链球菌之侵袭人体有密切的关系。在发病的素因上,一般认为与潮湿、寒冷及机体抵抗力的减弱为其诱发素因。针灸疗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既经济又简便易行,合乎多、快、好、省的原则。因此,我科自1956年3月至1957年11月在临床上以针灸疗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580余例,除效果不明的117例外,对468例作出临床疗效分析提供医界同道参考,不当之处希予以教正。
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祖国医学把风湿性关节炎称“痹”或“历节风”,远在二千余年前祖国医学文献对该病的发生原因,症状的缓急及治疗方法已有详细的记载。
1.原因: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汉张机金匮要略云:“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宋严用和济生方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皆因体虚腠理空疎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明景岳全书云:“历节风痛是气血本虚或因饮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或因劳倦调护不谨所致,三气之邪偏历关节与气血相搏而疼痛非常,或如虎之咬,故又有白虎历节之名。”元强从政儒门事亲云:“此疾之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阳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为甚或濒水之地劳力之大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津湿痹从外人。”
从以上记载可知古代医家早已认识到寒冷、潮湿及机体抵抗力的减弱等是风湿性关节炎的致病因素,并且指出了有以上因素还必须具备了调护不当过劳以及睡眠时盖被不当等条件才能发病,也指出此病发生的季节多在春、冬,由此可见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家的认识是一致的。
2.症状:素问痹论曰:“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朱震享心法曰:“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啮之状,名曰白虎历节风……其痛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李中
医宗必读云:“风痹也,游行不定,上下左右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或赤或肿。”王肯堂证治准绳一书云:“两手十指,一指疼后一指又痛,疼后又肿,骨头里痛;膝痛,左膝痛后右膝复痛,痛发时多则五日,少则三日,昼轻夜重,痛时觉热。”
由上可知祖国医学对本病的症状记载均有详细的描述,文献的记述早己告诉我们风湿性关节炎是多发性的,是游走性的,是对称性的关节炎,并且指出了急性者有红肿、灼热等症状,并指出了也有固定在某一关节疼痛者,该病在发作时则重,不发作时则轻,昼间轻,夜间重,并且有全身的症状等等,由此可知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的许多临床资料是不谋而合的。
3.治疗:祖国医学对于本病的治疗在内科范畴内方剂颇详,本文不再重赘,仅将针灸疗法对该病的治疗方面略述,黄帝内经提出了针灸治疗的原则和具体的对各种痹症的治疗,如“著痹不去久寒已卒取其三里。”千金方云:“曲池主手不可举重、腕急、肘中痛难屈伸;臑会、支沟、曲池、腕骨、肘髎主肘节痹、臂酸重、腋急痛、肘难屈伸;梁邱、曲泉、阳关主膝不得屈伸不可行。历节疼痛但于痛处灸二、七壮、(按十四壮)佳。”医学纲目云:“浑身疼痛往来上下无常取阳辅。臂膊疼痛取肩、手三里、外关。五指皆痛取阳池、外关、合谷;腕痛取阳谿、曲池。髀痹引膝股外廉急痛胫酸摇动有声诸节酸不能行取阳陵泉、绝骨、中封。外踝红肿痛取申脉半寸泻之。”针灸大成玉龙歌云:“腿足无力身立难,原因风湿致伤残,倘若二市(按:风市,阴市穴)穴能灸,步履悠然渐自安。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可攻,阴陵针透尤收效。”马丹阳十二诀云:“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痛筋莫转,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等等不胜枚举。
