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总结

时间:2019-05-15 09:5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概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概总结》。

第一篇:毛概总结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P142-144)

改革依据:P142前两段;改革目的:第三段;改革性质:第四段。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P144-146)

P144开始第一~~第四。。P145下面的主要内容:第一~~第四。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P146-149)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原因:第一段,,第二段的后三行,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和是非得失,“三个有利于”具体内容,,一些具体政策措施,,胆识,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杜”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一方面,另一方面,,既不要,,也不要,,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一段,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取得的成就也会失掉。下一段: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下一段:中国目前正处于从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下一段:第一~第三,每段的第一句话。

4.我国把实行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依据是什么?如何认识中国的对外开放?

(P149-154)

第一问:对外开放和改革一起成为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吧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两个重要观点。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建设由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3,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重要原则。但独立自主,,可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问: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多层次,全面展开的过程。P153 30年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国与各国经济联系继续加深,,不断出现。第一~~第三。每段第一句话。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P159-162)

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二是。。三是。。党的十四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7年,党的十七大,,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

2.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中的依据是什么?

(P165-169)

第一问: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具有关键性作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正确的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 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的范围,,集体成分。公有制主体地位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重要骨干企业。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其实。。相同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本身,,掌握在谁手里。

第二问:毫不动摇,,决定的。毫不动摇,,的作用。促使非公有制,,进行引导。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P169-172)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基础。后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也体现,,的分配原则。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按劳动要素分: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否定劳动价值论。按生产要素分:一是,二是,三是。

4.现阶段我国存在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什么(P173)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是,其一,,其二,,其三,,其四,,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5.如何理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P178-190)

第一问: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速度问题仍然十分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当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的科学分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各个方面。这就必须坚持。。指导方针。

第二问:P183,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一致的发展方式。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管理创新转变。转变经济发展区域包括以下几点: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分别简述。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

(P193-P194)党的十七大报告。。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第一,,第二,,第三。,每段第一句话。

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P203-P204)基层民主,,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广泛和深刻的实践。当的十七大首次。。基本范畴,,一方面,,另一方面,,进一步创造条件。中国已经,,民主自治体系。

3.为什么说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可以和西方制度进行对比来论述)

(P201-202)我国的政党制度,,根本的不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判断一个国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社会,,优越性。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P217-220)

前进方向:广义文化,它最基本抿嘴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当今时代,,热切愿望。第一,第二,第三,每段第一句。根本任务:第一段。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内容

(P224)基础: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

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统一的整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迷失方向,失去根本。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依据是什么?

(P237-241)实现社会和谐,,社会理想。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理论。

P240 依据:十六大以来。。依据在于:第一,,第二,,第三,。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P248)

目标和主要任务,1》~9》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条,,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基本方针。1981年9月,,方针政策。1983年6月,,“邓六条”。,,具体化,系统化。1985年3月。。一项基本国策。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P264-266)

基本内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十个方面内容:1》~10》 重大意义:第一,第二,~第五。

第七章~第十二章知识点荟萃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当今的世界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理论。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要求,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3.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4.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三:三个有利于思想内容。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五: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内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扩展到能源、交通的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 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7.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必然性: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3.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

8.按生产要素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9.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

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的必然性: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11.分配理论的的发展过程:党十四大以来,提出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第九章

1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4.我国现阶段人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共性:1.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 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3.历史使命相同,都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15.人民民主专政的个性: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还有民资资产阶级;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3.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的表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6.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个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17.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因为: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18.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得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民主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0.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一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曾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民主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第十章

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马列、毛邓三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这里培育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 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第十一章

2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与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6.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二,实践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使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2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5.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第十二章

2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基本内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2.实行两种制度3.保障台港澳高度自治繁荣稳定。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5.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重要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30.胡四点: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4.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31.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1.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2.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3.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友好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5.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第二篇:毛概总结

毛概顺口溜(让考研政治更加简单)