由上可知祖国医学丰富多彩,医学遗产的宝贵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二、临床病例分析
1.本文病例:主要以门诊治疗的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为分析对象,急性者24例占5.1%,慢性者或亚 急性者444例占94.9%。我们将24例有典型关节症状,并有发烧或不发烧,白血球计数在一万以上,血沉在60毫米以上(血沉值)者,列为急性。凡血沉在60毫米以下者均列为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2.诊断:据Jones氏于1944年对风湿热的临床诊断规格,将风湿热的临床资料按其对诊断的特异性分为二大类:①主要资料五项。②次要资料六项;凡患者具备主要资料之二项者或主要资料一项及次要资料二项者为诊断的可靠依据。这种规格于1956年复经美国心脏学会修正通过内容如下:
主要资料:①心脏炎;(2)多发性关节炎;③舞蹈病;④皮下结节;⑤环形红斑。
次要资料:①发烧;②关节痛;(3)心电图上P-R间期延长;(4)血沉加速,有C反应性蛋白及白血球增多;⑤最近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6)过去有风湿热史,或现有非活动性风湿性心脏病。
根据以上诊断规格,本文病例多数占有主要资料二项及全部占有次要资料的二项,多数病例占有次要资料的第四项。总之本文病例除未能见到主要资料的三项和次要资料的部份三项及五项外,其余各项资料均占有。其他资料如消瘦、易倦、睡眠时心跳增速、乏力、多汗、苍白、贫血及局部症状如结节性红斑、心前区痛、腹痛、头痛、呕吐及有风湿热的家族史者等部分病例占有。
根据широkoB教授的论文分类,风湿病可分为四型,即心脏型、关节型、舞蹈型及结节型。本文病例因多系慢性,也由于针灸疗法在群众中的信仰能治关节痛,因而极多数为关节型,而且多不是第一次发作的病例。
3.发病率:
①年龄与性别:本文病例从21至30岁发病者214例(占45.8%),年龄愈大其发病率愈低。北京协和医院报告首次发病者20岁以下者占58.6%,本文病例多系几次复发来诊者,因此,与协和医院报告也是相符合的。本文病例男性270例(占55.6%),女性198例(占44.4%),男与女为1.4:1,与一般文献报告相符合。见表1。
②发病与职业:本文病例工人发病率占50.2%(工人系指机关干部占最多数而少数产业工人),学生占26.5%,这和本院靠近机关学校有关,尚不足说明问题。其他职业项内包括市民家属等占19.7%。见表2。
③发病季节:本病之发病率一般以冬春两季多见,夏秋两季很少。本文病例病历未记载明确者未例入统计,有明确记载者仅266例,其发病数亦以春冬二季多见(雨季占67%),而秋夏两季较少,与一般文献记载相符。见表3。
4.呼吸道及病灶感染:1880年Hebrdeen氏首先报告指出,风湿病人在发病以前都有一次上呼吸道感染,以后许多学者均能证实此说,并且发现此类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A种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本文病例中由于病历的简陋,此问题的统计尚不精确,但在2-3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者36例(占7.7%),因此比之汪沛氏报告之11.4%嫌低。
关于病灶感染问题,近来苏联的风湿病专家们对于这方面非常重视,根据CTpaЖ6cko,лahr,KophиKHй,KyTbIpиH等氏的研究,风湿热病人80-85%有慢性扁桃体炎。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之报告,85%病人有病灶感染,其中79例为扁桃体炎。汪沛氏报告有上呼吸道病灶感染者65.5%,其中为慢性扁桃腺炎57.3%,并有两例付鼻窦炎、两例中耳炎。哈尔滨医大儿科114例统计结果,发现有咽充血者75例(占67.5%),扁桃体肥大者64例(占56.1%)。本文病例有扁桃体炎、鼻窦炎、中耳炎者191例(占42.9%)。由此可见扁桃体炎,和病灶感染与风湿病确有密切关系。
5.发病素因:本文病例由于寒冷(受风)而发病者占41.7%,由于潮湿(涉水,游泳)而发病者占 18.9%,由于感冒后而发病者占7.7%,由于过劳后、分娩后而发病者占15.6%,不能知其原因者占16.1%,这和我们的病例记载上的简陋有关。见表4。
6.病程日期:本文病例病期最短者7日,最长者达10年余,而以半年以上至三年者多见(占42.4%)。见表5。
三、症状
1.本文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有明显压痛者211例(占45%),局部红肿者34例(占7%),来诊时有发烧者23例,多汗者15例,关节囊积液者1例,出现风湿性结节者2例,环形红斑者7例(占1.5%)。心尖区闻及收缩期杂音者32例(占6.8%)。
2.受侵关节:本文病例以四肢大关节受侵为多见,小关节次之。见表6。
3.化验检查:对346例(占73.9%)进行了血沉检验,血沉最高者为120毫米/第一小时,其中血沉增高至30—60毫米(血沉值)者84例(占24.4%);61100毫米者19例(占5.5%),增高至100毫米以上者5例(占1.4%)。
血常规检验346例中,白血球计数在一万以上者53例(占15.3%),白血球增多以10,000至15,000之间者多见,达20,000者是极少数;分类计数嗜中性白血球增加至65%以上者135例(占39%)。红血球减少到400万以下者39例(占11.3%);血色素减少至12毫克以下者52例(占15%)。
4.X线检查:本文病例对50例(占10.7%)进行了X线的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变化。
5.心电图检查:对5例进行了心电图的检查,其中仅一例P—R间期延长至0.22秒,其余四例未发现异常的改变。
四、治疗方法
1.治疗原则:作者据古代文献记载,结合临床经验,病在上取下,病在下取上,病在左取有,病在右取左,病在中央取四肢或取周围等辨证施治的原则取穴治疗。
2.穴位的选择:根据以上的治疗原则,本文病例在治疗过程中所应用穴位如表7。
3.针灸术:
①针术:均用毫针,其进针方法以速刺、刺入捻进,和捻转进针法等三种不同的方法。进针后的手法分别采用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开合补泻及抑制法(即泻法)等四种,一般留针15-20分钟。但也有少数病例用不留针的方法。针刺时并且注意避开瘢痕;红肿关节在关节的周围取穴不适针刺局部穴位。
②灸术:本文病例以艾卷施灸者多,少数病例以 艾炷施灸,对慢性关节炎多以艾卷直接在穴位上灸或在针柄上施灸,灸的时间一般10—20分钟。艾炷灸(无瘢灸),在应取穴位上灸3、5、7肚不等,灸至大热为止(即灸的局部觉痛为止)。对关节红肿及有周身发烧者(即实热症)不宜应用。
(3)治疗时间:一般急性者一日针灸一次或隔日针灸一次;慢性者隔日或三日针灸治疗一次,但在某些病例好转至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时,采用隔5—7日一次。
五、治疗结果
本文病例通过治疗有效者为88%,无效者占12%见表8。
针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是肯定的。重庆中医院报告557例关节痛临床疗效,其中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有效者89%,急性者有效率为100%。本文病例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结果相近,治疗24例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症状消失者13例,收到显著效果者7例,好转者4例,结果与重庆中医院的报告完全相一致。福建省人民医院针灸科报告865例风湿性关节炎有效者为92%,新针灸学对2169例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的统计有效者为94.65%。由此看来针灸疗法治疗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是肯定的,我们的报告疗效还是嫌低。
疗效说明:
①症状消失:指自觉症状和检查所见均恢复正常者。
②显效,指自觉症状和检查所见基本近于恢复正常者(关节疼痛消失仅留有不适感觉者)。
③好转:系指经过针灸治疗后,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者。
(4)无效:系指经过数次或数十次的治疗无明显好转者。
附病例摘要
例一:病历号4241,患者赵××,男性,30岁,湖南湘潭人,农业干校学生。
主诉:因两膝、踝、肘关节疼痛及腰痛一个月余于1956年7月11日来我院就诊。于56年5月19日在湖南感冒后发烧数日愈。于24日来北京后又患感冒发烧畏寒经4日治愈。于6月21-23日复发烧体温39.8℃,畏寒、两膝关节疼痛即至某院治疗,诊断为慢性疟疾,用奎宁治疗后已愈。于7月2日夜间开始两腿疼痛,逐日加重,并有发烧,两踝关节肿胀,不能走路,两肘关节及腰部稍感疼痛。既往于1949年患过疟疾无关节痛病史。
体格检查:发育营养中等,痛苦面容,口腔扁桃体无肥大,体温37.5℃,胸腹部无异常发现。两膝伸屈动作有疼痛,两踝关节内侧红肿,有明显之压痛,右足第二趾红肿压痛。
实验检查:血常规,血色素13.8克,赤血球424万,白血球总数7600,分类,嗜中性65%,淋巴球34%,嗜酸性1%。血沉检验第一小时49毫米,第二小时82毫米。尿常规正常。
X线检查:两膝关节及两踝关节均未见异常改变,骨质及关节腔均正常。