建国前重要会议

一大奋斗目标提,革命对象错确认 二大高低两纲领,秋白统一战线提 三大国共合作忙,思想组织要独立 国民一大新三民,联俄联共扶农工 四大首分两资产,无产领导工农盟 五大工农小资产,新创民族独裁制 八七独秀枪杆子,革命起义总方针 六大新民革命定,无产基础批左右 古田军队服从党,党建军建纲领文 六届四中王明左,革命质形路军乱 瓦窑堡民族抗日,老毛提马主中化 遵义中共首自决,老毛领导地位立 洛川抗日有措施,减租减息转游击 六届七中尊老毛,若干问题有决议 七大少奇改党章,三大作风论联合 七届二中贺胜利,农村转城两务必 中共会议总结 中共一大:

贡献:提出党的奋斗目标 确定革命对象(可惜错了)1922年7月,中共二大

民主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统一中国本部(包括东三省)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最高纲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 瞿秋白在其中最早提出“统一战线”的概念。中共三大

国共合作,强调保持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提出了“真正的平民政权”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国共合作的基础:新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核心是民权)1925年,中共四大

讨论的是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问题

明确将资产阶级分为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共五大

提出“工农小资产阶级的民族独裁制” 1927年8月7日,汉口,“八七会议”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政策。总方针: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 1928年莫斯科,中共六大

1)肯定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确定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的中心任务:工农民主专政的实现和反帝反封建 革命的的力量:工农阶级 革命的前途:社会主义

2)革命的形势:两个高潮之间,新的高潮即将到来 3)批评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 左倾盲动主义

4)提出加强党的无产阶级基础 1929年,古田会议 人民军队的建设问题

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

王明的左倾占统治地位,主要表现有:

1)在革命性质上:混淆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把反资和反帝并列

2)在革命形式上:强调革命高潮的到来 3)在革命道路上: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4)在军事方面:军事教条主义,用所谓的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 1931年12月,瓦窑堡会议 中共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讨论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的问题

中共第一次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是幼年党向成熟党转变的标志。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榜罗镇会议:正式确定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1940年2月20日,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上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宪政》,指出:宪政就是民主的政治,中国需要民主政治

1944年9月15日,国民参政会

林伯渠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正式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1945年6月,中共七大

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概括和阐述。从而使其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被正式确定下来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发表了《论联合政府》,提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问题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毛泽东详尽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现状以及党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1950年,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不要四面出击” 1954年10月,一届人大 通过第一部《宪法》 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 初步形成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 1956年1月,知识分子会议

周恩来表述知识分子属于工人阶级 1956年9月,中共八大

确立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来,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

陈云提出改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方法:以国家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人经营为补充;

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任务: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64年12月,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

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第一次公布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技)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话的中心内容是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纠正“文革”中和以前左倾错误,这是党在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马克思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起点。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确立了毛泽东的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982年,中共十二大

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作了重要补充: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明确规定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国家与中国各族人民的指导思想。

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党的基本路线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共十五大: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进一步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3)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做全面部署 4)确立跨世纪发展宏图

5)明确回答了邓小平死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 87年十三大--97年十五大:三步走的具体规划

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和97年十五大把第三步再分为三个小阶段: 1)21世纪第一个十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比较富裕,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2)再经过十年,到建党一百周年时,经济更加发展,体系更加完善 3)到建国一百周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02年3月3日--13日九届政协五次会议 2002年3月5日--15日九届人大五次会议

第三篇:毛概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科学内涵 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P13、14,稍加润色即可)。

主要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⑧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科学内涵:核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其具体内涵概括为三句话: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答: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答: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社会历史条件:①理论基础:广义—人类创造的先进文化,狭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②历史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和苏联的兴衰;③现实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补充: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它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其实质是如何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领导权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答: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权: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

4、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及其相互关系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有强权,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二,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从农村到城市;第三,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城市与交通要道,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也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方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思想,三者密切结合,是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关系:(1)土地革命是这一思想的中心内容;(2)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3)建立相对巩固的根据地,是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战略依托;没有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就会成为流寇主义,土地革命也无法深入开展。以上三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