诊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针刺取穴:鹤顶,犊鼻,阴陵泉,曲泉,解谿,照海,足三里,下巨墟,阳陵泉,阳关,外关,中渚,梁邱,曲池,申脉,三阴交。
针术:以捻转进针法,针刺入穴位找到酸、胀、麻等感觉后留针15-20分钟。每隔日治疗一次。
治疗经过:针刺一次后两踝关节红肿消失,疼痛减轻,压痛消失。针刺二次后疼痛消失行走自如,但有全身多汗。针五次后症状消失。8月1日检验血沉第一小时14毫米,第二小时25毫米。患者于针刺七次后因洗冷水澡和夜间睡眠未盖被子关节疼痛复发,两膝关节疼痛加剧,夜间不能睡眠,又行针刺治疗四次,关节疼痛消失,但仍有全身多汗、乏力感,共行针刺治疗16 次,一切症状消失。于9月17日复验血常规:血色素14.8克,赤血球452万,白血球总数5300,嗜中性65%,淋巴球30%,嗜酸性5%。血沉第一小时3毫米,第二小时11毫米。观察半年余未再复发。
例二:病历号4094,患者芦××,女性,18岁,机关职工,因两膝关节疼痛已三年之久于1956年7月10日来我院就诊。于1953年5月1日参加游行受寒冷后发现两膝关节疼痛,肿胀数日后右小腿内侧出现数个结 节性红斑,曾在某医院用潘尼西林治疗后稍好转,后来经常两膝关节疼痛,局部肿胀,周身伴有畏寒发烧,近月来经常痛一周反复一次,每在阴雨天疼痛加重,两上下肢大关节疼痛呈对称性的发作。
既往常患扁桃腺炎。
体格检查:发育营养中等,精神一般,体温36.7℃。口腔扁桃体稍肥大,无炎症,胸廓肺部阴性,心尖区可闻收缩期杂音,腹部阴性。两膝关节肿胀,右膝周径36 公分(膑骨正中量),左膝周径35公分,有明显压痛,无波动,亦无潮红。
实验检查:血常规:血色素13.6克,赤血球435万,白血球计数7400,嗜中性66%,淋巴球32%,嗜酸性2%。血沉第一小时23毫米,第二小时36毫米。
X线:两膝关节正侧位照片未见异常改变。
诊断: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针刺取穴:鹤顶,犊鼻,阳陵泉,阳关,血海,阴陵泉,足三里,曲池,梁邱,下巨墟,三阴交。
针术:用抑制法,强刺激,针刺入穴位找到明显感觉后留针15-20分钟。
治疗经过:针刺二次后左膝关节未疼痛,右膝关节仍有疼痛但已减轻。针刺五次后右膝关节肿胀消失,两膝关节周径相等均35公分,但仍有疼痛。针刺七次后关节疼痛消失,仅有酸感。共行针刺治疗20次自觉症状完全消失。于9月8日复验血沉第一小时10毫米,第二小时30毫米已恢复正常。
例三:病历号4433,患者王××,21岁,女性,机关职工,因两膝关节及左肩关节疼痛,并于两腿出现散在性红斑已有一个月余,于1956年7月17日来我院就诊。于一个月前发烧,畏寒后左膝关节疼痛,及左腕关节痛,数日后右膝关节痛,并游走至两踝关节疼痛,局部无红肿,于两膝关节周围有散在性红斑,有痛感。曾在某医务所用消炎剂治疗后未退烧,疼痛稍有好转。曾于某诊所施以针灸好转,但在阴雨天时疼痛加重。过去常患扁桃腺炎。
体格检查:发育营养中等,口腔扁桃体肥大,胸腹部阴性,两膝关节无压痛,无红肿,两小腿内侧有散在性的红斑数个。关节运动尚自如。
实验检查:血常规:血色素13.5克,赤血球428万,白血球9900,嗜中性70%,淋巴球26%,单核2%,嗜酸性2%。血沉第一小时39毫米,第二小时66毫米。
诊断: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针刺取穴:鹤顶,犊鼻,阴陵泉,曲池,足三里,梁邱,阳关,血海。
针术:抑制手法:针刺找到明显感觉后留针15至20 分钟(感觉放散至疼痛部位效果佳)。
治疗经过:针二次后左肩关节已不疼痛,针五次后关节疼痛及红斑均已消失,但留有左膝关节有酸感。患者于此间断治疗10日未来诊,至8月10日病又复发,高烧体温40℃,经过几个小时退烧,此次为第三次复发,两膝关节疼痛,左小腿内侧出现环形红斑(如蚕豆大)。又行针刺治疗五次,膝关节痛及环形红斑均消失,共行治疗17次,至9月25日验血常规:血色素13.5克,赤血球401万,白血球计数7900,嗜中性65%,淋巴球33%,嗜酸性2%。血沉第一小时6毫米,第二小时22毫米已恢复正常。
六、总结
1.本文报告了针灸疗法治疗468例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88%,经过治疗症状消失者占20.1%,收到显著效果者占22.9%,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者45%,无效者占12%。
2.本文报告中简略的介绍了祖国医学对本病的发生原因和症状以及针灸疗法治疗该病的早期记载。
3.本文病例分析与一般文献报告相符合。
4.针灸疗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是肯定的,合乎多、快、好、省的原则,也能进一步地满足我国广大人民的需要。因此,建议医界同道推广应用。
(本文发表在1959年12期第28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