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步骤方式

答: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改造:通过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引导说服教育的方针,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在不挫伤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基础上引导农民走互利合作的道路,使分散的个体经济变为合作经济,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的状况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与此同时,党中央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阶级政策。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中央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方式。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将私营企业改造成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一阶段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阶段实行个别企业公私合营;第三阶段是推而广之,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和前途 答: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特点:经济形态上,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在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属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

前途:社会主义。

(四)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答: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答: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答:①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②毛泽东思想贯通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两大理论体系的逻辑中介;③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参考: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与全面改革的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2.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六)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理论成果: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P113),陈云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P115,注意领会精神!)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两个原则的阐述

答: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答: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这种长期性,是由历史前提、现实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决定的。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国原来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②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③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3.如何理解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答: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意义重大。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将雄辩地向世人证明中国社会主义是成功的,社会主义是优越的。

4.(21世纪头20年是关键时期)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答: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主义公平争议;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八)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从解放生产力的角度);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答:①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③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革命、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主要内容? 答: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②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③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④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建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的主客观依据;

答: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从主观条件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①邓小平主张恢复市场的功能。邓小平认为,计划经济不利于调动人民劳动的积极性,同时统购统销的方法不是按照需求,而往往是按照平均主义的方式进行分配;②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或者计划经济并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志;③邓小平认为计划经济的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丧失了自主性,对人才以及资源的不合理运用造成了企业效率低下,利润率难以提高,科技含量也始终很低,因此邓小平希望建立和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相似的股份制企业制度。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中国国情。3.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答:这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①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一致。②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③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④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前提,也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右缺少的物质保证。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答: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从而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5.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地位和作用。

答:组成: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地位、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正确看待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

7.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新的工业化战略。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两个坚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个转变”:(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8.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努力推进生态文明;二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相互联系和有机统一。

答: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通过科学的制度和程序,坚持把这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中。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依法治国的内涵,实施依法治国的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答: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国家的一切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④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十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根本任务。

答:基本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根本任务: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关系:①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②在全体人民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和时代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就具有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③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与辱反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思。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

3、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答:思想道德建设:有崇高的理想,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献身精神,有丰富的知识和真才实学,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有高度的纪律修养和高尚的道德风尚,有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要加强道德建设保护力度,加强政策导向性保护。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①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②要坚持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把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启动一批重大专项,力争取得重要突破;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④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铸造我国科技事业的新辉煌;⑤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

(十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地位、现实依据 答: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现实依据: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答: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4、如何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建设

答: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优化教育结构;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④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①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②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③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④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②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①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②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③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①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②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③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④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⑤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第四篇:毛概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第一要义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人民民主专政:是指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2)我国社会已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需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3)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新型工业化道路: 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正公平、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

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基本纲领:(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应该注意的问题:(1)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2)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也需要政治体系及其他体制的改革配合。(3)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4)革过程中要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依法治国的内涵和意义::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第四,依法治国是国一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国的直接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关关系:(1)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2)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特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能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论述题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导思想: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制。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这六条原则,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包含丰富的内涵,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论述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的依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规定了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经济依然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这就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走向 21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重大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在对待所有制形式问题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都可以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1.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其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最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的巨大勇气。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所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2.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内在的辩证关系。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4.怎样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答: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展开,生产关系就会逐渐落后于生产力,这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解除对生产力的制约和束缚,实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这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其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继续不断的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6.为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答:(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7.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具体内涵。答: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8.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答: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9.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六条基本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六条原则构成有机整体。10.简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答:(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白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上;(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实现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1.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答:(1)革命领导权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只是追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五四运动以后,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2)革命的时代条件不同。新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3)革命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4)革命的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专政的国家,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要在中国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既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然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2.试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相互关系。答:(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足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4)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要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第三,依法治国是法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试述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答: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做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联系:第一,科学发展观是知道思想,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可持续的发展观,本身就包含着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二,新型工业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新型工业化强调的“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直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联系“第一,科学发展观本身就包含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为根本目标,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

第五篇:毛概总结

第一章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含义,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于是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国情。

3、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是什么?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什么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6、统筹兼顾的五个方面?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个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7、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A,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B,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C,科学发展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在动态中实现实事求是,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贯彻思想路线的目的,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五章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P117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P118(简答)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1)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2)是西欧年过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3)是适应当前时代特征的要求。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问题外,从生产力方面说,还有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的问题。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P121(简答)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化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认识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 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们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4、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论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理解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第六章: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3.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四: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五:三步走战略的特点。

1.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2.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3.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4.提出了战略具有长期性。六: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友好又快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发展是目的,是改革与稳定的基础。2.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七章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中国的改革

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性质: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内容:既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农村改革的第一步(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3全面改革中,(经济改革)是重点。经济改革作为重点的原因:

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

经济改革的措施: 在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逐步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体制保障。4改革成败的标注“三个有利于”(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含义是: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在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上之所以不能陷入姓“社”还是姓“资”的原因是: 一方面是,因为不能把一切产生于资本主义并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广泛应用但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的经济现象,都认为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而加以否定

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能无条件地拒绝和否定一切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和因素。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三代领导人关于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阐述:

邓小平:中国实现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也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江泽民:提出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个全党工作的大局,系统分析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它们好比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一着处理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

胡锦涛: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2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3)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中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因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但是改革和发展也不能不顾及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性。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动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为此,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要坚持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的工作原则,要坚持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工作重点。

第八章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的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使本来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丰富内涵: 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性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特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依据是:

A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

B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基础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发展社会主义服务。2,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1)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一个“统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4,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意义

(1)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作用。

(3)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

第八章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四、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五、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 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第二 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六、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第九章

我国宪法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的利益、人民意志的统一。

一、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十章第一节

一、先进文化的定义

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二、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还和思想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四有”新人的基本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邓小平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理想的体现;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有哪些 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高贵的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指导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十一章 第一节

1.和谐社会的含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3.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一)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鱼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条目标分别反映了和谐社会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为了完成上述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五条举措: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4.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第二,优化教育结构。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一,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第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四,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第五,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第六,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要逐步提高社会会保险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第七,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一,要加快推进会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第二,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卫生投入机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第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第四,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和社会安定团结 第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第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第三,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第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第五,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三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形成: 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1971年10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1978年12月,中美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触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随后,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发展: 随着叶剑英提出的叶九条,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5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标明,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

1983年6月,邓6条使一国两制的构想更加完备,充实,更加系统化,具体化。1985年3月,6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十个方面内容。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重大的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是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步骤,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我国政府和英国政府从1982年9月1984年9月,就解决香港问题进行了22轮艰苦的谈判。中国政府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持主权问题不容讨论,没有回旋余地,到1997年要收回香港,同时要确保回归前的平稳过渡。

1984年9月,中英双方达成协议,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同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是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3个附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0年4月 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基本法既坚持了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又明确规定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1985年5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就举行谈判解决澳门问题达成协议,1986年6月到1987年3月,中葡两国先后举行4轮会谈,1987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俄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羽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在北京正式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性贡献,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的,可行的。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中央政府坚持一国两制,坚持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阉割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权利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加强内地与香港,澳门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积极支持香港,澳门开展对外交往,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预香港,澳门事务,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为推进大陆与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香港澳门回归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标明了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卓越能力。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现两岸统一,完全能够满足台湾人民当家作主的冤枉。随着时间推移,祖国大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香港澳门的稳定繁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必将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下载毛概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概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总结

    毛概总结:超清晰,一天背完 14.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历时50天。 主要议程: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

    毛概总结

    毛概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 1) 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

    毛概总结

    第一章 1: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内涵、以及主要意义? 答:(1)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内......

    毛概总结

    毛概总结:超清晰,一天背完 1. 中共一大――1921年7月: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 2. 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中心议题:是讨论和制定党在......

    毛概总结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全会上作的题为《轮新阶段》的政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地主阶级的土地归......

    毛概总结

    (陈云)1._____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 (江泽民)2.____在中央党校省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十四大)3.党的__......

    毛概总结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共同信仰。李大钊曾今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 2.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

    毛概总结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1938年,没找到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